1190年(明昌五年)十月,丙寅日,朝廷决定让欢都、冶诃、劾者、盆纳、拔达这几位大臣,跟世祖皇帝一起供奉在太庙里。
1196年(天德二年)二月,太庙要举行大祭祀,有关部门打算上报一些有功之臣一起祭祀,皇上就点了撒改、习不失、斜也杲、斡鲁这几位。阿思魁呢,就让他在太祖皇帝的牌位东边一起祭祀。粘哥宗翰、翰里不宗望、阇母娄室、银术可这几位,就安排在太宗皇帝的牌位西边一起祭祀。
1197年(大定三年)十月,又一次大祭祀,又把斜也、斡鲁、撒改、习不失、阿思魁放在太祖皇帝那儿一起祭祀,宗望、阇母、宗翰、娄室、银术哥则放在太宗皇帝那儿一起祭祀。之后,这些人的位置安排,好几次都改动过。
八年后,皇上命令把这些功臣的画像画出来,放在太祖庙里。有关部门就按照祖宗的辅佐大臣,功劳大小和官职高低,依次向上汇报。最后确定了:左边墙上画的是:撒改、宗望、斡鲁、宗弼、娄室、阇母、阿离合懑、刘彦宗、韩企先、习失;右边墙上画的是:宗翰、杲、习不失、完颜希尹、宗雄、银术哥、完颜忠、完颜撒离喝、斡鲁古、纥石烈志宁。
十六年,把宗弼的画像,挪到了斡鲁画像的上边。十八年,把习失的画像撤掉了,把蒲家奴的画像放在阿离合懑画像的下面。二十二年,又增加了辽王斜也、撒改、宗干、宗翰、宗望的画像,然后其他人的画像依次排在其后。
到了明昌四年,金朝皇室宗亲的排位终于确定下来了。东边走廊上,站着:皇叔祖辽智烈王斜也杲、皇伯太师辽忠烈王宗干斡本、皇伯太师右副元帅宋桓肃王讹鲁补宗望、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毅武王习不失、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贞宪王颜谷神希尹、太傅楚威敏王谋良虎宗雄、开府仪同三司燕京留守金源郡襄武王完颜银术可、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明毅王完颜忠阿思魁、金源郡庄襄王杲撒离喝、特进宗人斡里古庄翼,特进完颜习失威敬、太师尚书令淄忠烈王徒单克宁、太师尚书令南阳郡文康王张浩。
西边走廊上,站着: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忠毅王撒改、太师秦桓忠王粘罕宗翰、皇伯太师粱忠烈王斡出宗弼、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刚烈王斡鲁、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庄义王完颜娄室、皇叔祖元师左都监鲁庄明王阇母、开府仪同三司隋国刚宪公阿离合懑、开府仪同三司豫国襄毅公蒲家奴昱、开府仪同三司兖国英敏公刘彦宗、右丞相齐国简懿公韩企先、太保尚书令广平郡襄简王李石、开府仪同三司右丞相金源郡武定王纥石烈志宁、开府仪同三司左丞相沂国公仆散忠义、仪同三司左丞相崇国公纥石烈良弼、右丞相莘国公石琚、右丞相申国公唐括安礼、开府仪同三司平章政事徒单合喜、参知政事宗叙。
每朝代的人排成一列,这可是正式的规定哦!
皇帝祭天的时候,都会在院子摆上八种珍宝和从其他国家缴获的宝贝,意思就是展示一下咱们国家的实力。 这些宝贝,包括从辽国和宋朝缴获的,还有咱们自己做的,我都记下来了。
从辽国那儿抢来的,玉器四件,金器两件。玉器分别是:“通天万岁之玺”一枚,“受天明命惟德乃昌”之宝一枚(这两个都是三寸见方),“嗣圣”宝一枚,还有一个御用的印章,印文看不清了。金器是:“御前之宝”一枚,“书诏之宝”一枚,这两件金器是辽国刚开始用的。
从宋朝那儿缴获的,玉器十五件,金器七件,印章一个,金包银的宝贝五件。玉器里,有一枚“受命宝”,是从咸阳得到的,长三寸六分,上面写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据说这是秦朝的传国玉玺,白玉做的,螭龙形的钮。还有一枚传国宝,也是螭龙形的钮。还有一枚镇国宝,两面都是碧绿色,上面写着“承天休,延万亿,永无极”。 还有另外一枚“受命宝”,上面写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其他的还有“天子之宝”,“天子信宝”,“天子行宝”,“皇帝之宝”,“皇帝信宝”,“皇帝行宝”,“皇帝恭膺天命之宝”两枚。这些都是四寸八分长,螭龙形的钮。“御书之宝”两枚,一枚龙钮,一枚螭龙钮。“宣和御笔之宝”一枚,螭龙钮。
金器和印章里,有“天下同文之宝”一枚,龙钮。“御前之宝”两枚。“御书之宝”一枚。“宣和殿宝”一枚。“皇后之宝”一枚。“皇太子宝”一枚,龟钮。“皇太子妃”印一枚,龟钮。金包银的宝贝有:“皇帝钦崇国祀之宝”一枚,“天下合同之宝”一枚,“御前之宝”一枚,“御前锡赐之宝”一枚,“书诏之宝”一枚。
此外,还有宋朝内府的三十八个图书印章。(印章上刻着“内府图书之印”一个,“御书”三个,“御笔”一个,“御画”一个,“御书玉宝”一个,“天子万年”一个,“天子万寿”一个,“龟龙上珍”一个,“河洛元瑞”两个,“云汉之章”一个,“奎璧之文”一个,“华国之瑞”一个,“大观中秘”一个,“大观宝篆”一个,“政和”一个,“宜和”三个,“宜和御览”一个,“宣和中秘”一个,“宣和殿制”一个,“宣和大宝”一个,“宣和书宝”两个,“宣和画宝”一个,“常乐未央”一个,古文两个,“封”四个,一共三十五面,都是玉做的。“封”字一个,“御画”一个,这两面是玛瑙做的。“政和御笔”一个,是水晶做的。) 还有玄圭一件,白玉圭十九件。
咱们国家自己造的这些宝贝啊,一开始用的是辽国的旧印章。到皇统五年,才开始铸造金印,一个是“御前之宝”,另一个是“书诏之宝”。
大定十八年,弄到一块上好的玉,就下令用这玉做了个“大金受命万世之宝”,这印章直径四寸八分,厚一寸四分,上面的盘龙纽,高和厚都是四寸六分。二十三年的时候,又铸造了“宣命之宝”,直径四寸二厘,厚一寸四分,纽高一寸九分,字刻得有两分深。
然后就让有关部门商量一下这些印章到底该怎么用。他们汇报说:现在咱们收缴来的八个宝贝印章,还有皇统五年造的“御前之宝”,给宋国送国书和日常奏章就用这个;“书诏之宝”呢,给高丽和西夏送诏书和颁布诏令就用这个。“大金受命万世之宝”这个,得再商量商量怎么用。现在新铸的金印,应该先用来进贡给皇帝;一品官员和王公妃子用玉印,二品以下官员用金制的“宣命之宝”。
另外还有一个“礼信之宝”,是用铜做的,每年给其他三国送礼的时候用来封缄礼物。到了明昌年间,又改成银的了。还有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皇太妃的印章,还有皇太子和守国(监国)的印章,这些都是金的。
大定二十四年,皇太子的印章,是用金子做的,印纽是龟形的。有关部门给它拟定了印文是“监国”,皇上觉得不对,把“监”改成了“守”,并且规定,这印章比亲王的印章要宽和长各增加一分。
大定三年八月,领导们开会讨论祭祀用的牲畜。按照唐朝的《开元礼》和宋朝的《开宝礼》,每个祭祀场所都要用一头牛、一只羊和一只猪;《五礼新仪》又加了十五条鱼。天德年间和贞元年间的做法和唐宋一样,不过实际操作的时候不用太牢(牛羊猪三牲全备的祭祀),祭祀功臣就用两只羊,酒二百一十瓶。后来规定减少祭祀的规格,每个祭祀场所都用一头牛,两个祭祀场所共用一只羊和一只猪,酒一百瓶。大家觉得这样祭祀规格太低了,不够庄重。所以,建议祭祀功臣的牲畜和酒按照天德年间的标准来,宗庙每个祭祀场所按照宋朝的标准,再加上鱼。但是,每个祭祀场所都用一头牛是不是太多了?
皇上听了之后,就下令每次祭祀都共用一头牛,羊和猪的数量不变。又说,九月五日的大祭祀要用五十斤鹿肉、三十五斤獐肉、十四只兔子做成酱,但是贞元和正降年间禁止打猎,所以都用羊肉代替,这和古礼不太一样。皇上就下令恢复古礼。
大定十年正月,皇上问大臣们:“古代祭祀是用牛还是用其他牲畜?你们去查查历史资料,然后告诉我。”大臣们查阅史料后回复说:从周朝开始,直到唐宋,祭祀活动从来都是用牛的。《开元礼》规定每个祭祀场所都要用一套太牢,到天宝六年才开始减少牛的数量,太庙每次祭祀用一头牛。宋朝的《政和五礼新仪》规定,皇帝亲自祭祀太庙要用牛,其他官员主持的祭祀不用牛。宋朝开宝二年,诏书规定祭祀昊天上帝和皇地祇用牛,其他大型祭祀都用羊和猪代替,两只羊五只猪相当于一头牛。现在三年一次的大祭祀是皇帝亲自主持的,非常隆重,每个祭祀场所用一头牛,以后可能很难再减少了。
所以,皇上就下令,平常的祭祀和祭祀社稷土地神像以前一样,如果皇帝亲自祭祀宗庙,就共用一头牛;官员主持的祭祀不用牛。
大定十二年十月,大祭祀的时候,由代理官员主持,皇上就下令共用三头牛。大定二十二年十月,皇上又下令,大祭祀共用三头牛,官员主持的祭祀用鹿代替。
大定十九年,昭德皇后庙的祭祀,不用牛。
金章宗大定二十九年登基,礼部官员说:从大定二十七年十月祭祀祖先到今年正月世宗皇帝驾崩,所以今年四月不能举行禘祭。根据《公羊传》记载,闵公二年“吉禘于庄公,言吉者未可以吉,谓未三年也”,意思是说,三年丧期未满,不能举行吉礼。注解里说:“禘和祫祭要按照先君在位年数来算,朝聘则按照今君在位年数来算。三年丧期结束后,该举行禘祭就举行禘祭,该举行祫祭就举行祫祭。”所以,按照规矩,应该在辛亥年为世宗皇帝举行大祥之祭,三月举行禫祭,过了一个月就吉了,四月一日是初一,正值孟夏举行禘祭的时节,可以举行祭祀。皇帝下令照办。结果,因为孝懿皇后去世,所以就停止了。
五月,礼部官员又说:世宗皇帝和孝懿皇后合葬已经三年了,还没有和祖宗一起祭祀,如果今年冬天举行祫祭,皇上您还在守丧期间,这在《春秋》里会被认为操之过急,恐怕冬天举行祫祭不合适。但是,《周礼》规定,天子如果遇到哀痛之事,春官可以代为执事。自从世宗皇帝和孝懿皇后合葬以来,皇上您一直没有亲自祭奠,怎么能让礼官先代为执事呢?况且,以前代为执事的情况只限于日常祭祀,现在我们请求按照旧例,三年丧期结束后,该祫祭就祫祭,该禘祭就禘祭。您在明昌四年四月一日结束守丧,可以举行禘祭了。皇上同意了。明昌三年十二月,尚书省上奏说:明年要举行亲祭禘礼,祭祀用的房屋里应该用一头小牛。钦怀皇后也合葬于明德庙,但是按照大定三年祫祭的记载,明德皇后的祭祀房屋里并没有用小牛。皇上就下令钦怀皇后祭祀也用小牛。皇上顺便问起祭祀的次数,右丞相韦绚详细回答了,皇上说:“世宗皇帝圣寿很高,所以减少了祭祀次数,并没有按照礼制规定在位上祭祀,现在就应该按照礼制来办了。”
大定六年的时候,皇帝上香行礼,先到正殿,对着神位先拜两次。然后又到正殿,再拜两次。上完香,回到正殿,又拜两次。回到偏殿,准备敬酒的时候,洗净手后,来到正殿,先拜两次。敬酒完毕回到正殿,再拜两次。最后把始祖的祭文放在正殿西南方,读完祭文后,又拜两次。回到偏殿,然后到饮福的位置,先拜两次,喝完酒再拜两次。总共拜了十六次。
贞祐四年,皇帝任命参知政事李革负责修缮太庙,七月吉日亲自祭祀,相关官员按照皇帝祭祀的礼仪进行,第一次到正殿拜两次,上香和敬酒时每个位置都拜三次,饮福时拜五次,一共拜了七十九次。现在要将祖先的神位都迁入太庙,五座庙宇都要祭拜,那就得拜一百九十次了。明昌年间曾经减少每次敬酒后的一拜,这样就只有九十二拜了。但是大定六年,世宗皇帝曾经下令礼官把祭祀的拜礼简化为十六拜。另外,皇帝在散斋的四天里要在别殿斋戒,在正式祭祀前三天要在太庆殿斋戒,现在国事繁忙,可以考虑减少为斋戒两天,正式祭祀前一天斋戒。皇帝说:“拜的次数就按照大定年间的规定来,其他的按照你的奏章执行。”
礼部尚书张行信说:“最近奉诏执行世宗皇帝时期十六拜的礼仪,我和太常寺的官员一起商定祭祀的仪注,我有一些疑问。仔细查阅唐宋两朝皇帝祭祀典礼的记载,都有通拜和分室拜的礼仪。世宗皇帝大定三年亲自进行奉安大典时,也是通拜七次,每个房间各拜五次,一共七十二拜。到了大定六年举行禘祭时,才下令礼官减少为十六拜,但七十二拜的仪注仍然保留,其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大概是建国初期祭祀礼仪比较隆重,所以后来才简化,重新规定了通拜的次数。现在陛下初次祭祀奉安,就立即采用这个简化的礼仪,这就意味着对每个房间的神位都没有拜礼,这是我的第一个疑问;大定年间只有十二个房间,十六拜还可以接受,现在有十七个房间,拜的次数反而减少了,这是我的第二个疑问;况且大定六年制定的仪注,只在皇帝的正殿前读始祖一室的祭文。祭祀本来就有祭文,是用来告知神明的,现在各个祭文都写着皇帝和皇后的尊号,以及高祖、曾祖、祖父的世系都不一样,皇帝自称的称谓也不一样,而只读一篇祭文,其他的都空着,恐怕于礼不合,这是我的第三个疑问。先王的礼仪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不能只看多寡,要看是否合适。近年来礼官参考古今礼仪,另定了一个四十四拜的礼仪:初次祭拜神位两次,上香通拜四次,每个房间敬酒、读祭文完毕后各拜两次,饮福四拜,这个数量比较适中。”皇帝同意了,于是决定禘祭和日常祭祀十二个房间的礼仪相同。又因为五个祖先的房间容纳不下,就把他们安排在房间外的东、西两侧,西侧为尊。缺少神位的,要在祭祀前三天在庙内制作好,要在祭祀当天丑时之前写好,然后依次奉上。十月己未,亲王和百官从明俊殿迎接祖宗的神位到太庙的幄次。辛酉举行祭祀,采用四十四拜的礼仪,没有宫廷音乐,祭祀用品也从简,十七个房间只用三头牛犊、九只羊和猪。皇太子担任亚献,濮王守纯担任终献。皇帝平时穿便服,祭祀当天穿衮冕,皇太子以下官员穿公服,没有仪仗队,祭祀完毕骑马回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