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定三年八月,领导们开会讨论祭祀用的牲畜。按照唐朝的《开元礼》和宋朝的《开宝礼》,每个祭祀场所都要用一头牛、一只羊和一只猪;《五礼新仪》又加了十五条鱼。天德年间和贞元年间的做法和唐宋一样,但实际操作的时候不用太牢(牛羊猪三牲全备的祭祀),祭祀功臣的时候,每位功臣用两只羊,酒要准备210瓶。后来规定简化了,每祭祀场所只用一头牛,两个祭祀场所共用一只羊和一只猪,酒减为100瓶。有人觉得这样不太符合礼制。所以,建议祭祀功臣的牲畜和酒按照天德年间的规定来办,祭祀宗庙的牲畜按照宋朝的规定,加上鱼。但是,每个祭祀场所都用一头牛是不是太多了?

皇上就下令,每次祭祀都只用一头牛,羊和猪照旧。又说,九月五日祭祀要用50斤鹿肉、35斤獐肉、14只兔子做成肉酱,但贞元和正降时期禁止打猎,所以都用羊肉代替,这和古礼不符,所以皇上决定恢复古制。

大定十年正月,皇上问大臣们:古代祭祀用牛,后来有没有改过?查查典故来汇报。领导们说:从周朝到唐宋,祭祀从来都用牛。唐朝《开元礼》规定,每个祭祀场所都用一套太牢,到天宝六年才开始减少牛的数量,太庙每次祭祀用一头牛。宋朝的《政和五礼新仪》规定,皇帝亲自祭祀太庙要用牛,但其他人主持的祭祀不用。宋朝开宝二年,诏令祭祀昊天上帝和皇地祇用牛,其他大型祭祀都用羊猪代替,两只羊五只猪可以代替一头牛。现在三年一次的大祭祀,是皇帝亲自主持的,非常隆重,每个祭祀场所用一头牛,以后恐怕很难再减少了。

所以,皇上决定,平时祭祀和祭祀社稷照旧,皇帝亲自祭祀宗庙就共用一头牛,其他人主持的祭祀不用牛。

大定十二年十月,大祭祀的时候,由代理官员主持,皇上决定共用三头牛。

大定二十二年十月,皇上诏令大祭祀共用三头牛,但其他人主持的祭祀可以用鹿代替。

昭德皇后庙大定十九年祭祀,不用牛。

大定二十九年,章宗皇帝登基了。礼部官员说:“从大定二十七年十月祭祀祖先以来,到今年正月世宗皇帝驾崩,所以四月不能举行禘祭。根据《公羊传》的记载,闵公二年‘在庄公死后三年才举行吉祭,说“吉”是因为三年丧期已过,还没到三年不行吉祭’。注解说:‘禘祭和祫祭按照先君的年数来算,朝聘则按照当今君主的年数来算,三年丧期结束后,遇到禘祭就举行禘祭,遇到祫祭就举行祫祭。’按照惯例,应该在辛亥年为世宗皇帝举行大祥之祭,三月进行禫祭,过了一个月就吉了,那么四月一日就是初吉,正赶上孟夏禘祭的时候,可以举行亲祭。”皇帝批准了。可是到了日期,因为孝懿皇后去世了,所以就停止了。

五月,礼部官员又说:“世宗皇帝和孝懿皇后祔庙已经三年了,还没能和祖宗一起祭祀,如果等到来年冬天再举行祫祭,那皇上就显得过于急切了,丧期中的吉利,《春秋》里批评过这种行为太快了,恐怕冬天祫祭不行。但是《周礼》上说,国王有悲伤的事,春官可以代为办理祭祀。世宗皇帝和孝懿皇后祔庙以来,皇上还没亲自去祭奠过,怎么能让有关部门先代为祭祀呢!况且以前代为祭祀的,只限于一般的祭祀,现在请求按照旧例,三年丧期结束后,该祫祭就祫祭,该禘祭就禘祭,在明昌四年四月一日结束服丧,举行禘祭。”皇帝也同意了这个建议。明昌三年十二月,尚书省上奏说:“明年要举行亲祭禘礼,祭祀用的房屋要用一头小牛犊。钦怀皇后祔于明德庙,按照大定三年祫祭的情况,明德皇后的祭祀房屋没用过小牛犊。”皇帝下令钦怀皇后的祭祀也用小牛犊。皇帝顺便问起祭祀的次数,右丞韦绚详细地回答了,皇帝说:“世宗皇帝圣寿很高,所以减少了祭祀次数,也没有设立祭祀的位次,现在就应该按照礼制来办。”

大定六年的时候,皇帝上香行礼,先到正殿的牌位前拜两次。然后又到牌位前拜两次。上完香,回到牌位前,再拜两次。回到偏殿,准备敬酒的时候,洗净酒器后,走到牌位前,先拜两次。敬酒完毕回到牌位前,再拜两次。最后把始祖的祭文放在牌位西南角,读完祭文后,又拜两次。回到偏殿,然后到饮福的地方,先拜两次,喝完酒再拜两次。总共拜了十六次。

贞祐四年,皇帝任命参知政事李革负责修缮奉祀太庙,七月吉日亲自进行祭祀。相关官员按照皇帝祭祀的仪式进行,第一次到牌位前拜两次,上香和敬酒时每处都拜三次,饮福时拜五次,总共拜了七十九次。如果把祭祀扩展到五个祖先的庙宇,那就得拜一百九十次了。明昌年间曾经减少每次敬酒后的一拜,这样就只有九十二拜了。然而,大定六年,世宗皇帝曾经命令礼官把拜礼简化为十六拜。另外,皇帝在散斋的四天里要在偏殿斋戒,在大庆殿斋戒三天,现在国事繁忙,应该权且改为散斋两天,斋戒一天。皇帝说:“拜的次数就按照大定年间的规定来,其他的都按照你的奏章来办。”

礼部尚书张行信说:“最近奉诏采用世宗皇帝十六拜的礼仪,我和太常寺的官员一起商定祭祀的仪注,私下里有一些疑问。仔细查阅唐宋两朝亲祭的典礼,都有通拜和分室拜的礼仪。世宗皇帝大定三年亲自进行奉安大典时,也通拜七次,每个房间各拜五次,一共七十二拜。到了大定六年举行禘祭时,才下令减少为十六拜,但仍然保留七十二拜的仪式,其用意也可见一斑。大概是因为建国初期祭祀礼仪比较隆重,所以后来权宜之计,更改了通拜的次数。现在陛下初次祭祀祖庙,就马上采用这个简化的制度,这就意味着对各个房间的神位都没有拜礼,这是我第一个疑问;大定年间有十二个房间,姑且采用十六拜还可以接受,现在有十七个房间,拜的次数反而比以前少了,这是我第二个疑问;况且大定六年制定的仪注,只在皇帝的牌位前读始祖一个房间的祭文。祭祀要有祭文,本来就是用来告知神明的,现在各个祭文都写着皇帝和皇后的尊号,以及高祖、曾祖、祖父的世系都不一样,皇帝自称的方式也不同,而只读一篇祭文,其他的都空着,恐怕不合礼制,这是我第三个疑问。先王的礼仪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施行,不能只看多寡,只要合适就行。近年来礼官参考古今礼仪,另定了一个四十四拜的礼仪:初次见到神位拜两次,上香通拜四次,每个房间敬酒、读祭文完毕后拜两次,饮福拜四次,看起来比较合适。”皇帝同意了,于是决定按照十二个房间的祭祀仪式进行禘祭。又因为五个祖先的庙宇容不下,就把它们放在庙宇门外东西两侧排列,西边为尊。缺少神位的,在祭祀前三天在庙里制作好,在祭祀当天丑时之前写好,依次奉上。十月己未,亲王和百官从明俊殿迎接祖宗的神位到太庙的幄次。辛酉日举行祭祀,采用四十四拜的礼仪,没有宫廷音乐,祭祀用品也比较简朴,十七个房间只用三头犊牛、九头羊猪。皇太子担任亚献,濮王守纯担任终献。皇帝平时穿便服,祭祀当天穿衮冕,皇太子以下官员穿公服,没有仪仗队,祭祀完毕骑马回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