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名字,毛硕、李上达、曹望之、大怀贞、卢孝俭、卢庸、李偲、徒单克宁(本名习显),都是当时的人物。
这几个人的名字,听着就感觉挺有历史感的,对吧?毛硕、李上达、曹望之,大怀贞、卢孝俭、卢庸、李偲,还有徒单克宁,他本名叫习显。 想想看,他们当时都在做什么呢? 是不是很想知道他们的故事?
(由于提供的文本只有人名,无法进行故事化的翻译和续写。若提供更多背景信息或故事内容,则可以进行更详细的翻译和口语化表达。)
毛硕,字仲权,是甘陵人。南宋快完蛋的时候,他参加了弓马子弟的选拔,考中了,被安排到高阳关路安抚司准备工作。没多久就被调到河间当尉,后来又升任兵马都监。金国的宗望大军打过来了,毛硕带着自己的部队投降了。金朝建立齐国后,他从淮东路第一副将升任滑州知州。刘麟攻打南宋,毛硕担任行营中军统制军马。金朝天眷年间,他先后担任汴京路、山东西路兵马都监。皇统元年,他被任命为拱州知州。
南宋大将张俊占领了亳州,柘城酒监房人杰叛变投靠张俊,毛硕带兵去讨伐。到了柘城,他亲自敲城门,喊来当地老人解释来意。城里的人把人杰绑起来投降了。毛硕直接进到县衙,召集百姓安抚他们,大家都非常感动,还刻石纪念这件事。四年后,他正式被任命为拱州刺史。后来梁王宗弼给他升官,让他做了曹州知州。
有个书生给他写信,信里话里带刺,讽刺挖苦他,他的下属都看不下去了。毛硕却把书生请到上座,感谢他说:“要是以前经常听到您这样说,我就能少犯很多错误了。”大家都很欣赏他的这种胸襟。后来他又升任郑州防御使,不久又调到通州。
天德二年,他被任命为陕西路转运使。他发现陕西地区很贫瘠,老百姓种的也就是麻、粟、荞麦,赋税收入很少,市场交易主要就是川绢和干姜,商业很不发达,酒税收入也减少了,于是他建议参照汴京、燕京的办法,发行交钞流通。他还说巩州、会州、德顺府之间的道路都很险峻,盐引的重量也太大了,建议把一引分成三四份,减轻负担。朝廷都采纳了他的建议。秦州的粮仓里积压了很多粮食,而百姓却需要救济,他就允许他们就地折价抵扣,这样方便了官民双方。
后来他又调任河东南路转运使。他上奏说:“最近设立的商酒课税,没有考虑到各地土产的多少、户口多少以及物价的涨跌,一律按标准收税,结果很多监官因此被关起来,家破人亡,甚至逃跑了。有的奸吏偷盗了实物钱财,却用赊欠的凭证上缴官府,所以河东地区积欠的钱财高达四百多万贯,官民都苦不堪言。我建议从现在开始禁止酒官赊欠,只收取现钱,这样官民都方便。” 这个建议一直沿用至今。
任期满了以后,他被任命为南京路都转运使。大定六年退休,在家中去世。毛硕为人文雅,爱好收藏,为人谨慎,他经常把古人做事对后世有益的例子抄写下来放在座位旁边,以此作为为官的警戒。
李上达,字达道,是山东曹州济阴人。在宋朝的时候,靠着祖上的功劳当上了官,后来升到东平府司户参军。金国的挞懒攻打东平府的时候,李上达负责给军队提供物资,做得井井有条。后来金朝建立齐国,他当上了吏部员外郎,还兼管户部的事务。
刘豫推行什一税法,丰收年多收,歉收年少收,这本来是古代的一种救济措施。可是收税的时候,老百姓藏着掖着,不肯如实上缴,官府也不完全相信老百姓,于是互相告发的事情多了起来,官司也多了,官民都苦不堪言。李上达分析了其中的弊端,刘豫就修改了税法,改成了五等制。齐国灭亡后,河南归还宋朝,李上达跟着回到了宋朝。完颜宗弼又攻占了河南,李上达被任命为大名府同知,负责巡察陕西、河南。当时关中、陕西、蒲州、解州、汝州、蔡州等地老百姓都闹饥荒,李上达就灵活运用权力,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后来他升迁,当上了山东西路转运使。李上达做官两年,比前任多收了三十多万贯钱,户部就把他的方法推广到邻近州府。李上达很擅长处理政务,能处理复杂的棘手问题,那些狡猾的官吏也骗不过他,他到哪里都受到好评。最后他去世了,享年六十一岁。
曹望之,字景萧,祖上是辽国临潢人,辽朝末年搬到了宣德。金朝天会年间,他作为优秀百姓的儿子被选拔去学习女真文字。十四岁的时候,学业有成,被任命为西京教授。后来他当了元帅府的书令史,又升为正令史,再升为行台省令史。因为有教授的资历,他又被补任为修武校尉,后来又当上了右司都事。吏部侍郎田瑴看不起曹望之,曹望之想和他交好,田瑴却不接受,于是田瑴就和蔡松年、许霖一起陷害曹望之,给他安了个结党营私的罪名。曹望之被贬为行台吏部员外郎。
海陵王当宰相的时候,曾经私下给他写信,想让他办事,曹望之没答应。天德元年,曹望之被调到石州当同知,因为犯了错误被免职。他母亲去世后,服丧很久,后来被任命为绛阳军节度副使,之后又回到朝廷当户部员外郎。朝廷下令购买一万头牛,给那些被安置到南京的按出虎八猛安部族,曹望之负责这件事。撒八反叛,要运送八万件甲仗从洺州运到燕子城,还有八十万斛粮食要从蔡州水路运到淮河,供应攻打宋朝的军队,要求一天之内完成。曹望之按时完成了任务。他被提升为本部郎中,还被特别赐予进士及第的称号。
大定年间初期,打仗需要粮食,主管后勤的官员王某,管理非常严格,节省了三十万石粮食和五十万石草料。军队打了胜仗,向朝廷报告,有人建议停止后勤运输,但王某认为敌人还没彻底消灭,不能放松警惕。后来大军追击敌人,果然靠着之前节省下来的粮草取得了胜利。因为功劳,王某升官一级,还兼任了国史修撰。他还建议在大盐泺设立官府专营盐业,允许老百姓用米来换盐,这样老百姓就能聚集起来,有利于边防巩固,好处说不完。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此后,他储备了二十多万石粮食。后来东北地区发生饥荒,这些粮食救济了无数人。
三年后,皇帝说:“自从正隆年间打仗以来,农业生产荒废了,猛安谋克屯田大多不符合规定。”于是下令派户部侍郎魏子平、大兴少尹兼中都转运使李涤、礼部侍郎李愿、礼部郎中移剌道、户部员外郎完颜兀古出、监察御史夹谷阿里以及王某分头去各地劝农,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好坏。王某回来后,建议裁减各路冗员,减少一半。但皇帝下令胥吏照旧。于是才开始禁止使用贴书。王某升任本部侍郎,负责修缮皇宫的财务,大大节省了开支。因为功劳再次升官,皇帝还召见了他,鼓励他继续努力。
王某家里的奴仆袁一言犯了妖妄的罪行,大兴府进行审理。王某害怕,就派户部令史刘公辅去问大兴少尹王全这件事的详情,王全把事情的经过都告诉了刘公辅,刘公辅又告诉了王某。御史台弹劾刘公辅泄露案情。皇帝说:“妖妄的言论,为什么互相传播呢?”于是,王某被判杖责一百,王全杖责八十,刘公辅杖责一百五十,并被革职。
不久之后,运河堵塞了,世宗皇帝出城视察,询问原因。主管官员奏报说:“户部不肯规划,时间长了就变成这样了。”皇帝责备王某说:“有水路运输不用,却用陆路运输,增加了百姓的负担,罪责在你身上,你去治理它!”尚书省奏报说需要动用几万民夫。皇帝说:“现在正是春耕季节,不能劳民伤财。用宫中官吏和东宫、诸王的人手来服役,如果不够,就在方圆五百里内征调军夫补充。”
《太宗实录》写完了,负责监修国史的纥石烈良弼得到了一条金腰带和二十匹上好的丝绸。一起修史的张景仁、刘仲渊和王望之也都领到了不同数额的赏赐银子。王望之觉得赏赐太少了,就对别人说:“种花接枝都能升官加爵,咱们这么辛苦却没升官。”
没过多久,张景仁升任翰林学士了,王望之又开始抱怨:“就只给别人升官,怎么就偏偏不给我升?” 世宗皇帝听说后,把王望之贬到德州当防御使,并且对他说:“你这个人能力是有的,但心里不忠诚。我之前去安州看春景,有人说你对我不忠心。我早就告诉臣子们,有错就要直言进谏。你表面上答应得好好的,背地里却到处说坏话,这既不忠也不孝!你从五品官升到四品官,《太宗皇帝实录》完成之后,还额外赏赐了你银子,你却不好好做事,只想着要官要赏。现在把你调到地方上去,希望你能好好反省改过。不然的话,你的性命也难保!”
王望之到了德州之后,施行了许多惠民政策,老百姓们都为他建了生祠以示感谢。后来,他又被调回朝廷,担任同知西京留守事。
第一部分:
我说啊,山东河北那些猛安谋克跟老百姓混杂住在一起,老百姓都没活干了。你看陈州、蔡州、汝州、颍州那地方,地多地广人却少,应该把那些没活干的老百姓迁过去,让他们安顿下来,几年后收点税,让他们安心过日子。那些逃难的,还有为了躲避徭役跑到军队里去的,得好好查查,让他们回老家去。实在不行,就编到附近的县里当客户,或者留下当佃户,都得登记姓名。州县跟猛安办事要是互相扯皮,谁都不能包庇,这样才能军民团结,盗贼少了。
第二部分:
再说说这推荐人才的事儿,全是虚头巴脑的,没啥实际作用。宰相提拔人,就提拔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根本没机会。各部门推荐的人,也往往不用,还说人家是朋党,以后谁还敢推荐啊?应该规定宰相每年推荐三品官两个人,御史大夫以下各部门官员,到任期满时推荐两个人,以此类推,品级越高推荐的人数越多。到任期满不推荐人的,升官就卡着不让他升,三品官就扣三个月俸禄。推荐的人要是被任用了,吏部就按类别和品级排好,每个季度往上报。三品官缺了,就在同类别的四品官里补,四品、五品以下的以此类推。那些特别优秀的人才,宰相要详细说明他的才能和功劳上报。推荐的人合适不合适,该怎么处罚,都得按律法来。那些清廉正直的官员,在地方上干了很久没被推荐的,或者七次考核都没犯过错的,可以按照朝官三次考核有功的标准来奖励。吏部每个季度都要把各地官员的名字画成图,一个地方一张图,把那些贪污受贿的官员名字大大地写在下面,让他们长长记性。五品以上外任官员调动,接替的人得把前任的功过汇报上来。六十岁以上的官员,不再调动,有关部门要考察他们的视力、听力、精力,要是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干不了活了,就发半俸禄让他们退休。
第三部分:
再来说说那些守边的将领和边境州县的官员,他们盘剥军民,随意加派徭役,应该每年派监察御史去巡查。边境有纠纷,招讨司不能随便派平民去处理,应该从中央各部门那些女真、契丹人,还有县令、县丞、主簿里选些清廉能干的,利用他们熟悉当地风俗的优势,制定一些简单的规章制度。征收的羊马要登记在册,万一边境发生饥荒,就可以拿这些救济灾民。招讨司和都监办事,应该限制边境地区送来的驼马数量。招讨司的女真人,有时只能挖野菜充饥,而军队里老的马死了,就让一个村子一起出钱买新的,经常有人卖儿卖女、卖耕牛来凑钱。我担心几年后,边防会很困难,到时候再救济,花的钱会多十倍,还不见效,所以早点做好准备,才能省钱,又能加强边防。官府发的箭用完了,就自己去买,但那些箭都又烂又钝,不好使,可以每年发一部分新的箭,补充不足。边民缺粮,官府发放粮食,路途遥远,运送困难,他们经常在粮仓贱价卖掉粮食,可以按人口发放钱,这样对官府和百姓都好。陕西的正副提举,应该像猛安谋克一样,用当地人担任一员,队将也应该多用当地人,让他们长期在当地任职。增加弓箭田,恢复赋税,让清廉的官员担任提举,考察总管府以下的官员。农闲时进行军事演习,加强战备,这样即使在太平盛世,也有了应对战乱的准备。
咱们先说说六个盐场的人员安排吧,最好让户部公开讨论,选拔合适的人才。再说漕运,得先算算河仓里现在有多少粮食,通州能储存多少,京城一年要消耗多少。现在靠近黄河的州县,一年税收大概有六七万石,老百姓要出钱出力,富裕人家从中获利,应该把实际数字算清楚,然后按数收税。民间私钱的问题很严重,应该用官府的五百钱兑换民间的千钱,限定一个月内兑换完毕,过期就按违规处理。还有州府的劳役钱物,户部应该发放印有官印的空白簿册,让各地详细记录,以便审核,如果故意隐瞒不报的,要处罚。工部修建工程调拨物资,影响了百姓的生活,各地驻军要控制人数,加强军事训练,争取三年内达到目标,减少对百姓的扰民。
我的奏章,大部分都被采纳了。因为我在北方处理过六部的事务,所以被召回任命为户部尚书。皇上数落我说:“你以前当侍郎的时候,因为不忠诚被外放,但你比较擅长管理钱粮,所以才委以重任,让你当尚书,希望你能改掉以前的错误,做出新的成绩。”
那时候,户部尚书高德基因为高估俸禄粮食被降职,皇上觉得有点可惜,担心惩罚高德基会影响官员的积极性,等高德基被贬后,皇上派人告诉他:“不要因为高德基低估了粮食价格而受影响,重要的是要公平估价。”十五年的时候新宫建成了,皇上到新宫居住,特意嘱咐我说:“新宫里需要的东西,都不要从老百姓那里取。”有一对老百姓夫妻,把自己的身份抵押给了东京留守完颜彀英家,期限到了还不放他们走,尚书省派人到东京调查处理。我说完颜彀英是留守,他的同僚肯定包庇他,不会认真查办,应该把案子移交到其他州府处理。
曹望之这个人啊,干了很久的官,当过管钱粮的,性格比较刚强,有点自以为是,总想往上爬。梁肃,刑部尚书,他从宋国当使臣回来后,世宗皇帝本来想让他当宰相,但拖了很久没用他,梁肃也挺张扬地想升官。世宗皇帝跟左丞相纥石烈良弼说:“曹望之和梁肃都太急于求成,有点冒进。”于是就把梁肃外放到济南当尹。过了几年,才召他回来当参知政事。而曹望之最后只做到户部尚书,五十六岁就去世了。世宗皇帝很惋惜他没来得及重用,赏了他三千贯钱,还派人去祭奠他,另外还给了五百两银子、二十匹上等丝绸、二百匹绢,并且把他的儿子曹渊安排到宫里当奉御,曹泽当笔砚承奉。
后来,尚辇局(负责皇宫车辆和人员的机构)说六十多岁还能干活的人都可以安排差事,世宗皇帝说:“难道是为这些人省着官职吗?这些人啊,就只会想着贪污官款过日子,不能用!”所以他想改革监察制度,就问户部尚书刘玮。刘玮怕监察官员说他坏话,就不说实话。世宗皇帝这时就想到了曹望之,感叹道:“还是曹望之敢于做事啊!”曹望之开始不爱学习,等到当了大官,才开始读书,然后刻苦努力,最后还写了一部三十卷的诗集。
大怀贞,字子正,是辽阳人。皇统五年,他当了阁门祗候,升迁三次后做了东上阁门使。他母亲去世后,他又被起复为符宝郎,后来官做到右宣徽使。正隆年间打宋朝的时候,他当了武胜军都总管。大定二年,他被任命为洺州防御使兼押军万户,后来又调到沂州,之后又升迁为彰国、安武军节度使。一次,县尉抓到一个盗贼,得到了一面旗帜,上面画着亢宿星图。审问后,发现这个盗贼有谋反的迹象,牵连到几万人。大怀贞认为应该按照叛乱的罪名处置,建议处死为首的十八个人,其余的人全部释放。他曾经因为私事请几个和尚吃饭,其中一个和尚很特别,大怀贞问他:“你是哪里人?”和尚回答:“山西人。”又问:“你以前做过杀人越货的事吗?”和尚说:“没有。”三天后审问盗贼,那些盗贼果然供出了这个和尚,大家都佩服大怀贞的明察秋毫。后来大怀贞被调到兴中当尹。锦州一个富人萧鹤寿在路上杀人,尸体藏在府少尹家里,官府抓不到他,大怀贞用计策把他抓到了,绳之以法。后来他又被调到彰德军当节度使,最后去世了。
卢孝俭是宣德州人,天眷二年考中了进士。先是在宪州当军事判官,后来又做了尚书省的令史,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太原少尹。大定二年,陕西打仗,尚书省要求本路赶紧把税收的粮食运到平凉,时间特别紧。卢孝俭灵机一动,用金银代替粮食,飞快地赶到平凉,既节省了时间,又完成了任务,大家都夸他办事效率高。因为办事廉洁,他升了两级,又升任广宁府同知。广宁闹大饥荒,好多老百姓流离失所,没饭吃没活干。他便向寺庙借了粮食,留下一年的量,然后低价卖给穷人,既救济了百姓,寺庙也赚了钱。后来他又一路升迁,做了山东东路转运使。卢孝俭这个人性格比较急躁,跟同事王公谨闹翻了。他儿子私自挪用了官府的钱,卢孝俭自己却不知道。后来他调任河北西路转运使,王公谨就把这事儿抖搂出来了。卢孝俭听说要被抓,心里琢磨不透怎么回事,走到章丘的时候,就上吊自杀了。
卢庸,字子宪,是蓟州丰润人。大定二十八年考中了进士,先是在唐州当军事判官,后来又调到定平县当县令。他在任上修缮了旧水坝,引泾水灌溉农田,老百姓都得到了好处。之后他做了尚书省令史,南京转运副使,又改任中都户籍判官。因为政绩突出,他升任礼部主事,后来又升到凤翔府治中。大安三年,朝廷征调陕西屯田军到中都,让卢庸负责三司事务,主要管军队粮食供应。到了潞州,他把屯田军送回去了,自己改任乾州刺史,之后又回到朝廷做了吏部郎中。至宁元年,他被任命为陕西按察副使。西夏人入侵边境,卢庸加固了平凉城的城防,储备了粮食草料,还团结当地军队做好防御准备。
十一月份,西夏人袭击了镇戎军,攻陷了泾州和邠州,接着包围了平凉。当时弓箭都射光了,就招募人手去捡西夏士兵射到城墙上的箭,用来应急。府库还拿出赏赐来奖励有功的人,大家都很高兴地拼命作战,平凉城因此保住了。
贞祐二年,(张)庸给陕西行省的仆散端写信,大意是说庆阳、平凉、德顺是陕西的战略要地,长安以西邠州是阻碍交通的险要之地,应该在那里重兵驻守。朝廷下诏表彰平凉保卫战的功劳,(张)庸因此升了四级,被任命为按察转运使。
贞祐三年,朝廷下令各地的按察司认真研究秋季防备工作。(张)庸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从毾延到积石山一带,虽然有很多沟壑,但是没有大河大山作为屏障,我们依靠弓箭手来抵御外敌,这些人个个都很强悍善战,而且熟悉当地的地形,西夏人很害怕他们。以前把他们迁移到其他地方驻扎,西夏人就立刻来侵犯边境,这就是这几年来严重的隐患啊。老百姓喜欢自己的家乡,他们可以一边耕田一边打仗,遇到紧急情况自然会奋勇杀敌。”他又说:“秋季防备的时候,应该先清除田野里的庄稼。”他还说:“掌管军队的官员不应该临时更换,这是兵家的大忌,如果将领不是合适的人选,即使经常更换又能有什么好处呢?”没过多久,有人说(张)庸年纪大了,能力不行,于是他就下岗了。
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定海军节度使,但是山东发生叛乱,他没能赶过去赴任,按察司就弹劾他,说应该撤销他的两个官职。审理案件的官员为他辩解。 (张)庸因为生病请求允许他治病,于是就退休了。兴定三年,他去世了。
李偲,字子友,是河北定州安喜人。天眷二年考中了进士,先是在辽山当了个小官,后来一步步升到户部主事。他母亲去世后,朝廷又让他回到原来的职位,然后又升任同知河东南路转运使。大定初年,他又调任同知中都路都转运使。当时仆散忠义在汴京担任行省事,想把李偲调到自己手下做事,但是皇帝世宗说:“李偲现在正负责京畿地区的漕运,行省可以另选别人。”三年后,李偲被任命为登闻检院权知,后来又升任户部侍郎。皇帝对他说:“户部掌管着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朕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你虽然之前也做过一些贡献,但资历还比较浅,不能按照惯例直接升到三品官。你要珍惜时间,努力工作,如果不能自觉努力,朕一定不会放过你!”李偲每天早朝的时候,总是和高德基躲起来私下说话。皇帝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很奇怪,就问右丞石琚:“李偲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石琚说:“就是一个办事儿的官员而已。”
后来,李偲被调任同知北京留守、沂州防御使。沂州靠近边境,户部下令征用老百姓的闲置田地,种植谷物,收割稻草秸秆,以备不时之需。李偲认为这样做会让农民失业,于是上奏朝廷,阻止了这项措施。有一次,转运司命令沂州向朐山运送粮食,调集了几万民夫,当时正赶上连日大雨,道路泥泞,运输根本无法进行。李偲派人去朐山查看粮仓的储备情况,发现储粮足够供应半年,于是他立即将此事报告给转运司,请求延缓运输期限,避免劳民伤财。以前,各郡县的街道上允许老百姓随意搭建房屋,并收取租金。到了李偲任上,他取消了这项收费,并下令拆除所有违章建筑。其他郡县严格执行命令,督促百姓必须将所有违章建筑拆除干净,直到街道恢复到最初的整洁状态才罢休。而李偲则只要求百姓拆除那些影响街道整齐美观的建筑,只要巷道通畅就行,老百姓都很高兴。后来,李偲被调任陕西西路转运使,最终在那里去世。
人们评价说:毛硕、李上达、曹望之、李偲这些人,都是金朝的能吏。曹望之总是愤愤不平地追求高官厚禄,君子不应该效仿他。
徒单克宁,原名叫习显,他祖上是金源县人,后来搬到比古土,再后来又搬到山东的猛安,最后在莱州落户。他爹叫况,官做到汾阳军节度使那么大。克宁这个人啊,性格沉稳厚道,不怎么爱说话和笑,但骑马射箭特别厉害,很有胆识和谋略,还会说女真话和契丹话。左丞相希尹是克宁的舅舅。
有一天,皇帝熙宗问希尹,他那些亲戚里边有没有合适的人可以当侍卫,希尹就推荐说:“习显可以。”于是,克宁就被任命为符宝祗候。那时候,悼后(金熙宗的皇后)干政,悼后的弟弟裴满忽土看不起克宁,还欺负他,结果克宁直接把他揍了一顿。第二天,忽土跑去跟悼后告状,悼后却说:“习显是个正直的人,肯定是你自己不对。”
后来,克宁升职当了护卫,又升了符宝郎,接着又升到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最后还当上了忠顺军节度使,官越做越大。
克宁娶了宗干的女儿嘉祥县主,他同母的哥哥蒲甲当上了大宗正卿。海陵王心里忌恨他们兄弟俩,就把他外放到西京当留守,还给他安上罪名,把他杀了。 之后,克宁被降职,当了滕阳军的知军。后来,他又当了宿州防御使、胡里改路节度使、曷懒路兵马都总管。
大定初年,朝廷下令让克宁率领本路的军队去东京会合。之后,他升迁为左翼都统。皇上又命令他和广宁尹仆散浑坦、同知广宁尹完颜岩雅、肇州防御使唐括乌也一起,跟随右副元帅完颜谋衍去讨伐契丹窝斡。他们一路行军,来到了济州。
完颜谋衍采纳了契丹降将的计策,偷袭了敌人的辎重。克宁和纥石烈志宁殿后,在长泺与敌人遭遇。完颜谋衍在左翼埋伏了兵力。敌人有两万多人追在咱们后面,又派了四百多骑兵从左翼伏兵的间隙冲出来,想绕到咱们阵后攻击。克宁带着二十多个善于射箭的士兵抵挡他们。
大伙儿都说:“敌人人多我们人少,不如和伏兵一起夹击,或者和主力军队靠拢,这样才能万无一失。”克宁说:“不行!如果敌人绕到咱们阵后,前后夹击,咱们就败了,等主力军队来支援已经来不及了!”于是,他奋力攻击,敌人就退却了。左翼万户襄和主力军队一起攻击敌人,敌人最终溃败,咱们追击了十多里,这是大定二年四月一日的事。
过了九天,又在霿{雨松}河追上了敌人。左翼军先和敌人交战,克宁带着两千骑兵追击了十五里,敌人被逼到山涧边,来不及渡河,被杀伤了很多。敌人收兵撤退,主力军队还没赶到,克宁命令士兵下马射箭,敌人这才向南逃窜。
那时候,敌军已经跑到更北的地方去了,元帅谋衍却只想捞好处,抢东西,带着军队驻扎在白泺(地名)。皇上觉得他驻扎时间太长了,就派人去问他怎么回事。谋衍说:“敌人的骑兵很强,我们的骑兵很弱,所以才多驻扎些日子,好养养马。不然的话,光靠增加一万骑兵也未必能取胜。”
克宁一听,立马就激动地说:“我们的马匹其实不少,问题是帅领得不行啊!这谋衍老想着抢东西,敌人一来就躲,敌人一走就慢慢地追,所以敌人总是能好好地放牧,而我们只能捡他们践踏过的草吃,所以我们的马才这么弱!现在要是能换个好点的元帅,就算不增加兵力,也能打胜仗。不然的话,就算骑兵数量翻十倍,也没啥用!”
朝廷知道了克宁的意见,就把谋衍给召回来了,让他当平章政事,还兼任右副元帅,接替他的人是仆散忠义。军队正准备出发,敌人就放话说要投降。克宁说:“敌人现在正被咱们压得喘不过气,根本没想着投降,他们说要投降,是想拖延我们的时间。咱们不如趁他们还没准备好就进攻,要是把他们打败了,他们就一定会赶紧投降。就算他们不投降,咱们也可以趁他们放松警惕的时候赶紧攻击,一次战斗就能解决问题!”
仆散忠义觉得克宁说得对,于是就和克宁一起从中间路线进攻,结果在罗不鲁(地名)把敌军打败了。敌军逃到七渡河,依托险要的地形修筑了营垒。克宁观察地形,发现敌人的营垒背后有个地方可以攀登,于是就带领军队夜里偷偷摸摸地爬上去,居高临下地射杀敌人,大部队再从下面进攻,敌人溃不成军,都逃跑了。
契丹平定之后,克宁被任命为太原尹。没过多久,宋朝的吴璘就入侵了陕西地区。元帅左都监徒单合喜请求增兵,于是朝廷派克宁拿着金牌,前往平凉驻军。皇帝对合喜说:“朕派克宁去参议军事,他的智勇足以抵挡万人,不必增兵了。”克宁到了平凉之后,立刻下令安抚百姓,没过多久,老百姓都安居乐业了。
接下来,金朝开始准备攻打宋朝。右丞相仆散忠义驻守南京,统领各路军队;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负责边境军事;克宁则被调任益都尹,同时兼任山东路兵马都总管、行军都统。四年后,元帅府想派左都监璋率领四千兵马走水路进攻,皇上说:“这件事就交给都统徒单习显负责,再增加两千兵力,挑选优秀的将领作为副手。璋可以负责山东地区的军事部署。”于是,克宁率军进发到楚州和泗州之间,在楚州十八里口与宋将魏胜对峙。
魏胜用破旧的船只凿穿船底,在里面塞满大木头,然后把这些船沉在水里,又用船载着巨石,用铁锁连接起来,沉到水底,以此堵塞十八里口和淮河渡口。他还调集四万步兵,驻扎在淮河渡口南岸和运河之间。克宁派斜卯和尚挑选擅长游泳的人潜入水中,用绳子绑住大木头,然后数百人在岸上拉绳子,把这些沉船都拔了出来,清除障碍。军队进抵淮河口,宋军前来阻击,双方隔河互相射箭投石。斜卯和尚用竹子编成篱笆来抵挡箭石,又再次清除水中的沉船,金军顺利进入淮河。
金军与宋军争夺渡口,双方激战数次。猛安长寿率先率领士兵涉水登岸,由于水浅,他带着几十个精兵率先渡河,打败了宋军五百名守卫渡口的士兵,其余金军也顺利渡河。宋军又派四百多人从清河口前来增援,镇国上将军蒲察阿离合懑率领一百步兵抵挡。克宁自己和紥也银术可率领五骑兵先行六七里与宋军作战,银术可率先冲锋,奋勇杀敌,打败了宋军。宋军主力整顿队伍前来阻击,克宁率领军队迎战,从早上打到中午,宋军战败,退到运河另一边重新列阵,数千残兵逃回营地。克宁下令用火箭射向宋军营帐,烧毁了营帐,然后渡过河,拆毁桥梁,与大军会合。金军隔河向宋军射击,宋军无法再组织有效的防御。猛安钞兀率领六十骑兵攻击宋军一千多骑兵,战况不利,稍微后退。克宁又派猛安赛剌率领九十骑兵从侧面攻击,宋军大败。金军追击到楚州,射杀了魏胜,攻占了楚州和淮阴县。此战中,赛剌的功劳最大。
当时,宋朝多次派使者求和,仆散忠义、纥石烈志宁提出以叔侄关系为条件,宋朝割让海州、泗州、唐州、邓州四州。宋朝仍然犹豫不决,直到克宁攻占楚州,宋朝才真正害怕起来,最终答应了所有条件。
战争结束后,他被任命为大名府尹,后来又担任河间府尹和东平府尹,最后被朝廷召回担任都点检。十一年的时候,他跟随丞相萧志宁一起北伐,凯旋而归。十一月,皇太子生日,世宗皇帝在东宫设宴庆祝,还赏赐给他克宁金带。
第二年,他升迁为枢密副使,同时兼任大兴府知府,之后又改任太子太保,枢密副使的职位依旧保留。后来被拜为平章政事,并被封为密国公。他的女儿嫁给了沈王永成做妃子,后来因为一些事情得罪了皇帝,克宁因此很不高兴,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批准,把他降职为东京留守。
来年,皇上又想让他重新担任宰相,于是改任他为南京留守,同时兼任河南统军使。皇帝还派使者给他传话:“统军使从来没有和留守的职位一起兼任过,这是朕的特殊安排。你可以来京城觐见。”克宁到了京城后,再次被任命为平章政事,并被授予世袭不紥土河猛安兼亲管谋克的职位。
世宗皇帝本来想亲自把任命书交给克宁,但是负责这件事的人不知道皇帝的意图,等克宁已经接到了任命书,皇帝才对他说:“这道任命书,朕是想亲自交给你的,结果却误交给了别人。”皇帝又说:“我想把你的宗族中在山东的都迁到离京城近的地方居住,你的家族很大,官田却很少,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皇帝就挑选了他最亲近的族人进行迁移。
十九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右丞相,并被改封为谭国公。克宁推辞说:“我没有功劳,也不懂国家大事,却接连担任如此重要的职位,实在惭愧。我想请求退休,安度余生。”皇帝说:“朕认为,众臣之中,你的功劳无人能出其右,你做事谨慎,完全符合大臣的标准,不要再推辞了。”克宁从朝中出来后,皇帝又派徒单怀忠给他传话:“人喝酒前后办事态度不一样,你今天是喜庆的场合,可以喝一杯,过了今天就不要再喝了。”克宁叩头谢恩说:“陛下如此关心臣下,这是臣的福气。”
克宁当上宰相后,为人正直,坚持原则,那些繁琐的文书和例行公事,他根本就不放在心上。皇上世宗曾经说过:“习显在枢密院任职期间,从未有过任何差错。”然后对克宁说:“宰相的职责,最重要的就是提拔贤才。”克宁谦虚地说:“我这么笨的人,有幸担任宰相,却不能善于识人,这真是我的遗憾啊!”
公元1221年,左丞相守道升任尚书令,克宁接任左丞相,同时被封为定国公。克宁请求退休。皇上说:“你凭借功劳和政绩才当上宰相,朝廷正需要你,虽然年纪大了,但还不能离开。”三天后,克宁和守道一起上朝奏事,两人都跪下请求退休,说:“我们都老了,希望陛下恩准我们颐养天年。”皇上说:“宰相之位,要看人,而不是看官职,怎么能频繁更换呢?”过了一段时间,克宁被调任枢密使,而他的继任者却很难找到。于是,皇上又让守道重新担任左丞相,尚书令的职位空缺了好几年,可见皇上对他们的重视程度。不久,克宁又兼任司徒和枢密使。公元1222年,皇上赐给他新的名字。公元1223年,克宁再次以年老为由请求退休。皇上说:“你以前在政府工作,日夜辛劳,现在让你当枢密使,可以轻松一些。朕念旧臣,没几个了,万一边疆发生战事,选拔将领,制定战略,了解山川险要,制定军事计划,除了你,还有谁能和我一起承担呢?你就勉为其难再为朕留几年吧!”克宁这才不敢再说什么了。
公元1224年,世宗皇帝到上京巡视,太子留守国都,皇上诏令左丞相守道和克宁一起留在中都辅佐太子。皇上对克宁说:“我巡视之后,万一发生什么事情,你一定要亲力亲为,不要忽视任何细节,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公元1225年,左丞相守道在北部设宴,皇上诏令克宁代理左丞相职务。
话说那会儿,世宗皇帝从上京回来,在路上歇在了天平山避暑。结果,太子殿下却在京城驾崩了。好多王妃、公主都进宫去哭丧,跟着她们进宫的奴婢也特别多,场面又乱又吵,一点儿都不庄重。克宁赶紧把那些奴婢都遣了出去,自己守在宫门口,严厉地命令宫里殿前、宫门的守卫按照规矩办事,这才让宗室和皇亲国戚进去吊唁,而且还限制了他们随从的人数。
克宁对东宫的官员们说:“皇上出巡还没回来,太子殿下又突然去世了,这么大的事,你们现在能为国家赴汤蹈火吗?我这条老命,也豁出去了!”他说话的语气和表情都非常严厉,所有听到的人都吓得肃然起敬,对他充满了敬畏。当时章宗还是金源郡王,他因为太子去世而过度悲伤,哭得死去活来。克宁就劝他说:“哭,是正常的礼仪。但郡王您是皇位的继承人,怎么能因为正常的礼仪而忘记国家社稷的大事呢?” 然后,克宁又把太子的侍读完颜匡叫来,说:“你侍奉太子很久了,算是他的亲近臣子。郡王现在太伤心了,你应该好好劝劝他,一定要寸步不离地守在他身边。”
世宗皇帝在天平山听到太子去世的消息后,好几次都悲痛欲绝地哭了起来。后来,他又听说克宁严厉地整顿了宫廷守卫,认真保护皇孙,心里非常高兴,更加器重他了。
九月,皇帝回北京了。
十一月,丞相克宁上书,建议立金源郡王为皇太孙,说这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他大概意思是说:现在孝宣皇太子陵墓已经修好了,太子之位空着,这可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啊!皇上您英明神武,超过历代帝王,难道您没看到吗?这种事要果断,不能拖!拖下去就会有人起坏心思,就会有坏人进谗言。一旦有了谗言,就算想不被迷惑也很难了!这事儿太危险,太要谨慎了,如果不谨慎,不光太子之位空着,恐怕还会引发兄弟相残的祸事!我冒着风险也要说,恳请皇上赶紧立嫡孙金源郡王为皇太孙,这样才能消除大家的疑虑,堵住那些想搞鬼的人的嘴,避免祸乱的发生,这样国家才能安定,老百姓才能享福。我身为宰相,不敢不说,请皇上您仔细考虑。
一个月后,皇帝下诏书,让皇孙金源郡王重新担任大兴尹,并封他为原王。皇帝的儿子里,赵王永最是老大,他母亲是张玄征的女儿,张玄征的儿子张汝弼是尚书左丞。到了二十六年,皇帝把张汝弼调到广宁当尹。这时,左丞相守道退休了,于是就让克宁当了太尉,兼任左丞相,原王当了右丞相,让克宁辅佐原王。原王当丞相才四天,皇帝就问他:“你当官几天了?”原王回答:“四天。”皇帝又问:“当京尹和在尚书省当官一样吗?”原王说:“不一样。”皇帝笑着说:“京尹管辖的范围很大,而尚书省是管大局的,所以不一样。”过了几天,皇帝又对原王说:“宫里收藏着全国地图,你可以看看,了解一下各地的情况,知道哪些地方路途遥远,哪些地方交通不便。”
有一天,皇帝和宰相们讨论钱币的事,皇帝说:“全国上下都觉得钱少,现在北京的钱只有五百多万贯,除去驻军的军饷,其他州县的钱可以运到北京来。”克宁说:“如果把各州县的钱都运到北京,老百姓手里的钱就更少了。如果只运来一半,另一半就用轻便的票据代替,这样钱货就能流通了。”皇帝很高兴,采纳了他的建议。“金源郡王”虽然被封为原王,做了丞相,但克宁因为皇太孙的位置还没确定下来,多次向皇帝请求。皇帝感叹道:“克宁啊,是国家的栋梁之臣啊!”十一月戊午日,宰相们在香阁觐见皇帝,大臣们退下后,原王已经出去了,克宁就率领其他宰相们屏退左右,奏请立皇太孙,皇帝答应了。庚申日,皇帝下诏,立原王右丞相为皇太孙。
第二天,徒单克宁要向公主纳币,皇上在庆和殿设宴款待六品以上官员。皇上对各位王爷大臣说:“太尉忠诚聪明,就像汉朝的周勃啊!”皇上连声称赞。克宁敬酒,皇上举杯为他祝酒。皇上还下令给太尉放三天假。
第二年正月,克宁又请求辞去职务。皇上说:“你干嘛这么急着要走?难道朕用你还有什么事没做完吗?或者是因为朕喜怒无常,赏罚不公吗?其他的宰相都没你做得这么好,你应该努力留下辅佐朕。如果你想念家乡,可以回去一趟,不用辞官。三月一日是我的生日,你不用来,等天气凉快了再回京师见朕吧。”四月,克宁回乡,回京后觐见皇上。皇上问他:“你回乡下,百姓们都安居乐业吗?”克宁回答说:“生活还算安定,但是刚搬过去,还没能富裕起来呢。”没过多久,克宁被任命为丞相,负责修撰国史。皇上问他史事,克宁奏道:“臣听说古代帝王不亲自看史书,希望陛下也不要看。”皇上说:“朕怎么会想看这些呢?朕知道史书内容不详实,所以才问你的。”
起初,泸沟河决堤很久都堵不上,皇上加封克宁为安平侯,过了一段时间,河水又恢复了原来的河道。皇上说:“鬼神虽然不可捉摸,但竟然真的应验了!”克宁奏道:“神灵保佑的是那些行得正的人,如果人做事不正,就不会得到保佑。报应的来临都是因为人自己做错了事。”皇上说:“你说的对。”世宗皇帝比较相信神仙佛道这些事,所以克宁也经常跟皇上谈论这些。宋朝前一位皇帝去世了,宋朝新皇帝派使臣送来一些遗物,皇上觉得礼物太寒酸了。克宁说:“这不是正常的贡品,责备他们就显得太贪财了。”皇上说:“你说的对。”于是把宋朝送来的玉器五件、大小玻璃器二十件以及茶具、刀剑等都送回去了。
二十八年十一月癸丑日,皇上到克宁府上做客。起初,皇上想把一座豪宅赐给克宁,克宁坚决推辞,皇上就赏赐了他一些钱,让他把原来的房子修缮一下。房子修好后,皇上亲临视察,赏赐了金器、锦绣等很多贵重物品,克宁也献上了一些礼物。皇上喝得很高兴,还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克宁穿。皇上还下令画克宁的画像,收藏在内府。
十二月乙亥,皇帝世宗身体不适。第二天,甲申日,克宁带着一众大臣进宫探望。皇帝说:“我的病快不行了。”然后对克宁说:“皇太孙虽然年纪轻轻,但他从小就聪明懂事,你们要尽力辅佐他。”又说:“尚书省的政务权力都交给皇太孙处理。”克宁建议说:“陛下以前去上京的时候,让宣孝太子留守,允许他任免六品以下的官员,现在也可以这么做。”皇帝说:“五品以下的官员也可以这样处理。”
乙酉日,皇帝下诏书,让皇太孙摄理政务,可以任命五品以下的官员。还下诏让皇太孙和各位王爷大臣一起住在宫里。克宁又建议说:“皇太孙和各位王爷最好分开住,这样比较正式,现在他们住在一起,有点不太合适。”于是皇帝下诏,让皇太孙住在庆和殿的东厢房。丙戌日,皇帝下诏任命克宁为太尉兼尚书令,封他为延安郡王;任命平章政事襄为右丞相,右丞张汝霖为平章政事。戊子日,皇帝下诏让克宁、襄、汝霖在内殿过夜。
二十九年正月癸巳,世宗皇帝驾崩于福安殿。当天,克宁等人宣读遗诏,拥立皇太孙为皇帝,这就是章宗皇帝。克宁被改封为东平郡王。章宗下诏,让克宁在朔望日(每月初一和十五)上朝的时候,可以在殿上坐着。克宁坚决推辞,皇帝让近臣劝说他。克宁哭着谢恩说:“陛下如此怜悯老臣,让我免去常朝,我哪里敢坐着接受朝拜呢!”之后,每次上朝都给克宁准备座位,但克宁依然坚持站着,更加恭敬。章宗即位后下诏:“所有被罢免或开除的官员,都要根据他们的才能重新任用。”张汝霖建议说贪污受贿的官员不可饶恕,克宁说:“陛下刚即位,施行非常规的政策,那些贪官污吏即使被赦免,危害也不大,但国家的大信誉不能丢失啊!”章宗非常赞同他的话。没过多久,克宁被晋升为太傅,兼任尚书令,还赏赐了尚衣玉带。他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批准。皇帝还下令翻译《诸葛孔明传》赐给他。皇帝又对尚书省说:“太傅年纪大了,除了十天休息一天外,再让他多休息四天,重要的奏折给他看,琐碎的小事不用让他费心了。”皇帝还赏赐给他金五百两,银五千两,钱一千万,上等丝绸二百匹,绢二千匹。
皇上批准了尚书省的奏章,同意让猛安谋克们参加进士考试。皇上问:“那些继承猛安谋克职位的人,让他们去太学读书,合适吗?” 克宁回答说:“承平年代持续很久了,现在的猛安谋克们,武艺都不如前辈了。万一发生战事,谁来抵御敌人呢?让他们学习辞章,忘记了军事训练,对国家不利啊!” 皇上说:“太傅说得对。” 章宗皇帝刚登基的时候,比较喜欢辞章,但边疆又正值战事,所以克宁才会这样说。
明昌二年,克宁生病了,章宗皇帝亲自去看望他。克宁叩头谢恩说:“我没有什么才能,蒙受先帝的重用,陛下即位后又让我担任宰相。如今我年老体弱,快要像老马老狗一样死去,不能再辅佐陛下治理国家了。陛下您还亲自来看望我这个无能的人,我死后也罪有应得啊!” 当天,克宁就在皇帝的病榻前被拜为太师,封为淄王,还得到了很多赏赐。 同年二月,克宁去世了,他留下了遗表,大概意思是:“君主往往重视君子却疏远他们,轻视小人却最终亲近他们。希望陛下能始终保持警惕,居安思危,不要只顾个人私利。” 皇上命令有关部门负责他的丧事,把他葬在莱州,谥号为忠烈。明昌五年,克宁被配享世宗庙廷,画像也挂在了衍庆宫。大安元年,又改配享章宗庙廷。
克宁,真是个了不起的大臣啊!功劳很大,但他自己却越来越谦逊;地位很高,但他心里却越来越操劳。《经》上说:“居高位而不骄傲,地位崇高而不危险,行为举止有分寸,功成名就而不骄傲自满”,这样才能长久地享有富贵。所以说,忠诚信实毫不懈怠,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即使功成名就也不忘记谨慎,这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不干力所不及的事,不干不该干的事,这是君主赏识他的第二个原因。 进谏一定能被采纳,说话一定能被听取,为国家做事一定能取得成效,这是他被赏识的第三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