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提供的“△郊”内容。请提供文本,我才能帮你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

金人攻占汴京的时候,宋朝已经很久没有打仗了,各种典章制度、礼乐制度都齐全得很。金人把宋朝的书籍、车辆、法器、仪仗队之类的全部搬回北方。当时金朝正忙着打仗,没工夫管这些。后来,金朝在会宁建立宗庙社稷,很多事情都是从零开始。皇统年间,金熙宗巡幸析津,才开始正式使用金辂(皇帝的车子),仪仗队、乐队也正式排场了,场面一下子就隆重起来了,宗庙和朝会的礼仪也逐渐完善了。

接着海陵王(完颜亮)上台,野心勃勃想吞并江南,就下令修缮汴京旧宫,整修宗庙社稷,把宋朝的旧礼器都搬了回去。他对外穷兵黩武,对内纵情享乐,政治搞砸了,哪还顾得上礼乐制度啊!金世宗继位后,又把之前搬走的宋朝礼器重新搬了回来,然后下令官员参考唐宋旧典,设立“详定所”研究礼仪,设立“详校所”考订音乐,由宰相和通晓经学的官员负责,对礼仪的每一个细节、器物的规格都要仔细斟酌,然后上报皇帝,最终汇集成书,到明昌初年才完成,一共四百多卷,书名叫《金纂修杂录》。

书里把各种事物、名词、数字都分类列举,条理清晰,就像珍珠一样串起来,井然有序,非常详尽。书中还绘制了吉凶两种仪仗图:大葬的仪仗队有十三部分,郊庙祭祀的仪仗队有九部分。金世宗还下令让尚书省左右司、春官、兵曹、太常寺各保存一本,可见他对礼仪制度的重视程度。那时候,天下太平,百姓生活还算过得去,维持了几百年的稳定,基础就在这里啊!唉,礼仪制度对国家来说真是太重要了!更何况《关雎》《麟趾》这样的诗歌所传达的教化,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啊!

金宣宗南迁后,疆土越来越小,就像旭日东升却转瞬成残烛,蔡州失守,金朝也灭亡了。金朝的书籍散失了很多,再也找不到了,就连宰相韩企先等人撰写的礼仪制度论述,礼官张暐和他儿子张行简私下写的《自公纪》也都失传了。现在还保存下来的,只有几卷《集礼》,而且收藏在史馆里的那些也残缺不全。所以我只能收集整理一下郊庙祭祀、朝会等仪式的资料写成这本书,至于丧葬礼仪,就简略带过了。

从熙宗、海陵王、卫绍王这几个皇帝互相残杀来看,虽然书上写着“卤簿十三节以备大葬”,但实际有没有执行过呢?这已经无法考证了,所以宣宗的丧葬礼仪也没有记载。唉!孔子都重视“告朔饩羊”(祭祀用的羊),但是史书上缺失的记载,我也只能谨慎处理了。写下这篇《礼志》。

话说古代祭祀天地,本来就是老百姓的一种习俗,就是祭拜天的仪式。后来,太宗皇帝登基了,就正式开始祭祀天地,这祭祀可不是随便弄弄,而是要设好祭坛,规规矩矩地进行祭祀。到了天德年间,才正式有了南郊和北郊的祭祀制度,到了大定、明昌年间,祭祀的礼仪就更加完善了。

南郊的祭坛,建在丰宜门外,方位上对应着正南方向。祭坛是圆形的,有三层台阶,一共十二个台阶,每个台阶都对应着不同的方位。围墙绕着祭坛有三圈,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三个门。斋宫在祭坛的东北方向,厨房和仓库在南边。祭坛和围墙都是用红土砌成的。北郊的祭坛叫方丘,在通玄门外,方位上对应着正北方向。祭坛是方形的,有三层台阶,只有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四个方向有台阶。围墙绕着祭坛有三圈,四个方向也各有三个门。

朝日的祭坛叫大明,在施仁门外东南方向,方位上对应着正东方向,门和围墙的样式都跟北郊的方丘一样。夕月的祭坛叫夜明,在彰义门外西北方向,方位上对应着正西方向,这个祭坛是挖个坑,然后在坑里建起来的。每年冬至这天,要一起祭祀昊天上帝和皇地祇,祭祀的地点是圆形的南郊祭坛;夏至这天,祭祀皇地祇,祭祀的地点是方形的北郊祭坛;春分这天,在东郊祭祀朝日;秋分这天,在西郊祭祀夕月。

大定十一年,皇上要开始举行郊祀大典,就让宰相们商量一下祭祀时应该配享哪些祖先。左丞石琚上奏说:“根据《礼记》记载:‘万物都起源于天,人则起源于祖先,所以才要祭祀祖先来配享上帝。’配享的意思,就是辅助祭祀的神灵,共同主祭。从外面来的神灵,如果没有主祭,就不会停止祭祀,所以推举祖先来配享天帝,以此来尊崇他们。从汉朝、魏朝、晋朝以来,都是只配享一位祖先。到了唐朝高宗的时候,才开始把高祖、太宗一起配享。到了垂拱年间,又加上了高宗自己,于是就有了三个祖先一起配享的礼制。到了宋朝,也曾经用三个皇帝来配享,后来礼部上奏说,祭祀天地,神灵不能有两个主祭,所以就只用太祖配享了。我认为,冬至举行郊祀大典,应该遵从古代的礼制。”

皇上说:“唐朝、宋朝用自己的亲属来配享,这违背了古礼,不能作为典范。现在就应该只用太祖配享。”皇上又对宰相们说:“咱们国家祭天的大典非常隆重。你们说要按照古代的制度建造祭坛,这也是应该的。我们国家打败了辽国和宋朝,占据了天下的正统,郊祀大典怎么能不举行呢?”于是,皇上在八月下诏说:“国家大事莫过于祭祀,祭祀莫过于祭天,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做的,旧的章程都还在。我仰慕太祖皇帝的功业,他开创了我们王朝的基业,统一了万邦,到现在已经五代了。虽然我们根据时代的变化有所增饰,但推崇根本、奉承祖先,郊祀大典却一直没举行。况且现在上天恩泽深厚,年年五谷丰登,我怎敢不认真准备,隆重地表达对上天的感激之情呢?我决定选择阳气上升的冬至这天,亲自到圆坛祭祀,和各位大臣一起祈求天下太平。今年十一月十七日将在南郊举行祭祀大典,你们各部门都要认真负责,共同完成这次祭祀,千万不能有丝毫怠慢!”

皇上在前一天,还亲自去祭拜了祖宗,告诉他们要举行郊祀大典的事情。到了那天,皇上乘坐御驾,仪仗队浩浩荡荡,亲自前往郊坛举行祭祀大典。斋戒的制度,采用唐朝的规定:大祭祀,散斋四天,正式斋戒三天;中等祭祀,散斋两天,正式斋戒一天。

皇帝祭天,提前七天就开始准备。负责祭祀的大臣、亲王和皇族成员都要在宫里集合,接受祭祀誓言。皇族成员十五岁以上,即使官职不到七品,也要参加祭祀并接受誓言。百官也在尚书省接受誓言。负责祭祀的大臣面向南方站立,司徒面向北方站立,监祭御史在西边,监礼博士在东边,大家互相面对着。太常卿和光禄卿站在司徒后面,也面向北方。司天监、光禄丞、太庙令丞、大乐令丞、太官令丞、良酝令、廪牺令、郊社丞、司尊、太祝、奉礼郎、协律郎以及其他相关官员都站在西边,面向北方。

负责祭祀仪式的官员把誓词交给负责祭祀的大臣,然后宣读誓言:“某年某月某日,皇帝将在南郊祭天,各位都要尽职尽责。如有不敬,将受到国家法律的处罚。”然后,负责祭祀仪式的官员高声宣布:“七品以下官员退下!”其余的人都要行再拜礼,然后退下。宫里进行的宣誓仪式都一样。

接下来,皇帝在偏殿斋戒。皇帝提前一天开始斋戒,在殿里设好御座,面向南方。御座两边设东西厢房,室内设御幄,柱子下挂着帘子。祭祀前三天,开始摆放祭祀用品。祭祀前一天,要铺设拜垫,摆放皇帝的牌位和皇帝饮福的器皿,以及黄色的地毯,从御辇到皇帝升舆的地方都要铺上。

到了斋戒日,通事舍人引领文武五品以上官员入座,按照规定的位置就座。侍卫官员都穿着规定的服装,佩带饰物,到阁楼迎接皇帝。过了两刻钟,侍中向皇帝禀报:“外面准备好了。”皇帝穿上衮冕,佩带饰物,乘坐御辇出发,警卫和侍卫按照常规仪仗护送。皇帝到达御座后,面向东方坐下。通事舍人传达旨意,殿内上下都行礼,礼毕后,面向西方,高声宣布:“各位等候。”

过了一刻钟,侍中跪下奏道:“臣某某启奏,请皇帝开始斋戒。”说完后,侍中伏地叩拜,然后起身回到自己的位置。皇帝下座,进入内室,群臣都退下。所有参与祭祀的官员都在寝宫住宿,处理日常事务,不吊丧问疾,不处理判刑杀人的文书,不处罚罪犯,不参与污秽之事。斋戒日,只有祭祀活动可以进行,其他活动全部禁止。如果斋戒期间有缺席的,由代理官员处理。

五天前就开始准备了,仪鸾司和尚舍局负责在斋宫里布置摆设。相关部门安排了侍卫,在宫殿东西两侧站岗。陪祀的亲王们的位置安排在宫殿东边稍偏南一点的地方,他们面向西,座位从南往北排。宗室子孙们就坐在亲王们后面。

司徒、亚献、行事、执事这些官员,他们的位置设在祭坛南面外濆门西边,面向东,座位也是从南往北排,跟其他人的位置不一样。天名房设在祭坛南面外濆门东边,面向西。大礼使就设在天名房后面,也都面向西。 在祭坛西北角外面还搭了个大棚子,停放车辂,以防万一刮风下雪。

三天前,就在祭祀之前,先在东门外的路北边,也就是东门内侧的路北边,搭了个大帐篷,朝南摆放。还在祭坛下面的卯位(祭坛方位之一)北边,也搭了个小帐篷,也是朝南的。相关部门的人员在东门北边,朝南的方向,搭起了遮挡雨水的帐篷,摆放祭祀用的东西。然后安排兵士守卫城门,每座门安排两个人,都穿着规定的制服。郊社令带着手下的人员,把祭坛内外都打扫干净了。接下来,设置了燎位,位置在东门东边,祭坛的巳位(祭坛方位之一)。还挖了个埋祭品的坑,位置在东门内的戌位(祭坛方位之一)。

两天前,太乐令带着手下的人,在祭坛南边一点的地方,摆好了登歌用的乐器,乐器朝北摆放。玉磬放在午位(祭坛方位之一)西边,金钟放在午位东边,柷(一种打击乐器)在钟前面靠北一点,敔(一种打击乐器)在磬前面靠北一点,柷和敔东西相对,歌者站在乐器后面,其他的乐工都站在乐器后面靠边的地方。琴瑟放在前面,匏竹(一种乐器)放在后面,都在祭坛下第一层台阶上,乐器都按照规定的位置摆放,朝北。还在东门外边,又摆放了一套宫县乐,两队八佾舞在乐器前面表演。还在应天门前摆放了演奏《采茨》的乐器。

一天前,奉礼郎升按照规定,把皇帝的牌位摆放在祭坛的辰巳之间,朝北。又在皇帝牌位的左边稍微靠后一点的地方,摆放了皇帝饮福用的器物,也是朝北。然后,奉礼郎升带着礼仪官员,把亚终献的牌位摆放在卯位东北方向,朝西北方向摆放。司徒的座位在卯位东边,路南边,朝西。礼部尚书、太常卿、光禄卿、礼部侍郎的座位依次排列,太常丞、光禄丞的座位又排在后面。大礼使的座位在小帐篷左边稍微靠后一点的地方,朝西。分献官、司天监、读册中书侍郎的座位在东门道北,朝西。郊社令、廪牺令、太官令、良酝令的座位在他们后面。郊社丞、太祝、奉礼郎以及其他参与祭祀的官员的座位也依次排在后面,都朝西,按照规定位置站立。参与祭祀的文武官员,从一品到五品,都在东门内侧的路南边,朝西站立,也按照规定位置站立。负责监祭的御史,一人在午位西南,一人在子位西北,都朝东站立。负责监礼的博士,一人在午位东南,一人在子位东北,都朝西站立。太乐令的座位在乐器中间偏东一点,朝西。协律郎的座位在乐器西边,朝东。奉礼郎的座位在祭坛南边偏东一点,朝西,赞者在他后面。司尊的座位在放酒尊的地方,都朝北。还在东门外边,摆放了牲畜的牌位,朝西。祭祀用的食物的牌位在牲畜牌位的北边偏西一点,朝南。牲畜牌位的东边是牲畜的位置。太史、太祝的座位都在牲畜后面,都朝西。礼部尚书、太常卿、光禄卿的座位在牲畜牌位南边稍北的地方,朝西。太常丞、光禄丞、太官令的座位在他们后面。监祭御史、监礼博士的座位在礼部尚书座位西边稍微靠后一点的地方,朝北。廪牺令的座位在牲畜位置西南,朝北。最后,把祭祀用的器物和食物摆放在牌位前面的案桌上。

差不多下午一点半的时候,摆好了祭祀用的东西。礼部尚书、太常卿、光禄卿坐在案子前面偏东一点的地方,面向西边,朝北站着。太常丞、光禄丞、太官令就站在他们后面,也面向西边。然后,监祭御史、监礼博士坐在案子前面偏西一点的地方,面向东边,朝北站着。 各种珍宝奇物摆在宫殿西北角,太府少监站在宝物的后面。各州上贡的物品摆在宫殿东北角,户部郎中站在后面。皇帝的八件宝物摆在宫殿西南角,八个符宝郎分别站在宝物后面。被灭亡国家的贡品和毁坏的宝物摆在宫殿东南角,少府少监站在后面。大乐令站在宫殿北边偏东一点的地方,两个协律郎分别站在大乐令的南边,东西相对。

司天监在下午一点钟的时候,和郊社令一起在祭坛北边摆放了昊天上帝和皇地祗的神位,面向南边。地祗的神位在东边稍微靠后一点,他们的座位都用稻草铺的。太祖的配位设在东边,面向西边,座位用蒲草铺的。五方帝、日月、神州地祗、天皇大帝、北极神的神位在祭坛第一排,座位都用稻草铺的。内官的五十四个神位、五神、五官、岳镇海渎二十九个神位在祭坛第二排。中官的一百五十八个神位、昆仑、山林川泽二十一个神位在祭坛第三排。外官的一百六个神位、丘陵坟衍原隰三十个神位在内漥里面,三百六十个众星的神位在内漥外面,座位都用莞草铺的。每个神位的牌位都放在座位前面。 还摆放了祭祀用的玉器。

等到祭祀人员沐浴净身完毕后,就把祭坛上和第一排的神位撤掉,等到第二天凌晨一点之前再重新摆放。

好家伙,这祭祀仪式可真讲究!先说祭祀的摆设,给天、地、配位(这应该指的是天地神灵和配享的神灵)都摆上了祭品,左边摆了十一种笾(bēn,古代盛放祭品的器具),右边摆了十一种豆(dòu,也是盛放祭品的器具),一共摆了三排。 祭祀的人就站在这些笾豆之间。在祭祀人员站立的地方前面,还放着一个簠(fǔ)和一个簋(guǐ),簠在左边,簋在右边。这些东西都放在神位前的席子上。

然后呢,祭祀台上还摆着各种酒器。给天、地、配位都准备了两套太尊(一种大酒器)、两套著尊(一种酒器)、两套牺尊(一种酒器),还有两套山罍(léi,一种大酒器)。在祭台东南角,给配位还准备了两套著尊、两套牺尊和两套象奠(一种盛放祭品的器皿)。这些酒器都放在天地神位酒尊的东边,都朝着北面,酒倒向西边,每个酒器下面都有个垫子,上面还盖着勺子和幂(mì,酒器上的盖子),这是准备用来斟酒的。 此外,给天、地还准备了两套象尊(一种酒器)、两套壶尊(一种酒器)、四套山罍,这些都放在祭台下台阶南边,也是朝着北面,酒倒向西边。配位那边则摆放了两套壶尊和四套山罍,在西边台阶的北面,朝东,酒倒向北。这些酒器下面也都有垫子,不过这些酒器不用来斟酒,左边摆的是清水,右边摆的是黑色的酒。

好家伙,这祭祀仪式可真复杂!首先,最尊贵的那一批神位,比如五方帝、日月、神州地祗、天皇大帝、北极这些大神,它们的供品摆放得可讲究了,左边八个笾,右边八个豆,供品就摆在笾豆中间。笾和簠各一个,簋一个,放在供品前面;爵和坫则放在神座前面。

接下来是第二等级的内官,一共54个座位,包括五神、五官、岳镇海渎等29个神位,每个座位的供品都有两笾、两豆、一簠、二簋、一俎、一爵和一坫。第三等级的中官就更多了,一共158个座位,包括昆仑、山林川泽等21个神位,还有内外的106个官位,以及丘陵坟衍原隰等30个神位,甚至还有内外众星360个神位!每个座位的供品是两笾、两豆、一簠、一簋、一俎、一爵。

除了这些,最尊贵的那一等级每个神位还要摆放两个太尊和两个著尊,每个尊上都加个勺子。第二等级的每个神位摆放两个山尊,第三等级的每个神位摆放两个蜃尊,内外的每个辰位也摆放两个尊,也都加勺子。从第二等级以下,都用匏爵,祭祀前要先洗干净,放在尊的旁边,尊都放在神位左边。所有的祭器都得垫上席子,笾豆还要盖上巾。

此外,天地和配位的神位,每位都有一笾、一豆、一簠、一簋、四俎,还有毛血豆各一个。第一等级的神位,每个神位还要在馔幔里面摆放两个俎。皇帝的洗漱台设在卯陛道的北边,朝南,东边是盥洗的地方,西边是洗爵的地方,匜在东,巾在西,盛放玉爵坫的篚放在南边。

亚终献的洗漱台设在小次的东边,朝南,盥洗在东,洗爵在西,也加勺子。篚放在西边,南边放巾。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的分献官的盥洗和洗爵的地方,都设在他们各自辰陛道的左边,罍在洗漱台的左边,篚在右边,都朝里摆放,执掌罍和篚的人站在后面。

好家伙,这祭祀准备工作可真复杂!祭祀前一天下午两点多,太府监和少府监带着手下,就上祭坛摆放玉币了。昊天上帝用的是青色的璧和币,皇地祗用的是黄色的琮和币,其他配位的神用青色或黄色的币,黄帝用黄琮,青帝用青珪,赤帝用赤璋,大明用青珪璧,白帝用白琥,黑帝用玄璜,北极用青珪璧,天皇大帝用玄珪璧,神州地祗用黑色两珪有邸……这些祭品都得小心翼翼地放在匣子里。五帝的祭品颜色都跟他们的名字对应。所有祭品都摆放在祭器里。摆好之后,等宣布祭祀场所清洁完毕,再把东西撤走,等祭祀当天再重新摆放。

祭祀当天凌晨一点,礼部的人把祝文和祭祀用的册子摆放在神座的右边,都用案几垫着。太常卿负责点亮祭祀用的明灯。户部郎中把各州进贡的物品摆放在宫殿东北角,金子放在最前面,玉帛其次,其他的依次排列,都用席子垫着,贡品后面站着人,面向北方。太府监和少府监把珍奇异宝摆放在宫殿西边,朝北摆放,最珍贵的放在前面,依次类推,都用席子垫着,放在贡品后面,面向北方。少府少监把从敌国缴获的宝物摆放在宫殿东南角,都用席子垫着,放在宝物后面,面向北方。符宝郎把八宝摆放在宫殿西南角,分别放在宝物的南边,都面向北方。司天监、太府监、少府监、郊社令、奉礼郎一起摆放昊天上帝、皇地祗、配位以及坛上第一等神座,还摆放玉币,都放在各自的位置上。太祝把埋在地下的玉器取出来放在祭品上,把祭祀用的玉器放在神座前,然后退下。

光禄卿带着手下开始摆放祭祀用的器皿。昊天上帝、皇地祗、配位的每位神都有三个笾,右边放的等级高,第一行放的是形盐,鱼鱐糗饵在后面;第二行榛实在前,乾桃乾裛乾枣在后面;第三行乾菱在前,乾芡乾栗鹿脯在后面。豆也有三行,左边放的等级高,芹菹在前,笋菹葵菹在后面;第二行韭菹在前,菁菹鱼醢兔醢在后面;第三行豚胉在前,醓醢酏食鹿臡在后面。簠里放黍,簋里放稷,登里是大羹。坛上第一等神位,一共十个,每个神位都有三个笾,摆放顺序和前面一样,豆的摆放也一样,簠黍,簋稷,登大羹。第二、第三等神位,每个神位只有两个笾,放鹿脯和乾枣;两个豆,放鹿臡和菁菹;还有个俎,放一段羊。内濆内、内濆外每个神位都放一个笾鹿脯,一个豆鹿臡,一个俎羊一段。良酝令带着手下开始摆放酒器,昊天上帝和皇地祗用的大尊放在最上面,盛放泛齐;著尊其次,盛放醴齐;牺尊其次,盛放盎齐;壶尊其次,盛放醍齐;象尊其次,盛放沈齐;山罍放在最下面,盛放三种酒。配位用的是著尊放在最上面,盛放泛齐;牺尊其次,盛放醴齐;象尊其次,盛放盎齐;壶尊其次,盛放醍齐;山罍放在最下面,盛放三种酒。第一等神位用大尊盛放泛齐,著尊盛放醴齐。第二等神位用山尊盛放醍齐。第三等神位和内濆内用蜃尊盛放泛齐。内濆外和众星用概尊盛放三种酒。

祭祀前一天下午两点,祭坛周围二百步范围内禁止通行。下午三点,郊社令丞带着手下人把祭坛内外打扫干净。然后,司尊、奉礼郎带着祭祀用品进去,摆放在指定位置。司天监摆好神位,太府监、少府监把玉币放在盛放祭品的器皿里。下午三点半,礼仪官员带着主管祭祀牲畜的官员和所有太祝、祝史,把祭祀用的牲畜带到指定位置。

接下来,礼仪官员分别引导礼部尚书、太常卿、光禄卿、礼部侍郎、太常丞、监祭御史、监礼博士、主管祭祀牲畜的官员、太官令、太官丞,到内城东门外指定的查看牲畜的地方。站好后,礼仪官员引导礼部尚书、侍郎、太常丞、监祭御史、监礼博士从东边的台阶上去,查看牲畜是否清洗干净。负责清洗的人举起盖子,报告已经清洗完毕。检查完毕后,他们再回到原位。礼仪官员上前说:“清洗完毕,请查看牲畜。”礼部尚书、侍郎、太常卿、太常丞上前查看牲畜,查看完毕后,退回原位。

然后,礼仪官员引导光禄卿、光禄丞巡视牲畜一圈,光禄卿退下,光禄丞向西站好,弯腰行礼说:“准备完毕。”然后回到原位。接着,礼仪官员引导主管祭祀牲畜的官员巡视牲畜一圈,向西站好,弯腰行礼说:“牲畜充足。”再引导所有祝史巡视牲畜一圈,领头的祝史向西站好,弯腰行礼说:“牲畜肥壮。”完毕后,大家都回到原位。礼仪官员上前说:“请查看祭品。”然后,礼仪官员引导礼部尚书以下各位官员到各自的位置站好,查看祭品。查看完毕后,礼仪官员引导礼部尚书、侍郎、太常卿、太常丞回到斋所。其余官员、主管祭祀牲畜的官员和所有太祝、祝史依次牵着牲畜到厨房,交给太官令、太官丞。然后,礼仪官员引导光禄卿、光禄丞、监祭御史、监礼博士到厨房,查看鼎和镬(古代烹饪器皿),检查清洗是否完毕,然后回到斋所。下午四点半,太官令带着厨师用鸾刀解剖牲畜,祝史取下牲畜的毛和血,放在盛放祭品的器皿里,然后开始烹煮牲畜。祝史把牲畜的血收集起来,放在盘子里。

先祭祀太阳,在丑时之前五刻钟就开始准备了。司徒以下的官员,按照各自的职位和职责,都穿着规定的服装,到各自的位置站好。天文台的官员在祭坛上以及第一等神位前重新摆设祭坛。太府寺和少府寺的官员摆放玉币。太常寺卿和郊社令丞点燃蜡烛。光禄寺卿丞摆放盛放祭品的器皿,等监祭官和监礼官检查完毕后,再撤去器皿上的盖巾。大乐令指挥乐工在宫县内布置好乐器,文舞八佾队在宫县前排好,武舞八佾队则分成四个方阵,分别列在宫县的左右两侧。领舞的和执旗的站在前面,乐工们从卯门登上祭坛,各就各位。唱歌、击鼓、弹奏的乐工坐着,吹奏的乐工站着。奉礼郎和赞者先进入,站好位置。其他的礼仪官员和赞者分别引导分献官进入宫县。监祭御史、监礼博士、以及其他的执事官员,还有太祝、祝史、斋郎、助奠人员、执掌尊罍的官员、举幂的官员等等,都从宫县东门进入,沿着祭坛南面绕行,然后从西面往上走,最后面向北站定。奉礼郎喊:“拜!”司徒以下的官员都行两次跪拜礼。拜完后,奉礼郎说:“各就各位!”赞者和礼仪官员分别引导监祭御史和监礼博士检查祭坛,纠正不符合礼仪规范的地方,然后回到原位。礼仪官员引导司徒到他的位置,面向西站立。礼仪官员引导博士,博士再引导亚献官,从东侧偏门进入,到指定位置,面向西站立。然后,礼仪官员又引导终献官,到他应该站立的位置。

接下来是祭祀的具体流程。在太阳出来前好一会儿,就开始了准备工作,各部门的官员都得按规矩穿戴好衣服,到自己该站的位置去。天文台的人负责祭坛的布置,财务部门的人负责摆放祭品玉币,乐队也早早准备就绪,文武舞乐队各就各位,准备表演。负责祭祀仪式的官员们,也按照规定的路线和顺序,进入祭祀场地,准备开始祭祀。 奉礼郎负责指挥仪式流程,喊着口令,引导大家行礼,检查仪式的各个细节,确保一切符合礼仪规范。 司徒等主要官员也依次就位,准备参与祭祀活动。整个过程井然有序,体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庄重和规范。

天还没亮的时候,负责传达旨意的官员就带着侍中(皇帝的近侍)去了祭祀的殿堂。官员跪下禀报:“请开始内部准备工作。” 说完就趴在地上,然后起身。过了一会儿,他又跪下禀报:“外部准备工作也开始了。” 等着皇帝的仪仗队抬着轿子来了,官员再次跪下禀报说:“臣某某,请求皇帝下轿,登上仪仗轿子。” 皇帝到达大殿后,官员又跪下禀报:“臣某某,请求皇帝下轿。” 皇帝进入大殿,就在大殿外面坐好。天亮了,官员来到大殿前跪下禀报:“请开始内部准备工作。” 过了一会儿,他又禀报:“外部准备工作也完成了。” 一切准备就绪后,太常卿(掌管祭祀礼仪的官员)来到大殿前跪下禀报:“臣某某,请求皇帝开始祭祀仪式。”说完就趴在地上,然后起身。所有跪地禀报的程序,都是按照这个流程进行的。

皇帝走出大殿,官员们引导他走到中濆门。殿中监(管理宫殿的官员)呈上大圭(祭祀用的玉器),太常卿禀报:“请皇帝执持大圭。” 皇帝从正门进入小殿,面向西站立。太常卿和博士(协助祭祀礼仪的官员)分立左右,然后禀报:“一切准备就绪,请开始祭祀仪式。” 开始祭祀,六次献祭完毕,音乐停止。太常卿的另一位官员,负责焚香埋血,完成后禀报:“请行礼。” 行礼完毕,等侍中登上祭坛后,官员禀报:“请前往盥洗处。” 到达盥洗处后,官员禀报:“请佩戴大圭,洗手。” 洗手完毕,禀报:“请擦手。” 皇帝擦完手后,禀报:“请执持大圭。” 然后引导皇帝到祭坛上,殿中监呈上镇圭(祭祀用的玉器),官员禀报:“请佩戴大圭,执持镇圭。” 皇帝执持镇圭,走到昊天上帝神像前,官员禀报:“请跪下,献上镇圭。” 皇帝献祭完毕,执持大圭,趴在地上,然后起身。侍中呈上玉币,官员禀报:“请佩戴大圭,跪下献上玉币。” 献祭完毕,禀报:“请执持大圭。” 皇帝趴在地上,然后起身。稍稍后退,官员又禀报:“请再次行礼。” 然后,皇帝前往皇地祇及配位神像前,献上镇圭和玉币,程序与之前相同。献祭给配位神祇时,只禀报献上镇圭和玉币。

献上玉币完毕,皇帝回到原位,官员禀报:“请返回小殿,放下大圭。” 皇帝回到小殿,站在小殿南边稍偏东的地方等待。当皇帝要献祭给配位神祇的玉币时,赞者(负责引导祭祀仪式的官员)分别引导第一等献祭官员前往盥洗处,佩戴笏板(古代官员上朝时所执的板子),洗手,擦手,执持笏板,各位官员都从各自的台阶上走,唯独不走午陛(正中的台阶)。到达神像前,佩戴笏板,跪下,太祝(主持祭祀仪式的官员)将玉币交给他们,献祭完毕,趴在地上,然后起身。再次行礼完毕,各位官员都从各自的台阶下走,回到原位。一开始,当献祭官员要下台阶时,礼直官(负责祭祀礼仪的官员)引导诸祝史、斋郎(负责祭祀的官员)以及其他协助献祭的人行礼,祝史们各自拿着盛放毛血的器皿走上台阶,太祝们在祭坛上迎接,献祭完毕,退回尊位旁边站立。

好了,祭祀正式开始了。把玉币放好之后,我就回到了小帐篷里。负责祭祀的官员先摆上了祭品:三个牛鼎、三个羊鼎、三个猪鼎、三个鱼鼎,都放在大锅的右边。

太官令丞(就是主管祭祀饮食的官员)带着送菜的人去了厨房。他们用勺子把牛、羊、猪、鱼从大锅里盛到鼎里。每种牲畜都得按部位摆放:牛羊猪每种都要选一块肩肉、一块臂肉、一块臑肉(大腿肉)、一块肫肉(内脏)、一块胳肉(腋下肉)、一块正脊肉,再加两块长胁肉、两块短胁肉、两块代胁肉,一共十一块肉。牛和猪每只都得有三十斤重,羊十五斤,鱼十五条,共十五斤。摆好后,盖上盖子。

两位祝史(负责祭祀仪式的人)一起抬着一个鼎,牛鼎在最前面,羊鼎和猪鼎在后面,鱼鼎最后面,负责祭祀的官员拿着勺子跟着,把这些鼎摆放在每个祭祀位子的餐桌旁边。从祀坛上供奉的五方帝、大明、夜明、天皇大帝、神州地祇、北极这些神灵,祭品的种类和数量都一样,都是羊和猪。

光禄卿(主管宫廷膳食的官员)带着祝史、斋郎(负责祭祀洁净的官员)和太官令丞,一起用勺子把牛羊猪鱼盛到祭器俎上。肩肉、臂肉、臑肉放在上面,肫肉、胳肉放在下面,脊肉和胁肉放在中间,鱼就横着放,鱼头对着尊位,然后把鼎盖揭开。光禄卿和太官令丞一起把笾、豆、簠、簋这些祭器装满。笾里装的是粉餈(一种糕点),豆里装的是糁食(一种混合的饭食),簠里装的是稻米,簋里装的是黍米。

皇帝回小殿休息一下,音乐停了。礼仪官员带司徒去祭祀的场所,摆上祭祀用的各种器皿和祭品,分别供奉天地和配享的神位。司徒带领太官令按顺序进入内宫正门,音乐奏响,走到祭坛下,等待。祝史呈上祭祀用的毛血和豆子,从卯位台阶下来,依次拿出,完毕后,司徒和负责供奉器皿和祭品的官员,拿着供奉昊天上帝和皇地祇的祭品,从午位台阶上去。太官令丞和负责供奉器皿和祭品的官员,拿着供奉配享的神位和第一等神位的祭品,从卯位台阶上去。各位太祝在祭坛台阶的路上迎接他们。在昊天上帝的神位前,司徒拿着笏板,面向北方跪着供奉,粉餈笾放在糗饵前面,糁食豆放在醓醢前面,簠在左边,簋在右边,都在登前,牛俎在豆子前面,羊豕鱼俎依次排列,右边在上。司徒俯伏在地,起身后,供奉祭品的人完成供奉,都拿出笏板回到位置,行一拜礼。司徒接着去皇地祇神位前祭祀,仪式和上面一样。配享的神位也是如此。司徒和供奉天地配享神位祭品的人依次下来。太官令带领供奉第一等神位祭品的人,分别到各自的神位前,仪式和前面一样。所有仪式都完成了,音乐停止。司徒、太官令以下的人都回到自己的位置,完毕后,侍中从卯位台阶上来,站在昊天上帝的酒尊旁等候。

太常卿走到前面俯伏在地,跪着奏道:“请皇帝去盥洗的地方。”俯伏在地,起身。皇帝出来,殿中监呈上大圭,奏道:“请执大圭。”走到盥洗的地方,奏道:“请执大圭,盥洗双手。”皇帝洗完手,完毕后,奏道:“请擦手。”皇帝擦完手,完毕后,奏道:“请执大圭。”然后去洗爵的地方。到达那里,奏道:“请执大圭,接受酒爵”,又奏道:“请洗酒爵。”皇帝洗完酒爵,完毕后,奏道:“请擦酒爵。”皇帝擦完酒爵,完毕后,奏道:“请执大圭。”然后把酒爵交给掌管酒爵的官员。皇帝走到昊天上帝的酒尊旁,拿着酒爵,良酝令掀开酒尊的盖子,侍中跪着斟上太尊的泛齐,斟完后,皇帝把酒爵交给侍中。皇帝然后走到昊天上帝神座前,侍中呈上酒爵,奏道:“请执大圭,跪着拿着酒爵三次祭酒。”完毕后,奏道:“请奠酒爵。”奠酒爵完毕后,奏道:“请执大圭。”俯伏在地,起身。又奏道:“请稍退。”站着等待。中书侍郎读完册文,完毕后,奏道:“请再拜。”走到皇地祇神位和配享神位前,仪式和上面一样。献祭完毕,皇帝回到版位,奏道:“请还小释大圭。”皇帝回到小殿,太常卿站在小殿东南方向。礼仪官员带博士,博士带亚献,走到盥洗的地方,拿着笏板,洗手,擦手,完毕后,走到洗爵的地方,拿着笏板,洗酒爵,擦酒爵,完毕后,把酒爵交给执事者,拿着笏板从卯位台阶上来,走到昊天上帝的酒尊旁,面向西站立。执事者把酒爵给他,然后拿着笏板拿着酒爵。执尊者掀开盖子,良酝令跪着斟上著尊的醴齐,斟完后,又把酒爵交给执事者,拿着笏板走到昊天上帝神座前。

一开始,亚献走到盥洗的地方,文舞退下,武舞上场,音乐奏响。亚献走到昊天上帝神座前,拿着笏板跪下,执事者把酒爵给他,然后拿着酒爵三次祭酒,奠酒爵,拿着笏板,俯伏在地,起身,稍退,再拜。接着去皇地祇和配享神位前,仪式和上面一样。献祭完毕,下来回到位置。礼仪官员带博士,博士带终献,走到盥洗的地方,洗手,洗酒爵,上坛奠献,仪式和上面一样。

一开始,最后一次祭祀要开始了。负责礼仪的官员先带第一批献祭的官员去洗手的地方,他们扶着笏板,洗手,擦手。然后拿着笏板,各自从自己的台阶上去,就是不能走正中间的台阶,走到神位前,把酒杯拿起来。负责祭祀的人把酒爵递给他们,他们就斟酒,祭祀完毕后,把酒爵还给负责祭祀的人。他们一起走到神位前,扶着笏板跪下,负责祭祀的人又把酒爵递给他们,他们拿着酒爵三次祭祀,然后把酒爵放好,扶着笏板,低头伏地,起身,稍微后退,再次行礼,礼毕,各自回到原位。

一开始,第一批献祭的官员要上去了,负责引导的人就带着第二批、第三批献祭的官员,还有宫内宫外所有参与祭祀的人,都去洗手的地方,扶着笏板,洗手,擦手,斟酒,行礼,流程都跟刚才一样。负责祝祷和斋戒的人依次辅助献祭,完毕后,各自回到原位。然后,太祝们依次献上祭品,稍微挪动到原来的位置,乐队开始演奏。祭品撤下后,音乐停止。最后一次祭祀结束后,皇帝回到座位,太常卿上前俯伏,跪着奏道:“请皇帝前往饮福位。”皇帝起身。殿中监呈上大圭。太常卿又奏道:“请执爵,三祭酒。”又奏道:“请啐酒。”皇帝啐了一口酒,完毕后,把酒爵交给侍中,太常卿又奏道:“请受胙。”侍中再次用酒爵敬酒,太常卿又奏道:“请受爵饮福。”皇帝饮福完毕,太常卿奏道:“请执大圭。”皇帝俯伏,起身。太常卿又奏道:“请再拜。”礼毕,太常卿引导皇帝回到座位,面向西站立,等待送神乐曲演奏完毕。然后奏道:“请前往望燎位。”皇帝到达望燎位,面向南站立,等到柴火烧到一半,皇帝跪下奏道:“具官臣某言礼毕。”皇帝回到大殿,走出中门,太常卿奏道:“请释大圭。”皇帝回到大殿。

最后一次祭祀结束后,司徒、侍中、太祝们都从卯位台阶上去,太祝拿着祭肉和祭品上前,把祭祀天地和配祀神位的肉减去一部分,放在祭器上,都是取前腿的第二节,又把黍稷饭一起放在一个祭器里,献给司徒和侍中之后,面向北站立。等到皇帝到达饮福位,太常卿奏道:“请皇帝执大圭啐酒。”完毕后,司徒献上祭肉,皇帝接受祭肉,完毕后,奉礼郎唱道:“赐胙。”赞者唱道:“再拜。”在场的人全部再拜,送神,乐队演奏一曲后停止。皇帝回到大殿后,换上天冠和绛纱袍,登上车驾,前往斋宫,乘坐金辂。通事舍人引导门下侍郎在车驾前跪下奏道:“具官臣某请车驾进发。”到达侍臣上马的地方,跪下奏道:“具官臣某请车驾少驻,敕侍臣上马。”侍中说:“可以。”然后退下,传达旨意说:“侍臣上马。”侍臣上马完毕,跪下奏道:“具官臣某请敕车右升。”千牛将军上车后,跪下奏道:“具官臣某请车驾进发。”车驾启动,前后左右十二支鼓乐队一起演奏。参与祭祀的陪祀官员先到应天门迎接,行再拜礼。大乐令先到应天门外,准备按照仪制演奏音乐。完毕后,择日庆贺。

承安元年,要举行郊祀大典了,负责礼仪的官员跟皇帝说:“按照礼仪,祭祀神灵用的玉器应该用上好的真玉,而火祭用的玉器可以用次等玉。想当年大定十一年的时候,天地之玉都用次等玉代替了,我们觉得这好像不太妥当。礼仪讲究一贯性,做不到就别献上去了。如果火祭用真玉,平时祭祀用的话,恐怕真玉会不够用,反而违反了礼制。如果按照近期的典章制度和本朝的仪礼来看,用真玉祭祀神灵,用次玉火祭,才是符合礼仪的。最近几次郊祀,从第二等级升天皇大帝和北极星到第一等级,以前八位神祇各有祭祀用的玉器和火祭用的玉器,而这两位却还没有。根据《周礼·典瑞》记载:‘用圭璧祭祀日月星辰。’近期的礼仪中,祭祀九宫贵神和大火星,还沿用《周礼》的说法。所以天皇大帝和北极星这两位,理应也配得上祭祀用的真玉和火祭用的玉器。” 皇帝听后,下令全部使用真玉。

接着,主管朝廷事务的大臣又上奏说:“以前举行郊祀大典时,天地和配位各用一头小牛犊祭祀,五方帝、日月、神州、天皇大帝、北极这十位神祇都是大规模祭祀,也应该用牛犊,当时却只用羊代替了。第二等级以下的从祀神位,则用羊和猪分而祭之。我认为,祭祀天地,祭品中的笾豆(盛放祭品的器具)数量多一些,是为了体现阴阳之物的丰盛;而鼎俎(盛放祭品的器具)数量少一些,是因为人的烹调祭品,不足以表达对天地神的敬意,所以贵在祭品的品质。因此,天地日月星辰这些神位都用一个鼎俎,以前第一等级的神位却偏要用两个鼎俎,显得不协调。现在第一等级的神位也应该各用一头牛犊,其余神位用羊和猪分而祭之,至于朝享太庙则用十二头牛犊。” 皇帝同意了他的奏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