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宝入庙的仪式,凡是大典、大朝会都要用上。有人建议应该按照唐宋的礼仪来办,皇上说,就用一千人吧。队伍中间部分是这样的:清游队24人,其中有个折冲都尉,一面白泽旗,5个旗手,4张弩,6张弓,8杆槊,都骑马。清道直荡队18人,有两个折冲都尉,4杆长槊,12套弓箭,也都是骑马的。还有4匹献马,8个人牵着。正直旗队33人,有个果毅都尉,一面重轮旗、两面驯犀旗、一面野马旗、两面驯象旗,每面旗帜下5个人,还有两个副竿,都骑马。细引队14人,两个果毅都尉,6套弓箭,6杆槊,弓箭和槊交叉排列,都骑马。

前部鼓吹乐队98人,都骑马。队伍里还有两个府史,两面金钲,两面镈鼓,12面大鼓,8面长鸣锣,2面铙鼓,6支箫,6支笳,两个带兵的官员,两面节鼓,12面小鼓,8面中鸣锣,4支桃皮筚篥,4个唱歌的,6支拱辰管,6支筚篥,12支大横吹,两面羽葆鼓,两个带兵的官员。还有8把伞扇:两把梅红伞,四把大雉扇,两把中雉扇。抬轿子的有18个人。引导官员12人:两个中允,两个谕德,两个庶子,两个詹事,一个太师,一个太傅,一个太保,一个少师,少师在金辂(皇帝的车驾)后面,都骑马。

皇帝车驾周围的亲勋翊卫围子队74人,两个郎将,72把仪刀,都骑马。负责皇帝车驾的队伍有70人。三卫队18人,拿着仪刀。厌角队分两部分,每部分都62人:一部分有一个郎将,一面祥云旗,5个旗手,3张弩,7张弓,15杆槊,都骑马;另一部分也一样,有一个郎将,一面祥云旗,5个旗手,3张弩,7张弓,15杆槊,都骑马。拿着朱红色团扇的有16个人:4个司御率府校尉骑马,其余人每3把朱红色团扇配3把紫曲盖。大角乐队18人。后部鼓吹乐队54人,都骑马。队伍里有个管辖指挥,一面金钲,一面镈鼓,两面铙鼓,6支箫,6个唱歌的,6支筚篥,一面节鼓,两个主帅,6支笛,4支笳,6支拱辰管,10支小横吹,两个主帅。后拒队46人,有个果毅都尉骑马,一面三角兽旗,5个旗手,4张弩,16套弓箭,20杆槊。

队伍外围:左边队伍224人。牙门队16人,都骑马。队伍里有一面牙门旗,3个旗手,3个监门校尉,一个郎将,9把班剑。前第一队27人:一个司御率府官员,一个果毅都尉,一个折冲都尉,一个主帅,都骑马。队伍里还有3面绛引幡(每面3人),2杆麟头竿,2把仪锽斧,2套弓箭,2杆麟头竿,2把仪锽斧,2面朱刀盾,2把小戟。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队各14人,和第一队从麟头竿以下的配置一样。后第一队47人:一面牙门旗,3个旗手,3个监门校尉,一个果毅都尉,一个主帅,3面绛引幡(每面3人),一面鹖鸡旗,5个旗手,4杆槊,3张弩,4杆槊,3套弓箭,4杆槊,3套弓箭,2面朱刀盾,2把小戟,都骑马。后第二队29人:一个果毅都尉,一面纲子旗,5个旗手,5杆槊,3张弩,5杆槊,3套弓箭,3杆槊,4套弓箭,都骑马。后第三队29人:一个果毅都尉,一面黄鹿旗,5个旗手,5杆槊,3张弩,5杆槊,3套弓箭,3杆槊,4套弓箭,都骑马。右边队伍224人,排列和左边一样。

太子出行,排场可大了,前前后后跟着六十二个人呢! 他们穿的都是梅红色的绣着双凤的罗衣,戴着金花做的幞头,系着金银束带,那叫一个华丽! 随身携带的那些东西,比如锣、痰盂、水壶之类的,也都是金银打造的。 太子的伞是梅红色的罗伞,伞柄是金麒麟形状的;坐的椅子是镀金的银圈,椅背上雕刻着两只嬉戏的麒麟,还系着红色的绒带。

在宫里宴请的时候,太子用的垫子是绣着金凤的罗缎做的,穿的衣服也是绣着金兽的罗缎做的。 平时在东宫办公,他坐的椅子是朱红色的,上面装饰着金银兽衔,系着红绒带,椅背上是金色的团花,而办公用的桌布则是素色的罗缎,颜色都是梅红色,就连脚踏的垫子也是一样的颜色。

负责迎接的十个人,穿的是黑色的衣服,戴着裹头,系着束带,骑着马。 牵马的官员有五十个人,领头的穿紫罗袍,戴着素色的幞头,拿着银裹的牙杖;打伞的穿紫罗袍,上面绣着芙蓉,戴着金花交脚幞头;其他人穿紫罗袍,绣着芙蓉,两边是黄色的绢边,也系着镀金的银束带,幞头和领头的官员一样。 还有四个负责喊号子的。他们的伞是青色外面紫色的,伞柄是镀金的银制成的;坐的椅子是银圈的椅背。 水壶、锣、痰盂这些东西都是银做的。

郡王的牵马官员有三十个人,没出宫的有二十个;国公的牵马官员有二十个人,没出宫的有十四个。郡王迎接的官员有六个,国公有四个,没出宫的都减半。所有人的随从和物品都按照一品官员的制度来配备。

好家伙,这阵仗!四十个男人,个个戴着幞头,穿着绣着香蕉图案的紫色衫子,系着金色的束带,那打扮,真讲究!皇妃娘娘更是排场大,偏扇、方扇、团扇,每样十六把,其他的嫔妃每样十四把,都是宫女拿着的。这些宫女呢,戴着云纹的纱帽,穿着紫色的衫子,也系着束带,脚上蹬着绿靴子。每个妃子还都配一把大伞,两个宫女专门撑伞,她们穿的也是锦缎做的袄子和幞头。

大长公主的随从队伍也不小,足足有十二个人;皇上妹妹和公主们也有十个人,她们都穿着紫色的罗缎绣着葵花图案的夹袄,戴着幞头,腰间系着大大的银腰带,每人还拿着两根象牙杖。其他的皇室女性,根据她们和皇室的关系远近,仪仗也相应地有所降低。至于伞,那更是讲究!太子妃的伞,用的是青色罗缎外层,紫色里层,伞顶是金色的浮屠;亲王、公主、王妃的伞,伞顶是镀金的银浮屠,也是青色罗缎外层,紫色里层;郡主、县主和夫人们的伞,伞顶是银色的浮屠,同样是青色罗缎外层,紫色里层;至于其他大臣的妻子们,她们用的伞,就根据她们丈夫的官职品级来定。

好家伙,这简直就是古代官员出行仪仗的详细说明书!咱们一句句捋捋,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说。

首先是正一品的大官,那可真是排场十足!三师、三公、尚书令,还有十个朱衣直省官员(三公叫直府),这都是顶尖人物。后面跟着六十个牵拢官,穿紫衫帽,戴银腰带,手里拿着两对藤棒、三对骨朵、三对牙杖,威风凛凛!还有六个人牵马,两个人打伞,伞面是青罗紫里,上面还有银色的装饰。此外,还有人抬交椅、水罐、锣、盆子、痰盂等等,这些人穿皂衫帽,系着涂金铜腰带。 负责喊号子的有四个人。

接下来是正一品以下的官员,比如从一品的大官,比如尚书左右丞相、平章政事、都元帅、枢密使等等,他们的仪仗规模也相当大,牵拢官五十人,喊号子的也四个人。判大宗正的官员,前面有十个引路的人和四十个牵拢官。大兴尹的仪仗,前面有两对人,其他的都差不多。这些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大官,他们的交椅都是银圈紫丝的。

正二品和从二品的官员,比如东宫三师、左右副元帅、尚书左右丞等等,仪仗规模就小一些了,牵拢官的数量也相应减少,伞的装饰也略有不同,正二品用的是朱色伞。

正三品和从三品的官员,比如东宫三少、元帅左右监军、殿前都点检、六部尚书等等,以及一些地方官员,他们的仪仗规模继续缩小,牵拢官的数量也更少。 外地的官员,比如统军使、都运、招讨使等等,他们的仪仗规模相对较大,但人数也有限制,最多不能超过四十人。 这些官员的服装和仪仗物品也都有规定。

正四品和从四品官员,比如左右谏议大夫、国子祭酒、六部侍郎等等,以及一些地方官员,他们的仪仗规模继续缩减。

正五品和从五品官员,比如尚书左右司郎中、翰林待制、太常少卿等等,以及一些地方官员,仪仗规模进一步缩小。 这些地方官员,比如防御、刺史、知军等等,他们的服装和仪仗物品也有规定。

从正六品到正九品,以及从六品到从九品官员,他们的仪仗规模就更小了,基本上就是人越低,跟着的人越少,东西也越简单。 最后还提到了尚书省、枢密院、六部、御史台等等机构里的翻译、文书人员,他们也有一些规定的随从。 所有官员的随从人员和物品都不能超过规定,外地官员的随从和物品,要用当地的公款或者罚没的款项来支付。

咱们先说说古代官员的随从制度。从亲王以下,所有内外的官员,他们的随从都有明确的等级和人数规定,不过,那些朱衣直省的官员例外,他们没有随从。

那些级别比较低的随从,首先是“引接”(也叫“引从”),只有内宫四品以上的官员才能有。其次是“牵拢官”,内外正五品以上的官员才能配备。然后是“本破”,内外正四品以下的官员都能用。再往上是“公使”,外官正三品以下的官员可以有。最后是“从己人力”,只有外官正三品,比如京都留守、大兴府尹这些级别的官员才能用。说白了,“本破”和“牵拢官”的工作差不多,都是为官员办事;“公使”是为公家办事;而“从己人力”则是为官员私人办事。

这五种随从都是从“射粮军”里挑的。这支军队可不是用来打仗的,他们专门招募十七到三十岁之间,长得高大强壮的青壮年,发给他们粮食,所以叫“射粮军”。他们的头头呢,有将节、承局、什将等等不同的称呼,最后都归随路都兵马总管府管辖。

金国这么重视官员的随从制度,让他们有足够的随从办事,是不是沿袭了前朝的旧制呢? 这还真值得好好琢磨琢磨。

外派官员,从自己辖区征调人力,京城的留守、大兴府尹各五十人。统军、都转运、招讨、按察使,各路兵马都总管,四十五人。转运、节度使,四十人。提控、各群牧、防御使,三十五人。外派亲王傅、同知留守、副统军、按察副使、各州刺史知军事,三十人。同知都转运使事、副招讨、副留守、同知府尹兼总管,提举漕运司,各五品盐使,二十五人。

接下来,都转运副使、按察司签事、少尹、副总管、同知转运节度使事,二十人。京都兵马都指挥使,十八人。转运节度副使,十七人。兵马都钤辖,十五人。亲王府尉、各京留守总判官、同知防御使事,十三人。警巡使、兵马副都指挥、同提举漕运司(正六品)、盐副使(从六品)、酒曲盐税使、同知州军事,十人。

统军都转运司京府总管散府等判官、京推官,九人。亲王府司马、招讨判官、赤剧县令、提举上京皇城兵马钤辖(正七品)、酒曲盐税副使、都转运判官、府推官、节度观察判官,八人。京县次剧县令、都巡检使、正将、府军都指挥使,七人。司属令、亲王府文学、招讨司勘事官、各县令、警巡副使、知城堡寨镇(从七品)、盐判、同提举上京皇城、节镇军都指挥使、都巡河、同七品酒使、防御判官,六人。

市令、录事、赤剧县丞、副都巡检使、副将、都巡检、州军判官,五人。统军司知事、亲王府记室参军、司属丞(正八品)、酒使副、京县次剧县丞、各司使,四人。大兴府招讨、按察司知事、京府运司节镇司狱、管勾河桥关度讥察官(从八品)、盐判官、漕运司勾当官、警巡判官、各县丞、市丞、司候、主簿、录事司判官、县尉、副都巡检、各巡检、巡河官(正九品)、酒使、各司副使,三人。

盐场管勾、防刺以下司狱、部队将、同管勾河桥、副讥察、司候判官、教授、统军按察司知法、军辖、各司都监、节镇以上知法,二人。盐场同管勾、防刺以下知法、各司同监、统军按察司书史、统军司译书通事,一人。

婆速公使,从自己辖区人力,在附近的东京澄州招募汉人百姓充当人力。(指的是不是猛安谋克管辖的人。)合懒、恤品、胡里改、蒲与路,都在各自管辖的猛安谋克的上中户里抽调差役,按照射粮军的标准发放钱粮,一年更换一次。部罗火、土鲁浑紥石合也是一样。其他的诸飐和群牧官员,如果猛安谋克应该差遣本管辖户民充当人力,就从上中户轮流承担。

各位在朝廷内外兼职的官员,如果需要带人手,人手数量可以多给一些,剩下的就根据种类不同分别核实。亲王们出行迎接和随从的人员,由京城兵马司安排;公主随驾的,由守卫宫门的部门安排;公主在外地的,就由当地州府安排。王府的随从人员,以及相府的牵马官员和迎接人员,一年轮换一次,其余的十个月也需要轮换,人员由负责射箭和粮草的军队来补充。随驾的六品以下官员,以及各部门的承办人员,如果愿意自己承担差役人员的费用,那就允许,同时要上报姓名给户部,他们所属的部门在一年内不得再占用他们的人手。官员因事离职的,接送人员的费用由他们自己带的人手中支付一半,接送人员都要由当地官府开具凭证差遣,送回时必须到原单位凭证领取费用。如果没有凭证,可以暂时搁置,等调查清楚没有逃亡和携带物品的情况后,再发放费用。致仕的官员,官职达到三品以上的,可以从他们自己的人手中领取一半费用,不用自己承担。去世后需要送回的人,费用再减半;如果年龄不到六十岁就致仕或被罢免的,则不发放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