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金国的军队组织叫“合扎谋克”,合扎指的是亲军,因为是由皇帝的近亲带领的,所以这么称呼。贞元年间迁都后,又把太祖、辽王宗干、秦王宗翰的军队改称“合扎猛安”,叫做侍卫亲军,还专门设立了侍卫亲军司来管理他们。以前呢,都是从各支军队里挑选精壮的士兵组成护驾军,海陵王又把上京龙翔军改名叫神勇军。正隆二年准备南征的时候,就把神勇军撤销了,让他们去参加佥调(编制),然后从侍卫亲军四个猛安(以前只有太祖、辽王、秦王三个猛安,现在变成四个了,具体情况不清楚,难道太祖有两个猛安?)里选拔三千以下、一千六百人,骑兵叫龙翔军,步兵叫虎步军,作为宿卫部队。五年后,侍卫亲军司被撤销了,它的职权交给了大兴府,同时设立了左右骁骑军,也就是所谓的从驾军,都副指挥使分别隶属于点检司和宣徽院。
大定初年,亲军有四千人,到了大定二十二年,减少到三千五百人。上京也设置了守卫军队。这一年,尚书省上奏说:“上京既然设立了皇城提举官,也应该设置军队来守卫。”皇帝说:“可以设置四百五十人,马一百二十匹,分成三班轮换值守。以后我到上京的时候,就安排两班巡逻,每半年轮换一次。每人每天给钱五十文,米一升半,马匹供应草料,猛安谋克的官员可以挑选四十岁左右的人,士兵则挑选三十岁以上的人。”章宗承安四年,亲军人数增加到五千,后来又增加到六千。此外还有威捷军。承安年间又增加了签弩手一千人。挑选签弩手的标准是:先做一个标准的木杖,长六尺,竖起来作为标准。选取身高与木杖相等的人,能够拉开三石的弩,熟练地安装弓弦、解开弓弦,能够连续射出六箭都射中靶心,其中有两箭射中靶心内圈的。
还挑选亲军,选取身高五尺五寸、擅长骑射的人,猛安谋克把他们推荐给兵部,然后由点检司和宣徽院进行考核补录。还设置了护卫二百人,负责近侍皇帝并执掌兵器,从五品到七品官员的子孙,以及宗室成员、亲军和各部门的承应人员中,选取身高五尺六寸的人,进行考核补录。又设置了控鹤二百人,都是负责皇帝出入时的警卫人员。
大将府的称号是怎么来的呢?金朝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第二年十二月,也就是收国元年十二月,开始设立咸州军帅司,主要负责经略辽地,讨伐高永昌。同时,还设立了南路都统司,负责讨伐张觉。到了天辅五年,金朝攻打辽国,才有了内外诸军都统的名称。
因为当时奚族还没完全平定,所以又设立了奚路都统司,后来改成了六部路都统司,下辖遥辇九营,也就是九个猛安,加上上京和泰州,一共六个地方。每个都统司管辖五六万人马,此外还有渤海军的八个猛安。猛安之上是军帅,军帅之上是万户,万户之上是都统。不过,有时候也把军帅叫做猛安,而猛安又指的是直接管理猛安的人。
燕山攻克后,金朝效仿辽国的制度,在广宁府设立了枢密院,负责统领汉军。太宗天会元年,金朝把原来攻打辽国时设立的西南都统府,改成了西南、西北两路都统府。三年后,因为要攻打南宋,又把都统府改成了元帅府,设有元帅、左右副元帅、左右监军和左右都监。金朝的制度规定,都元帅必须由谙版孛极烈担任,通常都驻守不出战。六年后,金朝下令让两位元帅回朝镇守边疆。
各路都设立了兵马都总管府,州镇设节度使,边境州则设防御使。州府招募的射粮军、牢城军,每五百人设一个指挥使司,设指挥使,下设四个都,每个都设左右什将和承局押官。如果军队人数多余或不足,就与附近的指挥使司合并,实在不能合并的,三百人或二百人也可以设指挥使,一百人就只设军使。一百人以上设都,不到一百人就只设什将和承局管押官各一人。
天会十年,金朝把南京路都统司改名为东南路都统司,驻扎在东京,以震慑高丽。后来又在 大名府设立了统军司。到了海陵王天德二年八月,金朝把各京兵马都部署司改为了本路都总管府。九月,取消了大名统军司,并在山西、河南、陕西三路设立了统军司。元帅府的都监和监军被任命为使,分管全国的军队。同时,乌古迪烈路统军司改名为招讨司,婆速路统军司改名为总管府。
天德三年,元帅府改为了枢密院,取消了万户的官职。诏书说:“太祖开国,根据当时的形势设立官职,能统领军队的人就授予万户的官职,其次是千户和谋克。当时官职赏赐制度还没确定,城池还没完全攻下,设立世袭的万户官职,只是权宜之计,不是长久之策。现在子孙相继继承,掌握的兵权很多,和留守总管差不多,甚至权力还超过他们。所以应该取消这个官职。如果以前没有千户官职的地方,可以考虑增设。国初赐予国姓的,如果他们的子孙,都要恢复原来的姓氏。”正隆末年,又把陕西统军司升格为都统府。大定五年,又取消了都统府,降为统军司。随后又设立了两个招讨司,加上以前的,一共三个,用来镇守边疆。东北路招讨司,最初设立在乌古迪烈部,后来迁到泰州。泰和年间,因为距离边境还有三百里,宗浩就下令在金山设立分司。西北路招讨司设立在应州,西南路招讨司设立在桓州,由朝廷重臣和精通兵法的官员担任使者,修筑城池和壕沟,长期驻守。枢密院每次出兵,就改名为元帅府,撤兵后又恢复为枢密院。
宣宗贞祐三年,征调代州驻军五千人,根据胥鼎的建议,把这五千人留在代州,以保护平阳。兴定二年,招募河南、陕西的弩手军二千人组成一支军队,赐名为“威勇军”。南迁后,金朝在河北封了九个公爵,并授权他们指挥军队,沿黄河的各城都设立了行枢密院元帅府,规模大的称为“便宜”,规模小的称为“从宜”。元光年间,招募义军,三十人为一谋克,五个谋克为一千户,四个千户为一万户,四个万户为一副统,两个副统为一都统,这又恢复了国初的名称。但是,还另外设立了一个总领提控,所以当时都称元帅为总领。
金朝初期,因为辽朝留下了一些没有蚊虫,水草丰美的牧场,所以金朝就在这些地方设立了群牧场。“抹”这个词就是指这种地方。天德年间,金朝在这些地方设立了迪河斡朵、斡里保、蒲速斡、燕恩、兀者五个群牧场,这些名字都是沿用辽朝旧称,每个牧场都设置了管理人员。
金朝还从各族人民中挑选家境富裕、人口众多的人家,以及官员子弟、猛安谋克蒲辇军和官吏家里的剩余人口以及奴隶,让他们管理牧场,这些人被称为“群子”。他们负责放牧马、骆驼、牛、羊,并且根据牲畜的繁殖和损耗情况进行奖惩。后来,群牧场的数量逐渐增加到九个。后来契丹发生叛乱,五个牧场被毁,剩下的四个牧场里,只剩下马一千多匹,牛二百八十多头,羊八百六十多只,骆驼九十多峰。
世宗时期,金朝重新设立了七个牧场:特满、忒满(在抚州)、斡睹只、蒲速碗(蒲速碗原本是斡睹只的一部分,大定七年分出来设立的,承安三年改名为板底因乌鲁古)、瓯里本(承安三年改名为乌鲜乌鲁古,乌鲁古的意思是滋生繁衍)、合鲁碗、耶卢碗(在武平县、临潢、泰州一带)。大定二十年三月,金朝对群牧场的官员、详稳脱朵、知把以及群牧人员的牲畜繁殖损耗的奖惩制度进行了修订。大定二十一年,金朝下令,所有牧场里三岁大的马匹要交给女真人放牧,牛可以借给百姓耕地,也可以让百姓养羊,或者用来救济贫困户。当时还派人检查牲畜的数量,如果数量不足,就惩罚相关官员,并让牧人赔偿损失,如果牧人隐瞒实情,监察人员查实后就会处罚。经过多年的发展,到二十八年,牲畜数量已经增加到:马四十七万匹,牛十三万头,羊八十七万只,骆驼四千峰。
明昌五年,金朝将一些战马分发到中都、西京、河北东路、西路,让当地百姓根据自身财力分担饲养。还规定,其他地区的百姓养的马如果死了,可以在上述四个地区得到替换,如果百姓想用马,必须上交官府。这就是金朝的马政。但是,每当发生大的战役,金朝总是向百姓征收马匹,并征用官府剩余的马匹,以供给军队使用。
宣宗兴定元年,金朝制定了民间收缴溃军遗失马匹的办法,以及向官府上交马匹的补偿标准:“上等马一匹,赏银五十两,中等马和下等马依次递减十两。不愿意接受银两补偿的,上等马两匹抵一个官职,任命为杂班官员;中等马三匹,下等马四匹,以此类推。命令下达十天后必须上报,如果隐瞒或杀害马匹,一律处死。” 金朝还派官员向百姓征收马匹,并设立了奖励制度:上交马匹五百匹以上赏赐一千贯钱,一千匹以上授予一个官职,两千匹以上授予两个官职。
公元1140年,金熙宗下令每年给辽东的戍边士兵发放不同数量的绸缎。
到了公元1158年,金世宗下令河南、陕西的统军司和虞候司,以及顺德军的官兵,都增加粮食和俸禄的供应。公元1160年,准备南征的时候,朝廷在京城用一万匹绢换取了一万件棉衣和护膝,给军队发放。
公元1163年,金世宗南征,军队每年需要一千万贯钱,但是官府只有两百万贯,剩下的钱只能从官民百姓那里筹措,这就是军队经费来源的由来。当时有人建议,效仿宋朝和齐朝的旧例,在山东、河南、陕西等地,让州县的官吏和弓箭手去民间查验赋税,平均摊派钱款,叫做“免役”,用这些钱来供养军队。后来,经过调查统计上报后,朝廷取消了弓箭手的钱款征收,但是官吏的钱款仍然照旧征收。
公元1166年六月,元帅府请求拨款支付军费,皇帝说:“元帅府花钱没个度,总是向百姓摊派,这不是朕的本意。你们应该把军队实际支出和各路转运司实际缺额详细地报上来。”公元1170年四月,下令在德顺州修建营房,安置驻军。公元1177年七月,每年赏赐三万张羊皮给西北边境的戍边士兵。
公元1183年,因为军费开支巨大,有人请求对全国的物力进行调查,平均征收军费。计划效仿黄河夫役钱的办法,征收军费,根据各路新登记的物力,每贯征收四贯钱,西京、北京、辽东路每贯征收两贯钱,临潢、全州免征。考虑到期限太长,最后决定改为半年内分三次缴纳。
河南、陕西、山东这些地方,给老兵发放退休金的标准是这样的:老千户,服役十年以上的,赏银五十两,绢三十匹;服役不到十年的,就按十年以上谋克的标准发放。谋克十年以上的,赏银四十两,绢二十五匹;不到十年的,赏银三十两,绢二十匹。蒲辇十年以上的,赏银三十两,绢二十匹;不到十年的,赏银二十两,绢十五匹。至于马步正军、阿里喜这些人,不管服役多少年,退休后,正军赏银十五两,绢十匹;阿里喜、打鼓的、吹笛的、伙房的这些人,都赏银八两,绢五匹。三虞候千户,十年以上的,赏银四十两,绢二十五匹;不到十年的,赏银三十两,绢二十匹。谋克服役二十年以上,赏银五十两,绢三十匹;十年以上,赏银三十两,绢二十匹;不到十年的,赏银十两,绢十五匹。蒲辇十年以上的,赏银二十两,绢十五匹;不到十年的,赏银十五两,绢十匹。正军、阿里喜这些人,不管服役多少年,退休后,正军赏银十两,绢七匹;阿里喜、打鼓的、吹笛的、伙房的这些人,都赏银五两,绢四匹。
北方边防的万户、千户、谋克等,如果立过战功或者年老退休,都有相应的赏赐(升官按照吏部规定)。正千户管辖万户,如果工作十五年以上,升两级,到从五品;不到十五年,年老退休,升一级,到正六品;如果服役十年以下,升一级,赏银绢六十两匹。正谋克管辖万户,工作十五年以上,升两级,到正六品;不到十五年,年老退休,升一级,到正七品;如果服役十年以下,升一级,赏银绢五十两匹。正千户管辖千户,工作二十年以上,升一级,到正六品;不到二十年,年老退休,升一级,到正七品;如果服役十年以下,升一级,赏银绢四十两匹。正谋克管辖千户以下的,就按河南、陕西的标准执行。
镇防军每年都要进行射箭考核,射箭成绩突出者,一等奖赏银四两;特别优秀的,赏银十两和一个马盂。要是被选入武卫军,带着家人进京的,每人每天发放六口粮,马匹每天发放四匹的草料。
招募的士兵,月例的物品是这样的:边防驻军的士兵,每人每月发放五十贯钱、十匹绢。军工,中等水平的每月五十贯钱、五匹绢,低等水平的每月四十贯钱、四匹绢。黄河埽兵每月三十贯钱、五匹绢;负责射粮、沟渠等处的埽兵和水手,每月二十贯钱、二匹绢;普通士兵每月十贯钱、一匹绢。
凡是射粮军的指挥使和黄河、沁河埽兵的指挥使,每月发放七贯钱、七石粮食、六匹绢;军使每月六贯钱、六石粮食、六匹绢;什长每月二贯钱、三石粮食;春衣的钱粮是五贯,秋衣的钱粮是十贯。承局押官每月一贯五百文钱、二石粮食,春衣五贯,秋衣七贯。牢城和普通士兵每月八百文钱、二石粮食,春衣四贯,秋衣六贯。边防驻军请求的给养和射粮军相同。
河南、陕西、山东三路统军司镇防的甲军、马军,猛安每月八贯钱、五石二斗米、八匹绢、六匹马的草料;谋克每月六贯钱、二石八斗米、六匹绢、五匹马的草料;蒲辇每月四贯钱、一石七斗米、五匹绢、四匹马的草料;正军每月二贯钱、一石五斗米、四匹绢、十五两棉花、两匹马的草料;阿里喜和其他人每月一贯五百文钱、七斗米、三匹绢、十两棉花。步兵,猛安配发两匹马和马料,谋克配发一匹马和马料。每匹马每天给一束草料、五升粮食,到了春天野外有青草了,马就可以自己吃草了,就不用再发了,只有猛安的役马七十二匹,四季都要供应。另外规定,河南、山东、河东三路每年发放五个月的给养,陕西路发放六个月。镇防军购买马匹的钱,河南路正军每匹五百文,阿里喜和其他人每匹三百文;陕西、山东路正军每匹三百文,阿里喜和其他人每匹二百文。
各屯田被差遣以及边境驻扎捉杀敌人的军队,猛安每月六贯钱、一石八斗米、五匹马的草料;谋克每月四贯钱、一石二斗米、三匹马的草料;蒲辇每月二贯钱、六斗米、二匹马的草料;正军每月一贯五百文钱、四斗米、一匹马的草料;阿里喜和其他人每月一贯钱、四斗米、一匹马的草料。德顺军指挥使每月六贯钱、二石八斗米、六匹绢、三匹马的草料;军使和什长每月四贯钱、一石七斗米、五匹绢,两匹马的草料;长行每月二贯钱、一石五斗米、四匹绢、十五两棉花,一匹马的草料;奚军谋克每月一贯五百文钱、一石五斗米、春秋各一匹绸绢,三匹马的草料;蒲辇每月一贯钱、二石七斗米、绸绢同上,二匹马的草料;长行每月一贯钱、一石八斗米、绸绢同上,一匹马的草料。北边临潢等地永驻军队,千户每月八贯钱、五石二斗米、八匹绢,六匹马的草料;步兵两匹马的草料,五顷地;谋克每月六贯钱、二石八斗米、六匹绢,五匹马的草料,四顷地;蒲辇每月四贯钱、一石七斗米、五匹绢,四匹马的草料,三顷地;正军每月二贯钱、一石四斗五升米、四匹绢、十五两棉花,两匹马的草料,二顷地;阿里喜每月一贯五百文钱、七斗米、三匹绢、十两棉花,一顷地;旗鼓司的人和阿里喜相同;交替的军队每月二贯钱、四斗米;阿里喜每月一贯五百文钱、四斗米。
上京汉军,千户每月三贯钱、四石粮食、八匹绢、四匹马的草料;谋克每月二贯五百文钱、一石粮食、六匹绢、二匹马的草料;正军每月二贯钱、九斗五升米、四匹绢。上京路永驻军队,所授官职:千户每月十五贯钱、十五石粮食、十匹绢、二十两棉花、三匹马的草料;谋克每月六贯钱、二石八斗米、六匹绢、二匹马的草料;正军每月二贯五百文钱、一石二斗米、四匹绢、十五两棉花、一匹马的草料;阿里喜和其他人每月二贯钱、一石二斗米、四匹绢、十五两棉花。所有北边永驻军队,每月补买马匹的钱,每匹四百文,其他人每匹三百文。
贞祐三年,军前临时差遣的官员和掌管军队的官员,在粮草和马料上弄虚作假,侵占职务和役使,都没有实际人数;又有一些已经任职或遥授官职的人,已经领取俸禄,却和没有职务的人一样领取券粮,所以当时有人建议裁减人员,减少发放的数额,等到征战的时候再全部发放。到了兴定二年,彰化军节度使张行信说:“一个士兵服役,全家都领取供给,是为了感动士兵的心,让他们为国家尽力啊!至于那些没有当兵的人家,也没有成年男子,他们的妻女却也领取供给,这是什么道理呢?”五年,京南行三司官石抹斡鲁说:“京南、东、西三路现有的屯田军户,老幼四十万口,每年花费粮食一百四十多万石,都是吃空饷,这不是好办法。”这话记载在《田制》里。各屯田军人,如果被差遣去防卫或押送,每天发放一百五十文钱。看管孝宁宫的人,每月每人发放五斗米、一车柴、春秋粗布衣料各一段、秋绢二匹、棉花十五两。黄院子年满的人,从原来的钱粮中拿出三分之一,发放一贯钱和一石粮食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