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金国的太子,那可是身份尊贵。大定二十二年,世宗皇帝去上京,特地铸造了“守国之宝”赐给太子。到了大定二十八年,世宗皇帝身体不适,就让皇太孙摄政,又铸造了“摄政之宝”。到了贞祐三年十二月,因为太子负责掌控枢密院,皇帝下令用金子铸造“抚军之宝”,样式跟世宗皇帝时期的差不多,主要在汇报工作的时候用。
接着咱们说说金国的官员印章的事儿。天会六年,金国才开始正式给各部门发印章。之前那些印章,不管新旧,都得交上去,谁敢藏着掖着,那可是要按国法办的!到了正隆元年,因为官员印章的样式、名字、大小,还有等级,都乱七八糟的,有的还用着辽朝、宋朝的旧印章,甚至还有契丹文字的,这可不行!于是就重新制定了规矩,让礼部重新铸造印章。三师、三公、亲王、尚书令,他们的印章是用金子做的,边长两寸,重八十两,印钮是驼形的。
一品到九品官员的印章规格也不一样。一字王印,边长一寸七分半,金镀银,重四十两,印章上刻三个镀金字。郡王的印章,边长一寸六分半,金镀银,重三十五两,印章上也是三个镀金字。国公没有印章。一品官员的印章,边长一寸六分半,金镀银,重三十五两,印章上也是三个镀金字。二品官员的印章,边长一寸六分,金镀铜,重二十六两。东宫的三师、宰执和郡王,印章规格一样。三品官员的印章,边长一寸五分半,铜质,重二十四两。四品官员的印章,边长一寸五分,铜质,重二十两。五品官员的印章,边长一寸四分,铜质,重二十两。六品官员的印章,边长一寸三分,铜质,重十六两。七品官员的印章,边长一寸二分,铜质,重十六两。八品官员的印章,边长一寸一分半,铜质,重十四两。九品官员的印章,边长一寸一分,铜质,重十四两。至于那些用朱砂盖章的,印章边长一寸,铜质,重十四两。
公元1112年,金太祖时期,因为尚书省的印章太小了,就下令重新铸造一个大一点的尚书省印章。
到了公元1184年二月,金章宗时期,又铸造了尚书省、御史台和左右三部的印章,然后带到上京去用。
公元1181年八月,安国军节度使高有邻上奏说:“我们安国军管辖的印章有三个:一个是‘安国军节度使之印’;一个是‘邢州观察使印’,吏、户、礼三案用这个印;还有一个是‘邢州之印’,兵、刑、工三案用这个印。这几个印章的名字和实际情况不符,请求重新铸造。” 宰相们就上奏说:“节度使处理事情当然要用节度使的印章,观察使也是一样,至于六个部门(吏、户、礼、兵、刑、工)在处理军队和百姓的诉讼案件时,就应该用本州的印章,这应该成为一项制度。”皇帝同意了他们的建议。
公元1188年闰四月,皇帝下令殿前都点检司,按照总管府的样式铸造印章,并用“金”、“木”、“水”、“火”、“土”五个字作为印章的编号,如果本司要派人出去办事,就给他们发放印章。
这些印章是用铁做的,形状像卷起来的瓦片。印章上的字和花纹是用金子填进去的。印章外面还有一个御宝盒子装着,一半留在内府,用来奖励那些有特殊功劳的人。
哎,这古代的衣服规格,可真讲究!亲王穿的衣服,那叫一个华丽!红遍地云气翔鸾锦褾,金鸾五色罗十五幅,用犀牛角做的轴,啧啧,看着就贵气!一品官员的衣服也差不多,红遍地云鹤锦褾,金云鹤五色罗十四幅,也是犀牛角轴。二品和三品的,就稍微差一点,红遍地龟莲锦褾,素五色绫十二幅,玳瑁轴。
四品和五品官员的衣服,是红遍地水藻戏鳞锦褾,大白绫十幅,轴子一开始是银里间镀的,元牙轴承安四年改成了金缕角轴,大安二年又改回去了,这改来改去的,也是够麻烦的!六品和七品的,就更简单了,红遍地草锦褾,小白绫八幅,角轴,大安年间加上了银缕。公主和王妃的衣服,跟亲王的一样。郡主、县主和夫人的,是红遍地瑞莲鸂鶒锦褾,金莲鸂鶒五色罗十五幅。
郡王夫人和国夫人的衣服,是红遍地芙蓉花锦褾,金花五色绫十二幅,玳瑁轴。县君、孺人和乡君的,是红遍地杂花锦褾,素五色小绫十幅,银里间镀轴。这些衣服的轴,直径大概有两寸多,像古代的大钱一样穿在枢轴上,两端还用犀牛或象牙装饰,做成可以旋转的轮子一样。金格的衣服规格又不一样了,一品官员是红罗画云气盘龙锦褾,金龙五色罗十七幅,宝装玉轴;二品是翔凤褾,金凤罗十六幅,犀轴;三品和四品是盘凤褾,金凤罗十五幅;五品是翔鸾锦褾,金鸾罗十四幅。
上面这些,都是五色罗做的,轴都是犀牛角的。六品官员的是御仙花锦褾,金花五色绫十二幅;七品、八品、九品的是太平花锦褾,金花五色小绫十幅,轴都是玳瑁做的。所有衣服都是红色的,面料都是五色的。夫人以上级别的衣服是朝廷直接发放的,其他的都是皇帝下令发放的,都会配上相应的锦囊。 这古代的官服制度,真是复杂啊!
咱们先说说古代官员的工资待遇啊,这可是按级别来的。最高级别的正一品,比如三师(太师、太傅、太保),那可是相当阔绰!每年能领到三百贯钱和三百石粮食,各种曲米麦子加起来也有五十石,春天的衣服是五十匹罗绸,秋天的衣服是五十匹绫罗,春秋两季的绢布各二百匹,棉花呢,一千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的待遇也差不了多少,钱和粮食略少一些,是二百五十贯和二百五十石,其他东西也相应减少,比如曲米麦四十石,罗绸绫罗各四十匹,绢布一百五十匹,棉花七百两。亲王和尚书令的待遇再低一些,钱粮是二百二十贯石,曲米麦三十五石,衣服绢布棉花也都按比例减少,具体数目你们自己看看原文吧:**“亲王、尚书令,钱粟二百二十贯石,曲米麦各三十五称石,春衣罗三十五匹,秋衣绫三十五匹,春秋绢各一百二十匹,绵六百两。”** 皇统二年的时候,规定皇室兄弟和被封为王子的,如果只有一个字的封号,就按亲王待遇,给二品俸禄;其他宗室被封王,就按三品俸禄发放。
天德二年的时候,因为有些官员身兼数职,还有亲王领着俸禄还兼任其他职务,之前这些都是按职务分别发放俸禄的。后来规定了,只能领最高的那个俸禄,兼职的俸禄就不再重复发了。**“天德二年,以三师、宰臣以下有以一官而兼数职者,及有亲王食其禄而复领他事者,前此并给以俸,今宜从一高,其兼职之俸并不重给。”** 到了大定二十六年,又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一个官员身兼数职,其中一个职务犯了错,那他是不是也得受罚? 但是,他兼职的那些俸禄,是不是就不发了呢? 最后,就根据职务的繁简程度,制定了一个分数,来决定兼职官员的俸禄发放。
接下来咱们说说从一品官员的待遇。从一品官员包括左右丞相、都元帅、枢密使、郡王、开府仪同三司,他们的俸禄是二百贯钱和二百石粮食,各种布匹也比正一品少,具体数目原文有写:**“从一品:左右丞相、都元帅、枢密使、郡王、开府仪同,钱粟二百贯石,曲米麦各三十称石,春秋衣罗绫各三十匹,绢各一百匹,绵五百两。”** 平章政事、大宗正的待遇又低一些,钱粮、布匹都有所减少,具体数目请参考原文:**“平章政事,钱粟一百九十贯石,曲米麦各二十八称石,春罗秋绫各二十五匹,绢各九十五匹,绵四百五十两。大宗正,钱粟一百八十贯石,曲米麦各二十五称石,罗绫同上,绢各九十匹,绵四百两。”** 总之,古代官员的工资待遇,和官职高低密切相关,差距还是挺大的。
好家伙,这古代官员的俸禄待遇,听着就让人眼红!咱一句句掰扯掰扯。
首先是正二品的大官,比如东宫三师、副元帅、左右丞这些,一年能领一百五十贯钱,一百五十石粮食(贯和石都是古代的计量单位)。 这还不算,还有曲米、麦子,每样二十二石;春天的罗绸和秋天的绫绸,每样二十二匹;绢八十匹;棉花三百五十两。啧啧,这生活水平,杠杠的!
接下来是正二品以下的,比如同判大宗正,年俸就降到了一百二十贯钱,一百二十石粮食,其他东西也相应减少,曲米麦各十八石,春罗秋绫各十八匹,绢七十匹,棉花二百五十两。 这待遇虽然比正二品差了点,但也够让人羡慕的了。
再往下是正三品,年俸七十贯钱,七十石粮食,曲米麦各十六石,春罗秋绫各十二匹,绢五十五匹,棉花二百两。 如果是外官的话,钱粮稍微多一些,一百贯钱,一百石粮食,曲米麦各十五石,绢四十匹,棉花二百两,外加二十顷公田,这公田可是实打实的土地啊! 还有统军使、招讨使、副使这些武官,年俸八十贯钱,八十石粮食,曲米麦十三石,绢三十五匹,棉花一百六十两,公田二十五顷。都运、府尹这些地方官,年俸七十贯钱,七十石粮食,曲米麦十二石,绢三十匹,棉花一百四十两。
天德二年的时候,上面还专门下令说:官员的公田收成每年都有数,以前百姓自己把公田的税收交给官员,结果那些贪官污吏就趁机多收,坑害百姓。所以,以后公田的收成要统一交给官仓,然后按照规定数额,和月俸一起发给官员。
最后,咱们再看看从三品。从三品的官员,年俸六十贯钱,六十石粮食,曲米麦各十四石,春罗秋绫各十匹,绢五十匹,棉花一百八十两。 如果是外官,年俸也是六十贯钱,六十石粮食,曲米麦各十石,绢二十五匹,棉花一百二十两,外加二十一顷公田。
到了皇统元年二月,皇上又下了一道圣旨:所有官职做到三品以上退休的官员,俸禄和仆役都减半发放。 这退休待遇,虽然减半了,但也算不错了。
好家伙,这都是些啥?这是金朝官员的俸禄清单啊!咱一句一句掰扯掰扯。
正四品官员,一年能领到45贯钱和45石粮食,各种曲米麦各12石,春秋两季的罗绫各8匹,绢40匹,棉花150两。要是外派当官,钱和粮食还是45贯石。副统军呢,钱粮更多,50贯石,绢22匹,棉花80两,还有17顷的职田。其他正四品官员,曲米麦每种8石,绢20匹,棉花70两,公田15顷,还能领30瓶酒和3石盐。从四品官员,钱粮40贯石,曲麦米每种10石,春秋罗绫各6匹,绢30匹,棉花130两。外派从四品,钱粮40贯石,曲米麦每种7石,绢18匹,棉花60两,公田14顷。猛安这个官职,钱粮是48贯石,其他的就都没有了。乌鲁古使的俸禄和从四品外官一样,也没有职田。
大定二十年的时候,金朝皇帝下令,给猛安和谋克发放俸禄,让各地的运司按照银子和绢来折算发放。朝廷的大臣们讨论说:要是按照粮食折算发放银绢,各地的运司库存粮食多寡不一样,最好还是按照原来的办法,发放牛头税收的粮食。要是遇上灾荒年景,就把粮食借给老百姓,官员的俸禄就从钱多的地方发放,如果钱不够,再发放银子或绢,也是可以的。皇帝就同意了这个建议。
正五品官员,一年能领到35贯钱和35石粮食,各种曲米麦每种8石,春秋两季的罗绫各5匹,绢25匹,棉花100两。外派当刺史、知军、盐使的,钱粮也是35贯石,曲米麦每种6石,绢17匹,棉花55两,公田13顷。其他的正五品官员,钱粮30贯石,曲米麦和上面一样,绢16匹,棉花50两,职田10顷。从五品官员,钱粮30贯石,曲米麦每种6石,春秋罗绫各5匹,绢20匹,棉花80两。外派从五品官员,钱粮25贯石,曲米麦每种4石,绢10匹,棉花40两,公田7顷。谋克这个官职,只有20贯石的钱粮,其他的都没有。乔家部族都钤辖,也没有职田。
六品官,一年能领多少钱呢?正六品官,能拿到25贯钱,25石粮食(大米),5石麦子,17匹绢,70两棉花。
外官和从六品的待遇差不多,都是20贯钱,20石粮食,3石的各种杂粮(曲米麦),8匹绢,30两棉花,外加6顷公田。 这公田,就是国家分配给他们的土地,可以自己耕种收成。
从六品官呢,比正六品少一些,是22贯钱,20石粮食,5石麦子,春秋两季各15匹绢,60两棉花。 乌鲁古的副使,待遇和从六品一样,不过他们没有分到公田。
所以说,古代当官,除了俸禄,还有实物,像粮食、布匹这些,甚至还有地! 待遇高低,差得还挺多呢。
正七品官员的待遇是:每年能领到二十二贯钱,二十二石米,四石麦子,十二匹绢,十二匹布,还有五十五两棉花。 那些在外任职的官员,比如各地的同知州军、都转运判官、各府推官、各节度判官、各观察判官、各京县县令、各州县县令、提举南京京城官员、负责疏浚河道的官员、各都巡检、各酒曲盐税副使、以及各正将,他们的待遇是:每年十八贯钱,十八石米,两石麦子,春秋各七匹绢和布,二十五两棉花。 各司属令、各府军都指挥使的俸禄和这些外官一样,但是没有职田。潼关使的待遇是:每年十八贯钱,十八石米,一石麦子,六匹绢,六匹布,三十两棉花,也没有职田。
从七品官员的年俸是:十七贯钱,十七石米,四石麦子,十匹绢,十匹布,五十两棉花。 在外任职的官员,比如统军司知事,待遇和他们一样。那些镇军都指挥使的待遇是:每年十八贯钱,十八石米,两石麦子,春秋各七匹绢和布,二十五两棉花。 还有那些招讨司勘事官、各县县令、各警巡副使、京兆府竹监管勾、五品盐使司判官、各部秃里(这词儿不太好理解,估计是某种官职)、同提举上京皇城司官员、同提举南京京城官员、黄河都巡河官员、各酒税榷场使,他们的待遇是:每年十七贯钱,十七石米,两石麦子,春秋各七匹绢和布,二十五两棉花,并且还有五顷职田。 会安关使和各镇守城堡寨子的官员,他们的待遇是:每年十五贯钱,十五石米,一石麦子,六匹绢,六匹布,二十两棉花,以及四顷职田。
咱先说说正八品官的待遇。在朝廷做官的,一年能领十五贯钱,十五石粮食,三石麦子,八匹绢,八匹布,还有四十五两棉花。要是外派到地方上,比如当个县令啊,或者录事、防御判、县丞这些官,还有负责河道、税收、盐务这些的,待遇也差不多是十五贯钱,十五石粮食(其中米、麦各半),六匹绢,六匹布,二十两棉花,外加四顷地。不过,乌鲁古判官虽然俸禄一样,却没地。还有那些按察司知事、府知事、招讨司知事这些官,以及副都巡检使,他们的俸禄是十三贯钱,米麦各半,每样十五石,六匹绢,六匹布,二十两棉花,两顷地。那些司里的属丞,俸禄和他们一样,但也没地。那些节度使手下的监狱长官和副将,一年能领十三贯钱,三匹绢,三匹布,十两棉花,两顷地。最后,再说说南京和京城的一些小官,比如管勾、司使管勾、关卡检查官、园林管事、皇城使、仓使等等,他们一年能领十二贯钱,三匹绢,三匹布,十两棉花。至于节度使手下的司使和负责柴炭运输的官,一年就只有十贯钱,两匹绢,两匹布,八两棉花了。
接下来是说从八品。在朝廷做官的,一年能领十三贯钱,十五石粮食,三石麦子,七匹绢,七匹布,四十两棉花。地方上的官,比如南京交钞库使、统军按察司知法,待遇和朝廷的从八品官一样。其他的,比如州里的军判官、县丞、盐务官、漕运司管勾,还有库房、木材场这些地方的官,一年能领十三贯钱,米麦各半,每样十五石,六匹绢,六匹布,二十两棉花,三顷地。至于那些叫“么忽”和“移里堇”的官,一年能领十三贯钱,两石麦子,五匹绢,五匹布,十五两棉花,三顷地。
好家伙,这上面列的是啥?这是古代官员的工资待遇表啊!咱一句一句掰扯掰扯,看看这正九品和从九品的官儿们,一个月能拿多少钱,能领多少东西。
正九品朝官,一个月能拿到十二贯钱和一石米,还有两石麦子,六匹绢和六匹布,外加三十五两棉花。要是外官呢,比如南京交钞库的副手,待遇差不多,也是十二贯钱、一石米、两石麦子,六匹绢和六匹布,三十五两棉花。那些警巡判官就稍微好点儿,钱和米都多一些,十三贯钱,米麦各一石,六匹绢,十两棉花,还有三顷地呢!县丞、酒税副使这些官儿,一个月十二贯钱,一石五斗麦子,五匹绢五匹布,十七两棉花,地也是三顷。市丞、司候、主簿、录判、县尉,还有那些巡河的、黄河埽物料场的官儿,一个月十二贯钱,一石麦子,三匹绢三匹布,十两棉花,两顷地。管勾泗州排岸兼巡检、副都巡检、巡检这些,工资跟上面那些一样,就是没麦子,也没地。盐场管勾、别贮院木场副手、永丰广备库判,这些官儿也一样,十二贯钱,三匹绢三匹布,十两棉花,两顷地。 部将、队将这些武官,待遇也差不多,十二贯钱,一石麦子,三匹绢三匹布,十两棉花,两顷地。店宅务管勾,钱和棉布跟上面一样。京府诸司副、南京皇城副、通州仓副、管勾河桥的、副讥察这些,一个月就十一贯钱,两匹绢两匹布,八两棉花。州军司狱,十一贯钱,两匹绢两匹布,八两棉花,两顷地。节镇诸司副、中运司柴炭场副,十贯钱,两匹绢两匹布,八两棉花。
从九品朝官,一个月十贯钱,两石麦子,五匹绢五匹布,三十两棉花。外官,比如那些教授,十二贯钱,一石麦子,三匹绢三匹布,十两棉花,两顷地。三品以上官员的知法,十贯钱,一石麦子,三匹绢三匹布,十两棉花。司候判官,十贯钱,两匹绢两匹布,八两棉花,两顷地。那些防次军辖的,工资跟上面一样,就是没地。榷场同管勾、别贮院木场判,十贯钱,三匹绢三匹布,六两棉花。京作院都监、通州仓判、五品以上官员的知法,九贯钱,两匹绢两匹布,六两棉花。府作院都监、埽物料场都监,八贯钱,一匹绢一匹布,六两棉花。节镇作院都监、诸司都监,八贯钱,两匹绢两匹布。司同监,七贯钱,绢跟上面一样。哎,这还有世袭的蕃巡检呢!陕西东路德顺州的,一个月十贯钱,两匹绢两匹布,十两棉花;陕西西路原州的,一个月两贯三百九十文钱,四石五斗米,三匹绢;河东北路葭州的,一个月十贯钱,两匹绢,十两棉花。 这古代的工资,还真是五花八门,差别挺大啊!
皇宫里每年给宫里的人发放的钱和东西可不少呢!太后和太妃每人每年能拿到两千万钱,两百匹彩缎,一千匹绢,五千两棉花。其他的妃子,每年能拿到一千万钱,一百匹彩缎,三百匹绢,三千两棉花。嫔以下的等级,每年能拿到五百万钱,五十匹彩缎,二百匹绢,二千两棉花。到了贞元元年的时候,妃子、嫔、婕妤、美人,还有伺候吃饭的宫女,以及仙韶宫和长春院的那些人,每年领的钱和布匹都各有不同。
内务府的官员,按照贞祐年间的规定发放俸禄。正一品官员,每年能拿到八千贯钱,一百匹彩缎,五百匹绢,五千两棉花。正二品六千贯钱,八十匹彩缎,三百匹绢,四千两棉花。正三品五千贯钱,六十匹彩缎,二百匹绢,三千两棉花。正四品四千贯钱,四十匹彩缎,一百五十匹绢,二千两棉花。正五品尚宫夫人,每年能拿到二千贯钱,二十匹彩缎,一百匹绢,一千两棉花。尚宫左右夫人到宫正夫人,每年能拿到一千五百贯钱,十九匹彩缎,九十匹绢,九百两棉花。宝华夫人以下到资明夫人,每年能拿到一千贯钱,十八匹彩缎,八十匹绢,八百两棉花。(还有大、小令人,大、小承御,大、小近侍,他们的俸禄都不同。)正六品尚仪御侍以下,每年能拿到五百贯钱,十六匹彩缎,五十匹绢,二百两棉花。正七品司正御侍以下,每年能拿到四百贯钱,十四匹彩缎,四十匹绢,一百五十两棉花。正八品典仪御侍以下,每年能拿到三百贯钱,十二匹彩缎,三十匹绢,一百两棉花。正九品掌仪御侍以下,每年能拿到二百五十贯钱,十匹彩缎,二十六匹绢,一百两棉花。
各部门的官员俸禄是这样发的:省里的令史、翻译官、管钱粮的,每人每年发十贯钱、一石米,四匹绢,四十两棉花。省里的通事(翻译官)、枢密院的令史和翻译官,每人每年发十二贯钱、一石米,三匹绢,三十两棉花。枢密院的通事、六部和御史台的令史和翻译官,每人每年发十贯钱、一石米,三匹绢,三十两棉花。六部等等的通事、翰林院的令史、国史院的抄写员、随从府邸负责文书的、亲王府的侍卫郎君、典客署负责接待和文书的,每人每年发八贯钱、一石米,两匹绢,二十两棉花。
跑腿的郎君、一品官员的子孙,每年发十贯钱、一石米;内侍每年发八贯钱、一石米;班直(值班官员)每年发七贯钱、一石米;他们都另外发两匹绢,二十两棉花。护卫长,是正六品官;护卫副长,是正从六品官。符宝郎、奉御、东宫护卫长,每人每年发十七贯钱、一石米,八匹绢,四十两棉花。东宫护卫副长,每年发十五贯钱、一石米,四匹绢,四十两棉花。负责笔墨纸砚的、宫门的侍卫、侍卫亲军百户,每人每年发十二贯钱、一石米,四匹绢,三十两棉花。妃子的护卫、奉职人员、符宝典籍、东宫内殿的小官,每人每年发十贯钱、一石米,三匹绢,三十两棉花;如果被勒令留守,则增加两贯钱。尚衣局官员、奉御、捧案的、擎执的、抬轿子的、负责书画的、库房管理人员、妃子的侍奉人员,每人每年发八贯钱、一石米,三匹绢,三十两棉花。侍卫亲军五十户,每人每年发九贯钱、一石米,三匹绢,三十两棉花。
还没正式授官的,发三匹绢,二十两棉花;副职官员,每年发七贯钱、一石米,两匹绢,二十两棉花。弩机和伞盖的什长,每年发八贯钱;伞盖的官员,每年发五贯钱。太医副职官员,每年发八贯钱;正职太医,每年发十贯钱;副职太医,也是十贯钱。各部门的监督官员,十五岁以下的每年发六贯钱;从八品每年发七贯钱;从七品每年发八贯钱;从六品每年发九贯钱;从五品每年发十贯钱;从四品每年发十二贯钱;只管文书的,另外加发三贯钱;牌子头(主管),另外加发两贯钱。司天监的四科人员,九品每年发六贯钱,八品每年发七贯钱,六品每年发九贯钱,五品每年发十贯钱,四品每年发十二贯钱;只负责教学和管理的,每年发十贯钱;学生每年发三贯钱和五斗米。典客署和负责文书的,每年发八贯钱、一石米,两匹绢,二十两棉花。东宫负责笔墨纸砚的,每年发六贯钱。皇宫马厩的兽医、秘书监的楷书老师,每年发六贯钱。秘书监负责琴棋书画和等待诏令的,每年发七贯钱。负责驼马牛羊和挤牛奶的,每人每年发三贯钱。
各位使司都监的月俸,收入二十万贯以上的,发六十贯;十万贯以上的,发五十贯;五万贯以上的,发四十贯;三万贯以上的,发三十贯;二万贯以上的,发二十五贯。各个院务监官的月俸,收入五千贯以上的,监官发二十贯,同监发十五贯;二千贯以上的,监官发十五贯,同监发十贯;一千贯以上的,监官发十五贯;一千贯以下的,监官发十贯。
以前规定,所有监临使司和院务的商税,要是收入比预期多,就给奖励;要是收入比预期少,就扣除俸禄。大定九年,皇帝认为官员没有足够的俸禄,难以保证清廉,于是取消了根据盈亏多少来评定官员等级的做法,停止了扣除俸禄和发放奖励的制度,但是监官的奖赏制度还是保留的。到了大定二十年,皇帝下令,十万贯以上的盐酒等使,如果收入比预期少百分之五,就扣除十分之一的俸禄。然后又下令调整各地提点院务官的奖惩标准,省级以上的提点官和运司直接管理的院务,如果收入比预期多,按收入的十分之六上交国库,十分之二给提点官,十分之二给监官作为奖赏;如果收入比预期少,也按照同样的比例扣除俸禄;如果正好达到预期收入,就全额发放俸禄。大定二十二年,规定每月先发放一半俸禄,如果收入没有减少,就全额发放;如果收入减少百分之几,就扣除百分之几的俸禄,等结算后再补发。各地的使司、院务和坊场,通常都达不到预期的收入。皇帝说:“如果确实可以减少开支的地方,就应该酌情减少,这样对公家和个人都有好处。”大定二十三年,规定省级以上的提控官和运司的官员,如果收入减少百分之几,就扣除百分之几的俸禄,这个处罚有点重了。也下令先发放一半月俸,剩下的另一半根据收入减少的比例扣除处罚后补发,但是公田的收入不在扣除的范围内。大定二十六年四月,又规定了院务监官亏空永不追偿的标准。
京府运司提刑司节镇防刺等部门的汉人、女真、契丹司吏、译史、通事、孔目官,月俸八贯;押司官,月俸七贯;前后行,月俸六贯;各级防刺以上的女真、契丹司吏、译史、通事,无论远近,月俸七贯,另有公田三顷。各盐使司都目,月俸十四贯;司吏,月俸六贯;各巡院司县司狱等部门的司吏,有译史、通事职位的,月俸五贯。(所有官员每月都发放大纸五十张,小纸五百张,毛笔两支,墨锭两块。)
各位官员上任,只要在初二之前到岗的,就算只干到初五,这个月的工资照发。要是因为公务出差,没赶上到任日期的,路途上的费用另算,到任后的工资也照发。如果任命文书还没到,前任官员还在岗位上,而新任官员已经到任了,前任官员又因为公务出去了,那工资和职田都给新任官员。职田的收成,一亩地收三斗米,一担草。仓储的粮食,按月发放工资的时候一起发,如果发的是钱,就按当时的物价折算成钱。各位亲王被任命后,工资多一些,职田也按官职高低来分配。在朝廷做官的,同时兼任外地官职的,也是一样的。六十岁以上的官员,以及不到六十岁但因病退休的官员,发半额工资。承应官和军功出身的官员,刚上任还没退休的,即使不到六十岁,也发半额工资。朝廷内外所有官员和各部门的承应人员,病假超过一百天就不发工资了。请假外出办事,工资和职田都减半发放,衣服布料则全额发放。皇族袒免以上亲属另外发放(丈夫死了,妻子也一样)。如果兄弟同住,并且有人被充当猛安谋克或做过承应官的,就不在发放范围之内了。
大功以上,赏赐钱粮十三贯石,春秋各发放四匹布匹;小功,赏赐钱粮十贯石,春秋各发放三匹布匹;缌麻、袒免,赏赐钱粮八贯石,春秋各发放二匹布匹。
好家伙,这密密麻麻的,都是古代的工资条啊!咱们一句一句地捋捋。
首先,这说的是各种官员的日常补贴,也就是工资。一品官一天三贯钱,二品官两贯,三品官一贯五百文,以此类推,一直到九品官。 这待遇,差距还真不小!
然后,它又说了外地官员出差的补贴。 这出差补助比平时工资还高一些,一品官一天给两贯五百文,其他品级的也都有相应的提高。 要是没啥职务的官员,就按之前的职务发补贴,要是没当过官的,就按应有的官职级别发。 四品以上官员的出差补贴和日常补贴略有不同,具体数额文中都有写。
接下来,这部分说的是一些随从人员的补贴。 比如,那些跟着大官出差的书记员、翻译、以及其他工作人员,一天能领一百五十文钱。 这待遇,比那些大官差远了,但比老百姓强多了。
最后一段,这部分内容就复杂了,主要讲的是宫里和各部门人员的米粮补贴,以及马匹的草料补贴。 从亲王到普通的吏员,甚至到马匹,都有详细的规定。 这米粮补贴的数额,也是根据官职高低来定的,亲王一天一石米,宰执七斗,以此类推,一直到最底层的官员和工作人员,都有相应的定量。 这部分信息量巨大,各种官职头衔都出来了,看得人眼花缭乱。
最后,它还说了宫里人员出差的补贴,也分等级,根据出差天数和级别来发放钱粮。 要是自己本职工作需要出差,就不再额外发放补贴了。 要是公务用马,草料就从日常的定量里扣除。 要是特殊任务,就按规定的标准来发放补贴。 这补贴的数额,也是根据钱粮的多少来定的,从十八贯石到二贯石,都有不同的补贴金额。 这古代的财务制度,还真是细致啊!
首先,咱们说护卫亲军那些事儿。从他们出发那天算起,一直到到达京城,再到最终考核,每天都发放口粮券。就算中途有人被淘汰回家了,回程的口粮券也照样给。 (那些出发前就闲着没干活儿的,不算在发放口粮的范围内。)如果有人考核通过后又被淘汰了,也能拿到三斗米、一百文钱和两匹马的草料。
接下来,那些被派去镇守边防、押送物资,或者干其他差事,路程超过一千里的签军,路上每天都能领到一升米和一匹马的草料。(没马只有驴的,也按这个标准发放。)要是皇帝出行巡幸,那些负责车驾的工匠,马夫一天能拿到三百文钱,步夫二百三十文,负责围护鹅群的和负责其他杂事的,每人二百文,负责运送水果的,每人一百五十文。
如果皇帝巡幸的时候,要在老百姓家里临时搭建行宫,那就要根据情况,赏赐一些布匹。太庙神厨、祠堂祭祀相关人员,少府监的工匠和官吏,都能领到两贯钱、两石米,春秋两季各领一匹绢。
再说说那些各个部门的工匠们领的俸禄。绣坊的那些人,都管领五贯钱、两石米;都绣头领四贯钱、两石米;副绣头领三贯五百钱、两石米;中等水平的绣工领三贯钱、两石米;水平差点儿的绣工领两贯五百钱、两石米;那些正在学习的,领一半;描绣的五个人,领三贯钱、两石米;管理人员两人,领三贯钱、两石米。修内司的作头领五贯钱、两石米,春秋两季各领两匹绢;工匠领四贯钱、两石米,春秋两季各领两匹绢。军夫除了钱粮之外,每天还能领到五十文钱和一升半米;老百姓当夫役的,每天能领到一百文钱和一升半米。
国子监刻字的工匠,作头领六贯钱、两石米,春秋两季各领两匹绢;副作头领四贯钱、两石米,春秋两季各领两匹绢;普通工匠领三贯钱、两石米,春秋两季各领两匹绢,学徒领一半;刚开始学习的工匠,能领到六百文钱、六斗米,春秋两季各领一匹绢和一匹布;老百姓当工匠的,每天能领到一百八十文钱。
要是朝廷里五品以下的官员死了,(因为公务出差,或者因为正当理由离职,还没拿到路引就去世的,也一样。)要查验官职,然后从他家乡发放路费。(朝廷发放的,下级承办人也要按照这个标准执行。)如果外地的官员在任上正常去世,就根据他上司的官职和他的籍贯,减半发放路费。如果是在五百里以内,就不发放路费;五百里以外,五品官员一百贯,六品七品八十贯,八品九品六十贯;一千里以外,五品一百二十贯,六品七品一百贯,八品九品八十贯;二千里以外,五品一百七十贯,六品七品一百五十贯,八品九品一百贯;三千里以外,五品二百五十贯,六品七品二百贯,八品九品一百五十贯。
朝廷里那些承办公务的人死了,应该发放路费的,比如护卫(东宫护卫也一样)、奉御、符宝、都省、枢密院、御史台的令史,这些都跟九品官一样;通事、宗正府、六部的令史(统军司的书吏译书、按察司的书吏也一样)、亲军,这些都按九品官的标准减去五分之二;通事、朝廷里的书写文书的、办事人员、翻译人员(统军司的通事、守卫官员,按察司的书吏、翻译人员,分治都水监的典吏,也一样),以及各部门的承办人员(武卫军也一样),都减去五分之三。
天寿节救济老年体弱贫困百姓的钱,在京城是七百贯(宫籍监发放),各京畿地区是二十五贯(以下都是各省发放),各府是二十贯,各节度使辖区是十五贯,各边防州郡是十贯,各外县是五贯。(城寨和保镇一样。)那些孤寡老人、幼儿和病人,每个月发放两斗米、五百文钱,春秋两季各发放一匹绢(五岁以下的,发放三分之二),死了就发放一贯钱用于安葬。
那些因为灾害、受伤或者遭遇贼寇惊吓、饥荒逃难的人,良民典当、变卖财产逃难,遇到恩官赎回为良民的,按照原来的价钱发放(如果知道原来的价格),男子十五贯,女子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减半。(六岁以下的可以直接离开,不在赎回的范围。)那些士庶百姓上书陈述利害关系,如果意见可行,对官民都有好处,就根据情况等级赏赐,上等是三十两银子三十匹绢,中等是二十两银子二十匹绢,下等是十两银子十匹绢,但是多次上书,只奖励一次。(如果因为这件事应该补官的,就按照吏部规定办理。)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公元1217年(宣宗贞祐元年)十二月,因为粮食储备不足,皇帝下令给朝廷官员和承应人(负责宫廷事务的人)发放口粮,不够的部分按照市场价格折算发放。皇帝还指示大臣说:“听说亲军(皇帝的卫队)的俸禄,一石米用六斗麦代替,能省下多少呢?却寒了大家的心,现在应该发放正常的粮食。”
1218年(贞祐二年)八月,才开始给京城、府、州、县以及转运司的官员发放月俸,数额有高有低。以前只有吏部和孔目官(负责文书档案的官员)有俸禄,其他人只发放伙食费,所以才有了这次改革。1219年(贞祐三年),皇帝下令减少宫中各级人员的岁俸。监察御史田迥秀上奏说:“国家财政调度,实行几个月后就停滞了,问题在于支出太多,收入太少。如果随时削减支出,增加收入,就能长久维持下去了。”然后他提出了五条建议:第一,朝廷官员、翻译官、各司吏员、各局承应人太多了,应该精简合并;各地驻军都设有管理官员,白白浪费俸禄,不如让有司兼管;沿河的亭障都驻扎着乡兵,这些人都是不中用的,不如用正规军代替他们,以节省开支。
四月,因为财政调度跟不上,朝廷罢免了随朝六品以下官员和承应人的从己人力输佣钱(相当于劳务费)。减少内务府雇佣的军夫数量一半;经略兵马的地方,州府司吏减半,司县官员减三分之一,其他地方除了开封府和南京转运司外,都减三分之一。有俸禄的官员不出差的,全部停止发放路费,出差的给一半。
1220年(兴定二年)正月,皇帝下令说:“陕州等地的州县官员征税不足,就扣他们的俸禄,这怎么能够保证他们廉洁呢?从今以后不再扣俸禄了。”彰化军节度使张行信上奏说:“给宣抚使(负责军事和地方行政的官员)送礼,五品以上的官员都有固定的数额,后来干脆停了。现在军官以上的官员接待使者,都要送礼,六品以下的官员也免不了要照例送礼,但他们没钱送,就向属下勒索,甚至有人因此获罪。朝廷提拔县令,特别增加了他们的俸禄,但是这个法令实行到现在,关中以西地区还有很多县令没到任,难道是提拔的人太少不够用吗?应该广泛选拔人才,来填补空缺。而且丞簿(负责文书的官员)也是直接接触百姓的官员,却独独不增加俸禄,怎么能禁止他们贪污受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