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01年正月初二,太师宗干带着一大帮官员,三次上奏请求给皇帝加尊号,皇上终于答应了。正月初七,派上京留守的人去祭告天地社稷,析津尹宗强去祭告太庙。正月初十,皇帝穿着最隆重的衣服,在元和殿接受册封。册文中写着:“臣等恭敬地奉上玉册和玉宝,尊号为崇天体道钦明文武圣德皇帝”。当天,皇帝换上了更高级的帽子,宴请了二品以上官员以及高丽和西夏的使臣。正月十二,皇帝去祖庙谢恩,然后回到宣和门,大赦天下,改元。
大定七年,又要给皇帝加尊号了。三天前,派人去天地宗庙社稷报告这事儿。两天前,各部门都停止了奏报刑罚的文件。百官在大安殿的院子里练习仪式。兵部的人带着手下,在大安殿内外摆上了黄色的旗帜和仪仗。宣徽院的人和仪鸾司的人,在前一天在大安殿中间搭起了接受册宝的祭坛,还在坛子上放了皇帝的宝座,在大安殿门外也搭了放册宝的帐篷,还在殿东廊搭了皇太子的帐篷,在大安门外还安排了群臣的席位。大乐令跟协律郎在前一天把乐器都摆放在殿内,还在殿上搭起了演奏台,在殿下立起了舞旗。符宝郎那天等文武百官都到齐了,就把八宝放在皇帝宝座的左右两侧,等册封完毕后,再把这些宝器抬回原处。当天一大早,负责奉上册宝的太尉、司徒、中书令、侍中这些官员,都聚集在尚书省,等候着册宝的到来,然后骑马迎接。册宝到了应天门,就下马步行进去,走到大安殿门外,把册宝放在帐篷里。抬册宝的弩手们分列左右站好。文武百官都穿着朝服,按顺序站好。临时负责太常卿的人和大乐令带着工匠们入场就位,协律郎们也各自到举旗的地方站好。抬册宝案的官员从侧门先进去,把案子放在殿内东西两侧铺着褥子的地方,放好后,就退到西阶册宝位后面。捧册的官员、捧宝的官员、抬册匣的官员、抬宝盒的官员,也从侧门先进去,到殿西阶下册宝褥子的西边,面向东方站着,等候着宫门报告。
首先,通事舍人喊了一声:“中严!”(意思是:肃静!)喊完之后,典仪和赞者就各就各位了。然后,阁门官领着文武百官,分成左右两边,在殿阶下的砖道东西两侧站好,面对面站着。
接着,符宝郎捧着八宝,从西边的偏门进来,放到殿上东西两侧,面对面摆好,然后站在宝物的后面,分成左右两边站立。通事舍人又喊了一声:“外办!”(意思是:可以开始了!)然后,皇帝合上扇子,穿着衮冕(皇帝的礼服)出来了,仪仗队、侍卫、警卫人员都按照规定的仪式排列着。殿上响起了鞭子声,之后殿下的鞭子声也响了起来。
这时候,需要打开扇子了,协律郎跪下,趴在地上,然后起身,举起指挥棒。乐队开始演奏,敲响了鼓和柷(一种古代乐器),演奏起了《乾宁之曲》。皇帝从东边房间出来,坐到座位上,仪鸾使的副手开始添香,香炉里烟雾升起,扇子打开了,帘子也卷起来了。协律郎放下指挥棒,敲响了敔(一种古代乐器),音乐停止了。
太常博士和通事舍人从装有册宝的帷帐旁边,分别引领着册宝出来,太常卿走在最前面,吏部侍郎押着册宝跟着走,奉册的太尉、读册的中书令、举册的官员依次跟在后面。接下来,太常博士和通事舍人又分别引领着宝物,礼部侍郎押着宝物跟着走,奉宝的司徒、读宝的侍中、举宝的官员依次跟在后面。他们从正门进入宫殿,宫廷乐队奏起了《归美扬功之曲》。
太常卿在册宝的案几前面引路,走到第一级台阶的香案南边,把册宝轻轻地放在铺好的褥子上。太常卿和举册宝的官员退到册宝的西边稍远的地方,朝东站着。应博士和舍人站在他们后面,抬册宝的弩手、撑伞的官员等也站在后面,都朝东站着。太尉、司徒、中书令、侍中都站在册宝的后面,面朝北依次站好。吏部侍郎、礼部侍郎站在他们后面。站好后,音乐停止了。
阁门舍人把东西两边的官员分别引领过来,合在一起,转向北面站好,中间留出一些通道。等大家都站好后,太常博士和通事舍人四个人分别引领着太尉、司徒、中书令、侍中、吏部侍郎、礼部侍郎回到各自的队伍里。等他们回到队伍后,博士和舍人退到一边等待。一开始引领他们的时候,乐队演奏的是《归美扬功之曲》,等他们站好后,音乐就停止了。典仪官喊了一声:“拜!”赞者传达命令,太尉以下的官员都在各自的位置上行舞蹈礼,五拜。队伍最前面的人出列起身后,赞者又喊了一声:“再拜!”接下来的仪式就和一般的朝会一样了。
好家伙,一大群官员浩浩荡荡地出发了!首先,太常博士和通事舍人这四个家伙,领着太尉、司徒、中书令、侍中、吏部侍郎这几位大佬,走到放册宝的地方稍微南边一点儿,站定。抬册宝的那些人,还有撑伞的,都上前来,把册宝床抬了起来。
然后,两个太常博士和两个通事舍人分别抬着册宝,太常卿在前面带路,吏部侍郎押着册子走,负责捧着册子的太尉、负责念册子的中书令、还有在后面跟着的举册官,依次排好队。册子刚走,乐队就开始奏响了《肃宁之曲》。
接下来,又是两个通事舍人和两个太常博士,分别抬着宝,礼部侍郎押着宝走,负责捧着宝的司徒、负责念宝的侍中、还有在后面跟着的举宝官,也依次排好队,走到西边的台阶下,把册宝轻轻地放在铺好的褥子上(册子放北边,宝放南边),音乐停了。抬册宝的那些人,还有撑伞的,都退到后面稍西一点的地方,乐队也站好。
首先,一群官员抬着册子进来了,负责抬册子的和负责捧册子的官员一起往前走,把册子抬起来。然后,太常博士和通事舍人分头引着册子,太常卿在旁边护着,先把册子抬上去。负责奉上册子的太尉、负责读册子的中书令、还有负责举册子和捧册子的官员,都跟着册子依次上去。册子刚开始移动的时候,乐队奏起了《肃宁之曲》。
走到殿上之后,博士和舍人分站在前殿的左右两边等着,读册子的中书令站在栏杆外的前殿稍微偏西一点的地方等着,举册子和捧册子的官员站在他后面。负责奉上册子的太尉跟着册子上去,走到铺着褥子的位置,插好笏板,稍稍往前跪下,把册子放好。放好之后,他拿着笏板,俯身伏地,等乐声停了才起身,然后退到前殿稍微偏西一点的地方等着。太常博士站在他后面,太常卿稍微往后退一点,朝东站着。抬册子的官员站在后面,也都朝东站着。捧册子的官员先进去,举册子的官员其次,读册子的中书令最后进去。四个捧册子的官员都插好笏板,双膝跪地捧着册子;两个举册子的官员也插好笏板,分别单膝跪地,两边抬着册子。中书令拿着笏板上前,跪下说:“中书令臣某读册。”读完之后,俯身伏地,然后起身。中书令等册子的事情处理完之后,先退下。通事舍人引着他,从东边的台阶下去,回到原来的位置。
所有事情做完后,太常卿下台阶回到宝床前,抬册子的官员上前,和捧册子的官员一起把册子收起来,放到殿东边铺着褥子的案子上,然后朝西站着。捧册子和举册子的官员从东边的台阶下去,回到原来的位置。抬册子的官员也退下。太常博士引着负责奉上册子的太尉从西边的台阶下去,朝东站着等候。
接下来,负责捧宝的官员和抬宝的官员等读册的中书令读完之后出来,一起上前,把宝盒抬起来。太常博士和通事舍人分头引着宝盒,太常卿在旁边护着,先把宝盒抬上去。负责奉上宝盒的司徒、负责读宝盒的侍中、还有负责举宝盒和捧宝盒的官员,都跟着宝盒依次上去。宝盒刚开始移动的时候,乐队也奏起了《肃宁之曲》。走到殿上之后,博士和舍人就退下了,没有上去,都在前殿稍微偏西一点的地方等着。读宝盒的侍中站在栏杆外的前殿中间稍微偏西一点的地方等着,举宝盒和捧宝盒的官员站在他后面。负责奉上宝盒的司徒跟着宝盒上去,走到铺着褥子的位置,插好笏板,稍稍往前跪下,把宝盒放好。放好之后,他拿着笏板,俯身伏地,等乐声停了才起身。司徒退到前殿偏西一点的地方等着,太常卿稍微往后退一点,朝东站着。抬宝盒的官员站在后面,也都朝东站着。捧宝盒的官员先进去,举宝盒的官员其次,读宝盒的侍中最后进去。四个捧宝盒的官员都插好笏板,双膝跪地捧着宝盒;两个举宝盒的官员也插好笏板,分别单膝跪地,两边抬着宝盒。侍中拿着笏板上前,跪下说:“侍中臣某读宝。”读完之后,俯身伏地,然后起身。侍中等宝盒的事情处理完之后,先退下。通事舍人引着他,从西边的台阶下去,回到原来的位置。
所有事情做完后,抬宝盒的官员上前,和捧宝盒、举宝盒的官员一起把宝盒收起来,放到殿西边铺着褥子的案子上,然后朝东站着。捧宝盒、举宝盒的官员和太常卿一起从西边的台阶下去,吏部侍郎也回到原来的位置。抬宝盒的官员也退下。太常博士引着负责奉上宝盒的司徒和负责奉上册子的太尉,朝东站好。
首先,博士和舍人领着太尉和司徒,走到香案南边铺着垫子的位置站定,然后博士和舍人稍微退后。典仪官喊:“拜!” 负责传达命令的人把指令传达下去,所有在场的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拜完后,两位博士舍人引导太尉走到东边的台阶上,乐队奏响了《纯诚享上之曲》。走到台阶上,音乐停止。
接下来,两位阁门使领着太尉走到前面站定,音乐也停了。阁门使示意太尉行跪拜礼并祝贺,殿下的阁门使也示意百官躬身行礼。太尉说:“文武百僚,各位官员,臣等奏道”,然后宣读祝贺词,之后伏地叩拜,起身,退回到台阶上。博士舍人分头引导太尉下到东边的台阶,刚开始下台阶,乐队就奏响了《肃宁之曲》。回到香案南边铺着垫子的位置站定,音乐停止。博士舍人稍微退后。典仪官喊:“拜!”负责传达命令的人把指令传达下去,太尉、司徒以及所有在场的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并伴随着舞蹈,三次高呼“万岁”,然后再次行跪拜礼。
礼毕后,通事舍人引导摄侍中从东边的台阶上去,走到前楹之间,恭敬地接受圣旨。然后走到台阶边,朝西站着,说:“有旨意。”典仪官喊:“拜!”负责传达命令的人把指令传达下去,太尉、司徒以及所有在场的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并躬身聆听圣旨宣读完毕。宣读完毕后,通事舍人引导侍中回到原位。典仪官喊:“拜!”负责传达命令的人把指令传达下去,台阶上下所有在场的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并伴随着舞蹈,三次高呼“万岁”,然后再次行跪拜礼。
礼毕后,博士舍人分头引导太尉和司徒回到百官的席位。刚开始引导,乐队就奏响了《肃宁之曲》。走到位置站定,音乐停止。阁门舍人分头引导应该在北面就位的官员,分别安排在东西两侧相对而立。通事舍人引导摄侍中也从东边的台阶上去,走到前楹之间,跪下奏道:“礼毕。”伏地叩拜,起身,然后引导他们下台阶回到原位。屏风合上,帘子放下。协律郎伏地叩拜,起身,举起指挥棒,乐队敲响了编钟、柷,奏响了《乾宁之曲》。皇帝下座,从东边房间出来,回到后阁,开始进膳,侍卫和警卫按照规程执行。屏风打开,音乐停止。捧册官和抬册床的人,捧宝官和抬宝床的人,都上殿取匣和盝,盖好后,放在床前。引进司官在前引导,通事舍人引导,走到东边上阁门上进献。
通事舍人分头引导文武百官依次退出,回到各自的幕次,赐予食物,等待皇帝祝寿。上册宝礼毕,有关部门准备好御用寝具以及与宴群臣的座位,其他仪式都与曲宴相同。
好家伙,先让太常卿和掌管大乐的官员带着工人们进殿,协律郎们也赶紧到自己该站的位置等着,等候舍人通报。然后,通事舍人就领着三师以下文武百官、亲王宗室等等,分列左右进入大殿,走到殿阶下稍偏南一点的地方,东西相对站好。
通事舍人先引导摄侍中奏报:“宫内准备完毕!”过了一会儿,又奏报:“宫外准备完毕!” 这时候,扇子合上,鞭子响了。协律郎们跪下,趴伏在地,然后起身,工人们开始击鼓、敲柷,宫廷乐队奏响了《乾宁之曲》。皇帝穿着通天冠、绛纱袍,坐在座位上,帘子拉开了。内侍高喊:“扇子打开!”殿内上下鞭子齐响,乐器戛敔声也响起来,音乐停止。仪使副官们赶紧添香,炉中香烟袅袅上升。
接着,通事舍人又领着班首以下的全体官员,乐队奏响了《肃宁之曲》。官员们走到面向北的位置站定,中间留出一些空位方便走动。通事舍人引导摄侍中走到东边的台阶上,进入殿内稍作停留。阁门舍人引导礼部尚书出列,面向北跪下,趴伏在地,然后起身跪着奏道:“礼部尚书臣某奏请,允许群臣向陛下祝寿!”说完再次趴伏在地,然后起身,弯腰行礼。通事舍人引导摄侍中稍微退后。舍人高喊:“礼部尚书再拜!”礼部尚书行礼完毕,舍人又高喊:“请陛下安坐等候!”礼部尚书回到原位。内侍局的人把御床抬进来了。
然后,负责斟酒的官员在殿下横阶南边行酹酒礼,完毕后,典仪官喊:“拜!” 赞者传达命令,在场的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并三次高呼“万岁”,行礼完毕后,大家起身站好。
太常博士和通事舍人领着上公从东边台阶走上来。刚上来,乐队就奏起了《肃宁之曲》。到了殿上,舍人稍微退后一下,两个阁门使引导上公往前走,走到敬酒的位置,音乐停了。宣徽使把酒杯递给上公,上公拿着笏板,接过了酒杯。走到御榻前跪下敬酒。敬完酒,上公拿着酒盘递给宣徽使,完了之后,两个阁门使引导上公进入栏内,喊着:“拜!”上公跪下。殿下,阁门使向百官行礼,百官都弯腰行礼。通事舍人引导侍中上前,走到前楹之间,恭敬地接受圣旨,然后退到台阶下西边面向众人说:“有圣旨。”典仪官说:“拜!”赞者传达圣旨,上公和在场的百官都行两次跪拜礼,每次跪拜都喊三声“万岁”,完了之后,恭敬地宣读圣旨:“承蒙各位的寿酒,与各位内外同庆。”阁门舍人宣读完圣旨,上公和百官都跳舞,行五次跪拜礼,完了之后,阁门舍人引导百官分列东西两边,面向北站好。
博士舍人和通事舍人再次引导上公从东边台阶走上来,乐队奏起了《肃宁之曲》,走到敬酒的位置,音乐停了。上公拿着笏板,宣徽使把酒盘递给上公,上公走到栏内座位上,跪着举起酒杯,乐队奏起了《景命万年之曲》,喝完酒,音乐停了。上公敬完酒后,回到座位上,把酒杯递给宣徽使,完了之后,两个阁门使引导上公退下,内侍局抬着御床出来了。博士舍人和通事舍人一起上前引导,上公从东边台阶走下来,乐队奏起了《肃宁之曲》。阁门舍人引导东西两边的百官,跟随上公一起回到面向北的位置站好,音乐停了。典仪官说:“拜!”赞者传达圣旨,在场的官员都行两次跪拜礼,喊三声“万岁”,完了之后,站直身子。殿上,通事舍人引导侍中上前,走到前楹之间,恭敬地接受圣旨,然后退到台阶下西边面向众人,阁门官员先行礼,百官都弯腰行礼,侍中说:“有圣旨。”典仪官说:“拜!”赞者传达圣旨,在场的官员都行两次跪拜礼,完了之后,恭敬地宣读圣旨:“请王公等上殿。”典仪官说:“拜!”赞者传达圣旨,在场的官员都行两次跪拜礼,完了之后,拿着笏板,跳舞,又行两次跪拜礼,完了。太常博士和通事舍人引导王公以下所有参加宴会的官员,分列左右上殿,没有参加宴会的官员分列左右退下,乐队奏起了《肃宁之曲》。百官到达殿上坐下后站好,音乐停了。内侍局抬着御床进来。按照一般的宴会流程,再次敬第一杯酒,登歌奏《圣德昭明之曲》,喝完酒,音乐停了。执事者敬官酒,乐队奏起了《肃宁之曲》,文舞进场,酒杯传了一圈,音乐停了。尚食局送上饭菜,执事者摆放官员的饭菜,乐队奏起了《保大定功之舞》,舞跳了三遍,停了,退下。
又敬第二杯酒,登歌奏《天赞尧龄之曲》,喝完酒,音乐停了。执事者敬官员酒,乐队奏起了《肃宁之曲》,武舞进场,酒杯传了一圈,音乐停了。尚食局送上饭菜,执事者摆放官员的饭菜,乐队奏起了《万国来同之舞》,舞跳了三遍,停了,退下。又敬第三杯酒,登歌奏《庆云之曲》,喝完酒,音乐停了。执事者敬官员酒,乐队奏起了《肃宁之曲》,酒杯传了一圈,音乐停了。尚食局送上饭菜,执事者摆放官员的饭菜,乐队奏起了《肃宁之曲》,吃完饭,音乐停了。阁门官员分别向参加宴会的官员行礼,官员们站到席位后面。通事舍人引导侍中走到御榻前,俯伏在地,起身,跪着奏道:“侍中臣某言,礼毕。”俯伏在地,起身。阁门舍人引导所有官员从东西两边的台阶下去,内侍局抬着御床出来了,乐队奏起了《肃宁之曲》,走到面向北的位置站好,音乐停了。典仪官说:“拜!”赞者传达圣旨,在场的官员都行两次跪拜礼,完了之后,拿着笏板,跳舞,又行两次跪拜礼,完了,再次分列东西两边站好。扇子合上,帘子放下,殿上鸣鞭。协律郎俯伏在地,跪下,举起指挥棒,起身,击鼓,奏起了《乾宁之曲》。皇帝退座,从东边房间出去,回到后阁,侍卫按照来时的仪仗护送。内侍喊着:“扇子打开。”戛敔声响起,音乐停了。通事舍人引导侍中宣读圣旨:“解严。”有关部门接受圣旨,放下仪仗,在场的官员都行两次跪拜礼,依次退下。
皇帝坐在御座上,鸣鞭、报时结束,殿前侍卫们起身,回到各自的站位。然后,舍人引导皇太子和文武百官、外国使臣列队入殿,走到丹墀(宫殿前台阶),行五拜大礼,然后站立。阁使宣读各地奏章的目录,皇太子以下所有人再次行礼。接下来,引导皇太子到殿上铺设的坐席就座,他拿着笏板,捧着酒杯和酒盘,向皇帝敬酒,皇帝接过酒杯放在案几上。皇太子退回坐席,把酒杯和酒盘交给侍者,放下笏板。这时,两位阁使一起走到栏杆内,跪拜并致辞。如果是元旦,就说:“元正启祚,品物咸新,恭惟皇帝陛下与天同休。”如果是皇帝的生日,则说:“万春令节,谨上寿卮,伏愿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祝辞完毕,行礼,起身,回到坐席,殿下的群臣也再次行礼。宣徽使高声宣读:“有制。”在座的官员再次行礼,皇帝答道:如果是元旦,就说:“履新上寿,与卿等内外同庆。”如果是生日,则说:“得卿寿酒,与卿等内外同庆。”说完,行五拜大礼,然后站立。皇太子拿着笏板,端着酒盘,百官分列两旁,教坊奏乐。皇帝举起酒杯,殿内所有侍立的官员都再次行礼。皇太子接过空酒杯,退回坐席,把酒盘交给侍者,放下笏板,然后离开殿内左侧,乐声停止,百官列队站好,在座的官员再次行礼。
接下来,分批引导参加宴会的官员入殿。然后引导宋国使臣走到丹墀,行两次跪拜礼,不用入列,奏道:“圣躬万福。”再次行礼,高声宣读:“有敕赐酒食。”又再次行礼,然后各自等待,站立,引导他们到左侧廊庑等候。之后,引导高丽和西夏使臣入殿,仪式和上面一样,然后分别引导他们到左右廊庑等候。御用果盘送入殿内,敬酒。皇帝饮酒,侍立的宴席官员都行跪拜礼。敬酒的官员收回酒杯回到原位,坐席上的官员再次行礼,然后坐下。行酒,传令,站着饮酒,完毕后,再次行礼,坐下。依次侍从也行礼,坐下。到了第三杯酒,致辞,示意官员和使臣以及侍从站立。诵读口号完毕,宴会侍立官员都行礼,坐下,依次侍从也行礼,坐下。上菜了,一共七杯酒,乐曲将要结束时,示意侍从站立,行礼完毕,引导他们退场。乐曲演奏时,示意官员起身,行礼,离开大殿。果盘撤下。走到丹墀,百官列队谢宴,行五拜大礼,各自等待,分批退场。
大定六年正月,皇帝在大安殿接受皇太子以下百官和外国使臣的祝贺,并设宴款待。文武五品以上官员侍坐的人数有定额,这是惯例。十七年,皇帝下诏,皇族中袒免(不用服丧)以上的亲属,即使没有官职爵位和封邑,参加宴会也要有固定的席位。礼官说:“根据唐朝的典章制度,皇室的近亲等同于三品官员,大功亲属、小功尊属等同于四品官员,小功亲属、缌麻(服丧)尊属等同于五品官员,缌麻袒免以上的亲属等同于六品官员。”皇帝下令,以此为标准确定他们的席位。
天眷二年五月,朝廷正式确定了常朝和朔望朝仪,沿袭前朝的制度,把朔日、初六、十一、十五、二十一、二十六这六天定为朝参日。后来又改了,只在朔日和望日上朝,其余日子是常朝。
凡是朔日和望日上朝,百官卯时就得按顺序到齐,皇帝辰时视朝。负责持弩的侍卫和撑伞的侍卫在殿门外两侧列队站好。司辰官进殿报时完毕,皇帝在殿上坐定,鸣鞭示意。阁门官报到官员到齐。负责拿着仪仗物品的内侍分列在殿阶两旁,面向南方站立。宿卫官员从都点检到左右亲卫,以及宣徽阁门的祗候官,先要行两拜礼,然后班首稍微离开队伍,奏道:“圣躬万福。”再行两拜。弩手和撑伞的侍卫先在殿门外东西向站立,等到奏报“圣躬万福”时,就转向北方山呼万岁,等礼仪完毕,再面向对方站立。负责撑御用伞的内侍站到左班内侍的队伍里。都点检依次上殿,副点检站在殿内稍偏南的位置,东西相对而立。左右卫军在殿下,东西相对而立。
阁门官接下来引领亲王班入殿,赞班首以下官员行再拜礼,礼毕,班首稍微离开队伍,奏道:“圣躬万福。”回到原位再行两拜后,先行退下。然后引领文武百官中应参加朝参的官员,以及府运六品以上的官员,都从左边进入,走到丹墀东侧,向西行鞠躬礼,礼毕,阁门官通报完毕,再引领他们到丹墀。阁门官赞班首以下官员行起居礼,舞蹈五拜,再行两拜,礼毕,由宰执官员上殿奏事。殿中侍御史站在左右卫将军的北面稍前方,修起居官在殿栏内副阶下东西相对而立,其余人退下,从右边出去。
一开始,皇帝就座后,把宝匣放在殿阶东南角。后来改了制度,师傅行完起居礼后,御案才从东边移入,摆放好,负责捧案的内侍分列在殿角侍立。直日主宝官在殿中叩栏奏道:“封全。”符宝郎和监印郎中各一人,监督令史用印,完毕后,主宝官封授主宝,等到奏事完毕后进呈封物,完毕后,内侍撤去御案。如果是常朝,则亲王班退下,引领七品以上职事官,分列左右两班进入丹墀,行再拜礼,班首稍前行起居礼,礼毕,回到原位,再行两拜。宰执官员上殿,其余官员分班退下。
大定二年五月,皇帝下令让朝廷官员确定朝参的礼仪。五品以上官员上朝要穿朝服,在衙门办事就穿便服。平时上朝,除了殿前班的人之外,如果遇到朔望(初一、十五),七品以上有职务的官员都要去。其他的日子,五品以上有职务的官员可以去,六品以下的官员就在自己衙门办事。像左右司员外郎、侍御史、记注院这些官员,虽然不是五品,也要参加朝参。如果皇帝下诏书,那么有职务的官员和七品以上的散官都要去。上朝的时候,吏员、翻译、通事、检察官都在自己衙门等着,官员朝会结束之后,他们再去衙门签署文件,不能在宫里签署。七品以下外派官员,上朝的日子也不许进宫。如果左右司都事有紧急奏事,才可以进宫。七品以上有职务的官员,如果遇到外国使臣朝辞或拜见的日期,就跟朔望日一样,都要去参加朝参。元旦、圣节、皇帝下诏书、皇帝出猎送迎、去祖庙祭祀的时候,有职务的官员和七品以上的散官都要去。所有亲王宗室,只要被封了官职,十六岁以上都要按班次参加朝会。
大定五年,右谏议大夫移剌子敬说:“猛安和谋克(都是军事单位)不能和州镇官员一起上朝,这体现不出军民一体的意思啊!”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责成宣徽院让猛安和谋克的官员也参加朝会。如果班首(排在最前面的官员)因为有事不能参加朝参,就由下一位官员代替。
五品以上官员、侍御史、尚书各司郎中、太常丞、翰林修撰、起居注、殿中侍御史、补阙、拾遗这些官员,如果被皇帝召见,或者请假一个月以上,或者被免职出使等等,都可以直接进宫辞谢,其他官员就在宫门外辞谢。谢恩要行舞蹈和七拜大礼,辞官要行四拜大礼,宫门外辞谢则要行二拜大礼。
大定七年正月十一日,皇帝的册封仪式结束了。十四天后,在应天门颁布大赦令。十一年也照例这么做。
早些时候,宣徽院的官员带着手下,把应天门内外布置妥当。在应天门上设了御座,又在皇宫大安殿门外稍东的地方,朝南方向搭了个皇帝换衣服的帐篷。阁门使在御座左边摆放着装赦书的箱子和桌子。少府监在楼下左边立了一根鸡竿,竿上放个大盘子,盘子里放着一只金鸡,鸡嘴里衔着一条红绸带,红绸带上用金字写着“大赦天下”四个字,卷起来衔在嘴里。盘子四边靠近边缘的地方装了四个大铁环,盘底四边靠近边缘的地方挂着四条红色的粗绳子,方便四个负责的人攀爬。还安排了一个拿着赦书的木鹤仙人,用红绳子穿起来,用辘轳(一种滑轮)吊在御前栏杆上。楼下正中间还设了一个承放木鹤的台子,由四个弩手抬着。大乐署在楼下摆放了宫县(乐器),又在宫县左边稍北,朝东的方向放了一面大鼓。兵部在门外立着黄色的旗帜。刑部、御史台、大兴府的囚犯都集中在黄色旗帜的左边。御史台和阁门司把文武百官安排在楼下,东西相对而立。还在门下稍东,朝南的地方安排了典仪官员。宣徽院在画台前面设了接收赦书的桌子。还在门下稍东,朝西的地方,安排了太子侍立的地方。又在百官队伍前面,安排了太子致贺的地方。还在楼上前檐稍东,朝西的地方,安排了协律郎的位置。尚书省委派的人员在百官队伍北边稍东,朝西的地方,负责宣读赦书。司天台安排了报晓的鸡鸣官在东阙楼上。尚衣局准备好了皇帝的常服,跟平时上朝穿的一样。尚辇局在换衣帐篷前面准备好了御辇。
谢恩仪式结束后,皇帝乘坐金辂(皇帝的车子)进入应天门,到达帐篷前,侍中(高级官员)俯伏在地,跪着奏道:“请皇帝下车进入帐篷。”说完后起身。皇帝下车进入帐篷,帘子放下。过了一会儿,侍中奏道:“里面准备好了。”又过了一会儿,等到典赞仪引领太子到门下侍立的地方,通事舍人引领群臣到门下分列两旁站好后,侍中奏道:“外面准备好了。”皇帝换上平时上朝的衣服,尚辇局抬来了御辇,侍中奏道:“请皇帝上辇。” 伞扇侍卫按照惯例,从左边的翔龙门踏道登上应天门,到达御座东边,侍中奏道:“请皇帝下辇登座。”宫县奏乐。相关人员拿出五十把扇子,合拢起来。皇帝登上御座,楼下鸣鞭,帘子卷起,扇子打开,执伞的官员在御座前撑伞遮阳,音乐停止。东边上阁门使捧着赦书放在箱子里,两个阁门舍人跟随,等待着放下木鹤仙人。通事舍人引领文武百官列队朝北站好,宫县奏乐。凡是分列队伍和合拢队伍的时候都要奏乐,站定后就停止。典仪官员说:“再拜。”在场的官员都行了再拜礼,礼毕后,分列两旁站好。侍中走到御座前接受旨意,退下,稍往前走,朝南方向宣读道:“奉旨,竖立金鸡。”通事舍人走到门下稍前,朝东方向宣读道:“奉旨,竖立金鸡。”然后回到原位。
金鸡刚立起来,大乐署就开始敲鼓,鼓声停了。四个木偶人,顺着绳子爬上竿子,抢夺鸡嘴上衔着的红绸条,展示完毕后,高呼三声“万岁”。然后,通事舍人引导文武百官列队面向北方站好。
楼上,穿着道袍的仙人手捧着圣旨,顺着绳子下来,来到画台。阁使接过来放在案桌上。四个阁门舍人抬着案子,另两人捧着圣旨,阁使把圣旨送到百官面前,面向西边说:“有圣旨!”典仪官说:“拜!”在场的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之后,圣旨交给尚书省的长官,长官稍稍上前,拿着笏板,跪下接旨,接完后,交给右司官,右司官也拿着笏板,跪下接旨,接完后,长官放下笏板,伏地叩拜,起身,回到原位。右司官捧着圣旨走到宣旨的地方,都事官陪着捧着,右司官宣读圣旨,读到“咸赦除之”的时候,主管的官员带着狱卒押着犯人来到队列南边,面向北,躬身说:“解开枷锁!”说完,高呼三声“万岁”,然后犯人们走过。
右司官宣读完圣旨,面向西边,把圣旨交给刑部官员。刑部官员跪下接旨,把圣旨放在笏板上,然后交给属下,回到自己的位置。典仪官说:“拜!”在场的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然后跳舞,又行了两次跪拜礼。典赞仪官引导皇太子来到队列前面的铺着垫子的位置站好,典仪官说:“拜!”皇太子以下的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典赞仪官引导皇太子稍稍上前,伏地叩拜,跪着宣读祝词,叩拜完毕后起身。典仪官说:“再拜!”皇太子以下的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拿着笏板,跳舞,又行了两次跪拜礼。
侍中在御座前接受旨意,然后来到轩前宣读圣旨说:“有圣旨!”典仪官说:“再拜!”皇太子以下的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侍中宣读答词,宣读完毕回到侍位,典仪官说:“再拜!”皇太子以下的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拿着笏板,跳舞,又行了两次跪拜礼。典赞仪官引导皇太子来到门下的铺着垫子的位置,通事舍人引导群臣分列两旁相对而立。侍中来到御座前,伏地叩拜,跪着奏报:“礼毕。”叩拜完毕后起身,回到原位。然后,负责的人拿来扇子,宫廷乐队奏乐,扇子合上,帘子放下,皇帝下座,乐声停止。楼下鸣鞭,皇帝乘辇回宫,伞扇侍卫按照惯例跟随。侍中奏报:“解严!”通事舍人传达旨意,群臣各回原位,将士各回营地。
宣赦那天,在应天门外面摆上香案,香舆放在案子前面,东边还摆了个桌子,太子、宰相以下的官员都按顺序站好。内阁官员从箱子里捧出赦书,放到案子上。内阁官员站在案子东边,朝南喊:“有圣旨!”太子、宰相和百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太子上前去上香,上完香后回到原位,大家又行了两次跪拜礼。内阁官员把赦书交给尚书省的都事,都事跪着接过来,和两个尚书省的令史一起,把赦书抬到桌子上宣读。在场的官员都跪着听。读完后,把赦书放在案子上,都事回到原位。太子、宰相和百官以下的人又行了两次跪拜礼,拿着笏板,然后跳舞,拿着笏板,俯身下拜,起身,再拜。拱卫直以下的官员三次高呼“万岁”,之后就退下。
其他类型的诏书,仪式也差不多,只是不用喊“万岁”。如果是外地的赦书,尚书省会派官员送去京城、府城和节度使驻地。先派人送信通知,当地长官就带着属下官员,准备好旗帜、乐队、彩车和香舆,到五里外迎接。见到送赦书的官员,长官就在路边下马,送赦书的官员也下马,把赦书放到彩车上。长官到香舆前上香,上完香后,送赦书的官员上马,跟在香舆后面,长官以下的官员也上马跟随,鸣锣打鼓,奏乐,一直送到公堂。从正门进去,送赦书的官员下马。
负责仪式的官员先在庭院里摆好香案和长官的坐垫,香舆放在案子前面,还在案子旁边给送赦书的官员也准备了坐垫,并在案子的东南方向摆了个桌子。送赦书的官员把赦书放在案子上,彩车退下。送赦书的官员喊:“有圣旨!”长官以下的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长官上前去上香,上完香后回到原位,又行了两次跪拜礼。送赦书的官员把赦书交给都目,都目跪着接过来,和两个孔目官一起,三人一起把赦书抬到高几上宣读,在场的官员都跪着听。读完后,都目等人回到原位。长官以下的官员又行了两次跪拜礼,跳舞,俯身下拜,起身,再拜。公吏以下的官员三次高呼“万岁”。仪式完毕。第二天,长官带着属下官员,奏乐把赦书送到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