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天会三年六月,谙班勃极烈杲他们上奏,请求追封先帝大圣皇帝的尊号。
十二月二十五日,皇上的玉册和玉宝送到了,隆重地追封先帝为大圣武元皇帝,庙号太祖。 这可是件大事,仪式一定很盛大吧!
金天会十三年三月七日,派摄太尉、皇叔祖大司空昱拿着玉册和玉宝,去追封先帝为文烈皇帝,庙号太宗。
同年九月,又追封皇考为景宣皇帝,庙号徽宗。 看来,金朝皇帝对祖先的追封很是重视啊,前后好几次呢!
十四年八月庚戌,文武百官,包括太师宗磐在内,一起上奏说:咱们国家从建立到发展壮大,经历了无数的征战,太祖武元皇帝受命平定叛乱,开创了大业。太宗文烈皇帝继承先祖遗志,继续征战,展现了强大的国威。仔细想想,这累积的功德和成就,其渊源由来已久啊!而且,按照礼法,追尊先祖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前朝留下来的好传统;厚德流光,更是咱们当朝的头等大事。
我们觉得,应该追尊九代祖先,他们都有着君王的气度和才能。就像虞舜出生在偏远的地方,后来迁居到负夏,太王为了躲避狄戎,迁徙到岐山,圣母也来到这里,这都是天意啊!我们的八代祖、七代祖,都继承了家业,光宗耀祖,他们不追求显赫的名声,却最终让家族兴盛发达。六代祖,在吉地安家,辛勤耕作,摆脱了露宿风餐的困境,享受到了安居乐业的幸福,也体会到了交通便利带来的好处。五代祖孛堇,雄姿英发,才略过人,他开拓了百里土地,装备了军队,还制定了五教,使社会秩序井然有序。
高祖太师,天生资质过人,深受百姓爱戴,而且精通骑射,战无不胜,他开始设置官职,使得归顺的人越来越多。曾祖太师,威名远扬,机智过人,善于运筹帷幄,即使没有亲自上阵,也能临危不乱,应对自如。曾叔祖太师,独具慧眼,公正无私,四方归附,各部族都归心,德威并重,社会风气也安定下来了。伯祖太师,友爱兄弟,忠于国家,谋划周全,所做之事都能成功。历代祖妣,都以妇德为榜样,在国家危难之际,都尽心尽力地辅佐,为国家奠定了基础。
所以,我们应该采纳群臣的意见,参考历史典故,来追尊先祖,在郊外祭祀,并撰写祭文。根据《谥法》,我们建议:上皇九代祖尊谥为景元皇帝,庙号始祖,妣为明懿皇后;上皇八代祖尊谥为德皇帝,妣为思皇后;上皇七代祖尊谥为安皇帝,妣为节皇后;上皇六代祖尊谥为定昭皇帝,庙号献祖,妣为恭靖皇后;上皇五代祖孛堇尊谥为成襄皇帝,庙号昭祖,妣为威顺皇后;上皇高祖太师尊谥为惠桓皇帝,庙号景祖,妣为昭肃皇后;上皇曾祖太师尊谥为圣肃皇帝,庙号世祖,妣为翼简皇后;上皇曾叔祖太师尊谥为穆宪皇帝,庙号肃宗,妣为静宣皇后;上皇伯祖太师尊谥为孝平皇帝,庙号穆宗,妣为贞惠皇后;上皇伯祖太师尊谥为恭简皇帝,庙号康宗,妣为敬僖皇后。我们还建议,将始祖景元皇帝、景祖惠桓皇帝、世祖圣肃皇帝、太祖武元皇帝、太宗文烈皇帝列为永远不迁的宗庙。等到宗庙建成之后,择日准备祭祀用品,奉上宝册,藏于皇家档案馆,以示永远的敬意。
丙辰日,正式追尊了九代祖先及其配偶的谥号和庙号,当天百官都上表祝贺。
皇统五年,要给太祖皇帝加尊号,负责礼仪的官员们讨论说:“古来祭祀的顺序,是先南郊、北郊、太社、太稷,最后才是太庙。如果太庙的神主牌位做好了,就应该立刻加上新的尊号,选个日子安放,这要是放在郊社祭祀之前,就显得不合规矩了。”
他们建议说:“应该先等郊坛建好后,选个日子向天帝和地祇禀告,然后安放社稷神主并奏告,接着再制作太庙的神主牌位,题上尊号后安放在太庙里。这是正确的顺序。但是,圣旨里没说清楚,等上京祭祀的时候,到底要不要等到太庙建好、神主安放后再行礼,或者就在庆元宫里上尊号就行了。如果要等到太庙神主安放完毕再上尊号和册宝,那所有百官都要穿朝服,皇帝所处的殿里要立上黄色的旗帜和仪仗,太庙殿前也要立黄旗,册宝在路上也要有相应的仪仗队伍。”
“但如果太庙还没安放神主,就在庆元宫上尊号和册宝,那就不用穿朝服了,仪仗也按照惯例简化,只用些小旗、甲骑、门卫和仪仗官,供奉官穿着彩服护送册宝就行了。如果是在安放神主之后再颁发册宝,皇帝就要穿戴通天冠和绛纱袍;如果只在庆元宫颁发,那就穿幞头和红袍。而且,如果在庆元宫上尊号,以后再把新的尊号刻在太庙的神主牌位上就行了;如果先在太庙安放了神主,那就先刻上原来的尊号,等以后再到太庙去上尊号的时候,再改成新的尊号。这两种情况的礼仪是不一样的。”
“五月九日打算在太庙奏告,并颁发册宝,但我们担心相关的器物、乐舞一时难以准备齐全,所以建议只在庆元宫颁发册宝。” 大家都同意了这个方案。
十月三日,皇上要举行隆重的册宝仪式,提前好多部门就开始准备了。负责后勤的部门把辰居殿的神御床案都布置好了,少府监和钩盾署在殿庭西南方向支起火堆,旁边还挖了个坑。仪鸾司在辰居殿东厢房里设了个小休息处,又在景辉门外东边临时搭建了个放册宝的帐篷。殿前司和宜徽院则安排好了仪仗队,包括各种旗帜、仪仗人员和轿子,从制造册宝的地方迎接册宝,然后送到帐篷里安置。参与仪式的官员和制作册宝的官员都骑马护送,门下中书侍郎走在前面,侍中中书令殿后,大礼使跟在后面,负责抬册宝和制作册宝的人员分列左右护卫,北边为尊位,大家都穿着锦帽衫带。
当天还没亮,翰林院的官员和太官令丞就开始在神御前摆放香案、酒果、祭品和膳食。仪鸾司还准备了四个皇帝跪拜用的垫子:一个在阼阶上,面向西;一个在香案南面,面向北;一个在殿上东栏杆内,面向西;还有一个在火堆东边,面向西。还铺设了黄色的通道,从休息处一直通到阼阶上的垫子。天亮后,相关部门准备好仪仗队,带队官员骑马执鞭开路,北边为尊位,负责册宝仪式的官员穿着常服,在庆元宫门外列队等候,迎接皇上。皇上从宫中穿着朝服,骑马来到景晖门外下马,步行进入小休息处。
过了一会儿,御史台催促队伍就位,大礼使和相关官员从帐篷里抬着册宝进入正门,放在辰居殿西阶下。大礼使回到队伍中,阁门使高声宣布:“队伍已准备就绪!”太常卿奏报:“请皇上开始册宝仪式。”宣徽使和太常卿引领皇上,皇上沿着黄道走到阼阶上西边垫子上站好,礼官高喊:“请皇上再拜!”阁门使大声传达,在场的官员都行再拜礼。然后,引领皇上进入殿内,在香案前的垫子上再拜,上香,再次再拜,然后退到东边栏杆内面向西的垫子上站定。仪鸾司撤去香案前的垫子,在香案南面铺上放册宝的垫子。抬册宝的官员从床上取下册匣,两人抬着,由西阶走上来,中书侍郎分列左右引导。奉册中书令、读册中书令随后跟随,在垫子旁等候。
放好后,奉册中书令在垫子南面再拜,然后退到殿阶上西南柱外,面向东站立。读册中书令稍稍上前,再拜。抬册宝的官员打开匣盖,放在西阶下册床上。举册官举起册宝,读册中书令行一拜,然后跪下,执笏,宣读册文:“孝孙嗣皇帝臣某,谨拜手稽首奉玉册玉宝,恭上尊谥曰应乾兴运昭德定功睿神庄孝仁明大圣武元皇帝。”读完后,行一拜,起身,再次再拜,然后站在奉册中书令旁边。奉册官上前,与中书侍郎一起带领抬册宝的官员,将册匣从西阶下抬上来,仪式和之前一样,再次放在册床上。放好后,举宝官捧着宝盒走上前,等到侍中读完后,再从西阶下抬下去,放回原处,仪式和册匣一样。相关人员撤去册宝的垫子,在香案南面重新铺上垫子。宣徽使和太常卿引导皇上走到垫子上,再拜,上香、茶、酒,奏乐,三次敬酒,乐声停止。太祝念祝文,念完后,皇上再拜,回到阼阶上的垫子上站定。
大礼使走上殿,在香案南面宣徽使那里接过盛福酒的酒盏,走到皇上阼阶上的垫子前,宣徽使高喊:“皇上再拜饮福!”阁门使大声传达:“赐胙,再拜!”在场的官员都再拜。大礼使跪下,将酒盏递给皇上,奏乐,皇上饮酒完毕,再次再拜。大礼使接过酒盏,交给宣徽使,完毕后,从西阶下去,回到队伍中。太祝拿着祝版,翰林院官员斟酒,太官令丞取来祭品,从西阶下放到火堆上。文武百官都面向火堆站好,礼官高喊:“请皇上到祭奠火堆的地方。”宣徽使从翰林院官员那里接过酒盏,递给皇上。皇上将酒洒在火堆上,执事人员举起火把,烧到一半,埋入坑中。宣徽使高喊:“皇上再拜!”阁门使高喊:“百官皆再拜!”太常卿和宣徽使引导皇上回到小休息处,皇上坐上御座,放下帘子。太常卿俯伏在地,起身,跪着奏报:“太常卿臣某言,礼毕。”百官都卷起队伍向西退出。大礼使等人将册宝床抬到庆元宫妥善保管。皇上在另一座殿内进膳,侍食官领旨,相关人员将仪仗队送回原处,皇上换上便服回宫,教坊司的乐队奏乐引路。第二天,大礼使率领百官向皇上祝贺。
那一年闰十一月,皇上给祖宗们加上了尊贵的谥号。始祖景元皇帝,改谥为懿宪景元皇帝;德皇帝,改谥为渊穆玄德皇帝;安皇帝,改谥为和靖庆安皇帝;献祖定昭皇帝,改谥为纯烈定昭皇帝;昭祖成襄皇帝,改谥为武惠成襄皇帝;景祖惠桓皇帝,改谥为英烈惠桓皇帝;世祖圣肃皇帝,改谥为神武圣肃皇帝;肃宗穆宪皇帝,改谥为明睿穆宪皇帝;穆宗孝平皇帝,改谥为章顺孝平皇帝;康宗恭简皇帝,改谥为献敏恭简皇帝;太宗文烈皇帝,改谥为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徽宗景宣皇帝,改谥为允恭克让孝德玄功佑圣景宣皇帝。 庙号还是原来的那些。十二月一日,奏报仪式一切顺利完成。
大定三年,皇上又给睿宗加上了尊谥。事情是这样的,大定元年十一月十六日,追封皇考为简肃皇帝,庙号睿宗,皇考的两位皇后,蒲察氏被追封为钦慈皇后,李氏被追封为贞懿皇后。第二年八月一日,有关部门上奏说:“祖宗的谥号有的十六个字,有的十四个字,有的十二个字,现在睿宗皇帝的谥号是不是也应该加长呢?最好在睿宗皇帝的牌位入庙之前就完成加谥。”皇上同意了。十七日,左平章政事元宜等人上奏,建议给睿宗皇帝加上的尊谥是“睿宗立德显仁启圣广运文武简肃皇帝”。 然后有关部门又问:“睿宗皇帝的牌位还没入庙,是不是不应该在衍庆宫圣武殿给他设神位和祭祀用品啊?”皇上就下令从崇圣阁借来神位,暂时放在正位上。 他们又奏报说:“册宝应该由皇帝亲自颁发,由太尉来执行仪式。”皇上也同意了。
九月二十二日,在太庙举行了祭告仪式。二十八日,在大安殿摆上了盛大的乐队,进行彩排。前一天,从衍庆宫迎来了册宝,并在当天安置在大安殿。
天还没亮三个时辰,官员们就各自带领手下,整理仪仗队,文武百官都聚集在宫殿门口。负责仪式的官员穿着规定的礼服,陪同的官员则穿常服。皇帝从宫里穿着便服乘车出来,侍卫们井然有序地护卫着,到了大安殿后才换上朝服。御史台的官员催促队伍,通事舍人引导太尉和群臣就位。侍中跪下奏报:“内廷警戒完毕。”过了一会儿,又跪下奏报:“外廷准备就绪。”皇帝戴上通天冠,穿着绛纱袍出来了。太常卿跪下禀报说:“太常卿臣某某奏请皇帝陛下行奉上册宝之礼。”禀报完毕,伏地叩拜后起身。宣徽使分列左右引导,皇帝步行前往册宝的幄次。快到幄次的时候,乐队奏乐,到了幄次前,皇帝面向北方,宣徽使高声宣读:“请皇帝陛下再拜。”典仪官也高声宣读:“在位官员再拜。”拜礼完毕,宣徽使又奏道:“请皇帝陛下执圭。”皇帝三次上香,完毕后,拿着圭。宣徽使又奏道:“请皇帝陛下再拜。”典仪官也高声宣读:“在位官员再拜。”拜礼完毕,大家分列东西两侧站好。宣徽使奏道:“请皇帝陛下移步稍东的坐席。”乐队停止演奏。中书令、中书侍郎引导着册宝,侍中、门下侍郎引导着宝盒,他们一起前进,乐队又奏乐起来。宣徽使引导皇帝拿着册宝从西边台阶下来,宫廷乐队停止演奏,宫县乐队开始演奏,直到到达大安殿正中的坐席。中书令、侍中把册宝放在皇帝坐席的西边,乐队停止演奏。宣徽使奏道:“请皇帝陛下再拜。”典仪官也高声宣读:“在位官员皆再拜。”拜礼完毕,中书令拿着笏板,捧着册匣,宫县乐队开始演奏,走到皇帝坐席前,伏地跪下,把册匣奉上,然后拿着笏板,伏地叩拜后起身,退到稍西边站着,面向东方。太常博士引导太尉走到坐席前,面向北方站立。宣徽使奏道:“请皇帝陛下执圭。”然后跪下,捧着册匣交给太尉,太尉拿着笏板,跪下接受,接受完毕,拿着笏板,稍稍往东站立,宣徽使奏道:“请执圭。”太尉伏地叩拜后起身。抬册宝的官员捧着册匣,中书侍郎把册匣放在册床上,乐队停止演奏。侍中拿着笏板,捧着宝盒,宫县乐队开始演奏,走到皇帝坐席前,伏地跪下,把宝盒奉上,然后拿着笏板,伏地叩拜后起身,退到稍西边站着,面向东方。太常博士引导太尉走到坐席前,面向北方站立。宣徽使奏道:“请皇帝陛下执圭。”然后跪下,捧着宝盒交给太尉,太尉拿着笏板,跪下接受,接受完毕,拿着笏板,稍稍往东站立。宣徽使奏道:“请执圭。”太尉伏地叩拜后起身。抬宝盒的官员捧着宝盒,门下侍郎把宝盒放在宝床上,乐队停止演奏。宣徽使奏道:“请皇帝陛下再拜。”典仪官也高声宣读:“在位官员再拜。”皇帝面向南方站立,宫县乐队开始演奏。
太常博士引导太尉捧着册宝出来,执节的官员拿着节杖在前引导,册床在前,宝床在后,乐队停止演奏。中书门下侍郎分别在册宝前引导,太尉跟在后面,走到大安门外,太尉依次跪下把册宝奉到御车上,中书侍郎在车旁侍候,负责迎送的官员按照规程进行。太尉奉上册宝后,步行走出通天门,乘坐本品级的车驾,仪仗队按照规程进行,乐队不演奏。等到册宝出了大安门,太常卿跪下禀报说:“太常卿臣某某奏请,礼仪完毕。”禀报完毕,伏地叩拜后起身,引导皇帝从东边台阶上去,乐队奏乐,回到大安殿后面的幄次,乐队停止演奏。侍中跪下奏报:“解除警戒。”皇帝乘车回宫,侍卫们按照原来的顺序护卫着。
十月一号这天,摄政的太尉完颜宗宪大人,也就是太子太师定国公,带着满朝文武百官去衍庆宫祭祀。头一天,他们就在圣武殿门外,朝西摆好了放册宝的帷帐。
第二天一大早,太常寺的人马就在圣武殿里摆好了神位和祭祀用的桌子,宣徽院那边也准备好了茶、酒、水果、饭菜、点心、鲜花等等,祭祀用品的规格跟太祖皇帝忌日的时候一样。大乐署的人则在殿前稍微偏南一点的地方,朝北摆好了演奏的乐器,准备奏乐。
等把册宝迎接到衍庆宫门口,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分别捧着册宝和祭品,放到祭祀用的桌子上。太尉大人下车后,带着中书令以下的官员,来到圣武殿门外,按照规定的仪式把册宝安置好。仪仗队和士兵都退到一边。然后,文武百官按照各自的品级依次就位。管乐队的官员和礼仪官员也都提前到位。负责祭祀的人先进入殿内,朝北站好,礼仪官员喊:“再拜!” 拜完后,大家一起上殿。
接着,礼仪官员请太尉大人到东边台阶下的垫子上,朝西站好,喊:“拜!” 在场的官员都行了再拜礼。礼仪官员说:“各位官员准备好了,可以开始仪式了。” 礼仪官员又喊:“拜!” 在场的官员都行了再拜礼。然后,太尉大人去洗了手,上殿,走到神位前,插上笏板,跪下,三次上香,乐队开始奏乐,然后献茶、献酒。这些仪式做完后,太尉大人拿着笏板,伏地叩拜,起身,乐队停止演奏。太尉大人再次行礼,然后回到原位站了一会儿。
接下来,太尉大人带着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捧着放册宝的桌子,从殿门进入大殿。中书令等官员跟随在侧,乐队奏乐。 把桌子放到殿内西边台阶下,铺上垫子,乐队停止演奏。太尉以下的官员都面向北边,站在垫子上,礼仪官员喊:“拜!” 在场的官员都行了再拜礼。
然后,太尉大人带着中书令、侍郎一起,捧着装册宝的盒子,在乐队的伴奏下进入大殿。把盒子放在祭祀用的桌子前面,也铺上垫子,乐队停止演奏。太尉大人走到神位前,伏地叩拜,跪下,说:“摄政太尉臣某某禀告,谨献上加尊谥的册宝。” 说完后,再次伏地叩拜,起身,稍微往西站了站。
然后,中书令站在册宝盒子的南边,负责宣读册宝的官员举起册宝,中书令伏地叩拜,跪下宣读册宝,宣读完毕后再次伏地叩拜,起身。中书令捧着册宝盒子,从西边台阶下来,放到桌子上,乐队奏乐,放好后乐队停止演奏。
接下来,侍中和门下省的侍郎捧着装宝器的盒子,在乐队的伴奏下进入大殿,放在祭祀用的桌子前面,也铺上垫子,乐队停止演奏。负责宣读宝器的官员举起宝器,侍中伏地叩拜,跪下宣读宝器,宣读完毕后再次伏地叩拜,起身。侍中捧着宝器盒子,从西边台阶下来,放到桌子上,乐队奏乐,放好后乐队停止演奏。
太尉大人来到殿门外垫子上,行了再拜礼。太尉以下的官员依次下台阶,回到各自的位置。礼仪官员喊:“拜!” 在场的官员都行了再拜礼,然后依次退场。太常寺和各署的官员,护送着放册宝的桌子,送到册宝殿,然后各自散去。第二天,百官按照惯例向太尉大人祝贺。
金章宗大定十九年,皇帝给爷爷上谥号了。那年十一月十六,皇帝下诏书说:“我爷爷,是太祖皇帝的嫡长孙,继承了太宗皇帝的遗命,当了十五年的皇帝。他当政期间,国家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南北交通便利,东西安定团结。虽然晚年有些过失,滥用刑罚,甚至有点放纵,冤枉了弟弟和一些能工巧匠,但并没有祸害百姓,这些事情还可以规劝,犯了这样的错误,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可是,右丞相岐国王亮却没尽到辅佐皇帝的责任,反而造反篡位,胡乱废黜大臣,损害了爷爷的声誉。朝野上下都感到悲痛,老天爷也震怒了,上天要惩罚他的罪行,而我继承皇位,得到了天下人的拥护,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我要拨乱反正,改革弊端,让亡故的爷爷得到应有的尊荣,尽到做孙子的孝道。所以,要追尊爷爷为‘闵宗武灵皇帝’。”
过了两年,负责礼仪的官员说:“咱们金朝历代祖宗的谥号,有的十八个字,有的十四个字,有的十二个字,有的只有四个字。现在我们建议,把爷爷的谥号增加到‘弘基缵武庄靖孝成皇帝’,同时,也给奶奶追谥为‘悼平皇后’。”他们还说:“大定三年追尊睿宗皇帝的时候,大安殿前摆了一千人的仪仗队,应天门外摆了两千人,皇帝穿戴通天冠、绛纱袍,拿着册宝从西阶下来,然后拿着圭,跪下,把册宝交给太尉。现在我们建议在大安殿举行仪式,参考唐朝和周朝的典故,皇帝下阶把册宝交给太尉。所有冠冕和仪仗,都参考之前的礼仪。”皇帝下令,把仪仗队的人数减少一些,其他的都按照之前的礼仪来办。
第二年四月十日,皇帝正式给爷爷上了册宝,把爷爷的牌位迁入太庙。又过了六年,皇帝再次下令讨论爷爷的庙号。礼官们提出了“襄、威、敬、定、桓、烈、熙”七个字,皇帝选择了“熙”字。于是,第二年四月一日,皇帝派官员向太庙和爷爷的陵墓报告,正式更改了爷爷的庙号。
大定二十九年四月,乙丑日,给去世的皇帝上了个谥号,叫“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庙号是世宗。五月丙午日,祭祀大典圆满结束,全国大赦。
五月甲午日,又给太上皇(他爹)上了个尊谥号,叫“体道弘仁英文睿德光孝皇帝”,庙号是显宗。 这可真是双喜临门啊!
大定元年二月丁卯日,给去世的皇帝上了个谥号,叫“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英孝皇帝”,庙号是章宗。
正大元年正月戊戌日,给去世的皇帝上了个谥号,叫“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皇帝”,庙号是宣宗。 这几个皇帝的谥号,可真是一个比一个长啊,一个个都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