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这队伍规模真大!一共两千八百四十人,按照唐宋的制度来的。先说清吏,三十个人,还有一个清游旗的,一共是三个清吏,一个领队,两个跟着。他们都戴着平巾帻,穿着绯红色的裲裆、大口裤,佩弓矢、横刀,有的拿着长矛,有的拿着弩,都骑着马。

接下来是金吾卫的折冲都尉,就一个人,穿紫色的裲裆,其他装备和前面那些清吏差不多,还多了一件锦绣的螣蛇纹饰。跟着他后面是两个拿着长矛的士兵,穿绯红色的衫子,大口裤,跟在折冲都尉旁边。这一队人马,一共四十个骑兵,其中二十个拿长矛,四个拿弩,十六个拿横刀,服装都一样,都是平巾帻、绯红色裲裆、大口裤,佩弓矢、横刀。

然后是二十八个虞候和佽飞,他们也骑马,在道路两旁,左右均分,一直到黄麾仗那里。再后面是内仆令一人,丞一人,穿的都是本职的服装,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还有两个书令史,他们骑马跟着,穿着平巾帻、绯红色的衫子、大口裤。接下来是黄麾,一个人拿着黄麾,旁边跟着两个人,他们穿着武弁服饰,红色的衣服,皮革腰带,骑马走在队伍正中央。

左右厢黄麾仗,每厢三排,每排一百人。第一排拿短戟,披五色氅;第二排拿戈,也披五色氅;第三排拿仪锽,举五色幡。他们的衣服颜色都不一样,第一排是黄底白花的,第二排是红底黄花的,第三排是青底红花的,都戴帽子,穿着行縢、鞋子、袜子。

接着是左右领军卫、左右威卫、左右武卫、左右骁卫、左右卫,这些卫队每队三排,每排二十人,分前分后。每个卫队都有六个主帅,只有左右领军卫只有三个主帅。他们都戴平巾帻,穿绯红色裲裆、大口裤。领军卫穿狮子纹的袍子和帽子,其他卫队穿豹纹的袍子和帽子,都拿着铜铁镶嵌的长刀,骑马领队,分前后。每个卫队都有一位果毅都尉检校,穿绣袍,步兵跟随。左右领军卫还有绛色的引幡,前面三个,后面三个,一共六个人,都戴平巾帻,穿绯红色的衫子、大口裤。

后面是内谒者监四人,给事二人,内常侍二人,内侍少监二人,他们都骑马,分左右站立。每人都有一个内给使步兵跟随。然后是一百二十个内给使,都是宫人,穿平巾帻、绯红色的衫子、大口裤,分左右站在车后。接着是二十四把偏扇、二十四把团扇、二十四把方扇,分左右,由宫人拿着,她们都穿着间色的大袖裙襦、彩衣,系着皮革腰带,穿着鞋子。然后是一把香蹬,四个内给使拿着,他们穿平巾帻、绯红色裲裆、大口裤,走在重翟车前面。

接下来是重翟车,四匹马拉车,二十四个人驾车,他们都戴平巾帻,穿青色的衫子、大口裤,穿着鞋子袜子。然后是两个行障,两个坐障,分左右夹着车,由宫人拿着,衣服和拿扇子的宫人一样。然后是内寺伯二人,领着六个寺人,分左右,戴平巾帻,穿绯红色裲裆、大口裤,拿着御刀,骑马夹着重翟车。接下来是腰舆一辆,八个舆士,两把团雉扇,夹着腰舆。然后是大伞四把,大雉扇八把,分左右,横排成两排。然后是锦华盖两顶,单排,走在正中央。然后是小雉扇十二把,朱红色团扇十二把,横排,分左右。然后是锦曲盖二十四顶,横排,两排。然后是锦六柱八扇,分左右。从腰舆以下,都是内给使拿着,衣服和前面一样。然后是宫人的车。然后是绛色的麾旗两面,分左右,每面都由一人拿着,穿着武弁服饰,红色的衣服,皮革腰带,穿着鞋子袜子。然后是后面的黄麾,一个人拿着,旁边跟着两个人,都骑马,穿着武弁服饰,红色的衣服,皮革腰带,走在正中央。然后是供奉的宫人,在黄麾后面。然后是厌翟车,四匹马拉车,二十四个人驾车。然后是翟车、安车,都是四匹马拉车,二十四个人驾车。然后是四望车、金根车,都是三头牛拉车,十二个人驾车,衣服和前面一样。

然后是左右厢牙门,每厢两个,每个门由两个人拿着,旁边跟着四个人,他们都穿红色的綦袄,黄色的袍子,戴帽子。第一门在前面黄麾前面,第二门在后面黄麾后面。然后是左右领军卫,每厢一百五十人,拿着殳,都穿红底黄花的綦袄,戴帽子,穿着行縢、鞋子袜子。前面和黄麾仗齐平,后面一直到卤簿的尽头。每厢四个主帅,穿平巾帻,绯红色的衫子,大口裤,披着黄色的袍子,戴帽子,拿着铜铁镶嵌的长刀,骑马。其中两个穿豹纹衣服,在里面;两个穿狮子纹衣服,一个在前面引路,一个在后面护卫。然后是左右领军卫、折冲都尉各一人,检校殳仗,都骑马跟随。然后在后面殳仗的正中央,设置一个牙门,每个门有两个监门校尉,都戴平巾帻,穿绯红色裲裆、大口裤,拿着银饰的长刀,骑马。每厢各有一个巡检校尉,来回巡视检校,服装和前面一样。前后部鼓吹乐队,金钲、鼗鼓、大鼓、长鸣、中鸣、铙吹、羽葆、鼓吹、横吹、节鼓、御马都减半。

这一年,皇帝出行时,六辆重翟车改成了圆形和方形的辂辇(lù niǎn),还有各种仪仗车,比如行障车、坐障车、锦六柱车和宫女乘坐的车,具体制度和人数都可以在《舆服志》里查到。

话说到了天德二年,海陵王立皇后,皇后乘坐的是装饰着龙纹的肩舆。负责仪仗的官员们,在宫殿西边的台阶上设置了两个步障,左右各安排了十个扇子手,还有一个撑伞的,这都是宫殿里引导皇后的常规仪式。 此外,还安排了六十个人作为皇太后的仪仗队,这六十个人里不包括撑伞的。他们都穿着非常华丽,衣服是四盘雕花图案的红色锦缎袄子,戴着金花幞头(fú tóu),系着涂金镀银的束带。永寿宫和永宁宫分别派了三十个人来引导皇帝出行,每宫各配两个撑伞的,这也是惯例。

好家伙,这队伍规模真大!皇帝出行,册宝谢庙,或者上朝,都得这么排场。本来打算按照唐宋的仪式来,但皇帝下令,队伍规模控制在千人以内。

接下来,咱们看看这队伍的编制,先说“清游队”,一共24个人,带队的是个折冲都尉,还有一面白泽旗,五个人举着旗,另外还有四张弩,六张弓,八杆槊,这些人都是骑马的。然后是“清道直荡队”,18个人,两个折冲都尉带队,四杆长槊,十二套弓箭,也都是骑马的。还有四匹御马,八个人负责牵着。

“正直旗队”人更多,33个人!带队的是个果毅都尉,旗子也多,一面重轮旗,两面驯犀旗,一面野马旗,两面驯象旗,每面旗都有五个人举着,还有两个副竿,也都是骑马的。 “细引队”有14个人,两个果毅都尉带队,六张弓箭,六杆槊,弓箭和槊是交叉排列的,骑马。

前面还有98个人的“前部鼓吹”,骑马!队伍里还有两个府史,两面金钲,两面鞞鼓,十二面大鼓,八面长鸣鼓,两面铙鼓,六支箫,六支笳,两个帅兵官,两面节鼓,十二面小鼓,八面中鸣鼓,四支桃皮筚篥,四个唱歌的,六支拱辰管,六支筚篥,十二支大横吹,两面羽葆鼓,两个帅兵官,真是锣鼓喧天啊!还有八把伞扇,两把梅红伞,四把大雉扇,两把中雉扇。 拉小车的有18个人。前面还有12个导引官,分别是两个中允,两个谕德,两个庶子,两个詹事,一个太师,一个太傅,一个太保,一个少师,少师在金辂(皇帝的车)后面,这些人都是骑马的。

皇帝身边的“亲勋翊卫围子队”有74个人,两个郎将带队,72把仪刀,骑马。拉金辂(皇帝的车)的有70个人。还有18个人的“三卫队”,拿着仪刀。 “厌角队”有62个人,一个郎将带队,一面祥云旗,五个人举旗,三张弩,七张弓,十五杆槊,骑马; 还有个郎将带队,一面祥云旗,五个人举旗,三张弩,七张弓,十五杆槊,骑马。 16个人举着朱团扇,四个司御率府校尉骑马,三个朱团扇,三个紫曲盖,三个朱团扇,三个紫曲盖,交替排列。还有18个大角。

“后部鼓吹”有54个人,骑马!带队的是个管辖指挥,一面金钲,一面鞞鼓,两面铙鼓,六支箫,六个唱歌的,六支筚篥,一面节鼓,两个主帅,六支笛,四支笳,六支拱辰管,十支小横吹,两个主帅。 “后拒队”有46个人,一个果毅都尉带队,骑马,一面三角兽旗,五个人举旗,四张弩,十六套弓箭,二十杆槊。

这还没完!两边还有护卫队伍,每边224个人。 “牙门”16个人骑马,一面牙门旗,三个人举旗,三个监门校尉,一个郎将,九把班剑。 左边队伍,第一队27个人,司御率府一人,果毅都尉一人,折冲都尉一人,主帅一人,骑马,三面绛引幡,九个人,两个麟头竿,两把仪锽斧,两套弓箭,两个麟头竿,两把仪锽斧,两个朱刀盾,两把小戟。第二、三、四、五队各14人,和第一队一样。右边队伍,第一队47个人,一面牙门旗,三个人举旗,三个监门校尉,一个果毅都尉,一个主帅,三面绛引幡,九个人,一面鹖鸡旗,五个人,四杆槊,三张弩,四杆槊,三套弓箭,四杆槊,三套弓箭,两个朱刀盾,两把小戟,骑马。第二队和第三队各29人,和第一队差不多,只是旗帜不同,第二队是纲子旗,第三队是黄鹿旗。右边队伍的编制和左边一样。

太子出行那排场,可大了!前前后后跟着62个人,还有两个打伞的。他们穿的都是梅红色的绣着双凤的罗衣,戴着金花的幞头,系着金银束带,那叫一个华丽! 随身携带的那些东西,比如锣、痰盂、水壶,全都是金银打造的。就连伞都是梅红色的罗绸做的,伞柄上还雕着麒麟,顶端是金色的宝珠。太子的椅子,那更是讲究,金镀银的圈儿,椅背上雕着两只戏耍的麒麟,还系着红色的绒带。

在宫里宴请的时候,太子用的垫子是绣着金凤的罗绸做的,桌上的桌布也是绣着金兽的罗绸。太子在东宫办公,用的椅子是朱红色的,上面雕刻着金银兽衔,系着红绒带,椅背上还有金色的团花。办公用的桌布是素色的罗绸,颜色都是梅红,就连脚踏的垫子也是梅红色的。

迎接太子的有十个人,穿皂色衣服,头上裹着头巾,系着束带,骑着马。牵马的官员有五十个人,领头的穿紫罗袍,戴着素色的幞头,拿着银裹牙杖;打伞的穿紫罗绸绣着芙蓉的衣服,戴着金花交脚幞头;其他人穿紫罗绸绣着芙蓉的衣服,两边是黄色的绢边,都系着金镀银的束带,幞头也一样。还有四个负责喊“请”的人。他们的伞是青色外面紫色的,伞柄是金镀银的。椅子是银圈的椅背。水壶、锣、痰盂都是银制的。

郡王的随从官员有三十个人,没出宫的有二十个。国公的随从官员有二十个人,没出宫的有十四个。郡王迎接的官员有六个,国公有四个,没出宫的都减半。所有人的随从和物品都按照一品官员的制度来配备。

四十个人,戴着幞头,穿着绣着香蕉图案的紫色衫子,系着涂金的束带。皇妃每人用偏扇、方扇、团扇各十六把,其他嫔妃每人十四把,都是宫女拿着,宫女们戴着云纹纱帽,穿着紫色短衫,系着束带,穿着绿靴子。每个人都有一把大伞,每把伞有两个撑伞的人,他们穿着锦缎袄子和幞头。大长公主有十二个随从,公主和皇女十个人,她们都穿着紫色罗缎绣着葵花图案的夹袄,戴着幞头,系着大大的银腰带,每人还拿着两根牙杖。其他的宗室女子,则根据和皇室亲疏远近,所用的伞和服饰等级依次递减。皇太子的三位妃子的伞都是青色罗缎面料,紫色里子,伞顶是金色的浮图;亲王、公主、王妃的伞是镀金的银色浮图,也是青色罗缎面料,紫色里子;郡主、县主、夫人的伞是银色的浮图,同样是青色罗缎面料,紫色里子;其他官员的妻子,她们的伞制则根据她们丈夫的官职品级而定。

总之,这场盛大的出行,从皇妃到宗室女子,乃至官员家眷,每个人服饰和仪仗的等级都非常讲究,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森严的礼仪规范。 这排场,那真是相当的壮观! 想想看,四十个穿着华丽的人,加上各种扇子、伞盖,还有那么多随从,那场面得有多热闹!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见到的景象。

好家伙,这可是古代官员出行规格,听着就气派!咱们一句一句掰扯明白。

正一品的大官,比如三师、三公、尚书令这些顶尖人物,还有朱衣直省的十个人(三公的叫直府),那排场可大了!光跟着跑腿的牵拢官就有六十个,穿紫衫帽、系银偏带,手里拿着两对藤棒、三对骨朵、三对牙杖,还有六个人牵马,俩人打伞。 再后面跟着的,拿着交椅、水罐、锣、盆子、痰盂这些东西的,穿皂衫帽,系涂金铜束带。(后面那些拿着东西的人,服装都一样。) 还有四个专门负责喊“喝”的。 他们的伞是青罗紫里,伞顶还有银浮图,看着就贵气!

从一品的大官,比如尚书左右丞相、平章政事、都元帅、枢密使等等,跟正一品差不多,就是牵拢官少五个,其他都一样。(枢密使的叫直院,用班祗人来充当。)判大宗正的,带十个引接的人和四十个牵拢官。大兴尹也差不多,就是前面多两对人。这些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大官,他们的交椅都是银圈圈的背,用紫丝线扎着。

正二品的大官,比如东宫三师、左右副元帅、尚书左右丞,直省八个人,牵拢官四十个,喊“喝”的三个人,伞用的是朱红色的伞顶。从二品的大官,比如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御史大夫,也差不多,就是牵拢官少四个。(御史台的叫通引,用皞使班祗人来充当。)

正三品的大官,比如东宫三少、元帅左右监军、殿前都点检、六部尚书、京城的留守、宣徽使、劝农使、翰林学士承旨等等,这些同品级的官员,都带六个引接的人和二十个牵拢官。 那些诸京都转运使、招讨使、提刑使、府尹兼兵马都总管和留守,牵拢官就多,有五十个。外地的官员,比如统军使、都运使、招讨使、副使、府尹兼总管,牵拢官更多,有四十五个,公使七十个。从三品的大官,比如元帅左右都监、劝农副使、殿前副都点检、御史中丞等等,也差不多,就是牵拢官少两个,御史中丞跟着的人穿红衣服。外地的官员,比如运使、节度使,牵拢官四十个,各地的节度使,公使的数量根据级别不同,有七十、六十五或六十个。这些外地官员的服装和配备,除了那些没兵没粮的招讨使、总管、部族节度使、群牧使,都得按照老规矩来。留守、统军、总管、都运、招讨、府尹、转运、节度使的人数虽然多,但都不能超过四十个,都穿紫衫、系银带,坐银圈圈的交椅,用银水罐、锣、盆子、碗、牙杖,骨朵和剑都是银包的,还有喊“喝”的,就是运使不用骨朵和剑。

正四品到从九品官员的出行规格,依次递减,人员配备和服饰也逐渐简化,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总之,官越大,排场越大,带的人越多,东西也越讲究。 外地官员的服装和随从,都是用当地的公款或罚没的钱来置办的。 所有官员的人力和物品配备,都不能超过规定的等级。

哎,古代的官场啊,规矩可多着呢!从亲王往下,所有官员的随从人员,数量和级别都有严格规定,只有朱衣直省(这应该是个特殊部门)例外。那些随从,级别最低的有几种:第一种叫“引接”,也叫“引从”,只有内宫四品以上的大官才配有;第二种叫“牵拢官”,内外官五品以上才能有;第三种叫“本破”,内外官四品以下的都有;第四种叫“公使”,外官三品以下的能用;第五种叫“从己人力”,只有外官中三品京兆府留守、大兴府尹这些级别以上的官员才能配备。说白了,“本破”和“牵拢官”的工作差不多,“公使”是干公务的,“从己人力”嘛,就是干私活的。

这五种随从,都是从射粮军里挑的。这射粮军可不是一般的军队,他们不是专门打仗的,而是招募的十七到三十岁之间,长得高大强壮的小伙子,朝廷发给他们粮食,所以叫“射粮军”。他们的头头,有将节、承局、什将等等称呼,都归随路都兵马总管府管辖。你看,金国对下属官员这么重视,还配备这么多随从,是不是沿袭了前朝的旧制呢? 这制度,还挺讲究的!

外派官员的职位和人数分配是这样的:从己人力(意思大概是自己招募的人员)担任京城的留守、大兴府尹的,有五十个人。担任统军、都转运、招讨、按察使,以及各路兵马都总管的,有四十五个人。担任转运使、节度使的,有四十个人。担任提控使、各群牧使、防御使的,有三十五个人。

担任外派亲王傅(亲王的老师或辅佐)、同知留守、副统军、按察副使、各州刺史知军事的,有三十个人。担任同知都转运使事、副招讨、副留守、同知府尹兼总管、提举漕运司、各五品盐使的,有二十五个人。担任都转运副使、按察司签事、少尹、副总管、同知转运节度使事的,有二十个人。担任京都兵马都指挥使的,有十八个人。担任转运节度副使的,有十七个人。担任兵马都钤辖的,有十五个人。担任亲王府尉、各京留守总判官、同知防御使事的,有十三个人。

担任警巡使、兵马副都指挥、同提举漕运司(正六品)、盐副使(从六品)、酒曲盐税使、同知州军事的,有十个人。担任统军都转运司京府总管散府等判官、京推官的,有九个人。担任亲王府司马、招讨判官、赤剧县令、提举上京皇城兵马钤辖(正七品)、酒曲盐税副使、都转运判官、府推官、节度观察判官的,有八个人。担任京县次剧县令、都巡检使、正将、府军都指挥使的,有七个人。

担任司属令、亲王府文学、招讨司勘事官、各县令、警巡副使、知城堡寨镇(从七品)、盐判、同提举上京皇城、节镇军都指挥使、都巡河、同七品酒使、防御判官的,有六个人。担任市令、录事、赤剧县丞、副都巡检使、副将、都巡检、州军判官的,有五个人。担任统军司知事、亲王府记室参军、司属丞(正八品)、酒使副、京县次剧县丞、各司使的,有四个人。

担任大兴府招讨、按察司知事、京府运司节镇司狱、管勾河桥关度讥察官(从八品)、盐判官、漕运司勾当官、警巡判官、各县丞、市丞、司候、主簿、录事司判官、县尉、副都巡检、各巡检、巡河官(正九品)、酒使、各司副使的,有三人。担任盐场管勾、防刺以下司狱、部队将、同管勾河桥、副讥察、司候判官、教授、统军按察司知法、军辖、各司都监、节镇以上知法的,有两人。担任盐场同管勾、防刺以下知法、各司同监、统军按察司书史、统军司译书通事的,就只有一人。

婆速公使(大概是某个使节)从己人力(自己招募的人员)在东京附近的澄州招募汉人百姓充当劳役。(指的是不是猛安谋克(某种军事组织)管辖的人员。)合懒、恤品、胡里改、蒲与路这几个地方,要在各自管辖的猛安谋克的上中户(上等和中等户口)里征调劳役,按照射粮军的标准发放钱粮,每年更换一次。部罗火、土鲁浑紥石合这两个地方也是一样。其他诸飐(某种官职或机构)和群牧官员,如果猛安谋克需要从自己管辖的户民中征调劳役的话,也要按照上中户轮流承担。

好家伙,这上面说的都是古代官员的差役和人员配备的事儿。先说那些兼职的官员,他们需要的随从人员,数量要根据实际情况多给一些,剩下的那些人,得仔细核对一下种类和数量。那些亲王出行,以及他们的随从人员,都由兵马司安排;公主如果跟着皇上上朝,就由她所在的部门安排人手;如果公主在外面,就由当地州府安排人手。

王府的随从人员,还有丞相府那些负责接待和牵马的官员,这些人的差事可以一年轮换一次,剩下的时间,每十个月换一次人,用射粮的士兵来顶替。那些随皇上上朝的六品以下官员,还有各个部门负责接待的人,如果他们愿意自己安排人手,那就允许,不过得把人名报上去,他们原来的部门一年内不能再占用这些人。

官员离职的,接送人员的费用,从他们自己的人手里出,一半就行。接送的人,都要从当地部门领个证明,送回来的时候,也要把证明交回去。要是没证明,那就先把钱扣着,等调查清楚,确认没有逃亡或者带走什么东西,再把钱发给他们。那些退休的官员,要是官职做到三品以上,他们自己愿意去哪儿,就从他们的人手里出半数费用,不用自己掏腰包。要是人死了,需要送遗体回去的,费用再减半。但是,如果年纪不到六十就退休或者被罢免的,就不给这笔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