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统元年二月戊子那天,金熙宗皇帝去文宣王庙祭祀,他朝北跪拜了两次,然后对身边的儒臣们说:“做好事,一定要努力啊。孔子虽然没有当过官,但他凭借自己的学说,就能受到万世敬仰,地位如此崇高。”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即使没有官位,只要做好事,也能得到后人的敬重。
大定十四年,国子监上奏说:每年春秋两季的仲月中丁日,祭祀文宣王(孔子)的时候,是用国子监的官房钱六十贯,只准备了一些茶点,摆在大小不同的盘子里,还用留守司的乐队演奏音乐,让乐工充当礼生,其他仓场官员陪着站位。这些做法跟古代的礼仪规范都不符合啊!我们觉得,现在国家太平盛世已经很久了,各种典章文物都应该完善起来,这样才能光耀后世。更何况,京城是全国的中心,天下人的目光都盯着这里呢,所以我们建议对祭祀的器物和礼仪程序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制定。
另外,兖国公是直接受到圣人教诲的人,邹国公是有功于圣人教诲的人,他们的像应该摆在孔子像的左右两侧。现在孟子的像穿着便服放在后堂,孔子像旁边还空着个位置,按礼仪来说,应该把孟子的像移到孔子的右边,和颜回的像相对,并且要重新塑造孟子的冠冕,给他穿上正式的衣服,一切都要按照旧制来执行。 这段奏章的意思是说,国家太平,应该重视礼仪,规范祭祀孔子的仪式,并建议调整孟子像的位置和服饰。
礼官们参考唐朝的《开元礼》,制定了这次祭祀的规格:给文宣王、兖国公、邹国公每人准备十套笾豆,一个牺尊,一个象尊,两套簠簋,两个俎,一块祝板,都摆在案子上。七十二贤和二十一先儒每人一套笾豆和一个爵,两边的侧廊各摆放两个象尊。总共要用到笾豆一百二十三套,簠簋六套,俎六个,牺尊三个,象尊七个,爵九十四个。所有的尊都有坫。此外,还有罍两个,洗两个,篚勺各两个,幂六个。祭祀用的尊、罍、俎、豆的席子,大概需要三十张,尊的席子用苇子铺,俎、豆的席子用莞草铺。祭祀用的牲畜是羊和猪,各三只,酒二十瓶。祭祀仪式分三次进行,由祭酒、司业、博士担任主祭。还有分献官两人,读祝官一人,太官令一人,捧祝官两人,罍洗官一人,爵洗官一人,巾篚官两人,礼直官十一人,学生们穿着儒服陪祭。祭祀的音乐用的是登歌,大乐令一人,由本署官员担任,乐工三十九人。
迎神的时候,演奏三次姑洗宫的《来宁之曲》,歌词是:“上都隆化,庙堂作新。神之来格,威仪具陈。穆穆凝旒,巍然圣真。斯文伊始,群方所视。” 第一次献祭,盥洗完毕后,演奏姑洗宫的《静宁之曲》,歌词是:“伟矣素王,风猷至粹。垂二千年,斯文不坠。涓辰维良,爰修祀事。沃盥于庭,严禋礼备。” 上台阶后,演奏南吕宫的《肃宁之曲》,歌词是:“巍乎圣师,道全德隆。修明五常,垂教无穷。增崇儒宫,遹追遗风。严祀申虔,登降有容。” 摆放祭品后,演奏姑洗宫的《和宁之曲》,歌词是:“天生圣人,贤于尧舜。仰之弥高,磨而不磷。新庙告成,宫墙数仞。遣使陈祠,斯文复振。” 下台阶后,演奏姑洗宫的《安宁之曲》,歌词是:“禀灵尼丘,垂芳阙里。生民以来,孰如夫子。新祠岿然,四方所视。酹觞告成,祗循典礼。”
兖国公行献酒礼时,演奏姑洗宫的《辑宁之曲》,歌词是:“圣师之门,颜惟居上。其殆庶几,是宜配飨。桓圭衮衣,有严仪象。载之神祠,增光吾党。” 邹国公行献酒礼时,演奏姑洗宫的《泰宁之曲》,歌词是:“有周之衰,王纲既坠。是生真儒,宏才命世。言而为经,醇乎仁义。力扶圣功,同垂万祀。” 第二次和第三次献祭时,演奏姑洗宫的《咸宁之曲》,歌词是:“于昭圣能,与天立极。有承其流,皇仁帝德。岂伊立言,训经王国。焕我文明,典祀千亿。” 送神时,演奏姑洗宫的《来宁之曲》,歌词是:“吉蠲为饎,孔惠孔时。正辞嘉言,神之格思。是飨是宜,神保聿归。惟时肇祀,太平极致。”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公元1197年春天,金章宗皇帝亲自祭祀祖先。亲王们也参与了祭祀,皇族成员陪祭,文武百官都参加了祭祀仪式。皇帝亲自撰写祭文,那些原来是公爵的都被晋升为国公,侯爵的都被晋升为国侯,郕伯以下的官员都封侯。宣宗皇帝迁都汴梁后,在朝门内建了庙宇,每年按时祭祀。祭祀宣圣孔子、颜回、孟子,每人各用一只羊和一只猪,其余的祭祀就用羊,不用猪,一共用八只羊。各州的祭祀活动都遵循唐朝的礼仪。
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金章宗下令在宫殿阙庭的右边,丽泽门内修建昭烈武成王庙。庙宇的样式完全按照唐朝旧制,祭祀仪式是三献礼,参加祭祀的官员是四品官及以下,祭祀规格与中祀相同,祭祀日期定在每年的二月上戊日。七年后,完颜匡等人建议说:“我们金朝的开国功臣,理应配享武成王一起祭祀。”于是,就让秦王宗翰与张良一起配享武成王,而把管仲等人的祭祀等级降了下来。又让楚王宗雄、宗望、宗弼等与武成王一起坐在庙里,韩信的祭祀等级则被降到庑廊。还把王猛、慕容恪等二十多人从配享的名单中除名,而增加了金朝功臣辽王斜也等人的名字。祭祀的时候,武成王、宗翰、张良每人各用一只羊和一只猪,其余的祭祀一共用八只羊,不用猪。宣宗迁都汴梁后,在朝门内阙庭的右边也按照同样的规格修建了庙宇,春秋两季上戊日的祭祀也一直沿袭旧制。
三年一次祭祀,在仲春的月份,祭祀伏羲在陈州,神农在亳州,轩辕在坊州,少昊在兖州,颛顼在开州,高辛在归德府,陶唐在平阳府,虞舜、夏禹、成汤在河中府,周文王、武王在京兆府。
泰和三年,尚书省上奏说:“太常寺说:‘根据《开元礼》,祭祀帝喾、尧、舜、禹、汤、文、武、汉高祖的祝版,需要皇上御笔亲署。根据《开宝礼》,祭祀伏羲、轩辕、颛顼、帝喾、陶唐、女娲、成汤、文、武的祝版,也需要皇上御笔亲署,而从汉高祖以下的二十七位皇帝的祝版则不需要御笔亲署。’平章政事(相当于宰相)某某、左丞(相当于副宰相)某某、太常博士(相当于礼部官员)温迪罕天兴说:‘地方上的神祇各有主管,关系着国家的兴衰,皇上御笔亲署是应该的。至于古代的帝王,时间久远,已经很模糊了,列入祭祀名单已经很隆重了,不需要皇上御笔亲署。’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某某和某某认为,三皇五帝、禹、汤、文、武都是教化天下的君主,唐朝和宋朝祭祀他们时,祝版都是皇上御笔亲署的,现在却不用御笔亲署祝版,恐怕不合礼制。不如效仿祭祀社稷和释奠文宣王(指宋太祖)的办法,不降下祝版,而由翰林院撰写祝文,颁发到各地作为常例。”
皇上下令照例降下祝版,但不用御笔亲署。
大定十二年,有人跟朝廷说:“长白山在兴王之地,按礼应该尊崇它,咱们应该给它封个爵位,再建个庙宇。” 十二月的时候,礼部、太常寺和学士院一起上奏,说皇上已经下旨,要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并且在山北建庙。
十五年三月,朝廷确定了封山的仪式和物品,九旒冕冠,九章服饰,还有玉圭、玉册、盒子、香、祭品、册文和祝词。然后派了一个正使和一个副使,前往会宁府去执行封山仪式。 主祭官员要斋戒两天,然后是祭祀前一天的斋戒。相关部门在庙里把祭祀用品都摆放好。庙门外要摆放玉册和皇帝的衮冕,还有帐篷,以及象牙杖、旗帜、鼓等,规格跟一品大员的仪仗差不多。祭祀用三献之礼,跟祭祀泰山一样隆重。册文中写着:
“皇帝说:自从天地分开以来,山岳的神灵就各司其职,守护一方。国家要兴盛,上天一定会帮助它。要感谢上天的恩泽,就必须举行祭祀。所以,我们追溯开国先祖的足迹,就像周文王在岐山一样。我们效法古代帝王祭祀山川的典范。长白山啊,你承载着我金朝的国运,高耸入云,是我们这片土地的守护神。你源远流长,是江河的源头。你幽静而庄严,自有其道理。历代圣君繁衍昌盛,直到太祖皇帝,以神武之师征战天下,所向无敌,于是我们建立了神主。我这个不肖子孙,继承先祖的遗志,治理天下,全国的名山大川,我都一一祭祀。更何况长白山是开国之基,怎么能吝啬祭祀的礼仪呢?只有给予公侯以上的爵位和服饰,才能表达我们的敬意。现在,我派某官某,带着节杖和祭祀用品,册封这座山的神灵为兴国灵应王,并且命令相关部门每年春秋两季择日祭祀。唉!这种祭祀将绵延万世。金朝的国运和长白山一样,将永世长存,这难道不是很伟大吗?”
从那以后,每年朝廷都会派人去长白山烧香,并命令相关部门在春秋两季选择吉日祭祀。明昌四年十月,朝廷准备好了衮冕、玉册和祭祀用品,皇上亲临大安殿,用黄色的旗帜,仪仗队八百人,护卫队五百人,再次册封长白山为开天弘圣帝。
公元1179年,皇上给大房山的神封了个官儿,叫“保陵公”。这待遇可高了,不仅给他戴上了八旒冕冠,穿上了七章的华丽衣服,还给了圭、册、香、币这些祭祀用的东西。派了个副使,按照册封长白山神那样的规格,隆重地进行了封赏仪式。
圣旨上写着:“皇帝说:古时候建国定都,都得选个有名的山川作为依托,才能兴旺发达。咱们金国在燕京建都之后,往西看,大房山巍峨耸立,气势雄浑,云雨都从这里出来,老百姓也都仰望着它,祖宗的陵墓就依托在这座山上。想想看,那些有名的山神,自古以来都有祭祀的规矩,何况是大房山,怎么能不给它封个官呢?所以,朕决定给它一个比侯伯还高的爵位,配上相应的服饰。现在派某某官员,带着祭品和册书,正式册封大房山神为保陵公。各有关部门要记住,每年都要按时祭祀。在大房山的范围内,禁止砍柴、采药、打猎。这是命令!”
封赏仪式结束后,派去山陵的使者完成了祭祀大礼,山陵的官员又进行了一次祭祀,算是完成了全部仪式。
大定二十五年,有人建议说:“以前太祖皇帝征讨辽国的时候,骑马直接渡过大江,江神帮忙,灵验得很,应该修建庙宇,加封爵位。”于是,就封江神为“兴国应圣公”,祭祀仪式跟长白山一样隆重,册封礼仪也跟保陵公的差不多。册文中写着:“以前我们太祖武元皇帝,受上天命令,消灭辽国的残余势力,出兵征讨,到了大江边,江水奔腾,他却没坐船就渡过去了!即使是穆满渡江用的是大船和浮桥,光武帝渡河时河水都结冰了,跟太祖皇帝相比,根本没法说!那年四月,我巡视旧地,来到江边,感慨万千,想到太祖皇帝开创基业,江神保佑灵验,才得以到达上都,所以要商量一下怎么尊崇江神。古代,五岳山神的地位相当于三公,四渎河神的地位相当于诸侯,到了唐朝以后,就享有帝王一样的尊称了,这并不是后世故意夸大,而是为了表彰功德,这是理所当然的。更何况,大江发源于长白山,滋养着我们的国土,对我们国家兴盛有很大帮助,如果不赐予‘上公’的称号,就无法表达对神灵的感激。现在派某官某带着祭品和册书,册封江神为‘兴国应圣公’,命令有关部门每年按时祭祀。唉!庙宇庄严,爵位已定,礼仪也周全了!希望江神继续保佑我们国家万万年,也希望江神永远享受祭祀,岂不美哉!”
大定二十五年,皇上还下令封上京护国林神为“护国嘉荫侯”,给他配戴七旒冕冠,五章的服饰,圭是信圭,还派人去庙里,用三献的礼仪祭祀。祭文是:“那茂密的森林,是咱们城市的一道屏障,方圆百里,都是您掌管的。庙宇已经建好了,侯爵的封号也赐予了,我们诚心祭祀,祈求您继续保佑这里繁荣昌盛。”从那以后,每逢七月初七,上京的幕僚官员中要有一人去上香,这成了规定。
大定十九年,有人建议说:“泸沟河水势暴涨,冲毁了百姓的田地,请求封神并赐予神号。”主管礼仪的官员说,这在祭祀典籍里没记载,不好办。后来,皇上破例封河神为“安平侯”,并修建了庙宇。大定二十七年,皇上又下令,每年春秋两季,都由当地县令去祭祀,作为规定。
大定十七年的时候,都水监(负责水利工程的官员)上奏说:“阳武县要打扫黄河神圣后庙,应该按照唐朝仲春祭祀五龙祠的旧例来办。”
二十七年正月,尚书省(相当于中央政府的行政部门)又上奏说:“郑州河阴县的圣后庙,以前黄河水患严重,百姓多次在那里祈祷,都灵验了,庙宇也因此加封过庙额(庙匾上的题字)。现在因为再次祈祷,黄河才恢复了平静的流水,请求皇上加封圣后,以示褒奖。”皇上同意了他们的请求,特地加封圣后为“昭应顺济圣后”,庙宇也改名为“灵德善利之庙”。每年都派河阴县的长官春秋两季去祭祀,就这么定了。
这地方以前叫旺国崖,咱们太祖皇帝打辽国的时候,曾经在这儿驻扎过。大定八年五月,改名叫静宁山,后来在这儿修了庙。
明昌六年八月,皇帝穿着最隆重的冕服,用玉制的册书,册封山神为镇安公。册文中写着:“皇帝说:古时候有名的山,都在祭祀典籍里记载着。黄帝时代,受祭祀的神灵就有七千多个。虞舜时代,对山神的祭祀每五年一次。这都是因为山神对国家有益,所以一定要报答它们的功劳。到了后来的帝王,就用正式的册书来封赏它们,就连泰山、衡山这些名山大川之外,也常常被加封爵位。比如太白山就被称为‘神应’,终南山被称为‘广惠’。这些礼仪都是从道义中产生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史书上都有记载,直到现在还值得借鉴。朕在位期间,国家安定团结,百姓安居乐业,特别看重这静宁山,它高耸在北方荒野,山上的水泽滋养着万物,默默地辅助着大地,引导着风云变化,与天地的运行规律相符。它地处一方要地,万物都仰赖于它,南边连接着京畿地区,北边是国家的边防要塞,山势绵延广阔,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地势险要,宫殿就建在这里。过去辽国就依靠它来富国强兵,到了大定年间才改了它的名字。先帝世宗皇帝,功绩光辉,德泽遍及百姓。他曾经亲临此地,没有动用武力,就让远方的人民归顺,风调雨顺,物产丰富,这是上天恩赐的福泽,也是山神庇佑的象征。朕今天特地来这里,按照以前的惯例,追念先帝驻跸此地的盛况,继承先帝的遗志,祈求山神的保佑,特地赐予山神‘镇安公’的称号,并举行隆重的仪式。庙宇焕然一新,祭祀典礼庄严隆重。现在派使者某某、副使某某,带着皇帝的命令和祭品,册封山神为镇安公,并且下令每年都要祭祀。哎!祭祀典礼辉煌壮观,山神的神灵感应灵验,希望山神永远保佑我大金王朝的兴盛!山神啊,请您接受这份册封,这难道不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吗?”
话说,麻达葛山,就是章宗皇帝出生的地方。他爷爷世宗皇帝特别喜欢这山,觉得山势雄伟,空气清新,所以就用这山的名字给章宗取名。后来,山的名字改成了胡土白山,并在山上建了庙。明昌四年八月,皇帝穿着冕服,用玉制的册子,正式封山神为“瑞圣公”。还下令抚州的官员,每年春秋两季都要选个好日子去庙里祭祀,这成了惯例。
皇帝封山神的册文中写道:“皇帝说:国家的兴盛,都取决于上天的旨意。天地间的变化,都符合一定的规律。山川里的各种神灵,都各司其职。精诚的祭祀能感召祥瑞,明智的君主才能继承帝位。这山,应验了吉兆,预示着昌盛的时期。我们遵循古代的典章制度,撰写了这篇祭祀的文书。这真是座名山,位于这块风水宝地,山脉绵延,直插云霄,像一条巨龙盘踞在木津河畔,汇聚着中原的灵气,驱散了邪恶之气,孕育着祥和之气。
我们仰慕先祖的光辉业绩,他们的教诲仿佛就在耳边回响。他们在此地避暑,享受着宁静安详的生活。皇室世代安宁,恩泽遍及天下。我遵循祖先的遗训,按时巡视各地,被这美丽的山川所感动,也铭记着先祖的教诲,从而获得了福祉。每当我想到章宗皇帝诞生的日子,就想起山神保佑的灵验。但是,以前对山神的祭祀没有章法,神灵也没有合适的居所,这都对不起山神对我们的护佑之功。
所以,我们重新命名了山神,并建造了新的庙宇,用玉简记录下我们的诚意,用龟甲占卜吉日,用华丽的服饰来显示我们的尊崇,用洁净的祭品来进行祭祀,隆重地举行祭祀仪式。现在,我派使者某某和副使某某,带着祭品和册书,正式册封山神为‘瑞圣公’,并命令当地官员每年按时祭祀。唉!希望山神保佑我们,接受我们的诚意,保佑我们国泰民安,万事太平!”
明昌五年正月,有人提议说:“叶鲁和谷神两位贤人创造了女真文字,请求追封他们爵位,并为他们建立祠庙。让女真和汉族学生在祭拜孔子之后,也祭拜他们。” 负责这事儿的官员说:“叶鲁不好祭祀,至于金源郡贞献王谷神,他已经配享太庙了,也不好单独给他立庙啊。” 皇上就下令,让大家再商量商量。
礼部官员说:“以前没有创制文字就进孔子庙的先例,如果在孔子庙后面或者旁边另设祠堂,让读书人去祭拜,也没什么问题。” 尚书省觉得:“这样不行,恐怕达不到国家要厚待功臣的意图。” 最后皇上就下令,按照为仓颉立庙在盩厔的先例,在上京纳里浑庄为他们立庙,派当地官员和千户春秋两季去祭祀,祭祀所需的一切东西,都由官方供应。
大定四年五月,很久不下雨。皇上命令礼部尚书王竞去北岳祈雨,派定州的官员充当亚献和终献。又在都城北郊选择吉日,祭祀岳神、镇神和海渎神,有关部门按照程序办事,祭祀用的东西是酒、肉干和酱肉。过了七天还没下雨,又祈求太社神和太稷神。又过了七天,祈求宗庙神,还是不下雨,又像以前一样祭祀岳神、镇神和海渎神。摆设神位,摆放酒器,都按照常规仪式进行。酒器用瓢和齐,选择甘甜的葫芦去掉蒂作为酒杯。祝文只写五岳、宗庙、社稷,其他的神灵就不写了。过了十天还没下雨,就下令关闭市场,禁止杀戮,禁止使用伞和扇子,制作土龙来祈雨。下雨之后要举行报答祭祀,把土龙送入水中。
十七年夏天六月,京畿地区下了很久的雨,按照祈雨的仪式,皇上命令各个寺庙道观举行法会祈祷。
金朝沿袭了辽朝的旧俗,在端午、中元节和重阳节都要举行祭天仪式。端午节的祭天仪式在鞠场举行,中元节在内殿,重阳节则在都城外。祭天用的祭台,是用木头挖空做成船形的盘子,红色为底,上面画着云鹤图案。把这个盘子架高到五六尺,摆上祭品,然后全家人一起祭拜。如果皇帝祭天,就会在常武殿上搭建祭台。
端午节那天,天一亮,祭祀用品就摆好了,百官列队等候在球场乐亭的南边。皇帝穿着朝服,乘着辇车,由宣徽使引导,从球场南门进入,到达祭天台,下辇走到铺着褥子的位置。皇太子以下的百官都走到褥子前,宣徽使高喊:“拜!”皇帝行两次叩拜礼。然后上香,再次行两次叩拜礼。祭品吃完,酒盏撤下后,又行两次叩拜礼。皇帝饮福酒,跪着喝完后,再次行两次叩拜礼。百官陪着皇帝一起行礼。仪式结束后,由宣徽使引导皇太子以下的百官先退场,顺序和入场时一样。皇帝回到幄次换衣服,然后进行射柳和击球的游戏,这也是辽朝的旧俗,金朝也沿袭了下来。
端午节祭天仪式结束后,在柳树和球场之间各插上两排柳枝,参加射柳的人按照身份高低依次排列,每个人用帕子标记自己要射的柳枝。柳枝离地大约几寸高,削去树皮露出白色的部分。先由一人骑马在前引导,然后骑马的人用没有羽毛的横镞箭射柳枝。射断柳枝后,还能用手抓住柳枝并骑马跑掉的人,成绩最好;射断但接不住的人,成绩次之;射到柳枝的青色部分,或者射到中间没射断,以及没有射中的,都算失败。每次射箭都要击鼓助威。
射柳之后就是击球。大家骑上自己平时练习的马,拿着球杖。球杖有几尺长,前端弯曲像一弯新月。大家分成两队,争夺一个球。球场南边立着两根柱子,柱子上装有木板,木板下开一个孔作为球门,并在球门上加网做成球囊。能够把球打进对方球囊的人获胜。也有人说,两队分别在球场两端,各有一个球门,互相击球,先把球打进对方球门的一方获胜。球的大小像拳头一样,是用轻便柔软的木头挖空,然后涂成红色的。这些游戏都是为了练习骑马的技巧和灵活性。游戏结束后,皇帝会举行宴会款待大家,年年如此。
金国的跪拜礼,先把手袖子挽起来,身子微微弯下,然后稍微往后退一点,左膝跪下,左右晃动胳膊肘,就像跳舞一样。每次跪下,都要晃动袖子,袖子下摆拂过膝盖,上摆则要达到左右肩膀,这样要重复四次。四次跪拜之后,再把手按在右膝盖上,只用左膝跪着,就算完成礼节了。金国话里,把这种晃动胳膊肘的跪拜叫做“撒速”。
承安五年五月,皇帝下旨给有关部门说:“女真人和汉人的跪拜次数,能不能统一一下,你们好好商量商量。”礼部官员上奏说:“《周礼》里记载了九种跪拜礼,其中‘稽首’是最隆重的,是臣子拜见君主的礼节。我们建议,以后穿朝服的时候就用汉人的跪拜礼,如果穿便服,就各自用本民族的跪拜礼。” 主管官员陈松说:“咱们金国的跪拜礼,沿用很久了,这是便服时的跪拜礼。建议穿朝服时行朝拜礼,穿便服时就用咱们金国的跪拜礼。” 平章政事张万公认为,跪拜礼就按各自习惯来的,没必要改。司空完颜襄说:“现在大家的发型和衣着都按照金国的制度来了,跪拜礼也应该用金国的,陈松说的对。” 皇帝最后决定,穿朝服的时候用汉人的朝拜礼,其他人穿便服的时候都用金国的跪拜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