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十个人,穿着青布衫,腰间系着布带,卷着衣袖,骑着马。 领着五十个官差,头儿穿紫罗袍,戴着白色头巾,拿着镶银的牙杖;打伞的穿紫罗袍,绣着芙蓉,戴着金花纹的头巾;其他人穿紫罗袍,绣着芙蓉,两边是黄绢的衣襟,都用镀金的银带束腰,头巾都一样。 另外还有四个负责喊号子的。打伞用的是青色外面紫色里面,伞柄是镀金的银子做的。椅子是银圈的靠背椅。水罐、锣、痰盂都是银的。郡王带了三十个官差,还有二十个没出宫。国公带了二十个官差,还有十四个没出宫。郡王带了六个人迎接,国公带了四个,没出宫的都减半。所有人的服饰和仪仗都按照一品官员的标准来。

接下来是四十个人,戴着头巾,穿着绣着香蕉图案的紫色衣服,系着镀金的腰带。妃子们每人有偏扇、方扇、团扇各十六把,嫔妃们每人十四把,都是宫女拿着的,宫女们戴着云纹纱帽,穿着紫色衣服,系着腰带,穿绿靴子。每人一把大伞,各有两个撑伞的,撑伞的人也穿锦衣戴头巾。大长公主带了十二个人,皇妹皇女十个人,都穿着紫色绣着葵花的夹袄,系着布带,戴着头巾,佩着大银腰带,每人两根牙杖。其他的宗室女子,根据和皇室的亲疏关系,仪仗等级依次递减。伞的规格是:太子妃都用青罗外面紫色里面,伞柄是金的;亲王、公主、王妃用镀金银伞柄,郡主、县主、夫人用银伞柄,都是青色外面紫色里面;其他官员的妻子,伞的规格都按照她们丈夫的爵位和品级来定。

好家伙,这可是古代官员出行规格,咱一句句捋捋。

正一品的大官,比如三师、三公、尚书令这些顶尖人物,还有十个朱衣直省官员(三公叫直府),跟着他们走的还有六十个牵拢官,穿紫衫帽、系银偏带,手里拿着两对藤棒、三对骨朵、三对牙杖,六个人牵马,两个人打伞。 此外,还有人抬交椅、水罐、锣、盆子、痰盂等等,这些人穿皂衫帽,系涂金铜束带。(后面那些跟着走的人,服饰都一样。)还有四个专门负责喊“喝”的人。他们的伞是青罗紫里,伞顶还有个银浮图。从一品的大官,比如尚书左右丞相、平章政事、都元帅、枢密使等等,出行规格跟正一品差不多,只是牵拢官少了十个,其他都一样。(枢密使的叫直院,用班祗人充当。)判大宗正出行,有十个引接人员和四十个牵拢官。大兴尹前面有两队人马,其他都一样。这些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大官,他们的交椅都是银圈圈的椅背,用紫丝绳子绑着。

正二品的大官,比如东宫三师、左右副元帅、尚书左右丞,直省官员八个,牵拢官四十个,喊“喝”的有三个,伞用的是朱红色的伞顶。从二品的大官,比如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御史大夫,直省官员人数一样。(御史台的叫通引,用皞使班祗人充当。)牵拢官三十六个,喊“喝”的人数也一样。正三品的大官,比如东宫三少、元帅左右监军、殿前都点检、六部尚书、京城的留守、宣徽使、劝农使、翰林学士承旨等等,同品级的官员,都带六个引接人员和二十个牵拢官。那些诸京都转运使、招讨使、提刑使、府尹兼兵马都总管和留守,牵拢官五十个。外地的官员,比如统军使、都运使、招讨使、副使、府尹兼总管,牵拢官四十五个,公使七十个。从三品的大官,比如元帅左右都监、劝农副使、殿前副都点检、御史中丞等等,同品级的官员,都带六个引接人员和十八个牵拢官,御史中丞带队的话,可以穿红衣服。外地的官员,比如运使、节度使,牵拢官四十个,各地的节镇、部族节度使也差不多,公使的数量,上镇七十人,中镇六十五人,下镇六十人。这些外地官员的服饰和随从,除了招讨使、总管、部族节度使、群牧使这些本来就没有粮饷和兵力的人,其他留守、统军、总管、都运使、招讨使、府尹、转运使、节度使的人数,虽然多,但都不能超过四十人,都穿紫衫,系银带,坐银圈圈的交椅,用银水罐、锣、盆子、碗、牙杖,骨朵和剑各两对,还有喊“喝”的人,只有运使没有骨朵和剑。

正四品的大官,比如左右谏议大夫、国子祭酒、六部侍郎等等,同品级的官员,都带八个引接人员,十二个随从。外地的官员,比如留守、统军都监、提刑副使,牵拢官三十个。从四品的大官,比如殿前左右卫将军、猛安千户、亲王府尉、京城的转运同知等等,同品级的官员,都带四个引接人员,十二个随从。外地的官员,牵拢官三十五个,公使的数量,上防御六十人,中防御五十五人,下防御五十人。正五品的大官,比如尚书左右司郎中、翰林待制、太常少卿等等,同品级的官员,都带八个随从。外地的官员,牵拢官三十个,公使的数量,上州五十人,中州四十五人,下州四十人。防御使、刺史、知军、京府统军司、节镇佐贰官员,都穿紫衫,系角束带,坐直背银交椅,有锣、盆子、碗、牙杖,伞用青表碧里青浮图。防御使、刺史、知军还用银裹骨朵和剑各一对,还有喊“喝”的人,只有随路的副统军没有。

从五品的大官,比如六部郎中、侍御史、大理少卿等等,同品级的官员,都带七个随从,侍御史带队的话,可以穿红衣服。外地的官员,带十个随从。这些职事官都可以打伞。正六品的大官,比如尚书左右司员外郎等等,同品级的官员,都带六个随从。外地的官员,带九个随从。从六品的大官,比如尚书六部员外郎等等,同品级的官员,都带五个随从。外地的官员,带九个随从。正七品的大官,比如殿中侍御史等等,同品级的官员,都带四个随从。外地的官员,带七个随从。县令带十个公使。都军带六个公使。从七品的大官,比如应奉翰林文字等等,同品级的官员,都带四个随从。外地的官员,带六个随从。县令带十个公使。

正八品的大官,比如大理评事等等,同品级的官员,都带两个随从。外地的官员,带六个随从。从八品的大官,比如太常太祝等等,同品级的官员,都带两个随从。外地的官员,带五个随从。正九品的大官,比如御药都监等等,同品级的官员,都带一个随从。外地的官员,带三个随从。从九品的大官,比如随殿位承应、同监等等,同品级的官员,都带一个随从。外地的官员,带一个随从。尚书省、枢密院的令史、译史、通事,六部、御史台、统军司的通事,诰院的令史,国史院的书写人员,都带一个随从。这些官员的随从和物品,都不能超过规定的数量。外地官员的服饰和随从,要用当地的公款或罚没的钱来支付。

从亲王开始,到所有内外的官员,他们的随从都有明确的数量和等级,但是朱衣直省(注:指一种特殊机构或人员)不在此列。那些地位比较低的随从,第一种叫“引接”(也叫“引从”),只有内宫四品以上的官员才能有;第二种叫“牵拢官”,内外五品以上的官员才能有;第三种叫“本破”,内外四品以下的官员才能有;第四种叫“公使”,外官三品以下的官员才能有;第五种叫“从己人力”,只有外官三品、京都留守、大兴府尹这些级别的官员才能有。“本破”和“牵拢官”的工作差不多,都是为官员办事;“公使”是为公家办事;“从己人力”则是为官员私人办事。

这五种随从都是从射粮军里挑选的。射粮军可不是那种要上战场打仗的兵,他们都是招募的十七到三十岁之间,长得高大强壮的青壮年,朝廷发给他们粮食,所以叫“射粮军”。他们的头头有将节、承局、什将等等不同的称呼,但最终都归随路都兵马总管府管辖。金国这么重视臣下的随从人员,并且能让他们胜任各种差事,是不是沿袭了前朝的旧制呢?

外派官员,从最低级的官职算起,京城的留守、大兴府尹,一共五十个人。统军、都转运使、招讨使、按察使,以及各路兵马都总管,一共四十五个人。转运使、节度使,四十个人。提控使、各地的牧场官员、防御使,三十五个人。外派亲王的老师、同知留守、副统军、按察副使、各州刺史兼管军事的,三十个人。同知都转运使事、副招讨使、副留守、同知府尹兼总管、提举漕运司、各地的五品盐使,二十五个人。都转运副使、按察司签事、少尹、副总管、同知转运节度使事,二十个人。京城的兵马都指挥使,十八个人。转运节度副使,十七个人。兵马都钤辖,十五个人。亲王府尉、各京城的留守总判官、同知防御使事,十三个人。警巡使、兵马副都指挥使、同提举漕运司(正六品)、盐副使(从六品)、酒曲盐税使、同知州军事,十个人。

统军都转运司、京府总管、散府等判官、京城的推官,九个人。亲王府司马、招讨判官、赤县县令、提举上京皇城兵马钤辖(正七品)、酒曲盐税副使、都转运判官、府推官、节度观察判官,八个人。京县、次等县的县令、都巡检使、正将、府军都指挥使,七个人。司属的县令、亲王府文学、招讨司勘事官、各县县令、警巡副使、知城堡寨镇(从七品)、盐判官、同提举上京皇城、节镇军都指挥使、都巡河使、同七品酒使、防御判官,六个人。

市令、录事、赤县县丞、副都巡检使、副将、都巡检、州军判官,五个人。统军司知事、亲王府记室参军、司属丞(正八品)、酒使副、京县次等县的县丞、各司的使,四个人。大兴府招讨使、按察司知事、京府运司、节镇司狱、管勾河桥关度讥察官(从八品)、盐判官、漕运司勾当官、警巡判官、各县县丞、市丞、司候、主簿、录事司判官、县尉、副都巡检、各巡检、巡河官(正九品)、酒使、各司副使,三个人。盐场管勾、防刺以下的司狱、部队将领、同管勾河桥、副讥察官、司候判官、教授、统军按察司知法、军辖、各司都监、节镇以上知法官员,两个人。盐场同管勾、防刺以下知法官员、各司同监、统军按察司书史、统军司译书通事,一个人。

婆速公使,从最低级的官职算起,在东京附近的澄州招募汉人充当劳役。(指的是那些不归猛安谋克管辖的人。)合懒、恤品、胡里改、蒲与路这几个地方,要在各自管辖的猛安谋克的上中户里抽调劳役,按照射粮军的标准发放钱粮,一年更换一次。部罗火、土鲁浑紥石合也是一样。其他各地的驿站和牧场官员,如果猛安谋克需要从本管辖的户民中抽调劳役的,也要按照上中户轮流承担。

各位在朝廷内外兼职的官员,如果需要带人帮忙,人手可以多给一些,剩下的就根据种类不同分别核实。各位亲王出行,需要带人随从的,都由兵马司安排;公主如果随皇上在京城,就由守卫皇宫的部门安排人手;如果公主在外面,就由当地州府安排。各位王府的随从人员,还有丞相府的牵马官、引路人员,一年轮换一次,其余时间,每十个月轮换一次,都用射粮的士兵来充当。所有随皇上在京的六品以下官员,以及各部门的承办人员,如果愿意自己安排人手,那就允许,同时要登记姓名上报部门,所在部门一年之内不得占用他们的人手。各位官员因为工作原因离职的,接送的人力,从自己的人手中分一半给他们;接送的人,都要在当地部门领到印信凭证再去接送,送回来后,也要到原部门凭证交还。如果没有凭证,可以暂时先支取费用,等查问清楚,确认没有逃亡或者私带人员,再发放工资。所有致仕的官员,官职达到三品以上的,从自己的人手中,在他们愿意去的地方,分一半给他们,不用自己出钱雇人。如果官员去世,需要送灵柩回家的,再减半给他们;如果年龄不到六十岁就致仕或被罢免的,就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