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天会三年六月,谙班勃极烈杲他们上奏,请求追封先帝大圣皇帝的尊号。
十二月二十五日,皇上的玉册和玉宝送到了,隆重地追封先帝为大圣武元皇帝,庙号太祖。 这可是件大事,仪式一定很盛大吧!
金天会十三年三月七日,派摄太尉、皇叔祖大司空昱拿着玉册和玉宝,去追封先帝为文烈皇帝,庙号太宗。
同年九月,又追封皇考为景宣皇帝,庙号徽宗。 看来,金朝皇帝对祖先的追封很是重视啊,前后好几次呢!
十四年八月庚戌,文武百官,包括太师宗磐在内,一起上奏说:咱们国家从建立到发展壮大,经历了无数的征战,太祖武元皇帝受命平定叛乱,开创了大业。太宗文烈皇帝继承先祖遗志,继续征战,展现了强大的国威。仔细想想,这累积的功德和成就,其渊源由来已久啊!而且,按照礼法,追尊先祖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前朝留下来的好传统;厚德流光,更是咱们当朝的头等大事。
我们觉得,应该追尊九代祖先,他们都有着君王的气度和才能。就像虞舜出生在偏远的地方,后来迁居到负夏,太王为了躲避狄戎,迁徙到岐山,圣母也来到这里,这都是天意啊!我们的八代祖、七代祖,都继承了家业,光宗耀祖,他们不追求显赫的名声,却最终让家族兴盛发达。六代祖,在吉地安家,辛勤耕作,摆脱了露宿风餐的困境,享受到了安居乐业的幸福,也体会到了交通便利带来的好处。五代祖孛堇,雄姿英发,才略过人,他开拓了百里土地,装备了军队,还制定了五教,使社会秩序井然有序。
高祖太师,天生资质过人,深受百姓爱戴,而且精通骑射,战无不胜,他开始设置官职,使得归顺的人越来越多。曾祖太师,威名远扬,机智过人,善于运筹帷幄,即使没有亲自上阵,也能临危不乱,应对自如。曾叔祖太师,独具慧眼,公正无私,四方归附,各部族都归心,德威并重,社会风气也安定下来了。伯祖太师,友爱兄弟,忠于国家,谋划周全,所做之事都能成功。历代祖妣,都以妇德为榜样,在国家危难之际,都尽心尽力地辅佐,为国家奠定了基础。
所以,我们应该采纳群臣的意见,参考历史典故,来追尊先祖,在郊外祭祀,并撰写祭文。根据《谥法》,我们建议:上皇九代祖尊谥为景元皇帝,庙号始祖,妣为明懿皇后;上皇八代祖尊谥为德皇帝,妣为思皇后;上皇七代祖尊谥为安皇帝,妣为节皇后;上皇六代祖尊谥为定昭皇帝,庙号献祖,妣为恭靖皇后;上皇五代祖孛堇尊谥为成襄皇帝,庙号昭祖,妣为威顺皇后;上皇高祖太师尊谥为惠桓皇帝,庙号景祖,妣为昭肃皇后;上皇曾祖太师尊谥为圣肃皇帝,庙号世祖,妣为翼简皇后;上皇曾叔祖太师尊谥为穆宪皇帝,庙号肃宗,妣为静宣皇后;上皇伯祖太师尊谥为孝平皇帝,庙号穆宗,妣为贞惠皇后;上皇伯祖太师尊谥为恭简皇帝,庙号康宗,妣为敬僖皇后。我们还建议,将始祖景元皇帝、景祖惠桓皇帝、世祖圣肃皇帝、太祖武元皇帝、太宗文烈皇帝列为永远不迁的宗庙。等到宗庙建成之后,择日准备祭祀用品,奉上宝册,藏于皇家档案馆,以示永远的敬意。
丙辰日,正式追尊了九代祖先及其配偶的谥号和庙号,当天百官都上表祝贺。
皇统五年,要给太祖皇帝加尊号,负责礼仪的官员们讨论说:“古来祭祀的顺序,是先南郊、北郊、太社、太稷,最后才是太庙。如果太庙的神主牌位做好了,就应该立刻加上新的尊号,选个日子安放,这要是放在郊社祭祀之前,就显得不合规矩了。”
他们建议说:“应该先等郊坛建好后,选个日子向天帝和地祇禀告,然后安放社稷神主并奏告,接着再制作太庙的神主牌位,题上尊号后安放在太庙里。这是正确的顺序。但是,圣旨里没说清楚,等上京祭祀的时候,到底要不要等到太庙建好、神主安放后再行礼,或者就在庆元宫里上尊号就行了。如果要等到太庙神主安放完毕再上尊号和册宝,那所有百官都要穿朝服,皇帝所处的殿里要立上黄色的旗帜和仪仗,太庙殿前也要立黄旗,册宝在路上也要有相应的仪仗队伍。”
“但如果太庙还没安放神主,就在庆元宫上尊号和册宝,那就不用穿朝服了,仪仗也按照惯例简化,只用些小旗、甲骑、门卫和仪仗官,供奉官穿着彩服护送册宝就行了。如果是在安放神主之后再颁发册宝,皇帝就要穿戴通天冠和绛纱袍;如果只在庆元宫颁发,那就穿幞头和红袍。而且,如果在庆元宫上尊号,以后再把新的尊号刻在太庙的神主牌位上就行了;如果先在太庙安放了神主,那就先刻上原来的尊号,等以后再到太庙去上尊号的时候,再改成新的尊号。这两种情况的礼仪是不一样的。”
“五月九日打算在太庙奏告,并颁发册宝,但我们担心相关的器物、乐舞一时难以准备齐全,所以建议只在庆元宫颁发册宝。” 大家都同意了这个方案。
十月三日,皇上要举行隆重的册宝仪式,提前好多部门就开始准备了。负责后勤的部门把辰居殿的神御床案都布置好了,少府监和钩盾署在殿庭西南方向支起火堆,旁边还挖了个坑。仪鸾司在辰居殿东厢房里设了个小休息处,又在景辉门外东边临时搭建了个放册宝的帐篷。殿前司和宜徽院则安排好了仪仗队,包括各种旗帜、仪仗人员和轿子,从制造册宝的地方迎接册宝,然后送到帐篷里安置。参与仪式的官员和制作册宝的官员都骑马护送,门下中书侍郎走在前面,侍中中书令殿后,大礼使跟在后面,负责抬册宝和制作册宝的人员分列左右护卫,北边为尊位,大家都穿着锦帽衫带。
当天还没亮,翰林院的官员和太官令丞就开始在神御前摆放香案、酒果、祭品和膳食。仪鸾司还准备了四个皇帝跪拜用的垫子:一个在阼阶上,面向西;一个在香案南面,面向北;一个在殿上东栏杆内,面向西;还有一个在火堆东边,面向西。还铺设了黄色的通道,从休息处一直通到阼阶上的垫子。天亮后,相关部门准备好仪仗队,带队官员骑马执鞭开路,北边为尊位,负责册宝仪式的官员穿着常服,在庆元宫门外列队等候,迎接皇上。皇上从宫中穿着朝服,骑马来到景晖门外下马,步行进入小休息处。
过了一会儿,御史台催促队伍就位,大礼使和相关官员从帐篷里抬着册宝进入正门,放在辰居殿西阶下。大礼使回到队伍中,阁门使高声宣布:“队伍已准备就绪!”太常卿奏报:“请皇上开始册宝仪式。”宣徽使和太常卿引领皇上,皇上沿着黄道走到阼阶上西边垫子上站好,礼官高喊:“请皇上再拜!”阁门使大声传达,在场的官员都行再拜礼。然后,引领皇上进入殿内,在香案前的垫子上再拜,上香,再次再拜,然后退到东边栏杆内面向西的垫子上站定。仪鸾司撤去香案前的垫子,在香案南面铺上放册宝的垫子。抬册宝的官员从床上取下册匣,两人抬着,由西阶走上来,中书侍郎分列左右引导。奉册中书令、读册中书令随后跟随,在垫子旁等候。
放好后,奉册中书令在垫子南面再拜,然后退到殿阶上西南柱外,面向东站立。读册中书令稍稍上前,再拜。抬册宝的官员打开匣盖,放在西阶下册床上。举册官举起册宝,读册中书令行一拜,然后跪下,执笏,宣读册文:“孝孙嗣皇帝臣某,谨拜手稽首奉玉册玉宝,恭上尊谥曰应乾兴运昭德定功睿神庄孝仁明大圣武元皇帝。”读完后,行一拜,起身,再次再拜,然后站在奉册中书令旁边。奉册官上前,与中书侍郎一起带领抬册宝的官员,将册匣从西阶下抬上来,仪式和之前一样,再次放在册床上。放好后,举宝官捧着宝盒走上前,等到侍中读完后,再从西阶下抬下去,放回原处,仪式和册匣一样。相关人员撤去册宝的垫子,在香案南面重新铺上垫子。宣徽使和太常卿引导皇上走到垫子上,再拜,上香、茶、酒,奏乐,三次敬酒,乐声停止。太祝念祝文,念完后,皇上再拜,回到阼阶上的垫子上站定。
大礼使走上殿,在香案南面宣徽使那里接过盛福酒的酒盏,走到皇上阼阶上的垫子前,宣徽使高喊:“皇上再拜饮福!”阁门使大声传达:“赐胙,再拜!”在场的官员都再拜。大礼使跪下,将酒盏递给皇上,奏乐,皇上饮酒完毕,再次再拜。大礼使接过酒盏,交给宣徽使,完毕后,从西阶下去,回到队伍中。太祝拿着祝版,翰林院官员斟酒,太官令丞取来祭品,从西阶下放到火堆上。文武百官都面向火堆站好,礼官高喊:“请皇上到祭奠火堆的地方。”宣徽使从翰林院官员那里接过酒盏,递给皇上。皇上将酒洒在火堆上,执事人员举起火把,烧到一半,埋入坑中。宣徽使高喊:“皇上再拜!”阁门使高喊:“百官皆再拜!”太常卿和宣徽使引导皇上回到小休息处,皇上坐上御座,放下帘子。太常卿俯伏在地,起身,跪着奏报:“太常卿臣某言,礼毕。”百官都卷起队伍向西退出。大礼使等人将册宝床抬到庆元宫妥善保管。皇上在另一座殿内进膳,侍食官领旨,相关人员将仪仗队送回原处,皇上换上便服回宫,教坊司的乐队奏乐引路。第二天,大礼使率领百官向皇上祝贺。
那一年闰十一月,皇上给祖宗们加上了尊贵的谥号。始祖景元皇帝,改谥为懿宪景元皇帝;德皇帝,改谥为渊穆玄德皇帝;安皇帝,改谥为和靖庆安皇帝;献祖定昭皇帝,改谥为纯烈定昭皇帝;昭祖成襄皇帝,改谥为武惠成襄皇帝;景祖惠桓皇帝,改谥为英烈惠桓皇帝;世祖圣肃皇帝,改谥为神武圣肃皇帝;肃宗穆宪皇帝,改谥为明睿穆宪皇帝;穆宗孝平皇帝,改谥为章顺孝平皇帝;康宗恭简皇帝,改谥为献敏恭简皇帝;太宗文烈皇帝,改谥为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徽宗景宣皇帝,改谥为允恭克让孝德玄功佑圣景宣皇帝。 庙号还是原来的那些。十二月一日,奏报仪式一切顺利完成。
大定三年,皇上又给睿宗加上了尊谥。事情是这样的,大定元年十一月十六日,追封皇考为简肃皇帝,庙号睿宗,皇考的两位皇后,蒲察氏被追封为钦慈皇后,李氏被追封为贞懿皇后。第二年八月一日,有关部门上奏说:“祖宗的谥号有的十六个字,有的十四个字,有的十二个字,现在睿宗皇帝的谥号是不是也应该加长呢?最好在睿宗皇帝的牌位入庙之前就完成加谥。”皇上同意了。十七日,左平章政事元宜等人上奏,建议给睿宗皇帝加上的尊谥是“睿宗立德显仁启圣广运文武简肃皇帝”。 然后有关部门又问:“睿宗皇帝的牌位还没入庙,是不是不应该在衍庆宫圣武殿给他设神位和祭祀用品啊?”皇上就下令从崇圣阁借来神位,暂时放在正位上。 他们又奏报说:“册宝应该由皇帝亲自颁发,由太尉来执行仪式。”皇上也同意了。
九月二十二日,在太庙举行了祭告仪式。二十八日,在大安殿摆上了盛大的乐队,进行彩排。前一天,从衍庆宫迎来了册宝,并在当天安置在大安殿。
天还没亮三个时辰,官员们就各自带领手下,整理仪仗队,文武百官都聚集在宫殿门口。负责仪式的官员穿着规定的礼服,陪同的官员则穿常服。皇帝从宫里穿着便服乘车出来,侍卫们井然有序地护卫着,到了大安殿后才换上朝服。御史台的官员催促队伍,通事舍人引导太尉和群臣就位。侍中跪下奏报:“内廷警戒完毕。”过了一会儿,又跪下奏报:“外廷准备就绪。”皇帝戴上通天冠,穿着绛纱袍出来了。太常卿跪下禀报说:“太常卿臣某某奏请皇帝陛下行奉上册宝之礼。”禀报完毕,伏地叩拜后起身。宣徽使分列左右引导,皇帝步行前往册宝的幄次。快到幄次的时候,乐队奏乐,到了幄次前,皇帝面向北方,宣徽使高声宣读:“请皇帝陛下再拜。”典仪官也高声宣读:“在位官员再拜。”拜礼完毕,宣徽使又奏道:“请皇帝陛下执圭。”皇帝三次上香,完毕后,拿着圭。宣徽使又奏道:“请皇帝陛下再拜。”典仪官也高声宣读:“在位官员再拜。”拜礼完毕,大家分列东西两侧站好。宣徽使奏道:“请皇帝陛下移步稍东的坐席。”乐队停止演奏。中书令、中书侍郎引导着册宝,侍中、门下侍郎引导着宝盒,他们一起前进,乐队又奏乐起来。宣徽使引导皇帝拿着册宝从西边台阶下来,宫廷乐队停止演奏,宫县乐队开始演奏,直到到达大安殿正中的坐席。中书令、侍中把册宝放在皇帝坐席的西边,乐队停止演奏。宣徽使奏道:“请皇帝陛下再拜。”典仪官也高声宣读:“在位官员皆再拜。”拜礼完毕,中书令拿着笏板,捧着册匣,宫县乐队开始演奏,走到皇帝坐席前,伏地跪下,把册匣奉上,然后拿着笏板,伏地叩拜后起身,退到稍西边站着,面向东方。太常博士引导太尉走到坐席前,面向北方站立。宣徽使奏道:“请皇帝陛下执圭。”然后跪下,捧着册匣交给太尉,太尉拿着笏板,跪下接受,接受完毕,拿着笏板,稍稍往东站立,宣徽使奏道:“请执圭。”太尉伏地叩拜后起身。抬册宝的官员捧着册匣,中书侍郎把册匣放在册床上,乐队停止演奏。侍中拿着笏板,捧着宝盒,宫县乐队开始演奏,走到皇帝坐席前,伏地跪下,把宝盒奉上,然后拿着笏板,伏地叩拜后起身,退到稍西边站着,面向东方。太常博士引导太尉走到坐席前,面向北方站立。宣徽使奏道:“请皇帝陛下执圭。”然后跪下,捧着宝盒交给太尉,太尉拿着笏板,跪下接受,接受完毕,拿着笏板,稍稍往东站立。宣徽使奏道:“请执圭。”太尉伏地叩拜后起身。抬宝盒的官员捧着宝盒,门下侍郎把宝盒放在宝床上,乐队停止演奏。宣徽使奏道:“请皇帝陛下再拜。”典仪官也高声宣读:“在位官员再拜。”皇帝面向南方站立,宫县乐队开始演奏。
太常博士引导太尉捧着册宝出来,执节的官员拿着节杖在前引导,册床在前,宝床在后,乐队停止演奏。中书门下侍郎分别在册宝前引导,太尉跟在后面,走到大安门外,太尉依次跪下把册宝奉到御车上,中书侍郎在车旁侍候,负责迎送的官员按照规程进行。太尉奉上册宝后,步行走出通天门,乘坐本品级的车驾,仪仗队按照规程进行,乐队不演奏。等到册宝出了大安门,太常卿跪下禀报说:“太常卿臣某某奏请,礼仪完毕。”禀报完毕,伏地叩拜后起身,引导皇帝从东边台阶上去,乐队奏乐,回到大安殿后面的幄次,乐队停止演奏。侍中跪下奏报:“解除警戒。”皇帝乘车回宫,侍卫们按照原来的顺序护卫着。
十月一号这天,摄政的太尉完颜宗宪大人,也就是太子太师定国公,带着满朝文武百官去衍庆宫祭祀。头一天,他们就在圣武殿门外,朝西摆好了放册宝的帷帐。
第二天一大早,太常寺的人马就在圣武殿里摆好了神位和祭祀用的桌子,宣徽院那边也准备好了茶、酒、水果、饭菜、点心、鲜花等等,祭祀用品的规格跟太祖皇帝忌日的时候一样。大乐署的人则在殿前稍微偏南一点的地方,朝北摆好了演奏的乐器,准备奏乐。
等把册宝迎接到衍庆宫门口,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分别捧着册宝和祭品,放到祭祀用的桌子上。太尉大人下车后,带着中书令以下的官员,来到圣武殿门外,按照规定的仪式把册宝安置好。仪仗队和士兵都退到一边。然后,文武百官按照各自的品级依次就位。管乐队的官员和礼仪官员也都提前到位。负责祭祀的人先进入殿内,朝北站好,礼仪官员喊:“再拜!” 拜完后,大家一起上殿。
接着,礼仪官员请太尉大人到东边台阶下的垫子上,朝西站好,喊:“拜!” 在场的官员都行了再拜礼。礼仪官员说:“各位官员准备好了,可以开始仪式了。” 礼仪官员又喊:“拜!” 在场的官员都行了再拜礼。然后,太尉大人去洗了手,上殿,走到神位前,插上笏板,跪下,三次上香,乐队开始奏乐,然后献茶、献酒。这些仪式做完后,太尉大人拿着笏板,伏地叩拜,起身,乐队停止演奏。太尉大人再次行礼,然后回到原位站了一会儿。
接下来,太尉大人带着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捧着放册宝的桌子,从殿门进入大殿。中书令等官员跟随在侧,乐队奏乐。 把桌子放到殿内西边台阶下,铺上垫子,乐队停止演奏。太尉以下的官员都面向北边,站在垫子上,礼仪官员喊:“拜!” 在场的官员都行了再拜礼。
然后,太尉大人带着中书令、侍郎一起,捧着装册宝的盒子,在乐队的伴奏下进入大殿。把盒子放在祭祀用的桌子前面,也铺上垫子,乐队停止演奏。太尉大人走到神位前,伏地叩拜,跪下,说:“摄政太尉臣某某禀告,谨献上加尊谥的册宝。” 说完后,再次伏地叩拜,起身,稍微往西站了站。
然后,中书令站在册宝盒子的南边,负责宣读册宝的官员举起册宝,中书令伏地叩拜,跪下宣读册宝,宣读完毕后再次伏地叩拜,起身。中书令捧着册宝盒子,从西边台阶下来,放到桌子上,乐队奏乐,放好后乐队停止演奏。
接下来,侍中和门下省的侍郎捧着装宝器的盒子,在乐队的伴奏下进入大殿,放在祭祀用的桌子前面,也铺上垫子,乐队停止演奏。负责宣读宝器的官员举起宝器,侍中伏地叩拜,跪下宣读宝器,宣读完毕后再次伏地叩拜,起身。侍中捧着宝器盒子,从西边台阶下来,放到桌子上,乐队奏乐,放好后乐队停止演奏。
太尉大人来到殿门外垫子上,行了再拜礼。太尉以下的官员依次下台阶,回到各自的位置。礼仪官员喊:“拜!” 在场的官员都行了再拜礼,然后依次退场。太常寺和各署的官员,护送着放册宝的桌子,送到册宝殿,然后各自散去。第二天,百官按照惯例向太尉大人祝贺。
金章宗大定十九年,皇帝给爷爷上谥号了。那年十一月十六,皇帝下诏书说:“我爷爷,是太祖皇帝的嫡长孙,继承了太宗皇帝的遗命,当了十五年的皇帝。他当政期间,国家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南北交通便利,东西安定团结。虽然晚年有些过失,滥用刑罚,甚至有点放纵,冤枉了弟弟和一些能工巧匠,但并没有祸害百姓,这些事情还可以规劝,犯了这样的错误,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可是,右丞相岐国王亮却没尽到辅佐皇帝的责任,反而造反篡位,胡乱废黜大臣,损害了爷爷的声誉。朝野上下都感到悲痛,老天爷也震怒了,上天要惩罚他的罪行,而我继承皇位,得到了天下人的拥护,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我要拨乱反正,改革弊端,让亡故的爷爷得到应有的尊荣,尽到做孙子的孝道。所以,要追尊爷爷为‘闵宗武灵皇帝’。”
过了两年,负责礼仪的官员说:“咱们金朝历代祖宗的谥号,有的十八个字,有的十四个字,有的十二个字,有的只有四个字。现在我们建议,把爷爷的谥号增加到‘弘基缵武庄靖孝成皇帝’,同时,也给奶奶追谥为‘悼平皇后’。”他们还说:“大定三年追尊睿宗皇帝的时候,大安殿前摆了一千人的仪仗队,应天门外摆了两千人,皇帝穿戴通天冠、绛纱袍,拿着册宝从西阶下来,然后拿着圭,跪下,把册宝交给太尉。现在我们建议在大安殿举行仪式,参考唐朝和周朝的典故,皇帝下阶把册宝交给太尉。所有冠冕和仪仗,都参考之前的礼仪。”皇帝下令,把仪仗队的人数减少一些,其他的都按照之前的礼仪来办。
第二年四月十日,皇帝正式给爷爷上了册宝,把爷爷的牌位迁入太庙。又过了六年,皇帝再次下令讨论爷爷的庙号。礼官们提出了“襄、威、敬、定、桓、烈、熙”七个字,皇帝选择了“熙”字。于是,第二年四月一日,皇帝派官员向太庙和爷爷的陵墓报告,正式更改了爷爷的庙号。
大定二十九年四月,乙丑日,给去世的皇帝上了个谥号,叫“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庙号是世宗。五月丙午日,祭祀大典圆满结束,全国大赦。
五月甲午日,又给太上皇(他爹)上了个尊谥号,叫“体道弘仁英文睿德光孝皇帝”,庙号是显宗。 这可真是双喜临门啊!
大定元年二月丁卯日,给去世的皇帝上了个谥号,叫“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英孝皇帝”,庙号是章宗。
正大元年正月戊戌日,给去世的皇帝上了个谥号,叫“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皇帝”,庙号是宣宗。 这几个皇帝的谥号,可真是一个比一个长啊,一个个都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
大定三年八月,领导们开会讨论祭祀用的牲畜。按照唐朝的《开元礼》和宋朝的《开宝礼》,每个祭祀场所都要用一头牛、一只羊和一只猪;《五礼新仪》又加了十五条鱼。天德年间和贞元年间的做法和唐宋一样,但实际操作的时候不用太牢(牛羊猪三牲全备的祭祀),祭祀功臣的时候,每位功臣用两只羊,酒要准备210瓶。后来规定简化了,每祭祀场所只用一头牛,两个祭祀场所共用一只羊和一只猪,酒减为100瓶。有人觉得这样不太符合礼制。所以,建议祭祀功臣的牲畜和酒按照天德年间的规定来办,祭祀宗庙的牲畜按照宋朝的规定,加上鱼。但是,每个祭祀场所都用一头牛是不是太多了?
皇上就下令,每次祭祀都只用一头牛,羊和猪照旧。又说,九月五日祭祀要用50斤鹿肉、35斤獐肉、14只兔子做成肉酱,但贞元和正降时期禁止打猎,所以都用羊肉代替,这和古礼不符,所以皇上决定恢复古制。
大定十年正月,皇上问大臣们:古代祭祀用牛,后来有没有改过?查查典故来汇报。领导们说:从周朝到唐宋,祭祀从来都用牛。唐朝《开元礼》规定,每个祭祀场所都用一套太牢,到天宝六年才开始减少牛的数量,太庙每次祭祀用一头牛。宋朝的《政和五礼新仪》规定,皇帝亲自祭祀太庙要用牛,但其他人主持的祭祀不用。宋朝开宝二年,诏令祭祀昊天上帝和皇地祇用牛,其他大型祭祀都用羊猪代替,两只羊五只猪可以代替一头牛。现在三年一次的大祭祀,是皇帝亲自主持的,非常隆重,每个祭祀场所用一头牛,以后恐怕很难再减少了。
所以,皇上决定,平时祭祀和祭祀社稷照旧,皇帝亲自祭祀宗庙就共用一头牛,其他人主持的祭祀不用牛。
大定十二年十月,大祭祀的时候,由代理官员主持,皇上决定共用三头牛。
大定二十二年十月,皇上诏令大祭祀共用三头牛,但其他人主持的祭祀可以用鹿代替。
昭德皇后庙大定十九年祭祀,不用牛。
大定二十九年,章宗皇帝登基了。礼部官员说:“从大定二十七年十月祭祀祖先以来,到今年正月世宗皇帝驾崩,所以四月不能举行禘祭。根据《公羊传》的记载,闵公二年‘在庄公死后三年才举行吉祭,说“吉”是因为三年丧期已过,还没到三年不行吉祭’。注解说:‘禘祭和祫祭按照先君的年数来算,朝聘则按照当今君主的年数来算,三年丧期结束后,遇到禘祭就举行禘祭,遇到祫祭就举行祫祭。’按照惯例,应该在辛亥年为世宗皇帝举行大祥之祭,三月进行禫祭,过了一个月就吉了,那么四月一日就是初吉,正赶上孟夏禘祭的时候,可以举行亲祭。”皇帝批准了。可是到了日期,因为孝懿皇后去世了,所以就停止了。
五月,礼部官员又说:“世宗皇帝和孝懿皇后祔庙已经三年了,还没能和祖宗一起祭祀,如果等到来年冬天再举行祫祭,那皇上就显得过于急切了,丧期中的吉利,《春秋》里批评过这种行为太快了,恐怕冬天祫祭不行。但是《周礼》上说,国王有悲伤的事,春官可以代为办理祭祀。世宗皇帝和孝懿皇后祔庙以来,皇上还没亲自去祭奠过,怎么能让有关部门先代为祭祀呢!况且以前代为祭祀的,只限于一般的祭祀,现在请求按照旧例,三年丧期结束后,该祫祭就祫祭,该禘祭就禘祭,在明昌四年四月一日结束服丧,举行禘祭。”皇帝也同意了这个建议。明昌三年十二月,尚书省上奏说:“明年要举行亲祭禘礼,祭祀用的房屋要用一头小牛犊。钦怀皇后祔于明德庙,按照大定三年祫祭的情况,明德皇后的祭祀房屋没用过小牛犊。”皇帝下令钦怀皇后的祭祀也用小牛犊。皇帝顺便问起祭祀的次数,右丞韦绚详细地回答了,皇帝说:“世宗皇帝圣寿很高,所以减少了祭祀次数,也没有设立祭祀的位次,现在就应该按照礼制来办。”
大定六年的时候,皇帝上香行礼,先到正殿的牌位前拜两次。然后又到牌位前拜两次。上完香,回到牌位前,再拜两次。回到偏殿,准备敬酒的时候,洗净酒器后,走到牌位前,先拜两次。敬酒完毕回到牌位前,再拜两次。最后把始祖的祭文放在牌位西南角,读完祭文后,又拜两次。回到偏殿,然后到饮福的地方,先拜两次,喝完酒再拜两次。总共拜了十六次。
贞祐四年,皇帝任命参知政事李革负责修缮奉祀太庙,七月吉日亲自进行祭祀。相关官员按照皇帝祭祀的仪式进行,第一次到牌位前拜两次,上香和敬酒时每处都拜三次,饮福时拜五次,总共拜了七十九次。如果把祭祀扩展到五个祖先的庙宇,那就得拜一百九十次了。明昌年间曾经减少每次敬酒后的一拜,这样就只有九十二拜了。然而,大定六年,世宗皇帝曾经命令礼官把拜礼简化为十六拜。另外,皇帝在散斋的四天里要在偏殿斋戒,在大庆殿斋戒三天,现在国事繁忙,应该权且改为散斋两天,斋戒一天。皇帝说:“拜的次数就按照大定年间的规定来,其他的都按照你的奏章来办。”
礼部尚书张行信说:“最近奉诏采用世宗皇帝十六拜的礼仪,我和太常寺的官员一起商定祭祀的仪注,私下里有一些疑问。仔细查阅唐宋两朝亲祭的典礼,都有通拜和分室拜的礼仪。世宗皇帝大定三年亲自进行奉安大典时,也通拜七次,每个房间各拜五次,一共七十二拜。到了大定六年举行禘祭时,才下令减少为十六拜,但仍然保留七十二拜的仪式,其用意也可见一斑。大概是因为建国初期祭祀礼仪比较隆重,所以后来权宜之计,更改了通拜的次数。现在陛下初次祭祀祖庙,就马上采用这个简化的制度,这就意味着对各个房间的神位都没有拜礼,这是我第一个疑问;大定年间有十二个房间,姑且采用十六拜还可以接受,现在有十七个房间,拜的次数反而比以前少了,这是我第二个疑问;况且大定六年制定的仪注,只在皇帝的牌位前读始祖一个房间的祭文。祭祀要有祭文,本来就是用来告知神明的,现在各个祭文都写着皇帝和皇后的尊号,以及高祖、曾祖、祖父的世系都不一样,皇帝自称的方式也不同,而只读一篇祭文,其他的都空着,恐怕不合礼制,这是我第三个疑问。先王的礼仪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施行,不能只看多寡,只要合适就行。近年来礼官参考古今礼仪,另定了一个四十四拜的礼仪:初次见到神位拜两次,上香通拜四次,每个房间敬酒、读祭文完毕后拜两次,饮福拜四次,看起来比较合适。”皇帝同意了,于是决定按照十二个房间的祭祀仪式进行禘祭。又因为五个祖先的庙宇容不下,就把它们放在庙宇门外东西两侧排列,西边为尊。缺少神位的,在祭祀前三天在庙里制作好,在祭祀当天丑时之前写好,依次奉上。十月己未,亲王和百官从明俊殿迎接祖宗的神位到太庙的幄次。辛酉日举行祭祀,采用四十四拜的礼仪,没有宫廷音乐,祭祀用品也比较简朴,十七个房间只用三头犊牛、九头羊猪。皇太子担任亚献,濮王守纯担任终献。皇帝平时穿便服,祭祀当天穿衮冕,皇太子以下官员穿公服,没有仪仗队,祭祀完毕骑马回宫。
皇帝祭天的时候,会在院子摆上八种珍宝和从其他国家缴获来的宝物,意思就是展示一下咱们国家的实力。这些从辽国和宋朝缴获的,还有咱们自己做的宝贝,我都记下来了。
从辽国抢来的,有玉器四件,金器两件。玉器分别是:“通天万岁之玺”一枚,“受天明命惟德乃昌”之宝一枚(这两个都是三寸见方),“嗣圣”宝一枚,还有一个御用的印章,印文看不清了。金器是“御前之宝”一枚和“书诏之宝”一枚,这两件金器是辽国最初使用的。
从宋朝抢来的,玉器十五件,金器七件,印章一枚,金包银的器物五件。玉器里,有一枚“受命宝”,是从咸阳得到的,长三寸六分,上面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据说这是秦朝的传国玉玺,白玉做的,螭龙形状的印纽。还有一枚传国宝,也是螭龙印纽。还有一枚镇国宝,两面都是碧绿色,上面刻着“承天休,延万亿,永无极”。 还有另一枚“受命宝”,上面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此外还有“天子之宝”、“天子信宝”、“天子行宝”、“皇帝之宝”、“皇帝信宝”、“皇帝行宝”、“皇帝恭膺天命之宝”两枚。这些都是四寸八分长,螭龙印纽。“御书之宝”两枚,一个龙纽,一个螭龙纽。“宣和御笔之宝”一枚,螭龙印纽。
金器和印章包括:“天下同文之宝”一枚,龙纽。“御前之宝”两枚。“御书之宝”一枚。“宣和殿宝”一枚。“皇后之宝”一枚。“皇太子宝”一枚,龟纽。“皇太子妃”印一枚,龟纽。金包银的器物有:“皇帝钦崇国祀之宝”、“天下合同之宝”、“御前之宝”、“御前锡赐之宝”、“书诏之宝”各一枚。 除了这些,还有宋朝内府的三十八枚图书印章。(印章名称分别为“内府图书之印”一、“御书”三、“御笔”一、“御画”一,“御书玉宝”一、“天子万年”一、“天子万寿”一、“龟龙上珍”一、“河洛元瑞”二、“云汉之章”一、“奎璧之文”一、“华国之瑞”一、“大观中秘”一、“大观宝篆”一、“政和”一、“宜和”三、“宜和御览”一、“宣和中秘”一、“宣和殿制”一、“宣和殿宝”一、“宣和书宝”二、“宣和画宝”一、“常乐未央”一、古文二、“封”四,共三十五面,其中有玉质的。“封”字一、“御画”一,这两面是玛瑙做的。“政和御笔”一枚,是水晶做的。) 此外,还有玄圭一件,白玉圭十九件。
咱们国家自己做的这些印章啊,一开始用的是辽朝留下来的宝贝。到了皇统五年,才开始铸造金印,一个是“御前之宝”,另一个是“书诏之宝”。
大定十八年,找到一块上好的玉,就下令用这块玉做了个“大金受命万世之宝”的玉玺。这玉玺直径四寸八分,厚一寸四分,上面的盘龙钮高厚都是四寸六分。二十三年的时候,又铸造了“宣命之宝”,这枚金印直径四寸二厘,厚一寸四分,印纽高一寸九分,字刻得有两分深。
然后就让有关部门讨论一下这些印章应该怎么用。他们汇报说:现在咱们收着的那八个宝贝印章,还有皇统五年造的“御前之宝”,给宋国送国书和日常奏章就用它;“书诏之宝”呢,给高丽和西夏国送诏书,还有颁布诏令的时候用。至于大定十八年造的“大金受命万世之宝”,这个得再商量商量。现在新铸的金印,应该先拿来进贡皇上用;一品官员和王公妃嫔用玉印;二品以下的官员就用金制的“宣命之宝”。
另外,还有一个“礼信之宝”,是用铜做的,每年给三国送礼的时候用来封缄礼物。到了明昌年间,又改成银的了。还有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皇太妃的印章,还有皇太子和守国(监国)的印章,这些都是金的。大定二十四年,皇太子的印章,用金子铸造,印纽是龟形的。有关部门给它拟的字是“监国”,皇上觉得应该改成“守国”,并且把印章的大小都比亲王的印章大了一分。
大定三年八月,领导们开会讨论祭祀用的牲畜。他们说,按照唐朝的《开元礼》和宋朝的《开宝礼》,每个祭祀场所都要用一头牛、一只羊和一只猪;《五礼新仪》又加了十五条鱼。天德年间和贞元年间的做法跟唐宋一样,但实际操作中不用太牢(牛羊猪三牲),祭祀功臣就用两只羊,酒210瓶。后来规定简化了,每个祭祀场所只用一头牛,两个祭祀场所共用一只羊和一只猪,酒100瓶。领导们觉得这样不够正式,于是建议祭祀功臣的牲畜和酒按照天德年间的标准来,宗庙每个祭祀场所按宋朝的标准,加鱼。但觉得每处用一头牛太多了。
世宗皇帝就下令,每次祭祀都只用一头牛,羊和猪照旧。又说,九月五日的大祭祀要用50斤鹿肉、35斤獐肉、14只兔子做酱,但贞元、正降年间禁止打猎,所以都用羊代替,这跟古礼不一样,于是下令恢复古制。
大定十年正月,皇帝问大臣们:“古代祭祀用牛,后来有没有改过?查查典籍,告诉我。”官员们回答说:“从周朝开始,一直到唐宋,祭祀都用牛。唐朝《开元礼》规定,每个祭祀场所都用全套的太牢(牛羊猪),到天宝六年才减少牛的数量,太庙每次祭祀用一头牛。宋朝的《政和五礼新仪》规定,皇帝亲自祭祀太庙要用牛,官员代祭就不用了。宋朝开宝二年,诏令祭祀昊天上帝和皇地祇用牛,其他大祭祀都用羊猪代替,两只羊五只猪够代替一头牛。现在三年一次的大祭祀是皇帝亲自祭祀,非常重要,每个祭祀场所用一头牛,以后恐怕很难再减少了。” 所以皇帝下令,平时祭祀和祭祀社稷照旧,皇帝亲自祭祀宗庙就共用一头牛,官员代祭就不用了。
大定十二年十月,大祭祀,由代理官员主持,皇帝下令共用三头牛。大定二十二年十月,皇帝下令大祭祀共用三头牛,官员代祭就用鹿代替。昭德皇后庙大定十九年祭祀,不用牛。
公元1189年,章宗皇帝登基。礼部官员说:“从大定二十七年十月(1187年10月)的祫享大祭到今年正月(1189年1月)世宗皇帝驾崩,所以今年四月不能举行禘祭(祭祀祖先)。根据《公羊传》记载,闵公二年‘吉禘于庄公’,意思是说‘吉利的禘祭不能随便举行,因为还没到三年丧期’。注解说:‘禘祭和祫享的祭祀对象按照先君的辈分来算,朝聘则按照当今皇帝的辈分来算,三年丧期结束后,遇到禘祭就举行禘祭,遇到祫享就举行祫享。’按照惯例,应该在辛亥年(1189年)举行大祥之祭,三月举行禫祭,过了一个月就吉利了,那么四月一日就是初吉,正巧是孟夏(农历四月)禘祭的时候,可以举行亲祭。”皇帝同意了。可是到了日期,因为孝懿皇后去世,所以就停止了。
五月,礼部官员又说:“世宗皇帝和孝懿皇后都已入祀三年了,还没能和祖宗一起祭祀,如果明年冬天再举行祫享大祭,那皇上就显得太着急了,丧期内就举行吉礼,《春秋》里批评这种做法太快了,恐怕冬天举行祫享不合适。但是《周礼》规定,如果天子有悲伤的事,春官可以代为执事。世宗皇帝和孝懿皇后入祀以来,皇上还没亲自去祭奠过,怎么能让有关部门先代为执事呢!况且以前代为执事的情况只限于常规祭祀,现在我们请求按照惯例,三年丧期结束后,该祫享就祫享,该禘祭就禘祭。皇上在明昌四年四月一日(1193年4月1日)结束服丧,可以举行禘祭了。”皇帝也同意了这个建议。明昌三年十二月(1192年12月),尚书省上奏说:“明年要举行亲祭禘礼,祭祀用的房屋要用一头小牛。钦怀皇后也入祀明德庙,但是根据大定三年(1163年)的祫享大祭记载,明德皇后的祭祀房屋没有用小牛。”皇帝下令钦怀皇后的祭祀也用小牛。皇帝接着问起祭拜次数的事,右丞相韦绚详细地回答了,皇帝说:“世宗皇帝圣寿很高,所以减少了祭拜次数,也没有设立他的神位,现在就应该按照礼制来办。”
大定六年的时候,皇帝举行祭祀仪式,先到正殿拜祭神灵,行了两次跪拜。然后再次到正殿,又行了两次跪拜。献上祭品和酒之后,回到正殿,再次行了两次跪拜。回到偏殿,准备斟酒献祭的时候,先在盥洗处洗净双手,然后到正殿,先行了两次跪拜。献祭完毕回到正殿,又行了两次跪拜。最后把始祖的祭文放在正殿西南方,读完祭文后,又行了两次跪拜。回到偏殿,然后到饮福的地方,先行了两次跪拜,饮福完毕后又行了两次跪拜。总共行了十六次跪拜。
贞祐四年,皇帝任命参知政事李革为修奉太庙使,在七月吉日亲自举行祭祀大典。相关官员按照皇帝祭祀的礼仪进行,初次到正殿两次跪拜,晨献和斟酒献祭时每处都要三次跪拜,饮福时要五次跪拜,总共要七十九次跪拜。如果把祭祀扩展到所有五个祖庙,那就要一百九十次跪拜了。明昌年间曾经减少每次斟酒献祭后的一次跪拜,这样就只有九十二次跪拜了。但是大定六年,世宗皇帝曾经下令礼官把跪拜次数减少到十六次。此外,皇帝在举行祭祀前要在别殿斋戒四天,在大庆殿斋戒三天,现在国事繁忙,应该减少到斋戒两天,在大庆殿斋戒一天。皇帝说:“跪拜次数按照大定年的规定执行,其他按照你的奏章办理。”
礼部尚书张行信说:“最近奉诏按照世宗皇帝十六次跪拜的礼仪进行祭祀,我和太常寺一起制定仪注,私下里有一些疑问。仔细查阅唐宋两朝的亲祭典礼,都有通拜和随位拜的礼仪。世宗皇帝大定三年亲自举行奉安仪式,也通拜了七次,每个祖庙五次跪拜,一共七十二次跪拜。到了大定六年禘祭,才下令官员减少到十六次跪拜,仍然保留七十二次跪拜的仪注,其用意也可以看出。大概是因为建国初期祭祀礼仪比较隆重,所以后来权宜行事,更改了通拜的次数。现在陛下初次祭祀奉安,就匆忙采用这个制度,这样对各个祖庙的神位就没有跪拜礼仪了,这是我第一个疑问;大定年间只有十二个祖庙,姑且按照十六次跪拜,还可以接受。现在有十七个祖庙,而跪拜次数却比以前还少,这是我第二个疑问;况且大定六年制定的仪注,只在皇帝的正殿前读始祖一室的祭文。祭祀本来要有祝辞,是用来告知神明的,现在各个祭文中都写着皇帝和皇后的尊号,以及高祖、曾祖、祖父的世系都不一样,皇帝自称的方式也不一样,却只读一卷祭文,其他的都空着,恐怕在礼仪上不太妥当,这是我第三个疑问。先王制定的礼仪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施行,不能只看多寡,只要合乎礼仪就行。近年来礼官参考古今礼仪,另定了一个四十四次跪拜的礼仪。初次祭祀神灵两次跪拜,晨献通拜四次,每个祖庙献祭和读祝文完毕后两次跪拜,饮福四次跪拜,这似乎比较恰当。”皇帝同意了,于是确定祭祀仪式的跪拜次数,按照十二个祖庙的仪注进行。
又因为五个祖庙的始祖室容不下,就只在室户外东西各排一列,西边在上。缺少的神主牌位,在祭祀前三天在庙内制作,在祭祀当天丑时之前写好,依次奉上。十月己未,亲王和百官从明俊殿迎接祖宗的神主到太庙幄次。辛酉举行祭祀仪式,采用四十四次跪拜的仪注,没有宫廷音乐,祭祀用品也简朴,十七个祖庙只用三头牛犊、九头羊猪。皇太子担任亚献,濮王守纯担任终献。皇帝平时穿便服,祭祀当天穿衮冕,皇太子以下官员穿公服,没有卤簿仪仗,祭祀完毕骑马回宫。
1190年(明昌五年)十月,丙寅日,朝廷决定让欢都、冶诃、劾者、盆纳、拔达这几位大臣,跟世祖皇帝一起供奉在太庙里。
1196年(天德二年)二月,太庙要举行大祭祀,有关部门打算上报一些有功之臣一起祭祀,皇上就点了撒改、习不失、斜也杲、斡鲁这几位。阿思魁呢,就让他在太祖皇帝的牌位东边一起祭祀。粘哥宗翰、翰里不宗望、阇母娄室、银术可这几位,就安排在太宗皇帝的牌位西边一起祭祀。
1197年(大定三年)十月,又一次大祭祀,又把斜也、斡鲁、撒改、习不失、阿思魁放在太祖皇帝那儿一起祭祀,宗望、阇母、宗翰、娄室、银术哥则放在太宗皇帝那儿一起祭祀。之后,这些人的位置安排,好几次都改动过。
八年后,皇上命令把这些功臣的画像画出来,放在太祖庙里。有关部门就按照祖宗的辅佐大臣,功劳大小和官职高低,依次向上汇报。最后确定了:左边墙上画的是:撒改、宗望、斡鲁、宗弼、娄室、阇母、阿离合懑、刘彦宗、韩企先、习失;右边墙上画的是:宗翰、杲、习不失、完颜希尹、宗雄、银术哥、完颜忠、完颜撒离喝、斡鲁古、纥石烈志宁。
十六年,把宗弼的画像,挪到了斡鲁画像的上边。十八年,把习失的画像撤掉了,把蒲家奴的画像放在阿离合懑画像的下面。二十二年,又增加了辽王斜也、撒改、宗干、宗翰、宗望的画像,然后其他人的画像依次排在其后。
到了明昌四年,金朝皇室宗亲的排位终于确定下来了。东边走廊上,站着:皇叔祖辽智烈王斜也杲、皇伯太师辽忠烈王宗干斡本、皇伯太师右副元帅宋桓肃王讹鲁补宗望、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毅武王习不失、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贞宪王颜谷神希尹、太傅楚威敏王谋良虎宗雄、开府仪同三司燕京留守金源郡襄武王完颜银术可、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明毅王完颜忠阿思魁、金源郡庄襄王杲撒离喝、特进宗人斡里古庄翼,特进完颜习失威敬、太师尚书令淄忠烈王徒单克宁、太师尚书令南阳郡文康王张浩。
西边走廊上,站着: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忠毅王撒改、太师秦桓忠王粘罕宗翰、皇伯太师粱忠烈王斡出宗弼、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刚烈王斡鲁、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庄义王完颜娄室、皇叔祖元师左都监鲁庄明王阇母、开府仪同三司隋国刚宪公阿离合懑、开府仪同三司豫国襄毅公蒲家奴昱、开府仪同三司兖国英敏公刘彦宗、右丞相齐国简懿公韩企先、太保尚书令广平郡襄简王李石、开府仪同三司右丞相金源郡武定王纥石烈志宁、开府仪同三司左丞相沂国公仆散忠义、仪同三司左丞相崇国公纥石烈良弼、右丞相莘国公石琚、右丞相申国公唐括安礼、开府仪同三司平章政事徒单合喜、参知政事宗叙。
每朝代的人排成一列,这可是正式的规定哦!
皇帝祭天的时候,都会在院子摆上八种珍宝和从其他国家缴获的宝贝,意思就是展示一下咱们国家的实力。 这些宝贝,包括从辽国和宋朝缴获的,还有咱们自己做的,我都记下来了。
从辽国那儿抢来的,玉器四件,金器两件。玉器分别是:“通天万岁之玺”一枚,“受天明命惟德乃昌”之宝一枚(这两个都是三寸见方),“嗣圣”宝一枚,还有一个御用的印章,印文看不清了。金器是:“御前之宝”一枚,“书诏之宝”一枚,这两件金器是辽国刚开始用的。
从宋朝那儿缴获的,玉器十五件,金器七件,印章一个,金包银的宝贝五件。玉器里,有一枚“受命宝”,是从咸阳得到的,长三寸六分,上面写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据说这是秦朝的传国玉玺,白玉做的,螭龙形的钮。还有一枚传国宝,也是螭龙形的钮。还有一枚镇国宝,两面都是碧绿色,上面写着“承天休,延万亿,永无极”。 还有另外一枚“受命宝”,上面写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其他的还有“天子之宝”,“天子信宝”,“天子行宝”,“皇帝之宝”,“皇帝信宝”,“皇帝行宝”,“皇帝恭膺天命之宝”两枚。这些都是四寸八分长,螭龙形的钮。“御书之宝”两枚,一枚龙钮,一枚螭龙钮。“宣和御笔之宝”一枚,螭龙钮。
金器和印章里,有“天下同文之宝”一枚,龙钮。“御前之宝”两枚。“御书之宝”一枚。“宣和殿宝”一枚。“皇后之宝”一枚。“皇太子宝”一枚,龟钮。“皇太子妃”印一枚,龟钮。金包银的宝贝有:“皇帝钦崇国祀之宝”一枚,“天下合同之宝”一枚,“御前之宝”一枚,“御前锡赐之宝”一枚,“书诏之宝”一枚。
此外,还有宋朝内府的三十八个图书印章。(印章上刻着“内府图书之印”一个,“御书”三个,“御笔”一个,“御画”一个,“御书玉宝”一个,“天子万年”一个,“天子万寿”一个,“龟龙上珍”一个,“河洛元瑞”两个,“云汉之章”一个,“奎璧之文”一个,“华国之瑞”一个,“大观中秘”一个,“大观宝篆”一个,“政和”一个,“宜和”三个,“宜和御览”一个,“宣和中秘”一个,“宣和殿制”一个,“宣和大宝”一个,“宣和书宝”两个,“宣和画宝”一个,“常乐未央”一个,古文两个,“封”四个,一共三十五面,都是玉做的。“封”字一个,“御画”一个,这两面是玛瑙做的。“政和御笔”一个,是水晶做的。) 还有玄圭一件,白玉圭十九件。
咱们国家自己造的这些宝贝啊,一开始用的是辽国的旧印章。到皇统五年,才开始铸造金印,一个是“御前之宝”,另一个是“书诏之宝”。
大定十八年,弄到一块上好的玉,就下令用这玉做了个“大金受命万世之宝”,这印章直径四寸八分,厚一寸四分,上面的盘龙纽,高和厚都是四寸六分。二十三年的时候,又铸造了“宣命之宝”,直径四寸二厘,厚一寸四分,纽高一寸九分,字刻得有两分深。
然后就让有关部门商量一下这些印章到底该怎么用。他们汇报说:现在咱们收缴来的八个宝贝印章,还有皇统五年造的“御前之宝”,给宋国送国书和日常奏章就用这个;“书诏之宝”呢,给高丽和西夏送诏书和颁布诏令就用这个。“大金受命万世之宝”这个,得再商量商量怎么用。现在新铸的金印,应该先用来进贡给皇帝;一品官员和王公妃子用玉印,二品以下官员用金制的“宣命之宝”。
另外还有一个“礼信之宝”,是用铜做的,每年给其他三国送礼的时候用来封缄礼物。到了明昌年间,又改成银的了。还有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皇太妃的印章,还有皇太子和守国(监国)的印章,这些都是金的。
大定二十四年,皇太子的印章,是用金子做的,印纽是龟形的。有关部门给它拟定了印文是“监国”,皇上觉得不对,把“监”改成了“守”,并且规定,这印章比亲王的印章要宽和长各增加一分。
大定三年八月,领导们开会讨论祭祀用的牲畜。按照唐朝的《开元礼》和宋朝的《开宝礼》,每个祭祀场所都要用一头牛、一只羊和一只猪;《五礼新仪》又加了十五条鱼。天德年间和贞元年间的做法和唐宋一样,不过实际操作的时候不用太牢(牛羊猪三牲全备的祭祀),祭祀功臣就用两只羊,酒二百一十瓶。后来规定减少祭祀的规格,每个祭祀场所都用一头牛,两个祭祀场所共用一只羊和一只猪,酒一百瓶。大家觉得这样祭祀规格太低了,不够庄重。所以,建议祭祀功臣的牲畜和酒按照天德年间的标准来,宗庙每个祭祀场所按照宋朝的标准,再加上鱼。但是,每个祭祀场所都用一头牛是不是太多了?
皇上听了之后,就下令每次祭祀都共用一头牛,羊和猪的数量不变。又说,九月五日的大祭祀要用五十斤鹿肉、三十五斤獐肉、十四只兔子做成酱,但是贞元和正降年间禁止打猎,所以都用羊肉代替,这和古礼不太一样。皇上就下令恢复古礼。
大定十年正月,皇上问大臣们:“古代祭祀是用牛还是用其他牲畜?你们去查查历史资料,然后告诉我。”大臣们查阅史料后回复说:从周朝开始,直到唐宋,祭祀活动从来都是用牛的。《开元礼》规定每个祭祀场所都要用一套太牢,到天宝六年才开始减少牛的数量,太庙每次祭祀用一头牛。宋朝的《政和五礼新仪》规定,皇帝亲自祭祀太庙要用牛,其他官员主持的祭祀不用牛。宋朝开宝二年,诏书规定祭祀昊天上帝和皇地祇用牛,其他大型祭祀都用羊和猪代替,两只羊五只猪相当于一头牛。现在三年一次的大祭祀是皇帝亲自主持的,非常隆重,每个祭祀场所用一头牛,以后可能很难再减少了。
所以,皇上就下令,平常的祭祀和祭祀社稷土地神像以前一样,如果皇帝亲自祭祀宗庙,就共用一头牛;官员主持的祭祀不用牛。
大定十二年十月,大祭祀的时候,由代理官员主持,皇上就下令共用三头牛。大定二十二年十月,皇上又下令,大祭祀共用三头牛,官员主持的祭祀用鹿代替。
大定十九年,昭德皇后庙的祭祀,不用牛。
金章宗大定二十九年登基,礼部官员说:从大定二十七年十月祭祀祖先到今年正月世宗皇帝驾崩,所以今年四月不能举行禘祭。根据《公羊传》记载,闵公二年“吉禘于庄公,言吉者未可以吉,谓未三年也”,意思是说,三年丧期未满,不能举行吉礼。注解里说:“禘和祫祭要按照先君在位年数来算,朝聘则按照今君在位年数来算。三年丧期结束后,该举行禘祭就举行禘祭,该举行祫祭就举行祫祭。”所以,按照规矩,应该在辛亥年为世宗皇帝举行大祥之祭,三月举行禫祭,过了一个月就吉了,四月一日是初一,正值孟夏举行禘祭的时节,可以举行祭祀。皇帝下令照办。结果,因为孝懿皇后去世,所以就停止了。
五月,礼部官员又说:世宗皇帝和孝懿皇后合葬已经三年了,还没有和祖宗一起祭祀,如果今年冬天举行祫祭,皇上您还在守丧期间,这在《春秋》里会被认为操之过急,恐怕冬天举行祫祭不合适。但是,《周礼》规定,天子如果遇到哀痛之事,春官可以代为执事。自从世宗皇帝和孝懿皇后合葬以来,皇上您一直没有亲自祭奠,怎么能让礼官先代为执事呢?况且,以前代为执事的情况只限于日常祭祀,现在我们请求按照旧例,三年丧期结束后,该祫祭就祫祭,该禘祭就禘祭。您在明昌四年四月一日结束守丧,可以举行禘祭了。皇上同意了。明昌三年十二月,尚书省上奏说:明年要举行亲祭禘礼,祭祀用的房屋里应该用一头小牛。钦怀皇后也合葬于明德庙,但是按照大定三年祫祭的记载,明德皇后的祭祀房屋里并没有用小牛。皇上就下令钦怀皇后祭祀也用小牛。皇上顺便问起祭祀的次数,右丞相韦绚详细回答了,皇上说:“世宗皇帝圣寿很高,所以减少了祭祀次数,并没有按照礼制规定在位上祭祀,现在就应该按照礼制来办了。”
大定六年的时候,皇帝上香行礼,先到正殿,对着神位先拜两次。然后又到正殿,再拜两次。上完香,回到正殿,又拜两次。回到偏殿,准备敬酒的时候,洗净手后,来到正殿,先拜两次。敬酒完毕回到正殿,再拜两次。最后把始祖的祭文放在正殿西南方,读完祭文后,又拜两次。回到偏殿,然后到饮福的位置,先拜两次,喝完酒再拜两次。总共拜了十六次。
贞祐四年,皇帝任命参知政事李革负责修缮太庙,七月吉日亲自祭祀,相关官员按照皇帝祭祀的礼仪进行,第一次到正殿拜两次,上香和敬酒时每个位置都拜三次,饮福时拜五次,一共拜了七十九次。现在要将祖先的神位都迁入太庙,五座庙宇都要祭拜,那就得拜一百九十次了。明昌年间曾经减少每次敬酒后的一拜,这样就只有九十二拜了。但是大定六年,世宗皇帝曾经下令礼官把祭祀的拜礼简化为十六拜。另外,皇帝在散斋的四天里要在别殿斋戒,在正式祭祀前三天要在太庆殿斋戒,现在国事繁忙,可以考虑减少为斋戒两天,正式祭祀前一天斋戒。皇帝说:“拜的次数就按照大定年间的规定来,其他的按照你的奏章执行。”
礼部尚书张行信说:“最近奉诏执行世宗皇帝时期十六拜的礼仪,我和太常寺的官员一起商定祭祀的仪注,我有一些疑问。仔细查阅唐宋两朝皇帝祭祀典礼的记载,都有通拜和分室拜的礼仪。世宗皇帝大定三年亲自进行奉安大典时,也是通拜七次,每个房间各拜五次,一共七十二拜。到了大定六年举行禘祭时,才下令礼官减少为十六拜,但七十二拜的仪注仍然保留,其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大概是建国初期祭祀礼仪比较隆重,所以后来才简化,重新规定了通拜的次数。现在陛下初次祭祀奉安,就立即采用这个简化的礼仪,这就意味着对每个房间的神位都没有拜礼,这是我的第一个疑问;大定年间只有十二个房间,十六拜还可以接受,现在有十七个房间,拜的次数反而减少了,这是我的第二个疑问;况且大定六年制定的仪注,只在皇帝的正殿前读始祖一室的祭文。祭祀本来就有祭文,是用来告知神明的,现在各个祭文都写着皇帝和皇后的尊号,以及高祖、曾祖、祖父的世系都不一样,皇帝自称的称谓也不一样,而只读一篇祭文,其他的都空着,恐怕于礼不合,这是我的第三个疑问。先王的礼仪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不能只看多寡,要看是否合适。近年来礼官参考古今礼仪,另定了一个四十四拜的礼仪:初次祭拜神位两次,上香通拜四次,每个房间敬酒、读祭文完毕后各拜两次,饮福四拜,这个数量比较适中。”皇帝同意了,于是决定禘祭和日常祭祀十二个房间的礼仪相同。又因为五个祖先的房间容纳不下,就把他们安排在房间外的东、西两侧,西侧为尊。缺少神位的,要在祭祀前三天在庙内制作好,要在祭祀当天丑时之前写好,然后依次奉上。十月己未,亲王和百官从明俊殿迎接祖宗的神位到太庙的幄次。辛酉举行祭祀,采用四十四拜的礼仪,没有宫廷音乐,祭祀用品也从简,十七个房间只用三头牛犊、九只羊和猪。皇太子担任亚献,濮王守纯担任终献。皇帝平时穿便服,祭祀当天穿衮冕,皇太子以下官员穿公服,没有仪仗队,祭祀完毕骑马回宫。
公元1152年,皇帝下令让相关部门讨论并推荐新的祭祀礼仪,要求按照古代典礼的规范,使用当季的祭品,并由太常卿来主持祭祀仪式。
正月里,祭祀用的是鲔鱼,明昌年间用的是牛和鱼,如果找不到鲔鱼,就用鲤鱼代替。二月祭祀用雁。三月祭祀用韭菜,配上鸡蛋和芜菁。四月,祭祀用冰。五月,祭祀用荀子和蒲草,配上含桃。六月,祭祀用猪肉和小麦仁。七月,祭祀用雏鸡和黍米,配上瓜。八月,祭祀用芡实、菱角和栗子。
九月,祭祀用粟和稷,配上枣和梨。十月,祭祀用麻和稻米,配上兔子。十一月,祭祀用獐子。十二月,祭祀用鱼。这些祭祀礼仪都按规定执行了。
到了公元1153年,相关部门又提议说:“每年在太庙举行五次祭祀,如果每次都用新的祭品,似乎有点太多了。建议在每个祭祀的月份,把当季的祭品作为附加品,放在笾豆里一起祭祀,这样就符合古人‘祭祀不宜过多’的原则。”皇帝批准了这个建议。(牛和鱼长得像鲔鱼,也是鲔鱼的一种。)
1189年(明昌五年)十月,丙寅日,皇上下令追封欢都、冶诃、劾者、盆纳、拔达五位大臣,让他们和世祖皇帝一起在太庙接受祭祀。 这五位大臣都是当时朝廷里很厉害的人物,地位很高,所以能和皇帝一起祭祀,是极高的荣誉。
1192年(天德二年)二月,举行太庙大祭,朝廷要选一些有功的大臣一起祭祀。皇上决定追封撒改、辞不失、斜也杲、斡鲁四位大臣。另外,阿思魁也得到追封,跟太祖皇帝一起祭祀。粘哥宗翰、翰里不宗望、阇母、娄室、银术可这几位大臣,则跟太宗皇帝一起祭祀。
1193年(大定三年)十月,再次举行大祭,又追封了斜也、斡鲁、撒改、习不失、阿思魁五位大臣跟太祖皇帝一起祭祀,宗望、阇母、宗翰、娄室、银术哥五位大臣则继续跟太宗皇帝一起祭祀。 不过,后来这些大臣在太庙里的位置,调整了好几次。
八年后,皇上决定在太祖庙里画上这些有功大臣的画像。于是,朝廷就根据这些大臣的功劳大小和官职高低,把他们的名字报了上来。最后确定了太祖庙画像的名单:左边墙上画的是撒改、宗望、斡鲁、宗弼、娄室、阇母、阿离合懑、刘彦宗、韩企先、习失;右边墙上画的是宗翰、杲、习不失、完颜希尹、宗雄、银术哥、完颜忠、完颜撒离喝、斡鲁古、纥石烈志宁。这些都是对国家建立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大臣。
1198年(大定十六年),皇上把宗弼的画像,移到了斡鲁的上面。1200年(大定十八年),皇上把习失的画像拿掉了,然后把蒲家奴的画像放在了阿离合懑的下面。1204年(大定二十二年),皇上又增加了辽王、斜也、撒改、宗干、宗翰、宗望等人的画像,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这些大臣的画像位置变动,反映了皇室对功臣评价的调整和变化。
到了明昌四年,金朝的朝臣排列顺序终于确定下来了。东边走廊上,站着:皇叔祖辽智烈王斜也杲、皇伯太师辽忠烈王宗干斡本、皇伯太师右副元帅宋桓肃王讹鲁补宗望、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毅武王习不失、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贞宪王颜谷神希尹、太傅楚威敏王谋良虎宗雄、开府仪同三司燕京留守金源郡襄武王完颜银术可、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明毅王完颜忠阿思魁、金源郡庄襄王杲撒离喝、特进宗人斡里古庄翼,特进完颜习失威敬、太师尚书令淄忠烈王徒单克宁、太师尚书令南阳郡文康王张浩。
这些人都是当时金朝的顶级大佬,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职位一个比一个高,听着名字就感觉很厉害的样子。 你看,这都是什么王啊,什么公啊,什么太师、太傅的,官职高的不得了。 这排场,啧啧啧! 这东边走廊这一排,简直就是金朝权力的象征啊!
西边走廊那边,站的也是些大人物: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忠毅王撒改、太师秦桓忠王粘罕宗翰、皇伯太师粱忠烈王斡出宗弼、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刚烈王斡鲁、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庄义王完颜娄室、皇叔祖元师左都监鲁庄明王阇母、开府仪同三司隋国刚宪公阿离合懑、开府仪同三司豫国襄毅公蒲家奴昱、开府仪同三司兖国英敏公刘彦宗、右丞相齐国简懿公韩企先、太保尚书令广平郡襄简王李石、开府仪同三司右丞相金源郡武定王纥石烈志宁、开府仪同三司左丞相沂国公仆散忠义、仪同三司左丞相崇国公纥石烈良弼、右丞相莘国公石琚、右丞相申国公唐括安礼、开府仪同三司平章政事徒单合喜、参知政事宗叙。
西边走廊的阵容也不弱,同样是权倾朝野的大臣们。 这一个个头衔,看着都让人眼花缭乱的。 丞相、太师、太保…… 这都是金朝的顶尖决策层啊! 想想看,这么多位高权重的大臣一起站在那里,那场面该有多壮观! 据说,每朝的官员都按这个顺序排列,这是正式的规定。
皇帝祭天的时候,都会在院子摆上八种珍宝和一些从其他国家缴获来的宝贝,意思就是展示一下咱们国家的实力,震慑宵小。这些从辽国和宋朝抢来的宝贝,还有咱们自己做的宝贝,我都给记录下来了。
从辽国抢来的,有玉器四件,金器两件。玉器分别是:“通天万岁之玺”一个,“受天明命惟德乃昌”之宝一个(这两个都是三寸见方),“嗣圣”宝一个,还有一个御用的印章,印文看不清了。金器是“御前之宝”一个,“书诏之宝”一个,这两个金印是辽国当时用的。
从宋朝抢来的宝贝就多了,玉器十五件,金器七件,印章一个,金包银的宝贝五件。玉器里,有一个“受命宝”,是从咸阳得到的,长三寸六分,上面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据说这是秦朝的传国玉玺,白玉做的,龙形的印纽。还有一个“传国宝”,也是龙形的印纽;还有一个“镇国宝”,两面都是碧绿色,上面刻着“承天休,延万亿,永无极”。 还有好几个“受命宝”,上面都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还有“天子之宝”、“天子信宝”、“天子行宝”、“皇帝之宝”、“皇帝信宝”、“皇帝行宝”、“皇帝恭膺天命之宝”(这个有两个),这些都是四寸八分长,龙形的印纽。“御书之宝”有两个,一个龙形印纽,一个龙形的印纽;“宣和御笔之宝”一个,龙形的印纽。
金器和印章有:“天下同文之宝”一个,龙形印纽;“御前之宝”两个;“御书之宝”一个;“宣和殿宝”一个;“皇后之宝”一个;“皇太子宝”一个,龟形印纽;“皇太子妃”印一个,龟形印纽。金包银的宝贝有:“皇帝钦崇国祀之宝”、“天下合同之宝”、“御前之宝”、“御前锡赐之宝”、“书诏之宝”。 除了这些,还有宋朝内府的三十八个图书印章。(印章的名字分别是:“内府图书之印”一个、“御书”三个、“御笔”一个、“御画”一个、“御书玉宝”一个、“天子万年”一个、“天子万寿”一个、“龟龙上珍”一个、“河洛元瑞”两个、“云汉之章”一个、“奎璧之文”一个、“华国之瑞”一个、“大观中秘”一个、“大观宝篆”一个、“政和”一个、“宜和”三个、“宜和御览”一个、“宣和中秘”一个、“宣和殿制”一个、“宣和殿宝”一个、“宣和书宝”两个、“宣和画宝”一个、“常乐未央”一个,古文印章两个,“封”字印章四个,一共三十五个印章,都是玉做的。“封”字印章一个和“御画”印章一个,是用玛瑙做的。“政和御笔”一个,是用水晶做的。) 另外,还有玄圭一件,白玉圭十九件。
咱大金朝的这些印章啊,都是咱们自己做的。一开始呢,用的都是辽朝留下来的宝贝。到了皇统五年,才开始铸造金印,一个是“御前之宝”,另一个是“书诏之宝”。
大定十八年,找到一块上好的玉石,皇上就下令用这玉做了个“大金受命万世之宝”的大印。这印章直径四寸八分,厚一寸四分,上面的盘龙纽高厚都是四寸六分。过了五年,大定二十三年,又铸了个“宣命之宝”,直径四寸二厘,厚一寸四分,纽高一寸九分,字刻得有两分深。
然后呢,皇上就让有关部门讨论一下这些印章应该怎么用。他们汇报说:现在咱们收着的那八个宝贝印章,还有皇统五年造的“御前之宝”,给宋国送国书和日常奏章就用这个;“书诏之宝”呢,给高丽和西夏送诏书,颁布诏令的时候用。至于大定十八年造的“大金受命万世之宝”,这个得再讨论讨论。现在新铸的金印,应该先用来进贡给皇上;一品官员和王公妃子用玉印;二品以下的官员就用金的“宣命之宝”。
除了这些,还有个“礼信之宝”,是用铜做的,每年给三国送礼的时候用来封缄礼物。到了明昌年间,又改成银的了。还有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皇太妃的印章,还有皇太子和守国用的印章,这些都是金的。
大定二十四年,给皇太子铸了个金印,印纽是龟形的。有关部门给它拟了个名字叫“监国”,皇上觉得“监”字不太合适,就改成了“守”。跟亲王的印章比起来,皇太子的印章在宽度和长度上都加了一分。
大定三年八月,领导们开会讨论祭祀用的牲畜和祭品。当时规定,按照唐朝的《开元礼》和宋朝的《开宝礼》,每个祭祀场所要用一头牛、一只羊和一只猪;《五礼新仪》又加了十五条鱼。天德年间和贞元年间的做法和唐宋一样,但日常祭祀不用牛,祭祀功臣的时候每位用两只羊,酒一共210瓶。后来规定简化了,每个祭祀场所只用一头牛,两个祭祀场所共用一只羊和一只猪,酒一百瓶。大家觉得这样不够正式,于是建议祭祀功臣的牲畜和酒按照天德年间的规定来,宗庙祭祀则按照宋朝的规定,加鱼。但是,每个祭祀场所都用一头牛是不是太多了?
皇上觉得每个祭祀场所都用一头牛太浪费了,就下令每次祭祀都只用一头牛,羊和猪照旧。九月五日要举行大规模的祭祀,需要准备50斤鹿肉、35斤獐肉和14只兔子做成酱,但贞元和正降时期禁止打猎,所以都用羊代替了。皇上觉得这和古制不一样,就下令恢复古制。
十年正月,皇上问大臣们:古代祭祀用牛,后来有没有改过?查查历史资料,告诉我。大臣们说:从周朝开始,一直到唐宋,大规模祭祀从来都是用牛的。《开元礼》规定,每个祭祀场所都用一套完整的祭品(太牢),到天宝六年才开始减少牛的数量,太庙每次祭祀用一头牛。宋朝的《政和五礼新仪》规定,皇帝亲自祭祀太庙要用牛,日常祭祀不用。宋开宝二年,诏书规定祭祀昊天上帝和皇地祇用牛,其他大型祭祀都用羊和猪代替。两羊五猪可以代替一头牛。现在三年一次的大祭祀是皇帝亲自祭祀,非常隆重,每个祭祀场所用一头牛,以后恐怕很难再减少了。
于是皇上决定,日常祭祀和祭祀社稷照旧,皇帝亲自祭祀宗庙就共用一头牛,日常祭祀不用牛。十二年十月,举行大规模祭祀,由代理官员主持,皇上决定共用三头牛。二十二年十月,皇上再次下令,大规模祭祀共用三头牛,日常祭祀用鹿代替。大定十九年,昭德皇后庙的祭祀,不用牛。
大定二十九年,章宗皇帝登基了。礼部官员说:“从大定二十七年十月祭祀祖先到今年正月世宗皇帝驾崩,所以四月不能举行禘祭。根据《公羊传》记载,闵公二年‘在庄公死后三年举行吉礼祭祀,说是吉礼,但实际上还不能算是吉礼,因为还没到三年’。注解说:‘禘祭和祫祭按照先君的年数来算,朝聘则按照今君的年数来算,三年丧期结束后,遇到禘祭就举行禘祭,遇到祫祭就举行祫祭。’按照惯例,应该在辛亥年举行大祥之祭,三月举行禫祭,过一个月就吉了,那么四月一日就是初吉,正赶上孟夏禘祭的时候,可以举行亲祭。”皇帝批准了。结果到了日子,因为孝懿皇后去世而停止了。
五月,礼部官员又说:“世宗皇帝和孝懿皇后合葬已经三年了,还没能和祖宗一起祭祀,如果明年冬天举行祫祭,那皇上您就显得好像还在守丧期间就操办喜事,这在《春秋》里会被批评为太急躁了,恐怕冬天举行祫祭不太合适。但是《周礼》上说,如果国王有哀痛之事,春官可以代为操办祭祀。可是世宗皇帝和孝懿皇后合葬以来,皇上您还没亲自去祭奠过,怎么能让礼官先代为操办呢!况且以前代为操办的,只限于日常祭祀,现在我们请求按照旧例,三年丧期结束后,该祫祭就祫祭,该禘祭就禘祭。您在明昌四年四月一日结束守丧,再行禘祭。”皇上同意了。明昌三年十二月,尚书省上奏说:“明年要举行亲祭禘礼,祭祀用的房屋要用一头小牛犊。钦怀皇后也合葬在明德庙,按照大定三年祫祭的惯例,明德皇后的祭祀房屋没用过小牛犊。”皇上就下令钦怀皇后的祭祀也用小牛犊。皇上接着问起祭祀的次数,右丞相韦绚详细回答了,皇上说:“世宗皇帝圣寿很高,所以减少了祭祀次数,而且不立他的牌位,现在就按照礼制来办吧。”
大定六年的时候,皇帝举行祭祀仪式,先到正殿,对着神位先拜两次。然后再次到正殿,又拜两次。献上祭品之后,回到正殿,再拜两次。回到偏殿,准备斟酒献祭的时候,先在盥洗处洗手,然后到正殿,先拜两次。献祭完毕回到正殿,再拜两次。最后把始祖的祭文放在正殿西南角,读完祭文后,又拜两次。回到偏殿,然后到饮福的地方,先拜两次,饮福完毕再拜两次。总共拜了十六次。
贞祐四年,皇帝任命参知政事李革负责修缮太庙并主持祭祀,七月吉日亲自去祭祀。相关官员按照皇帝祭祀的礼仪进行,初次到正殿拜两次,献上晨食和斟酒献祭时每处都要拜三次,饮福时拜五次,总共拜了七十九次。如果把祭祀扩展到所有五个祖庙,那就得拜一百九十次了。明昌年间曾经减少每次斟酒献祭后的一拜,这样就只有九十二拜了。可是大定六年,世宗皇帝曾经让礼官把祭祀的拜礼简化成十六拜。皇帝在别殿斋戒四天,在大庆殿斋戒三天,现在国事繁忙,应该暂且改为斋戒两天,在大庆殿斋戒一天。皇帝说:“拜的次数就按照大定年间的规定来,其他的都按照你的奏章执行。”
礼部尚书张行信说:“最近奉诏执行世宗皇帝十六拜的礼仪,我和太常寺一起制定仪注,心里有些疑问。仔细查阅唐宋两朝皇帝祭祀的典礼,都有通拜和分室拜的礼仪。世宗皇帝大定三年亲自举行奉安大典,也通拜七次,每个房间都拜五次,一共七十二拜。到了大定六年举行禘祭,才下令简化为十六拜,但仍然保留了七十二拜的仪注,其用意也可见一斑。大概是建国初期祭祀礼仪比较隆重,所以后来才简化,更改了通拜的次数。现在陛下初次祭祀奉安,就立刻采用这个简化的礼仪,这就意味着对每个房间的神位都没有拜礼,这是我第一个疑问;大定年间有十二个房间,暂且采用十六拜还可以接受,现在有十七个房间,拜的次数反而比以前少了,这是我第二个疑问;况且大定六年制定的仪注,只在皇帝的正殿前读始祖一室的祭文。祭祀有祭文,本来就是用来告知神明的,现在各个祭文都写着皇帝和皇后的尊号,以及高祖、曾祖、祖父的世系都不一样,皇帝自称的方式也不同,而只读一卷祭文,其他的都空着,恐怕不合礼仪,这是我第三个疑问。先王的礼仪要根据时势灵活运用,不能只看多寡,只要恰当就行。近年来礼官参考古今礼仪,另定了一个四十四拜的礼仪。初次见到神位拜两次,晨食时通拜四次,每个房间斟酒献祭并读完祭文后拜两次,饮福时拜四次,这个数量比较适中。”皇帝同意了,于是决定禘祭和日常祭祀十二个房间的仪注都采用这个礼仪。又因为五个祖庙的始祖室容不下,就把它们放在室户外东西一列,西边为尊。缺少的神主牌位,在祭祀前三天在庙里敬造,在祭祀当天丑时之前写好,然后依次奉上。十月己未,亲王百官从明俊殿迎接祖宗神主到太庙幄次。辛酉举行祭祀,采用四十四拜的礼仪,没有宫廷音乐,祭品也从简,十七个房间只用三头牛犊、九头羊猪。皇太子担任亚献,濮王守纯担任终献。皇帝平时穿便服,祭祀当天穿衮冕,皇太子以下官员穿公服,没有卤簿仪仗,祭祀完毕骑马回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