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定十年,皇上决定开凿卢沟河,方便漕运到京城。皇上高兴地说:“这样一来,各地物资都能直接运到京城,好处可大了!”然后就开始计算需要多少民夫,命令免除灾区百姓的徭役,并让百官的随从帮忙。
后来,皇上又下令说:“山东闹饥荒,现在搞工程会影响农业生产,百姓不得怨声载道吗?开河本来是为了利民,结果却招来怨恨,不行!先停下来吧!”
大定十一年十二月,大臣们又建议重新开凿,从金口疏通到京城北面的护城河,东边通到通州北面,进入潞水,预计八十天完工。大定十二年三月,皇上让人重新勘察,结果上报说:“只需要五十天就能完工。”皇上召见大臣责问说:“剩下的三十天白白浪费人力物力,你们怎么就没考虑到这点呢?”河道完工后,因为地势高峻,河水浑浊,水流湍急,河岸容易崩塌,河底淤泥堆积,水位变浅,根本无法通行船只。
后来,皇上对大臣们说:“开凿卢沟河作为漕运河道,到现在还没看到什么成效,如果真能成功,南方各地的货物都能运到京城,价格也会便宜很多。”平章政事驸马元忠说:“请求派懂河道的人去实地考察一下。”最终还是没能成功,工程被叫停了。
大定二十五年五月,卢沟河在上阳村决堤。之前,显通寨决堤,朝廷调集了中都三百里范围内的民夫去堵,结果现在又决堤了,朝廷担心白费人力物力,就命令暂时先别修了。
大定二十七年三月,宰相说:“孟家山金口闸下对着都城,高度超过一百四十尺,只派射粮军看守,恐怕不够安全。万一遇到洪水暴涨,有人作乱,危害可不小。如果彻底堵住,那么灌溉稻田的土地就都变成旱地了,种小麦也找不到合适的土地。不然的话,就再修建一个坚固的水闸,并在岸上设立埽官的衙署和兵营,这样应该就能万无一失了。”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派人去堵塞决口。夏四月丙子日,皇上下诏封卢沟河神为安平侯。
大定二十八年五月,皇上诏令在卢沟河上修建桥梁,方便往来通行。但是还没开始修建,世宗皇帝就驾崩了。
章宗大定二十九年六月,因为河水湍急,过河的人很多都吃亏,皇上又下令造船,后来又改主意,决定修建石桥。明昌三年三月建成,并命名为广利桥。
有关部门认为,这条桥是皇家车驾经过的地方,也是商旅往来的要道,建议修建东西两侧的廊房,让人居住。皇上说:“这有什么必要,民间自然会有人去做的。”左丞守贞说:“只是担心会被豪强霸占,而且大部分无利可图的人都只住在东岸,如果官府修建,东西两岸都能住人,也方便观望。”皇上最终同意了这个建议。
六月,卢沟河堤决堤了,皇帝下令赶紧堵上,别让河水泛滥成灾。有个叫路铎的官员,官职是右拾遗,他上书皇帝说:“应该根据河水的流向分流疏导,没必要修补玄同口以下、丁村以上那些老旧的河堤。” 皇帝让宰相们商量这事儿,最后决定让工部尚书胥持国和路铎一起去检查河堤。
大定八年六月,滹沱河水淹了真定府,皇帝下令从河北西路以及河间、太原、冀州调集两万八千民夫,赶紧修缮河堤。十年二月,滹沱河设立了两个巡河的官员。十七年,滹沱河在白马岗决堤了,有关部门赶紧报告了皇帝,皇帝就派人去堵塞决口,调集真定府五百里范围内的民夫,从十八年二月一日开始干活儿,还派了真定府同知鹘沙虎和河北西路转运使同知徐伟监督工程。
漳河方面,大定二十年正月,皇帝下令有关部门修缮漳河的闸门,所有需要的材料都由官府供应,不许扰民。明昌二年六月,漳河和卢沟河堤都决堤了,皇帝下令赶紧堵上。四年正月癸未日,有关部门报告说修缮漳河堤坝需要三十八万多工,皇帝下令按照卢沟河的办法,招募那些因为水灾没饭吃的人来当民夫,官府发钱发粮,不够的话就从受灾的百姓家里调拨,按照上面的标准发放钱粮。
话说当年金朝的都城在燕京,往东到潞水五十里,那儿有个水闸,用来控制高良河和白莲潭的水位,方便把山东河北的粮食运到京城。凡是沿河的州府城市,都设有仓库储存各地的税粮,比如恩州的临清、历亭,景州的将陵、东光,清州的兴济、会川,献州和深州的武强,这六个州的很多县都有这样的仓库。
漕运的水路,以前黄河经过滑州、大名、恩州、景州、沧州、会州,漳水东北边是御河,可以运送苏门、获嘉、新乡、卫州、浚州、黎阳、卫县、彰德、磁州、洺州的粮食;衡水经深州汇入滹沱河,再运送献州、清州的粮食,最后都汇集到信安海壖。然后逆流而上到通州,从通州进闸,十多天就能到京城。其他的,像霸州的巨马河,雄州的沙河,山东的北清河,也都是漕运的水路。
但是,从通州往上,地势高,水流不畅,河道容易变浅,大船走不了,所以经常得靠人力搬运,老百姓苦不堪言。世宗皇帝在位的时候,有人建议开通卢沟金口来改善漕运,结果干了好几年,也没成功,这事儿《卢沟河》里记载着呢。“其后亦以闸河或通或塞,而但以车挽矣。” 后来就只能靠开开闸,或者堵堵闸,主要还是靠车拉。
漕运的规定是,春天等冰雪融化了就开始,一直到雨季结束;秋天从八月开始,一直到河面结冰。运输粮食的时候,要把粮食装船,然后用所载粮食的样品封好,运到目的地后,和样品比对一下,一样才能收货。每艘船出发前三天要检修,每天装一船,装完后三天出发。路上要根据逆流还是顺流算时间,到达目的地仓库后,三天卸货,三天结算。
水运的费用,盐每石(一百斤)运一百里是四十八文钱,米是五十文一分二厘七毫,粟是四十文一分三毫,钱是每贯一文七分二厘八毫。陆运的费用,米每石一百里是一百一十二文一分五毫,粟是五十七文六分八厘四毫,钱每贯是三文九厘六毫。其他货物每百斤运一百里,平路春冬一百三十一文五分,夏秋一百五十七文八分;山路春冬一百四十九文,夏秋二百一文。各使司衙门交纳税款的运费,春冬是九十文三分,夏秋是一百一十四文。老百姓租用官船运粮的费用,按十分之几来算,第一年打八折,第二年打八点二折,第三年打八点三折,第四年打八点五折,五年以上打九折。
一开始,金世宗大定四年八月,因为山东大丰收,皇帝下令把山东的粮食运到京城。
十月,皇帝出城到郊外转悠,结果发现运河堵塞了,就问是怎么回事。负责的人说,这是户部没好好规划造成的。皇帝立刻把户部侍郎曹望之叫来,批评他说:“运河堵了也不疏通,让老百姓陆路运输这么辛苦,罪过都在你们!我现在不想马上惩罚你们,你们必须全力以赴把漕运河道疏通了!”
大定五年正月,尚书省建议调集几万民夫来疏通运河,皇帝说:“现在正是春天,不能让老百姓太辛苦,就让宫里的人、东宫的侍卫和五百内里的军队来帮忙疏浚吧!”
到了大定二十一年八月,京城粮食储备不足,皇帝下令从沿河的恩州、献州等六个州调运一百多万石粮食到通州,再从通州运进京城。
明昌三年四月,尚书省又提建议说:“辽东和北京路的米粮一向很多,应该利用海运把粮食运到山东。我们之前考察了东京附近的海域,发现从大务清口到咸平、铜善馆,都可以设立仓库储存粮食,方便漕运。万一山东、河北发生歉收,就可以用这些粮食来救济。”皇帝批准了这个建议。
承安五年,边河仓州县可以上交二十万石大豆,作为漕运粮食的一部分,按等级不同用于喂养马匹,费用从俸禄里支出;同时还要运送十万石麦子,也按原样支出。然后皇帝又派都水监丞田栎去查看运粮河道。
公元1121年,也就是宋钦宗泰和元年,朝廷发现景州漕运司管辖的六河仓,每年收的税粮超过六万石,负责征收税粮的州县,离得最近的也有二百多里远。那些官吏贪污受贿,故意拖延,老百姓苦不堪言,就连那些负责监察的官员也一样徇私枉法。所以朝廷就派了一位监察御史去那里调查整顿。
到了泰和五年(1125年),皇上巡视到霸州,发现漕河水位浅,河道堵塞,就下令尚书省从山东、河北、河东、中都、北京调集六千民夫,重新疏浚河道。如果施工占用了屯田的土地,官府要给予补偿;如果是老百姓的田地,就多给一些钱。
泰和六年(1126年),尚书省发现漕河沿线的州县官员,都觉得漕运的事儿跟自己没关系,所以很多地方河道都淤塞了。那些负责运输的船户就借口河道浅,少装货物,从中牟利,各种贪污腐败的事情层出不穷。于是朝廷就规定,漕河沿线所有州府官员的官衔里都要加上“提控漕河事”,县官的官衔里都要加上“管勾漕河事”,让他们负责督促检查漕运,维护河堤。
这其中,府一共有三个:大兴府、大名府、彰德府;州有十二个:恩州、景州、沧州、清州、献州、深州、卫州、浚州、滑州、磁州、洺州、通州;县有三十三个:大名县、元城县、馆陶县、夏津县、武城县、历亭县、监清县、吴桥县、将陵县、东光县、南皮县、清池县、靖海县、兴济县、会川县、交河县、乐寿县、武强县、安阳县、汤阴县、监漳县、成安县、滏阳县、内黄县、黎阳县、卫县、苏门县、获嘉县、新乡县、汲县、潞县、武清县、香河县、漷阴县。
到了泰和六年十二月,朝廷又在通济河设立了巡河官,和天津河的巡河官归属同一个部门管理漕河的闸门和河岸,这个部门就叫天津河巡河官,归都水监管辖。
泰和八年(1128年)六月,通州刺史张行信上奏说:“船只从通州进闸,要十多天才到京城,而朝廷只拨付了五天的运输费用。”于是朝廷就增加了运输费用。
贞祐三年,皇上把都城迁到了汴京。因为陈州和颍州靠近水边,想利用老百姓的船只漕运粮食,觉得不太方便。于是,就在观州的漕运司设立了提举官的职位,招募船户并登记造册,还命令户部官员来回巡视督促。
四年后,皇上听从右丞侯挚的建议,开通了沁水,方便粮食运输。皇上还考虑到京城转运粮食的辛苦,下令拿出皇家马厩的牛和官家的车辆来帮忙。
兴定四年十月,皇上告诉太子说:“中京运送粮食的官员,一定要选择可靠的人,万一出了差错,枢密院的官员也要承担责任!运粮的船只要用毛花辇(一种车辆)上拆下来的木料造两头尖的船,还要像军队过河一样挂上旗帜,千万别让敌人知道这是运粮的船。”
陕西行省的官员胡鲁说:“陕西每年都运粮支援关东地区,老百姓已经很苦了,如果能用船从渭河进入黄河,顺流而下,就能减轻老百姓的负担。”皇上就下令加强侦察,如有警情,就都靠在南岸停泊。
当时朝廷从邳州、徐州、宿州、泗州征收的军粮,以及京东地区百姓承担的运输任务,每年都有十多万石,老百姓非常辛苦。
元光元年,皇上在归德府设立了通济仓,设置了一名都监,用来接收东郡的粮食。定国军节度使李复亨建议说:“河南是皇上驻跸的地方,军队不能缺少,粮食越多越好。这些年来,稍微有点粮食短缺,就要依靠陕西支援。陕西土地肥沃,年年丰收,支援十万石粮食不成问题。但是,用车运输的费用,光车马费就占去一半,老百姓怎么受得了?应该建造二十艘大船,从大庆关渡过黄河,向东到达湖城,往返只需要几天时间,撑船的工人也不超过一百人。如果每艘船能装三百五十斛粮食,那么一百个工人几天就能运送七千斛粮食!从夏天到秋天,就能运送三千多万斛粮食,而且不会有堵塞的风险。”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同时,皇上还在灵璧县潼郡镇设立了仓都监和监支纳的职位,准备开凿一条直达的运河,打算从万安湖用船运粮食到汴京,再到泗州,储备粮食。
大定十年,金章宗决定开挖卢沟河,以便漕运直达京城。他高兴地说:“这样一来,各地物资都能直接运到京城,好处太大了!” 然后就下令征调千里以内民夫开河,还特意免除了灾区百姓的徭役,并让百官的随从帮忙。
过了一段时间,金章宗又下令说:“山东闹饥荒,现在搞工程会影响农业生产,百姓不得怨声载道吗?开河本来是为了造福百姓,结果却招致怨恨,不行!还是先停下来吧!”
到了大定十一年十二月,朝廷官员又建议重新开挖卢沟河,从金口疏通到京城北面的护城河,然后向东延伸到通州北面,汇入潞水。他们估算工程需要八十天就能完工。
大定十二年三月,金章宗派人去复查,结果汇报说:“只需要五十天就能完成。”金章宗召见宰相责备道:“剩下的三十天白白浪费人力物力,你们怎么就没考虑到这一点呢?” 河道完工后,却发现地势高峻,河水浑浊。河道高峻导致水流湍急,容易冲刷河岸造成坍塌;河水浑浊则容易淤塞,导致河道变浅,无法通行船只。
后来,金章宗对宰相说:“开挖卢沟河作为漕运河道,最终还是没见成效。如果真能成功,南方各地的货物都能运到京城,价格也会便宜很多。” 平章政事驸马元忠建议:“请求找懂河道的人,去实地考察一下。” 最终,开挖卢沟河的计划还是没能实施,被放弃了。
大定二十五年五月,卢沟河在上阳村决堤。在此之前,显通寨也决堤了,朝廷下令征调中都三百里内的民夫去堵塞,结果到这时候又决堤了。朝廷担心继续修补会浪费人力物力,于是下令暂时不要修了。
大定二十七年三月,宰相上奏说:“孟家山金口闸下临近都城,高度超过一百四十尺,现在只派少量士兵看守,恐怕难以抵御洪水。万一遇到洪水暴涨,有人作乱,后果不堪设想。如果彻底堵塞河道,那么灌溉稻田的土地就都成了旱地,种庄稼也没地方了。不然的话,就应该修建更坚固的水闸,并在岸上设立管理机构和兵营,这样才能确保安全。” 金章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派人去堵塞河道。 夏四月丙子日,金章宗下诏封卢沟河神为安平侯。
大定二十八年五月,金章宗下令在卢沟河上修建桥梁,方便来往行人。 但还没来得及动工,世宗就去世了。
章宗即位后,大定二十九年六月,由于河水湍急,过河的人经常发生事故,章宗下令建造渡船,后来又改主意,决定建造石桥。明昌三年三月,桥梁终于建成,并被命名为广利桥。
有关部门认为,这条桥是皇家车驾必经之路,也是商旅要道,建议修建东西两侧的廊房,供人居住。 章宗说:“这有什么必要,民间自然会有人去做的。” 左丞守贞说:“只是担心会被豪强霸占,况且大多数无利可图的人只住在东岸,如果官府修建,东西两岸都会有人居住,也便于观望。” 于是采纳了左丞的建议。
六月,卢沟河堤决堤了,皇帝下令赶紧堵上,别让洪水泛滥成灾。有个叫路铎的御史大夫上书说:“应该根据水流的情况分流疏导,没必要修补玄同口以下、丁村以上的老堤。”皇帝让宰相们讨论这事儿,最后决定让工部尚书胥持国和路铎一起去看看堤坝的情况。
大定八年六月,滹沱河水淹了真定府,皇帝下令从河北西路以及河间、太原、冀州征调两万八千民夫,赶紧修缮堤岸。十年二月,滹沱河设立了两个巡河官员。十七年,滹沱河在白马岗决堤了,有关部门赶紧报告了皇帝,皇帝就派人去堵塞缺口,调集真定府五百里范围内的民夫,从十八年二月一日开始干活,还派真定府同知鹘沙虎和河北西路转运使同知徐伟监督工程。
漳河方面,大定二十年正月,皇帝下令有关部门修缮漳河的闸门,所有需要的材料都由官府供应,不许扰民。明昌二年六月,漳河和卢沟河堤都决堤了,皇帝下令赶紧堵上。四年正月癸未日,有关部门报告说修缮漳河堤坝需要三十八万多工,皇帝下令按照卢沟河的办法,招募那些因为水灾没饭吃的人来当民夫,官府发钱发粮,不够的话就从受灾的百姓家里调拨,按照上面的标准发放。
金朝灭了北宋之后,黄河两岸的地盘都落到了刘豫手里。刘豫失败后,黄河就完全流进了金国的境内。几十年里,黄河一会儿决堤,一会儿淤塞,老百姓的家园总是被淹,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搬家。金国政府就专门设立官员和机构来管理黄河。
黄河沿岸一共设了二十五个“埽”(sào,古代治理河道的单位),其中河南有六个,河北有十九个。每个埽都设一个巡河官。雄武、荥泽、原武、阳武、延津五个埽还兼管汴河,这些地方就设了个“黄汴都巡河官”,办公地点在河阴。怀州、孟津、孟州和城北这四个埽还兼管沁水,这些地方就设了个“黄沁都巡河官”,办公地点在怀州。崇福上下、卫南、淇上这四个埽归卫南都巡河官管,这位官住在新乡。武城、白马、书城、教城这四个埽归浚滑都巡河官管,这位官住在教城。曹甸都巡河官管东明、西佳、孟华、凌城四个埽。曹济都巡河官管定陶、济北、寒山、金山四个埽。
所以,一共设了六个都巡河官。后来又专门设立了一个崇福上下埽都巡河官,还兼任石桥使。所有这些巡河官,都是由都水监推荐提拔的,他们统领一万二千名治河兵。每年要用的柴火超过一百一十一万三千束,草料超过一百八十三万七千束,这还不包括木桩之类的木材。这就是当时治理黄河的固定制度。
大定八年六月,黄河在李固渡决堤,洪水冲垮了曹州城,还分流到了单州境内。 这可真是个大灾难啊!
九年正月,朝廷派都水监梁肃去看看情况。河南统军使宗室宗叙就说了:“黄河之所以决堤泛滥,是因为河道淤积太严重,容不下那么多水啊!现在曹州、单州虽然遭了殃,但这两个州本来就靠水利吃饭,受灾的农田其实没多少。要是想把河水堵回老路,那工程量巨大不说,还很难成功。就算堵上了,以后要是再下大雨,一样会决堤,到时候山东的河患可就不是曹州、单州能比的了。再说,沿河好几个州都要搞大规模的工程,人心惶惶的,万一宋国趁机捣乱,那就麻烦大了!” 梁肃也表示同意,说:“现在新河的水占六成,旧河占四成,要是堵住新河,两条河的水又会合在一起。要是再涨水,往南决堤就危害到南京,往北决堤,山东河北都得遭殃。不如在李固渡南边修筑堤坝,防止决堤泛滥,这样比较方便。”
朝廷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十年三月,宗叙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帝还特意跟他说:“你以前在河南当统军使的时候,就对黄河堤坝的利害关系分析得头头是道,跟朕的想法完全一致。朕一直担心老百姓每次被征调,官吏们从中作梗,要是不能提前做好计划,赶着期限征收,老百姓的负担就会增加十倍不止!而且征收来的东西,有时候堆在那里好几年,都烂掉了不能用了,白白浪费了数十万老百姓的血汗钱,这损失可不是小事。你现在参与朝政了,凡是这种事情,都要想办法解决,选择有利的办法去做。”
十一年,黄河在王村决堤,南京的孟州、卫州地区受灾严重。十二年正月,尚书省上奏说:“检查的官员说,水往东南流,水势很大。可以从河阴的广武山沿着河往东,到原武、阳武、东明等县,以及孟州、卫州一带加高加固堤坝,每天派出一万一千民夫,六十天内完工。” 皇帝下令派太府少监张九思、同知南京留守事纥石烈邈(小字阿补孙)监督工程。 十三年三月,因为尚书省请求修缮孟津、荥泽、崇福等处的堤坝以防治水患,皇帝就下令把雄武以下八个埽(堤防)都按照同样的标准进行修缮。
十七年秋七月,大雨,黄河在白沟决堤。十二月,尚书省上奏说:“修筑河堤,每天需要一万一千五百民夫,六十天完工。” 皇帝下令在十八年二月一日动用六百里内的军队民夫,同时征用一半的官吏人力,其余的再征用民夫,由尚书工部郎中张大节、同知南京留守事高苏监督工程。 在此之前,祥符县陈桥镇以东到陈留潘岗,四十多里的黄河堤段都是由县官负责的。南京的地方官员请求专门设置埽官,十九年九月,朝廷就设置了一名京埽巡河官。
二十年,黄河在卫州和廷津京东埽决堤,洪水蔓延到归德府。检查的官员,南京副留守石抹辉说:“黄河水因为今年秋天雨水过多暴涨,结果冲垮了原来的河道,水势越来越往南流。” 宰相把情况报告给皇帝。于是,从卫州埽以下连接归德府南北两岸加高加固堤坝以抵御汹涌的河水,预计工程量一百七十九万六千多,每天需要两万四千多民夫,七十天完工。 还在归德府设立了一名巡河官,配备二百名埽兵,并且下令免除那些被征调民夫所在地区的今年赋税。二十一年十月,因为黄河改道,朝廷下令修筑堤坝以防备水患。
公元1072年八月,黄河在卫州决堤,卫州城都被冲垮了。皇上命令户部侍郎王寂和都水少监王汝嘉赶紧去想办法,组织抢险救灾。结果王寂根本不管灾民死活,只顾着带着人去河里打鱼,捞取官府的财物,老百姓对他恨得牙痒痒的。皇上听说后非常生气。后来,黄河水泛滥到了大名府。皇上就派户部尚书刘玮去负责工部的事务,让他好好规划一下治理黄河,并且把王寂贬到蔡州当个防御使。
到了十月冬天,皇上跟宰相们说:“我听说南宋时期,河堤边每隔一段距离就安排一个人看守,咱们是不是也可以增加一些河防兵力?”过几天,皇上又说:“我听说黄河泛滥,受灾的老百姓家产都赔光了,现在还派官员去受灾地区查核他们的财产,这是怎么回事?”右丞张汝霖回答说:“现在查核财产的官员,去的都不是受灾的地方。”皇上说:“就算不是受灾的地方,那也一定是邻近的地区吧。住在河边的人,怎么可能没受到惊吓,没搬家避难呢?他们家里的财产,能剩下多少?还查核什么财产啊!”
十一月,皇上又对宰相们说:“黄河没决堤之前,有人就预言过这事儿,决堤之后,有关部门为什么不让我知道?”然后就下令调查原因。
公元1073年正月,尚书省上奏说:“郑州河阴县的圣后庙,以前黄河经常泛滥成灾,当地百姓多次在那里祈祷,都灵验了,庙宇的封号也多次被加封。这次也因为祈祷,黄河才恢复平静,请求皇上加封庙宇和圣后。”皇上同意了他们的请求,特地加封圣后为“昭应顺济圣后”,庙宇改名为“灵德善利之庙”。
二月,张虡他们几个因为成功抵御了河水进城,都升官了,算是奖赏。
御史台提了个建议,说以前那些沿河的官员,对河防工作根本不上心,不管不顾的。所以,建议以后所有沿河的官员,都得把河防工作加到自己的职责里。要是治理得好,能避免大灾难,就重重有赏;要是管理不善,出了问题,也要追究责任。皇上同意了这个建议,还下令每年河水泛滥的时候,都派工部官员去沿河检查。
于是,就指定了南京府及其下属的延津、封丘、祥符、开封、陈留、胙城、杞县、长垣、归德府及其下属的宋城、宁陵、虞城,河南府及其下属的孟津,河中府及其下属的河东,怀州及其下属的河内、武陟,同州及其下属的朝邑,卫州及其下属的汲县、新乡、获嘉,徐州及其下属的彭城、萧县、丰县,孟州及其下属的河阳、温县,郑州及其下属的河阴、荥泽、原武、汜水,浚州及其下属的卫辉,陕州及其下属的阌乡、湖城、灵宝,曹州及其下属的济阴,滑州及其下属的白马,睢州及其下属的襄邑,滕州及其下属的沛县,单州及其下属的单父,解州及其下属的平陆,开州及其下属的濮阳,济州及其下属的嘉祥、金乡、郓城……总之,四个府,十六个州的官员,都得负责河防;四十四个县的县令县丞,也都得管河防的事儿。
一开始,卫州被河水冲坏了,皇上就下令加固苏门,并且要把州府搬迁。可是到了二十八年,河水消退了,老百姓渐渐回去了,都不愿意搬家。
后来,皇上派大理少卿康元弼去看看情况。康元弼回来后汇报说,很多老百姓已经在旧州重新开始生活了,而且南边的驿站也在那里,以前因为没做好河防,才遭了殃。如果只是修补一下堤坝破损的地方,就能解决问题,比搬迁省钱多了。所以,建议就别搬迁了,听听老百姓的意见,修好旧城比较方便。
皇上就决定不迁州了,还下令,以后要是河防官员工作懈怠,出了问题,就要严惩。
五月二十九号,黄河在曹州小堤北边决堤了。
六月,皇上给有关部门下旨说:“我听说五月二十八号黄河就决堤了,可你们上报的文书却这么慢。治水这事儿最紧急,一刻都不能耽误,稍微耽搁一会儿,就很难保护堤坝了。”
十二月,工部汇报说:“修建河堤,一共用了六百八十多万个劳动力,除了用兵士和军夫之外,还有四百三十多万民夫。”于是皇上就下令,让五百里范围内的州府派人来监督,那些没派人的地方就收取相应的钱,根据实际情况来征收。每个工人的工钱一百五十文钱之外,每天还发五十文钱的工钱,外加半升米。还命令彰化军节度使的亲属和都水少监大龄寿带五百人来回巡视,加强管理。
之前,河南路提刑司反映说:“河边的老百姓很多都穷困潦倒,逃跑了,主要是因为河防的差役太重了。其实治理黄河,主要就是修堤坝,只要对土方工程认真计算,按时征收柴草、木桩这些材料,也没什么难的。今年春天修堤坝,都水监一开始估算取土的地方离得很近,可等开工了才发现远了好几倍,民夫怕完不成任务,就高价买土,一个队就要花一千贯钱。还有许州一开始征收的柴草有十八万多捆,后来又加了四万四千捆,这些都是每年都要用的东西,在农闲的时候平均分配征收就容易多了。从现在开始修堤坝,请求都水监认真计算一下一年需要多少材料,按数量折算税收,或者统一购买,在冬天分三次限期交纳,这样比较方便。”皇上就让尚书省仔细研究一下,然后向他汇报。
明昌元年正月,朝廷的尚书省上奏说:“我们认为,以后凡是兴办工程,都要事先测量运送土石的距离远近,工程的增高加宽,确定工程量和期限,张榜公布让大家提前知道,不能随意增加劳役。还有河防所需物资,都由都水监每年八月以前,先统计旧有的储备物资之外还缺多少,以及次年春天工程的多少,上报给转运司进行筹备,在冬季的三个月内分期限额供应。如果水势不稳定,夏秋季节暴涨危急,就用邻近的埽(sào,河堤)的防备物资,不够的话,再向附近的州县购买。但是,也担心百姓家门口路面泥泞,运输困难,就按照税收中的科目折算成其他物资,并且提高价格,由官府支付,违反者按律处罚,同时命令所属的提刑司正官一人快马加鞭前去监督检查,这样一来,工程就有章法可循,河防也能得到保障。”皇帝批准了。
四年十一月,尚书省又上奏说:“河平军节度使王汝嘉等人说:‘黄河南岸以前有个分流的河口,如果可以疏通,就能分泄河水,减轻压力;黄河长堤以北,恐怕也有可以用来归纳排泄河水的地方,请求委派官员去查看。济北埽以北应该新建月堤。’我们认为应该采纳他们的建议。那些本来就熟悉河防的监官,都应该让他们和王汝嘉等人一起去查看,这样就能避免意见分歧。如果黄河南北确实不能开挖疏通,那么月堤就应该按照计划修建。”皇帝同意了。
十二月,皇帝下令都水监官员负责监督修筑黄河堤坝,并且命令大名府派一名正千户和二百名士兵前去维持秩序,负责工程的各项事务。
五年前的正月,朝廷的尚书省上奏说:都水监丞田栎和监里的其他官员一起讨论了黄河治理的利弊,写了份奏折。他们说,以前黄河每次在古堤南边决口,水都通过南清河和北清河分流。南清河下游有好几条干涸的河道,黄河水大部分都流进这些河道里,而北清河是济水原来的河道,水流量就小得多。让河水往北流,冲刷长堤的地方有十多处,堤外到处积水,恐怕很难按照原来的计划加固长堤和修建月堤。建议在北岸墙村决口,让河水流进梁山泺原来的河道,仍然保持南、北两清河分流的局面。但是北清河的老堤年久失修,应该规定时间加固大堤,而梁山故道有很多屯田的军户,也应该迁移。现在计划先在南岸的王村、宜村两处决堤导水,这样长堤就能得到保护,暂时先这样,如果导流不行,就按照上面说的办法决口,分成四条水道,再根据水势情况处理。
尚书省认为田栎他们说的和明昌二年刘玮等人提出的方案利弊不同,又让陈言官冯德舆和田栎当面对质,结果意见也不一致,于是把奏折送到了工部讨论。他们又说:如果马上在墙村决口,北清河沿岸二十多个州县,两岸绵延一千多里,堤防本来就没怎么修缮,恐怕那些屯田的军户也一时难以迁移。今年先在南岸延津县的堤坝决口泄水,北岸的长堤从白马以下到定陶以上,都要加紧修筑加固,这样才能防止以后的灾害。定陶以东的三埽废弃的堤坝就不用修了,只决开旧的压河口,引导积水往东南流,流到堤北张彪河和白塔河之间,影响到水利的军户可以迁移,梁山泺故道上分屯的军户也要提前安排好。
宰相奏请说:如果马上按照田栎他们提出的方案去做,恐怕改动太大,利弊关系重大。不如召来河平军节度使王汝嘉一起商议,先派两名干济官(负责水利工程的官员)去户部和工部查看情况,如果意见一致,就下令动用工程材料,根据州县的远近调拨民夫,督促春耕的官员负责今年的防汛,并和都水监的官员一起商议长久之计。皇上就下令让知大名府事、内族裔、尚书户部郎中李敬义担任行户工部事,由参知政事胥持国督促。又奏请派德州防御使李献可、尚书户部郎中焦旭到山东黄河经过的州县加固城堤,并让另外的人带民夫修筑北清河两岸的老堤,也让他们一起商议河防策略。
那天,皇上把宋阎士良写的《黄河利害》那本书交给参知政事马琪,说:“这本书里有些话还是有用的,现在赏赐给你。”
二月,皇上告诉平章政事守贞说:“王汝嘉、田栎专门负责黄河防务,这是国家的大事啊!我问他们有没有去南岸查看过情况?”守贞回答说:“没有。”皇上又问:“水决口会不会流向南岸?”守贞说:“不知道。”皇上说:“黄河水往北流已经很久了,从去年开始就应该好好规划,现在这样不称职啊!你下令让他们用心去保护,别出什么差错,还要好好研究长久之计。稍有怠慢,就一起治罪!”
三月,各行省、户部、工部和都水监的官员都谈论了黄河防务的利害。都水监原本计划在南岸的王村、宜村两地疏导河势,因为北来的水流到宜村堤坝附近就缓和了,只有王村河岸往上几里地河道弯曲,可以开挖一条河道,而且不会影响到城镇村庄。他们还计划在北岸的墙村疏导河道,依旧分成两条清河,流入梁山故道。北清河两岸原有一些小堤坝不完整,需要重新修筑大堤。尚书省说:“黄河水势那么猛,如果在墙村决口,山东的肥沃土地和盐场都会被淹没。即使修筑了堤坝,也未必能完全挡住洪水,工程量巨大,会白白耗费山东百姓的力气,毫无益处,反而有害。何况长堤已经加固了,又在南岸疏导河势,已经放弃了让河水流入梁山泺的计划,沿河的城镇也都修建了护城堤,之前修建的清河旧堤应该拆除了。监丞田栎说定陶以东的三埽弃堤不应修建,只说:‘决开旧河口,引导河水流入张彪、白塔两河之间的堤坝北侧,凡是水流冲刷到的屯田户都需要迁移。’我们认为,只需要在堤坝前面修建木质护岸就行了,中间的居民不必迁移,等到夏秋洪水泛滥的时候,让他们暂时避一避,水退了再回来,户部也是这么说的。”皇上说:“地方相距这么远,当地的利害,怎么能完全知道呢?只管交给行省认真规划就行了。”
四月,因为田栎关于黄河防务的建议,皇上告诉参知政事持国说:“这件事不只是你的责任,需要你们共同规划,别让我操心。像田栎说的,修筑堤坝需要二十万民工,每年施工五十天,五年才能完工,这是个巨大的工程,古时候都没有过。何况能不能成功还不知道,就算能成功,恐怕也很难实施。迁移四千军户不算难事,但是如果河水决口,也不知道会流到哪里,万一溃堤了,怎么办?如果在南岸两处疏导河道,让河水往南流,或许可以减弱水势。但是河水的形势,我没有亲眼见过,很难制定方案,你们也一样。丞相、左丞都不熟悉这些情况,可以召集百官详细讨论后再执行。”百官都说:“田栎说的放弃长堤,不修新堤,让河水流入梁山故道,让南北两条清河分流,这是省钱、减轻百姓负担、长久之计。我们认为黄河水势非常凶猛,变化无常,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何况梁山泺淤塞得很高了,而北清河又窄小,容纳不了那么多水,而且沿河的州县农民的房屋田地很多,如果让黄河水大量流入清河,山东一定会受灾。田栎还请求允许都水监直接向州府运司调拨经费,全权负责,一切如同军务一样,并且由执政官员监督。因为现在监官已经增加了,而且外监署司多由沿河州府长官兼任,还有佐官负责河防,他们可能会怠慢,已经有和军务一样的处罚规定了,田栎说的这些都没有什么用。”于是就否决了他的建议。
八月,黄河在阳武县的老堤坝决口了,洪水灌进了封丘县,一直往东流。 朝廷的尚书省上奏说:“都水监和负责巡查的官员没有尽到保护河堤的责任。”皇上就下令让同知都转运使高旭和武卫军副都指挥使女奚列奕(小名韩家奴)一起去想办法解决。
尚书省又上奏说:“都水监的官员之前犯了错,我们已经警告过他们,让他们一定要认真保护河堤。可是王汝嘉他们这些人一点儿都不放在心上,看到水势往南流,也不提前做好规划,留守司多次上报情况,他们却一拖再拖,结果害苦了百姓。这完全是违抗圣旨,罪责难逃!”皇上因此下令,王汝嘉等人分别降两级官职,打七十杖,然后罢免他们的职务。
皇上对宰相说:“李愈关于黄河决堤的建议,认为应该派大臣前去安抚民心,他的意见很好。以前担心黄河河北段决堤,就安排了堤防措施,还设立了行省,更何况现在黄河决堤造成这么大的危害,却只派一些小官,恐怕会辜负大家的期望。从国家的角度来看,虽然山东比河南重要,但老百姓都是我们的子民,哪有什么彼此之分呢?”于是皇上就派参知政事马琪前往,并准许他便宜行事。
皇上说:“李愈不能说完全没有罪过,虽然都水监的官员不归提刑司管辖,但如果他和留守司协商,方便地带领百姓保护堤防,或者向省部上报情况,让我知道,也是可以的。他只会夸大水势的凶险,却没有具体的规划,等到黄河真的决堤了,才和王汝嘉一起去看看就回来了,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问他王村河口疏通是在几月份,他回答是四月底,实际上是六月,连日期都不知道,提刑司的官员能这样吗?”随后,皇上命令户部员外郎何格赈济受灾的百姓。
当时,行省参知政事胥持国和马琪汇报说:“我们已经到达光禄村,巡视了堤坝。因为河水漫溢,堤岸崩塌,要到十多里外才能取土。而且堤坝窄小,只有几步宽,人力无法施展,虽然竭尽全力可以暂时修好,最终还是会再次崩塌。而且河道淤塞,地势高低不平,水流无法排出,即使水退了,新的河滩也很难开凿。孟华等四个埽和孟阳堤道,沿着汴河东岸,只有这些地方可以施工,我们会尽力修护,利用农闲时节组织人力,等到冬天结束完工,京城就不会受到危害了。”
参知政事马琪说:“都水监的官员太多了,办事互相依赖,或者互相邀功,议论纷纷,导致官事荒废。我建议撤销都水监的掾吏,设置两个勾当官。另外,从前选用都、散巡河官,都是由监官推荐,都是各部门的人,有些人年老体弱,想躲避仓库的繁琐事务,行贿求情,导致很多人不称职。我建议把都巡河官升为从七品,从应入县令兼举人中选拔,散巡河官照旧,也从各部门和丞簿中廉洁的举人中选拔,并且选择六十岁以下精力充沛、能力强的人。上任一年后,由提刑司考察,如果不称职,立即罢免。如果能够很好地守护堤防,使河水安流,任期满后,由本监和提刑司保荐,酌情升迁。所有河桥司的使副官也建议采用同样的选拔方法。”
接着胥持国也提出了同样的意见,皇上就采纳了他们的建议。闰十月,平章政事守贞说:“马琪关于河防的规划,还没有看到具体的工程数量,加上多年来进行工程建设,民力将要耗尽,现在持国又生病了,请另派有才能的人去商议。”皇上说:“如果堤防的抢修能够成功,那么财力方面我当然不会吝啬。只是担心财力物力耗尽,修好了又毁了,那怎么办呢?”宰相回答说:“如果全力抢修,即使有损失,损失也会较小,如果置之不理,那损失会更大。”皇上说:“会不会因此导致盗贼滋生呢?”守贞说:“宋朝因为黄河决堤而兴办工程,也曾导致盗贼滋生,但这大多发生在歉收的时候。现在是太平盛世,丰收年景,很少有差役,未必会到那种地步。而且河防工程是理所当然的,现在服役的人还是可以接受的。至于征收柴草,不问有没有,催促交纳,就会导致百姓倾家荡产来交纳,恐怕会让百姓更加困苦。”皇上说:“役夫必须就近征调,如果远距离调动,百姓会更加辛苦,只要能够解决运输问题就行了。但是应该等到马琪回来后再商议。”
庚辰日,马琪从行省回来,入朝觐见,说:“孟阳河堤和汴堤已经填筑修补,河水不能侵犯汴京。从现在起,河势趋向北方,明年春天,我打算在河道中间疏通,以解除南北两岸的危险。总共需要八百七十多万个工,可以在正月底开工。我请求提前再次前往河上监视。”皇上把他的意见交给尚书省,并对检查河堤和守卫河堤的官员等人的罪责进行分别处理。几天后,尚书省奏事,皇上谈到河防之事,马琪奏言:“我并非不敢尽心竭力,但是恐怕我的才智有所不及。如果另派官员商议,或许会有更好的办法,如果恰好和我的策略相同,一起兴办工程,或许可以稍微减轻朝廷的忧虑。”皇上同意了,就命翰林待制奥屯忠孝权任户部侍郎、太府少监温昉权任工部侍郎,负责户部和工部的事务,修治河防,并且告诫他们说:“你们两个人都是朕素来了解的,所以委以重任,希望你们能够不负朕的期望。如果有过失,朕也不会饶恕你们。”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1227年7月,皇帝下令:从现在开始,黄河沿岸各州府县的官员,即使有调动,也不允许出现空缺。
这意思就是说,黄河沿岸的官员岗位,必须有人在,不能空着。不管有没有调动,都要保证有人负责。
1229年9月,皇帝又给御史台的官员们下了一道命令,说:“河防的事情,本来跟你们御史台关系不大,但是你们御史台嘛,啥事都管,所以该查的还是要查。”
皇帝的意思是,虽然河防不是御史台的直接职责,但御史台有权调查一切,所以黄河防务方面的问题,如果发现有需要调查的,还是要认真调查。
1232年2月,有个叫崔守真的官员上奏说:“黄河水患很严重啊!那些用于河防的草料,虽然说是按税收折抵,但每年都要征收好几次,少说也有五六次,有时候还说是‘和买’,实际上根本就没给钱!” 皇帝一听,就下令让右三部司正郭澥和御史中丞孟铸好好调查一下,然后把结果报上来。
这位崔大人反映的情况就是,黄河防务的物资筹集,名义上是折抵税收,实际上经常要额外征收,而且还经常不给钱,这可真是苦了老百姓了。皇帝觉得这事儿得好好查查,于是就派了郭澥和孟铸去调查。
郭澥他们调查后汇报说:“大名府、郑州等地,从1228年开始,征收的草料,到现在都没给钱的,总共欠款超过二十一万九千贯!” 皇帝一听,立刻下令,让各地的财力雄厚的官员,和各州县的清廉官员一起,把这些欠款都给结清了,然后又让按察司继续调查此事。
调查结果出来,欠款金额巨大,皇帝下令必须把钱给还上,并且继续追查此事,可见皇帝对黄河防务和百姓疾苦的重视。
公元1227年(金宣宗贞祐三年)十一月壬申(具体日期),皇帝派参知政事侯挚去宜村祭祀河神。
过了几个月,到了第二年四月,单州刺史颜盏天泽上奏说:防守的策略,应该把黄河改道,让它向北流经德州、博州、观州、沧州等地。现在原来的河堤还完好无损,修建工程也不费力,水流向下,肯定不会有被冲毁的危险。困难的是,如果不以破坏沧州盐场损害国家利益为理由,就一定会说会淹没河北的良田。我曾经听河边上的老人说,如果河水分散开来,水浅了马都过不去,水深了船也过不去,这是防守的大计啊!如果河水淹没了百姓的田地,那么河水改道之后,淤泥会变成肥沃的土地,正好可以耕种,收成会比平时多一倍,这利大于弊啊!如果错过这个机会,那么河南一路的军粮就供应不上,河北、山东的老百姓都会土崩瓦解!皇上就下令讨论这件事。
到了1228年(贞祐四年)三月,延州刺史温撒可喜又上奏说:近些年来,黄河离开了原来的河道,从卫州东南方向流淌,经过徐州、邳州入海,因此,河南地区变得狭窄了。我私下认为,可以在新乡县西边把河水改道,向东北流去,南边有旧河堤,河水不会漫溢,流淌五十多里和清河汇合,然后经过浚州、大名府、观州、清州、柳口入海,这是黄河原来的河道,都有旧河堤,只要修补一下缺口就够了!这样一来,山东、大名等路都在河南的控制范围内,河北各郡也能控制一半,退可以作为防御的策略,进可以壮大恢复的根基。他还说:南岸的居民,已经被征召当河工修筑河堤、营建营房,还要负责运输草料粮食,赋役繁重,比其他地方多一倍,夏秋的赋税还没算进去呢,请求减轻一些赋役,以减轻百姓的负担。这件事交给了尚书省,宰相们认为:黄河向东南流淌已经很久了,一旦改道,恐怕原来的河道容纳不下,会泛滥成灾,分成好几条河,就无法控制了。水流分散了,河道变浅变窄,容易渡河,冬天还会结冰,防守会更加困难,这万万不可!于是皇上只下令适当减轻南岸各郡县居民的赋役。
到了1229年(贞祐五年)夏四月,皇帝下令枢密院,在黄河沿岸重要的地点,可以修筑石岸,还要设置拒马桩、陷马坑来防御敌人。
话说当年金朝的都城在燕京,东边五十里就是潞水。为了方便运输粮食,人们修建了水闸,用来控制高良河和白莲潭的水位,方便山东河北的粮食运输。凡是靠近河边的州府城市,都设有仓库储存各地缴纳的赋税,比如恩州的临清、历亭,景州的将陵、东光,清州的兴济、会川,献州和深州的武强,这六个州的很多县都有这样的仓库。
那时候的漕运水道,旧黄河经过滑州、大名、恩州、景州、沧州、会州等地。漳水东北边是御河,它连接着苏门、获嘉、新乡、卫州、浚州、黎阳、卫县、彰德、磁州、洺州等地的粮食供应。衡水则经过深州汇入滹沱河,把献州、清州的粮食运来,最终都汇聚到信安海壖(hǎi yān)。然后溯流而上到达通州,再从通州入闸,十多天后就能到达京师。其他的,比如霸州的巨马河、雄州的沙河、山东的北清河,也都参与了漕运。
但是,从通州往上,地势高,水流不畅,河道容易变浅,大船走不了,经常需要人力搬运,老百姓很辛苦。世宗皇帝在位的时候,有人建议开凿卢沟金口来改善漕运,结果干了好几年也没成功,这事儿《卢沟河》里都记载着呢。“其后亦以闸河或通或塞,而但以车挽矣。”后来就只能靠修修水闸或者干脆用车拉了。
漕运的规矩是,春天等冰雪融化就开始,夏天雨季结束;秋天从八月开始,一直到河水结冰。船队出发前,要把粮食装好,用草袋封起来,然后交给卸货的地方,检查一下和封存时的样品是否一致,一致才能接收。每艘船出发前三天要检修,每天装一船的粮食,装完后三天出发。运输里程按溯流和顺流来算,到达目的地仓库后,三天卸货,三天结算。
运输的费用,水运方面,每石盐走一百里要付48文钱,米要50文1分2厘7毫,粟要40文1分3毫,钱的话每贯要付1文7分2厘8毫。陆运方面,每石米走一百里要付112文1分5毫,粟要57文6分8厘4毫,钱每贯要付3文9厘6毫。其他货物每百斤走一百里,平路春冬要付131文5分,夏秋要付157文8分;山路春冬要付149文,夏秋要付210文。官府的运输费用,春冬要付90文3分,夏秋要付114文。老百姓租用官船运输,费用按十分之几来算,第一年打八折,第二年打八二折,第三年打八三折,第四年打八五折,五年以上打九折。
一开始,金世宗大定四年八月,因为山东大丰收,皇帝下令把山东的粮食运到京城。
十月的时候,皇帝出城到郊外,看到运河堵塞了,就问是怎么回事。负责的人说是户部没做好规划造成的。皇帝就把户部侍郎曹望之叫来,责备他说:“运河堵了也不疏通,让老百姓陆路运输这么辛苦,罪过都在你们!我不打算立刻处罚你们,你们必须全力以赴把漕运河道疏通了!”
大定五年正月,尚书省上奏说,可以调动几万民夫来修。皇帝说:“现在正是春天,不能让老百姓太辛苦,就命令宫内人员、东宫的亲王家丁,还有五百内里(禁军)的士兵来修浚运河。”
到了大定二十一年,八月的时候,京城粮食储备不足,皇帝下令从沿河的恩州、献州等六个州调运一百多万石粮食到通州,再运进京城。
明昌三年四月,尚书省又上奏说:“辽东、北京路粮食一向很多,应该利用海运把粮食运到山东。前些日子我们查看了东京附近的海域,发现从大务清口到咸平、铜善馆,都可以设立仓库储存粮食,方便漕运。如果山东、河北发生歉收,就可以用这些粮食来救济。”皇帝批准了。
承安五年,边河仓州地区,可以规定用二十万石大豆折纳粮税,运到京城,验收后用于养马,费用从俸禄中支出;同时还要运送十万石麦子,也按原样支出。然后皇帝又命令都水监丞田栎去查看运粮河道。
公元1121年,朝廷发现景州漕运司管辖的六河仓,每年收的税粮超过六万石,管辖的州县最远的距离超过二百里,官吏贪污受贿,故意拖延,老百姓苦不堪言,就连附近的官员也参与其中。于是,朝廷派了一位监察御史去那里调查整顿。
五年后,也就是公元1125年,皇上到霸州视察,发现漕河水位浅,河道淤塞严重,就下令尚书省从山东、河北、河东、中都、北京调集六千民夫,重新疏浚漕河。如果占用的是屯田的土地,政府就给予补偿;如果是老百姓的田地,就多给些钱。
公元1126年,尚书省发现,漕河沿线的州县官员都认为漕运跟自己没关系,所以很多地方河道都淤塞了,那些负责运输的纲户就借口河道浅、船装载量少来敲诈勒索,各种贪污腐败层出不穷。于是,朝廷规定,漕河沿线所有州府官员的官衔后面都要加上“提控漕河事”,县令的官衔后面都要加上“管勾漕河事”,让他们负责督促检查漕运,维护河堤。
具体来说,受影响的府有三个:大兴府、大名府、彰德府;州有十二个:恩州、景州、沧州、清州、献州、深州、卫州、浚州、滑州、磁州、洺州、通州;县有三十三个:大名县、元城县、馆陶县、夏津县、武城县、历亭县、监清县、吴桥县、将陵县、东光县、南皮县、清池县、靖海县、兴济县、会川县、交河县、乐寿县、武强县、安阳县、汤阴县、监漳县、成安县、滏阳县、内黄县、黎阳县、卫县、苏门县、获嘉县、新乡县、汲县、潞县、武清县、香河县、漷阴县。
同年十二月,朝廷在通济河设立了巡河官一职,和天津河巡河官同属一个机构,共同管理漕河的闸门和河岸,但对外只称天津河巡河官,归都水监管辖。
公元1128年六月,通州刺史张行信上奏说:“船只从通州进入闸口,要十多天才能到达京城,而朝廷只拨付了五天的运输费用。”于是朝廷增加了这方面的费用。
贞祐三年,皇上把都城迁到了汴京。因为陈州和颍州靠近水边,想利用老百姓的船只漕运粮食,觉得不太方便。于是,就效仿观州漕运司,设置提举官,招募船户并登记造册,还派户部官员来回巡视督促。
四年后,皇上采纳了右丞侯挚的建议,开通了沁水河,以便运输粮食。皇上还考虑到京城转运粮食的辛苦,下令拿出皇家马厩里的牛和官车,来帮助运输。
兴定四年十月,皇上告诫太子说:“中京运送粮食的官员,一定要选择可靠的人,万一出了差错,枢密院的官员也要承担责任!运粮的船只,要用毛花辇(一种车辆)制作的船首船尾相连的船,还要像军队渡河一样挂上旗帜,千万别让敌人知道这是运粮的船。”
陕西行省的官员把胡鲁建议说:“陕西每年都运送粮食支援关东地区,老百姓已经非常辛苦了,如果能利用船只从渭河进入黄河,顺流而下,就能减轻老百姓的负担。”皇上就下令加强侦察,如有警情,所有船只都要停靠在南岸。
当时朝廷从邳州、徐州、宿州、泗州征集军粮,京东地区每年要运送十多万石粮食,老百姓苦不堪言。
元光元年,皇上在归德府设立了通济仓,设置了一名都监,用来接收东郡的粮食。
定国军节度使李复亨建议说:“河南是皇上驻跸的地方,军队不能缺少,粮食越多越好。这些年来,稍微有点粮食短缺就要依赖陕西,而陕西地肥物丰,每年支援十万石粮食不成问题。但是,用车运送的费用太高,可以减少一半,老百姓怎么承受得了?应该建造二十艘大船,从大庆关渡过黄河,向东到达湖城,往返只需要几天时间,撑船的人也不过一百人。如果每艘船能装三百五十斛粮食,那么一百个人几天就能运送七千斛粮食!从夏天到秋天,就能漕运三千多万斛粮食,而且不会有滞留的问题。”皇上同意了他的建议。
同时,皇上还在灵璧县潼郡镇设立了仓都监和监支纳,正在开凿长直沟,打算从万安湖用船运送粮食到汴京和泗州,用来储备粮食。
大定十年,金朝皇帝决定开凿卢沟河,方便漕运,把粮食运到京城。皇帝高兴地说:“这样一来,全国各地的物资都能直接运到京城了,好处可太大了!”然后就下令征调千里之内的人民来干活,还特意吩咐说,受灾的地区可以免除徭役,让百官的随从帮忙。
可是没过多久,皇帝又下令说:“山东闹饥荒,现在搞工程会影响农民种地,大家不得怨声载道吗?开河本来是为了利民,结果却招来怨恨,不行!先停下来吧!”
到了大定十一年十二月,朝廷大臣又建议重新开凿卢沟河,从金口疏通到京城北面的护城河,然后向东延伸到通州的北边,再进入潞水。预计工期八十天。大定十二年三月,皇帝让人重新勘察,结果报告说:“只需要五十天就能完工。”皇帝召见大臣责问说:“多出来的三十天白白浪费人力物力,你们当初怎么就没考虑到这一点呢?”
河道修好后,才发现问题不少。因为地势高,河水又浑浊。河水流得急,到处漩涡,河岸容易崩塌;河水浑浊,淤泥堆积,河道变浅,根本无法通航。后来,皇帝对大臣们说:“开凿卢沟河当漕运河道,到现在还没看到什么好处,如果真的能通航,南方各地的货物都能运到京城,价格也会便宜很多。”平章政事驸马元忠说:“请求找懂河道的人,去实地考察一下。”结果还是不行,只好放弃了。
大定二十五年五月,卢沟河在上阳村决堤了。之前,显通寨也决堤了,朝廷下令征调中都三百里以内的人民去堵塞,结果现在又决堤了。朝廷担心白费人力物力,就下令暂时先别修了。
大定二十七年三月,大臣们上奏说:“孟家山金口闸下对着都城,高度超过一百四十尺,只派射粮军看守,恐怕不够安全。万一遇到洪水暴涨,有人作乱,后果不堪设想。如果彻底堵塞,那么灌溉的稻田就都变成旱地了,种小麦也找不到合适的土地。不然的话,就应该修建更加坚固的水闸,并在岸上设立管理机构和兵营,这样才能确保安全。”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派人去堵塞决口。夏四月丙子日,皇帝下诏封卢沟河神为安平侯。
大定二十八年五月,皇帝下令在卢沟河上修建桥梁,方便往来。但是,还没等开工,世宗皇帝就去世了。
章宗皇帝即位后,大定二十九年六月,因为河水湍急,过河的人经常出事,皇帝下令建造船只,后来又改主意,决定修建石桥。明昌三年三月,石桥终于建成,皇帝下令命名为广利桥。
有关部门认为,这条桥是皇帝出行和商旅往来的重要通道,建议政府在桥的两边修建廊房,让人居住。皇帝说:“这有什么必要的,老百姓自己会解决的。”左丞守贞说:“但是恐怕会被地主豪强霸占,而且很多无利可图的人只住在东岸,如果政府修建,东西两岸都会有人居住,也方便管理。”皇帝最终同意了这个建议。
六月,卢沟河堤决堤了,皇上赶紧下令要尽快堵上,别让河水泛滥成灾。 有个叫路铎的御史大夫就上书建议说:“应该顺着水流的方向分流,没必要修补玄同口以下、丁村以上的老堤。”皇上让宰相们商量商量,最后就派工部尚书胥持国和路铎一起去看看堤坝的情况。
大定八年六月,滹沱河水冲破了真定府的堤防,皇上就下令从河北西路以及河间、太原、冀州征调两万八千民夫,赶紧修缮堤岸。十年二月,滹沱河设立了两个巡河官员。十七年,滹沱河在白马岗决堤了,有关部门赶紧报告了皇上,皇上就派人去堵塞决口,从真定府方圆五百里内征调民夫,于十八年二月一日开始修建,并任命真定府同知鹘沙虎和河北西路转运使同知徐伟负责监督。
漳河方面,大定二十年正月,皇上命令有关部门修缮漳河的闸门,所需的一切材料都由官府供应,不能扰民。明昌二年六月,漳河和卢沟河堤都决堤了,皇上命令赶紧堵上。四年正月癸未,有关部门报告说修缮漳河堤坝需要三十八万多工,皇上就按照卢沟河的例子,招募那些因为水灾没饭吃的人来当民夫,官府发放钱粮,不够的话就从受灾的百姓家里调拨,按照上面的标准发放。
大名府路,就是宋朝的北京,魏郡所在地。府里管辖着三个州,二十个县,二十二个镇。贞祐二年十月,还设立了行尚书省,那可是相当重要的行政机构。
大名府,级别很高,属于上等府,是天雄军所在地。以前是个散府,曾经设立过统军司,但天德二年取消了,把管辖的人户分给了附近的总管府。到了正隆二年,才升格为总管府,附近十二个猛安都归它管辖,还负责漕河的管理。这地方产粮食、布匹、梨、樱桃、木耳和硝石,户籍人口有三十万八千五百一十一户。府里管辖着十个县,十三个镇,其中柳林和侯固两个镇是以前就有的。
元城,这地方有惬山,还有漕运用的御河和屯氏河,辖有两个镇,分别是安定镇和安贤镇。大名镇只有一个镇,就叫大名镇。魏县、冠氏(冠氏有弇山和水沙河,辖四个镇:普通镇、清水镇、博宁镇、桑桥镇)、南乐镇(就一个南乐镇)、馆陶镇(馆陶镇,有漕运御河)、夏津镇(夏津镇,有屯氏河和润沟河)、朝城镇(韩张镇)、清平镇(清平镇,有新渠金堤)、莘镇(马桥镇),这些都是大名府管辖的地方。
恩州,级别中等,是刺史管辖的州,宋朝的时候是清河郡的军事重镇,治所在清河,现在治所在历亭。人口有九万九千一百一十九户,辖四个县,六个镇。历亭,这地方有永济渠,还设有河仓,辖四个镇:漳南镇、新安乐镇、旧安乐镇、王杲镇。武城镇(武城镇,有永济渠和沙河)、清河(有永济渠和漳渠)、临清镇(临清镇,有河仓),这些都属于恩州。
濮州,级别比较低,是刺史管辖的州,宋朝的时候是濮阳郡。户籍人口五万二千九百四十八户,辖两个县,三个镇。鄄城,这地方有旄丘、陶丘和金堤,辖两个镇,临濮镇和雷泽镇,这两个镇以前都是县,贞元二年才改为镇。范镇,只有一个定安镇。
开州,以前是宋朝的开德府澶渊郡镇宁军节度,后来降为澶州,金朝皇统四年又改回现在的名字。户口有33836户。开州下辖四个县和一个镇:濮阳(靠着卫阳山、鲋鳎山,还有黄河、淇河和瓠子口);清丰(有广阳山和黄河);观城(有泉源河);武乡镇。
长垣县原本属于南京,金朝泰和八年因为靠近黄河不方便,才划归开州。开州属于河东北路。宋朝时期是河东路,金朝天会六年把河东路分成南北两路,各设兵马都总管。
河东北路下辖一个府,三个节度使管辖的州,九个刺史管辖的州,三十九个县,四十个镇,十个堡,八个寨。太原府,级别很高,是武勇军。以前是宋朝的太原郡河东军节度,金朝建立初期还是次府,后来改名为并州太原郡河东军总管府,还设有转运司。这儿有造墨的作坊,还有炼银的洞穴和产玛瑙石的地方,盛产松脂、白胶香、五灵脂、大黄和白色玉石。户口有165862户。下辖十一个县和八个镇:
阳曲县(靠着罕山、蒙山,还有汾水),下辖五个镇:阳曲镇、百井镇、赤塘关镇、天门关镇、陵井驿镇;太谷县(有太谷山和蒋水);平晋县(贞祐四年七月被废除,兴定元年又恢复,有龙山和晋水),下辖两个镇:晋宁镇、晋祠镇;清源县(有清源水和汾水);徐沟县(原本是清源县的徐沟镇,大定二十九年升格为县);榆次县(有麓台山和涂水);祁县(有帻山和太谷水),下辖一个镇:团柏镇;文水县(有隐泉山、汾水和文水);交城县(有少杨山、狐突山和汾水);盂县(兴定年间升格为州,受绛州元帅府节制,设有刺史,后来又降回县,有白马山、原仇山和滹沱水);寿阳县(兴定二年九月曾经划归平定州,有方山和洞过水);晋州(兴定四年正月在寿阳县西张寨设立)。
忻州,级别较低,设有刺史,以前是定襄郡军。户口有32341户,下辖两个县和四个镇。
话说这秀容府啊,地界儿可大了,有程候山、云母山,还有忻水、滹沱水,辖着忻口、云内、徒合、石岭四个镇。
定襄府呢,就简单些。平定州是府里重要的州,刺史大人管着呢。这州啊,本来是宋朝的平定军,大定二年才升格成州。兴定二年又改成了防御,十一月又降回郡,户口一万八千二百九十六户。底下有两个县,三个镇:平定县(靠着浮山,还有浮泺水),有两个镇,叫承天镇和东百井镇;乐平县(兴定四年正月升为皋州了,这儿有乐平山和清漳水),只有一个镇,叫净阳镇。
再说汾州,这可是个上等州。宋朝的时候是西河郡军事,天会六年设立了汾阳军节度使,后来又设立了河东、南、北三路提刑司,户口八万七千一百二十七户,五个县,两个镇:西河县(有谒泉山、比干山,还有文水、汾水),一个镇叫郭栅镇;孝义县(有胜水);介休县(有介山、汾水),一个镇叫洪山镇;平遥县(有鹿台山、汾水);灵石县(贞祐三年从霍州划过来,四年五月才正式归属,这儿有静岩山、汾水)。
石州,也是上等州,刺史管着,以前是昌化军。兴定五年又划归晋阳府了,这是听从了郭振的建议。户口三万六千五百二十八户,六个县,四个镇:离石县(靠着胡公山,还有离石水),一个镇叫石窟镇;方山县(贞祐四年迁到积翠山去了,这儿有方山和赤洪水);孟门县(以前叫定胡,明昌六年改的名,宋朝时属于晋宁军,有黄河和宁乡水),有两个镇,吴保镇和天泽镇;温泉县(贞祐四年五月划归汾州了,这儿有远望山和温泉);临泉县(宋朝时属于晋宁军,有黄河和临泉水),一个镇叫克胡镇;宁乡县(以前叫平夷,明昌六年改的名)。
葭州,是个小州,刺史管辖。以前是晋宁军,贞元元年归属汾州管辖,大定二十二年升格为晋宁州,二十四年改成现在的名字。它位于黄河西岸,兴定二年五月因为河东地区遭受破坏,改属延安府。户口总数是八千八百六十四户。有八个寨子和九个堡,分别是:神泉寨、永祚堡、乌龙寨、康定堡、宁河寨、宁河堡、太和寨、神木寨、通津堡、弥川寨、护川堡、强川堡、清川堡、通秦寨、通秦堡、晋安堡、吴堡寨。以上这些都在黄河西岸,靠近西夏的边界。
代州,是个中等规模的州。宋朝的时候是雁门郡的防御区,天会六年设立了震武军节度使。贞祐二年四月临时设置了西经略司,八月又撤销了。户口总数是五万七千六百九十户。有五个县和十三个镇:雁门县(倚着山,有夏屋山、雁门山和滹沱水),下辖三个镇(雁门镇、西陉镇、胡谷镇);崞县(倚着山,有崞山、石鼓山、滹沱河和沙河),下辖一个镇(楼板镇);五台县(贞祐四年三月升格为台州,有五台山和蠙虑虒水),下辖两个镇(兴善镇、石觜镇);广武县(贞祐三年七月划归代州);繁畤县(贞祐三年九月升格为坚州),下辖七个镇(茹越镇、大石镇、义兴镇、麻谷镇、瓶形镇、梅回镇、宝兴镇)。
隩州,是个小州。宋朝的时候是旧火山军,大定二十二年升格为火山州,后来改成了现在的名字。兴定二年九月改属岚州管辖,四年因为地区破坏严重,州治迁到了黄河滩的许父寨。户口总数是七千五百九十二户。有一个县和一个镇:河曲县(贞元元年设立,有火山和黄河),下辖一个镇(邺镇)。
宁化州,是个小州,刺史管辖。以前是宁化军,大定二十二年升格为州。户口总数是六千一百户。有一个县和一个镇:宁化县,下辖一个镇(窟谷镇)。
岚州,是个小州,宋朝的时候是旧楼烦郡的军事管辖区,天会六年设立了镇西节度使。户口总数是一万七千五百五十七户。有三个县和四个镇:宜芳县,下辖一个镇(飞鸢镇)。
合河镇有三个,分别是合河津、乳浪和盐院渡。
接下来说楼烦。岢岚州,属于下州,由刺史管辖。它本来是宋朝的岢岚军,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州,贞祐三年九月升为防御,四年正月升为节镇,五月又降为防御。户口总数五千八百五十一户。下辖一个县和一个堡:岚谷县(有岢岚山、雪山和岢岚水),寒光堡。
保德州,也属于下州,由刺史管辖。它本来是宋朝的保德军,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州,元光元年六月升为防御。户口总数三千一百九十一户。下辖一个县:保德县(大定十一年设立,有大堡津和沙谷津)。
管州,属于下州,由刺史管辖。它本来是宋朝宪州静乐郡,天德三年改名,兴定三年升为防御。户口总数五千八百八十一户。下辖一个县:静乐县。
河东南路,辖有两个府,三个节镇,一个防御,六个刺郡,六十八个县,二十九个镇,六个关隘。
平阳府,属于上府。宋朝时是平阳郡建雄军节度使的辖地。它原本是晋州,最初是次府,设立建雄军节度使。天会六年升为总管府,并设立转运司。兴定二年十二月因为破败而降为散府。(这里出产书籍,还有解盐、隰州绿、卷子布、龙门椒、紫团参、甘草、苍术等特产。户口总数一十三万六千九百三十六户。下辖十个县和一个镇:)临汾县(天会六年确定临汾为次赤,其余并为次畿,设丞、簿、尉各一人。有姑射山、平水、壶口山和汾水。);襄陵县(倚,有浮山、汾水和橘水。);故关镇;洪洞县(有霍山和汾水。);赵城县(有姑射山、汾水和霍水。);霍邑县(贞祐三年七月升为霍州,辖赵城、汾西、灵石三县。兴定元年七月升为节镇,军号镇定军。有霍山、汾水和彘水。);汾西县(有汾西山和汾水。);岳阳县(有乌岭山和通军水。);浮山县(旧名神山,大定七年改名为浮山,兴定四年更名为忠孝。);和川县;冀氏县。
隰州,以前是宋朝的大宁郡,后来设为团练,军政合一。天会六年改名为南隰州,是为了和北京的隰州区分开来,天德三年又去掉了“南”字。户口总数是两万五千四百四十五户,下辖六个县和四个关隘:隰川县(靠着石马山和石楼山);仵城县(兴定五年正月,从隰川县的午城镇升格而来);蒲县(兴定五年正月升为蒲州,大宁郡归属蒲州管辖,境内有孤石山和横木岭);大宁县(境内有孔山、黄河和日斤水),以及一个马门关;永和县(境内有楼山、黄河和仙芝水),以及一个永和关;石楼县(境内有石楼山、黄河和龙泉),以及两个关隘,分别是永宁关和上平关。
吉州,级别较低,设有刺史,宋朝时设立团练。以前叫慈州,天德三年改名为耿州,设立文成郡军,明昌元年又改名为吉州。户口总数是一万三千三百二十四户,下辖两个县:吉乡县(境内有壶口山、孟门山、黄河和蒲水);乡宁县。
河中府,级别很高,宋朝时是河东郡。以前是护国军节度使的驻地,天会六年降为蒲州,设防御使。天德元年升为河中府,仍然是护国军节度使的驻地。大定五年又设立了陕西元帅府。户口总数是十万六千五百三十九户,下辖七个县和四个镇:河东县(靠着中条山、五老山,境内还有黄河、妫水和汭水),以及永乐镇和合河镇;荥河县(贞祐三年升为荥州,河津县和万泉县归属荥州管辖,境内有黄河、汾水和睢丘),以及北郎镇;虞乡县(境内有雷首山、中条山和坛道山);万泉县,以及胡壁镇;临晋县(境内有三疑山和黄河);河津县;猗氏县(境内有涑水)。
绛州,级别很高,宋朝时是绛郡防御使的驻地。天会六年设立绛阳军节度使。兴定二年十二月升格为晋安府,负责统领河东南路的兵马,三年三月又设立了河东南路的转运司。户口总数是十三万一千五百一十户,下辖七个县、五个镇和一个关隘:正平县(靠着定境山,境内还有汾水、浍水和鼓水,而且比较繁华),以及泽掌镇。
曲沃这地方,有绛山、绛水、汾水、浍水。镇上有柴村和九王两个镇。
稷山,这地方有稷山和汾水。
翼城,兴定四年七月升格为翼州,管辖垣曲和绛县。元光二年又升格为军事重镇,军队叫翼安军。这儿还有浍高山、清野山、乌岭山。
太平县,有汾水流过。
垣曲县,有王屋山、清廉山、黄河和清山。只有一个皋落镇,还有一个行台关。
绛县,有太阴山、教山和绛水。只有一个绘交镇。
平水县,兴定四年七月搬到了汾河西边,这是因为平阳公胡天作请求的结果。
解州,是上州,刺史管辖。宋朝时是庆成军防御,国初的时候设立过解梁郡军,后来废除了,只留下刺史管辖的州。贞祐三年又升格为军事重镇,军队叫宝昌军。兴定四年州治搬到了平陆县。户口有七万一千二百三十二户。下辖六个县,四个镇:
解县,就靠着州城。有坛道山和盐池。
平陆县,有吴山和黄河。有一个张店镇。
芮城县,宋朝时属于陕州。有中条山、黄河和龙泉。
夏县,有巫咸山、中条山和淡水。有一个曹张镇。
安邑县,有中条山、稷山、盐池和涑水。
闻喜县,有九龙山、汤山和涑水。有两个镇,东镇和刘庄。
泽州,是上州,刺史管辖。宋朝时是高平郡。天会六年,因为和北京的泽州重名,加了个“南”字。天德三年又把“南”字去掉了。贞祐四年归属潞州昭义军,后来又改归孟州。元光二年升格为军事重镇,军队叫忠昌军。户口有五万九千四百一十六户。下辖六个县,两个镇:
晋城县,就靠着州城。有太行山、丹水、白水和天井关。有两个镇,周村和巴公,以前还有一个星轺镇。
端氏县,有石门山和巨峻山。
陵川县,有太行山和九仙山。
阳城县,元光二年十一月升格为阳城州。有王屋山和濩泽。
高平县,有头颅山、米山和丹水。
沁水县,有鹿台山、沁水和马邑山。
潞州,地位很高,是宋朝的隆德府上党郡昭德军节度使管辖的地方。天会六年的时候,节度使还兼任潞南沁观察处置使。户口总数七万九千二百三十二户。下辖八个县,四个镇:
上党县(是州治所在地),有一个镇(八义镇)。壶关县(有抱犊山、紫团山、赤壤山)。屯留县(有盘秀山、绛水),有一个镇(寺底镇)。长子县(有羊头山、发鸠山、尧水),有一个镇(横水镇)。潞城县(有三垂山、伏牛山、潞水、漳水)。襄垣县(有鹿台山、涅水、漳水),有一个镇(虎亭镇)。黎城县(有白岩山、故壶口关)。涉县(贞祐三年七月升为崇州,黎城县划归崇州管辖;贞祐四年八月因为战乱,又降为县;兴定五年九月再次升为州。有崇山、涉水)。
辽州,地位中等,是刺史管辖的地方。宋朝的时候是乐平郡刺史管辖,天会六年因为和东京的辽州同名,所以加了个“南”字,天德三年又去掉了“南”字。户口总数一万五千八百五十户。下辖四个县,一个镇,一个关:
辽山县(是州治所在地),有一个镇(平城镇,旧时是县,贞元年间降为镇,隶属辽山县,后来旧芹泉镇也废了)。有一个关(黄泽关)。榆社县(有武乡水、石勒沤麻池)。和顺县(有九原山)。仪城县(以前是平城县,贞元二年降为镇,隶属辽山县;贞祐四年又升为县,改名为仪城县)。
沁州,地位中等,是刺史管辖的地方,属于锦山郡。宋朝时是威胜军,天会六年升为州。元光二年升为节度使镇守的地方,军队名称为义胜军。户口总数一万八千五十九户。下辖四个县,一个镇:
铜鞮县(是州治所在地),有铜鞮山、石梯山、洹水、交水。武乡县(有胡甲山、武乡水),有一个镇(南关镇)。沁原县(元光二年十一月升为谷州,有霍山、沁水)。绵上县(有羊头山、沁水)。
怀州,级别很高,以前是宋朝的河内郡防御使管辖的地方。金朝天会六年,和临潢府的怀州一起,加了个“南”字,改称沁南军节度使,到了天德三年又把“南”字去掉了。皇统三年四月,又设立了黄沁河堤都大管勾司。大定五年设立了行元帅府。兴定五年又设立了招抚司。户口总数是八万六千七百五十六户。下辖四个县,六个镇:
河内县,级别很高,有太行陉、太行山、黄河、沁水、湨水等地理标志。下辖四个镇:武德镇、柏乡镇、万善镇、清化镇。
修武县,有浊鹿城。下辖一个镇:承恩镇。
山阳县,兴定四年才设立的,是用修武县的重泉村改成的,属于辉州管辖。
武陟县,有太行山、天门山、黄河、沁水。下辖一个镇:宋郭镇。
孟州,级别也很高。以前是宋朝的济源郡节度使管辖的地方,天会六年降河阳府为孟州,设立了防御使,负责守卫盟津。宣宗时期设立了经略司。户口总数是四万一千六百四十九户。下辖四个县,两个镇:
河阳县,级别很高,有岭山、黄河、湛水、同水。下辖两个镇:谷罗镇、沇河镇。
王屋县,有王屋山、天坛山、析城山、黄河。
济源县,有太行山、孔山、济水、澳水、沁水。
温县,有黄河、湋水。
京兆府路,以前是宋朝的永兴军路。金朝皇统二年,把陕西的六路合并成四路,分别是京兆路、庆原路、熙秦路、鄜延路。京兆府路下辖一个府,一个节度使管辖的镇,一个防御使管辖的地方,四个刺史管辖的郡,三十六个县,三十七个镇。
京兆府,级别很高,以前是宋朝的京兆郡永兴军节度使管辖的地方。皇统二年设立了总管府,天德二年又设立了陕西路统军司和陕西东路转运司。这里盛产白芷、麻黄、白蒺藜、茴香、细辛等药材。户口总数是九万八千一百七十七户。下辖十二个县,十个镇。(以前还有中桥镇和临泾镇,后来废除了。)
长安县,级别很高,有终南山、龙首山、沣水、渭水、镐水。下辖一个镇:子午镇。
咸宁县,级别很高,以前叫万年县,后来改名。泰和四年被废除,不久又恢复了。下辖两个镇:鸣犊镇、乾祐镇。
兴平,这地方有渭水和醴泉。
泾阳,这地方就不用多说了。
临潼,这地方有骊山、渭水和戏水,还有一个镇叫零口镇。
蓝田,这地方有蓝田山、匮山和灞水。
云阳,这地方有个孟店镇。
高陵,这地方有泾水、渭水和白渠,还有两个镇,分别是毗沙镇和渭城镇。
终南山,宋朝的时候是清平军,现在有个甘河镇。
栎阳,这地方有渭水、沮河和清泉陂,还有一个粟邑镇。
鄠县,这地方有终南山、牛首山、氵美陂和渭水,还有一个秦渡镇。
咸阳,这地方就不细说了。
商州,级别比较低,是刺史管辖的地方,宋朝的时候是上洛郡的军事重地。贞祐四年升格为防御,后来归属陕州,兴定二年正月又重新归属商州,元光二年五月又改隶属河南路。户口数三千九百九十九户。有两个县和一个镇,以前还有西市、黄川、青云三个镇,后来都废除了。
上洛,这地方有楚山、熊耳山、丹水和峣关。有两个镇,商洛镇和丰阳镇,以前都是县,贞元二年降格为镇。
洛南,这地方有冢岭山和洛水。
虢州,级别比较低,是刺史管辖的地方,宋朝的时候是虢郡的军事重地。贞祐二年划归陕州管辖,主要为了防备潼关。户口数一万二十二户。有三个县和五个镇。
虢略,这地方有鹿蹄山、黄河和烛水,还有三个镇:靖远镇、玉城镇和朱阳镇。
卢氏,这地方有朱阳山、熊耳山、洛水和鄢水,有两个镇:社管镇和栾川镇,栾川以前是县,海陵贞元二年降格为镇。
朱阳,海陵时期曾经废除,后来又恢复设置,这地方有地肺山。
乾州,级别中等,是刺史管辖的地方。宋朝的时候曾经改名为醴州,天德三年又改回乾州。户口数二万六千八百五十六户。有四个县和三个镇。
奉天,这地方有梁山、莫谷水和甘谷水,还有一个薛禄镇。
醴泉,这地方有九峻山和浪水,还有一个甘北镇。
武亭,以前叫武功,大定二十九年因为避开显宗皇帝的名字而改名。这地方有敦物山、武功山和渭水,还有一个长宁镇。
好畤,这地方有梁山和武亭河。
同州,在宋朝的时候是冯翊郡定国节度使的治所,后来改成了安国军节度使。以前每年要进贡圆筋茧、耳羊,大定十一年取消了这个贡品。同州总共三万五千五百六十一户,辖六个县,九个镇。
冯翊县,靠近洛水和渭水,辖两个镇:沙苑镇和临镇。朝邑县,有黄河和渭水流经,辖四个镇:朝邑镇、新市镇、延祥镇和洿谷镇。白水县,境内有五龙山、洛水和白水河。郃阳县,境内有非山、瀵水和黄河,辖一个镇:夏阳镇。澄城县,境内有梁山和洛水。韩城县,贞祐三年被设置为桢州,郃阳县划归桢州管辖,辖两个镇:寺前镇和良辅镇。
耀州,属于上州,刺史管辖。宋朝时是华原郡感德军节度使的治所,金朝皇统二年降为军事州,后来又恢复为刺史州。总共五万两千一百一十一户,辖四个县,两个镇。
华原县,境内有土门山、漆水和沮水。同官县,境内有白马山和同官川,辖一个镇:黄堡镇。美原县,境内有频阳山。三原县,境内有尧门山和中白渠,辖一个镇:龙桥镇。
华州,属于中州。宋朝时是华阴郡镇潼军节度使的治所,金朝初期沿袭了这个设置,后来又设置了节度使,皇统二年降为防御使。贞祐三年八月升为节度镇,军队名为金安军,商州作为华州的支郡。总共五万三千八百户,辖五个县,六个镇。
郑县,靠近少华山、圣山、渭水和符禺水,辖一个镇:赤水镇。华阴县,境内有太华山、松果山、黄河、渭水和潼关,辖两个镇:关西镇和敷水镇。下邽县,境内有渭水和太白渠,辖两个镇:素化镇和新市镇。蒲城县,境内有金粟山和洛水,辖一个镇:荆姚镇。渭南县,境内有灵台山和渭水。
凤翔路,宋朝时是秦凤路,治所在秦州。辖两个府,两个防御使,两个刺史,三十三个县,一座城,四个堡,十四个寨,十五个镇。
凤翔府,以前是宋朝的扶风郡凤翔军节度使驻地。金朝皇统二年升格为府,军名改为天兴军,大定十九年又改回凤翔军,大定二十七年最终升为总管府。这地方盛产芎藭、独活、灯草、无心草、升麻、秦艽、骨碎补、羌活这些药材呢,户口总数有六万三千三百三十户,下辖九个县和四个镇。(以前还有横水、驿店、崔模、麻务、长清五个镇,后来都撤销了。)
凤翔府地势险要,有杜阳山、吴岳和雍水流经。它以前叫天兴县,大定十九年才改名。宝鸡呢,有陈仓山、渭水、幵水和著名的军事要塞大散关,只有一个武城镇。虢州也有楚山和渭水流经,只有一个阳平镇。郿县有太白山和渭水。盭厔县南边到巡马道只有二十里路,贞祐四年升为恒州,郿县也划归恒州管辖了。盭厔县境内有终南山、渭水和浴谷。扶风县,刚开始叫扶兴县,境内有渭水和湋水,只有一个岐阳镇。岐山县有岐山、终南山、渭水、姜水和幵水,只有一个马迹镇。普润县有杜水、漆水和岐山。麟游县则有五将山和黝土山。
德顺州,级别很高,是刺史的驻地。宋朝时是德顺军,国初隶属于熙秦路,皇统二年升为州,大定二十七年才划归凤翔府管辖。贞祐四年四月升为防御,十月又升为节镇,军名叫做陇安军。户口总数三万五千四百四十九户,下辖六个县、四个寨和一个堡。(以前还有上接镇、通安寨、王家城、牧龙城、同家堡,后来都废除了。)陇干地势险要。水洛,原本是中安堡城,现在只有一个中安堡。威戎,原本是威戎堡城。隆德,原本是隆德寨。通边,原本是通边寨,现在还有静边(以前是县)、得胜、宁安三个寨。治平,原本是治平寨,现在还有一个怀远寨。
平凉府,在宋朝的时候是渭州陇西郡平凉军节度使的驻地,后来又设立了陕西西路转运司和陕西东西路提刑司。金朝大定二十六年才归属平凉府管辖。户口总数是三万一千三十三人,下辖五个县,五个镇,一个寨。这五个县分别是:平凉(靠着羊头山和马屯山),潘原(有鸟鼠山和铜城山),崇信(有阁川水),华亭(有小陇山),化平(原名安化,大定七年改名)。此外还有五个镇和一个寨,分别是西赤城镇,安化镇、安国镇、白岩河镇、耀武镇以及瓦亭寨。
镇戎州,级别比平凉府低,由刺史管辖。它原本是镇戎军,金朝大定二十二年才改成州,大定二十七年归属平凉府。户口总数是一万四千四百四十七人,下辖两个县,三个堡,八个寨。两个县是东山县(原先叫东山寨)和三川县(原先叫三川寨);三个堡是彭阳堡、乾兴堡、开远堡;八个寨是天圣寨、飞泉寨、熙宁寨、灵平寨、通峡寨、荡羌寨、九羊寨、张义寨。
秦州,级别也比平凉府低。宋朝时是天水郡雄武军节度使的驻地,后来设立了秦凤路。金朝初期设立了节度使,皇统二年改成防御使,归属熙秦路管辖,大定二十七年才归属平凉府。元光二年四月升为节镇,军队叫镇远军,后来撤销了,贞祐三年又恢复。户口总数是四万四千四十八人,下辖八个县,一座城,三个寨,两个镇。(以前还有甘谷城、甘泉城、结藏城、定西寨、西顾堡,后来都废弃了。)这八个县分别是:成纪(靠着龙马泉),冶坊,甘谷,清水(宋朝时的旧县,有中陇山、嶓冢山和清水河),鸡川,陇城(有大陇山和瓦亭山),西宁(贞祐四年十月升为西宁州,管辖甘谷、鸡川、治平三县),秦安。此外还有一座伏羌城,两个寨(三阳务寨、弓门寨)和两个镇(静戎镇、褷穰镇)。
陇州,级别也比平凉府低,宋朝时是幵阳郡,由防御使管辖。海陵王时期归属熙秦路,大定二十七年才归属平凉府。户口总数是一万六千四百四十二人,下辖三个县,五个镇。三个县是幵阳(靠着幵水和隃麋泽),另外还有两个镇:安化镇、新兴镇。
话说这氵幵源,地处吴岩山、白环水之间,管辖着吴山、定戎、陇西三个地方。 陇安呢,泰和八年才由陇安寨升格而来,那里有秦岭山和渭水。
鄜延路,只有一个府,管辖着一个节度镇,四个刺史郡,十六个县,五个镇,两个城,四个堡,十八个寨,还有两个关口。延安府是其中最主要的,以前是宋朝的延安郡彰武军节度使,金朝皇统二年才改成彰武军总管府,户口有八万九百九十四户,下辖七个县,四个寨,一个堡,一个镇。
肤施,依山傍水,那里有五龙山、伏龙山,还有洛水、清水、濯巾水,只有一个乐盘镇。延川有濯巾水、黄河、吐延水,以及一个永平寨。延长县则有独战山和濯巾水。临真县有库利川。甘泉县有洛水。敷政县有三捶山和洛水。门山县有重覆山、黄河和渭牙川水,还有两个堡(安定堡,设有第六正将;安寨堡)和四个寨(万安寨,兴定二年废除;德安寨,设有第五副将;招安寨;永平寨,有丹阳驿)。
丹州呢,是中等规模的州,由刺史管辖,以前是宋朝的咸宁郡军事,金朝建国后沿用了这个建制,户口有一万三千七十八户,下辖一个县,一个镇,一个关口,那就是宜川县,它有云岩山、孟门山、黄河、库利川,以及一个云岩镇和一个乌仁关。
保安州规模较小,由刺史管辖,以前是宋朝的保安军,大定二十二年才升格为州,户口有七千三百四十户,下辖一个县,三个寨(德靖寨、顺宁寨、平戎寨),两个镇(静边镇、永和镇),一个堡(园林堡)和一座城(金汤城)。保安州是大定十二年由保安军改设的。
绥德州也是个小州,由刺史管辖,唐朝叫绥州,宋朝叫绥德军,大定二十二年升格为州,户口有一万二千七百二十户,下辖一个县,十个寨,一座城,一个堡,一个关口。
清涧,本来是宋朝的清涧城,金朝大定二十二年升格了。还有十个寨子:暖泉、义合、清边、临夏、白草、米脂(这是第二将领管辖的),怀宁、镇边、绥平、克戎(这是第四将领管辖的)。此外,还有一个嗣武城和一个开光堡,以及一个永宁关。
鄜州,属于下等州。宋朝的时候是洛交郡康定军节度使的管辖地,建国初期沿用了这个设置,改成了保大军节度使。户籍人口六万二千九百三十一人,辖区内有四个县和一个镇:洛交县(依山傍水,有疏属山、洛水、华池水),三川镇;直罗县(有大盘山、罗川水);郦城县(有杨班湫);洛川县(有洛川水、圜水)。
坊州,属于中等州,由刺史管辖。宋朝时是中部郡军事。户籍人口二万七百四十六人,辖区内有两个县和一个镇:中部县(有沮河、桥山、石堂山、洛水、蒲谷水),宜君县(有沮水),玉华镇。
天会五年,金国的元帅府宗翰、宗望奉命攻打宋朝,如果攻下了宋朝,就要割地给西夏。结果宋朝被攻破后,金国就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划分了宋、夏两国的疆界。从麟府路洛阳沟黄河西岸开始,往西到暖泉堡,再到鄜延路米脂谷,一直到累胜寨;从环庆路威边寨,越过九星原到委布谷;从泾原路威川寨,略过古萧关到北谷;从秦凤路通怀堡到古会州;从这里到黄河,沿着河流划分界限,一直到熙河路的最西边,以此来限制宋、夏两国的领土范围。如果有些指定的地名位置比较偏远,就根据实际地形情况,方便地重新划分界限。
庆原路,以前叫陕西西路。有一个府,管辖两个节度镇,三个刺史郡,十八个县,二十三个镇,两个城,四个堡,二十二个寨子,以及八个边将营。
庆阳府,属于中等府。宋朝时是安化郡庆阳军节度使的管辖地。建国初期改名为安国军,后来设立定安军节度使兼总管,皇统二年设立了总管府。户籍人口四万六千一百七十一,辖区内有三个县,两个城,一个堡,三个寨子,七个镇:安化县(依山傍水,有马岭山、延庆水);彭原县(有彭池原、睦阳川),董志镇、赤城镇。
合水镇,地处子午山附近,下辖五个城(金柜、怀安、业乐、五交、景山),两个寨(白豹、大顺),三个堡(安疆、华池、柔远),以及一个堡(荔原)。
环州,级别是上州,刺史管辖。宋朝时期是军事州,金朝初期沿袭了这个建制,大定年间升格为刺史郡。户籍人口九千五百四户。下辖一个县,三个堡,六个寨,三个镇:通远县(依山傍水,境内有咸河、马岭坂、塔子平榷场);三个堡(木瓜、归德、兴平,以前还有惠丁、射香、流井三个堡,后来废弃了);六个寨(定边、平远、永和、洪德、乌伦、安边);三个镇(合道、马岭、木波)。
宁州,级别是中州,刺史管辖。宋朝时期是彭原郡兴宁军节度使的辖地,金朝初期沿袭了这个建制,皇统二年降为军,并加上了“西”字,天德二年去掉了“西”字,最终成为刺史郡。户籍人口三万四千七百五十七户。下辖四个县,五个镇:安定县(原名定安县,大定七年改名,依山傍水,境内有洛水、九陵水),一个镇(交城);定平县,两个镇(枣社、大昌);真宁县(境内有子午山、罗川水),两个镇(要关、山河);襄乐县(境内有延川水)。
邠州,级别是中州。宋朝时期是新平郡静难军节度使的辖地,金朝初期沿袭了这个建制。户籍人口四万七千二百九十一户。下辖五个县,三个镇,一个寨:新平县(依山傍水,境内有泾水、潘水);淳化县(境内有仲山、车箱坂);宜禄县(境内有泾水、汭水),一个镇(亭口);永寿县(宋朝时期隶属醴州,境内有高泉山),一个镇(永寿,以前有个邵寨镇,后来划归泾州了),一个寨(常宁);三水县(境内有石门山、泾水、罗川水),一个镇(清泉)。
原州,级别是上州,刺史管辖。宋朝时期是平凉郡军事州,大定二十七年成为泾州的属郡,后来又恢复了军事州的建制。户籍人口一万七千八百户。下辖两个县,三个镇,五个寨:临泾县(依山傍水,境内有阳晋水、朝那水);彭阳县(境内有大湖河、蒲川河),三个镇(萧镇、柳泉、新城),五个寨(绥宁、平宁、靖安、开边、西壕)。
泾州,当时是彰化军节度使的管辖地,最早治所在泾川,元光二年迁到长武。总共有两万六千二百九十户人家。下辖四个县,一个寨,两个镇:泾川县(以前叫保定县,大定七年改名),一个官地寨,长武县,良原县,还有灵台镇(包括百里镇和邵寨)。
接下来是边上的几个将营的情况:第二个将营在荔原堡西边,白豹城南七十五里,有三千七百一十六户;往西是第四个将营,一千二百三十二户;再往西是第三个将营,二千一百五户;再往西是第八个将营,一千二百二十二户;再往西是第七个将营,八百五十户;再往西是第九个将营,七百二十七户;再往西是第六个将营,九百八十九户;最后是第五个将营,三百六十四户。
皇统六年,把德威城、西安州、定边军等边境地区割让给了夏国,这是答应了夏国提出的要求。到了正隆元年,又下令在和夏国的边界上设置烽火台,互相传递消息,以防夏国入侵。
临洮路,皇统二年把熙州改成了临洮府,设立了熙秦路总管府,大定二十七年才改成现在的名字。临洮路管辖一个府,一个节度使管辖的镇,一个防御使管辖的地区,四个刺史管辖的郡,十三个县,六个镇,六座城,十二个堡,九个寨,和两个关口。
临洮府,是路里最重要的府治。以前是宋朝的熙州临洮郡镇洮军节度使的管辖地,后来改名为德顺军,皇统二年才设立了总管府。(这里盛产甘草、庵摩勒和当归。)总共有户口一万九千七百二十一户。下辖三个县,一个镇,一座城,四个堡:狄道县(这里有白石山、洮水和浩亹河),庆平镇,景骨城,以及当川堡(可以通往谷地),康乐堡(包括渭源、临洮和南川,南川靠近宋朝的边界)。
积石州,级别比较低,由刺史管辖。以前是宋朝的积石军溪哥城,大定二十二年才升格为州,有五千一百八十五户人家。下辖一个县,三个城,三个堡:怀羌县(西边到生羌的边界有八十里),三个城分别是循化城(西边到生羌的边界一百里)、大通城(靠近临河,与夏国接壤)、来羌城(靠近夏国的边界),还有三个堡:通津堡、临滩堡、来同堡。
洮州,属于下等州,宋朝时曾设置过团练,州治设在刺史衙门,是旧有的军事重镇。它靠近宋朝的边界,距离西夏的边境还有八十里地。户口总数是一万一千三百三十七户。有两个堡:通祐堡,临近宋朝边界,没有居民户口,驻扎军队防守;铁城堡,也临近宋朝边界,没有居民户口,同样驻扎军队防守。
兰州,属于上等州,州治设在刺史衙门,是宋朝的金城郡军事重镇。户口总数是一万一千三百六十户,辖区内有三个镇、两个城、三个堡和一个关口:定远镇(兼管第十将,距离质孤堡十五里);龛谷镇(宋朝旧寨);阿干镇(宋朝旧寨);宁远城、安羌城;东关堡、质孤堡(临近夏州边界,兼管第八将)、西关堡(临近黄河和夏州边界);原川镇、猪觜镇、纳米镇;京玉关。
巩州,属于下等州,是节度使治所。宋朝时是通远军,金朝皇统二年升格为通远军节度使。户口总数是三万六千三百一户,辖区内有五个县、四个寨和一个镇:陇西县(宋朝旧县);通渭县;定西县(贞祐四年六月升格为州,通西县和安西县都归属它);盐川镇(旧有赤觜镇,后来废弃了);通西县;安西县;熟羊寨(临近宋朝边界);来远寨(距离宋朝边界二十五里,旧时是镇);永宁寨(距离宋朝边界三十里);南川寨(旧有平西寨、宁远寨和南三岔堡)。
会州,属于上等州,州治设在刺史衙门。宋朝时旧名叫汝遮。户口总数是八千九百一十八户,辖区内有一个县、两个寨和一个关口:保川县(旧有会川城);平西寨、通安寨;会安关(旧称会宁关)。
河州,属于下等州,是防御使治所,宋朝时是安乡郡军事重镇。距离都城一千七百一十里。金朝皇统二年升格为防御使治所,贞祐四年十月升格为节度使和镇守使,军队名称为平西军。户口总数是一万四千九百四十二户,辖区内有两个县、一个城、三个寨和一个镇:枹罕县(国初废弃,贞元二年恢复);宁河县(安乡关);安乡关城;南川寨、通会关寨、定羌城寨;积庆镇。
这几个地名,南京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山东东路、山东西路,听着就感觉像是老上海滩的地名,对吧? 想想看,这地名起得,就跟画地图似的,清清楚楚。
南京路,那可是上海滩最有名的马路了,繁华热闹,人来人往,就跟现在淮海路、人民广场那块儿似的,都是寸土寸金的地方。 河北东路、河北西路,这“河北”指的可不是河北省,而是指黄浦江以北,东边一条路,西边一条路,简单明了。 山东东路、山东西路,也是一样,黄浦江以南,东边一条路,西边一条路。
所以啊,你要是以前在上海滩混,一听这路名,就能大概知道位置在哪儿。 这地名起得,既方便又实用,不像现在有些地名,绕来绕去,让人摸不着头脑。 你说是不是? 这老上海的地名,真有讲究! 感觉就像一首无声的诗,记录着上海滩的历史变迁。
想想那些老上海的弄堂,那些老建筑,还有那些发生在这些路上的故事…… 唉,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啊!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用在这里,也挺贴切的。 这些路,见证了上海滩的繁华,也见证了岁月的流逝。
南京路,以前叫汴京,唐德宗贞元元年改名叫南京。南京有三个府,管辖三个节度使,八个防御使,八个刺史郡,一百五十个县。
城门一共有十四个,分别是开阳门、宣仁门、安利门、平化门、通远门、宜照门、利川门、崇德门、迎秋门、广泽门、顺义门、迎朔门、顺常门、广智门。宫城门呢,南边外门叫南薰门,南薰门和北新城门之间是丰宜门,龙津桥在南薰门附近,北门叫丹凤门,丹凤门其实有三个门。丹凤门北边是舟桥,舟桥再往北一点是文武楼,文武楼在皇宫御路北边的一条横街上。东边是太庙,西边是郊社,正北是承天门,承天门有五个门洞,前面还有两个高高的阙楼,东边是登闻检院,西边是登闻鼓院。检院东边是左掖门,左掖门南边是待漏院。鼓院西边是右掖门,右掖门南边是都堂。承天门正北是庆门,庆门东边是日精门,再往东是左升平门。庆门西边是月华门,再往西是右升平门。正殿叫大庆殿,大庆殿前面是龙墀,再往南是丹墀,再往南是沙墀,东边厢房叫嘉福楼,西边厢房叫嘉瑞楼。大庆殿后面是德仪殿。德仪殿东边是左升龙门,西边是右升龙门。
正门叫隆德门,里面是隆德殿,隆德殿周围有围墙,前面有丹墀。隆德殿左边是东上阁门,右边是西上阁门,这两个门都是朝南开的。东边是鼓楼,西边是钟楼。隆德殿旁边是仁安门和仁安殿,仁安殿东边是内侍局,再往东是近侍局,再往东是严祗门,宫里的人管它叫撒合门,再往南一点是东楼,东楼是发放官职的地方,西边是西楼。仁安殿旁边是纯和殿,纯和殿是皇帝的寝宫。纯和殿西边是雪香亭,亭子北边是皇后住的地方,那儿有一座楼,楼西边是琼香亭,琼香亭西边是皇后的起居室,那儿也有一座楼,楼北边稍偏西一点是玉清殿。纯和殿旁边是福宁殿,福宁殿后面是苑门,苑门里面是仁智殿,仁智殿里有两块太湖石,左边那块叫“敷锡神运万岁峰”,右边那块叫“玉京独秀太平岩”,仁智殿所在的区域叫山庄,山庄西南边是翠微阁。苑门东边是仙韶院,院北边是翠峰,翠峰的山洞叫大涤涌翠,东边连接长生殿,再往东是涌金殿,再往东是蓬莱殿。长生殿西边是浮玉殿,再往西是瀛洲殿。长生殿南边是阅武殿,再往南是内藏库。严祗门东边是尚食局,再往东是宣徽院,宣徽院北边是御药院,御药院北边是右藏库,东边是左藏库。宣徽院东边是点检司,点检司北边是秘书监,再北边是学士院,再北边是谏院,再北边是武器署。点检司南边是仪鸾局,再南边是尚辇局。宣徽院南边是拱卫司,再南边是尚衣局。再往南是繁禧门,再往南是安泰门,安泰门和左升龙门在一条线上。东边是寿圣宫,这是两位太后的宫殿,寿圣宫原来叫明俊殿,是考试的地方。寿圣宫北边是徽音院,再北边是燕寿殿,燕寿殿围墙后面稍偏西一点是振肃卫司,东边是中卫尉司。仪鸾局东边是小东华门,更漏设在那里。中卫尉司东边是祗肃门,再往东南一点是将军司。徽音院和寿圣宫东边是太后苑,太后苑里的宫殿叫庆春殿,和燕寿殿在一起。小东华门和正东华门相对。东华门里面正北是尚厩局,尚厩局西北是临武殿。左掖门北边,尚食局南边是宫苑司。宫苑司西北是尚酝局和汤药局,再往西就是撒合门了。嘉瑞楼西边是三庙,正殿叫德昌殿,东边是文昭殿,西边是光兴殿。德昌殿后面是宣宗庙。宫西门叫西华门,和东华门相对,北门叫安贞门。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开封府是上州,府尹兼任留守司留守和本路兵马都总管。天德二年的时候,撤销了行台尚书省,设立了转运司和提刑司,同年还设立了统军司。开封府有四个药市和榷场,盛产蜜蜡、香茶、心红、朱红、地龙和黄柏。天德四年,开封府户籍人口是二十三万五千八百九十户,到了泰和末年,户籍人口增加到一百七十四万六千二百一十户。开封府下辖十五个县和十五个镇。
具体来说,开封县东面紧挨着城郭,境内有古通津、临蔡关和汴河,辖有一个延嘉镇;祥符县西面紧挨着城郭,境内有岳台、浚水、沙台、崇台、夷门山、蔡河、金水河、广济河和寒泉河,辖有陈桥、八角、郭桥三个镇;阳武县境内有沙池、黑阳山,以及黄河、汴河和白沟河;通许县,宋朝时叫咸平县,大定二十九年因为和咸平府重名而改名,境内有牛首城和裘亭;泰康县境内有鲁沟、蔡河和涡河,辖有一个崔桥镇;中牟县境内有汴河、郑河和中牟台,辖有圃田、阳武、万胜、白沙四个镇;杞县,宋朝时叫雍丘县,是古杞国的所在地,正隆年间之后才改成现在的名字,辖有一个圉城镇;鄢陵县境内有洧水、异水和太丘城,辖有一个马栏桥镇;尉氏县境内有惠民河和长明沟,辖有朱家曲、宋楼两个镇;扶沟县境内有祁耶山、洧水和白亭,辖有建雄、义店两个镇,以前还有一个赤仓镇;陈留县境内有皇柏山、狼丘和汴河;延津县,贞祐三年七月升格为延州,境内有土山和黄河;洧川县,贞祐二年设立惠民仓,兴定二年四月由尉氏县的宋楼镇升格而来;此外还有长垣县和封丘县。
睢州是下州,由刺史管辖。宋朝时是拱州保庆军,建国初期还叫拱州,天德三年才改名。户籍人口四万六千三百六十户,下辖三个县和一个镇。襄邑县,古时是襄牛之地,境内有汴河、睢水、涣水和承匡城,辖有一个重华镇。
考城,以前是东京,正隆年间属于曹州,后来又改了归属。那儿有葵丘、黄河和黄陵冈,元光二年改名叫通安堡。
柘城,古时候叫株林,最早的城池就在这儿。这儿有涣水、泡水和泓水。
归德府,属于中都路,是宣武军。以前是宋朝的宋州,宋朝南京应天府河南郡归德军,国初的时候设立了宣武军。户口有七万六千一百八十九户。归德府下辖六个县,四个镇:睢阳(宋朝叫宋城,承安五年改名)。睢阳有个葛驿镇;宁陵(大定二十二年迁到汴河堤南的古城)。宁陵县;下邑(下邑有汴水和黄水),下邑有个会亭镇;虞城(虞城有孟诸薮);谷熟(谷熟有汴水和谷水),谷熟有两个镇,营城镇和洛场镇,还有一个旧高辛镇;楚丘(国初属于曹州,海陵时期又改了归属,兴定元年因为河道不便,又改隶属单州)。楚丘有景山和京冈。
单州,属于中都路,是刺史治所。宋朝的时候叫砀郡,贞祐四年二月升为防御,兴定五年二月设立了招抚司,是为了安抚河北流亡的百姓。户口有六万五千五百四十五户。单州下辖四个县:单父(单父有栖霞山和泡沟);成武(成武有堂沟);鱼台(鱼台有泗水、涓沟和五丈沟);砀山(兴定元年因为河道不便,改隶属归德府)。砀山有芒砀山、古汴渠和午沟。
寿州,属于下都路,是刺史治所。宋朝的时候属于寿春府,贞元元年归属寿州,泰和六年六月升为防御。户口有八千六百七十七户。寿州下辖两个县,一个镇:下蔡(下蔡有硖石山、颍水和淮水);蒙城(宋朝属于亳州,国初归属寿州)。蒙城有个蒙馆镇。
陕州,属于下都路,是防御使治所。宋朝的时候是陕郡保平军节度使治所,皇统二年降为防御,贞祐二年七月升为节镇。户口有四万一千一十户。陕州下辖四个县,七个镇:陕县(陕县依山而建,有虢山、岘头山、三崤山、底柱山、黄河和橐水),陕县有个石壕镇。
灵宝县,境内有夸父山、黄河、稠桑泽、古函谷关,下辖乾壕、关东两个镇。
湖城县,境内有荆山、铸鼎原、凤林泉、鼎湖,下辖三门、集津两个镇。
阌乡县,境内有太华山、黄河、玉涧水、潼关、太谷关,下辖张店、故镇两个镇。(以前还有一个曹张镇,可能记载有误。)
邓州,宋朝时是南阳郡,曾经设过榷场,是武胜军节度使的治所,户口总数是两万四千九百八十九户,下辖三个县和六个镇:穰城县,依山傍水,境内有五垄山、覆釜山、湍水、朝水,下辖顺阳、新野、穰东、板桥四个镇;南阳县,境内有豫山、百重山、丰山、梅溪水、白水、清泠水,下辖张村一个镇;内乡县,境内有高前山、熊耳山、黄水、菊水、淅水、富水,下辖峡口一个镇。
唐州,宋朝时是准安郡,曾经设过榷场,是刺史的治所,户口总数是一万一千三十一户,下辖四个县和四个镇:泌阳县,境内有泌水、醴水,下辖胡阳一个镇;比阳县,境内有大明湖、中阳山、比水,下辖羊棚一个镇;湖阳县,贞祐元年被废除,下辖罗渠一个镇;桐柏县,大定十年才正式设立官府,兴定五年六月被废除,境内有桐柏山、淮水、柘河,下辖许封一个镇。(大定二十八年,曾下令在唐州和邓州之间修筑界壕。)
裕州,原本是方城县,泰和八年正月升格为州,方城县作为它的属县,同时还从汝州的叶县和许州的舞阳县划归裕州管辖。户口总数是八千三百户,下辖三个县和四个镇:方城县,境内有方城山、衡山、堵水,下辖青台一个镇;叶县,原本属于汝州,泰和八年划归裕州,境内有方城山、石塘河、澧水,下辖临坟一个镇;舞阳县,原本属于许州,泰和八年划归裕州,境内有伏牛山、马鞍山、舞水、汝水、渫水、滍水,下辖吴城、北舞两个镇。
河南府,属于中等规模的府治,就是宋朝西京河南洛阳郡。一开始叫德昌军,兴定元年八月升格为中京,府名改成了金昌府。户籍登记在册的居民有五万五千六百三十五户。下辖九个县和四个镇。(《正隆郡志》里记载有寿安县,但其他史料都没记录到。)
这九个县和四个镇分别是:洛阳(是府治所在地,有北邙山,正隆六年改名为太平山,但私下里还是叫老名字的,会被认为违反朝廷规定。洛阳还有伊河、洛河、璟河、涧河、金水河,以及铜驼街、金粟山、金谷园。)龙门镇隶属于洛阳。渑池县(有天坛山、广阳山、黄河和渑河。)登封县(有太室山、箕山、阳城山、少室山,宣宗皇帝还在山上设过御寨。以前有个颍阳镇,后来废除了。)孟津县(贞祐三年七月升格为陶州,十二月又降回县。)长泉镇隶属于孟津。(以前有个河清镇,后来也废除了。)芝田县(宋朝时叫永安县,贞元元年改名。有轘辕山、青龙山。)新安县(有阙门山、长石山、金水河、谷水河、陂水。)偃师县(有北邙山、缑氏山、半石山、景山、黄河、洛河。)缑氏镇隶属于偃师。宜阳县(有锦屏山、鹿蹄山、憩鹤山、女几山、洛河、昌水河、少水河。)巩县(有侯山、九山、黄河、洛河。)洛口镇隶属于巩县。
嵩州,属于中等规模的州治,由刺史管辖。以前叫顺州,天德三年改名。户籍登记在册的居民有二万六千六百四十九户。下辖四个县和四个镇:伊阳县(宋朝时属于河南府。有三涂山、陆浑山、鼓钟山,还有伊河、淯阳水。)鸣皋镇隶属于伊阳。(以前有个伊阙镇,后来废除了。)永宁县(宋朝时属于河南府,正隆六年以前县治寄放在府里,后来才在镇上设立县治。有三肴山、熊耳山、嶕峣山、天柱山、黄河、杜阳水。)府店镇隶属于永宁。福昌县(宋朝时属于河南府。有女几山、金门山。)韩城镇和三乡镇隶属于福昌。长水县(宋朝时属于河南府。有坛山、松阳山、洛河、松阳水。)
汝州,级别是上,刺史管辖。以前是宋朝的临汝郡陆海军度使,建国初期是刺史管辖的郡,贞祐三年八月升为防御使。户口总数三万五千二百五十四户。下辖四个县,三个镇:
梁县,有霍阳山、崆峒山、紫逻山、汝水、广润河。正隆六年,朝廷下令汝州一百五十里范围内的州县商贾,到温汤去设立市场。
郏城县,宋朝时属于许州。有汝水、扈涧河。下辖一个镇,叫黄道镇。
鲁山县,有尧山、滍水、鸦河。
宝丰县,有豢龙城。下辖一个镇,叫汝南镇。
许州,级别是下,昌武军节度使管辖。宋朝时是颍昌府许昌郡忠武军。户口总数四万五千五百八十七户。下辖五个县,七个镇:
长社县,位置靠边。有氵异水、颍水。下辖两个镇,许田镇和椹涧镇。
郾城县,有长沙河、五沟水。下辖两个镇,驼口镇和新寨镇。
长葛县,有小陉、洧水。
临颍县,下辖两个镇,合流镇和繁城镇。
襄城县,本来属于汝州,泰和七年才划归许州。下辖一个镇,颍桥镇。
钧州,级别是中,刺史管辖。旧时是阳翟县,伪齐政权时升为颍顺军。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州,仍然叫颍顺州,大定二十四年改成现在的名字。户口总数一万八千五百一十户。下辖两个县,一个镇:
阳翟县,位置靠边。有具茨山、三封山、荆山、颍水。
新郑县,宋朝时属于郑州。有溱水、洧水、氵异水三条河流。下辖一个镇,郭店镇。
亳州,级别是上,防御使管辖。宋朝时是谯郡集庆军,属于扬州。贞祐三年升为节度使管辖的州,军名集庆军。户口总数六万五百三十五户。下辖六个县,五个镇。(以前还有福宁镇和马头镇两个镇。)
谯县,位置靠边。有涡水、泡水。下辖一个镇,双沟镇。
鹿邑县,有涡水、明水。下辖一个镇,战城镇。
卫真县,有洵水、沙水。下辖一个镇,谷阳镇。
城父县,有涡水、淝水、父水。
酂县,有睢水、汴河、白龙潭。下辖一个镇,酂阳镇。
永城,兴定五年十二月升格为永州,下面管辖着邑、砀山、酂县,还有芒山和汴河。镇里有个保安镇。
陈州,属于下等州,设有防御使。宋朝的时候是淮宁府淮阳郡镇安军,户口有二万六千一百四十五户。下辖五个县,两个镇:宛丘县(有蔡河、颍水、洧水);项城县(有颍水、百尺堰);南顿县(有个殄寇镇);商水县(原名激水县,宋朝为了避宣祖赵禥的名讳改的,有商水和颍水);西华县(有宜阳山、蔡河、颍水,还有一个长平镇)。
蔡州,属于中等州,设有防御使。宋朝的时候是汝南郡淮康军,泰和八年升格为节度使,军队叫镇南军,曾经设立过榷场(政府专卖机构)。户口三万六千九十三户。下辖六个县,两个镇:汝阳县(有溱水、澺水,还有一个保城镇);遂平县(有吴房山、吴城山、龙泉水、瀙水);上蔡县;西平县(有九头山、滚水、邓艾陂);确山县(有确山、渂水、溱水,还有一个毛宗镇);平舆县。
息州,原本是新息县,泰和八年升格为息州,新息县作为州治所在地,还从蔡州划拨了真阳、褎信、新蔡三县过来,成为蔡州的属州。户口九千六百八十五户。下辖四个县,一个镇:新息县(州治,有个王务镇);真阳县(泰和八年从蔡州划过来,有淮水、汝水、石塘陂);褎信县(泰和八年从蔡州划过来,有汝水、葛陂);新蔡县(泰和八年从蔡州划过来,有汝水)。
郑州,属于中等州,设有防御使,宋朝的时候是荥阳郡奉宁军节度使。户口四万五千六百五十七户。下辖七个县,三个镇:管城县(州治,贞祐四年改名为故市,有圃田泽);荥阳县(有鸿沟,京水、索水);密县(有大騩山、溱水、洧水,有两个镇,大騩镇和锁水镇);河阴县;原武县(有个陈桥镇);汜水县(有虎牢关);荥泽县(有广武涧,以前有许桥镇和贾谷镇,都在郑州境内)。
话说这颍州啊,属于下等州,是个防御州,以前是宋朝的顺昌府汝阴郡。曾经设立过榷场,不过到了正隆四年就撤销了。户口一共一万六千七百一十四户,下辖四个县,十一个镇,以前还有一个万善镇,后来废弃了。汝阴呢,地理位置优越,颍水、淮水、淝水、汝水都流经此处。颍上县,元光二年十一月才划归寿州管辖,境内有颍水和淮水,辖下有永宁、漕口、王家市、栎头、永清、椒陂、正阳、江陂、界沟、斤沟十个镇。泰和县境内有颍水流过。沈丘县境内有武丘,辖下有一个永安镇。
宿州,属于中等州,也是个防御州。宋朝的时候是符离郡保静军节度使,归扬州管辖。咱们金国刚建立的时候,它归属山东西路,大定六年才划归我们管辖。贞祐三年,宿州升格为节度使管辖的州,军号为保静军。户口一共五万五千五十八户,下辖四个县,八个镇,以前还有一个荆山镇,后来没了。符离县地理位置优越,有诸阳山、汴河、睢水、陴湖,辖下有曲沟、符离、黄团三个镇。临涣县境内有嵇山、汴河、肥水,辖下有柳子、蕲泽、桐墟三个镇。灵壁县是宋朝元祐元年才设立的,辖下有一个西固镇。蕲县境内有涣水、涡水、蕲水,辖下有一个静安镇。
泗州,中等州,设有防御使。宋朝时是临淮郡。正隆四年正月,朝廷下令撤销凤翔府、唐州、邓州、颍州、蔡州、巩州、洮州等州以及胶西县的榷场,唯独泗州保留了榷场。泗州一开始也归山东西路管辖,大定六年才划归我们管辖。户口一共八千九十二户,下辖四个县,六个镇。淮平县,以前叫盱眙县,明昌六年因为宋朝有盱眙军,所以改了名字。虹县境内有朱山、汴河、淮水、广济渠,辖下有两个镇,分别是千仙镇和通海镇。临淮县辖下有安河、吴城、青阳、翟家湾四个镇。睢宁县是兴定二年四月,用宿迁县的古城设立的。当时还有一个淮滨县,也是兴定二年四月,用桃园设立的,不过到了元光二年四月就废弃了。
公元1131年十月,金国的宗弼元帅跟南宋谈妥了边界问题,以淮河中流为界,西边以邓州南边四十里、西南四十里为界。到了1223年,金国设立了沿淮巡检使,并在朐山县完渎村设立巡逻路线和巡检机构。
河北东路,在公元1127年,金国把河北地区分成了东西两路,设立了河北东路兵马都总管府。管辖范围包括一个府,两个节度使辖区,一个防御使辖区,五个刺史辖区,三十个县,三十五个镇。
河间府是中等规模的府治,也是总管府所在地,同时也是瀛海军所在地。这地方以前是宋朝的河间郡瀛海军。公元1127年设立了总管府,金正隆年间升格为次府,设立了瀛州瀛海军节度使兼总管,还设立了转运司。后来又恢复了总管府的建制。河北东西路以及大名路等地的提刑司都在这里(盛产无缝绵、沧州盐、蔺草席、马蔺花、香附子、虾蟹、干鱼)。总人口三万一千六百九十一户,辖区内有两个县,三个镇:河间县(靠近滹沱河,有君子馆);三个镇(束城镇、永宁镇、北林镇)。还有肃宁县。
蠡州是下等规模的州治,刺史驻地。这地方以前是宋朝的永宁军,金国建立初期沿用了这个名称,公元1127年升格为宁州博野郡军,公元1153年改名为蠡州。总人口二万九千七百九十七户,辖区内有一个县,一个镇:博野县(靠近沙河和唐河);一个镇(新桥镇)。
莫州是下等规模的州治,刺史驻地。以前是宋朝的文安郡军防御使辖区,治所在任丘。公元1216年五月降格为鄚亭县。总人口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三户,辖区内有一个县,一个镇:任丘县;一个镇(长丰镇)。
献州是下等规模的州治,刺史驻地。以前是乐寿县,公元1127年升格为寿州,公元1153年改名为献州。总人口五万六百三十二户,辖区内有两个县,十个镇:乐寿县(靠近徒骇河、房渊,有汉献王陵);交河县(公元1181年在石家圈设立);十个镇(景城镇、南大树镇、刘解镇、槐家镇、参军镇、贯河镇、北望镇、夹滩镇、策河镇、沙涡镇)。
冀州是上等规模的州治。以前是宋朝的信都郡,公元1127年仍旧设立安武军节度使。总人口三千六百七十户,辖区内有五个县,三个镇:信都县(靠近胡卢河和降水);一个镇(来远镇,后来废除了)。
南宫县,以前叫枯渎,现在管辖三个镇,分别是唐阳镇,后来又增加了宁化镇和七公镇。
衡水县,境内有长芦河,降水也比较多。
武邑县,境内有漳河和长芦河,以前还有一个观津镇,后来废弃了。
枣强县,以前有个广川镇,后来也废弃了。
深州,级别很高,相当于刺史管辖的州。宋朝的时候是饶阳郡防御使的管辖地,因为一开始就是刺史管辖的州。户籍人口有五万六千三百四十户。深州下辖五个县和一个镇:静安县,靠着衡漳水和大陆泽,下辖一个下博镇;束鹿县,境内有衡漳水和滹沱河;武强县,设立了河仓,境内有衡漳水和武强泉;饶阳县,境内有滹沱河;安平县,境内有沙水和滹沱河。
清州,级别中等。宋朝的时候是乾宁郡军,国家建立初期就设立了军事机构,天会七年因为要守卫边疆而设立了防御使。户籍人口有四万七千八百七十五户。清州下辖三个县和一个镇:会川县,原名乾宁县,贞元元年改名,设立了河仓,下辖一个范桥镇;兴济县,本来属于沧州,大定六年才划归清州;靖海县,明昌四年在清州窝子口设立。
沧州,级别很高,是横海军节度使的管辖地。宋朝的时候是景城郡。贞元二年划归河北道。户籍人口有十万四千七百七十四户。沧州下辖五个县和十一个镇:清池县,设立了河仓,境内有浮阳水和徒骇河,下辖五个镇,分别是长芦镇、旧饶安镇、乾符镇、郭疃镇,以前还有一个郭侨镇,后来废弃了;无棣县,境内有老乌山和鬲津河,下辖一个分水镇;盐山县,境内有盐山和浮水,下辖四个镇,分别是海丰镇、海润镇,后来又增加了利丰镇和扑头镇;南皮县,设立了河仓,境内有大、小台山、永济渠和洁河,下辖一个马明镇;乐陵县,境内有鬲津河、笃马河、钩盘河,以前还有会宁镇、永利镇和东中镇,后来都废弃了。
景州,级别很高,相当于刺史管辖的州。宋朝的时候是永静军和下州,治所在东光县。国家建立初期升格为景州,贞元二年划归河北道。大安年间改名为观州,是为了避开皇帝庙宇的名字。户籍人口有六万五千八百二十八户。景州下辖六个县和四个镇:东光县,靠着永济渠和漳河,设立了河仓,下辖一个建桥镇。
河北西路,天会七年才分出来,一共管着三个府,两个节度镇,两个防御使,五个刺史郡,还有六十一县。
真定府是上等府,是总管府,也是成德军。宋朝的时候,这里是常山郡、镇州、成德军节度使的驻地,金朝正隆年间,又恢复了这个府,还设立了河北西路兵马都总管府和转运司。这儿产瓷器、铜、铁,还有丹粉场和乌梨。药材也多,像茴香、零陵香、御米壳、天南星、皂角、木瓜、芎藭、井泉石等等。户口总数有十三万七千一百三十七户,下辖九个县,三个镇:真定县、藁城县、平山县、栾城县、获鹿县、行唐县、阜平县、灵寿县、元氏县,还有三个镇:嘉祐镇、北镇、慈谷镇。真定县靠着大茂山,滋水和滹沱水从这儿流过;藁城县也有滋水和滹沱水;栾城县有泜水和洨水;获鹿县,兴定三年三月升为镇宁州,当时还管着整个河北西路,武仙经略使就驻扎在这儿,这儿有萆山和滹沱水;行唐县有玉女山和常山,以前还有行台镇和新年镇,后来都废除了;阜平县是明昌四年才从北镇分出来的;灵寿县有个慈谷镇;元氏县有封龙山和槐河。
威州是下等州,刺史管辖。天会七年,从井陉县升格为州,还设立了陉山郡军,后来就成了刺史郡了。户口八千三百一十户,管着一个县:井陉县。
沃州是上等州,刺史管辖。宋徽宗的时候,升格为庆源府赵郡庆源军,治所在平棘县。天会七年改名为赵州,天德三年又改名为沃州,说是因为这儿水肥沃,地势高,取“水沃火炽”之意,后来军队撤了。户口三万八千一百八十五户,下辖七个县和一个镇:平棘县、临城县、高邑县、赞皇县、宁晋县、柏乡县、隆平县,还有一个镇:奉城镇。平棘县靠着洨水和槐水;临城县有敦舆山、彭山和泜水;高邑县有赞皇山和济水。
邢州,级别很高,是安国军节度使的驻地。以前是宋朝的信德府钜鹿郡安国军节度使,金朝天会七年降级为邢州,但仍然保留安国军节度使的建制。(盛产玄精石。)户口总数是八万两千九百二十二户。下辖八个县,四个镇:
邢台县(境内有石门山、百岩山、蓼水、涡水。)
唐山县(境内有尧山、泜水。)
内丘县(境内有干言山、内丘山、泜水、渚水。)
平乡县,下辖一个镇(道武镇。)
任县,下辖一个镇(新店镇。)(境内有溹水、任水。)
沙河县,下辖一个镇(綦村镇。)(境内有汤水、湡水。)
南和县(境内有任水、泜水。)
钜鹿县,下辖一个镇(团城镇。)(境内有大陆泽、漳河、落漠水。)
洺州,级别很高,是防御使的驻地,属于广平郡。治所设在永年县。金朝天会七年为了守卫边疆而设立了防御使。户口总数是七万三千七十户。下辖九个县,四个镇:
永年县(境内有榆溪山、洺水、漳水。)下辖一个镇(西临洺镇。)
广平县(原名魏县,大定七年改名。)
宗城县
新安县
成安县
肥乡县,下辖一个镇(新安镇。)
鸡泽县(境内有洺水、漳水、沙河。)
曲周县,下辖两个镇(平恩镇、白家滩镇。)
洺水县
彰德府,级别中等偏下。以前是宋朝的相州邺郡彰德军节度使,治所在安阳。金朝天会七年仍然保留彰德军节度使的建制,明昌三年升格为府,沿用军名。户口总数是七万七千二百七十六户。下辖五个县,五个镇:
安阳县(地势险要,境内有韩陵山、龙山、洹水、防水。)下辖三个镇(天祐镇、永和镇、丰乐镇。)
林虑县(原为林卢镇,贞祐三年十月升格为林州,设立元帅府。兴定三年九月升格为节镇,以安阳县水治村为辅岩县隶属。)(境内有隆卢山、洹水、漳水。)
汤阴县(境内有牟山、羑水、荡水、通漕、羑里。)下辖一个镇(鹤壁镇。)
临漳县(境内有东山、漳水。)下辖一个镇(邺镇。)
辅岩县(原为水治村,兴定三年设立。)
磁州,级别中等,是刺史的驻地。宋朝时是滏阳郡,金朝国初设立了滏阳郡军。户口总数是六万三千四百一十七户。下辖三个县,八个镇:
滏阳这地方,山山水水可不少,有滏山、磁山,还有漳水、滏水。一共四个镇,分别是台城、观城、昭德,后来废除了两个,又增加了临水镇。
武安也有两座山,锡山和武安山,只有一个固镇。
邯郸,那可是有名的地方,有邯山、灵山、漳水和牛首山。它有三个镇:大赵、北阳、邑城。《士民须知》里只记载了邯山镇。
再说中山府,以前是宋朝的府,天会七年降格成了定州博陵郡定武军节度使,后来又恢复了府的建制。户口总数有八万三千四百九十户,七个县,两个镇。这七个县分别是安喜(安喜县倚靠滱水、卢奴水和长星川)、新乐(新乐县有派水和木刀沟)、无极(无极县有澬河)、永平(永平县在贞祐二年四月升格为完州)、庆都(庆都县有尧山、都山和唐水)、曲阳(曲阳县,剧县,有常山和曲防水)、唐县(唐县有孤山、唐山和滱水),其中曲阳县有一个龙泉镇,唐县有一个军城镇。
祁州,属于中等规模的州,刺史管辖。宋朝时叫蒲阴郡,国初设立蒲阴郡军。户口总数二万三千三百八十二户,三个县:蒲阴、鼓城、深泽。
浚州,中等规模的州,防御使管辖。宋朝时叫大邳郡通利军,后来改名为平川军。天会七年因为靠近边境,设立了防御使。皇统八年,因为州名和宗峻的名字读音相同,所以改名为通州,天德三年又改回浚州。户口总数二万九千三百一十九户,两个县和两个镇。这两个县是黎阳(黎阳县有大伾山和枉人山)、卫县(卫县有苏门山、鹿台、糟丘、糟丘酒池和枋头城),两个镇是卫桥镇和淇门镇。
卫州,属于下等规模的州,河平军节度使管辖,同时管辖汲郡。天会七年,沿袭宋朝的制度设立防御使,明昌三年升格为河平军节度使,治所设在汲县,滑州作为它的附属郡。大定二十六年八月,因为黄河水患,州治迁到共城,二十八年又迁回原址。贞祐二年七月,城墙修到宜村,三年五月州治迁到宜村新城,胙城作为它的附属城。正大八年,用石头加固了城墙。户口总数九万一百一十二户,四个县和两个镇。这四个县是汲县(汲县有苍山和黄河)、新乡县……
苏门镇,最早叫什么名字已经记不清了,大定二十九年改名叫河平,是为了避开皇帝的名字。明昌三年又改成了现在的名字。贞祐三年九月升格为辉州,兴定四年又设立了山阳县,归属辉州管辖。苏门镇这地方,有白鹿山、天门山、淇水和百门陂。
获嘉镇,大宁年间设立的。
胙城,本来属于南京(指开封),金海陵王时期划归滑州管辖,泰和七年又回到南京管辖,八年因为黄河改道的原因,又划归滑州管辖。贞祐五年五月,胙城成为卫州的城郊,还增设了主簿(县级官员)。兴定四年,在修武县重泉村设立胙城县,归属滑州管辖。
滑州,属于下等州,刺史管辖,宋朝时是灵河郡武成军。本来属于南京,大定六年划归大名府管辖。户口总数两万两千五百七十户,辖区内有两个县,两个镇:白马镇下辖卫南、武城两个地方;内黄县,本来属于大名府,大定六年划归滑州管辖。
山东东路,宋朝时叫京东东路,治所设在益都。山东东路下辖两个府,两个节度使镇守的地区,两个防御使镇守的地区,七个刺史管辖的州,五十三县,八十三镇。
益都府,属于上等府,是总管府,宋朝时是镇海军,金朝初期沿用旧制,设立南青州节度使,后来升格为总管府,还设立了转运司。大定八年设立山东东西路统军司。益都府盛产石器、玉石、沙鱼皮、天南星、半夏、泽泻、紫草。户口总数一百一十八万七千一百一十八户,辖区内有七个县,七个镇:益都县;临朐县,临朐县境内有朐山、几山、洱水、般水;穆陵县,贞祐四年四月,从临朐县析置穆陵县;寿光县,寿光县境内有甘水、渑水,寿光县下辖广陵镇,那里有盐场;博兴县,博兴县境内有济水、时水,博兴县下辖博昌镇、淳化镇;临淄县,临淄县境内有南郊山、牛山、天齐渊、康浪水;乐安县,乐安县下辖新镇、高家港、清河、王家四个镇。
潍州,属于中等州,刺史管辖,户口总数三万九千八十九户,辖区内有三个县,一个镇:北海县,北海县倚郭(靠近州城),境内有浮烟山、溉原山、溉水、汶水;北海县下辖固底镇;昌邑县,境内有霍侯山、潍水;昌乐县,境内有方山、聚角山、丹水、朐水。
滨州,中等州,刺史管辖,宋朝时是军事重镇,户口有十一万八千五百八十九户。下辖四个县,十个镇:渤海(黄河从这儿过)有五个镇(丰国镇、宁海镇、滨海镇、蒲台镇、安平镇);利津县(明昌三年升格为永和镇,十二年才正式建县);蒲台县有两个镇(安定镇、合波镇);沾化县(原本叫招安县,明昌六年改名),有三个镇(永丰镇、永阜镇、永科镇)。
沂州,上等州,防御使管辖,宋朝时是琅邪郡,户口两万四千三十五户。下辖两个县,三个镇:临沂县(剧县,就是临沂)有三个镇(长任镇、向城镇、利城镇);费县;
密州,宋朝时是密州高密郡安化节度使管辖,户口一万一千八十二户。下辖四个县,七个镇:诸城县(剧县,有琅邪山、潍水、荆水、卢水),有三个镇(普庆镇、信阳镇、草桥镇);安丘县(有安丘山、刘山、汶水、潍水、浯水),有一个镇(李文镇);高密县(有砺阜山、密水、胶水);胶西县有三个镇(张仓镇、梁乡镇、陈村镇)。
海州,中等州,刺史管辖,户口三万六百九十一户。下辖五个县,四个镇:岣山县;赣榆县(原名怀仁县,大定七年改名),有两个镇(荻水镇、临洪镇);东海县;涟水县(原来是涟水军,皇统二年降级为县),有两个镇(太平镇、金城镇)。
莒州,中等州,刺史管辖。原本是城阳军,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城阳州,二十四年改名为莒州。户口四万三千二百四十户。下辖三个县,三个镇:莒县;日照镇(涛洛镇);沂水镇(沂安镇,以前还有扶沟镇、洛镇两个镇,后来废除了)。
棣州,上等州,防御使管辖,宋朝时是安乐郡,户口八万二千三百三户。下辖三个县,九个镇:厌次县有五个镇(清河镇、归化镇、达多镇、永利镇、脂角镇);阳信县(黄河和钩盘河从这儿过),有两个镇(钦风镇、西界镇);商河县(黄河、马颊河、商河从这儿过),有两个镇(归仁镇、官口镇)。
济南府,散府,上等府,宋朝时是齐州济南郡。最初设立兴德军节度使,后来改设尹,还设立了山东东西路提刑司。户口三十万八千四百六十九户,下辖七个县,二十九个镇。
济南府下辖的县镇情况是这样的:历城县有六个镇:盘水镇、中宫镇、老僧口镇、上洛口镇、王舍人店镇、遥墙镇。临邑县有三个镇:新镇、安肃镇、新市镇。齐河县也有三个镇:晏城镇、刘宏镇、新孙耿镇。
章丘县,境内有长白山、东陵山、百脉水、杨绪水,共有四个镇:普济镇、延安镇、临济镇、明水镇。禹城县,境内有黄河、济河、淇河、氵水,共有三个镇:新安镇、仁水寨镇、黎济寨镇。长清县,剧县(此处应指长清县有剧县旧址或遗迹),境内有磨笄山、隔马山、黄河、清水,共有六个镇:赤庄镇、莒镇、李家庄镇、归德镇、丰济镇、阴河镇。济阳县有四个镇:回河镇、曲堤镇、旧孙耿镇、仁丰镇。
淄州,是中州,设有刺史,宋代为淄川郡,户口总数为十二万八千六百二十二户,下辖四个县和六个镇。淄川县,地势险要,境内有幹山、夹谷山、商山、淄水,有三个镇:金岭镇、张店镇、颜神店镇。长山县境内有长白山、栗水。邹平县境内有系河、济河,有三个镇:淄乡镇、齐东镇、孙家岭镇,以前还有一个緌店镇,后来废除了。高苑县境内有济河。
莱州,是上州,设有定海军节度使,宋代为莱郡,户口总数为八万六千六百一十五户,下辖五个县和一个镇。掖县,地势险要,境内有三山、夜居山、掖水。莱阳县境内有高丽山、七子山,有一个镇:衡村镇,以前还有海仓镇、西由镇、移风镇,后来都废除了。即墨县境内有牢山、不其山、天室山、沽水、曲里盐场。胶州、招远县(此处应指莱州府下辖胶州、招远两县)。
登州,是中州,设有刺史,宋代为东牟郡,户口总数为五万五千九百一十三户,下辖四个县和两个镇。蓬莱县境内有巨风盐场。福山县有一个镇:孙大川镇。黄县境内有莱山、蹲狗山,有一个镇:马停镇。栖霞县(此处应指登州府下辖栖霞县)。
宁海州,设有刺史,原为宁海军,大定二十二年升格为州,户口总数为六万一千九百三十三户,下辖两个县和两个镇。牟平县境内有东牟山、之罘山、清阳水,有一个镇:汤泉镇。
文登那边,有个镇子,温泉水滋润着这片土地,风景秀丽,有文登山、成山、昌阳山。 山东这块地方,只有一个府,管辖着两个节度镇,两个防御,五个刺史郡。
东平府,级别很高,是天平军节度使的驻地。宋朝的时候叫东平郡,以前是郓州,后来府尹兼任总管,还设立了转运司,经济很发达,盛产天麻、全蝎、阿胶、薄荷、防风,还有丝绸、棉花、绫罗绸缎等等。户口数量达到十一万八千四百六十六户。下辖六个县,十九个镇,分别是:须城(有梁山、济水、清河);东阿(有吾山、谷城山、黄河、阿井),下辖五个镇(景德、木仁、关山、铜城、阳刘);阳谷(有黄河、碻磝津),下辖两个镇(乐安、定水);汶上(以前叫中都,贞元元年改名汶阳,泰和八年才改成现在的名字,有汶水和大野陂),下辖一个镇(柴城);寿张(大定七年黄河水冲坏了城,搬到了竹口镇,十九年又搬回去了),下辖一个镇(竹口);平阴(有郁葱山、鸱夷山),下辖九个镇(但欢、安宁、宁乡、翔鸾、固留、滑口、广里、石横、澄空、傅家岸)。
济州,中等刺史级别,宋朝的时候叫济阳郡。以前治所在钜野,天德二年迁到任城县,把钜野的人分给了嘉祥、郓城、金乡三个县。户口数量四万四千八十四户,下辖四个县,两个镇:任城(靠着山,有承注山、泗水、新河),下辖一个镇(鲁桥);金乡(有桓沟),下辖一个镇(昌邑);嘉祥(以前有两个镇,合来镇和山口镇,后来废除了);郓城(大定六年五月因为黄河决堤,搬到了盘沟村,有马颊河、濮水)。
徐州,级别比较低,是武宁军节度使的驻地。宋朝的时候叫彭城郡,贞祐三年九月划归河南路管辖。户口数量四万四千六百八十九户,下辖三个县,五个镇:彭城(靠着山,有九里山、赭土山、泗水、猴水、沛泽),下辖三个镇(吕梁、利国、卞唐),还有一个厥堌镇,元光二年升格为永固县。
萧县,地处有绥舆山、丁公山、古汴渠的地方。萧县下辖白土、安民两个镇,以前还有晋城、双沟两个镇。
丰县,境内有泡水、大泽。
邳州,属于中等州,刺史驻地。南宋时期是淮阳军,贞祐三年九月改隶属河南路。户籍人口二万七千二百三十二。下辖三个县:下邳县(境内有峄阳山、磬石山、艾山、沂水、泗水、沭水、睢水);兰陵县(原名承县,明昌六年改名,贞祐四年三月将治所迁到土娄村);宿迁县(元光二年四月被废除,境内有泗水、汜水)。
滕州,属于上等州,刺史驻地。原为南宋滕阳军,大定二十二年升为滕阳州,二十四年改名为滕州。贞祐三年九月成为兖州的支郡。户籍人口四万九千九百。下辖三个县和一个镇:滕县(旧名滕阳,大定二十四年改名,境内有桃山、抱犒山、漷水);沛县(境内有微山、泗水、泡水、漷水);陶阳镇;邹县(南宋时期隶属泰宁军,境内有峄山、凫山、泗水、漷水)。
博州,属于上等州,防御使驻地。南宋时期是博平郡。户籍人口八万八千四十六。下辖五个县和十一个镇:聊城县(依山傍水而建,境内有茌山、黄河、金沙水),王馆镇、武水镇;堂邑县,回河镇、侯固镇;博平县(境内有漯河),博平镇;茌平县,广平镇、兴利镇;高唐县(境内有黄河、鸣犊沟),固河镇、齐城镇、灵城镇、夹滩镇。
兖州,属于中等州,泰军节度使驻地。南宋时期是袭庆府鲁郡,旧名泰宁军,大定十九年改名。户籍人口五万九十九。下辖四个县:嵫阳县(原名瑕丘县);曲阜县(南宋时期名仙源,境内有防山、曲阜山,泗水、洙水、沂水);泗水县(境内有陪尾山、尼丘山、泗水、洙水);宁阳县(旧名龚县,大定二十九年为避显宗讳而改名)。
泰安州,属于上等州,刺史驻地。原为泰安军,大定二十二年升州。户籍人口三万一千四百三十五。下辖三个县和两个镇。
我奉命巡视这片区域,这里有泰山、社首山、龟山、徂徕山、亭亭山这些名山,还有汶水和梁水这两条河流。太平镇和静封镇都属于莱芜管辖。
莱芜境内有肃然山、安期山,以及赢汶水和牟汶水。接下来是新泰。
德州是上州,负责防御,相当于宋朝的平原郡军,户口总数一万五千五十三户,辖区内有三个县,七个镇:安德县,有鬲津河,下辖磁博、向化、盘河、德安四个镇;平原县,有金河,下辖水务镇一个;德平县,下辖怀仁镇和孔家镇两个镇。
曹州是中州,刺史级别,相当于宋朝的兴仁府济阴郡彰信军。以前属于南京路,泰和八年才划归到我们这里。大定八年的时候,城池被河水淹没了,州治就迁到了古乘氏县。户口总数一万二千六百七十七户,辖区内有三个县,一个镇:济阴县,这里有曹南山、定濮冈、左山、祝丘这些山,还有荷水、氾水这些河流,以及飨城、鄸城这些古城遗址,下辖濮水镇;定陶县,以前是宋朝的广济军,熙宁年间降为县,城里还有梁王台,境内有髟方山和独孤山;东明县,最初属于南京路,后来因为河患,搬到了河北冤句的旧址。后来又把旧县改名为兰阳、仪封,原来的东明城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