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元朝刚建立那会儿,每次朝廷有庆典活动,大臣们都挤在帐篷一样的宫殿前面,乱糟糟的,完全没个规矩,谁也不比谁尊贵。负责执法的官员受不了这乱哄哄的场面,就挥舞着棍子把他们赶走,可赶走了他们又跑回来,真是让人头疼。

世祖皇帝登基后,翰林学士兼太常卿王磐觉得这样太不成体统,怕丢了元朝的脸面,就建议制定一套正式的朝仪。到了至元六年正月初一,太保刘秉忠和丞相孛罗奉皇帝的命令,让赵秉温、史杠去请教以前懂礼仪的老前辈,学习制定朝仪。结果刘秉忠上奏说:“就他们两个人学习,就算学会了,也执行不了啊!” 于是皇帝就同意增加人手,扩大团队。

后来,他们又找来了周铎、刘允中、尚文、岳忱、关思义、侯祐贤、萧琬、徐汝嘉这些儒生,还有从金朝遗留下来的老臣乌古伦居贞、完颜复昭、完颜从愈、葛从亮、于伯仪,以及国子祭酒许衡、太常卿徐世隆,大家一起查阅古代典籍,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既符合礼仪规范又切合实际的朝仪。经过一百天的努力,终于完成了。

刘秉忠又上奏说:“没有音乐伴奏,礼仪就不完整。” 于是皇帝下令寻找以前的乐工,找到了擅长击鼓的杨皓,擅长吹笛的曹楫,擅长前导乐器的刘进,还有乐师郑忠。他们根据乐谱,排练乐曲和歌舞,经过六个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 最后在万寿山便殿给皇帝表演,皇帝听了非常满意。

秉忠和翰林、太常的人说:“今天的仪式流程已经确定了,接下来请准备负责仪仗的官员。”

皇上就让丞相安童、大司农孛罗挑选两百多个蒙古禁卫军士兵,那些仪态比较好的,让他们好好练习仪容举止,练习时间是一个月。

到了七年春二月丙子日,他们奏报说可以进行观礼了。观礼的前一天,就在金帐殿前面铺上了厚厚的棉垫,皇帝和皇后在露天的台阶上观看仪式。整个仪式,从礼仪到音乐,都进行得非常完美,没有一点差错。

到了当年冬十一月戊寅日,秉忠他们又上奏,请求设立专门负责朝仪的官署。皇上就下令让尚书省和他们一起商议,然后把结果报上来。

到了八年春二月,侍仪司正式设立了。忽都于思、也先乃被任命为左右侍仪,奉御赵秉温担任礼部侍郎,同时兼任侍仪司的负责人;周铎、刘允中担任左右侍仪使;尚文、岳忱担任左右直侍仪;关思义、侯佑贤担任左右侍仪副使;萧琬、徐汝嘉担任佥左右侍仪;乌古伦居贞担任承奉班都知;完颜复昭担任引进副使;葛从亮担任侍仪署令;于伯仪担任尚衣局大使。

到了夏四月,侍仪司上奏,请求按照历代的惯例制作内外朝仪的仪仗。皇上批准了。

到了秋七月,内外朝仪的仪仗就制作完成了。碰巧八月是皇帝的生日,就称作天寿圣节,从这天开始,正式启用新的朝仪。

公元1324年(泰定元年)十二月,皇帝下令,所有朝廷官员,凡是参加朝贺之类的仪式,如果遇到下雨下雪,可以免穿朝服。

到了公元1337年(至顺四年),中书省建议,凡是朝贺遇到下雨,官员们都可以穿便服参加仪式,皇帝批准了这个建议。

公元1330年(元统二年)十月初一,朝廷重新整理了文武百官朝会时的仪仗和站位,严格按照官职品级排列。当时,监察御史苏天爵上奏说:“这几年来,虽然朝廷设立了朝仪,但是官位的排列和品级的顺序,经常出现越级的情况。穿紫色官服的,五品从官和五品正官混杂在一起;穿红色官服的,七品官和六品官也排列在一起;甚至连八品、九品官员,也都乱成一团。既然官位等级都乱了套,那队伍自然也就乱了,大家也就忘了该有的恭敬之心,完全失去了朝仪的庄重。所以,以后朝贺行礼,宣读诏书赦令的时候,应该先按照顺序,从正二品、从二品的各部院衙门开始,然后依次是各司局院,逐一核实官员的职务,辨明官职序列和正从班次。如果有人越级,或者队伍排列混乱,都按照违反仪制的罪名处罚,以此来惩戒那些不遵守规矩的人。”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从元朝至元年间开始,到这个时候,朝会时的官位排列才重新恢复了秩序。

新年第一天早朝,仪式繁琐得很。提前三天,大家就在圣寿万安寺(或者大兴教寺)彩排练习。提前两天,就开始在殿前布置各种东西了。

到了大年初一早上,侍仪使带着护卫们,都穿着规定的衣服,进了寝殿门口,然后跪下,拿着牙牌禀报外面一切准备就绪。内侍进去奏报皇帝,皇帝下令“可以开始”。侍仪使赶紧起身。皇帝从寝宫出来,坐上轿子,鞭子响了三声。侍仪使和通事舍人分站在皇帝轿子的左右两边,护卫们开道,一路护送皇帝到太极殿外面。护卫们在正门北边站好,仪仗队伍按照顺序倒着排列,只有扇子放在专门的架子上。

侍仪使带着皇帝进去的时候,引进使和内侍官带着宫女太监们,一路引导,到了皇后寝宫,又跪下禀报。内侍进去禀报皇后,皇后下令“可以开始”。引进使赶紧起身。皇后从寝宫出来坐上轿子,引进使引导仪仗队伍到殿东门外,引进使和仪仗队伍分别站好。等皇帝皇后都坐上御座后,鞭子又响了三声,护卫们退到露台东边站好。

司晨报时,鸡叫完之后,尚引(引导官员)引导殿前官员们,大家都穿着朝服,分列左右,进入日精门和月华门,站到各自的位置上,面对面站着。通班舍人喊:“左右卫上将军兼殿前都点检臣某某以下起居。”尚引喊:“鞠躬!”“平身!”然后引导大家到丹墀(宫殿台阶)行礼,点名报数,确认人数。宣赞(负责宣读仪式流程的人)喊:“拜!”通赞(另一位负责宣读仪式流程的人)喊:“鞠躬!”“拜!”“起!”“拜!”“起!”“都点检稍前!”(都点检往前站)宣赞报告:“圣躬万福!”通赞喊:“复位!”“拜!”“起!”“拜!”“起!”“平身!”“搢笏(把笏板插在腰带上)!”“鞠躬!”“三舞蹈!”(行三拜礼)“跪左膝,三叩头!”“山呼!”“山呼!”“再山呼!”(每喊一次“山呼”,控鹤(负责喊万岁的官员)就喊“万岁”,喊“再山呼”,就喊“万万岁”,以下类似)“出笏!”“就拜!”“起!”“拜!”“起!”“拜!”“起!”“平立!”宣赞喊:“各恭事!”(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

两班点检和宣徽将军分列左右进入大殿,宿直的官员们分列在殿前,尚厩(负责皇帝马匹的官员)分列在仗南,管旗的官员分列在大明门南楹。

首先,皇后、王子、驸马依次进献礼物,礼毕。然后,典引官引领丞相以下文武百官,都穿着朝服,从日精门、月华门进入宫殿,来到各自的座位上。司仪高声唱道:“文武百僚、开府仪同三司、录军国重事、监修国史、右丞相(具体官职不定)臣某等参见皇上。”典引官回应:“行礼!”,“起立!”,然后引领他们到丹墀(宫殿台阶)行礼站位。司仪回报官员们都已就位。

接下来,宣赞官高声唱道:“行礼!”,通赞官回应:“行礼!”,“行礼!”,“起立!”,“行礼!”,“起立!”,“起立!”,“执笏!”,“行礼!”,“三次舞蹈!”,“跪下左膝,三次叩头!”,“山呼万岁!”,“山呼万岁!”,“再次山呼万岁!”,“放下笏板!”,“行礼!”,“起立!”,“行礼!”,“起立!”,“行礼!”,“起立!”,“起立!”。 侍仪官走到丞相面前,请他上前敬酒,两个侍仪官引领丞相上殿。乐工分成左右两队,引领歌者和舞者,依次来到殿门外露台上。每首歌曲都有名字,乐曲的音律都符合当月的音律。(这些歌曲和舞蹈都是仪凤司提前准备好的,翰林院负责撰写词曲。)丞相走到殿下的铺着垫子的位置站立,侍仪官分立在丞相左右,面向北方。

等到前奏曲进行到一半,舞蹈演员们站好队形,通赞官高声唱道:“分列站好!”,乐队开始演奏。侍仪官引领丞相从南边的东门进入殿内,宣徽使跟随丞相走到御榻前。丞相跪下,宣徽使站在丞相东南方向。乐曲结束,丞相祝颂道:“普天之下,祈求天地洪福,祝愿皇上、皇后万寿无疆!”,宣徽使回应:“如您所祝!”。丞相叩头起身,退到敬酒的位置。尚酝官(负责酒水的官员)将酒杯递给丞相,丞相执笏捧着酒杯,面向北方站立,宣徽使回到原位。前奏曲结束,舞蹈演员回到露台上。教坊乐队演奏,乐舞进行到第四拍时,丞相敬酒,皇帝举起酒杯。宣赞官高声唱道:“殿内侍立的官员们都行二拜!”,通赞官回应:“行礼!”,“行礼!”,“起立!”,“行礼!”,“起立!”,“起立!”。丞相三次敬酒完毕,将酒杯交给尚酝官,放下笏板,侍仪官引领丞相从南边的东门退下,回到原位,乐曲停止。

(至元七年敬酒的仪式是:官员在殿前铺着垫子的位置站立,乐队演奏进酒曲,尚酝官拿着空酒杯从正门出去,将酒杯交给官员。官员执笏拿着空酒杯,从正门进入殿内,走到御榻前跪下。等到乐曲结束,官员将酒杯交给尚酝官,放下笏板祝颂。宣徽使回应:“遵旨!”,官员叩头起身。官员和宣徽使从南边的东门退下,回到原位。官员以下人员舞蹈、山呼、五次行礼,百官分列站好,教坊乐队演奏,尚酝官敬酒,殿内侍立的官员们都行二拜。三次敬酒完毕,官员退到丹墀。)至元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改用现在的仪式。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通赞喊了一声“合班”。礼部官员把奏章和礼物抬到横阶下面,宣读礼物的官员上前读奏礼物清单,走到第二级台阶。然后,等候宣读奏章的官员(翰林国史院的属官一人)走到御座下,一起跪下。宣读奏章清单的官员先读完中外百司的奏章清单,翰林院官员读完中书省的奏章后,都俯身叩拜,然后起身退下,走到第一级台阶下站着。接着,宣读礼物的官员走上台阶,走到御座下,跪着读完礼物清单,俯身叩拜,起身退下。他们一起走到横阶,奏章往西边走,到右边的楼下,侍仪官继续带领着;礼物往东边走,到左边的楼下,太府寺官员接收。

宣赞官喊“拜”,通赞官喊“鞠躬”,然后依次喊“拜”、“兴”、“平身”、“搢笏”、“鞠躬”、“三舞蹈”、“跪左膝,三叩头”、“山呼”、“山呼”、“再山呼”、“出笏”、“就拜”、“兴”、“拜”、“兴”、“拜”、“兴”、“平立”。僧侣、道士、年长者、外国使臣,依次进献祝贺。

礼仪完毕,就召集诸王、宗亲、驸马、大臣们,在殿上举行宴会,侍仪官引导丞相等人上殿参加宴会。大型宴会,马匹不超过一匹,羊虽然很多,但必须用兽医献上的新鲜肉和干肉来抵消一半的数量。预先准备的宴会服装,款式相同,叫做质孙服。(宴会的音乐和节目,详见宴乐篇)四品以上官员,在殿上赐酒;典引官引导五品以下官员,在日精门、月华门下赐酒。宴会结束,鸣鞭三下,侍仪官引导皇帝,引进使引导后面的人,返回寝宫,仪式与来时相同。

皇上过生日那天的朝会,就跟元旦的朝会一样隆重正式。一个月之前,朝廷内外文武百官就开始到寺庙道观里去,举行祈福祝皇上万寿无疆的法事,一直到法事结束。

到了皇上生日那天一大早,朝廷大臣们就到宫门口去祝贺。各地官员也带着同事、读书人、乡绅、僧道、军人,抬着彩旗香案,表演歌舞百戏,夹道欢迎皇上,然后一起到寺庙道观里遥望皇宫方向上香。香案下面摆着官员们坐的坐垫,大家按官职大小站好队。先要行两次跪拜礼,然后排头的人跪着上前上香,接着跳舞,磕头,高呼三声“万岁”,然后起身再拜。礼毕之后,大家依次退场,到政府部门设的宴席上吃饭,然后散去。

大德七年的时候,中书省讨论决定,以后逢到皇上生日和元旦,大臣们行礼的时候,只要诚心敬意就行了,按照至元八年批准的仪式来就行。参加演奏的乐工,只用本城里的,不能从别的地方调来,也不许强迫百姓打扮成什么社火队之类的来凑热闹。宴会所需的一切东西,官员们自己准备,不许向老百姓收取任何费用。元贞二年,又规定军官的祝贺仪式也和文官一样。

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结束后,接受祝贺的仪式也和元旦一样。

皇帝登基大典开始了,仪式好复杂!在正式登基的前三天,皇帝先在万安寺熟悉一下流程,练练手。前两天,皇宫大殿就开始布置了,摆摆东西,弄弄场面。前一天,则在宫门前设立了宣读诏书的地方,一切准备就绪。

登基这天一大早,负责仪式的官员就带着侍卫们,都穿着规定的衣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先到皇太子的寝宫门口,拿着牙牌跪下禀报:“请示太子殿下是否可以出发”。宫里的人出来传话:“可以!”,负责仪式的官员这才起身。然后,皇太子就出来了,由官员引领着,从崇天门进入大明殿。

接下来,又去皇太子妃的寝宫,也是同样的流程,跪下禀报,得到允许后,太子妃从凤仪门进入大明殿。等各位王爷按照规定的礼仪扶着新皇帝登上宝座后,鞭炮响了三声。其他的官员也都穿着正式的官服,到各自的位置上站好,就像元旦朝会那样,行礼问安。

然后,后妃、王爷、驸马们依次上前祝贺并献上礼物。之后,中书省的四位参议官,拿着装有诏书的盒子,从殿左门进入,走到御榻前。他们跪下宣读诏书,然后起身,把诏书交给负责保管玉玺的官员盖上印章。盖完章后,他们拿着诏书从正门出去,乐队奏乐,一直送到宫门前的案台上。文武百官都穿着正式的官服,面向北方站立。

负责仪式的官员喊着口令,宣赞官喊“拜”,通赞官喊“鞠躬”,然后反复喊“拜”、“兴”(起身),“拜”、“兴”,“平身”(站直),再喊“班首稍前”(队伍最前面的人往前站一点)。引导官员带领队伍最前面的人走到香案前。通赞官喊“跪”、“在位官皆跪”(所有在位的官员都跪下),司香官喊“搢笏”(把笏板插在腰间),通赞官喊“上香”、“上香”、“三上香”(上三次香),然后喊“出笏”(把笏板拿出来),“就拜”、“兴”、“复位”(回到原位)。接着,又喊“拜”、“鞠躬”,“拜”、“兴”,“拜”、“兴”,“平身”。

负责仪式的官员把诏书交给左司郎中,郎中跪下接过诏书。然后,郎中和翻译官走到一个高一点的木台上,面向东方宣读诏书。通赞官喊“在位官皆跪”。宣读诏书时,先用本国语言宣读,然后翻译成汉语。读完后,他们下了木台,把诏书交给负责仪式的官员,官员把诏书放在案台上。通赞官又喊“就拜”、“兴”,“拜”、“兴”,“拜”、“兴”,“搢笏”,“鞠躬”,“三舞蹈”(行三拜九叩礼),“跪左膝,三叩头”,“山呼”,“山呼”,“再山呼”(三次山呼万岁),“出笏”,“就拜”、“兴”,“拜”、“兴”,“拜”、“兴”,“平立”(站直)。引导官员带领丞相以下的官员,穿着正式的官服,到各自的位置上站好。接下来就是行礼、祝颂、敬酒、献表、赐宴,跟元旦朝会一样。

宴会结束后,鞭炮又响了三声。负责仪式的官员引导皇帝回寝宫,就像来的时候一样。第二天,诏书正式颁布。

皇帝要接受尊号,举行大朝会。提前两天,仪鸾司就在大明门外布置好了场地,还分别在殿内御座前的西边和东边摆放了接受册宝的案几。御座西边放着接受册书的案几,东边放着接受宝物的案几。侍仪司又在香案南边摆放了册宝的案几。礼仪使站在最前面,册使和册副站在大殿中央,面向北方。负责引领、奉上、举起、宣读、捧着册书和宝物的官员分别位于殿内右侧和左侧,以北边为尊。百官从金玉府迎接册宝,然后按照常规仪式送往中书省安放。

第二天,右丞相率领文武百官穿着朝服,在仪仗和音乐的伴随下,将册宝两案从中书省抬出来,到宫殿前,控鹤官将案几摆放好,仪仗队伍在中途稍作休息。册使等人跟着进入大殿,再次将案几摆放好。侍仪使引导册使等人从左门出去,百官随后退下。

到了受封的日子,一大早,右丞相以下的文武百官都穿着朝服聚集在宫殿前,仪仗队和护卫也各就各位。侍仪使和礼仪使引导皇帝登上大明殿,引进使引导皇后也登上大明殿。尚引官引导文武百官进入殿内,站到各自的位置,行山呼礼拜后,宣赞官高喊:“各位各就各位,行礼!”皇太子、诸王、后妃、公主依次进入大殿,鸣鞭三次。侍仪使和引领册宝的官员从正门进入大殿,乐队奏乐。奉册使和右丞相率领册书官员从右门进入,奉宝使和御史大夫率领宝物官员从左门进入,走到殿前,将册书案几摆放在香案南边,宝物案几摆放在册书案几的南边,乐队停止演奏。侍仪使引导册使等人到各自的位置,典引官引导群臣入座。通班舍人高喊:“文武百僚,具官臣某以下,起居!”典引官高喊:“行礼!”,“起立!”,引导百官到丹墀前行礼。宣赞官高喊:“行礼!”,通赞官指挥行礼、舞蹈、山呼等仪式,一切按照常规进行。

好家伙,仪式开始了!班都知喊:“奉册使以下,赶紧把册宝呈上来!” 然后,侍仪司的人就领着奉册使他们,都到指定位置站好了。音乐响起来了。掌仪赞开始念叨:“奉册宝的官员们往前走几步,夹着笏板,捧着册宝。” 侍仪使在前面带路,从中间的通道走上正阶,站在殿宇下面。

等奉册使和那些册官从右边台阶鱼贯而入,奉宝使和那些宝官从左边台阶鱼贯而入之后,大家一起从左门进去,把册宝送到御榻褥子前面的位置,册宝摆放位置是册在西边,宝在东边。音乐停了。掌仪赞又开始念:“奉册宝的官员们往前走几步,跪下,把册宝放在案子上。” 接着,他又喊:“拿出笏板!”“行礼!”“起来!”“站直!”“回到原位!”“奉册使以下都跪下!”“举册的官员起来,都到案子前面跪下!”“夹着笏板,从匣子里拿出册子,放在盘子上,高高举起!”“读册的官员起来,都到案子前面跪下!”“开始读册!” 读册的官员就说:“臣某某谨读册。”

读完了,举册的官员把册子放回匣子里,站起来,交给典瑞使。拿出笏板,站在册案的西南方。典瑞使把册子放到受册的案子上。掌仪赞又喊:“举宝的官员起来,都到案子前面跪下!”“夹着笏板,从盒子(盝)里拿出宝,高高举起!”“读宝的官员起来,都到案子前面跪下!”“开始读宝!” 读宝的官员就说:“臣某某谨读宝。”

看完之后,把宝贝官(负责保管宝物的人)呈上的宝物放进宝盒里。然后,让兴(人名)拿着宝物交给典瑞使(负责保管印信和玉玺的官员)。兴拿着笏板(古代官员上朝时所持的板子),站在宝案东南边,典瑞使把宝物放在受宝案上。掌仪官(负责掌管仪式的官员)说:“奉册使以下的人都跪下!”然后说:“兴”,又说:“平身”。(兴起身)四个中书省参议(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参事),拿着装着诏书的盒子,从殿左门进入,走到御榻(皇帝的床榻)前,跪下宣读诏书,按照常规仪式进行。宣读完毕,交给典瑞使盖章,然后把盖了章的诏书放回盒子里,抬着盒子从正门出去,放到丹墀(宫殿前的台阶)北面的诏案上。册使以下的人员从南东门出去,就位听诏,一切按照仪式进行。四个仪鸾使(负责皇帝仪仗的官员)抬着册宝案,从左门出去。侍仪使引导班首(仪仗队伍的领头人)从左边的台阶走上来,乐队开始演奏,走到殿宇下,音乐停止,舞蹈演员旋转着走到露天的台阶上站好。班首进入大殿,宣徽使(负责皇帝诏令的官员)跟随在后。班首跪下,宣徽使站在他的西北方向。班首致词说:“册宝礼已完成,祝愿皇上、皇后万寿无疆!”宣徽使回答说:“如您所祝。”音乐奏响。通赞官(负责宣读仪式的官员)唱道:“分班”。敬酒完毕,班首从南东门出去,下台阶,回到原位。音乐停止。通赞官唱道:“合班”。然后呈上表章和礼物,赞拜、舞蹈、山呼万岁、举行宴会,都和元旦的仪式一样。

至于像平常朝会那样朝参的仪式,元朝建立以来就没有过。到了元朝中期,监察御史马祖常提议说:“百官朝见皇帝奏事,古代是有固定仪式的。现在国家已经统治天下百年,典章文物多次恢复古代制度,唯独朝仪的典章制度没有实行,这确实是一个缺漏。而且,群臣奏对的时候,御史拿着简板(古代官员用的记事板),史官拿着笔,官员们佩带玉器,严肃地站在两旁,这样即使有人怀有奸邪之心,想请求官爵,也不敢公开说出来。如果皇上能采纳我的建议,命令中书省和文翰衙门(负责文书的部门)的官员仔细研究,参考古今合适的制度,或许可以三日或二日举行一次常朝,这样就能使政治清明,百姓也能得到福祉。”虽然马祖常提出了这个建议,但是并没有被采纳。

太皇太后要接受尊号,上朝受册。这之前两天,仪鸾司的人就把受册宝的案子摆好了。在大明殿皇帝的御座前面摆了一套,在太皇太后寝宫的寝榻前面也摆了一套,寝榻上还摆了一套用来受册宝的案子,东西摆放是宝在西边,册在东边。负责册宝仪式的官员们也按规矩站好了位置。在大殿里,册宝使的副手站在北面,册宝官在右边,宝官在左边,礼仪使站在最前面,北边为尊。太皇太后的寝宫里也是同样的安排。

接下来就是正式的册封大典了。 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太皇太后正式受册了。 这场景一定非常隆重,想想那些金光闪闪的册宝,还有文武百官井然有序的站位,真是气派非凡! “金殿辉煌,紫气东来”,这景象,恐怕只有在史书上才能看到吧!

到了那一天,一大早,所有官员都穿着正式官服,按照职位在宫殿前的广场上站好。负责仪仗、礼仪、以及捧着册宝的官员们,分别从月华门和日精门进入宫殿。他们按照各自的职位,在露天的台阶下站定。

然后,侍仪使拿着牙牌进入寝殿,跪下禀报外面的准备情况。内侍进去奏报皇帝,皇帝下令“可以开始”,侍仪使这才起身。皇帝走出寝宫,登上御辇,鞭子响了三声;到了大明殿,皇帝登上御座,鞭子又响了三声。

等到司晨报时的鸡叫声结束,侍仪使、礼仪使、引册使等官员,就从东边的台阶,经由左门进入大殿,来到御榻前站好,面对着皇帝。掌仪官喊:“奏中严!”侍仪使拿着牙牌跪下奏报:“中严!”掌仪官又喊:“就拜!”“兴!”“平身!”“复位!”“礼仪使稍前跪!”“册使以下皆跪!”

礼仪使奏请进献给太皇太后的册宝,掌仪官又喊:“就拜!”“兴!”“平身!”“复位!”“内谒者稍前!”“搢笏,奉册宝上进!”“册使副、捧册宝官稍前!”“搢笏!”“内谒者跪进册宝!”皇帝起身,把册宝交给册使,册使跪下接过后起身,再交给捧册的官员,然后放下笏板;皇帝又把宝器交给册副,册副跪下接过后起身,再交给捧宝的官员,皇帝也放下笏板。

侍仪使、礼仪使、引册、引宝的官员们,引导着册宝从正门出去,册使等官员跟在后面,一直送到台阶下。掌仪官喊:“以册宝置于案!”“出笏,复位!”然后抬着册宝的仪仗队出发,乐队奏乐。侍仪使、礼仪使、引册、引宝官员在前引导,册使等官员跟随其后,一直到兴圣宫前,把册宝放在案上,乐队停止演奏。

首先,负责仪仗的官员带着队伍,走到太皇太后的寝宫门口,跪下禀报说外面的人到了。然后,负责传达旨意的官员进去禀报,出来传达旨意说“可以”,负责仪仗的官员这才起身。接着,负责仪仗的官员和负责传达旨意的官员引导着太皇太后进入大殿。

在引导太皇太后的过程中,负责仪仗的官员先到达大明殿,跪着把册宝送到兴圣宫,请求开始仪式。太皇太后驾到后,鸣鞭三下,负责仪仗的官员在前面引导队伍前往兴圣宫,太皇太后登上御座。负责仪仗的官员退出来,走到乐器摆放的地方,乐队开始演奏。

接下来,抬着方舆的人进来,走到露天的台阶下摆放好祭祀用的案几。册封使的副手站在案几前面,册封官员面向东方,掌管宝物的官员面向西方。抬方舆的人退到两旁站立,音乐停止。

首先,大家排着队进入殿内,站到规定的位置,然后互相行礼,像元旦大典一样,规规矩矩地行拜舞礼。礼毕。然后,负责宣读仪式流程的人唱道:“大家肃静!”,然后引导册使等人退回到原位。负责点名的人唱道:“某某官(或者太尉,官职不固定)以下的官员,行起居礼。”,引导人员回应:“行鞠躬礼!”,“起立!”。

接着,大家进入丹墀(宫殿台阶),负责报数的人唱道:“队伍整齐!”,宣读仪式流程的人唱道:“行礼!”,负责引导的人回应:“行鞠躬礼!”,“行礼!”,“起立!”,“行礼!”,“起立!”,“起立!”,宣读仪式流程的人唱道:“大家肃静!”。走到案前,大家按顺序站好。宣读仪式流程的人唱道:“太尉以下的官员,上前呈上册宝!”,负责掌管仪式的回应:“捧册宝的官员稍往前站,插上笏板,捧着册宝。”。

侍仪引导捧册宝的官员走在前面,册使跟随其后,走到御榻前,将册宝放到案上。负责掌管仪式的唱道:“跪下!”,但捧册宝的官员不用跪,然后继续唱道:“将册宝放在案上”,“捧册宝的官员放下笏板回到原位”,“太尉以下的官员都跪下”,“读、举册宝的官员起立,一起走到案前跪下”。负责掌管仪式的回应:“举册的官员插上笏板,从匣子里拿出册子,放在盘子上,准备好宣读。”,“开始读册子”,读册的官员说:“臣某某谨读册文。”读完后,举册的官员将册子放回匣子。负责掌管仪式的回应:“放下笏板”,“举宝的官员插上笏板,从盝(宝盒)中拿出宝,准备好宣读。”,“开始读宝”,读宝的官员说:“臣某某谨读宝文。”读完后,举宝的官员将宝放回盝。负责掌管仪式的回应:“放下笏板”,“行礼”,“起立”,“起立”,“各位官员都起立”,“回到原位”。“太尉、司徒、奉册宝的官员稍往前站”,“捧册宝的官员稍往前站”,“插上笏板”,“捧着册宝上前”,“皇帝亲自将册宝授予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将册宝交给内掌谒,内掌谒将册宝放在案上。皇帝起立,敬酒。太皇太后举杯饮毕,皇帝回到御座。负责掌管仪式的回应:“各位官员都回到原位”。侍仪、引导册使等分列左右退场回到原位。

皇帝带着皇后、后妃、公主下到丹墀,面向北方行礼祝贺,然后回到殿内。皇太子和诸王也行礼祝贺,然后回到殿内。引导人员引导百官回到原位,负责点名的人唱道:“文武百官,某某官以下的官员,行起居礼。”,“行鞠躬礼!”,“起立!”,引导到丹墀行礼。负责报数的人报告队伍整齐,宣读仪式流程的人唱道:“行礼!”,负责引导的人回应:“行鞠躬礼!”,“行礼!”,“起立!”,“行礼!”,“起立!”,“起立!”。侍仪走到队伍最前面,请求敬酒,两人引导到殿宇下褥位站好,等待舞蹈表演完毕,负责引导的人唱道:“分列队伍”,音乐奏响。侍仪引导队伍最前面的人从南边的东门进入,宣徽使跟随其后,走到御榻前,队伍最前面的人跪下,舞蹈表演结束。队伍最前面的人祝颂道:“册宝礼已毕,臣等欣喜万分,祝愿太皇太后、皇帝万寿无疆!”宣徽使回应道:“如您所祝。”队伍最前面的人伏地起身,退到敬酒的位置(以下仪式与元旦大典相同)。

太后和太皇太后都加了尊号,受朝的仪式跟以前一样。

然后呢,要举行告庙仪式。这可是大事,比如给太皇太后、皇太后册封尊号,册立皇后、太子,总之国家的大典礼,都得先去宗庙里报备一下。提前两天,太庙的负责人就要把里里外外打扫干净,翰林院的学士们还得写好祭祀的祝文。告庙的前一天,参加仪式的官员们都要斋戒一天,不吃荤腥。

到了告庙这天,官员们都穿着紫色的官服,捧着祭祀用的牌位,等皇帝签字盖章后,再由专门的人员用红绸金边的案几抬着,上面盖着黄色的绸布,还带着贡香和贡酒,按照规定的流程,把这些东西送到祭祀的地方,在那里过夜。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呢,负责礼仪的官员就带着太庙的负责人和下属们进入太庙,打开祭祀的房间,把祭祀的物品摆放好。然后,礼仪官员引领着穿着紫色官服的官员们依次入座,面向东方站好。礼仪官员上前一步,说:“各位官员准备好了,可以开始仪式了。” 然后说:“行二拜礼!” 大家就都行了二拜礼。

接下来,礼仪官员先安排好负责祭祀的人员站位,然后带领参加仪式的官员去洗手、洗酒杯的地方,面向北方站立。他们拿着笏板,洗手、擦手,洗酒杯、擦酒杯。之后,拿着笏板走到酒尊旁边,拿起酒杯,负责酒尊的人掀开酒尊的盖子,斟酒的人倒酒,然后把酒交给负责奉酒的人。接着,拿着笏板走到太祖的灵位前,行二拜礼。负责祭祀的人奉上香,官员们跪下,上三炷香,然后用酒杯祭酒三次,再把空酒杯交给负责奉酒的人,然后起身。然后,负责念祝文的官员跪下,拿着祝文牌位,念诵祝文。念完后,把祝文放在祭台上,然后起身。礼仪官员和负责念祝文的官员行二拜礼,每个灵位都重复以上步骤。

仪式结束后,礼仪官员带领大家退场,回到原位,再次行二拜礼。之后,前往焚烧祭品的场所,再次行二拜礼,然后焚烧一半的祭品,参加仪式的官员们这才离开。

今天是上交前朝实录的大日子,天刚亮就开始了。一大早,各个部门的官员都穿着正式的官服,站在光天门外等候。仪仗官领着装有《实录》的案几进宫。负责修撰国史的官员们跟着一起进去,到了光天殿前,大家按照各自的职位站好队。皇帝坐上龙椅,宣赞官喊“拜”,通赞官跟着喊“鞠躬”,然后是“拜”、“兴”、“拜”、“兴”、“平身”。这几个动作重复了几遍。

接下来,四个待制官员抬着《实录》,从午门台阶走上去,其他修史官员跟着。走到皇帝面前的香案南边站定,其他官员都行礼后回到原位。然后,负责奉献文书的翰林官员走上前,到《实录》面前跪下宣读奏表。读完后,伏地叩拜后起身,回到原位。翰林学士承旨也上前,在皇帝面前站好,等皇帝看完《实录》后,再回到自己的位置。宣赞官又喊“监修国史以下皆再拜”,通赞官再次喊“鞠躬”、“拜”、“兴”、“拜”、“兴”、“平身”。这几个动作也重复了几遍。

然后,待制官员上前,取下《实录》,从午门台阶走下来,把《实录》放到案几上,在仪仗乐队的引导下,从光天门送回国史院,放在大堂上。这时,通赞官又喊了一长串:“鞠躬”、“拜”、“兴”、“拜”、“兴”、“平身”、“搢笏”、“上香”、“上香”、“三上香”、“出笏”、“就拜”、“兴”、“拜”、“兴”、“拜”、“兴”、“平立”。 所有官员这才陆续退朝。

好家伙,这文件格式要求可真细致!上面写着,上奏的表章都得用楷书写,每张表一般是六行或七行字,最后一张可以是三行、五行,字数不限。第一张表前面要贴黄色的封签,下面盖章,那个“谨封”二字的章也要盖在下面。上表的时候,表要用红色的罗绸夹着再包一层,信笺要用梅红色的罗绸单层包着,外面再用锁钥封好,表匣上还得雕刻着螭纹。

这回避字眼可真多,密密麻麻一大堆,比如“归化忘亡妄望”、“播晏徂祚霭哀爱”、“昧驾遐仙司死”、“病苦没泯灭”、“凶祸倾颓毁偃仆”、“坏破晦刑伤”、“孤坠堕服布”、“孝短夭折灾要”、“困危乱暴虐”、“昏迷愚耋过”、“改替败废寝”、“杀绝忌忧切激”、“患衰囚往弃”、“丧戾空陷厄”、“艰忽除扫摈奸”、“缺落典宪法”、“奔崩摧殄陨”、“慕槁出祭奠飨”、“鬼狂藏怪渐”、“愁梦幻弊疾”、“迁尘亢蒙隔”、“离去辞追考”、“板荡荒古迍”、“师剥革暌违尸”、“叛散惨恐克反逆”、“害戕残偏枯”、“眇灵幽沉埋”、“挽升退换移非”、“暗了休罢覆”、“吊断收诛厌”、“讳恤罪辜愆”、“土别逝誓泉陵”。 这些字,都得避讳着点用,大概有160多个字,其他的也差不多这样,自己琢磨着点儿吧。

元旦这天,外地官员要上表,天一亮就得去,对着皇宫摆上香案,官员们都得按官位站好。礼官喊一声“拜”,大家伙儿都得磕两个头。然后,吏员捧着表,跪着递给第一位官员;第一位官员跪着接过来,再递给派来接表的人。接表的人跪着接了,第一位官员才能站起来,礼官再喊一声“拜”,大家伙儿再磕两个头,然后就散了。

话说,要是从外地来迎接圣旨赦令,等送圣旨的官员到了,先得派人去报信。然后班首(相当于部门领导)就带着下属和办事人员,准备好仪仗队、乐队、还有香轿,到城外迎接。

看见送圣旨的官员来了,班首他们就在路边下马,送圣旨的官员也下马,把圣旨放到香轿里。班首走到香轿前上香,上完香后,送圣旨的官员上马跟在香轿后面,班首以下的人也都上马跟着,前面鸣锣打鼓奏乐开道。

到了衙门,从正门进去。送圣旨的官员下马,负责这事的人先在院子里对着宫殿的方向摆好放圣旨的桌子和香案,还有坐垫,另外在桌子西边也给送圣旨的官员摆个坐垫,还在桌子西南角放张床。送圣旨的官员把圣旨放到桌子上,彩轿、香轿都退下去了。送圣旨的官员说:“奉旨宣读!”然后宣读:“班首以下,皆再拜!”班首稍微往前走几步跪下,上完香,回到原位,然后再次叩拜。

送圣旨的官员把圣旨交给知事(相当于主要负责人),知事跪着接旨,然后点名让两个司吏一起捧着圣旨,高声宣读,在场的所有人都跪着。读完之后,把圣旨放在桌子上,知事他们回到原位,班首以下的人都叩拜、舞蹈,然后三次叩头高呼“万岁”(官员叩头的时候,其他公务人员也跟着高声齐呼“万岁”)。

拜完之后,又拜一次。拜完后,班首以下的人和送圣旨的官员在衙门口道别,礼毕,送圣旨的官员走了,班首带着下属和公务人员一路欢送他到城门外才回去。

要给官员送达任命书,使者会先派人通知对方。接受任命的人,得带着下属和官吏,准备好仪仗、乐队和彩车,(两个官员和所属部门的长官两人,得向当地府州索取并安排乐队和彩车、香车。)到城外迎接。看到使者后,立刻在路边下马,使者也下马,把任命书放到彩车上。接受任命的人走到香车前上香,然后退回,派人告诉使者:“因为还没接受任命,不敢去拜见您。”使者在彩车后面,接受任命的人随后跟着,都骑上马,乐队鸣锣打鼓开道,一直到官员的住处。(如果是闲居的官员,就让使者进馆,派人去通知接受任命的人,让他派人来回话。)任命书下达那天,得提前在自家准备好一切,还要通知当地京府州郡,派懂礼仪的人来,以及相关的桌椅、褥子等物品,京府州郡必须配合提供。官员到任后,当地会派人引导他到住处,如果官员家里没有乐队和仪仗,就不用再准备了。

大家从正门进去,使者下马,报事的人先在庭院里对着宫门方向摆好宣读任命书的案几、香案以及坐垫(使者的坐垫在宣读任命书的案几西边)。使者从彩车上取下任命书,恭敬地放在案几上(案几上也铺着衣物和坐垫),彩车和香车都退下。使者坐在坐垫上站着,接受任命的人站在对着宫门的方向站好。礼官唱着号子,接受任命的人先拜两次,然后稍稍向前跪下,上香,再拜两次。使者宣读圣旨:“赐卿宣命”,接受任命的人再次跪拜。使者从案几上取下任命书,交给对方。接受任命的人接过任命书,放在怀里,拜一次起身。稍稍退后,恭敬地看完任命书后,再次把它放在怀里,走到坐垫前再次行礼,舞蹈,磕头,然后起身。再拜两次。接受任命的人走到使者面前,跪下问道:“圣上万福金安”,使者躬身回答:“圣上万福金安”。接受任命的人起身,使者和接受任命的人以及其他官员在前面互相见面,礼毕。

好家伙,一接到圣旨,这日子就不得了了!当天啊,接到圣旨的官员得穿戴整齐的官服,然后在公署面向皇宫的地方,摆上香案和坐垫。要是闲职官员,就在自己家正房里办这事儿。送圣旨的官员站在香案西边,而接旨的官员走到坐垫前站定。礼生喊一声“再拜”,完了之后,接旨官员把笏板插好,跪下上香。送圣旨的官员把圣旨递给接旨的官员,接旨的官员接过后,小心地放在怀里,然后拿出笏板,起身行礼,再拜一次。礼毕,再和一起来的官员互相见个面。

这整个过程,仪式感那是相当的足!从服装到摆设,从礼仪到动作,都得一丝不苟。想想那场面,还挺庄重的。 “再拜”这两个字,就体现了古代对皇权的绝对尊重。 整个流程下来,接旨的官员也算是完成了这重要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