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天锡,字受之,是山东冠县人。他爷爷赵诚,当年闹饥荒的时候,拿出家里的粮食救济饿肚子的人,乡里人都很敬重他。他爸爸赵林,金朝贞祐年间发生战乱,凭借着乡里豪杰的身份保卫了县城,后来被任命为冠县县令。金兵攻打洺州,赵林坚守不降,城破后战死了。
赵天锡一开始在本县当负责城防的官员,后来为了躲避战乱去了洺州。防御使苏政把他招到幕府工作,还让他继续担任冠县县令。于是,他带领乡亲们在桃源、天平等山区据守。元太祖至元十六年,他向元朝行台严实投降。后来跟随军队征讨泽州、潞州,立下了战功,被提升为元帅左都监,冠县县令的职务也保留着。至元十九年,宋将彭义斌占据大名府,赵天锡估计冠县守不住了,就率领部队投奔大将孛里海。彭义斌战败后,赵天锡被授予镇国上将军、左副元帅、同知大名路兵马都总管事等职务。至元二十年,他又当上了冠县县令。在此之前,冠县守将李泉投降了彭义斌。金兵打过来后,因为愤怒冠县百姓反复无常,想要屠城,赵天锡拼尽全力保护百姓,救活了几万老百姓。后来李泉在大名府又勾结苏椿等人,收买将领郑倜,想要重新夺回冠县。有一天,郑倜亲自率领一万人来攻打,赵天锡率领敢死队坚守城池,激战了三天三夜,郑倜知道攻不下来,就撤兵了。
元太宗元年,赵天锡到行在朝见皇帝,上奏了一些利民的建议,皇帝很高兴地批复了他。四年后,严实败于黄龙冈,十几个将领被金兵俘虏,赵天锡都用计策把他们救了出来。五年后,由于严实的推荐,赵天锡被任命为行军千户,还被赐予金符。十年后,他跟随军队去攻打宋朝,途中病死,享年五十岁。赵天锡为人厚道,无论何时都很有礼貌,对母亲非常孝顺,在军队里从不随意鞭打士兵。冠县多次遭受战乱,人口锐减,赵天锡自己穿粗布衣服吃粗粮,鼓励发展农业和养蚕,几年后,逃亡的人们都重新安家,宾客盈门,热闹非凡,就像太平盛世一样,来来往往的人都说这里是个好地方。赵天锡的姐姐很有胆识和谋略,她自己率领上万兵士,穿着锦衣华服,所向披靡,在东西数千里范围内,大家都称她为女王。赵天锡的儿子叫赵贲亨。
贲亨,字文甫,他爹是行军千户,他继承了他爹的职位。元宪宗九年,跟着忽必烈皇帝渡江打仗,攻打鄂州立了功。
元至元五年,他管着山东好几路军队,参加了围攻襄阳和樊城的战役。贲亨还单独带兵去攻打蕲州和黄州,只用五百人就攻下了野人原上的山寨,还修建了白河新城。七年的时候,他和元帅刘整一起进京,被封为征行千户,皇上还赏赐了他金符、衣服、腰带、马鞍和战马。攻打樊城的时候,他顶着盾牌第一个冲上去,把城给攻下来了。
元至元十一年,他在淮西打败了宋朝将领夏贵,还补充了济南和汴梁两路新来的军队。十二年,参加了攻打镇江的战役,在焦山跟宋朝将领孙虎臣和张世杰打了一仗,杀死了好多敌人,俘虏的也很多。江南平定后,他被升为宣武将军。十四年,他又被授予虎符,还被封为怀远大将军,当上了虔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还没等他上任,澉浦就发生盗贼作乱,行省派他去当招讨使,带兵平定了叛乱。
没过多久,处州又出了两个盗贼季文龙和章焱造反,季文龙还自称是两浙安抚使,占据了处州的天庆观。贲亨只带了三百骑兵就去讨伐,把章焱给打跑了。季文龙又带兵来救章焱,贲亨和万户忽都台一起合兵攻打,把贼寇打得大败,季文龙最后被淹死了。忽都台想把处州的老百姓都杀掉,贲亨不同意。那些兵在抢掠百姓,贲亨抓住了带头的贼人砍了头,把抢来的东西都还给了老百姓,整个地区的人都对他很感激。
元至元十五年,龙泉出了个贼叫张三八,他杀了庆元县的达鲁花赤也速台儿;衢州的陈千二和遂昌的叶丙六还跟张三八勾结在一起。贲亨就带着他那点兵马四处转战,前后斩杀了三千多敌人,最后把这些贼都平定了。十七年,他被调任处州路管军万户。最后,他在五十七岁的时候去世了。
赵瑨,是河北蔚州飞狐县人。他爸爸赵昆,在金朝当过帅府评事。他哥哥赵珪,也是金朝的将军,负责守卫飞狐城。后来赵昆去世了,赵珪带着母亲去了蠡州,把赵瑨留在飞狐城。元太祖八年,元朝大军打到飞狐城,赵瑨就投降了。
八年后,也就是元太祖十二年,木华黎任命赵瑨当百户,跟着他去攻打蠡州。战斗中,金朝裨将石抹也先战死了,木华黎一怒之下要屠城。赵瑨哭着说:“我母亲和哥哥都在城里,我愿意用自己的性命换取城里百姓的平安!”木华黎被他的孝心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后来,赵瑨又参加了攻打易州的战斗,易州城里的死士拼死突围,赵瑨奋勇作战,结果被流矢射中后脑,倒在了城下。
元朝很重视赵瑨的功劳,提拔他做了冀州行军都元帅,还给了他金虎符。但赵瑨把这个职位让给了他哥哥赵珪。后来,元朝又任命赵瑨为冀州军民总管,之后又升迁他为易州达鲁花赤,再次佩带金虎符。元太宗攻打金朝的时候,赵瑨运送了二十多万支箭到元朝行在,元太宗龙颜大悦,让他暂时负责中书省的事务。五年后,赵扬在兴州造反,赵瑨平定了叛乱,升迁为中山、真定二路达鲁花赤。
中统三年,元朝设立了十路宣慰司,赵瑨被任命为顺天路宣慰使。至元元年,他调任淄莱路总管;六年后,又调任太原路总管;十二年,升任燕南道提刑按察使;十四年,又调任河南道提刑按察使。后来,赵瑨退休回家,享年八十三岁。皇庆元年,元朝追赠他为仪同三司、太保、上柱国,追封定国公,谥号襄穆。他的儿子是赵秉温、赵秉正。
赵瑨的儿子赵秉温,曾经侍奉过世祖忽必烈在潜邸时期,忽必烈还让他去太保刘秉忠那里学习。他还跟随忽必烈征讨云南大理。中统初年,赵秉温代理右三部尚书。至元八年,他参与制定朝仪,被授予礼部尚书、知侍仪司事、秘书少监的职务,负责搜集天下典籍。至元十九年,他升任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侍仪司事。他编撰的历法成功,皇帝赏赐他白银二百锭,并晋升他为中奉大夫。至元二十九年,他编撰的《国朝集礼》完成,皇帝还让他儿子继承侍仪使的职位。后来赵秉温去世了。皇庆元年,元朝追赠他为金紫光禄大夫、司徒、云国公,谥号文昭。他的儿子赵和,后来也成为了昭文馆大学士。
秉正,字公亮,是秉温的弟弟,他老爸是秉瑨。一开始,秉正当了个新军上千户。有一次,世祖皇帝从鄂州班师回朝,秉正的父亲秉瑨在定州迎接皇帝,还献上了牛酒。皇帝下马进了帐篷,秉瑨进酒敬献,秉正就在后面跟着一起拜见。世祖皇帝觉得秉正长得挺有气势的,就让他留在身边当侍卫。后来,秉正跟着伯颜去攻打南宋,皇帝赏赐了他金符,任命他为徽州管军总管,后来又升迁为江西湖东道提刑按察司佥事。
丰城县令张甲仗着和东宫关系好,升了官就贪赃枉法,横行霸道。秉正查办了他,张甲嚣张地说:“我可是受了东宫的嘱托!”秉正反问他:“东宫让你残害百姓吗?”当时负责记录的官吏不敢写下张甲的罪状,秉正就说:“我担责任,不会连累你们的。”最后,秉正还是按照法律程序处理了张甲。秉正当官期间,还特意迎接刘辰翁、邓光荐等老前辈,在学宫里会面,并让学生们向他们学习。后来,秉正调任汉中道佥事,因为生病就辞职回家了。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他又被起用,做了河东道提刑按察司佥事。元成宗即位后,秉正被提升为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大德五年,他又出任江西廉访使。最后,秉正去世,享年六十七岁,谥号忠敏。
赵迪是真定藁城人,他力气很大,擅长骑马射箭。金朝灭亡的时候,他加入了义军,当上了万户。真定郡的将领拿出六钧强弩,招募能拉弓的人,只有赵迪能拉开,于是被任命为真定尉,后来又升迁为藁城丞。元军攻打藁城时,赵迪率领大家投降了。元太祖至元十七年,藁城升格为永安州,他的军队被命名为匡国军,赵迪被任命为同知节度使。后来,赵迪跟随太祖皇帝征讨西域,很多将领都随意抢掠,只有赵迪治军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当初真定城被攻下后,赵迪赶紧进城寻找藁城的老百姓,找到了上千人。其他将领都想分一部分人,赵迪说:“这些人是我救下来的,应该都归我管。”然后就把他们都放走了,大家都感动得哭了。后来战争结束后,到处都是白骨,赵迪还让人建了大坟把这些白骨都埋了。之后,赵迪升任永安军节度使,去世时七十岁,留下儿子椿龄。
椿龄,字寿卿,他继承了他爹的职位,先当了永安军节度使,后来又当了藁城丞,没多久就升了县令。
话说,曾经有两个家伙一起喝酒,甲喝完酒走了,乙不知道他去哪儿了。乙的家属就告甲说甲把乙给杀了,甲也认罪了。椿龄觉得,既然没找到乙的尸体,这事儿不能轻下结论,就先缓着,不判甲死刑。过了一个多月,滹沱河的冰化了,乙的尸体浮上来了,原来是喝醉了酒掉水里淹死的。这下甲的冤屈就洗清了,全县的人都夸椿龄审案细致。后来,椿龄升任西京总管,兼任大同尹。
朝廷下令征选民女入宫服侍,椿龄上奏说:“山西离京城太远了,而且也没有什么大户人家的姑娘,都是些穷苦人家的小姑娘,根本没法选进宫里,这样只会耽误她们的婚嫁,这不是什么好事儿。”其他官员都不敢署名,就椿龄一个人敢这么上奏,最后这事儿就取消了。
之后,椿龄又改任南京总管,兼任开封尹。还没等他上任,裕宗皇帝还在东宫的时候,就把他留下来当兵部尚书了。没过多久,又调他去户部,后来又调到礼部。他上奏说:“各部门用人,总是徇私舞弊,不仅导致官员名额滥用,还让那些想当官的人互相争斗,甚至有人跑到皇帝面前告状,这种风气必须得改改!”当时大家都觉得他说得对。
元至元十七年,椿龄外放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十八年,升任中奉大夫、荆湖北道宣慰使。至元二十七年,椿龄去世,享年七十三岁。他的儿子叫椿瓛,官至大中大夫、江州总管。
贾塔剌浑是冀州人。元太祖打金国的时候,招募会用火炮的人当兵,贾塔剌浑被任命为四路总押,还佩带着金符指挥军队。攻打益都的时候,他被提升为龙虎卫上将军、元帅左监军,可以便宜行事。军队驻扎在谦谦州。
元至正十四年,他跟随太祖西征,率领自己手下的军队以及契丹、女真、唐兀、汉军攻打斡脱剌儿城。贾塔剌浑率领军队攻破城墙,第一个冲进城里,攻下了这座城。他被封为元帅,还被改任为银青荣禄大夫。元太宗四年,他跟随睿宗渡过汉江,攻占了唐州、邓州、申州、裕州等地。他还跟随大帅太赤攻下了徐州、邳州等地。六年,贾塔剌浑去世了。他的儿子抄儿赤袭承了他的爵位,还跟随诸王也孙哥、塔察儿一起攻打宋朝。元宪宗八年,抄儿赤去世了,他的儿子冀驴袭承了他的爵位,后来也去世了。
我老弟,排行六十八。元朝至元五年的时候,跟着军队一起攻打襄阳和樊城。
九年,六十八哥带着自己手下的兵,驻守在骆驼岭的一字城。他在樊城南边架起了炮,但是故意不发射,就是为了麻痹敌人。过了一阵子,他突然率领精锐部队杀出,从樊城西边进攻,一下子就攻破了城池。皇上赏了他银子、马匹、弓箭。
十二年,他升官了,当上了宣武将军,又跟着去攻打宋朝的常州。他用炮轰塌了城墙,为其他部队打开通路。当时宋军援兵突然杀到,六十八哥带兵拼死抵抗,把他们打退了。临安城投降后,他升任怀远大将军,后来又升任昭勇大将军,还带着南军精锐部队进京当侍卫。
他官越做越大,最后升到了奉国上将军,还当上了管领炮手军的都元帅。到至元二十年的时候,他辞去了都元帅的职务,改任炮手军匠万户,还被赐予了三珠虎符,那可是身份的象征啊!
二十六年,他去世了。
乔惟忠,字孝先,是河北涿州定兴人。他跟着张柔一起起兵,负责守卫西山东边的流埚。金朝的行台(相当于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任命他为定远大将军、恒州刺史。后来张柔投降了蒙古,想招降乔惟忠,但他没答应。等蒙古军攻下东流埚后,张柔欣赏他的忠义,就放了他。
后来武仙叛乱,张柔联合各路将领讨伐他,让乔惟忠代理元帅的职务。武仙逃离真定后,他的军队聚集在狼山寨。乔惟忠对将领们说:“他这是想回老巢,咱们要是堵住他,他肯定拼死抵抗。不如给他留条后路,让他回去,没了斗志,就像把野兽赶回洞里一样容易对付。”大家都同意了他的计策。武仙走后,乔惟忠立刻率军猛攻,大败敌军。战斗中,有其他将领被敌人包围,乔惟忠挺身而出,冲进敌阵,救出了他们,杀敌无数。
接着,他们又攻打彰德,一路打到滕州,在牙山安营扎寨。金兵夜袭营地,乔惟忠挥舞兵器冲进敌阵,其他军队紧随其后,金兵吓得四处逃散。之后,他们又攻打益都,在城下击败了前来增援的金兵。在此之前,张柔在满城设立了元帅府,任命乔惟忠为元帅都监,后来又升迁为副元帅。战事结束后,他又跟着张柔镇守新卫州。
元太宗三年冬天,他跟随大军在钧州打败金兵,然后包围了汴京。金哀宗逃到北方,他的丞相白撒率军围攻卫州,乔惟忠奋勇作战,击退了敌人,并追击到黄龙冈。他还参加了围攻蔡州的战役。金朝灭亡后,张柔去朝见元太宗,上奏说:“我靠着朝廷的威势,战无不胜。我的副将乔惟忠战功最为卓著,请求皇上恩赐他。”于是,元太宗下诏赐给他金符,授予他千户的官职。
从那时起,他连续多年参加对宋朝的战争,参与了攻破枣阳、光州、黄州等地的战役,都立下了战功。元定宗元年,他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乔惟忠留着漂亮的胡须,为人沉稳勇敢,善于作战,每次打胜仗都不骄傲自满。有一次攻打黄州,宋军夜袭他们的营地,乔惟忠率领精锐部队抵抗。主帅点火侦察,看到穿着青色铠甲骑着黄马的士兵作战非常勇猛,第二天悬赏寻找这个人,但乔惟忠始终没有自报家门,他就是这样谦逊的人。他的儿子乔珪继承了他的千户官职。
袁湘,字润夫,是太原临泉人。当时金国的将领王公佐驻守葭芦,正处在蒙古军的进攻前线,压力山大,都快顶不住了。有一天,王公佐问手下的将领和幕僚,看看有没有什么人才可以出谋划策。有人推荐了袁湘。王公佐就把他召来,任命他为忠显校尉,后来又遥授他延长县主簿的职位。凭借战功,袁湘升任武节将军、临泉县令。
王公佐去世后,人心惶惶,军心涣散。袁湘却说:“我并不害怕一死,敌人早就恨上我了,我死了他们或许会满意,但我怎么忍心看着老百姓受苦呢!”于是他渡过黄河,去投奔蒙古大将孛里海。袁湘请求投降,并解下佩剑发誓说:“我效忠于您,就像这把剑一样忠诚。”孛里海被他的忠义所感动,便破格提升临泉为州,任命袁湘为守将,并派他率领州兵攻打鄜延地区,很快就攻下了。之后,袁湘被提升为延安路兵马总管。他勤于劝导百姓务农种桑,打击游手好闲之徒,邻近地区的百姓听说后,纷纷渡过黄河来到延安。他还招募了侯邱、严明、焦举华、张玉明、毕美、邵瑞、张辅等儒士,延请他们到幕府做事,因此,延安地区礼让的风气盛行。
有一次,要清查户口,袁湘只登记户籍的主要人口,漏掉了那些流动人口和外来客商。有人责怪他为什么只减少本地的户口数,袁湘说:“你们是想弄虚作假,夸大户口数量吗?一旦要征收赋税徭役,那些流动人口和外来客商肯定都逃跑了,只会徒增麻烦而已!”后来,河东和山西要迁移很多百姓,袁湘对使者说:“我登记的只是户籍的主要人口,不敢把流动人口和外来客商算作本地居民,户籍册子都还在,可以查证。不如不要迁移他们,让他们各自安居乐业,派官员每年收取他们的赋税就可以了,这样才能用本地的土地养活本地的百姓,岂不更好?”使者听从了他的建议。不久,朝廷下令允许百姓在任何地方登记户籍,袁湘仍然减少了流动人口和外来客商的赋税徭役。
他的同僚嫉妒他的才能,便在朝廷上对他进行弹劾,朝廷下令召他来辩解。袁湘进京后,所送的礼物非常少,执政大臣赞赏他的清廉正直,便放他回去了。元世祖驻跸六盘山,袁湘前去拜见,并进言说:“当初延安征兵,都是悬赏招募的,每人给三十两银子。但时间一长,远戍边疆,时间久了,粮饷供应还不如以前,老弱妇孺都受不了,胆小的就逃跑了,胆大的干脆就集体逃跑了。虽然军官用军法处置他们,但还是无法阻止。如果不进行大规模的选拔,从州县百姓中补充兵员,轮换休整,他们的体力就无法恢复,兵员数量就无法保证。”元世祖认为他说得对,责备各地的将领说:“你们来请求的,不过就是官职的高低、符节的轻重而已,有谁像袁湘这样,为军民的利益着想吗?”大家都感到羞愧。从此以后,即使不是袁湘亲自派人来奏事,元世祖也常常问:“这是袁湘那边来的吗?”如果是,就立即批准。袁湘最终去世,享年五十九岁。他的儿子袁克忠,官至昭勇大将军、陇右道提刑按察使;袁克良,官至提举太原桴木司。
王兆是坚州人,年轻的时候当过军官,但他不喜欢这工作,就辞掉了,然后跟附近几个郡里有名的侠客混在一起。公元979年,也就是北宋太祖皇帝在位第十二年的时候,蒙古兵包围了雁门关,一些零散的蒙古兵也打到了坚州。坚州知州一看情况不妙,直接丢下城跑了。城里的人没办法,就推举王兆和刘会一起负责管理州里的事情。王兆觉得守不住,就带着刘会他们拿着牛酒去蒙古军营拜见主帅,并且献上一个攻取坚州的计策。蒙古主帅觉得这个计策不错,就给了王兆左监军的职位,刘会当军事判官,还把之前抓到的坚州百姓都放了。后来,王兆还被监国公主提升为昭武将军、坚州左副元帅。
那时候战乱刚结束,王兆就招募流民,鼓励他们耕种和养蚕,他在这个职位上干了二十年,威望很高,百姓也都很拥戴他。后来因为年老体弱,他就退休了,去世的时候八十岁。他弟弟王斌,骑马射箭都很厉害,王兆一直把他当作得力助手。当时武仙的残余势力躲在五台山当土匪,王斌侦察到他们的藏身之处,抓住了土匪头子杀了,剩下的土匪也都平定了。王兆的儿子王玘,后来也做了坚州军民的次要官员。
刘会也是坚州人,他从判官做到了骁骑将军、坚州都元帅,还兼任节度使。他的儿子刘泽,被监国公主当作人质,受到了公主很好的礼遇。刘泽的妻子去世后,公主还赏赐给他一个好人家的小姐做继室。刘会去世后,刘泽继承了他父亲的职位,做了坚州军民的长官。
赵祥,字天麟,是繁畤人。金朝灭亡的时候,他搬到了蔡州的平舆县。当时宋军包围了金国的皇帝在蔡州,赵祥就组织了几千义兵,强行征用了平舆富户们藏起来的粮食,冲破金军的包围,把粮食送进城里支援宋军。金国皇帝很高兴,赏了他一块银牌,让他回去继续守平舆。
金朝灭亡后,赵祥带着他的军队投降了南宋。宋朝襄阳的守将担心这些降兵会反水,想把他们全部杀掉。但是当时的太尉江海不同意,他让赵祥去邓州戍守,还派了个叫呼延实的裨将监视他。赵祥和呼延实关系不好,而且他知道呼延实一开始就对他有坏心思,心里更加生气。
南宋太宗七年冬天,宋军大部队打到了邓州,赵祥趁机冲进呼延实的营地,逼着他约束自己的军队不要乱动,然后打开城门投降了宋军,还放呼延实回襄阳去向宋朝朝廷谢罪。
第二年二月,宋朝的皇子带兵攻打宋朝,把唐州、邓州、均州三州的老百姓都迁到了洛阳的西边,还把长水县定为邓州的治所,让赵祥代理邓州的行政事务,襄阳和樊城的百姓也被迁到了洛阳西边。赵祥进京朝见皇帝,奏报说邓州闹饥荒,请求朝廷从大名府调运军粮,再从陕州运来食盐救济灾民。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还赏了他金牌和锦衣。不久,赵祥被任命为邓州的长官,他弟弟赵彦做了他的副手。
赵祥在邓州做了十二年的官,他开垦荒地,修建城池,政绩显著。南宋宪宗三年,史天泽奉命在河南地区进行军事部署,把之前迁走的五州百姓都迁回了老家,赵祥继续担任邓州的军事长官。那时,宋军已经收复了襄阳和樊城,并且派重兵驻守,襄阳和樊城的百姓无家可归,都寄居在邓州。赵祥一方面抵御敌军,一方面抓紧农业生产,四年时间里就积攒了七十万石粮食。后来他因为生病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批准。最后,赵祥去世了,享年六十一岁。赵祥为人勇敢,擅长射箭,性格直率。他的儿子赵侃因为在平定宋朝叛乱中的功劳被封为昭勇大将军,镇守衢州。
聂珪,字廷玉,是山西寿阳人。从小没了爹娘,跟着哥哥聂璋学习,天资聪颖,特别聪明。后来金朝的太原府尹赵德裕看中了他,让他当了个小官。当时赵德裕驻扎在榆次县的利和寨。元朝太祖十七年,元军攻下了利和寨,聂珪带领大家投降了元军,被任命为招抚司副使,和都元帅王璋一起招抚平定州附近的各个寨子。王璋死了以后,聂珪接替他当了都元帅,王璋的弟弟王贵当副手。王贵这个人本来就狂妄自大,聂珪稍微约束了他一下,王贵就不高兴了,暗地里勾结武仙准备造反。
元朝太祖二十一年正月,王贵派步兵袭击聂珪,用弓弦勒死了他,然后把他扔到城西北角。到了晚上,聂珪帐下的督军王常等人觉得聂珪还有救,就偷偷地松开了绳子,救活了他。聂珪逃到了太原。太原城后来也失守了,聂珪挺身而出,四处奔走,召集本地的军队,又收复了太原。都行省恒察派了两千户的军队去讨伐武仙,让聂珪当向导,结果奇袭打败了武仙,占领了石人寨。武仙逃到了仙台寨,聂珪又包围了仙台寨,武仙的军队溃败了,逃到了汲县。
聂珪因为立了大功,被任命为平定、皋兰、晋州、威远、盂县、辽州、仪州等地的总兵都元帅,下面的县令以下的官员都由他挑选任命,朝廷还赏赐给他金虎符。当时很多老百姓依山而居,自己建立寨子自保,聂珪攻克了石龛、焘泉等十多个寨子。北山地区的民兵首领赵德很勇猛,经常来抢劫,聂珪在张家河打败了赵德,活捉了他。赵德请求投降,聂珪让他去平山地区招抚张山、保安等寨子,后来赵德在战斗中战死了。
元朝太宗五年,聂珪再次攻打新寨,攻克了它。于是河北南部和西部地区的贼寇首领都纷纷投降。六年,武仙的余党又占据了平定、皋兰、落马等地,聂珪又攻破了那里,安抚史雄、康义等人也都投降了。七年,东山的罗睺等人也率领部下投降,境内终于安定下来了。朝廷改制后,又任命聂珪为平定、邢州、晋州等地的长官。之前聂珪攻克新寨的时候,俘虏了数千男女,大将习力吉思想要把他们全部坑杀,聂珪不同意,这些人这才得以幸免。聂珪为人仁厚,为政清廉,处理事情有条不紊。在家的时候喜欢招待客人,经常购买法书名画,和元好问、李治等人是好朋友。聂珪去世的时候,五十六岁,朝廷追赠他西阳郡公的称号。他的儿子聂大本继承了他的职位,担任平定等州的军民长官。
靳和,字达道,是山西曲沃人,家里很有钱,而且喜欢做好事。元太祖十四年,他带着三千义兵投降了木华黎,被任命为征南元帅。木华黎南征的时候,留下靳和守卫曲沃。金国的将领占据了弹平、青龙等几个寨子,经常出来抢掠,靳和就招募乡兵,一边种地一边打仗,所以曲沃境内最终没有出现饿殍遍野的惨状。元太祖很赏识他,任命他为绛阳军节度使,还赏赐了他金符。后来靳和请求退休,然后就去世了。他的长子靳麟继承了他的节度使职位。
他的次子靳用,一开始被任命为荣河县尹,后来升迁为汲县尹。朝廷商议开通沁水漕运,靳用极力反对,甚至以全家抄没为代价上书力谏,这件事最后不了了之。结果没过多久,沁水就泛滥成灾,冲毁了上千顷良田,靳用当初的预言最终应验了。后来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之后外放岭北湖南道廉访佥事,所到之处都以清正廉洁而闻名。最终客死他乡。
王守道,字仲履,是河北平山人。金朝灭亡后,各地盗贼四起,经常杀害地方官吏,拉起队伍自保。宣抚司任命王守道为县尉,后来又代理县令,之后升任真定府主簿。史天倪担任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镇守真定,负责收复大名、泽州、潞州、怀州、孟州等地尚未归附的城池,他任命王守道为府经历。等到金朝的恒山公武仙投降后,史天倪任命武仙为副手,王守道就劝告史天倪说:“这个人虽然职位在他之下,但心里不服气,应该早做防备。”史天倪没当回事儿,没过多久,果然被武仙害死了。武仙占据城池反叛后,史天倪的旧部和当地豪杰拥立史天倪的弟弟史天泽为主帅,攻打武仙,武仙逃到西山一带的寨子里,抓住了王守道的家人,用重金引诱他投降,但王守道毫不动摇。后来他被提升为庆源军节度使。史天泽被任命为五路万户,任命王守道为行军参谋,兼任检察使。真定是庄圣太后的汤沐邑,王守道每年都要进京朝见,每次奏对都让皇帝很满意,皇帝还赏赐了他金符、锦衣和金钱。至元七年,王守道去世。至大元年,因为他的儿子王颙官位显赫,朝廷特地追赠他银青荣禄大夫、大司徒的官职,追封寿国公,谥号忠惠。仁宗即位后,又追赠他推忠协力秉义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大司徒、上柱国的称号。
李伯祐,是高丽人,是史天倪将军手下的兵。后来武仙袭击杀了史天倪,他弟弟史天泽当时正在燕京买进朝贡的礼物呢。李伯祐赶紧跑去告诉史天泽,然后和王玉汝、王缙一起劝史天泽带领他哥哥的残兵败将。接着,他们又跑到北方去见国王孛鲁,把情况禀报上去。皇上就下令让史天泽继承他哥哥的职位,当都元帅,并且任命李伯祐为都提控。
武仙又趁夜袭击真定,李伯祐跟着史天泽从城里偷偷溜出来。他先跳下去,为史天泽探路,好让史天泽逃到藁城去,向董俊求救。当时有些将领想搞小动作,李伯祐二话不说,直接把他们给砍了。后来史天泽又收复了真定,李伯祐升任镇抚军民都弹压。跟着史天泽去打宋朝,因为立了功,被授予金符,代理本路兵马都总管。大军包围襄阳的时候,宋军在峭石滩修筑了坚固的营垒,周围还布满了战舰。史天泽派李伯祐等二十个人去攻打他们的营垒。李伯祐划着轻便的小船冲了上去,三次冲锋,三次撤退,宋军以为他胆小怕事,没怎么防备。结果李伯祐突然加速,直扑敌人的战舰,史天泽第一个登船,李伯祐紧随其后,他们攻破了敌人的营垒,凯旋而归。
后来又跟着攻打寿春,被授予千户的职位。史天泽被任命为河南经略使,李伯祐代理真定万户。他还跟着世祖皇帝一起围攻鄂州。中统元年,李伯祐被提升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佩带金符。李璮造反的时候,他跟着大军去讨伐,在老鸧口打了一仗,结果战败了。李伯祐和董文蔚一起请求史天泽督促大军,史天泽同意了。李璮平定后,李伯祐因为年纪大了就退休了。去世的时候,享年八十三岁。
子珣,是真定管军千户;他哥哥公懋,是沭阳县令;弟弟珏,是江陵总管;另一个弟弟琦,是宝庆总管;还有一个弟弟琳,是越州的提举人匠。一开始,他们的父亲伯祐退休了。那时候朝廷的监管还不严格,很多将领都用家奴顶替士兵,后来查兵籍的时候事情败露,这些人被判了死罪。子珣因为部下告发,牵连到了他父亲伯祐。他弟弟珏当时还是质子,主动承认说:“我做这事是因为缺钱,我父亲和哥哥都不知道。” 结果被关进监狱,判了死刑。当时掌权的大臣了解了情况,很同情他,就上奏说,军官在没领到俸禄之前,应该减轻处罚。这样,珏才免于一死。后来他跟着大军去打宋朝,立了大功,按理应该升到万户,但他听说哥哥子珣死了,留下年幼的孩子,怕哥哥的千户职位被夺走,就放弃了自己的功劳,请求代替哥哥的儿子继承千户的职位,说:“我们家世代为官,我应该等到哥哥的儿子长大后再把职位传给他。” 人们都称赞他孝顺兄弟。
杨彦珍,是汴梁杞县人。金朝灭亡的时候,他带领两万人投降,被授予万户的职位。他跟着张柔将军在淮河以北作战,收复了徐州和邳州,被提升为行军千户。他又跟着张柔攻克了光化、枣阳,拿下信阳军,然后驻守邓州。宋朝将领刘整来进攻,双方在塔桥古村黔陂交战,杨彦珍多次打败了刘整。他还和游显一起修建了威楚堰和铁狗堰,用来灌溉屯田,每年收成几万石粮食。元宪宗四年,他因为年老请求退休,让儿子珪继承了他的职位。到元朝中期去世,享年七十岁。
一开始,石珪跟着副千户,统领彦珍原来的部队。后来,江汉行省派别的将领去攻打宋朝的房州,结果被宋军的埋伏给截住了,于是就派人通知石珪去支援。石珪在分道口跟宋军打了一仗,砍了他们的副将杜胡。又在马嘶山通道跟他们打了一仗,房州的全部军队都出动了。他还跟着史天泽去支援开州和达州,连续几次战斗都打赢了,抓了五百个俘虏。
之后,石珪跟着阿术去围攻襄阳,在小堰堡、南漳鸦、八瓣棱这三座山打仗,在湖城寨抓了宋军的解都统和樊提辖,在野鹅池抓了赵总管,在蚌山抓了刘都官,在?子川抓了王总管。(具体?子川地名不详)。到了至元六年,襄阳城破了,石珪被授予敦武校尉的官职。十二年,他跟着伯颜攻打汉阳,第一个冲上城头,攻下了汉阳。他还跟着部队在阳逻堡打败了宋军,缴获了五十五艘船。又跟着阿里海涯在荆口打仗,降服了宋将高安抚。他还跟着攻打沙市,第一个冲上城头,攻下了沙市。
攻下沙市后,他们又去平定峡州,那里的老百姓大多躲到险要的地方自保。石珪就选了一个宜都的富人骆升,因为他很受大家信任,就让他当了宜都的县令,然后招回了五千户人家。后来,石珪又跟着部队去围攻潭州,第一个冲上城头,升了武略将军、千户,还被赐予了金符。他又跟着部队攻下了衡州、永州、全州、道州这四个州,还攻下了静江,升了宣武将军、总管,还被赐予了虎符。他还跟着部队攻下了西融州。后来被朝廷召回,升了明威将军、副万户,之后又升了广威将军、万户。最后,他被派去襄阳戍守,后来去世了。
石珪一生大小打了七十多次仗,身上受了五处伤,箭射穿了他的右手,还射穿了他的肩膀、大腿和脚后跟,大家都夸他勇敢。
吴信,是晋宁荣河人。他的眼睛特别好,晚上也能看清东西,月光下百步之外射野鸡兔子,箭箭都射中。元太祖十七年,他带领大家投降了木华黎,被授予镇西元帅的职位,驻守在禹门东卫堡,后来又占据了汾阴乡。金朝荣州的守将很害怕吴信的名声,不敢出来迎战,所以吴信顺利地平定了荣州。元太宗二年,太傅耶律秃花派吴信去攻打夹家堡,结果中了埋伏,士兵们溃散了,吴信冲出重围,遇到深沟,他竟然骑马跳了过去,就像有神灵帮助一样。后来溃散的士兵又重新集合起来,再次作战,大败敌人,夹家堡的人也都投降了。等到境内安定下来,吴信亲自努力耕种,公家的和私人的粮食都足够了。他在任上十多年,为政清廉公正,远近的人都归顺他。后来因为生病就退休了。去世时,六十八岁。他的儿子思,继承了他荣河诸军的奥鲁职位。
段直,字正卿,是泽州晋城人。木华黎攻占河东地区时,段直带领大家投降了他,被朝廷任命为泽州长官,兼任潞州元帅府右监军,还佩戴金符。当时天下刚平定,因为泽州位置重要,所以留下军队驻守,可是将士们任意欺压百姓,百姓受苦,很多人聚集起来当了盗贼。段直上奏说:“我想撤掉驻军,请让我自己负责防守。”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盗贼才渐渐平息。段直看到很多当地百姓因为战乱逃亡还没回来,于是就把他们的田地产业交给他们的亲戚邻居保管,并约定说:“等他们回来再还给他们。”这样,逃亡的百姓都回来了,户口一天天增加。当时新法规定,藏匿逃亡者要被抄家灭族,连同保人一起受罚,段直就预先准备好了凭证,如果官府收留了逃亡者等待军队查问,这些人就能免罪。泽州百姓被抓到其他郡县的,段直又拿出钱把他们赎回来,全州的人都觉得这里成了乐土。段直还大修庙宇和学校,买来一万卷书藏在学校里。泽州人李俊民,多次被征召都不去,被朝廷赐号“庄靖先生”,段直亲自去迎接他当老师,学习经书并被选拔的学生达到一百二十多人。元世祖在潜邸的时候,听说这件事后很高兴,特地命令段直主管本州的学校事务。段直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他的儿子绍隆,继承了他的泽州长官职位,被加封为武略将军,后来调任葭州知州。
王珪,是闻喜人,他爹王谨成,曾经是金华州的节度使,天兴元年的时候在新门抵挡住了敌军的大规模进攻,结果战败牺牲了。因为父亲战死的缘故,王珪被朝廷任命为招抚使。金朝灭亡后,他投降了蒙古,被授予征行元帅、孟津令的官职。他平时很注重儒家文化,当时士大夫们都很称赞他。
周献臣,字梦卿,是忻州定襄人。他父亲周丕显为人正直,讲义气。曾经把一个女奴嫁给一个饥民做赘婿,过了些年,女奴和赘婿生的孩子也成了奴隶。周丕显教他们用法律途径解决这个问题,官府也秉公处理,把孩子判给了母亲,其他的奴隶也都获得了解放,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很贤明。周丕显的长子周鼎臣,是金朝的阳曲县令,城池失守时战死了。周献臣是他老二。后来岱逊郡王攻打河东地区,周献臣率领大家投降,被朝廷任命为定襄县令。跟着岱逊郡王南下攻打辽州、沁州、晋州、绛州、河州、解州等地,这些地方都望风而降。他又跟着岱逊郡王平定了灵夏地区。因为战功卓著,他被提升为九原府左副元帅、权四州都元帅、代理九原府事。没过多久,他又参与平定了河北、山东等地的战乱。元太祖二十一年,武仙围攻忻州,周献臣前去救援,在忻州南原与武仙的骁将姬节使遭遇,敌军非常强大。周献臣对他的部下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不能拖延时间!”于是他率军冲入敌阵,大败敌军,斩杀三百多级敌首,解除了忻州之围。武仙又派骁将董祐袭击盂州,然后进犯忻州,周献臣抵抗,双方各有胜负,周献臣身中流矢,伤势很重,但他斗志更加高昂,又在盂州的丘石甸打败了董祐,董祐差点丢了性命。从此以后,武仙再也不敢窥视忻州了。元太宗二年,元朝军队南征,朝廷命令周献臣驻守三棱、大胜等寨子,以防备金兵。后来,他又跟随大军攻克了蔡州。之后又跟随大军伐蜀,被授予征行千户的官职,并被赐予金符。后来他退休回家,七十四岁去世。周献臣用兵有方,赏罚分明,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所以每次作战都能取得胜利。他的儿子周允中继承了他的职位,后来升迁为宣武将军、太原路行军总管;另一个儿子周敏中,是忻州诸军的奥鲁长官。
襄陵人梁成啊,跟献臣是同时代的人,也很有名气。梁成这个人,性格刚强勇敢。国王孛鲁选拔擅长骑射的人,梁成被选中了,当上了偏将,跟着孛鲁攻下了益都。后来又跟着去攻打河南,被封为广威将军、都元帅,还赏赐了金符。最后,梁成战死了。
他的儿子梁正视,当了人质,跟着去征讨西域。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一点也不怕箭矢石头,后来被封为武略将军,当上了千户,还赏赐了虎符。 可惜的是,梁正视在也里城战死了。
他的儿子梁乞住,继承了他父亲的千户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