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先说元朝的运河,从通州到北京,那一段叫通惠河;从通州到天津,叫白河;从临清到天津,叫御河;从山东东昌府须城县到临清,叫会通河;从三汊口到会通河,叫扬州运河;从镇江到常州的吕城堰,叫镇江运河。这条运河啊,南边过了长江淮河,北边直通北京,这规模,古往今来都没见过!

这通惠河呢,又分好几段,有阜通七坝、金水河、双塔河、积水潭这些地方;还有白河、御河;会通河上有个兖州闸;扬州运河、镇江运河,镇江运河上还有个练湖;最后到济州,还有胶莱河。

△通惠河〔阜通七坝 金水河 双塔河 积水潭〕 白河 御河 会通河〔兖州闸〕 扬州运河 镇江运河〔练湖〕 济州河〔胶莱河〕

通惠河,也叫阜通河或者坝河,水源来自白浮、瓮山等地的泉水。话说元朝中统三年,郭守敬给皇帝建议,把中都(今北京)原来的漕河往东修到通州,用玉泉的水来通航,一年就能省下六万贯雇船的钱,皇帝就同意了。

过了好些年,到了元朝至元二十八年,郭守敬又提了个建议:咱们把通州到元大都(今北京)的漕河疏通一下,顺便把浑水引来灌溉田地,再从旧河道里引清水,从昌平县白浮村的神山泉水开始,一路往西拐往南,把双塔、榆河、一亩、马眼、玉泉这些水都汇合起来,绕过瓮山后,形成一个七里长的水潭(七里泺),然后从西水门进入积水潭,再从文明门往东南方向流出,最后到通州的高丽庄,流入白河。这条河总共一百六十里一百四步长呢!为了节水方便漕运,一共修建了二十个闸坝,清水口也堵了二十处。皇帝一看奏章,高兴地说:“赶紧干!” 于是又设立了都水监,让郭守敬负责这事儿。

工程从至元二十九年春天开始,到三十年秋天完工,皇帝赐名“通惠河”。整个工程一共用了将近两万人,包括一万九千二百二十八个民夫,五百四十二个工匠,三百一十九个船夫,还有被没收财产的奴隶一百七十二人,总共花了二百八十五万贯钱,一百五十二万锭银子。工程开工那天,皇帝还让丞相以下的大臣都亲自拿着工具参加开工仪式。在修建闸坝的地方,经常挖出以前的砖石,大家都感叹不已。河通了之后,官民都受益匪浅。

那些闸坝的名字可多了,比如广源闸、西城闸(两个)、和义门外西北一里处有一个上闸,水门西边三步处有一个下闸;还有海子闸(在城里)、文明闸(两个),上闸在丽正门外水门东南,下闸在文明门西南一里;魏村闸(两个),上闸在文明门东南一里,下闸在它西边一里;籍东闸(两个),在城东南王家庄;郊亭闸(两个),在城东南二十五里银王庄;通州闸(两个),上闸在通州西门外,下闸在通州南门外;杨尹闸(两个),在城东南三十里;朝宗闸(两个),上闸在万亿库南边一百步,下闸在上闸北边一百步。 此外,还修建了阜通七坝、潭沟坝九、王村坝二、郑村坝一、西阳坝三、郭村坝二、干斯坝一、通州石坝一(宋本《都水监厅事记》通州新坝作常庐坝)。因为大都到通州的地势高低差有四丈,所以才修建这么多闸坝来蓄水和泄水。

元贞元年,工部部门说,通惠河那些闸坝啊,造价其实还好,主要费用都在后期的维护保养上。现在打算设置三个主管,专门负责巡查维护工作。顺便说一下,咱们把西城闸改名叫会川闸,海子闸改名叫澄清闸,魏村闸改名叫惠和闸,籍东闸改名叫庆丰闸,郊亭闸改名叫平津闸,通州闸改名叫通流闸,河门闸改名叫广利闸,杨尹闸改名叫溥济闸。

大德六年,漕运部门反映说,每年漕运百万石粮食,全靠船工和坝工的辛苦付出。从冰雪融化开始运输,到河水结冰结束,一共二百四十天,每天要运送四千六百多石粮食。我们管辖着一千三百多名船工和七百二十名坝工,他们日夜不停地工作。今年雨水多,河堤决口六十多处,虽然都修好了,但担心再下雨会冲垮,影响漕运。所以我们对河堤进行检查,打算加固修缮,预计需要修建深沟坝一万五千一百五十二工,王村坝七百十三工,郑村坝一千一百二十五工,西阳坝一千二百六十二工,郭村坝一千九百八十七工,干斯坝下一处一万工,总共需要三万二千四十工。 这事儿已经报上去了,中书省同意了我们的请求。

至大四年,中书省的大臣们说,通州到元大都这段运粮河的闸门,当初为了赶工期,都是用的木头做的,时间长了木头都朽烂了,万一哪天都坏了,再想修就来不及了,费时费力。为了长远考虑,应该改用砖石来修建,逐步进行维修。 这个建议被采纳了。一直到泰定四年,工程才最终完工。

天历三年,中书省的大臣们又反映说,世祖皇帝当年开凿通惠河的时候,主要依靠白浮、一亩等地的泉水来保证漕运。现在很多寺庙和有权势的人家,私自挖开河堤,引水灌溉田地,导致河道淤塞变浅,影响漕运,请求朝廷禁止这种行为。 皇帝下令:从白浮、瓮山到元大都这段运粮河的堤坝,任何人都不准仗势欺人,私自开挖,大司农和都水监要严格禁止这种行为。

金水河是通惠河的上游,发源于宛平的玉泉山,流到义阳门南边的水门,然后进入京城。元至元二十九年,中书右丞马忽速说:“金水河经过的运石大河、高良河和西河,都有桥梁损坏需要修缮。”皇上就批准了。到了至大四年,皇上又下令把金水河的水引到光天殿西花园石山前的旧池子里,还修了四个闸门来控制水流。工程完工了,一共用了二十九个工头,两千七百二十三个工人。

双塔河呢,它发源于昌平县孟村的一亩泉,流经双塔店,然后往东,到丰善村和榆河汇合,最后流入通惠河。元至元三年,巡河官员说:“双塔河经常要泛滥,如果不早做准备,恐怕会决堤。”于是都水监就派人去修,一共修了五个闭水口,用了两千一百五十五个工人。

白浮瓮山那边的白浮泉,水源在昌平县境内,先往西拐,再往东流,经过瓮山湖,从西水门进入京城。元大德七年,瓮山等地的看闸负责人说:“从闰五月开始,连续下了好几天不停的大雨,到了六月九日,山洪暴发,水漫过堤坝,冲垮了水口。”都水监从九月二十一日开始施工,到十月完工,一共用了九百九十三名民夫。大德十一年三月,白浮瓮山河堤崩塌了三十多里,他们就用荆笆扎成水口来泄洪,一共做了十一个水口,四月开工,十月完工。到了元皇庆元年,都水监又说:“白浮瓮山堤坝,很多地方低矮单薄,都塌陷了,得好好修修。”第二年二月开工,八月完工,一共修了三十七里二百十五步,用了七万三千七百七十个工。到了元延祐元年,都水监又说:“从白浮瓮山脚下到广源闸,堤坝淤塞严重,水源都通不过去了。”于是就统计工程量,派了一千个民夫去疏通。到了元泰定四年八月,山洪暴发,冲垮了瓮山好几个荆笆水口。八月二十六日开工修筑,九月十二日完工,用了两千个民夫,一共九万个工,花了四十五天。

西北角好几个泉眼的水,都汇集到咱们京城里,形成了积水潭,也叫海子,四周用石头砌着。元朝延祐六年的时候,都水监算计着把新砌的石头岸和原来的石头岸连起来,一共用了三百五十块石头,每块石头长四尺、宽二尺六寸、厚一尺,一共用了三百五十个工匠,还有五十个民夫和十九个石匠。

到了至治三年,大都河道提举司说:“海子南岸的东西两条路,正好在两座城墙的要冲之地,金水河的水往上漫,海子里的水往下冲,而且路又窄又泥泞,车马都走得很费劲。要是用石头把它砌起来,那才是长久之计啊!” 皇上就同意了这个方案。

金水河,也叫隆福宫前河。至治二年,皇上下了道圣旨:“金水河在元世祖的时候,连手都不能洗,现在居然有人拿来洗马了,等到秋天清理河道的时候,禁止所有人污染河水!”

白河,发源于塞外,流经漷州后叫潮河,一路南下到通州潞县,和榆浑等河流汇合,也叫潞河,然后继续往东南流到香河县,再经过武清县,到达静海县,最后在直沽入海。

元朝至元三十年九月,漕运部门报告说:“通州的运粮河,一直以来都靠白河、榆河、浑河三条河的水汇合才能通航,这么多年都是这样。今年新开了条闸河,把浑河、榆河上游的水引过来,结果从李二寺到通州三十多里路,河道变得又浅又窄。今年春夏大旱,有的地方河水才两尺深,大粮船过不去,只能改用小船运输,耽误了时间,导致粮食损失。之前,都水监察看了白河,从东岸吴家庄前面,在大河西南边,挖了一条两里多长的小河,把榆河的水引过来,和白河汇合,到深沟坝下,好让漕船通行。现在丈量了一下,从深沟、榆河上游弯道到吴家庄龙王庙前面的白河,再往西南到坝河,一共八百多步。我们巡视的时候发现,榆河上游被堵住了,河水都流到通惠河去了,只有白佛寺、灵沟子母两条小河的水流进榆河,水太浅,船过不去。我们打算在吴家庄龙王庙前面把白河堵上,在西南方向开条小渠,把坝河上游的水引到榆河里,这样应该就能通航了。还有,深沟乐岁五仓,存着新旧粮食七十多万石,用车拉运太慢了,我们发现通州城北通惠河积水很多,一直延伸到深沟村西边的水渠,离乐岁仓、广储仓很近,我们打算从积水处沿着旧水渠往北开挖四百步,到乐岁仓西北角,用小船运输就方便多了。”中书省同意了这个方案。

元朝大德二年五月,中书省报告说:“从杨村到河西务,河堤有三十五处需要修缮,一共需要芦苇一万九千一百四十捆,民夫两千六百四十人,预计三十天完工。”都水监报告说:“我们分段派人从濠寨到杨村检查受损的河堤,监督民夫修筑,因为连日下雨河水暴涨,所以工程量比预计的大得多。从寺洵口北到蔡村、清口、孙家务、辛庄、河西务的河堤,我们用原计划的芦苇和草进行修补加固,还加筑了一些月堤。杨村两岸相对的四个出水河口,芦苇不够用,我们让民夫去采割,到九月工程才完工。但是杨村的堤岸,修好了又倒塌,因为施工没用力,白费了人力物力。那些没修好的部分,等明年春天水退了再开工。”

元朝延祐六年十月,中书省说:漕运的粮食和从南方来的商船,都是走直沽到通惠河的,现在河岸崩塌,河道淤塞,如果不赶紧疏通,会影响船只通行,导致物价上涨。都水监专门管水利,应该派个人定期去巡视,遇到河道破损或者淤塞的地方,就及时修整。要是人力不够,相关部门就派人帮忙,要是有人偷懒,就严惩不贷。皇上就下令让都水监执行。

到了至治元年正月,漕运部门说:夏天运输的海运粮食有一百八十九万多石,来回运输全靠河道畅通,现在小直沽汊河河口,潮涨潮落,淤泥堆积了七十多处,漕运船根本过不去,应该通知都水监疏通。工部说:现在正是农忙季节,老百姓都缺粮食,如果不派军队帮忙,老百姓干不了那么多活。枢密院说:军队的人手也不够。中书省商量后说:现在是农忙,要是派老百姓去,会影响农业生产。那就让大都招募三千民夫,每天给一两银子、一升糙米,派专人检查发放,都水监和漕运部门监督他们干活。就这样定了。

泰定三年三月,都水监说:河西务菜市湾那儿,水流冲击河岸,离仓库很近,以后会出大问题。应该在刘二总管营对面,河东岸截断河道筑堤,改变河道走向,跟旧河道汇合,就能防止水患。四年正月,朝廷批准了,枢密院派了五千士兵,大都招募了五千民夫,每天给五升糙米、一两银子,都水监、工部派人,跟前卫的董指挥一起监督工程。三月十八日开工,六月十一日完工。

天历二年三月,漕运部门说:元朝开凿的刘二总管营对面的河北旧河,运粮路程太远了,请求重新疏通旧河道。四月,就派了兵部员外郎邓衡、都水监丞阿里、漕运使太不花等人,带七千士兵去疏通。三年,又招募了三千民夫帮忙,兵部又派辛侍郎监督。这一年,疏通了漷州运河到通惠河的河道。

卫河啊,它发源于辉州的苏门山,流经新乡、汲县,然后往东,到了大名路浚州,淇水就汇入卫河,这时候它改名叫御河了。御河继续往东,流经元城县的东北面,进入济宁路的馆陶县,然后往西跟漳水汇合,再往东北流到临清县,又和会通河汇合。接着,它从河间路的交河县北边进入清池县的地界,永济河也在这里汇入。最后,它继续往北流到清州静海县,和白河汇合,最终流入大海。

公元1266年(至元三年)七月,负责水利工程的官员上奏说:“运河有两千多里长,承担着运输朝廷和百姓的物资,好处非常大。可是自从战争以来,运河一直没得到修缮,在清州的南边、景州的北边,有三十多处河堤破损,河道也淤塞了。到了癸巳年(1263年),朝廷派了四千民夫来修筑,才让船只又能通行。现在又过了三十多年,没有人管这事儿,沧州这地方河面比地势高,全靠堤坝支撑。那些种菜种果子的老百姓,竟然挖堤坝打井,井深有一丈甚至两丈,用来灌溉他们的园子。还有住在河边的居民,直接从堤坝上取土,导致堤坝越来越破,河水也更容易决堤,这不仅影响粮食运输,还可能冲毁田地房屋。尤其是在长芦以北、索家马头以南的河段,水底下暗藏着很多木桩,更是航行的巨大隐患。”工部商量后决定,让沿河州县的副职官员兼管河防,让他们巡视河道,修补堤坝,拔掉水下的木桩,并且禁止居民在堤坝上挖井。

到了公元1270年(至元七年),武清县的河段发生了水灾,动员了老百姓一起疏通河道,干了八十天才完工。

公元1308年6月,左翼屯田万户府报告说:“5月18日,水在会川县孙家口决堤,大概二十多步宽,往南流,淹没了我们管辖的屯田。我们已经通知了河间路、武清县、清州的地方官,让他们组织民夫修筑堤坝。” 然后枢密院也下令河间路和左翼屯田万户府,派兵民一起加固堤坝。10月份,大名路浚州报告说:“7月11日开始一直下到17日,清河、石河的水都漫过了李家道口。我们问了村长,说是水是从卫辉路汲县东北方向来的,连着我们浚州淇门西边旧黑荡泊的水一起漫出来,冲过了黄河的旧堤坝,往东北流进了我们浚州的齐贾泊,又流进了御河。我们估计今年水流倒灌,是因为下游漳河水涨,把水堵住了,才导致这种情况,这根本不是人力能控制的。另外,7月12日,御河水突然上涨了三尺,18日又涨了四尺,水还倒流,这说明下游被堵住了,请求派官员巡查治理。”

公元1328年7月,沧州报告说:“往年景州吴桥县御河水泛滥,冲垮了堤岸,因为担心会淹了淇河屯田,所以派兵加固了旧泄水口——郎儿口,结果水没地方排,淹没了数万亩良田和民房。7月4日,河水在吴桥县柳斜口东岸决堤,决口大概三十多步宽,千户移僧又派兵堵住了郎儿口,水更加无法排出,眼看着就要淹没张管、许河、孟村三十多个村庄。沧州地方官员查看了情况,发文要求打开郎儿口,但没被采纳。” 公元1331年5月,都水监才派官员和河间路官员一起查看了郎儿口下游的情况,发现从郎儿口到沧州大约三十多里,有一条旧河道,水量减少了,这条旧河道叫做盘河。建议疏通这条旧河道,把积水排出去,从沧州城北一直通到滹沱河,最终流入大海。

公元1329年9月,都水监派官员督促5891个民夫开工,当月开工,到10月完工。

会通河,发源于东昌路须城县安民山西南,从寿张西北流向东昌,再往西北流向临清,最后汇入御河。

公元1280年,江南平定后,朝廷设立了汶泗都漕运司,负责从江淮地区调运物资供应京城。运输路线是从东阿到临清,长达二百里,之前是先用船运到临清,再转陆路车运到御河,这需要征用一万三千二百七十六户民夫,苦不堪言。尤其是在茌平县,地势低洼,每逢夏秋雨季,道路泥泞不堪,通行不便,官民都深受其苦。

于是,寿张县尹韩仲晖和太史院令史边源先后上书朝廷,建议开凿一条河道,修建水闸,引汶水直通御河,这样比陆路运输效率要高出十倍百倍。朝廷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并下令廷臣进行讨论。公元1288年,朝廷派遣都漕运副使马之贞与边源一同前往实地勘察地形,马之贞等人绘制了开凿河道的图纸。丞相桑哥上奏说:“从安民山到临清,要开凿二百六十五里的河道,工程浩大,预计需要花费三百万人力,以及三万锭钞票、四万石米和五万斤盐;同时,之前征用的那一万三千户陆运民夫可以免役,这部分赋税和草料的费用大约是六万八千锭钞票,两者费用大致相当。但是,一旦河道建成,将造福万代,请允许来年春天开工。” 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

公元1289年正月,朝廷拨款一百五十万缗钱、四百石米和五万斤盐作为工钱,并征调周边县的三万民夫,由断事官忙哥速儿、礼部尚书张孔孙、兵部郎中李处选等人负责这项工程。 他们一共修建了三十一座水闸,根据河道的高低和远近,合理地设置闸门,以调节水流。到六月辛亥日,工程终于竣工,总共动用了二百五十一万七百四十八个人力。这条新开凿的河道被命名为会通河,并设立了提举司,专门负责河道的管理和维护。元朝初期,曾一度将汶水引入洸河,以增加漕运能力,汶水也因此与洸河、泗河、沂河相连,但当时汶水还没有向北延伸到御河。到至元二十年(1283年),从济宁新开了一条河道,将汶水、泗水等河流引向西北,流经须城附近的安民山,汇入济水故道,最终流入大海,但仍然没有与御河相通。直到这次,又从安民山向西南开凿了一条河道,直达临清,这才使泗水、汶水等河流最终与御河连通起来。

公元1290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因为长时间的暴雨,河岸崩塌,河道淤塞变浅了。中书省的大臣们就上奏朝廷,拨款免除三千户人家赋税,专门让他们来负责疏浚河道。

从那以后,每年都委派都水监的官员一人,给他配发监工的印章,让他带着文书人员、差役和负责河堤的官员一起巡视河道,并且监督工程进度,更换石闸,根据工程的轻重缓急来安排先后顺序。直到泰定二年(1325年),这项浩大的工程才终于完工。

会通河的闸门可真不少!在临清北边,有三个会通镇闸和两个土坝。最北边的头闸,是元朝至元三十年建的。

接下来是中闸,它南边到隘船闸有三里地,建于元贞二年到至大二年之间。从隘船闸到李海务闸,足足有一百五十二里,是延祐元年建的。李海务闸南边十二里是周家店闸,建于元贞二年。周家店闸再往南十二里是七级闸,这是大德四年建的,它有两个闸门,北闸到南闸有三里地,南闸到阿城闸十二里,阿城闸的北闸建于大德元年,南闸建于元贞二年。阿城闸也有两个闸门,北闸到南闸有三里,南闸到荆门北闸十里,都是大德三年和二年建的。荆门闸也分南北两个闸门,相距二里半,建于大德二年;南闸到寿张闸有六十三里,建于大德六年。寿张闸南边八里是安山闸,建于至元三十一年;安山闸到开河闸八十五里,建于至元二十六年。开河闸到济州闸一百二十四里,济州闸有三个,上闸到中闸三里,建于大德元年;中闸到下闸二里,建于至治元年;下闸到赵村铺六里,建于大德七年。

赵村闸南边七里是石佛闸,建于泰定四年;石佛闸到辛店十三里,建于延祐六年;辛店到师家店二十四里,建于大德元年;师家店到枣林十五里,建于大德二年;枣林到孟阳泊九十五里,建于延祐五年;孟阳泊到金沟九十里,建于大德八年;金沟到隘船十二里,建于大德十年。最后是沽头闸,它有两个闸门,北隘船闸到南闸二里,建于延祐二年;南闸到徐州一百二十里,建于大德十一年。徐州三汊口闸进入盐河,到土山闸十八里,建于泰定二年。

会通河的源头是汶水和泗水,所以又在兖州设立了闸堰,控制泗水西流;又在堽城设立闸堰,分流汶水入会通河,最终在济州汇合,并用六个闸门控制水流。

1270年,运副马之贞跟大家说:“1255年,丞相伯颜视察从江淮到北京的大运河河道,我就提议说,从南宋和金朝开始,汶河和泗河之间就一直有相通的河道,郭都水也曾经勘察过,这条河道是可以用来漕运的。1253年,中书省就下令兵部尚书李某等人开凿河道,计划修建十四座石闸。1254年,中书省又派我和尚监察御史一起视察,我们计划修建八座石闸和两座石堰,除了已经完工的之外,还剩下一座石闸、一座石堰和堽城的一座石堰到现在还没修好。”

之贞接着说:“汶河堽城两座闸和一座堰,泗河兖州的闸和堰,济州城南的闸,这些都是运河上游的关键枢纽。去年堽城汶河的土堰和兖州泗河的土堰都被冲垮了,应该发文给兖州和泰安州,让他们派人来修筑。梁山一带的堤堰也被水冲坏了,水势都流到旧河道里去了,导致新河水位变浅,粮船通行受阻,请求发文给相关官员,转交给东平路去修筑。上游归江淮漕运司管辖,下游归我管辖。如果以后新河水位还是太浅,就由济州的监闸官,以及泰安、兖州、东平三州共同负责修理。兖州的一座石闸、一座石堰,还有堽城的一座石闸,所需材料都已经准备好了,请求发文给江淮漕运司让他们修建。泰安州梁山一带的堤岸,济州的闸等地方,虽然归江淮漕运司管辖,但以后如果水涨冲垮了堤堰,还请照会东平、济宁、泰安三州,让他们按照文件指示执行。” 中书省就按照他的建议去做了。

元朝延祐元年二月,中书省上奏说:“江南行省运送的各种物资,都是通过会通河运到京城。可是河道太浅,水流不畅,大船挤满了河道,导致其他船只无法通行。每年朝廷都派人巡视河道,根据巡视官员的汇报,会通河刚开通的时候,只允许通行一百五十料的船只。但近年来,一些有权有势的人和富商巨贾,为了追求暴利,建造了三四百料甚至五百料的大船,结果堵塞了河道,影响了官民的船只通行。建议在沽头设置一个小闸,只允许一百五十料的船只通过。” 中书省和都水监就按照这个建议,在沽头设置了一个小闸,还在临清查看了合适的地方,也设置了一个小闸,禁止超过二百料的船只进入会通河进行运输。 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就这样,为了解决会通河的拥堵问题,朝廷采取了措施。 这说明当时为了经济利益,一些权贵和商人,不顾及其他人的利益,建造超大型船只,导致河道堵塞,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漕运。朝廷最终还是出手干预,维护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这则记载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以及朝廷的应对措施。

公元1343年四月,都水分监(相当于水利部门负责人)说:“现在会通河沛县东边金沟、沽头这些地方,地势高,河道又窄,一旱就水位下降,船行不便,朝廷已经批准在那里修建两个滚水坝了。可是,前几年(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在沽头闸上又加了一个隘闸,用来限制大船通行。每逢大雨,月河、截河的土坝和三个闸门都被冲垮。从秋天收割庄稼,人们开始砍柴,到冬天水位下降,或者到第二年春天才能开始修补,工程量巨大,要动用成千上万的民夫,需要十多万捆柴火,几个月才能完工,费时费力,成本高得吓人。更别说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那场大雨,水位暴涨,月河、土坝和石闸都被冲刷得厉害,土石都塌陷了好几丈深,工程量更是翻倍,到现在都没修好。如果把金沟、沽头和隘闸这三个地方现有的石头,都用来在沽头月河里修建一个新的堰闸,再把隘闸移到金沟闸月河或者沽头闸月河里,水大的时候,所有大闸都打开,保证河道畅通;水小的时候,就关闭金沟大闸,打开隘闸,沽头那边就关闭隘闸,打开正闸让船通行。这样一年就能省下很多修缮费用,还能让民夫免受冬天在冰冷河水中劳作的苦楚,可谓是一劳永逸的好办法。”

监察御史们也表示同意,说:“延祐年间,朝廷大臣曾经建议设置隘闸来限制大船通行,我们也同意了。但是像梭板船之类的,是专门在黄河、长江、淮河上行驶的大船,应该允许它们自由通行。在金沟、沽头两个闸门各设置一个宽一丈的隘闸,来限制大船通行。如果要在通惠河、会通河上运输货物,船只载重量不得超过一百五十料,违反规定的要处罚,没收船只;那些大都城和江南来的豪华大船,一律不准通行。” 朝廷部门最终采纳了这个建议。

泰定四年,御史台那些官员说:巡查河道,从通州到真州、扬州,把都水监和沿河州县的官员百姓都召集起来,调查一下利弊,其实就两点,一是堵塞和决口,一是疏通和修整。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为了拯救百姓,疏通河道,引来清河、济河、汶河、泗河的水,设立闸门控制水量,打通了江淮、燕蓟的水路,这可是万古流芳的大好事啊!但是,水性变化无常,时间长了不修,老办法也坏了,即使有聪明人,也难以善后,大家各抒己见,如果能采纳,就交给都水监负责,严格遵守,把事情做好就行了。别老是搞不清楚问题的根源,年年派人巡视,白费力气,没啥用。于是都水监就设立了南北两个闸门,每个闸门宽九尺,能通过的两百料的船,船头高度是八尺五寸,可以进闸。可是老百姓贪心不足,被闸门限制住了,就把船改造成减小船舷加长船舱,船长达到八九十尺,甚至一百尺,都是五六百料的大船,进了闸门就转不过身,经常搁浅,这都是因为闸门太窄,限制不了船的长短造成的。应该在闸门下岸边立个石碑,规定船只进闸必须检查尺寸,长度符合规定才能放行,违反规定的要处罚。中书省就命令都水监,让濠寨的官员和济宁路、东昌路的官员一起商量,按照这个办法去做。

扬州的运河,也叫盐河,北边到三汊口,就到了会通河。到了至元二十七年,江淮行省上奏说要加紧疏浚。延祐四年,两淮运司说:盐税太重了,运河又浅又窄,没水,得疏浚一下。第二年,中书省就通知河南行省,让都事张奉政和宣慰司、运司、州县、仓场的官员一起商量,运河长两千三百五十里,相关部门就安排河边有田地的人家雇人修建一千八百六十九里;仓场盐司也一起帮忙修建了四百八十二里。运司又说:这几年税额增加了,船工和灶户越来越穷,应该让相关部门修治运河,减少官府的开支。中书省讨论后批准了,从各种户籍里找一万民夫,每人每天发放盐粮钱二两,一共需要二万贯,从盐司的盐税和减少驳船的费用里拨款解决。

练湖在镇江,是运河的源头,运河从镇江一直通到常州的吕城坝。

公元1324年(至治三年),中书省有人提议说:镇江的运河完全依靠练湖的水,漕运给京城送物资,商人和农民来往运输,所有的船只都得经过这里。宋朝的时候专门有人定期疏浚。如果运河变浅堵塞了,只要把练湖的水位抬高一寸,就能让河水涨高一尺。最近几年淤塞严重,船只都过不去,官方的物资运输和百姓的往来都非常不方便。从镇江到吕城坝,一百三十里,需要一万五千一百一十三个人,干六十天就能完工。再用三千人疏浚练湖,九十天就能完工。一个人一天的工钱是一两中统钞和三升米,由行省和行台派官员监督,具体的事宜按照江浙行省的方案执行。皇帝批准了。

于是江浙行省就派参政董中奉去负责这件事。董中奉说:练湖和运河不是一回事儿,应该像修建假山那些湖泊一样,让农民用船挖泥,用一千条船,每条船上三个人,用竹筐捞泥,一天能运三次,一个月能运九万次,三个月就能运走二十七万次,然后用这些泥加固湖堤。从镇江城外的程公坝到常州武进县的吕城坝,河道长一百三十一里一百四十六步,河面宽五丈,河底宽三丈,深四尺,现在只有两尺水,一共要挖六尺深。从镇江、常州、江阴州、溧阳州那些地多、户口多的地区征调民夫。如果同时疏浚湖泊和开挖河道,很难组织人力。应该先开挖运河,完工后再疏浚练湖。中书省同意了这个方案。

公元1325年(泰定元年)正月,各个监工官员沿湖勘察,发现上湖是沙冈黄土,下湖是茭白根茎杂乱,泥土很硬,不好挖。而且两项工程相距三百多里,来回监督耗费很大,所以建议先开挖运河,预计四十七天完工,然后疏浚练湖,预计二十天完工。

当年二月,省里的官员上奏说:开挖运河和疏浚练湖都是大工程,应该按照行省的建议,允许他们灵活处理。后来监工官员又说:运河分成了三个坝段,按照原来的设计标准开挖,到三月七日已经积水通航了。又按照原来的设计方案加固湖坝,加宽了一丈二尺,从水面到坝底的斜坡高度是二丈五尺,按照中堰西边的旧堤修复。如果旧堤已经达到设计高度,中堰西边到五百婆堤西边加高一尺土,有缺口就补上。五百婆堤到马林桥堤段水流比较缓,不用修治。根据实际情况,开挖运河需要一万五千一百一十三个人,六十天完工;疏浚练湖需要三千人,九十天完工;每人每天的工钱是一两钞票和三升米,一共需要一万八千一百四十二两钞票和二万七千二十一石六斗米;实际征用了人一万三千五百十二人,一共干了三十二天,花了八千六百七十九两三十六文钞票和一万三千一百九十五斗八升米,比计划节省了一半。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收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最早开凿的一些运河没多久就废弃不用了,比如济州河和胶莱河。

济州河,元朝至元十七年的时候,姚演建议开凿一条从济州的泗河,连接到大清河,最后在利津入海。阿合马他们同意了这个方案,就派阿八赤负责这项工程。到了十八年十二月,又派了奥鲁赤、刘都水和一个精通计算的学者,给他们发了公文和印章,去济州安排开凿运河的民夫,还让大名府和卫州的新军帮忙。可是,海口那里沙子淤积严重,船只进出很不方便。后来,右丞麦朮丁上奏说:“阿八赤开凿的这条河,好处很少,坏处却很多。”皇帝就让漕运司的官员忙古来,商量一下走海路是不是更方便,如果海路方便的话,阿八赤开凿的这条河就可以废弃了。没过多久,忙古就走海路把粮食运来了,济州河就这样被废弃了。

胶莱河,也叫胶东河,在胶州东北,分南北两条支流,南支从胶州麻湾口入海,北支到掖县海仓口入海。至元十七年,姚演又建议开凿一条新河,挖了三百多里地,从胶西县陈村的海口开始,往西北方向一直到掖县海仓口,最终到达直沽。但是,海沙容易堵塞河道,而且雨水冲刷带来的泥沙淤积严重,工程最终也没完成。到了二十二年,因为耗费巨大,最终放弃了这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