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金朝灭亡之后,文章创作也衰落了,直到元好问出现,才算得上是配得上唐宋大家的水平。不过,蒙古刚入中原的时候,好问的学问并没有在当时得到广泛的传播。从元中统年间开始,词风大盛,持续了一百多年。说到写诗的,大家推崇杨载、虞集、揭傒斯、范梈;写文的,则推崇虞集、揭傒斯、黄溍、柳贯。他们都是很有文采,说话做事都很有风度的人。

清朝的黄宗羲认为姚燧和虞集是元代文章最兴盛的代表人物,王士祯则认为吴莱的诗可以和苏轼媲美,翁方纲又说虞集的诗是继黄庭坚之后的高手。可见,大家的评价标准还真不一样。文人之间因为派别不同而产生爱憎,要等到几百年后才能真正盖棺定论,所以这些说法一时半会儿也难以改变。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文苑传》中记载的一些人物:王景贤、范梈、柳贯、李孝光、朱文霆、周驰、朱德润、顾辉、马莹、黄叔英、吴福孙、胡渭、李存。

杨奂,原名杨焕,后来改名为奂,字焕然,是乾州奉天人。他十一岁的时候母亲去世,悲伤得像个大人一样。金朝末年他参加进士考试没考中。元太宗九年,朝廷派宣德税课使刘中到各地考试儒士,杨奂参加了东平路的考试,赋和论都考了第一名。耶律楚材推荐他担任河南路征收课税的官员,兼任廉访使。杨奂对耶律楚材说:“我擅长的是读书写字,理财赋税并不是我的强项,更何况河南经历了战乱之后,老百姓所剩无几。我希望您能给我一些时间,让我先安抚百姓,恢复生产,为朝廷尽绵薄之力。”耶律楚材很欣赏他的想法。杨奂到任后,办事简明扼要。有人建议增加税额,杨奂斥责道:“你们想让我欺压百姓吗?”于是他把税额减少了四分之一,既方便了百姓,也减轻了政府的负担,这在漕运司的历史上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他在这个职位上干了十年,因为年老体弱才退休。元世祖在当藩王的时候,曾经派人把他请去,让他参与京兆宣抚司的事务。后来杨奂多次上书请求退休,最终获准,七十岁去世,朝廷赐谥号为“文宪”。

奂这个人啊,特别博学多才,记忆力超强,读《资治通鉴》的时候,对汉魏时期一些史实的正误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还专门写书来反驳那些错误的说法。他写文章特别讲究创新,特别讨厌那种照搬古人的老套说法。赵复评价他说:“他深入研究《庄子》、《楚辞》,又广泛涉猎司马迁、班固的著作,最终融汇贯通了孔孟的六经思想。” 大家觉得这话说得太对了。他写过《还山集》六十卷、《天兴近鉴》三卷、《正统书》六十卷。一开始,他在太宗手下当差,负责审核文书,因为名字写错了,把“奂”误写成了“英”,他也不敢私自改,所以后来也有人叫他英云。他去世后,门人弟子们整理了他的文章,出版的就是经过他们仔细校对过的文集。

陆文圭,字子方,是江阴人。从小就聪明过人,对经史子集百家之学都非常精通。宋朝咸淳九年,他考中了乡试,考的是《春秋》。宋朝灭亡后,他就隐居起来,不再做官。到了元朝延祐年间,朝廷开科取士,有关部门硬要他去参加考试,他又考中了乡试。他在策论里提出了很多救国济民的策略,比如针对流民问题,他提出了三条建议:选拔好官吏、减轻赋税、组织救济;针对贪官污吏,他提出了三条建议:改进选官制度、平均俸禄、严格查处;针对盐务问题,他提出了三条建议:体恤盐民、减少官额、精简人员;针对钞法问题,他提出了三条建议:停止滥印钞票、节约开支、禁止奢侈浪费。这些建议都直指当时社会的弊端。朝廷几次派使者带着礼物去请他出来做官,但他因为年老体弱,最终也没能成行。他活到八十五岁去世。

陆文圭写文章,风格变化多端,让人捉摸不透。东南地区的学者都把他当作老师一样敬仰。临终前一天,他对弟子们说:“根据我的推算,咱们江阴二十年后一定会发生兵变。我死后,应该把我葬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不要立碑,也不要种树,这样才能避免尸骨被暴尸荒野的危险。”后来江阴真的发生了兵乱,很多坟墓都被掘开,人们这才相信了他生前的预言。他留下了《墙东类稿》二十卷。

同县的梁益,字友直,擅长写文章,跟陆文圭齐名,著有《三山藁》、《诗传旁通》。

刘辰翁,字会孟,是江西吉安庐陵人。他以前是宋朝的大学生,参加考试的时候,直言济王没有后代,令人担忧;忠臣良将被杀害,令人伤心;风气不正,令人遗憾。 因为他这些话得罪了权臣贾似道,考试只排到丙等。宋朝灭亡后,他坚决不当官。他写了一本书叫《须溪文集》。他的儿子刘尚友,也挺会写文章的。吴澄评价他们父子俩的文章说:“辰翁的文章奇特诡谲,变化多端;尚友的文章气势磅礴,绵延不绝,两人都自成一家。”

同县的黄圭,字唐佐;还有罗志仁,字寿可。他们俩在宋朝末年就很有诗名了,黄圭因为推荐被授予莆田县丞的官职。罗志仁被任命为天长书院的山长。刘辰翁曾经夸奖他们说:“黄西月写的五言诗,罗秋壶写的小词,别人根本比不上啊!”

周密,字公谨,祖籍是济南,后来搬到吴兴。周密学问渊博,被宋朝宰相马廷鸾赏识,官做到丰储仓的检察官。宋朝灭亡后,他就住在杭州的癸辛街,杨沂中的瞰碧园里。他和王沂中、张炎、仇远这些人经常一起创作诗词互相唱和。他的诗歌充满感慨,非常激昂,特别是乐府诗写得特别好。他写过《蜡屐集》《弁阳诗集》《蘋洲渔笛谱》等书。周密写了很多书,像《齐东野语》《癸辛杂志》《绝妙好词》这些书,在当时都很流行。

卢挚,字处道,又叫莘老,是北京涿州人。元朝至元年间,因为文章写得好被推荐,一路升迁做到河南路总管。当时有个叫吴全节的真人,负责祭祀山川河岳,路过河南的时候,听说卢挚的政绩很好,就大力推荐了他。元朝大德年间,卢挚被任命为集贤学士,后来外放担任江东道廉访使,之后又回到朝廷当学士,最后升迁为承旨,最终去世。元朝初期,人们都说“姚卢”文章好,指的是姚燧和卢挚。而古体诗和今体诗方面,卢挚和刘因是领头人物。卢挚著有《疏斋集》。临川人吴澄评价说:“卢学士写的古诗,就像魏晋时期那种清新的谈吐;他的古文,看似平淡无奇,像泥土瓦罐一样质朴,但却蕴含着夏商周三代那种精良器物的风范,让人看了都忍不住要改变看法。”卢挚自己也说过:“清庙明堂才叫古,朱门大厦只能说是华丽的房子,不能算古;太羹元酒才叫古,山珍海味只能说是美味佳肴,不能算古。明白这个道理,才能谈论古文。”他就是这么理解古文的。

戴表元,字帅初,又叫曾伯,是浙江宁波奉化人。南宋咸淳年间考中进士,在建宁府当老师,后来又调到临安当老师,但他没去就任。元朝大德八年,朝廷大臣推荐了他,戴表元这才出来做官,被任命为信州教授,后来又调到婺州,因为生病就辞官了。一开始,戴表元很痛心宋朝末年的文章衰败,辞藻也空洞浮夸,于是就立志振兴文风。当时,四明人王应麟和天台人舒岳祥都是当时的儒学大师,戴表元都跟他们学习过,所以他的学问渊博而精深,文章清淡雅洁,蕴藉含蓄,不轻易表达。元朝大德年间,在江南地区,戴表元以文章大家的名声一时无两,他是当时唯一一个享有盛誉的大家。他的学生里最有名的是袁桷,袁桷的文章风格和议论都师承戴表元。戴表元晚年,朝廷想让他担任翰林集贤院修撰或博士,但他都不肯接受。他六十七岁去世,留下三十卷《剡源集》。

陈孚,字刚中,是浙江台州临海人。元朝至元年间,陈孚平民身份就上书了《大一统赋》,江浙行省把这事儿报给了朝廷。后来他被任命为上蔡书院的山长,任期满了之后,就去京城参加选拔考试。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梁曾担任吏部尚书,再次出使安南(今越南),需要挑选南方人做翻译官。朝廷大臣推荐陈孚博学多才,而且很有骨气,于是任命他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同时兼任礼部郎中的职务,协助梁曾出使。临行前,朝廷赐给他五品官服和金符。

至元三十年正月,陈孚到达安南,正好碰上安南世子陈日燇因为父亲去世而守孝,没有出城迎接使臣,只派了陪臣来迎接。而且,使臣一行也没有走正门进入安南。梁曾和陈孚回到馆舍后,就写信责问陈日燇,指责他不守礼仪,没有出城迎接使臣的罪过。他们之间一共往复了三封信,信中言语犀利,态度强硬,这些信都是陈孚写的。出使回来后,陈孚被任命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皇帝本来想给他安排更重要的职位,但是朝中大臣觉得陈孚是南方人,而且脾气比较倔,有点忌惮他,所以最后把他调到建德路总管府当治中,后来又调到衢州、台州。

大德七年,陈孚奉命出使,巡视各地。当时台州闹旱灾,饿死的人到处都是,江浙行省命令浙东元帅脱欢察尔振之赈灾。可是脱欢察尔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还威胁恐吓当地官员,动不动就用重典处罚他们。陈孚于是找到宣抚使,举报脱欢察尔十九条罪状,证据确凿,脱欢察尔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朝廷也开仓放粮救济百姓,救活了不少人。陈孚因为这件事累病了,最后在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追赠他为临海郡公,谥号文惠。

陈孚天资聪颖,超过常人,性格豪爽,不拘小节。他的诗文信手拈来,从不刻意雕琢。他留下的文集至今还在流传。

同时代还有个叫冯子振的人,他的才华和陈孚差不多,但陈孚自认为不如他。冯子振曾经写诗歌颂桑哥。桑哥倒台后,冯子振又让朝廷的官员给他写碑文,结果用词不当,犯了大忌。陈孚揭露了他的阴险行为,但皇帝并没有追究。冯子振写文章,只要酒一喝多了,就让几个侍从帮忙润色,然后自己提笔疾书,写完多少张纸就看当时的兴致,一会儿工夫就能写完,但是写出来的东西并不规范,人们也因此看轻他。

洪希文,字汝质,是福建莆田人。他爸爸洪德章,是宋朝的贡士。洪希文一开始当兴化教谕,碰上兵荒马乱的,父子俩就一起躲到深山老林里去了,粗茶淡饭,互相鼓励,一点怨言都没有。洪德章写了一本书叫《轩渠集》,洪希文呢,自己写的书就叫《续轩渠集》,还有一个名字叫《去华山人稿》。他的诗歌风格奔放豪迈,在福建是首屈一指的。

龚璛,字子敬,是江苏镇江人。他爸爸龚渠,是宋朝的司农卿。宋朝灭亡后,按规定要被遣送到北方去,结果走到莘县的时候,他爸爸就饿死了。龚璛和弟弟龚理,刻苦学习,却没做官。当时人们把他们兄弟俩比作“两龚”。后来有人推荐他做了宁国路的儒学教授,之后又升任上饶县主簿,最后做到江浙等处的儒学副提举才退休,然后去世了。他的文章气势雄伟,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写了一本书叫《悔存藁》。

宋无,字子虚,以前字晞颜。宋朝末年战争爆发,他从丹阳迁到苏州,还改姓朱。那兵荒马乱的时候,他也没放弃学习。他爸爸宋国珍,是征东万户府的办事人员,当时正好得了瘫痪,宋无就主动要求顶替他爸爸的工作。他出海到了竹岛,遇到特大的风浪,他居然还能泰然自若地吟诗作赋。元朝至元二十四年,中丞王约推荐他做官,但他以奉养父母为由拒绝了。他写了一本书叫《翠寒集》,赵孟頫夸他的作品风流蕴藉,都是不落俗套的佳作。他还写了《啽呓集》一卷,里面是些杂记古人的逸闻趣事;还有一本《鲸背吟》一卷,这是他在征东幕府工作时写的,用七言绝句的形式,议论讽刺,对当时的政治很有裨益。

白珽,字廷玉,是浙江杭州人。十三岁就到太学读书,当时就小有名气。年轻的时候,李衎担任江浙平章政事,推荐他当太平县的学谕,白珽努力工作,完成了任务。任期满了之后,又升任兰溪州判官,但他没去赴任。他的诗文在当时很受重视,紫阳方回夸他“冠绝古今”,庐陵的刘辰翁说:“他的作品苍劲有力,不仅超脱尘世,还带有云山雾霭般空灵飘逸的意境。”晚年回到栖霞山隐居,学者们尊称他为湛渊先生。他写的书有《经子类训》、《集翠裘》、《静语》,每部都是二十卷。他还擅长书法,很有魏晋风骨。

刘应龟是义乌人,从小就认真钻研儒家经典,一直拿古代圣贤作为自己的榜样。宋朝淳祐年间,他在太学读书,丞相马廷鸾很欣赏他的才华,想把女儿嫁给他,但他坚决拒绝了,因此名声很大。元朝初期,他被任命为月泉书院的山长,后来升任杭州学正。他写过《梦稿》《痴稿》《听雨留稿》等著作,一共二十卷。

元淮,字国泉,号水镜,是临川人,后来搬到邵武居住。他凭借军功,官至溧阳路总管。他曾经写过一首诗:“截发搓绳联断铠,扯旗作带系金创。卧薪尝胆经营了,更理毛锥治溧阳。” 溧阳在元朝至元十三年升为溧州,后来又改名为溧阳府。升为路之后,元淮上奏朝廷,请求将溧阳府改为直隶州,以减轻百姓的负担。离任的时候,他又写了一首诗:“问归行李轻如羽,沿路吟诗有一船。” 他著有《金囦吟》一卷。

袁易,字通甫,是苏州长洲人。他刻苦学习,却不想做官,省里的官员想推荐他,他都坚决拒绝了。有人请他担任石洞书院的山长,他也推辞了。他住在吴淞江边,建了一座名为“静春”的书斋,收集了一万多卷书籍,还亲自校对。他著有《静春堂诗集》四卷。他和同乡龚璛、郭麟孙并称为吴中三君子。赵孟頫还曾为他画过一幅《卧雪图》来赞扬他。

子泰,字仲长,做过郡学的教授,号寓斋,也擅长写诗。

鲜于枢,字伯机,号困学山民,是大都人。他官至太常典簿。他师从张天锡学习书法。有一次他到野外去,看见两个人在泥泞中拉车,从中领悟了书法的精髓。他喝酒的时候吟诗作字,风格奇特,和赵孟頫齐名。元朝末年,学书的人大多追随这两位大家。有人说赵孟頫嫉妒他的书法,花高价买来他的字然后毁掉,所以现在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他著有《困学斋集》。虞集曾这样评价他的绘画:“敛风沙裘剑之豪,为湖山图史之乐。翰墨比米薛而有余,风流拟晋宋而无怍。” 世人认为这是很中肯的评价。他的儿子鲜于去矜和孙子鲜于端都继承了他的家学。

郑滁孙,字景欧,是浙江处州人。宋景定年间考中了进士,先是在温州乐清县当县令,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宗正丞、礼部郎中。到了元至元三十年,有人推荐了郑滁孙,元世祖忽必烈召见了他,授予他集贤直学士的职位,后来又升了好几级,最后郑滁孙请求退休回家了。

他弟弟郑陶孙,字景潜,也考中了进士,在西岳庙当监官。之前郑陶孙被朝廷召见,在皇帝面前侃侃而谈,很合元世祖的心意,于是被授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的职位。后来参与修撰国史,修到宋朝德祐年间的事情时,郑陶孙说:“我以前在宋朝做过官,宋朝就在这一年灭亡了,我于心不忍写这段历史,写出来也不合乎道义啊!”最终他没有写。元世祖很欣赏他这种行为,提拔他做了应奉翰林文字。后来他又被外放到江西做儒学提举。

郑滁孙兄弟俩当时非常有名,学识渊博,很多学者都敬佩他们。隆福太后还亲自赏赐他们衣服,这在当时是很高的荣誉。郑滁孙写过《大易法象通赞》、《周易记玩》等书,郑陶孙也留下了一些文集。

姚应凤,字时和,是浙江慈溪人。他很自信自己的才华,喜欢在人前展现。每次在众人面前写文章,文风都非常奔放洒脱,常常让在场的人都感到震惊。后来他拿着自己的作品去拜访同乡袁桷,袁桷对他说:“你的文章不受拘束,很有个性,但是文章的章法规矩是不能丢的。”姚应凤听了,表示赞同。从那以后,他开始注重文章的简洁严谨,文风也越来越深邃。元朝时期,他参加省部考试,当时考题是龙虎台,主考官看了姚应凤的试卷后,赞叹道:“这简直是秦汉时期的文章啊!”于是把他列为高第。他写过《讷轩稿》。

谢晖,字彦实,是四川资阳人。他见识广博,头脑灵活,年轻时师从胡长孺,一直以高尚的品德和学问来严格要求自己。有人劝他学习科举考试的应试技巧,他回答说:“学习是为了广泛了解古今,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章写作能力。做官有什么急的呢?”赵孟頫见到他后非常欣赏他,就教他书法,谢晖只临摹了一次就掌握了神韵。他的文章质朴实在,都是些平实的话语,就像粗布衣裳和粗茶淡饭一样。

我叫邱衍,字子行,本来住在太末,后来搬到钱塘去了。我这个人性格比较高傲,不太在乎那些俗礼俗节。我家住在小巷子里,教小学,学生经常有几十个。要是有人来拜访,我就从楼上喊下去:“我一会儿就下来!”我写过《尚书要略》《听玄集》《九歌谱》《十二月乐谱辞》《重正卦气》《楚史梼杌》《晋文春秋》这些书,还懂音律,擅长篆书和隶书。

我四十岁的时候还没结婚,娶了个酒家女的妾。这个女子之前结过婚,她前夫知道了她的下落,就来告状。我被抓起来,受尽了屈辱,心里实在憋屈,于是去拜访我的朋友仇远,想跟他告别。正好仇远早上出门了,我便留下一首诗,诗里写道:“西冷桥外断桥边……”第二天,有人在桥上捡到了我的鞋子。西湖多宝院的和尚可权,是我的学生,他知道我投湖自尽了,就帮我把遗稿埋在了后山。

同县的仇远,字仁近,当过溧阳州的教授。他爱好古代典籍,知识渊博,楷书学的是欧阳询,行书也写得很好。他写过《山村集》《批注唐百家诗选》这两本书。

杨载,字仲弘,祖上住在福建浦城,后来搬到杭州。他从小就没了爹,一直侍奉母亲到四十岁才开始工作。户部尚书贾国英好几次向朝廷推荐他,最后他以平民的身份被召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参与修撰《武宗实录》。元仁宗延祐年间开始科举考试,杨载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后来又升迁为宁国路总管府推官。元至正二年,他去世了。

杨载博览群书,写文章注重气势。黄溍评价他的文章说:“博学而敏捷,直率而不放肆。”杨载也曾对黄溍说:“你的文章气势还不够充沛,但已经很精炼了。”黄溍非常佩服他。杨载尤其擅长写诗,他曾经对学生说:“写诗应该学习汉魏时期的作品,而格律方面则应该以唐诗为宗法。”从杨载开始,才算是摆脱了南宋末期诗歌的陋习。杨载和虞集关系很好,经常说虞集不会写诗。有一天,虞集带着酒去问杨载诗歌的创作方法,酒喝多了,杨载就把自己的经验都告诉了虞集。后来虞集写了一首诗送袁桷去上都,还让别人拿着诗稿给杨载看,杨载说:“这诗除了伯生(虞集的字)没人能写出来!”有人问他:“你不是说伯生不会写诗吗?怎么会有这样的诗?”杨载回答说:“伯生的学问很高,我把诗歌的创作方法教给了他,我自己都比不上他了。”所以,元代诗坛上,人们常把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并称为一代名家。

同时,元朝上元还有位杨刚中,字志行。他从小就立志要有所作为,后来担任江东按察司照磨,风度翩翩,气度不凡。他的文章奇特深奥,简洁含蓄,刻意避免俗套,深受元明两代人的赞赏。他做到翰林待制后去世了,留下了《霜月集》流传于世。

他的外甥李桓,字晋仲,也是上元人。他通过乡试和会试考中了进士,官职一步步升迁,最后做到江浙儒学副提举,也以文章闻名。

刘诜,字桂翁,江西庐陵人。他年轻时就有文名,江南行御史台多次推荐他担任教官、馆职或朝廷遗漏的贤才,但都没有成功。他的诗文集叫做《桂隐集》,“桂隐”是他的号。他在元至正十年去世,享年八十三岁,朝廷追赠他“文敏”的谥号。

咱们先说说龙仁夫和刘岳申,他们俩都是我老家的人,字儿一个叫观复,一个叫高仲。这俩人的文学造诣跟王诜不相上下,都有自己的作品流传于世。不过,仁夫的文章更显得奇特、飘逸、华丽,尤其他对《周易》的研究,更是开拓了很多前人没发现的领域。后来,朝廷推荐刘岳申去辽阳当儒学副提举,龙仁夫去江浙当儒学副提举,但他们俩都没接受。

接下来咱们说说陈旅,字众仲,福建莆田人。他从小没了爹娘,但特别刻苦学习,各种书都读。后来有人推荐他去闽海做儒学官。巧的是,御史中丞马祖常当时正好去泉州办事,一眼就看中了他,对陈旅说:“你这是做翰林学士的料,怎么还在这儿浪费时间呢?” 马祖常劝他去京城试试。陈旅到了京城后,翰林侍讲学士虞集看了他的文章,感慨地说:“我老了,要退休了,这文化传承就交给你了!” 虞集立刻把陈旅请到自己家里,每天都跟他一起探讨学问,还说自己受益匪浅呢。后来,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大力推荐他,陈旅就当上了国子助教。三年任期满了,学生们舍不得他走,就一起上书朝廷,让他继续干。元统二年,他被外派到江浙做儒学副提举;至元四年,又回到京城,当了应奉翰林文字;至正元年,升任国子监丞,官阶是文林郎。两年后,陈旅去世了,享年五十六岁。

陈旅在文学方面造诣很深,从先秦到唐宋的大家,他都深入研究过,所以他的文章典雅、高洁,总是力求符合古代文风的标准。他留下十四卷文集。他特别重情义,跟虞集关系最好,把虞集当知己。陈旅在浙江的时候,虞集已经退休回家好几年了。有一年乡试,陈旅就亲自去求见当时在浙江行省任参知政事孛暐鲁翀,请求他帮忙,让虞集来主持乡试。虞集被陈旅的诚意打动,在他家住了十多天才离开,两人还互相勉励,好好传承文化。虞集跟别人谈论学者的时候,总是说陈旅是他平生最好的朋友。有一次虞集梦见陈旅举杯敬酒,说:“我非常想念你,也知道你一直记着我,只是我们不能见面了。”后来听说陈旅去世的消息,虞集非常悲伤。

程文和陈绎曾都是当时有名的文人雅士。程文,字以文,是徽州人,做到礼部员外郎的官职。他的文章写得既清晰明了又深刻精妙,文集也广受好评。陈绎曾,字伯敷,是处州人。虽然他说话有点结巴,但为人非常聪明敏捷。很多经书的注解和疏解他都能背诵如流,文章写得气势磅礴,文风华丽,官至国子助教。人们都说这两个人和旅相不相上下。

李泂,字溉之,是滕州人。他年轻时就因为文章才华而受到赏识,姚燧推荐他做了翰林国史院编修,后来又升任太常博士。后来拜住当了丞相,听说过李泂的名声,就提拔他做了监修国史的长史。泰定初年,李泂被任命为翰林待制,但他因为要回家乡奔丧而辞官。天历初年,文宗皇帝修建了奎章阁,招募天下知名文士担任学士。李泂多次进宫觐见,皇帝很满意他的奏对,特地授予他奎章阁承制学士的职位。李泂得到皇帝的赏识后,就写了《辅治篇》进献给皇帝,并被允许参与朝廷的大事议论,还参与了《经世大典》的修撰工作。后来他告假回家,又重新被任命为翰林直学士,但他以生病为由推辞了。

李泂长得清秀俊朗,戴着高高的帽子,穿着宽大的袍子,远远望去就像画里走出来的人一样。他写文章挥洒自如,风格奔放。辞官后,他游历了匡庐、王屋、少室等名山,在这些地方流连忘返了好久才离开。后来他在济南定居,那里有美丽的湖光山色和竹林,他在那里建了个亭子。文宗皇帝还特地让虞集写文章记述这件事呢。李泂尤其擅长书法,从篆书、隶书到楷书、草书都非常出色,受到世人的推崇。他五十九岁去世,留下四十卷文集。

同时,海康人王景贤,号愚谷,担任邕州路的教授。文宗皇帝在海南的时候,读到他的诗歌,非常喜欢。还亲自写了“愚谷”两个大字赏赐给他。文宗皇帝登基后,又赏赐给他一件六花宫袍。

范梈,字亨父,又叫德机,是清江人。家里穷,从小就没了爹。他妈熊氏,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他拉扯大。范梈天资聪颖,读过的东西都能记住。平时在家,他生活简朴,坚持自己的节操,尽心尽力地孝顺母亲;出门在外,就靠一些算命看相的本事维持生计。他特别喜欢诗词歌赋,下了很大的功夫,可惜知道的人不多。他和虞集关系很好。三十六岁才去京城,被中丞董士选请到家里做家庭教师。后来被推荐做了翰林院编修,任期满了,又调到御史台海南海北道廉访司做照磨,接着升迁到江西湖东道,之后又当了翰林供奉御史台,然后又升任福建闽海道知事。福建的风俗一向不好,绣坊里都是强迫良家女子当绣工,其他地方的情况也差不多。范梈为此写了一首诗,揭露了这种恶习,廉访使把这首诗呈报上去,那些恶习才被废除。没过多久,他就因为生病辞职回家了。天历二年,他被任命为湖南岭北道廉访司经历,但他为了照顾母亲,辞去了这个职位。第二年他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他的诗文和虞集、杨载、揭傒斯齐名。范梈做官清廉正直,谁也别想用私情打动他。他平时吃粗茶淡饭,生活简朴得像个隐士。吴澄称赞他是位特立独行的人。

柳贯,字道传,是浙江浦江人。他从小就天赋异禀,聪明过人。长大后,他师从金履祥学习,还和方凤、吴思齐、谢翱一起学习,刻苦钻研古文词。通过考试,他先做了江山县学教谕,后来又当了昌国州学正。任期满了,他就去了京城。翰林学士吴澄跟别人说:“柳贯就像祥瑞的云彩和甘甜的雨露,天下读书人都会受到他的恩泽。”翰林学士承旨程钜夫送给他一笏墨,说:“天下的文章,现在都属于你了!”延祐四年,他被特授为湖广等处儒学副提举。还没上任,就被改任为国子助教,后来又升为博士。

元泰定元年,他升职了,当上了太常博士。朝廷要举行大型典礼,召集很多儒生一起讨论。他认真研究古今礼仪,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家都觉得他考虑得很周全,处理得很妥当。沅州每年进贡的包茅要用41条船运送,因为包茅轻,船又多,经常发生船只倾覆沉没的事故。他建议减少三分之一的船只,用其他东西来补充进贡,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过船只沉没的事故了。

以前临江州知州李倜因为被弹劾而丢了官,后来官复原职,做到集贤侍读学士。李倜去世后,要给他上谥号,他负责起草谥议。李倜的儿子给他送了钱,想让他在谥议中不提临江州的事,被他拒绝了,并且明确表示李倜是无罪的。当时执政大臣想把李倜的祖先配享到孔庙,大家都敢怒不敢言,只有他一个人勇敢地站出来反对,最终阻止了这件事。大名府那边说有神灵显现,当地官员上报朝廷,请求封赏神灵,他认为这是妖魔鬼怪作祟,会扰乱社会治安,于是命令属下禁止这种行为。

监察御史马祖常推荐他担任御史,连续几次上奏朝廷,都没得到批准。后来,他被外放到了江西等地担任儒学提举。到任后,按照旧例,下属官员要送给他八十石米,他谢绝了。道观侵占了书院的土地,僧人霸占了书院的两百三十亩田地,他都把这些土地夺了回来,归还给了书院。南康府的仓吏因为散布谣言被抓,牵连了一百多人。行省派他审理这个案子,他只审讯了一次,所有犯人都认罪了,平反了很多冤假错案,大家都佩服他的公正廉明。任期满了,他就以生病为由辞官回家,在家住了十年,生活虽然清贫,但他依然泰然自若。

至正元年,朝廷召他回京担任翰林待制,兼任国史院编修官。第二年,他去世了,享年七十三岁。他的学生们私下给他谥号为“文肃先生”。他的学问渊博精深,文章风格平易流畅,叙事详尽,语言精炼,自成一家。他还擅长篆书和籀文,杜本说他的书法“妙处不减李阳冰”。他著有《近思录广辑》三卷,《字系》二卷,《金石文字》十卷,文集四十卷。

李孝光,字季和,是温州乐清人。年轻的时候住在雁荡山五峰山下,很多外地人都来这里向他学习,他的名声一天天响亮起来,就连泰不华这样的大人物都把他当老师看待。到了至正七年,朝廷下诏征召隐士,任命他为秘书监著作郎,他和完者图、执礼哈琅、董立同一起奉诏进京,在宣文阁觐见皇帝,献上了自己创作的《孝经图说》。皇帝非常高兴,赏赐了他贵重的酒杯。第二年,李孝光升任文林郎,秘书监丞。后来他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三岁。李孝光凭借文章名扬天下,他的文章学习古人,不用先秦两汉的语言文字,他就不写。他留下了二十卷文集。

同时,莆田人朱文霆,字原道,做到泉州路总管的官职。他学识渊博,文笔很好,宋濂都夸他“言醇而理彰”。他著有《葵山集》。

周驰,字景远,是东昌人。他的文章优雅充实,官至燕南廉访佥事,曾经担任南台监察御史,还曾经在浙西地区工作过。他每天都和朋友们交往,每次有书信往来,他的书吏都会把这些信件内容记在墙上,以此来告诫他。周驰召见书吏说:“人读书是为了明白人伦道理。如果让我疏远老朋友,那岂不是因为当了御史而废弃了朋友这一伦理关系吗?这怎么可能呢!”听到的人都认为他说得对。后来,周驰也在任上去世了。

朱德润,字泽民,是平江人。他爸爸朱环,是长洲儒学的教谕。朱德润擅长写诗作文,书法也很好,尤其擅长绘画。元仁宗延祐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他去京城游玩。赵孟頫推荐了他,驸马沈王又把这事儿禀报给了皇帝。仁宗皇帝召见了他,任命他为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还兼任国史院编修。英宗继位后,他又被外派到镇东行中书省做儒学提举。第二年二月,下了一场大雪,皇帝在柳林打猎,驻扎在寿安。朱德润献上了《雪猎赋》,字数多达上万,皇帝很欣赏。没过多久,英宗皇帝被杀害了。朱德润对别人说:“我凭借自己的特长,侍奉了两朝皇帝却都没什么成就,这就是我的命吧!还是回老家喝三江水去吧!”第二天,他就辞官回家了。至正十二年,他被江浙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三旦八起任命为行省照磨。然后他就向三旦八进言,请求赦免那些胁从的罪犯,以便能抓住那些主犯。后来,他被选为长兴尹,因为生病就请求退休回家了。他七十二岁去世。他的儿子朱吉,闭门教书,拒绝了张士诚的聘请。

顾辉,字德润,是鄞县人。他爷爷顾应春是乡贡进士,他爸爸顾学海,字叔川,都是有名的文人。顾辉从小就接受良好的家教,十岁的时候就能写出很好的文章。郡博士俞希鲁想把他推荐为神童,但他拒绝了。长大后,他努力学习经史子集,一心想建功立业。后来,他长叹一声说:“我这一辈子都没什么机遇啊,大概只能靠著述来立身了!只有经书才能阐明道理,史书才能记载事件,这是古代圣贤帝王用来教化百姓的工具啊!”从那时起,他潜心钻研,日夜勤奋,坚持了将近三十年。他写了《释圜》一卷,《说约》六十三卷,《图徽》二十一卷,《希言》二十四卷,《事剡》六十二卷,《治要》十八卷,《体卦》八卷,《解》八卷,《辩》十二卷,《议》二十四卷,《传》七卷,《记》、《论》、《序文》、《铭》各三卷,《杂著》十八卷,《赋》六卷,《骚》十九卷,《杂诗》三百二十一卷,共三十卷,分为三集,统称为《守斋类稿》。

马莹,字仲珍,是建德人。从小就聪明过人,认真钻研经史子集,各种书籍都读得很透彻。元朝延祐年间,科举考试他考了两次进士都没考上,最后去世了。马莹擅长写诗,他的遣词造句,早期比较华丽,后来变得更加简洁自然,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留下了《岁迁集》四十卷和文集十二卷。

黄叔英,字彦闻,是慈溪人。他父亲黄震,曾任宋朝宗正少卿,门生们私下尊称他为“文洁先生”。黄叔英继承了他父亲的学问,经史百家经典都能背诵如流。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出色,气势奔放。有人推荐他做了晋陵县的教谕,后来去世了。他留下了《赣答暇葺》三卷和诗文集二十卷。

吴福孙,字子善,是钱塘人。有人推荐他做了宁国州儒学正。赵孟頫以擅长书法闻名,吴福孙掌握了赵孟頫楷书的精髓,而且还擅长篆书和隶书。后来他被任命为潮阳县青山洋巡检,因为生病就辞职回家了。至顺二年,他去京城参加选拔,大学士阿荣把吴福孙写的小楷书法呈献给皇帝,皇帝召见他在奎章阁,还派近侍给他斟酒,打算让他担任翰林院的官职,但有人从中作梗,这事儿就没成。元朝时期,他官至上海县主簿,后来去世了。他著有《乐善斋集》和《古印史》。

胡渭,字景吕,是绍兴诸暨人。他隐居不出仕。他擅长写诗,鲜于侁称赞他的诗“闲远清丽,稍加精密,可几杜甫”。赵孟頫很欣赏他的高尚节操,特地为他画了一幅《袁安卧雪图》送给他。他留下了《静春堂集》四卷。

李存,字明远,是安仁人。他聪明颖悟,知识渊博,喜欢写古文和诗词。他和贵溪的祝蕃远、舒元易、吴尊光一起在 上饶拜陈立大为师,被称为“西江四先生”。他在家里修建了一间书房,叫做“竹庄”。秘书李孝光推荐他去替自己做官,但他没有接受。他留下了《俟庵集》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