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早以前,咱国家的宣圣庙,是太祖皇帝在北京建起来的。元中统二年,皇帝下令说:“国家每年都要祭祀先圣,儒生们每月初一十五都要举行祭祀仪式,庙里一定要打扫干净,保持整洁。以后,所有官员、使臣和工匠,都不许在庙里不敬,谁要是敢这么干,就等着受罚吧!” 三年后,宣圣庙重新修建好了。
到了元至元十年二月,中书省讨论决定,穿戴衣冠是为了显示尊卑、表达敬意,更何况是国家的大祭祀,祭祀先圣先师,不用按照佛教和道教的规矩来。所有参与祭祀的官员和陪祀的儒生,都应该严格按照礼仪来办事。除了祭祀官员按照各自的品级穿戴官服外,陪祀的儒生们自己要准备襕带和唐巾,来举行祭祀仪式。
大德十年,在京城建了文宣王庙,举行祭祀仪式,用的祭品是太牢(最隆重的祭祀牲畜)。至大元年七月,给先圣加了一个尊号,叫“大成至圣文宣王”。延祐三年七月,皇帝下令,要祭祀先圣,并且让颜子、曾子、子思、孟子一起陪祭。还追封孟子的父亲为邾国公,母亲为邾国宣献夫人。
皇庆二年六月,又把许衡列入陪祭的名单,还把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司马光、朱熹、张栻、吕祖谦这些先儒也列入陪祭。到了至顺元年,又把汉代的儒学家董仲舒列入陪祭。 同时,还追封叔梁纥为启圣王,颜氏为启圣王夫人;颜子为兖国复圣公;曾子为籰国宗圣公;子思为沂国述圣公;孟子为邹国亚圣公;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 同年十一月,兖国复圣公(颜子)的新庙建好了。
公元1342年,皇上把颜子的后代,曲阜伯,升爵为杞国公,死后谥号是文裕;颜子公公的夫人,齐国姜氏,也被追封为杞国夫人,谥号是端献;另外,颜子另一位夫人戴氏,被追封为兖国夫人,谥号是贞素。 皇上还拨出益都和邹县三十顷土地,作为祭祀颜子的常年费用。
公元1359年,皇上又把以前那些有名的儒学家杨时、李侗、胡安国、蔡沈、真德秀列入祭祀颜子的行列,并且追封他们为公爵。杨时被追封为吴国公,李侗被追封为越国公,胡安国被追封为楚国公,蔡沈被追封为建国公,真德秀被追封为福国公。公元1362年,皇上又追封朱熹的父亲为献靖,并且把朱熹的爵位改封为齐国公。
祭祀的时候,用的祝版有三块,每块长一尺二寸,宽八寸,木料用的是楸木、梓木和柏木。祝版上写着:“某年某月某日,皇帝陛下恭敬地派某某官员等前来祭祀大成至圣文宣王。” 祭祀先师的时候,祝版上写的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某官员等前来祭祀某国公。” 祭祀用的绢帛有三匹,每匹长一丈八尺。
好家伙,这祭祀的规格真高!祭品方面,牛一头,羊五只,猪五只。 你看这摆放的酒器,讲究得很呢!用牺尊盛放泛齐(一种酒),象尊盛放醴齐(另一种酒),每个都准备三套,最上面那套还盖着盖子,旁边放着勺子,摆在堂屋上面。 另外,太尊盛放泛齐,山罍盛放醴齐,也是一套上等酒器。 还有,著尊盛放盎齐(一种酒),牺尊盛放醴齐,象尊盛放沈齐(一种酒),壶尊盛放三种酒,这些上等酒器都摆在堂屋下面。 洗手的盥洗台呢,在东边的台阶上。 用象尊盛放醴齐,也是一套上好的,盖着盖子,旁边有勺子,摆在堂屋两侧靠北的地方。 另一个盥洗台在台阶下靠南边。
接下来是食器,数量也相当可观:笾(一种盛放食物的器具)十个,豆(一种盛放食物的器具)十个,簠(一种盛放食物的器具)两个,簋(一种盛放食物的器具)两个,登(一种盛放食物的器具)三个,韝(一种盛放食物的器具)三个,俎(一种盛放食物的器具)三个,还有盛放毛血的豆,这些都是按照祭祀的等级和位置摆放的。 其他的陪祭用的笾、豆各两个,簋、簠、俎各一个,都一样。 总共铜器681件,其中宣和爵坫一件,豆248个,簠、簋各115个,登6个,牺尊、象尊各6个,山尊2个,壶尊6个,著尊、太尊各2个,罍2个,洗2个,龙杓27个,坫28个,爵118个。 竹木器384件,笾248个,篚3个,俎133个。陶器就少了,只有3件,瓶2个,香炉1个。 还有各种器物的套巾,笾巾241条,簠簋巾248条,俎巾133条,黄色的巾和单子10套。
祭祀的音乐用的是登歌。 祭祀的日子,一般选在春秋两季的二月份上丁日,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就改用中丁日。
祭祀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挺正式的。前一天下午,负责献祭的三位官员和监督祭祀的官员,都穿着正式的官服,来到牲畜检查的地方,站在台阶上,东西相对而立,北边为尊。过了一会儿,引领人员带着三位献祭官员和监督祭祀的官员,绕着牲畜走了一圈,然后面向北方站立,西边为尊。检查牲畜的人弯腰说“牲畜已备好”,引领人员就说“报告牲畜已备好”。检查牲畜的人又弯腰说“牲畜肥壮”,引领人员就说“报告牲畜肥壮”。之后,引领人员又带着三位献祭官员和监督祭祀的官员去厨房,检查清洗工作是否完成,然后回到休息的地方,脱掉官服。
正式祭祀活动在当天凌晨五点钟之前开始。主祭官和协助祭祀的两位官员,都穿着官服在幕后等候。其他工作人员穿着儒服,先在神庙大门外的西侧,面向东方站立,北边为尊。负责引导和报幕的人先到殿堂前行两次跪拜礼,然后,负责引导的人上了台阶,站在东南角面向西边站立;报幕的人则站在神庙大门台阶的东南角,面向西边站立。负责仪式的官员先安排好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然后引领人员带着主祭官和协助祭祀的两位官员检查祭祀用品的摆放。引领人员上前说:“请检查祭祀用品的摆放。”走到台阶上,说:“上台阶”;走到殿檐下,说:“到至圣文宣王神位前”;走到神位前,说:“面向北方站立”。检查完毕,说:“到兖国公神位前”。走到神位前,说:“面向东方站立”。检查完毕,说:“到邹国公神位前”。走到神位前,说:“面向西方站立”。检查完毕,说:“到东边从祀神位前”。走到神位前,说:“面向东方站立”。检查完毕,说:“到西边从祀神位前”。走到神位前,说:“面向西方站立”。检查完毕,说:“到酒尊处”,说:“面向西方站立”。检查完毕,说:“到三献爵洗涤处”。走到台阶上,说:“下台阶”,走到指定位置,说:“面向北方站立”。检查完毕,说:“到三献官盥洗处”。走到指定位置,说:“面向北方站立”。检查完毕,说:“请就位”。
一开始,献祭仪式开始的时候,引赞官(类似于主持)让两个分管东西两侧的官员分别去东西厢房的神位前。到了神位前,东边的人就面向东站,西边的人就面向西站。检查完毕后,引赞官说:“去先儒(古代儒家学者)的神位前。”到了神位前,他说:“面向南站。”检查完毕后,他说:“退到酒尊(盛酒的器皿)那里。”到了酒尊那里,东西两侧的人分别面向东西站立。检查完毕后,他说:“退到分管东西两侧的官员的爵位(祭祀用的酒器)清洗的地方。”到了那里,他说:“面向南站。”检查完毕后,他说:“请回到自己的位置。”东西两侧的官员检查完毕后,引赞官说:“请到望瘗(祭祀埋葬的仪式)的地方。”到了那里,他说:“面向北站。”检查完毕后,他说:“请回到自己的位置。”然后,初献官脱下公服,司钟的人敲钟,之后其他参与祭祀的人也都穿上自己的祭服,在幕次(祭祀场所的屏风)那里列队站好。
掌仪官(负责仪式的官员)检查队伍是否整齐,然后去告诉明赞官(负责唱赞的官员),引礼官(负责引导的官员)引导监祭官和监礼官就位。走到前面说:“请就位。”到了位置,就说:“就位,面向西站。”明赞官唱道:“典乐官带着乐工进场,就位。”承传赞官(辅助明赞官的官员)也跟着说:“典乐官带着乐工进场,就位。”明赞官唱道:“各位执事人员就位。”承传赞官也说:“各位执事人员就位。”明赞官唱道:“各位学生就位。”承传赞官也说:“各位学生就位。”引班人员引导学生就位。明赞官唱道:“陪位官员就位。”承传赞官也说:“陪位官员就位。”引班人员引导陪位官员就位。明赞官唱道:“献祭官员就位。”承传赞官也说:“献祭官员就位。”引赞官上前说:“请就位。”到了位置,说:“面向西站。”明赞官唱道:“打开门。”等到门打开后,就开始演奏迎神乐曲,一共演奏九遍。
好了,乐声停了,司仪大声宣布:“初献官以下的人都要行两次跪拜礼。” 然后,另一个司仪接着说:“鞠躬,拜,起身,拜,起身,平身。” 司仪又喊:“各位执事人员各就各位!” 等大家都站好了,司仪又喊:“初献官开始献祭!” 引赞的人上前说:“请到盥洗的地方。” 盥洗的音乐响起来,到了盥洗的地方,司仪说:“面向北站好。” (他)插上笏板,洗手,擦手,拿出笏板,音乐停了。走到台阶上,司仪说:“上台阶。” 上殿的音乐响起来。音乐停了,进门,司仪说:“到至圣文宣王神位前。” 到了神位前,司仪说:“站好,面向北,稍微往前站一点。” 献祭的音乐响起来。(他)插上笏板跪下,三次上香,奉币的人把祭品交给初献官,初献官接过祭品献上后,拿出笏板行礼,起身,稍稍后退,再次行跪拜礼,鞠躬,拜,起身,拜,起身,平身。司仪说:“到兖国公神位前。” 到了神位前,司仪说:“站好,面向东。” 献祭的仪式和刚才一样。司仪说:“到邹国公神位前。” 到了神位前,司仪说:“站好,面向西。” 献祭的仪式和刚才一样。音乐停了,司仪说:“退回原位。” 走到台阶上,下殿的音乐响起来。音乐停了,到了原位,司仪说:“站好,面向西。”
站稳之后,司仪大声宣布:“礼馔官进献祭品!” 伴着奏乐,祭品被端上来了,乐声停了,祭品也摆放完毕。司仪又喊:“初献官行礼!” 引导人员上前说:“请到盥洗处。” 盥洗的音乐奏响了,到了盥洗处,有人说:“面向北方站立。” 他插上笏板,洗手,擦手,然后拿出笏板。接着,他又被引导到酒器清洗处,到了之后,有人说:“面向北方站立。” 他插上笏板,拿起酒爵,清洗酒爵,擦拭酒爵,然后把酒爵交给执事人员,如此三次,之后拿出笏板。音乐停了,有人说:“请到酒尊处。” 走到台阶前,升殿的音乐奏响了,有人说:“上台阶!” 音乐停了,到了酒尊处,有人说:“面向西方站立。” 他插上笏板,拿起酒爵,举起酒爵上的幂(遮盖酒爵的布),司尊的人用勺子从牺尊(盛酒的器皿)里舀取祭酒,然后把酒爵交给执事人员,如此三次,之后拿出笏板。然后有人说:“到至圣文宣王神位前。” 到了神位前,有人说:“就位,面向北方站立。” 献酒的音乐奏响了,他稍稍上前,插上笏板跪下,三次上香,拿着酒爵三次祭酒,然后放下酒爵,拿出笏板,音乐停了。 祝官面向东方跪下朗读祝文,祝官站在献官的左边。读完祝文起身,先到左边的配位神位前,面向南方站立。引导人员说:“就位行礼!”“起身!”“稍退!”“再拜!”“鞠躬!”“拜,起身!”“拜,起身!”“起身!” 然后有人说:“到兖国公神位前。”到了神位前,有人说:“就位,面向东方站立。” 献酒的音乐奏响,音乐停了,祝文朗读仪式和刚才一样。然后有人说:“到邹国公神位前。”到了神位前,有人说:“就位,面向西方站立。” 献酒的音乐奏响,音乐停了,祝文朗读仪式和刚才一样。最后有人说:“退,回到原位。” 走到台阶前,降殿的音乐奏响了。音乐停了,回到原位,有人说:“就位,面向西方站立。”
好,咱一句一句地把这段古代仪式流程翻译成现代话。
首先,站稳了之后,司仪大声宣布:“亚献官行礼!” 然后,引领亚献官的人上前说:“请去盥洗的地方。”到了盥洗的地方,司仪说:“面向北站好。” 亚献官把笏板夹在腋下,洗了洗手,然后拿出笏板。接下来,司仪说:“请去洗爵的地方。”到了那里,司仪又说:“面向北站好。” 亚献官把笏板夹在腋下,拿起酒爵,清洗酒爵,擦拭酒爵,然后把酒爵交给执事人员,这样重复三次,之后拿出笏板。 然后司仪说:“请到酒尊的地方。” 到了那里,司仪说:“面向西站好。” 亚献官把笏板夹在腋下,拿起酒爵,揭开酒爵上的盖子,负责酒尊的人往酒爵里倒上祭酒,然后亚献官把酒爵交给执事人员,这样也重复三次,之后拿出笏板。
接下来,司仪说:“去大成至圣文宣王神位前。”到了神位前,司仪说:“行礼,面向北站好。” 然后奏起祭祀的音乐。过了一会儿,亚献官把笏板夹在腋下,跪下,三次上香,然后拿着酒爵三次祭酒,放下酒爵,拿出笏板,行礼起身,稍微后退一点,鞠躬,行礼起身,再次行礼起身,站直身子。 然后司仪说:“去兖国公神位前。”到了神位前,司仪说:“面向东站好。” 祭祀的仪式和刚才一样。 然后司仪说:“去邹国公神位前。”到了神位前,司仪说:“面向西站好。” 祭祀的仪式也和刚才一样。 音乐停止后,司仪说:“退下,回到原位。” 走到台阶下的时候,司仪说:“下台阶。” 回到原位后,司仪说:“就位,面向西站好。”
主持人喊:“终献官行礼!” 然后引导员带着人往前走,说:“请到盥洗台。”到了盥洗台,说:“面向北站好。” 这个人拿着笏板,洗手,擦手,放下笏板。然后,引导员说:“请到酒器清洗台。”到了那里,说:“面向北站好。” 拿着笏板,拿起酒杯,清洗酒杯,擦拭酒杯,把酒杯交给负责的人,这样重复三次,然后放下笏板。接下来,引导员说:“请到酒尊处。”走到台阶,说:“上台阶。”走到酒尊处,说:“面向西站好。” 拿着笏板,拿起酒杯,掀开酒杯上的盖子,负责酒尊的人往酒杯里倒酒,然后把酒杯交给负责的人,这样重复三次,放下笏板。然后说:“到至圣文宣王神位前。”到了神位前,说:“就位,面向北站好,稍微往前站一点。” 然后开始奏乐。拿着笏板跪下,上三炷香,拿着酒杯三次祭酒,放下酒杯,行礼起身,后退一点,鞠躬,再次行礼,再次行礼,然后站直。接下来说:“到兖国公神位前。”到了神位前,说:“面向东站好。” 祭祀仪式和刚才一样。然后说:“到邹国公神位前。”到了神位前,说:“面向西站好。”祭祀仪式和刚才一样。音乐停止,说:“退回原位。”走到台阶,说:“下台阶。”回到原位,说:“就位,面向西站好。”
主持人等终献官要上台阶的时候,喊:“分献官行礼!” 引导员带着东西两侧从祀的官员往前走,说:“请到盥洗台。” 到了盥洗台,说:“面向北站好。” 拿着笏板,洗手,擦手,放下笏板。然后,引导员说:“请到酒器清洗台。”到了那里,说:“面向北站好。” 拿着笏板,拿起酒杯,清洗酒杯,擦拭酒杯,把酒杯交给负责的人,放下笏板。然后,引导员说:“请到酒尊处。”走到台阶,说:“上台阶。”走到酒尊处,说:“面向西站好。” 拿着笏板,拿起酒杯,掀开酒杯上的盖子,负责酒尊的人往酒杯里倒酒,然后把酒杯交给负责的人,放下笏板。然后说:“到东侧从祀神位前。”到了神位前,说:“就位,面向东站好,稍微往前站一点。” 拿着笏板跪下,上三炷香,拿着酒杯三次祭酒,放下酒杯,行礼起身,后退一点,鞠躬,再次行礼,再次行礼,然后站直,退回原位。走到台阶,说:“下台阶。”回到原位,说:“就位,面向西站好。”
好家伙,这仪式真复杂!首先,跟着分献官一起上台,走到神位前,面对东方站好。等十哲的分献官离开后,明赞就开始喊:“两庑分奠官行礼!” 然后,引赞官上前说:“去盥洗的地方!”到了盥洗的地方,说:“面向南方站好。” 拿着笏板,洗洗手,擦擦手,放下笏板,再去洗酒杯的地方。到了,又说:“面向南方站好。” 拿着笏板,拿起酒杯,洗洗,擦擦,把酒杯递给负责的人,放下笏板。接下来,喊:“去东边酒尊那里!” 走到台阶上,说:“上台阶!” 到了酒尊那里,说:“面向北方站好。” 拿着笏板,拿起酒杯,揭开盖子,从象尊里倒上祭酒,把酒杯递给负责的人,放下笏板,然后去东边神位前。到了,说:“面向东方站好,稍微往前站一点。” 拿着笏板跪下,上三炷香,拿着酒杯三次祭酒,把酒杯放好,放下笏板,起身行礼,稍微后退一点,鞠躬,行礼,行礼,站直,后退回到原位。走到台阶上,说:“下台阶!” 回到位置上,说:“到位置了,面向西方站好!”
这整个过程,各种“面向东”、“面向南”、“面向北”、“面向西”的,还有“上台阶”、“下台阶”、“稍前”、“稍退”的,感觉比现在婚礼流程还复杂多了! 真是步步为营,一丝不苟啊! 难怪说古代仪式讲究,这细节也太多了吧!
首先,按照仪式,分奠官先到西庑就位,然后到神位前,东向的站东向,西向的站西向。等到十哲的祭祀结束,两边的分奠官再同时回到自己的位置。然后明赞唱道:“礼馔者彻笾豆”。撤豆的音乐奏响,负责礼馔的人跪下,把先圣面前的笾豆移开,稍微离开座位,音乐停止。明赞又唱道:“诸执事者退复位”。等到所有执事人员回到自己的位置站好后,送神的音乐开始演奏。明赞唱道:“初献官以下皆再拜”,承传赞接着说:“鞠躬,拜,兴,拜,兴,平身”。音乐停止。
明赞唱道:“祝人取祝,币人取币,诣瘗坎”。等到取祝文和祭币的人出了殿门,面向北方站立,送往墓地的音乐奏响。明赞唱道:“三献官诣望瘗位”,引赞者上前说:“请到望瘗位”。到了那里,引赞者说:“就位北向立”。然后说:“可以埋葬了”。埋葬完毕,说:“退,回到原位”。回到殿庭前,等到音乐停止,明赞唱道:“典乐官以乐工出就位”,明赞又唱道:“阖户”。接着又唱道:“初献官以下退诣圆揖位”,引赞者引导献官退到圆揖的位置。到了位置,初献官在西边,亚献官和终献官以及其他献官在东边,陪位官员东班的站在东边,西班的站在西边,等到站好后,明赞唱道:“圆揖”。仪式完毕,大家回到原位,引赞者分别引导献官到幕后更衣。
至于饮福受胙(享用祭祀的酒肉),除了国子监外,其他地方仍然按照以前的制度执行。
阙里之庙,始自太宗九年,令先圣五十一代孙袭爵衍圣公元措修之,官给其费。而代祠之礼,则始于武宗。牲用太牢,礼物别给白金一百五十两,彩币表里各十有三匹。四年冬,复遣祭酒刘赓往祀,牲礼如旧。延祐之末,泰定、天历初载,皆循是典,锦币杂彩有加焉。
话说元朝中统二年夏天六月,朝廷下令,所有府县的孔庙和各地的书院,都要由当地官员按时祭祀,每月初一都要举行释奠仪式。到了八月丁酉日,朝廷又命令开平的官员在孔庙举行释奠。成宗皇帝登基后,下令对曲阜的孔庙,以及上都、大都等地的府州县邑的孔庙和书院,拨给土地和庄田,用来支付春秋两季和每月朔望祭祀的费用,并修缮庙宇。从此以后,全国各地的孔庙和书院都得到了修缮,祭祀活动也恢复了以前的规制。
岳山、海渎等地的祭祀活动,是从中统二年开始的。一共十九个地方,分成了五条路线。后来又重新划分,东岳、东海、东镇、北镇归东道;中岳、淮渎、济渎、北海、南岳、南海、南镇归南道;北岳、西岳、后土、河渎、中镇、西海、西镇、江渎归西道。因为驿站路途遥远,又重新调整为五条路线,每条路线派两人前往。集贤院推荐汉族官员,翰林院推荐蒙古官员,皇帝颁发玺书,让他们带着前往。中统初期,派道士前往,有时会配备汉族官员协助。到了至元十七年,在河中府修建了河渎庙,又下令在河中府修建西海神庙,春秋两季的祭祀仪式与河渎庙相同。至元二十一年,黄河水清,朝廷派官员前往祭祀。至元二十八年正月,皇帝对中书省的官员说:“五岳四渎的祭祀,朕应该亲自前往,但路途遥远,无法成行。诸位大臣也都有国事要处理,应该派重臣代朕前往祭祀,汉人就选取有名望的儒生和熟习祭祀仪式的道士吧。”
祭祀的礼物,每个地方每年祭祀都要献上重二十五两的银香合;五岳要献上两面金线织成的幡旗,以及五百贯钞;四渎要献上两面金线织成的幡旗,以及二百五十贯钞;四海、五镇也要献上两面金线织成的幡旗,以及二百五十贯钞。到了当地后,当地官员会奉旨执行祭祀仪式。皇帝登基后,会派官员去祭祀,所献的香幡等物与以前相同,只是每样都增加五十两银子,五岳各增加五百贯中统钞,四渎、四海、五镇各增加二百五十贯中统钞。如果遇到其他需要祈祷的事情,祭祀仪式也和这个一样。
元朝某年春天二月,皇帝一口气给五岳封了好多尊贵的称号。东岳泰山成了“天齐大生仁圣帝”,南岳衡山是“司天大化昭圣帝”,西岳华山是“金天大利顺圣帝”,北岳恒山是“安天大贞元圣帝”,中岳嵩山是“中天大宁崇圣帝”。 同时,他还给几条大河和大海也封了王,比如长江是“广源顺济王”,黄河是“灵源宏济王”,淮河是“长源溥济王”,济水是“清源善济王”,东海是“广德灵会王”,南海是“广利灵孚王”,西海是“广润灵通王”,北海是“广泽灵祐王”。
过了几年,到了元成宗大德二年二月,皇帝又给五镇山封了王。东镇沂山成了“元德东安王”,南镇会稽山是“昭德顺应王”,西镇吴山是“成德永靖王”,北镇医巫闾山是“贞德广宁王”,中镇霍山是“崇德应灵王”。 而且还下令,每年都要按时祭祀这些山神和河神。
同一年,皇帝还下令,所有王爷和驸马都不能私自祭祀山神和河神。 这之前,元朝第一年六月,有个叫也儿干的王爷就私自派人去祭祀了,结果被皇帝发现,追回了驿站的凭证,还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所以才有了这条禁令。 到了至正十一年四月,皇帝又给黄河神加封了称号,叫“灵源神祐宏济王”,还重新修建了黄河的庙宇。
这些山神和河神,每年都要祭祀。至元三年四月,皇帝还正式规定了每年祭祀山神和河神的时间和地点。正月,要祭祀东岳泰山、东镇沂山和东海。 具体来说,土王日(土神生日)在泰安州祭祀泰山,在益都府祭祀沂山,立春日在莱州祭祀东海,在唐州祭祀淮河。三月,祭祀南岳衡山、南镇会稽山和南海。立夏日遥祭衡山和会稽山,都在河南府附近,立夏日遥祭南海和大江,在莱州附近。六月,祭祀中岳嵩山和中镇霍山。土王日,在河南府祭祀嵩山,在平阳府祭祀霍山。七月,祭祀西岳华山、西镇吴山和西海。土王日,在华州祭祀华山,在陇县祭祀吴山,立秋日遥祭西海和黄河,在河中府附近。十月,祭祀北岳恒山、北镇医巫闾山和北海、济渎。土王日,在曲阳县祭祀恒山,在辽阳广宁路祭祀医巫闾山,立冬日遥祭北海,在济源县祭祀济渎。 负责祭祀的人,都是当地的地方官员。后来因为有了江南地区,就取消了遥祭的仪式。
话说,有个叫赵天麟的东平人,他上书献上了《太平金镜策》这本书。书里关于祭祀山川的章节,他是这么说的:“我听说啊,天子要祭祀天地和全国有名的山川,诸侯要祭祀社稷和他们辖区内的名山大川,做官的祭祀五祀,普通士大夫祭祀祖庙,老百姓在家祭祀祖先。上面的人祭祀范围广,下面的人祭祀范围窄,都有规矩约束着,不能乱来。现在国家祭祀的规章制度,礼部、太常寺、侍仪司都管着呢,而且朝廷还下令,各地官员每年都要按时祭祀五岳四渎、名山大川,以及载入祀典的历代圣帝明王忠臣节士,这些都是应该的。可是我发现,老百姓不按规矩来,乱七八糟地祭祀各种神灵,多得数不清。就说东岳吧,那是天子祭祀告成的地方,也是东方各省应该祭祀的山,现在却有一些戏子、商人,每年春天从各地赶来,有的甚至千里迢迢,真是乱套了!他们违反祭祀礼仪,亵渎神灵,实在太过分了!我希望陛下能重申之前的诏令,让全国各地的官员都去祭祀他们辖区内的名山大川、圣帝明王忠臣节士,至于老百姓祭祀哪些神,就由他们去吧。但那些祀典里没有规定要祭祀的,就应该禁止,别让他们乱来,这样一来,那些巫风邪说就能消停了,也算是为老百姓减轻负担的一种方式。”
风、雨、雷师的祭祀,从元贞七年十二月开始,大司农建议立春后丑日祭祀风师在东北郊;立夏后申日祭祀雷、雨师在西南郊。到了仁宗延祐五年,才在两个郊区正式设立祭坛,但具体的仪式流程还没定下来。
七祀,指的是户神、司命神、灶神、中霤神、门神、厉神、行神,这些神都设在庙庭中街东西两侧,分四个季节祭祀,跟宋朝的祭祀方法一样。宋朝的规定是:立春祭户神和司命神,立夏祭灶神,季夏土王日祭中霤神,立秋祭门神和厉神,立冬祭行神,只有中霤神的祭祀是到处都进行的。每位神灵的祭品,笾、豆各两只,簠、簋各一只,尊两只,俎两只。
话说元朝至元十二年,政府在河中、绛州、洪洞、赵城这些地方,给伏羲、女娲、舜、汤等古代帝王建了庙,叫做三皇庙。 元贞元年,官方正式下令全国各地都要祭祀三皇,祭祀的仪式跟祭祀孔子的仪式差不多讲究。 给伏羲配的是勾芒,给神农配的是祝融,给黄帝配的是风后和力牧。 还有黄帝手下十个有名的医生,名字都写在医书里,也一起被供奉在庙里两边的厢房。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祭祀,而且还专门让医生来主持。
到了至正九年,江西湖东道廉访使文殊奴觉得不对劲儿,他说:“每年春秋祭祀三皇,都让太医来主持,这不太合适吧?应该像国子监祭祀孔子那样,派中书省的大臣去祭祀,仪式也照着国子监的来办。” 中书省就把这事儿交给礼部,让礼部官员们商量出一个方案来。 方案通过后,就让太常寺制定三皇祭祀的具体礼仪,工部负责制作祭祀用的器皿,江浙行省负责制作祭祀用的雅乐乐器。 十年九月,终于举行了祭祀大典。宣徽院负责提供祭品,光禄勋负责提供酒水,太府寺负责提供金银财宝,广源库负责提供香烛,大兴府尹负责提供祭祀用的牲畜。中书省还拟定了负责祭祀的三位官员名单,以及其他所有参与祭祀人员的安排。 祭祀前一天,皇上派人送来了御香,三位主祭官和其他官员都穿着正式的官服,吹吹打打地迎接御香,然后到开天殿彩排祭祀仪式。翰林院的官员还写好了祭文,祭文中写着“皇帝敬遣某官某致祭”。
武成王(指赵匡胤)还在枢密院公堂西边建了一座庙,供奉孙武、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等十位古代名将。每年春秋两季的仲月上戊日,都要用一只羊、一只猪,以及各种祭祀用的器皿,由枢密院派官员进行三献祭祀。
话说古代皇帝的庙宇,那可是不少呢!尧帝庙在平阳,是中统五年建的。到了至元二十四年,皇上还下令,每年春秋两季的丙日都要去尧帝庙祭祀呢。“敕春秋二仲上丙日祀帝尧庙”。
舜帝庙就更多了,河东、山东济南历山、濮州、湖南道州都有。禹庙在河中府的龙门,中统三年的时候,皇上赐名“建极宫”。至元元年七月,龙门禹庙建好了,皇上还派大臣去上香,还专门写了祭文呢。到了至元十二年二月,又在河中府的解州、洪洞、赵城建了伏羲、女娲、舜、汤等人的庙。至元十五年四月,又修缮了会川县的盘古祠,也开始祭祀了。至元二十四年闰二月,皇上又下令,每年春秋两季的丙日都要去尧帝庙祭祀。“敕春秋二仲丙日,祀帝尧庙”。到了致和元年,礼部和太常寺商量后决定,舜帝庙和禹帝庙的祭祀,都按照尧帝庙的规矩来,每年春秋两季上旬选个好日子,官员们要好好打扫干净,然后隆重祭祀,祭品都是朝廷发的。
至顺元年三月,根据太常寺奉礼郎薛元德的建议,皇上决定对彰德路汤阴县北边旧城里的周文王祠进行祭祀,就跟以前一样。
周公庙在凤翔府岐山脚下。天历二年六月,把岐阳庙改成了岐阳书院,还设了学官,春秋两季祭祀周文王,就跟祭祀孔子一样隆重。“天历二年六月,以岐阳庙为岐阳书院,设学官,春秋释奠周文宪王如孔子庙仪”。
这些祭祀古代圣君名臣的仪式,都有祭品,但没有音乐演奏。祭祀用的器皿也不用那些笾、豆、簠、簋之类的。仪式也不是那种要斟酒敬献的,官员们穿便服就可以行礼,三拜之后上香,最后献上酒水。
以前啊,有名的山川、忠义之士的祠堂,当地官府都会祭祀。能查到记录的祭祀活动,有这些: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三月,封昆仑山为元极王,大盐池为惠济王。到至元四年,又封昔木土山为武成山,山神叫武定公,泉水叫灵渊,泉神叫灵渊侯。泰定四年十月,把建德路的乌龙神改封为忠显灵泽普休孚惠王。致和元年四月,又把蒙山神改封为嘉惠昭应王,洞庭湖神改封为忠惠顺利灵济昭佑王。至元十四年,回水窝渊圣广源王加封了“善佑”的称号,常山灵济昭应王加封了“广惠”,安丘雹泉灵沛侯加封为“灵霈公”。十六年,把桑乾河洪济公晋封为显应洪济公。十五年,封伯夷为昭义清惠公,叔齐为崇让仁惠公。二十一年,又把卫辉路的永清河神加封为洪济威惠王。
元成宗大德三年,给解州盐池神惠康王加封了“广济”的称号,给资宝王加封了“永泽”;浙西盐官州的海神被封为灵威宏祐公;吴国大夫伍员被封为忠孝威惠显圣王。元仁宗延祐三年,下令在卫辉和昌平修建殷比干和唐朝狄仁杰的祠堂。五年,又把楚国大夫屈原加封为忠节清烈公。元文宗泰定元年,把广德路的山神张真人加封为普济,宁国路的山神广惠王加封为福祐。二年,还派人祭祀了武当山和龙虎山;在昌平建了谏议书院,祭祀唐朝的刘蕡。至正十八年,又把刘蕡加封为文节昌平王。
公元1328年,给汉朝的关羽加封了一个响当当的称号: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1332年,蜀汉的诸葛亮被封为威烈神显仁济王,唐朝柳州刺史柳宗元被封为文惠昭灵公,唐朝司徒颜真卿被加封为贞烈文忠公,朝廷还规定每年都要祭祀他们。 同年,汉朝长沙王芮被追封为长沙文惠王。1334年,秦朝蜀郡太守李冰被加封为圣德广裕英惠王,他儿子二郎神则被封为英烈昭惠灵显仁裕王,伯夷和叔齐的庙宇也被赐名为“圣清”。到了1335年,微子被封为仁靖公,箕子被封为仁献公,比干被封为仁显忠烈公,汉朝的张飞被加封为武义忠显英烈灵惠助顺王,徽州的土地神汪华被封为照忠广仁武烈灵显王,真定滹沱河神被封为昭佑灵源侯。1337年,晋朝的郭璞被封为灵应侯,晋朝的周处被封为英义武惠正应王。1339年,孝女曹娥被加封为慧感灵孝昭顺纯懿夫人。
泉州的神女灵惠夫人,在1349年加封为护国明著灵惠协己善虔显济天妃。1328年,她又被加封为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庙号为灵慈。直沽、平江、周泾、泉州、福州、兴化等地都建有她的庙宇。从皇庆年间开始,每年朝廷都会派人送去祭品,包括一盒金幡、一锭银子,交给平江的漕运部门和当地官府,用普通的酒肉祭祀,穿着便服举行仪式。祭文是这么写的:“维年月日,皇帝特遣某官等,致祭于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
话说元朝的时候,为了纪念那些有功之臣,朝廷建了不少庙宇。比如,至大四年,在杭州建了淮安忠武王伯颜的庙,每年春秋两季的戊日都要去祭祀,祭品很丰盛,用上等的祭器,按照规定的礼仪进行祭祀。 像魏国文正公许衡的庙在在大名府;河南王阿术的庙在扬州(皇庆元年,朝廷又让河南行省给丞相阿术建了祠堂),到了延祐五年,朝廷下令杭州的官员每年都要去祭祀阿术庙,到了至治二年,还赐给了阿术庙二十顷的祭田。东平忠宪王安童的庙在东平,顺德忠献王哈刺哈孙的庙在顺德和武昌,这些庙宇也都每年都要祭祀。后来,到了至元六年,又建了太师木华黎的祠堂。(那一年还建了阿喽罕和伯颜的祠堂,都是家庙,都是官方出资建造的。)
还有城隍庙,至元五年,在上都建了城隍庙。七年,大都也建了城隍庙,封城隍神为祐圣王。天历二年八月,又给城隍王和他的夫人加封了“护国保宁”的称号。
元朝的祭祀习俗很有意思。每年腊月底,选个好日子,在西镇国寺的寺墙下,清扫出一块平地,太府寺提供祭祀用的彩帛,中尚书省提供精细的毡子和针线,武备寺提供弓箭和环刀。然后用草扎成人形和狗形,再用彩色布条做成它们的内脏,让达官贵族的子弟们轮流射箭。可不是谁都能参加的,只有别速、札刺尔、乃蛮、忙古台、列班、塔达、珊竹、雪泥这些氏族的人才能参加。一直射到草人射烂为止,然后用羊和酒祭祀。祭祀完了,皇帝、皇后、太子、嫔妃以及参加射箭的人都脱下自己的衣服,让蒙古的巫师念念祝词,保佑他们平安。祝词念完,就把这些衣服送给巫师,说是为了去除灾祸。这种祭祀活动,元朝人管它叫“射草狗”。
每年腊月十六之后,挑个好日子,用黑白羊毛线,从皇帝皇后和太子头顶到脚趾头,都缠上羊毛线。他们坐在寝宫里。蒙古的巫师念着咒语,拿个银制的火槽,里面放上米糠,再浇上酥油,用燃烧的米糠和酥油的烟熏皇帝的身体。然后,把缠在身上的羊毛线剪断,扔进火槽里。
接下来,再拿几寸长的红布条,让皇帝自己用手撕碎,对着它吐三口唾沫,也扔进火里。最后,皇帝把穿的衣服帽子都脱下来交给巫师,说是为了去除旧年的灾难,迎接新年的福气。
元世祖至元七年,按照帝师八思巴的建议,在大明殿皇帝的座位上放了一把白伞盖,伞面用白色丝绸,上面用金泥写着梵文,说是用来镇压邪魔,保佑国家平安。“谓镇伏邪魔护安国刹”。从那以后,每年二月十五日,在大明殿举行白伞盖佛事活动,用各种仪仗和仪仗队,迎接白伞盖,在皇城内外巡游,说是为了给百姓去除灾祸,带来福祉。“云与众生祓除不祥,导迎福祉”。
每年正月十五,宣政院和中书省一起上奏,请求提前安排中书省奉旨通知枢密院,让八个卫队调拨一百二十个伞鼓手,五百个殿后军士兵和马匹,以及五百人抬着关羽神轿和其他杂役。宣政院管辖的三百六十座寺院,负责提供佛像、祭坛、幢幡、宝盖、车鼓、旗帜等三百六十套祭祀用品,每套需要二十六个人抬着,十二个僧人敲锣打鼓。大都路负责提供一百二十支各种颜色的金门大社;教坊司的云和署负责提供各种乐器,包括大鼓、板杖鼓、筚篥、龙笛、琵琶、筝等,演奏人员共四百人;兴和署负责提供一百五十人的妓女杂耍队;祥和署负责提供一百五十人的杂耍男女演员;仪凤司负责提供汉人、回回、河西三种乐队的演奏,每种乐队三支,共三百二十四个人。所有参加活动的人,都由官方提供铠甲、服装和器械,都要求鲜艳整齐,珠光宝气,装饰精美,队伍长达三十多里。城里的百姓都出来观看。礼部官员负责检查各种队伍,刑部官员巡视维持秩序,枢密院官员负责守卫城门,中书省派一名官员总督视察。
活动前两天,在西镇国寺迎接太子,抬着高大的太子塑像,仪仗队浩浩荡荡入城。十四日,帝师率领五百名僧人,在大明殿举行佛事活动。十五日,恭敬地将白伞盖从御座上取下,放在宝车上,各种仪仗队列队在殿前,各种祭祀队伍列队在崇天门外,迎接白伞盖出宫。到达庆寿寺后,吃素斋,吃完饭后继续前进,从西宫门外,沿着海子南岸,进入厚载红门,经过东华门、延春门,然后往西走。皇帝和后妃公主,在玉德殿门外搭起彩楼观看。等各种队伍把白伞盖送回宫后,再次恭敬地把它放在御座上。帝师和僧人们继续举行佛事活动,直到十六日才结束。每年都这样举行,叫做“游皇城”。有时候因为事情而暂停,过一段时间又会继续举行。夏天六月中旬,上都也举行同样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