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复到了中原之后,北方学者才开始读朱熹的书。许衡、萧[ ](此处缺失姓名)他们讲学,都是大师级别的人物,都学习和宣扬朱熹的学说。金履祥是朱熹门人的学生(私淑弟子),许谦又师从金履祥,所以朱熹的学说因为金履祥和许谦而更加兴盛。
等到南北统一后,许衡当上了国子祭酒,许谦虽然多次被朝廷征召都不出来做官,但朝廷对他非常尊敬。那些学习儒学的士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都非常振奋,《四书章句集注》以及《近思录》《小学》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延祐年间开科取士,就以朱熹的书作为考试的标准,整个元朝时期,都没有改变过。
所以元朝的儒者都尊崇朱熹的学说,认真学习并严格遵守,言行一致,没有后世那些夸夸其谈性命之学,表面上是儒家,实际上是佛教的习气。哎,这也能算是通晓六经的精义,传承孔孟思想精髓啊! (接下来是拟写儒林传的人物名单,此处不翻译)
赵复〔砚弥坚〕 金履祥〔卫益富〕 张瑽 胡炳文〔程直方〕 许谦张枢〔吕洙 薛玄 马道贯 吕溥〕 陈庾〔潘迪〕 牟应龙 熊朋来 车若绾 徐之纲 胡一桂 戴良齐 熊禾 马端临〔胡三省〕 俞琰〔李简〕 刘德渊 薛元〔宰沂〕 何中 董朴 荣肇 萧[ ]〔韩择 侯均〕
赵复,字仁甫,是德安人。元太宗七年,元军攻打宋朝,攻克了德安,因为德安百姓之前反抗过元朝,所以元军把德安百姓全部抓了起来,杀了个干净。当时杨惟中在军中负责中书省的事务,姚枢奉命在军中寻找儒、道、释、医、卜方面的学者,凡是儒生被俘虏的,姚枢就设法把他们放了。赵复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放出来的。姚枢跟赵复聊过之后,觉得他很特别。赵复说他全家都被杀光了,不想活了,于是跟姚枢告别。姚枢怕赵复自杀,就留他在自己的帐篷里一起过夜。第二天早上,姚枢发现赵复不见了,赶紧骑马去找他。追到河边,看到赵复披头散发,光着脚,仰天大哭,想跳河自杀。姚枢劝他说,你本来就是个平民百姓,没当官,现在死了也没什么意义,不如跟我一起到北方去,你可以传播圣贤的教诲。赵复这才勉强答应跟着他。在此之前,南北交通中断,书籍典籍也无法流通。
赵复到了燕京后,把程朱理学相关的经书、传记和注解都抄录下来交给姚枢,跟着他学习的人经常有一百多人。元世祖在当皇子的时候就召见过赵复,问他:“我想攻打宋朝,你能帮我出主意吗?”赵复回答说:“宋朝是我的祖国,从来没有人会用别人的军队去攻打自己的父母之邦。”元世祖很高兴,就没有强迫他做官。杨惟中听说赵复的见解后,开始喜欢学习,于是和姚枢一起商量,建立书院,祭祀周敦颐,并把二程(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六位理学家配祀,收集了八千多卷书籍,请赵复讲授。赵复还绘制了传道图,并在图后列出书目,另著《伊洛发挥》阐明理学宗旨,又编写了《希贤录》,记载伊尹、颜渊的言行,给学习者指明努力的方向。姚枢后来隐居苏州,就把他的学问传给了赵复。
因此,许衡、郝经、刘因都得到了赵复的书并尊崇他。北方人知道程朱理学,是从赵复开始的。赵复为人乐观开朗又正直,与人交往非常真诚。元好问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他南归时,赵复送给他一句话:“以博学而淹没心性,未丧失本心为戒,以研读《易经》来学习文王和孔子的用心为勉励。”赵复的家在江汉地区,学者们称他为“江汉先生”。
和赵复同时到北方来的,还有应城人砚弥坚,字伯固,也是一位有名的儒生。后来他住在真定,刘因跟从他学习。应城因为大臣的推荐,被任命为真定路教授。至元十四年,他被破格提升七级,担任国子司业,被授予五品官服,后来因病辞职回家,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八岁。他著有《郧城集》十卷。
金履祥,字吉父,是浙江兰溪人。他祖上原来姓刘,后来为了避开吴越王钱镠的名讳,改姓了金。金履祥跟着同县的王柏学习,又拜何基为师。何基是黄干的学生,继承了朱熹的学问。当时南宋已经不行了,金履祥就放弃了做官的念头。
可是襄阳战事越来越紧急,宋朝却袖手旁观,不派兵救援。金履祥就献上一个牵制敌人、打他们空虚地方的策略,建议用重兵从海路直奔燕京(今北京),这样襄阳的敌人就会自己撤兵。他还详细地描述了海路经过的州县和岛屿,哪条路容易走,哪条路难走,距离远近都清清楚楚,可以作为行动的依据。可惜宋朝的官员们没采纳他的建议。后来元军首领伯颜攻破临安(今杭州),得到了金履祥的书信和地图,于是就命令把宋朝的库藏、书籍、仪器等等,都通过海路运到燕京。后来朱清、张瑄也献上了海运的计策,他们走的海路跟金履祥书信里画的一模一样,这才让大家佩服金履祥的见识。
德祐年间,朝廷授予他迪功郎、史馆编校的官职,他都推辞了。南宋灭亡后,各地盗贼四起。金履祥隐居在金华山里,对世事看得非常淡泊,特别看重义气。他有个老朋友的儿子犯了事,母子俩被分别充当奴隶,十多年都没联系。金履祥拿出全部积蓄把他们赎了出来。后来他朋友的儿子发达了,金履祥始终没提起这事,见面只是互相问候而已。
何基和王柏去世的时候,金履祥带领他的同门师兄弟们,按照礼仪操办丧事,让大家见识了什么叫师兄弟之间的情谊。
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是从战国时期开始写的,之前的历史呢,是由秘书丞刘恕写的《外纪》,但这书没怎么参考经典,而是相信各种学说,对错很多地方和圣人的说法不一样,没法让人信服,所以,履祥就参考了邵雍的《皇极经世》和胡宏的《皇王大纪》,取长补短,最终以《尚书》为基础,还参考了《诗经》、《礼记》、《春秋》,以及其他的史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把历史编年,从唐尧开始写,一直写到《资治通鉴》开始的地方,一共二十卷,取名叫《通鉴前编》。他写的书还有《大学章句疏义》两卷、《论语孟子集注考证》十七卷、《尚书表注》两卷。元朝天历年间,廉访使郑允中把他的书献给了朝廷。履祥住在仁山脚下,所以学者们都叫他“仁山先生”。元朝大德年间他去世了,至正年间朝廷赐谥号“文安”。
卫富益是履祥的学生,是崇德人。宋朝灭亡后,他整天哭泣,还专门设坛祭奠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位丞相,听到的人都很悲伤。后来他隐居在湖州的金盖山,九十六岁去世,他的学生们私谥他为“正节先生”。
张瑽,字达善,祖籍导江,后来搬到江左居住。金华的王柏是朱熹的学生,张瑽就跟着王柏学习朱熹的学问。从六经、语孟、传注,到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这些人的精妙学说,只要是朱熹曾经论述过的,他都潜心研究,坚持不懈,学问越来越深厚。元世祖至元年间,行台中丞吴曼庆听说他的名声,把他请到江宁学宫,中原的士大夫都送孩子去跟他学习,还有人专门请他去家里开设私塾。到了真州,来求学的人更多了,附近的人都尊敬他,称他为“导江先生”。后来有人向朝廷推荐他,朝廷就让他担任孔、颜、孟三家的教授,他还写了《释奠仪注》。他的学生里比较有名的,夹谷之奇和杨刚中尤其出色。他去世后没有儿子,只留下一些经学著作和文集流传于世。吴澄为他写的序言里说,他的文章议论精当,论据丰富,条理清晰,简直就是新安朱氏的继承人啊!至正年间,真州的官员把张瑽、郝经、吴澄都供奉在仪真,建了一座“三贤祠”来祭祀他们。
胡炳文,字仲虎,是徽州婺源人。他特别专心研究朱熹的学问,曾经担任信州书院的山长,后来又调任兰溪州学正,但他没去。去世后,学者们尊称他为“云峰先生”,他写过《周易本义通释》这本书。和他同县的程直方,精通各种经书,写了很多书,他和胡炳文都是东南地区的大儒。
敬瑛,字文书,是霸州人,隐居在河南缑氏山。元世祖曾经征召他担任大名、彰德、怀孟等路提举,但他没接受。他写过《春秋地理原委》十卷、《语孟旁通》八卷、《皇极引用》八卷、《皇极疑事》四卷、《极演》十卷、《律吕礼乐杂说》三十卷。他的孙子秉彝被赠予翰林学士、魏国公的官职,并追谥为“文献”。
元城人潘迪,字牖民,也是个博学多才的人,文章写得好,做过国子司业,写过《易春秋庸学述解》、《六经发明》和《石鼓文音训考》等书,北方的学者都把他当作老师一样尊敬。
许谦,字益之,是婺州金华人。他父亲许觥,是宋淳祐七年进士。许谦几岁就没了父亲,是母亲陶氏每天教他读《孝经》和《论语》。长大一些后,他就努力学习。三十岁的时候,才开始跟金履祥学习。金履祥对他说:“我们儒家的学问,道理是统一的,但又有很多不同的方面。道理不怕不统一,难的是把这些不同的方面区分开来。圣人的道理,就在于‘中庸’二字。学习应该把这些不同的方面区分清楚,最终都要归于统一的道理,每一件事、每一件东西,都要找到其中的‘中庸之道’并加以运用,道理就在于此。”金履祥又说:“读书人学习,就像调五味一样,如果加了醋和酱油,酸咸的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你已经来见我三天了,还是老样子,难道我的学问不能触动你吗?”许谦听了这话,心里很受震动。
住了几年,他把老师的学问都学到手了。他读《四书》《尚书》,还自己整理了好几卷不同版本的注释。读《诗经集传》时,他还写了本《名物钞》;读《春秋》《三礼》时,又写了本《温故管窥》。
他研究历史,写了本《治忽机微》,模仿史书那种按年代记述国事兴衰的方法,从太昊氏开始,一直写到宋朝元祐元年九月尚书左仆射司马光去世,详细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年号、时间、兴亡和善恶。他大概觉得司马光去世后,中国的盛世就再也不可能出现了,所以他的书就相当于给《左传》续写了后文。他还写了本《自省编》,白天做了什么事,晚上就一定记下来;那些不能写在书上的事,他就干脆不做。
元朝延祐年间初期,他住在东阳,后来去了华山讲学,教的学生资质各不相同,但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唯独他不教科举考试的应试文章,说:“这是义利分开的根本原因啊!”元朝大德年间,荧惑星进入南斗星宿,不久后就发生了地震。他认为这是灾难要降临吴越地区,心里非常担忧。那一年发生了大饥荒,他瘦得厉害,有人问他:“是不是吃不饱啊?”他说:“现在公家和老百姓都穷困潦倒,饿死的人到处都是,我怎么能独自吃饱呢?”廉访使刘庭直和副使赵宏伟都向朝廷推荐他,当地政府也把他推荐为遗逸人才,应朝廷的诏令参加乡试考试,还请他当考试官,但他都没答应。元至正三年,他去世了,享年六十八岁。他给自己取号“白云山人”,后世称他为“白云先生”。朝廷追赠他“文懿”的谥号。他和何基、王柏、金履祥并称“金华四先生”。江浙行中书省向朝廷请求,建造了四贤书院来祭祀他们,并且把书院列入官学机构。
朱熹的学生里,几个有名的分别是张枢、薛玄、吕洙、吕溥和马道贯。
张枢,字子长,是金华人。他小时候住在外婆家潘家,把潘家藏的几万本书都读遍了,尤其擅长史学。他还写过三十卷的《春秋三传归一义》,校订过六十五卷的《三国志》,另外还有《林下窃议》一卷、《张曲江年谱》一卷和若干卷的《宋季逸事》。他的诗文集叫做《敝帚编》。至正八年,他去世了。朱熹死后,朱熹的儿子拜张枢为师。至正三年,朝廷要修宋辽金三朝的史书,丞相脱脱推荐了四个隐居的学者,让他们在两院轮流值班,参与修史。脱脱还想让张枢当他的幕僚长史,但是张枢坚决推辞了。五年后,朝廷又开始修撰本朝的《后妃、功臣传》,朝廷又召张枢去做翰林修撰兼同知制诰,他又没去。
薛玄,字子晦,是东阳人。他隐居不出仕,写过一本《中庸质疑》。
马道贯,字德珍,是金华人。朱熹去世后,他像对待自己的亲人去世一样,尽心尽力地操办丧事,当时的人都称赞他。他还写过六卷的《尚书疏义》,自号“一得叟”。他为人很清静淡泊,除非公事,不然根本不进城。
吕洙,是金华人,他和弟弟吕溥一起跟着朱熹学习。吕溥写过一本《大学疑问》。
陈庾,字子京,是平阳人。金朝末年,天下大乱,到处都是打仗,他就躲到卢氏山里去了。没过多久,他被聘请当了郡里的教授,每天跟学生们一起学习讨论,问答辩论,来听课的学生越来越多。后来,中书令耶律铸建议在平阳设立一个专门收藏书籍的地方,就让陈庾负责校对和整理书籍。元世祖忽必烈征讨到六盘山的时候,还特意见了他,聊得很开心。元朝中统年间,因为宣慰使张德辉的推荐,陈庾被任命为平阳路的提举学校官。他学问深厚,为人严谨,说话做事都很有条理,先思考再行动。他对父母很孝顺,每天早晚都要穿戴整齐,和兄弟妯娌一起在堂下行礼问安,听取父母的教诲,然后才离开。他和元好问、李献卿、李微杨、奂麻革、杜仁杰、商挺这些人关系都很好。太原有个叫李汾的人,很有才华,但脾气很大,有一次在相国寺遇到陈庾,言语上冒犯了他,陈庾严肃地批评了他,李汾灰溜溜地走了,在场的人都非常佩服陈庾。
有一天,陈庾跟哥哥陈赓说:“我听说钱财多了会害人,现在天下这么乱,我家里的粮食和布匹却很多。与其替别人保管,不如分给邻里乡亲们吧!”哥哥听了非常高兴,马上就把这些东西分发了出去。陈庾写过很多书,比如《经史要论》三十卷、《三代治本》五卷、《唐编年》二十卷、《澹轩文》三十卷。
牟应龙,字伯成,本来是四川人,后来搬到湖州居住。他的祖上牟子才,在宋朝做过官,死后被追赠为光禄大夫,谥号清忠。他的父亲牟巘,当过大理寺少卿。牟应龙本来可以凭借祖上的功劳直接得到京官的职位,但他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弟弟们,自己却通过考试,考中了咸淳年的进士。当时贾似道当权,让马廷鸾去跟牟应龙打招呼,想让他在考试中取得好名次,但牟应龙拒绝了。考试的时候,他直接在策论中指出国家形势危急,考官们都不敢把他排在前面。后来,他被任命为光州定城尉,沿海制置司也邀请他当幕僚,但他因为生病推辞了。宋朝灭亡后,留梦炎为元世祖做事,当上了吏部尚书,还写信邀请牟应龙出来做官,许诺给他一个馆职,但牟应龙还是没有接受。他开始在家乡当老师,教书育人,晚年以溧阳县主簿的职位退休。他精通各种经书,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尤其他的《五经音考》流传很广,当时的人都称他为“隆山先生”。
熊朋来,字与可,是南昌人。宋朝咸淳年间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宝庆府佥书判官。还没等上任,宋朝就灭亡了,他就隐居起来教书育人,对功名利禄一点都不感兴趣。时间长了,来听他讲课的人越来越多。廉希宪的儿子廉惇当上了江西参知政事,一直尊称熊朋来为老师。刘宣当上了按察使,对熊朋来更是非常尊敬。
后来朝廷派治书侍御史王构到江西考察选拔人才,江西的参政徐琰、李世、安列就推荐熊朋来担任闽海提举儒学官。朝廷觉得东南地区,福建和江西的儒学人才最多,就特别任命熊朋来当教授。他到任后,研究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调整音律,创作诗歌,用来发展雅乐,制作乐器,制定礼仪,都严格遵循古代的规范,学生们都受到他的影响。任期满了之后,朝廷按照惯例想让他担任建安县主簿,后来又改任福清州判官,但他都没接受。他给自己取了“彭蠡钓叟”和“天庸子”两个雅号。
他曾经感叹诗乐失传,就模仿朱熹从赵彦肃家得到的十二诗谱,又增加了二十四首诗,并配上音律,使这些诗都能歌唱。他平时在家,就弹瑟唱歌,唱的都是《考槃》、《蒹葭》、《衡门》、《白驹》之类的诗歌,以此自娱自乐。他还写了两篇《瑟赋》,广为学者传诵。元朝延祐初年,朝廷下诏用进士科考试选拔人才,当时科举考试已经废除很久了,负责考试的人担心违抗圣旨,就向熊朋来请教,熊朋来亲手写了考试的程序和格式,全国各地都遵照执行。后来,有人请他当考试官,但他说道:“参加考试的人,十之八九都是我的学生,我不合适。”后来,江浙、湖广等地都邀请他当考官,熊朋来多次前往。他在朝廷上考试选拔的人才,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
一开始,熊朋来用《周礼》作为乡试的考试科目,主张恢复周代的官制,不设置科举考试,而学习《戴记》的人很少。熊朋来多次为此奔走呼吁,当时所有谈论礼乐的人都赞同他的观点。到了至治年间,元英宗皇帝终于开始采用古代的礼仪,亲自穿戴衮冕,祭祀太庙,大力发展礼乐文化。翰林学士元明善向皇帝推荐熊朋来,还没等朝廷召见,熊朋来就去世了,享年七十八岁。他留下了《瑟谱》六卷和文集三十卷。
车若绾,字给臣,后来改名叫车捄,是台州黄岩人。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和堂兄车若水一起学习很久,感觉自己胸中充满了学问,忍不住要表达出来,他的文章气势磅礴,无边无际,于是车家的学问就成了当地人学习的典范。南宋咸淳年间,他凭借特殊恩典被任命为建宁浦城县尉。南宋灭亡后,他就隐居在马家山,五十五岁去世。车若绾精通礼学,认为丧服的亲疏等级和深衣的制作细节,即使是家礼的注释和经书的引用,也未必能完全解释清楚。他运用“广头在下”的理论来纠正深衣的制作方法;解释内外正降的含义,来完善服饰制度,这些都发展了前人的学说。
徐之纲,字汉臣,是济州人。年轻时,他的词赋写得很有名,但他后来反思说:“这算得上是真正的学习吗?”于是更加努力钻研义理,以程颐、程颢和朱熹的学说为基础,学习《易经》和《春秋》。后来他通过明经科考试,被选为益都教授,协助处理省里的事务。李璮有反叛之心,暗中训练士兵,让他们经受艰苦的训练。徐之纲就说:“让百姓按时劳作,您难道不知道吗?”李璮沉默不语。他又说:“周朝衰落时,战国时期的士人知道有诸侯国,却不尊奉周天子。唐朝时,河北的将士知道有藩镇,却不尊奉唐朝皇帝。”李璮讨厌他直言不讳,把他贬为滕县尉。中统四年,徐之纲去世。后来李璮果然因为叛乱而被杀。他留下了《默志》三卷和《麟台杂著》七卷。
胡一桂,字庭芳,是徽州婺源人,他父亲叫胡方平。胡一桂从小就聪明过人,喜欢读书,尤其精通《易经》。起初,饶州德兴的沈贵珤向董梦程学习《易经》,董梦程又向黄榦学习朱熹的《易经》。而胡一桂的父亲胡方平也向沈贵珤和董梦程学习过,还著有《易学启蒙通释》。胡一桂的学问继承自父亲,得到了朱熹学说的正统传承。南宋景定年间,胡一桂十八岁时参加乡试和礼部考试,都没考中,于是就退下来讲学,远近的人都来向他学习,人们称他为“双湖先生”。他著有《周易本义》附录《纂疏》、《本义启蒙》、《翼传》、《朱子诗传》,附录《纂疏》、《十七史纂》,这些著作都在世上传播。
戴良齐,字彦肃,是台州人。他精通六经的奥义,认为虽然所有的经书都算完整,但《礼经》却残缺不全,而且汉代儒生的很多说法都互相矛盾,所以他就写了《礼辨》这本书,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考证非常清晰明确。吴澂经常向他学习,并发展了他的学说。
熊禾,字去非,是福建建阳人。他很有志向,想要学习濂洛学派(注:指程颢、程颐兄弟的理学),于是拜朱熹的门生辅广为师。宋朝咸淳年间考中进士,担任宁武州司户参军。宋朝灭亡后,他隐居不仕,建造了云谷书院来教导学生。郡里有个考亭书院,元朝大德十一年,官府对它进行修缮,聘请熊禾在书院里教授大小学生,学生们都尊称他为“勿轩先生”。他在元朝皇庆元年去世。
马端临,字贵与,是江西乐平人。他父亲马廷鸾是宋朝的右丞相。当时休宁人曹泾精通朱熹的学问,马端临就跟着他学习,后来通过荫补做了承事郎。宋朝灭亡后,他也隐居不仕,写了《文献通考》这本书,来补充杜佑《通典》的不足之处,花了二十多年才完成。元朝延祐四年,朝廷派真人王寿衍去寻找有才德的人,到了饶州路,发现了马端临的书,上报朝廷。朝廷下令刻印成书,广泛传播,还让马端临亲自带着书稿回饶州路校对。早些时候,留梦炎和马端临的父亲马廷鸾同时担任宰相,后来留梦炎被降职,朝廷想启用马端临,但他以父母年迈为由推辞了。后来他担任了慈湖书院和柯山书院的山长,以及台州的教授。三个月后,他以生病为由辞官回家,最终在家中去世。同时期,天台人胡三省,字身之,非常精通史学。宋朝宝祐四年考中进士,被贾似道召去芜湖从军,但是他的意见常常不被采纳。贾似道失败后,他也隐居不仕,写了《资治通鉴音注》和《释文辩误》等一百多卷书。
俞琰,字玉吾叟,是平江人。宋朝灭亡后,他隐居著书,自号“林屋山人”。他精通《易经》,写了《经传考证》《读易须知》《六十四卦图》《古占法》《卦爻象占》《分类易图》《合璧连珠》等书,这些书现在都失传了,只有《周易集说》附带的《易图》《易外传》流传至今。当时信都人李简也精通易学,担任泰安州通判,写了《学易记》九卷。
刘德渊,字道济,是内邱人。他性格耿直,有操守,喜欢学习,而且能严格要求自己。后来他到滹南去拜访王若虚,学习了王若虚关于思考和辨析疑惑的学说,于是就彻底沉浸在史学研究中,把它当作自己毕生的专业。如果不是符合义理的事情,他绝不随便说话或行动,而且从不接受别人的一点好处。元世祖中统年间,朝廷根据中书省的推荐,任命他为翰林待制。由于他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他就辞官回家了,立志著书立说,流芳百世,写下了几万字的著作。他还通晓古代的文字和一些奇特的文字,很多读书人都学习他的研究成果。太保刘秉忠因为是同乡,出于义气来周济他,被他谢绝了。许衡每次经过邢州,都要下车向他行礼致敬,然后再离开。他在至元二十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薛元,字微之,本来是华州下邽人,后来搬到了洛阳。他年轻时就喜欢学习,背着书到华山上去,日夜诵读。他用枯萎的葵菜茎在石头上练字,石头都被磨损了。耶律楚材听说他的名声,就把他聘请到应州做教授,让自己的子弟跟着薛元学习。有个叫万松的和尚问他:“孔子的教诲,哪一条最重要?”薛元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万松非常钦佩,心悦诚服。当时朝廷在襄阳和邓州用兵,耶律楚材推荐薛元担任检察使,负责督促河南的粮草供应。不久,他又改任军储转运使。第二年被召回朝廷,朝廷赏赐给他银两、丝绸和貂皮大衣。杨奂担任河南廉访使时,把他请到幕府工作了一年多。薛元对同僚说:“我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在这里碌碌无为,实在没有意义!”于是他就辞去了官职。薛元和王文统以前是朋友,王文统收集历代奇谋诡计写成一本书,薛元看到后责备他说:“士君子应该学习圣贤的格言,你这是做什么?”于是就和王文统断绝了交往。中统年间,朝廷召他担任平阳太原宣抚使,又任命他为提举河南学校,但他都没有接受。他在至元八年去世。他著有《道德经解》、《阴符经论说》、《适意集》、《易解》、《中庸注》、《圣贤心学编》、《皇极经世图说》等书。他的弟弟友直是龙阳州判官;弟弟友谅是翰林直学士。
薛元的朋友里,有洛阳的知府沂,王文统当权时,推荐沂担任真定劝农使,沂不得已才接受了这个任命。沂为人清高,不怎么处理政务,最后竟然把官府的委任状和金符丢在了酒馆里,于是他就自请离职。王文统失势后,沂最终免于受牵连。
何中,字太虚,是江西抚州乐安人。他爸爸何天声,是宋朝咸淳年间的进士,当过刑部架阁文字的官。他和哥哥何时齐名,都很厉害。后来文天祥建立都督府的时候,兄弟俩都在他手下做事。何中从小就聪明过人,专心研究古代的学问,程钜夫和元明善都很欣赏他。他还经常给学生们讲授《易经》、《尚书》和《春秋》这些经典。吴澄是他的表兄弟,总是谦让何中,不敢把他当成一般的学生看待。何中写过很多书,比如《易象类》两卷、《书传补遗》十卷、《通鉴纲目测海》两卷、《通书问》一卷、《叶补疑》一卷、《六书纲领》一卷、《补校六书故》三十二卷、《知非堂集》十卷、《支颐集》两卷、《蓟邱述游录》一卷。他六十八岁去世。
董朴,字大初,是广东顺德人。他从小记忆力就特别好,长大后突然就有了追求学问的志向。元朝至元十六年,有人推荐他做了陕西的一个知法官,没多久,因为父母年老,他就回家侍奉父母了。后来他又被朝廷召去当太史院主事,但他又辞掉了。到了元朝皇庆年间,他已经八十多岁了,朝廷授予他翰林修撰的职位,让他退休养老。延祐三年,他安详地去世了。董朴的学问,从六经到孔孟的精微之处,凡是以前儒家学者用来阐明道理的,他都深入研究并融会贯通。他对父母很孝顺,待人接物也很真诚,不管对方是聪明还是愚笨,地位高还是低,他都一视同仁。即使有人冒犯了他,他也泰然处之,不会计较。中山王曾经评价他说:“董朴的学问造诣很深,修养也很好。他为人清廉通达,温和而有骨气,是一位真正的君子。”他住的地方靠近龙冈,所以学者们都称他为“龙冈先生”。
荣肇,字子与,是盐官州人。他从小就为人端正谨慎,不轻易说笑。长大后,他广泛学习经史子集,非常推崇朱熹的学说,认为诚意正心是学习的根本。南宋末年,贾似道当权,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必须在考卷上声明自己不是贾似道的门生,荣肇为此叹息说:“君子担心的是自己不够努力学习,如果自己坚持道义,即使贫困潦倒,难道还不如依附当权者来获得功名吗?”于是他愤然离开考场。南宋灭亡后,他隐居不出仕。
元成宗即位后,有人向朝廷推荐他。皇帝下令有关部门征召他,召见他后,他的奏对让皇帝很满意。皇帝说:“你应该担任国子监祭酒,来给天下人做表率。”于是任命他为国子监助教,后来多次升迁,最终做到国子监祭酒。他年老后请求退休,最终在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萧躭,字惟斗。他的祖先是北海人,后来迁居奉元。萧躭为人非常孝顺。年轻时做过府里的史官,但因为和上司言语不合,当天就辞职了,隐居在终南山下,挖了个土室在里面读书。三十年来,他的一言一行都以古人为准则。他广泛学习各种书籍,从《三礼》《六书》《九数》到各种史书,没有他不研究的。因此,很多人都来向他学习。
乡里有个骑马从城里晚归的人,半路上遇到强盗追赶,他灵机一动,谎称自己是“萧惟斗”,强盗一听,吓得赶紧跑了。元世祖在秦地藩王时,想聘请萧躭、杨恭懿、韩择侍奉秦王府,萧躭以生病为由推辞了。后来朝廷授予他陕西儒学提举的职位,他也没有赴任。陕西儒学提举的官员想设宴祝贺他,派了个小官先去他家,当时萧躭正在浇菜园,小官到了,根本不知道他是萧躭,就让他帮忙喂马,萧躭也没拒绝。等到萧躭穿戴整齐出来迎接宾客时,小官才认出他来,吓了一跳,萧躭却毫不在意。后来朝廷又多次授予他集贤直学士、国子司业、集贤侍读学士等职位,他都拒绝了。
元成宗大德九年夏天,皇帝下诏说:“萧躭在深山里读书,不追求名利,朕的皇祖和朕多次召他都不来,难道是命中注定不是他这样的人才不会来吗?现在特地派使者去请他,给他配一辆舒适的马车,一百匹布匹,让他带着家人一起来,如果他坚决不想做官,可以向他请教几句有益的话,朕会派人送他回去。” 于是陕西行省上下都积极地派人去请他,萧躭强忍疾病北上。赶上皇帝身体不适,就让宰相去询问他的治国之道。
元武宗至大元年,仁宗当了太子,广泛选拔有名望的儒生来辅佐他,于是以右谕德的官职召萧躭到京城,让他觐见太子,萧躭还献上了自己写的《酒诰》解读。不久,因为生病,他就请求辞去官职。有人问他原因,他就说:“按照礼仪,太子应该坐在东面,老师应该坐在西面,现在这个礼仪能实行吗?” 之后,他又被任命为集贤学士、国子祭酒,仍然兼任右谕德,但他又觉得位高权重不符合自己的本性,坚决辞官回家了。萧躭七十八岁去世,朝廷赐谥号为“贞敏”。
萧躭为人处世非常高洁,难于进仕,容易退隐。有人评论说:“元朝初期隐居不仕的人,只有萧躭和刘因两个人。萧躭教导学生,入门必先从小学开始。关中地区的人才,因此纷纷兴起。他著有《三礼说》、《小学标题驳论》、《九州志》以及《勤斋文集》流传于世。
萧躭的老乡韩择,字从善,尤其精通三礼之学。有人向他提问,他口头讲解,用手比划,没有他不理解的。士大夫到关中做官或游历,一定会去拜访韩择。元世祖曾经召他进京,被他以生病为由推辞了。他去世的时候,为他穿孝服的人有一百多人。
还有侯均,字伯仁,也是元朝人。父母早亡,他和继母相依为命,靠卖菜供养继母,潜心学习四十年。各种经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没有他不精通的。他读书一定要熟读成诵才罢休,曾经说过:书读不到一千遍,最终对自己没有益处。他长相严肃,性情刚强,但是待人接物却很温和。有人推荐他做了太常博士,后来因为上书触怒了当朝权臣,他也不等回复,就回到了关中。从宋朝初年的张载、吕大临以礼教为教化,到萧躭、韩择、侯均等人,关学得以复兴。他们的教化大旨宗程朱理学,但特别精通三礼,这传承于他们家乡的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