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过“大矣哉”,吴王想戴王冠却连戴冠的资格都没有,这道理很深远啊!元宪宗二年,皇帝在日月山祭天,那时候条件简陋,很多东西都是临时凑合的,偏偏在祭祀服装上,却坚持效仿先王的礼制。这跟吴王想戴冠却没资格,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要让少数民族融入中原文化,必须从衣冠服饰开始。从元宪宗开始,一直到元世祖,才正式制定了祭祀的服装。到了元成宗时期,祭祀服装才有了法服和公服的区别。到了元武宗,才开始讨论皇帝亲自祭祀时,要不要戴没有冕旒的冕冠,穿大裘,再加冕服。到了元英宗,才开始穿衮冕在太庙祭祀,并且配备了仪仗队和五辂车。到了元文宗,才开始穿大裘衮冕,亲自在南郊祭祀昊天上帝。《春秋》里记载的,对夷狄的礼仪规范有很多,这难道不可信吗?现在这本《舆服志》,记载的内容主要有四类:冕服、玺宝、舆辂和仪仗队。看看这些制度随着时代变化而有所增减,一套套的礼仪规范,成为一代代的准则,即使是唐宋时期,也未必能比得上啊!
元至元六年七月,朝廷制定了太常寺祭祀用的服装。大德六年三月,在丽正门外祭天,从分献官以下的所有参与祭祀的人员,都穿着公服行礼。大礼使用公服,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九年十一月冬至,祭祀时穿的冠服,都按照宗庙祭祀时使用的样式制作。此后祭祀,无论是合祀天地,还是单独祭祀,参与祭祀的人员,他们的冠服都由法服库统一保管。法服一共二百九十九套,公服二百八十套,窄紫袍二百九十五套。元武宗即位时,博士李之绍和王天祐上书建议,皇帝亲自祭祀时,应该戴没有冕旒的冕冠,穿用黑色羔皮制作的大裘,再加冕服,但这个建议最终没有被采纳。延祐元年十二月,朝廷规定了百官和百姓的服饰等级。至治元年,皇帝亲自在太室祭祀,穿的是衮冕。至治二年,才开始正式使用仪仗队,皇帝亲自在太庙祭祀。至顺元年,皇帝穿着大裘衮冕,亲自在南郊祭祀,冕服制度,到这个时候才算最终确定下来了。
皇帝的衣服,那可是相当讲究!袍子是用漆纱做的,外面罩着一层叫“裛”的装饰,青色的外面,红色的里面。这“裛”的四周,绣满了云纹和龙纹。帽子边缘,用珍珠串起来。 “裛”的前后,各垂下十二条旒,也是用珍珠做的。 “裛”的左右两边,各系着两条黄色的丝带,用黑色的丝线系着,下面挂着玉制的饰物,黄色的丝带还用珍珠装饰着呢。帽子的周围,珍珠、云纹、龙纹、翠绿的柳条和珍珠,编织成一个精美的网状图案。 “裛”上面还横着一条像天河一样的带子,左右两边一直垂到地上。 还有用珠子、翠绿的柳条和红色的丝线编成的装饰,挂在帽子上,做成流苏的样子,同样也用翠绿的柳条和珍珠装饰。帽子上还插着一根玉簪子,横贯帽子。
这件衮龙袍,是用青色的罗缎做的,上面绣着各种图案:一颗帝星,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四条升腾的龙,四条盘绕的龙,三十八座山,四十八个火纹,四十八个华虫(一种传说中的鸟),四十八个虎纹。
下摆的裳,是用红色的罗缎做的,绣着各种花纹,一共十六行,每行都有两种藻纹、一种粉米纹、两种黻纹和两种黼纹。(此处为诗词,不作翻译)
里面穿的中单,是用白色的纱做的,边缘是红色的,用黄色的丝带系着。
蔽膝,也就是护膝,是用红色的罗缎做的,里面是青色的丝绸,穿在袍子外面,上面绣着盘绕的龙。
腰间的玉佩,包括珩、琚、瑀、冲牙、璜各一件或两件。冲牙用来系璜,珩的下面有银制的兽面,涂上黄金,两块璜夹在中间。再往下还有衡,下面也有冲牙。旁边还挂着两块玉制的鸣佩,可以发出声音。
腰带,是用红白两种颜色的罗缎缝合而成的。
玉环绶,是用一种叫“纳失失”的材料做的,上面有三只小玉环,下面是青色的丝网。
鞋子,是红色的罗缎做的,鞋筒很高。
鞋垫,是用“纳失失”做的,有两个耳环和带钩,还装饰着珍珠。
袜子,是用红色的绫做的。
公元1275年11月,专家们讨论设计方案:皇冠的顶板,长1尺6寸,宽8寸,前面高8寸5分,后面高9寸5分,周长1尺8寸3分,外面用青色丝绸,里面用红色丝绸,边缘用黄金装饰。顶板下四面,用珍珠串成网状,缀以花纹坠子,前后共有24条垂饰,都用珍珠制成。用青绿色丝线织成天河带,两端各有三节珍珠金翠垂饰,缀以玉滴子和花纹。还有两条红色丝带,上面缀有珍珠金翠垂饰和玉滴子,下面有两个金铃铛。一条梅红色绣花的幔带,两块衬垫,珍珠垂挂,上面有两个金萼子。两个簪子形状的幔带和两个钿窠,里面还有四个带窠,都用玉雕刻而成。还有一支玉簪,顶面雕刻着云龙图案。
衮衣,用青色丝绸夹层制作,五彩丝线间以金线,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等图案。正面绣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四个升龙,十二座山,衣襟上下各六对华虫和火纹,六对虎蜼纹。背面绣一个星星,四个升龙,十二座山,十二对华虫和火纹,六对虎蜼纹。中单,用白色丝绸制作,领口用青绿色丝绸镶边。下裳,用青绿色丝绸镶边,用红色丝绸八幅夹层制作。上面绣有藻、粉米、黼、黻纹,藻纹32个,粉米纹16个,黼纹32个,黻纹32个。蔽膝,用青绿色丝绸镶边,红色丝绸八幅夹层制作,上面绣有两个升龙。绶带一幅,用六种颜色的丝线织成,红色丝绸衬里。三条小绶带,颜色与大绶带相同,金黄色丝绸绶带头,上面间隔镶嵌三个玉环,都雕刻着云龙图案。一条绯红色和白色的大带,金黄色带头,有24个钿窠。一条红色丝绸勒帛,一条青色丝绸抹带。两件佩饰,每件都有上中下三块玉璜,两块半月形玉饰,都雕刻着云龙纹。每件佩饰都有两个玉滴子,用珍珠串成。金篦钩,兽面形状,水叶环钉装饰。一条凉带,红色丝绸里衬,镂空雕刻金纹;上面有七只玉鹅,一根束带,金龙攀附在龙口上,玳瑁衬钉。鞋子一双,双层底,红色丝绸面,白色细绢里衬,如意头形状,金黄色丝绸包边,玉鼻,装饰以珍珠。金红色丝绸锦袜一双。
大德十一年九月,博士们讨论说:按照唐朝的制度,皇帝的衮冕,垂挂着十二排白色的珠子,用组成的缨子系着,缨子的颜色和绶带的颜色一样,用白色的丝绵填充耳部,用玉簪子作为导引。衣服是玄色的上衣和赤色的下裳,一共十二章纹饰。上衣上有八章,分别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下裳上有四章,分别是藻、粉米、黼、黻。衣领是青绿色的,绣着升龙,这些都是织上去的。龙章以下,每一章一行,每行十二个。里面穿的白纱中单,领子是黼纹,青绿色的衣襟,下摆是黻纹,并加上龙、山、火三种纹饰。毳冕以上,只有火、山二章。绣冕,只有一章山纹。玄冕则没有纹饰。革带、大带、玉佩、绶带、袜子,都和衮冕一样。鞋子加上了金饰。祭祀庙宇、朝见庙宇以及朝廷派遣上将出征或凯旋举行宴会、皇帝即位加元服、迎娶皇后、元旦受朝,以及在宫殿里册封王公,都要穿戴它。
宋朝的制度也规定,皇帝的衮冕,宽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前后十二排珠子,两层丝绵,都串着珍珠。还有十二排翠色的珠子,碧绿的凤凰衔着它们,在珍珠的外面。冕板,用龙鳞锦做外层,上面缀着七颗玉做成的星星,旁边装饰着二十四颗琥珀瓶和犀牛角瓶,周围缀着金丝网和钿,用珍珠、各种宝石和紫云白鹤锦做里衬。四个柱子用七宝装饰,里面是红绫。金饰的玉簪子作为导引,用红色的丝绦做带子。这也被称为平天冠。衮服是青色的,有日、月、星、山、龙、雉、鸡、虎八章纹饰。红裙,有藻、火、粉米、黼、黻五章纹饰。红色的蔽膝,绣着两个升龙,都是织上去的,中间点缀着云彩,饰以金钑花钿窠,镶嵌着珍珠、琥珀和各种宝石。红色的罗襦裙,绣着五章纹饰,青绿色的衣襟。一条六采绶带,三条小绶带,打三个结,三个玉环。白色的宽腰带,红色内衬。两条青色的罗带,绣着四神图案并打结(绶带饰物和衮服相同)。白色的罗中单,青色的罗抹带,红色的罗勒帛,鹿卢玉具剑,玉缥首镂白玉双佩,金饰,串着珍珠。金龙凤革带,红色的袜子,红色的鞋子,金钑花纹,四神玉鼻。祭祀天地宗庙、接受册封尊号、元旦受朝、册封皇太子时都要穿戴它。但是,这些制度并没有最终实行。
1270年7月,元英宗皇帝让礼仪院官员八思吉斯传达命令,让朝廷各部门和太常礼仪院赶紧制作新的法服。到了8月份,中书省就召集了翰林院、集贤院和太常礼仪院的官员们一起开会讨论,参考秘书监保存的历代帝王衮冕法服图样,命令有关部门按照图样制作。
皇太子的服装是这样的:戴衮冕,穿玄色的上衣,赤黄色的下裳,里面穿白色中单,系着蔽膝,佩戴玉佩,系着大绶,穿朱红色的袜子,红色的鞋子。
1295年,负责典籍的博士们起草了衮冕的制作方案,用白色的珠子做成九条垂旒,用红色的丝线编织成缨子,用青色的丝绵填充耳塞,用犀牛角做的簪子。上衣是青色的,下裳是红色的,绣有九章纹饰。五章纹饰绣在上衣上,分别是山、龙、华虫、火、宗彝;四章纹饰绣在下裳上,分别是藻、粉米、黼、黻。里面穿白色的纱质中单,青绿色的襈裾。腰带是皮革的,上面涂着金银,带钩是角制的。蔽膝的颜色和下裳一样,绣着火、山二章纹饰。佩戴两块瑜玉做的玉佩,用四种颜色的丝线织成的大绶,中间穿插着三个玉环。穿白色的袜子,红色的鞋子,鞋子上还涂着金,并用银扣装饰。
大德十一年九月,按照以前朝代的制度来设计皇太子的衮冕服饰。唐朝的规定,皇太子衮冕要垂下九条白色的珠子,用红色的丝线编织成缨子,用青色的丝絮塞住耳朵,用犀牛角做的簪子来固定发髻。衣服是玄色的上衣,赤色的下裳,上面绣有九章纹饰。五章在衣上,分别是龙、山、华虫、火、宗彝;四章在下裳上,分别是藻、粉米、黼、黻。这些纹饰是织上去的,每行一个纹章,黼和黻纹章则重复出现,每行九个。里面穿白色纱的中单,衣领是黑色的,衣襟是青绿色的。腰带是皮革做的,用金钩来扣住,再配上大带。蔽膝的颜色和下裳相同,上面绣有火、山二章纹饰。佩带玉制的剑,金饰的宝剑剑柄,还有两块玉佩。大绶带是朱红色的,用四种颜色(赤、白、缥、绀)织成,纯朱红色的质地,长一丈八尺,宽九寸。小绶带长二尺六寸,颜色与大绶相同,但宽度只有大绶的一半,中间装饰着三个玉环。袜子是珠子做的,鞋子是红色的,上面加了金饰。皇太子在祭祀、谒庙、加元服(成年礼)、纳妃时都要穿这套衣服。
宋朝的规定,皇太子衮冕也垂下九条白色的珠子,用红色的丝线编织成缨子,用青色的丝絮塞住耳朵,用犀牛角做的簪子来固定发髻。衣服是青色的上衣,朱红色的下裳,上面也绣有九章纹饰。五章在衣上,分别是山、龙、华虫、火、宗彝;四章在下裳上,分别是藻、粉米、黼、黻。里面穿白色纱的中单,衣襟是青绿色的。腰带是皮革做的,用涂金的银钩来扣住。蔽膝的颜色和下裳相同,上面绣有火、山二章纹饰。佩带两块玉佩,大绶带是用四种颜色织成的,中间装饰着三个玉环。袜子是白色的,鞋子是红色的,鞋子上面加了涂金的银饰。皇太子在加元服、祭祀、受册封、谒庙、朝会时都要穿这套衣服。这些制度都已经设计好了,但是还没来得及制作。
三献官以及司徒、大礼使的祭祀服装:戴着五顶笼巾貂蝉冠,穿着五件青色的罗衣(衣领、袖子、襕都用黑色的绫子),穿着五件红色的罗裙(用黑色的绫子做襕),穿着五件红色的罗制蔽膝(上面的罗纹图案都是牡丹花),穿着五件白色的纱质中单(系着黄色的绫带),系着五条红色的丝带金质绶绅(红色的丝带金质绶绅上,每个都配有玉环),拿着五块象牙笏板,系着五条银质束带,佩带五块玉佩,穿着五件白色的罗制方心曲领衣服,穿着五双红色的皮革鞋子,穿着五双白色的绫袜。
先说祭祀典礼上,那些负责祭祀的官员们要穿戴的服装,那可真是不少!貂蝉冠、獬豸冠、七梁冠、六梁冠、五梁冠、四梁冠、三梁冠、二梁冠,这些冠冕加起来有两百顶;青色的罗衣两百套,领子、袖子和襕(衣襟下摆)都用黑色的绫子做;红色的绫子做的裙子两百条,裙边的襕用黑色绫子;红色的罗衣做的蔽膝(护膝)两百个;紫色的罗衣做的公服两百套,用的是梅花罗;白色的纱做的中单两百件,配上黄色的绫子做的腰带;织金的绶绅(官带)两百条,其中一百九十条是红色的,两条是青色的,每条都配有两个铜环;铜制的束带两百条;白色的罗衣做的方心曲领衣两百件;铜制的佩饰两百个;展角幞头两百个;涂金的荔枝纹腰带三十条;乌角做的腰带一百七十条;黑色的靴子两百双;红色的革履两百双;白色的绫子袜子两百双;象牙做的笏板三十块;银杏木做的笏板一百七十块。
负责祭祀的官员们行礼的时候,都要穿戴规定的法服。只有监察御史两位官员,戴獬豸冠,穿戴青色的绶带。要是遇到迎香、读祝这些仪式,或者祭祀的日子赶上下雨,那就得穿紫色的罗衣做的公服。六品以下的官员,都可以借用紫色的公服。
都监库、祠祭局、仪鸾局、神厨局这些部门的头头脑脑和办事人员,则要穿戴展角幞头五十个,窄袖的紫色罗衣五十套,涂金的束带五十条,黑色的靴子五十双。
元大德六年春天三月,在丽正门外丙地祭天,命令负责祭祀的官员们都穿着公服行礼。那时候,大都还没有郊坛,正式的祭祀典礼穿公服,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到了九年冬至祭祀的时候,就用冠服了,样式跟宗庙里用的差不多。以后的祭祀,不管是合祀天地,还是增加配享的神位,以及负责祭祀的官员,添置的冠服都放在法服库里保管。法服一共两百九十九套,公服两百八十套,窄袖紫袍二百九十五套。到了元至大年间,太常博士李之绍和王天祐上书建议,皇帝亲自祭祀时,戴冕冠不用珠帘,穿大裘再加衮服,大裘用黑色的羔皮制作。而臣下参加祭祀的冠服,历朝历代的样式都不一样。经过讨论决定,就按照宗庙里用的冠服制度来执行。
好家伙,这得有多少祭祀用的衣服啊!先说袍子,青色的罗袍,一百二十三件;里面穿的白纱中单,一百三十三件;裙子是红色的梅花罗裙,一百二十三件。 还有绶绅,就是那种系在腰间的带子,蓝色的织锦带配铜环的只有两条,红色的织锦带配铜环的一百一十七条,红色的织锦带配玉环的四条。 蔽膝,也就是护膝,红色的梅花罗做的,一百二十三件;鞋子是革履,一百二十三双;袜子是白绫袜,一百二十三双;内衣是白罗做的方领衫,一百二十三件;腰带是黄绫带,一百二十三条;佩饰也有一百二十三套。
铜的珩璜(就是一种玉器)一百一十九个,玉的珩璜只有四个;还有蓝色的素纻丝带一百二十三条,银带四条,铜带一百一十九条。帽子呢,冠一百二十三顶,水角簪金梁冠一百七顶,纱冠十顶,獬豸冠两顶,笼巾纱冠四顶。 笏板,就是古代官员上朝时拿的板子,木质的一百二十三块。 另外还有紫罗做的公服一百二十三套,黑漆的幞头(一种帽子)一百二十三顶,带插领的二色罗做的衣服一百二十三件,镀金铜荔枝带十条,角带一百一十三条。
象牙做的笏板十三枝,木质的笏板一百一十枝。 内衬是黄绢做的,一百二十三件;袜子是紫纻丝抹口青毡袜,一百一十三双;皂靴,就是黑色的靴子,一百二十三双。 最后,还有一些数量较少的备用服装:窄袖的紫罗衫三十件,黑漆幞头三十顶,铜束带三十条,黄绢内衬三十件,皂靴三十双,紫纻丝抹口青毡袜三十双。 我的天,这得多少人才能穿完啊!
祭祀孔子的衣服,官员穿的祭服是这样的:七梁冠三顶,(簪子全套。)鸦青色的袍子三件,丝绸带子三条,(每条带子上都有青色的绒网和两个铜环。)方领的衣服三件,蓝色的带子三条,铜制的佩饰三套,红色的罗裙三件,白色的绢制中单三件,红色的罗制蔽膝三件,皮革做的鞋子三双。(白绢袜子全套。)
负责祭祀的人穿的儒服是这样的:软角的唐巾,白色的襕衫,插领的衣服,黄色的皮带,黑色的靴子,这些每样都有九十八件。大德十年六月,全州儒学学正涂庆安上奏说:“春秋祭祀和天寿节祭祀的时候,儒生们都戴着唐巾,穿着襕衫,而学正和老师们却穿着平常的衣服参加祭祀,这样看起来好像没有区别。路州、府州、州学的学正,不应该和巡检、案牍、吏目、典史这些官吏穿一样的衣服。”礼部讨论后,采纳了他的建议。
曲阜祭祀用的衣服,数量就更多了:连蝉冠有四十三顶,七梁冠三顶,五梁冠三十六顶,三梁冠四顶,黑色的丝绸鞋子三十六双,舒角的幞头两顶,软角的唐巾四十顶,角簪四十三根,冠缨四十三副,(一共八十条六根。)象牙笏七个,木笏三十八个,玉佩七个,(一共十四套。)铜佩三十六套,(一共七十二套。)带子八十条五根,蓝色的皮带七条,红色的皮带三十六条,黑色的角带两条,黄色的皮带和黑色的角带各四十条,大红色的金丝带七条,(上面用十四个玉环。)青色的罗绸大袖夹衣七件,紫色的罗绸公服两件,褐色的罗绸大袖衣三十六件,白色的罗绸衫四十件,白色的绢制中单三十六件,白色的纱制中单七件,大红色的罗绸夹着蔽膝七件,大红色的夹裳、绯红色的罗绸夹着蔽膝三十六件,绯红色的夹裳四件,黄色的罗绸夹裳三十六件,黄色的罗绸大带七条,白色的罗绸方领衣服七件,红色的罗绸带子七条,黄色的绢制大带三十六条,黑色的靴子、白色的羊毛袜子各四十二双,大红色的罗绸鞋子七双,白色的绢制夹袜四十三双。
大家好,咱们今天来说说元朝官员的服装制度。元朝至元二十四年二月闰月的时候,中书省下令规定了文武官员的服装样式。
这套制度里,文官的衣服等级分三等,颜色和图案都不一样。一品大官穿紫罗袍,衣服上绣着大独科花,花直径五寸,看着可气派了!二品官的紫罗袍,绣的是小独科花,直径缩小到三寸。三品官的紫罗袍,绣的是散答花,直径只有两寸,而且没有枝叶。四品和五品的紫罗袍,绣的是小杂花,直径一寸五分。六品和七品官员穿绯红色的罗袍,也绣着小杂花,直径一寸。八品和九品官员穿绿罗袍,袍子上啥花纹都没有。这些袍子都一样,都是大袖子,盘领,右衽(衣襟在左边)。
至于头上的幞头,是用漆纱做的,把幞头的角都展开了。官员们手里拿着笏板,一般是用象牙做的,上面圆下面方,也有用银杏木做的。腰间的带子,一品和正一品官员用玉带,有的雕花,有的素面;二品官员用犀牛角做的带子;三品和四品官员用黄金做的荔枝形状的带扣;五品以下的官员,用乌犀牛角做的带扣。带子都有八个带胯,带子的套子用红色的皮革。官靴呢,是用黑色的皮革做的。
最后说说那些没入流的官员,比如典史、巡检、提控、都吏目、站官等等。他们穿的是茶褐色的窄袖罗衫,戴的是舒脚幞头,腰间系着黑色的角束带。 总而言之,元朝的官员服装制度,等级森严,从颜色、图案到材质,都体现了官阶的高低。
好家伙,这上面说的都是些啥?全是古代服装的款式!咱一句一句掰扯掰扯,看看啥意思。
首先是帽子,这交角幞头,就是帽子后面交叉成角的;凤翅幞头,看着像唐朝的帽子,两角翘起来像云彩一样,旁边还装饰着金凤翅;学士帽也像唐朝的帽子,但两角耷拉着像勺子;唐巾呢,跟幞头差不多,就是角没那么尖,也翘起来像云彩。控鹤幞头,跟交角幞头差不多,额头上还有金线;花角幞头,跟控鹤幞头一样,但角和额头上都绣满了花。锦帽是用漆纱做的,后面宽,前面高,后面绣着连钱锦,前面是聚文图案。平巾帻是用黑漆皮做的,像进贤冠的帽子,也有青色和白色的。武弁是用皮做的,再涂上漆;甲骑冠也是皮的,涂黑漆,边缘是雌黄。抹额是用红罗做的,绣着宝花;巾是用絁做的,五颜六色的,画着宝相花;兜鍪是用皮做的,涂上金子和五颜六色的漆,根据盔甲颜色而定。
接下来是衣服和护具。衬甲像云肩一样,青色锦缎做的,边上是白锦,里面是毡子,里衬是白绢。云肩像四个垂下来的云彩,青色边,黄色罗缎,五颜六色,镶嵌着金子。裲裆就跟衫子差不多。衬袍用红色锦缎做的,穿在裲裆外面。士卒的袍子是用绢和絁做的,画着宝相花;窄袖袍是用罗或絁做的。辫线袄像窄袖衫,腰部有辫线细细的褶皱。控鹤袄用青红两种锦缎做的,圆形宝相花图案。窄行舆士穿的窄袖袄是绀紫色或緅紫色。乐工的袄子用红锦做的,袖子窄,有明珠琵琶的图案,腰部也有辫线细褶。盔甲包括护肩、护心、护背、护腿,用皮做的,有的做成虎纹、狮纹,有的用金铠锁子甲。臂鞲用锦缎做的,里面是绿绢,有两个带子。锦螣蛇,麻绳长一丈一尺,外面裹着红锦。束带是红色的,双獭尾,黄金涂铜胯,其他跟腰带差不多,就是窄一些。绦环是用铜做的,涂上黄金。汗胯用青锦做的,边上是银褐色锦缎,有的绣着猛兽,间或有云气图案。行縢是用绢做的。鞋子是用麻做的。革翁鞋是用皮做的,鞋舌很长,系在行縢里面。云头靴是用皮做的,鞋帮上嵌着云朵,鞋头像云彩,革翁束在小腿上。
好家伙,这得是古代乐队的服装清单吧!先说乐队的领导,乐正和副乐正,他们穿的是舒脚幞头(一种帽子),紫罗公服,乌角带,拿着木笏板,脚上穿皂靴。负责照明的“照烛”,衣服和乐正副乐正一样,就是不用拿笏板。乐师穿绯红色的衣服,帽子和笏板都跟乐正副乐正一样。负责乐谱的“运谱”,穿绿色的衣服,帽子和笏板也一样。跳舞的舞师,戴着舒脚幞头,黄罗绣的抹额,紫色的衣服,金铜荔枝带,皂靴。
接下来是那些举旗子的人,举旌旗的人戴平冕冠,冠冕前后各有九条旒(流苏),穿青色鸾袍,黄绫带,黄绢裤子,白绢袜子,红色的皮靴。举纛旗的人,戴青罗巾,其他衣服和举旌旗的人一样。乐工们戴介帻冠,穿绯红色鸾袍,黄绫带,皂靴。唱歌的歌工,衣服和乐工一样。举着仪仗旗帜的人,衣服也和乐工一样,只是多戴了一顶平巾帻。跳舞的人,穿青色绣花的鸾袍,袍边用黑色绫子镶边,戴平冕冠。负责拿乐器的人,衣服和乐工一样,戴的是母追冠(一种帽子,也叫武弁冠),还戴着抹额。
元朝至元二年闰五月,大乐署上报说:“咱们乐队,从领导到乐工,所有人的衣服、帽子、鞋子等等,都需要重新制作,请批准。”太常寺的博士们研究讨论后决定:乐正、副乐正一共四人,乐师二人,照烛二人,运谱二人,都穿紫罗公服,戴皂纱幞头(舒脚的),系红鞓角带,拿木笏,穿皂靴。领舞的四人,也穿紫罗公服,戴皂纱幞头(展脚的),戴黄罗绣南花抹额。
话说这“质孙”,就是汉语里说的统一的朝服,宫里举行大型宴会的时候,大家都要穿。冬天和夏天的朝服不一样,但也没个特别严格的规定。凡是功臣、亲戚、大臣、近侍,皇上赏赐了,就可以穿。下到乐工、卫兵,都有各自的朝服。衣服的材质和做工精细程度不同,等级也有高低,但都统称为“质孙”。
皇帝的质孙,冬天有十一种:穿用纳失失(就是金锦做的)和怯绵里(一种剪裁精细的丝绸)做的衣服,戴金锦暖帽;穿大红、桃红、紫蓝、绿宝里(宝里,就是衣服上有镶边的)做的衣服,戴七宝重顶冠;穿红黄粉皮做的衣服,戴红金答子暖帽;穿白粉皮做的衣服,戴白金答子暖帽;穿银鼠皮做的衣服,戴银鼠暖帽,并在上面加银鼠比肩(俗称柷子答忽)。夏天有十五种:穿答纳都纳失失(金锦上缀着小珠子)做的衣服,戴宝顶金凤钹笠;穿速不都纳失失(金锦上缀着大珠子)做的衣服,戴珠子卷云冠;穿纳失失做的衣服,帽子也一样;穿大红珠宝里红毛子答纳做的衣服,戴珠缘边钹笠;穿白毛子金丝宝里做的衣服,戴白藤宝贝帽;穿驼褐毛子做的衣服,帽子也一样;穿大红、绿、蓝、银褐、枣褐、金绣龙五色罗做的衣服,戴金凤顶笠,帽子的颜色和衣服颜色相配;穿金龙青罗做的衣服,戴金凤顶漆纱冠;穿珠子褐七宝珠龙答子做的衣服,戴黄牙忽宝贝珠子带后檐帽;穿青速夫金丝阑子(速夫,是回回细毛布)做的衣服,戴七宝漆纱带后檐帽。
百官的质孙,冬天有九种:大红纳失失一件,大红怯绵里一件,大红官素一件,桃红、蓝、绿官素各一件,紫、黄、鸦青各一件。夏天有十四种:素纳失失一件,聚线宝里纳失失一件,枣褐浑金间丝蛤珠一件,大红官素带宝里一件,大红明珠答子一件,桃红、蓝、绿、银褐各一件,高丽鸦青云袖罗一件,驼褐、茜红、白毛子各一件,鸦青官素带宝里一件。
元仁宗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冬天十二月,朝廷下令规定了服装等级制度。圣旨说:“这些年来,各地老百姓都流行穿戴华丽的衣服,搞得尊卑不分,互相攀比,浪费钱财,这可不是朕想看到的。 区分贵贱等级,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制度,节俭适度,才能让老百姓富裕起来。”然后就让中书省制定了具体的服装等级制度。
首先,蒙古族人和怯薛(元朝的禁军)不受这些规定的限制,不过都不能穿戴龙凤图案的衣服。(这里说的龙指的是五爪二角的龙。)
其次,官员的服装,除了不能用龙凤图案外,一品、二品官员穿戴纯金饰品,三品官员穿金答子(一种衣服),四品、五品官员穿云袖带襕(一种衣服),六品、七品官员穿六花纹衣服,八品、九品官员穿四花纹衣服。(散官从一品以上官员的服饰等级来定。)腰带方面,五品以下官员可以使用银质腰带,并且减少铁质腰带的使用。
然后是命妇(官员的妻子)的衣服,一品到三品命妇穿纯金饰品的衣服,四品、五品命妇穿金答子,六品以下命妇只能穿销金(一种工艺)或金纱答子的衣服。首饰方面,一品到三品命妇可以使用金、珠宝和玉器,四品、五品命妇可以使用金、玉和珍珠,六品以下命妇只能用金饰,耳环可以使用珠玉。(同籍贯的不管亲疏远近,以及虽然异籍但已出嫁的,都遵循同样的规定。所有后妃和大臣的妻子都要戴“姑姑”(一种头饰),高度大约两尺,用红色罗绸制作,这是唐代步摇的遗制。)
接下来是器皿(茶具酒具),除了不能使用金银器皿和龙凤图案外,一品到三品官员可以使用金玉器皿,四品、五品官员只有台盏(一种酒具)可以使用金子做的,六品以下官员的台盏只能用镀金的,其他的器皿都只能用银子做的。
帐幕方面,除了不能用赭黄色和龙凤图案外,一品到三品官员可以使用金线刺绣的纱罗帐幕,四品、五品官员可以使用刺绣纱罗帐幕,六品以下官员只能用素色的纱罗帐幕。
车辆方面,除了不能用龙凤图案外,一品到三品官员可以使用镶金的装饰,银质的螭首(一种装饰),绣带和青色帐幔,四品、五品官员使用素色的狮首,绣带和青色帐幔,六品到九品官员使用素色的云纹装饰,素色带子和青色帐幔。
马鞍马具方面,一品官员可以使用金玉装饰,二品、三品官员可以使用金饰,四品、五品官员可以使用银饰,六品以下官员只能使用鍮石、铜和铁来装饰。
最后,内外官有出身,经过考核达到标准后,进入官僚系统,服饰等级与九品官员相同。
第一条,皇上发布命令,所有带有印信的命令都得执行,那些在职的官员,待遇跟九品官一样。
第二条,老百姓不能穿赭黄色衣服,只能穿暗花图案的丝绸、绫罗、毛呢等面料做的衣服,帽子和斗笠不能用金玉装饰,鞋子也不能做成花里胡哨的样式。首饰方面,可以戴翠玉花和金钗各一件,耳环可以用金珠碧玉,其他的就只能用银子做的。酒器可以用银质的壶、瓶、台、盏、盂等,其他的都不允许用。帐篷用纱绢做,不能用赭黄色。车子用黑色油漆,车顶平平的,车帘是黑色的。
第三条,所有色目人,除了在行营帐篷里,其他方面都和老百姓一样。
第四条,所有退休官员的待遇和在职官员一样;降职的官员,按照应得的品级对待;没有被授予官职的,和老百姓一样。
第五条,如果祖上当过官,即使已经去世很久了,只要没犯过被除名之类的错误,他们的家眷和子孙,待遇和在职官员一样。
第六条,乐师等艺人的穿着,和老百姓一样。不过,他们演出时用的服装道具,就不受这些规定的限制了。
第七条,皂隶和公使人员,只能穿粗布衣服。
第八条,妓女出入只能穿黑色的褙子,不能坐车骑马,其他的都按照以前的规定执行。
第九条,以后汉人、高丽人和南人等,如果充当怯薛(禁军),也要遵守这些规定。
第十条,服装等级,上面可以兼用下面的等级的服饰,但下面不能僭越上面的等级。违反者,官员要降职,一年后再降一级;其他人要打五十七下板子。违禁物品,要没收,抓捕相关人员赏赐给举报者。如果主管部门监管不严,就由监察御史和廉访司来追究责任。皇上赏赐的东西,不在这些规定的限制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