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字澄叔,是扬州崇明人。南宋快完蛋的时候,海边姚刘沙洲刚冒出来,朱清他妈就带着十多户亲戚朋友,用芦苇搭了个窝棚,靠打鱼维持生计。

早些时候,宋朝宰相贾似道找算命先生张锦堂看面相。贾似道刚要坐下,就擦了三次坐垫,张锦堂就假惺惺地说:“您为国家操劳,脸色不太好,改天再看吧。”贾似道派手下几次请他,张锦堂都推脱说:“时机不对。”后来贾似道派最亲近的人去问,张锦堂才说:“连一粒尘土都容不下,还能治理天下吗!”贾似道一听就火了,想杀了他。张锦堂看到东北海上有紫气,就改了名字,偷偷跑到太仓,渡海到了崇明岛。他找到那块地,正是新涨出来的姚刘沙洲。他看到几个十几岁的少年,个个长得又高又壮,后来又看到了朱清,八尺多高,长得像老虎一样威猛,张锦堂立马跪下说:“没想到今天能见到贵人!”朱清他妈和其他妇女都笑了起来。张锦堂看到的那些少年,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黄、刘、殷、徐、虞五位万户长。

张瑄,平江府嘉定县人。从小父母双亡,跟着他妈要饭长大。长大后,长得高大威猛,力气超大,还喜欢喝酒赌博,乡里人都把他当个不良少年看待。朱清贩卖私盐,进了吴淞江,到新华镇换米,遇到了张瑄,两人结拜成了兄弟。后来他们因为贩私盐被抓了,关在平江府的大牢里,一共十八个人。负责审理的提刑官洪起畏要来处决他们,那天晚上洪起畏梦见两只白老虎带着一群老虎伏在他面前,醒来后觉得很不吉利。第二天上任,狱卒把犯人们都拷起来跪在大堂下,记录官要他们画押。记录官把笔递给朱清,朱清用五个指头尖沾了墨水按在纸上,张瑄也照样做了。洪起畏觉得他们的相貌很奇特,觉得是梦里的征兆,就对他们说:“现在中原大乱,你们都是好汉子,应该为国家出力,恢复中原!”于是就把他们放了。

一开始,张清他们投降后,又当起了海盗。官府派人抓捕他们,张清就带着家人,坐船跑到胶州投降了。忽必烈封张清和张瑄为管军千户,他们的手下也都得到了官职。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丞相伯颜带兵攻打临安,张清和张瑄也率领部队攻克了上海,进入吴淞江。南宋皇帝投降后,张清和张瑄把南宋的国库财宝运到了大都。后来,他们又跟着张宏范攻下了厓山。张清被授予千户、武略将军的职位,还配发了金符。

至元十七年,张清跟随元帅阿塔海招降了海上的海盗,又在福建平定了陈吊眼。至元十八年,宋朝都统崔顺率领五千人马,一百艘战舰,多次骚扰山东沿海州县。冬天,他们停泊在紫雾岛。忽必烈命令张清去招抚他,问张清需要多少兵力,张清说:“只要带两个壮士,还有我儿子朱虎,就够了,不用动用太多兵力。”张清乘船到了紫雾岛,贼兵的箭像雨一样射过来,张清大声喊:“我是朱相公,奉皇帝之命招降崔都统,跟我的人都能发财!”众人指着最大的那艘船说是都统的船,张清他们就登上了那艘船。崔顺听到喊声,穿戴好盔甲出来,张清宣读了诏书,趁机抓住崔顺的头,把他杀了示众,其他人全都吓得服服帖帖地投降了。当时皇帝住在天门镇,张清去拜见皇帝,受到了丰厚的赏赐。

至元二十年,忽必烈命令阿塔海统领水师,张瑄任招讨使,张清任总管,东征日本,军队到达八角岛,但没有取得战果就回师了。至元二十一年,张清又和阿塔海率领一万五千水师去攻打占城。至元二十二年,海运正式实行,这是采纳了张清和张瑄的建议。于是,张清被任命为海道运粮万户府事,张瑄为海运千户。至元二十四年,忽必烈命令张清的儿子张济和张瑄的儿子张文虎都做了千户,运送十七万石粮食,讨伐交趾。因为在海运方面劳苦功高,张清被遥授镇国上将军,正式任命为江东道宣慰使,兼管漕运。至元二十七年,张清负责运送辽阳和高丽的粮食,被加封为骠骑卫上将军,还赐予了银印,以示宠信。张清上奏免除了建康的淘金税和溧阳的岁课,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他还平定了泾县的贼寇赵良绘。

元贞二年,他被任命为资善大夫、河南行省参知政事。 这官职听着挺高大上的,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级别吧。

大德三年,他又升职了,当上了大司农,管全国的粮食。四年后,更进一步,成了行省左丞,皇上还赏赐了他玉带,那可是身份的象征啊! 他弟弟也一路高升,做到资善大夫、江南行省参知政事,后来也当上了左丞。

兄弟俩都搬到太仓住了,太仓在昆山惠安乡,地方不大,也就不到一百户人家。 他们在那儿盖了大房子,还开辟了水道,直通直沽港,粮食船、商船都聚集在那儿,可热闹了! 他们家子弟,戴着金银腰牌的就有百十号人,家里堆满了从外国进来的珍宝,什么犀角、象牙、翠羽,应有尽有,富得流油,在东南地区那是首屈一指的。

七年的时候,有个和尚祖芋告发他们兄弟俩图谋造反,枢密院的一个官员曹拾得还从中作梗,结果皇上就下令抄了他们家,把兄弟俩抓到京城去了。 他哥哥叹息说:“我可是太祖皇帝的老臣,皇上对我们恩宠有加,怎么会造反呢? 还不是新来的宰相想霸占我们的家产,故意用莫须有的罪名陷害我们!” 说完,他一怒之下,一头撞死在石头上,享年六十七岁。他弟弟和儿子,还有他哥哥的儿子,都被处死了。他哥哥儿媳妇茅氏家产被抄没,有个千户想娶她,她就上吊自杀了。

至大三年,朝廷终于为他们平反昭雪了,他哥哥的幼子完者都当上了枢密院判官,家人们也都回到了太仓,重新拿回了他们的田产房屋。 他哥哥的儿子显祖,后来当上了海运千户;另一个儿子虎,官至昭勇大将军、都水监;还有个儿子旭,也很有名。他弟弟比他哥哥更厉害,乡里人要是得罪了他,他就让人把他们绑起来扔海里!他弟弟最宠爱的一个小妾特别厉害,他弟弟又怕她,还给她盖了个大宅子,叫“四夫人府”。 他们两家的田地房屋遍布吴中地区,抄家后,朝廷还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来管理他们的田产租税。他弟弟的一个儿子文龙被流放到漠北。

文龙的儿子天麟,在大德九年跑到京城,跪在宫门口喊冤,朝廷这才把文龙召了回来,让他负责管理日本商船的贸易。至大年间,他又当上了都水监,继续负责海运。天麟被任命为绛州坑冶提举,但他没去。延祐二年,朝廷下令把他们家抄没的东西都还了回去。天麟晚年研究易经,元统二年,江浙平章玥璐不花推荐他做官,但他没接受,后来就去世了。

跟郑和、郑瑄一起干活的,足足有五万户人家呢。其中,黄真官职是昭武大将军、海道都漕运粮正万户,腰里别着三珠虎符,那是相当厉害。刘必显是信武将军、海运副万户;徐兴祖是昭勇大将军、海运副万户,死后还追封了东海郡侯,谥号宣惠;虞应文是郑和的女婿,也是海运副万户;朱明达是海运上千户;朱日新是郑和的养子,官职是宣武将军、江州路总管;杨茂春是松江嘉定所千户,腰里别着金符;范文虎、柏良弼、黄成,都是海运千户,也佩金符。这些人都是崇明人。一开始,郑和、郑瑄是海盗,他们东边航行三天三夜就到了沙门岛,然后往东北走,过了高丽的海口,看到了文登的山,再往北就看到了碣石山,来来回回跑了十五六次吧,他们心里大概盘算着,走南边的海路,这条路最直,而且没有浅滩暗礁,这条路他们很熟。后来朝廷要解决漕运的问题,郑和、郑瑄就建议走海运。

郑和的第三个儿子,叫旭,字子阳。他特别孝顺,家里富贵了他也一点不骄纵。有人推荐他,他就当上了忠显校尉、海道运粮千户,腰里也佩着金符。等到任期满了,他不愿意继续做官,就回家了,每天跟一些文人雅士一起吟诗作乐。他博览经史,尤其擅长书法,年轻时就跟着赵孟頫学,已经小有名气了,晚年书法更是炉火纯青,最后在家去世了。

郑瑄的儿子,叫文虎,字山云,骑射技术特别好。至元十五年,他被任命为管军总把,佩银符;二十一年,升迁为管军千户,换了金符,负责督运军粮到京城。丞相接见了他,皇上对他赞赏有加,还让他摘掉帽子,摸着他的头说:“这真是我们国家的能臣啊!”至元二十四年,他跟着镇南王去安南打仗,被任命为交趾海船万户,佩虎符。在松柏湾运送军粮的时候,遭遇了敌人的袭击,打败了敌人。镇南王决定撤兵,让文虎殿后,结果全军安全撤退。至元二十五年,他被破格提拔为怀远大将军、庆元路总管,佩三珠虎符;二十八年,担任户部尚书、海道都漕运府事;二十九年,被任命为湖广行省参知政事;大德三年,改任江浙行省;五年,担任江淮财赋都总管;七年,因为父亲的事情被处死了。

史官说:元朝的海运是朱清、张瑄开创的,他们为了追求巨大利益而不顾百姓性命,没有人比他们更不仁义了。这两个人因此发家致富,但最终也难逃被杀的命运。君子应该从他们的教训中吸取经验,引以为戒啊!

罗璧,字仲玉,是镇江丹徒人。从小父母双亡,但他以孝顺母亲而闻名。长大后身材高大魁梧,性格沉稳果敢,擅长骑马射箭。他跟着朱氏(朱氏的具体名字史料中未明确给出,此处用朱氏代替)的孙子进入蜀地,官职一路升迁,最后做到武翼大夫、利州西路马步军副总管。后来朱氏的孙子调任荆湖,罗璧也跟着去了。在阿里海涯(地名)到江陵的路上,罗璧跟着朱氏的孙子投降元朝,进京朝见皇帝,被授予宣武将军、管军千户的官职,归属于阿术的统帅之下。他参与平定了歙州的叛乱,并担任本州的安抚使。至元十五年,他跟随张宏范平定了广南。至元十七年,因为战功卓著,被赐予金符,升迁为明威将军、管军总管,镇守金山。他在金山镇守了四年,海盗都被清除干净了。之后,他又被调到上海,负责建造六十艘船,仅仅两个月就完成了任务。

朝廷商议把江南的粮食运到京城,把这件事交给行省处理。罗璧却认为走海路更方便。他调集漕运船只,走海路从海道到杨村,不到几十天就到达了京城。皇帝赐给他金虎符,晋升他为怀远大将军、管军万户,并且兼管海道的粮运。至元二十四年,乃颜叛乱,罗璧负责把军饷运到辽阳,他乘船走海路到达锦州小凌河,然后到达广宁,官职又升为昭勇大将军。至元二十五年,他督运粮食到直沽仓,结果潞河河水泛滥,仓库差点被冲垮,罗璧赶紧让人扎起栅栏,筑起堤坝来保护仓库。皇帝在中书省设宴款待他,并且晋升他为昭毅大将军、同知淮西道宣慰司事。他还向皇帝上奏了十二条有利于国家的建议,皇帝都采纳了。他又建议把两淮的荒田分给贫民耕种,三年后再收取赋税,皇帝也同意了,每年因此多收了几十万石粮食。最后,他被任命为镇国上将军、海北海南宣慰使都元帅。

元朝大德三年,他被任命为饶州路总管兼府尹,后来又改任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一开始,当地峒蛮占据百姓的田地,不交租税。他把蛮酋召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他们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最终这些蛮酋都乖乖地登记纳税,听从朝廷的命令了。当时驻扎在广东的北方军队,很多人因为水土不服而死于瘴气。他四处寻找良药,分发到各个郡县,救治士兵。有人建议增加盐税额度,并且设立转运司,但他极力反对,认为这样做不妥当,百姓们都很拥护他。后来他又被任命为都水监,升任正奉大夫。通州经常发生水灾,他就开凿了两条渠道来分流河水,还疏浚了阜通河,加固了河堤,每年因此增加了六十多万石漕粮。

元至大元年,他奉命去治理徐州和邳州的水灾,之后又负责治理淮河两岸的屯田。结果劳累过度染病,回到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六岁。他的儿子坤载以孝顺闻名,父亲生病时,坤载甚至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熬粥给父亲吃,后来也没有做官,一直侍奉父亲到去世。

黄头,原名世雄,是唐兀氏族人,后来迁居到濮州鄄城。他的祖父叫琏赤,是山东道宣慰司副都元帅;父亲阿荣继承了祖父的职位,后来又升迁为汀州总管、同知邵武路事,政绩很好,深受百姓爱戴。之后又升任德庆路总管,官至怀远大将军,后去世。黄头是他的长子,他把世袭的官职让给了弟弟山住。他的堂弟朵罗歹担任广衍仓使,因为亏空了官仓的粮食,黄头竟然卖掉了自己的房子来替他偿还。

他被朝廷任命为浙西元帅府掾,之后不断升迁,做到兴国路大冶县达鲁花赤,后来又调任安丰路怀远县,兼领蒙城县。镇南王征讨安南,路过他的辖区,他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做得井井有条,百姓没有受到任何骚扰。镇南王对他非常赞赏,还脱下自己穿的衣服、弓箭赏赐给他。之后他被提拔为嘉兴等处运粮千户,佩带金符。他担任这个职务八年后,又改任温台等处运粮千户。延祐元年,他被提升为海道都漕运万户府副万户,负责运输二百七十万石粮食到京城,之后升任海道都漕运万户,佩带双珠虎符,官至武德将军。

九次渡海运粮,海运的利弊,大家都清楚得很。以前雇佣沿海居民的船只运粮,经常发生船坏事故。黄头就预先借给他们运费修船,所以出事的情况就越来越少了。运船的雇佣费很高,船主们贪杯好赌,经常误了期限受罚。黄头就给他们发放封存的凭证,需要的时候再给他们用。运船上偷米的情况很多,黄头就让漕运士兵、舵工、水手互相监督,实行连坐,这样偷米的问题就解决了。从温州、台州到福建,都是雇民船把米运到浙江西部,再回到浙江东部下海。黄头建议把米运到庆元,从烈港下海,这样就省去了转运的费用。温州、台州运船的水脚费,每年都要从行省的关税里拨款,黄头建议直接在温州、台州发放钞票给船夫,船夫拿到钱就能立刻出发。船只航行速度不一,以前规定到达直沽后按顺序领取运费,先到的船只有时粮草都吃完了还走不了,黄头向朝廷建议,到达后立即领取运费,老百姓觉得这样方便多了。运船回来的时候船上空空如也,枢密院派官员搜查,借机勒索,诬陷船主,抢走他们的钱财。黄头建议禁止这种行为。运船经过河间,监司官员总是以盐碱地为借口,不许船夫上岸取柴,船夫们没柴烧饭。黄头就建议划定盐碱地的界限,允许他们在界外买柴。运船祭祀的费用每年都不够,黄头就建议借官府一千贯钱,收取利息来支付祭祀费用。运船到达直沽后,禁止船员上岸,黄头建议放宽禁令,让舵工、水手可以在市场上买东西吃。黄头制定的这些措施,后人都沿用至今,成了固定规章制度。没过多久,他就去世了。

子保童,崇仁县的达鲁花赤,因为转运粮草到了集庆的沿海地区。海船上有人认出了他,惊讶地说:“这是咱们万户的公子啊!”大家纷纷下跪行礼,还保护着他,可见他的人缘有多好! “子保童,崇仁县达鲁花赤,以转输至集庆海洋,海船人有识之者,惊曰:“此吾万户公子也。”相率罗拜,且卫之,其为人所感戴如此。”

咬童,是阿鲁威氏的人。他一开始是中书省的舍人,后来外放当了济南总管府的治中,接着升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之后又调到内台任职。江淮地区重新设立了财赋总管府,他又升任同知府事。到了至顺三年,他被任命为海道都漕运副万户。

那年春天运输粮食要先从浙江西部开始,可是那年浙江西部发了大水。行省打算拨出江东十七万石粮食来补充浙江西部的缺口。咬童说:“春运的信风不能耽误,万一耽误了国家大事可不是小事,请求先把浙江西部现有的粮食运出去,再慢慢用江东的粮食来补充。”行省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刻改变了命令。无锡州的千户玉伦赤不花不听命令,咬童就弹劾并查办了他,各地的官员都因此受到警示,再也不敢拖延了。到了直沽,咬童又向监察御史反映了卸粮过程中的弊端,并把它写成命令下发。

后来,朝廷拨给海船额外的运费,用来运输辽东的粮食八万石,船夫们都争着抢着要承运。咬童就让他们抽签决定,大家这才心服口服。事情办完后,他进京朝见皇帝,结果在路上就去世了。咬童为人精明强干,勤奋敏捷,台省都上书推荐他,可惜还没来得及重用他,就去世了,当时的人们都很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