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这串名字,看着就眼晕!这是元朝时期一大堆官员的名字吧?咱们一个个来捋捋,看看都是谁。

首先是伯颜,这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在元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然后是朱春,他的字是谷廷珪,嗯,文人气息比较浓厚。接着是买住,他的字是张凤仪,还有个别名叫凤仪子万里,这名字起得,够气派!后面还有熊义山,他的名字是罗邦佐;曹彦可,他的名字是陈道夫、梅实、吕复、堵简,这哥们儿名字可真多,估计是用了好几个不同的名号吧。 囊果歹,他的名字是完者都、赵资,也是双名号。再往下,周冕,他的名字是刘公福、罗辉;王成;游宏道,他的名字是木薛飞、罗武德;王英;普颜不花,他的名字是申荣;闵本;拜住;赵宏毅,他的名字是恭、张正蒙、徐猱头;黄哻,他的名字是邓烈;朴赛因不花,他的名字是张庸、段祯;郭庸;丁好礼;朱公选;孙德谦;叶兰;张昶;伯颜子中,这是伯颜的儿子吧;王翰;蔡子英;狄琮;最后是夏侯尚元。

一口气念下来,感觉就像在读元朝官员名录一样。 这帮人,估计在元朝都担任过比较重要的官职吧,不然也不会把他们的名字都列在这里。 可惜,光有名字,没有具体事迹,还真不好判断他们的具体身份和贡献。 要是能配上点历史故事,那就更好了!

伯颜,原名叫师圣,字宗道,是哈剌鲁氏家族的人,祖上世代居住在开州濮阳县。伯颜三岁的时候,就经常用手指在地上画画,一会儿画三个点,一会儿画六个点,就像算卦一样。六岁的时候,他学习了《孝经》和《论语》,很快就背诵下来了。长大一些后,他拜宋朝进士黄坦为师学习。黄坦说:“这孩子天赋异禀,悟性超群,不是一般读书人能比的。”于是就让他改姓颜,并给他取了名字和字。过了一段时间,黄坦对他说:“我教不了你了。儒家经典都有朱熹的注释,你回去自己好好研究吧。”

至正四年,朝廷征召他进京,授予他翰林待制官职,参与修撰《金史》。工作完成后,他就辞官回家了。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起用,担任江西廉访佥事,几个月后因为生病辞职。回到家乡后,慕名来求学的学生有上千人。至正十八年,河南的贼寇蔓延到河北,伯颜向省里的官员建议,要组织乡民组成十人或五人一组的队伍来保卫自己。很快,贼兵大举进攻,伯颜就带领乡亲们渡过漳水,向北撤退,跟随他的人有几十万人。到了磁州,他们遇到了贼兵。贼兵知道伯颜是大名鼎鼎的学者,就活捉了他,想让他投降。贼将用富贵利禄来诱惑他,伯颜坚决不屈服,痛骂贼寇,然后昂首挺胸地接受了杀戮,和妻子一起殉难,享年六十四岁。

有人剖开他的肚子,发现他的心脏上有很多小孔,人们说:“古人说圣人的心有七窍,这位难道不是贤士吗?”于是人们就用土把他们掩埋了。有关部门上报了这件事,追赠他奉议大夫、佥太常礼仪院事官职,并谥号为“文节”。太常寺在讨论谥号时说:“从守城的角度来看,伯颜没有守城的责任,但他为国捐躯,可以和江州守将李黼相提并论;从风纪的角度来看,伯颜没有在职的责任,但他为国捐躯,可以和西台御史张桓相提并论。他一生都有益于国家的学问,临危不惧,坚守节操,这正是古人所说的君子啊!”当时的人都认为这个评价很准确。

朱春,我们不知道他的籍贯,曾任三原尹。明军攻克奉元后,朱春对妻子说:“我应该以死报效国家。”妻子说:“你尽忠报国,我怎么会不能为国尽节呢!”于是他们一起投崖自尽。

同时,谷廷珪,襄阳尹。铁木哥的军队入侵,官员们都逃跑了,只有谷廷珪和主簿张德没有逃跑,结果被俘,他们宁死不屈,最终被杀害。

话说这位买住大人,在韶州当路同知,为人清正廉洁,名声很好。元朝至正年间,郴州的贼寇攻陷了乐昌县,买住大人就带领义军打败了贼寇,收复了乐昌、乳源等县。可惜后来他生病了,死在了军营里,当地老百姓都很敬重他,还为他立了庙祭祀他。

接着说张凤仪,他也是个有血性的汉子,率领义军追击贼寇,结果兵败被俘,宁死不屈。他儿子张万里后来抓住了贼寇首领,竟然把贼首的肝挖出来吃了!之后,张万里继承了他父亲的官职。后来赣州城被贼寇围困,张万里出战,身受重伤,一边骂贼寇,一边壮烈牺牲。

再来说说熊义山,他是安乡人,官做到万户。倪文俊的军队打来了,抓了县令张继和,熊义山就带着大家坚守黄山寨,全县的人都听他的。过了两年,倪文俊又来攻打,逼熊义山投降,熊义山破口大骂,结果倪文俊剖开了他的肚子,杀了他。还有罗邦佐,他是石城人,平定海寇有功,被封为廉州总管。他儿子罗震是敦化州总管,孙子罗奇是曹州路同知,曾孙罗元是廉州路同知。他们一家子,祖孙四代,都为国捐躯,真是忠义之门啊!

曹彦可,亳州人。当时妖贼作乱,一群贼寇跑到曹彦可家,逼他写旗帜投降。曹彦可骂道:“我是一个读书人,只知道忠君爱国,宁死也不肯投降你们这些贼寇!”结果被贼寇害死了,朝廷后来追赠他“节愍”的谥号。

同一时期,还有陈道夫,怀宁人,被朝廷任命为怀宁县令。他多次抵抗贼寇,最后城池失守,战死沙场。

梅实,宣城人,在集庆路总管府当照磨。至正年间,明军围城,梅实就和朋友李端说:“情况危急了,我们应该以死报国!”城破后,他们全家都被杀害了。

吕复,福清人,代理长乐县令。明军攻入福州,吕复说:“我祖祖辈辈都吃着朝廷的俸禄,不能以死报国,怎么去见列祖列宗呢?”说完就自缢身亡了。

最后一位是堵简,字无傲,金坛人,擅长写诗,元朝末年在江浙行省当检校官,后来被平章庆童任命为参议。兵败被俘后,他宁死不屈。

囊果歹是四川省的平章政事,官职很高啊。当时明玉珍占领了重庆,囊果歹就和右丞完者都、参知政事赵资一起带兵去嘉定,到了大佛寺,想夺回重庆。明玉珍派他弟弟明二去打仗,双方僵持了半年。后来明玉珍又派明二绕道攻打成都,攻陷了成都,还抓了囊果歹和赵资的妻子,送给了明玉珍。囊果歹的老婆跟船夫说:“我们家祖上三代都受过朝廷的恩宠,我是平章夫人的身份,现在却遭受这样的侮辱,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列祖列宗啊!”说完就跳江自杀了。

赵资的老婆被抓后,明玉珍对她还挺客气。当时赵资正在凌云山守城,明玉珍就暗示赵资的老婆劝赵资投降。快要打仗的时候,明玉珍把赵资的老婆和孩子带到阵前,让她喊赵资:“我和孩子都被抓了,明元帅对我们母子很好,你应该赶紧投降,这样才能保住我们母子的性命。”她儿子也哭着喊爸爸救命,两军将士都被感动了,眼泪都下来了。赵资拉弓搭箭,大声说:“你这个蠢女人,你不死留着干嘛?你看看平章夫人的下场!”一箭射死了她,还想射她儿子,结果被士兵们拦住了,母子才得以幸免。明玉珍带兵进攻,官军大败,完者都、囊果歹、赵资都被抓住了。明玉珍劝他们投降,囊果歹说:“我是元朝的皇亲国戚,怎么可能投降?除了死,我什么都不说!”赵资说:“我身为参政,却没能平定叛乱,罪该万死,怎么敢帮着叛贼?还是快死的好!”完者都只是低着头长叹而已。最后他们都被明玉珍杀害了,四川人称他们为“三忠”。

周冕,字时中,是江西庐陵龙湖人。年轻时就爱读书,觉得自己非常有才华。他从文学方面做官起家,做到连山县尹,因为清廉正直而闻名。后来贺州的土匪周满造反,官兵去讨伐,却打不赢。有人说:“如果周县尹去,周满就会投降。”周冕就去了,土匪们都跪下迎接他,然后投降了。他后来官至亚中大夫,广东宣慰使。至正年间,监郡纳速儿丁起兵,周冕和前任松江府同知刘公福一起带兵回到龙湖,土匪很多,假装派人来谈判,周冕放松警惕,接受了他们的投降,结果被杀害了,刘公福也死了。纳速儿丁后来还为他们立了祠堂祭祀。

庐陵人罗辉,字明远,大家都叫他明远。他性格豪爽,讲义气。听说红巾军来了,立马散尽家财,招募敢死队,准备抵抗。红巾军攻打吉安,明远带领三百多敢死队员,在城东跟敌人打仗,打得红巾军溃不成军,吉安城很快就被收复了,明远却战死了。

雷州人王成,天生就勇猛,人称“帽儿王”。当地经常有猺族山贼入侵,王成每次都戴着一顶皮帽子,冲锋陷阵,山贼看到他就跑。别人戴着他的帽子上战场,山贼也吓得逃跑。有一次猺族山贼入侵雷州,元帅张不儿罕孛温率领军队抵抗,山贼却抄近路来到城下。官军回救,王成第一个冲上去,连杀好几个山贼,大获全胜。可是,他胜利后没有做好防御准备,山贼又射来毒箭,王成中箭身亡了。后来,百姓和军队一起在黑神祠祭祀他。

江西人游宏道,当过化州通判,为官清廉,从不苛刻百姓。元朝至元九年,海贼袭击合浦,宏道拿出自己的钱财悬赏捉贼,带领吴川、张友明等七百多义兵,联合其他郡的军队,在澄迈的石蠙港抵抗海贼。吴川、张友明他们打得很卖力。很快,猺族士兵游水逃跑了,海贼乘胜追击,包围了官军。游宏道和主簿木薛飞、同知罗武德以及张友明一起战死。

益都人王英,字邦杰。他性格刚强,很有节操,力气大得惊人,擅长骑马射箭。他继承父亲的职位,做了莒州翼千户,父子俩都用双刀,人们称他们为“刀王”。至元二十九年,江西行枢密院命令他讨伐南雄的贼寇丘太老。贼寇突然来袭,王英奋勇作战,大败贼寇,斩杀了他们的首领刘把东。元贞元年,他跟随左丞董士选讨伐大山贼刘贵,活捉了刘贵。延祐二年,宁郡发生叛乱,行省命令王英率领各万户的军队讨伐,王英屡战屡胜,斩获颇丰。行省平章李世安派王英去迎接江浙平章张闾,在木麻坑,王英擒获了贼寇蔡五九。他又追击贼寇到上虎嶂,遇到三千多名贼寇,全部歼灭了他们。

公元1321年,因为大臣们的推荐,他被任命为忠武校尉,益都淄莱万户府副万户。公元1328年,他又升任宣武将军。公元1332年,行省派他去招捕桂阳州的贼寇张思进等人,总共有两千多人。他凭借自己的威望,那些贼寇都纷纷请求投降。公元1333年,他被任命为怀远大将军,同时兼任海北海南道宣慰使司的事务。公元1340年,万安军的贼寇吴汝期等人造反,他一到,那些贼寇就都被抓住了。没过多久,李志甫在漳州起兵造反,刘虎仔在潮州也起兵造反,朝廷下令让江西行省右丞燕帖木儿去讨伐他们。这时候他已经退休了,平章政事伯撒里对他的僚属说:“除了刀王(指这位将军),没人能平定这些贼寇。虽然他年纪大了,但可以用大义来激励他。”于是派人把他请来。等到贼寇平定后,他的功劳最大。

到了至正年间,毛贵攻陷了益都。他当时已经九十六岁高龄了,就对儿子弘说:“我年纪大了,不能报答天子,难道要吃敌人的粮食苟且偷生吗?”于是好几天不吃不喝,最后就去世了。毛贵听说后,派人准备棺材和寿衣来安葬他。准备下葬的时候,抬他的尸体,却抬不动。于是焚香祈祷说:“公子弘请求您老人家回先祖的墓地安葬。”祈祷完毕,尸体竟然自己坐了起来,在场的人都感到非常惊讶。山东宣慰使和宪司向朝廷请求为他追赠荣誉,有人说:“他不吃敌人的粮食,饿死在芹泉,有伯夷叔齐的风范。”芹泉谷,就是他居住的地方。

普颜不花,字希古,是蒙古族人,为人豪爽,很有抱负。公元1345年,他从国子生考中进士,而且是第一名,被授予翰林修撰的官职,后来调任河南行省员外郎。公元1351年,升任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蕲黄的贼寇徐寿辉来攻打,普颜不花在防守作战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公元1356年,他被任命为江西廉访副使,不久后被朝廷召回,授任益都路达鲁花赤,后来又升任山东廉访使,再次升迁为中书参知政事。

十八年的时候,皇上派我和治书侍御史李国凤一起去江南平叛。到了建宁,江西的陈友谅派邓克明来攻打。那些高官,比如平章政事阿鲁温沙他们,都偷偷跑掉了,晚上就溜了。李国凤当时驻守在延平,城破了,他也逃跑了。而我普颜不花说:“我奉命来到这里,怎么能逃跑呢?我誓与这座城共存亡!” 于是下令在城门上修建瓮城,前后抵抗了六十四天,城池依然完好无损。

第二年,朝廷把我召回,任命我为山东宣慰使,后来又升任枢密院事、行省平章,镇守益都。明朝军队压境,我拼死抵抗。城破了,平章保保投降了。我回到家告诉母亲说:“儿子不能做到既忠于朝廷又尽孝于您了,我的两个弟弟会好好照顾您的。” 我向母亲磕头行礼,然后回到官署,坐在堂上。 明军主将听说我贤名,一再召见我,但我就是不去。后来他们把我绑了起来,我说:“我可是元朝的进士,官至一品,做臣子就要为自己的君主尽忠。” 我始终不屈服,最后被杀害了。

在此之前,我的妻子阿鲁真,把家人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说:“我丈夫受了朝廷的恩惠,我也被封为齐国夫人。现在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们只有死路一条了。” 家人们都叹息哭泣。 随后,我的两个弟弟的妻子,分别抱着年幼的孩子和丫鬟、侍妾投井自尽了。等阿鲁真想要跳井的时候,井里已经装不下了,她就抱着孩子跳进了院子北边的另一口井。我的女儿、妾室的女儿、孙女,也都跟着一起自杀了。

当时有个叫申荣的人,是山东行省平章,镇守东昌。申荣看到各郡县都投降了,就告诉他父亲说:“人活在世上,不能做到既忠于朝廷又尽孝于父母的,就是我了。” 他父亲问:“怎么回事?” 申荣说:“城里兵力太少,敌不过敌人,如果作战,城里万人的性命都会因我而丧失,我只有死来报效国家了。” 于是他就上吊自杀了。

闵本,字宗先,是河南人,性格刚正不阿。年轻的时候就被选拔为礼部的小官吏,后来御史大夫看重他的才能,把他招到自己手下当幕僚。他平反了不少冤假错案,名声很好,之后升迁到御史台当照磨,一步步升到枢密院都事,又当上了监察御史,最后升到吏部尚书,还先后管理过刑部和户部。闵本家里一直很穷,而且还患有眼疾,曾经上奏章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批准,反而授予他集贤侍讲学士的职位。明军兵临京城,闵本对妻子程氏说:“国家的局势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我早就预料到了,可是我却没能为国家建立功勋,报效朝廷,还有什么脸面苟且偷生呢!”程氏回答说:“您能为国捐躯,我还有什么好留恋的呢!”于是闵本穿上朝服,和程氏一起朝北叩拜,然后在墙上写下“元中奉大夫、集贤侍讲学士闵本死”几个大字,之后就一起自缢身亡了。他们的两个女儿,大女儿叫真真,小女儿叫女女,看到父亲死了,也跟着自缢而死。

拜住,字闻善,是康里人。他官至翰林国史院都事、太子司经。当明军打来的时候,拜住对家人说:“我的祖先海蓝伯被封为河东公,曾经和太祖一起侍奉王可汗。后来太祖打败了王可汗,收服了各部落,我的祖先就带着几十个骑兵向西北逃跑了。太祖派人追问他,他说:‘我以前和皇帝一起侍奉王可汗,现在王可汗已经被灭了。如果要为王可汗报仇,那皇帝就是天命所归;如果要改换门庭侍奉皇帝,我的心里又过不去,所以才逃到这么远的地方,准备在这里度过余生。’这是我祖先说的话,而且我的祖先出生在漠北,都能说出这样的话,我生长在中原,读过圣贤书,难道不明白大义吗?更何况我们家族世代受国家厚恩,我也一直拿着国家的俸禄。与其苟且偷生,不如为国捐躯!”说完,他就投井自尽了。他的家人把他埋葬在房子的东边,并烧了他的书作为殉葬品。

赵宏毅,字仁卿,是河北晋州人。从小就爱学习,家里穷,没书读,就在大户人家当佣人,白天干活,晚上借书看书。后来,他跟着临川的吴澄先生学习,先是在翰林院当抄写员,后来又升任国史院编修,最后调到掌管音乐的大乐署当主管。明军打进京城的时候,赵宏毅叹了口气说:“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这是古话啊。我现在无力拯救国家,只能以死报国了!”于是,他和妻子解氏一起上吊自杀了。

他儿子赵恭,在中书省当管勾,跟妻子告别时说:“现在皇帝北逃,我们父子吃着朝廷的俸禄,却没能出一份力。现在父母都死了,我还怕死吗?”有人劝他说:“咱们官职低微,何必这么苦呢?”赵恭呵斥道:“你可不是我同类!”然后穿着官服,朝北拜了拜,也上吊自杀了。赵恭的女儿,名叫官奴,十七岁,看到父亲死了,正哭着呢,这时邻居大妈来了,劝她一起逃出去,说:“你还年轻没嫁人,逃到哪里去呢?”官奴不听,大妈想强行拉她走,官奴说:“人活在世上,就算活到一百岁,也总归要死。”于是她偷偷溜进正堂,解下衣带自尽了。

与此同时,张正蒙,绍兴人,当着税务提领。明军打进来的时候,张正蒙对妻子韩氏说:“我是元朝的官员,理应以死报国。”韩氏说:“你为国捐躯,我殉节而死,都可以。”于是他们俩一起上吊自杀了。他们的女儿池奴跳崖自杀了,另一个女儿越奴,日夜守在父母的尸体旁,最后饿死了。

徐猱头,大兴人。明军打来的时候,他妻子岳氏说:“强盗来了,恐怕会被玷污,怎么办?”徐猱头说:“只有死了!”夫妻俩一起自焚而死。他母亲王氏和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也一起死了。

黄哻,字殷士,是江西抚州金溪人。他学识渊博,精通经史,擅长写作,尤其诗作造诣很高。至正十七年,因为左丞相太平的推荐,他被任命为淮南行省照磨。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调到国子监当助教,后来又升迁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监丞,最后做到翰林待制,还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到了至正二十八年,京城被攻破了,黄哻叹息说:“我凭借儒学入仕,多次蒙受皇恩,做过学生的老师,在朝廷上也担任过发言人。现在就算没有我的战死,我也没脸去见天下的读书人了!”于是他就投井自杀了,享年六十一岁。他留下了一些诗文流传于世。

同县的邓烈,字季谟,在至正年间,金溪遭到敌人入侵,他带领族人奋勇抵抗,战死沙场。同时,余干的李弁和临川的刘德余也都是这样,都因为领导义军抵抗而战死。

朴赛因不花,字德中,是肃良合台氏族人。他天生神力,擅长骑射。他最初由速古儿赤提拔,担任利器库提点,后来又升任资正院判官,一步步升迁到同知枢密院事,之后又升任翰林学士,接着被提升为承旨,还被赐予虎符,兼任巡军合浦、全罗等地的万户都元帅,之后又担任大司农,然后外放岭北行省右丞,最后升任平章政事。至正二十四年,甘肃行省因为孛罗帖木儿杀害了皇后和皇孙,派人报告给平章政事也速答儿,想要让他发布告示通知大家。朴赛因不花坚决反对,说:“这是大事,怎么能轻易相信呢?况且也没有正式的公文和印信!”最终没有发布告示。后来证明,甘肃行省的报告果然是虚假消息。

后来,皇太子在冀宁抚军,授权任命朴赛因不花为翰林学士承旨,之后又升任集贤大学士,再升任宣政院使,最后被任命为中书平章政事。明军逼近京城,朝廷命令朴赛因不花以元朝官员的身份守卫顺承门,他手下的兵只有几百个疲惫不堪的士兵。他叹息着对身边的人说:“国事到了这个地步,我只知道要和这座城门共存亡!”城池失守,他被俘虏,见到明军主将后,只请求速死,毫不屈服。主将命令把他关押在营中,但他始终不屈服,最后被杀害了。

话说当时有个叫张庸的人,字叫存中,是温州人,特别擅长算命,精通太乙数。赶上天下大乱,他就拿着自己的计策去见经略使李国凤,李国凤觉得他不错,就推荐他了。张庸被朝廷任命为福建行省员外郎,负责治理杉关的军队。过了一段时间,他去京城办事,顺便把自己的太乙数图献给了皇帝。皇帝很欣赏他的才能,就提拔他做了秘书少监。后来皇太子成立了大抚军院,又让张庸去团结房山地区的军队,升官做了同佥将作院事,后来又当上了刑部尚书,官越做越大。

等那些山寨都投降之后,张庸负责守卫骆驼谷。他派手下段祯去向扩廊帖木儿求援,结果没得到回应。张庸一个人在那里坚守抵抗了好几天。后来,山寨里有个叫李世杰的人把张庸抓出来投降了,想把他献给敌军主将。张庸宁死不屈,最后他和段祯一起被杀害了。

另一个叫郭庸的人,字允中,是蒙古人。他从国学生做起,后来当上了西台监察御史,还弹劾了丞相脱脱的弟弟也先帖木儿,结果被贬到兴中府做了个小官。后来脱脱失势了,郭庸被朝廷召回,官职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中书参知政事,位高权重。等明朝军队攻入京城的时候,有人把他抬到齐化门,让他向明军下跪投降。郭庸说:“我各为其主,为什么要向你们下跪?” 他宁死不屈,最终壮烈牺牲了。

丁好礼,字敬可,是蠡州人。他精通律法和算术,被朝廷任命为中书省的官员,后来又当上了户部主事,升迁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之后又回到京城担任户部员外郎,再次担任监察御史,然后升任户部郎中,再升为侍郎,最后被任命为京畿漕运使。他建议在通州设立漕运管理机构,认真研究漕运的利弊,并写成了一本书。 他后来又升任户部尚书,拜参议中书省事,之后又升任治书侍御史,被外派到辽阳行省担任左丞。还没等他上任,就被留下来担任枢密副使。至正二十年,他被任命为中书参知政事。

那年京城闹大饥荒,正赶上元寿节,朝廷照例要举行盛大的宴会。丁好礼说:“现在老百姓都饿得父子相食了,应该反省自身,以平息天灾,不应该再举行宴会了!” 但是他的建议没被采纳,于是他就请求辞职,以集贤大学士的身份退休,朝廷还给他发放了全额俸禄。后来扩廓帖木儿送给他一百石麦子,他也没接受。至正二十七年,他又被起用,担任添设平章,不久因为意见不合而辞官,朝廷特封他为赵国公。明军攻陷京城后,有人劝他去拜见明军主将,但他怒斥道:“我一个小小官员,做到一品大员,如今已经老了,剩下的只有死了!” 几天后,明军主将派人召见他,他坚决不去,最后被人抬到齐化门,慷慨陈词,始终不屈服,最终被害,享年七十五岁。

朱公选,字克用,是乐平人,官至监察御史。明军逼近京城时,惠宗皇帝召集皇室成员商议逃往北方,宦官赵伯颜不花痛哭流涕地劝谏说:“这天下是世祖皇帝打下来的,陛下应该誓死保卫,怎么能轻易放弃呢!” 但是惠宗皇帝不听劝,半夜打开城门向北逃跑了。朱公选上书劝阻,但没有成功,于是他只能跪着把皇帝送出国门,然后回家自杀了。

孙德谦,是睢州人,官至大都行省平章政事。大都城陷落后,惠宗皇帝北逃,明军包围了大同,孙德谦坚守城池,他知道自己无力抵抗,就写下遗书,作诗数首,诗词慷慨激昂,然后服毒自尽。

叶兰,字楚庭,是鄱阳人,官至太常礼仪院奉礼。明朝初期,周伯琦奉召前往金陵,叶兰写诗讽刺他。后来周伯琦想推荐他做官,叶兰说:“我祖祖辈辈都是元朝的臣子,我不能为明朝效力!” 最后他投石桥自尽。

张昶是宛平人,官做到户部尚书,后来奉命去招降明太祖。明太祖留下了他,欣赏他的才华和聪明,任命他为参知政事。表面上,张昶表现得很忠诚,和杨宪、胡惟庸都相处得很好,但心里其实一直很不痛快,毕竟他是元朝的旧臣嘛。他曾经跟亲近的人说:“我还想回老家呢!” 朝廷以为张昶死了,就追赠官职和谥号,还录用了他的儿子。

后来李文忠攻下杭州,抓到了元朝的平章政事丑的和长寿等人。明太祖把他们放了,让他们回北京。张昶暗中托他们俩给元惠宗上密奏,还捎信给他儿子张存仁。 这时候张昶生病了,杨宪去看他,在张昶的卧室里发现了密奏的草稿,就报告给了明太祖。明太祖下令都督府调查审问。张昶留下了八个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结果张昶就被杀了。

伯颜子中,祖上是西域人,后来搬到了江西。他从小好学,虽然曾经被举荐,但考试没考上。后来行省把他聘为东湖书院的山长,又升迁为建宁路的教授。江西发生盗乱的时候,行省任命伯颜子中为都事,让他去守赣州。伯颜子中带着学生们赶到赣州,结果赣州已经被攻破了。他紧急招募官吏和百姓,在城下跟贼寇作战,结果兵败,伯颜子中就从秘密小路逃到了福建。

汀州的将领陈有定很了解伯颜子中的名声,任命他为行省员外郎。伯颜子中想出了奇计,用陈有定的军队收复了建昌。然后他乘船出海,到元朝的大都献捷,升迁为行省郎中,后来又升任吏部侍郎。他奉命去广西,调何真率兵去救福建。结果到了福建,发现何真已经投降了明朝。伯颜子中这时候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一条腿,但没死。到了明军军营,主将觉得他很正直就放了他。伯颜子中于是改了名字,戴上道士的帽子,在江湖上游荡。

明太祖多次寻找伯颜子中,但都没找到,还把他的妻子儿女都抓进了掖庭。伯颜子中却一直躲着,不肯露面,他说:“我是元朝的臣子,为元朝而死,这是我的责任,管我妻子儿女什么事!”他买了毒药带着,说:“这是我的志向!”没过多久,伯颜子中偷偷回到了江西。江西布政使沈元暗中把这件事告诉了明太祖,明太祖派使者带着皇帝的诏书和赏赐去聘请他。使者到了,伯颜子中放声大哭说:“我死得太晚了,竟然要用诏书来玷污我!” 祭奠完祖先和老师朋友后,他就服毒自杀了。

王翰,字用文,也叫那木罕,老家是河西,祖上当过卢州的千户,后来就成了庐州人。他继承了家里的千户职位,很有能力,被朝廷推荐,先升任卢州路治中,后来又调到福州路。正好碰上三魁起义,王翰亲自去他们的营寨,劝他们投降。之后他又升任同知,再升理问,负责永福、罗源两县的政务。泉州有个土官叫柳莽,很嚣张跋扈,还勾结其他郡县,王翰到任后,把他们都给收拾了。后来又升任行省郎中、潮州路总管。元朝灭亡后,他隐居在永福山里,戴着黄帽子,穿着粗布衣服,自号友石山人。 有人上书推荐他,朝廷下旨召他,他叹道:“女子岂可更适人哉!”然后就生病了,不吃药,官府逼着他上路,他就用刀自杀了,还留下一首诗给朋友吴海:“昔在潮阳我欲死,宗嗣如丝我无子。彼时我死作忠臣,覆宗绝嗣良可耻。今年辟书亲到门,丁男屋下三人存,寸刃在手顾不惜,一死了却君亲恩。”王翰为人刚强正直,精明敏捷,生活非常节俭,做了二十多年官,家里一点积蓄都没有,为官以爱民为本。平时喜欢读书写诗,有诗集《友石稿》流传于世。他的儿子王偁也很有才华。

蔡子英,永宁人,至正年间考中了进士。当时扩廓帖木儿平定了河南,设立官府,让他当参军事,后来一路升迁到行省参政,一直待在丞相幕府。扩廓帖木儿兵败后,蔡子英只身一人骑马逃进关中,躲到南山里去了。明朝官府抓住了他,押解到京城,过江的时候,他一夜之间就逃跑了,改了名字,给人当苦力做舂米的工作。过了很久,他又被抓住了,被押送到汤和那里。蔡子英对他拱手行礼,却不下跪,汤和生气了,强迫他跪下,蔡子英还是不肯,汤和就用火烧他的胡须,几乎烧光了,蔡子英依然骂骂咧咧,丝毫不畏惧。蔡子英有个妻子,流落在河南,这时候想见他。蔡子英却骗他说:“我早就成了鳏夫。”最终没让他妻子见到他。

到了北京,朱元璋想给蔡子英安排个官职,让他住到外面去。蔡子英就写了一封信给皇上说:“皇上您心胸宽广,大度仁慈,像我这样亡国之臣都没杀,我真是惭愧啊,辜负了皇上的恩德。以前打仗失败,差点儿被砍头,侥幸活下来,逃亡了七年。官兵费了很大劲抓我,我本来就罪该万死,还得罪了朝廷的大臣,皇上您没把我交给法办,让我能穿着官服,住在外面,真是感激涕零,就算死了也报答不了您的恩情。我身体不好,脑子也不太清楚,吃药打针都没用。我本来就是个读书人,却跑去当兵,多亏了北方的主帅推荐,当了七次官,骑马打仗十五年,可是一点功劳都没立,对不起国家。退下来后,也没能为国家尽忠,真是愧对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们。国家动乱的时候,我还丢了脸面,对不起国家。皇上您已经建立了伟大的功业,住进了华丽的宫殿,而我却拿着刀枪,守着堆积如山的粮食,心里还觉得不够尽力,您还下令整顿学校,表彰那些为国捐躯的人,警示后世,怎么会让像我这样的逃犯来玷污新朝的盛世呢!皇上您可怜可怜我吧,别把我杀了,或者发配到瘴气弥漫的边疆,让我去那种没有人烟的地方自生自灭吧,我就吃点野菜活下去好了。”

信送上去后,朱元璋更加惊讶蔡子英的为人,暗中告诫看守的人要好好对待蔡子英。每天都派人去问候他的起居,不让天下人说他杀害了忠义之士。有一天晚上,蔡子英哭个不停,别人问他为什么哭,他说:“我在想我的旧主啊!”然后就写了一份奏章上报。朱元璋叹息道:“我何必为难蔡子英呢,让他在九泉之下一直骂我吗!”于是就把他送出塞外了。

狄琮,字子玉,是保德州人。他身材高大,很有气节,读书能理解大义。朱元璋当太子的时候,就把他召来当晋王的侍卫。晋王到云南开府建藩,狄琮被提升为奉议大夫、王府司马,王府里的事情都来问他拿主意。晋王被封到西部边疆镇守,狄琮又升任朝列大夫、内史府司马。没多久,他又升了大中大夫。狄琮因为一些事情进献建议,总是直言不讳,有话就说。晋王去世后,狄琮悲痛欲绝,吐血而死。临死前,他叫来儿子狄东山,告诫他说:“做臣子,最重要的就是忠诚和孝顺,你一定要记住!”狄东山为人正直,继承了他父亲的遗风。他被授予中书舍人,后来升任监察御史,之后外放担任同知大都路都总管。因为才能出众被选拔为礼部郎中,后来升任大中大夫,又兼任宣徽院同佥,最终去世。

夏侯尚元,字文卿,是松江华亭人。十六岁的时候,他梦见神仙给他传授了什么东西,从此以后,写文章下笔就能成文。后来他到京城去,翰林学士承旨赵孟頫推荐了他,让他去见仁宗皇帝。英宗当太子的时候,召他去讲故事。英宗即位后,授予他侍仪司典薄的职位。英宗被杀后,夏侯尚元辞官回家了。等到明宗南迁回朝,夏侯尚元去和林拜见了他。明宗暴毙后,夏侯尚元被武平王铁忽思不花留了下来。武平王死后,他的哥哥嘉王晃火帖木儿又把他留了下来。郯王彻彻秃听说他的名声,召见了他,并对他非常礼遇。彻彻秃为人严肃,很少笑,但跟夏侯尚元说话却能滔滔不绝,整天聊个没完。郯王曾经对身边的人说:“我得到这个人,就像得到了一位御史,如果我有错,他会直接指出来,更何况你们呢!”因此,郯王身边的人都很嫉妒他,夏侯尚元于是就称病辞职回家了。

1277年,彻彻秃进京朝见。丞相伯颜想把女儿嫁给他,但彻彻秃拒绝了。伯颜很生气,就和枢密院的人延不花合伙,想陷害彻彻秃。

第二年,伯颜派人去跟昌王实蓝朵儿说,说郯王彻彻秃要造反。当时彻彻秃在和林,就被抓到枢密院大牢里审问,还审了他的家奴,但啥证据也没找到。12月,伯颜伪造圣旨,在光熙门外杀了彻彻秃。

第二年二月,伯颜因为这件事被免职了。尚元到了京城,给皇帝写信说:“郯王守卫北边国门十九年,忠心孝顺,天地鬼神都看得见,结果却被杀害,他的子孙也被流放,含冤莫白,皇上根本不知道真相。现在枢密院的脱脱大人,不顾个人恩怨,一心为国,恳请皇上派脱脱为郯王建庙祭祀。”

他又写信说:“郯王统领十八万大军,将领都是他平时信任的人,如果他真有反心,早就跟他们一起谋划了,怎么可能跑到千里之外,跟别的王爷一起图谋不轨呢?这连小孩子都知道不可能啊!何况昌王跟郯王本来就有仇,他的话怎么能相信呢!”但是这些信都没得到回复。

尚元又给皇帝写信,在皇宫门口哭喊,朝中大臣都感叹说:“这是古代的义士啊!”大臣们这才把这事儿告诉了皇帝。七月,皇上宣布为郯王平反昭雪,派人去祭奠,还把郯王的财产还给了他的子孙。

尚元长舒一口气说:“我为主人报仇雪恨的事儿做完了,可以走了。”然后他就回家了,不久后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