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乐,就是管乐队的头儿,负责管理宴会上用的乐器和乐队。
这乐队可不是闹着玩的,里面各种乐器应有尽有,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演奏起来那叫一个气势磅礴,锣鼓喧天,简直能震天动地! 想当年,多少达官贵人,都为他们的演奏倾倒,啧啧称赞。
这大乐的职位,可不是谁都能当的。必须得是精通音律,有丰富经验,还得有领导才能的人才能胜任。 你想啊,管那么多乐手,协调他们的演奏,还得让演奏效果达到最佳,这得费多少心思啊!
所以说,这大乐的责任重大,不仅要保证宴会的音乐效果,还要维护乐队的纪律,管理乐器的保养等等,真是事无巨细,样样都要操心。
总之,大乐这个职位,既体面又辛苦,既有权力又有责任,可不是个轻松的活儿。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这说的就是那些默默奉献,为盛世乐章添砖加瓦的人吧。 他们或许不会留下赫赫战功,但他们的付出,却为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乐署啊,有个乐令,还有一个乐丞,负责管理郊庙祭祀的音乐。各种祭祀音乐,郊庙祭祀用宫县乐,乐工有261人;社稷祭祀用登歌乐,乐工有51人。这两种祭祀音乐一共用312个乐工,另外还有50个替补的。
祭祀前一个月,就要召集乐工们练习乐器和舞蹈。祭祀前一天晚上,乐器要放在庭院里过夜。东西两边各摆放12个编钟,按照十二时辰的位置摆放。编钟在左边,编磬在右边。黄钟这个音的钟放在子位,也就是通街西边;蕤宾这个音的钟放在午位,也就是通街东边。每个时辰用三个钟,叫做一肆,十二个时辰一共用36个钟。四个角上竖起乐器架,左边是柷,右边是敔,放在乐器架的北面。唱歌的乐工排在后面,一共32人,面对面坐着。接着是巢笙、箫、竽、籥、篪、埙,还有长笛。瑟在柷敔的东边和西边,在前面列队。路鼓、路鼗在后面。(郊祀的时候用雷鼓、雷鼗。)闰余匏放在箫的东边,七星匏放在西边,九曜匏排在后面。一弦琴放在路鼓的东边和西边,东边一个,西边两个。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依次排在后面。(一弦琴有三个,五弦琴以下的琴都有六个。)乐工们坐着的时候,高一点的用木凳,地上铺着毡子。
在横街南边稍微偏东的地方立起四个标志。舞蹈的位置在乐器架的北面。文舞的乐工左边拿着籥,右边拿着翟;武舞的乐工左边拿着干,右边拿着戚;一共64人。祭祀当天,乐工们要先进去就位。两位舞师,两位执纛的人,带领文舞在标志的南边站好。武舞和那些拿着乐器的乐工,则在宫县的两边等候。乐器有:鼗两个,双铎两个,单铎两个,铙两个,錞两个(两个錞需要六个人操作),钲两个,相鼓两个,雅鼓两个,一共20件乐器。文舞退下后,两位舞师,两位执旌的人,带领武舞上前,站到文舞原来的位置。文舞退到乐器架旁边。
在殿前的檐下还设置了登歌乐。(殿前的台阶旁边,放着一张乐床,乐工们坐在上面。)搏拊两个,歌工六个,柷一个,敔一个,都在门里,面对面坐着。一个钟放在檐下东边。一弦琴、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五个,排在后面。两个瑟在琴的东边,笛子、籥、篪在琴的南边,巢笙、和笙各两个,排在后面。埙放在笛子的南边。闰余匏和排箫各一个,排在后面,都朝西摆放。一个磬放在檐下西边。一弦琴、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五个,排在后面。埙放在笛子的南边。七星匏、九曜匏、排箫各一个,排在后面,都朝东摆放。
宗庙祭祀的音乐有九成,舞蹈有九变。黄钟宫调,三成,三变;大吕角调,二成,二变;太簇徵调,二成,二变;应钟羽调,二成,二变。圜丘祭祀的音乐有六成,舞蹈有六变。夹钟宫调,三成,三变;黄钟角调,一成,一变;太簇徵调,一成,一变;姑洗羽调,一成,一变。社稷祭祀的音乐有八成:林钟宫调二成,太簇角调二成,姑洗徵调二成,南吕羽调二成。
每次在宗庙祭祀,乐令站在殿前檐下的东边,朝西站着;乐丞站在乐器架的北边,通街的东边,朝西站着;以使乐舞庄严肃穆。
说书的,咱们接着往下说啊。这协律郎,一共两个人,他们的活儿是管乐律的,得让声音阴阳调和。阳律有六个音:黄钟(子)、太簇(丑)、姑洗(寅)、蕤宾(辰)、夷则(巳)、无射(午)。阴律也有六个音:大吕(未)、夹钟(申)、仲吕(酉)、林钟(戌)、南吕(亥)、应钟(子)。然后呢,再用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这七个音调来润色,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乐器来演奏。总共九个律管,九九八十一,这个八十一就是宫音;再把八十一除以三再减一,得到五十四,这就是徵音;八十一乘以三分之一再加一,得到七十二,这就是商音;以此类推,四十八是羽音,六十四是角音。比如说,黄钟是宫音,那么林钟就是徵音,太簇是商音,南吕是羽音,姑洗是角音,应钟是变宫,蕤宾是变徵。这样一来,就有了七个音调和十二个律管,互相之间又可以作为宫音,一共能组成八十四种调式。
大型祭祀的时候,协律郎得穿礼服,一个人站在大殿柱子西边,朝东站着;另一个人站在县衙北边通往大街的西边,也朝东站着,负责指挥乐队演奏。殿上的人主要负责唱歌,殿下的人主要负责管县衙那边的乐器。演奏的时候,他们得跪下,俯身行礼,然后举起指挥棒开始演奏,乐工们就敲击鼓和柷(zhù)来演奏,乐曲停止的时候,就放下指挥棒,乐工们就敲击敔(yǔ)来表示乐曲结束。现在指挥棒一般是其他人拿着,协律郎就只管行礼就行了。
接下来说乐正,乐正有两个人,还有两个副手,他们负责教乐舞、保管乐器、安排乐队的位置。祭祀的时候,两个人站在殿内,两个人站在县衙之间,负责指挥乐队演奏。殿内的人负责观察献祭的人献祭时乐队的演奏,用笏(hù)示意照烛(一种照明工具)的开关,照烛的开关就用来指挥殿下的乐队。如果要开始唱歌,就用笏示意柷和敔就可以了。县衙之间的人负责向殿上示意照烛的开关。等到开始第一次献祭的时候,照烛亮起来,他们也用笏示意柷和敔。
最后是乐师,还有一个负责乐谱的人,他们负责教乐工们演奏。祭祀的时候,他们站在县衙之间,都朝北站着,面对面站着。
四个舞者,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种像牙签一样的东西,叫做“梃”。还有两个人拿着大旗,两个人拿着旌旗。祭祀的时候,他们就在前面跳舞,表演各种舞姿。
舞者们先从南边的标志(南表)跳到第一个标志(第一表),这算是一套动作,也就是一次变化。然后从第二个标志跳到第三个标志,这是第二套动作。再从第三个标志跳到北边第四个标志,这是第三套动作。接下来,舞者们都转身,面向北边标志的北面,然后从第一个标志跳到第二个标志,这是第四套动作。再从第二个标志跳到第三个标志,是第五套动作。接着从第三个标志跳到南边第一个标志,这是第六套动作。如果要跳八套动作,那就从南边第二个标志开始,这是第七套动作。再从第二个标志跳到第三个标志,是第八套动作。如果要跳九套动作,就从第三个标志跳到北边第一个标志,完成第九套动作。
负责指挥乐队的是一个人,他拿着指挥棒,随着乐队演奏的节奏挥舞指挥棒,控制乐队的演奏。
好家伙,这仪式可真复杂!简单来说,就是有两个拿着灯笼的人,负责照亮整个祭祀过程。他们拿着灯笼,音乐响的时候就举着,音乐停了就放下。其中一个人站在大殿门口东边,看着那些官员行礼,用灯笼指挥一下,给个信号啥的。另一个人站在大殿里,等三献礼开始,就引导第一个献祭的人到指定位置,站在他左边。(只有第一个献祭的人有引导,后面两个不用。) 整个祭祀过程中,他们都用灯笼指挥,控制灯光啥的。
第一个献祭的人去洗手的时候,他们就把灯笼放下了,音乐停了也一样。等第一个献祭的人开始动,宫廷和县里的乐队就开始演奏,他洗完东西后,音乐就停了。然后他上台阶,音乐又响起来,从东边台阶上去,到殿门口,音乐又停了,他就站在台阶旁边等着。早上的祭祀结束,第一个献祭的人出殿,音乐又响起来,到指定位置后,音乐又停了。然后司徒(主管祭祀的官员)拿着祭品到各个房间去祭拜,音乐也跟着响停响停的。
接下来是第二个献祭环节,第一个献祭的人去洗手,音乐响;洗完后,音乐停。然后他拿笏板(古代官员上朝时用的板子),音乐又响,他上台阶,到殿门口,音乐停。他走到酒尊那里,倒完酒,音乐响,他到神位前祭酒,行礼,读祝词,音乐停。读完祝词,音乐响,再拜,音乐停。然后依次到每个房间,音乐也是响停响停的,每个房间都演奏自己特有的乐曲。所有献祭结束后,他回到殿门口,音乐响,从东边台阶下来,到指定位置,音乐停。文舞退场,武舞登场,音乐响,舞者站好,音乐停。
第二个献祭的人行礼,没有专门的音乐伴奏,他到酒尊那里倒完酒,拿笏板,音乐响,到神位前献祭,音乐停。然后依次到每个房间,音乐也是响停响停的。所有献祭结束后,回到指定位置,没有音乐。第三个献祭的人行礼,音乐和第二个献祭的人一样,然后一起上殿,祭奠马匹,到神位前,蒙古巫祝念完祝词,音乐响,演奏和司徒献祭时一样的曲子,仪式结束,音乐停。出殿,音乐响,回到各自位置,音乐停。太祝(主持祭祀的官员)收起祭品,音乐响,收完,音乐停。行礼,大家一起拜,送神,音乐响,演奏一遍就停了。
宴乐的乐器啊,首先说兴隆笙。这笙是用楠木做的,形状像个屏风,上面尖尖的,下面平平的,上面用金线雕刻着枇杷、宝相花、孔雀、竹子和云彩,两边竖着侧板,大概占了后面三分之一的位置。中间是个空的柜子,就像笙的匏(páo)一样。上面竖着九十根紫竹管,管子的末端塞着木莲花苞。柜子外面还有十五个小木橛(jué),上面竖着小管,管子的末端塞着铜做的杏叶。下面有底座,底座上雕刻着狮子和象围绕着,座上柜子前面立着一块板,雕刻得跟后面的板一样,板中间有两个皮制的出风口。演奏的时候,会在底座前面放个小架子,把风囊系在出风口上,风囊的表面像琵琶一样,是朱红色的,上面还画着各种花,还有一个把手。一个人按着小管,一个人鼓着风囊,簧片就会随着调子发出声音。这兴隆笙是元朝中统年间,回回国进贡的。它用竹子做簧片,虽然能发出声音,但是没有音律。玉宸乐院的判官郑秀就研究了音律,把音调区分了清浊,又修改了它的制作方法,才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在宫殿里用的兴隆笙,盾牌两旁还各立着一只木孔雀,装饰着真孔雀的羽毛,里面还有机关。每次演奏的时候,需要三个人,一个人鼓风囊,一个人按音律,一个人操作机关,这样孔雀就会随着音乐飞舞。宫殿里总共有十架兴隆笙,是延祐年间增加制作的,这些就不再用孔雀了。(兴隆笙,是元世祖做的,或者说是西域进贡的,然后世祖又改进了一下。凡是宴会的时候,只要这兴隆笙一响,其他的乐器就都跟着演奏了;笙声一停,其他的乐器也跟着停。)
琵琶是用木头做的,琴头弯曲,琴颈很长,有四个弦轴,琴颈上有品位,面板宽阔,有四根弦,面板上装饰着各种花纹。
筝,形状像瑟,两头微微下垂,有柱,十三根弦。
火不思,形状像琵琶。琴颈是直的,没有品位,有小槽,肚子圆圆的像个半瓶子,面板是用皮做的,四根弦,皮绷在一个单独的柱子上。
胡琴,形状像火不思。琴颈是卷起来的,琴头雕刻成龙的样子,有两根弦,用弓拉奏,弓弦是用马尾做的。
方响,是用铁做的。有十六块,挂在磬架上,有两个小角槌。宫廷里用的方响,下面装有带小交叉脚的几,外面罩着黄色的罗绸,上面绣着金线。
龙笛,形状像笛子。有七个孔,横着吹,管子的头部做成龙头的形状,龙嘴里衔着同心结带子。
头管,是用竹子做的管子,管头卷着芦苇叶做成,有七个孔。
笙是用葫芦做底座,上面排列着十三根竹管,一共十三簧。
箜篌是用木头做的,肚子宽阔,肚子下面装有横木,安装了二十四根弦轴,柱头和琴首都像凤鸟的嘴巴一样。
云璈是用铜做的,有十三面小锣,都装在一个木架子上,下面有长柄,左手拿着,右手用小槌敲击。
箫,样子像笛子,有五个孔。
戏竹,样子像竹帘,大概两尺多长,上面系着流苏香囊,拿着它轻轻摇动,用来表示乐曲结束。
鼓是用木头做框架,蒙上皮革,涂上红色的漆,画着各种各样的花纹,鼓面上画着一条盘旋的龙,有两根长长的鼓槌。在朝廷里演奏时,会有一个很大的木架子,演奏者还会坐在高高的座位上击鼓。
杖鼓,是用木头做框架,腰细细的,蒙上皮革,上面系着五彩的绣带,右手用杖击,左手用手拍。
札鼓,样子像杖鼓,但是小一些,左手拿着,右手敲击。
和鼓,样子像大鼓,但是小一些,左手拿着,右手敲击。
秦筝,样子像筝,但是只有七根弦,有弦轴,用竹片拨动。
羌笛,样子像笛子,但是比较长,有三个孔。
拍板,是用木头做的板子,用绳子连在一起。
水盏,是用铜做的,一共十二个,用铁筷子敲击。
元旦的乐舞表演开始了!首先是乐音王队伍出场,(元旦用之。)领队的两位大乐礼官,戴着展角幞头,穿着紫袍金带,手里拿着笏板。后面跟着两位拿着戏竹的,穿着打扮和礼官一样。再后面是八个乐工,戴着花幞头,穿着紫色的窄袖衫,系着铜质的束带。他们演奏的乐器有:三支龙笛,三面杖鼓,一面金鞚小鼓和一块板。演奏的曲目是《万年欢》。他们从东边的台阶走上来,走到皇上面前,然后依次往西,再转弯往南,最后面向北站好。(后面的队伍都按照这个顺序。)
接下来是第二队,十个妇女,戴着展角幞头,穿着紫袍,随着音乐走到皇上面前,然后分列在皇上左右两侧站好。之后是一位妇女,戴着唐帽,穿着黄袍,走到前面面向北站定。音乐停了,她念完致辞,音乐又响起来,演奏的是《长春柳》。第三队出场了,三个男子,戴着红色的假发和青色的面具,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后面跟着一个戴着唐帽,穿着绿色襕袍,系着角带的男子,他们边跳舞边走进来,站在第一队的右边。
第四队是一个戴着孔雀明王像面具,穿着金甲,拿着叉子的男子,后面跟着两个戴着毗沙神像面具,穿着红袍,拿着斧子的随从。第五队是五个戴着五梁冠,戴着龙王面具,穿着绣花氅衣,拿着圭的男子,他们和前面的队伍一起进来,面向北站好。第六队是五个扮演飞天夜叉的男子,他们边跳舞边走进来。第七队是八个乐工,戴着霸王冠,青色的面具,穿着锦绣衣服,乐器有:三支龙笛,三面觱栗,两面杖鼓,他们和前面的大乐队一起演奏《吉利牙》。
第八队是二十个妇女,戴着广翠冠,穿着销金绿衣,手里拿着牡丹花,她们边舞边唱前面的曲子,和乐队一起演奏,走到皇上面前,面向北站好,分成九排,每排四人,曲子演奏完毕后,她们再次起舞,和后面的队伍一起表演。第九队是二十个妇女,戴着金梳翠花钿,穿着绣花衣服,手里拿着花鞚稍子鼓,她们边舞边唱前面的曲子,和前面的队伍一起表演。第十队是八个妇女,梳着花髻,穿着销金桃红衣,摇着日月金鞚稍子鼓,边舞边唱,和前面一样。然后是五个男子,扮演五方菩萨,摇着日月鼓。
最后是一个扮演乐音王菩萨的男子,拿着花鞚稍子鼓,他们一起演奏前面的曲子一段,音乐停了。最后是三个妇女,演唱《新水令》、《沽美酒》、《太平令》三支曲子,念完口号后,边舞边唱,依次退场。
寿星队的表演开始了,天寿节的盛况啊!首先出场的是领队的官员、乐工和乐队,穿着华丽的礼服,奏着喜庆的乐曲。
接下来是第二队,十个穿着唐代样式头巾和金色紫衣,系着铜质腰带的妇女。然后是一个身穿绣着鹤的华丽氅衣,戴着平天冠的女子,她穿着方领曲裾的衣服,手里拿着圭,依次走到皇帝面前站定。音乐停止,她念完祝词后,乐队又奏起了《长春柳》的乐曲。
第三队是三个戴冠服饰的男子,他们边跳舞边配合乐队演奏。第四队是一个戴着金漆弁冠,穿着红袍,系着金腰带,手里拿着笏板的男子,还有两个穿着锦帽绣衣的随从,拿着写着“福禄”的金字牌子。
第五队是一个戴着卷云冠,戴着青色面具,穿着绿袍,系着金腰带的男子,他分别拿着梅花、竹子、松树、椿树和石头,和之前的队伍一样前进,然后面向北方站立。第六队是五个扮成乌鸦,做出飞舞姿态的男子,他们站在前面队伍的左边,音乐也随之停止了。
第七队是十二个乐工,他们戴着云头冠,穿着金色紫袍和白裙,演奏着三支龙笛、三支觱栗、三面札鼓、一面和鼓和一面板,与前面的乐队一起演奏《山荆子》和《祅神急》两首乐曲。第八队是二十个妇女,她们戴着凤翘冠和翠花钿,穿着宽袖衣,披着云肩,系着霞绶,佩戴玉佩,每个人都拿着宝盖,一边跳舞一边唱着之前的乐曲。
第九队是三十个妇女,她们戴着玉女冠和翠花钿,穿着黄色金线宽袖衣,披着云肩,系着霞绶,佩戴玉佩,每个人都拿着棕毛日月扇,一边跳舞一边唱着之前的乐曲,与前面的队伍一起合唱。第十队是八个穿着各种颜色衣服的妇女,她们拿着槲叶、鱼鼓和简子。然后是八个男子,他们戴着束发冠,穿着金掩心甲和金色紫袍,手里拿着戟。之后是龟和鹤的形象各一个。
接下来是五个戴着黑色纱帽,穿着绣鹤氅衣,穿着朱红色鞋子,拄着龙头藜杖的男子,他们一起跳舞并唱完一首乐曲,音乐停止。最后是三个妇女,她们演唱了《新水令》、《沽美酒》和《太平令》三首歌曲,念完口号后,她们一边跳舞一边合唱,然后依次退场。
好家伙,这队伍排场真大!首先出场的是礼乐队,领队的礼官和乐工们穿着华丽的朝服,乐器奏响,气势恢宏,跟乐队指挥一起走。
接下来是第二队,十个女人,戴着黑色漆弁冠,穿着青色素袍,袍子是方领曲裾的样式,白裙子,系着腰带,手里拿着圭(一种玉器)。然后是一个女人,戴着九龙冠,穿着绣着红花的袍子,玉质腰带,走到皇帝面前站定,乐队停止演奏,她念完致辞。音乐又响起来,演奏的是《长春柳》这支曲子。
第三队是三个男人,穿着和乐队指挥一样的衣服,一起跳舞。第四队是三个男人,戴着卷云冠,穿着黄袍,系着金腰带,手里拿着圭。第五队是五个男人,戴着三龙冠,穿着红袍,每个人都拿着劈开的金斧,和前面的队伍一起走,然后面向北方站好。第六队是五个小孩,梳着三个发髻,穿着素色的衣服,每个人都拿着香花,边跳舞边走进来,音乐停了。
第七队是八个乐工,戴着束发冠,穿着锦衣白袍,演奏的乐器有龙笛三支,觱栗三支,杖鼓两只,跟前面的大乐队一起演奏《新水令》和《水仙子》。第八队是二十个女人,戴着笼巾,穿着紫袍,系着金腰带,拿着笏板,唱着《新水令》,和乐队演奏的音乐配合得很好,她们走到皇帝面前,分成四排,面向北方站好,行礼,鞠躬,叩头,齐声高呼万岁,然后再次行礼,礼毕。接着她们又唱了一段《水仙子》,然后又唱了《青山口》,和后面的队伍一起合唱。
第九队是二十个女人,戴着车髻冠,穿着销金蓝衣,披着云肩,佩着绶带,拿着孔雀幢,边舞边唱,和前面的队伍一起表演。第十队是八个女人,戴着翠花唐巾,穿着锦绣衣服,拿着宝盖,也跟着前面的曲子舞唱。然后是八个男人,戴着凤翅兜牟,穿着金甲,拿着金戟。接下来是一个男人,戴着平天冠,穿着绣着鹤的氅衣,拿着圭,和大家一起舞唱一段,音乐停了。最后是三个女人,她们唱了《新水令》、《沽美酒》、《太平令》三支曲子,念完口号,边舞边唱,依次退场。
好家伙,这队伍排场真大!先头是说法队,领队的礼官和乐工们,穿着华丽的礼服,戴着大帽子,奏着喜庆的乐曲,跟在乐队后面一起走。然后是第二队,十个妇女,戴着僧伽帽,穿着紫色的禅衣,系着黑色的腰带。接着是一个妇女,穿的可是锦缎袈裟,其他的打扮和前面一样,手里拿着念珠。她们走到皇上面前,面向北站好,音乐停了,念完致辞后,音乐又响起来,演奏的是《长春柳》这支曲子。
第三队是三个男子,他们的帽子、衣服和舞蹈动作都跟乐队领队的一样。第四队是一个男子,戴着隐士帽,穿着白色的纱道袍,系着黑色的腰带,手里拿着拂尘。跟着他还有两个人,戴着黄色的包巾,穿着锦绣衣服,拿着写着指令的旗子。第五队是五个男子,戴着金冠,披着金甲,穿着锦袍,拿着戟,跟前面的队伍一样,走到皇上面前,面向北站好。第六队是五个男子,扮成金翅雕的样子,随着音乐翩翩起舞,音乐停了,他们也就停下了。
第七队是十六个乐工,戴着五福冠,穿着锦绣衣服,拿着六支龙笛、六支觱栗和四面杖鼓,和前面的大乐队一起演奏《金字西番经》。第八队是二十个妇女,戴着珠子菩萨冠,穿着金线黄色的衣服,戴着缨络和佩绶,拿着金色的浮屠白伞盖,一边跳舞一边唱着前面的曲子,和乐声交相辉映。她们走到皇上面前,分成五个小组,每组四人,曲子演奏完毕后,她们又重新开始,和后面的队伍一起表演。第九队是二十个妇女,戴着金翠菩萨冠,穿着金线红色的衣服,拿着宝盖,跳舞唱歌,和前面的队伍一起表演。第十队是八个妇女,戴着青螺髻冠,穿着白色金线衣服,拿着金莲花。
然后是八个男子,披着金甲,扮成八个金刚。还有一个扮成文殊菩萨,拿着如意;还有一个扮成普贤菩萨,拿着西番莲花;还有一个扮成如来佛祖;他们一起跳舞唱歌,演奏一曲后,音乐停了。最后是三个妇女,她们演唱了《新水令》、《沽美酒》、《太平令》三支曲子,念完口号后,一边跳舞一边唱歌,依次退场。
公元1354年,宫里搞了个“天魔舞”的演出,其实就是一场大型的宫廷歌舞表演。 表演者是十六个宫女,她们的名字还挺特别,比如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等等。这十六个人跳的舞就叫“十六天魔舞”。她们的打扮也很讲究,头发梳成好几条辫子垂下来,戴着象牙做的佛冠,身上挂着各种珠串璎珞,穿着大红色的绣金长短裙,外面罩着金线织成的袄子,还有云肩、合袖的天衣,系着飘带,脚上穿着鞋袜,每个人手里还拿着一种叫“噶布喇完”的乐器,其中一个人还拿着铃杵打节奏。
除了这十六个跳舞的,还有十一个宫女负责伴奏,她们的打扮就比较简单了,梳着练槌髻,戴着勒帕,穿着普通的衣服,有的还戴着唐朝样式的帽子和窄袖衫。伴奏的乐器可多了,有龙笛、头管、小鼓、{秦}、筝、琵琶、笙、胡琴、响板、拍板,各种乐器齐上阵。整个演出由宦官长寿和拜布哈负责指挥,只有宫里举行佛事活动的时候才会表演。 而且,只有那些受过秘密戒的宦官才能参加,其他人都不允许参与。
这场演出曲目可丰富了!大型乐曲有好多,比如《哈八儿图》、《口温》、《也葛傥兀》、《畏兀儿》、《闵古里》、《起土苦里》、《跋四土鲁海》、《舍舍弹》、《摇落四》、《蒙古摇落四》、《闪弹摇落四》、《阿耶儿虎》、《桑哥儿苦不干》(江南地区叫它《孔雀双手弹》)、《答罕》(江南地区叫它《白翎雀双手弹》)、《苦只把失》。
还有很多小曲,比如《阿思兰扯弼》(跟《盏曲》一样,都是双手弹奏的)、《阿林捺花红》、《哈儿火赤哈赤》(也叫《黑雀儿叫》)、《洞洞伯》、《曲买》、《者归》、《牝畴兀儿》、《把担葛失》、《削浪沙》、《马哈》、《相公》、《仙鹤》、《河下水花》。 此外,还有回回族的乐曲,比如《伉里》、《马黑某当当》、《清泉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