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这几个词儿,一看就是跟救灾和官场有关的。
首先,“赈恤下”,意思就是说,朝廷开始下发赈灾物资了,给灾民们救济。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得是真金白银,粮食衣物,啥都得往灾区送。
然后,“入粟补官”,这可是个有点意思的政策。简单来说,就是你要是拿粮食去捐给朝廷,就能换取官职。这在古代,粮食可是硬通货,你捐的粮食越多,得到的官位就越高。当然,这得看朝廷当时的政策,具体怎么个换法,还得看具体情况。
接下来,“内外诸仓”,这指的是朝廷的粮仓,内库和外库都有。这可不是小打小闹,得是规模很大的仓库,才能储存足够的粮食,以备不时之需。这要是粮仓都空了,那可真是要出大问题了。
最后,“惠民药局”,这指的是专门给老百姓免费提供药品的机构。这在古代,医疗条件差,要是得了病,没钱看病,那可真是要命的事儿。所以,有这么个机构,也算是给老百姓多了一份保障。
总的来说,这四个词儿,反映了古代朝廷在应对灾荒和保障民生方面的一些措施。 既有救济灾民的赈灾措施,也有鼓励捐粮以换取官职的政策,还有管理粮食储备和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 可见,古代统治者也并非完全不关心百姓疾苦,只是具体执行效果如何,就另当别论了。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古训,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公元1264年(中统元年),平阳旱灾,朝廷下令赈灾。第二年,调拨懿州一万石粮食,赈济亲王塔齐尔部饥民,同时还赈济了桓州的饥民。第三年,甘州发生饥荒,朝廷拨款赈灾;此外,还发放三十万石粮食,赈济济南饥民。第四年,拨款三千七百两白银赈济河西饥民;彰德路以及洺州、磁州旱灾,朝廷也下令赈灾;同时还拨付四千锭钞票赈济东平等地的贫民,并赈济诸王只必帖木儿部贫民。第五年,益都发生饥荒,朝廷下令赈灾。
公元1265年(至元元年),诸王算济所部营帐失火,朝廷发放粮食赈灾。第二年,辽东发生饥荒,朝廷发放一万石粮食和一百锭钞票赈灾。第五年,益都再次发生饥荒,朝廷下令赈灾。第六年,东平、河间十五个州县发生饥荒,朝廷下令赈灾;东昌路饥荒,赈济二万七千五百九十石粮食;济南路饥荒,赈济十二万八千九百石粮食;高唐、固安二州饥荒,赈济二万六百石粮食。第八年,赈济北京、益都饥荒,同时还赈济了济南路和中都路的饥荒。第九年,用籍田储备的粮食赈灾,粮食不足,又调拨附近官仓的粮食救济;同时还赈济了水达达部和辽东等地的饥荒。第十年,赈济诸王塔察儿部饥民和甘州等地的驿站饥民,并拨付一万匹布赈济诸王塔察儿部。这一年,各地虫灾影响五成收成,大雨又损害了九成庄稼,共计赈济粮食五十四万五千五百九十石。
第十一 年,各地蝗灾等虫灾达九处,百姓饥饿,朝廷发放七万五千四百十五石粮食和四万五百九十九石粟米赈灾。第十二年,卫辉、太原等地旱灾,河间大雨成灾,共计赈济三千七百四十八石粮食和二万四千二百六石粟米;濮州等地饥荒,下令贷款五千石粮食。第十三 年,东平、济南、泰安、德州、涟海、清河、平滦、西京西三州遭受水旱灾害,赈济军民站户粮食二十二万五千五百六十石,粟米四万七千七百十二石,钞票四千三百八十二锭有余。第十四年,赈济东平、济南等郡饥民粮食二万一千六百十七石,粟米二万八千六百十三石,钞票一百三十锭。第十五年,咸淳府和大良平民户饥荒,拨付一千锭钞票赈灾;同时还赈济别失八里、日忽思等地饥民钞票二千五百锭。这一年,西京奉圣州和彰德等地水旱灾害造成饥荒,赈济粮食八万八千九十石,粟米三万六千四十石,钞票二万四千八百八十锭有余。
第十六年,用江南运来的不合格糯米赈济贫民。第十七年,高邮等地饥荒,赈济粟米九千四百石。第十八年,扬州发生火灾,发放七百八十三石粮食赈济灾民;通州、泰州饥荒,发放二万一千六百石粟米赈灾;同时还派遣使者赈济瓜沙州饥民。开原等路六个驿站发生饥荒,下令拨付一万二千匹布匹,官府还赎回了卖儿卖女的人。第十九年,真定饥荒,赈济粮食两个月。第二十年,拨付一千匹布匹和三百锭钞票赈济水达达四十九站。第二十一年,合剌禾州饥荒,每户发放两头牛、两石种子,并拨付十一万六千四百锭钞票,购置六万四百石粮食赈灾。第二十二年,在京城南城设立三个赈济粮仓,发放海运粮食,减价销售,白米减价五两,南粳米减价三两,此后成为常例。拨付二万九千锭钞票和五万引盐,换取粮食赈济阿只吉所部饥民。
第二十三 年,大都六个州县饥荒,赈济粮食两个月。第二十四年,咸平等地霜雹成灾,下令用五万石海运粮食赈灾,并以陈米贷款给贫民;诸王薛彻都等部连续七天遭受雨涝灾害,牛羊大量死亡,朝廷购置棉布发放,共计花费钞票一万四千六十七锭;同时还发放粮食赈济诸王阿只吉部贫民,每户多者二斗,少者一斗。第二十五年,杭州、平江连年大水,赈济最贫困的百姓;发放十万石海运粮食赈济辽阳省军民饥民;懿州饥荒,发放十五万石粮食赈灾;莱阳、蒲台二县饥荒,减价销售粮食赈灾。尚书省官员奏报杭州、苏州、湖州、秀州四州大水,请求停止上供二十万石粮食赈灾,皇帝准奏;同时还减价销售粮食赈济京师;发放粮食赈济大同路流民;胶州连年大水,下令减价销售粮食赈灾;发放三千石粮食赈济灭吉儿带所部饥民。
第二十六年,发放和林一千石粮食赈济诸王火你赤部曲;安西饥荒,减价销售二万石粮食赈灾;甘州饥荒,拨付一万锭钞票赈灾;辽阳饥荒,贷款六万石高丽米赈灾;宝庆路饥荒,减价销售一万一千石粮食赈灾;下令甘肃行省发放粮食赈济合的所部饥民;桂阳路饥荒,减价销售八千七百二十石粮食赈灾;合剌赤饥荒,发放四千三百二十八石有余粮食赈灾;驸马爪忽儿部曲饥荒,朝廷下令赈灾;漷州饥荒,发放河西务二千石粮食减价销售赈灾;诸王铁失、孛罗带部众饥荒,下令上都、辽阳发放粟米赈灾;河西务饥荒,发放粮食赈灾;左右卫屯田大水成灾,发放四百万石粮食赈灾;武平路饥荒,发放常平仓一万五千石粮食赈灾;赈济保定等路屯田户饥荒;平滦、昌国屯田饥荒,赈济粮食一千六百五十六石;发放一千石粮食赈济平滦饥荒;赈济文安县饥民;桓州等驿站饥荒,拨付钞票赈灾;蠡州饥荒,发放义仓粮食赈灾
元至元三十一年,那会儿给宿卫的士兵们发了三个月的口粮,因为大家伙儿都挺可怜的。辽阳那边九个地方发了大水,朝廷下令赈灾。有个叫伯要歹忽剌的,他管着一千户人家,都饿肚子呢,朝廷就赏了他一万贯钱。
元贞元年,京城米价飞涨,政府开了三十个粮仓,放出七万石粮食卖给百姓。白粳米一石十五贯钱,白米一石十二贯钱,糙米一石六贯五钱。那年霜冻害了庄稼,朝廷就给安西王山后面的老百姓发了万石米赈灾。辽阳受灾的百姓也发了两个月的口粮。宣德府发了大水,也发了两个月的口粮。隆兴路闹饥荒,发了1300石粮食;灭秃等军也饿肚子,发了2000石粮食。
第二年,平阳路的绛州、台州路的黄岩州闹饥荒,杭州又着火了,朝廷都赈灾了。海南老百姓也饿肚子,朝廷就发了粮食救济。福建、广西两江道也闹饥荒,朝廷也发了粮食。大都、保定、汴梁、江陵、沔阳、淮安发了大水,金州、复州刮大风把庄稼都刮倒了,太原的闻喜、河南、芍陂闹旱灾,朝廷就免了他们的田租。
大德元年,汴梁、归德发了大水。木邻等九个站都闹饥荒,发了640石粮食救济。达达那儿也闹饥荒,发了5000石粮食;公主囊家真位那儿也发了2000石粮食。卫辉路闹旱灾,还闹瘟疫;澧州、常德、饶州、临江等地,温州、平阳、瑞安两州发了大水,镇江的丹阳、金璮闹旱灾,朝廷都发了粮食救济。庐州的无为州江水泛滥,历阳、合肥、梁县,还有安丰的蒙城、霍邱闹旱灾;扬州、淮安路闹饥荒;韶州、南雄州、处州、温州都发了大水,朝廷都赈灾了。常德路发了大水,常州路和宜兴州闹旱灾,朝廷也都赈灾了。般阳路闹饥荒还闹瘟疫,发了两个月的口粮。
第二年,建康等路发了大水,从临江路调了三万石粮食赈灾。庆元发了五万石粮食,还降低了价格,好让饿肚子的人买得起。江西、江浙发了大水,赈济了24900多饥民。又赈济了隆兴、临江两路的饥民,还给金州、复州屯田的士兵发了两个月的粮。第三年,鄂州、岳州、汉阳等路闹旱灾,免了他们的酒税和夏税;江陵路闹旱灾,还闹蝗灾,朝廷就解除了湖泊的禁令,还发了粮食赈灾。第四年,发了十万石粮食赈济湖北的饥荒。宁国、太平路闹旱灾,发了二万石粮食赈灾。建康、常州、江陵有849060多人饿肚子,发了229390多石粮食赈灾。建康、平江、浙东等地饿肚子的百姓,也发了229300多石粮食。
第五年,平江等十四路发了大水,发了二十万石粮食,根据各地物价赈灾。江河泛滥,从东边的通州、泰州、常州到西边的真州,都发了87000多石粮食赈灾。听说海北十三站下大雪,牛马都冻死了不少,朝廷就赏赐了一万一千多贯钱。第六年,上都发了大水,降低粮食价格,发了万石粮食赈灾。湖州等路闹饥荒,发了251000多石粮食赈灾。大同等路也闹饥荒,发了16000石粮食赈灾。济南下了好多雨,老百姓流离失所,朝廷就发了粮食赈灾,还赏赐了三万贯钱。保定等路闹饥荒,发了万贯钱赈灾。道州闹旱灾,辽阳闹饥荒,朝廷都发了粮食赈灾。岳木忽而等部老百姓饿肚子,朝廷就给了他们乳牛和公马。应昌府发了2000石粮食赈灾。亦乞烈等二站闹饥荒,发了150石粮食赈灾。广平路发了4000多石粮食赈灾;江西受灾的百姓发了15000石粮食;铁里平等等四个站的饥民发了290多石粮食赈灾。宁海州闹饥荒,发了9400石粮食赈灾。
第七年,平江等十五路老百姓饿肚子,降低粮食价格,发了354000石粮食赈灾。武冈闹饥荒,降低粮食价格,发了万石粮食赈灾。常德路闹饥荒,降低粮食价格,发了万石粮食赈灾。平阳、太原地震了,朝廷派人分头赈灾,发了96500多贯钱,还免除了太原、平阳当年的差税。朝廷下令,内郡这些年年景不好,那些已经免了差役的人,也免了他们以前的租税。发了万贯钱赈济归德的饥民。第八年,平阳、太原地震了,朝廷下令赈灾。扶风、岐山、宝鸡等县闹旱灾;乌撤、乌蒙、益州、忙部、东川等路闹饥荒还闹瘟疫,朝廷都赈灾了。太原的交城、阳曲、管州、岚州,大同的怀仁下了雨雹,还下了霜,庄稼都死了;杭州又着火了,朝廷都发了粮食赈灾。潮州刮台风,海水倒灌,好多老百姓被淹死了,朝廷就给受灾的百姓发了两个月的口粮。因为平阳、太原去年地震了,朝廷就免除了他们一年的税收。
第九年,归德去年发了大水,老百姓饿肚子,朝廷就发了两个月的口粮。大同路地震了,怀仁县地裂了两处,朝廷就发了4000贯钱、25000多石粮食赈灾;那一年,所有的租赋税课徭役都免了。因为汴梁、归德、安丰去年受灾了,潭州、郴州、桂阳、东平等路闹饥荒,朝廷都赈灾了。因为晋宁连续几年受灾,朝廷就发了35000贯钱赈灾。宝庆路闹饥荒,发了5000石粮食赈灾。潼川下了好多雨,河水泛滥,好多人被淹死了,朝廷就命令当地官员发放一个月的口粮,还免除了他们的田租。琼州屡次遭受寇乱,隆兴、抚州等路发了大水,汴梁下了好多雨受灾了,朝廷都发了 一个月的口粮。澧阳县着火了,发了两个月的口粮赈灾。沔阳的玉沙江泛滥,陈州的西
元朝至大元年,淮安等地闹饥荒,河南行省上报朝廷后,朝廷就用两浙十万引盐的钱去买粮食救济灾民。当时北方流民多达八十六万八千户,长期依靠政府救济不是长久之计,所以朝廷拨款一百五十万锭,布匹和纸币各五十万锭,命令太师月赤察儿和太傅哈剌哈孙负责分发。
江浙地区也闹饥荒,朝廷就拨了五十二万五千石米、十五万四千锭钞票和四万斤面粉救济。此外,江浙地区还有超过一百三十三万九千五百户流民,朝廷又拨了五十三万六千石米、十八万七千锭钞票和价值五千引盐的钱款救济他们。河南、山东也发生了严重的饥荒,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朝廷就用没收的赃款来救济灾民。济宁城被大水淹了,朝廷拨款五千锭赈灾。真定因为水灾死了百七十多人,朝廷拨发了一万七百石粮食救济。朝廷还把湖广的十万石米运到扬州储存,又从江西、江浙的海运漕粮中拿出五万石分别储存在朱汪仓和利津仓,以备救济山东灾民。那一年,朝廷还在京城增加了十五家米店,每家米店每天都能卖出一百石米。
三年后,东平又闹饥荒,朝廷拨了五千石米赈灾;循州发大水,朝廷也拨发粮食救济。汜水、长林、当阳、夷陵、宜城、远安等县也发了水灾,朝廷命令尚书省负责赈灾。上都也闹饥荒,朝廷派刑部尚书撒都丁送去一万石粮食,并以低价出售救济灾民。山东、徐州、邳州等地遭遇水旱灾害,朝廷用御史台没收的赃款四千多锭来赈灾。河南发大水,朝廷给死者发棺材,给房屋被冲毁的人发放钱款,并连续两个月发放救济粮,同时免除了他们今年的赋税。
四年后,济宁、东平、归德、高唐、徐州、邳州等地又发大水,朝廷拨款救济。河间、陕西等地也因为水旱灾害庄稼歉收,朝廷命令当地官府赈灾。江陵所属的几个县因为水灾死了很多人;太原、河间、真定、顺德、彰德、大名、广平等路,濮州、恩州等地因为连日大雨庄稼歉收;大宁等地因为霜冻庄稼受损,朝廷命令当地官府进行赈济。朝廷还给钦察卫拨发了五千七百五十三石粮食。
皇庆元年,漷州闹饥荒,政府拨款赈灾两个月,还救济了从山东逃荒来的人。滨州也缺粮,就从仓库里拿出两万石米,降价卖给他们。赵王汝安郡也闹饥荒,政府拨了八百石粮食救济。宁国路泾县发大水,政府赈灾两个月。晋王郡也报告了饥荒,政府拨款一万五千锭。
第二年,顺德、冀宁路闹饥荒,辰州发大水,政府用粮食和钱财进行救济。上都百姓也饿肚子,政府拿出五千石米降价销售。保定、真定、河间流民不断,政府下令相关部门发放两个月的粮食,并且免除他们今年的赋税。云州的蒙古军队缺粮,每户发放一石米。兴国所属的县份发生蝗灾,政府也拨发粮食救济。
延祐元年,政府拨款六千三百锭,救济良乡各驿站。真定、保定、河间闹饥荒,政府发放两个月的粮食。京畿地区和各卫戍屯田也缺粮,政府拨款七千五百锭。归州报告了饥荒,政府拿出粮食降价销售。汉阳、潭州、思州百姓缺粮,武陵县发大水,政府同时打开粮仓降价卖粮。衡州、郴州、兴国、永州、耒阳州都闹饥荒,政府打开粮仓降价卖粮。沅陵、庐溪两县发大水,武清县浑河堤坝决口,淹没了百姓的田地,政府打开粮仓救济。冀宁、汴梁以及武安、涉县发生地震,台州、岳州、武冈、常德、道州等地发大水,政府打开粮仓降价卖粮。肇庆、武昌等地发大水,政府打开粮仓降价卖粮。
政府还救济了诸王铁木儿不花部一千石米,秃满部两千石米。沔阳、归德、汝宁、安丰等地闹饥荒,政府拨发粮食救济。第二年,怀孟、卫辉等地闹饥荒,政府拨发粮食救济。益都、般阳、晋宁百姓缺粮,政府发放钱粮救济。晋宁、宣德等地闹饥荒,政府发放钱粮救济。真州扬子县发生火灾,政府拿出粮食降价销售救济灾民。秦州成纪县发生山体滑坡,掩埋民房,政府派官员赈灾救济。
奉元、龙兴、吉安、南康、临江、袁州、抚州、江州、建昌、赣州、南安、梅州、辰州、兴国、潭州、岳州、常德、武昌等路,南丰州、澧州等地闹饥荒,政府都打开粮仓救济。漷州、昌平、香河、宝坻等县发大水,淹没了百姓的房屋田地,潭州、全州、永州路、茶陵州河水泛滥,淹没了百姓的田地,政府拿出粮食降价销售救济。
第三年,汉阳路闹饥荒,政府拿出粮食救济。河间、济南、滨棣等地闹饥荒,政府发放两个月的粮食。辽阳盖州及南丰州闹饥荒,政府打开粮仓救济。潭、永、宝庆、桂阳、澧、道、袁州等路闹饥荒,政府拨发粮食救济。
第四年,汴梁、扬州、河南、淮安、重庆、顺庆、襄阳都闹饥荒,政府打开粮仓救济。第五年,政府用红城产的米救济净州、平池等地的流民。辽阳闹饥荒,政府从义州、锦州运送十万石粮食救济贫民。德庆路发生地震,巩昌陇西大雨引发山崩,政府发放粮食救济。
第六年,政府下令将粮食运往上都、兴和,救济蒙古饥民。济宁等地发大水,政府对缺粮的百姓进行救济。政府拨发粮食救济东平、东昌、高唐、德州、般阳、扬州等地饥荒。上都百姓缺粮,政府拿出万石官粮降价销售。第七年,政府救济宁夏路军民饥荒。救济木怜浑都儿等十一驿站的饥荒。那怀、浑都儿驿站百姓缺粮,政府进行救济。政府征集三万匹马,给蒙古流民。河间、真定、济南等地的蒙古军队缺粮,政府进行救济。救济大都、净州等地的流民。汝宁府雨水成灾,政府拨发五千石粮食降价销售。边境百姓得到三个月的粮食救济。诸王告住等部发生火灾,政府拨发三个月的粮食和一万五千贯钱财救济。晋王部缺粮,政府拨款五千万贯。诸王木南即部缺粮,兴圣宫牧驼部缺粮,政府都进行救济。沈阳百姓缺粮,政府拨款一万二千五百贯救济。昌王阿失部缺粮,政府赐款千万贯救济。广东新州闹饥荒,政府进行救济。
至正元年,好多地方都闹饥荒了,朝廷赶紧行动起来救济灾民。斡罗思部的诸王地界没粮食了,朝廷就从净州的粮仓里拨粮食救济他们。蕲州也闹饥荒,朝廷连续三个月供应粮食。归德府缺粮,朝廷就拨了十万石粮食去卖给他们。河南、安丰两地也饿肚子,朝廷给了他们两万五千贯钱和五万石米。营王也先帖木儿部牲畜死了好多,朝廷给了他们五千贯钱救济。宁国路也闹饥荒,朝廷也救济了。益都、般阳两地也缺粮,朝廷拨粮食救济。江州、赣州、临江、南安、袁州、建昌几个地方大旱,老百姓都饿肚子,朝廷就拨了四万八千石粮食救济。广德路也旱灾严重,朝廷拨了九千石米,还降低了价格卖给他们。濮州大饥荒,朝廷命令当地官员赶紧救济。益都、胶州也闹饥荒,朝廷都救济了。女真蛮赤兴等十九个驿站也饿肚子,朝廷也救济了。南恩、新州也闹饥荒,朝廷也救济了。就连京城也缺粮了,朝廷就拨了十万石粮食出来,降价卖给百姓。安陆府汉水发了大水,冲毁了老百姓的田地,朝廷也救济了。庆远路闹饥荒,真定路还闹瘟疫,朝廷都救济了。河间路也闹饥荒,朝廷也救济了。
第二年,山东、保定、河南、汴梁、归德、襄阳、汝宁等地都闹饥荒,朝廷一共拨了三十九万五千石米救济。仪封县河水泛滥,庄稼都被毁了,朝廷拨粮食救济。临安路河西一带的县也闹饥荒,朝廷也救济了。延安路闹饥荒,朝廷供应了一个月的粮食。辽阳的女真、汉军百姓也饿肚子,朝廷也救济了。濮州发了水灾,朝廷也救济了。辽阳哈里滨的百姓也饿肚子,朝廷也救济了。真定、彰德两地也闹饥荒,朝廷也救济了。恩州发了水灾,百姓又饿肚子又生病,朝廷也救济了。真州发生火灾,徽州闹饥荒,朝廷都救济了。东昌、霸州闹饥荒,朝廷也救济了。固安州也闹饥荒,朝廷也救济了。夏津、永清两个县也闹饥荒,朝廷也救济了。京城又闹饥荒了,朝廷拨了二十万石米救济。河南、陕西、河间、保定、彰德等地都闹饥荒,朝廷拨粮食救济,还免除了他们一半的赋税。兴元褒城县闹饥荒,朝廷也救济了。广元路绵谷、昭化两地闹饥荒,朝廷开设官仓卖米救济。思州刮风下雹子,建德路发了水灾,朝廷都救济了。南康路发了大水,庐州的六安、舒城也发了水灾,朝廷都救济了。瑞州高安县闹饥荒,朝廷也救济了。大宁路达达等驿站发了水灾,朝廷也救济了。临安路河西一带的县旱灾严重,朝廷命令当地官员赶紧救济。岷州旱灾严重还闹瘟疫,朝廷也救济了。宣德府宣德县发生了地震,朝廷救济了受灾的百姓,给了他们粮食和钱。南唐建昌州发了大水,还山崩了,死了四十七个人,朝廷命令救济。
第三年,镇西武宁王的地界闹饥荒,朝廷救济了。京城又闹饥荒了,朝廷拨粮食救济。平江路嘉定州闹饥荒,朝廷拨粮食救济了。芍陂屯田的女真百姓闹饥荒,朝廷供应了一个月的粮食。崇明一带的州县闹饥荒,朝廷拨了一万八千三百二十石米救济。台州路黄岩州闹饥荒,朝廷供应了两个月的粮食。察罕脑儿驿的百姓闹饥荒,朝廷也救济了。南丰州的百姓和巩昌的蒙古军队都闹饥荒,朝廷都救济了。蒙古万户府闹饥荒,朝廷供应了两个月的粮食。真定路的驿站百姓闹饥荒,朝廷拨了两千四百石粮食救济。扬州、江都发生火灾,云南、西平王卫士闹饥荒,朝廷都救济了。袁州路宜春县、镇江路丹徒县闹饥荒,朝廷拨了四万九千石米救济。沅州黔阳县闹饥荒,芍陂屯田旱灾严重,朝廷都救济了。平江嘉定州闹饥荒,辽阳答失蛮、阔阔部下雹子,朝廷都救济了。澧州、归州闹饥荒,朝廷卖了两万石米救济。
元泰定元年,朝廷拨出二十万石米赈济京城灾民。广德、信州、岳州、惠州、南恩州老百姓都饿肚子了,朝廷也赶紧派发了粮食救济。绍兴、庆元、延安、岳州、潮州五个路,还有镇远府、河州、集州也闹饥荒,朝廷都拨款救济了。临洮狄道县、冀宁石州、离石、宁乡地区大旱,朝廷连续两个月发放粮食救济。撒儿蛮部和北方地区也闹饥荒,朝廷发放的粮食和钱各有不同。袁州发生火灾,龙庆、延安、吉安、杭州、大都等地的很多县遭遇水灾,导致饥荒,朝廷也根据情况分别救济。大都、真定、晋州、深州,奉元等地以及甘肃河渠营田等地因为雨水受灾,庄稼歉收,朝廷连续两个月发放粮食救济。大司农田诸卫屯田、彰德、汴梁等地也因为雨水受灾,庄稼歉收;顺德、大名、河间、东平等二十一个郡遭遇蝗灾;晋宁、巩昌、常德、龙兴等地也闹饥荒,朝廷都进行了救济。秦州成纪县暴雨成灾,山体滑坡,洪水泛滥;汴梁、济南等地的部分县因为雨水受灾,庄稼歉收,朝廷也进行了救济。延安、冀宁等十二个属地,还有诸王哈伯等部族都闹饥荒,朝廷发放的粮食各有不同。奉元路长安县暴雨成灾,澧水泛滥;延安路洛水泛滥;濮州馆陶县以及诸卫屯田、建昌、绍兴二路也闹饥荒,朝廷发放的粮食各有不同。广东道和武昌路江夏县也闹饥荒,朝廷发放的粮食各有不同。河间路闹饥荒,朝廷连续两个月发放粮食救济。汴梁、信州、泉州、南安、赣州等地闹饥荒,朝廷的救济方式各有不同。嘉定龙游县闹饥荒,朝廷救济了一个月。大都、上都、兴和等地的十三驿站闹饥荒,朝廷拨款八千五百定救济。延安路遭遇冰雹灾害,朝廷救济了一个月。
泰定二年,朝廷下令降低京城赈济粮食的价格,先降到二十贯一石,后来又降到十五贯一石。肇庆、巩昌、延安、赣州、南安、英德、新州、梅州等地都闹饥荒,朝廷的救济方式各有不同。保定路闹饥荒,朝廷拨款四万定和一万五千石粮食救济。雄州归信等县暴雨成灾,河水泛滥,受灾户口达一万一千六百五十户,朝廷拨款三万定救济。济南滨州、棣州等地水灾导致饥荒,朝廷拨款两万石粮食救济。五花城宿灭秃、拙只干、麻兀三个驿站闹饥荒,朝廷拨款两千石粮食救济。衡州衡阳县老百姓闹饥荒,瑞州蒙山银场矿工也闹饥荒,朝廷分别救济。通州、漷州两地闹饥荒,朝廷拨款救济。蓟州、宝坻县、庆元路象山等县闹饥荒,朝廷连续两个月发放粮食救济。大都、凤翔、宝庆、衡州、潭州、全州等地闹饥荒,朝廷的救济方式各有不同。荆门州大旱,漷州、蓟州、凤州、延安、归德等地老百姓和山东蒙古军队都闹饥荒,朝廷发放的粮食和钱各有不同。肇庆、富州、惠州、袁州、江州等地和南恩州、梅州闹饥荒,朝廷的救济方式各有不同。镇江、宁国、瑞州、桂州、南安、宁海、南丰、潭州、涿州等地闹饥荒,朝廷拨款五万石粮食救济。陇西、汉中、秦州闹饥荒,朝廷拨款三万定救济。大都路檀州发生大水灾,汴梁路十五个县河水泛滥,江陵路江水泛滥,洮州临洮府遭遇雨雹灾害,潭州、兴国等地的部分县大旱,彰德路遭遇蝗灾,龙兴、平江等十二个路闹饥荒,朝廷共计拨款三十二万五千余石粮食救济。巩昌路临洮府闹饥荒,朝廷拨款五万五千定救济。济宁、兴元、宁夏、南康、归州等十二个路闹饥荒,朝廷拨款七万石粮食救济。镇西武靖王部族和辽阳水达达路闹饥荒,朝廷救济了一个月。庆远溪洞地区老百姓闹饥荒,朝廷拨款两万五千石粮食平价出售。朝廷下令山东各州县收养流民遗弃的子女。延安、鄜州、绥德、巩昌等地遭遇雨雹灾害,般阳新城县遭遇蝗灾,宗仁卫霜冻毁坏庄稼,睢州河水决堤;大都路檀州、巩昌府静宁县、延安路安塞县遭遇雨雹灾害,卫辉路汲县河水泛滥,朝廷都进行了救济。南恩州、琼州闹饥荒,朝廷救济了一个月。临江路、归德府闹饥荒,朝廷连续两个月发放粮食救济。衡州、岳州闹饥荒,朝廷拨款一万三千石粮食救济。
由于各地饥荒严重,朝廷下令运送十五万石粮食储存在靠近河边的仓库,以备不时之需。开元路三河泛滥,琼州、南安、德庆等地闹饥荒,朝廷发放的粮食和钱各有不同。泰定三年,大都路的部分县闹饥荒,朝廷拨款六万石粮食救济。恩州发生水灾,朝廷用粮食救济。归德府的部分县河水决堤,导致饥荒,朝廷拨款五万六千石粮食救济。河间、保定、真定三个路闹饥荒,朝廷连续四个月发放粮食救济。建昌路闹饥荒,朝廷拨款三万石粮食救济。永平、卫辉、中山、顺德等地闹饥荒,朝廷拨款六万六千余定救济。宁夏、奉元、建昌等地闹饥荒,朝廷连续两个月发放粮食救济。雄州闹饥荒,太平、兴化等地的部分县发生水灾,朝廷都进行了救济。奉元路的部分县遭遇暴雨冰雹灾害,峡州大旱,东平的部分县遭遇蝗灾,大同的部分县发生水灾,莱州、芜湖等地闹饥荒,朝廷拨款三万定救济。黄河决堤,淹没了郑州、阳武县,受灾民众达一万六千五百户,朝廷进行了救济。朝廷拨款七万定救济永平、奉元两地。朝廷拨款三万八千余石麦子救济
元朝天历元年,朝廷拨款赈济陕西临潼、华阳二十三驿,共计一千八百锭;晋宁路十五驿,拨款八百锭。同时,京城也赈济了十万石米,一石米折合十五贯钞。杭州发生火灾,朝廷下令浙江行省赈济灾民。
第二年,陕西发生饥荒,朝廷拨款五万锭赈灾;涿州、房山、范阳等县的饥民也得到了两个月的粮食救济。陕西再次发生大饥荒,朝廷又拨款十四万锭赈济。大同路遭遇旱灾,百姓流离失所,朝廷调拨本路及东胜州一万三千石粮食,减免十分之三的价钱赈济灾民。奉元府临潼、咸阳两县以及畏兀儿八百多户也告急,朝廷拨款一万三千锭赈济咸阳,拨付五千四百石麦子赈济临潼,以及一百多石麦子赈济畏兀儿。永平、大同两路,上都云需两府、贵赤卫都发生了饥荒,永平赈济五万石粮食,大同赈济一万三千石粮食,云需府赈济一个月粮食,贵赤卫赈济两个月粮食。
陕西各地饥民多达一百二十三万四千余口,加上各地流民还有数十万,朝廷调拨孟津八万石粮食,以及河南、汉中储存的官粮赈济灾民。德安府屯田也发生饥荒,朝廷赈济一千石粮食。常德、澧州、慈利州发生饥荒,朝廷赈济一万石粮食。卫辉路一万七千五百多户饥民也得到了救济。朝廷还搜集江淮地区的僧道余粮,赈济河南府饥民。池州、广德、宁国、太平、建康、镇江、常州、湖州、庆元等路以及江阴州的六十万户饥民,共得到十四万三千余石粮食的赈济。诸王忽剌答儿管辖的地区遭遇旱灾和蝗灾,朝廷赈济了两个月的粮食。
大都、兴和、顺德、大名、彰德、怀庆、卫辉、汴梁、中兴等路,以及泰安、高唐、曹州、冠州、徐州、邳州等州的六十七万六千余户饥民,得到了九万锭钞票和一万五千石粮食的赈济。大都宛平县、保定遂州、易州的饥民也得到了一个月的粮食救济。靖州赈济了九千八百石粮食。凤翔府十九万七千八百名饥民,得到了朝廷一万五千锭钞票的赈济。丰乐八屯以及万户府的军士也因饥荒得到了朝廷一百三十锭钞票的赈济。益都莒州、密州春季水灾,夏季又遭遇旱灾和蝗灾,三万一千四百户饥民得到了一个月的粮食救济。河南府路遭遇旱灾和瘟疫,朝廷拨付本府屯田租粮以及安丰务运送的粮食,以供三个月的赈济。莒州、密州、沂州等地饥荒,朝廷赈济了两万一千石米,同时还赈济了晋宁路的饥民。湖广常德、武昌、澧州等地旱灾饥荒,朝廷拨付官仓粮食赈济。庐州旱灾饥荒,朝廷赈济了五千石粮食。冀宁路旱灾饥荒,朝廷赈济了两千九百石粮食。蕲州路夏秋旱灾饥荒,朝廷赈济了五千石米。武昌江夏发生火灾,朝廷赈济了一个月的粮食。
至顺元年,扬州、安丰、庐州等地发生饥荒,朝廷拨付两淮盐课五万锭钞票和五万石粮食赈济。真州、蕲州、黄州等地,汝宁府、郑州等地也分别得到了一个月的粮食赈济。开元路胡里改万户府发生饥荒,朝廷拨付粮食赈济。帖麦赤驿户以及建康、广德、镇江等地发生饥荒,朝廷赈济了一个月的粮食。卫辉、江州两路发生饥荒,朝廷拨款两万锭赈济。宁国路原计划赈济两万石粮食,但粮食不足,又追加了一万五千石。朝廷还赈济了常德、澧州的饥荒。吐蕃等地也发生饥荒,朝廷命令当地官员赈济。豫王阿剌忒纳失里管辖的地区发生饥荒,朝廷赈济了两个月的粮食。淮安发生饥荒,朝廷拨付两淮盐课五万锭赈济。朝廷还拨款五千锭赈济返回河南的流民。泰安州三千户饥民,真定南乐县七千七百户饥民,松江府一万八千三百户饥民,土蕃朵里只失盐万户部内饥民,朝廷都命令当地官员赈济。济宁路发生饥荒,朝廷拨付盐课一万锭赈济。杭州发生火灾,朝廷赈济了一个月的粮食。察罕脑儿宣慰司管辖的地区一万四千四百五十六名饥民,每人得到一锭钞票的赈济。东平路须城发生饥荒,朝廷拨付山东盐课赈济。安庆、安丰、蕲州、黄州、庐州五路发生饥荒,朝廷拨付淮西赃罚钞赈济。朝廷赈济了东昌三万三千六百户饥民。濮州临清、馆陶两县发生饥荒,朝廷拨款七千锭赈济。光州光山县发生饥荒,朝廷拨付一万石粮食,减免部分价钱赈济。信阳息州以及光州固始县发生饥荒,都用附近仓储的粮食赈济。河南登封、偃师、孟津等县发生饥荒,朝廷拨付两淮盐课三万锭赈济。巩昌、临洮、兰州、定西州发生饥荒,朝廷拨款三千五百锭赈济。沂州、莒州、胶州、密州、宁海五州发生饥荒,朝廷赈济了五千石粮食。中兴府、陕州、归州、安陆、沔阳等地三十万户饥民,得到了四个多月的粮食赈济。广平路发生饥荒,朝廷拨付河间盐课一万三千锭赈济。沿边部落八千二百名饥民,每人得到三锭钞票、两匹布和两个月的粮食。天临府醴陵、湘阴等州,台州临海等县发生饥荒,各赈济五千石粮食。芍陂屯田发生饥荒,朝廷赈济了三个月的粮食。叶蕃等地发生饥荒,朝廷命令当地官员赈济。朝廷拨款一千锭赈济怀庆、孟州等驿站。德州发生饥荒,朝廷拨付盐课三千锭赈济。武昌路发生饥荒,朝廷赈济了五万石粮食和两千锭钞票。朝廷拨款六千锭钞票和五千石粮食赈济卫辉、大名、庐州的饥民。开元路胡里改万户府、宁夏路哈赤千户所发生饥荒,分别赈济了两个月的粮食。镇江发生饥荒
元朝元统元年,北京附近闹大水,饿肚子的人足足有四十多万,朝廷拨了四万贯钱救济他们。同时,还给宁夏五万三千个灾民发了够吃一个月的粮食。
元统二年,东平府须城县、济宁州、曹州济阴县也遭了水灾,老百姓都饿肚子了,朝廷又拨了六万贯钱救济。塞北东凉亭下冰雹,老百姓也饿肚子了,朝廷就打开粮仓救济他们。安丰路闹旱灾,饿死了不少人,朝廷就发放了六千七百石麦子救济。永平府好几个县也发了水灾,朝廷拨了五千贯钱救济。瑞州路也发了水灾,朝廷发了一万石米救济。杭州、镇江、嘉兴、常州、松江、江阴这些地方水旱灾害一起发生,朝廷就打开了义仓,救济了五十七万二千户受灾的百姓。山东闹饥荒,朝廷发放了两万二千石米救济。淮西地区也闹饥荒,朝廷发放了两万石米救济。成州旱灾,朝廷就拿出库里的钱和常平仓的米救济他们。江浙地区大饥荒,受灾户口有五十九万五千六十四户,朝廷发放了六万七千石米和两千八百贯钱救济。云南大理地区也闹饥荒,朝廷拨了十万贯钱救济。宣德府发了水灾,朝廷拨了两千贯钱救济。大宁、广宁、辽阳、开元、沈阳、懿州这些地方水旱灾害一起发生,朝廷拨了两万贯钱,还派了官员去救济。池州青阳、铜陵闹饥荒,朝廷发了一千石米救济。南康路闹旱灾和蝗灾,朝廷发放了十二万三千石米救济。吉安路发了水灾,老百姓饿肚子了,朝廷发放了两万石粮食救济。
元朝至元元年,道州、永兴府发了水灾,朝廷发放了五千石米和义仓里的粮食救济。沅州老百姓饿肚子了,朝廷发放了两万七千七百石米救济。宝庆路闹饥荒,朝廷发放了三千石米救济。至元二年,沅州路泸阳县闹饥荒,朝廷发放了六千石米救济。抚州、袁州、瑞州这些地方闹饥荒,朝廷发放了六万石米救济。松江府上海地区闹饥荒,朝廷打开了义仓救济。安丰路闹饥荒,朝廷发放了四万二千四百石麦子救济。庆元府慈溪县闹饥荒,朝廷派了官员去救济。至元三年,临江路新淦州、新喻州、瑞州老百姓饿肚子了,朝廷发放了两万石米救济。朝廷拨了四十万贯钱救济江浙地区的饥民。朝廷打开了义仓,救济了蕲州和绍兴的饥民。朝廷拨了一万贯钱救济宝坻县的饥民。朝廷打开了义仓,救济了溧阳州的饥民。朝廷发放了八千石米和两千八百贯钱救济哈剌奴儿地区的饥民。龙兴路南昌、新建县闹饥荒,太皇太后拨了徽政院的三万六千七百七十石粮食救济。至元四年,朝廷救济了京师和河南北部受水灾的人们。龙兴路南昌州闹饥荒,朝廷从江西运粮过去救济。
至元五年,濮州鄄城、范县闹饥荒,朝廷拨了两千一百八十贯钱救济。冀宁路交城等县闹饥荒,朝廷发放了七千石米救济。桓州闹饥荒,朝廷拨了一千贯钱救济。云需府闹饥荒,朝廷拨了五千贯钱救济。开平县闹饥荒,朝廷发放了两个月的粮食救济。兴和、宝昌等地闹饥荒,朝廷拨了一万五千贯钱救济。三不剌等地老百姓饿肚子了,朝廷发放了粮食救济。汀州路长汀县发了大水,每户发半贯钱救济,死了人的给一贯钱。水达达地区老百姓饿肚子了,朝廷发放了三个月的粮食救济。沂州、莒州闹饥荒,朝廷发放了粮食救济。诸王脱欢脱木儿管辖的地区闹饥荒,朝廷拨了三万四千九百贯钱救济。脱怜浑秃管辖的地区闹饥荒,朝廷拨了一万一千三百五十七贯钱救济。沈阳闹饥荒,朝廷发放了一千石米救济。八番顺元等地闹饥荒,朝廷拨了两万二千贯钱救济。袁州闹饥荒,朝廷发放了五千石米救济。胶州、莒州、密州、潍州等地闹饥荒,朝廷拨了两万贯钱救济。至元六年,邳州闹饥荒,朝廷发放了两个月的粮食救济。福宁州发了大水,每户发放了两个月的粮食救济。益都、般阳等地闹饥荒,朝廷发放了粟米救济。淮安路山阳县闹饥荒,朝廷拨了两千五百贯钱,还发放了两个月的粮食。邢台县闹饥荒,朝廷拨了三千贯钱救济。济南路历城县闹饥荒,朝廷拨了两千五百贯钱救济。朝廷救济了怯里等十三站,每站一千贯钱。河南宜阳县发了大水,淹死很多人,每人给一贯钱办丧事,还从义仓发放了两个月的粮食救济。处州、婺州闹饥荒,朝廷从常平仓发放粮食救济。东平路老百姓饿肚子了,朝廷救济了他们。
至元十五年,上都闹饥荒,朝廷发放了两万石米救济。
话说天历三年,那会儿各地大旱,朝廷听从了太师答剌罕等人的建议,就搞了个“入粟补官”的政策。简单来说,就是有钱人捐米,可以换取官职。江南、陕西、河南这几个地方,捐米标准还不一样,分了三等。没米的,可以用钱代替。陕西一石米要八十两银子,河南和它的周边地区一石米要六十两,江南三省一石米要四十两。 捐米得的官职,主要是茶盐方面的官,给父母封官的也可以参加。具体捐多少米能得什么官,那规定可就多了。
陕西:捐一千五百石以上,就能当个从七品官;一千石以上,正八品;五百石以上,从八品;三百石以上,正九品;二百石以上,从九品;一百石以上,能当个上等钱谷官,八十石中等,五十石下等,三十石以上还能得个旌门(一种荣誉称号)。河南及其周边地区:捐两千石以上,从七品;一千五百石以上,正八品;一千石以上,从八品;五百石以上,正九品;三百石以上,从九品;二百石以上,上等钱谷官;一百五十石以上,中等;一百石以上,下等。江南三省:一万石以上,正七品;五千石以上,从七品;三千石以上,正八品;二千石以上,从八品;一千石以上,正九品;五百石以上,从九品;三百石以上,上等钱谷官;二百五十石以上,中等;二百石以上,下等。 之前捐过米的,朝廷会先给你个虚职,再捐米的话,就根据你捐的粮食数量,给你安排实际的茶盐官职。
陕西:一千石以上,从七品;六百六十石以上,正八品;三百三十石以上,从八品;二百石以上,正九品;一百三十石以上,从九品。河南及其周边地区:一千三百三十石以上,从七品;一千石以上,正八品;六百六十石以上,从八品;三百三十石以上,正九品;二百石以上,从九品。江南三省:六千六百六十石以上,正七品;三千三百三十石以上,从七品;二千石以上,正八品;一千三百三十石以上,从八品;六百六十石以上,正九品;三百三十石以上,从九品。 之前已经领了茶盐官职的,再捐米的话,会根据你捐的粮食数量,给你升官。陕西:七百五十石以上,五百石以上,二百五十石以上,一百五十石以上,一百石以上都能升官。河南及其周边地区:一千石以上,七百五十石以上,五百石以上,二百五十石以上,一百五十石以上都能升官。
和尚道士捐米也有奖励,三百石以上,朝廷赐予六字道号,礼部发放;二百石以上,四字道号;一百石以上,二字道号。四川富人捐米,去江陵的,按照河南的标准补官。 到了至顺元年,这个政策取消了。 到了至正五年,又恢复了“入粟补官”,说是为了备荒赈灾。后来盗贼四起,国库空虚,到了至正十五年,朝廷在各地张贴告示,招募官员,还派兵部员外郎刘谦拿着空头官职到江南招揽人才,只要捐米就能当州县官,从五品到七品都有,捐米越多官越大。但老百姓一个都没响应。
松江知府崔思诚,把当地有钱有势的乡绅都叫到衙门里,不管他们捐不捐米,都用各种手段逼他们当官。只有平江的达鲁花赤,六十多岁了,硬是没被吓倒,坚决反对。
元朝在京城的粮仓,归京畿漕运司管辖的,有这些:相应仓,是中统二年建的;千斯仓、通济仓、万斯北仓,也是中统二年建的;永济仓、丰实仓、广贮仓,是至元四年建的;永年仓、丰闰仓,是至元十六年建的;万斯南仓、既盈仓、既积仓、盈衍仓,是至元二十六年建的;大积仓,是至元二十八年建的;广衍仓,是至元二十九年建的;屡丰仓,是皇庆二年建的;大有仓、广贮仓、广济仓、丰穰仓,也是皇庆二年建的。
通州的粮仓,有乃积仓、及秭仓、富衍仓、庆丰仓、延望仓、足食仓、广储仓、乐岁仓、盈止仓、富有仓、南狄仓、德仁仓、林舍仓等等。太宗五年的时候,朝廷下令让黄河以南各州府的达鲁花赤(元朝地方行政长官)等等官员,都在河边设立河仓,派人收纳粮食,每年收上来的税粮,按照规定的期限运到通州。规定仓储地点后,派去的人员,要从辛卯年、壬辰年开始,每年每石粮食额外再带一石,多余的粮食都送到燕京去。朝廷还命令陈家奴、田芝等人认真督促这件事。通州北边的粮仓,要让达鲁花赤和管民的官员赶紧修缮,还要拨付看守粮仓的人手。
至元九年,中书省工部奉行省发来文书说:通仓和广盈仓损坏了,要按照常平仓的标准来修。省里讨论后决定:要是粮仓损坏在两年以内,就责令负责建造的官员自己出钱修补;如果损坏超过两年了,那就由官府出钱修理。
河西务那边的粮仓,都归漕运使管,名字可多了,什么大盈仓、充溢仓、崇墉仓、广盈北仓、广盈南仓、永备北仓、永备南仓、丰备仓、恒足仓、既备仓、足用仓、大京仓、丰积仓、大稔仓…… 元朝至元二十四年的时候,对河西务的粮仓进行了修缮。到了至元三十年,平章政事不忽木上奏说:“河西务和通州的粮仓存粮最多,可它们都在荒郊野外,东城红门内靠近新河的地方有块空地,咱们可以把粮仓搬到红门往里五十多步的地方,扩大一下地基,几年时间就能把仓房都建好,这样把河西务和通州的粮食搬过去就方便多了。”皇帝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下令说:“不用再考虑了,全力去做就行了!”
上都的粮仓有体源仓、广济仓、云州仓这几个。
宣德府的粮仓,一个是如京仓,一个是御河仓。元朝至元三年的时候,朝廷大臣上奏说:“御河边上的粮仓,每年露天堆放的粮食损失很多。我们建议,今年在粮仓旁边再建一些仓房来储存粮食。”皇帝就同意了。
纳兰不剌的粮仓,是元朝至元二十六年的时候,丞相桑哥、平章阿鲁浑撤里他们上奏说:“在纳兰不剌建个粮仓,宁夏府的粮食船可以顺流而下,卸货方便;忙安仓的粮食,虽然要逆流而上,但也挺方便的。 迤北孔居烈里火阿塞塔儿海里镇海等地的军队屯田,还有和林运来的粮食,都离这儿近,我们已经上交了仓储图纸。”皇帝也同意了这个方案。
塔塔里仓,是元朝至治元年,河东宣慰司派出的官员,朔州知州答里牙赤说:“塔塔里那些屯田,我们都考察过了,相关的各种事情都向中书省汇报了,然后又转交给了枢密院,具体情况如下:第一,纳怜平远仓,离黄河口十里,去年屯田军队收的粮食都存在这个仓里,如果大同路派出的官员和东胜、云内两州的正官,能出钱雇人买东西修缮一下这个粮仓,然后把粮食存在万户府,比起把粮食搬到忙安仓要省九成费用,对公家和百姓都有好处;第二,忙安仓离黄河太远,运粮不方便,我们已经另建了新粮仓,把旧粮仓拆了,还把新粮仓建在了新安州旧城里的屯田万户府衙门附近。”
甘州仓,元贞二年建,延祐三年展修。
甘州仓啊,是元贞二年建起来的,到了延祐三年又翻新修缮了一番。
常平仓,始于至元六年,其法:丰年米贱,官增价籴之,至米贵之时,官减价粜之。八年,以和籴粮及诸路仓所拨粮贮常平仓。
常平仓,最早建于至元六年。它的运作方法是这样的:丰收年景粮食便宜,政府就高价收购;等到粮食涨价的时候,政府再低价卖给老百姓。到了至元八年,政府把各地征收的粮食和从各地仓库调拨来的粮食,都集中储存在常平仓里。
是年,户部奏定:常平收籴粮斛,验各月时估之十分为率添答二分,委各处正官提点,不得椿配百姓。十九年,复以官降斗斛,依添答之值收籴,贫家缺食者,即依例出粜焉。二十三年,定铁法,又以铁课籴充之。
这一年,户部还制定了规矩:常平仓收购粮食,要根据每个月的物价估算,在原价基础上加收两成,由当地官员负责监督执行,绝对不能克扣百姓的利益。到了至元十九年,政府又下调了粮食的计量单位,按照加收两成的价格收购粮食,如果老百姓家里缺粮,就可以按照规定来购买。到了至元二十三年,又实施了铁法,用铁税的收入来补充常平仓的粮食储备。
话说元朝至元九年,皇上下了道旨,要加盖好多常平仓,用来储备粮食。这些仓,分布在全国各地,数量可不少呢!
真定路有五个仓:真定府仓、冀州仓、中山府仓、赵州仓和蠡州仓。洺磁路有两个仓:洺州仓和磁州仓。彰德路、东平府、博州路和济宁路加起来也有好几个仓,具体是:彰德路一个仓,东平府一个仓,博州路一个仓,济宁路三个仓(在城仓、兖州仓、单州仓)。此外,还有曹州仓、德州仓、濮州仓和顺德路仓各一个。大名路有五个仓:大名路仓、开州仓、魏县仓、滑州仓和濬州仓。河间路有三个仓:在城仓、长芦仓和安陆仓。顺天路更是有七个仓:在城仓、祁州仓、易州仓、雄州仓、安州仓、高阳仓。济南路有两个仓:在城仓和清县仓。南阳府等地还有三个仓。南阳府本身就有五个仓:在城仓、汝州仓、裕州仓、邓州仓和唐州仓。归德府有四个仓:在城仓、徐州仓、亳州仓、邳州仓和宿州仓。南京路有六个仓:南京仓、郑州仓、钧州仓、许州仓、陈州仓、蔡州仓和睢州仓。太原路有七个仓:在城仓、崞州仓、邠州仓、岚州仓、平定州仓、石州仓和坚州仓。平阳路也有五个仓:在城仓、绛州仓、河中府仓、泽州仓、潞州仓、沁州仓、隰州仓和霍州仓。最后,中都路也有五个仓:中都仓、檀州仓、涿州仓、霸州仓、冠州仓和在城仓。
皇上还特别吩咐,要各地的总管府派人负责盖仓,得找靠谱的官员和工匠,每个仓房至少得能装一千石粮食!盖仓的材料和人工费用,都得从官府的钱里出。铁器这些,得去附近的冶炼厂订做。盖仓需要的人手,就从当地人丁多的户里借调,每天给发放盐和米做工钱。盖好的仓房,必须坚固耐用,要是几年就坏了,监工的官员要担责任,还得自己掏钱修!
最早在至元七年,就有了义仓。每个社都建一个仓,社长负责管理。丰收年,要根据每家人口数,每人留一斗粮食,小孩儿就留一半,实在没粮食的,就存点其他的粮食也行。官府不能随便查仓,也不能借贷粮食。到了歉收年,就拿这些粮食救济社里的百姓。到了皇庆二年,大司农司又提议恢复这个旧制度,皇帝就批准了。
后来,到了太宗九年,在燕京等十个地方设立了惠民药局,派奉御田阔阔、太医齐楫等人管理,拨款五百两作为运营资金。中统二年,成都也设立了惠民药局。三年,又任命太医大使王猷和副使王为仁管理全国各地的医生和惠民药局。中统四年,在上都也设立了药局,每投入一百两中统钞,一年可以收取利息一两五钱。不过到了至元二十五年,因为资金亏空,这些药局就都停办了。大德三年,又按照老规矩,在各地重新设立了惠民药局。这些药局都由当地官员负责监督管理,上路设总医师两人,下路、府、州各设一名医师。拨款数额根据当地人口多少而定。
各地的拨款数额分别是:腹里路三千七百八十锭,河南行省二百七十锭,湖广行省一千一百五十锭,辽阳行省二百四十锭,四川行省二百四十锭,陕西行省二百四十锭,江西行省三百锭,江浙行省二千六百一十五锭,云南路一万一千五百索,甘肃行省一百锭。(锭和索是古代的货币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