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忠啊,早年就跟着忽必烈在藩地做事,他那算命看相的本事,忽必烈特别信。忽必烈当了皇帝以后,就下令寻找各种奇人异士,刘秉忠也推荐了不少人,就算是一些普通的技艺,忽必烈也都亲自询问请教,还对他们特别优待。这不正说明忽必烈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的胸怀宽广,什么样的人才都能容纳吗?现在我广泛收集资料,写一本关于这些方技之人的传记,只为了记录下他们的大概情况。

田忠良,字正卿,是中山人。他父亲田闰,精通《易经》的道理和六壬占卜之术。忽必烈攻打南宋的时候,就问田闰南宋什么时候灭亡。田闰回答说:“丙子年。”后来果然应验了。忽必烈想给他官做,田闰坚决推辞。因为田忠良很优秀,元世祖至元二年,忽必烈就授予田闰光禄大夫、司徒的官职,封他为赵国公。结果田闰说:“我赶不上受封了。”圣旨一下达,他就去世了。田忠良好学,通晓儒家经典,在年轻的时候就认识了刘秉忠。刘秉忠向忽必烈推荐了他,忽必烈派人把他召来。忽必烈观察他的相貌和举止,就对身边的臣子说:“这个人虽然是以阴阳家的身份被推荐上来的,但他将来一定会为国家效力。”然后忽必烈指着西边殿阶上的第二个人,问田忠良:“他手里拿着什么东西?”田忠良回答说:“是鸡蛋。”果然如此。忽必烈很高兴,又说:“我心里有事一直很烦闷,你试试帮我占卜一下。”田忠良回答说:“根据我的推算,应该是某个和尚生病了。”忽必烈说:“对,就是国师。”于是,忽必烈派左侍仪奉御也先捏儿把田忠良送到司天台,给他笔墨纸砚,让他试着看看星历、遁甲之类的书。刘秉忠奏报说:田忠良试过的书都懂,司天台的那些学生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于是,就授予田忠良司天官的职位。忽必烈说:“我攻打江南,在襄樊被困住了,好几年都没拿下,怎么办?”田忠良回答说:“会在酉年。”

公元1274年,阿里海涯上奏请求增派十万大军过江,朝廷上大家伙儿都觉得这事儿难办。忽必烈皇帝偷偷问顾忠良:“你试试占卜一下,这事儿能不能成?”顾忠良说:“能成!”

后来,皇帝在柳林打猎,在御用帐篷里,身边跟着好多大臣。忽必烈看着顾忠良说:“我现在想派个大将去拿下江南,心里已经有了人选,你觉得是谁呢?”顾忠良环顾四周,眼睛盯住一个人,说:“这个人是个了不起的汉子,可以委以重任。”皇帝笑着说:“这个人就是伯颜,你真了解我的心思啊!”说完赏了他五百贯钱和一套衣服。

七月十五那天夜里,天上出现白气直冲三台星,皇帝问顾忠良:“这是啥好兆头啊?”顾忠良回答说:“大概是哪位三公要死了。”没过多久,太保刘秉忠就去世了。八月,皇帝打猎,停下车驾叫来顾忠良,说:“我丢了个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还能找回来吗?”顾忠良说:“是不是您的念珠?明天,在离这儿二十里外的地方,会有人捡到送来。”结果还真让他说中了!皇帝很高兴,赏了他一件貂皮大衣。

十月,皇帝又问顾忠良:“南征的军队能不能渡过长江?这用兵打仗,耗费人力物力,我很担心啊。”顾忠良回答说:“明年正月,就能传来胜利的消息了!”

正月十二,元朝大军攻下了鄂州,丞相伯颜派人送来宋朝的宝物。皇上赏赐了我玉香炉和十匹金织锦缎。

二月,皇上身体不舒服,把我叫过去说:“有人说我今年运气不好,你怎么看?”我说:“皇上您只要保重身体就好了。”三月,皇上的病好了,赏赐我五百两银子和三十匹布。五月,皇上到上都去,派人把我叫去说:“叛军深入山区,很久都没走,你和和礼、和孙一起带兵去看看。”到了那里,山区跟以前一样。没过多久,叛军就来了,把我们围了三层,三天都没解围。我带兵趁夜偷偷撤了回来,敌人一点都没察觉。和礼和孙觉得我太神了,把这事儿报告给了皇上,皇上赏了我十两黄金。八月,因为海都造反成了边患,皇上派皇子北平王和丞相安童去征讨,我上奏说:“这事儿不吉利,将会有其他人叛乱。”皇上不高兴。十二月,几个王爷,其中一个叫昔里吉的,带着皇子和丞相投靠了海都。皇上把我叫去说:“我差点儿信了谗言,要治你的罪,现在看来你说的没错。你向神祈祷吧,就算要黄金,朕也毫不吝啬。”我说:“不用求神。皇子年纪轻轻,过段时间就会回来的。”后来果然如此。

十四年八月,皇上的队伍驻扎在隆兴府北边,我上奏说:“昔里吉叛乱,是因为安童克扣士兵的伙食。现在守卫的士兵,每天只吃一个瓜,怎么能吃饱?他们心里都有怨言了。”皇上大怒,打了管伙食的两个人,命令他们把伙食分匀。十五年三月,汴梁的黄河水清澈了三百里。皇上说:“宪宗在世时黄河清,朕在世时黄河清,现在黄河又清了,这是怎么回事?”我说:“这应验在皇太子身上。”皇上对符宝郎董文忠说:“他这话不是胡说,大概有预兆吧。”

十八年的时候,他被特别任命为太常丞。少府(掌管宫廷事务的官署)要在太庙南边为诸王修建住宅,忠良去查看了一下地基,发现位置不对,就向皇帝禀报了这件事。皇帝问他怎么回事,忠良说:“太庙前面,哪是诸王建住宅的地方啊?”皇帝说:“你说的对。”他又接着奏报说:“太庙前面没有开辟驰道,这也不符合礼制啊。”皇帝马上就下令中书省开辟一条道路。按照国家的制度,十月上吉日,要祭祀太庙,通常会请求用牲畜祭祀,但不用牛。忠良又奏报说:“梁武帝曾经用面粉做的祭品代替牲畜,后来怎么样了呢?”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之后,他升迁为太常少卿。

二十年的时候,朝廷要出兵征讨日本,召见忠良让他选择出兵的吉日。忠良奏报说:“日本那个偏僻落后的岛国,何必劳师动众去征讨呢?”但是皇帝没听他的。二十四年,他兼任引进使。二十九年,他升迁为太常卿。大德元年,他升迁为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同时兼任太常卿。十一年,成宗皇帝驾崩,宰相们想按照皇后的意思,把皇后也陪葬到成宗皇帝的庙里。忠良极力反对说:“儿子把父亲葬到祖庙里,这是符合礼制的。而把皇后也陪葬进去,这可是没有先例的!”最终,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武宗皇帝即位后,他被提升为荣禄大夫、大司徒,还被赐予了银印。仁宗皇帝即位后,他又被提升为光禄大夫,主管太常礼仪院的事务。延祐四年正月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朝廷追赠他为“推忠守正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为赵国公,谥号忠献。他的儿子天泽,官至翰林侍讲学士、嘉议大夫、知制诰,还兼修国史。

靳德进,他的祖籍是潞州,后来迁居到大名府。他父亲靳祥,师从陵川的郝经先生,精通天文历法。金朝末年战乱四起,靳祥和母亲走散了,母亲因悲伤过度而双目失明。靳祥找到母亲后,日夜侍奉,用舌头舔母亲的眼睛一百天,母亲的眼睛竟然奇迹般地复明了。人们都称赞他的孝心。刘敏在燕地担任行省,聘请靳祥到幕府工作,还赐给他金符。当时藩镇的将领可以随意决定生杀大权,很多无辜的人都是靠靳祥才得以免于一死。后来,朝廷追赠他为集贤大学士,谥号安靖。靳德进从小就读书,能够通晓大义,尤其精通天文历法。

元世祖忽必烈让太保刘秉忠挑选太史官,于是就选上了德进,让他负责天文、星历、卜筮这三方面的业务。德进预测日食、月食、星象运行、六气变化和灾异等等,他说的吉凶祸福都非常准,经常根据天象进言劝谏,对国家有很多益处。他后来升迁到秘书监,主管司天监的事务。

有一次出征叛王乃颜,很多将领都想要彻底消灭乃颜的党羽,德进却说:“天道贵在生生不息”,建议暂缓进攻,等待他们投降。他还上奏说:“叛王之所以叛乱,是因为被妖言惑乱,图谋不轨,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搜捕术士,设立阴阳教官,培养人才,每年向朝廷输送一名学成的人才。”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下令执行。

成宗皇帝带着皇孙到北方边境抚军,元世祖派使者送去皇太子的印玺,德进也跟着去了。每次战斗取胜,德进都能事先算准日期,没有一次不准的。他还经常就一些事情的得失进言,对朝廷很有帮助。成宗皇帝即位后,德进详细地向他讲述了世祖皇帝选拔人才、纳谏、咨询治国安邦之道的故事,成宗皇帝很欣赏他,于是任命他为昭文馆大学士,主管太史院,兼领司天台的事务,还赏赐给他金带和宴服。当时都城里的粮仓是用芦苇和茅草盖的,有人建议用瓦片代替,皇帝拿不定主意,就问德进。德进回答说:“如果突然大兴土木,物资价格一定会飞涨,百姓也会因此更加劳累,我觉得这样做不妥。” 于是这个建议就被搁置了。皇帝还下令中书省:以后凡是讨论国家大事,都必须让德进参与。

后来,德进因为生病请求退休。仁宗皇帝当时还是太子,特意让中书省给他加官,想留住他。等皇帝从上京回来,在白海行宫召见了他,授予他资德大夫、中书右丞的官职,让他参与通政院的事务。仁宗皇帝即位后,想让他继续主管太史院,德进坚决推辞,皇帝也不勉强。最后,德进因病去世,朝廷追赠他推诚赞治功臣、荣禄大夫、大司徒、柱国、魏国公的爵位,谥号文穆。他的儿子泰,后来当上了工部侍郎。

李俊民,字用章,是泽州人。金朝承安年间,他考中进士第一名,被授予翰林院应奉文字的官职。没多久,他就辞官回家了,用自己的学问教导乡里的人。金朝南迁以后,他隐居在嵩山,后来又搬到怀州,没过多久又回到了嵩山。后来发生了一些突然的变故,人们都佩服他早先就预料到了。李俊民在河南的时候,隐士荆先生教他皇极数学。当时懂数学的人,没有人比得上刘秉忠,就连刘秉忠自己也认为比不上荆先生。元世祖在藩邸的时候,就派人用舒适的马车把他请来,每天都和他探讨问题。李俊民很快请求回嵩山,世祖虽然很留恋他,但还是派了宦官护送他回去。世祖还曾经让张易去问他一些吉凶的事情。等到世祖即位以后,李俊民说的话都应验了,而李俊民这时候已经去世了,享年八十多岁,朝廷追赠他“庄静先生”的谥号。

张康,字汝安,号明远,是潭州湘潭人。他从小父母双亡,凭借自己的努力学习,还旁通术数之学。宋朝的吕文德、江万里、留梦炎都很器重他,都把他招到幕府里做事。宋朝灭亡后,他就隐居在衡山。元至元十四年,元世祖派中丞崔彧去南岳祭祀,顺便寻找隐居的贤士。崔彧的哥哥,湖南行省参政崔斌说:“张康隐居在衡山,他的学问通晓天文地理。”崔彧回来后,就把这件事报告给了世祖,世祖就派人去召见张康。张康和崔斌一起到了京城。至元十五年夏四月,张康到了上都,见到了元世祖,元世祖亲自考问了他的学问,结果都非常准确,于是授予他著作佐郎的官职,还把内嫔松夫人嫁给了他。每次召见张康,元世祖都礼遇有加,称呼他为“明远”,而不直呼其名。元世祖还曾经当面告诉他,凡是有疑问,都要毫无保留地告诉他。

至元十八年,张康上奏说:“壬午年,太一在艮宫。主大将客,参将囚,直符治事,正属燕分。明年春天,京城将会有盗贼作乱,此事会牵涉到将相大臣。”十九年三月,盗贼果然在京城作乱,杀了阿合马等人。元世祖想要征讨日本,就让张康用太一术推算一下,张康说:“南方刚刚平定,百姓还没有恢复元气,而且今年太一星没有吉兆,出兵不利。”元世祖听从了他的建议。元世祖曾经赏赐太史院一些钱,分了一千贯给张康,张康没有接受,大家都佩服他的清廉。过了很久,张康请求辞官回家务农,元世祖下诏书不准他辞职。后来,张康被提升为奉直大夫、秘书监丞。他六十五岁的时候去世了。他的儿子张天祐,字吉甫,后来官至中书参知政事。

廖应淮,字学海,是浙江嘉兴人,号溟涬生。他三十岁的时候去临安(今杭州),上书弹劾丁大全误国。丁大全很生气,就用法律手段整治他,把他发配到汉阳军(今湖北汉阳)。廖应淮戴着枷锁,一路高歌走出城门,当时的人都觉得他很壮烈。

到了汉阳后,他遇到了蜀地的道士杜可大,杜可大传授给他邵雍的先天数术,还帮他跟官府说情,让他免除了刑责。廖应淮悟性很高,杜可大自己都觉得自己不如他。过了很久,廖应淮又回到了临安,白天给人算命,晚上喝酒,经常喝得大醉。醉酒的时候,他常常自言自语:“这不是宋朝的天,也不是宋朝的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贾似道派手下人去问他怎么回事,廖应淮说:“别多问了。浙江西路土地变白的时候,就是吉兆了。”贾似道又把他召来询问,廖应淮说:“您应该好好保重自己,宋朝的江山不久就要易主了。”贾似道讨厌他说话这么直率,廖应淮也直接走了,根本不理会他。宋朝灭亡后,廖应淮又说:“杀气就要进入福建和广东了,我不知道自己会在哪里死去。”他说的这些话,没有一句不灵验的。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他去世了。

廖应淮的门生彭复,能够继承他的学问。彭复是宋朝的进士,后来还当上了鄱阳县的县令。廖应淮临终前,告诉女儿说:“我死后一个月内,朝廷会派姓崔名彧,姓程名鹏飞的人来征召我和彭复,他们会经过我家门前,你把我的书拿给他们看。”后来果然应验了。说的就是崔彧和程鹏飞。

彭复是鄱阳县令祝泌的外甥。祝泌精通皇极数,彭复继承了他的学问,还师从吴复大,以占卜闻名。当时杭州刚归顺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命令他占卜杭州未来的命运。彭复算完卦后回答说:“这地方六七十年后,城里会长满荆棘,还不如现在繁华。”从至正壬辰年(公元1362年)以后,杭州果然多次被战火摧毁。

还有一个叫周仲高的人,不知道是哪里人,精通天文地理。当时正值太平盛世,他从杭州到昆山,曾经说过:“天下将要发生战乱,我卜算居住的地方,没有比娄东(今江苏太仓)更好的了。”于是他就定居在那里。后来杭州被战火摧毁,而昆山却安然无恙。

李国同,是登州人,特别擅长观气象预测吉凶,也很会看相。宋朝快灭亡的时候,他在一个酒席上见到了赵孟頫,当时赵孟頫脸上长满了风疮。李国同就对旁边的人说:“我过江以来,只见过这个人,他的疮一好,就能见到皇上,将来一定能当上一品大官,名扬天下。” 之前,襄阳城还没攻下的时候,忽必烈派李国同去军营里观测天象。李国同才走了三五里地就回来了,然后禀告说:“我在士兵中发现很多人将来都能当上宰相。襄阳城要是不攻下,江南地区要是还不平定,那这些人才放到哪里去呢?”他的预测能力真是神了!

李杲,字明之,是真定人,家里很有钱,在当地很有名气。李杲从小就喜欢学医,当时易州有个叫张元素的名医,李杲就花了一千两黄金拜他为师,没几年就完全掌握了张元素的医术。他尤其擅长治疗伤寒、痈疽和眼科疾病。

北京有个叫王善甫的,是京兆尹手下的酒官,他得了病,尿液排不出,眼睛凸出来,肚子胀得像个鼓,膝盖以上又硬又胀得好像要裂开似的,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各种利尿的药都试过了,都没效。李杲对其他医生说:“这病很严重啊!《内经》里说:‘膀胱是储存津液的地方,必须气化了才能排出来。’现在用利尿的药,病反而更重了,这是因为气没化啊!《启玄子》说:‘没有阳气,阴气就不能产生;没有阴气,阳气就不能转化。’利尿的药都是温阳的药,只有阳气没有阴气,它怎么转化呢?”第二天,李杲给他开了个滋阴的方子,只服了一剂就好了。

西台的官员萧君瑞,二月的时候得了伤寒,发高烧。医生给他用了白虎汤,结果病人脸色黑得像墨一样,原来的症状看不出来了,脉搏沉细,还尿失禁。李杲一开始不知道用什么药,等他诊脉后说:“这是立夏前误用了白虎汤造成的。白虎汤性寒,不是治疗行经的药,只能清热泻火。如果不会用,就会把伤寒的病邪藏在经络里。如果再用大热的药来救治,就会引起其他症状,这不是救治白虎汤的副作用的方法。要用温阳的药物来升阳行气。”有人问他:“白虎汤性寒,不是大热,怎么救治?你的治疗方法是什么?”李杲说:“病邪藏在经络里,阳气不升,经络就不能运行,经络运行了,原来的症状就显现出来了。这有什么难的呢?”果然,萧君瑞按照李杲说的方法治好了病。

魏邦彦他媳妇眼睛突然长了个翳子,从下往上长,绿色的,又肿又痛,难受得很。杲医生一看就说:“这翳子是从下往上长的,病是从阳明经来的。绿色不是正常的颜色,大概是因为肺和肾一起出问题了。”于是他就开了泻肺肾之邪的药,还加了一些治疗阳明经的药。治好了,但过几天又复发了,三次都是这样,每次发病的经络和翳子的颜色都不一样。杲医生这才说:“所有的经脉都跟眼睛有关系,经脉有病,眼睛就会跟着出问题,这肯定是经络不通畅。经络不通,眼睛的病就好不了。”一问,还真是经络不通,他就按照这个原因治疗,病就好了,再也没复发过。

冯叔献的侄子栎,十五六岁,得了伤寒,眼睛红红的,特别渴,脉搏七八下,医生想给他用承气汤泻泻。这时杲医生正好回来,冯叔献就把情况告诉了他。杲医生给他把脉,吓了一跳,说:“差点儿把孩子弄死了!《内经》上说:‘脉搏数的,都是热证;脉搏慢的,都是寒证。’这孩子的脉搏八九下,是热极了啊!”然后他又说:“《会要大论》上说:‘有的病,脉象是这样,但病情却是相反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脉象是这样,按下去不鼓,阳气都这样,这是阳气衰弱转化为阴证了。’现在用生姜附子来治,我要用热因寒法的办法来治。”药还没煎好,病人的指甲都变了颜色,一口气喝了八两药,不一会儿就出汗了,病就好了。

陕西的节度使郭巨济得了半身不遂,两个手指头都伸不直,耷拉着脚底。杲医生用长针扎他脚踝上的穴位,针扎得很深,扎到骨头了,他竟然没感觉疼,还流出了一两升黑血。杲医生又扎了好几次,一共扎了六七次。服药三个月后,病就好了。裴择的妻子得了寒热病,好几年月经都不来了,还咳嗽喘气。医生都给她用蛤蚧、桂枝、附子这些温热药。杲医生说:“不对。这个病是阴气被阳气所伤,用温热药太多了,所以没效果反而有害;用寒凉的药,月经就能来了。”结果还真让他说对了。杲医生治病的方法很多都是这样的。元朝初期,杲医生名气很大,大家都叫他神医。

他的学生罗天益,字谦甫,也是真定人,继承了他的衣钵。

同县的窦行冲,字和师,见到罗天益后,读了杲医生的书,后来被世祖皇帝征召当了御医,也小有名气。

朱震亨,字彦修,是浙江义乌人。他天资聪颖,读书一点就通,理解文章的精髓。听说老乡许谦学问很高,他就赶紧跑去拜许谦为师。许谦写了《开明圣贤大旨》,朱震亨写了《心解》,他们都主张摒弃浮夸,追求纯正,从不敷衍塞责。朱震亨为人清廉俭朴,生活简朴,非常像古代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他走到哪儿,都能影响和感化周围的人。有一天他母亲生病了,请了医生,这件事让他自己醒悟过来,说:“做儿子的不懂医术,万一请到庸医,岂不是耽误了母亲的病情?”于是,他开始认真研究医理,四处寻找名师学习,最终得到了罗知悌的真传,治病常常有奇效。他写了《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外科精要》、《本草衍义补》、《丹溪心法》等医书,流传于世,人们尊称他为丹溪先生。

太仓人王履,字安道,是朱震亨的学生,继承了他的衣钵。他写了《溯洄集》、《百病钩玄》等书。

刘岳,字公泰,是江西星子人。他祖上刘闻,是宋朝有名的医生。刘岳在白鹿洞书院读书,继承了家里的医学传统。元世祖统一江南后,有关部门聘请刘岳,他被召见到了皇帝的便殿。皇帝任命他为奉议大夫,在太医院工作。人们称他为“刘三点”,因为他只要用手指点三下,就能知道病人患病的根源。没过多久,他又升任翰林学士,掌管制诰,参与修撰国史,后来外放做建昌路的推官,最后去世了。

阿尼哥,是尼泊尔人,他们国家的人叫他八鲁布。这孩子从小就聪明过人,比一般孩子强多了。长大一点后就开始读佛经,一年就能理解经文的意思了。他同学里有些人是搞绘画雕塑的,读那些尺寸的经书,阿尼哥一听就能记住。他特别擅长绘画、雕塑和铸造金像。

元世祖中统元年,皇帝让帝师八合斯台在吐蕃建一座金塔,尼泊尔国选派了一百个工匠过去帮忙,最后只来了八十个,阿尼哥没来,那时他才十七岁,主动要求去。大家觉得他年纪太小,不同意。阿尼哥说:“年纪小,心可不小!” 就这样,他被派去了。帝师一见到他就觉得他很优秀,就让他负责监督工程。第二年塔建好了,阿尼哥想回家,帝师劝他留在朝廷,于是阿尼哥剃度做了帝师的弟子,跟着帝师去见皇帝。皇帝看了他很久,问他:“你来到我们大国,难道不害怕吗?”阿尼哥回答说:“圣人像父亲一样爱护天下百姓,儿子见到父亲,有什么好怕的?”皇帝又问:“你来这里做什么?”阿尼哥说:“我家在西域,奉命去吐蕃建塔,两年就完成了。我看到吐蕃百姓遭受战乱之苦,生活很艰难,我希望陛下能安抚他们,我千里迢迢来这里,都是为了百姓啊!” 皇帝又问:“你会做什么?” 阿尼哥说:“我以自己的心为师,比较擅长绘画、雕塑和铸造金像。” 皇帝就让人拿来明堂里的一尊针灸铜人像给他看,说:“这是宣抚王檝使宋朝时进贡的,时间久了,坏了,没人能修,你能仿制吗?” 阿尼哥说:“虽然我以前没做过这个,但我可以试试。”

至元二年,新的铜人像做好了,经络血管都非常细致,金工匠人们都感叹他的技艺高超,没有人不服气。当时两京的寺庙里的佛像,很多都是他做的。他还制作了七宝镔铁的法轮,皇帝出行的时候,就用它来引导车驾。《原庙列圣御容》,是用织锦做的,画都比不上它的精美。

至元十年,他被任命为人匠总管,还赐给他银印和虎符。十五年,皇帝下诏让他恢复原来的穿着,并授予他光禄大夫、大司徒的官职,让他主管将作院的事务。皇帝对他的宠爱和赏赐,是无人能比的。阿尼哥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师、开府仪同三司、凉国公、上柱国,谥号敏慧。他留下了六个儿子,其中两个比较有名:阿僧哥,官至大司徒;阿述臈,是诸色人匠总管府的达鲁花赤。

话说有个叫刘元的人,曾经跟着阿尼哥学习西域的佛像塑造技艺,水平也是顶呱呱的。刘元,字秉元,是蓟州宝坻人。他一开始是个道士,拜青州的杞道录为师,学到了这门手艺。元朝的时候,无论是上都还是大都那些有名的寺庙里,泥塑、铸造、修缮佛像,只要是刘元做的,那神态和意境都特别到位,全国都夸他厉害。尤其上都的三皇像,更是古朴典雅,懂行的人都觉得他抓住了三位圣人的精髓。仁宗皇帝还特意下令说:“没有我的旨意,不许你给别人做神像!”

后来,大都南城要修建东岳庙,刘元负责制作仁圣帝的像。这尊像威严庄重,十足帝王气派,而他身边的侍臣像,个个都显得忧国忧民,深思远虑。一开始,刘元想做侍臣像,琢磨了好久都没动笔,偶然翻阅宫廷的图画书籍,看到唐朝魏征的画像,他眼睛一亮,说:“找到了!要是做不出这个样子,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宰相!”立刻跑到庙里开工,当天就完成了。那些士大夫们看了都啧啧称奇。后来,刘元官至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秘书卿,寿终正寝。

接下来是朱玉,字君璧,是昆山人。他特别喜欢绘画,一听说哪里有好的山水景色,立马就独自前往,哪怕几千里路程也不觉得辛苦。永嘉王振鹏在仁宗时期因为界画技法得到皇帝的赏识,当上了大官。朱玉去拜访他,学习绘画技法,振鹏立刻就夸赞了他的天赋。没过多久,朱玉就奉皇后的命令,绘制藏经的佛像,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人们都说,就连振鹏的技艺也比不上他。到了至正年间,清宁殿建成,皇帝下令在殿墙上绘制历史图画,因为赵雍听说朱玉的名气很大,就派人去请他,可惜因为路途遥远,朱玉没能赶到,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李时,字居中,是北京人。他伯父李巨渊,擅长画仙人和鬼怪,没人知道他师承何处。曾经画过一幅魔母图,画得极其凶恶可怕,仁宗皇帝看了很喜欢,就让他在宫里当画师,后来官职做到朝列大夫、诸道人匠府总管。李时从小就聪明好学,十六岁的时候跟着伯父去了上都,看到那些普通画工的作品,总是羞愧地扔掉。他听说饶阳的刘仲谦很早就跟秘书少卿何澄学习绘画。何澄九十多岁的时候,世祖皇帝召见他,赏赐给他一杯酒。何澄拜谢后,伏在地上起不来,皇帝问他怎么回事,他说:“臣老了,我的弟子刘仲谦可以代替我接旨。”皇帝就答应了。从此刘仲谦名扬京城。李时就拜刘仲谦为师,绘画技艺日益精进。

还有个叫刘道权的人,是江西庐陵人,擅长画山水画,但是他恃才傲物,经常骂当时的画家,比如刘伯熙之类的人都批评他,很少有人和他来往。只有李时特别欣赏他,还曾劝刘仲谦说:“这个人太狂妄了,你应该少和他接触。”后来李巨渊看到李时画的作品,也感叹自己不如他。

至正二年,惠宗皇帝下令让李时在东内清宁宫的宫殿墙壁上作画,李时画了樊姬、冯婕妤,以及唐朝长孙皇后进谏的图画,皇帝赏赐很多。有人说李时家里穷,母亲年老,皇帝很同情他,偷偷地送给他一锭白银,让身边的人悄悄交给李时,说:“我知道你穷,所以送你一些钱,千万别让别人知道。”后来,皇帝授予他利用监照磨的职位,又提升他为经历,李时叩头坚决推辞。回家后,他对别人说:“现在这个世道就是这样,我能免于灾祸已经很幸运了,哪敢再接受朝廷的官职呢!”最终没有接受这个职位。

早些时候,京城非常繁华,皇帝想画一幅图画来炫耀给后世看,就下令让李时等人绘制图稿,按计划的进度来画,前后将近三年,从南到东,再到西,画到一半的时候,皇帝突然停止了这项工程,不再过问,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等到皇帝逃亡,明军攻入京城,因为旧城太大了,就把北边的一半城墙拆掉,在中间重新修建城墙,修建的城墙正好在画稿的一半位置,知道这件事的人才感叹皇帝的预见性。

孛罗帖木儿这家伙独揽大权,下令修建梓潼帝君的祠堂,还让人画了九十九幅画,画的是梓潼帝君的各种显灵事迹,墙上画满了。 顺便还让人画了四位力士献俘的图画。孛罗帖木儿看到这些画,就问:“这被捆着押着的那个人是谁啊?” 大家都愣住了,不知道怎么回答。 这时候,一个聪明人赶紧跪下来说:“那是那些不忠于国家,危害百姓的人。”

孛罗帖木儿听了哈哈大笑,然后就走了。过了十几天,孛罗帖木儿就被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