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字子昂,是浙江湖州人,是宋太祖的后代,是宋朝宗室秀王赵偁的五世孙。他从小就聪明伶俐,读书过目不忘。南宋灭亡后,他更加努力学习。吏部尚书夹谷之奇推荐他当翰林编修,但他没接受。
后来,侍御史程钜夫奉命在江南寻找有才学的人,又推荐了赵孟頫。赵孟頫进宫面见元世祖忽必烈,气质出众,世祖夸他是神仙中人,让他坐在右丞叶李的上面。结果,御史中丞出来反对说:“赵孟頫是南宋皇室后代,不应该侍奉在皇上身边。”程钜夫据理力争:“选拔人才不分出身,这是陛下的盛德,您这么说会让我显得不忠心啊!”忽必烈说:“他们懂什么!”然后就让人把御史中丞轰出去了。
后来,元朝要设立尚书省,让赵孟頫起草诏书颁布天下。元世祖一看,高兴地说:“你说的都是我想说的!” 接着,元世祖召集百官到刑部讨论贪污受贿的法律,当时规定,贪污至元钞二百贯就判死刑。赵孟頫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当初发行钞票的时候,是以白银为本位,虚实相权衡,现在至元钞和白银的比价相差几十倍了!以前的中统钞改成了至元钞,以后至元钞也可能会像中统钞一样贬值,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算贪污数额,判死刑的标准太重了。古代的法律是用米和绢来衡量贪污数额,这叫‘二实’,最恰当不过了。钞票是南宋发明的,主要用在边疆地区,现在沿用它来判人死刑,恐怕不妥。”
有人因为赵孟頫是南方人,年纪又轻,就出言不逊地指责他,说他一个年轻人议论国家法令不合适。赵孟頫据理力争说:“人命关天,法律制定得不合理,就会冤枉好人。我奉旨参与讨论,不敢不说出自己的看法。” 那些反对的人顿时哑口无言,讨论结束后,其中一人出来道歉说:“我错就错在学识浅薄,仔细想想,你的话是对的。”
领导想提拔孟朓当吏部侍郎,但是有个叫高明的参议不同意。过了四年,孟朓才被任命为兵部郎中。后来,元朝的钞票流通不畅,皇帝下令让尚书刘宣和孟朓快马加鞭赶到江南,去追究地方政府办事拖拉的责任。 路上,他们可以对那些办事拖沓的官员直接进行鞭打处罚。结果孟朓一个人都没打,就回京复命了。
桑哥当了丞相之后,有个叫钟初鸣的人,因为尚书省的事情被问责,那些六个部门的官员,谁来晚了就挨打。孟朓那天来晚了,负责断案的官员就要打他。孟朓赶紧去找右丞叶李告状,叶李批评桑哥说:“古代的法律规定,高级官员不接受体罚,这是为了维护他们的廉洁和尊严。你打郎中,这是在羞辱朝廷啊!”桑哥觉得挺不好意思的,就安慰了孟朓,并且下令以后只打六曹里最低级的办事人员。
后来,孟朓在东城墙外骑马,路窄马失蹄掉河里了。皇帝听说后,赏了他五十锭银子,还下令重修东城墙,可见皇帝对他是多么的看重。
公元1294年,我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这一年,北京发生大地震,震动非常厉害,皇上都跑到龙虎台避震,心里非常担忧。皇上派平章阿剌浑撒里火速赶回上都,去问问集贤院和翰林院的官员们,地震的原因是什么,并且特别叮嘱,不要让桑哥知道这件事。集贤院和翰林院的官员们都很怕桑哥,谁也不敢说话。我和阿剌浑撒里关系不错,就悄悄地告诉他:“现在到处都在算计钱粮,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这次地震,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造成的。皇上应该下令大赦天下,把所有欠的赋税都免掉,这样说不定就能平息天灾。”
阿剌浑撒里把我的话禀报给了皇上,皇上同意了,并且已经起草好了诏书。桑哥一听,勃然大怒,说这肯定不是皇上的意思。我赶紧说:“那些欠钱粮的人,很多都已经死了,还从哪里收钱呢?现在不免除他们的赋税,以后那些负责查账的人,一定会说少收了几千万钱粮,把责任推到尚书省头上,丞相您到时候怎么解释呢?”桑哥这才明白过来,说:“我没想到这一点。”皇上的诏书一下达,老百姓都非常高兴,个个喜笑颜开,激动地感谢皇上。
南宋的丞相留梦炎投降了元朝,皇上任命他为礼部尚书。有一天,皇上问我留梦炎和叶李谁更优秀。我回答说:“留梦炎是我的长辈,为人厚重,为人正直,很有主见,善于谋划并且果断,是一位合格的大臣。叶李读过的书,我也都读过;叶李知道的,我也都知道;叶李能做到的,我也都能做到。”皇上说:“你认为留梦炎比叶李更优秀吗?留梦炎在宋朝是状元,官至丞相,而贾似道误国误君,留梦炎却只是委曲求全,而叶李只是个平民,却敢于直谏,请求斩杀贾似道,这说明叶李比留梦炎更优秀啊!你因为留梦炎是你的长辈,所以不愿意直说,那就写一首诗来讽刺他吧!” 于是,我写了一首诗:
“状元曾受宋家恩,国困臣强不尽言;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
皇上听后很满意。
孟朓跟奉御彻里说:“皇上批评贾似道误国,怪留梦炎没说话,现在桑哥误国的罪过比贾似道还严重,我们要是也不吭声,以后怎么解释?可我跟他关系疏远,说了皇上也不听,你深受皇上信任,又读过很多书,懂道理,能为天下除掉这个祸害,这可是真正仁义之举啊!你一定要努力争取!”
后来,彻里去到皇帝面前,把桑哥的罪行一一列举出来,皇帝大怒,下令卫士打桑哥的嘴巴,血流满面,桑哥扑倒在地。过了一会儿,皇帝又叫来桑哥问话,彻里还是坚持之前的指控。这时,其他大臣也纷纷出来说话,皇帝这才恍然大悟,下令逮捕处死了桑哥。事后,彻里跟孟朓说起这件事,感慨地说:“我能有万世流芳的美名,全靠你的帮忙啊!”
尚书省的人事变动,很多执政官员都因为犯错被罢免了。中书参知政事贺胜因为不懂文字处理政务,请求皇帝赶紧任命辅佐大臣。皇帝环顾左右,目光落在了孟朓身上,说:“你去中书省吧,参与处理政务。”孟朓坚决推辞。皇帝问:“阎复、宋渤怎么样?”孟朓回答:“他们都没资格当宰相。”于是皇帝下令孟朓出入宫门不用通报,还对孟朓说:“朕年纪大了,有些事情看不清楚,大臣们奏事的时候,你一定要跟着一起进去,如果有人欺骗我,你就帮我指出来。”孟朓表示感谢,但后来还是极力请求外放。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他被外放任命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
廉访司佥事哈剌哈孙为人刻薄暴虐,和孟朓关系不好,就借机陷害他。恰逢要修撰《世祖实录》,孟朓被召回京城,这才得以脱身。元成宗大德二年,孟朓被任命为汾州知州,还没出发,就被召回负责抄写金字藏经,并被命令挑选擅长书法的官员一起参与。事情完成后,他被改任集贤直学士、行浙江等处儒学提举。至大元年,他升任泰州尹。
仁宗太子时期就听说孟朓很厉害,于是把他召来当翰林侍读学士,还让他参与修撰国史。仁宗当上皇帝后,又提拔他当集贤侍读学士。皇庆元年,孟朓升任翰林侍讲学士,后来又调回集贤侍读学士。那一年,河间地区献上了一株嘉禾,一茎长了好几穗,皇帝下令让孟朓画下来,珍藏在皇宫的档案馆里。延祐元年,孟朓升任集贤学士,官拜资德大夫,之后又升任翰林学士承旨,官拜荣禄大夫。皇帝特别喜欢孟朓,总是直呼其名,不称其官职。
皇帝曾经把孟朓比作唐朝的李白和宋朝的苏轼,还说孟朓有几方面特别优秀:第一,出身名门;第二,长得好看;第三,学识渊博;第四,品行端正;第五,文章写得好,风格古雅;第六,书画技艺超群;第七,对佛道两家学说也颇有研究。有人说孟朓是赵太祖的后代,皇帝一听就生气地说:“你指的是赵子昂吧?难道你家世比他还好吗?”那人吓得赶紧走了。还有人说:“国史记载的都是战争策略,不应该让孟朓参与。”皇帝说:“赵子昂是先祖亲自选拔的,朕看他年纪大了,就格外尊重他,让他负责修撰国史,流传给后世,你们嫉妒他,这是为什么?”孟朓经常好几个月不上朝,皇帝问身边的人怎么回事,回答说他年纪大了怕冷,于是皇帝就命令内务府送给他一件貂皮大衣。
一开始,孟朓是靠程钜夫推荐才当上官的。后来程钜夫以翰林学士承旨的身份退休了,孟朓接替了他的位置。孟朓上任前先去拜访了程钜夫,这才入宫上任,当时的人都说这是件很体面的事。六年后,孟朓告假回家,皇帝派人送去衣服和钱财,催促他回朝,但他因为生病最终没能回来。至治元年,皇帝下令让孟朓在家写《孝经》,还赏赐给他酒和两套衣服。同年,孟朓去世,享年六十九岁。朝廷追赠他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魏国公,谥号文敏。
孟朓写了一本叫《松雪斋文集》的书,一共十三卷。有人说孟朓的才华都被他的书画给盖住了,知道他擅长书画的人不知道他文章写得好,知道他文章好的人又不知道他精通经济学,大家觉得这话说得挺有道理。孟朓的老婆管氏和儿子孟雍,也都擅长书画,名气不小呢。宋仁宗皇帝还把孟朓、管氏和孟雍的字画收集起来,装订成一本书,还题了字:“让后世知道我们宋朝出了一家擅长书法的家族。”孟雍后来官做到集贤待制。孟朓的弟弟孟飐,字子俊,也擅长书画。宋朝宗室里投降元朝的,还有赵与璟和赵大讷。
赵与璟,字晦叔,是宋朝宗室的后代。他考中了进士,做了鄂州的教授。元至元十一年,伯颜率军渡江,赵与璟就带着他的族人去军营给伯颜上书,极力劝说他不要滥杀无辜,这样才能平定天下,并且请求保全他们的家族。后来伯颜进京,元世祖问起宋朝宗室里有哪些贤能之士,伯颜就推荐了赵与璟。至元十三年九月,元世祖派人把赵与璟召到上都。赵与璟穿着便服去见世祖,他痛陈宋朝灭亡的原因是误用了奸臣,说得非常激动人心,元世祖都被他感动了。于是,元世祖就授予他翰林待制,然后升为直学士,又升为侍讲。他还上书建议减少江南的赋税,以及停止挖掘宋朝皇陵,虽然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也没有因此怪罪他。
二十七年,京城大雾弥漫。第二年正月甲寅日,老虎跑进了南城。赵与璟又上书批评当权大臣专权的过错,然后就回家等待处罚。没过多久,桑哥败了,平章不忽木向元世祖推荐赵与璟,说他虽然贫穷困窘,但却很有节操。元世祖说:“他是不是在说权臣是老虎呢?”于是赏赐他一万三千贯钱,并且每年都给他和家人提供粮食。后来,赵与璟官职不断提升,最后做到翰林学士。元成宗即位后,还特别下令让他的儿子孟实可以尽孝道侍奉他。赵与璟在大德七年去世,朝廷赏赐他五千贯钱,追赠他通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天水郡侯的官职,谥号文简。
赵大讷,原名叫赵良胜,字敬叔,是浦阳人,是宋朝周王元俨的十世孙。他很有学问和操守,从全州录事一步步升迁到龙溪县令。龙溪当地风俗迷信鬼神,人们堆石头建了个紫衣神庙,一些狡猾的人就利用这个庙敛财。赵大讷把紫衣神的像扔到江里,然后用那些石头修建了孔庙。
后来,龙溪县里有个富豪杀了人,郡守收受了贿赂把他放了。赵大讷抱着案卷跑到郡府,当面揭露郡守的罪行。郡守很生气,就借故给他安了个罪名,把他调到永春县当县令,没多久又调到永嘉。永嘉实行按人口征收盐税的办法,老百姓苦不堪言,赵大讷就提了个建议,让富商把盐转卖到瑞安去。结果,一些狡猾的官吏伪造官府文书,诬陷穷苦百姓贩卖私盐,导致三个老百姓自杀身亡。赵大讷到府衙调查,最终查明了那些狡猾官吏的罪行。后来,他被任命为温州、台州等地的海运千户,之后又调任永新州知州。永新州的鹄湖和罗陂是盗贼的窝点,赵大讷用巧妙的计策抓住了盗贼头目,其他的盗贼也都逃散了。 他后来告老还乡,死在家中,老百姓为他立了生祠。
叶李,字太白,又字舜玉,是杭州钱塘人。年轻时在义乌师从施南学习,后来补任京学生。宋景定五年,天上出现彗星,理宗皇帝下诏罪己,并求谏言。当时忽必烈南下攻宋,朝廷派贾似道去抵御。恰逢宋理宗去世,忽必烈班师回朝,贾似道却夸大自己的功劳,更加骄横跋扈,设立公田、关子等制度,这些政策严重损害了百姓利益,朝中无人敢说话。叶李和同舍生康棣等八十三人,一起到宫门口上书,弹劾贾似道。贾似道大怒,知道奏章是叶李起草的,就指使临安尹刘良贵诬陷叶李僭用金饰的斋堂匾额,给他安上罪名,把他流放到漳州。贾似道垮台后,叶李才被释放。后来,叶李在路上遇到了贾似道,还写了一首小词送给他。南宋灭亡后,叶李隐居富春山。江淮行省曾邀请他担任苏杭等地的教授,但他没有答应。
公元1277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御史大夫相威去江南考察人才,顺便找找那些隐居不仕的能人异士。 李孟符的名字就这样被推荐了上去。 早些时候,李孟符写过批评道教的书,世祖忽必烈读过之后,非常赞赏,经常拍手叫好。 现在听说李孟符的名字,世祖更是高兴坏了,立刻就给他了个浙江西道儒学提举的五品官职。 李孟符一听这个消息,就想跑路,躲起来算了。 结果丞相安童派人给他送来一封信,信里说:“先生您在宋朝的时候,就以忠诚正直的言论闻名,皇上一直记着您呢。现在给您一个五品官的职位,读书人嘛,该出来就出来,该隐居就隐居,这要看情况而定。您就好好干吧,别辜负皇上的赏识!” 李孟符这才接受了这个官职。
公元1286年,侍御史程文海奉命去江南寻找隐士,世祖忽必烈还特意嘱咐他:“这次一定要把叶适和李孟符找到!” 李孟符到了京城,皇上把他安排在集贤大学士阿尔浑萨里所在的院子里,还召见他到香殿里,亲切地问候:“你从那么远的地方来,辛苦了吧?” 又问他:“你治理国家有什么好办法?” 李孟符就从古到今,详细地分析了历代帝王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世祖忽必烈很欣赏他的见解,赐给他座位,还摆宴款待,并且下令让他每五天来一次朝堂议事。 有一次,李孟符因为脚疼没去上朝,皇上竟然派了御用的五龙车去接他! 李孟符上朝后建议说:“请恢复提举司,负责管理学校,考核学生,教授治国之道,把有才能的学生推荐上来,好为国家所用,并且免除他们一切徭役!” 皇上听了,马上就批准了。
那时候乃颜叛乱,皇上命令李孟符去讨伐。 带兵的将领很多都是汉人,或者跟乃颜有亲戚关系,双方军队一见面,就互相说说话,放下武器不打了,磨磨蹭蹭地就撤退了。 皇上很着急,李孟符就献计说:“请让汉军打头阵,冲锋陷阵,然后用大车把叛军的后路截断。” 皇上采纳了他的计策,军队果然打胜仗了。 从此以后,皇上更加器重李孟符,每天早朝结束,都要召见他讨论政事。
公元1248年,我被皇上特地任命为御史中丞,还兼管中书省的事务。因为我腿脚不好,就推辞了。皇上笑着说:“你的腿脚不便,难道你的脑子也不好用吗?” 我再次推辞,然后上奏说:“如果监察御史的奏章、西南两地官员的报告,事关国家大事,关系到百姓利益,就应该允许他们直接上报,广泛听取意见。我希望皇上能下令允许台臣们实名上奏,这太好了!” 我又说:“我们这些做官的,职责就是纠正错误,如果自己都不检点,还怎么去纠正别人呢!如果发现有贪污腐败的人,应该交给司法部门加重处罚,以儆效尤。” 就这样,御史台官员可以实名上奏了,那些受贿的官员也被司法部门依法惩处。
后来要设立尚书省,我建议平章政事桑哥担任右丞相,皇上同意了。桑哥当上右丞相后,又推荐我当尚书左丞。我坚决推辞,说:“我的资历不够,不能一下子升这么高。”皇上说:“商朝重用伊尹,周朝重用姜太公,难道他们都是按资历排的吗?你不用推辞了!” 皇上赏赐给我大小车各一辆,还允许我坐小车进宫,并且安排人扶我上殿。 当时刚开始实行至元钞法,我参与了钞票样版的制定和发行,还推荐周砥等十个人担任祭酒等官职,皇上都批准了。
皇上想要把江南宋朝的宗室和一些大姓人家迁到北方去,我趁机劝谏说:“宋朝已经归顺了,百姓都安居乐业,现在没有理由把他们迁走,他们一定会感到害怕和怀疑,万一有坏人乘机作乱,对国家可没有好处啊!”皇上听明白了,这件事就搁置了。 后来我升任右丞,又升为资德大夫。 那段时间淮河和浙江地区闹饥荒,粮食价格飞涨,我上奏请求减免江淮地区的赋税一半,并从湖广和江西调运十七万石粮食到镇江,救济灾民。 皇上要攻打安南,召见我商议,我认为兴兵打仗花费巨大,现在还要深入敌境,万一失败,对震慑周边国家一点好处都没有,皇上没听我的。
话说二十五年的时候,李丞相升迁为平章政事,但他坚决推辞。皇上赏赐给他玉带,官阶相当于一品,还给了他平江四千亩良田。那时候桑哥专权乱政,李丞相和他一起做官,却没敢去劝谏他。后来桑哥倒台了,牵连了不少和他一起做官的人。过了很久,李丞相因为生病,请求回扬州老家。
这时,有个叫李淦的儒学正,上书弹劾李丞相说:“叶李(李丞相的字)本来是个犯过罪的黥徒,皇上却重用他,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但他却推荐桑哥当大官,这是他最大的罪过!他禁止近臣直言进谏,还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参政郭佑、杨居宽,逼死了御史中丞刘宣。他更改钞法,克扣学田粮饷,征收军官俸禄,减少士兵的军饷,还设立了行司农司、木棉提举司,增加盐酒醋的税收,搞得官民都遭殃。更可恨的是,他纵容沙不丁祸害江淮,木呼里祸害福建,要束木祸害湖广!他疯狂搜刮钱粮,导致民怨沸腾,盗贼四起,老天爷都震怒了,地震、水灾接连不断。还好皇上英明神武,及时改弦更张,大家虽然都知道桑哥误国,却不知道李丞相举荐桑哥的罪过!李丞相虽然已经罢相,但还没受到惩罚,应该把他斩首,向天下人谢罪!” 皇上看到奏章后,立刻派人把李淦叫到京城。
二十九年二月,李丞相回扬州的路上到了临清,皇上又召他回京做平章政事,协助丞相完泽处理政务。李丞相上表极力推辞,没多久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一岁。李淦到了京城后,李丞相已经去世了,皇上就封李淦为江阴路教授,表彰他敢于直言。李丞相虽然一生得到很多赏赐,但他生活非常节俭,曾经告诫他的儿子说:“我们家世代为儒,安于清贫,你们要谨慎自持,不要让我留下不好的名声。”他指着那些赏赐的物品说:“这些东西最终都要还给朝廷的。”他死后,他的家人把这些东西都上交了。至正八年,朝廷追赠他资德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右丞、上护军等官职,追封他为南阳郡公,谥号文简。
史官说啊,赵孟頫,宋朝皇室里一位俊才,他投靠了元朝,后来官位很高。他在《大雅》里写过一首诗:“殷士肤敏,裸将于京。”刘向认为这是在同情微子启在周朝时的处境,所以君子不会责怪赵孟頫,反而为他感到惋惜。叶李因为弹劾贾似道而得到世祖皇帝的赏识,后来当了宰相,却跟桑哥同流合污,包庇他的罪行,《史传》里说:“君子不以言举人。” 哎,真是这样啊!
这意思是说,赵孟頫虽然是宋朝宗室后裔,却选择投靠元朝,得到了高官厚禄。有人用《诗经·大雅》里的“殷士肤敏,裸将于京”来比喻他,暗指他像微子启一样,虽然身处逆境,却依然保持着节操。刘向认为不应该苛责他,反而应该同情他的处境。
而叶李的例子则正好相反,他最初凭借弹劾贾似道而得到重用,但后来却与权臣桑哥勾结,包庇其罪行,这与他之前的作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史书对此评价说“君子不以言举人”,意思是说,不能只看一个人曾经说过什么话,而要看他最终做了什么事情。 这两个例子都说明,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要看他的整体行为和最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