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留守司,那是正二品的大官儿,主要负责守卫京城宫殿,管理本地的供给,还得管着皇宫和各王府邸的修缮、皇室用品的准备,以及宫门的开关。这个衙门里人不少呢,有五个正二品的留守,两个正三品的同知,两个正四品的副留守,两个正五品的判官,一个从六品的经历,两个从七品的都事,一个正八品的管勾承发架阁库的,还有一个正八品的照磨兼覆料官,外加一个负责城防的部役。元朝至元八年,之前有个宫殿府,是正四品,后来给撤了,活儿都归了少府监。到至元二十一年,又设立了大都留守司,还兼管着本地的都总管,顺便管管少府监的事儿。书上说,当时有个达鲁花赤也管少府监的事,是正二品,但啥时候撤的,就不知道了。同一年,又另外设立了大都路都总管府,少府监也并入了留守司。到了皇庆元年,少府监又重新设立了,归留守司管。延祐七年,少府监又被撤了,留守司直接兼管这些事儿。至正十八年,又设立了四个大都分府。

接下来说说修内司,这是个从五品的衙门,管着十四个局的工匠,里面有个从五品的提点,一个从五品的使,一个正七品的副使,五个正八品的直长,外加一个吏目、一个照磨和七个部役。修内司是中统二年设立的。它下面呢,还有几个局,比如大木局,中统二年设立的,有七个提领和三个管勾。小木局是中统四年设立的,有二个提领,一个同提领,三个副提领,二个管勾,四个提控。

首先,咱们来说说元朝的几个手工作坊,这些部门啊,规模大小不一,职员人数也不一样。

泥厦局,负责泥瓦活计,一共十个管理人员,其中提领八个,管勾两个。这个局是中统四年设立的。车局,负责车辆制造,提领两个,管勾一个,中统五年才设立。装钉局,顾名思义,负责装裱和钉制,提领和同提领各两个,中统四年设立。铜局,负责铜器制作,提领和同提领各一个,管勾一个,也是中统四年设立的。这四个局,还有竹作局和绳局,职员级别都是从八品。竹作局,负责竹器制作,提领两个,提控一个,中统四年设立。绳局,负责绳索制作,提领两个,中统五年设立。

接下来,咱们说说祇应司和器物局,这两个部门级别就高多了。祇应司,从五品,主要负责皇宫和诸王府邸的各种精巧的工艺品制作,以及寺庙道观的修缮工作。它下面设有大使一名(从五品)、副使一名(正七品)、直长三名(正八品)和吏目一名(《元典章》记载燮应司都监为正九品)。世祖皇帝建大都和上都的宫殿时才设立的这个部门。祇应司下面还有好几个小部门:油漆局,提领五名,同提领、副提领各一名,负责油漆工作,中统元年就有了。画局,提领五名,管勾一名,负责绘画工作,也是中统元年设立的。销金局,提领一名,管勾一名,负责金银器皿的制作,中统四年设立。裱褙局,提领一名,负责装裱,中统二年设立。烧红局,提领两名,负责制作红色颜料,至元元年设立。

最后,咱们说说器物局。器物局,从五品,负责皇宫、寺庙等场所的修缮工作,以及御用鞍辔、轿子、车辆、金银器物等的制作。它设有大使一名(从五品)、副使一名(正七品)、直长两名(正八品)和吏目一名。中统四年设立了御用器物局,接受省里的命令,至元七年改名为器物局。器物局下属部门也很多:铁局,提领三名,管勾三名,负责精细铁器的制作,中统四年设立。减铁局,管勾一名,负责制作御用腰带,中统四年设立。盒钵局,提领两名,负责制作御用腰带,中统四年设立。成鞍局,提领三名,负责制作御用鞍辔和象轿,中统四年设立。羊山鞍局,提领一名,负责制作常规鞍辔,至元十八年设立。

首先,咱们来说说元朝的那些个手工作坊。中统四年,成立了好几个局,专门负责给皇宫制作东西。

第一个是网局,负责做网,有两位提领和一位管勾来管理。然后是刀子局,专门打造皇上和宫里用的宝贝佩刀,两位提领负责。再有就是旋局,负责制作皇宫里用的木器,也是两位提领。银局就一位提领,负责做金银器盒。轿子局也只有一位提领,负责做皇宫用的轿子和马鞍什么的。这些局,都是中统四年设立的。

采石局的情况比较复杂。开始的时候,它只有正副使各一人,负责采石。到了至元四年,又设立了石局总管。至元十一年,更是调拨了两千多户采石工人,成立了大都等处的采石提举司。后来,在至元二十六年,采石提举司撤销了,又重新设立了采石局。 采石局的级别是正七品。

接下来是山场,一开始是一位提领和五位管勾负责,后来改成了总管。大都城门尉的级别是正六品,有两位正六品尉和一位从六品副尉,负责城门的开关和钥匙保管。这个职位是至元二十年设立的,第一个担任这个职务的是四怯薛八剌哈赤。后来,在至元二十二年,又增加了每座城门的尉和副尉各一人。至元二十四年,又让六卫亲军参与城门管理。大都总共有十一座城门:丽正、文明、顺承、平则、和义、肃清、晏贞、健德、光熙、崇仁、齐化,每座城门都设有两位尉和一位副尉。

犀象牙局,负责制作用犀牛角和象牙做的龙床、桌子和腰带等东西,级别是正六品(副使是正七品,直长是正八品)。中统四年设立,至元五年又增加了一位副使。犀象牙局下面还有一些机构,比如雕木局,至元十一年设立,负责宫殿和香阁的修缮工作,只有一位提领。还有牙局,至元十一年设立,负责象牙龙床的制作,有一位提领和一位管勾。

最后,咱们说说大都的四个窑场,级别是正六品,每个窑场都有一位提领、一位大使和一位副使(大使是正八品)。它们负责烧制白琉璃砖瓦。至元十三年设立。其中南窑场,中统四年就设立了,也有大使和副使各一人。

话说元朝的时候,西窑场和琉璃局都是重要的机构。西窑场,元至元四年设立,设大使、副使各一人;琉璃局,元中统四年设立,也设大使、副使各一人。《元典章》记载,大都的铁局大使和石局大使都是正八品,不过以前的史书上没记载这两个官职。

接着说山上的木材采伐。元至元十四年设立了山采木提举司,官职从五品,负责采伐各种木材,制作弓箭、腰刀刀柄等物品。这个机构设达鲁花赤、提举各一人,都是从五品;还设同提举一人,正七品;副提举一人,正八品;以及一个吏目。

元朝的上都,也设立了采山提领所,官职从八品,元至元九年设立,设提领、副提领、提控各一人。此外,元至元十五年,在宛平等地设立了管夫匠所,设提领二人、同提领二人、管领催车材户提领一人。

元至元二十七年设立了器备库,官职从五品,负责管理金银器物等两千多项事务。设提点一人(从五品)、大使一人(从六品)、副使二人(正七品)、直长四人(正八品)。

甸皮局,官职正七品,元至元七年设立,十四年才确定品级,二十一年归属留守司管理,每年要提供两千多张热造的红色羊皮。

元至元二十四年设立了上林署,官职从七品,设署令、署丞各一人,《元典章》记载上林署令为正八品,直长为从八品。上林署负责种植花卉、供应蔬果,种植苜蓿喂养骆驼马匹,并准备木炭用于营缮。

养种园,中统三年设立,设提领二人,负责西山淘煤,羊山烧制黑白木炭,供宫廷使用。元至元二十四年设立了花园,设管勾二人,负责管理花果;同时还设立了苜蓿园,设提领三人,负责种植苜蓿。

仪鸾局,是个正五品单位,主要负责宫里的灯烛摆设、门窗锁钥,还有内府、各宫殿、太庙这些地方祭祀用的火把,以及缝制帘子帷幔,打扫掖庭这些活儿。它还管着烛剌赤、水手、乐工、捉蛇人等等,下设四个正五品的大使,两个从六品副使,两个正八品直长,还有一个都目。仪鸾局是元世祖至元十一年设立的,当时是正七品,到至元二十三年升格为正五品。到了元仁宗至大四年,皇帝住西宫了,又另外设立了一个仪鸾局,官职设置都一样。延祐七年,又增加了两个大使,都是宦官担任。仪鸾局下面还有这些部门:烛剌赤,有八个提领和四个提控;水手,有两个提领;针工,一个提领;蜡烛局,一个提领;木场,一个提领、一个大使、一个副使,负责宫殿建筑木材的供应,这个木场是至元四年设立的。

大都路管领诸色人匠提举司,是个从五品单位,负责处理工匠的婚丧嫁娶、田地纠纷和诉讼等等。它设有从五品提举一人,正七品同提举一人,正八品副提举一人,以及一个吏目。这个机构是在中统四年设立的,当时叫人匠奥鲁总管府,是正从四品(《元典章》记载大都人匠副总管是正五品),至元十二年改称提举司,至元十五年又增加了管理采石工人的职责。

真定路、东平路管匠官,都是从七品,每路设大使、副使各一人,中统四年设立。保定路、宣德府管匠官,也是从七品,保定路设大使、副使各一人,管匠官一人;宣德府设管匠官二人,这些也是中统四年设立的。大名路管匠官,也是从七品,设大使一人、管匠官三人,中统四年设立。晋宁、冀宁、大同、河间四路管匠官,每路也设大使、副使各一人,中统四年设立。

收支库,是个正九品单位,负责营缮工程的物资供应,设有提点一人、大使一人、副使二人、直长二人,至元四年设立。诸色库,是个正八品单位,负责宫内木材以及江南的各种珍稀木材的保管,还负责官寺斋事的相关事务,设有大使一人、副使一人,至大四年设立。

太庙的财务管理部门叫什么来着,好像叫“太庙收支诸物库”,是个正八品官职,设大使、副使各一人。这个部门是至治二年才有的,因为要管理太庙才设立的。

南寺和北寺的财务管理部门也类似,叫“南寺、北寺收支诸物二库”,是正七品,设提领、大使各一人,副使二人。这个部门是至治元年设立的,因为要管理寿安山寺才有的。

广谊司,是个正三品衙门,人员配置可不少,司令二人(正三品),同知二人(正四品),副使二人(正五品),判官二人(正六品),经历、知事各二人,照磨一人。主要负责采购、营建、织造等工作,以及相关的工役管理。它最初是至元十四年改覆实司辨验官而来,还兼管市令司。根据《元典章》记载,覆实司达鲁花赤是正五品,同提举是正六品。大德五年,又从大都路总管府中分出来一些人员,成立了供需府。到了至顺二年,供需府被撤销,重新设立了广谊司。元统二年又撤销了,后来又恢复了覆实司。

武备寺,是个正三品衙门,负责武器装备的维修和发放。人员配置也很多:卿四员(正三品),同判六员(从三品),少卿四员(从四品),丞四员(从五品),经历、知事各一员(从八品),照磨兼提控案牍一员(从八品),承发架阁库管勾辨验弓官二员,辨验箸角翎毛等官二员。至元五年,它改名为军器局,后来又改名为军器监,是正四品。(《元典章》记载,军器监的知事是正八品,照磨是正八品,经历是从七品。)至元十年,各路弓矢甲匠都归属军器监。至元十九年,军器监升为正三品。至元二十年,设立了卫尉院,军器监改名为武备监(正四品),隶属于卫尉院。至元二十一年,武备监又改名为武备司,与卫尉院并列。大德十一年,武备司升格为武备院(正二品)。至大四年,又改回武备寺。武备寺下属官员,都是从技艺精湛的工匠中挑选的。泰定四年,又重新设置了武备寺同判六员。

寿武库,是个从五品衙门,设提点二员(从五品),大使二员(正六品),副使四员(正七品)。至元十年,它是由衣甲库改建而成的。

利器库,官职是正五品。里面有提点三个人,大使两个人,副使两个人,他们的官职都跟提点一样。元朝至元五年,设立了军器库,十年后改名为利器库。

广胜库,官职也是正五品。主要负责平阳、太原等地每年制造兵器。这里有个达鲁花赤,正五品;一个大使,正六品;一个副使,正七品。

大同路军器人匠提举司,官职是正五品。这里有达鲁花赤,正五品;提举,正五品;同提举,正七品;副提举,正八品。它下面还管着几个地方:丰州甲局、应州甲局、平地县甲局、山阴县甲局各有一个院长;白登县甲局有一个头目;丰州弓局有一个使;赛甫丁弓局有一个头目。

平阳路军器人匠提举司,官职是正六品。这里也有达鲁花赤,以及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它下面管着:本路投下杂造局的大使和副使;绛州甲局的大使。太原路军器人匠局,官职是正七品,有达鲁花赤、局使、副使、吏目各一人。

保定军器人匠提举司,官职是正六品。这里也有达鲁花赤,以及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它下面管着:河间甲局、沂州安平县甲局各有一个院长;陵州箭局有一个头目。(《元典章》记载,盖州等地的箭局大使是正七品。)

真定路军器人匠提举司,官职是正六品。这里也有达鲁花赤,以及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元典章》记载,真定工匠提举司的提举是正五品。)它下面管着:冀州甲局,有一个院长。

怀孟河南等路军器人匠局,官职是正七品。局使和副局使各一人。它下面管着:怀孟路弓局,有一个院长。(《元典章》记载,恩州、凉州两个军器局的大使是正七品,这里没写。)

汴梁路军器局,官职是正七品。局使和副局使各一人。它下面管着:常课弓局和常课甲局,各有一个院长。

济南有个箭局,正七品,就一个局使。彰德路有个军器人匠局,也是正七品,大使和副使各一人。大名府也有个军器局,级别一样,也是正七品,大使和副使各一人。

上都的甲匠提举司,那是从五品的大衙门,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它下面还管着好几个地方的甲局:兴州白局子甲局、兴州千户寨甲局、松州五指崖甲局、松州胜安甲局,每个局只有一个院长。

辽河那一带的诸色人匠提举司,也是从五品,有个达鲁花赤,还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它管着辽盖弓局(大使、副使各一人)和盖州甲局(一个局使)。另外,上都还有个杂造局,正七品,大使副使各一人;奉圣州有个军器局,从七品,大使副使各一人。

蔚州和宣德府的军器人匠提举司都是正六品,每个都有一个达鲁花赤,还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广平路有个甲局,只有一个院长。东平等路军器人匠提举司是 从五品,有个达鲁花赤,还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通州甲局提举司是正六品,也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蓟州甲匠提举司是正五品,也一样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欠州有个武器局,从五品,大使副使各一人。

大都的甲局提举司,一开始是正六品,也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不过,到了至元二十六年,改成了总管府;到了二十八年,这个大都甲匠总管府又给撤了。《元典章》上记载,大都甲匠同知总管府事是正五品。大都还有个箭局,从七品,大使副使各一人。

大宁路军器人匠提举司,是个从六品的小官儿。这部门里有个达鲁花赤,还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不过呢,《元典章》里记载的大同路、东平等路、大宁路、宣德等路提举司的达鲁花赤,级别说是从五品,有的又说是从六品,甚至正六品,估计是写错了。

丰州杂造局,是个正六品的官儿。这儿有个达鲁花赤,还有个大使和副使。归德府、汝宁府、陈州这三个地方的军器局,都只有一个院长。许州军器局是正七品,有个大使和副使。咸平府军器人匠局也是正七品,有个达鲁花赤、大使和副使。《元典章》上写的是咸平府甲局,大使和达鲁花赤都是正七品。

大都弓匠提举司是正五品,有个达鲁花赤,还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它下面还有几个部门:双搭弓局、成吉里弓局,这两个局里都有大使和副使;通州工局只有一个院长;大都弦局也有大使和副使。对了,大都弦局是大都弓匠提举司下面一个部门,是在至元三十年才设立的。

隆兴路军器人匠局,至元三十年才设立,有个达鲁花赤、大使和副使。平滦路军器人匠局,也是至元三十年设立的,有个大使和副使。《元典章》里说,各路箭匠、弓匠、弦局的提举司,提举都是正五品,同提举是六品。大都杂造局,有俩提领,是在元贞二年才设立的。

太仆寺,是个从二品的大衙门,主要负责管理阿塔思马匹的供应和鞍辔的制作。这衙门里,正卿有两个(都是从二品),少卿也有两个(从四品),还有两个丞(从五品),外加经历、知事、照磨、管勾各一人。中统四年的时候,还设立了群牧所,不过到了至元二十一年就撤销了。 至元十二年,太仆寺改名叫尚牧监;十九年,又改成了太仆院;二十年,又改成了卫尉院;二十四年,卫尉院被撤了,又重新设立了太仆寺,级别是正三品,归宣徽院管。同时还另外设立了一个尚乘寺,太仆寺就只管阿塔思马匹了。二十七年,太仆寺归中书省管,还增设了两个提调官。大德十一年,太仆寺又改回太仆院,级别升到了从二品。到了至大四年,又改回太仆寺了。

尚乘寺,是个从三品衙门,主要负责皇帝御用的鞍辔、车辇,以及阿塔思群牧的马、驴、骡子,还有处理四怯薛阿塔赤的诉讼案件。这衙门里,卿有四个(都是从三品),少卿两个(从四品),丞两个(从五品,《元典章》上说是从六品),经历(从七品)、知事、照磨(正八品)、管勾(从八品)各一人。至元二十四年,卫尉院撤销后,才设立了尚乘寺,负责管理资乘库。大德元年,又增加了一位寺卿。十一年,尚乘寺又改回卫尉院(从二品)。到了至大四年,又改回尚乘寺。延祐七年,尚乘寺的级别降为从三品;泰定二年,又恢复到正三品。

资乘库,是个从五品的衙门,主要负责鞍辔等物品的收支管理。这衙门里,有四个提点(从五品),三个大使(正六品),四个副使(正七品)。资乘库是至元十三年设立的,至元二十年归卫尉院管,二十四年又归尚乘寺管。

长信寺,级别是正三品,主要负责斡耳朵(此处保留原文)相关事务。它设有卿四员(正三品)、少卿二员(从四品)、丞二员(从五品),还有经历、知事各一人。长信寺是在大德五年设立的,到了至大元年改成了院,四年后又恢复为寺,并且增加了卿员一名,一共五员,其中一名由宦官担任。延祐七年,又裁撤了卿和少卿各一人,之后机构设置就和前面说的差不多啦。

怯怜口(此处保留原文)诸色人匠提举司,级别是正五品,管辖大都和上都两个铁局,以及怯怜口(此处保留原文)的人匠。它设有达鲁花赤一人,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吏目一人。这个机构是至元二十五年设立的。

大都铁局,级别是正五品,主要负责斡耳朵(此处保留原文)往来车辆的制造、修理和装配。它设有大、副使各一人,直长一人。大都铁局是至元十二年设立的。(《元典章》记载大都铁局大使是正八品,副使是正九品,而志载为从五品,这好像有点出入。)上都铁局也设有大、副使各一人,是至元十六年设立的,级别和前面大都铁局一样。

长秋寺,级别是正三品,主要负责武宗(此处保留原文)斡耳朵(此处保留原文)的户口、钱粮和营缮等事务。它设有卿五员(正三品)、少卿二员(从四品)、丞二员(从五品),还有经历、知事各一人。长秋寺是在皇庆二年设立的。

怯怜口(此处保留原文)诸色人匠提举司,负责皇宫的建造工作。它设有达鲁花赤一人,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吏目一人。至大元年,斡耳朵(此处保留原文)三位下拨了五百多户银匠,于是设立了这个提举司,最初隶属于中政院,后来划归长秋寺管辖。

还有一个怯怜口(此处保留原文)诸色人匠提举司,级别是正五品,负责管理武宗(此处保留原文)军中北方来的人匠。它设有达鲁花赤一人,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吏目一人。这个机构是至大元年设立的。

承徽寺,级别是正三品,主要负责答儿麻失里皇后(此处保留原文)位下的钱粮、营缮等事务。它设有卿五员(正三品)、少卿二员(正四品)、丞二员(从五品),还有经历、知事各一人。承徽寺是在至治元年设立的。

哎,这几个部门,听着就头大,全是些官职,一个一个捋捋吧。

首先是“怯怜口诸色人匠提举司”,这名字够长的,听着像个手工业管理部门,五品官。里面设一个达鲁花赤,还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外加一个吏目。这个部门是至治三年才设立的。

接下来是“长宁寺”,正三品,管着英宗速哥八剌皇后名下的户口、钱粮、修缮这些事。这寺里人不少,卿六个(正三品),少卿两个(从四品),丞两个(从五品),再加个经历和知事,也是至治三年设立的。

“长庆寺”也是正三品,管的是成宗斡耳朵,还有每年要管的粮食、箭矢、房子,还有那些跟着皇帝到处跑的怯薛台人的衣粮。官职设置和长宁寺差不多,卿六个、少卿两个、丞一个,经历、知事各一个。这个寺是泰定元年,中瑞司撤了之后才设立的。

“宁徽寺”,正三品,归八不沙皇后管。官职配置更豪华些,卿六个,少卿四个,丞两个,经历、知事各一个,天历二年才设立的。

“延徽寺”,也是正三品,管着懿怜质班皇帝的斡耳朵。官职设置就简单了,只有卿、少卿、丞,品级和前面那些寺庙一样。这个是至元六年,按照以前的惯例设立的。

“太府监”,正三品,管着左藏、右藏这些仓库。官职可真多,太卿六个(正三品),太监六个(从三品),少监五个(从四品),丞五个(正五品),还有经历(从七品)、知事(从八品)、照磨各一个。中统四年设立,至元四年改名叫“宣徽太府监”,八年升到正三品,大德九年又改成“院”,从二品,院判可以用宦官。至大四年又改回“监”,官职设置和以前一样。

“内藏库”,从五品,管着皇家的各种绸缎之类的物品。有提点四个(从五品),大使两个(正六品),副使两个(正七品)。至元二年在上都设立,十九年在大都也设立了一个,由宦官管理。后来还设了个“行内藏”,至元二十八年又给撤了,只留下内藏库和左右两个库。

最后是“右藏”,提点、大使、副使的设置和内藏库一样,品级也一样。主要管收支钱财、绸缎、珠宝这些东西,至元十九年设立。

左藏,就是负责收钱收物的部门,管事的有提点四个人,大使两个人,副使两个人,级别和以前一样。主要负责收取日常税收,以及采购丝绸布匹等物资。元朝至元十九年设立的。(至元二十九年,又设立了司籍库,归属于太府监管理,负责登记储物,到了元贞元年就取消了。)

度支监,相当于财政部,正三品级别。主要负责给马匹和骆驼供应草料和粮食。领导层有正三品级别的卿三个人,从三品级别的太监两个人,从四品级别的少监三个人,从五品级别的丞两个人,还有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和照磨兼管勾各一人。元朝初期,设立了孛可孙这个职位。至元八年,由重臣来担任这个职位。(《元典章》记载,孛可孙这个职位是正七品,照磨兼承发架阁库是正八品。)至元十三年,取消了孛可孙这个职位,由宣徽使兼任。大德九年,又取消了孛可孙,只保留了十二个其他职位。到了至大二年,向尚书省申请取消孛可孙,改名为度支院,级别升为正二品,设置了同知佥院、院判等官职。四年后,又改回度支监。

利用监,主要负责钱财和物资的出入,正三品级别。管事的卿有八个人(正三品),太监五个人(从三品),少监五个人(从四品),丞四个人(从五品),以及经历、知事、照磨、管勾各一人。至元十年,把资用库改成了利用监。至元二十年取消,二十六年又恢复,级别是正三品。至元二十九年,级别升为正三品。大德十一年,改名为院,级别升为正二品。至大四年,又改回监。

资用库,级别是正五品,管事的有提点两个人(从五品),大使三个人(正六品),副使五个人(正七品)。至元二年设立,归属于太府监。至元十年,改隶属于利用监。

怯怜口皮局人匠提举司,级别是正五品(《元典章》记载为从五品)。管事的有提举两个人,同提举一个人(正七品,《元典章》记载怯怜口皮局副提举是正八品),还有提控案牍一个人。中统元年设立这个局,至元六年改名为提举司。

杂造双线局,级别是正八品(《元典章》记载为正八品),负责制作皮货、鹰帽等物品,管事的有大、副使、直长、典史各一人。

熟皮局,负责加工野兽皮货等物品,管事的有大、副使、直长各一人。至元十年设立。

好家伙,这都是元朝的机构设置啊!先说“软皮局”,这个部门管的是各种皮毛,比如细毛银鼠皮之类的,人员配置是:大使、副使、直长各一人,成立于至元二十五年。

然后是“斜皮局”,专门负责加工各种野马皮鞍鞯,就一个副使管事,成立于至元二十年。 “貂鼠局提举司”听着就高级,正五品! 这部门有提举、同提举(正六品)、副提举(正八品)各一人,至元二十年成立。 另外还有一个“貂鼠局”,这个和上面那个提举司不一样,它有副使两人、直长一人,成立于至元十九年。 “染局”顾名思义,负责染色,配置是副使一人,直长、管勾各一人,至元二十年成立。 “熟皮局”,从七品,大使、副使各一人,至元六年就有了。

接下来是“中尚监”,这可是个大部门,正三品!主要负责宫廷里的毡子、帐篷、车马、雨具等等的制作和供应,相当于后勤保障部。 人员配置那是相当复杂:卿八人(正三品),太监二人(从三品),少监二人(正四品),丞二人(正五品),还有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人。 它的历史比较曲折,至元十五年改名叫“尚用监”,二十年又撤了,二十三年又改回“中尚监”,三十年又分成了九个部门,最后至大元年升格为“院”(正二品),四年后又降级回“监”,还加了三个宦官。

再来说说“资成库”,从五品,主要负责毡子的制作,提点三人(从五品),大使三人(正六品),副使三人(正七品)。至元二年成立,一开始隶属于太府,十五年撤了又恢复,二十三年才归到中尚监下面。 最后是“章佩监”,正三品,管的是皇帝的衣服和腰带之类的宝贝。 卿五人(正三品),太监四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丞二人(正五品),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人。至元二十二年,由御带库升格而来,大德十一年升为院(从二品),至大四年又降级,至正十二年又加了少监。 啧啧,这元朝的官场,变动真大!

御带库,是个五品官署,主要管着皇帝腰带、束带这些东西,还有各种环扣之类的物件。一共设有提点三员、大使三员、副使二员,官职都跟上面说的五品一样。这个库是至元二十八年设立的,都是太监当官。元贞二年又增加了两个职位,还兼管上都那边的业务。

异珍库,也是个五品官署,管着皇帝用的珍宝,还有皇后、公主们的首饰。提点、大使、副使的设置和御带库一样,也是至元二十八年设立的。

经正监,这是个正三品的大衙门,主要负责管理皇帝用的营盘、钵盂、檀木拨子,还有草地之类的。要是有什么纠纷,他们就负责处理。这个衙门设有太卿一人(正三品)、太监二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丞二人(正五品),还有经历、知事各一人。经正监是至大四年设立的,少监以上都是由奴都赤担任,监丞以下的官职则是流官。

都水监,是个从三品的官署,主要负责治理河道和水利工程。都水监设有都水监二人(从三品)、少监一人(正五品)、丞二人(正六品),还有经历(从七品)、知事各一人。都水监是至元二十八年设立的,第二年还管起了河道提举司。大德九年升格为正三品,延祐七年又降回从三品。

大都河道提举司,是个五品官署,设有提举一人(从五品)、同提举一人(从六品)、副提举一人(从七品)。

河南山东提水监,这个是至正六年设立的,官职级别跟前面提到的差不多。《元典章》里还记载了成都路、沙州路、兴元路、永昌西凉府河渠司,这些地方的达鲁花赤和大使都是从五品;无为州河渠司、安西路河渠营田司的副使是正七品。

行都水监,至元十四年设立,还兼管漕运司的事务。至大元年撤销了,至正八年又在济宁郓城复设。至正十一年,又设立了河防提举司,归行都水监管辖,官职是四品。至正十二年,又增加了两个判官。十六年,又增加了少监、监丞、知事各一人,官职级别跟都水监的一样。

大都河道提举司,(秩从五品。)提举一员,(从五品。)同提举一员,(从六品。)副提举一员。(从七品。)

首先,有个部门叫都水庸田使司,那是正三品的大官儿,主要负责管理稻田种植的事务。这个部门的领导班子可不小,有两个正使、两个副使、两个佥事,外加一个经历、一个知事和一个照磨。元泰定二年,这个部门在松江府成立,负责管理江南的水利工程,后来又撤销了。元至元二年,它又重新在平江府成立,没多久又撤了,五年后又重新设立。到了元至正十二年,它又搬到了汴梁,人员配置跟以前一样。

接下来是都总制庸田使司,这个级别更高,是正从二品。它的领导班子更庞大:有两个正使(从二品),两个副使(从三品),六个佥司(从四品),两个经历(从六品),两个都事(从七品),还有一个照磨,还兼管着承发架阁的事务(从八品)。元至正十年,这个部门在河南江北地区成立。

它下面还管着好几个部门。首先是军民总管府,这是从三品的大衙门,一共五个,每个府里都有一个达鲁花赤(从三品),一个总管(正五品),一个同知(正六品),一个府判(从七品),一个经历(从八品),一个知事(从九品),还有一个管着案牍和承发架阁的官员。

然后是农政司,这是正五品,里面有农政(正五品)、农丞(正六品)和一个提控。还有一个丰盈库,这是正八品,里面有一个提领(正八品),一个大使和一个副使(都是正九品)。

最后是秘书监,这是正三品的大官儿,主要负责管理历代的典籍和一些禁书。这个部门有四个卿(正三品),两个太监(从三品),两个少监(从四品),两个丞(从五品),一个典簿(从七品)。下面还有著作郎、著作佐郎、秘书、校书郎和辨验书画直长等职位。秘书监是元至元九年设立的,大德九年升为正三品,还配了银印。延祐元年,又增设了四个卿,还让两个太监参与管理。

司天监,是个正四品衙门,主要负责天文历法方面的事务。 里面有提点一位(正四品),司天监三位(正四品),少监五位(正五品),丞四位(正六品),还有一个知事。 根据《元典章》记载,司天台判官是正八品。 下面还有不少属官:两个提举、两个教授(都是从九品,《元典章》里说是从八品,跟学正一样),两个学正,两个天文科管勾,两个算历科管勾,两个三式科管勾,两个测验科管勾,两个漏刻科管勾(这些都从九品),一个阴阳管勾,两个押宿官,八个司晨官。(《元典章》里说司晨郎副监候是正九品,司晨郎是正八品。) 元朝中统元年的时候,设立了司天台。到了至元八年,因为上都承应阙官,又增设了一个行司天台。至元十五年,又另外设立了太史院,跟司天台一起办公,颁布历法的事务归太史院管,而学校的设置则归司天台管。至大元年,司天台升格为正四品。延祐元年,司天台改名为司天监,级别升到正三品。七年后,又降回正四品。至正八年,在上都也设立了一个司天台。

回回司天监,也是正四品,主要负责观测天象和历法。 里面有提点一位、司天监三位、少监两位、丞两位(品级和前面司天监一样),还有一个知事和两位令史。属官有:一个教授,一个天文科管勾,一个算历科管勾,一个测验科管勾,一个漏刻科管勾。至元八年设立了回回司天台,当时是正五品,札马丁担任提点。至元十七年,设立了行监。皇庆元年,改名为监,级别升为正四品。延祐元年,又升为正三品。两年后,秘书卿被任命为提调监事。延祐四年,又降回正四品。

司禋监,是个正三品衙门,负责祭祀和祈禳的事务。 里面有内监、少监、监丞各两位,还有一个知事。至元六年设立司禋监,至大元年被撤销,四年后又恢复,后来又被撤销。至正元年再次恢复,一开始给的是四品印,没过多久就升为正三品。

上都留守司,地位跟大都留守司一样高。它管着本路的都总管府,还负责处理民政事务,以及管理各个仓库。留守司的官员不少呢,有留守六个,同知两个,副留守两个,判官两个,经历两个,都事四个,照磨兼管勾一个。元朝刚建立的时候,这里叫开平府,中统四年改成上都路总管府,到了至元三年才有了留守司的印章。至元十八年,上都留守司和本路都总管府合并了。至元二十七年,又增加了副留守和判官各一人。至大三年,裁撤了七个司官。延祐七年,又裁撤了五个留守,只留下一个。至治三年,又增加了两个判官。泰定四年,又增加了一个判官。

接下来看看上都留守司下面的机构:修内司,相当于五品官,负责皇宫的修缮工作,设大使一人(五品),副使三人(正七品),直长三人(正八品),至元八年才设立的。祇应司,负责皇宫的装饰、油漆、染色、裱褙等工作,大使一人,副使二人,直长三人,品级跟修内司一样。器物局,相当于五品官,负责制造皇宫用的铁器、钉子和线,大使一人,副使一人,直长二人。仪鸾局,是正五品官,大使二人(《元典章》记载仪鸾局大使是正六品),副使三人,直长二人。至大四年,典设署和仪鸾局被撤销了。兵马司局,是正四品官,指挥使三人(正四品),副指挥使二人(正五品),知事一人,提控案牍一人,是至元二十九年才设立的。至大四年,上都兵马指挥的官员减少到五人。警巡院,是正六品官,达鲁花赤一人(正六品),使一人(正六品),副使二人(从七品),判官二人(从八品)。至正三年,又设立了上都司狱司。开平县,是正六品官,达鲁花赤一人(正六品),县尹一人(正六品),县丞一人(正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尉一人(从九品),典史一人。平盈库,大使、副使各一人,至元三十年设立的。

首先,元朝设立了几个重要的仓库和机构。万盈库,中统年间就有了,里面有达鲁花赤、监支纳、大使、副使各一人负责管理。根据《元典章》的记载,万盈库的大使是正六品,副使是正七品。

然后是广积仓,也是中统年间设立的,最初叫永盈仓,大德年间才改名。管理人员和万盈库一样,也有达鲁花赤、监支纳、大使、副使各一人,大使是正六品,副使是正七品。

再来说说万亿库,这个库是至元二十三年才设立的,级别比较高,正五品。管理人员包括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以及一个负责文书工作的提控案牍,各一人。根据《元典章》,万亿库的监支纳是正七品,上都永丰仓的副使是正八品。

行用库比较简单,就一个提点、一个大使和一个副使。税课提举司设立于元贞元年,正五品,有提举二人,还有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本纪》记载至元十九年,上都宣课提领改为了提举司,但具体情况不太清楚,这里有点出入。

八作司是至元十七年设立的,品级和当时大都的八作司一样,管理人员包括达鲁花赤、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人。饩廪司的级别比较低,是正八品,有大使和副使各一人。它最初是至元二年设立的上都应办所,延祐五年才改名为饩廪司。司狱司是至正二年设立的,级别和当时大都的兵马司相同。

尚供总管府,级别很高,正三品,主要负责守护东凉亭行宫。管理人员包括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副总管、判官、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至元十三年,还设立了只哈赤八剌哈孙总管府,《元典章》记载,该府的达鲁花赤是正三品,副达鲁花赤是正三品。延祐二年,只哈赤八剌哈孙总管府改名为尚供府。尚供总管府下属机构还有香河等处巡检司,设有巡检一人。最后,景运仓是至元二十年设立的,从五品,管理人员包括提点、大使、副使各一人。

法物库,官阶是正九品。设有大、副使各一人。《元典章》记载,法物库副使是正七品。法物库是至元二十九年设立的。到了泰定四年,它和云需总管府一起被划归上都留守管辖。 简单来说,就是个管理仓库的部门,级别不高,后来还被调来调去。

云需总管府,那是正三品的大衙门!主要负责看守察罕脑儿行宫。它设有达鲁花赤一人(正三品),总管一人(正三品),同知一人(从四品),副总管一人(从五品),判官一人(正六品),以及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这个府是延祐二年才设立的。当年还增加了两个司知,后来和尚供府一起被撤销了,直到至正十五年才重新设立。说白了,就是个负责皇宫后勤保障的部门,级别很高,但命运多舛,几经兴衰。 (《元典章》记载,以前有个叫昔保赤八喇哈孙达鲁花赤的职位,应该也是至元十三年设立的,后来改成了云需总管府。)

大都路总管府,也是正三品的大衙门。它设有两个达鲁花赤(正三品),一个都总管(正三品),两个副达鲁花赤(从三品),两个同知(从四品),两个治中(正五品),两个判官、两个推官、两个经历、两个知事,以及四个提控案牍和一个照磨兼管勾。元朝初期,这叫燕京路,管辖大兴府。中统五年改称中都路。直到至元二十一年,才正式设立大都总管府,最初是正从三品,二十七年才升为正三品。这个府里的官员,只有达鲁花赤、总管、推官管辖地方政务,其他的都负责后勤供给,所以也叫供需府。 说白了,就是管辖大都地区,级别很高,人员众多,主要负责行政和后勤。

大都路管领诸路打捕鹰房府,也是正三品。它设有达鲁花赤一人(正三品),总管一人(正三品),副达鲁花赤一人(从三品),副总管一人(正四品),以及经历、知事各一人。这个府是至元十七年设立的。 简单来说,就是负责管理猎鹰的部门,级别也不低。

首先,咱们来说说兵马都指挥使司。这个机构,怎么说呢,相当于当时的公安局加武警部队,主要负责抓捕盗贼。它设有两个都指挥使,都是正四品官;五个副指挥使,正五品;还有一个知事和一个负责文书工作的提控案牍,级别没说。元朝至元九年的时候,才正式设立这个兵马司,归大都路管,由刑部尚书负责监督。不过,涉及到刑罚方面的事,还得归宗正寺管,所以兵马司也算是宗正寺的下属机构。到了至元十六年,又增设了两个都指挥使,都是正四品,一个在北城,一个在南城。

接下来是司狱司,也就是监狱管理部门。这个机构级别比较低,是正八品,每个司狱司设一个司狱和一个狱丞,都是正八品。开始的时候,只有一个司狱司在北城,管辖南北两城的监狱。直到皇庆元年,才在南城又设立了一个司狱司。

然后是左右警巡院,相当于当时的治安巡逻队,级别是正六品。每个警巡院设一个达鲁花赤(达鲁花赤是元朝的官职名称,此处不做翻译)、一个使、一个副使、一个判官和一个典史,他们的级别依次降低。这个机构是至元六年设立的,当时还负责民政和后勤供应。大德五年,后勤供应部分被独立出来,成立了供需院,由警巡院的副使和判官负责。到了至正十一年,左右警巡院的级别被提升为正五品。再到至正十八年,又在城里四个角设立了警巡分院,分院的官员数量减半。

大都警巡院,级别和左右警巡院一样,也负责大都城的治安。它是在大德九年设立的,主要负责大都城的南部地区。人员配置也和左右警巡院类似,只是达鲁花赤、使、副使、判官、典史的人数略有不同。

大都路提举学校所,也就是教育部门,级别是正六品。设有提举一人,教授二人,学正二人,学录一人。至元二十四年,正式设立国学,也就是国立大学,以孔庙为校址,祭酒兼任国学负责人。

最后是宛平县和兴县的官吏设置。宛平县,级别是正六品,设达鲁花赤一人,县尹一人,丞三人,主簿三人,尉一人,典史三人。大兴县的设置和宛平县差不多,只是官员人数略有不同。这两个县都是至元十一年设立的,分别位于丽正门的东西两侧。

最后是东关厢巡检司,级别是正九品,设巡检三人,至元二十一年设立。

话说,西北南关厢巡检司,还是跟以前一样(建置同前)。到了延祐四年的时候,芦沟桥和琉璃河那边,又新设了几个巡检司。

元统二年,咱们这儿又设立了南北城两个盐务局,负责管理盐的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