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构,字肯堂,是山东东平人。他父亲王公渊,在金朝末年山东大乱的时候,他的三个哥哥都带着老婆孩子往南逃难去了,只有他父亲王公渊愿意守着祖坟不肯走。王构小时候就因为写得好词赋进了乡里的学堂学习,后来行台从事贾居贞一眼就看中了他,还让他教自己的儿子读书,于是王构就跟着贾居贞去了京城。
元至元十一年,他被任命为翰林国史院的编修官。丞相伯颜攻打南宋的时候,皇上让王构起草诏书,列举南宋的罪状,王构写的诏书非常符合皇上的意思。南宋灭亡后,皇上又派王构和翰林学士李槃一起到南方去寻找人才。王构到了临安,就跟董文炳说:“南宋的三馆图书和太常寺的礼器、仪仗,最好都运到京城来。”董文炳采纳了他的建议,所以南宋的《实录》和《国史》才得以保存下来。后来,王构升任翰林应奉文字,又升任修撰。王构曾经在东平跟李谦学习,他推举李谦先被提拔为应奉,等王构自己才被任命,当时的人都觉得他很正直。和礼霍孙当了司徒,就把他招到自己手下当司直。阿合马死后,和礼霍孙掌握大权,开始清除朝中的弊端,王构在这其中出了不少力。他先后担任吏部和礼部的郎中,后来又改任太常少卿,负责制定祭祀太庙的仪式。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江北淮东道提刑按察副使,皇上还特意召见了他,亲自给他颁发诏书,并送给他贵重的礼物。
后来,王构回到朝廷,担任治书侍御史。当时桑哥当权,他很嫉妒那些正直的官员,就派王构和不忽木去检查燕南地区的钱粮,限定一个月内完成任务。事情办完的时候,已经超过期限了,王构对不忽木说:“要是有罪,我一个人承担,不会连累你的。”正好赶上桑哥被杀,王构也就没事了。之后他又回到翰林院,担任侍讲学士。
元成宗即位后,王构升任学士,参与中书省的政事。当时有人建议要搜刮江南的田赋,执政大臣们想同意,王构和平章政事何荣祖极力反对,最终这件事没有实行。后来,王构因为生病辞官。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起用,担任济南路总管。当时很多王爷和官员仗势欺人,老百姓都不敢反抗,王构把这些事报告给朝廷,结果那些王爷都被调到北方去了。元武宗即位后,因为要修撰国史,朝廷赶紧把他召回京城,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承旨。王构去世的时候,六十六岁。
他写文章文风典雅,对朝廷典故非常熟悉,曾经撰写了追谥太祖的册文、世祖的谥册和武宗立皇后的册文,这些作品在当时都广为流传,非常有名。他特别喜欢提拔那些寒门出身的优秀人才。比如,他曾经教导陈俨,陈俨当时已经快五十岁了,被他举荐后,就升迁为监察御史,后来又当上了翰林直学士;还有国史院编修官王恺,七十岁高龄了,他向朝廷请求,让王恺以待制的身份退休。在他门下做过官,后来位居高位的,少说也有几十个人呢。后来,他被追赠为大司徒,追封为鲁国公,谥号文肃,留下了三十卷文集。
他的儿子士熙,字继学,在泰定年间,官职做到治书侍御史、中书参知政事。元至和元年,泰定帝在上都驾崩,士熙和中书左丞朵朵等人留守大都。结果,燕铁木儿举兵拥立文宗,把士熙他们抓了起来,关进监狱,流放到偏远地区,家产也被抄没。直到天历二年,他才和朵朵等十二个人一起被放回老家。后来他又重新做官,做到南台御史中丞,最终去世。
另一个儿子士点,字继志,曾经做过淮西廉访司佥事,后来升迁为云南廉访使,又升任江东廉访使。去世后,被追赠为中书平章政事,追封为赵国公。士点擅长篆书,是当时书法界的第一高手。
他的族兄魏初,字大初,是弘州顺圣人。他的曾祖父珪是金朝的进士。他父亲思廉是金朝的甄官署令。他的从祖叔父璠是金朝的翰林修撰。元世祖还在潜邸的时候,就听说过璠的名声,把他召到和林,向他询问当时的政务。璠一口气提出了三十多条建议,比如确定官职名称、发放俸禄、对功过进行奖惩、根据才能进行升降、重视农业、严厉查处贪污受贿、杜绝投机取巧行为,恢复汉朝的常平仓和宋朝的经筵制度等等,这些都是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他还推荐了六十多个优秀人才。世祖非常重视他的建议,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魏初因为生病在和林去世,世祖赐谥号靖肃。
璠没有儿子,就立他的孙子初为继承人。初很喜欢读书,尤其擅长《春秋》。元世祖中统元年,朝廷刚设立中书省,就聘请他当掾史,还兼管书记。没过多久,因为祖母年老,他就辞官回家了,隐居起来教书。
后来,朝廷下诏让左丞许衡、学士窦默以及京城里的很多儒生,都陈述一下历史上那些帝王的优秀言论和善政,从中选拔一些有学问的人。有关部门推荐了初。皇帝本来就敬重璠的名声,一听说初是璠的孙子,就对他赞赏了好久,立刻授予他国史院编修官的职位,不久又升任监察御史。
初一上任就说:“法律是治理天下的工具,御史台就是负责维护法律的部门。现在法律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各部门都不知道该怎么遵守,应该好好研究制定,然后颁布到全国各地。”当时的人都赞同他的意见。
有一次,皇帝在上都的行宫宴请群臣,有人喝不了大杯酒,就被罚脱掉帽子和衣服。初就上书说:“我听说君主就像天,臣子就像地,君臣之间的礼仪,绝对不能不严肃。现在朝廷里,有太常寺、史官、起居注官,负责制定礼仪、记录言行;朝廷外面,还有高丽、安南的使者来进贡,他们也观察着中国的礼仪。我听说前几天宴请大臣的时候,仪容不整,这可不是尊崇朝廷、规范上下尊卑的做法。”皇帝看了奏章后,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意见。
当时襄阳城还没攻下,朝廷打算征集民兵,有人建议从大兴府开始。初就说:“京师是天下的根本,关键在于它的繁荣昌盛,建国初期,怎么可以扰乱它呢!”皇帝听了他的话,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初又上书说:“以前的规定,常参官和各州刺史,上任三天后,就可以推荐一个人来接替自己。何况监察风纪的官职和普通官员不一样,我建议以后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员,在任一年后,可以推荐一个人来接替自己。如果推荐的人不合适,就要受罚,这样不仅能磨砺他们的操守,还能为国家选拔人才。”于是他就推荐了劝农副使刘宣来接替自己。
后来,初被任命为陕西、四川按察司佥事,又升任陕西、河东按察副使,之后回到朝廷,担任治书侍御史。他还曾以侍御史的身份代理御史台在扬州的事务,之后升任江西按察使,不久又被征召回朝,担任侍御史。御史台迁到建康后,他又被外放担任中丞,最终去世,享年六十一岁。他的儿子必复,后来当上了集贤侍讲学士。
刘敏中,字端甫,是济南章邱人,是张荣行台掾刘鼎的孙子。他从小就非常优秀,十三岁的时候,就跟父亲刘景石说:“古时候那些贤人,学问足够深厚却从不炫耀,功劳很大却从不自夸,这是后人很难做到的。”他父亲觉得他很了不起。刘敏中还曾经跟同辈人谈论自己的志向,说:“从年轻到年老,都能坦坦荡荡地面对别人,这就是我的志向。”
元至元十一年,他从中央书院的办事人员升任兵部主事,然后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权臣桑哥当政,刘敏中弹劾他的奸邪行为,但是没有得到回应,于是他就辞职回家了。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起用,担任御史台都事。当时他的同事王约因为言论获罪被罢免,刘敏中就闭门不出,称自己有病。御史台的官员请求他出来办事,刘敏中说:“如果王约无罪却被弹劾,那我当然不应该出来;如果他真的有罪,那我作为他的同事和朋友,却没能劝阻他,我也算是有过错。”后来他被外放到燕南做肃政廉访副使,之后被召回朝廷,担任国子司业,又升任翰林直学士,兼任国子祭酒。
元大德七年,朝廷下令派宣抚使巡视各地,刘敏中被派去辽东和山北地区。那些仗着权势胡作非为、贪赃枉法的官员,都被他依法惩治。锦州遭遇了水灾,他就立即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任务完成后,他被任命为东平路总管,然后又升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九年,他被召回朝廷,担任集贤学士,参与商议中书省的事务。他上书朝廷,提出了十条建议,分别是:“整顿朝纲,精简政务,提拔贤良,铲除奸邪,彰显公道,堵塞私门,广施恩泽,完善钱币制度,加强武备,规范封赏。”皇帝很欣赏他的建议,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元武宗即位后,召刘敏中到上京,很多政务都向他咨询。他被授予集贤学士,兼任太子赞善,仍然参与商议中书省的事务,并且得到皇帝额外赏赐的金币。不久,他被任命为河南行省参知政事,很快又被改任为中台侍御史,然后外放淮西做肃政廉访使,之后又转任山东宣慰使。最后,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翰林学士承旨。朝廷下令让公卿大臣一起商议解决灾荒的办法,刘敏中上书提出了七条建议,这些建议都是当时最重要的政务。后来因为生病,他就回到家乡了。
敏中这个人啊,做人做事都很正直,从来不会随便往上爬,只要他升官了,就一定能为国家做出贡献,他引经据典,说话从容不迫,很有气度。要是碰上事情没法施展抱负,他就闷闷不乐,愁眉苦脸的,半夜里还唉声叹气,甚至哭到枕头都湿了。他在延祐五年去世了,享年七十六岁。朝廷追赠他光禄大夫、柱国之职,追封齐国公,谥号文简。
宋衟,字宏道,是潞州长子人。他爷爷宋元吉是金朝兵部员外郎。宋衟从小就爱学习,十七岁的时候,因为避难去了襄阳,后来又回到北方,在河内隐居了十五年。后来赵璧经略河南,听说过他的名声,就礼貌地邀请他出来做事。
中统三年,宋衟被提升为翰林修撰。李璮叛乱的时候,赵璧在济南处理中书省的事务;至元五年,大军包围襄阳,赵璧又担任元帅府的事务,宋衟都跟着他一起,在军事方面给了他不少建议。至元六年,高丽权臣林衍废黜了国王,另立他的弟弟为王。朝廷下令派国王的儿子王辇哥和赵璧带兵去讨伐,任命宋衟为行省员外郎,让他带着圣旨把江华岛的居民迁到平壤。任务完成后,皇帝非常高兴,赏赐了他衣料,还授予他河南路总管府判官的职位,但他没去上任。
至元十三年,宋衟入朝担任太常少卿。当时朝廷正在合并和调整官制,他还兼管籍田署的事务。十六年,皇太子召见了他,宋衟回答得详尽而优雅,从此以后多次被太子咨询顾问。十八年,他被任命为秘书监。十九年,江西地区需要任命郡县的官员,太子都让宋衟来挑选合适的人选。二十年,朝廷刚设立詹事院,宋衟被提升为太子宾客。他在至元二十三年去世了,留下《秬山集》十卷流传于世。
焦养直,字无咎,是东昌堂邑人。他从小就以才华和器量著称。至元十八年,世祖皇帝要改符宝郎为典瑞监,想找个有学问的人来担任这个职位,有大臣推荐了焦养直。皇帝立即召见了他,焦养直的回答让皇帝很满意,于是直接从真定路儒学教授的职位提升他为典瑞少监。至元二十四年,他跟随大军征讨乃颜,从北路赶赴行在,路途非常艰险,皇帝很同情他,赏赐了他奴仆、貂皮衣帽、玉带和镔铁刀各一件。至元二十八年,皇帝又赏赐给他一套宅子。焦养直经常侍奉在皇帝身边,向他讲解帝王政治,皇帝听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有一次,他们谈到了汉高祖刘邦从微末起家的经历,焦养直从容不迫地分析论证,皇帝非常赞赏。
公元1297年,元成宗皇帝去柳林玩儿,让杨桓给他讲《资治通鉴》。杨桓趁机说了些劝谏的话,成宗皇帝很高兴,赏了他一万七千五百贯钱和酒。
第二年,成宗又赏了他金腰带和象牙笏板。第三年,杨桓升职了,当上了集贤侍讲学士,还得了条犀牛皮腰带。第七年,皇帝下令让他进宫给太子上课。杨桓教导太子非常认真负责,皇帝听说后很开心。第八年,杨桓代替皇帝祭祀南海神。第九年,他又升职了,当上了集贤学士。第十一年,他又升职成了太子谕德。
公元1308年,杨桓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后来告老还乡,在家去世。朝廷追赠他资德大夫、河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的官职,谥号文靖。他儿子杨德方,因为父亲的功劳,被任命为兴国路总管府判官。
杨桓,字武子,是山东兖州人。他从小就聪明好学,读到《论语》里“宰予昼寝”那一章,就下定决心,从此以后除非生病,否则绝不午睡。公元1260年,有个叫坚通的人奉命去济南办事,看到杨桓很有才华,就向朝廷推荐了他。杨桓先是被任命为济州教授,后来又当了济宁路教授,之后被召进朝廷,当了太史院校书郎。
他奉命撰写了《仪表铭》和《历日序》,文章写得典雅精妙,朝廷赏了他一千五百缗钱,但他谢绝了。后来,他又升任秘书监丞。
公元1310年,杨桓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有人在木华黎曾孙硕德家里发现了一枚玉玺,杨桓认出了上面的文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他立刻跪下说:“这是历代相传的传国玉玺,失传很久了。现在皇帝驾崩,皇太孙登基,玉玺又出现了,这是上天在昭示吉兆啊!”然后,他写了一篇文章,详细叙述了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呈献给了徽仁裕圣皇后。
成宗皇帝登基后,桓疏给皇帝上了一份奏折,里面提出了治理国家二十一件重要的事情。第一,要举行祭祀天地的大典;第二,要亲自到太庙祭祀祖先,按时进行四季的祭祀活动;第三,要先确定首相人选;第四,要经常接见群臣,了解朝政得失;第五,要命令儒生定期侍奉皇帝讲学;第六,要设立国子监以及府州的学校,培养人才;第七,要下发诏令表彰有功劳的人;第八,要区分服装,以显示等级尊卑;第九,要规范礼仪,使宫廷庄严肃穆;第十,要整顿官制,减少冗员;第十一,要重视钱粮的管理,充实国库;第十二,要寻找精通音律的人,来完善太常寺的雅乐;第十三,国子监不能隶属于集贤院,应该明确它的地位;第十四,要对六部寺监以及府州的官员进行考核和补充;第十五,要增加内外官员的俸禄;第十六,要禁止父子兄弟、奴婢之间互相告发;第十七,要确定婚姻的聘礼;第十八,要取消官府借用官款营利的做法;第十九,要恢复使用杖刑,区分轻重不同的罪行;第二十,对于元朝中统年以前就做官的人,应该给予优待;第二十一,治理国家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桓疏的奏折上交后,皇帝很高兴,采纳了他的建议。
没过多久,桓疏就被提升为秘书少监,参与修撰《大一统志》。任期满了之后,他回到家乡兖州,把所有的家产都给了弟弟桓楷,乡里人都很称赞他。大德三年,朝廷召他担任国子司业,但他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六岁。
桓疏为人宽厚,对父母非常孝顺,博览群书,尤其精通篆书和隶书,著有《六书统》、《六书溯源》、《书学正韵》等著作,大多是阐述许慎的观点,这些著作都在社会上流传。
尚野,字文蔚,他的祖籍是保定,后来迁居满城。至元十八年,他以处士的身份被征召为国史院编修官。二十年,他又兼任兴文署丞,后来外放汝州做判官。他为人清廉正直,有操守,监察机关多次推荐他。至元二十八年,他升任南阳县尹。他刚到任时,官司堆积如山,但他处理案件迅速有效,十天之内就解决了所有的案件。后来,他又改任怀孟河渠副使。当时朝廷派人调查百姓疾苦,尚野上书建议:“水利工程有既定的章程,应该归属于相关部门管理,不应该再单独设置河渠官。”这件事上报朝廷后,河渠官就被撤销了。
公元1306年,他升任国子监助教。当时那些到京城侍奉皇帝的学生,每年都要跟着皇帝去上都,丞相哈剌哈孙就下令在上都设立分学,让他去教那些学生,还特地给他铸造了印章。从此,上都分学就因为他的到来而设立了。没过多久,他又升任国子监博士。他跟学生们说:“学习不能只追求表面功夫,堆砌华丽辞藻,就像花钱买水喝,总有喝完的时候,要学会自己打井,找到水源,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啊!” 他的这种说法,得到了大家的赞扬。
元武宗即位,仁宗当了太子,就召他去当太子老师,帮了太子不少忙。有一次,他和姚燧、萧某两位先生一起进宫侍奉太子,太子还特意对他格外尊重。
公元1308年,他升任国子监司业。当时有大臣建议把国子监西边的院子分出来,建成大都路学,皇帝也同意了。但他认为国子监和府学共用一个院子,不合规矩,于是这件事就搁置了。公元1311年,他被任命为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并兼修国史。后来,朝廷下令让他去吏部,负责考试那些凭荫补官的人,他在这方面给予了很多宽容。有人觉得他太宽松了,他就说:“现在刚开始实行这个制度,希望以后的人都能学习诗书,懂得礼义廉耻,不必苛求眼前的成效。” 大家这才心服口服。
公元1312年,他升任翰林侍讲学士。公元1314年,他又改任集贤侍讲学士,同时兼任国子监祭酒。公元1315年夏天,他因为生病回到满城老家,各地来求学的人反而更多了。公元1319年,他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六岁。朝廷追赠他通奉大夫、太常礼仪院使、护军等官职,追封上党郡公,谥号文懿。
他侍奉继母非常孝顺,文章辞藻典雅,精通经史。他的儿子师易,曾任蕲州路总管府判官;另一个儿子师简,字虞仲,因为推荐被任命为大都学正,后来又升任监察御史。元至正初年,他被提升为奎章阁侍书学士,兼任经筵官,后来去世,朝廷追赠他翰林侍读学士、护军等官职,追封上党郡公,谥号文肃。
李之绍,字伯宗,是山东平阴人。从小就聪明过人,跟着东平的李谦学习。他家境贫寒,就靠在乡里教书为生。到了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他参与修撰《世祖实录》,因为李谦和马绍的推荐,被任命为将仕佐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翰林学士姚燧想试试他的本事,把十多篇翰林院的应制文章给他,让他看看。李之绍拿起笔来,很快就写完了。姚燧又惊又喜地说:“果然是名不虚传啊!”
大德二年,他听说祖母生病了,就辞官回家。后来他又被重新任命为编修官,然后一步步升迁到太常博士。九年的时候,他母亲去世了,朝廷多次起复他,但他始终没有接受。到了至大三年,他又被任命为太常博士,后来升迁为翰林待制。皇庆元年,升任国子司业。延祐三年,升任奉政大夫、国子祭酒。四年,又升任朝列大夫、同佥太常礼仪院事。六年,改任翰林直学士,因为生病又回家了。七年,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翰林直学士。至治二年,升任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三年,他告老还乡。泰定三年八月去世,享年七十三岁。他的儿子李勖,因为父亲的功劳荫封了官职,担任诸暨州同知。
谢端,字敬德,祖籍是四川遂宁,后来迁居湖北武昌。他祖父谢元贲,精通数学,连当时的使臣孟珙都很尊敬他。有一天晚上,孟珙敲谢元贲的门,说:“我看到流星从下边飞上来,然后在西方落下,这是天象预示着有天子的臣子要死了,我肯定就是指你,明年会有大将去世,那个人就是你。”后来果然应验了。谢端从小就聪明异常,年轻的时候和尚书宋本一起学习,后来又一起在江陵城里教书,他们的文学造诣不相上下,当时人们称他们为“谢宋”。后来史杠宣慰荆南时,向姚燧推荐了谢端。姚燧当时很自负自己的文章,很少认可别人,他就把自己的文章给谢端看,谢端读了一遍,就指出了文章的用意所在,姚燧非常赞叹。
公元1342年,谢端考中了进士,成绩中等。 先是被任命为承事郎,然后到湘阴州当副职官员。 一年任期满了,他就回到京城,当上了国子监博士,后来又升迁为太常寺博士。
公元1341年夏天的四月,有人偷进了太庙,偷走了第八个房间里的金子。第二天就要举行祭祀活动,大家都在讨论怎么办。谢端站出来说:“一年四季的祭祀,都是用孟月(第一个月)的,除非有特殊情况,才用仲月(第二个月)。现在太庙被盗,惊动了神灵,应该用仲月举行祭祀。”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没多久,谢端就被提升为翰林修撰,后来又升为待制,之后又通过选拔当上了国子监司业,最后官至翰林直学士,官阶为太中大夫。 谢端办事认真细致,效率很高,他在湘阴的时候,那些刁钻的官员都老实多了,不敢再玩弄法律条文。
曾经有个强盗杀了商人抢了钱财,商人家属多次告状,但因为没有证据,官府一直没法处理。谢端亲自去抓捕强盗,强盗拒不承认。谢端审问强盗的妻子,发现她总是抬头看屋椽子。谢端说:“赃物就在那里!” 于是让人拆开屋椽子,果然找到了赃物,强盗这才招供,全州的人都敬佩他。 后来,主管地方的官员巡视周边郡县,遇到难以判决的案子,都交给谢端来审理。谢端判案迅速果断,名声很好。
谢端的文章写得非常严谨,他在翰林院待了很久,至顺年间和元统年间朝廷颁布的各种册书,很多都是他起草的。他还参与了修撰文宗、明宗、宁宗三朝的实录,以及历代功臣的列传。 当初,文宗皇帝修建奎章阁,广纳天下人才,曾经对阿荣说:“现在文人里,朕还没见过谢端呢。” 没过多久,文宗皇帝就去世了,谢端最终也没能得到重用。 谢端于公元1352年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追赠国子祭酒、陈留郡侯,谥号文安。
曹鉴,字克明,是北京宛平人。从小就聪明过人,成年后,通晓《五经》的要义。元成宗大德五年,翰林侍读学士郝彬推荐他,让他担任镇江路淮海书院的山长。大德十一年,南行台中丞廉恒邀请他做幕僚,后来又升任兴文署令。他曾陪送安南使者出使,应对敏捷机智,使者对他赞叹不已,认为中国果然人才辈出。至元二年,他被任命为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
第二年,奉命收回佛教白云宗的田地,不到几个月就完成了任务,而且没有一点扰民的情况。之后,他升迁为湖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当时丞相忽剌歹专权跋扈,其他官员都害怕他,而曹鉴办事公正,从不阿谀奉承。湖北廉访司推荐曹鉴适合担任风纪官,但朝廷没有采纳。
天历元年,他调任江浙财赋府副总管,正赶上大水,他减免了百姓赋税的六七成。一些权贵想借机逃税,曹鉴查实情况后,下令他们先缴纳赋税。元统二年,他升任太常礼仪院同佥。曹鉴精通礼仪典故,参与讨论明宗皇后的祔庙事宜,他根据经书典籍,分析得非常透彻,大家都对他赞赏有加。至元元年,他升任礼部尚书,官至中大夫。他六十五岁去世,追封谯郡侯,谥号文穆。
曹鉴为人孝顺,对贫困的亲戚,总是尽力帮助,从不吝啬。他做了三十多年的官,一直租房子住,去世时家中没有余财,只有几千卷书,都是他亲自校对过的。他在湖广行省做官时,有个主簿叫顾渊白送给他一包辰砂,曹鉴收下了,还没来得及打开。后来有同事来访,想向他讨要辰砂治病,曹鉴打开一看,里面是三两黄金,他感叹道:“顾渊白把我当成什么样的人了!”当时顾渊白已经去世了,曹鉴便派人把黄金送还给了他的儿子,可见他的清廉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