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官俸”相关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才能进行翻译。
元世祖中统元年,朝廷开始给内外官员发放俸禄和钞票。第二年,规定了六部官员的俸禄标准。同年十月,又确定了各地州县官员的俸禄。到至元二年,规定了官员俸禄当月发放的制度。三年,规定官员上任超过两天、离任超过五天,都可以领取当月的俸禄和钞票。六年,确定了提刑按察司官员的俸禄。这一年,还把县一级行政单位分成了上、中、下三等。七年,增加了按察司经历以下官员的俸禄,还确定了转运司官员和各工匠的俸禄。八年,因为阿合马的建议,朝廷减少了百官的俸禄。九年,规定了官员告假期间停发俸禄的期限。十七年,朝廷开始没收官员俸禄,内外官员的俸禄都停止发放。十八年,朝廷改变了政策,规定公务完成且无罪的官员可以领取俸禄,而公务未完成或有罪的官员则被没收俸禄。
二十二年,朝廷重新确定了百官的俸禄,开始根据官职品级的高低,分为上、中、下三等,并根据职务轻重有所区别,职务重要的按上等标准发放,职务次要的按中等标准发放。二十三年,皇帝下诏说:“近些年来物价上涨,俸禄养廉都不够,导致官员侵害百姓,公私两败俱伤。从现在开始,内外官员的俸禄,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五成。”二十九年,确定了各地儒学教授的俸禄,标准与蒙古官员和医官相同。大德三年,增加了小吏的俸米。六年,又确定了行省、宣慰司、致用院、宣抚司、茶盐运司、铁冶都提举司、淘金总管府、银场提举司等机构官员的俸禄标准。七年,朝廷增加了内外官员的俸米,俸禄十两以下的人员,按照小吏的标准,每十两给一斗米;十两以上至二十五两的,每人给一石米;超过二十五两的,每俸一两给一升米。没有米的,就按当时的米价给钱,俸禄达到三等以上的不给米。内外官员一年大约要支领二十八万余石米。十一年,规定官员生病一百天可以缺席,所支领的俸米除了要全额退还外,超过半个月的俸禄和钞票,如果超过初五的,可以免除退还。
至大二年,朝廷下诏:“在京衙门的官员和军官,俸禄和钞票改发至元钞,以前支领的俸米,外任的宣慰司、军官和杂职官员,俸禄和钞票要减少三分,剩下的七分改发至元钞。在京衙门、行省、宣慰司的官员,俸禄和钞票要减少或增加两成,剩下的钞票用至元钞支付,十两以下的每月给五斗米。”延祐七年,确定了在京官员的俸禄,按十分之三的比例发放米粮;外出执行任务的军官允许预支俸禄,如果战死,可以免除预支俸禄的追缴;各地达鲁花赤的俸禄与王官相同。至治二年,规定官员受罚扣除俸禄时,以中统钞为标准。
各位官员的俸禄,按照不同的品级,又分为上中下三等。一品官员,上等是六定,下等是五定。二品正官,上等是四定加二十五两银子,下等是四定加十五两银子。二品从官,上等是四定,中等是三定加三十五两银子,下等是三定加二十五两银子。三品正官,上等是三定加二十五两银子,中等是三定加十五两银子,下等是三定。三品从官,上等是三定,中等是二定加三十五两银子,下等是二定加二十五两银子。四品正官,上等是二定加二十五两银子,中等是二定加十五两银子,下等是二定。四品从官,上等是二定,中等是一定加四十五两银子,下等是一定加四十两银子。五品正官,上等是一定加四十两银子,下等是一定加三十两银子。五品从官,上等是一定加三十两银子,下等是一定加二十两银子。六品正官,上等是一定加二十两银子,下等是一定加十五两银子。六品从官,上等是一定加十五两银子,下等是一定加十两银子。七品正官,上等是一定加十两银子,下等是一定加五两银子。七品从官,上等是一定加五两银子,下等是一定。八品正官,上等是一定,下等是四十五两银子。八品从官,上等是四十五两银子,下等是四十两银子。九品正官,上等是四十两银子,下等是三十五两银子。九品从官,只有三十五两银子。
接下来是朝廷内外官员的俸禄:
太师府:太师的俸禄是一百四十贯,米十五石;谘议、参军,俸禄是四十五贯,米四石五斗;长史的俸禄是三十四贯六钱六分,米三石。太傅、太保府的俸禄与太师府相同;监修国史的长史的俸禄也一样。
中书省的官员,工资待遇可真是五花八门啊!右丞相和左丞相,那可是最高级别的,年俸都是一百四十贯,还有十五石米。平章政事稍微低一点,年俸一百二十八贯六钱六分六厘,米十二石。右丞和左丞的待遇也差不多,年俸一百十八贯六钱六分六厘,米十二石。再往下,参知政事年俸九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九石五斗;参议就少多了,年俸五十九贯,米六石。
郎中年俸四十二贯,米四石五斗;员外郎年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三石;都事年俸二十八贯,米三石。承发管勾、照磨、省架阁库管勾、回回架阁库管勾这些职位,年俸都是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二石。检校官年俸二十八贯,米三石五斗。断事官的工资就分等级了,十八个高级的年俸八十二贯六钱六分六厘,米八石五斗;十四个中级的年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六石;还有一个低级的,年俸四十贯六钱六分六厘,米四石。经历年俸二十三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二石五斗;知事年俸二十二贯,米二石;客省使年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三石五斗;副使年俸二十八贯,米三石;直省舍人年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三石。
六部尚书年俸七十八贯,米八石;侍郎年俸五十三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五石;郎中年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三石;员外郎年俸二十八贯,米三石;主事年俸二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二石五斗。户部司计年俸二十八贯,米三石;工部司程年俸十八贯,米二石五斗;刑部狱丞年俸才十一贯,米一石;司籍提领年俸十一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五斗。 这待遇差距,还真不小呢!
好家伙,这密密麻麻的全是官职和俸禄!咱一句一句捋捋,这得是哪个朝代的工资表啊?
枢密院的知院,一年能拿一百二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外加十三石五斗米。同知呢,少点,一百六贯,十一石米。副枢就更少了,九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九石五斗米。 其他的佥院、同佥、院判、参议、经历、都事、照磨,俸禄和米粮也依次递减,具体数额我就不再重复了,反正就是一层层往下减,官越大,钱粮越多。
断事官的俸禄和同佥一样,都是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六石米。 客省使和副使的待遇也差得不少,一个三十一贯三钱三分三厘,三石米,另一个只有二十二贯,二石米。 右卫都指挥使,七十贯,七石五斗米;副都指挥使,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六石米。 下面的佥事、经历、知事、照磨,薪水也是逐级递减。
行军官里,千户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二石米;副千户二十贯六钱六分六厘,一石五斗米;百户就更少了,十七贯三钱三分三厘,一石五斗米。弹压和知事,俸禄更低。弩军官的俸禄和行军官差不多,也是千户、百户、弹压、都目依次递减。左卫、前卫、后卫等等卫所的待遇,都跟右卫差不多。
忠翊侍卫都指挥使的年薪是一百贯,副使八十三贯三钱三分三厘,其他的佥事、经历、知事、照磨,俸禄也都是一层层往下递减。行军官和弩军官的俸禄也和右卫差不多,左手、右手屯田千户所也一样。隆镇卫、右翊蒙古侍卫的待遇,和忠翊侍卫差不多。
总之,这表格里,官职等级森严,俸禄也差得很多,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 仔细看看,这米粮的多少,也和俸禄成正比,看来古代的官员,也是靠“吃皇粮”过日子的。
哎,我跟你说,这御史台的工资待遇啊,那可是差得远呢!御史大夫,一年能拿一百一十八贯六钱六分,还有十二石米。中丞就高一些,一百六贯,十一石米。侍御史呢,九十六贯三钱五分,九石五斗米。治书侍御史,九十贯一钱八分,也是九石五斗米。 再往下,经历就少多了,三十四贯六钱六分,三石米。都事,二十八贯,三石米。殿中,四十八贯六钱六分,四石五斗米。知班,十四贯,一石五斗米。最后是监察御史,二十八贯,三石米。
奎章阁学士院那边呢,待遇也不一样。大学士,一年能拿一百一贯三钱三分三厘,还有十石五斗米。侍书学士,九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九石五斗米。承制学士,七十八贯,八石米。供奉学士,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六石米。 再往下,参书,三十四贯三钱三分三厘,三石米。典签,二十八贯,三石米。鉴书博士,四十一贯,四石五斗米。授经郎,二十八贯,三石米。 你看这差别,可真不小!
太禧宗禋院的工资待遇是这样的:院使,一年能拿118贯6钱6分6厘,还有12石米;同知,一年100贯,10石米;副使,一年95贯3钱3分3厘,9石5斗米;佥院,一年90贯1钱8分,9石米;同佥,一年59贯3钱3分3厘,6石米;院判,一年42贯,4石5斗米;参议,一年39贯3钱3分3厘,3石5斗米;经历,一年34贯6钱6分6厘,3石米;都事,一年28贯,3石米;照磨和管勾,一年都拿22贯,2石米;断事官,一年59贯3钱3分,6石米;经历,一年25贯3钱3分,2石米;知事,一年20贯6钱6分,1石5斗米;客省使,一年31贯3钱3分,3石米;副使,一年22贯,2石米。
宣政院的工资和太禧宗禋院差不多,也有一些区别:院使,一年能拿118贯6钱6分,12石米;同知,一年106贯,11石米;副使,一年95贯3钱3分,9石5斗米;佥院,一年90贯1钱8分,9石5斗米;同佥,一年59贯3钱3分,6石米;院判,一年42贯,4石5斗米;参议,一年39贯3钱3分,3石5斗米;经历,一年34贯6钱6分,3石5斗米;都事,一年28贯,3石米;照磨和管勾,一年都拿22贯,2石米;断事官和客省使的工资待遇跟太禧宗禋院一样;宣徽院的工资待遇也和宣政院一样。
翰林国史院的工资待遇是这样的:承旨,一年能拿一百一十八贯六钱六分,还有十二石米;学士,一百六贯,十一石米;侍读学士和侍讲学士,都是九十五贯三钱三分,九石五斗米;直学士,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六石米;经历,三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三石米;都事,二十八贯,三石米;待制,三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三石五斗米;修撰,二十八贯,三石米;应奉,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二石米;编修和检阅,都是二十二贯,二石米;典籍,二十贯六钱六分六厘,一石五斗米。翰林院和集贤院的大学士和承旨的待遇一样,其他的都跟国史院一样。
中政院的工资待遇:院使,一百一贯三钱三分三厘,十石五斗米;同知,八十二贯六钱六分六厘,八石五斗米;佥院,十七贯,七石五斗米;同佥,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六石米;院判,四十三贯,四石五斗米;司议,三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三石米;长史,二十八贯,三石米;照磨和管勾,都是二十二贯,二石米。太医院、典瑞院、将作院、太史院、储政院的工资待遇都和中政院一样。
太常礼仪院的工资待遇:院使,八十二贯六钱六分,八石五斗米;同知,七十二贯,七石五斗米;佥院,四十八贯六钱六分六厘,四石五斗米;同佥,四十二贯,四石五斗米;院判,三十七贯三钱三分三厘,四石米;经历,二十八贯,三石米;都事,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二石米;照磨,二十二贯,二石米;太祝、奉礼、协律,都是二十贯六钱六分,一石五斗米。
通政院的工资待遇是这样的:院使,一年能拿82贯6钱6分6厘,还有8石5斗米;同知,70贯,7石5斗米;副使,59贯3钱3分3厘,6石米;佥院,48贯,4石5斗米;院判,39贯3钱3分3厘,3石5斗米;经历,34贯6钱6分6厘,3石米;都事,26贯6钱6分6厘,2石5斗米;照磨,22贯,2石米。
大宗正府的工资就更复杂一些了:有个叫“也可紥鲁忽赤”的职位,只有一人,年俸118贯6钱6分6厘,12石米;还有27个人,年俸82贯6钱6分6厘,8石米;另外5个人,年俸67贯3钱3分3厘,6石5斗米;郎中,36贯,3石5斗米;都事,26贯6钱6分6厘,2石5斗米;照磨,22贯,2石米;管勾的工资和照磨一样。
大司农司的工资标准是:大司农,年俸118贯6钱6分,12石米;大司农卿,113贯,11石米;大司农少卿,95贯3钱3分,9石5斗米;大司农丞,90贯1钱8分,9石5斗米;经历,34贯6钱6分,3石米;都事,28贯,3石米;照磨,22贯,2石米;管勾的工资和照磨一样。
内史府的工资如下:内史,年俸143贯3钱3分;中尉,116贯6钱6分6厘;司马,83贯3钱3分3厘;谘议,46贯6钱6分6厘;记室,40贯;照磨,30贯。
大都留守司的工资待遇是这样的:留守大人,一年能领一百一贯多一点的钱,还有十石多一点的大米;同知大人,一年能领八十二贯多一点的钱,八石多一点的大米;副留守大人,一年能领五十九贯多一点的钱,六石大米;留判大人,一年能领四十二贯钱,四石五斗大米;经历,一年能领三十四贯多一点的钱,三石大米;都事,一年能领二十八贯钱,三石大米;照磨,一年能领二十二贯钱,两石大米。
都护府的工资待遇和留守司差不多:大都护大人,一年能领八十二贯多一点的钱,八石多一点的大米;同知大人,一年能领七十二贯钱,七石五斗大米;副都护大人,一年能领五十九贯多一点的钱,六石大米;经历,一年能领二十八贯钱,三石大米;都事,一年能领二十六贯多一点的钱,两石五斗大米;照磨,一年能领二十二贯钱,两石大米。
崇福司的工资待遇也差不多:司使大人,一年能领八十二贯多一点的钱,八石大米;同知大人,一年能领七十贯钱,七石五斗大米;副使大人,一年能领五十九贯多一点的钱,六石大米;司丞大人,一年能领三十九贯多一点的钱,三石五斗大米;经历,一年能领二十八贯钱,三石大米;都事,一年能领二十六贯多一点的钱,两石五斗大米;照磨,一年能领二十二贯钱,两石大米。
给事中大人一年能领五十三贯多一点的钱,五石大米;左右侍仪奉御大人,一年能领四十八贯多一点的钱,四石五斗大米。
武备寺的工资待遇如下:卿大人,一年能领七十贯钱,七石五斗大米;同判大人,一年能领五十九贯多一点的钱,六石大米;少卿大人,一年能领四十二贯钱,四石五斗大米;寺丞大人,一年能领三十九贯多一点的钱,三石五斗大米;经历,一年能领二十五贯多一点的钱,两石大米;知事,一年能领二十四贯钱,两石大米;照磨,一年能领二十二贯钱,两石大米。
太仆寺的工资待遇是这样的:卿,一年七十七贯钱,七石五斗米;少卿,四十二贯钱,四石五斗米;寺丞,三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三石五斗米;知事,二十二贯钱,二石米;照磨,二十贯六钱六分,一石五斗米。光禄寺、长庆寺、长新寺、长秋寺、承徽寺、长宁寺、尚乘寺、长信寺这些寺的工资待遇都和太仆寺一样。
尚舍寺呢,大监的工资是四十八贯六钱六分,四石米;少监,三十九贯三钱三分,三石五斗米;监丞,三十一贯三钱三分,二石米;知事,二十二贯钱,二石米。
侍仪司的工资标准是:侍仪使,七十七贯钱,七石五斗米;引进使,四十八贯六钱六分,四石五斗米;典簿,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二石米;承奉班都知,二十六贯六钱六分,二石五斗米;通事舍人,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二石米;侍仪舍人,十七贯三钱三分,一石五斗米。
拱卫司的工资待遇如下:都指挥使,七十七贯钱,七石五斗米;副都指挥使,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六石米;佥事,四十八贯六钱六分六厘,四石五斗米;经历,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二石米;知事,二十贯六钱六分六厘,一石五斗米。
内宰司和翊正司的工资一样:内宰,七十七贯钱,七石五斗米;司丞,四十五贯钱,四石五斗米;典簿,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二石米;照磨,二十贯六钱六分,一石五斗米。
延庆司的官职俸禄是这样的:延庆使,一年能领一百贯钱;同知,六十三贯三钱三分三厘;副使,四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司丞,三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外加三石米;典簿,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外加二石米;照磨,二十贯六钱六分六厘,外加一石五斗米。
内正司和中瑞司的俸禄差不多:内正司司卿,一年七十贯钱,七石五斗米;少卿,四十七贯钱,四石五斗米;司丞,三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三石五斗米;典簿,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二石米;照磨,二十贯六钱六分,一石五斗米。中瑞司也是这个标准。
京畿运司的官职俸禄是这么分的:运使,一年五十六贯钱,六石米;同知,三十九贯三钱三分,三石五斗米;运副,三十四贯六钱六分,三石米;运判,二十六贯六钱六分,二石五斗米;经历,二十贯六钱六分,一石五斗米;知事,十四贯钱,一石五斗米;提控案牍,十四贯六钱六分,一石米。
太府监以及秘书监、章佩监、利用监、中尚监、度支监这些部门的俸禄都差不多:太府监卿,七十贯钱,七石五斗米;太监,五十九贯三钱三分,六石米;少监,四十二贯钱,四石五斗米;监丞,三十九贯三钱三分,三石五斗米;经历,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二石米;知事,二十四贯钱,二石米;照磨,二十二贯钱,二石米。
国子监的工资待遇是这样的:祭酒,一年能拿59贯3钱3分,还有6石米;司业,39贯3钱3分,3石5斗米;监丞,30贯3钱3分,3石米;典簿,15贯3钱3分,2石米;博士,26贯6钱6分,2石5斗米,太常博士和回回国子博士都一样;助教,22贯,2石米,教授也是这个数;学录,11贯3钱3分,5斗米,蒙古国子监的也一样。
经正监的工资待遇是:卿,70贯,7石5斗米;太监,50贯,5石米;少监,42贯,4石5斗米;监丞,34贯6钱6分6厘,3石米;经历,25贯3钱3分3厘,2石米;知事,22贯,2石米。
阑遗监:太监,48贯6钱6分,4石米;少监,39贯3钱3分3厘,3石米;监丞,31贯3钱3分,3石米;知事,22贯,2石米;提控案牍,20贯6钱6分,1石5斗米。
司天监:提点,59贯3钱3分,6石米;司天监,53贯3钱3分,5石米;监丞,31贯3钱3分,3石米;知事,20贯6钱6分6厘,1石5斗米;教授,10贯6钱6分,1石米,管勾也是这个数;司辰,8贯6钱6分,5斗米,学正和押宿也一样。回回司天监:少监,42贯,4石5斗米;其他的和上面一样。
都水监:都水卿,53贯,6石米;少监,39贯3钱3分,3石5斗米;监丞,30贯,3石米;经历,25贯3钱3分,2石米;知事,22贯,2石米。
大都的达鲁花赤,一年能领一百三十贯的俸禄;总管的俸禄和他一样。副达鲁花赤是一百二十贯。同知和治中,都是八十贯;判官五十五贯,推官五十贯,经历四十贯,知事三十贯。负责提控案牍的官员,二十五贯;照磨的俸禄也一样。这些俸禄都是用中统钞支付的。
行省的左丞相,一年俸禄是二百贯。平章政事是一百六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右丞和左丞的俸禄相同。参知政事是一百三十三贯三钱三分三厘。郎中是四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员外郎三十贯,都事是二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检校的俸禄和都事一样。管勾是二十三贯三钱三分三厘。理问所的理问,俸禄是四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副理问是三十贯,知事是一十六贯六分六厘;提控案牍的官员俸禄也一样。
宣慰司的腹里宣慰使,俸禄是五百八十贯三钱三分的中统钞。同知是五百贯,副使是四百一十六贯六钱六分,经历是四百贯,都事是一百八十三贯三钱三分,照磨是一百五十贯。行省宣慰使,俸禄是八十七贯五钱的至元钞。同知是四十九贯,副使是四十二贯,经历是二十八贯,都事是二十四贯,照磨是一十七贯五钱。
廉访司的廉访使,俸禄是八十贯中统钞。副使是四十五贯,佥事是三十贯,经历是二十贯,知事是十五贯,照磨是十二贯。
盐运司的腹里运使,一年能拿一百二十贯的俸禄。同知是五十贯,副使是三十五贯,判官是三十贯,经历是二十贯,知事是十五贯,照磨是十三贯。行省运使的俸禄是八十贯,同知是五十贯,副运使是四十贯,判官是三十贯,经历是二十五贯,知事是十七贯,提控案牍的官员是十五贯。
好家伙,这上面列的是元朝官员的俸禄,看着还挺复杂。先说上路(估计是级别最高的行政区域)的达鲁花赤,一年能领八十贯钱;总管和他一样多;同知四十贯;治中三十贯;判官二十贯;推官十九贯;经历十七贯;知事十二贯;负责控告案卷的提控案牍,十贯。
然后是下路,达鲁花赤七十贯,总管和他一样,同知三十五贯,判官二十贯,推官十九贯,经历十七贯,知事十二贯,提控案牍还是十贯。你看,下路官员的俸禄普遍比上路低一些。
再看散府(应该也是个行政单位),达鲁花赤六十贯,知府和他一样,同知三十贯,判官十八贯,推官和判官一样多,知事十二贯,提控案牍还是十贯。
上州的达鲁花赤,年俸五十贯,州尹和他一样,同知二十五贯,判官十八贯,知事十二贯,提控案牍十贯。中州达鲁花赤四十贯,知州和他一样,同知二十贯,判官十五贯,提控案牍十贯,还有一个都目,八贯。下州达鲁花赤三十贯,知州和他一样,同知十八贯,判官十三贯,吏目倒是挺高的,四十贯。
最后是县级官员,上县达鲁花赤二十贯,县尹和他一样,县丞十五贯,主簿十三贯,县尉十二贯,典史居然有三十五贯,巡检十贯。中县达鲁花赤十八贯,县尹和他一样,主簿十三贯,县尉十二贯,典史三十五贯。下县达鲁花赤十七贯,县尹和他一样,主簿十二贯,典史还是三十五贯。
哎,这旧志上缺了一些内容,后面补上吧。
好家伙,这上面写的是元朝官府的工资表啊! 上万户府的达鲁花赤,能拿八十两银子!(那时候一两中统钞等于一千文钱。)万户和达鲁花赤一样多,副万户七十两,镇抚四十两,经历十七两,知事十二两。
中万户府的达鲁花赤是七十两,万户也一样,副万户六十两,镇抚三十两,经历十七两,知事还是十二两。下万户府的达鲁花赤就少一些了,六十两,万户同,副万户五十两,镇抚二十两,经历十七两,知事还是十二两。
再往下看,上千户所的达鲁花赤,工资是五十两,千户和他一样多,副千户四十两,弹压十三两。中千户所达鲁花赤拿四十两,千户同,副千户三十两,弹压十二两。下千户所的工资和中千户所一样。最后,百户所的百户,能拿十七两,弹压十二两。
好家伙,这上面列的都是各衙门的官员俸禄啊!先说盐课提举司,正提举能拿六十两银子,同提举三十两,副提举十八两,知事二十两。
再看宣抚司,达鲁花赤和宣抚使都能拿两锭银子,同知六十两,经历二十两。安抚司呢,达鲁花赤和安抚使也都是两锭银子,佥事一锭,经历二十两。各个场子的管勾,正管勾十二两,同管勾十两,副管勾八两。蒙古提举司的提举一锭,同提举三十五两。人匠提举司的提举二十两,同提举十八两,副同提举和都目分别拿十八两和八两。
警巡院的达鲁花赤和大使都是二十两,院副十七两,警判十三两。蒙古教授的俸禄,路州十二两,府州十一两,州十两。儒学教授和医学教授差不多,路州都是十二两,府州十一两,上州和中州略有不同,中州十两。医学教授在江南路稍微少点,十一两。脱脱禾孙,正的五十两,副的四十两。
各路院务司的提领十八两,都监十两,大使上路十五两,下路十三两;副使上路十二两,下路十两。平准行用库提领三十五两,大使二十五两,副使十五两。大军库和军器库提领都二十两,大使十二两,副使十两。司狱司的司狱,路州十二两,散府十两。巡检司的官员十两银子。
哎,这上面说的只是部分衙门和官职的俸禄,其他的衙门、机构和仓库的官员俸禄多少,都得根据他们的品级来算,没列出来的,你们自己琢磨着类推吧!
公元1266年,元朝政府给随州府各个级别的官员分配了职田,也就是用来养活他们的田地。 上路达鲁花赤分到十六顷地,总管和他一样多;同知分到八顷;治中分到六顷;府判分到五顷。下路达鲁花赤分到十四顷,总管和他一样多;同知分到七顷,府判分到五顷。散府达鲁花赤分到十二顷,知府和他一样多;同知分到六顷;府判分到四顷。
上州达鲁花赤分到十顷,州尹和他一样多;同知分到五顷;州判分到四顷。中州达鲁花赤分到八顷,知州和他一样多;同知分到四顷;州判分到三顷。下州达鲁花赤分到六顷,知州和他一样多;州判分到三顷。警巡院达鲁花赤分到五顷,警使和他一样多;警副分到四顷;警判分到三顷。录事司达鲁花赤分到三顷,录事和他一样多;录判分到二顷。县里的达鲁花赤分到四顷,县尹和他一样多;县丞分到三顷;主簿分到二顷,县尉和兼任尉的主簿也分到一样多的地;经历分到四顷。
到了公元1278年,元朝政府又给按察司的官员们分配了职田。各个道的按察使都分到十六顷地,副使分到八顷,佥事分到六顷。
公元1261年(二十一年),元朝对江南省份以及各级官署的职田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大幅削减了土地数量,几乎减半。具体来说,上路地区的达鲁花赤分得八顷地,总管与之相同;同知分得四顷;治中分得三顷;府判分得二顷五十亩。下路地区的达鲁花赤分得七顷,总管与之相同;同知分得三顷五十亩;府判分得二顷五十亩;经历分得二顷;知事分得一顷,提控案牍的官员也分得一顷。散府地区的达鲁花赤分得六顷,知府与之相同;同知分得三顷;府判分得二顷;提控案牍的官员分得一顷。
上州地区的达鲁花赤分得五顷,知州与之相同;同知分得二顷,州判与之相同;提控案牍的官员分得一顷。中州地区的达鲁花赤分得四顷,知州与之相同;同知分得二顷;州判分得一顷五十亩;都目分得五十亩。下州地区的达鲁花赤分得三顷,知州与之相同;同知分得二顷;州判分得一顷五十亩。上县地区的达鲁花赤分得二顷,县尹与之相同;县丞分得一顷五十亩;主簿分得一顷,县尉与之相同。中县的分配与上县相同,只是没有县丞。下县地区的达鲁花赤分得一顷五十亩,县尹与之相同;主簿兼任尉,分得一顷地。录事司的达鲁花赤分得一顷五十亩,录事与之相同;录判分得一顷;司狱分得一顷,巡检与之相同。按察使分得八顷,副使四顷,佥事三顷,经历二顷,知事一顷。
运司的官员中,运使分得八顷;同知四顷;运副三顷,运判与之相同;经历二顷;知事二顷,提控案牍的官员也分得二顷。盐司的官员中,盐使分得二顷,盐副二顷,盐判一顷。各个盐场正、同、管勾官员各分得一顷。到了公元1305年(至大二年),中书省的官员上奏说:“外任有职田的官员,三品官员请求发给一百石禄米,四品六十石,五品五十石,六品四十五石,七品四十石。建议将职田收入官府。”皇帝批准了这个建议。到了公元1312年(皇庆二年),朝廷下诏:“外任职官的公田、俸钞仍旧按照以前的制度执行。”公元1316年(延祐三年),对于那些没有职田的外官,朝廷根据情况发放粟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