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政院,那是正一品的大衙门,主要管着佛教僧侣和吐蕃各族的事务。要是吐蕃那边出了什么事,宣政院就会派个分院过去处理。万一打仗了,还得跟枢密院商量着办。院里官员可不少呢,院使十个(正一品),同知两个(正二品),副使两个(从二品),佥院两个(正三品),同佥三个(正四品),院判三个(正五品),参议两个(正五品),经历两个(从五品),都事三个(从七品),照磨一个(正八品),管勾一个(正八品)。
元朝刚建国的时候,设立了个总制院,由国师领导。《元典章》记载,总制院使是正二品,同知总制院事是正三品。到了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因为唐朝时吐蕃来朝会在宣政殿,所以把总制院改名叫宣政院,官员设置也调整了,改成院使两个、同知两个、副使两个、参议两个、经历两个、都事四个、管勾一个、照磨一个。第二年,又增设了四个断事官。二十八年,又加了一个佥院和一个同佥。元贞元年,又加了个院判。大德四年,把断事官给撤了。至大年间,减了一个院使。至治三年,又增设了六个院使。到了天历二年,官员设置才最终确定下来,跟前面说的差不多。
宣政院下面还有几个机构:断事官四个(从三品)、经历一个(从五品)、知事一个(从八品),这些都是至元二十五年设立的。还有个客省使(从五品),大使两个(从五品),副使一个(从六品),也是至元二十五年设立的。大都和上都各设一个规运提点所(正四品),每个所都设达鲁花赤一个(正四品)、提点一个(正四品)、大使一个、副使一个、知事一个,这些都是至元二十八年设立的。大都还设了个提点资善库(从五品),管钱粮的,设达鲁花赤一个(从五品)、提举一个(从五品)、同提举一个(从六品)、副提举一个(从七品),这是至元二十六年设立的。上都的利贞库(从七品),管饮食和金银财宝的,设提领一个(从七品)、副使一个(从八品),这是元贞元年设立的。
大济仓呢,管钱粮的官员有两个,都是从七品。一个叫监支纳,一个叫大使。
兴教寺,就只有一个管房提领。
行宣政院,这个比较复杂。元统二年的时候,朝廷把十六个广教总管府都撤了,在杭州设立了行宣政院。这个院里官职不少,有院使两个,同知两个,副使两个,同佥、院判各一个,经历两个,都事、知事、照磨各一个。到了至正二年,又加了个崇教所,正四品,主要负责处理僧侣和百姓之间的事务。对了,顺便提一句,至元二年的时候,西番打过来了,也设立过行宣政院,当时还派也先帖木儿当院使去平叛,事情解决后就撤了。
宣徽院,这是个从一品的大衙门!主要负责皇帝的饮食起居,还有招待皇亲国戚和宾客,以及给诸王、宿卫、怯怜(应该是某种军队编制)供应粮食,蒙古的万户、千户上交的差发,官府的抽成,羊马的估价,粮食的收受,以及各种杂七杂八的事务。这个院里人更多,院事六个,都是从一品;同知两个,正二品;副使两个,从二品;佥院两个,正三品;同佥两个,正四品;院判五个,正五品;经历两个,从五品;都事三个,从七品;照磨一个,正八品;还有一个管仓库的,正八品。 宣徽院的设立也很曲折,至元四年才设立,当时派线真当使。七年的时候,改名叫光禄司,正三品,后来又改回宣徽院了。十五年的时候,又增设了院使一个,同知、同佥各两个,主事两个,照磨一个。二十年,升格为从二品,又增设了院使一个,还加了经历两个、典簿三个。二十三年,又升为正二品,加了院判两个,把典簿给撤了,又加了都事三个。三十一年,又加了四个院使。大德二年,又加了两个同知。三年,升为从一品。四年,又加了两个副使。至大四年,撤销了参议和断事官。皇庆元年,又加了三个院使,这才正式确定了怯薛歹万人(应该也是某种军队编制)的物资供应由宣徽院负责。之后,官职设置就和前面说的那样了。宣徽院下面还有十二个机构……
光禄寺,那是正三品的大衙门,主要负责皇家的米面供应,还管着尚饮局和尚酝局,以及全国各地的酒坊和布匹的种植。寺里官员级别还挺复杂:卿四员(正三品),少卿二员(从四品),丞二员(从五品),主事二员(从七品)。不过这机构设置也经常变,比如至元十五年,改名叫都提点,官员也改成了卿一员、少卿三员、主事一员、照磨一员、管勾一员;二十年,又改名叫尚酝监(《元典章》里写着,监令是正五品,提点从五品,丞正六品,知事正八品);二十三年,又改回光禄寺,卿变成两员,少卿、丞各一员;二十四年,少卿又增加了一员;二十五年,又改隶属哪个部门了;三十一年,又归宣徽院管了;延祐三年,级别降为从三品;泰定二年,又升回正三品。反正最后官员配置和前面说的差不多。
大都尚饮局,那是从五品,专门酿造皇帝用的好酒。官员有提点一员(从五品)、大使一员(正六品)、副使一员(正七品)。中统四年的时候,又增加了大使和副使各一员,还配了金符。至元十二年,副使又增加了一员;十五年,提点升了级,成了从五品,还新设了一个提点。后来官员配置就固定下来了。
上都尚饮局,这个是皇庆年间才设立的,官员有提点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
大都尚酝局,也是从五品,负责酿造皇室和百官用的酒。官员有提点一员(从五品)、大使一员(正六品)、副使二员(正七品)、直长一员(正八品)。中统四年的时候,设立了御酒库,还配了金符。至元十一年,才设置了提点;十六年,正式改名为尚酝局。之后官员配置就固定了。
上都尚酝局,这个是至元二十九年才设立的,官员有提点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直长一员。
大都醴源仓,那是从六品,主要负责接收酿酒用的香料、糯米等等,还有各地进贡的酒曲和药材,供应尚酝局用。官员有提举一员(从六品)、大使一员(从七品)、副使一员(正八品)。这个是至元二十五年才设立的。
上都醴源仓,秩从九品。它主要负责接收从大都运来的粮食,还要负责给皇帝出行时提供酒水。这个仓的领导有两个,一个正使(从九品),一个副使(从九品)。醴源仓是至元二十五年设立的。
尚珍署,秩正五品。它设在济宁路,主要负责收取济宁等地的大米,用来酿酒。尚珍署的领导班子比较复杂,有一个达鲁花赤(从五品),一个令(从五品),两个丞(从七品),还有两个吏目(从七品)。尚珍署是至元十三年设立的,至元十五年被撤销,并入其他机构,到至元二十三年才重新设立。
安丰怀远等处稻田提领所,秩从九品。它有两个提领(从九品),主要负责收取稻田里的粮食,然后转运到醴源仓去。
尚舍寺,秩正四品。它主要负责管理皇帝出行时用的帐篷等物品,还要养骆驼,提供牛奶和奶酪。尚舍寺的领导班子也比较多,有两个太监(正四品),两个少监(正五品),两个监丞(从六品),还有两个知事(从八品)。尚舍寺是至元三十一年设立的,一开始叫尚舍署,至元十七年升为正三品,三十一年改名为寺。后来大德十一年改成监(正三品),至大元年又改回寺,四年又改回监,没多久又改回寺。延祐三年又降为正四品。(根据旧的记录,至元十七年升为尚舍监,延祐七年降为正四品,这和现在的记载有点冲突,不太清楚哪个是对的。)最后确定下来的领导班子成员和级别如上所述。
诸物库,秩从七品。它主要负责各种物品的收发。领导班子包括一个提领(从七品),一个正使(从八品),一个副使(正九品)。诸物库是大德四年设立的。
阑遗监,秩正四品。它主要负责管理不阑奚人(一个民族)的人口、牲畜等。领导班子包括一个太监(正四品),两个少监(正五品),两个监丞(正六品),一个知事(从八品),还有一个负责文书档案的提控案牍(从九品)。阑遗监的前身是至元二十年设立的阑遗所(正五品),至元二十五年改名为监,并升为正四品。大德十一年升为正三品,至大四年又降为正四品,后来又升为正三品,延祐七年再次降为正四品。最终的领导班子成员和级别如上所述。
尚食局是负责皇家的饮食,以及油、面、酥、蜜等东西的供应,级别是正五品。 它下面设有提点(从五品)、大使(正六品)、副使(正七品)和直长(正八品)等官员。 中统二年的时候,设立了尚食监,级别是正四品。到了至元二年,又改成了尚食局,还设了一个提点。 (书上说尚食太监是正四品,少监是正五品,丞是正六品,提举是正七品,这些官职应该都是中统二年设立的,之前的记载把监写成了局,至元二年才正式改成局。) 大德八年的时候,又设立了掌薪司,负责给尚食局提供柴火,归宣徽院管。到了大德二十年,尚药局(尚药局也是中统二年设立的)和尚食局合并了,又另外设立了一个生料库。尚食局的官员设置还是和以前一样。
大都生料库,级别是正五品,设有提点(从五品)、大使(正六品)、副使(正七品)等官员。 至元十一年,又设立了生料野物库。到了至元二十年,又另外设立了一个库,管理模式跟内藏库差不多,官员设置也和以前一样。
上都生料库主要负责接收宏州、大同虎贲军和司农司每年提供的油面等物资,然后从大都运送这些东西到宫里,供应宫人和宦官的饮食。 这个库里设有提点、大使、副使和直长。
大都大仓和上都大仓,级别是正六品,负责为皇宫提供米、豆、酒、以及酿酒的材料和药材。 两个大仓各设提举(正六品)、大使(从六品)、副使(从七品)。 至元五年设立的时候,只设了三个官职,都听命于国用使司。 至元十二年,改名为提举大仓,(根据以前的记载,至元十七年设立了太仓提举司,但这和史书记载的不符。)设三个官职,归宣徽院管。 至元二十五年,级别升为正六品。
大都和上都的柴炭局,级别是正七品,每个地方都设一个达鲁花赤(正七品)。大都设一个大使(从七品),上都设三个大使(从七品),副使各两个(正八品)。 至元十二年设立的时候,级别是正六品。十六年改名为提举司,级别升为正五品。 大德八年,又改回柴炭局,级别降为正七品。
尚牧所,官职是正五品,主要负责管理皇家的羊群。下面还有好几个职位:一个正五品提举,一个正五品同提举,一个正六品副提举,还有一个正七品吏目。元朝至元十二年的时候,设立了尚牧监,后来又取消了。到了至大四年,又重新设立了尚牧所,官职设置和之前一样。
沙糖局,官职是正五品,负责制作沙糖、蜂蜜,还有进贡的水果和木材。它下面设有正五品提点、正六品大使、正七品副使。沙糖局是在至元十三年设立的,一开始是正六品,根据《元典章》记载,沙糖局达鲁花赤是正五品。至元十七年增设了提点一员,十九年的时候,提点的官职升到了正五品。
永备仓,官职是正五品,主要负责接收两部仓库运来的油、面等物资,还有为皇室准备的羊,以备皇帝出行时享用。下面设有正五品提点、正六品大使、正七品副使。永备仓是至元十四年设立的,一开始只有正九品印信,到至元二十四年才升为正五品。
丰储仓,官职是正九品,负责保管和发放皇帝出行时用的膳食。下面设有一个正九品的大使。
淮东淮西屯田打捕总管府,官职是正三品,负责向宫廷进贡岁入,以及管理湖泊、山场等地的渔猎,为宫廷提供食物。下面设有正三品达鲁花赤、正三品总管、正五品同知、正六品府判、正七品经历、正八品知事、正九品提控案牍。淮东淮西屯田打捕总管府是至元十四年设立的,还管着涟海高邮河泊提举司和沂州等地的提举司事务。至元十六年,又设立了扬州鹰房打捕达鲁花赤总管府,到了至元二十二年,两个机构合并成了淮东淮西屯田打捕总管府。后来,在至元四年,两淮屯田打捕总管府升为了正三品,不过据说之前可能是从三品,到惠宗时期才升为正三品。至元二十五年,两淮新附手号军千户所归属到这个总管府。
好家伙,这又设立了九个屯田打捕提举司,分别在淮安州、高邮、招泗、安东海州、扬州通泰、安丰庐州、蕲黄、镇巢这八个地方。(旧志上少写了蕲黄一个,我根据《元典章》补上了。)每个屯田打捕提举司都是从五品,每个司里都有一个达鲁花赤(也是从五品)、一个提举(从五品)、一个同提举(从六品)和一个副提举(从七品)。
然后呢,又设立了十个抽分场提领所,分别是柴墟东西口、海州新坝、北砂太仓、安河桃源、大湖东西口、时堡兴化、高邮宝应、汝湖等处、云山白水、安东州。每个提领所都设有提领、同提领、副提领各一人,这些人都听宣徽院的指挥。
还有个满浦仓,是正八品,主要负责收储粮食,比如稻米、面粉之类的,然后运往京城。仓里有个正八品的大使和一个正九品副使,这个满浦仓是至元二十五年才设立的。(《元典章》上说满浦仓监支纳是七品。)另外,还设立了圆米棋子局和软皮局,每个局里都有一个提领和一个副提领,也听宣徽院的。
再来说说手号军人打捕千户所,这是从四品,主要负责管理士兵,抓捕野兽,收缴皮货。里面有个从四品达鲁花赤,一个从四品上千户,一个正五品上副千户,还有一个从八品的弹压。这个千户所也是至元二十五年才设立的。
最后是龙庆栽种提举司,也是从五品,负责管理缙山每年上交的粮食,还有易州、龙门、净边官园里产的瓜果,这些都是进贡给朝廷的。里面有个从五品的达鲁花赤,一个从五品的提举,一个从六品的同提举,一个从七品的副提举。这个提举司是至元十七年设立的,本来叫缙山栽种提举司。(《元典章》上说缙山栽种副提举是七品。)延祐七年,缙山改名叫龙庆州,所以提举司也改名叫龙庆栽种提举司了。
宏州种田提举司,是个正六品衙门,主要负责收缴麦子和面粉,供给皇宫。这个衙门里,有个达鲁花赤,也是正六品;还有一个正六品的提举,一个正七品的同提举,一个正八品的副提举,外加一个直长。
丰闰署,是个从五品的衙门,负责管理每年收缴的草料,用来喂养宫里的骆驼和马匹。这里有个从五品的达鲁花赤,一个从五品的令,一个从六品的丞,外加一个正八品的直长。
常湖等处茶园都提举司,那可是个正四品的衙门!管辖着常州和湖州两地,一共两万三千多户茶农,负责采摘茶叶进贡朝廷。这个衙门里,有个达鲁花赤,按理说应该是正四品,但记载里写的是从五品,可能是因为和平江提举司合并的时候降级了,旧的史料记载太简单,没法考证,就先这么写着吧。此外,还有个从五品的提举,一个从六品的同提举,一个从七品的副提举,一个从八品的提控案牍,还有一个都目。至元十三年,又设立了十三处统提领所,十六年升格为都提举司。后来又另外设立了平江等处榷茶提举司,专门负责进贡御茶。到至元二十四年,平江提举司被撤销,其职能并入常湖都提举司。这时候,统提领所只剩下七处了,分别是乌程、武康德清、长兴、安吉、归安、湖汶、宜兴。《元典章》里记载,榷茶提举司在杭州、宁国、龙兴、建宁、庐州、岳州、鄂州、常州、湖州、潭州、静江、临江、兴国、常德府、古田、建安等十六个地方都有设立。每个统提领所都设有正、同、副提领各一人,他们接受宣徽院的命令,掌管九品印信。
建宁北苑武夷茶场提领所,只有一个提领,接受宣徽院的命令,直接隶属于宣徽院。
大禧宗禋院,(秩从一品。)这个部门,级别是正一品。主要负责神御殿的祭祀典礼,包括朔望、岁时、忌讳日子等等。院里的人员配置是这样的:院使,主管神御殿事务,六个人,(秩从一品。)级别也是正一品;同知,协助管理神御殿事务,两个人,(正二品。)正二品;副使,协助祭祀神御殿,两个人,(从二品。)从二品;佥院,负责神御殿事务的承办,两个人,(正三品。)正三品;同佥,负责神御殿事务的整理,两个人,(正四品。)正四品;院判,负责神御殿事务的供应,两个人,(正五品。)正五品;参议,两个人,(正五品。)正五品;经历,一个人,(从七品。)从七品;都事,两个人,(从七品。)从七品;管勾,一个人,(从八品。)从八品;照磨,一个人,(从八品。)从八品;断事官,四个人,(从三品。)从三品;客省使,大使四个人,(从五品。)从五品;副使,两个人,(从六品。)从六品。
天历元年,把会福院和殊祥院都撤销了,改成了大禧院,统一管理这些事务。(秩正二品。)级别是正二品。同年,大禧院的级别升到了正一品,还增加了两个参议。两年后,大禧院改名为大禧宗禋院,下面设立了四个总管府和一个司。人员配置跟之前差不多。到了至顺元年,规定每个总管府都得设一个副达鲁花赤。后来到至元六年,又把这些都撤销了。
隆禧总管府,(秩正三品。)这个府的级别是正三品。人员配置是:达鲁花赤一人,(正三品。)正三品;总管一人,(正三品。)正三品;副达鲁花赤一人,(正四品。)正四品;同知一人,(从四品。)从四品;治中一人,(从五品。)从五品;判官一人,(正六品。)正六品;经历一人,(从七品。)从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正八品;照磨一人。(从八品。)从八品。至大元年,建了南镇国寺,一开始设立了规运提点所。三年后,改名为规运都总管府,负责大崇恩福元寺的钱粮。十一月,又把大崇恩福元寺规运总管府改成了隆禧院。(秩从二品。)级别是正二品。天历元年,撤销了殊祥院,然后让隆禧院和殊祥院一起成立了殊祥总管府,后来又改回了隆禧总管府。到了至元六年,大禧宗禋院和隆禧总管府都被撤销了,改成了规运提点所,(秩正五品。)级别是正五品,归宣政院管。它下面还有七个……
福元营缮司,是个正五品衙门。里面有达鲁花赤一名(正五品)、司令一名(正五品)、大使一名(正六品)和副使一名(正七品)。天历元年的时候,它原本叫南镇国寺怯怜口事产提举司,后来改成了崇恩福元提点所。三年后,又改成了福元营缮司。
普安智全营缮司,也有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和副使各一名。天历元年的时候,它是把太玉山普安寺和智全寺的两个提点所合并起来的,当时设了两个提点。三年后,也改成了营缮司。
祐国营缮都司,这个衙门比较大,有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各一名,外加一个知事和一个负责案卷的提控案牍。天历元年的时候,它叫万圣祐国营缮提点所,三年后改成了营缮都司。
平松等处福元田赋提举司,是个从五品衙门。里面有达鲁花赤一名(从五品)、提举一名(从五品)、同提举一名(从六品)和副提举一名(从七品)。
田赋提举司,这个简单,就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名。
资用库,至大三年的时候,它被划归到规运都总管府下面了,之前隶属它的一个大益仓,史书上没记载名字。资用库里有个提领(从五品)、大使(正六品)和副使(正七品)。
万神库,也有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名。
会福总管府,这个衙门人员比较多,有达鲁花赤、总管、同知、治中、府判、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名。至元十一年,建了大护国仁王寺和昭应宫,为了管理它们的财务,设立了财用规运所(正四品)。十六年,规运所改成了总管府。《元典章》记载,大护国仁王寺昭应宫规运财赋都总管府的达鲁花赤和总管都是正三品。至大元年,总管府降为了从二品,后来又升格为会福院,设院使五名。延祐三年,升到了正二品。天历元年,又改回了会福总管府,降为正三品,人员配置和之前一样。后来,至元六年的时候,又改成了规运提点所。它下面还管着五个……
首先,咱们来说说仁王营缮司。这个部门呢,一开始设置了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各一人。元朝至元八年,又成立了仁王寺镇遏提举司,十九年改成了镇遏所,二十八年跟其他三个提领所合并,变成了诸色人匠提领所。到了天历元年,又改名叫镇遏民匠提领所,三年后,最终定名为仁王营缮司。
接下来是襄阳营田提举司。这个部门呢,一开始是襄阳等地水陆地土人户提领所,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四个人。大德元年改成了提举司,天历二年又改回襄阳营田提举司。还有个江淮等处营田提举司,也是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这个是至元二十七年才设立的。
然后是大都等路民佃提领所,这个部门的官职品级分别是:提领(从七品)、大使(从八品)、副使(正九品)。至元二十九年,武清等十个地方的提领所合并,成立了大都水陆地土种田人民提领所。十五年后,又设立了随路管民都提领所。天历元年,这两个所合并成了大都等路民佃提领所。
再来说说会福财用所,这个部门的官职品级分别是:提领(从七品)、大使(从八品)、副使(正九品)二人。至元十七年,设立了财用库;二十六年,又设立了盈益仓。到了天历元年,这三个机构合并成了会福财用所。
最后,咱们说说崇祥总管府。这个部门设置了达鲁花赤、总管、副达鲁花赤各一人,还有同知、治中、府判、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兼照磨各一人。至大元年,设立了大承华普庆寺都总管府,二年后改成延禧监,不久又改成崇祥监。皇庆元年升格为崇祥院(正二品),延祐七年被撤销,后来又恢复了。泰定四年,又改名为大承华普庆寺总管府。天历元年,再次改名为崇祥总管府。后来,至元六年,又改成了规运提点所。它下面还有九个下属机构……
首先,咱们来说说永福营缮司。这个部门的领导班子挺大的,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司令,一个大使,一个副使,外加一个都目。 延祐五年的时候,它还升级过,变成了大永福寺都总管府,官职是正三品,级别很高啊!后来又降级了,改名叫营缮提点所。到了天历三年,才最终定名为永福营缮司。
接下来是昭孝营缮司,这儿的领导班子配置和永福营缮司差不多,也是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司令,一个大使,一个副使。天历元年的时候,它最初叫寿安山规运提点所,三年后才改名为昭孝营缮司。 一开始它归大禧总管府管,到了至顺二年,又换了个老板,归崇祥总管府管了。
然后是普庆营缮司,领导班子结构和前面两个一样,也是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各一名。天历二年的时候,它原本叫普庆修寺人匠提举司,后来改成了普庆营缮提点所,到了三年,最终改名为普庆营缮司。
崇祥财用所主要管钱财物资,领导班子相对简单一些,一个提领,一个大使,一个副使。至大二年的时候,它下面设立了诸物库,四年后又设立了普赡仓。天历二年,这两个机构合并,就成了崇祥财用所。
永福财用所主要负责颜料等物资的收支,领导班子配置和崇祥财用所一样,也是一个提领,一个大使,一个副使。延祐三年的时候,它也设立了诸物库和永积仓,天历二年,这两个机构也合并到永福财用所了。
接下来是几个稻田管理部门,镇江稻田提举司、汴梁稻田提举司和平江等处田赋提举司,这三个部门的配置都一样,每个部门都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提举,一个同提举,一个副提举。
冀宁提领所比较简单,只有一个提领。
最后,咱们说说隆祥使司,这个部门级别比较高,是正从二品。它下面有司使四员(从二品),同知二员(正三品),副使二员(从三品),司丞二员(正五品),经历一员(从五品),都事二员(正七品),照磨兼架阁一员(正八品)。天历二年,因为中宫要建大承天护圣寺,所以设立了隆祥总管府(正三品),设置了八个官职。至顺二年,隆祥使司升格为从二品,官职配置和之前一样。后来,到了至元六年,它又改成了规运提点所。它下面还有十一个下属机构……
普明营缮都司,是个正四品衙门,主要负责工程建设和钱粮的收支。它设有达鲁花赤一人,司令、大使、副使各一人,知事一人,还有个管文书档案的提控案牍一人。天历元年,他们在海南建了大兴龙普明寺,还设立了规运提点所。第二年,归属隆祥府管辖。第三年,正式改名为都司。
集庆万寿营缮都司,也设有达鲁花赤一人,司令、大使、副使各一人,知事一人,和一个提控案牍一人。天历二年,他们在建康建了龙翔寺和万寿寺,并设立了龙翔万寿营缮提点所,归隆祥总管府管辖。第三年,也改名为营缮都司。
元兴营缮都司,同样设有达鲁花赤一人,司令、大使、副使各一人,知事一人,和一个提控案牍一人。天历元年,设立了大元兴规运提点所。到了第三年,改成了营缮都司。
宣农提举司,是个从五品衙门。设有达鲁花赤一人,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天历二年,它原是大都等地的田赋提举司,后来归属隆祥总管府。第三年,改名为提举司。
护圣营缮司,是个正五品衙门,主要负责工程建设,以及僧侣的衣食住行,还有收取房屋税等事宜。设有达鲁花赤一人,司令、大使、副使各一人。天历二年,设立了大承天护圣营缮所。第三年,改名为营缮司。
平江善农提举司,也是个从五品衙门,设有达鲁花赤一人,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天历二年,设立了田赋提举司。第三年,改名为提举司。
善盈库,负责钱粮的收支管理,设有提领一人,大使、副使各一人。天历二年设立,归属隆祥总管府管辖。
荆襄等处济农香户提举司,是个正五品衙门,设有达鲁花赤一人,司令一人,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天历二年,原荆襄提举司管辖的河南、湖广地区的田地划归大承天护圣寺所有,于是荆襄提举司也改名为荆襄济农香户提举司。
首先,咱们来说说龙庆州田赋提领所。这个机构是正九品,管着龙庆州所有的土地税收,设置于天历二年。 然后是平江集庆崇禧田赋提领所,也是提领、同提领、副提领各一人,成立于天历三年。 还有一个叫集庆崇禧财用所,大使、副使各一人,也是天历三年设立的。 后来,至顺元年的时候,又设立了益都广农提举司,还有益都般阳宁海几个提领所,这些都归隆祥总管府管。不过,到了至顺二年,益都那边的广农提举司就撤销了,改成了总管府,级别是正三品,还是归隆祥总管府管。
接下来说说寿福总管府,这个府主要负责祭祀供奉的钱粮。里面的人员设置不少,有达鲁花赤、总管、副达鲁花赤、同知、治中、府判,还有经历、知事、案牍照磨各一人。至大四年,建了大圣寿万安寺,又设立了万安规运提点所,是正五品。到了延祐二年,寿福总管府升格了,成了正三品,后来又升成了寿福院,级别是正二品。到了泰定元年,又改回总管府。再后来,至元六年,万安规运提点所也改名了。寿福总管府下面还有五个机构:
第一个是万安营缮司,有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各一人。这个机构之前被撤销过,是天历三年才重新设立的,因为万安规运提点所没了。第二个是万宁营缮司,人员设置和万安营缮司一样,是先在大德十年设立了万宁规运提点所,天历元年改成了营缮司。到了至元六年,四个总管府和隆祥使司都改成了规运提点所,万宁提点所也重新设立了,直接归宣政院管。第三个是收支库,提领、大使各一人。第四个是延圣营缮司,人员设置和万安营缮司一样,它之前叫天源营缮提点所,天历二年改名为营缮司。最后一个是诸物库,提领、大使各一人。最后,延祐三年又设立了一个广贮库,是正七品,有三个人,归寿福院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