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字道复,是山西潞州上党人。他曾祖父李执,在金朝末年参加进士考试没考上,但是因为为人正直有义气,当时很有名气。他祖父李昌祚,被授予金符潞州宣抚使的官职。他父亲李唐,做过夔州经历,因为在秦蜀地区做过官,后来就搬家到汉中去了。
李孟从小就聪明好学,十岁就能写文章,为人洒脱不羁,胸怀大志,广泛学习经史子集,擅长评论古今治乱兴衰。当时有名望的儒生商挺、王博文、魏初等人,都主动放下身段和他交往。他父亲的朋友郭彦通,是个有名的识人高手,曾经对李唐说:“这孩子骨骼奇特,将来能做宰相的料!”元朝至元十九年,四川行省邀请他去做幕僚,他没去;后来又调任晋原县主簿,他也辞了;行台也推荐过他,他还是没接受。后来因为事情去了京城,中书参知政事杨吉丁一见就对他很欣赏,把他推荐给了元裕宗皇帝,结果被召见到了东宫。没过多久,裕宗皇帝就去世了,李孟没来得及被重用,就只被任命为梓潼县主簿。
元成宗即位后,下令搜集整理前朝的圣明政策,为史官编写史书做准备。陕西省的官员让李孟负责整理编排,然后呈报上去。当时元武宗和元仁宗都还没成年,徽仁裕圣皇后想找有名望的儒生来教导他们,有人推荐李孟做太子的老师,于是李孟就被召到皇宫侍奉左右。元大德元年,武宗皇帝去北方带兵,仁宗皇帝留在宫里,李孟每天都向仁宗皇帝进献治国理政的意见,对仁宗皇帝帮助很大。朝廷下诏任命他为太常少卿,但是一些当权的大臣因为李孟从没登门拜访过他们,就从中作梗,结果改任命他为礼部侍郎,这个任命也很快被搁置了。
仁宗皇帝侍奉昭献元圣皇后的时候,皇后住在怀州,后来又去了官山,李孟总是骑着马独自跟随左右。他经常劝谏仁宗皇帝说:“尧舜的治国之道,就在于孝悌二字。现在您的兄长在北方戍守,您的母亲住在外面,殿下应该先尽孝心,满足母亲的心愿,这样孝悌之道就做到了。”仁宗皇帝很重视他的话,只要有空就找李孟讨论前朝的得失成败,以及君臣父子之间的道理。后来仁宗皇帝即位后,曾经和群臣谈话,握着拳头给大家看说:“我之所以重视儒生,是因为他们能如此坚定地维护纲常伦理!”皇帝崇尚儒学,重视道义,这都是李孟启发的结果。“尧舜之道,孝弟而已。”
成宗皇帝驾崩了,安西王阿难答和左丞相阿忽台偷偷密谋造反,右丞相哈剌哈孙哈剌罕派人来报告这事儿,仁宗皇帝有点怀疑,但还没采取行动。孟先生说:“皇位继承人必须是嫡子,这是世祖皇帝定下的规矩。现在皇上驾崩了,大太子还在千里之外,国家社稷危在旦夕啊!殿下应该赶紧带着太皇太后回京,挫败奸臣的阴谋,稳定人心。不然的话,国家大事就不好说了!”仁宗皇帝还在犹豫,孟先生又说:“要是让这些坏人得逞了,再写信召大太子回来,那殿下和太子母子俩都自身难保了,还哪有心思管国家大事啊?”仁宗皇帝说:“先生的话,真是为了国家社稷的福祉啊!”于是,他带着太皇太后回京了。
哈剌哈孙装病在家躺着,仁宗皇帝派孟先生去探望他。正好皇后也派人来问候病情,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孟先生进去后,长揖坐下,然后装模作样地给哈剌哈孙号脉,大家以为他是大夫,都没怀疑。孟先生探知皇后临朝听政已经好几天了,回来后就说:“情况紧急啊!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不能再拖了!”身边的人都拿不定主意,只有曲出和伯铁木儿跟孟先生意见一致。有人说:“皇后手里握着八个玉玺,还有四支禁卫军,一声令下,呼啦啦几万人就来了;安西王府里人更多,像树林一样多。殿下身边的侍卫太少了,也就几十个人,武器也不齐全,空着手去,这事儿未必能成,不如先静观其变,等武宗皇帝(阿合是武宗皇帝的兄弟)来了再说,那时再动手也不迟。”
孟先生说:“这些坏人违背祖训,依附皇后,想立个庶子为皇帝,但天意民心,肯定不会答应他们。殿下您进宫,用大义责问他们,那些明白君臣大义的人,都会帮您,您想要什么都能得到!您先把皇宫清理干净,迎接大太子回来,不也很好吗?再说,安西王已经称王了,就算大太子来了,他也不肯乖乖回去当藩王,京城里肯定要发生流血事件,国家社稷就危险了!为了保护自己和亲人,不顾国家安危,不算孝顺;让祸患留给哥哥,不算兄弟情深;时机到了却不去行动,不算聪明;关键时刻拿不定主意,不算勇敢。为了正义而行动,事情一定能成功!”
仁宗说:“那就用卜筮来决定吧。”于是让人去叫算命先生。算命先生来了以后,孟公对他说:“这件事的成败就靠你了,只要说吉利就行。”算卦的结果全是九,孟公说:“卦象不违背天意,这叫做大同,时机不能错过。”仁宗很高兴,就上马出发了。孟公和其他大臣都步行跟随,从延春门进入宫城,哈剌哈孙则从东掖门赶来汇合。到了宫殿走廊,就抓捕了参与谋反的同伙,全部关进了监狱。奉着皇帝的玉玺去迎接武宗,朝野上下都一片欢腾。
仁宗监国期间,任命孟公为参知政事。孟公长期在民间生活,了解百姓疾苦,他处理政务,都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深得民心,远近百姓都很拥戴他。但他坚决打击投机钻营之辈,所以很多小人对他怀恨在心,但孟公毫不动摇。事情平定后,孟公对仁宗说:“执政大臣应该由皇帝亲自任命。现在銮舆正在路上,我还没见过皇上,不敢贸然接受重任。”他坚决推辞,仁宗也不勉强,于是孟公就离开了朝廷,隐居在许州陉山。五月,武宗即位。有人对武宗说:“当初内乱刚平定的时候,李孟尝劝皇弟您自己夺取皇位。如果听他的话,哪会有您今天的成就?”武宗认为这是诬陷,就没理会。仁宗也不敢再为孟公说话了。
到了至大二年,仁宗被立为太子,曾经陪着皇帝和太后一起在宫中设宴。酒过半酣,仁宗突然脸色忧郁起来,皇帝看着仁宗说:“我的弟弟今天不太高兴,心里在想什么?”仁宗不慌不忙地站起来,回答说:“多亏了天地祖宗保佑,社稷得以安宁。但是能够有今天母子兄弟团聚的局面,李道复的功劳最大,我刚才只是想起这件事,所以不自觉地变了脸色。”皇帝很感动,听了仁宗的话后,立刻下令寻找孟公。
三年正月,孟公在玉德殿拜见了武宗。皇帝指着孟公对宰执大臣们说:“这是皇祖母指定做我老师的人,应该尽快任用他。”三月,皇帝特地任命孟公为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集贤大学士、同知徽政院事。仁宗继位后,正式任命孟公为中书平章政事,并晋升为光禄大夫。仁宗对孟公说:“卿,朕之旧学。其尽心以辅朕不及。”孟公以国事为己任,生活简朴,不贪图名利。一些权贵和近臣因为孟公的正直而对他心怀不满,但仍然不得不佩服他的公正,没有人敢背后说他的坏话。
孟说:“皇上掌握着赏罚的大权,赏赐一件善事,天下人就会受到激励;惩罚一件坏事,天下人就会引以为戒,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如果赏罚都不能起到激励和警示的作用,那还怎么治理国家呢?”于是他上奏,为冤死的人平反昭雪,恢复他们的官职和爵位;那些冒领官爵的人,全部被剥夺了爵位。他还罢免了僧道官职,让僧道之辈不敢再跟官府对抗,天下人都纷纷称赞他。
仁宗皇帝早就知道官场上的弊端,想要彻底清除。孟公上奏说:“官吏中也有贤能的人,关键在于采取措施激励他们。”皇帝说:“你身为儒生,按理说应该和官吏的气质格格不入,但却能如此为他们说话,真是长者风范啊!”那时候,承平已久,社会风气奢靡,车马服饰僭越模仿,上下等级制度混乱,近臣依仗皇帝的恩宠,无休止地请求赏赐,宰相也不加制裁,互相拉帮结派,耗尽国库的钱财,用于私人恩惠。孟公说:“贵贱有等级制度,才能安定百姓的心;赏赐要有节制,才能激励臣子们。请皇上为这些方面设定限制。”他还请求停止土木工程的营建,皇帝都同意了他的请求。
孟公在朝廷为官,总是谦虚谨慎,自认为不如人。他经常趁机请求说:“我学习圣贤之道,有幸遇到陛下。陛下是像尧舜一样的明君,而我却不能让天下百姓都成为尧舜时代那样的人民,辜负了陛下的期望,也辜负了我所学的知识,请求辞去官职,让贤。”皇帝说:“只要朕在位一天,就一定让你在中书省任职,朕和你一起共事到最后。以后不要再提辞职的事了!”皇帝赐孟公秦国公的爵位,亲自授予印章,并命令翰林院下达诏书,还为他画像,命令词臣为他写赞词,并且御笔亲书“秋谷”二字赐给他。孟公每次进宫觐见,皇帝都赐给他座位,和他谈话很久,并且称呼他的字而不直呼其名。皇帝经常对近臣说:“孟公用他的道德感化朕,使得天下太平。”皇帝还赏赐他十万贯钱,让他用来修建府邸,孟公却推辞不受。
皇庆元年正月,皇上任命我为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还让我兼任平章政事,并且赏赐我在潞川二十顷田地。没过多久,我就请求告假回家,去料理父母的后事。皇上亲自设宴为我送行,还说:“事情办完赶紧回来,不要久留,这是朕的期望。”
十二月,我回到朝廷,皇上非常高兴,还慰问了我一番。我趁机请求退休,皇上优诏不允。我再次坚持请求,皇上才同意让我以平章政事的身分参与中书省的政务,保留翰林学士承旨的职位。第二年夏天,我请求辞去秦国公的爵位,三次上奏之后,皇上才准许我的请求。皇上和我讨论用人的方法,我说:“人才的来源并非只有一条路,但是唐宋金朝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最为成功。如今想要兴起天下贤能之士,没有比科举更好的办法了。而且必须先考察德行和学识,才能选拔到真正的人才。”皇上深以为然,决定实行科举制度。
延祐元年十二月,我又被任命为平章政事。第二年春天,皇上让我负责贡举和廷试,担任监考官。七月,我被晋升为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并改封为韩国公。四年七月,因为年老体衰,无法胜任政务,我请求辞去官职。皇上无奈之下,同意了我的请求,让我再次担任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
延祐七年,仁宗皇帝驾崩,英宗皇帝即位。铁木迭儿再次担任宰相,因为他觉得我不依附他,就在太皇太后面前说我的坏话,没收了我之前所有受封的诏书和官印,还毁掉了我祖父的墓碑,把我降职为集贤侍讲学士、嘉议大夫。他以为我一定会辞官,因此继续中伤我。我欣然接受了任命,正好翰林学士刘赓来慰问,我们就一起进了翰林院。宣徽使把这件事报告给皇上,说:“李孟今天上任,按照旧例应该赐酒。”皇上很惊讶,说:“李道复竟然肯屈就集贤侍讲这个职位吗?”当时铁木迭儿的儿子八尔吉思侍奉在皇上身边,皇上看着他说:“你父亲说他不会接受这个官职,现在看来怎么样?” 就这样,铁木迭儿的谗言没有得逞。我曾经对人说:“老臣在中书省任职,对国家没有什么贡献,皇上宽宏大量,没有夺去我的俸禄。如今我已经老了,拿什么来报答皇恩呢?”皇上听说后,很赞赏我的话。
1330年,孟宇去世了,享年67岁。御史们多次上书为孟宇辩白冤情,皇帝下令恢复了他的官职。后来,朝廷追赠他“旧学同德翊戴辅治功臣、太保、仪同三司、上柱国”等诸多荣誉称号,追封他为魏国公,谥号文忠。孟宇胸怀广阔,才能和谋略都超过常人。他三次进入中书省任职,对朝中内外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有什么就说什么,从不隐瞒。在皇庆年间和延祐年间,每当出现一些不好的政令,人们都说是铁木迭儿的主意;而每当出现好的事情,人们都归功于孟宇。
孟宇的儿子孟献,字伯徵,先是在中书省担任参议,后来升任治书侍御史,一路升迁,最后做到御史中丞,还参与经筵讲学。
史书上说:张珪和李孟,都被称为贤相。张珪因为得罪了铁木迭儿,遭受了很大的困苦。李孟看到张珪的遭遇,就小心翼翼地躲避,不敢再议论铁木迭儿的奸恶行径。然而,即使铁木迭儿再次当政,李孟最终还是免不了被罢黜的命运。所以说,有操守的君子,宁愿像张珪那样正直,也不愿像李孟那样委曲求全。
敬俨,字威卿,祖籍河东,后来迁居易州。他的五世祖在金朝做过参知政事。他父亲元长有学问有品德,官至太常博士。敬俨是兄弟中的老二,从小就酷爱学习,擅长写作。御史中丞郭良弼推荐他做了殿中知班,得到了丞相月吕鲁那演的赏识,多次被太傅和太师府征召为幕僚,后来被调任高邮县尹,还没等他上任,就被选拔到中书省当掾吏。当时,朱清和张瑄担任海运万户,想让敬俨帮他们处理文书,并许以重金贿赂,但敬俨义正言辞地拒绝了。后来,朱清和张瑄因为犯事被杀,很多台省官员因为受贿而被牵连,唯独敬俨没有受到任何牵连。
至元二年,敬俨被任命为吏部主事,后来调任集贤司直。正赶上湖南发生盗乱,丞相哈剌孙派敬俨奉旨前往各地安抚,宣示朝廷的恩泽,他的工作深得皇帝赞赏。六年后,他升任礼部员外郎。当时,有人凭借父亲的功劳补官,他的继母却告发说他并非嫡子,敬俨查明这是诬告,严厉斥责了他。
七年前,他当上了监察御史。当时中书平章政事伯颜、梁德珪等人,都收了朱清张瑄的贿赂。他严肃地弹劾他们贪财枉法,结果这几个人都被罢免了。江浙省的官员和监察机关互相揭发对方的罪行,这件事惊动了朝廷,朝廷就派他跟阿思兰海牙一起调查这件事。他们俩意见不合,两次把调查结果上报朝廷,最后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七月份,他升迁为中书左司都事,跟随皇帝到上京去。有个商人因为运输军粮而得到官职,他偷盗了几十万石粮食,主管官员隐瞒不报,他查办了这件事,追回了那些粮食,送到了边关。
九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吏部郎中,因为父亲生病就辞官回家了。父亲去世后,他守孝完毕,又回到御史台当都事。当时的御史中丞何玮和执政大臣有矛盾,朝廷想调查御史台官员的选拔是否合适,他就说:“最近朝廷罢免了一千多名官员,难道御史台的官员也要挨个审查吗?”这话传到了朝廷,朝廷也就停止了这个调查。建康路总管侯珪贪婪残暴,欺压百姓,他立刻派人去处理这件事。侯珪凭借关系巴结权贵,上奏请求赦免,朝廷下达了赦免令,但已经来不及了。后来他被任命为山北道廉访副使,之后又回到朝廷任右司郎中。
武宗皇帝登基后,湖广省的官员伪造警报,快马加鞭地向朝廷报告,想借此掌握权力。他当面质问那个官员说:“你守卫一方,如果真的有警报,怎么能离开自己的岗位呢?这肯定是虚报谎报!”那个官员最终因为诬告而被斥责。因为饥荒,老百姓揭竿而起,官府抓捕他们,都判处死刑。案件上报朝廷后,朝廷议论纷纷,意见不一。他说:“老百姓因为饥饿而造反,是被逼无奈,应该宽大处理。”因此,被判死刑的人大大减少了。
至大元年,他被任命为左司郎中,之后升迁为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之前,因为他建议设立尚书省,触犯了宰相的利益,恰逢两淮盐法长期停滞不前,于是朝廷就把他贬为转运使,想以此陷害他。他到任后,首先弹劾了贪污的盐场官员,增加了盐税收入二十五万引。河南行省参政来会想把这笔额外收入作为每年的固定收入。他说:“盐户已经很穷困了,如果把这笔额外收入作为固定收入,老百姓的力气就要被耗尽了,拿病人的东西当自己的东西,这不是大臣应该做的事情。”这件事最终停止了。仁宗皇帝即位后,召他为户部尚书,朝廷想革除尚书省的弊政。他说:“如果一下子就停止钱粮的征收,恐怕老百姓会因此受损。”朝廷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他因为生病就辞官了。
1311年,我被任命为浙江东道廉访使。结果,钱塘有个退伍兵,穿着和尚的衣服,假冒太后的旨意,说要建一座桥,地点在婺州双溪。我马上让人调查,查出他的骗局,狠狠地惩罚了他,并且奏请朝廷停止修建那座桥。后来,郡里发生大火,烧毁了几千户人家,我马上打开官仓赈济灾民。我还把官府储备的木材,以及各州县学宫里多余的木材,都拿来修建了孔庙。
两年后,我升任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以前有个坏习惯,老百姓要是打官司,动不动就跑到省里告状,那些官吏就借机捞好处。我下令,省府不是负责审理案件的地方,不许干涉老百姓的诉讼,这样一来,官司就少多了。
1321年,朝廷下令举行科举考试,我推荐了崇仁的吴澂和金陵的杨刚中担任考试官。那年冬天,我因为生病请求退休,回真州老家。朝廷又任命我为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我没去上任。四年春天,朝廷催促我回去上班,我还是以生病为由推辞了。七月,朝廷又召我回京担任侍御史。十月,我升任太子副詹事。御史大夫脱欢答剌罕奏请朝廷留我在这个位置。这时,湖广省的官员贪污受贿,被查出来了,我一天之内五次上奏,最终把这些贪官的罪行都查清楚了。
朝廷里有些官员弹劾别人,把人罢官了,后来又让这个人复职。御史又弹劾这个人,皇上就让中书省和枢密院一起讨论这件事。我说:“要是这样,御史台的威信就没了!”我直接在皇上面前奏请罢免那个御史,然后就跪在殿上,请求皇上让我来代替他受罚。皇上安慰我说:“这事儿不怪你,你还是回去上班吧。”
1324年四月,我被任命为中书参知政事。朝廷的官员又奏请留我在太子副詹事的位置上,我也再次推辞,但皇上没同意。皇上还赏赐了我一本《大学衍义》和一条犀牛皮腰带。每次我进宫见皇上,皇上都亲切地叫我“威卿”,而不直呼其名。以前,各部门和寺庙都可以自己推荐任命属下官员,时间长了,就出现了很多滥竽充数的情况,有钱人还行贿买官,甚至有些人因此当上了大官。我觉得官位应该谨慎对待,就奏请皇上追回那些不合格的官员的官职,并把这件事定为法规。六年后,我请求退休回家,皇上赏赐了我一套衣服,还派御医来给我治病。
至正元年,他被任命为陕西行省御史中丞,但是他没去。泰定元年,他又被任命为江南行省御史中丞,还是没去。六十五岁的时候,他就告老还乡了。四年春天,皇帝派人送来贵重的礼物,征召他担任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商议中书省事。他让使者先回去,自己带着家人回到易州。九月,皇帝又特别任命他为中政院使,再次赐予贵重礼物,召他进京。他坐着轿子进宫面见皇帝,皇帝赐给他食物慰劳他,还亲自选了个吉日让他上任,并且下令在朝会的时候不用下跪行礼。
天历元年,他被任命为中书平章政事,但他又因为年老多病推辞了,朝廷没有勉强他。当时朝廷要杀掉所有在北京的朝臣,他却站出来说:“这些人都是按照规定办事,没有死罪。”多亏了他,大家才免于一死。一个月后,他脚受伤了,就回家休养了。他在家住了十几年,因为风湿病走不动路,但他仍然坚持读书。临终前,他告诫子孙要清清白白做人,不要急于求成,要衣冠端正地坐着死去。死后,追赠翰林学士承旨、光禄大夫、柱国,追封鲁国公,谥号文忠。他的儿子郭自强,是礼部员外郎。
他叔祖郭铉和太原的元好问一起考中了金国的进士,元朝初期担任中都提学,著有《春秋备忘》四十卷,仁宗皇帝下令刻印发行。
郭贯,字安道,保定清苑人。他父亲郭希泰,因为孝顺友爱而闻名。曾经有人劝他盖房子,说:“你兄弟俩,可以盖两间房,方便分开住。”郭希泰谢绝说:“哥哥有,弟弟自然也有,何必分开呢?”说话的人听了都很佩服。郭贯从小跟随郝经学习,因为才能和品行被选拔为枢密院中书掾,后来调任南康路经历,升任广西道提刑按察司判官,因为符合规定,又授任济南路经历。至元二十七年,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奉命去江北沿淮地区考察草地,他弹劾淮西宣慰使昂吉儿父子专权,长期不调动,祸害百姓,但是他的奏章没有得到回应。他又上奏说江淮地区的风俗习惯是很多人挖祖坟卖钱,这属于大逆不道,应该严惩。买地的人如果知情,就减轻两等处罚。刑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并把它立为法令。至元三十年,他担任湖南肃政廉访司佥事。
元朝大德年间初期,郭贯被调到湖北任职。他当时就说了:“咱们四省的军队加起来好几万,现在要征调八百个媳妇去万里之外炎热潮湿、荒无人烟的地方,这根本对国家没好处啊!” 可惜没人听他的。五年后,他又被调到江西做官,负责赈济灾民,政绩很好,后来被调回京城,在御史台当都事。八年后,他又升职,当上了集贤待制,然后是翰林直学士,还奉命和辽阳行省平章政事别速合彻里帖木儿一起,去安抚高丽。十一年后,他又被调到河东做廉访副使。
元仁宗至大二年,仁宗皇帝去五台山,郭贯去拜见了他。仁宗皇帝问他:“听说你当廉访使的时候,治理里吉歹地区很有一套,是怎么做到的?” 旁边的人回答说:“都是郭副使郭贯教导的结果。” 于是,仁宗皇帝赏赐给他玛瑙念珠和金织锦缎,然后让他回京城当吏部考功郎中,不久又升任治书侍御史。四年后,他被任命为礼部尚书。皇帝还亲自写了“嘉议大夫”的官阶给他。
元皇庆元年,他被提升为淮西廉访使,后来又留在了京城,改任侍御史,没多久又升任翰林侍讲学士。第二年,他又被派到淮西做廉访使。延祐二年,他被召回京城,当上了中书参知政事。第二年,他又升任左丞,还加封集贤大学士。五年后,他被任命为太子詹事。郭贯上奏说:“太子殿下已经受金宝三年了,应该举行册立大典了。另外,太子的辅导官员也应该尽快选定了。”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六年后,他又被加封为太子宾客,然后告假回家。
元至治元年,他又被起用,当上了集贤大学士,后来退休了。泰定元年,他又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承旨,但他没去上任。至顺二年,他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二岁。朝廷追赠他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柱国等官职,追封他为蔡国公,谥号文宪。郭贯学识渊博,尤其擅长篆书和隶书,当时很多重要的册宝、碑刻都是他写的。
刘正,字清卿,是清州人。一开始他在制国用使司当个小官吏,后来升迁到户部当令史。元朝至元八年,朝廷取消了各地的转运司,改成立专门的机构来查账,追讨欠款,刘正负责这个工作。大都运司被指控欠款五百四十七锭银子,运使倪某等四人被抓了起来,要追究他们的责任。他们说自己查了账本,根本没欠款,但解释了半天也没人相信。
刘正觉得他们可能冤枉,就仔细查阅了档案,找到了至元五年李介甫领取课银的七张收据,金额正好和欠款数目相符。他仔细辨认了字迹,发现都是司库辛德柔写的。这辛德柔跟达官贵人关系密切,所以没人敢去追究他。刘正凭着正直,查明了真相,这才向尚书省报告,经过调查,那四个人最终被释放了。这件事让刘正出了名,后来他升迁到枢密院当令史,又调到中书省做幕僚。
至元十四年,朝廷分派他到上都去办事。正巧赶上诸王昔里吉叛乱,叛军打到了居庸关。守关的士兵报告说:“前面紧急情况!”刘正说:“我不去,后面的人会更害怕的!”他立刻冲出关口,赶往了上都。到了上都,边关将领请求用金银符作为战赏,中书省就命令工部赶快制造。事后才向皇帝禀报。皇帝认为这是欺骗,想要追究责任。刘正说:“军队的赏赐要快,先造好符印再禀报,不算犯罪。”皇帝认可了他的说法。
十五年,刘正升任左司都事。那时候权臣阿合马当政,跟江淮行省的阿里伯、崔斌关系不好,就诬陷他们盗窃了四十万官粮,还派刑部尚书李子忠火速前往调查。可是案子没查清楚,阿合马又派北京行省参知政事张澍等人一起审理,最后硬是把阿里伯和崔斌判了死刑。刘正因为这事儿吓坏了,就借口生病辞职了。
十八年,朝廷又征召他担任左司员外郎。十九年春天,阿合马把中书省左右司合并成一个,也把左右司员外郎的职位合并了。三月,阿合马倒台了,和礼霍孙当了右丞相,刘正又重新当上了左司员外郎,然后就请假回家了。九月,中书省逮捕了刘正和参政匝喜鲁丁等人,带到皇帝面前,质问他们:“你们都是阿合马的党羽,能没有罪吗?”刘正说:“我从来没巴结阿合马,一直都是依法办事。”天快黑了,皇帝回宫了,他们都被关押在宫门口。过了几天,阿合马的同伙都被处死了,刘正又被关进了拱卫司。和礼霍孙说:“皇上曾经说过,刘正穿着白衣在炭窑里工作十年,可以说是非常清廉的人啊!”于是刘正被释放回家了。
二十年春天,枢密院推荐刘正担任经历,后来又升任参议枢密院事。二十五年,桑哥建立尚书省,刘正被提拔为户部侍郎,后来又升任户部尚书,然后又以生病为由辞职回家了。二十八年,桑哥倒台了,完泽当了丞相,又召刘正回朝担任户部尚书,后来又升任参议尚书省事。尚书省撤销后,他又担任参议中书省事。湖南马宣慰的儿子,因为争夺官位荫庇的事,诬告他哥哥藏匿了宋朝的官银。刘正调查后发现这是诬告,就惩罚了诬告者,并且仍然给了他哥哥荫庇。济南的张同知儿子想当两淮运使,刘正没同意。张同知就造谣中伤刘正,皇帝召见刘正,质问他:“藏匿银子的事在右司管,争夺荫庇的事在左司管,你身为参议,相当于幕僚长,却压下右司的事,而重视左司的事,难道没有私心吗?”刘正把事情解释得清清楚楚,这事儿就算过去了。三十年,御史台推荐刘正担任侍御史,中书省推荐他担任吏部尚书,后来又让他继续担任侍御史,最后升任江南行御史台中丞。
公元1307年,我被提升为枢密院同佥,没多久就被外放到云南行省当左丞。当时,右丞忙兀突鲁迷失提议要攻打缅甸,我觉得这根本不行,极力反对。结果,我们俩都被派去了前线,我又一次强烈反对,但没人听我的。不出所料,那次军事行动完全失败了。
云南百姓每年都要上缴大量的金银。那些偏远的村寨,朝廷还要派官员去征收,光是人马的草料和来回奔波的费用,每年就要花掉上万贯。更可气的是,征收的金银数额,要比实际数额多出两成,而用来核实数额的费用,以及送礼打点、迎来送往的费用,也都要按照这个比例增加。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上书朝廷,指出这种做法的弊端,建议给地方官配发秤,让土司直接到官府缴纳,这样一来,那些乱七八糟的额外支出才终于被取消了。
我刚到云南上任的时候,仓库里只有270万个铜钱和100锭白银。可到了四年后,仓库里的钱财就变成了1700万个铜钱,100锭黄金和3000锭白银。七年秋天,我以生病为由辞官回乡了。第二年六月,我又被起用,担任江西行省左丞。同年十月,调任江浙行省左丞。武宗皇帝登基后,召我回朝,担任中书左丞,后来又升任右丞。两年后,朝廷设立了尚书省,我又一次以生病为由辞官回家了。
宋仁宗刚当皇帝,就召集老臣们商量国家大事。他当着皇帝的面,提出了八条建议:一、要遵守祖宗留下来的法令;二、要重视御史台;三、要辨别忠奸邪正;四、要重视名声和爵位;五、要整顿官吏的文书;六、要畅通言路;七、要谨慎地赏罚;八、要节约财政开支。仁宗刚开始执政,天下风气为之一变,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这些老臣们的辅佐。
老臣多次请求退休,皇上都不答应。后来,他被任命为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议中书省事。当时有人提议整顿河南、淮河、浙江、陕西的民田,增加茶叶和盐的税收,这位老臣极力反对,但最终没被采纳。那一年大旱,田里颗粒无收,庄稼根本种不下去。御史台的官员说:“这是因为朝廷治理不好,奸邪小人蒙蔽了皇上,百姓有很多冤屈,所以才导致天地怨气,影响了风调雨顺。”皇上就下令开会讨论这事儿。平章事李孟说:“治理天下的责任,儒臣里就只有我一个人,我应该回避一下,让贤。”另一个平章事忽都不丁说:“御史台的官员们看不清奸邪,帮不上朝廷的忙,应该好好问问他们为什么。”老臣反驳说:“御史台是一个整体,应该齐心协力,选择好的建议来执行,怎么能互相推诿呢!”李孟不同意老臣的意见,最终还是按照忽都不丁说的办了。右丞相帖木迭儿传达皇上的旨意说:“廉访司的权力太大了,所以办案经常不实事求是。从现在开始,不准他们擅自处理六品以下官员的案件。”忽都不丁和李孟都同意这么做,老臣却说:“应该好好挑选人,而不能轻易改变法令啊!”这件事最后不了了之。他在延祐六年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宣力赞治功臣、光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赵国公,谥号忠宣。
他的儿子秉德,当过秘书监丞,后来做到兵部和工部侍郎,最后外放到安庆路做总管。另一个儿子秉仁,凭借父亲的功劳做了中书架阁管勾,后来官至工部尚书,最后退休了。
王毅,字栗夫,是山东汶上人。因为得到大臣的推荐,一路升官,最后做到翰林学士承旨、太子詹事。 皇上武宗想出游寿安山的佛寺,王毅上书劝谏阻止了这事儿。后来仁宗皇帝登基,王毅弹劾铁木迭儿贪污腐败,在皇宫门口大声疾呼,但没得到回应,他就以父母年迈为由告老还乡了。后来御史台又推荐他,把他重新召了回来。延祐三年,他被任命为中书右丞;四年后,外放江浙行省右丞,之后又升任中书平章政事。延祐六年,他又以父母年迈为由退休了。仁宗皇帝驾崩后,铁木迭儿又当了宰相,他诬告王毅征收钱粮不实,想奏请皇上杀了他,还好英宗皇帝没答应,王毅才得以幸免。最后,王毅在家中去世。 话说王毅刚被朝廷启用的时候,他父亲王玉特意上奏章说:“我虽然年纪大了,身体还硬朗着呢,特地让王毅一心一意为陛下效力!”仁宗皇帝听了非常高兴,特意授予王玉集贤学士的职位,官阶是资德大夫,当时士人都很敬佩这件事。
高昉,字显卿,祖上是辽东人,后来迁居到大名府。他父亲高昂,是朝城尉。高昉长得仪表堂堂,气质超凡脱俗,博览群书,精通经世致用之学。他先被辟为集贤院掾,后来升任都省掾。平章政事何荣祖很器重他,把他调到吏部任主事。高昉上书建议:官员的升迁履历和品行很难核实,很容易让官员钻空子徇私舞弊,应该设立专门的机构和档案,每次官员升迁都要查阅记录,以此来考核奖惩。执政者采纳了他的建议,并颁布了相关法令。高昉又升任左司员外郎、郎中,他负责审理燕南道的囚犯案件,平反了不少冤假错案,当时人们都称赞他。后来他又改任吏部郎中。当时官员选拔制度混乱,高昉建议用儒生担任地方长官,并辅以其他官员,这样选官制度就变得很规范了。他后来升任礼部侍郎,奉命查处浙江白云宗的僧尼,没收他们侵占的百姓田地房屋都还给了百姓,还查获了大量贿赂,浙民都非常高兴。之后他又升任左司郎中,后来外放担任潭州路总管。当时有奸民伪造朝廷诏书,高昉抓捕了数百人,经过认真审理,只判处两人有罪,其余人都释放了。
武宗皇帝登基后,马上就召见了他,让他担任同知中政院事,没多久又升任中书参知政事。到了至大二年,朝廷设立了尚书省,要讨论修改钞法(纸币制度)。他当时就说,纸币已经贬值好几倍了,如果再强行压低它的价值,纸币会更不值钱,物价反而会飞涨,这不是什么好办法。当时没人听他的,就把他外放到江浙行省当参知政事。
后来,朝廷下令铸造佛像用的铜器,江浙行省的官员想动用国库的钱来支付这笔费用。他说:“历朝历代的钱币,哪个敢随便废除呢?”没过多久,朝廷就实行钱币和纸币同时流通的政策,大家这才都佩服他当初的预见性。他升任行省左丞,正赶上平章政事张驴要清查江南百姓的田地。他说:“现在是和平时期,很久没有发生战乱了,赋税都有固定的额度。如果动摇民心,恐怕会出乱子。”结果还真像他说的那样,赣州的蔡五九等人造反了。
延祐元年,朝廷召他回朝担任中书参知政事。他因为母亲年迈,请求回家侍奉母亲,皇上不同意。于是改任集贤学士、商议中书省事。这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了。第二年,朝廷让他担任江南行台侍御史,后来又让他担任枢密副使,但他都没接受。又过了一年,皇帝派使者来召见他,说:“你母亲的三年丧期快到了,这个时候你应该能来为朕效力了吧。”他不敢再推辞,就进京了。一到京城就进宫面见皇上,当天就被任命为中书参知政事。五年后升任右丞。七年春天,皇帝身体不适,铁木迭在皇上面前诬陷太子,说国库空虚,命令赶紧准备大量的钱粮来报告。他说:“我们这些当官的,提拔好人,罢免坏人,这是我们的职责。至于钱粮的事,自有专门负责的人去管。”铁木迭因此更加生气。
皇帝仁宗驾崩以后,铁木迭升任右丞相。他跟之前的平章政事王毅、参议韩若愚一起,查处钱粮账目上的虚报谎报问题。然后,铁木迭向英宗皇帝建议,想效仿当年桑哥的做法,奏请皇上处死执政大臣,包括张昉在内。还好皇帝知道张昉是清白的,最终让他免于一死,放他回去了。
等到泰定年间初期,张昉他们才终于被平反昭雪,直接被提升为荣禄大夫、湖广行省平章政事,还被授予金虎符,可以统领各路军队。那时候,两江地区岑毅、黄圣许等人多次叛乱。张昉向朝廷建议,说广西佥提刑按察司的奥屯忽都鲁办事很有威信,可以让他担任本地的安抚使,去安抚那些叛乱的人。结果岑毅、黄圣许等人果然被他感化,都归顺了朝廷。一年多以后,张昉又调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
天历元年,张昉和另外五位行省大臣一起进京朝见皇帝。走到陵州的时候,他因为生病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到了至正年间,朝廷追赠他“推诚效节秉义佐理功臣、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柱国”等一系列头衔,还追封他为魏国公,谥号文贞。
他的儿子张履,担任过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另一个儿子张恒,担任过河间路总管府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