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行中书省管辖七个路,一个府,十二个州,十个县,是至元二十四年设立的。

辽阳路呢,是上等路。金朝时期是辽阳府,管辖辽阳、鹤野、宜丰、石城四个县。后来改名为东京路,管辖澄州、复州、盖州、沈州、贵德州、来远州六个州,以及婆娑府一路。元朝初期,澄州(根据《事文类聚》记载,辽阳路有澄州,不过澄州应该在大德年间废除了)和它管辖的临溟、析木两个县,复州和它管辖的永康、化成两个县,贵德州和它管辖的贵德、奉集两个县,沈州、来远州、宜丰县、石城县都废除了。于是,就以婆娑府、广宁府、盖州、懿州设立了四个路,直接隶属于中书省。至元六年,设立了东京总管府,把广宁路降为散府,懿州路降为州,都归东京总管府管辖,同时把鹤野县并入辽阳县。十五年,又把广宁府恢复为路,自行管理政务。十七年,又把婆娑府划归辽阳路管辖。二十五年,把东京路改回辽阳路,后来又把婆娑府降为巡检司。根据壬子年户籍统计,辽阳路户数为三千七百八户,人口为三万三千二百三十一人。

辽阳县是下等县,紧挨着辽阳城。至元六年,辽阳县将警巡院和鹤野县并入。

盖州是下等州,金朝时期是盖州,属于东京路。元朝初期,升为盖州路。至元六年,降为州,隶属于东京总管府,并将它管辖的熊岳、汤池、秀岩三个县并入建安县。八年,又将建安县并入盖州。 (旧史《成宗纪》记载,元贞元年六月,盖州明山县发生螟虫灾害,但旧志上没有明山县的记载,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被并入的。)

懿州是下等州,金朝时期是懿州,属于北京路。元朝初期,升为懿州路。至元六年,降为州,隶属于东京总管府,并将它管辖的顺安、灵山两个县以及义州的同昌县并入懿州。至正二年,又将懿州升为路,管辖兴中、义州。

广宁府路啊,(以下省略)。说白了,金朝的广宁府,属于北京路管辖。元朝刚建立的时候,设立了广宁行帅府,后来因为地方太偏远,就搬到临潢府,改名叫总管府。到了元至元六年,因为人口太少,降格为散府,归东京路管。十五年又重新升格为路,设立总管府。以前管辖广宁、望平、闾阳、钟秀四个县。(金朝的史书上没记载钟秀县,这是根据王圻的《续文献通考》加上的。)广宁县后来废除了,至元六年,钟秀县并入望平县。总共四千五百九十五户。(这是至顺年间的户口和赋税登记数字。) 辖下两个县:闾阳县(以下省略,最初设立的是千户所,至元十五年,因为人口多了,又升格为行千户所,后来才改成县。)和望平县(以下省略,至元十五年,改成了望平军民千户所,后来又恢复为县)。

旧志上说广宁府路下面有肇州,但是根据《金史地理志》记载,肇州属于上京路,下辖一个始兴县。《寰宇通志》和《明一统志》都引用《元志》的说法:开元城西南是宁远县,再往西南是南京,再往南是合兰府,再往南是双城,一直到伊丽王都正西是谷州,西北是上京,上京南边是建州,西边是滨州,再往西是黄龙府。金朝的时候改名叫利涉军,再往西是信州,治所在信武县;北边是肇州,治所在始兴县;东边是永州、昌州、延州,东北是哈州、奴儿干城。这些都是渤海国、辽朝、金朝建的,元朝都废除了。也就是说,元朝初期肇州就已经废弃了。世祖忽必烈在阿八剌忽的地方重新修建了一座城,起名叫肇州,所以说肇州这个名字是特意取的,并不是按照常规设立的州,以前的史书记载有误。

山北辽东道肃政廉访司。

山北辽东道开元等路宣慰司。(元朝初期,在北京路设立了行中书省,又设立了开元路宣抚司,隶属于北京行省。中统四年,开元路宣抚司被撤销。至元二年,北京行省被撤销,设立了山北辽东道开元等路宣抚司。十五年,宣抚司改名为宣慰司。二十三年,宣慰司被撤销。同年七月,又重新设立。至正十一年,撤销了海西辽东道巡防捕盗所,设立了镇宁州。)

大宁路,在金朝的时候叫大定府,属于北京路。元朝初期,它是北京路总管府,管辖兴中府和义、瑞、兴、高、锦、利、惠、川、建、和十个州。元世祖中统三年,把兴州和松山县划给了上都路。元世祖至元五年,把和州并入利州,改名为永和乡。至元七年,兴中府降级成了州,仍然隶属于北京路,北京路改名为大宁路。至元二十五年,又改名为武平路,后来又改回大宁路。大宁路管辖大定、长兴、富庶、松山、神山、惠和、金源、和众、武平、静封、三韩十一县,其中神山、静封两县很久以前就废弃了。中统二年,长兴县被并入大定县,三韩县升格为高州,松山县升格为松州。大宁路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四万六千六百户,人口总数是四十四万八千一百九十三人,这是壬子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的统计数据。

接下来是它的行政机构设置:一个录事司,(一开始设立的是警巡院,元世祖至元二年改名为录事司)。还有七个县:大定县,龙山县(至元四年划归利州,后来又划回大宁路),富庶县(至元三年并入中兴州,后来又恢复设置),和众县,金源县,惠和县,武平县。九个州:义州,金朝时期的义州,属于北京路。(至元七年划归婆娑府,后来婆娑府撤销,义州又划回北京路。至正二年,又划归懿州路。)义州原来管辖宏政、开义、同昌三个县,至元六年,同昌县并入懿州,宏政、开义两县并入义州。兴中州,金朝时期的兴中府,属于北京路,元朝初期被撤销。至元七年,又重新设置了兴中州。它原来管辖兴中、永德、兴城、宜氏四个县,元朝初期这四个县都被并入了兴中州。至正二年,兴中州划归懿州路。瑞州,金朝时期的瑞州,属于北京路,元朝初期沿用旧制。它原来管辖瑞安、海阳、海滨三个县,元朝初期这三个县都被并入了瑞州。高州,金朝时期的三韩县,属于大定府。中统二年升格为高州,隶属于大宁路。锦州,金朝时期的锦州,属于北京路,元朝初期沿用旧制。它原来管辖永乐、安昌、神水、兴城四个县,元朝初期这四个县都被并入了锦州。

利州,以前是金朝的州,属于北京路。元朝建立后沿用了这个州名。以前管辖阜俗县和龙山县两个县。元朝初期,把阜俗县并入了利州,龙山县划归大宁路管辖了。

惠州,以前是辽朝的州,属于大定府。金朝皇统三年的时候废除了。元朝初期又重新设立了。川州,以前是辽朝的州,金朝废除了它,元朝初期又重新设立了。建州,以前是金朝的州,属于北京路。元朝沿用了这个州名。以前管辖建平县和永霸县两个县,元朝初期这两个县都被并入了建州。

东宁路,原本是高丽国的西京。元朝至元六年,高丽人崔垣等人率领西京府及其管辖的六十多个城池投降了元朝。八年后,元朝设立了东宁府,并与高丽以慈悲岭为界。十三年,升格为东宁路总管府,设立了录事司,管辖静州、义州、麟州、威远镇,这些地方都属于婆娑府。到了至元二十七年,东宁路被撤销了,所有城池都归还给了高丽。(这件事旧史没记载,这是根据《高丽史》补充的。)

这个路辖下一个录事司,两个县:土山县和中和县,以及一个归化镇。(洪福源叛乱后,高丽把剩下的百姓迁到了海岛上,西京就成了废墟。等到崔垣投降的时候,虽然说是把西京内属,献上了六十多个城池,但由于百姓迁移的原因,很多城池都荒废了。不过根据《高丽史》记载,龙州、灵州、铁州等地的守将都被崔垣等人杀害了,说明这些州虽然荒废,但还是有官吏的。)

崔垣他们献上的六十多个城池,能查到名字的有:定远府、郭州、抚州、黄州(管辖安岳、三和、龙冈、咸从、江西五个县,以及长命一个镇)。还有灵州、慈州、嘉州(辽朝时属于显州)。顺州(辽朝时是显州东北的一个下辖城池)。殷州、宿州、德州(管辖江东、永清、通海、顺化四个县,以及宁远、柔远、安戎三个镇)。昌州、铁州(管辖定戎一个镇,唐朝时是安市州,辽朝时属于东京道)。泰州(辽朝时属于上京道,金朝时迁到长春州)。价州、朔州、宣州(辽朝时属于会州,管辖宁朔、席岛两个镇)。成州(辽朝时是下辖城池,管辖树德一个镇)。熙州、孟州(管辖三登一个县,以及椒岛、椴岛、宁得三个镇)。延州(管辖阳严一个镇)。云州。

沈阳路,金朝时叫沈州,属于东京路。以前管辖乐郊、章义、辽滨、挹娄四个县,因为战争都废弃了。元太宗四年,高丽人洪福源带着西京、都护、龟州四十多个城池投降,设立了镇守司来安抚他们。六年后,把他们迁到辽阳,在辽阳旧城设立管理机构。中统二年,改名为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三年后,又设立了沈州,让高丽的王子担任安抚高丽军民总管,管辖两千多户人家,治所在沈州。元贞二年,合并为沈州等路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管理机构还在辽阳旧城,管辖五个总管、二十四千户、一百二十五个百户,总共五千一百八十户人家(这是至顺年间的户口数)。

总管府管辖的地方有:新城州、辽城州、哥忽州、建安州、南苏州、木底州、盖羊州、代那州、沧籐州、磨米州、积利州、黎山州、延津州、安市州。以上十四个州,都没有城墙,都是高丽投降的人,各自由他们的首领管辖。

开元路,原来是金朝会宁府,属于上京路。以前管辖会宁、曲江、宜春三个县,后来这些县都撤销了。太宗七年,就在这块地方设立了开元、南京两个万户府。到了元朝至元四年,改成了辽东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又改回开元路,管辖咸平府,后来把咸平府降级成散府,都归辽东道宣慰司管。 (至元二十七年,开元路宁远县闹饥荒,说明当时开元路下辖宁远县,具体年份记载缺失。)户口总数是四千三百六十七户。(这是至顺年间的钱粮户口数。)

咸平府,是金朝的旧府,属于咸平路。以前管辖平郭、铜山、新兴、庆云、清安、荣安、归仁、玉山八个县,后来因为战乱都废弃了。元朝初期,咸平府归开元路管辖,后来又改归宣慰司管辖。到了至正二年,咸平府降级成了咸平县。

合兰府水达达等路,是金朝蒲与、合懒、恤品、曷苏馆、胡里改五路的地盘。元朝初期,这里设立了五个军民万户府,分别是桃温万户府,距离上都四千里;胡里改万户府,距离上都四千二百里、大都三千八百里;斡朵怜万户府;脱斡怜万户府;孛苦江万户府。这些万户府管辖着混同江南北地区,当地居民都是水达达人,没有城池,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户口总数是二万九百六户。(这是至顺年间的钱粮户口数。)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管辖着十一条路,七个府,一个州,三十四个属州,一百八十三個县。

河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

话说,宋朝的时候,开封府是东京,属于京畿路。后来金朝占领了开封,把它改成了南京,属于南京路。金朝太宗五年,崔立投降,开封还是南京路。到了元朝至元二十五年,才又改名叫汴梁路。

汴梁路管辖的地方可大了,包括归德府,还有延州、许州、裕州、唐州、陈州、亳州、邓州、汝州、颍州、徐州、邳州、嵩州、宿州、申州、郑州、钧州、睢州、蔡州、息州、庐州和襄樊二十个州。至元八年,归德府升格为直隶行省,亳州、徐州、邳州、宿州划归归德府管辖;申州升格为南阳府,裕州、唐州、汝州、邓州、嵩州、庐州和襄樊也划归南阳府管辖。九年,延州被废除,并入了延津县。三十年,蔡州升格为汝宁府,也成了直隶行省,息州、颍州划归汝宁府管辖。

汴梁路原来管辖开封、祥符、阳武、通许、太康、中牟、杞、鄢陵、尉氏、扶沟、陈留、延津、洧川、封邱十四个县。元朝初期,又从郑州划来了荥泽、原武两个县,从曹州划来了兰阳县。当时汴梁路户数是三万一千一百八十户,人口十八万四千三百六十七人,这是壬子年(元朝某年)的统计数据。

汴梁路下设一个领司,就是录事司,以前叫警巡院,至元十四年改名叫录事司。 此外,汴梁路还管辖着开封、祥符、中牟、原武、鄢陵、荥泽、封邱、扶沟、阳武、杞、延津、兰阳、通许、尉氏、太康、洧川、陈留十七个县。还有五个州。

郑州,以前是金朝的州,属于南京路,元朝建立后沿用。它原来管辖管城、荥阳、汜水、河阴、原武、密、荥泽七个县,后来把密县划给了钧州,荥泽、原武两个县划给了开封府。所以,郑州就只剩下管城、荥阳、汜水、河阴四个县了。管城县紧挨着州城。元朝初期,把司候司(官署)并入了管城县。

许州,也是金朝的州,属于南京路,元朝沿用。它管辖长社、长葛、郾城、襄城、临颍五个县。

陈州,也是金朝的州,属于南京路,元朝沿用。它管辖宛邱、西华、商水、南顿、项城五个县。商水县在至元二年的时候,曾经把南顿、项城两个县并入,后来又重新分开了。南顿县在延祐二年的时候,又把商水镇升格为南顿县。项城县在至大二年的时候重新设立。

钧州,也是金朝的州,属于南京路,元朝沿用。至元二年,把郑州的密县划给了钧州。钧州管辖阳翟、新郑、密县三个县。

睢州,也是金朝的州,属于南京路,元朝沿用。它原来管辖襄邑、考城、柘城三个县。元朝初期,在东明县的通安堡设立了仪封县,归睢州管辖。所以睢州就管辖襄邑、考城、仪封、柘城四个县了,襄邑县紧挨着州城。

河南府路,以前是金朝的河南府,属于南京路。元朝改名为河南府路。它原来管辖洛阳、宜阳、永宁、登封、巩、偃师、孟津、新安、渑池九个县。金朝的时候,把渑池县升格为韶州,到了元朝至元八年,又把它降格为渑池县,并且划归陕州管辖。根据壬子年的统计,河南府路户数九千五百二十户,人口六万五千七百五十一口。河南府路下辖一个录事司和洛阳、宜阳、永宁、登封、巩县、孟津、新安、偃师八个县,以及一个州。其中,洛阳县在至正二十六年的时候,取消了洛阳嵩县宣慰司,嵩县应该是在至正年间从洛阳县析地而设的。巩县在至正二十年的时候,改立为军州万户府。

陕州,以前是金朝的州,后来改名叫西安军,归属河南路管。元朝初期,又恢复叫陕州。以前管辖陕县、灵宝县、湖城县、阌乡县四个县。元朝至元二年,把湖城县并入阌乡县,把韶州降级改成渑池县,归属陕州管。所以陕州管辖四个县:陕县、灵宝县、渑池县、阌乡县。灵宝县呢,至元三年被并入陕县,八年的时候,虢州被废除,改成了虢略县,县治在灵宝,后来又重新设立了灵宝县,把虢略县设为巡检司,并且把虢州的朱阳县并入虢略县。渑池县,以前是金朝的韶州,设有渑池司候司,至元二年,司候司被撤销,八年的时候,降级为县,归属陕州。阌乡县,(情况略)。

南阳府,以前是金朝的申州,属于南阳路,以南阳县为治所。(金史里没记载申州。)元朝至元八年,升格为南阳府,管辖唐州、邓州、裕州、嵩州、汝州五个州。至元二十五年,改属汴梁路,后来直接隶属于行省。户数六百九十二户,人口四千八百九十三人。(壬子年统计数据)。南阳府管辖两个县:南阳县(倚郭,有三鸦巡检司)和镇平县(原属阳管镇,金朝末年建县)。还有五个州:邓州、唐州等等。

邓州,以前是金朝的州,属于南京路。至元八年,改隶属南阳府。以前管辖穰县、南阳县、内乡县、淅川县、顺阳县五个县。金朝末年,从南阳县析置申州。元朝初期,把淅川县、顺阳县并入内乡县,把穰县的新野镇升格为县。以前设有录事司,至元二年,并入穰县。所以邓州管辖三个县:穰县(倚郭)、内乡县、新野县。

唐州,以前是金朝的州,属于南京路。至元八年,改隶属南阳府。以前管辖泌阳县、比阳县、湖阳县、桐柏县四个县。至元三年,因为百姓劳力不足,废除了湖阳县、比阳县、桐柏县。所以唐州只管辖一个县:泌阳县(倚郭,元朝初期被废除,至元九年重新设立,大德五年并入唐州。)。至元十六年,南阳府知府梁曾把唐州、邓州划归襄阳府管辖,后来又争了回来,唐州、邓州又改隶属襄阳府,具体年份记不清了。

嵩州,原来是金朝的州,属于南京路管辖。元朝至元八年,改成归南阳府管。以前管着伊阳、福昌两个县,后来福昌县划给了河南府。至元三年,伊阳县被撤销,并入了嵩州。嵩州下辖一个县:卢氏县。卢氏县,原来也属于南京路,至元八年归南阳府管辖,至元十一年才正式划归嵩州。

汝州,也是金朝的州,属于南京路。至元八年,改成归南阳府管。以前管着梁县、郏城县、鲁山县、宝丰县四个县。至元三年,郏城县和宝丰县被撤销,并入了梁县,后来郏城县又重新设立了。汝州下辖三个县:梁县、鲁山县、郏城县。

裕州,也是金朝的州,属于南京路。至元八年,改成归南阳府管。以前管着方城县、舞阳县、叶县三个县,后来叶县代行随州的事务,还设立了昆阳县作为它的属县。至元三年,裕州被撤销,昆阳县和舞阳县并入了叶县,后来舞阳县又重新设立了。裕州下辖三个县:方城县(紧挨着州城)、叶县、舞阳县。

汝宁府,金朝时叫蔡州,属于南京路。至元七年,改成归汴梁路管辖。到了至元三十年,行省平章政事伯颜说:“蔡州离汴梁太远了,办事很不方便,应该升格为府。”于是蔡州升格为汝宁府,直接隶属于行省,管着息州、颍州、信阳州、光州四个州。以前管着汝阳县、遂平县、上蔡县、西平县、确山县、平舆县六个县。至元七年,遂平县和平舆县被撤销,并入了汝阳县,后来遂平县又重新设立了。(户籍和人口数目有缺失,至顺年间的钱粮户数是七千七十五户。)汝宁府下辖五个县:汝阳县(紧挨着府城,元朝初期撤销过,后来又设立)、上蔡县、西平县、确山县、遂平县,以及四个州:颍州,息州,信阳州,光州。

颍州,也是金朝的州,属于南京路。至元三十年,改成归汝宁府管。以前管着汝阴县、太和县、沈丘县、颍上县四个县。至元二年,这四个县和录事司都被撤销,并入了颍州。后来这三个县又重新设立了:太和县、沈丘县、颍上县。

息州,以前是金朝的州,属于南京路。元中统三年的时候撤销了,四年后又重新设立。元至元三年,撤销了息州安抚司,把息州的百姓划归到南京路管辖。到了元至元三十年,息州又改隶属于汝宁府。以前息州管辖着新息、新蔡、真阳、褒信四个县。元至元三年,这四个县被并入息州。后来又设立了两个县:新蔡县(具体情况略),真阳县(具体情况略)。

光州,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淮南西路。元至元十二年,光州归顺元朝,隶属于蕲黄宣慰司。至元二十二年,光州和蕲州、黄州等州一起,直接隶属于湖广行省。至元三十年,光州改隶属于汝宁府。光州管辖着定城、固始、光山三个县。(具体情况略)宋朝末年战乱,固始县县治迁到了无常。元至元十一年,固始县县治又迁回了原来的地方。光山县因为战乱荒废,元至元十二年重新设立。

信阳州,以前是宋朝的信阳军,属于京西北路。元至元十四年,改信阳军为信阳府,隶属于蕲黄宣慰司。至元十五年,又降为州,隶属于湖广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九年,改隶属于河南行省。至元三十年,最终隶属于汝宁府。以前信阳州管辖着罗山、信阳两个县。元至元二十年,因为罗山地处要冲,所以把州治迁到了罗山,而把信阳县县治迁到了西南,改名为罗山新县。根据至元七年的统计,信阳州户数是3414户,人口是33751人。信阳州管辖着罗山县(在州城旁边)和信阳县(具体情况略)。

归德府,以前是宋朝的应天府,金朝改名为归德府,属于南京路。金朝灭亡后,宋朝又收复了这里。元朝初期,归德府和亳州的酂县一起归顺元朝,元朝设立了京东行省,不久后又撤销了。元宪宗二年,元朝在归德府设立了府州县的官吏,来安抚新归顺的百姓。元至元八年,归德府升为散府,直接隶属于行省,宿州、亳州、徐州、邳州四个州都隶属于归德府。归德府以前管辖着睢阳、宁陵、夏邑、虞城、谷熟、砀山六个县。元至元二年,虞城县和砀山县划归济宁府管辖,谷熟县并入睢阳县,酂县并入永州,永州又降为永城县,永城县和宁陵县、夏邑县一起隶属于归德府。(户籍记载缺失,至顺年间的钱粮户数是23317户。)归德府管辖着四个县。

睢阳、永城、夏邑、宁陵,这四个都是下州。夏邑以前属于永州,元朝二年划归徐州,没多久又撤销了,元朝八年才重新设立,还把砀山县划进来了。

徐州,也是下州,以前是金朝的州,属于山东西路。元朝二年降为下州。以前管辖彭城、萧县、永固三个县,还有一个录事司。这时候把永固县并入萧县,把彭城县的录事司并入徐州。所以徐州现在就只管辖一个萧县了,也是下州。元朝二年,萧县并入徐州,十二年又重新设立。元朝至正八年,徐州升格为总管府,邳州、宿州、滕州、峄州都归它管。十三年又降级为武安州,它管辖的县都划归归德府,而峄州、滕州仍然属于益都路。

宿州,是中州,以前是金朝的州,属于南京路。元朝初期撤销了,中统三年又重新设立,改隶属本府。以前管辖临淮、蕲县、灵壁、符离四个县,还有一个司候司。元朝二年,临淮、蕲县、灵壁三个县和司候司都并入宿州。四年,从灵壁县划出一部分地给泗州。十七年,又重新设立了灵壁县,隶属宿州。现在宿州就只管辖一个灵壁县了,也是下州。

邳州,也是下州,以前是金朝的州,属于山东西路。元朝初期撤销了,中统三年又重新设立,元朝八年改隶属本府。以前管辖下邳、兰陵、宿迁三个县。元朝初期,因为户口少,就把这三个县都并入邳州了。元朝十二年,又重新设立了睢宁、宿迁两个县,隶属淮安路。十五年,这两个县又重新划归邳州。现在邳州管辖下邳、宿迁、睢宁三个县,都是下州。下邳是州治,城北有个黄堌城。

亳州,是下州,以前是金朝的州,属于南京路。元朝宪宗二年,改隶属归德府。以前管辖谯县、酂县、鹿邑县、城父县、卫真县五个县。后来把城父县并入谯县,卫真县并入鹿邑县,酂县并入永城,没多久又重新设立了城父县。现在亳州管辖谯县、鹿邑县、城父县三个县,都是下州。

襄阳这地方啊,以前是宋朝的襄阳府,属于京西南路。元朝至元十年,宋朝守将吕文焕投降了,就把襄阳府改成了散府。一年后,又升格为襄阳路总管府。原来管辖着襄阳、邓城、宜城、谷城、南漳五个县。元朝初期,邓城县并入了襄阳。到至元十九年,又把均州、房州,还有南阳府的光化县和枣阳县划给了襄阳路管。(至顺年间的户口数是五千九百户。)

襄阳路下辖一个录事司,六个县:襄阳(倚郭,因为战乱废弃了,至元十四年才重新设立),南漳(旧记载说至元十四年均州重新设立南漳县,但南漳改隶均州以及省并的具体年份查无资料),宜城,谷城,光化,枣阳。还有两个州:均州(宋朝的州,属于京西南路,至元十二年,宋朝的均州官员徐鼎投降,改隶属于湖北宣慰司,至元十九年又划给了襄阳路),下辖武当县(战乱时县治迁移不定,至元十四年重新设立)和郧县(宋朝叫郧乡县,至元十四年改名);房州(宋朝的州,属于京西南路,至元十二年,知州李鉴投降,至元十九年改隶襄阳路),下辖房陵县和竹山县。

蕲州路,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归附元朝,设立了淮西宣抚司。十四年改成总管府,设了一个录事司。户口数是三万九千一百九十户,人口是二十四万九千三百二十一人。(从这里到德安府,人口数据都是至元二十七年统计的。)蕲州路下辖一个录事司和五个县:蕲春(倚郭),蕲水,广济(宋朝嘉熙年间战乱,县治迁到江中洲,归附元朝后又迁回原址),黄梅(嘉熙年间战乱,县治也迁到江中洲,后来又重新设立),罗田(战乱时县治废弃了,至元十二年重新设立,大德年间又把县治迁到官渡沙)。

黄州这地方,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京西北路。元朝至元十二年归顺了朝廷。十四年,升格为总管府。(史书上说至元十四年设了宣慰司,我觉得可能是记错了。)十八年,又设立了黄蕲州宣慰司,管辖黄州。二十三年,黄蕲州宣慰司撤销了,直接归属湖广行省。二十九年,又重新设立了淮西道宣慰司,蕲州和黄州都归它管。大德三年,淮西道宣慰司又撤了,蕲州和黄州改归河南江北行省管辖。黄州户口总数一万四千八百七十八户,人口三万六千八百七十九人。

黄州下面设一个录事司,三个县:黄冈县(中等规模,州治所在地)、黄陂县(小型县,因为战乱,曾暂时迁到蕲州青山,后来归附朝廷后又迁回原址)、麻城县(小型县,因为战乱,曾暂时迁到什子山,后来归附朝廷后又迁回原址)。

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司管辖的地区,庐州(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淮南西路)在至元十三年归顺了朝廷。十四年,升格为总管府,归淮西江北道管辖。户口总数三万一千七百四十六户,人口二十二万九千四百五十七人。

庐州下面设一个录事司,三个县:合肥县(大型县,紧挨着州城)、梁县(中等规模)、舒城县(中等规模)。 此外,还有三个州:和州(中等规模,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淮南西路),至元十四年设立了安抚司,第二年升格为和州路,二十八年降格为州,归庐州管辖。以前设有录事司,后来取消了,并入历阳县。和州下辖三个县:历阳县(大型县,紧挨着州城)、含山县(中等规模)、乌江县(中等规模)。

无为州(中等规模,以前是宋朝的无为军,属于淮南西路),至元十四年升格为无为路,二十八年降格为州,巢州被撤销,降为县,归无为州管辖。无为州下辖三个县:无为县(大型县,紧挨着州城)、庐江县(中等规模)、巢县(小型县,至元十四年设立了镇巢府,二十三年降格为巢州,二十八年再次降格为县)。

六安州(小型县,以前是宋朝的六安军,属于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归顺朝廷,二十二年改归黄蕲州宣慰司管辖。二十八年降格为县,归庐州管辖,后来又升格为州。六安州下辖两个县:六安县(中等规模)、英山县(中等规模)。

话说安丰路啊,以前是宋朝的寿春府,后来又改成了安丰军,都归淮南西路管。元朝至元十四年,改成了安丰路总管府,十五年又降级成了散府,二十八年又升回路,顺便把濠州府划归到它管辖下。到了至正十二年,又设立了安丰分元帅府。当时,安丰路户口总数是一万七千九百九十二户,人口九万七千六百一十一口。 安丰路下面呢,只有一个录事司,五个县:寿春,安丰,霍丘,下蔡,蒙城。其中寿春、安丰、霍丘这三个县,宋朝的时候都属于寿春府,元朝至元十八年才划到安丰路来。元统二年,又设立了淮乡临水山巡检司。下蔡和蒙城,以前都归安丰府管,二十八年安丰府撤销了,这两个县也归到安丰路管了。蒙城县,以前属于寿州,至元十八年才划到安丰路。

安丰路下辖还有一个濠州。濠州啊,宋朝的时候就是个州,也属于淮南西路。元朝至元十三年归顺元朝后,设立了安抚司,十五年升格为临濠府,二十八年又降为濠州,隶属于安丰路。以前濠州管辖钟离、定远两个县,至元二十八年,怀远州降级为县,也划归濠州管辖。所以濠州一共管辖三个县:钟离,定远,怀远。怀远以前是宋朝的怀远军,管辖荆山县,至元二十八年,怀远军改成了怀远县,荆山县并入怀远县。

再说安庆路,以前是宋朝的安庆府,也属于淮南西路。元朝至元十二年,宋朝将领范文虎投降,把城池献给了元朝。十三年,设立了安抚司,十四年改成安庆路总管府,归黄蕲州宣慰司管辖。二十三年,黄蕲州宣慰司撤销了,安庆路总管府直接归行省管辖。安庆路以前管辖怀宁、宿松、望江、太湖、桐城五个县,至元三年,在怀宁县境内又析置了灊山县。安庆路户口总数是三万五千一百六户,人口二十一万九千四百九十口。安庆路下面只有一个录事司(大德元年设立),六个县。

首先,咱们来说说安徽这块地方。怀宁,属于中等规模的县;宿松,也是中等规模的县,天历年间,在小孤山上立了一根铁柱,叫做“海门第一关”;望江,规模较小;太湖,中等规模;桐城,中等规模,南宋末年,县治先搬到了枞阳,后来又搬到了李阳河,元朝初期才回到原来的地方;灊山,规模较小,原本是怀宁县的清朝乡和玉照乡的地盘,南宋时设立了四个寨子,还归属怀宁县。元朝中期,设立了野人原寨,元至治年间,才从怀宁县分出来,设立了灊山县,名字就取自当地的那座山。

接下来,说说行政机构。淮东道宣慰使司,这是元朝皇庆二年改名后的,之前叫淮东淮西道宣慰使司。还有一个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司。

然后是扬州路,这可是个大地方。宋朝的时候,扬州属于淮南东路。元朝至元十三年,扬州归顺元朝,设立了淮东都元帅府;十四年,改名为扬州路总管府;十五年,又设立了淮东道宣慰司,扬州路归它管;十九年,宣慰司被撤销了,扬州路直接归行省管;二十六年,把浙西道宣慰司改成了淮东淮西道宣慰司,仍然设在扬州路,还把扬州路的高邮府升格为散府,直接归宣慰司管辖。当时,扬州路户籍人口数量是:户口249466户,总人口1471194人。

扬州路下辖机构和地区:一个录事司;两个县:江都(规模较大,紧挨着扬州城),泰兴(规模较大);五个州:真州(规模较小),宋朝时是州,属于淮南东路,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了真州安抚司,十四年改名为真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降级为州,归扬州路管辖,下辖两个县:扬子(规模较大,紧挨着真州城,宋朝时叫永正县,元朝二十八年改名为扬子县,县治搬到了新城,录事司被撤销并入扬子县),六合(规模较小);滁州(规模较小),宋朝时是州,属于淮南东路,元朝十五年改名为滁州路总管府,二十年又降级为州,归扬州路管辖,下辖三个县:清流(中等规模,元朝十四年,录事司被撤销并入清流县),来安(规模较小),全椒(规模较小);泰州(规模较大),宋朝时是州,属于淮南东路,元朝十四年改名为泰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又降级为州,归扬州路管辖,下辖两个县:海陵(规模较大,紧挨着泰州城,南宋端平年间,县城搬到了离原址五里远的地方,后来张士诚占据了这里),如皋(规模较小)。

通州,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淮南东路。元朝至元十五年,改成了通州路总管府。后来,至元二十一年,又改回州,归扬州路管辖。通州管辖着两个县:静海县和海门县。

崇明州,原本是通州海边上的沙洲,宋朝建炎年间,有句容县的姚姓和刘姓人家为了躲避战乱逃到了沙洲上,后来这地方就叫姚刘沙。宋朝嘉定年间,这里设立了天赐监场。元朝至元十四年,才正式设立崇明州。

淮安路,以前是宋朝的楚州,后来又把山阳县升格为淮安军,再改成淮安州,属于淮南东路。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了淮东安抚司。至元十四年,改成了总管府。至元二十年,又改成了淮安府路总管府,管辖着临淮府、海宁州、泗州、安东州。至元二十七年,临淮府被撤销了。淮安路以前管辖着山阳、盐城、淮安、淮阴、新城、清河、桃园七个县,设有录事司。至元二十年,淮安、新城、淮阴三个县被并入了山阳县。总共户口九万一千二十二户,人口五十四万七千三百七十七人。淮安路下辖一个录事司和四个县:山阳县、盐城县、桃园县、清河县。

山阳县,以前是宋朝的淮安县。元朝至元十二年,把本县的马罗军寨设为山阳县。至元十三年,淮安路归附元朝,淮安县也保留了下来。至元二十年,淮安县和新城县被并入山阳县。盐城县,以前就是盐城县。桃园县,原本是淮阳军的桃园镇,金朝时设立了淮滨县,后来废除了。元朝时期,才设立了桃园县。清河县,原本是泗州的清河口,宋朝时设立了清河军。元朝至元十五年,改为了清河县。淮安路还管辖着三个州:海宁州、泗州、安东州。

海宁州,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淮南东路。金朝史书上也记载过海州,后来又回到了宋朝手里。元朝至元十二年归附元朝。至元十五年,升格为海州路总管府,又改成了海宁府,很快又降格为州,归淮安路管辖。以前管辖着录事司和朐山、东海、怀仁、沭阳四个县。至元二十年,东海县和录事司被并入了朐山县。海宁州管辖着三个县:朐山县、沭阳县、赣榆县。赣榆县,以前是宋朝的怀仁县,金朝改名为赣榆县。

泗州,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淮南东路。(金朝的史书上也记载有泗州,后来又回到了宋朝。)元朝至元十三年,泗州降为下州。以前管辖临淮、淮平、虹、灵壁、睢宁五个县。至元十六年,把睢宁县划归邳州管辖。十七年,把灵壁县划归宿州管辖,同时把临淮府的五河县划归泗州管辖。二十一年,把淮平县并入临淮县。二十七年,撤销了临淮府,把盱眙、天长两个县划归泗州管辖。最后泗州管辖五个县:临淮、虹县、五河、盱眙、天长。

虹县以前是宋朝的县,金朝的时候废除了,元朝初期又重新设立了。盱眙县以前是宋朝的招信军,至元十三年,设立了招信军安抚司,管辖盱眙、天长、招信、五河四个县。十四年,升格为招信路总管府。十五年,改名为临淮府。十七年,因为五河县在淮北,所以改属泗州。二十年,把招信县并入盱眙县。二十七年,撤销临淮府,并入盱眙县。天长县,至正十五年,在县里设立了淮东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安东州,以前是宋朝的涟水军,后来改名为安东州,属于淮南东路。元朝至元十二年,设立了安东分元帅府,后来改隶属淮安路。安东州管辖一个县:涟水县。

高邮府,以前是宋朝的高邮军,属于淮南东路。元朝至元十四年,升格为高邮路总管府。二十年,降级为高邮府,隶属于扬州路,后来又改为散府,隶属于宣慰司。以前管辖录事司以及高邮、兴化两个县。至元二十年,撤销安宜府,设立宝应县,划归高邮府管辖,同时撤销录事司,并入高邮县。户口总数是五万九千零八户。(这是至顺年间的户口数。)高邮府管辖三个县:高邮、兴化、宝应。宝应县以前是宝应军,至元十六年改为安宜府,二十年撤销府,改为县,划归高邮府管辖。高邮县紧挨着城墙。

荆湖北道宣慰司。(至正十一年,兼任都元帅府。)

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

中兴路,以前是宋朝的江陵府,属于荆湖北路。元朝至元十二年归附元朝,(这一年设立了怀远、灵武两个县,分管新民,具体什么时候撤并的,资料不详。)至元十三年,改名为上路总管府,设立了录事司。天历二年,因为元文宗曾经在此藩王,所以改名为中兴路。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一十七万六千八十户,人口是五十九万九千二百二十四口。

中兴路下辖一个司和七个县:录事司;江陵县(上等县);公安县(中等县);石首县(中等县);松滋县(中等县);枝江县(下等县);潜江县(下等县,旧治所在白洑,至元二十七年,因为水灾冲毁了城池,所以迁到了现在的治所);监利县(中等县)。

峡州路,以前是宋朝的峡州,也属于荆湖北路。至元十三年归附元朝,至元十七年,升格为峡州路。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三万七千二百九十一户,人口是九万三千九百四十七口。下辖四个县:夷陵县(中等县,宋朝末年随州迁治,地点不固定,归附元朝后又回到了长江北岸的旧治);宜都县(下等县,宋朝旧县);长阳县(下等县);远安县(下等县,至正初年,达鲁花赤沙班将县治迁到了亭子山下)。

安陆府,以前是宋朝的郢州,隶属于京西南路。至元十三年归附元朝,至元十五年,升格为安陆府,隶属于宣慰司。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一万四千六百六十五户,人口是三万三千五百五十四口。下辖两个县:长寿县(中等县);京山县(中等县,因为战乱,县治迁到了汉滨,至元十二年,又迁回了旧治)。

沔阳府,以前是宋朝的复州,属于荆湖北路。至元十三年归附元朝,升格为复州路,至元十五年改名为沔阳府。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一万七千七百六十六户,人口是三万九百五十五口。下辖两个县:玉沙县(中等县,靠近府城);景陵县(中等县,宋朝旧县,战乱期间县治迁移不定,归附元朝后又回到了旧治)。

荆门州,以前是宋朝的荆门军,属于荆湖北路。至元十二年归附元朝,至元十四年升格为荆门府,至元十五年迁府治到古城,又降格为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二万九千四百七十一户,人口是一十六万五千四百三十五口。下辖两个县:长林县(上等县);当阳县(中等县)。

德安府啊,那是宋朝留下来的府治,属于以前的荆湖北路。宋朝咸淳七年的时候,府治搬到了汉阳。元朝至元十三年,德安府归顺了元朝,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归湖北道宣慰司管辖。到了至元十八年,宣慰司撤销了,德安府直接归行省管,成了个散府。后来,在至元三十年,德安府又改归黄州路管,之后又再次划归宣慰司。以前德安府管着安陆、孝感、应城、云梦、应山五个县。不过,在至元十五年,应山县被划给了随州。德安府当时一共有一万九千二百二十三户人家,人口总数是三万六千二百一十八。

德安府下辖四个县:安陆县(下),孝感县(下,宋朝建炎年间,县城搬到了紫资寨,至元十六年又搬回了老地方),应城县(中),云梦县(下)。 另外,它还管着一个州,那就是随州(下)。随州啊,也是宋朝的老州了,以前属于京西南路。至元十二年归顺元朝。至元十三年,因为战乱,州治搬来搬去没个定处,最后就定在了黄仙洞。以前随州就管着随县一个县。至元十五年,德安府的应山县划归了随州管辖。随州一共有一万五千九百六十六户人家,人口总数是五万二千六十四。随州下辖两个县:随县(下),应山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