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斌,字仲文,大同弘州人,还有一个名字叫燕帖木儿。他这个人很聪明,反应很快。元世祖在当皇子的时候就召见过他,崔斌的回答让世祖很满意,于是世祖就让他跟着卜邻吉歹将军,去淮南带兵巡逻。卜邻吉歹非常尊重他,让他去侦察敌情,崔斌就偷偷地袭击了敌人,抓获了不少俘虏。后来他父亲去世了,他继承了父亲的职位,被授予金符,当上了总管。

中统元年,他又被任命为西京参议宣慰司的官员。有一次,世祖让安童推荐一个懂治理国家的人,安童推荐了崔斌。崔斌进宫面见世祖,就当时朝政的得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世祖非常认同。那时候世祖一心想治理好国家,崔斌就敢于直言不讳地批评,指出问题所在,一点也不隐瞒。有一次世祖到上都,召见了崔斌,崔斌下马步行跟着皇帝走。世祖让他骑马,然后问他治理国家应该先做什么。崔斌就回答了他。世祖说:“你给我推荐几个可以当宰相的人。”崔斌推荐了安童和史天泽。世祖沉默了很久。崔斌说:“陛下是不是觉得我见识浅薄,推荐的人选不能服众,所以有所犹豫呢?现在朝中大臣都在这儿,不如听听大家的意见,您再做决定。”世祖同意了他的请求,崔斌就大声说:“请问安童能不能当宰相?”大家都欢呼“万岁”。世祖很高兴,就同时任命了安童和崔斌为宰相。崔斌被任命为左右司郎中。

每次崔斌进宫见皇上,他都会和其他的大臣一起,他提出的建议,即使是执政大臣也未必能听到,所以很多人嫉妒他。后来阿合马建立了制国用使司,专门负责财政,他总是想方设法搜刮民财,崔斌说:“与其有贪财的臣子,不如有盗贼!”他在皇上面前多次揭露阿合马的罪行。

至元四年,崔斌被外派到东平路当总管。至元五年,大军南征,路过寿张。有士兵抢了老百姓的席子,还把老百姓的婴儿扔在地上摔死,老百姓来向崔斌告状。崔斌立刻去找主将说:“还没到敌人的地盘,就先杀害我们自己的人民,国家有法律,你也要为此承担责任。”于是就把那个士兵关进了监狱,从此以后,没有人再敢犯这样的事了。那一年发生了严重的灾荒,按理说应该征收赋税,但崔斌上奏章请求免除赋税,他还向朝廷请求拨款,得到了十万贯的纸币,用来救济灾民。至元六年,他被任命为同佥枢密院事。

大军包围了襄阳城,朝廷任命张瑄担任河南行省的行政长官。正准备商量攻打鹿门山的时候,张瑄说:“从岘山往西到万山,往北到汉江,修筑城墙,挖掘壕沟,切断敌军的粮草和援军,这样襄阳城就能轻而易举地拿下。” 当时,朝廷征调了曹州、濮州的老百姓到南阳屯田,张瑄建议取消这个政策,用附近地区的士兵来代替,老百姓觉得这样方便多了。他还建议户部发放滨州、棣州、清州、沧州的盐引,交给行省,招募老百姓用粮食去换盐,并且提高收购粮食的价格。这样一来,各地的人都争先恐后地来贩卖粮食,军队的粮草供应就不用操心了,自然而然地就聚集起来了。朝廷下令河南四路征集两万士兵,支援襄樊战场。张瑄赶紧上奏说:“河南人口少,事务又多,实在承担不起这个任务,最好减少一半兵力。”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襄阳城攻下后,张瑄被提升为嘉议大夫,同时还担任行中书省的行政长官。

十一年,朝廷下令丞相伯颜攻打南宋,把河南行省改名为河南宣慰司,张瑄被加封为中奉大夫,还被赐予金虎符,担任宣慰使。伯颜渡过长江后,命令阿里海涯平定湖南,让张瑄协助他,并任命张瑄为行中书省参知政事。

十月,十二年前的事了,当时我们围攻潭州,我带兵攻打西北面的铁坝。结果阿里海涯在河中央放箭,咱们的军队没法前进。 我带着众将领晚上悄悄地摸到铁坝底下,天一亮就往上爬,可战斗打得很不顺利。我当时就说:“敌人小胜就骄傲自大了,咱们现在烧掉他们的角楼,切断他们的援军通道,在城外挖三道壕沟,这样城池就能拿下了!” 大家都同意我的计划。

于是我们咬着牙往上爬,大家堆柴草搭梯子点燃角楼,还在坝子上竖起木栅栏。第二天早上,大军架云梯往上攻,我拿着盾牌第一个冲上去,夺下木栅栏据守在那里。阿里海涯拿酒来慰劳我,说:“拿下这座城,全靠您的功劳啊!” 我说:“潭州人的胆子都被吓破了,如果我们收兵不进,允许他们投降,那么土地和人民都归我们所有,从洞庭湖以南,几十座城池,就能用文书命令就让他们投降。如果放纵军队猛攻,他们全被杀光了,得到一座空城有什么用呢?”阿里海涯听从了我的建议,派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城里的人就投降了。

将士们因为潭州人抵抗时间太长,都气愤地想要屠城。我向他们解释了出兵的本意,将士们说:“老百姓应该像您说的那样对待,反贼兵必须杀光!”我说:“他们不过是各为其主罢了,应该表彰他们,以此来劝降那些还没投降的。”将领们这才作罢。潭州百姓感激我的仁慈,还为我建了生祠。

过了几年,十三年的事儿了,我奉诏去广西,后来又奉命回到湖南任职。安化、湘乡的贼寇周龙、张唐、张虎等人,到处起义作乱。事情平定后,同事们都建议把投降的贼寇全部杀掉,以儆效尤。但我只处死了首恶,胁从者都释放了。十四年,我升迁为行省右丞,官阶也升到了资善大夫。

十五年后,他被召进宫觐见皇帝。当时权臣阿合马专权,朝中大臣谁也不敢说话。他跟着皇帝到了察罕淖尔,皇帝问起江南各省的官吏治理情况怎么样。他说,治理好社会秩序的关键在于选拔人才,现在用的人大多都不是合适的人选,然后就狠狠地批评了阿合马的奸邪行为,说他一家子都当了要职。皇帝就下令让御史大夫相威和枢密副使孛罗去调查阿合马,罢免了他的亲信,查处他的违法行为,并且取消了全国各地的转运司,全国上下都拍手称快。

他还说:“阿老瓦丁,台臣弹劾他贪污公款的事还没完,现在又让他当江淮参政,这怎么震慑贪官污吏!”皇帝下令罢免了他。正好尚书留梦炎和谢昌元说:“江淮行省的事务非常重要,可是省里的官员竟然没有一个通晓文墨的。”于是,皇帝就把他调到江淮行省担任左丞。他到任后,把所有危害国家、祸害百姓的政策都改革了,并且详细地向朝廷汇报。阿合马却把他的奏章压了下来不让上报。当时江淮行省的平章政事阿里伯也和阿合马有矛盾,阿合马就诬陷阿里伯和他一起贪污了河南营田府四十万石官粮,命令刑部尚书李子忠调查此事,把营田府的提控案牍宋钦其抓了起来关进监狱。

宋钦其不肯承认,阿合马就用酷刑逼供,但他始终没改口。阿合马更加生气,又派北京行省参知政事张澍等四人一起审理此案,结果他跟阿里伯都被判了死刑。元裕宗皇帝当时还在东宫,听到这个消息,正在吃饭,筷子都掉下来了,心里很难过,赶紧派人去阻止,但已经来不及了,他被处死了,天下人都为他鸣不平。他去世时五十六岁。至大年间,追赠他为推忠保节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郑国公,谥号忠毅。

他留下了三个儿子,良知、威、恩,都做了显赫的官。宋钦其,字敬之,是申州人。他最初是府里的一个小官,阿里海涯看重他,提拔他做了河南营田府的提控案牍。后来被冤枉关押,在路上就死了。他的儿子文瓒,在天历年间当上了礼部侍郎。

刘宣,字伯宣,他祖上是潞州人,后来搬到阳曲去了。他爸爸刘训,在金朝的时候是河南省的官员,学问渊博,名气很大,跟元好问是好朋友。刘宣为人沉稳,清廉正直,胸怀着治理天下的抱负。

后来,宣抚使张德辉来到河东,见到刘宣后非常欣赏他。张德辉回到朝廷后,就推荐刘宣做了中书省的官员。于是,刘宣就跟着国子祭酒许衡学习。一开始,朝廷任命他担任河北河南道的巡行劝农副使。

公元1275年,他进了朝廷,先当了中书省户部郎中,后来又调到行省当郎中。跟着丞相伯颜平定江南,伯颜还派他去大都报捷。元世祖忽必烈召见了他,他回答得皇上很满意,皇上赏赐了他很多东西,对他很器重。江南平定后,皇上派他清理江淮地区的冗官,他做的那些改革措施,大家都觉得很合理。然后他被任命为松江府知府,没多久又升任为浙西宣慰司同知。他在那里做了五年,政绩很好,深受百姓爱戴。之后升任江淮行省参议,又升任江西湖东道提刑按察使。

公元1287年,他升任礼部尚书,后来又调到吏部。当时朝廷正准备攻打安南(今越南),他向皇上上奏说:“连续几年的对日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官府也疲于奔命,今年春天战争终于停止了,江浙地区的军民都高兴坏了。安南不过是个小国,多年来一直臣服于我们,年年进贡,从没耽误过。边境将领非要挑起战争,安南人就躲到海岛上去了,结果咱们打了场空,还损失了不少将士。现在又要下令再次征讨,听到这个消息的人没有不害怕的。自古以来打仗,一定要看天时地利,就算是在中原平原地区,人们也要避开盛夏,更何况交趾(安南)那种炎热潮湿的地方,瘴气比刀剑还厉害。现在是七月,要让各地的军队在静江集合,等到到达安南,路上死于疾病的人肯定很多,到时候作战,怎么应付?再说安南没有粮食,水路又不好走,只能走陆路运输。一个人一天最多能背5斗米,除去自己吃的,官府只能拿到一半,如果要运十万石米,需要四十万人,也只能供应一两个月。运送军粮、船只材料、军需物资,总共需要五六十万人。广西、湖南地区,频繁地征调民夫,老百姓都逃散了,即使按户强行派役,也完不成任务。况且湖广地区靠近安南,山区里盗贼很多,万一有奸人趁机作乱,大军一离开,他们就乘虚而起,虽然会留下一些后备部队,但那些人大多是老弱病残,根本应付不了。我认为应该和安南那边的官员好好商量一下,制定一个万全之策,否则只会重蹈覆辙。”

话说,皇上又要打日本,宣大人就上奏说:“现在又打算重新设立征东行省,再次出兵攻打日本,这仗没完没了的,国家安危都系于此啊!之前攻打占城,又说平定交趾,这三四年来,湖广、江西一直供应船只、军需和粮草,老百姓苦不堪言,广东更是盗贼四起,官兵远征到江海瘴气弥漫的地方,死伤过半,仗还没打完呢!安南跟咱们接壤,弹丸小国,亲王带兵深入,也没见啥功劳,唆都还被贼人杀了,真是丢人现眼。何况日本隔着万里海洋,地广人多,根本没法比。现在出兵,简直就是冒險,就算没遇到风浪,能到达彼岸,可倭寇人多势众,到时敌军四面围攻,咱们孤军奋战,要是万一打输了,想派援军,难道还能飞过去吗?隋朝打高丽,三次大举进攻,损失了百万大军。太宗皇帝亲征高丽,虽然攻下了一些城池就回来了,最后还不是后悔莫及。再说高丽平壤那些城池,都在陆地上,离中原也不远,两国大军都拿不下,更何况日本偏在海边,离中国万里之遥!”奏章递上去后,皇上知道了。

过了段时间,也就是二十三年十二月,中书省讨论要发行新的纸币,宣大人又上奏说:“咱们国家以前用的交钞,从汉朝、唐朝以来,都没用过这玩意儿。宋朝绍兴年间,军费不够,才弄出这个来吸引商人,用来在边境买粮食,比铜钱好携带,老百姓也觉得方便。要是有点问题,就用现钱,还保留着古人钱币互相兑换的办法。可这交钞越印越多,制度越来越坏,想快速解决问题,还真没啥好办法。现在要发行新钞,其实就是用旧钞换个名字,根本没金银做保证,国家开支还是得继续减少,三五年后,这新钞还是跟废纸一样。铸造铜钱,也得好好研究研究。秦朝、汉朝、隋朝、唐朝、金朝、宋朝的钱币制度利弊,史书上都写着呢,不用我多说了。咱们国家废除铜钱很久了,现在突然发行,费时费力,不是长久之计。总的来说,利民的政策,关键在于不要乱用,要是想解决财政困难,光靠铸造铜钱不够,而且很快也会出问题。”正巧桑哥想设立尚书省,独揽大权,所以关于钱币的议论就不了了之了。

二十五年,他升任集贤学士,然后又当上了御史中丞,负责御史台的日常事务。当时,江浙行省的丞相忙古台是个蛮横霸道、无法无天的人,特别嫉妒他。有一天,御史大夫和他一起出城视察军船,发现有艘军船装载的是芦苇,御史张谅就追问是怎么回事,查出来是行省官员指使的,于是就去扬州调查真相。

忙古台想报复,就派人暗中监视御史台,寻找他的过错。御史台的官员们都吓得瑟瑟发抖,偷偷地想办法撇清关系,只有他一个人依然坚定不移。忙古台气急败坏,就陷害他的儿子,把他关进了扬州监狱。他还让酒务、淘金等部门的官员,以及录事司里因为犯错被免职的官员,诬告他破坏了钱粮的征收,把这些事情报告给朝廷,一心想要置他于死地。朝廷竟然在行省设立监狱,审理这件事。他和其他六个御史都被逮捕了,上了船以后,行省的军队严密看守,逼迫他们,到了地方以后,就把他们分开关押,不让他们互相联系。九月初一,他在船上自杀了。

临死前,他写了一封信,把身后的事情交代清楚,封好交给自己的儿子,让他不要打开看。他死后,儿子才打开信,信里写着:“触怒了权贵,被诬陷构成了罪名,怎么可能跟那些只会耍嘴皮子的小人争辩,去向仇人下跪求饶呢?身为御史台的官员,我绝不会受辱,只能选择自杀,只是没能为国捐躯而感到遗憾啊!唉!上天啊!你应该能看到我的真心!” 信里还有另外一份文件,写的是忙古台的罪状,但是稿子涂改得厉害,看不清,他的朋友,之前在治书侍御史霍肃帮忙整理了这份文件,读的人都会感到悲伤。

他自杀后,行省向朝廷报告说,他是因为知道罪责重大而自杀的。而之前陷害他的人,是郎中张斯立。张斯立是济南章丘人,在行省担任员外郎,他当时是参议,两人关系很好。张斯立因为破坏江南钞法被处罚,尚书省命令他杖责张斯立,但他却替张斯立求情,免了他的责罚。到了这时候,张斯立却听从上司的指示,参与陷害他,当时的舆论都批评张斯立。延祐四年,朝廷查明了他的冤情,追赠他资善大夫、御史中丞、上护军等官职,追封他为彭城郡公,谥号忠宪。他的儿子自勉,当上了上蔡、临颍两县的县令;另一个儿子自得,当上了杞县的主簿。

秦长卿,洛阳人,是个性格洒脱、很有抱负的人。元世祖在京兆的时候就听说过他的名声了,当了皇帝以后,直接把这个平民百姓召进京城。秦长卿很有骨气,喜欢议论时政,他和刘宣一起在皇帝身边当差。那时候正好设立了中书省,阿合马专权,秦长卿就上书给皇帝说:“我这个人愚笨又鲁莽,但是看得出来阿合马这个人,他擅自杀人,大家都怕他,不敢说话,但心里怨恨他的人已经很多了。他禁止不同的意见,堵住忠言,这情况就像秦朝的赵高;他私下积攒的钱财超过了国家,还妄想不切实际的东西,这又像汉朝的董卓。《春秋》里说做臣子的不能带兵,请趁着他还没造反的时候杀了他!” 这奏章递交到了中书省。

阿合马这个人很会拍马屁,又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思,他手下的那些人也赶紧帮他解释,这事儿最后就不了了之了。但是,阿合马因此非常恨秦长卿。后来,秦长卿被任命为兴和宣德的铁冶同知,阿合马又诬陷他克扣税款,把秦长卿抓起来,抄了他的家产充公,还让狱卒把他杀了。狱卒用湿纸堵住他的嘴和鼻子,他就死了。没多久,王著杀了阿合马。皇帝这才明白阿合马的奸诈,下令砸开棺材,鞭尸示众,但秦长卿的冤屈最终也没能昭雪。

秦长卿的儿子秦仲,字山甫,在建康府当判官,听说他父亲冤死的事,当天就辞官回家了。阿合马被杀后,姚燧跟执政的大臣们说,秦仲因为父亲的冤案不肯做官,应该推荐他做官。行台侍御史裴道源就推荐他做了昭州知州。至元三十年,秦仲在任上去世了。秦仲的儿子秦从龙,做到南台治书侍御史;另一个儿子秦从德,做到中书参知政事。秦从龙参与修撰《经世大典》的时候,梦见他父亲问他:“长卿的事,已经告诉史馆了吗?”秦从龙这才把欧阳元写的他父亲的传记呈交上去。

杨居宽,字子裕,是山东莘县人。一开始他在中书省当小官,后来升职当了郎中,一步步升到江浙行省参议,最后进了中央当参知政事。他这个人性格很正直,当时桑哥当总制院使,那些想升官的人只要给他送礼就能得到好职位。但杨居宽在中书省一直压制桑哥这种行为。桑哥很生气,等他当上右丞相后,就诬陷杨居宽,把他杀了,还抄了他的家,只有他儿子,当时是集贤院直学士,没受牵连。杨居宽死的时候五十五岁。他弟弟杨居简,跟着世祖皇帝打宋朝,后来升到唐州知州,也很有能力。桑哥被杀后,杨居简上告朝廷为哥哥申冤,皇上就下令把抄家的东西还给他,还给他的两个孙子安排了官职。杨居简的儿子杨昇,是翰林国史院的检阅官。杨居宽的堂弟杨居义,在浦东场盐司当丞,也是个有能力的官员。

杨朵儿只,是宁夏河西人。她父亲式腊唐兀台,在裕宗皇帝手下当差,很早就去世了。裕宗皇帝死了以后,隆福太后在东宫,就问身边的人:“式腊唐兀台有儿子吗?”有人就说了朵儿只和她弟弟教化。太后就让教化去侍奉武宗皇帝,朵儿只去侍奉仁宗皇帝。成宗皇帝死了,仁宗皇帝从怀庆回来平定内乱,首先就让朵儿只和李孟先去京城,和右丞相哈剌哈孙商量对策。仁宗皇帝到了京城后,就让朵儿只负责禁卫军,还亲自解下腰带赏赐给她。仁宗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封朵儿只为家令丞,每天都侍奉在太子身边,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武宗皇帝听说她很贤能,就召见了她,太子先为她引荐说:“这个人确实可以担当大事,但是她为人正直,所以不太合群。”皇帝也同意太子的说法。

宋仁宗刚登基,想把那些误国的朝臣都杀掉。朵儿只说:“治理国家却动不动就杀人,这不是帝王应该做的啊!”仁宗听了他的话,就只杀了脱虎脱等人。 过了些日子,仁宗跟中书平章事李孟讨论人才,李孟说朵儿只是第一,于是就把他提拔为礼部尚书。

早先,朝廷把尚书省改成了至大银钞,一两银子能换二十五贯中统钞,还铸造了至大铜钱。到了这时候,有人提议废除这些。朵儿只说:“制度有没有用,不应该看制定制度的人是谁。钞票确实应该废除,但是铜钱和纸币一起使用,这是古时候就有的办法。国家不能抛弃宝贵的资源,百姓也不能遭受损失,所以铜钱不能轻易废除。”虽然他的话没完全被采纳,但是当时的人都认为他说得对。 后来,朵儿只升迁为宣徽副使,御史们请求让他做台官,皇帝没同意。

有人告发近臣受贿,皇帝很生气,觉得这些人不该多嘴,想把他们杀掉。御史中丞张珪跪下劝谏,皇帝不听。朵儿只不慌不忙地说:“这世上已经很久没有敢直言进谏的大臣了,张珪才是真正的中丞啊!”皇帝听了很高兴,最终采纳了张珪的意见,并且把朵儿只提拔为侍御史。有一次侍奉皇帝宴饮,很多大臣都谈笑过度,只有朵儿只正襟危坐,皇帝因此也收敛了笑容。后来,朵儿只升任为御史中丞。

平章事张闾因为妻子生病,请求告假回江南,结果却侵占了百姓的河渡土地。朵儿只认为张闾行为不端,弹劾罢免了他。江东、西的使者斡来办事不称职,朵儿只也弹劾了他,并且责罚了他。御史纳璘因为说话触怒了皇帝,皇帝很生气。朵儿只出来营救他,一天之内上奏八九次,说:“我并不是偏袒纳璘,只是不愿意陛下留下杀害直言进谏的大臣的名声。”皇帝说:“看在你的面子上,饶了他吧,就把他贬为昌平令吧。”朵儿只又说:“让御史去管理京城的县邑,没什么不可以的,但是因为言事而被贬官,恐怕以后大家都不敢说实话了。”

有一天,皇帝在读《贞观政要》,朵儿只侍奉在旁边。皇帝看着他说:“魏徵是古代正直的遗臣啊,我怎么才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呢?”朵儿只回答说:“魏徵的正直是因为唐太宗,如果唐太宗不听他的话,魏徵再正直又有什么用呢?”皇帝笑着说:“你的意思是说纳璘吧?那就赦免他,成就你的正直名声吧!”

有人上书批评朝廷的缺点,直接顶撞了宰相。宰相很生气,打算奏请皇上杀了他。朵儿只说:“圣旨上写着:即使说话不对,也不能无缘无故地治罪。现在这样做了,怎么向天下人显示诚信呢?如果真的杀了他,我也辜负了我的职责啊!”皇上明白了,就放了他,还提升他为昭文馆大学士,官阶升为荣禄大夫。当时很多一品大员都趁机请求皇上追封祖上为王,有人也劝朵儿只趁着皇上对他恩宠,也请求一下。朵儿只说:“我家世世代代都很普通,能有今天这样的际遇已经很幸运了,我怕自己都担当不起这个位置,更何况还敢多求呢!再说,如果我这样做,又怎么去约束那些投机取巧的人呢!”后来,他又升任中政院使,不久又当上了中丞。

一开始,铁木迭儿是利用兴圣太后的旨意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的,并不是皇上的意思。他当了两年丞相,犯了罪,就假装生病辞职了。过了一段时间,他又通过巴结皇上身边的近臣,再次当上了丞相。他仗势欺人,贪婪残暴,朝野上下都恨得牙痒痒,但没有人敢揭发他的罪行。朵儿只却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弹劾他的责任。正好碰上张弼子案,朵儿只查明铁木迭儿受贿六万贯,他的大奴才也受贿数千贯,他就把这些情况告诉了监察御史玉龙帖木儿和徐元素,他们查实后上奏皇上。御史们还另外查出铁木迭儿其他二十多项罪行。皇上本来就讨厌铁木迭儿,这下更是大怒,下令逮捕审问他。铁木迭儿逃到太后宫里躲了起来。皇上好几天没喝酒,等着审判结果。铁木迭儿的几个大奴才被处死了,但他本人却始终没有抓到。朵儿只一直追查此事,徽政院的大臣奉太后的旨意,把朵儿只叫到宫门口责问他。朵儿只回答说:“我是一个负责监察的御史,执行的是祖宗的法度,一定会得罪人的,并不是故意违抗太后的旨意啊!”皇上孝顺仁慈,怕得罪太后,就只撤了朵儿只的丞相印绶,把他调任为集贤学士。皇上还经常找他询问一些弹劾案件的事,朵儿只说:“这不是我的职责范围,我不敢参与。我担心的是,铁木迭儿虽然离开了皇上身边,却成了东宫的师傅,在太子身边,恐怕他会继续作恶,那后果不堪设想啊!”

仁宗皇帝驾崩了,英宗皇帝当时还处于守孝期间,铁木迭儿又当上了宰相。他奉太后之命,把朵儿只叫到徽政院,和徽政使失列门、御史大夫脱忒哈杂一起审问他,指责他违抗太后旨意。朵儿只怒斥道:“真恨不得杀了你,向天下人谢罪!要是我真的违抗了太后的旨意,你今天还能站在这里吗?!”

铁木迭儿又找来当时同时担任御史的两个人,让他们作证。朵儿只对着那两个人吐口水,骂道:“你们这些当官的,竟然干这种狗腿子的事!” 在场的人都羞愧地低下了头。随后,他们就向皇帝禀报,抓了朵儿只,拉到城门外杀了他。那天,白天就黑了下来,京城里的人民都惊恐不安。英宗皇帝登基后,下诏书昭告天下,说朵儿只诬陷大臣是假的。

朵儿只从小父母双亡,和哥哥相亲相爱,互相教导。哥哥去世后,他孝顺嫂子,把哥哥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家里人都很感动。朵儿只死后,权臣想霸占他的妻子刘氏,把她嫁给别人。刘氏为了保全自己,剪掉了头发,毁掉了容貌,发誓要守节。后来,朝廷追赠他“思顺佐理功臣、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的称号,追封他为夏国公,谥号襄愍。

他的儿子不花,官做到河东廉访司佥事。曾经发生过一起杀子冤枉人家的事,案子到了不花手里。他审理后说:“一个十岁的孩子,身上却有十一处伤口,这本身就很可疑。再说,如果他用斧头杀仇人的孩子,肯定会使出全力,怎么会伤口这么浅,连皮都没破呢?” 最终查明了真相,为冤枉的人平反昭雪。天历年间初期,陕西的军队入侵河东,不花在战斗中战死了,他的两个仆人也跟着他一起殉职了。

话说教化这小子,小时候就教导过武宗皇帝(那时候还是皇子呢)。后来武宗当了兵,去北方打仗,还拿着成宗皇帝赏赐的玉印当令牌,让教化好好保管着呢。

大德十年,教化去给皇帝汇报军情,顺便要皇上的赏赐。结果户部尚书(管钱粮的)死活不肯给,拿着赏赐的凭证不放。教化当时就火了,冲着他吼:“太子殿下穿着盔甲,在万里之外保卫边疆,这赏赐可是给军队用的,你居然扣着?!我真想当着皇帝的面,好好告你一状!”说着,抄起手里的棍子就打。

成宗皇帝驾崩后,教化火速赶到怀州,见到了仁宗皇帝,请求立刻进京勤王,平息了宫廷内乱。武宗皇帝登基后,召见群臣,问教化:“当初哪个户部尚书挨了你打?”武宗下令要杀了他,并且要把那户部尚书的家产赏赐给教化。教化说:“这事儿发生在皇帝大赦之前,我不能失信于人啊!您还赏赐我他的家产,我更不敢接受了!”武宗皇帝听了,非常欣赏他的为人,就同意了,直接提拔他做了同知太府院事(相当于户部副部长)。

至大二年,御史台推荐教化去江南湖北做肃政廉访使(相当于巡视官),教化去辞行,皇帝却很不高兴,说:“他是我的左膀右臂,怎么能让他去那么远的地方呢!”于是留他在将作院(管工程建设的)当差。 同年,教化去世,年仅三十三岁。朝廷追赠他好多荣誉称号,比如“效节宣忠翊戴功臣、大司徒、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夏国公”,谥号“襄敏”。他儿子教衍饬,后来还当上了监察御史呢。

萧拜住,是契丹石抹氏的后代。他曾祖父叫丑奴,在金朝当官,是古北口地区的千户长。后来金兵南下,和他一起驻守的将军招灯必舍临阵脱逃了,只有丑奴带着三千人夜袭敌营,虽然没打赢,但他打开了城门,派人去投降。成吉思汗让丑奴去追击招灯必舍,一直追到平州和滦州,把他们都降服了。之后,丑奴跟着大军攻下了平州、滦州、檀州、顺州、深州、冀州等地,还攻下了昌平县和红螺山、平顶山等地的据点,两次在邦君甸打败金兵,因为这些功劳被封为檀州军民元帅。后来成吉思汗西征,丑奴还负责送去一万支竹箭、一万张弓和一万条弓弦,之后被提升为檀州、顺州、昌平地区的万户长,还兼管着打猎和养鹰的工匠。最后,他死在了任上。丑奴的弟弟老瓦,是秃鲁花,继承了檀州节度使的职位,后来和金兵作战牺牲了。萧拜住的爷爷青山,继承了万户的职位,跟着丞相伯颜一起平定了南宋,后来当上了湖北的提刑按察使。他爸爸哈刺帖木儿,年轻的时候在太子真金手下做事,负责东宫的警卫工作,后来出任檀州知州,最后去世了。

萧拜住曾经跟着成宗皇帝北征,从檀州知州做起,后来升任礼部郎中,又担任大都路总管府同知,之后又出任中山府知府。因为家里有丧事,他请求离职回家奔丧。后来仁宗皇帝到怀孟,路过中山府,有同僚在皇帝身边说坏话,说萧拜住离职是因为害怕迎接皇帝,怕辛苦。仁宗皇帝当时也这么觉得。结果,他正好看到田里一位老妇人,就问她:“中山府的官吏哪个好?”老妇人回答说:“萧知府好啊,他奔丧回来,还祈祷皇帝能快点来。”皇帝听了这话,就改变了之前的想法。

武宗皇帝即位后,重新起用萧拜住,让他担任中书左司郎中,后来又出任河间路总管,接着被召回朝廷担任右卫率使。之后升任户部尚书,又升任御史中丞。皇庆元年,他升任陕西行中书省右丞。延祐三年,他升任中书平章政事,后来被罢免,改任典瑞院使,之后又担任崇祥院使,最后官至银青荣禄大夫。

拜住当时在中书省工作,经常管着铁木迭儿,还揭露了他的贪污受贿等罪行。铁木迭儿因此怀恨在心,就和朵儿只一起诬陷了拜住。英宗皇帝说:“人命关天,这事不能轻率处理,这俩人的罪行还没查清楚,应该先向兴圣宫禀报,交给法司仔细审理,如果真的有罪,再处罚也不迟。” 结果铁木迭儿根本不管这些,直接把拜住杀了,还抄了他的家。拜住死后,有个叫吴仲的人守着他的尸体,三天三夜都没离开,最后才把他安葬了。

铁木迭儿死后,正好碰上地震狂风,朝廷就让大臣们一起讨论怎么才能消除灾祸。集贤大学士张珪和中书参议回回在会上直言不讳地说,萧、杨和贺胜都是冤死的,这才是导致灾祸的根本原因。当时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但张珪他们的话最终也没能被采纳。后来张珪升任平章政事,就告诉丞相(其实拜住已经死了)说:“赏罚不公,冤屈得不到伸张,国家怎么治理得好呢?萧、杨他们的冤案,怎么能不赶紧平反昭雪呢!” 于是张珪就向英宗皇帝请求,追赠杨朵儿只官职和谥号。到了泰定年间,朝廷又追赠拜住“守正佐治功臣、太保、仪同三司、柱国”等称号,追封他为冀国公,谥号忠愍。萧、杨死后一年,御史锁咬儿哈的迷失和观音保也被铁木迭儿的儿子琐南给害死了。

史书上说:阿合马杀害崔斌和秦长卿,忙古台杀害刘宣,这些都是因为一些官场上的事情,用的是非常危险的法律手段。但铁木迭儿杀害萧拜住和杨朵儿只,却是假借皇太后的命令,是为了报私仇。即使是英明如世祖皇帝,果断如英宗皇帝,也没能看穿他的奸诈,将他处死。唉,治理国家的人啊,一定要小心别被奸邪小人蒙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