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忠,字仲晦,一开始叫刘侃,后来信佛了,又叫刘子聪,直到当官后才改名叫刘秉忠。他祖上是瑞州人,后来搬到邢州去了。元太祖十五年,木华黎攻占了邢州,在那儿设立了元帅府,他爹刘润被任命为都统,事情结束后又改任州录事,后来又当过巨鹿县和内丘县的提领。
刘秉忠长得人高马大,气质超群,志向远大,性格又比较洒脱。八岁上学,每天能背诵几百字。十七岁的时候,他在节度使府当小吏,心里一直很不痛快。有一天,他猛地把笔一扔,叹了口气说:“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读书人,我却只能当个小官吏!大丈夫要是没遇到好机会,就应该隐居起来,好好追求自己的理想!”说完,他就辞了职,跑到武安山里隐居去了。过了很久,天宁寺的和尚虚照邀请他当自己的弟子,让他负责管理寺里的文书,后来他又去了云中,住在南堂寺。
忽必烈还在当皇子的时候,有个和尚叫海云被召进宫,路过云中,听说刘秉忠学识渊博,才艺超群,就邀请他一起进京。见了忽必烈之后,刘秉忠的回答让忽必烈很满意,忽必烈经常向他请教问题。刘秉忠读书涉猎广泛,尤其精通《易经》和邵雍的《经世书》,天文地理、历法、六壬遁甲这些,他都非常精通。忽必烈非常喜欢他,海云和尚回去了,刘秉忠就留在了忽必烈的府邸。几年后,他父亲去世了,忽必烈赏赐给他一百两黄金,还派人送他回邢州奔丧。刘秉忠以前母亲去世的时候,悲痛欲绝,瘦得皮包骨头,穿着一件破旧的皮袄三年都没换。这次父亲去世,虽然他信奉佛教,但悲伤程度到了极点,跟那些按照传统仪式办丧事的人没什么两样。守孝期满后,他又被召回和林,给忽必烈上书说:
典章、礼乐、法度、三纲五常这些治国之道,从尧舜时代就有了,夏商周三代沿用,春秋五霸也借鉴运用。从汉朝开始,到五代结束,一千三百多年里,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汉文帝、景帝、光武帝,还有唐太宗、玄宗五位皇帝,可惜玄宗最后还是没能善终。 不过,国家兴衰,既有天命,也取决于人。老天爷生了成吉思汗,他带兵打仗,没几年就统一了天下。他虽然勤劳辛苦,却把江山留给了子孙。我听说过一句话:“打天下靠的是武力,治天下可不能只靠武力。” 当年武王是哥哥,周公是弟弟。周公一心为国家着想,日夜操劳,每解决一件事就安心等待天亮,这才保住了周朝八百多年的江山,这都是周公的功劳啊!现在皇帝是哥哥,大王是弟弟,希望大王能效仿周公的做法,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
君主最主要的职责,在朝中是任用好宰相,在外是任用好将领,内外配合好,这是国家最紧要的事。可是天下这么大,一个人管不过来,事情那么多,一个人也看不清。应该挑选开国功臣的后代,分派到京师、府、州、郡去担任监察官,监督旧官吏遵守法令,再派按察官进行监督,治理有方的就提拔,治理不好的就罢免,这样才能让有才能的人脱颖而出。
全国户口超过百万,自从忽都那演断事之后,赋税徭役非常重,再加上军队调动,使臣往来,官员敲诈勒索,老百姓实在承受不了,所以纷纷逃亡。应该比以前减半,或者减去三分之一,根据现在的人口来确定赋税,把逃亡的人招回来,让他们重新安家立业,然后再重新确定赋税。官职等级制度混乱,清廉的官员不升迁,贪污腐败的官员不处罚,应该参照古代的制度,确定百官的爵位、俸禄和仪仗,让他们衣食无忧,体面光荣。如果官员侵犯百姓利益,就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处罚他们。赏罚是君主的权力,执行命令是臣子的职责。现在百官都自行其是,赏罚生死,都由自己说了算,应该严加管制。
老百姓大多没受过教育,现在关在监狱里的犯人,应该大赦释放,然后公开颁布法令,让他们知道敬畏法律,这样犯法的人自然就会少了。法令制定好了,也不宜太多,可以参照大朝的旧例,增加一些对老百姓有用的条款,十来条就够了。法令颁布之后,那些罪不至死的,都要经过审查后再判决;判处死刑的,要再次奏报皇帝后才能执行,这样就不会冤枉好人。
皇帝把天下当成自己的家,老百姓都是他的子民,国家不应该从老百姓身上索取过多,老百姓也不应该从国家索取过多,国家和老百姓应该像鱼和水一样互相依存。国家设立府库和粮仓,也是为了帮助老百姓;老百姓经商办产业,也是为了充实国家。现在应该好好盘算一下官民之间欠的债务,如果是确实应该差役借贷的,就按照合罕皇帝的圣旨,本金加一倍利息,官府要还给老百姓。凡是赔偿那些无名无实的欠条,以及已经还清本金的,一律赦免。
纳粮的地方离粮仓太远,十份粮食有一份在路上就损坏了,应该就近送粮,方便一些。驿站和州城里的吃喝用度太奢侈浪费了,应该计算一下费用,按标准发放。关口、市场、渡口、桥梁的正税是十五取一,应该沿用旧制,禁止乱收费,减轻税收,让老百姓得益。仓库里的损耗太大了,应该统一权衡度量衡,让每一分每一厘,每一寸每一尺都公平公正,以此来建立诚信,杜绝欺诈。金银的开采,淘沙炼石,非常不容易,却用来装饰皮革涂抹石头,只图一时的华丽,最后却变成废物,太可惜了,应该禁止这种做法。除了皇族、功臣和高级官员的服装有定制外,其他人不得僭越。现在地广人稀,赋税繁重,老百姓生活都难以维持,哪有力气耕种来发展产业呢?应该派两名劝农官,带领全国老百姓务农桑蚕,发展产业。
古时候的学校和书院从未废弃,现在虽然郡县也有学校,但都不是官府设立的,应该恢复旧制,修建三所学校,教书先生以经义为主要课程,词赋、论策次之,科举制度的设立,已经奉行了合罕皇帝的圣旨,所以很容易实行。开设学校,应该选择开国功臣的后代入学,选拔优秀人才加以任用。
关西、河南那地方地广人稀,土地肥沃,本来是养马的好地方,可现在荒废了没人管,应该设立官职招揽百姓回来耕种,几年后就能恢复生机,又能供应军马所需,这可是国家的大事。现在朝廷收取盐铁等各种税赋,管着商贾买卖,酒醋等各种商品的交易,虽然说是为了增加国库收入,但即使真的能增加收入,不够的部分还是要从百姓身上刮,这已经不算轻了。奥鲁合蛮居然还请求把原来的税收翻倍,常常从老百姓身上狠狠地搜刮。各种税收一起上,老百姓根本活不下去,应该恢复以前的税收标准,或者减轻一些,把繁琐的税目去掉,只收主要的税,别让那些贪官污吏坑害百姓,祸害国家。那些孤儿寡母、残疾老人,应该设立专门的养老院,给他们提供衣食住行。使臣到地方上办事,应该给他们安排住处,不能让他们住在官衙或者老百姓家里。
孔子是历代帝王的老师,他制定的规矩影响了后世几千年,现在孔庙和学校虽然破败了,但还有一些保存下来,应该命令各州郡祭祀孔子,举行祭祀仪式,就像以前一样。现在礼乐崩坏,应该重新启用太常寺的旧人,教导后学,让礼乐制度恢复,人才辈出,这才是太平盛世的根基,王道的根本。现在国家疆域辽阔,虽然是成吉思汗的英明神武带来的,也是上天保佑的结果,应该寻找有学问的儒生,遵循旧制,祭祀天地神灵,使天地之气和谐,顺应自然规律。
我看到现在用的历法,日月食的推算常常有误差,听说司天台已经制定了新的历法,但还没开始实行,应该趁着新皇帝登基,颁布新历法,改元,让京城各府州郡都安装新的计时器,让老百姓知道时间。国家灭亡了,历史却留存下来,这是古来的常理,应该修撰《金史》,让一代君臣的事业流传后世。国家这么大,从千千万万的人中选拔一部分人,来供养那些有学问的、没有其他营生的人,让他们不至于贫困。如果他们自己有营生,就按规定纳税,其他的杂税就全部免除,让他们自食其力,这是国家培养人才、激励士气的重要举措。明君用人,就像优秀的工匠使用木材一样,根据木材的大小长短,用尺子、墨线来加工。孔子说:“君子不能被小事所束缚,却能承担大事;小人不能承担大事,却能被小事所束缚。”大概是因为君子胸怀广阔,不能事事都顾及到;小人眼光狭隘,不能与君子相比。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才能取得成功。
君子不应该因为别人的话就否定这个人,也不应该因为这个人就否定他的话,畅通言路才能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天地这么大,日月这么光明,有时候也会被遮挡,遮挡天日的是云雾,遮挡人明智的是私欲和谄媚的言论。普通人有私欲就会蒙蔽自己的心,君主有私欲就会蒙蔽天下,所以应该选拔正直的谏官,在事情还没发生之前就劝谏,在事情最隐秘的时候就防范。 君子的心只想着道义,小人的心只想着利益,君子当权可以容纳小人,小人得势一定会排挤君子,这一点必须分辨清楚。孔子说“远离谄媚的人”,又说“憎恶那些巧舌如簧、败坏国家的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那些说有利可图的人很多,他们不是为了国家利益,而是想残害百姓来谋取私利,应该把全国的矿冶交给各地的税务部门管理,统一价格,其余那些说有利可图的人,全部罢免。古代治理国家讲究平均分配民间的财产,自从废除了井田制而变成阡陌之后,后世就再也不能恢复了。现在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应该禁止当官的在位者侵占百姓的利益,禁止商人与百姓交易时欺诈压榨,这才是国家的真正利益。
关于杖刑的制度,应该参考古今的规定,制定一个统一的法规,让大家不敢逾越,禁止私设监狱和使用鞭背的刑罚,以彰显爱民的德政。设立朝堂来统管百官,划分部门来处理各种事务,从京城到府州县,所有与百姓相关的职务都要齐全,上层纪纲严明,下层法令执行到位,天下就能不费吹灰之力而治理好了。
世祖看了他的奏章很欣赏,等到即位后,很多都执行了。秉忠又说:“邢州以前有一万多户人家,自从战争以来,不到几百户了,人口日益减少。如果能找到像真定府的张耕、洺水县的刘肃那样好的地方官来治理,还是可以恢复的。” 世祖就让张耕担任邢州安抚使,刘肃担任安抚副使,因此流民都重新开始耕作,户口也逐渐增加了。宪宗三年,秉忠跟随世祖征讨大理,总是用天地爱护生灵的道理劝诫世祖,所以攻下城池的那天,没有滥杀一人。在征讨宋朝时,他又劝诫世祖,所到之处,救活的人数不胜数。
1264年,忽必烈登基当皇帝,就问张秉忠治理天下的大道理和养活百姓的好办法。张秉忠秉持忠诚,参考祖宗留下来的旧制度,又结合古代一些适合现在的制度,一条一条地向忽必烈汇报。然后忽必烈下令改元,设立中书省和宣抚司,金朝旧臣和隐居山林的能人志士都被启用,国家面貌焕然一新。张秉忠虽然在皇帝身边做事,却依然穿着旧衣服,当时人们都叫他“聪书记”。
1265年,翰林学士承旨王鹗上奏说:“张秉忠长期侍奉在藩邸,时间很长了,参与过很多重要的密谋,制定过很多关系到国家大事的计划,忠诚勤劳,功劳很大,应该受到褒奖。现在皇上登基,一切都要焕然一新,可张秉忠还穿着旧衣服,官职也不高,这很不合适,应该给他升官,给他更好的待遇。”奏章呈上去后,当天张秉忠就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皇上还把翰林侍读学士窦默的女儿嫁给他,赐给他奉先坊的宅子,还给他配了少府宫籍监户。张秉忠接受任命后,把天下大事都放在心上,事无巨细,凡是关系到国家大事的,他都敢说,皇上也都能听进去,皇上对他的宠信和任用也越来越重。平时皇上闲暇的时候和他聊天,张秉忠就经常推荐一些人才给皇上,他推荐的人后来都成了著名的官员。
一开始,皇上让张秉忠去桓州滦河以北勘察地形,在龙冈建城,三年就完成了,取名开平府。后来升格为上都,而把燕京定为中都。四年后,皇上又让张秉忠修建中都城,开始建造宗庙和宫殿。八年后,张秉忠奏请把国号定为大元,并且把中都改名为大都。其他的像颁布服装制度、制定朝仪、发放俸禄、确定官制等等,都是张秉忠提出来的,成为一代的定制。皇上曾经问张秉忠关于钱币制度的事,张秉忠回答说:“铜钱用于流通,纸币用于储备。国家刚刚在北方兴起,应该用纸币,子孙后代都应该沿用。如果用铜钱,天下将不安宁。”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后来武宗铸造铜钱,很快就废除了。惠宗又铸造铜钱,结果天下最终亡于盗贼。果然应验了张秉忠的预言。
十一年前,他跟着皇帝去了上都,那地方有座南屏山,他在那儿盖了间精致的小屋住下。到了秋天八月,秉忠大人毫无病痛,端端正正地坐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皇帝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震惊和悲伤,对大臣们说:“秉忠侍奉朕三十多年,做事小心谨慎,从不畏惧艰难险阻,说话从不隐瞒实情。他精通阴阳术数,预测事情就像符咒一样准确,只有朕知道,其他人根本不知道。” 皇帝还特地拿出内库的钱,给他置办棺材下葬,并派礼部侍郎赵秉温护送他的灵柩回大都安葬。十二年后,皇帝追赠他太傅的官职,封他为赵国公,谥号文贞。到了成宗皇帝时期,又追赠他“推诚协谋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谥号改为文正。到了仁宗皇帝时期,更是追封他为常山王。
秉忠从小就爱学习,直到老年也从未间断。即使位高权重,他也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吃素斋,过着清淡的日子,和以前没什么两样。他自己给自己取了个雅号叫“藏春散人”。他经常通过吟诗来抒发情怀,他的诗歌风格清雅闲淡,和他的人品一样,他留下了十卷文集。他膝下无子,后来由他的弟弟秉恕的儿子兰璋继承了他的香火。
秉忠的弟弟秉恕,字长卿,也很喜欢读书,还师从刘肃学习《易经》。秉忠侍奉世祖皇帝的时候,总是主动推荐人才,但他唯独没有推荐自己的弟弟秉恕,因为怕别人说他徇私。这件事被身边的人告诉了皇帝,皇帝就召见了秉恕,于是兄弟俩一起侍奉在世祖皇帝身边。有一次,世祖皇帝赏赐秉忠一千两白金,秉忠推辞说:“我本是山野之人,侥幸得到皇帝的赏识,衣食住行都由朝廷供给,这些金子对我来说没什么用处。”世祖皇帝说:“难道你没有亲戚朋友可以赠送吗?”秉忠还是不肯接受,最后只好收下,然后把这些钱分给了亲朋好友,其中给了秉恕二百两。秉恕说:“兄长多年来辛劳付出,理应得到这份赏赐。我秉恕没有功劳,怎么敢接受这份恩典呢!”最终,秉恕还是没有接受这笔钱。
1264年,张文谦被提升为礼部侍郎兼邢州安抚副使。第二年,皇上赏赐给他金符,他又升迁为吏部侍郎。1266年,邢州升格为顺德府,皇上又赐给他金虎符,让他担任顺德路安抚使。到了1264年,他被改任为嘉议大夫,先后担任彰德、怀孟、淄莱、顺天、太原五路总管。在淄莱府的时候,有六个死囚,案件已经审理完毕,准备执行死刑了,但他觉得其中有疑点,仔细复查,查明真相,最终这六个人免于一死。后来,他被召回朝廷,担任礼部尚书。之后他又外放担任淮西宣慰使,期间还兼任过湖州、平阳两路总管。平阳地区发生饥荒,他立即打开粮仓赈济灾民,救活了许多人。他60岁的时候在任上去世,朝廷追赠他礼部尚书的官职,谥号“文定”。
张文谦,字仲卿,是邢州沙河人。他父亲张英,是金朝邢州军资库的官员。张文谦从小聪明伶俐,和刘秉忠是同学。后来他想学习处理政务,他父亲叫住他,责备了他。张文谦解释说:“我靠父母养活,心里总觉得不安,所以才想学习这些。现在我听从您的吩咐了,想改行学习儒学。”于是他就专心致志地学习儒家经典。元太宗十年的科举考试中,张文谦考中了,免除了他家里的徭役。
忽必烈还在藩邸的时候,分得了邢州的土地。刘秉忠向忽必烈推荐张文谦,说他很有才能。忽必烈召见了他,张文谦的回答让忽必烈很满意,于是让他掌管王府的文书,对他越来越信任。邢州刚开始分给两千户给有功的臣子做食邑,每年都派人去监督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层出不穷,百姓苦不堪言,很多人向王府告状。张文谦和刘秉忠一起向忽必烈建议说:“现在百姓生活困苦,邢州的情况最为严重。为什么不选择合适的人去治理邢州,考核他们的政绩,让其他地方学习他们的经验,这样天下百姓都能享受到您的恩泽呢?”忽必烈采纳了他们的建议,选派张耕担任安抚使,刘肃和李简担任副使前往邢州。这三个人齐心协力治理邢州,流亡的人口都回来了,户口增加了数倍。从此,忽必烈更加重视儒士,委以重任,而这一切的开端,都源于张文谦的建议。
元世祖打大理国,大理国的丞相高祥拒绝了元世祖的命令,还杀了送信的人逃跑了。元世祖很生气,打算屠城。这时,王文谦和秉忠、姚枢一起劝说世祖说:“杀使者拒绝命令的是高祥,不是老百姓的错,请您饶恕他们吧!” 多亏了他们,大理城的老百姓才保住了性命。
后来,元世祖攻打南宋,王文谦和秉忠又劝他说:“皇上带兵打仗,应该以征伐为主,而不是嗜杀成性,要公平对待所有人,不能滥杀无辜。” 元世祖说:“我答应你们,会记住你们的话。” 等到大军进入宋境后,元世祖就命令将领们不准乱杀人,不准烧毁老百姓的房屋,抓到的俘虏都要放了。
中统元年,元世祖登基,设立中书省,首先任命王文统为平章政事,王文谦为左丞。王文统这个人平时就比较嫉妒别人有才能,跟王文谦议事的时候,总是处处刁难,俩人意见不合。王文谦干脆请求离开朝廷,皇上就让他以本官的身份去大名等路宣抚司办事。临走前,王文谦对王文统说:“老百姓受苦已经很久了,现在又遇上大旱,如果不减少赋税,怎么才能让他们看到希望呢?” 王文统说:“皇上刚即位,国家开支全靠赋税,如果减少赋税,拿什么来维持国家运转呢?” 王文谦说:“百姓富足了,皇上还能缺钱吗?等到风调雨顺的时候再收税也不迟啊!” 于是,王文谦就减免了十分之四的常赋和十分之一的商酒税。第二年春天,王文谦回朝,又留在朝廷里做官。第三年,阿合马掌管左右部的财政大权,想奏请财政事务不用经过中书省,朝廷大臣们为此进行讨论。王文谦说:“分管财政,古时候就有这个制度,中书省不参与财政事务,这是不合理的。如果中书省不管财政,那皇上岂不是要亲自处理这些事情吗?” 皇帝说:“仲卿(王文谦的字)说得对!”
元朝至元元年,朝廷任命文谦担任中书左丞,负责管理西夏中兴等路。那里的羌族人民本来很粗鄙落后。文谦找到被俘虏的五六个蜀地人,让他们学习管理事务。没过多久,当地账簿就有了规范,羌族子弟也开始读书识字,风俗习惯有了很大改变。他还疏通了唐朝和汉朝时期开凿的两条水渠,灌溉了十几万顷土地,百姓都从中受益。
三年后,文谦回朝述职。当时一些权贵人家声称拥有几千户人家,把应该服劳役的人当作私人奴隶,这件事讨论了很久都没结果。文谦说:“就以乙未年的户籍为准,那些还没登记在册的奴隶,可以还给那些权贵人家;其余的良民,根本就没有做奴隶的道理!” 就这样,问题解决了。四年六月,文谦被免去执政的职务,降职为参知政事。
五年,淄州有个妖人胡王蛊惑人心,事情败露后,逮捕了一百多人。丞相安童采纳了文谦的建议上奏说:“老百姓愚昧无知,被他欺骗诱导,处死首犯就够了。”皇上立即命令文谦前去审理此案,结果只有三个人被处死,其余的人都释放了。
七年二月,朝廷设立司农司,文谦兼任司农卿。同年十二月,司农司改名为大司农司,文谦再次被任命为大司农卿。他上奏朝廷,建议在各地设立劝农司,巡行各地进行农业生产指导,请求开垦皇家田地,并举行祭祀先农先蚕的仪式。“劝课农桑”这四个字,真是体现了他的为民之心。他还和窦默一起请求设立国子学,皇上批准了,并任命许衡为国子祭酒,挑选贵族子弟在那里学习。
当时,阿合马想把民间铁器没收,高价卖给老百姓;并在东平、大名设立行户部,负责制造纸币;各地的转运司贪污腐败,危害百姓。文谦都一一在皇帝面前极力陈述,请求罢免他们。十三年,文谦升任御史中丞。阿合马担心文谦揭发他的罪行,就奏请罢免各地按察司,以此来警告台臣。文谦则上奏请求恢复按察司。但他知道自己被奸臣忌恨,于是极力请求离职。恰逢朝廷要修订新的历法,于是朝廷授予文谦昭文馆大学士的职位,让他主管太史院,负责修历法的事宜。
十九年,文谦再次被任命为枢密副使。他首先提出整顿军政,裁减冗员,挑选精兵强将,并优待将士家属,但还没来得及实施,就在二十年三月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七岁。
文谦啊,年轻的时候就跟着刘秉忠学习,对算命看相那些东西研究得很透彻,后来又跟许衡交往,尤其精通儒家义理。他为人刚正不阿,为人处世简洁稳重,经常得罪那些权贵,但他根本不在乎。元朝中统年间,国子监培养人才的事儿,农田水利那些民生工程,还有天文台预测节气这些,凡是文谦参与规划的,都成了后世沿用的好制度。元成宗继位后,追赠他光禄大夫、大司徒的官职,谥号忠宣。后来又不断追赠他推诚同德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这些荣誉称号,还追封他为魏国公。他有两个儿子。
他大儿子叫晏,曾经在元裕宗当太子的时候侍奉他,担任府正司丞。世祖皇帝宴请功臣子弟的时候,选他当了刑部郎中,后来一路升迁,做到大司农丞。元成宗即位后,还让他讲解经史子集,提升为集贤侍读学士、参议枢密院事。后来又升迁为大学士、枢密判官,之后外放担任陕西行台御史中丞。去世后,追赠他陕西行省平章政事,追封魏国公,谥号文靖。他二儿子叫杲,在仪司当差,是个进使。
窦默,字子声,一开始叫窦杰,字汉卿,是广平府肥乡县人。他从小就努力学习,比一般孩子要强得多。金兵攻打金朝的时候,窦默和另外三十个人一起被俘虏了,只有他一个人逃了出来,一路南下渡过黄河。有个医生王翁把女儿嫁给了他,让他学习医术。后来他又辗转到了蔡州,遇到了名医李浩,李浩教他铜人针灸法。金主迁都蔡州后,窦默担心战乱马上就要来了,又逃到了德安。德安县令谢宪的儿子把伊洛学派那些关于性理的书给了他,他的学问进步很快。正好中书省的杨惟中在招募儒、道、释三教的学者,窦默就北上回到了家乡,隐居在大名府,和姚枢、许衡一起讲学,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话说当年元世祖还是皇子的时候,就派人去请许衡。许衡为了低调,就偷偷改了名字,躲躲藏藏的。使者只好通过他的朋友找到他,许衡没办法,只好答应了皇子的邀请。
到了之后,世祖问他治国之道是什么。许衡就回答说:“三纲五常”。世祖听了很高兴,说:“人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呢?要是丢了这个,就没办法在世上立足了。”许衡接着又说:“当皇帝最重要的,就是诚心正意,只要皇帝的心正了,朝廷上下都会跟着正。” 那天,世祖足足召见了许衡三次,每次谈话都非常满意,从此对许衡非常尊敬,还把他留在身边,不让他离开。
世祖还问许衡现在谁懂得治国之道,许衡推荐了姚枢。世祖马上就召见了姚枢。没过多久,世祖又让自己的儿子真金去拜许衡为师,还赏赐给他一个玉带钩,并对许衡说:“这是宫里以前的东西,您老人家戴着正好,而且让真金看见它,就像看见我一样。” 许衡在宫里待了很久,后来请求回南方老家。世祖就下令在大名府和顺德府给他赏赐田宅,并且每年都派官府送去衣物。
皇上登基后,把我叫到上都,问我:“我想找个像唐朝魏征那样的人,有吗?” 我沉默了一下,回答说:“敢于直言进谏,刚正不屈,那许衡就是这样的人;有远见卓识,具备宰相才能的,那就是史天泽。” 史天泽当时在河南做宣抚使,皇上立刻召见他,任命他为右丞相,而我也被任命为翰林侍讲学士。
当时刚建立中书省,平章政事王文统很受皇上信任,我便上书给皇上说:“我侍奉陛下十多年了,多次被您询问,参与您的决策,我知道您非常渴望治理好国家,一直想着为百姓谋福利,安定社稷。以前先帝在位的时候,奸臣檀权掌握着全国的财政大权,搜刮民脂民膏,进贡奇珍异宝,弄得花里胡哨的,只为了讨好皇上。他拉帮结派,挑拨离间,都是这帮人干的。这些坏家伙当道,您才没办法完全实现您的初衷。现在您顺应天意,登上了皇位,天下百姓都欢欣鼓舞,盼望着盛世到来。但是要治理好天下,必须任用正直的人才,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小人,他们的说法根本无法稳定国家根本,为子孙后代留下长久的基业。那些为了讨好皇上而献媚邀宠的人,不能让他们得逞就行了。至于那些揣摩圣意,用利害关系来影响皇上的人,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排挤贤才,独揽大权,这就像苏秦、张仪那样的奸臣,希望陛下能仔细辨别。我希望陛下另选一些正直贤明的人,委以重任,这样天下就万幸了。”
有一天,窦默和王鹗、姚枢一起在皇帝面前,当着文统的面直接批评他说:“这个人学问不正,在相位上待了这么久,一定会祸害天下!” 皇帝问:“那你说谁可以当宰相?” 窦默说:“依我看,没有人比得上许衡。” 皇帝不高兴,就打发他走了。文统心里很忌恨窦默,就请求皇帝任命窦默为太子太傅,窦默拒绝了,说:“太子的名号还没确定,我不敢先接受太傅的职位。” 后来,他又被任命为翰林侍讲学士,这些事都记载在《许衡传》里。没过多久,窦默就以生病为由辞官回家了。
等到文统被处死后,皇帝想起窦默以前说过的话,对身边的近臣说:“以前说王文统不能用的,只有窦汉卿一个人,如果当时再多一两个人这么说,我怎么会不考虑呢?” 于是皇帝召回窦默,赐给他京城里的房子,命令有关部门每月给他发放俸禄,国家有重要的事情,就常常去请教他。
窦默和王磐等人建议把翰林院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专门负责蒙古文字,由翰林学士承旨撒的迷底里负责;另一部分兼管国史院,继续负责修撰国史、起草诏书、当顾问,由翰林学士承旨兼修起居注和礼霍孙负责。窦默还说:“夏商周三代之所以风俗淳厚,国祚绵长,都是因为他们重视教育和培养人才。现在应该建立国子监,广泛挑选贵族子弟来教育他们,以此来树立教化的根本。” 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
有一次,窦默和刘秉忠、姚枢、刘肃、商挺一起侍奉皇帝,窦默说:“您如果做错了事,臣下应该直接劝谏,君臣之间坦诚相待,这是古代所推崇的。现在却不是这样,您说行我就说行,您说不就不行,这不是好的政治。” 第二天,窦默又在皇帝的帐篷里侍奉他,结果猎人在打猎时丢失了一只猎鹰,皇帝很生气,身边的侍从们都说应该处罚猎人,皇帝讨厌他们这种迎合讨好的行为,就下令杖责了他们,而猎人的事则不了了之。 等那些侍从退下后,刘秉忠等人向窦默祝贺说:“如果不是您,皇帝怎么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
1275年,窦默八十岁了,朝中大臣都去给他祝寿。皇帝听说后,拱手说:“这些人都是贤才啊,可惜都老了。真希望我能向老天爷求情,让他们永远为我效力,一起治理天下。”说完,皇帝怅然若失了好一会儿。虽然窦默已经不再处理政务了,但皇帝经常派宦官送去珍宝和各种器物问候他。1278年,窦默被加封为昭文馆大学士,去世时享年八十五岁。皇帝非常悲痛,追赠了他许多荣誉和赏赐,太子还送了二千贯钱,并下令有关部门护送他的灵柩回乡安葬。
窦默为人性格随和,平时从不评价别人是非,和人相处总是温和儒雅的样子。但是,一旦涉及国家大事,他就会直言进谏,毫不留情,人们都说汲黯也比不上他。皇帝曾经对侍臣说:“我寻找贤才三十年,只找到了窦汉卿和李俊民两个人。”他还说:“如果能把窦汉卿的品德和姚公茂的才能结合在一起,那才算得上是完美的人啊!”后来,窦默又追赠太师,封魏国公,谥号文正。
他的儿子窦履,官至中书左丞、集贤大学士,为人正直,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秀品质。窦履去世后,留下一个遗腹子被遗弃在外。集贤大学士王约上奏说应该把孩子收养,让他继承窦家的香火。皇帝下令窦家收养了这个孩子。
姚枢,字公茂,老家是柳州,后来搬到河南洛阳。他年轻的时候特别努力学习,读书到半夜都不停,他妈妈怕他累坏了,就堵上窗户不让他看到烛光,等快到三更天才睡觉。金朝灭亡的时候,有个叫宋九嘉的翰林学士特别有名,他一看到姚枢就说这小子将来能辅佐皇帝。
后来,元太宗选了十八个儒生到长春宫教书,让杨惟中监督,姚枢跟杨惟中以前就认识,所以就跟着去了。五年后,杨惟中带着姚枢去和林见元太宗,皇帝非常器重他。元朝大军南下的时候,皇帝下令让姚枢跟着杨惟中在军中寻找儒家、道家、佛教和医卜方面的人才。到了德安府,他们找到了著名的儒学家赵复,这才有机会看到程颐和朱熹的书。
十三年后,姚枢被赐予金符,任命为燕京行台郎中。当时行台的官员牙鲁瓦赤贪污受贿成风,姚枢因为是幕僚长,也分到了一些好处,但他全都拒绝了,然后就辞官不干了。他带着家人来到徽州的苏门山,在那里建了一座庙,供奉孔子以及宋代儒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司马光等。他还刻印儒家经典,方便学者学习。
许衡当时在魏州,特意跑到苏门山去抄录程颐和朱熹的著作带回去,他对他的学生说:“我以前教你们的那些东西都不对,现在我才算是听到真正的学术了。”
话说当年世祖还是皇子的时候,就派人去请赵枢来,见了面特别高兴,把他当贵宾一样对待。世祖问赵枢治国之道,赵枢就写了几千字的奏疏给他。首先,他讲了治理国家、安定天下的根本大法,归纳成八个方面:修身、力学、尊贤、亲亲、畏天、爱民、好善、远佞。
接下来,赵枢又列举了当时社会上的三十个弊端,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比如,他说要设立省部,让各种政务都走一条渠道;要广开进仕之路,起用被埋没的人才,慎重选拔官员,淘汰冗员,这样就不会只看重世袭爵位,而真正的人才才能脱颖而出;要规范俸禄制度,这样贪污腐败就能减少,公平公正就能实现;要制定完善的法律,认真审理案件,这样生杀大权就不会掌握在诸侯手里;要设立监察机构,明确奖惩制度,这样就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官员的善恶行为;要减少赋税征收,这样地方势力就不会横征暴敛;要简化驿站传递,这样州郡就不会因为供给驿站而劳民伤财;要兴办学校,推崇经学,表彰孝子节妇,以此培养人才,淳化民风,弘扬教化;要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减少徭役,禁止游手好闲,这样就能减轻百姓负担,防止他们投机取巧;要整顿军务,让老百姓免受军队频繁调动的扰乱;要救济贫困,安抚孤寡,让那些无依无靠的人得到照顾;要推广屯田制,以巩固边防;要疏通漕运,以供应京都的粮食;要禁止高利贷,防止奸商欺压百姓;要广积储备,恢复常平仓,以应对灾荒;要设立平准机构,以调节物价;要堵塞权贵谋利的门路;要禁止互相告发,以减少诉讼。 这些措施各有侧重,详略得当。
世祖对赵枢的建议非常赞赏,采纳了他的意见。
皇上(宪宗)登基后,下令所有赤老温山以南的军队和百姓都归世祖管辖。世祖接到圣旨后,就摆宴招待大臣们。酒席散了,世祖叫人把枢叫来,问他:“刚才大家都来祝贺,就你一个人闷闷不乐,这是怎么回事?”枢回答说:“现在咱们国家的土地面积,人口数量,还有赋税收入,都比汉朝时期多得多,对吧?军队和百姓都归我管,皇上还管什么?以后要是朝臣们追究起来,皇上肯定会后悔,把这些都收回去。不如就只管着军队,至于军队的吃喝用度,就从有关部门要,然后向上级汇报就行了。”世祖一听,恍然大悟,说:“这事儿我真没想到。”枢又建议在汴州设立屯田经略司,以此来图谋宋朝;在卫州设立都运司,负责把粮食运到河南。世祖都同意了他的建议。宪宗皇帝大规模封赏同姓宗亲,并让世祖在南京和关中二地选一个封地,枢说:“南京地势低洼,水源浅薄,不如关中,自古以来就是富庶之地。”于是,世祖选择了关中。
宪宗二年夏天,世祖带兵去征讨大理国。到了曲先脑儿的地方,晚上设宴,枢就说起了宋朝的曹彬攻打南唐时,一个都没杀,而且市场秩序井然。第二天,世祖骑在马上大声说:“你昨天说曹彬没杀一个人,我也能做到!”枢赶紧祝贺说:“皇上您仁慈明智,百姓真是有福了!”第二年,大军攻入大理,世祖命令枢把布撕开做成旗帜,写上“不杀”的命令,张贴在城里,所以大理百姓都保全了性命。六年后,宪宗派阿蓝答儿在关中设立一个机构,用一百四十二条罪名来审查经略宣抚司的官员,甚至连商人也要查,还说:“等审查结束那天,只有刘黑马和史天泽的罪行上报,其余的全部处死!”世祖听到这个消息很不高兴,枢说:“皇上是君主,也是世祖的兄长;大王是皇弟,也是臣子。这事儿不好较真,不如让王府的妃嫔主动归顺朝廷,这样怀疑也就消除了。”世祖起初不同意,但想了几天后,对枢说:“听你的,听你的。”当时宪宗在河西,听到这个消息后不信,说:“他这是有二心,故意装出来的。”等到世祖见到宪宗,两人抱头痛哭,最后什么都没解释就结束了,宪宗也因此罢免了那个审查机构。
元世祖登基后,设立了十个宣抚使,负责管理地方。但是,东平路宣抚使严忠济这个人太强势了,不好管。于是,皇帝就派枢密使去东平。枢密使到了东平后,立马设立了劝农司和检察司来监督严忠济,平均分配赋税徭役,还把铁官给撤销了。严忠济这下也不敢造次了。
中统三年,皇帝要封枢密使为太子太师,但他推辞了,最后改任大司农。 枢密使上奏说:“以前孔子五十一代孙元措继承了衍圣公的爵位,死后,他的儿子和族人为了继承爵位打官司,打到了藩王那里。皇帝说:‘让他先好好学习,等有德才了,朕再给他官做。’ 另外,曲阜有太常雅乐,宪宗皇帝还派东平的官员把乐工和祭祀用的器物、衣服送到日月山,皇帝亲自观看,还特意嘱咐东平的官员要及时补充人员,不能中断学习和演奏。 现在陛下您也体恤圣贤之后和普通百姓一样,已经下令让杨庸挑选孔、颜、孟三家的优秀子弟进行教育,我希望您能正式任命杨庸为教官,这样才能体现国家培养人才的美好愿望。王镛精通古代典章制度,应该让他负责提举礼乐,这样才能防止礼乐制度的衰败。” 皇帝都同意了他的建议。
皇上召我去中书省商量事情,顺便让我参与修订条格,还特意跟我说:“姚枢辞去台司的职务,朕非常高兴。省里的各种事务,需要一两个老成持重的人一起出谋划策,你可以和尚书刘肃一起,尽心尽力去做,有什么想法尽管提。”条格修订完成后,我和丞相史天泽一起向皇上奏报。
李璮叛乱了,皇上问我:“你认为李璮会怎么行动?”我回答说:“如果李璮趁着我们北征的机会,从海边攻打燕京,封锁居庸关,制造恐慌,这是上策;如果他跟南宋联合,坚守不出,不断骚扰边境,让我们疲于奔命,这是中策;如果他出兵济南,等待山东诸侯响应,那他就很容易被我们擒获。”皇上问:“现在这贼子会采取什么策略?”我说:“他会选择下策。”
早些时候,皇上曾经讨论天下人才,说到王文统这个人,我说:“这个人学问不精,靠游说拉拢诸侯,将来一定会造反。”现在果然应验了,王文统和李璮密谋,最终被处死了。这时,回回人趁机上奏说:“回回人虽然偷盗国家钱财,但不像那些读书人敢于叛乱。”皇上说:“以前姚公茂就说过王文统一定会造反,窦汉卿也多次揭露他的奸诈行为,难道读书人就都是反贼吗!” 但是,其实王文统能当上相,是商挺推荐的。现在费寅告发商挺是王文统的羽翼,还举荐陕西行省部事赵良弼作证,于是商挺被囚禁在上都,赵良弼也被关进了监狱。
正巧这时,要派阿脱去成都担任枢密院的事务,需要省里的官员推荐副枢密使的人选。大家推荐商挺和赵良弼,请求皇上宽恕他们之前的罪过,重用他们。皇上于是赦免了赵良弼,任命他为行省副使。至元三年,我在西京、平阳、太原等地担任行省事。
四年后,他被任命为中书左丞。上任后,他上奏建议废除世袭官职,改设地方长官。有人说中书省政事搞得一团糟,皇上龙颜大怒,大臣们都吓得不轻,不知道要怎么承担责任。这时,枢密使站出来说道:“太祖皇帝开创基业,超越前代,治理国家的时间还很短,后来几朝,官吏贪污腐败,刑罚滥用,百姓困苦,国库空虚。陛下天生仁慈圣明,从您还是皇子的时候起,就研读圣贤典籍,广泛咨询老臣名士的意见,每天都学习治国之道。像邢州、河南、陕西这些治理得最糟糕的地方,您都设立了安抚使、经略使、宣抚使三个机构,发放俸禄以鼓励他们廉洁奉公,清除积弊以整顿吏治,劝导百姓务农桑蚕以增加财富。不到三年时间,这些地方就有了很大的改观,被称为大治。各地的百姓都盼着陛下拯救他们,就像孩子盼望母亲一样。先帝驾崩后,国家面临诸多困难,上天降下您这位圣明之君,继承大统。您沿用历代的制度,在朝廷内部设立各部,在地方设立监司机构。从中统年间至今,已经五六年了,外有侵略,内有叛乱,接连不断,然而您却能让官员们摆脱债务,百姓安居乐业,国库充盈,粮仓饱满,钞法得以实行,国家财政收入充足,官员得到合理调动,政事不断更新,这一切都是因为陛下信任并沿用了先王的法度。现在正是时候回应天意,满足民心,巩固皇室宗亲关系,确立储君以巩固皇位,选拔贤臣辅佐朝政,开设经筵以修身养性,加强边防以防备外敌入侵,储备粮饷以应对歉收,兴办学校以培养人才,劝导百姓务农桑蚕以增加民生福祉,这样才能光宗耀祖,成就帝德,造福子孙后代,流芳百世。以陛下的才能和谋略,完成这些事情绰绰有余。最近听说陛下日理万机,朝廷政令频繁更改,就像刚栽下的树又拔起来重新栽种,刚盖好的房子又拆掉重建一样。朝野上下都人心惶惶,害怕国家根本基业被破坏,长远目标难以实现,希望陛下能够慎重考虑。”皇上听了之后,怒气消了。
十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昭文馆大学士,负责详细制定礼仪制度。那一年,元军攻下襄阳,于是开始商讨攻打南宋。枢密院奏报说,需要一位厉害的大将才能完成任务,非右丞相安童和枢密院知院伯颜不可。伯颜渡过长江后,派使者来奏报战况。世祖皇帝晚上召见枢密使,脸上露出了担忧的神色,说:“当年我渡江时,家里都差点出事,现在伯颜虽然渡过了长江,但老天爷到底帮不帮我们,还很难说。宋朝统治天下三百年,天命还没在我们家,或许还在他们那边呢,咱们可不能轻视他们。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写下来给我看。”枢密使请求皇帝下令严密防守要塞,不要让宋军切断荆州到阳逻渡口的联系,并且先派使者谴责宋朝多年来的罪行以及扣留我方人员的过失。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
十一年的时候,枢密使上奏说:“陛下您发布了不杀人的诏令,伯颜渡江之后,战争进行得很快,三十多座城池投降,户口超过一百万,自古以来平定江南,没有这么快的。可是从夏天到秋天,竟然没有一座城池投降,都是因为军官们没有理解陛下的仁慈,贪图财物,随意杀戮百姓造成的。扬州、焦山、淮安的人民拼死抵抗,我们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伤亡也很大。宋朝已经无力再支撑下去了,可是临安朝廷却不愿意轻易投降,爱惜生命,害怕死亡,这是人之常情,他们也是没办法啊。应该再次发布不杀人的诏令,让赏罚分明,恩威并施,这样圣上的心思就不用那么操劳了,军队也不用再耗费兵力了。”他还请求禁止对宋朝降民使用鞭背、黥面(在脸上刺字)的酷刑,皇帝都同意了他的请求。
十三年,他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承旨。皇帝下令,所有投降的宋朝官员大臣要面见皇帝之前,必须先去拜见枢密使,由枢密使考察他们的学识和品德,以便日后任用。十七年,他去世了,享年七十八岁,谥号为“文献”。成宗皇帝即位后,追赠他为嘉猷程世旧学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并追封为鲁国公。他的儿子叫炜,还有他的侄子燧和燉,燉后来官至江西湖东道提刑按察司佥事。
张炜,字光甫,官做到河南行省左丞这么大的官儿。泰定二年,他上奏建议禁止屯田官吏侵占屯户的土地,并且不要弄虚作假,增加赋税,这样才能真正利国利民。他还因为黄河经常决堤,建议在汴梁设立行都水监,效仿古代的治河方法,并且让黄河沿岸州县的正官都兼管河防。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张炜升迁为陕西行台御史中丞。泰定三年,他又上奏建议收集整理世祖皇帝(忽必烈)的嘉言善行,让大家定期学习,皇帝很高兴,也采纳了他的建议。张炜说话做事都非常正直,是当时有名的大臣。最后他被拜为陕西行省平章政事。去世后,追赠“推忠秉德佐治功臣、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鲁国公,谥号文忠。
张燧,字端甫。三岁就没了父亲,是伯父张枢把他养大的。伯父对他管教很严,张燧受不了,杨奂就写信劝伯父说:“燧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大作为的。长大成才自有他的道理,干嘛这么着急呢!”杨奂还答应把女儿嫁给他。张燧十三岁的时候,在苏门见过许衡,十八岁才在长安开始读书。那时候他还没开始写文章,看到同辈人的作品,只要觉得不如古人,心里就不舒服。二十四岁的时候,他开始读韩愈的文章,尝试着学习他的写作风格,别人都说他很有写作天赋。后来,他逐渐向许衡请教,许衡也很欣赏他的文笔,但是也告诫他说:“弓箭是用来对付盗贼的,如果盗贼得到了弓箭,也会用来对付别人。文章就像士子的利器,但首先要有德行和才能,才能胜任使用它的责任!不是合适的人给了他,或者合适的人拒绝了他,都是有罪的,这怎么能算是周全之道呢!”
1271年,也就是元朝至元八年,衡山先生当上了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教育部部长),他召集了十二个得意弟子。 这时候的虞集,从河南驿站来到京城,那年他38岁。之前他在秦王府当文学,后来被任命为奉议大夫,还兼任陕西、四川等地的学校主管。到了至元十二年,秦王派他去四川安抚百姓。第二年,汉嘉地区刚归顺元朝,他去给当地老百姓宣讲朝廷政策。 他又奉命去合州招安王立。再过一年,他又去夔州府安定民心。这三次出使蜀地,他都完成得很好。
至元十七年,他被任命为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司副使,负责审理延安的囚犯。他发现很多案件都是冤假错案,就把他们都放了,大家都佩服他的明智果断。后来他又调到山南湖北道任职。至元二十三年,他从湖北回京述职。第二年,他当上了翰林直学士。至元二十七年,他被任命为大司农丞(相当于农业部副部长)。
元贞元年,他被召回朝廷,担任翰林学士,参与修撰《世祖实录》。 当时朝廷新设立了检阅官的职位,负责仔细核查史料,虞集和侍读学士高道凝一起担任总裁,负责统筹修书工作,最后这本书顺利完成了。大德五年,他被授予中宪大夫的官职,并担任江东道廉访使。九年,他升任中奉大夫,江西行省参知政事(相当于江西省长)。没过多久,他就以生病为由辞官回家了。 仁宗还是藩王的时候,就设立了宫师府,虞集那时候已经七十岁了,仁宗效仿汉朝征召四皓的故事,派正字吕洙去请他出山,任命他为太子宾客,不久又升任太子少傅。武宗皇帝亲自下旨任命他,虞集谢恩时说:“以前我伯父虞枢担任这个官职时,还不敢接受,更何况是我呢!” 第二年,他又被授予荣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的官职,并参与修撰国史。大德四年,他请求退休,中书省又以承旨的职务召他回朝;第二年再次召他,但他都以身体不适为由没有赴任。最后,他去世在家中,享年七十六岁,谥号文。
刘燧跟绛州的姬文龙关系特别好,临死前特意嘱咐丧事不要跟风,让文龙全权负责,一切按照古礼来办。刘燧的学问是跟许衡学的,是当时有名的儒学家。他的文章气势磅礴又不失稳重,刚正不阿又不失温和,文风大气,很有西汉时期大家的风范。三十年来,朝廷里那些位高权重的大臣,他们的功绩和美德,很多都是刘燧写的碑文。当时高丽的沈阳王父子跟皇室联姻,花大价钱想求刘燧写诗作赋,刘燧坚决不肯,直到皇上下了圣旨才答应。沈阳王送来很多礼物,有丝绸、金银珠宝、名画,足足五十大箱子,刘燧马上就分给了下属和办事人员,金银还交给了翰林院做公用,自己一点都没拿。有人问他为什么,刘燧说:“他们是小国的君主,只看重钱财,我故意轻视这些东西,让他们知道我们大朝庭不是这么看重的。”你看他这胸襟,多大气!他写了一部《牧庵文集》,一共五十卷。他还有三个儿子:刘埙、刘圻、刘城。
史书上说:刘秉忠、张文谦、窦默、姚枢都是元世祖在当皇子的时候就跟着他的人,出谋划策,帮助他成就了大业。窦默曾经建议罢免王文统的宰相职位;许衡,世祖没听他的,后来想想,又因为被阿合马的奸诈蒙蔽,没有重用许衡;张文谦也被阿合马排挤走了。唉!君子难做,想往上走难,想退下来也难,古来如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