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恽,字仲谋,是河南卫辉汲县人。他老爸叫王天铎,在金朝做过户部主事,还写过一本叫《易学集说》的书,是个有名的儒学家。王恽从小就爱学习,写文章也很厉害。有一次,史天泽带兵路过卫辉,一眼就看中了他,还特别客气地招待他。

元世祖中统元年,左丞姚枢去东平府当宣抚使,就请王恽当他的详议官。当时元朝刚建立省府,要求各路都推荐一个既懂文化又会管钱的官员到京城来,王恽就被选上了。到了京城,他还给皇帝上书,提了不少关于国家大事的意见。后来他和渤海人周正一起被提拔,当上了行中书省的详定官。第二年春天,他跟着行中书省的丞相去开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后来又升了官,当了翰林修撰、同知制诰,还兼任国史院编修官,没多久又兼任中书省左右司都事。

一开始,高丽国的宰相给元朝省府写信,想让王恽给他们回信。但王恽说:“跟外国打交道这种事,不是我们臣子该管的。你想想范仲淹当年劝说西夏的元昊,最后还被宋仁宗怪罪,这就是个教训啊!” 所以这事儿就算了。到了至元五年,元朝设立了御史台,王恽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他一口气上奏了150多件奏章,揭露了不少官场的黑暗。当时主管水利的官员刘晸贪污了四十多万石官粮,王恽就弹劾了他。他还说:“刘晸还负责修缮太庙,因为修庙还升官加爵,可才几年时间,太庙的梁柱就都烂了,这也太不敬了,应该依法处置!” 王恽的任期满了,陈天祐和雷膺两位官员又向朝廷推荐了他。

九年后,王恽被任命为平阳路总管府判官。之前,山西绛州太平县有人杀了自己哥哥,牵连逮捕了三百多人,五年都没审理完。朝廷就派王恽去审理这个案子。王恽只审讯了一次,那些人都招供了,然后所有被捕的人都放了。巧的是,绛州之前一直干旱,王恽审完案子那天晚上就下了一场大雨。十三年,王恽奉命去河南考试儒生。十四年,他被任命为翰林待制,又升任朝列大夫、河南江北道提刑按察副使,不久又调到燕南河北道。十八年,他又被任命为中议大夫、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但他没去上任。

太子裕宗在东宫的时候,恽某人进献了一本书叫《承华事略》,这本书一共二十篇,分别是:广孝、立爱、端本、进学、择术、谨习、听政、达聪、抚军、崇儒、亲贤、去邪、纳诲、几谏、从谏、推恩、尚俭、戒逸、明分、审官。裕宗看完后觉得很好,还赏了他酒,安慰鼓励了他一番。

十九年春天,恽某人被任命为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副使。他在这个位置上干了一年,就因为生病告假了。二十二年春天,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左司郎中。当时,右丞卢世荣靠着搜刮民脂民膏才升官的,多次催促恽某人进京,但他都没去。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他说:“能力小却承担大的责任,剥削百姓来满足私欲,从来没有人能善终的。离得远还怕被牵连,更何况离得近呢!”后来,卢世荣果然倒台了。

二十六年,恽某人被任命为少中大夫、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他罢免了数十个贪污的官员;审查了那些被冤枉关押的囚犯,把他们都放了;他还禁止戍兵住在老百姓家里,自己出钱给他们盖了营房让他们住。恽某人认为治理的根本在于选拔人才,于是上奏说:“福建地处山海之间,是边疆要地。现在行省的平章政事、左丞这两个职位都空缺着,应该选拔那些名声好、皇帝信任、能够安抚百姓、抵御外敌的人来担任。”他还因为行省讨伐强盗钟明亮没有取得任何战果,详细地陈述了利害关系,皇帝也同意了他的意见。

二十八岁那年,他被朝廷召到京城。第二年春天,他在柳林行宫觐见了皇帝,上书直言进谏当时的政事,之后被授予翰林学士的职位。成宗皇帝即位后,他又献上了十五篇《守成事鉴》,里面论述的内容都源于经史典籍。元贞元年,他升任通议大夫,兼任知制诰同修国史,参与了《世祖实录》的编纂工作,并编纂了六卷的《圣训》呈献给皇帝。大德元年,他升任中奉大夫。两年后,朝廷因为他和阎复等十二人清廉正直,守职尽责,每人赏赐了二千一百多锭钞票。他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批准。五年后,他又再次上书请求退休,朝廷便任命他的儿子公孺为卫州推官,方便他尽孝,同时还任命他的孙子笴为秘书郎。八年六月,他去世了。朝廷追赠他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的官职,追封他为太原郡公,谥号文定。他著有《相鉴》五十卷、《汲郡志》十五卷,《承华事略》《中堂事记》《乌台笔补》《玉堂嘉话》以及其他诗文集,合计一百卷,名为《秋涧集》。

他的曾孙逊志,字文敏,凭借祖上的功劳被任命为侍仪司通事舍人,后来多次升迁,做到监察御史。他上奏弹劾说:“詹事卜兰奚、平章政事宜童,都是逆臣的后代,应该把他们及其后代都驱逐到边远地区。”但是他的奏章没有得到采纳。后来他被任命为太府少监,之后外放江西担任廉访副使,又被召回京城,担任太常礼仪院佥事。京城沦陷后,百官都投降了,只有逊志独自在家中穿着官服端坐。他的朋友,中正院判官王翼来看他,说:“新朝比较宽容,不仅不会杀你,还会重用你,你为什么不去向新朝自首呢?”逊志生气地说:“你既然不忠于旧朝,又来诱导我做不义之事吗!”他把王翼送走后,对儿子说:“你赶快走吧,延续我们家族的香火。”然后,他就投井自杀了。

高鸣,字雄飞,是真定人,年轻时就以文学闻名。元好问曾向世祖皇帝推荐他,但没有得到回应。后来,旭烈兀王子要征讨西域,听说高鸣贤能,三次派使者去征召他。高鸣这才起身前往,并向王子献上了二十多条计策。旭烈兀王子很欣赏他的才能,推荐他担任彰德路总管。 在处理政务之余,他就到学舍亲自讲授经义,郡里的人才知道原来还有经学大师,这都是从高鸣开始的。

元世祖皇帝登基后,给了他官职任命和金牌令箭,让他当了翰林学士,还兼任太常寺少卿。到至元五年,朝廷设立了御史台,任命他当侍御史,御史台很多奏章都是他审定的。后来又设立了四个按察司,选拔了很多有名望的人才,其中很多都是他推荐的。

那时候,中书省和枢密院的政务积压严重,有人建议增设都事官各两人来处理,但是他说:“我的职责是奉行法令,我愿意尽力去监督检查,没必要另外再增设官员。”

至元七年,有人提议设立三省,他上书皇帝说:“我听说三省制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它的运作方式是:中书省制定政策,然后交给门下省审核,如果意见不合,门下省可以驳回或者退回诏书;如果意见一致,再送回中书省;中书省再把政令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下达给六部和各地郡县。现在天下比古代大了很多,事情也更多了,仅仅依靠一个省来处理政务都可能积压,更何况是三个省呢!再说,设立很多官职是为了避免出现错误,只要把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议决定,就不会出现政务积压的情况,干嘛一定要分设不同的官职,才能避免错误呢?不如就保留一个省更好。”世祖皇帝非常赞同他的意见,设立三省的议案就被取消了。

四川和陕西地区发生了盗匪起义,地方官员请求可以自行处死主要的盗匪头目,朝廷也准备同意,但他上谏说:“朝廷规定,处死死刑犯,一定要经过审判和上报,这是为了慎重执行刑罚,珍惜百姓生命。如果同意他们的请求,那就是开了天下随意杀人的先例,对仁政的危害很大。”皇帝说:“很好!”马上命令停止这种做法。

他因为敢于直言而得到皇帝的赏识,有一次他进宫,正赶上大风雪,皇帝对御史大夫塔察儿说:“高学士年纪大了,以后有什么重要的政事,可以去问问他。”还赏赐给他御膳房的酒肉犒劳他。至元九年,他升任吏部尚书和礼部尚书。至元十一年,他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谥号为“文献”。他著有《河东集》五十卷。他有三个儿子:易训、书训、诗训,都很有名气。其中书训还担任了翰林院应奉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

王思廉,字仲常,是河北正定获鹿人。小时候,他拜太原人元好问为师学习。成年后,张德辉担任河东宣抚使,邀请他当掌书记,但他以生病为由辞谢回家了。

元世祖至元十年,董文忠向皇帝推荐了王思廉。皇帝问董文忠:“你怎么知道他很优秀呢?”董文忠回答说:“他乡里的人都夸他好。”于是皇帝召见了王思廉,任命他为符宝局掌书。

至元十三年,姚枢推荐王思廉担任昭文馆待制,后来又升迁为奉训大夫、符宝局直长。至元十四年,他又被任命为翰林待制。有一次,他给皇帝讲读《资治通鉴》,读到唐太宗要杀魏征,以及长孙皇后劝谏的故事。皇帝就命令内官把他带到皇后阁,让他当着皇后面讲。皇后说:“这确实很有益处,你应该选择好的话来讲解,不要用琐碎的言语来麻烦皇上。”

每次王思廉侍奉皇帝读书,皇帝都会让御史大夫玉速帖木儿、太师月赤察儿、御史中丞撒里蛮、翰林学士承旨掇立察等大臣一起听讲。有一次,皇帝在延春阁宴请群臣,赏赐了很多东西,让十个人一排上前领取。王思廉当时排在卫士队伍里。皇帝责备董文忠说:“思廉是儒臣,怎么能把他安排在卫士中间呢!”

十八岁那年,他升了典瑞少监。十九岁的时候,皇帝去白海,当时千户王著在北京城里把奸臣阿合马给杀了,这案子还牵连到了枢密副使张易。皇帝把思廉叫到行宫,屏退左右,问他:“张易造反,你知道吗?”思廉回答:“不太清楚。”皇帝说:“都造反了,怎么还说不清楚呢?”思廉不慌不忙地说:“称帝改元才叫造反,逃到别的国家才叫叛变,一群人在山里打家劫舍祸害百姓才叫造乱,张易的事儿,我真不知道。”皇帝说:“我自从登基以来,像李璮那样不臣服的,难道是因为我像汉高祖、赵太祖那样,突然就当上皇帝的吗?”思廉拍马屁说:“陛下您天生圣明,那些前朝的皇帝根本没法比。”皇帝感叹道:“我以前问窦默问题,他回答得跟回声一样快,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什么,所以不用思考就能答出来。我现在问你,你能做到吗?还有,张易干的事儿,张文谦知不知道?”思廉说:“张文谦不知道。”皇帝问:“你怎么知道的?”思廉说:“这俩人关系不好,所以我估计他不知道。” 就这样,张文谦逃过一劫。

二十岁那年,他升了太监(此处“太监”指官职,非宫中宦官)。裕宗太子住在东宫,思廉建议说:“殿下府里,应该设立学官,让左右近侍都学习正统的学问,这样才能更好地辅助殿下修养德行。”裕宗同意了。裕宗想买座豪宅赏赐给思廉,思廉坚决推辞了。二十三岁那年,他升任嘉议大夫、同知大都留守,还兼任少府监事。后来乃颜叛乱,皇帝亲征,思廉对留守段贞说:“藩王造反,是因为地盘太大的缘故,汉朝晁错削藩的策略,其实是个好办法,你为什么不上奏皇帝呢?”段贞把这事儿禀报了皇帝,皇帝问:“你怎么会说出这种话?”段贞说是思廉说的,皇帝很欣赏思廉。二十九岁那年,他升任正议大夫、枢密院判官。

成宗皇帝登基后,王思廉升职了,当上了中奉大夫、翰林学士,还兼任枢密院判官。 不过,他后来因为生病就回家休息了。三年后,他又被起用,做了工部尚书,之后又升任征东行省参知政事。七年后,他被任命为大名路总管。八年后,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集贤学士。 十一年后,官至正奉大夫、太子宾客。仁宗皇帝即位后,他以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的身份退休了。延祐七年,王思廉去世,享年八十三岁。死后,朝廷追赠他翰林学士承旨、资德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上护军等官职,并追封为恒山郡公,谥号文恭。 早年,王思廉在符宝局工作的时候,有个叫荆玩恒的人和他齐名,都是当时很厉害的人物。世祖皇帝曾经说过,荆玩恒和王思廉两个人都可以作为符宝局官员的榜样呢!

荆玩恒,字文纪,是赵州宁晋人。他年轻的时候师从李冶学习,后来被张文谦推荐,做了兴文署校理,之后升任符宝局直长,又升任典瑞监丞,最后升任少监。世祖皇帝认为符宝是国家的重器,一定要选择品德高尚、谨慎细心的儒臣来掌管,他看中了荆玩恒,觉得他很称职。所以荆玩恒在典瑞监干了十三年,都没被调到其他地方去。后来,他被外派到淮东道做提刑按察使,之后又改任肃政廉访使。 当时,彻里担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荆玩恒上奏章说:“奸臣桑哥仗势欺人,大家都害怕他,只有彻里大人不怕他的权势,敢于向皇上直言,最终让奸臣伏法。我一向了解彻里大人,他为人正直,不阿谀奉承,有大臣应有的正直敢言的风范,应该把他留在朝廷,让他为国家建言献策,辅助皇上成就大业。” 当时世祖皇帝已经身体不适了,于是就召回了彻里侍奉左右,照顾他的病情。成宗皇帝即位后,荆玩恒被改任辽东道肃政廉访使,后来退休,去世后谥号端敏。他的儿子荆讷,是右卫屯田千户。

马绍,字子卿,是山东济州金乡人。他曾经跟上党人张播学习。丞相安童建议说:“应该选一些儒士来讲解经史,增长大家的见识。” 当时主管政府事务的张启元觉得马绍符合条件,就推荐他应诏,授予他左右司都事的官职。后来他出任单州知州,当地百姓还刻石歌颂他的功德呢。

元至元十年,他被任命为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佥事。益都和宁海地区闹饥荒,马绍就下令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至元十三年,他又调任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司佥事。还没等他上任,江淮地区刚平定,需要官员去安抚治理,他就升迁为和州路总管府同知。

至元十九年,朝廷下令把隆兴府划给东宫做封地,皇太子要选人担任总管,马绍被选中。没过多久,他又被调回朝廷,担任刑部尚书。有一次,万亿库的吏员偷盗了四两绒线,当时的宰相想要严惩他们,马绍说:“这事情不算严重,应该从轻处理。”于是就决定只打板子放他们走了。后来,河间人李移住造谣惑众,图谋不轨,马绍奉命去调查审问,他尽量多方营救,保全了很多人的性命。至元二十年,马绍升任中书省参议。二十二年,改任兵部尚书。一年多后,他又回到刑部,再次担任刑部尚书。至元二十四年,朝廷设立尚书省,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还赏赐了他五千贯中统钞。

那时候朝廷正在更换货币,用至元钞代替旧钞。前任信州三务提举杜璠上奏说:“至元钞对公私都不方便。”主管政府事务的桑哥大怒说:“杜璠是什么人,竟敢反对我的钞法!”想要重罚他。马绍不慌不忙地说:“国家鼓励大家说话,说得对就采纳,说错了也不要处罚。现在要重罚杜璠,岂不是违背了朝廷的旨意吗?”杜璠因此免于受罚。马绍后来又升任尚书左丞。

有一次,边防士兵的粮饷超支了,主管官员报告了皇上,皇上想追究责任。马绍说:“现在边境正在打仗,如果处罚他们,恐怕会影响将士的士气。超支的粮饷,可以在明年的粮饷里扣除。”皇上就同意了他的建议。

海都叛乱,有很多百姓投奔朝廷,大约有七十多万人,分散居住在云州和朔州一带。桑哥建议把他们迁徙到内地,马绍坚决反对。桑哥生气地说:“马左丞偏袒汉人,是想让他们饿死吗?”马绍平静地说:“南方气候温暖,北方人住在那儿容易生病,如果担心他们饿死,不如计算人数,发放一些羊马的费用,让他们回到家乡。意见有不同,丞相何必动怒呢?应该请皇上裁决。”于是马绍把这件事奏报给皇上,皇上说:“马秀才说得对。”

桑哥把三十个各路总管叫来,带他们去见皇帝,想以此来评判他们上缴赋税多少来决定他们的排名。皇帝说:“赋税能收上来,那一定是老百姓被压榨到极点了才做到的。可是,我的国库,难道还缺这点钱吗!” 说完,耶律楚材退下,把皇帝的话记下来,交给史官存档。当时有人提议增加盐税,耶律楚材一个人坚决反对增加山东的盐税。有人提议增加赋税,耶律楚材说:“如果不能节约冗余的开支,就算多收几倍的税,也不够用。” 最终,这个提议被否决了。都城里开辟了种植苜蓿的地,分给了居民,有些大臣想把地据为己有,也分给耶律楚材一块地,但他坚决不要。桑哥想奏请皇上赏赐他,耶律楚材推辞说:“我一个没什么本事的人担任要职,一直担心自己无法胜任,哪敢贪图不该有的好处,自找麻烦呢!”

桑哥倒台后,人们翻阅他受贿的账本,唯独没有耶律楚材的名字。桑哥说:“如果我早点听信马左丞的话,就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了。” 皇帝说:“马左丞忠诚正直,值得敬佩,让他恢复原来的官职吧。” 尚书省被撤销后,耶律楚材被任命为中书左丞,干了两年,就因病辞职回家。元贞元年,他被提升为中书右丞,负责江浙省政务。大德三年,他调任河南省,第二年去世。

阎复,字子静,祖籍平阳,后来迁居高唐州。阎复刚出生的时候,屋里出现了奇异的光芒。他小时候就进了东平府学,师从名儒康晔。严实招收学生学习进士科考试,延元好问主持考试,四个人被选中,阎复是第一名,徐琰、李谦、孟祺次之,当时人们称他们为“东平四杰”。

元宪宗九年,行台任命他为书记,后来升任御史台掾。至元八年,由于王磐的推荐,他被任命为翰林应奉文字,担任会同馆副使,兼任接伴使。他跟随皇帝到上都,奉命赋诗,诗中含蓄地表达了劝谏之意,皇帝看着和礼霍孙说:“有这么大的才华,怎么能不用呢?”于是提升他为翰林修撰。十四年,他出任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司佥事。十六年,他回到朝廷担任翰林直学士,由于很多州县的学官不称职,他建议制定选拔官员的制度。他多次升迁,最终成为侍讲学士,兼集贤侍讲学士,兼管会同馆事务。二十三年,他被提升为翰林学士,后改任集贤学士。

话说这阎公,二十八岁那年,尚书省给撤了。皇帝把他叫到便殿,问他:“让你当个执政官,怎么样?”阎公谦虚地说自己能力不够,担当不起。皇帝就对身边的人说:“谦让是好事,别勉强他。” 后来,阎公被调到浙江西道当肃政廉访使。早些时候,桑哥权倾朝野,阎公还被指派撰写了《桑哥辅政碑》。可后来桑哥倒台了,皇帝下令把碑砸了,阎公也因此丢了官。

成宗皇帝登基后,召回了一批老臣,阎公被任命为集贤学士,官阶正议大夫。他上书建议在京城修建孔庙,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他还建议恢复曲阜县的守墓户籍,后来皇帝下令在孔林拨给二十八户人家负责洒扫,并赐予五千亩田地,这都是阎公提出来的。三年后,因为天象异变,阎公上书提出了十九条建议,皇帝还赏赐了他钱财,以示嘉奖。大德元年,他又升任翰林学士。三年后,皇帝把他叫到床前,悄悄问他:“左丞相的位子空缺了,你觉得谁合适?”阎公推荐了哈剌哈孙,皇帝很高兴,就提升阎公为翰林学士承旨,官阶正奉大夫。

武宗皇帝继位后,阎公又上奏了三件事,分别是:“珍惜人才,明确赏罚,选拔人才”。没过多久,有人恶意中伤阎公,皇帝大怒,情况十分危险。朝中大臣们赶紧为他开脱,最后皇帝才准许他以年老为由退休,授予他荣禄大夫的称号,追赠平章政事,并给予半俸养老。仁宗皇帝即位后,派人召他回朝,但他以生病为由推辞了。皇庆元年,阎公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阎公以文学闻名,但他为人高傲自负,不太喜欢提携后辈,所以士人们对他评价不高。阎公死后,他的妻弟,时任吏部侍郎的李处恭,非常感慨地说:“怎么能让阎公的名声就这样埋没呢!”于是他向朝廷请求,为阎公追赠光禄大夫、大司徒、上柱国、永国公的爵位,并谥号为“文康”。阎公著有《静轩集》五十卷。他的儿子阎嗣庆,曾担任威州知州。

王倚,字辅臣,老家是山东东莱,后来搬到宛平。他爷爷王温,负责管理京城税收。王倚读书很认真,注重实践,不钻研那些空洞的文字训诂。元世祖选拔良家子弟到东宫侍奉太子,王倚年纪轻轻,二十岁不到,在众多人中显得特别优秀,太保刘秉忠很器重他,就把他推荐了进去。

王倚侍奉太子,日子久了,太子越来越信任他,凡是朝政上的紧急事情,王倚都敢直言不讳。当时东宫的官职还没完全配备齐全,太子管理的汤沐邑(一种封邑)土地广阔,事务繁多,于是就任命王倚为工部尚书,同时兼任相当于基层民工总管的职务。

元至元二十一年,东宫正式设立官职,王倚被任命为家丞。后来又设立了储用司,负责钱币的收支,元世祖又让王倚兼管这个部门。后来王倚因为生病请求辞职,朝廷还给他家丞的俸禄让他在家养老,但他坚决推辞,朝廷才勉强同意。二十六年,皇孙被派到怀孟镇守,皇帝挑选老臣去保护他,就派了王倚。王倚去向皇帝辞行时,皇帝看了他很久,对身边的侍臣说:“王倚,是个正直清廉的人啊,让他跟着皇孙,真是选对人了!”没过多久,王倚就随着皇孙被召回了朝廷。

元至元二十八年,王倚被任命为礼部尚书,他又因为生病辞官。太子妃召见了他,问他:“大家都想升官,你却偏偏要辞官,这是为什么呢?”王倚回答说:“我看到宫里以前的老臣,像我这样的,十个里面有八九个都离开了。皇上对我恩宠最厚,我想留在皇孙身边,尽到侍卫的职责。”听到这话的人都称赞他品德高尚。第二年,王倚去世了,享年五十三岁。朝廷追赠他正义大夫、礼部尚书的官衔,追封他为太原郡侯,谥号忠肃。他的儿子王鹏,是异样局(一种官署)的总管,官至大司徒,后来也追封为太原郡侯,谥号忠懿。

高克恭,字彦敬。他祖上是西域人,后来在大同落户。他父亲高亨,字嘉甫,精通《易经》、《诗经》、《尚书》、《春秋》,当时很有名气。元世祖时期,朝廷的台谏官员多次上书推荐他,他被召见在便殿觐见皇帝,皇帝很满意,想给他官做,但他坚决推辞,回到房山养老,最后在那里去世了。高克恭继承了家学,对各种经书的精深义理,都深入研究过。

公元1275年,我从京城参加考试,考中了工部的一个小官——令史。江南平定后,我被选拔为行台的官员,跟着御史大夫相威去见忽必烈。忽必烈皇上问了我好几遍,还说:“这是高嘉甫的儿子吗!” 然后赏赐了我2500贯钱。后来我升迁了好几次,做到河南道提刑按察使判官,之后又调到山东东西道。1287年,我调回京城,当上了监察御史。当时桑哥当权,他提拔我做了右司都事。我为人正直,从不阿谀奉承。

第二年,我被派到江淮行省去检查账簿。那里的官吏大多巴结上司,故意把事情查得严重,只有我坚持公平公正。任务完成后,我被任命为兵部郎中,后来又外放到江淮行省做左右司郎中。

当时,朝廷规定儒生可以免除徭役,但是以前的户籍记录丢失了很多。行省为此争论了一年也没结果。我到任后,下令让所有读书人都去查对儒生户籍,帮助他们免除徭役,大家都很赞扬我的做法。浙江西路的公田有75万顷,每年收粮1139石,占全路的三分之二。我仔细查看百姓上缴的粮食,发现比私田的产量高出二十倍。我上奏说:“宋朝末年,贾似道贪污敛财,误国殃民,公田虚报产量,官府不减免赋税,导致欠税的人很多,百姓和官吏都苦不堪言。现在应该制定好的政策,巩固国家根本,不应该再增加负担,重蹈覆辙。”我的奏章上去了,却没有得到回复。

后来,朝廷下令增加湖东地区的夏税,从执政大臣以下都签字认可了,只有我一个人不肯签字。临走的时候,我慢慢地对他说:“我的才能远不如你,你以前做官的时候都没增加税收,凭什么说我能做到呢?你不要再加重百姓的负担了!” 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杭州每年向朝廷上缴的粮食,经常出现亏空,甚至有人卖儿卖女来补缴。我选拔州县的官员来负责这项工作,满一年就提拔他们,这样一来,官府和百姓都方便了,后来就成了惯例。

1276年,他升任山南河北道廉访副使。当时畅师文是佥事,克恭上奏说:“师文在朝中外任职将近二十年了,我的资历还很浅。师文的品德才能远超同辈,我根本比不上他。更何况我一向很尊敬师文,突然官位在他之上,心里实在不安。”第二年,克恭被提升为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而畅师文也调任山东道,后来又入朝担任国子司业,大家都非常赞赏克恭的谦让。克恭到任后,就上书提出了“兴办学校,选拔真才,淘汰冗官,增加吏员俸禄,谨慎处理刑狱”五件事。他还说:“朝廷多次下诏,讨论推行科举制度,但是权臣拉帮结派,从中阻挠,导致无法实行。现在各地人才匮乏,应该设置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来实现朝廷的意图。”

1278年,他又回到朝廷担任工部侍郎,之后升任翰林直学士。1279年,朝廷命令克恭和直学士王约一起赈济京师水灾,救济措施周到有效,百姓都感激他。1280年,他被任命为吏部侍郎,后外放为彰德路总管,但他没有赴任。1282年,改任刑部侍郎,之后升任刑部尚书。他上奏说:“要使刑法起到教化的作用,没有什么比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间的伦理关系更重要的了。现在儿子告发父亲,妻子告发丈夫,奴仆告发主人,严重破坏伦理纲常,应该禁止这种行为。”不久,他又被授予大中大夫、大名路总管的职务。克恭在刑部任职期间,与同僚议事,从不阿谀奉承。他离任后,他所制定的规章制度,都被胥吏们作为办事程序沿用。至元三年(1286年),他去世,谥号文简。他的儿子叫秬,担任秘书著作郎。克恭的诗作自然流畅,富有天趣;绘画学习米芾父子,后来又采用李成、董元画法,造诣精深,尤其擅长画墨竹,与宋代文与可齐名。

夹谷之奇,他祖上是女真加古部的人,后来名字改成了夹谷,之后搬到滕州去了。之奇从小就没了爹娘,但他特别爱学习,拜东平的康晔为师。后来当上了济宁的教授,又进了中书省当小官。元朝大军南下打仗的时候,他被任命为行省的官员。当时阿合马权势很大,跟行省里的一些官员有矛盾,就派人查他们的财产,之奇负责文书工作,也被牵连问话了。张宏范带着手下的人去跟查账的人说:“夹谷大人一向清廉,要是他贪污受贿,我张宏范也跟他一起承担责任!”这事儿皇上知道了,正好御史台要招人,就提拔之奇当了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司的官员,后来又调到江北淮东。

至元十九年,他被朝廷召进京当了吏部郎中,制定了官员升降的制度,还写成了法令。那年闹大旱,之奇就建议朝廷减少开支,停止一些土木工程,希望能改善天气,减轻灾害,当时大家都赞同他的意见。至元二十一年,他升官了,当上了左赞善大夫。当时元裕宗还是太子,每次之奇去见他,太子都会让他坐下,对他特别好。桑哥想用均输法增加国家的税收,担心提刑按察司会阻碍他,就建议把提刑按察司和转运司合并,朝廷让大臣们一起讨论。之奇说:“按察司负责监督各地的官员,查处贪污腐败,责任重大。要是让他管钱,那他就顾不上查案了,哪还有精力去管别人啊!所以合并不合适。”这事儿最后就没下文了。他还跟李谦一起,给太子上书,提出了十条治国建议:一曰正心,二曰睦亲,三曰崇俭,四曰几谏,五曰戢兵,六曰亲贤,七曰革敝,八曰尚文,九曰定律,十曰正名。后来太子死了,之奇被任命为翰林直学士,又改任吏部侍郎,最后当上了侍御史。至元二十五年,他母亲去世了,朝廷让他当吏部尚书,但他多次请求守孝,朝廷都不准。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臧梦解,是庆元鄞县人,宋朝快灭亡的时候考中了进士。至元十三年,他被任命为婺州路军民人匠司提举。没多久,这个机构被撤销了,浙东宣慰司觉得臧梦解既有学问又会办事,适合当地方官,就让他去当息州知州,后来又调到海宁州当知州。

话说,当时淮东按察副使王庆之到海宁州视察工作,发现当地官吏梦解为人正直廉洁,从不徇私舞弊,分配差役也公平公正,不看贫富。在他的治理下,新增户口七百六十四户,新开垦田地四千四百三十亩,政事清明,诉讼案件很少,在各个州县里表现最好。王庆之就推荐梦解升迁到重要岗位,御史台也上书推荐他。结果还没等到回复,梦解就因为任期满了离职了。

二十七年,江阴发生饥荒,江浙行省委派梦解去赈灾。梦解亲自赶到灾区,挨家挨户发放粮食,救活了四万五千多人。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苟宗道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梦解就被任命为桂阳路总管府同知。三十年,他又升迁为奉议大夫、广西肃政廉访副使。按理说,广西那种瘴气弥漫的地方,做官的很少会亲自下乡巡视,但梦解却走遍了广西各地,还查办了宾州、藤州两路达鲁花赤的贪污受贿案件,为百姓伸张正义,平反了邕州黄震被诬告贪污和藤州唐氏妇女被诬告杀夫的冤案,老百姓都对他赞不绝口。

大德元年,梦解升任江西肃政廉访副使。临江路总管李倜这个人一向狡猾奸诈,而且和朝廷的大臣关系密切,省里和御史台的人都对他忌惮三分,但梦解却据实上奏弹劾了他,一下子让那些嚣张跋扈的人老实了不少。六年后,梦解又升迁为浙东肃政廉访副使。九年后,他被任命为广东肃政廉访使,后来因为年老体弱就退休了。至元元年,梦解去世。梦解是当时有名的儒士,办事效率高,操守非常高尚,他著有《周官考》三卷、《春秋微》一卷。梦解自号鲁山,人称鲁山先生。

燕公楠,字国材,是南康建昌人。他爷爷燕燮,他爸爸燕堂,都在宋朝做过官。他母亲是雷氏,据说梦到五色大鸟飞入帐篷后才生下他。燕公楠十岁就能写文章,父亲去世后,他在父亲墓旁守孝三年。后来被府里聘请为官,一路升迁,最后做到赣州通判。

1276年,江南平定后,他被任命为赣州同知,后来又升迁为吉州路总管府同知。1285年,他被召到上都,皇帝对他奏对很满意,赐给他“赛因囊加带”的称号,想让他当参知政事,但他坚决推辞了。于是,他被任命为江浙行中书省佥事,后来江淮设立尚书省,他又改任为江淮行尚书省佥事。早些时候,他在江浙的时候就建议在两淮地区设立屯田机构。1288年,他的建议被采纳,他被任命为行大司农,负责管理八道劝农营田司。他到各地巡视,弹劾了江西营田使沙不丁贪污腐败,把他罢免了。

1289年,他升任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桑哥倒台后,官场上的弊端还没完全清除,老百姓苦不堪言。他上朝后,就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这些弊端,请求改革来巩固国家根本。元世祖很高兴,正巧那时想改组政府,就问他有哪些人选合适。他推荐了伯颜、帖哥、不忽木、彻里、阔里吉思、史弼、徐琰、赵琪、陈天祥等十多人。皇帝又问谁最适合当丞相,他说:“民心所向,非安童莫属。”皇帝又问第二人选,他说:“伯颜可以。”再问第三人选,他说:“完泽可以。”第二天,完泽被任命为右丞相,而他本人和不忽木被任命为平章政事。他坚决推辞,最后改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皇帝还赐给他弓箭和十名卫士。1293年,他上奏请求在江南设立大司农司,用来查处豪强隐匿田租的行为,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他又一次被任命为大司农,查出了藏匿的公私田地六万九千八百六十二顷。

1295年,丞相完泽认为查处隐匿田租的成效不大,而且加重了百姓负担,于是罢免了大司农司,并把调任他为河南行省右丞。1299年,他又调任湖广行省。1301年,他被召回朝廷。第二年,他在京城去世,享年六十二岁。皇帝非常悲痛,下令中书省为他举行祭祀,并派官员护送他的灵柩回南方老家。

公楠这个人啊,前后记录了朝廷的政事得失,足足有一百多件事呢!比如屯田、盐法、赋役这些,他都制定了相关的法令。刘深带兵去讨伐西南的夷族,公楠就料定他肯定要败,结果刘深还真因此被治罪了。他还跟平章刘国杰说:“应该先在思州、播州、顺元州这几个地方积攒粮食,然后再出兵。”刘国杰没听他的,结果后来运送军粮的人,死于瘴气的就有十多万!沅州的唐运判侵占百姓的田地,武昌县令刘权杀了主簿,还诬陷他的妻子,公楠把这些人的罪行都查清楚了,当时的人都非常赞扬他。他儿子章和琦,都在总管府当判官。他写了一本书叫《五峰集》,一共十五卷。

白恪,字敬甫,是河北宁阳曲人。他父亲白华,字文举,因为文学才华而闻名。至元十四年,江南行台的丞相相威邀请白恪当他的幕僚,白恪就献上了二十条建议。相威把这些建议向世祖皇帝汇报,皇帝采纳了十八条,比如“大辟案件的判决要上报刑部审核”、“减免贾似道公田的租税,每年减免十分之二”等等,都是采纳的建议。十八年,白恪被任命为建康道按察司经历,后来又改任湖广行省都事。当时行省的官员们,仗着权势,胡作非为,白恪觉得无法劝谏,就辞官不做了。后来他又被任命为福建宣慰司经历。

三十一年,哈剌哈孙担任湖广行省平章政事,推荐白恪担任行省都事,之后又提升他为员外郎。当时左右江的官吏,俸禄都由行省发放,路途遥远,拿到的俸禄还不够旅途上的花费,白恪建议按照他们的所属部门发放俸禄,这个建议后来被采纳了。戍边的士兵屯田,政府会提供耕牛,士兵需要缴纳租税,如果耕牛死了,每年按一定数额的钱来补偿。白恪又规定,耕牛死了要上缴牛皮和牛角给政府,这样戍边的士兵就免受损失了。行省的官员上奏说广西土地肥沃,可以开垦为田地,建议从湖南迁移五千户百姓过去耕种。白恪极力反对,哈剌哈孙采纳了他的意见,奏请皇帝停止了这个计划。

大德四年,白恪升任江西行省理问官。当时阎复担任翰林承旨,感叹地说:“白文举父子都有文名,敬甫这么大年纪了还不入翰林,这责任该怪谁呢?”于是奏请皇帝,让白恪担任翰林待制,还兼任太常礼仪院同佥。至大二年,白恪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李衎,字仲容,是北京人。他一开始在太常寺当个太祝(就是个小官),后来慢慢升官,做到淮东道宣慰使都事,之后又升任江南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到了元贞二十八年,他又当上了都功德司经历。元成宗当皇帝后,李衎被任命为礼部侍郎出使安南(今越南),皇上还赐给他金符,并且派兵部郎中萧泰登跟他一起去。安南国王赶紧上表谢罪,还把侵占的三百里土地都还了回来,还跟着李衎的使团一起来朝见皇帝。第二年,李衎被外放到嘉兴路总管府当同知,后来又升任婺源州知州。

李衎是个有能力的官员,奉旨到江南审理囚犯,平反了不少冤假错案。常州的学田,有和尚私自占用三分之一,李衎向行省报告,把土地要了回来。到了皇庆三年,李衎请求退休,皇上又把他召回朝廷,任命他为吏部尚书。仁宗皇帝早就听说过李衎的大名,对他非常器重,见面时甚至直呼其字而不名。李衎因为年纪大了,再次请求退休,皇帝不同意,说:“仲容是老臣了,为朝廷效力多年,不能让他离开朝廷。”于是破格提拔他为集贤大学士。延祐七年,李衎去世,享年七十八岁,死后被追谥为“文简”。李衎擅长画竹石,是当时最厉害的画家之一。

张伯湻,字师道,是嘉兴崇德人。年轻时考中了童子科,有人推荐他擅长写大字,宋理宗皇帝亲自考试他。张伯湻写了个“天”字,皇帝问他为什么这么写,他回答说:“惟天为大,惟尧则之。”理宗皇帝非常高兴,于是他就被录取了。因为父亲的关系,他被授予迪功郎、淮阴尉的官职,后来又改任扬州司户参军。不久后,他又考中了进士,一路升迁,做到观察推官,最后当上了太学录。

1276年,有人推荐了章伯湻,他就当上了杭州路儒学教授,后来又升迁到浙江东道按察司知事。到了1281年,他又升任福建廉访司知事。可是,有人跟皇帝说:“这个人当不了知事!” 皇帝一听,当天就派人把他快马加鞭地召回京城。

第二年,章伯湻去见皇上,一口气提出了十多条治国建议,说得非常恳切。皇上听得非常感动,还下令让他和中书省的大臣们一起商量,看看这些建议怎么一步步地落实。他的第一个建议是裁撤冗官,他还详细地列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结果,那些当官的心里很不爽,说:“这外地来的想抢我们的官位吗?!” 他们竟然派人到处去辱骂章伯湻,差点儿要了他的命,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章伯湻被任命为翰林直学士,官职也升到了奉训大夫。之后,他告假回家,改任庆元路总管府治中。

省里派章伯湻去衢州和秀州调查一些疑难案件,他都查清了真相。1300年,他被任命为翰林侍讲学士,还跟着皇帝去了上都。皇帝要选一些近臣去祭祀山川河流,章伯湻因为年老体弱就推辞了。第二年,章伯湻去世了,死后被追封为“文穆”。 章伯湻和他的妻弟赵孟頫,都因为文学成就而闻名,他们的文章风格都继承了韩愈,严谨规范,很有气势。章伯湻著有《养蒙集》十卷。他的儿子章采,后来当上了河东宣慰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