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这都是些啥衙门啊? 先说詹事院,这可是个管教皇子们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嗯,怎么说呢,皇子学校的校长办公室吧? 然后是大抚军院,听着就霸气,管军事的,估计是国防部一级的。昭功万户都总使司,这名字也太长了,感觉是管各种功勋记录和赏赐的,类似现在的军功章办公室,或者人事部? 内史府,这名字听着就神秘,感觉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幕僚机构,有点像现在的……嗯,皇帝的智囊团吧?
周王常侍府,这应该是周王的私人办公室,负责周王日常事务的。诸王傅等官,这指的是教导诸位王子的老师们,相当于现在的……嗯,王室家庭教师吧? 都护府,这可是管边疆军事的,相当于现在的边防司令部。最后是崇福司,这名字听着就有点像宗教机构,估计是管理一些皇家祭祀活动之类的,可能类似现在的……嗯,宗教事务管理局吧? 总之,这些都是古代朝廷里重要的部门,权力一个比一个大。
詹事院,说白了就是负责辅佐太子的机构,级别很高,从一品。一开始,詹事院的设置是这样的:詹事三人(从一品),同知二人(正二品),副詹事二人(从二品),丞二人(正三品),中议二人(从五品),长史二人(正六品),照磨二人(正八品),管勾二人(正八品)。
元朝至元十年,又专门成立了个东宫宫师府,十九年的时候,才改成詹事院,不过那时候的设置和之前不一样了。《元典章》上记载,詹事是二品,副詹事是正三品,丞是正四品,还有左、右詹事,都是正二品。主要就是辅佐太子,所以设了左、右詹事各一人,副詹事、詹事丞、院判各二人,还有一些其他的宫廷官员,比如宫臣宾客二人,左右谕德、左右詹善各一人,校书郎二人,中庶子、中允各一人。
三十一年,太子死了,詹事院就改成了徽政院,所有跟钱粮、选拔官员、工程、徭役相关的事务都归太后管了。大德九年,又把詹事院恢复了,没多久又撤销了。十一年,武宗当了皇帝,立仁宗为太子,又重新设立了詹事院,级别还是从一品,还加了参议、断事官这些职位。至大元年,把詹事院使改成了詹事,副詹事改成了少詹事,院判改成了丞,还新设了司议郎(正五品)。三年后,少詹事又改回副詹事了。四年后,詹事院又给撤了。
延祐四年,立英宗为太子,詹事院又回来了,级别还是从一品,詹事四人,副詹事、丞各二人。七年后,詹事院又被撤了,又改回徽政院。泰定元年,徽政院撤了,詹事院又重新设立,和以前差不多。天历元年,又改成了储庆使司,两年后又撤了,詹事院又回来了,还加了断事官。没过多久,又改成了储政院,级别是正二品。储政院的设置是:院使六人(正二品),同知二人(正三品),佥院二人(从三品),同佥二人(正四品),院判二人(正五品),司议二人(从五品),长史二人(正六品),后来又撤了。至顺三年,又立了徽政院。元统元年,徽政院的官员设置出来了。
至正六年,又设立了皇太子宫傅府,那时候太子还没正式册封呢。九年,又设立了端本堂,设有谕德一人(正二品),赞善二人(正三品),文学二人(正五品),正字二人(正七品),司经二人(正七品)。十三年,太子正式立了,又增设了宾客二人(正二品,《元典章》上说是正三品),左、右谕德各一人(从二品),左、右赞善各一人(从二品),文学二人(从五品),中庶子、中允各一人(从六品,《元典章》上说中庶子、左右谕德都是正四品)。没过多久,宫傅府又撤了,詹事院又回来了,级别还是从一品,官员设置和前面说的差不多。《元典章》上还记载,詹事府司狱是正五品。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 “)其属附见:” 只是一个不完整的句子片段,无法进行翻译。请提供完整的文本。
家令司,说白了就是负责太子吃喝穿戴和仓库管理的部门,级别是正三品。 里面设有两个正三品的家令,两个正四品的家令,两个正五品的家丞(《元典章》里写的是从四品),两个正七品的典簿,还有两个正九品的照磨。这个部门是元朝至元二十年才设立的。后来在至元三十一年改名叫内宰司,级别也变了(《元典章》里说内宰是正三品,丞是从四品),归徽政院管。大德十一年又恢复了家令司的名称,级别升到了从二品。到至大四年又给撤了。延祐四年又重新设立,级别是正三品,但七年后又撤了。泰定元年,又把内宰司改回家令司。天历元年又撤了,没多久又恢复了。(旧的史书上说延祐七年内宰司又恢复到正三品,天历二年又设立了家令司,跟这些记录对不上。)天历二年,它又改回内宰司,后来彻底撤销了。一直到至正十三年,家令司才再次设立,人员配置跟之前一样。家令司下面还有一些部门,比如《元典章》里记载的詹事署的典宝、典乘、典藏、典器四位令,都是正五品。
接下来说说家令司下面的几个部门。第一个是典幄署,正五品,负责太子的吃穿用度,设有一位正五品令,一位丞。这个部门是至大元年设立的,同一年还设立了承和署(正五品),后来又改名叫典染司(正三品)。至大二年,典乐司的提举大使等官改成了卿、少卿、丞。第二个部门是典膳署,正五品,负责东宫的饮食,设有两个正五品令,两个丞。这个部门是至元十九年设立的,至元三十一年改名叫掌膳司,泰定元年又改回典膳署。第三个是柴炭局,从七品,负责宫里柴火的供应,设有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人。这个部门是至元二十年设立的。
还有三个仓库:藏珍库、文成库、供须库,都是从五品,每个库都设有提点、大使、副使各两人,分别负责管理金银、珠宝、货物、布匹、丝棉等东西。这三个库是至元二十七年设立的。最后是提举备用库,从五品,设有达鲁花赤一人(从五品)、提举一人(从五品)、大使一人(《元典章》里说徽政院备用库的副使是从七品)、提控案牍一人,负责管理所有的钱粮运输等事务。这个部门是至元二十年设立的,至元二十二年又增设了达鲁花赤。
首先,咱们来说说嘉酝局。这可是个五品官职,管着酿酒的事儿。局里一共设有提点二员、大使一员、副使二员。元世祖至元十七年的时候才正式设立的。到了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升格了,成了正四品。后来元仁宗延祐六年又改回局,到元惠宗至治三年的时候给撤销了,元文宗泰定四年又重新设立,元顺帝天历二年的时候,又改名叫嘉酝局。
接下来是西山煤窑厂,它管着马鞍山大峪寺那边的石灰窑和煤窑的生产。这厂子设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厂里设有提领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二员。
然后是保定等路打捕提领所,这可是个从七品的小官儿。提领有四位,还有一个典史。元世祖至元十一年设立的,主要是为了管理那些打捕户,还有负责收税、管丝银等等杂七杂八的事儿。
广平彰德课麦提领所也是个从七品的小官儿,设立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当时元朝皇帝在两路渡江的时候,就在这儿驻扎过,所以就让老百姓在这儿种地,然后设立了这个官职来管理。
广惠库,大使一员、副使一员。元世祖至元三十年设立,当时拨款五千钞本,用来放贷收息,然后把收到的利息上交给备用库。
丰裕仓,从七品。监支纳一员,仓使一员。元惠宗至治二年的时候,设立了提领等官职,三年后又撤销了。到了元顺帝天历二年,又设立了储政院,重新发了印信。
备用库,也是个从七品的小官儿。主要负责制作颜料和各种杂器,大使二员,副使二员。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设立,元成宗大德元年发了印信,元惠宗至治三年撤销,元文宗泰定三年又重新设立。
最后咱们说说府正司,这可是个正二品的大官儿!主要负责管理太子用的鞍辔、弓矢等物品。府正二员(正二品),府丞二员(正五品,《元典章》作从四品),典簿二员(正七品),照磨二员(正九品)。至元二十年设立,三十一年改名为宫正司(《元典章》宫正正三品,丞从四品,照磨从八品)。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又改回府正司,至大二年升为正二品,四年撤销,延祐四年又重新设立,七年撤销,泰定元年又重新设立。天历二年又增设府正、府丞各二员,后来又撤销了。到至正十三年,又重新设立了。
府正司下面还有一个机构,叫资武库,正五品。主要管军械,提点一员(正五品),大使一员(正五品)。至大元年设立。
首先,咱们来说说“骥用库”。这机构啊,级别跟其他部门一样,主要负责管理马鞍和马具,里面有提点和大使各一人,这部门是大元至大元年才设立的。
接下来是“延庆司”,这可是个正三品的大部门,主要负责修佛的事儿。里面官职不少呢,有正三品的大使两人,正四品的同知一人,正五品的副使两人,还有典簿和照磨各两人、一人。 延庆司是元朝至元二十一年设立的,一开始归詹事院管,后来至元三十一年又归徽政院管。大德十一年,它又独立出来了,不归詹事院管了,级别还是跟以前一样。到了至大四年,它改名叫“都功德使”。延祐四年,又改回“延庆司”,官职也增加了,级别还升到了正二品,不过好景不长,延祐七年又降回正三品了。泰定元年,它又归詹事院管了,最后在天历元年被撤销,第二年又重新设立,还增加了两个丞。
然后是“典宝监”,这部门是正三品,主要负责保管太子的册宝。里面有正三品的卿两人,从三品的太监两人,从四品的少监两人,正五品的监丞一人,从七品的经历一人,从八品的知事一人,还有正九品的照磨一人。至元十九年,它先被设立为“典宝署”,级别是正五品,《元典章》里也记载典宝令是正五品。第二年升为正五品,至元三十一年又撤销了。大德十一年又重新设立,级别升为正三品。后来至大元年又撤销,延祐四年又恢复,延祐七年又撤销,泰定元年又恢复,最后在天历元年撤销,至正十三年才再次设立。
最后咱们说说“典用监”,这部门也是正三品,主要负责管理供须、文成、藏珍这三个库房,以及内府的各种物资供应。《元典章》里记载,这三个库房的大使都是正六品。典用监里,有正三品的卿四人,从三品的大监两人,从四品的少监两人,从五品的监丞一人,从七品的经历一人,从八品的知事一人,还有正九品的照磨一人。至大元年设立,天历二年,这三个库房被划归内宰司管理了。
首先,咱们说说这典医监的事儿。这官儿啊,是正三品,级别挺高的!主要负责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太医的管理,以及各种药丸药剂的制作。下面还有不少人呢:两个达鲁花赤(也是正三品),三个卿,两个太监,两个少监,两个丞,一个经历,一个知事,这些人的官阶都跟典医监差不多。元朝至元十九年的时候,还设了个典医署,是正五品。后来三十一年又改成了掌医署,没多久就撤了。大德十一年又重新设立了典医监,还是正三品。到了至大四年,又给撤了。泰定三年,又重新弄了个典医署,正五品。天历二年,又改回典医监了,人员配置跟前面说的差不多。
典医监下面还有几个部门。第一个是广济提举司,负责给穷人免费发药。这部门里有个达鲁花赤,一个提举,一个同提举,一个副提举。第二个是行典药局,有个达鲁花赤,一个大使,一个副使。第三个是典药局,也有个达鲁花赤,一个大使,一个副使,这两个局都负责东宫的药剂供应。
再来说说典牧监,这官儿也是正三品,主要负责牲畜的管理。这部门的人员配置跟典医监差不多,也有两个卿,两个太监,两个少监,两个丞,一个经历,一个知事,官阶都一样。大德十一年设立的,后来撤了,天历二年又重新设立了。
储膳司,官职是正三品,主要负责东宫的饮食。这个部门设有卿四员,少卿二员,丞二员,主事二员,照磨一员。天历二年才设立的。
接下来说几个部门,这些部门的设置和取消时间都比较混乱,我尽量说清楚。元朝的典章制度里记载,掌谒、掌医、掌膳、掌仪这四个署的令都是正五品;掌宝、掌膳、掌饭、掌医、掌设、掌乘、掌藏、掌器这八个署的丞都是从六品,这些官职都属于徽政院。后来詹事院改成了徽政院,徽政院下属的部门之一是掌谒司,元朝至元三十一年,典宝署改名为掌谒司。大德十一年,掌谒司的品级和典宝监一样,设卿四员、丞二员、典簿二员。到了至治三年,这个部门就撤销了。
甄用监,负责管理供须、文成、藏珍这三个库房,设卿三员,太监、少监、丞各一员,还有经历、知事、照磨各一员,品级和典用监一样。至大元年设立,至治三年撤销。延福司,正三品,令、丞各四员,大德十一年设立,后来并入了群牧监。章庆使司,正三品,司使四员,同知、副使、司丞各二员,至大三年设立,至治三年撤销。奉徽库,从五品,提点、大使各二员,副使四员,至治三年撤销。寿和四署,正五品,署令四员、丞六员,至治三年撤销。上都掌设署,正五品,令五员、丞二员,至大四年设立,至治三年撤销。
掌医监,至元三十一年,典医监改名为掌医监。至大元年,升格为正三品,设领监官一员、达鲁花赤一员、卿四员、太卿五员、太监五员、少监六员、丞二员。至治三年撤销。修合司、药正司、行箧司药局,都是从五品,至治三年都撤销了。群牧监,正二品,卿三员,太卿、少卿、监丞各二员,至大四年设立,至治三年撤销。掌仪署和上都掌仪署,都是正五品,令、丞各二员,至治三年撤销。江西财赋提举司,从五品,达鲁花赤一员,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员,至元二十七年设立,至治三年撤销。织染局,局使、副使、局副、向副官各一员;桑落娥眉洲管民提领所、封州等州管民提领所、龙兴打捕提领所,提领、副提领各一员,这些机构都在至治三年撤销了。鄂州等处民户水陆事产提举司,达鲁花赤一员,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员,至元二十一年设立,至治三年撤销。瑞州户计长官司,从五品,达鲁花赤一员,长官、副长官各一员,至治三年撤销。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左都威卫使司,那是正三品官职,设有三个正三品使,两个从三品副使,两个正四品佥事,还有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人。元世祖至元十六年的时候,把一万户侍卫亲军拨给了太子,成立了侍卫都指挥使司。到了至元三十一年,又改名为隆福宫左都威卫使司,归中宫管辖。到了元武宗至大三年,又选拔了八百名造作军士,设立了一个千户所,下设八个百户,负责宫殿的建造和维修。不过到了元仁宗至治三年,这个军匠千户所就撤销了。
镇抚所呢,就简单多了,只有两个正五品的镇抚和一个都目。行军千户所,设有两个千户,两个副千户,一个知事,一个弹压,还有二十个百户。屯田左右千户所,每个所都有两个千户,一个都目,一个弹压,以及二十个百户。弩军千户所,也有两个千户,一个都目,一个弹压。负责后勤的资食仓,设有一个大使和一个副使。
右都威卫使司的设置和左都威卫使司差不多,也是正三品官职,有三个卫使,两个副使,两个佥事,以及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人,品级都跟左都威卫使司一样。中统三年,世祖忽必烈设立了正四品五投下探马赤立总管府,设总管一人。到了中统二十一年,这个总管府被拨给了太子。中统二十二年,又改名为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是正三品官职。至元三十一年,再次改名为隆福宫右都威卫使司。到了元英宗延祐二年,又设立了一个儒学教授的职位。延祐四年,又增设了一个教授蒙古文的教授。
右都威卫使司的镇抚司,设有二个镇抚和一个都目。行军千户所,是正四品,设有五个千户,五个副千户,五个知事,五十个百户,五个弹压。屯田千户所,是正五品,设有两个千户,一个弹压,七个百户,一个都目。负责粮草储存的广贮仓,是正九品,设有一个大使和一个副使。
卫候直都指挥使司,是个正四品衙门。里面有两个达鲁花赤,都佩带着三颗珠子的虎符;两个都指挥使,也佩带着三颗珠子的虎符;两个副指挥使,佩带一颗珠子的虎符;还有一个知事,还有一个负责处理文书档案的官员。元至元二十年,一百三十五个控鹤人员被划归到这个衙门。三十一年的时候,又增加了六十五个控鹤人员,并且设立了卫候司来管理他们。大德十一年,又增加了二百个怀孟从行控鹤人员,卫候直都指挥使司也升格为正四品都指挥使司。延祐元年,升到了正三品,七年后又降回了正四品。至治三年被撤销了,泰定四年又重新设立,后来又被撤销。到了至正三年,再次设立。
百户所一共六个,每个都是从七品,每个所里有两个百户。
仪从库,也是个从七品衙门,有两个大使和一个副使。
管领怯怜口诸色民匠都总管府,是个正三品衙门,负责管理怯怜口的人匠的制造等事务。至大三年,改名为皇太子妃怯怜口总管府,也就是归皇太子妃管了。这个衙门里有一个正三品的达鲁花赤,一个正三品的总管,一个正四品的同知,两个正五品的副总管,一个从七品的经历,一个从八品的知事,还有一个负责文书档案、照磨和管勾的官员。至大三年设立,至治三年被撤销,改成了兴内司。天历元年又重新设立,归属于储政院,具体下属机构就不细说了。
管领大都怯怜口诸色人匠提举司,是个正五品衙门,下设一个达鲁花赤,一个提举,一个同提举,一个副提举,以及一个首领官。
管领上都怯怜口诸色人匠提举司,也是个正五品衙门,机构设置跟大都那个一样,一个达鲁花赤,一个提举,一个同提举,一个副提举,以及一个首领官。
典制局,是个从七品衙门,有一个大使,一个副使,两个直长。典设署,是个从五品衙门,有四个令,四个丞,管理着内府术剌赤二百二十户。至元二十年设立,三十一年改名为掌仪署,归属于内宰司。泰定元年,又恢复了典设署的名称。天历二年,归属于本府。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个杂造人匠提举司,官职是正四品。它底下有达鲁花赤一人,提举一人,还有个同提举和副提举,各一人,外加一个都目。这个部门是元朝至元八年设立的,一开始归缮珍司管,后来至大三年,改归章庆司管,章庆司撤了之后,所有跟制造有关的事儿都归它管了。到了天历二年,又归属本府了。
接下来是杂造局,官职是正九品,里面有院长、直长、管勾各一人。
再来说说随路诸色人匠都总管府,这可是个大部门,官职是正三品!里面有达鲁花赤一人(也是正三品),总管两人(也是正三品),同知一人(正五品),副总管两人(从五品),还有经历、知事、照磨、提控案牍各一人。这个部门是中统五年设立的,当时是为了招募那些放下戒律还俗的僧道,让他们学习各种手艺,所以一开始叫管领怯怜口总管府,主要负责制造工作,官职是正四品。至元九年升到正三品,大德十一年改成缮珍司,延祐六年又升格为徽仪使司,官职是正二品!到了至大元年,又改回缮珍司,官职是正三品。(旧的记录里说至大元年改成缮珍司,并且升到正三品,还叫徽政院人匠总管府。)最后,至治三年,又改回都总管府了。
再说说它下面的一些部门:上都诸色民匠提举司,官职是正五品,里面有提举一人(从五品),同提举一人(从六品),副提举一人(从七品),还有个吏目。这个部门是至元十九年设立的。
还有金银器盒局,官职是正六品,大使一人,副使一人(正七品),至元七年设立;染局,官职是正八品,大使一人,副使一人,至元七年设立;杂造局,官职是正八品,大使、副使各一人,至元七年设立;泥瓦局,大使、副使各一人,至元七年设立;铁局,大使一人,副使一人,至元七年设立;上都葫芦局,大使一人,副使一人,至元七年设立;器物局,只有副使一人,中统五年设立;砑金局,大使一人,至元二十年设立;鞍子局,大使一人,至元七年设立;最后是云州管纳色提领所,提领一人,负责管理纳色人户,至元七年设立。
咱们先说说大都等路诸色人匠提举司,这可是个五品官职!它设立于至元十六年,下设好几个部门。提举司本身呢,就设有提举、同提举和副提举各一人。
然后是双线局,至元十八年设立,听命于詹事府,设有提领和副使各一人。还有大小木局,也是至元十八年设立的,听命于詹事院,设有大、副使和直长各一人。元贞元年的时候,皇后位下木局还并入了大小木局。盒钵局呢,至元七年设立,听詹事府指挥,设有大、副使和直长各一人。 最后,还有个管纳色提领,管着铜局、箸局、锁儿局、装钉局和雕木局,这可是至元三十年才设立的。
再来说说成制提举司,也是个五品官职,主要负责缝纫的事儿。它设立于至元二十九年,听命于詹事院,设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和吏目各一人。大德二年的时候,它升了一级,但到至治三年又撤销了,泰定四年才重新设立。
接下来咱们看看上都、大都貂鼠软皮等局提领所,这儿一开始设有两个提领,是至元九年设立的,听命于詹事府。后来,至元二十七年的时候,提领升为了从七品,并且改听命于省里。大德十一年,又升为了从六品,直接听命于皇帝的旨意。不过到了至治三年,又改回听命于省里了。这个提领所下面还有好几个局:大都软皮局、斜皮局、上都软皮局、牛皮局、金丝子局、画油局、毡局,这些都是至元十三年左右设立的,具体年份略有不同。 其中毡局比较特殊,至元十三年开始收集人员当毡匠,到二十六年才正式设立局。还有个材木库,至元十六年设立,设有大、副使各两人;玛瑙玉局,至元十四年设立,设有大、副使各一人。
最后,咱们来说说大都奥鲁提领所,这是至元十八年设立的,负责处理匠人的纠纷,听命于詹事院,设有提领一人。
首先,在元朝的上都,设立了奥鲁提领所,里面有提领一人,还有个副提领。这个机构是至元十八年设立的,受詹事院的命令管理。对了,之前至元十七年的时候,上都的奥鲁官被撤销了,后来又重新设立了。
接下来,咱们说说上都的几个机构。上都异样毛子局,大使一人,副使一人,至元二十年设立,也受詹事院管辖。上都毡局,大使、副使、直长各一人,也是至元二十年设立,同样受詹事院管辖。上都斜皮等局,大使、副使各一人,至元二十年设立,也受詹事院管辖。
然后是蔚州定安等处山场采木提领所,这个机构的级别是正八品,有提领一人,大使一人,副使二人,至元十二年设立的。上都隆兴等路杂造鞍子局,提领一人,大使一人,直长二人,至元二十二年设立,受詹事院管辖。真定路冀州杂造局,大使一人,副使一人,至元十九年设立。还有一个珠翠局,大使、副使、直长各一人,至元三十年设立。
再来说说管领大都等路打捕鹰房胭粉人户总管府,这个机构级别是正四品。里面有达鲁花赤一人(正四品),总管一人(正四品),还有个首领官。至元十四年的时候,打捕鹰房的达鲁花赤招募了平滦的一些散户。至元二十九年,才正式设立了这个总管府。大德十一年,它被划归到皇太后名下。到了延祐六年,它的级别升到了正四品。
最后,咱们说说管领本投下大都等路怯怜口民匠总管府。这个府里,达鲁花赤和总管各一人,都接受皇帝的敕旨;同知和副总管各一人,都接受安西王的命令。这个机构最初是元朝建立初期,招募了怯怜口哈赤民匠一千一百多户。中统元年设立了总管府,中统二年,被授予六品印信。至元九年,划归安西王管辖。皇庆元年,又划归公主皇后管辖。延祐元年,改隶章庆司。天历二年,又改隶储政院。 这个总管府下面,还有一个织染提举司,级别是正七品,负责管理织染的布匹。提举一人,受安西王命令;同提举一人,由总管府自己任命;副提举和都目各一人,都接受安西王的命令。
首先,咱们来说说管民方面。管民提领所一共三个,大都路那边还有六个奉圣州提领,曹州有两个提领,河间路有三个提领,这些人都听从本府的命令。
然后是管地,管地提领所只有两个,奉圣州有三个提领,东安州也有三个提领,同样听本府的指挥。
再来说说怯怜口民匠都总管府,这可是个大衙门,正三品!里面有达鲁花赤一人(也是正三品),总管一人(也是正三品),还有两个同知(正五品),两个副总管(从五品),以及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兼照磨各一人。这府衙是至元七年才设立的,当时把那些放下戒律还俗的僧道编入户籍,叫做怯怜口,然后就成立了这个总管府来管他们。至元十四年,这个府归中宫管辖了。十六年,又设立了织染局和杂造局,负责生产制造,同时还设立了提领所,负责徭役。到了至元二十五年,总管府升格为正三品。延祐四年,改名叫缮用司。延祐七年,又改回都总管府了。
下面咱们看看都总管府下面的机构和人员配置。各个管民提领所,都是正七品,河间、益都、保定、冀宁、晋宁、大名、济宁、卫辉、宣德九个提领所,每个所都有提领、副提领各一人,还有两个相副官。汴梁、曹州、大同、开元、大宁、上都、济南、真定八个提领所,每个所都有提领、副提领、相副官各一人。大都、归德、鄂汉三个提领所,每个所都有提领、同提领、副提领各一人,相副官一人,大都那边还多加了一员。
织染局也是正七品,有大使、副使、相副官各一人。杂造局也是正七品,人员配置和织染局一样。宏州衣锦院,正七品,有大使、副使、直长各一人。丰州毛子局,正七品,有大使、副使各一人。缙山毛子旋匠局,正七品,只有一个大使。徐邳提举司,正五品,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广备库,有大使、副使各一人。这些机构和人员,都听从院里的命令。
汴梁等路管民总管府,那是正三品的大衙门!里面官职可不少,达鲁花赤、总管、同知,都是正三品、正五品的实权人物;还有个正六品的府判,以及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负责处理日常事务。这府衙最早是元朝初年设立的息州总管府,当时管辖着六千三百多户归附的百姓,是个从三品衙门。到了元贞元年,又把寿州、颖州归附的二千四百户百姓划归进来,改名为汴梁等路管民总管府,主要负责管理各地的屯田户口,发放粮食,当时归徽政院管辖。泰定元年,又改归詹事府管了。府里还设有一个库房,八个提领所,十二个管佃提领。
常盈库里,设有正职大使和副使各一人。那些提领所呢,名字可多了,有新降户、真阳、新蔡、息州、汝宁、陈州、汴梁、郑州、真定,每个提领所都设有提领、副提领和相副官各一人。管佃提领就更多了,比如汝阳五里冈、许州郾城县、青龙宋冈、陈州项城商水等屯,还有分山曲堰、许州临颖屯、许州襄城屯、汝阳金乡屯、颖丰屯、遂平横山屯、上蔡浮召屯、汝阳县烟亭屯,每个地方都设有两个提领。
江淮等处财赋都总管府,也是个正三品的衙门,官职设置和汴梁那个差不多,达鲁花赤、总管、同知都是正三品、正五品的大官,还有两个从五品的副总管,以及经历、知事、照磨兼提控案牍各一人。这府衙是至元十六年才设立的,据说用的是宋朝谢太后、福王献上的产业,以及贾似道、刘坚等人的田产建立起来的,用来管理这些财产。大德八年的时候,这个府衙被撤销了。到了天历二年又重新设立,归詹事院管辖。具体下属机构,史料里没详细记载。到了至大二年,又设立了兴圣宫江淮财赋总管府。
储用库里,设有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人。杭州织染局,也有大使、副使、相副官各一人。扬州等处财赋提举司,也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以及提控案牍、都目各一人。它下面还管辖着……
安庆那边有个河泊所,管事的有提领、大使、副使,每种职位各一人。
建康那边有个财赋提举司,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每种职位各一人;还有负责记录和管理的提控案牍、都目,每种职位也各一人。不过,到了至元元年,这个机构就撤销了。
建康还有个织染局,有大使、副使、相副官,每种职位各一人。黄池也有个织染局,官职设置和建康的一样。
建康那边的三湖河泊所,也有提领、大使、副使、相副官,每种职位各一人。后来至元元年也给撤了。
池州那边也有个河泊所,和安庆的差不多,提领、大使、副使,每种职位各一人。
平江那边也有个财赋提举司,官职设置跟建康的一样,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提控案牍、都目也各一人。至元元年,这个也撤了。
杭州那边的财赋提举司,官职设置跟平江的一模一样。至元元年,也撤了。
陕西那边有个管领毛子匠提举司,达鲁花赤、提举各一人。一开始,这是为了收集和管理那些制作毛皮制品的手工匠人设立的。到了至元三年,才正式设置了这两个职位,而且都是世袭的。
再说说大抚军院,这个院的级别是从一品。至正二十七年,皇上让太子统领全国军队,就设立了大抚军院,设知院四员,同知二员,副使一员,同佥一员,经历、都事各二员,照磨兼管勾一员。不过,第二年,也就是至正二十八年,这个机构又给撤了。
昭功万户都总使司,级别是正三品。都总使二员(正三品),同知二员(从三品),副使二员(正四品),经历、知事、照磨各一员。这个机构是至顺二年设立的,当时文宗还是皇子的时候,跟着他的人,都到这个机构里任职。后来,到了至元六年,这个机构也撤了。
最后是怯怜口钱粮总管府,级别是正三品。达鲁花赤二员(正三品),都总管一员(正三品),副达鲁花赤一员(从三品),同知二员(正五品),副总管(从五品),经历、知事、提控案牍承发架阁各一员。一开始,这叫宫相都总管府,到了至顺二年,宫相府和鹤驭司撤销了,才改名叫怯怜口钱粮总管府。
织染杂造人匠都总管府,那是正三品的大衙门!底下管着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各一人,还有两个副总管,以及经历、知事、提控案牍、照磨各一人,这架子摆得可真大。元朝至元二十年的时候,为了管理织染的工匠,才专门设立了这个总管府。后来元贞二年升格为都总管府,归徽政院管;天历元年又改归储庆司管;三年后,又划归宫相府,宫相府撤销后,就归都总使司管了。
这个织染都总管府下面,还有不少机构呢。比如说织染局,那是从七品,设大使和副使各一人。至元二十三年改名叫织染提举司局了。还有绫锦局,也是从七品,大使副使各一人,这个局是至元八年才设立的。有意思的是,至元九年,他们还招收了二百八十二户析居放良还俗的僧道,教他们织造技术呢!
纹锦局,也是从七品,大使副使各一人。至元八年设立了长官,十二年的时候,把局里的人匠都赏赐给了东宫。到了十三年,又把长官撤了,改设大使和副使。中山局,从七品,大使副使各一人,不过至元十二年就撤销了。真定局,也是从七品,只设一个大使,中统元年设立的,至元十六年被赏赐给了东宫。宏州和荨麻林纳失失这两个局,都是从七品,各设大使副使各一人,至元十五年设立,十六年合并成一个局。后来到了三十一年,徽政院觉得这两个局相隔一百多里路,管理起来不方便,又把它们分开了。
大名织染和杂造这两个提举司,是正六品,至元二十一年设立,每个司都设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到了三十年,杂造提举司又增加了一个达鲁花赤。最后,还有个供用库,从九品,大使副使各一人,受徽政院的指挥。元朝初期,它叫绫锦总库,至元二十一年改名叫供用库。
首先,这管领诸路打捕鹰房纳绵等户都总管府,级别可是正三品!底下还有达鲁花赤、都总管、同知、治中、府判这些官员,都是三品、五品、六品不等的。 这府里管着上万多工匠,每年负责上缴各种税粮、皮货,还要负责打猎抓鸟,把好东西都送到皇宫里去。 元朝至元十二年,这府还被赐给了东宫;十六年,专门设立了都总管府来管理;后来又几次改隶属,先归徽政院,再归崇祥院,接着是詹事院,天历元年又归储庆司,最后至顺元年归宫相府,宫相府撤了之后,就归都总使司管了。
这都总管府下面管辖的机构可不少呢!比如,管领上都等地的打捕鹰房纳绵等户大使司,有正副大使各一人;还有管领顺德等地的打捕鹰房纳棉等户提领所,有达鲁花赤、提领、副提领各一人。 更别提那些管辖冀宁、大都、固安、中山、济南等等十九个地方的提领所了,每个地方都有提领和副提领各一人。 顺州、怀庆的稻田提领所也归它管,还有广衍库、滑山炭场所,这些也都得听它的。
然后是缮工司,这可是正三品衙门,有卿、少卿、丞这些高官,还有经历、知事等等,一共管着几千工匠,负责皇宫的建筑工程。 这缮工司是天历二年才设立的。 它下面原来还管着金玉珠翠提举司和大都织染提举司,不过金玉珠翠提举司在至元元年就撤销了。 大都织染提举司呢,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等官员。 总之,这都总管府及其下属机构,人员众多,权力不小,负责的事情也相当广泛。
首先,大都杂造提举司,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还有个吏目。
然后是富昌库,设大使和副使各一人。
再说内史府,级别是正二品。内史九人(《元典章》记载为从二品),中尉六人(《元典章》记载为从三品),司马四人(《元典章》记载为从四品),谘议二人(从五品),记室二人(从六品),还有一个照磨,兼管勾承发架阁库(从八品)。至元三十年,封晋王于太祖四斡耳朵之地,把王傅改成了内史(从二品),一共设了十四个官职。大德元年又增加了一名内史。至大元年,内史的级别升到了正二品,还分设了印信,分别在京师和各地办公。延祐三年,又增设了晋王部断事官四人、都水太监四人、省卿一人。
延庆司,正三品,负责王府的祈祷事务。设使三人(正三品),同知二人(正四品),典簿一人(从七品)。至元二十九年设立,没多久就撤销了。大德三年又恢复设立,十一年升为正二品。至大四年改名为都功德使司。延祐三年,又恢复为延庆司。(《元典章》记载延庆司使为正三品,旧纪载至大三年升为正二品。)
断事官,正三品,负责处理王府的诉讼案件。设断事官十六人(正三品),经历一人,知事一人。
典军司,从七品,管理一百二十六名鹤,设典军一人、副使二人。大德四年设立。
最后是随路诸色民匠打捕鹰房都总管府,正三品,负责四斡耳朵地区户籍、民匠的营造事务。设达鲁花赤二人(正三品),都总管一人(正三品),同知一人(正五品),副总管二人(从五品),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至元二十四年设立。这些官员不参与正常的官员调动,凡是斡耳朵的事务,都由四个总管分别负责。(至顺元年,设立了诸色民匠打捕鹰房都总管府,级别是正二品,可能之前撤销过,后来又恢复了。)
首先,咱们来说说保定等路那些负责各种手艺人的管领府,这可是个从三品的大衙门!主要负责太祖皇帝大斡朵(太祖的营帐)的一切事务。这府里啊,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副总管、知事,一个不少,都得在。这府是至元十七年设立的。
然后是曹州东平等路民匠提举司,这级别低点,是正五品。同样也设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也是至元十七年设立的。再来说说大都纳棉提举司,这可是个正六品的衙门,负责大都的棉花收纳,达鲁花赤、提举、副提举各一人,也是至元十七年建的。还有上都奉圣州长官司,也是正六品,管着51户出征的军队,达鲁花赤和长官各一人,同样是至元十七年设立的。保定织染局,也是正六品,管着110户织染匠人,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一个不少,也是至元十七年设立的。丰州捏只局,就简单了,只有一个头目,主要负责织造花毯,也是至元十七年设立的。
接下来是打捕鹰房民匠达鲁花赤总管府,这可是个正四品的大衙门!主要负责两位皇后斡耳朵(皇后的营帐)的岁赐财物和各种制作的事务。这府里人员配置齐全,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副总管、知事,一个都不能少,是至元二十一年设立的。口子迤北长官司,正五品,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各一人,至元二十一年设立。随路诸色民匠达鲁花赤等官,正五品,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副总管各一人,也是至元二十一年设立的。随路打捕纳棉民匠长官司,正五品,达鲁花赤、长官各一人,至元二十一年设立。涿州成锦局人匠提举司,正五品,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至元二十一年设立。最后是河间民匠提举司,正四品,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至元二十一年设立。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几个管辖机构,都是元朝时期设立的。第一个是管领河间沧州等地的长官司,官职是正五品,里面有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各一人。这个机构是至元二十一年设立的。
第二个是管领河间临邑等地的军民长官司,官职是正七品,人员配置和第一个差不多,也是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各一人,也是至元二十一年设立的。
接下来是管领随路各种手艺人的打捕鹰房等户的总管府,官职是正四品,主要负责太祖窝阔台的四季行营事务。人员配置就多了,有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副总管、知事各一人,这个是元朝大德二年设立的。
然后是管领涿州等地手工业者和织锦局的机构,官职是正五品,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也是大德二年设立的。 还有一个管领上用织染局的,官职是正七品,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同样是大德二年设立的。
再来说说大德二年设立的几个机构:管领上都大都曲米等地的长官司,官职是正七品,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各一人;管领彰德等地的长官司,官职也是正七品,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各一人;还有个管领上都大都等地的长官司,官职是正五品,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各一人;管领泰安等地的长官司,官职是正七品,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各一人;管领曹州等地的长官司,官职是正五品,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各一人。 值得一提的是,延祐六年又设立了河南田赋总管府,官职是正三品,归内史府管辖,人员配置是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各一人,副总管两人。
最后,咱们说说延祐五年设立的管领随路打捕鹰房等各种手艺人的怯怜口总管府,官职是正三品,主要负责太祖四位皇后行营和岁赐的制作事务。这个机构的人员配置比较复杂,有达鲁花赤(正三品)、总管(正三品)、同知(正五品)、副总管(正五品)各一人,还有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兼照磨各一人。
咱先说说元朝的这些机构,一个个来,听着有点复杂,不过慢慢就能明白。
首先,延祐五年(公元1342年)设立了管领大都上都打捕鹰房纳米面提举司,这可是个从五品的大官儿,管着一百九十五户人家呢!这机构里有个达鲁花赤和一个提举。还有管领大都涿州织染提举司,这个是正七品,也同样设有达鲁花赤和提举,也是延祐五年设立的。再一个,延祐五年还设立了管领河间路清州人匠提举司,也是从五品,达鲁花赤和提举各一人。
然后是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358年)设立的随路打捕鹰房诸色民匠总管府,这可是个正四品的大官儿!主要负责北安王岁赐钱粮的事儿。这府里人可不少,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副总管、知事,一人一个职务。
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356年)设立了管领大都等处纳棉提举司,正七品,达鲁花赤、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同年还设立了管领大都等处金玉民匠稻田提举司,从五品,达鲁花赤、提举、副提举各一人。 同样在至元二十二年,还设立了管领大都蓟州打捕提举司,也是从五品,达鲁花赤、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元典章》里还记载,管领怀孟等处人匠打捕达鲁花赤是正七品。
至元十六年(公元1350年)设立了杂造局,正六品,这机构里有个达鲁花赤,还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
怯怜口诸色人匠达鲁花赤并管领上都纳棉提举司,这是正五品,掌管着迭只斡耳朵(地名)辖区内各种工匠和岁赐等事务。这机构里人员配置也比较复杂,有达鲁花赤、长官、同知、副长官各一人,还有一个专门管档案的提控案牍。
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358年)设立了上都人匠提领所,从七品,达鲁花赤、提领、同提领、副提领各一人。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361年)设立了上都大都提领所,也是从七品,主要负责怯怜口等事务,达鲁花赤、大使、副使各一人。
最后,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设立了归德长官司,正六品,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各一人。
总而言之,元朝的这些机构,名称听着就挺复杂,职位也等级森严,管辖范围和职责也各不相同。
管领上都大都所有手艺人的棉花户的提举司,官职是正五品。主要负责管理皇室成员的岁赐等事务。这个机构设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各一人,是至元二十七年设立的。
致用库,官职是正七品,设有提领、大使各一人,副使二人。也是至元二十七年设立的。
提领司,官职是正八品,设有提领三人,副提领一人。至元十一年设立的。
上都人匠局,官职是正七品,设有达鲁花赤二人,副使二人。至元二十七年设立的。
周王常侍府,官职是正三品。设有常侍七人,中尉四人,谘议、记室各二人。打捕鹰房总管府设官六员,断事官八员。延福寺饮膳署各二人,这些都是延祐三年设立的。同年又增设了断事官二人,后来又取消了。
诸王傅,官职是正三品。从宽彻不花太子到齐王,一共四十五位王爷,每位王爷都设有王傅、傅尉(正三品)、司马(正五品)各一人。不过,只有宽彻不花、也不干、斡罗温孙三位王爷设有傅尉,其他王爷的傅尉都改称府尉(正四品),职位在王傅之下,司马之上。这三类官员的人数也不一样,有的少到一人,多到三人。齐王比较特殊,只设有王傅一人。
都护府,官职是正二品,负责管理旧州城和居住在汉地的畏吾儿人。设有大都护四人(正二品)、同知二人(正三品)、副都护二人(正四品)、经历一人(正六品)、都事一人(正七品)、照磨兼承发管勾一人(正八品)。至元十一年,初设断事官(正三品);十八年,改领北庭都护府(正二品);二十年,改成大理寺(正三品);二十二年,又恢复为都护府;延祐二年,升为正二品;七年,又降为从二品。官员设置和之前一样。至元十一年,还设立了都宁远都护府,兼领互市监,不过这个机构什么时候取消的,现在还不清楚。
崇福司,官职是正二品,主要负责管理马儿哈昔列班也里可温十字寺的祭祀活动等等。 它下面设有四个使,都是从二品;两个同知,都是从三品;两个副使,都是从四品;两个司丞,都是从五品;一个经历,是正六品;一个都事,是正七品;一个照磨,是正八品。崇福司是在至元二十六年设立的。
延祐二年,崇福司改名为崇福院,增设了一个领院事,官职是正二品。同时,全国七十二所也里可温的教务管理都并入崇福院,所有相关事务都归崇福院管辖。
七年后,崇福院又改回崇福司,官职降为从二品。 人员设置恢复到之前的规模,跟前面说的那些官职和品级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