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善,字复初,是河北清河人。他爸爸元贡,很有学问,人品也好,做到枢密院照磨的官职,后来追赠吏部尚书,还追封为清河郡公,谥号孝靖。明善从小就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成年后,他去江南游学,拜吴澄为师。

枢密院佥事董士选听说过他的名声,就把他招到身边当幕僚,还特别礼遇他。后来董士选升迁到江西行省左丞,又把明善带了过去当幕僚。跟着董士选平定了赣州贼人刘贵的叛乱,董士选抓了三百多名贼寇,明善建议宽大处理他们的过错,结果有一百三十多人免于一死。那些贼人登记了赣州和吉州十万老百姓的户籍,官府找到了这个户籍,想借机大肆株连,从中牟利。明善建议把户籍烧掉,以绝后患,这样赣州和吉州才得以安定下来。

之后,明善升迁为江南行台掾,又升任枢密院照磨,后来又调到中书省当左曹掾。

早些时候,明善在江西的时候,张瑄担任行省参政,借了明善的马,一直没还,只给了三十斛米作为补偿。后来张瑄倒台了,抄了他的家。账簿上记载着“送元复初米三十斛”,却没说是补偿马匹的。明善因此被免了官。过了很久,事情真相大白了,他又被重新任命为省曹掾。

宋仁宗还在太子的时候,就提拔他当太子文学。仁宗登基后,又任命他为翰林待制,兼任国史院编修官。那时候,姚燧担任翰林学士承旨,负责修撰成宗、顺宗的实录,让明善来总管。明善写好的东西,姚燧只是稍微改动一下而已。姚燧曾经说过:“有既定题目让我写文章,我都能写;但要是没有题目,只有元明善能写。”可见他有多么器重明善。后来,明善又升任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皇上还下令要翻译《尚书》经文,明善和直学士文陞一起翻译。文陞是宋朝丞相文天祥的儿子。每次奏读一篇译文,皇上都连连称赞,说:“二帝三王治国之道,只有你们才能明白。”

皇太后被尊封后,朝臣们建议大赦天下。明善却说:“经常大赦不是什么好事,宽恕过错就行了。”后来,明善奉命去赈济山东、河南的饥荒,剩下了四万贯钱。明善看到彭城、下邳等地的驿站,负责养马的人民也饿肚子,就想赈济他们。有人说:“这些人是流民,不是驿站的人。”明善说:“老百姓和驿站的人有区别吗?按照《春秋》的道理,大夫出使在外,是可以自行决断的。”最后,他还是赈济了他们。完成任务后,执政大臣们都夸他办事果断明智。

皇庆二年,明善参与修撰武宗实录。第二年,他升任翰林侍讲学士,官阶为中奉大夫。延祐二年,全国举行进士考试,明善担任考试官,殿试的时候又担任读卷官。之后,他被任命为礼部尚书,负责整理孔氏宗法,确定五十四世孙孔思晦袭封衍圣公,皇上批准了他的建议。后来,他被提拔为参议中书省事,结果被御史孛术鲁翀弹劾,又回到翰林院当侍读学士。之后,他被任命为湖广行省参知政事。英宗即位后,召他回朝,担任集贤侍读学士,之后升任翰林学士,官阶晋升为资善大夫。

在修撰仁宗实录的时候,百官迎接仁宗的御容,出现了祥瑞之兆——卿云。皇上诏令明善写文章来记载这件事,并且亲自到太室祭祀。礼官呈上祝册,请求皇上题写御名,皇上三次都让明善代笔。皇上对明善的恩宠非常优渥,在当时无人能及。

明善在至治二年去世,享年五十四岁。泰定初年,追赠他资善大夫、河南行省左丞的官职,追封清河郡公,谥号文敏。明善早年就以文章自负,他的文风在秦汉之间游刃有余。晚年的作品更加深邃,与姚燧齐名,并称为一代文宗。他著有《清河集》三十九卷。他有二子:晦、暠。晦曾任典瑞院判,后外放峡州路同知,英年早逝。

邓文原,字善之,是杭州钱塘人,祖籍绵州。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十五岁参加浙西转运司的考试,就名列第一。至元二十七年,他被行省聘请担任杭州路儒学正。任期结束之后,他又调任崇德州儒学正。大德五年,他被提升为翰林院撰写文章的官员,担任同知制诰,兼任国史奉院编修官。翰林学士承旨阎复对后辈一般不太提携,唯独器重邓文原。凡是重要的文章撰写工作都交给他,后来邓文原升任修撰。成宗皇帝驾崩后,他参与了实录的修撰工作。姚燧、王构等人审阅邓文原的稿子,互相指点挑剔。几天后,他们再次查看,却发现一个字都改不了,这才对他叹服不已。后来,他外放担任江浙儒学提举。

皇庆元年,他被朝廷召回,任命为国子司业。他建议改革学校制度,但与执政者的意见不合,便以生病为由请求离开。延祐四年,他被提升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后外放担任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佥事。当时平江有个和尚对府判官理熙怀恨在心,诬告理熙贪污受贿,理熙也已经认罪了。邓文原认真调查,查明了真相,将诬告的和尚杖责一顿,并释放了理熙。湖州有个老百姓犯了夜禁,被抓捕后逃跑,追捕他的官差刺伤了他的右肋,他倒地身亡。他哥哥问他:“杀你的是谁?”死者说:“穿白衣、戴帽子、身材高大的人。”说完就死了。他哥哥向官府告状,官府询问当晚巡逻的更夫,更夫说:“是张福儿。”于是张福儿被判处死罪,关押了三年。邓文原审查案卷后说:“张福儿身高不到六尺,不算高大,而且他惯用左手,怎么会伤到右肋呢?”经过重新审讯,真正的凶手张甲被找到了,张福儿的冤情终于得以昭雪。建德有个叫戴汝惟的人被盗贼杀害了,当晚他的家还失火了,尸体也不见了。邓文原说:“这里面一定有隐情。”他责令官府认真调查,结果查明是戴汝惟的妻弟叶甲谋杀了戴汝惟,人们都认为邓文原如同神明一般。

六年后,他被调任到建康(今南京)担任江东道肃政廉访使。当时宁国等地的茶税,一开始只有三千锭,后来竟然暴增到十八万锭,这些钱全都是从老百姓身上刮来的!老百姓欠税,转运使就以监管不力为由惩罚地方官,五品以下的官员都挨板子,甚至被处死。文原上奏说:“应该取消茶税专管机构,让州县自己管理。”但他的建议没被采纳。

饶州有人告发官员隐瞒官粮,牵涉到几百人,好几年都没判决。文原说:“这其实很好查。就是官员把官田租给百姓耕种,然后在户口登记时就按这个来征收徭役,在管理的时候就按这个来收税。”他下令根据田地册籍来核实,案子这才得以平息。徽州有人在寺庙里伪造纸币,有人躲雨时看见了,那人就诱惑他一起参与,让他帮忙烘烤纸币,事情败露后,那人面临死刑。文原说:“伪造货币要判死刑的,分七个等级。烘烤纸币的罪行应该比直接使用纸币的罪行更轻,判个杖刑就行了。”这件事上报朝廷后,最终采纳了文原的建议。还有个叫谢兰的人,他家仆人死了,谢兰的侄子贿赂族人,诬告谢兰杀了人。案子证据确凿,但文原复查后,释放了谢兰,而把诬告的人抓了起来。他平反的冤假错案还有很多类似的。

至治二年,他被召回朝廷,担任集贤直学士。那年地震了,朝廷下令讨论消除灾害的办法。文原上奏说:“现在审理案件的官员,只是接受下属呈报的案情。死刑犯每年都上报刑部,却总是拖延不决,很多人都被活活折磨死。应该认真挑选刑官,该判决的马上判决,情况宽松的可以释放。河北流民要恢复生产,朝廷虽然按人口发放钱款,但下级官员执行不力,应该计算海运的盈余,各地设立仓库,以备不时之需。”他还说:“茶税害民,请求一并取消转运司,以消除民怨,祈求上天保佑。”当时的舆论都赞同他的意见。之后,他被晋升为奉政大夫,兼任祭酒,仍旧担任直学士。

泰定元年,他负责贡举考试,并担任阅卷官,还被特命与平章政事张珪、翰林学士吴澄一起担任经筵官。不久,他就请求告病还乡。两年后,朝廷召他回京,担任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随后又提拔他为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使,但他因病没有赴任。

天历元年,他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到了至正九年,他的学生,当时担任集贤大学士的冯思温上奏朝廷说:“文原先生是曾经在经筵侍奉过皇帝的老臣,应该给他加恩追赠。”于是朝廷就追赠他中奉大夫、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护军等官职,并追封他为南阳郡公,谥号文肃。一开始太常寺要给他谥号“庄康”,因为冯思温的请求,才改成了“文肃”。文原先生家里很穷,但是为人清廉。安南进贡时,送来了黄金、丹砂、象牙等作为私人礼物,文原先生都拒绝了。送礼的人说:“这些东西都很干净啊!”文原先生说:“这些东西虽然干净,但是我收下了,就变得不干净了。”他写文章非常精深典雅,尤其是在起草诰命之类的文书时,更是温润得体,很有章法。他著有《巴西集》十卷。他的书法造诣很高,和赵孟頫齐名。他的儿子虞衍,后来做了江浙儒学副提举。

虞集,字伯生,祖籍成都。是宋朝丞相虞允文的五世孙。他父亲虞汲,在宋朝的时候做过黄冈县尉。宋朝灭亡后,他们家就迁居到临川崇仁,所以虞集就成了崇仁人。虞集三岁的时候就能认字读书了。他母亲杨氏口授给他《论语》、《孟子》、《左氏传》,他一听就会背诵。长大后,他拜吴澄为师学习。董士选担任南台中丞的时候,还请虞集去家里教书。

大德年间初期,虞集来到京城。因为得到大臣的推荐,被任命为大都路儒学教授,后来又升任国子监助教。他担任助教后,就以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学生们都很尊敬他,经常拿着自己的学习笔记到他家门口等他下班。其他学院的学生也纷纷来听他的课。他母亲去世后,守孝期满,他又回到国子监担任助教,后来又升任博士。有一次,他在祭祀大殿上监考,有几个学生喝醉酒,行为失礼。虞集请求开除他们的学籍。一些大臣为他求情,想让虞集网开一面,但是虞集坚持不肯,他说:“国子监是教导礼义的地方,这里都不能治理好,还怎么教书育人呢!”仁宗皇帝当时还是太子,他劝虞集不要把事情做绝,但是虞集还是把情况上报给了詹事院,最终那些学生被开除了。仁宗皇帝因此更加欣赏虞集的为人。后来,仁宗皇帝提拔吴澄担任司业,又任命参知政事许师敬负责国子监的管理,他们都想改革国子监,以符合皇帝的意愿,虞集全力支持他们。后来,因为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吴澄愤而辞职,虞集也因为生病而辞官。不久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太常博士。

丞相拜住,当时是院使,曾经私下向虞集请教礼仪。虞集就向他讲解先王制定的礼仪制度,以及古今治乱兴衰的原因。拜住听后连连叹息,更加相信儒士是有大用处的。后来,虞集升任集贤院修撰。一次,朝廷开会讨论学校教育的事,虞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应该让地方长官寻找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作为老师,让学生有所学习和感悟。其次,要寻找那些品行端正,不标新立异,不哗众取宠,能够坚守儒家经典学说,不妄下奇论,并且深受大家敬重,而不是那种虚伪做作的人来教书育人,将来也一定会有所成就。再次,可以选择那些参加乡试、会试后回到家乡的人,如果他们的文章和诗词还能激励后辈,也可以考虑。当时的舆论都赞同他的意见。六年后,虞集升任翰林待制,兼任国史院编修官。仁宗皇帝曾经在左右侍从面前感叹说:“儒士们都已经得到重用了,只有虞伯生(虞集的字)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提拔啊!”

英宗皇帝即位后,拜住当了宰相。虞集因为忧愁回到了江南老家,拜住并不知道这件事。后来拜住向皇帝禀报了此事,派人到四川寻找虞集,又派人到江西寻找他。虞集听说朝廷的旨意后,赶紧赶赴京城,结果英宗皇帝已经驾崩了。

泰定年间初期,虞集被任命为国子监司业,后来升任秘书少监。一次,皇帝到上都,因为当时担任讲官的大多是年纪比较大的官员,皇帝就命令虞集和集贤院侍读学士王结一起随驾讲经。从此以后,虞集就经常跟随皇帝。之后,虞集被任命为翰林直学士,不久又兼任国子监祭酒。有一次,虞集讲经结束后,谈到京师依靠东南地区运输粮食,耗费了大量的民力,在不可预测的水路上运输粮食,这不是减轻百姓负担,利用地理优势的好办法。京东地区靠近大海,绵延数千里,都是芦苇荡。涨潮时,海潮带来的泥沙淤积成肥沃的土地。如果修筑堤坝,防止海水入侵,开垦成良田,允许那些有钱想做官的人组织人力,分给他们土地,能够组织万人耕种的,就给他万亩田地,让他做万夫长,千夫长、百夫长也同样如此。头一两年不征税,第三年看看收成如何,根据土地的高低来确定税额。五年后授予官职,十年后授予官印,可以世袭,就像军官一样。这样就可以减少东南海运的负担,减轻百姓的疲劳。皇帝赞同他的意见,下令有关部门讨论,但是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对。

话说文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已经听说过虞集的名声了。当上皇帝后,他让虞集继续兼任经筵官。虞集因为祖先的坟墓在江南,就请求皇帝给他一个郡做官,方便他料理家事。皇帝说:“你这么有才华,哪里有什么事做不了?不过现在还不是离开的时候。”于是,就封虞集为奎章阁侍书学士。

那时候关中闹大饥荒,皇帝问虞集:“有什么办法能救救老百姓?”虞集回答说:“太平日子过久了,老百姓都安逸享乐,有志气的读书人只想着眼前的利益,这样就会引起怨言和叛乱。但不幸的是,经历了这么大的灾难,这正是君子施展才能,革新政治的好机会啊!如果派出一两个了解民情的人,稍微放宽一些禁令,让老百姓有点事情做;然后在各个郡县选择可用的人才,根据原来的居民分布,规划城镇,修缮里巷,治理沟渠,丈量田地,减轻赋税,这样流亡的人就会逐渐回来,春耕秋收都会有人帮忙。一两年内,先别征税,也别强迫服徭役。等地界划分清楚了,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四处涌来的人口就会均衡统一,井然有序,这样的话,三代盛世的人民景象就会出现在这荒凉的土地上了。”皇帝觉得虞集说的很有道理。

虞集接着说:“希望您能借给我一个郡,让我试试这个办法,三五年内,我一定能向朝廷交出满意的答卷。”旁边有人在皇帝耳边嘀咕:“虞伯生是想借此机会离开京城。”皇帝也就没再理会这事了。后来,皇帝下令所有兼职不能超过三个,于是虞集辞去了国子祭酒的职务。

虞集觉得在宫里侍奉皇帝,闲来无事,对国家政事也没什么帮助,而且嫉妒他的人又多,于是就和大学士忽都鲁都儿迭失等人一起向皇帝进言:“陛下您有远见卓识,设立奎章阁,广览书籍,设置学士职位以备咨询,我们这些学士却没有什么功劳,反而担心会累及圣上您的名声,恳请允许我们辞职。”皇帝说:“我没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对于国家治理,又怎能事事周全?所以才设立奎章阁,设置学士职位,让祖宗的教诲、古往今来的治乱兴衰都摆在眼前,你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来辅佐我。至于军国大事,自有六部、都察院、御史台负责,不是你们的责任,所以不要再辞官了!”

皇上命令编纂本朝的典故,仿照唐宋会要的体例,修撰《经世大典》。任命我(虞集)和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一起担任总裁官。我推荐礼部尚书马祖常,因为他熟悉旧章;国子司业杨宗瑞,因为他精通历象地理,都适合担任总裁。翰林修撰谢端、应奉苏天爵、太常博士李好文、国子助教陈旅、前詹事院照磨宋褧、通事舍人王士点,他们都有见识和经验,可以协助编撰,这样才能让这本书早日完成。皇上说,以前修辽金宋三史都没什么成果,现在修《大典》,要让学士们带队负责。

我请求用翰林国史院修撰祖宗实录时各部门提供的史料来进行核对订正。国史院的官员跟皇上说:“实录的编写方法不能泄露出去,史料也不应该给人看。”我又请求用国书《脱卜赤颜》来补充完善太祖以来的史实,主管承旨塔失海牙说:“《脱卜赤颜》不能给外人看。”这两件事都被否决了。过了一段时间,赵世延回去了,我就独自负责这件事,又花了差不多两年时间,书终于完成了,一共八百卷。

奏报皇上之后,我因为眼睛有毛病就请求辞去职务,皇上没同意。于是我推荐治书侍御史马祖常来代替我,皇上也没批准。御史中丞赵世安趁机为我求情说:“虞伯生在京城待了很久,非常贫困,而且眼睛还生病了,希望能给他一个外地的差事,方便他治病。”皇上生气地说:“一个虞伯生,你们就这么容不下他吗!”皇上当时正想重用有才华的人,因为我才能出众、知识渊博,所以最终还是同意让我离开。

耶律楚材每次奉诏起草文件,都会巧妙地用帝王之道委婉地进行劝谏,谈论古今政治的成败得失,尤其会详尽地陈述,随时随地进行规劝。有一次,皇帝下令起草封赏乳母丈夫为营都王的诏书,让阿荣、巎々传达旨意。这两个人本来就嫉妒耶律楚材,故意谎称是封为营国公。耶律楚材写好草稿后,丞相很快便索要诏书文稿,耶律楚材把草稿呈上去,丞相大吃一惊,询问缘由。耶律楚材知道是他们俩故意欺瞒自己,立刻请求更换草稿呈上,却始终没有说出阿荣、巎々欺瞒自己的事情。

龚伯璲因为才华出众得到马祖常的赏识,想让耶律楚材推荐他。耶律楚材说:“这个人虽然有点才华,但不是有大作为的人才,恐怕也难有善终。”马祖常不同意他的看法。有一天,马祖常邀请耶律楚材到府上做客,设宴款待。酒过半酣,马祖常拿出推荐信让耶律楚材署名,耶律楚材坚决拒绝。马祖常很不高兴,宴会便草草结束了。文宗皇帝去世后,耶律楚材告假,想回南方老家,但最终没能成行。大臣们要立妥欢帖穆尔为太子,按照最高规格的礼仪,召集老臣到上都议政,耶律楚材也在被召集之列。马祖常派人告诉耶律楚材:“御史已经有人弹劾你了。”于是耶律楚材就称病回到临川老家。

当初文宗皇帝在上都时,想立自己的儿子阿剌忒纳答剌为皇太子,但是因为妥欢帖穆尔乳母丈夫的进言,说明宗皇帝在世时,就说过太子并非他的亲生儿子,于是将阿剌忒纳答剌贬黜到江南驿站,并召来翰林学士承旨阿邻帖木儿、奎章阁大学士忽都鲁儿迷失将此事记录在《脱卜赤颜》中,又让耶律楚材起草诏书,向全国公布。到了这个时候,朝廷官员都是文宗皇帝生前信任的人,御史们也不敢公开批评这件事。马祖常的意思是想暗示耶律楚材赶紧离开。后来龚伯璲因为办事失误被杀,世人才佩服耶律楚材识人的本领。元统元年,朝廷派使者赐给他尊贵的酒和金织锦缎各两件,召他回朝。但他这时已经生病,无法出行,身边有人拿以前的诏书来说事,皇帝很不高兴,说:“这是我家里的事,岂能由那些书生来管?”至正八年五月,耶律楚材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追赠江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仁寿郡公,谥号文靖。

我家以前挺穷的。退休以后,来我家拜访的人络绎不绝,甚至有人专门建房子等着见他,但他写碑文从不敷衍了事。南昌有个富户伍家,娶了个公主做媳妇,当上了下级总管。他死后,儿子托丰城人甘悫给父亲写墓志铭,还送了五百锭中统钞,但他没答应,甘悫很惭愧,叹口气就走了。他年轻时和弟弟槃一起建了两间书房,左边那间写着陶渊明的诗,叫“陶庵”;右边那间写着邵雍的诗,叫“邵庵”。所以后世都称他为“邵庵先生”。他的文章是当时最好的,人们把他比作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他著有《道园学古录》五十卷。他的儿子叫安民,当过吉州路安福州知州。

他弟弟槃,字仲常,延祐五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吉安永丰县丞。父亲去世后,守孝期满,他又被任命为湘乡州判官。曾经有个富人杀人,贿赂别人顶罪,案子已经判了,但他就是不签字,结果杀人犯最终还是被定罪了。曾经有个巫婆来到他所在的州,说神灵附体,说哪个地方着火就着火。州里的官吏都把巫婆请到家里,恭敬地招待她。槃抓到一个纵火犯,审问后得知是受巫婆指使。他把巫婆叫来,却没有人敢打她。槃对左右的人说:“这要闹出大乱子,得赶紧处理!”一审问,巫婆就招了,于是槃按照法律处置了巫婆和她的同伙。任期满了,他升任嘉鱼县尹,可惜这时他已经去世了。

揭傒斯,字曼硕,是富州龙兴人。他爸爸揭来成,是宋朝的乡贡进士,当时有名的文化人。元朝初期,朝廷还追封他为“贞文先生”。揭傒斯小时候家里穷,但他特别努力学习,白天黑夜地看书,父子俩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很早就有了名气。

大德年间,他去湖南,当时的都元帅赵淇很会识人,见到揭傒斯就说:“你将来一定会成为翰林院里有名的大人物!”程钜夫和卢挚先后担任湖南廉访使,都很看重他。程钜夫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他。延祐元年,卢挚向朝廷推荐了他,揭傒斯被直接任命为翰林院和国史院的编修官。当时李孟担任平章事,负责修撰国史,他看了揭傒斯写的功臣列传后,感叹道:“这才是真正的史笔啊!其他人写的,就跟流水账一样。” 后来揭傒斯升任为应奉翰林文字,还兼任编修,之后又升任国子助教,后来又回到应奉翰林文字的职位。五年后,他请假回家了。

泰定元年,朝廷召他回去上班,但他因为母亲去世又回家守孝了。天历二年,朝廷设立奎章阁,他被提升为授经郎,负责教导皇亲国戚的孩子们。揭傒斯每天步行去上班,他的学生们想给他买匹马,但他听说后,自己买了一匹马,没多久又把马送人了,以此表明自己不贪图别人的好处。文宗皇帝在奎章阁的时候,有什么问题要咨询,总是直接叫他的名字。中书省要启用儒臣的时候,皇帝一定会问:“揭曼硕怎么样?” 有时候,皇帝还会把揭傒斯上呈的《奎章政要》给大臣们看,说:“这是朕的授经郎揭曼硕进献的。” 揭傒斯凭借文采受到皇帝的赏识,受宠程度仅次于虞集和柯九思。

富州不产金子,但官府听信了奸民的谎话,强迫三百户人家去淘金。这些人就从其他县里弄来金子充数,每年上交的金子竟然达到了四十九两。时间长了,三百户人家几乎颗粒无收,都穷困潦倒了,官府就让那些替官府干活的人替他们交税,很多人因此破产。揭傒斯向省里的官员反映了情况,免除了他们的赋税,富州百姓都感激他。他参与了《经世大典》的修撰工作,文宗皇帝读了他写的宪典部分,转头对身边的近臣说:“这简直就是《唐律》啊!” 后来,他又被提升为艺文监丞,参与校对书籍的工作。朝廷多次想重用他,正准备给他更大的官职,结果皇帝驾崩了,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

惠宗皇帝登基后,召见揭傒斯到便殿,好一阵安慰鼓励,还赏赐给他诸王穿的表里各一件衣服。后来,揭傒斯升任翰林待制,又升任集贤学士,官阶也升到了中顺大夫。

早先,儒学官员去吏部选官,都要先到集贤院考核。集贤院就把这事交给国子监,国子监又交给博士,文书来来回回,一拖就是好几个月。揭傒斯就建议改革这个流程,直接在集贤院办理,大家都觉得方便多了。

元至元元年,揭傒斯奉命祭祀北岳、济渎、南镇,回程的时候路过家乡。当时龙兴伯颜当权,多次邀请揭傒斯,但他以生病为由坚决推辞。没过多久,皇帝又提拔他为奎章阁供奉学士,他当天就上任去了。还没到任,就被改任为翰林直学士。等到开设经筵的时候,他又被任命为侍讲学士,兼任经筵同知,官阶也升到了中奉大夫。当时新法规定超升不超过两等,偏偏揭傒斯一口气升了四等,连升九级,这可是个特例啊!

至正三年,揭傒斯七十岁退休了。皇帝还派人追赶到漷州,又赐给他尊贵的礼品,他才回家。后来,皇帝下令让他撰写明宗神御殿碑,还赏赐给他一万缗钱币和五十两白金。皇后也赏赐了他同样多的白金。他又想退休,皇帝不准。皇帝还让丞相脱脱和其他执政大臣亲自劝他。揭傒斯说:“如果我揭傒斯有什么好的建议,诸位大人采纳了,天下因此受益,就算死在这里我也没什么怨言。如果不是这样,那还有什么意义呢?”脱脱就问他治理国家应该先做什么,揭傒斯说:“储备人才最重要,要在他们地位不高的时候培养他们,等他们经验丰富后再委以重任,这样就不会出现人才浪费的情况了。”

有一天,朝堂上大家一起议事,揭傒斯大胆建议同时发行新旧两种铜钱,来解决纸币贬值的问题。执政大臣们不同意,揭傒斯就更卖力地辩论。虽然脱脱没采纳他的建议,但也并没有因此生气。后来,朝廷下令修撰辽、金、宋三朝史,揭傒斯被任命为总裁官。四年后,《辽史》完成,皇帝下令嘉奖他,并催促他尽快完成金、宋二史。揭傒斯为了赶进度,常常住在史馆,结果得了重感冒,七天后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当时正好有使者从上京来,朝廷要在史馆设宴款待,因为揭傒斯去世,就改了日期。使者把这事报告给皇帝,皇帝很惋惜,又赏赐给他一万缗钱币,并派人护送他的灵柩回家。六年后,朝廷追赠他护军职位,追封豫章郡公,谥号文安。

揭傒斯写文章,叙事严谨,语言简洁精炼,诗歌尤其清丽婉约,笔法精巧。他还擅长楷书和行草。朝廷的大典册以及元朝功臣和前辈的碑铭,几乎都由他来撰写。各地边远地区,都仰慕他的名声,得到他的文章都引以为荣。他留下了五十卷文集,他的儿子叫揭汯。

这个人叫汯,字伯防。年轻的时候跟着父亲去了京城,考中了太学生。六馆的学子们都很尊敬他,害怕他,有人要闹腾,一听到汯走过来的脚步声就赶紧闭嘴了。后来因为家世的关系,他被任命为秘书郎,然后升迁到翰林院和国史院当编修,又升任博士,再次回到翰林院当修撰,还兼任国史院编修,还曾代替朝廷祭祀北岳和北镇。 之后,他被任命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还没出发,就改任礼部员外郎了。

元朝至元十八年,他奉命前往江西,结果碰上陈友谅已经占领了江西,没办法去,就改任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司佥事,在建宁府工作。没过多久,陈友谅的军队攻破了杉关,包围了建宁。朝廷大军撤退到福州,官员们都纷纷逃跑了,只有经略使普颜不花还坚守在那里。汯去拜见他,普颜不花说:“佥事您还没走啊?”汯很生气地说:“这是我和经略大人同生共死的时刻,我还能去哪里呢?”于是他们一起商量防守的策略,命令建宁总管阮德柔带领一千士兵出战,并用民兵协助他们,几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

建宁城外有一座黄华山,汯担心敌人登上山顶窥探城里的情况,就让人建造了一座高楼来遮挡。他还命令守城士兵打造长长的铁钩,并在楼下储备好水,以备不时之需。果然,敌人攻上山顶,点燃柴火烧楼,守城士兵就用长钩把燃烧的木头拉下来,再用水浇灭,火很快就被扑灭了。敌人又挖地道攻城,汯就命令在地道里点燃烟火熏他们,地道里的敌人全部被熏死了。双方僵持了几个月,汯说:“敌人的气势已经衰弱了,可以反击了!”于是他犒劳将士,大家都很兴奋地请求出战。汯穿着盔甲在军阵后面督战,士兵们奋勇作战,烧毁了敌人的三个营寨。第二天,福州的援军到达,敌人夜间逃跑了。

事情平定后,经略使上报将领的战功,却没有提到汯,汯对此也不在意。后来他被任命为江西行省郎中,还没去上任,就被召回京城,担任工部郎中,然后乘船到辽东,又调任山东。朝廷下令,提升他为秘书少监。当时察罕帖木儿在洛阳,派人来征召他,朝廷下令授予他刑部侍郎的职位,但他没有接受。至元二十八年,他回到京城,不久明军攻入京城,所有做官的人都按照规定迁往南京,汯称病没有去。洪武六年,他去世了,享年七十三岁。

黄溍,字晋卿,是浙江义乌人。他妈妈怀孕的时候,梦见一颗大星星掉进怀里,足足怀了二十四个多月才生下他。黄溍从小就聪明过人,开始学习写文章,动笔就能写几千字,就像以前写好的稿子一样。成年后,他跟着隐士方凤学习,对做官完全没兴趣,每次有人推荐他做官,他都拒绝了。

延祐二年,他考中了进士,在朝廷考试的时候,他谈论的是要用儒家的思想,实行仁义的原则。后来被任命为台州宁海县的县丞。宁海县靠近盐场,盐场里的亭户(管理盐场的机构)不归当地官府管,和普通老百姓一样都归漕运司和财政部门管,这些盐场的人都很嚣张跋扈,黄溍就用法律来约束他们。有些官员想从中捞好处,跟他讲利害关系,但他根本不理。

有一次,一个后娘告发前妻的儿子杀害了她的丈夫,案子就要结案了,黄溍乔装打扮去调查,结果发现是后娘和一个和尚合谋杀死了她的丈夫,然后诬陷她的儿子,黄溍就为这个儿子平反了冤假错案。还有一些人虽然被登记在盗贼名单上,但实际上并没有犯过抢劫罪,当地一个大户人家抓了他们,想从中获取赏金,但调查后没有证据,黄溍根据法律规定,把这三十多个人都放了。

上级官员董士恒了解到黄溍的政绩后,把所有的案件都交给他处理,双方当事人都很信服,就连老资格的官员,都自叹不如。后来,黄溍被调到石堰西场做盐运使。石堰盐场是所有盐场里最难管理的,以前做官的都因为贪污受贿、纵容私盐贩卖而被处罚。黄溍在那里做了四年,没有任何事情被别人诟病。

之后,他又升迁为绍兴路诸暨州的判官。巡海的官船一般三年修一次,官府的钱不够,就向老百姓收取,多余的钱就被官员私吞了。黄溍精打细算,把多余的钱还给了老百姓,大家都高兴极了。

有一伙奸商用假钞结伙诈骗,官吏们还纵容他们,事情败露后,牵连了几百户人家。府里让黄溍审理此案,那些官吏都被革职,参与诈骗的人都被打了板子,其他人则都被释放了。

捕快们偷偷把假钞放在老百姓家里,然后向县里报告,带人去搜查,跟着去的有上百人。黄溍在野外碰到了他们,大声呵斥道:“捕快一共才三十个人,哪来的这么多人?把他们都绑起来送到州里去!”那些人都吓得跑了。

曾经有一个强盗被关在钱塘监狱,一些奸商贿赂狱卒把他放了,还伪造公文,假装是官府抓捕强盗,抓捕了二十多户人家。黄溍对此事产生怀疑,经过审讯,查明了真相,远近的人都觉得他像神一样厉害。

1331年,御史中丞马祖常推荐了他,皇上就召他当了翰林院的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还兼着国史院编修官。后来又升了国子博士,然后外放去江浙一带当儒学提举。他六十七岁的时候,急着请求退休。结果没多久,皇上又召他去修辽金宋三史,但他母亲去世了,就回老家奔丧,没去上班。他这个人特别孝顺,给母亲修建坟墓的时候,竟然还有老虎来帮忙,真是祥瑞啊!守孝期满后,他就以秘书少监的身份正式退休了。没过多久,中书右丞相朵尔直班和左丞相太平极力推荐他,皇上又让他当了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接着又兼任经筵讲官,还召见他到慈仁殿。皇上对朵尔直班说:“年纪大的文臣,就应该待在朕身边。”八年后,他升了侍讲学士,又上书请求退休回老家,不等皇上批准就走了。皇上派人追赶他,追到武林驿才把他追回来,硬要他回去上班。九年夏天,他才终于获准南下回乡。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睦尔承制,还请他去中书省商量事情,但他以生病为由坚决推辞了。他八十多岁去世,皇上追赠他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江夏郡公,谥号文献。

他天性耿介,在地方做官时就以清廉自守,有时候月俸都发不下来,他还卖掉家产来补贴家用。当了中央官员后,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从不依附权贵,从不巴结达官显贵。世人都说他清廉正直,像冰壶玉尺一样,一丝不染。“清节如冰壶玉尺,纤尘弗污”,说的就是他。他的学问渊博,通晓群书,对疑难问题分析透彻,很多都是前代儒者没有发现的。他的文章布局严谨,论据精当。凡是典册、诰命、歌功颂德的文章,很多都是出自他手。全国各地求他写文章的人络绎不绝,即使是边远地区,也都很珍视他的文章。他著有《日损斋稿》三十三卷、《义乌志》七卷、《笔记》一卷。他的儿子梓,曾任杭州路同知海盐州事。

欧阳玄,字原功,祖上是江西吉安府庐陵人,后来搬到湖南浏阳。他父亲欧阳龙生,曾经割下自己的大腿肉来治好母亲的病。 左丞崔斌听说欧阳玄的名声,想招他做官,但他因为母亲年迈而推辞了。后来,他做了道州路教授,最后去世了。欧阳玄从小就聪明过人。

八岁的时候,他母亲李氏就教他读《孝经》、《论语》和其他的小学课本,他都能背诵下来。有一次,地方官员巡查到他们那儿,欧阳玄作为一个小孩子被叫去赋诗,题目是梅花,他当场就写了十首,晚上回家后又增加了到一百首,当时的人都对他感到非常惊讶。欧阳玄长大后,跟随宋朝的旧臣学习词赋文章,研读经史百家,没有不深入研究的。

延祐二年,他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岳州路平江州同知,后来调任太平路芜湖县尹。芜湖县有很多疑难的案件,长期无法解决。欧阳玄仔细调查案情,都一一平反,老百姓都对他赞扬不已。 之后,他调任武冈县尹,上任还不到一个月,赤水、太清两个地区的蛮族就聚集起来互相攻打。欧阳玄只带了两个人,骑马直接到达事发地点去劝说他们。那些蛮族人丢下武器,跪拜在马前,说:“我们并不是不怕法律,而是因为向县衙告状,县官不给我们主持公道,反而用各种名义盘剥我们,所以才愤而反抗。没想到清廉的县官会亲自来。”欧阳玄向他们解释利害关系,两个地区的蛮族都听从了他的劝告。

随后,他被召为国子博士,升迁为国子监丞。致和元年,他升任翰林待制,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当时文宗皇帝在元大都自立为帝,欧阳玄掌管国史院印信,代理院务,每天都在内廷值班,负责发布诏令文书。后来改元天历,祭祀郊庙、册立皇后、确立太子、大赦天下等相关的诏书,都是欧阳玄起草的。他还上奏了几十条治理国家的建议,很多都被皇帝采纳。第二年设立艺文监,由德高望重的官员担任,文宗皇帝亲自任命欧阳玄为艺文少监。他奉命参与编纂《经世大典》,后来升任太监检校书籍。元统元年,他改任佥太常礼仪院事,被拜为翰林直学士,参与编修四朝实录。不久又兼任国子祭酒,被召到中都参与议事,升任侍讲学士,再次兼任国子祭酒。

元朝五年的时候,他因为生病请求回家,皇帝不同意,还把他提升为翰林学士。他又请求辞职,皇帝还是不同意,只是免去了他参加朝贺的仪式。到了至正年间,朝廷要改革政治,遇到棘手的问题就一起在朝廷上讨论。他总是直言不讳,当时很多科举考试都因为各种原因停滞了,他为此极力争取。没过多久,他又因为生病辞职回家了。后来他又被重新任命为翰林学士。

皇上要修订辽、金、宋三朝的史书,让他担任总裁官。史书里的评论、赞语,还有上呈皇帝的奏章,都是他一个人写的,其他人根本写不了。五年后,皇帝觉得他为朝廷服务多年,而且修史有功,就让丞相破格提升他的爵位,打算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承旨。他上朝奏事的时候,皇帝还高兴地连说了几声好。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请求退休,皇帝还是不同意,御史台就奏请让他担任福建廉访使。他在去福建的路上,途径浙江西部的时候,病又犯了,于是请求回家休养。

后来他又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承旨,奉命修订刑律。没过多久,他又请求退休,他陈述的理由非常恳切,皇上就特别任命他为湖广行中书省右丞,让他退休,还赐给他白玉束带,并给他终身俸禄。他正准备离开的时候,皇帝又下旨留住他,还是原来的翰林学士承旨的职位,还晋升他为光禄大夫。十四年的时候,汝颖地区发生盗匪起义,并且蔓延到全国各地。他上书朝廷,提出了上千字的抓捕盗匪的策略,但是当时并没有被采纳。

十七年春天,他又请求退休。当时朝廷将要大赦天下,召他进宫,他因为久病不能行走,丞相特地派人用轿子把他抬到延春阁,这可是非常特殊的待遇啊!同年十二月,他去世了,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追赠他为“崇仁昭德推忠守正功臣、大司徒、柱国”,追封为楚国公,谥号文元。他一生为官四十多年,两次担任祭酒,六次进入翰林院,三次担任承旨,两次担任贡举及读卷官。朝廷许多重要的文书典籍,都是出自他的手笔。

文宗皇帝时,要为他写许衡的神道碑,当时所有有名望的人都推举他,认为只有他的文章和道德才能配得上。后来他请求回家休养,朝廷又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承旨,他坚决推辞。当时要册立皇太子,惠宗皇帝亲笔写信给他:“朕有一件重要的事情,等着你来了才能一起商议。”他这才强忍着病痛进京。可见他多么受皇帝的宠信啊!

玄无子,他把自己的儿子达老立为继承人之后就去世了。玄无子写过一百多卷的文集,可惜都被战乱毁掉了,现在只剩下十五卷的《圭斋集》,还是后人一点点收集起来的。

史官说:元明善这些人,为人正直,行事光明磊落,议论公正坦率,处理政务也通达明理,可以说是朝廷里有名的大臣,他们的名声可不是仅仅因为文学才华。后来,危素这个人,是从一个书生做到宰相的,尤其以文学名气很大。可惜他晚年不检点,所以他的文章也被后人看轻了,真是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