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仲实是河南人,当过真州三务使。做了半年,他就感慨地说:“为了讨好上司而做官,这不是我的志向!” 于是辞官回家了。他经商赚了好多钱,但他又说:“钱财积攒起来不用,有什么意义呢?” 于是他就买了十多顷地,作为义地,用来埋葬穷人。那些没钱结婚的穷人,他也资助他们。他还赎回了数十户被卖为奴的人家。遇到灾荒年景,他在路上施粥,救济那些饿肚子的人。朝廷修建辟雍的时候,他还捐献了上好的木材一千根、大米五千石、还有九十件羊皮袄给那些做工的民夫。元贞年间,朝廷还赏赐给他一百匹锦缎,恢复了他的家产。以前,很多穷人欠他五千多钱,他都把欠条还给了他们,大家都很敬佩他。他七十三岁去世。集贤大学士陈颢向武宗皇帝建议:“应该为他立碑,以此来激励天下做好事的人。”皇帝同意了。

夏永庆,字章甫,是定海人。元朝大德年间,他跟着父亲夏文德把粮食运到京城。船到海洋镇的时候,船上人声鼎沸,他父亲夏文德竟然因为拥挤而跌倒掉进水里了。夏永庆吓坏了,立刻跳进汹涌的波涛中,把父亲救了出来。船上的舵工用戟钩住了他父亲的衣服,这才保住了他父亲的性命。但是,夏永庆因为体力不支,最终沉入大海。后来,他的弟弟们都很悲伤,他们住在一起,一起吃饭,相依为命。至正十三年,朝廷为他家立了“孝义之门”的牌坊。

黄一清,字清夫,是徽州休宁人。他爹黄元珪早早就去世了,他妈吴氏守寡,一直没再嫁。黄一清特别孝顺他妈,这在当地可是出了名的。他妈生病的时候,梦见有人告诉她:“会有个老婆婆来,能治好你的病。”第二天,还真有个老婆婆来了,教了他妈一个吃蜂蜜的方子。黄一清就跑到附近的村子去讨蜂蜜,路上还碰上了老虎!黄一清跟老虎说:“我死不足惜,可是我妈怎么办啊?”老虎看了他一会儿,犹豫了一下,就走了。集贤大学士陈颢说:“他妈是贞洁的烈女,他是孝顺的儿子,应该表彰他们,让天下人都知道!”官府就在他家和村口立了牌坊,上写“节孝”二字。

黄一清跟平章政事李孟友交情很好,李孟友想把他安排到杭州当教授,但他坚决拒绝了。黄一清的字是“秋江”,李孟友的字是“秋谷”。李孟友还写诗送给他:“君钓秋江月,我耕秋谷云。逃名君笑我,伴食我惭君。”这首诗在朝野广为流传,赵孟頫还把它画成了图画。陈颢又推荐黄一清当儒学提举,他也拒绝了。黄一清在至元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祝大昌,字公荣,是处州丽水人。他孝顺友爱,那是天生的。他母亲去世后,他操办丧事,所有仪式都按照古礼进行。一次,家里的灶台突然着火了,祝大昌一个人根本扑不灭,他就趴在母亲的棺材上哭喊着:“老天爷啊,我母亲还在,请保佑她!不然,我宁愿和她一起烧死,绝不独活!”火就自己灭了。乡里人都夸他。他对哥哥祝公亮就像对待严厉的父亲一样尊敬。他哥哥当官了,祝大昌从来不敢坐在上座,就像他哥哥在家一样。他弟弟去世的时候,祝大昌赶去奔丧,当场就昏倒了,好半天缓过神来。他抚养弟弟的孤儿,比亲生儿子还要好。有人劝他分家单过,祝大昌勃然变色,说:“你们这么说,一定是觉得我家不和睦。我要是算计利益而违背道义,猪狗都不会吃我剩下的东西!”说完,他捶胸顿足,放声大哭,劝他的人羞愧地走了。祝大昌很乐于助人,那年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粮食去低价收购,救济乡邻。青田县闹盗贼,老百姓买不到盐,祝大昌就把自己存的盐都拿出来,分给亲戚朋友和乡里乡亲,大家都感激他。江浙行省任命他为处州路儒学教授,但他没接受,最后去世了。

叶以清,字子澄,是松江华亭人,虽然穷,但是很有骨气。有个德清县尉叫刘昶,因为家里连续死了三个人,还没来得及办丧事,就向叶以清借了五千钱,叶以清就借给了他。黟县的达鲁花赤伯颜,在昱岭关抵御敌人,临行前嘱咐妻子:“要是我死了,你们带着我母亲去投奔华亭的叶以清。”后来伯颜战死了。有一天晚上,叶以清梦见伯颜来托孤,把老小都托付给他。过了几天,伯颜的妻子果然带着他母亲来了,叶以清就像对待亲人一样接济他们。

张士诚手下的将领郑焕当了松江府知府,想烧死那些跟随苗帅的人,也就是那些巨室的党羽。叶以清和郑焕以前认识,就极力劝说他,结果救了几百户人家。郑焕想让叶以清当华亭县令,叶以清没答应。后来郑焕因为受贿被牵连,株连了六十多人,只有叶以清什么事都没有。当时杨瑀和贡师泰都依靠叶以清生活。杨瑀死了,家里穷得没办法办丧事,叶以清就出钱给他办了丧事。明朝初期,朝廷派人来请他做官,他没答应,最后死在家里。

秦玉,字德卿,是崇明人。五岁就能背诵《孝经》和《论语》。八岁丧父,悲伤得像个大人一样。长大后,通晓五经,尤其精通《诗经》。赶上科举考试制度实行的时候,县令想推荐秦玉参加考试,秦玉说:“我学习可不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啊!”就拒绝了。母亲去世后,他一直到丧事结束都没有洗澡,不吃盐和奶酪。刚开始守丧的时候,邻居家失火了,大家都跑,只有秦玉趴在棺材上哭,火烧到屋子墙壁上就自己灭了。县令想上报他的孝行,秦玉坚决拒绝了。他五十三岁去世。

王庸,字伯常,是雄州归信人。他侍奉母亲李氏非常孝顺,名声远扬。母亲生病了,王庸晚上祈祷北极星,一直磕头到出血,母亲的病就好了。母亲去世后,他悲伤得几乎要死了,露宿在母亲坟前,每天早晚哭泣。有一天晚上,突然下起了雷雨,邻居拿着被子来给他,想给他遮挡一下。结果发现王庸坐卧的地方一点没湿,大家都感到很奇怪,就走了。后来,还有几十个蜂巢飞到他家,每年都能得到蜂蜜和蜂蜡,用来祭祀母亲。

黄赟,字止敬,是江西临江人。他爸爸黄君道,元朝延祐年间去京城找工作,把黄赟留在江南。那时候黄赟还小。长大后,听说他后妈带着他爸爸去了永平,就去探望,结果发现他爸爸已经去世三年了。他后妈听说黄赟来了,卷走了他爸爸所有的钱财,又改嫁了,根本就不见黄赟。黄赟哭着对大家说:“我来是为了看望我爸爸,没想到爸爸已经去世了,我想把爸爸的遗体运回家安葬,可是连坟墓在哪儿都不知道。如果能见到后妈,让她告诉我葬的地方,就算我死了也瞑目了,她怎么忍心贪我的家产呢!”过了很久,他听说后妈住在海边,就赶紧带着干粮去了。后妈拒不见他,三天都没开门。后妈的弟弟可怜他,就带着他去了永平附近的乐亭县,可是还是没找到他爸爸的坟墓。黄赟哭着祈祷上天。有一天晚上,他梦见他爸爸用拐杖指着葬的地方说:“看到一块砖就能找到了。”第二天,他就去那个地方找,后妈的弟弟说:“真是这里,下葬的时候放了某个东西可以验证。”他们打开腐朽的棺材,找到了黄赟父亲的遗骨,然后带回了家。

刘琦,是湖南岳州临湘人。他两岁的时候,他妈妈刘氏因为战乱被抓走了,刘琦就只和爸爸生活在一起。长大一些后,他一直想着他妈妈,经常叹气说:“别人都有妈妈,就我没有。”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成年后,他向爸爸请求,要去寻找妈妈。他走遍了黄河两岸,淮河上下,找了好几年都没找到。后来,在安徽池州贵池找到了他妈妈,把他接回家奉养。十五年后,他爸爸去世了,三年后,他妈妈也去世了,他一直吃素食为父母守孝。有关部门上报了他的事迹,在他家门上树立了“孝义”的牌匾。

刘源,是河南归德中牟人。他妈妈吴氏七十多岁了,病得很重,不能走路。正好碰上战乱,火势蔓延到他们家,邻居都逃跑了,刘源无力救援,就哭喊着冲进火海,抱着妈妈一起被烧死了。

陆思孝,是绍兴山阴的一个砍柴人。他非常孝顺,他妈妈得了痢疾,陆思孝请医生,祈祷,都不见效。正打算割下自己的腿肉做成粥给妈妈吃,突然梦见好像有神仙给他一种药,陆思孝觉得很神奇,就拿给妈妈吃,妈妈的病就好了。

姜兼是淳安人,七岁就成了孤儿,他和两个哥哥一起侍奉母亲,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姜兼悲痛欲绝,葬礼结束后,他独自住在母亲墓旁,每天早晚都去坟前哭祭,荒山野岭里,只有他一个人。他靠自己砍柴做饭,吃粗茶淡饭,穿着一件破旧的麻衣,不管严寒酷暑,从不改变。村里有些人家,儿子不孝顺父母,听说姜兼的事迹后,都感到羞愧后悔,纷纷把自己的父母送来让姜兼照顾。

胡伴侣是密县人,他父亲患了严重的的心脏病,病了好几个月,几乎要死了,请了好几个医生,都没治好。胡伴侣就斋戒沐浴,焚香祈祷,哭着向天祈祷。然后,他用自己佩戴的小刀,割破自己右肋下的皮肤,割下一块肉,煎了药给他父亲吃,他父亲的病竟然好了!他自己的伤口也很快就痊愈了。朝廷还为此表彰了他家。

王士宏是延安中部人,他父亲生病了。王士宏倾尽家产四处求医,见到医生就跪拜,还到处求神拜佛,额头都叩出了疮。他父亲去世后,王士宏悲痛欲绝,按照礼节尽心尽力地守孝三年,这三年里,他连家都没回过一次。他父亲的坟墓上,竟然有喜鹊来筑巢,飞鸟也聚集在那里,和王士宏亲近得像朋友一样,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守孝期满后,王士宏又在坟前建了一座祠堂,每月初一十五都去祭奠,风雨无阻。有关部门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朝廷也表彰了他。

何从义是洛川人,他的祖父母同时去世了。何从义住在祖父母墓旁,每天早晚都怀念他们,他甚至不脱衣带,不吃水果蔬菜,只吃粗茶淡饭。他对自己的父亲何世荣和母亲王氏更是孝顺到了极点。他的伯祖、叔祖和叔父何珍都没有儿子,去世后,何从义都为他们料理后事,修建了高高的坟墓,并且按照礼仪进行祭奠,乡里人都称赞他的孝义。

哈都赤是大都固安州人,他天性孝顺,从小就孤苦无依,侍奉母亲。母亲生病了,哈都赤磨快了他佩戴的小刀,对着天哭着说:“母亲生我养我,辛苦劳累,如今我愿意献身报答母亲!”然后,他割破了自己的左肋,取下一块肉,做成汤给母亲喝。母亲说:“这是什么肉啊,怎么这么鲜美!”几天后,母亲的病就好了。

高必达,是建昌人。他五岁的时候,他爸爸高明大就离家远游了,去了哪儿谁也不知道。高必达长大后,日夜思念父亲,非常伤心。为了赡养母亲,他就娶了媳妇,然后四处寻找父亲,找了十多年都没找到。

后来突然听说黄州的全真道院里有个虚明子,学道三十年了,本来姓高,也是建昌人,只是隐瞒了姓名做了道士。高必达一打听,觉得很可能是他父亲,就赶紧去拜访,详细地说了自己家的情况,包括自己的出生年月日,以及祖父母的丧葬情况等等,一边说一边哭着磕头,不停地哭喊。可是虚明子却闭着眼睛坐在那儿,根本不理他。

过了很久,虚明子才厉声说:“我不是你父亲,你还不走?”高必达依然寸步不离地侍奉在虚明子身边,他的言语和态度都充满了悲伤和孝心,让人看了很感动。虚明子的徒弟们就劝他说:“师傅,您儿子这么孝顺,您忍心不认他吗?”虚明子没办法,只好回家了。高必达孝顺父母,非常尽心,乡里人都称赞他。

再说曾德,他是渔阳人,是宗圣公的第五十七代孙。他母亲去世得早,父亲曾仲祥后来又娶了左氏。曾仲祥到襄阳游玩,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就带着左氏一家定居在了那里。后来襄阳城被乱兵攻破,曾仲祥就和左氏失散了。曾德就四处在南方寻找继母,找了五年才在广海地区找到了她,然后把继母接回家,尽心尽力地孝顺她。这件事被官府知道了,朝廷就下旨表彰了曾德一家。

王思聪,是延安安塞人。他平时很努力地耕田,农闲的时候就教书。他靠着教书的收入来赡养父母。母亲去世后,他非常悲伤。他父亲后来又娶了杨氏,王思聪对待继母就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因为家里孩子多,生活比较困难,影响了父亲的生活,他就另外盖了一间房子,叫做“养老堂”,专门供奉父亲,每天早晚都去探望,从不懈怠。

有一次,他父亲病得很重,王思聪非常着急,就跪在地上向上天祈祷,额头和膝盖都磨破了,流血了。后来竟然得到了一股神泉,他父亲喝了之后病就好了。后来,他父亲又失明了,王思聪就用舌头舔他父亲的眼睛,他父亲竟然又能看见了。这件事被县里上报朝廷,朝廷下令表彰了王思聪一家,并在他们家门上竖立了旌表。

黄道贤,是泉州人。他亲妈唐氏没有生儿子。道贤还小的时候,生母苏氏就因为生病去世了。道贤长大后,一直想念生母,多次请求父亲,最后把生母接回了家。道贤尽心尽力地侍奉两位母亲,两位母亲都很喜欢他。后来,他父亲病得很重,道贤日夜守在父亲身边,端汤喂药,寸步不离。找遍了名医都没用,他就晚上对着天祈祷,愿意减少自己十年的寿命来延长父亲的寿命。结果他父亲的病就好了,直到元统二年才去世,正好应验了他减少十年寿命的愿望。道贤守丧期间非常尽心尽力,亲自挖土筑坟,住在坟墓旁边,吃粗茶淡饭,直到守丧期满。元二年,有关部门上报了他的事迹,在他的家门口树立了“孝子黄氏之门”的牌坊。

史彦斌,是邳州人。他酷爱学习,而且非常孝顺。至正十四年,黄河泛滥,金乡、鱼台很多坟墓都被冲毁了。史彦斌的母亲去世了,他担心母亲的坟墓以后会出问题,就为母亲准备了一口厚厚的棺材,并在棺材上刻了铭文:“邳州沙河店史彦斌母柩”,还在棺材上钉了四个铁环,然后才下葬。第二年,墓地果然被洪水冲毁了。史彦斌用草扎了一个人偶,放在水中,然后仰天大喊:“母亲的棺材被水冲走了,不知道在哪里,希望上天可怜我这个可怜的儿子,借助这个草人,指引我找到母亲的棺材!”说完,他就哭得稀里哗啦的,然后就坐船跟着草人走,走了十多天,走了三百多里路,草人才停在一个桑树林里。一看,母亲的棺材果然在那里,他就把棺材运回家,重新下葬了。

张绍祖,字子让,是颍州人。他认真读书,刻苦学习,因为孝行而名扬朝堂,被特别任命为河南路儒学教授。至正十五年,他带着父亲躲避战乱,躲到了山里。土匪来了,抓住了他的父亲,要杀了他。张绍祖哭着说:“我父亲是位德高望重的好人,不应该杀他,请杀了我来代替我父亲死。况且你们也是父母生的,怎么能忍心杀害别人的父亲呢?”土匪很生气,用戈矛刺他,戈矛竟然当场就折断了。土匪们都被感动了,互相说道:“这是个真正的孝子,不能得罪他!”于是就放了他们父子。

李明德是江西上高县人,读书很有志气,孝顺父母非常真诚。公元1354年,乱兵攻陷袁州,顺便洗劫了上高县。乱兵抓住了他的父亲,想要杀了他。李明德哭着求他们说:“能不能让我代替我父亲,求你们不要杀害我的父亲!”乱兵于是杀了李明德,放了他父亲。李明德后来寿终正寝。

张缉,字士明,是山东益都胶州人。他性格孝顺友爱,还会写诗作文。公元1347年,他和哥哥张绅、弟弟张经一起考中了乡试。他做过泽州儒学正,又转任泰州幕僚,但他为了侍奉父母,放弃了官职,在扬州住了十五年。扬州发生战乱的时候,张缉的母亲姬氏正卧病在床。贼兵闯进卧室,举起枪要刺杀姬氏,张缉用自己的身体护住母亲,枪刺中了张缉的肋部,三天后他死了。

魏敬益,字士友,是河北雄州容城人。他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形容消瘦。他平时很乐于助人,遇到男女青年因为贫穷而耽误婚事的,他就拿出钱财帮助他们结婚。遇到灾荒年景,老年人和体弱的人挨饿,他就煮粥给他们吃。魏敬益只有十六顷田地,有一天他对儿子说:“自从我买下四庄村的十顷田地后,村里的人全都过不上好日子,我心里非常同情他们。现在我把这些田地还给他们,你好好守着剩下的田地,就不会挨饿了。”于是他叫来四庄村的村民,告诉他们说:“我买你们的田地,反而让你们贫困潦倒,连父母都养不起,我的行为实在是不仁义啊!我把田地还给你们吧!”村民们听了都很吃惊,不敢接受,魏敬益硬是把田地给了他们,村民们这才接受,并且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官府。官府把这件事报告给了丞相贺太平,贺太平感叹道:“世上竟然有这样的人!”于是朝廷下令表彰他。

汤霖,字伯雨,是江西新建县人。他很小就失去了父亲,侍奉母亲非常孝顺。母亲曾经患病发热,找了好几个医生都没能治好。母亲不肯喝药,说:“只有冰,我的病才能好。”当时天气非常炎热,汤霖到处求冰都求不到,连续几天都在池塘边哭泣。突然听到池塘里“哗哗”作响,一看原来是冰块融化了。他赶紧把冰块拿来给母亲,母亲的病果然好了。

孙抑,字希武,老家在山西洪洞县。他考中了进士,做到刑部郎中这么大的官儿。后来碰上关保之乱,他带着父母妻儿逃难,躲到了平阳的柏村。结果,乱兵冲进村里抢劫,拿刀逼着他母亲要钱,没抢到钱,就要砍他母亲。孙抑赶紧用自己的身体护住母亲,请求乱兵砍自己,他母亲这才得救。可他父亲却被乱兵抓走了,不知道去哪儿了。有人告诉他:“你父亲被抓到东边去了,可是东边的军队把抢来的老百姓都杀了,你千万别去送死啊!”孙抑说:“我能因为害怕死而抛弃我父亲吗?”于是他就去了,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好几次都差点儿没命,最后总算把父亲找回来了。

石永,是绍兴新昌人。为人特别淳厚老实,对父母特别孝顺。碰上乱兵来抢劫乡里的时候,石永八十岁的父亲石谦孙年纪大了,走不动路。石永背着父亲躲到山谷里,结果乱兵还是抓住了他父亲,要杀了他。石永赶紧冲上去抱着父亲,请求用自己的命来换父亲的命,乱兵最后杀了石永,放了他父亲。

王克己,是延安中部人。他父亲王伯通去世后,王克己自己动手挖土筑坟,住在坟墓旁边守孝。后来貊高带兵来大肆抢劫,县里的人都逃跑了,只有王克己一个人守在坟墓旁不肯离开。家人喊他快逃,躲避战乱,王克己说:“我发誓要守着墓三年,来报答我的父亲,就是死也不能离开!”于是他就一直没走。没过多久,乱兵来了,看见他穿着孝服,又瘦又憔悴的样子,说:“这是个孝子啊!”就放过了他,让他最终完成守孝,然后回家。

刘思敬,是延安宜君人。他对他继母沙氏和杜氏都非常孝顺,跟亲生母亲一样。他父亲八十岁了,眼睛都瞎了。碰上乱兵来抢劫他们村子的时候,刘思敬背着父亲躲到山洞里。结果乱兵追来了,想杀刘思敬,刘思敬哭着说:“我父亲年纪大了,还瞎了眼,我死了没什么,可是我父亲怎么办呢?”乱兵被他的孝心感动了,父子俩都保住了性命。

吕祐,字伯通,是福建晋安人。公元1366年,元朝的郡城被攻破了,有个士兵闯进了他家,拔出刀子威胁他的母亲林氏,要抢劫财物。没抢到东西,士兵举起刀要砍死吕祐的母亲。吕祐赶紧用自己的身体护住母亲,夺下了士兵的刀,手指都裂开了,受伤倒地。过了很久才醒过来,睁开眼睛看着母亲说:“母亲您没事就好,我死而无憾了。”说完就闭上眼睛死了。

周乐是浙江温州瑞安人,是宋朝状元周坦的后代。他父亲周日成,通晓经书,文采出众。当时海贼占据了温州,抓了他的父亲周日成,关在海船上。周乐跟着去了,非常尽心地服侍父亲。有一天,海贼首领派人要把周日成扔到海里淹死,周乐哭着请求说:“我还有祖母需要照顾,请让我代替父亲去死。”海贼不答应。周乐抱着父亲不肯放手,最后和父亲一起死了。

唐毂是浙江明州人。他父亲唐复礼因为事情牵连被陷害,要被押解到京城。唐毂的大哥唐辕跑去衙门请求代替父亲受罚,但是没被允许。于是唐辕就磕头磕到头破血流,想要自杀。官吏被他的孝心感动了,就解开了他父亲的枷锁。到了越州,正好碰上唐毂回来,他拉住唐辕的衣袖哭着说:“大哥你是长子,是家族香火传承的希望,不能死,让我代替大哥去吧!”唐辕不肯,唐毂说:“大哥不善言辞,这一去肯定脱不了干系;我能把父亲救出来。”兄弟俩都争着要代替父亲受罚,官吏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朝廷最终赦免了唐复礼。

接下来是朝廷表彰但没有详细记载的孝子们:临江的刘良臣,汴梁的陈善,同官的强安,沈州的高守质,安丰的高泽,巩昌的王钦,修武的员思忠,榆县的王士宁,河南的朱友谅,泉州的叶森,宁陵的吕德,汲县的刘淇,建昌的郑佛生,堂邑的张复亨,保定的邢政,宁夏的赵那海,临潼的任居敬,陇西的周庆、徐德兴,汝宁的李从善,华州的要敬,以及色目人沙的。

话说,为国君守孝守墓的人可真不少呢!有太原的王构,莱州的任梓,平滦的王振,北京的张洪范,登封的王佐,下蔡的许从政和张鐩,富平的王贾僧,郑州的段好仁、赵璧、薛明善、张齐,汴梁的韩荣、刘斌、张裕、何泰、史恪、高成、邓孝祖、李文渊、杜天麟、张显祖,泾阳的张国祥,延安的王旻,东昌的张翚,永平的梁讷,高唐的郑荣、刘居敬,同州的赵良,南阳的周郁、陈介、刘权,大同的高著、江郁、毛翔,归德的葛祥、张德成、张逊、王珪、刘弼,汲县的徐昌祖,真定的宋贞、王世贤,晋宁的史贵,保定的耿德温、张行一、贾秉实、张勖,河南的王宗道、孙裔、夹谷天祐,赵州的赵德隆,安丰的王德新、石思让、冀宁、何溥,大都的王麟、李简,华阴的李宁、屈秀,怀庆的侯荣、丁用、郭天一,耀州的王思,中牟的阎让,曹州的邓渊、吕政,徐州的胡居仁、张允中,卫辉的王庆,福建的朱虞龙,随州的高可焘,济宁的魏铎,武康的王子中,淮安的翟諟,汶上的赵恒,须城的许时中,衡山的欧阳诚复,江陵的穆坚,蓟州的王钦,定陶的元显祖,绛州的姚好智,宿州的孙克忠,集庆的傅霖,济南的宋怀忠、牟克孝,汝宁的张郁,谷城的王福,解州的靖与曾,般阳的戴贞,兖州的王治,沔阳的徐胜祖,兴中的石抹昌龄,峡州的秦桂华……

还有蒙古色目人,纳鲁丁、赤思马、改住、阿合马、拜住、木八剌、玉龙帖木儿、锁住、唐兀歹、宴只哥、李朵罗歹、塔塔思歹,这些人也都参与了守孝守墓。

这些人,来自全国各地,身份地位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在为国君守孝守墓。这场景,想想就觉得壮观啊! 这其中,有王公贵族,也有普通百姓,可见国君的德行感动了多少人啊!

这名单,读起来都觉得长,可见当时参与守孝的人之多,足以见得国君生前多么受人爱戴和尊敬! 这真是:

**千秋功业垂青史,万古流芳颂圣君。**

这句诗,真是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当时的场景和人们的心情啊!

话说,跟这位仁兄世世代代住在一起的,有休宁的朱震雷,池州的方时发,河南的李福,真定府的杜良,华州的王显政,建宁府的王贵甫,句容的王荣和周成,鄢陵的夏全,保定府的成珪,开平府的温义,大同府的王瑞之,平阳府的汤文英,鄜州的员从政,江州的范士奇,泾州的李子才,还有宿州的王珍。 这些人啊,都是他长年累月相处的好邻居。

再说说那些乐于助人,慷慨解囊的人吧。有河南的高颜和,台州的程远大,潭州的汤居恭和李孔英,建康府的汤大有,吉州的刘如翁和严用父,高唐的孟恭,松江的管仲德、章梦贤和夏椿,江陵的陈一宁,中兴府的傅文鼎,永州的唐必荣,济南的李恭,还有宁夏的何惠月。这些人,个个都是出手大方,急人之难的好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