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院,那是正儿八经的一品大员管的地方,主要负责掌管军事机密,还有皇宫的守卫、军官的任命和考核这些事儿。院里官员级别可不少,知院六个(都是从一品),同知四个(正二品),副使两个(从二品),佥院两个(正三品),同佥两个(正四品),院判两个(正五品),参议两个(正五品),经历两个(从五品),都事四个(正七品),承发兼照磨两个(正八品),架阁库管勾一个(正九品),还有一个同管勾(从九品)。

中统四年的时候,又加了两个枢密副使和一个佥书院事。到了至元七年,又添了同知院事一个,院判一个。二十三年的时候,对全国的台、省、部、院的官员编制进行了调整,枢密院除了枢密院使外,还留下了同知枢密院事一个,副使、佥枢密院事各一个,院判一个。二十八年,又加了个知院,还加了个院判,并且让中书平章也参与枢密院的事务。大德十年,又加了知院两个,同知五个,副使五个,佥院五个,同佥三个,院判两个。至大三年,知院更是增加到了七个,同知两个,副使两个,佥院两个,同佥一个,院判两个,不过这时候把议事平章给撤了。延祐四年,因为要加强对北方的防御,又加了个知院。五年后,又加了个同知。之后,这些官员的编制就稳定下来了,一直沿用上面的设置。至正七年,又设置了两个议事平章。十五年,又添了佥院一个,院判一个。

客省使,那是从五品官,主要负责官员的选拔和任命。大使两个(都是从五品),副使两个(从六品)。至元十四年,加了一个大使。十六年,又加了一个。二十一年,加了个副使。延祐五年,又加了个副使。天历元年,又加了个副使。最后,大使和副使都定为各两个。

断事官,那是正三品的大官,主要负责处理军队里的诉讼案件。至元元年,设立了两个断事官,后来又撤了。八年后,又恢复设置,还增加了两个。十九年,又加了一个。二十年,又加了两个。大德十一年,又加了四个。最后,断事官的编制定为八个,还配了个经历(从七品,《元典章》里记载枢密院断事官知事是正八品)。

右卫,那是正三品官职,主要负责皇上的安全保卫和屯田。 里面有三个都指挥使(正三品)、两个副使(从三品)、两个佥事(正四品)、两个经历(从七品)、两个知事和一个照磨(都是从八品)。元中统三年的时候,设立了武卫,元至元元年改名叫侍卫亲军,分左右两翼,设都指挥使。八年后又改成了左、右、中三卫。二十年的时候,又加了一个都指挥使和一个副使。二十一年,又加了两个佥事。大德十一年,又加了两个都指挥使和一个副使。至大元年,又加了三个都指挥使和一个副使。四年后,又裁撤了五个都指挥使和两个副使。最后,人员配置就和前面说的那样了。(《元典章》里说,各卫的奥鲁官是正五品,副官是正六品。)

右卫下面还有一些机构:镇抚所,有两个镇抚(正五品);十个行军千户所,每个所里都有一个达鲁花赤(正五品)、一个副达鲁花赤(从五品)、一个千户(正五品)、一个副千户(从五品)、二十个弹压(正八品)、一百个百户(正七品)和十个知事(从八品)。此外,还有一个弩军千户所,里面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两个弹压和十个百户;还有两个屯田左右千户所,每个所里都有两个达鲁花赤、两个千户、两个弹压和四十个百户。 还有两个教官(没品级),一个教蒙古文的,一个教儒学的,负责教卫队士兵在农闲时学习文化知识,能看懂书写文件。 一开始,教官是由枢密院选拔的,后来归吏部管了。

左卫,官职级别和右卫一样。 有二个都指挥使、二个副使、二个佥事、二个经历、二个知事、一个照磨。至元八年设立了左卫,还加了一个副都指挥使。十六年,又加了一个副都指挥使。二十年,加了一个佥事。二十二年,又加了一个佥事。二十四年,又加了一个都指挥使和一个副都指挥使。大德十一年,又加了五个都指挥使、两个副使和两个佥事。至大四年,又裁撤了六个都指挥使和两个副都指挥使。最后,人员配置也固定下来了。左卫下面也有镇抚所,有两个镇抚。

首先,咱们来说说行军千户所的编制。这行军千户所啊,一共十个,每个所里都有达鲁花赤十个、千户十个、副千户十个、弹压二十个、百户两百个,还有知事十个。

然后是弩军千户所,就只有一个,里面有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一个、弹压两个、百户十个。再来说说屯田左右千户所,一共两个,每个所里都有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两个、弹压两个、百户四十个。 教官方面,有两个,一个教蒙古文的,一个教儒学的。

接下来是中卫的编制,这跟前面说的差不多。一开始都指挥使三个,副都指挥使两个,佥事两个,经历两个,知事两个,承发架阁照磨一个。后来,至元八年加了个都指挥使和一个副都指挥使;至元二十年又加了个副使;至元二十一年加了两个佥事;至元二十三年又加了个都指挥使;大德十一年一口气加了两个都指挥使和三个副使;至大元年又加了三个都指挥使。最后,中卫的编制就定下来了,跟前面说的差不多。中卫下面还有个镇抚所,里面有两个镇抚。

再说一遍行军千户所的编制,跟前面一样,一共十个,每个所里都有达鲁花赤十个、副达鲁花赤十个、千户十个、弹压二十个、百户两百个,还有知事十个。弩军千户所只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一个,弹压两个,百户十个。屯田左右千户所还是两个,每个所里都有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两个,弹压两个,百户四十个。教官还是那两个,一个教蒙古文,一个教儒学。

最后,咱们说说前卫的编制,这跟中卫的差不多。一开始都指挥使三个,副使两个,佥事两个,经历一个,知事两个,承发架阁照磨一个。至元十六年,因为侍卫亲军的原因,设立了前卫和后卫。同年,前卫加了个都指挥使和两个副都指挥使;至元十八年又加了两个都指挥使;至元二十年加了个佥事;大德十一年又加了五个都指挥使、一个副使和三个佥事;至大四年,又把之前加的五个都指挥使、一个副使和三个佥事给减掉了。最后,前卫的编制也定下来了,跟前面说的差不多。前卫下面也有个镇抚所,里面有两个镇抚。行军千户所,十个,每个所里都有达鲁花赤十个,副达鲁花赤十个,千户十个,副千户十个,弹压二十个,百户两百个。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机构设置啊。弩军那边,千户只有一个,然后达鲁花赤、千户、弹压、百户分别是一个、一个、两个、十个。

屯田千户所呢,有两个,达鲁花赤、千户、弹压、百户的人数分别是两个、两个、两个、四十个。门卫有两个,都是正六品,一个叫平则门尉,一个叫顺承门尉。教官也有两个,一个教蒙古文字,一个教儒学。

后卫的官职嘛,级别跟司前差不多。一开始都指挥使三个,副都指挥使两个,佥事、经历、知事都是两个,照磨一个。后来,至元十六年又加了两个都指挥使和两个副使,之后又加了个副使。至元十八年,又加了两个都指挥使。至元二十年,又加了两个佥事。到了大德十一年,更是加了五个都指挥使、一个副使和两个佥事。到了至大四年,又把之前加的五个都指挥使、两个副使和两个佥事给减掉了。最后,官职设置就定下来了,跟前面说的差不多。

再说说后卫下面管辖的机构。镇抚所,有两个镇抚。还有十个行军千户所,每个所里都有达鲁花赤、副达鲁花赤、千户、副千户、弹压、百户,数量分别是十个、十个、十个、十个、二十个、二百个。另外还有一个弩军千户所,达鲁花赤、千户、弹压、百户分别是一个、一个、两个、十个;还有一个屯田千户所,达鲁花赤、千户、弹压、百户分别是一个、一个、两个、四十个。最后,教官还是两个,一个教蒙古文字,一个教儒学。

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官职是正三品。主要负责修缮城隍,管理京城内外的大小工程和劳役,还兼管大都的屯田。 这个部门的领导班子可不小呢,有个达鲁花赤,也是正三品,然后还有三个都指挥使,两个副使,两个佥事,两个经历,两个知事,还有一个照磨。

元朝至元二十六年的时候,枢密院官员暗伯建议,把六个卫队的六千人,塔剌海孛可管辖的大都屯田的三千人,还有近路迤南万户府的一千人,一共一万人,编成武卫亲军,并设置了五个官职。不过呢,根据记载,中统二年的时候好像就有了武卫亲军都指挥使这个职位,至元二十五年又把虎贲司改成了武卫司,这到底是不是同一个官职,还真不好说清楚。元贞、大德年间,又陆续增加了四个都指挥使。到了至大三年,又裁撤了四个都指挥使和一个副都指挥使。最后,人员配置就定下来了,跟前面说的差不多。

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下面还有这些部门:镇抚所,有两个镇抚;七个行军千户所,每个所里都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副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一个副千户、十四个百户,以及一个弹压;六个屯田千户所,每个所里都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十个百户,以及一个弹压;还有两个教官,一个教蒙古文的,一个教儒学的。

隆镇卫亲军都指挥司,级别和以前一样。主要负责在居庸关南、北口驻军,巡逻,抓盗贼。 这个机构的领导班子挺大的,有都指挥使三个,副使两个,佥事两个,经历两个,知事两个,还有一个承发兼照磨。

话说,元睿宗在当皇子的时候,就在南、北口设立了驻军,专门抓盗贼,那时候还分别设了千户所。到了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南、北口的军队就归上千户管了。到了至大四年,又升级成了万户府,手下管着三千钦察、唐兀、贵赤、西域左右阿速等地的军队,还有南、北口、太和岭这些老地方的六百九十三名汉军。这些军队驻扎在东西四十三个地方,由隆镇上万户府统一管理。到了皇庆元年,万户府又升级成了隆镇卫,领导班子也调整了,变成了都指挥使三个,副使两个,佥事两个。延祐二年,哈儿鲁军千户所也归隆镇卫管了。延祐四年,又增加了一个色目经历。至治二年,又增加了一个爱马知事。后来,机构设置就稳定下来了,跟前面说的差不多。

隆镇卫下面还有这些机构:镇抚所,有两个镇抚;北口千户所,有达鲁花赤一个(正五品)、千户一个(正五品)、百户七个(从六品);南口、白羊口、碑楼口、古北口、迁民镇、黄花镇、芦儿岭、太和岭、紫荆关这几个千户所的设置都差不多,每个都有达鲁花赤、千户、百户和弹压各一个,只是百户的人数略有不同,有的六个,有的只有一个或两个。

隆镇千户所,这地方官职可不少呢,达鲁花赤、千户、百户、弹压都有,具体人数是:达鲁花赤一人,千户一人,百户八人,弹压一人。

然后是左右翼屯田万户府,有两个,都是从三品,管辖范围可大了,负责斡端、别十八里遣归汉军,还有大名卫辉的新附军,以及东边的回军,这些军队都归他们管。 每个万户府里,达鲁花赤一人(从三品),万户一人(从三品),副万户一人(正四品),经历一人,知事一人,管档案的也一人。这个屯田万户府是至元二十六年设立的,延祐五年的时候,归属詹事院,后来又并入卫率府,最后又改隶枢密院。 它下面还有镇抚所,镇抚官两个人,都是从五品。 此外,还有八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的配置是:达鲁花赤一人,千户一人,副千户一人,百户五十九人,弹压十六人;另外还有四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的配置是:达鲁花赤一人,千户一人,副千户一人,百户五十二人,弹压八人。

左卫率府,那是正三品的大官儿,府里设率使三人(正三品),副使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正四品),经历一人(从七品),知事一人(从八品),照磨一人(从八品)。这个左卫率府是至大元年设立的,是从河南行省万户府抽调精锐汉军组成的东宫卫军,延祐五年,改名为中翊府,后来又改成御临亲军指挥司,因为“御临”这个词在古代没有对应的官职,所以又改成了羽林卫,六年后又回到东宫,重新叫左卫率府。 它下面也有镇抚所,镇抚官两人。 还有十个行军千户所,每个千户所的配置是:达鲁花赤一人,千户十人,副千户十人,百户二百人,弹压二十人;还有一个弩军千户所,配置是:达鲁花赤一人,千户一人,百户十人,弹压一人;还有三个屯田千户所,每个千户所的配置是:达鲁花赤一人,千户一人,百户六十人,弹压一人。 最后,还有教官三人,分别教蒙古文、儒学和阴阳之术。

右卫率府,官职级别跟以前一样。府里设有率使、副使、佥事、经历、知事各两员,照磨一员。延祐六年,把秃满迭儿管辖的速怯那儿万户府,还有迤东女直两万户府、右翼屯田万户府的兵力,都合并到右卫率府了。右卫率府下面还有:镇抚所,设镇抚两员。五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设千户一员、百户四十五员、弹压两员。此外,还设有教官一员,儒学教授一员。

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府,是正三品。府里设都万户一员(正三品)、副都万户一员(从三品)、经历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至元二十四年,把四万户奥鲁赤改成了蒙古军都万户府,设府官四员、奥鲁官四员。大德七年,又改名为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府。延祐四年,取消了奥鲁官和副镇抚等职位,其他官职设置跟上面说的那样。下面还设有镇抚两员(从五品)。元贞元年,又设立了西川蒙古军都元帅府,归枢密院管辖,不过不知道啥时候给撤并了。

八撒儿万户府,是正从三品。府里设万户一员(从三品)、副万户一员(正四品)、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员。下面设有镇抚一员;十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设达鲁花赤、千户、副千户各一员,百户七十二员,弹压十员。札忽儿台万户府,设万户一员,副万户一员,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员。下面设有镇抚一员;七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设千户一员,百户三十八员,弹压七员。脱烈都万户府,设万户一员,副万户一员,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员。下面设有镇抚一员;九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设千户一员,百户六十二员,弹压九员。和尚万户府,设万户一员,副万户一员,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员。下面设有镇抚一员。

好家伙,这官职多得跟天上的星星似的!先说千户所吧,那可是个大家伙。千户所六个部门,每个部门的官员配置都不一样。达鲁花赤四个,千户六个,副千户四个,百户四十七个,弹压六个。 炮手千户所就一个部门,配置是千户一个,百户六个,弹压一个。哨马千户所呢,也是一个部门,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一个,副千户一个,弹压两个,百户九个,还有奥鲁官两个,这奥鲁官还是五品官呢!

接下来是右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这可是个管卫戍和屯田的大衙门,负责守卫京城,还管着潮河、苏沽两条河的屯田和军需物资供应。官员配置也挺复杂的:达鲁花赤一个,都指挥使三个,副使两个,佥事两个,经历两个,知事两个,承发架阁照磨一个。这衙门来头也不小,元朝至元九年才刚设立阿速拔都达鲁花赤,二十三年改名叫阿速军,到了至大三年又改成了右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还调整过几次官员配置,最后才定下来现在这个样子。它下面还管着行军千户所,千户七个,百户九个;还有个把门千户所,千户一个,门尉一个,这门尉可是六品官;另外还有本投下达鲁花赤两个,长官一个,副长官一个;庐江县的达鲁花赤一个,六品官,配个主簿,那是正九品;最后,还有个教官,就是儒学教授,一个。

左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的配置和右阿速卫差不多,达鲁花赤一个,都指挥使三个,副使两个,佥事两个,经历两个,知事两个,照磨一个。它下面有镇抚两个,本投下达鲁花赤两个,长官两个,镇巢县的达鲁花赤两个,主簿一个,以及围宿把门千户所,这可是个大部门,有十三翼,千户二十六个,百户一百三十个,弹压十三个。最后,和右阿速卫一样,也配了个儒学教授当教官。 总而言之,这官职多得让人眼花缭乱,这机构设置也真是复杂!

回回炮手,也就是当时穆斯林炮兵,他们的最高指挥机构,一开始是万户府,正三品官员当家。除了万户,还有达鲁花赤(也是正三品)、副万户(从三品),以及一些经历、知事、提控案牍之类的办事人员。元朝至元十一年,成立了炮手总管府,后来在十八年改成了都元帅府,二十一年又改回万户府,官员配置跟之前差不多。 万户府下面还有镇抚使,负责管理和监督;还有三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下辖达鲁花赤、千户、副千户、百户和弹压,规模不小。

唐兀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主要负责河西地区的防务,大约有两千士兵。一开始设置了三个都指挥使、两个副使、两个佥事,以及一些文职人员。后来经过几次调整,官员数量有所增减,最后稳定下来。 跟回回炮手一样,唐兀卫也设有镇抚使;另外还有奥鲁官(正五品)和副奥鲁官(正六品),应该是某种特殊职务;下辖九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的编制也相当可观,还有门卫、教官等人员。

贵赤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这个机构的设置也比较复杂。一开始有达鲁花赤、都指挥使、副使、佥事等官员,后来也经过多次调整,人员数量有所变化。 中间还出现过一个贵赤卫屯田总管府,后来又改回都指挥使司了,具体时间记不太清。 贵赤卫也设有镇抚所,以及八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的编制跟唐兀卫差不多,也设有门卫。 总而言之,这些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置,在元朝时期不断调整,变化比较大。

延安屯田打捕总管府,官职是正三品。它管辖着析居放良人户,还有兀里吉思田地蒙古人户。府里设有达鲁花赤一人(正三品)、总管一人(正三品)、同知一人(正四品),以及经历、知事各一人。这个府是至元十八年设立的,至元二十五年改隶属安西省,后来又归属枢密院管辖。它下面还有十二个打捕屯田官(正九品)。

大宁海阳等处屯田打捕所,官职是正七品,主要负责北京、平滦等路析居放良不兰奚等户。这里设有达鲁花赤一人(正七品)和长官一人。至元二十二年设立总管府,元贞元年又撤销,改成屯田打捕所。

此外,还有教官,一个教蒙古文的,一个教儒学的。

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一开始设有都指挥使三人,副使二人,佥事二人,经历、知事各二人,照磨一人。至元二十九年才设立屯田府,大德十一年改名为大同等处指挥使司,至大四年因为皇太后修五台寺,又改隶属徽政院。延祐元年,改名为中都威卫使司;至治元年,才最终定名为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并归属枢密院管辖。之后,官员设置就和上面说的那样了。它下面还有两个镇抚。

这个指挥使司下辖十个行军千户所,每个千户所设有达鲁花赤一人、副达鲁花赤一人、千户一人、副千户一人、百户二十六人、弹压二人;还有一个弩军千户所,设有达鲁花赤一人、千户一人、百户十人、弹压十人;还有两个屯田左右手千户所,每个设有达鲁花赤一人、千户一人、百户二十人、弹压二人。

西域亲军都指挥使司,设有达鲁花赤一人,都指挥使二人,副使二人,佥事二人,经历、知事各二人,承发架阁兼照磨一人。元贞元年设立,当时一共十一人。大德十一年,增加了两个都指挥使,后来又增加了三个都指挥使、两个副都指挥使和两个佥事。至大四年,又裁撤了五个都指挥使、两个副使和两个佥事。最后,官员设置就和上面说的那样了。它下面还有……

首先,咱们来说说宗仁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的人员配置。这个机构里,镇抚官有两个。行军千户所那边,千户有十三位,百户有二十九位。负责看门的,有千户两位,百户八位,门尉一位。教官方面,有个儒学教授。

然后,再看看具体数字。至治二年的时候,右丞相拜住上奏说,先脱别铁木叛乱时,没收了亦乞列思人一百户,加上当时收缴的蒙古子女三千户,还有清州的彻匠二千户,一共五千户,所以拜住请求设立宗仁卫来统领他们。这个宗仁卫下属人员配置如下:镇抚官两个;蒙古军千户所分十翼,每翼一个千户,一共二十个千户,百户一百个,弹压官十个;屯田千户所,千户四个,百户四十个,弹压官四个;教官两个,一个儒学教授,一个蒙古文教授。

接下来,咱们看看山东河北蒙古军大都督府。这个府衙,掌管着各路军民的差役征调和军马的调遣、统摄。大都督府的级别是正二品,大都督三位(都是从二品),同知一位(从三品),副都督一位(从四品),经历一位(从六品),都事两位(从七品),承发兼照磨一位(正八品)。 至元二十一年,这个府衙改制了,统军司被撤销,改成了蒙古军都万户府。大德七年,又改名叫山东河北蒙古军都万户府。延祐五年,这个府又给撤了。到了天历二年,又重新设立了大都督府,人员配置和之前一样。 这个大都督府下属也有镇抚官,两位。 顺便提一句,元贞元年的时候,在西川设立了一个蒙古军都元帅府,直接归枢密院管,估计是当时战事紧急临时设立的。

最后,咱们说说左手万户府和右手万户府。左手万户府,万户一位(从三品),副万户一位(正四品),经历一位(从七品),知事一位(从八品),提控案牍一位(从八品)。下属镇抚官一位(从五品)。千户九翼,千户一共十一位,百户七十四位,弹压十一员。右手万户府,万户一位,副万户一位,经历一位,知事一位,提控案牍一位。下属镇抚官一位。

首先,咱们来看看这几个万户府的编制。千户九翼,底下有千户九个,百户六十三个,弹压九个。

拔都万户府呢,官职可不少:达鲁花赤一个,万户一个,副万户一个,经历一个,知事一个,提控案牍的也一个。 再往下,还有个镇抚,也是一个。

接下来是千户六翼,千户七个,百户四十一,弹压五个;哈达万户府的配置和拔都万户府差不多,达鲁花赤一个,万户一个,经历一个,知事一个,提控案牍一个,镇抚一个。

千户八翼的蒙古回回水军万户府,达鲁花赤一个,万户一个,副万户一个,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个,镇抚有两个。

玘都哥万户府,开始的时候是归属于都府七千户翼的,延祐三年才改成万户府。这个府里,达鲁花赤两个,千户六个,百户四十六个,弹压九个;达鲁花赤一个,万户一个,副万户一个,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个,镇抚两个。

千户七翼,千户九个,百户三十五个,弹压八个。哈必赤千户翼,就简单多了,千户一个,百户四个,弹压一个,直接隶属于大都督府。

洪泽屯田千户赵国宏翼,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一个,副千户一个,百户十四个,弹压两个,也直接隶属于大都督府。

最后是左翊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这个官职设置变动比较大。至元十八年之前,是蒙古侍卫总管府,后来改成指挥使司,设官十二员,还有奥鲁官两个。大德七年又改名,至大四年又增设了一个指挥使。延祐五年,奥鲁官被撤销了。 都指挥使三个,副使两个,佥事两个,经历、知事各两个,承发架阁兼照磨一个,镇抚两个。

咱先说说千户所七翼的官职设置啊,那可是相当复杂。七个千户,七个副千户,七个知事,七个弹压,还有六十二个百户。 除了这些,还有两个教官,一个教蒙古文的,一个教儒学的。

再来说说右翊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这名字听着就厉害!都指挥使有三个人,副使两个人,佥事两个人,经历和知事各两个人,还有一个承发架阁兼照磨的。 这机构在至元十七年的时候,根据蒙古侍卫总管府的五卫制度改组,一共设了十二个官职,还有两个奥鲁官。 大德七年又改名叫右翊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到了至大四年,又加了一个都指挥使。延祐五年,奥鲁官给撤了。 最后,官职设置就和前面说的那样了。 对了,还有两个镇抚作为属官。

接下来是千户所十二翼,这规模比七翼的大多了。十二个千户,十二个副千户,十二个知事,十二个弹压,一百九十个百户。 教官还是两个,一个教蒙古文,一个教儒学,跟七翼的一样。

然后是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司,这可是管着上都路元籍军人的,还兼管奥鲁的事务。 都指挥使有三个,副使两个,佥事两个,经历、知事、照磨兼承发各一个。 至元十六年的时候,建立了虎贲军,一开始只设了两个官职。(旧的记载说是至元二十五年建立的,后来又改成了武卫司,但这和史料对不上。)十七年,又加了两个都指挥使和一个副使。元贞元年,改名叫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司。 十一年,又增加了六个都指挥使。 至大四年,又裁撤了九个都指挥使。最后,官职设置就和前面说的那样了。 属官还是两个镇抚。

最后,咱们说说撒的赤千户翼和不花千户翼。撒的赤千户翼有正达鲁花赤一个,副达鲁花赤一个,正千户一个,副千户一个,百户二十个,弹压两个。不花千户翼呢,正达鲁花赤一个,副达鲁花赤一个,正千户一个,副千户一个,百户二十二个,弹压两个。 这些官职设置,看着就让人头大!

首先,咱们看看这几个千户翼的编制。脱脱千户翼呢,有正达鲁花赤一人、副达鲁花赤一人、正千户一人、副千户一人、知事一人、百户二十八人和弹压官两个人。

大忽都鲁千户翼的配置也差不多,正达鲁花赤一人、副达鲁花赤一人、正千户一人、副千户一人、知事一人、百户二十四人和弹压官两个人。杨千户翼和迷里火者千户翼也类似,只是百户的数量略少,杨千户翼有二十二个百户,迷里火者千户翼有二十个百户,弹压官都是两个人。

接下来是高级别的机构。宣忠斡罗思扈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这可是正三品的大官儿!至顺元年的时候,改成了宣忠扈卫亲军都万户府,管辖斡罗思的军队,归枢密院管。到了至顺二年,又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再来说说大都督府,这是正二品的大衙门!它管着左右钦察两卫、龙翊侍卫、东路军元帅府、东路蒙古万户府等等。 (这里插一句,旧的记录上说,至顺元年,东路蒙古军元帅府改成了东路钦察军万户府;至顺二年,东路蒙古军万户府又改成了东路蒙古侍卫亲军指挥使司。)还有个哈剌鲁万户府也在它管辖之下。大都督府里,大都督有三个,都是正二品;同知也有三个,正三品;副都督三个,从三品;佥都都事两个,正四品;经历两个,从六品;都事两个,从七品;管勾和照磨各一个,都是正八品。天历二年的时候,才新设立了钦察亲军都督府,是 从二品,后来又改成了大都督府。

说白了,就是元朝的钦察卫,是个军事机构,级别还挺高。一开始,在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的时候,参考河西卫的模式,成立了钦察卫,一共就十个官职。

过了几年,到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又加了一个经历。再到至治二年(1322年),钦察卫一分为二,成了左右两卫。到了天历二年(1330年),又归大都督府管了。 右钦察卫的官职设置是这样的:正三品的有达鲁花赤一人,都指挥使二人;从三品的有副使二人;正四品的有佥事二人;从七品的有经历二人;从八品的有知事二人和照磨二人。

这右卫下面还有不少人呢,镇抚官俩;行军千户所十八个,每个所里都有达鲁花赤一人,千户三十六人,百户一百八十人,弹压十八人;屯田千户所两个,每个所里都有达鲁花赤二人,千户二人,百户二十人,弹压二人。 官职多得眼花缭乱,是不是?

再说左钦察卫,它和右卫差不多,但官职设置略有不同。都指挥使三人,副使二人,佥事二人,经历二人,知事二人,照磨一人。 属官方面,镇抚官还是俩。行军千户所十个,千户十人,百户八十二人,弹压九人,奥鲁官四人。守城千户所一个,达鲁花赤一人,千户一人,百户九人。屯田千户所一个,达鲁花赤一人,千户一人,百户十人,弹压一人。 另外,还设有儒学教授一名,教教文化课。

最后,咱们说说龙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这个机构是在天历元年(1328年)成立的,一开始有十四个官职。 都指挥使三人,副使二人,佥事二人,经历一人,知事二人,照磨一人。天历二年(1330年),又加了个爱马知事。

龙翊卫下面也有属官,镇抚官俩。行军千户所六个,达鲁花赤一人,千户六人,副千户一人,百户四十五人,弹压五人;屯田钦察千户所一个,达鲁花赤一人,千户一人,百户二十二人,弹压二人。教官方面,有蒙古文教授一名和儒学教授一名。 总而言之,元朝的这些军事机构,官职设置复杂,人员众多啊!

哈剌鲁万户府,主要负责守卫禁门,管理轮值和警卫工作。府里设达鲁花赤、万户各一人,还有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招募哈剌鲁地区的士兵,正式设立了这个万户府。后来又搬到襄阳,之后还参与了征讨交趾的战争。到了元成宗大德二年,万户府的办公地点迁到了南阳。元仁宗天历二年,万户府被划归大都督府管辖。万户府下属官员包括:镇抚一人,吏目一人;还有三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设千户三人,百户九人,弹压三人。

枢密院在至正十五年在卫辉设立了分院。后来又增加了彰德分院的同知和副枢各一人,直沽分院也增设了副枢一人和都事一人。至正十六年,又在沂州设立了分院,归指挥使司管辖。至正十八年,任命参知政事崔敬为山东等处行枢密副使,并在漷州设立分院,同时负责屯田事务。

行枢密院呢,只有在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时才会临时设立,称为“行院”。如果只是为了某一地区事务而设立,就叫“某处行枢密院”,事情办完就撤销。西川行枢密院,是在元世祖中统四年设立的,设有两名官员,负责四川军民的赋税、交钞、管理鹰房工匠以及其他各种公务,并负责对官员和各种人员的调动、升迁等事宜。元世祖至元十年,又设立了东川行枢密院,增设了一名同佥枢密院事。至元十三年,东川行枢密院被撤销,并入西川行枢密院。至元十五年,西川行枢密院也撤销了。至元二十一年,四川行枢密院又在成都重新设立。至元二十八年,它先被迁到嘉定,八月又迁回了成都。

荆湖等路行枢密院,是在元世祖至元八年,将山东东路都元帅府改为了山东行枢密院。至元十年,山东行枢密院和河南行中书省被撤销,改设荆湖等路行枢密院,设有三名官员。同时还设立了淮西等路行枢密院,设有四名官员。至元十一年,这两个行枢密院都被撤销了。至元二十一年,江淮、荆湖、江西、四川行枢密院又重新设立,每个行枢密院都设有五名官员。至元二十八年,岳州行枢密院迁到了鄂州,江淮行枢密院迁到了建康。后来,这些行枢密院都被并入了行省。

甘肃行枢密院,是在元武宗至大四年设立在甘州的,设有四名官员,负责管理西路军马。后来也被撤销了。

咱先说说河南行枢密院的事儿。它是在至和元年设立的,后来天历元年又给撤了。到了至正十九年,又重新启用,由河南行省平章察罕帖木儿担任河南山东行枢密院的知院。

接下来是岭北行枢密院。这个是天历二年设立的,官职设置挺全的,有知院一人,同知二人,副使一人,佥院二人,同佥一人,院判二人,经历一人,都事二人,这些官职的品级跟中央枢密院一样。主要负责北方的军事事务,大小事情都由它说了算。至正十三年,又增加了两个断事官。还设立了镇抚司,有两个镇抚官;还有一个管勾所,管勾一人,还兼着照磨的活儿。后来又增加了两个佥院和一个都事。

四川、湖广、江西这三个地方的行枢密院,都是至元三年才设立的,每个地方都设一个知院,还有同知、佥院、院判各一人;湖广和江西还多设了一个同佥,每个院里还有经历一人,都事二人,照磨一人,客省副使一人,断事官一人。不过,到了至元四年,这三个行枢密院就都撤销了。

淮南江北的行枢密院,是在至正十五年设立的,地点在扬州。

江浙行枢密院,是在至正十六年设立的,地点在杭州。官职设置也比较多,知院二人,同知二人,副枢二人,佥院二人,同佥二人,院判二人,经历、知事各一人,断事官二人。

最后是福建江西行枢密院,这个是至正二十六年才设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