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庄孙,字正仲,是天台人。他在大学读了五年,都没能毕业,最后以普通读书人的身份去世了。他特别喜欢写书,你知道,《尚书》有古文和今文两种解释版本嘛,陈振孙在整理资料的时候,对这些解释说法很谨慎,说:“那些传承心学的学者,都还不敢轻易下结论呢!”刘庄孙一听这话就不乐意了,说:“我可不能跟着别人瞎起哄,人云亦云!大家各自写书,别掩盖了事情的真相!” 他写了《书传上下篇》二十卷、《易志》十卷、《诗传音指补》二十卷、《周官集传》二十卷、《春秋本义》二十卷,还有诗文集《芳润稿》五十卷和《和陶诗》一卷。

刘彭寿是眉州人,他爸爸刘渊,学问特别深,而且特别孝顺他妈妈,写过《读易记》《易学须知》《春秋例义》《春秋续传记》《左氏记事本末》等书。后来朝廷推荐他当永州路学正,可惜他去世了。刘彭寿很有才华,延祐三年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桂阳路平阳县丞,后来又升迁到岳州路行用库使,最后做到建德路淳安县尹。每个月的初一,他都会穿戴整齐,坐在讲台上讲书。淳安的百姓,听他讲课都很认真,没有人偷懒。他六十四岁去世了。刘彭寿教学生,一定会先讲经书里的道理,写文章也先讲求义理,然后再讲词藻华丽。他还写过《四书提要》《春秋泽存》《春秋正经句释》这些书。

林起宗,字伯始,是河北内丘人。一开始,各地都在传播程朱理学的思想,林起宗认真学习,明白了要敬畏圣贤。当时,刘因因为高尚的节操和渊博的学问而闻名天下,林起宗很想拜他为师,但是没有门路。于是,他挑着行李,背着书,洗漱干净后,在刘因家门口站了三天。刘因很欣赏他的求学精神,就收他为学生,教导他。林起宗善于讲解,并且认真思考,努力实践,做到极致才罢休。很久以后,因为家里贫穷,他想回去侍奉父母,刘因就教给他治家的方法。他回家后就实践这些方法,侍奉父母非常孝顺,问候、照顾都很有礼节。父母去世后,他在墓前守孝三年。后来,他隐居起来教书,带领学生们设立了学习目标,用来衡量每天的学习进步。他说:“学习应该以圣贤为标准,是非得失,要时刻清楚明白,学习博文约礼的教诲,循序渐进,坚持下去,自然就会有所成就。”林起宗仪表堂堂,每天早晨起来都端正衣冠,正襟危坐,即使是匆忙的时候,也一定遵守礼法。乡里人只要有一点做得不好,都害怕被他知道。乡里人都很尊敬他,害怕他。晚年,他自号“鲁庵”,还创作了《志学指南图》作为修身治学的标准;《心学渊源图》作为达到圣人境界的最高目标;还有《中庸图解》、《大学图解》、《论语图解》、《孟子图解》、《孝经图解》、《小学题辞发明》、《鲁庵家说》等等,总共几十卷。元朝至大年间,王结在顺德做官,向朝廷推荐了他。苏天爵也推荐了十多个知名人士,林起宗也在其中。元至元三年,林起宗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戚崇增,字仲咸,是浙江金华人。他年轻的时候很喜欢学习,能写诗歌和古文。二十七岁的时候,他彻底放弃之前的学习方法,拜同县的许谦为师。他著有《春秋学讲》一卷,《春秋纂例原指》三卷,《四书仪对》二卷,《复古编》一卷,《昭穆图》一卷,《历代指掌图》一卷。因为发现很多经书的版本传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他就参考许慎的《说文解字》,以及近代一些儒学家的考订成果,用古文重新抄写了《易经》、《尚书》、《诗经》、《仪礼》、《春秋》、《孝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打算献给朝廷,但是还没来得及呈献就去世了。

程端礼,字敬叔,是庆元府鄞县人。那个时候,从南宋末年开始,庆元府的人都特别推崇陆九渊的学说,就程端礼一个人,跑去跟着史蒙卿学习,继承了朱熹的学术思想。

后来他通过考试,被任命为广德府建平县和池州建德县的儒学教谕,相当于学校校长。他还当过建康路江东书院的山长,就是书院院长。 宋文宗还在当皇子的时候,就派自己的亲信子弟去他那里学习,还赏赐给他金银,非常尊敬他。之后,他又升迁到铅山州当儒学教授。 等到任期满了,他就以将仕郎的官衔,被任命为台州儒学教授,然后退休了。 他在至正五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早些时候,铅山鹅湖书院旁边有一座道观,有一天程端礼路过那里,看到一头驴子在空地上乱跑,就把它赶走,结果发现十多块石碑,上面刻着许多贤人的画像。于是他就建了一座“群贤堂”来供奉这些贤人。他还写了一本书叫《进学规程》,国子监把这本书发放到了各个州县,让学生们学习参考。

他弟弟程端学,字时叔,精通《春秋》经学。至治元年考中了进士,先被任命为仙居县丞,后来调到国子监当助教,又升迁为国子博士,可惜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去世了。程端礼为人庄重但性格平和,很擅长引导学生学习;程端学则为人刚正严厉,大家都对他敬畏有加。当时人们拿他们兄弟俩比作北宋的程颢和程颐(河南程氏兄弟)。程端学著有《春秋本义》三十卷,《三传辨疑》二十卷,《春秋或问》十卷。

倪渊,字仲深,是湖州乌程人。他跟着敖继公学习《易经》和三礼。高克恭担任行省左右司郎中时,非常器重他,对倪渊说:“你这么大的才华,可不能埋没啊!”后来高克恭升任行台侍御史,就向朝廷推荐了敖继公、邓文原、陈康祖、姚式和倪渊,倪渊被任命为杭州路儒学教授。

之前,庙学祭祀时,大多使用俗乐。倪渊找到两位宋朝太常寺的乐工,让他们用雅乐来教学生学习。国子监听说这件事后,就把这两位乐工召去,当了国子监的乐师。太学能够演奏金石之乐,实际上是从倪渊开始的。任期满了,他又调任湖州路儒学教授。倪渊沿用胡瑗的旧方法,修缮了经义斋和治事斋,还新建了仁智轩作为学生休息的地方。后来,学生们要为他立生祠,倪渊亲自去把它拆了。

之后,他升任太平路当涂县主簿,很有政绩。江东廉访副使元永贞巡视回来后,对廉访使王士熙说:“我巡视了太平和池州两路,廉洁能干的官员,只有当涂县的主簿一位。”没过多久,倪渊七十岁左右,被授予承务郎、杭州路富阳县尹的官职。退休后去世,著有《易说》二十卷,《图说序例》各一卷。

陈澔,字可大,是江西都昌人。他父亲陈大猷,是宋开庆二年进进士,官至通直郎、黄州军判官,师从双峰饶氏,以精通礼学闻名。陈澔继承了家学,融会贯通,并加入了自己的见解,著有《礼记集说》三十卷。他隐居不仕,后来郡守邀请他担任白鹿洞山长。去世后,金溪人危素曾经拿陈澔的《集说》和陈栎的《礼记集解》请教吴澄,吴澄回信说:“两位陈先生都可以说是善于读书的人,他们对《礼记》的解释,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

他的儿子师凯,在易象、乐律方面也多有著作,能够继承和发展家学。

刘友益,字益友,是永新人。他从小就热爱学习,但家里穷,买不起书,只能借别人的书来看,然后就废寝忘食地读。长大后,他通晓六经,天文地理、历法、数术这些学问,他都深入研究过。宋朝灭亡后,他的兄弟们都死在了乱兵手里,刘友益经历了巨大的打击,但最终挺了过来。他生活困苦,却依然坚持著书立说,与世隔绝,一心钻研学问。他认为,圣人的志向,莫过于《春秋》的编写,而继承《春秋》衣钵,最杰出的当属《资治通鉴纲目》。他认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些地方应该补充说明而没有写,朱熹已经补充了一些,有些地方应该纠正而没有纠正,朱熹也已经纠正了一些。但是,他担心朱熹的用意不能被天下后世完全理解,于是就写了《通鉴纲目书法》五十九卷,前后花了三十年才完成。至顺三年,他去世了,享年八十五岁。

冯翼翁,字子羽,也是永新人,他写过《春秋集解大义》《性理群书》《通鉴小录》《正统五德类编》《文章旨要》《五子旨要》《礼考正》《古正伪》等等书。

彭丝,字曾叔,写过《庖易》《春秋辨疑》《礼记集说》四十九卷和《黄钟律说》八篇。他们都是有名的儒学家。

宇文公谅,字子贞,祖籍成都。他父亲宇文挺祖迁居湖州。宇文公谅年轻时就很有操守,嘉兴有个富人请他去教自己的孩子。有一天半夜,有人敲门,他问是谁,是一个女人。宇文公谅就呵斥她走了,第二天他就辞去了教书的工作回家了。至顺四年,他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徽州路同知婺源州事,后来又改任同知余姚州事。朝廷派他去调查松江海淤田的情况,他认为潮汐变化无常,以后肯定会有隐患,请求全部免除赋税,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他被任命为国子助教,调任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又改任佥岭南廉访司事,最后因为生病请求退休。宇文公谅平时为人正直,即使在暗室里,也一定衣冠整齐端坐。他经常带着一本手记,白天做了什么事,晚上就记下来。那些不能写在手记上的事,他根本就不敢去做。他的学生们私下里尊称他为纯节先生。

史季敷,用字行世,是明州人。以前大家都说《夏小正》是夏朝的书,在《大戴礼记》里记载的,是戴德传下来的。郑康成给它做了注解。有人说:卢辩的注解里说是郑氏做的,其实不对。山阴的傅崧卿又给它做了训释,补充和纠正了很多地方。朱熹编《仪礼》的时候,很重视《小正》并且用它,所以对《小正》的论证就更确切了。史季敷参考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写了《夏小正经传考》三卷,参考了傅崧卿的版本,也参考了《仪礼集解》,还加上了音义解释。他还把以前儒家学者解释经书时引用到的《小正》里的语句,以及和这些语句相关的事件,都加在传文的下面;那些有缺失或错误的地方,就列在后面,可以说是非常详细周到了。

括苍的赵有桂,字诜仲,也写了一本《夏小正集解》,这本书是综合了各个学者的说法,然后自己又做了注解。

闻人梦吉,字应之,是金华人。他父亲闻诜老,是王柏的学生。闻人梦吉在家中接受教育,父子俩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他亲手抄写了七经的传和疏,深入研究义理,闭门读书十年多,完全掌握了其中的精髓,然后才出来讲学。泰定年间,他通过考试被授予泉州教谕的职位。他一生信仰道家思想很笃实,涵养也特别好,认识他的人和不认识他的人,都称赞他是有道德的君子。他的学生们给他谥号为凝熙先生。

陈刚,字公潜,是温州平阳人。他师从胡长孺,日夜刻苦钻研,通晓了《易经》、《诗经》、《尚书》三经的要义,著有《五经问难》、《四书通辨》、《历代正闰图说》、《浑天仪说》、《历代官制说》、《禹贡洪范手抄》。后来他双目失明了,但还是有人向他请教文章,他都能口述回答。他为人正直高雅,古朴典雅,人们称他为潜斋先生。

陈樵,字君采,是东阳人。他父亲陈取青,师从乡里的先生石一鳌,学习朱熹的学说。陈樵继承了家里的学问,又向程直方学习了《易经》、《诗经》、《尚书》、《春秋》。他潜心研究了四十年,突然有所领悟。著有《易象数解新说》、《洪范传经解》、《四书本旨》、《孝经新说》、《鹿皮子集》。陈樵经常用鹿皮做衣服,在田埂上种药材,自称鹿皮子,所以用这个名字来命名他的文集。

牟楷,字仲裴,是黄岩人。他立志学习诚实正直的学问,写文章总是把性命之学放在首位,辞藻华丽放在次要位置。他写过《九书辨疑》《致中和议》《河图洛书说》《春秋建正辨》《深衣刊误》《定武成错简》《管仲子纠辨》《桐叶封弟辨》《四书疑义篇》等书。他的学生们把他的著作称为“理窟”,尊称他为“静正先生”。

程时登,字登庸,是乐平人。当时德兴的董铢掌握了朱熹的学问,并在当地传播。有个叫程正则的人,私下里学习董铢的学问。时登跟随程正则学习,深入理解了性命之学的奥妙,著有《大学本末图说》《中庸中和说》等书。他还汇集了朱熹论述和问答的语句,仔细推敲那些还没说出来却已经蕴含其中,以及探索性情体用之道的极致。《太极图》《通书》《西铭》,他则将它们相互解释,融会贯通。此外,他还著有《周易启蒙》《辑录律吕》《新书赘述》《臣鉴图》《文章原委》等书。

当时婺源的程复心,字子见,从小就潜心研究儒家经典。他融合了辅氏和黄氏的学说,撰写成书,名为《四书章图总要》二十二卷。皇庆二年,江浙省的官员将他的书呈献给朝廷,皇帝下诏优待并提拔他,但他辞谢没有接受。

史伯璿,字文玑,是平阳人。他从小记忆力强,精研四书,深刻领会了朱熹的本意。当时饶氏辑录讲解许衡的《藂说》、胡安国的《通旨》、陈澔的《发明》等书,其中有些观点与朱熹的学说相悖。伯璿为此撰写了《四书管窥》五卷,对这些错误之处进行了辨正。

临川的詹道传也说过:“四书的要旨,因为训诂的缘故而变得晦涩难懂,幸好朱熹的注释问世,使得大义明朗起来,但读者也不容易完全领会。”于是他采用许衡所定的句读,撰写了《四书纂笺》二十六卷,流传于世。

此外,余姚的黄景星,著有《四书集说启蒙》,阐明朱熹的学说,并融入了许多自己的心得体会。

泰和的曾贯,字传道,潜心研究圣贤的学问,为人豪迈,胸怀大志。至正年间,他担任绍兴路照磨,在与龙泉的盗贼作战中牺牲。他著有《四书类辨》《周易变通》《学庸标旨》等书。

周仁荣,字本心,是台州临海人。他爸爸周敬孙,是宋朝的太学生,曾经跟着金华的王柏先生在上蔡书院学习,和老乡杨珏、陈天瑞、车若水、黄超然、朱致中、薛松年这些同学一起学习,还写过《易象占》、《尚书补遗》、《春秋类例》这些书。周仁荣继承了家里的学问,还跟着杨珏、陈天瑞学习《易经》、《礼记》、《春秋》。有人推荐他当美化书院的山长,这个书院在处州的万山中,知道的人很少。周仁荣在那里主持乡饮酒礼,还改变了一些当地的风俗习惯。后来,他被聘为江浙行省的掾史,省里的官员都尊称他为先生。泰定年间初期,朝廷召他当国子博士,后来又升任翰林修撰,最后去世了。他的学生里有很多有名的士大夫,其中泰不华最有名。周仁荣在台州盖了一间房子,刚建好,朋友杨公道就病重地来到他家门口说:“我想借用您新盖的房子去世。”周仁荣把正房让给他住,没多久杨公道就去世了,还留下了一些钱财。杨公道的弟弟找到周仁荣要分钱,周仁荣没答应,当着大家的面把杨公道留下的东西封存起来,派人到平阳,把杨公道的儿子叫来,把所有东西都给了他。他对待亲朋好友就是这样重情重义。

周仁荣的弟弟周仔肩,字本道,在延祐五年考中进士,最后做到惠州路总管府判官,也是一位有名的文学家。

他们老乡孟梦恂,字长文,是黄岩人。他和周仁荣一样,师从杨珏、陈天瑞,被推荐担任本郡的学录。至正十三年,朝廷任命他为常州路宜兴县判官,但他还没上任就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康靖先生”的谥号。他写过《性理本旨》、《四书辨疑》、《汉唐会要》、《七政疑解》以及《笔海杂录》五十卷。

钟律,字伯纪,是开封人。元朝末年考中乡贡士,但他没有接受朝廷的征召,专心研究经学。元朝末年研究《春秋》的人,大多拘泥于胡注的褒贬之说。钟律能够摆脱这些陈旧的习气,只以经文为准则,在考证精义方面,有时也会有所疏漏。他收集各家精义,写在每条之下,并夹杂自己的见解,写成《春秋案断补遗》一书,大概是取程子传为“案”,经文为“断”的意思,当时人们都称他为通儒。

黄清老,字子肃,是邵武人,做到湖广等地的儒学提举这么高的官位。他写了《春秋经旨》和《四书一贯》这两本书,人们尊称他为樵水先生。

单庚金,字君范,是剡溪人,隐居了三十年,写了一部十二卷的《春秋传说集略》。

俞汉,字仲云,是诸暨人,写了三十卷的《春秋传》。朝廷请他去做儒学官,他没去,最后去世了。

朱公迁,字克升,是饶州鄱阳人。他特别努力学习圣贤的学问,认为端正内心,真诚待人才是修养德行的根本。至正七年,朝廷征召他到京城,授予他翰林直学士的官职。他劝皇帝亲近贤臣,远离奸佞,修身养德,体恤百姓,说这样才能挽回天意,不然恐怕会有大祸临头。但是当权的大臣讨厌他说话直率,不肯重用他,把他外放到处州做学正。他写了《朱子诗传疏义》二十卷和《四书通旨》六卷。

朱隐老,字子方,是丰城人。他师从同郡桂庄的涂应雷,继承了朱熹的学说。他在荷山隐居,精通《易经》的道理,以及邵雍的《先天图》、张载的《正蒙》等书。他说:“先天之学,就是心学,它的图都是从中心开始的。邵雍探究这个图,写了《皇极经世》,性命物理的道理在书中阐述得非常清楚。但是学者觉得它太难了,都放弃不讲,所以我写了《经世书说》。张载的《正蒙》实际上和《太极图》、《通书》、《西铭》一样重要,但是还没有人注解它,所以我写了《正蒙书说》。《礼经》残缺不全很久了,虽然朱熹整理了《仪礼经传》,但都是他的学生做的,有很多地方处理得不够妥当,所以我写了《礼说》。《易经》的道理精深广博,不是近代儒者所能理解的,所以我写了《易说》。”学者们称他为灊峰先生。

同时代的还有刘霖,字雨苍,是安福人,精通五经。元朝末年,他避乱到泰和,很多学者都尊他为老师。他为人耿介,不随波逐流。他写了《太极图解》、《易本义》、《童子说》、《四书纂释》、《杜诗类注》等书。

泰和的陈谟,号心吾,他的学问也很受乡里人的推崇。他写了《书经会通》、《诗经演疏》两本书,以及《海桑集》。

周闻孙,字以立,是吉水人。他通过乡贡考试被推荐进了史馆,参与修撰宋、辽、金三史。当时史馆的同事里,有很多是辽金旧臣的后代,他们不愿意按照正统的史观来写史书。周闻孙的儿子朱闻孙为此和他一起上书争论,但没有得到回应,周闻孙最后只好辞官回家了。他写过《尚书一览》、《河图洛书序说》、《诗学舟楫》等书。

同时代的还有俞元燮,字邦亮。他的祖上是从建宁迁徙到长洲的。他精通蔡氏的《书传》,广泛吸收各种学说,著有《尚书集传》十卷。

另外还有邵光祖,字宏道,也是长洲人。他博学多才,爱好古代典籍,深入研究经传,彻底掌握了六书的精髓。张士诚曾经邀请他担任湖州学正,但他没有接受。他著有《尚书集说》,这两本书都在当时广为流传。

赵汸,字子常,是休宁人。他天资聪颖,从小就读朱熹的四书,但对其中很多问题都感到疑惑。于是,他把朱熹的所有著作都找来研读。听说九江的黄泽学识和品德都很高,他就去拜访黄泽,学习了两年,从他那里了解了六经的疑难之处一千多条,还得到了黄泽口授的六十四卦大义和春秋学说。他还师从临川的虞集,学习了吴澄的绪论。他著有《春秋集传》十五卷、《左氏补注》十卷、《春秋师说》三卷,他的《春秋师说》对春秋学说的阐发,超过了唐宋诸家。后世学者尊称他为东山先生,他五十一岁去世。

汪克宽,字德一,是祁门人。他的祖上是饶鲁的门人,传承着黄干(黄勉斋)的学说。汪克宽十岁的时候,他父亲就教他读《双峰问答》,他很快就有所领悟。后来,他又师从浮梁的吴仲迂学习。泰定年间,他参加进士考试,因为考卷直言不讳而被黜落,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全力钻研经学。他著有《春秋经传附录纂疏》、《程朱传义音考》、《诗集传音义会通》、《礼经补逸》、《纲目凡例考异》等书,还有《环谷集》八卷。元朝末年,朱熹学派的学者都尊称汪克宽为大师。明朝初年,朝廷聘请他参与修撰《元史》,想授予他官职,但他坚决拒绝了。他六十九岁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