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马儿,也就是赛典赤赡思丁,是个回回人,是别庵伯尔的后代。这别庵伯尔啊,可是西域各国都尊崇的回回教领袖。 “赛典赤”这名字,说白了就是贵族的意思,而赡思丁自己还说,他和中国的孔子是同宗同族,说他作为教主的身份,和中国孔子的地位一样尊贵呢。他爹叫苦鲁马丁。
话说当年太祖皇帝征讨西域的时候,赡思丁带着一千多骑兵投降了,还献上了珍贵的文豹和白鹘(一种猛禽)。皇帝很高兴,让他直接在身边侍卫,还赐了他“赛典赤”这个称号,连名字都没改。到了太宗皇帝当政,他被任命为丰净云内三州的达鲁花赤(元朝地方行政长官),后来又升任太原平阳二路达鲁花赤,最后还调到燕京当断事官(负责处理政务的官员)。等到了宪宗皇帝时期,他被委以重任,和塔剌浑一起负责六部的事务,之后又升任燕京路总管,没多久又当上了本路的采访使,期间做了不少惠民利政的好事。
世祖皇帝中统元年,设立了十路宣抚司,他被任命为燕京路宣抚使。第二年,更是升任中书平章政事(相当于宰相)。到了至元元年,他又被外派到陕西五路四川行省担任平章政事。他在那里做了三年官,期间户口增加了九千五百六十五户,军队增加了 一万二千二百五十五人,增加了六千二百二十五锭钞(元朝纸币),屯田粮食也增加了九万七千二十一石,而且他还精打细算,节省和购置钞票共计三百三十一锭。中书省把这些政绩奏报给了皇帝,皇帝龙颜大悦,赏赐了他五千两银子,还下令陕西五路四川行省的大小官员都要听从他的节制。
七年后,他又被调任军前行尚书省事,镇守四川。当时宋朝嘉定的守将昝万寿和赛典赤对峙,赛典赤真诚地对待他,昝万寿最终被他的诚意所打动。没过多久,赛典赤被召回朝廷,昝万寿想设宴款待他,可他的手下都劝他别去,怕有危险。但赛典赤却毅然前往,酒席上,手下又劝他别喝酒,赛典赤笑着说:“你们怎么这么胆小!如果昝将军要毒害我,难道还能毒害我们所有的人吗?”昝万寿听了,更加钦佩他的胆识和气度。八年后,元军围攻襄阳,朝廷下令各路军队一起进攻,以牵制宋军。赛典赤和佥省郑鼎一起,水陆并进,到达嘉定后,他们用竹筏切断了宋军的浮桥,还缴获了二十八艘战舰。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兴元行省事,负责军队的粮草运输。
十年的时候,赛典赤上朝觐见皇帝。皇帝对他说:“云南我曾经亲自去过,以前委任的人不合适,导致当地百姓不安定。我想选一个谨慎可靠的人去治理那里,没有人比你更合适了。” 赛典赤领命退朝后,马上画了一幅云南的地图呈给皇帝。皇帝非常高兴,任命他为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还赏赐他五十万贯钱。当时,南平王秃鲁镇守云南,他听信了身边人的谗言,认为赛典赤来了一定会夺了他的权力,于是就招兵买马,严加防备。
赛典赤派他的儿子纳速剌丁先去拜见秃鲁,说道:“皇上派我来安抚云南,我现在还不敢擅自行动,请王爷派个人一起来商量这件事。”秃鲁听到后,立刻责骂他的手下说:“差点儿就被你们给误了!”第二天,他就派亲信撒满、立哈乃等人前往。赛典赤问他们见面应该行什么礼节,他们回答说:“我们和纳速剌丁一起来的,就像兄弟一样,请您用对待儿子的礼节接待我们吧。”他们都献上了名马作为礼物,跪拜得很恭敬,旁观的人都非常吃惊。赛典赤设宴款待他们,还把金银酒器都拿出来给他们用。第二天,他们来道谢,赛典赤对他们说:“两位虽然是王爷的亲信,但还没有正式的官职,还不能参与讨论国家大事。我想让你们担任行省断事官,但因为还没见过王爷,我不敢擅自任命。” 他请其中一人回去报告,秃鲁同意了。秃鲁非常高兴,从此以后,云南的政令都听从赛典赤的安排。
十二年的时候,赛典赤上奏朝廷说:“云南的各个少数民族还没有完全归附,我建议设立宣慰司,同时兼任元帅府的事务,并接受行省的节制。”他又上奏说:“哈剌章和云南的地域差不多大,但是州县都由万户、千户来管理,应该改成设置令长。”这些建议都被朝廷采纳了。云南当地有个风俗,男女自己私下结为夫妻,父母死后就火化了,没有丧葬祭祀的仪式;当地也没有桑树、麻类作物和水稻,孩子们也不识字。赛典赤就教他们通过媒婆说媒成婚,死后要为死者制作棺椁并举行祭奠仪式;他还教他们种植庄稼,修建水利设施来防旱涝,又修建了孔庙和明伦堂,用经史典籍来教育学生。于是,旧的习俗逐渐被改变了。云南以前用贝壳当货币,当时朝廷刚开始实行钞法,百姓很不习惯,赛典赤就向朝廷汇报了情况,朝廷就允许云南继续使用贝壳作为货币。他还因为山路险峻遥远,盗贼很多,就选择地形设置了多个镇守点,每个镇守点都安排一个土官和一个百户,如果遇到盗贼抢劫,就严惩不贷。
话说有个家伙跑到京城告状,诬告赛典赤专权乱来,干了不少坏事。皇帝一听,就下令把赛典赤抓起来审问。赛典赤到了之后,让人给他解开枷锁,然后跟那告状的人说:“你不知道皇上是临时让我处理这件事的,所以才怀疑我专权。现在我饶了你,还给你个官做,你能好好干活,用忠心来弥补你的错误吗?”那人赶紧磕头谢罪,发誓要为赛典赤赴汤蹈火。
交趾国老是叛乱,一会儿投降一会儿造反。湖广行省派兵去打,结果还打输了。赛典赤就派人去跟他们讲道理,告诉他们造反和顺从的后果,还跟他们结拜兄弟。交趾国王亲自跑到云南来,赛典赤还出城迎接,用最高规格的礼仪招待他,最后交趾国就请求永远做大元的藩属国了。
后来,萝槃甸这个地方也叛乱了,皇帝就派赛典赤去平叛。赛典赤一脸忧愁,手下人问他怎么了,他说:“我担心的是你们这些将士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万一不幸战死,就太可惜了;我还担心你们会抢劫百姓,让老百姓没法活。”到了萝槃城下,三天了城里还不投降,将领们都想要攻城,赛典赤不同意,派人去劝降。又过了三天,城里还是不投降,将领们都急了,又请求攻城,赛典赤还是不同意。结果,有个军官竟然擅自爬上城墙,赛典赤大怒,立刻鸣金收兵,把那个军官叫来狠狠训斥:“皇上派我来云南是安抚百姓的,可不是让我来杀人的!没有我的命令就擅自攻城,按军法当斩!”然后下令把那个军官绑起来,其他将领赶紧磕头求情,说等攻下城池后再按军法处置。
萝槃的酋长听说赛典赤这么宽厚仁慈,心想:“我继续抵抗,真是不吉利啊!”于是就投降了。就这样,很多少数民族都纷纷归顺,广南的侬士贵、左江的李维屏、右江的岑从威,一共带来了四十万户人家来投靠。少数民族首领来拜见赛典赤,都会带些礼物来,赛典赤都分给手下,或者用来接济穷人,自己一点儿好处也不拿。他还经常用酒食款待这些首领,给他们做新的衣服鞋子,换掉他们原来穿的粗布衣服和草鞋,大家都非常感激他。
元朝至元十六年,赛典赤去世了,享年七十九岁。老百姓都跑到街上哭,连交趾国都派使者来穿孝服祭奠他,祭文中还写着“生我育我,慈父慈母”这样的话。皇帝念着赛典赤的功劳,下令云南省的官员继续沿用他的治理方法,不准随便更改。元朝大德元年,朝廷追赠赛典赤为“守仁佐运安远济美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他为雍国公,谥号忠懿。后来又进封他为咸阳王,谥号也改成了忠惠。
赛典赤的儿子有几个:老大叫纳速剌丁;老二叫哈散,官至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老三叫忽辛;老四叫苦速丁兀默里,官至建昌路总管;老五叫马速忽,官至云南行省平章政事。
纳速剌丁一路升官,最后当上了中奉大夫、云南诸路宣慰使都元帅。至元十四年,他又升任大理金齿等处宣慰使都元帅。他带兵征讨金齿、蒲甘、卑谬、曲腊和缅甸等地,成功招降了帖木乃、木普、蒙帖、木巨、木秃、磨欲等地的土官。 曲腊地区归降了四千人,孟磨爱吕地区归降了一千人,磨奈蒙匡黑答八剌地区归降了两万人,蒙古甸甫禄保地区归降了一万人,木都弹秃地区归降了两万人。 他还得到了十二头驯象作为贡品,皇帝赏赐了他五十两黄金和两套衣服,其他的将士也都各有赏赐。
十七岁那年,他被任命为资德大夫,云南行省左丞,没多久又升任右丞。他提出了三条建议:第一,云南用铸造的金箔进行贸易,损害了百姓的利益;第二,云南既有行省,又有宣慰司和都元帅府,宣慰司已经撤销了,但元帅府还存在,既然行省已经兼管了军政民务,那元帅府就应该撤掉;第三,官员子弟充当人质,高级官员的子弟应该遣送回去,其余的应该取消。这三条建议都被采纳了。
二十一岁的时候,他升任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跟随皇子托欢去征讨交趾,朝廷还赏赐了他二千两银子。云南人迷信鬼神,传说挖土一尺深,死者的亡魂就会回来。纳速拉丁告诫他们,让挖土的人每天都来汇报情况,结果人们修筑堤坝、建造房屋,都不再害怕了。
二十八岁那年,他被任命为陕西行省平章政事。纳速拉丁卸任离开后,云南百姓还为他塑造了塑像祭祀他呢。二十九岁的时候,他就去世了,朝廷追赠他推诚佐理协德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中书左丞相的称号,追封岐国公,谥号贞简。后来又进封延安王,谥号改为宣靖。
他留下了十二个儿子:老大伯颜,官至中书平章政事;老二乌马儿;老三沙的,官至云南行省左丞;老四阿荣,官至太常礼仪院使;老五伯颜察儿,官至中书平章政事,死后被追赠守诚佐治安惠世美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中书左丞相的称号,追封奉元王,谥号忠宪。
乌马儿啊,做到福建行省平章政事这么高的官位。他在泉州、兴化两地修建了庙学,还拨了田地给学校用。他还修筑了兴化、莆田等县的海塘,把围起来的土地用来养活穷人,福建百姓都夸他好。至正元年,他又调到江浙行省当平章政事,还管着江淮地区的财政。那年闹饥荒,他拿出来十万石粮食低价卖给百姓,自己又买了五百石粮食救济灾民。
那年冬天,京城也闹灾荒,朝廷下令江浙行省每年海运二十三万石粮食到京城,要求春天就运送五十八万石,四月前必须到京城。江浙行省的人一听都傻眼了,说:“海运一般都要等到夏天,春天东北风那么大,怎么可能运到啊!”乌马儿说:“我这是奉皇上的命令,不敢耽误。”立刻就开始海运。四月,海道万户府就上报说,已经运送了五十五万石粮食到京城粮仓了,官员百姓都高兴坏了。当时江淮财赋府刚成立,乌马儿去京城朝见的时候,太皇太后还特意接见了他。到这时候,半年时间里,税收增加了三十三万锭,太皇太后还赏赐了他织锦的衣服和高级的礼品,对他特别恩宠。后来,乌马儿在任上去世了。
忽辛,是赛典赤的第三个儿子。他因为是世袭的官员,在宫里当值,元世祖很欣赏他的谈吐,至元十四年,被任命为兵部郎中。后来外放到河南等路宣慰司当同知。河南当时盗贼很多,官兵抓捕都没什么效果,忽辛就派人带着命令去招安。结果还真有两个盗贼来了,忽辛赏赐他们衣服帽子,然后放他们回去,让他们去招降其他的盗贼。没过多久,盗贼头子和十几个喽啰就来了,跪在庭院里,样子很恭敬,旁边的人都被吓坏了。忽辛就让官员登记他们的姓名,把他们当百姓对待,还给他们吃喝,让他们在身边做事。其他的盗贼听说这事儿,就纷纷来投降了。至元二十一年,他被任命为云南诸路转运使,后来升迁到汴梁路总管。至元三十年,又当上了两浙盐运使。
公元1307年,忽辛被任命为江东道宣慰使,后来又调到陕西行省做御史中丞,接着又调到云南行省做右丞。那时候,梁王松山是皇太孙,镇守云南。梁王手下的人忽辛发现一些不方便的事情,就向梁王建议改革,梁王不同意。于是忽辛和左丞刘正一起回京城,向皇帝禀报,皇帝下令按照他们的建议执行,这样一来,困扰百姓的那些坏制度才算彻底被清除掉了。
很多富人为了逃避徭役,跑到王府当侍卫。忽辛按照以前的规定,把那些不该当侍卫的都登记在册,恢复了他们的民籍,还裁撤了王府侍卫的三分之二。后来,马龙州的一个酋长图谋叛乱,事情败露了,梁王想放了他,但是忽辛和刘正反复调查,查清了叛乱的全部真相,把那个酋长杀了。军队粮草的供应,因为路途远近不同,有些官吏从中作梗,贪污受贿。忽辛就登记了所有军户的姓名和粮仓的位置,轮流供应粮草,这样一来,贪污的现象就彻底消失了。
之前,赛典赤(忽必烈)在云南修建了孔庙,还把祭田和卒田都划给了大德寺。忽辛把这些田地都收了回来,下令在各地都修建孔庙和学校,文教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广南有个酋长叫沙奴,一向很强悍,还曾经得到过宋朝的金印。忽辛派人去招降他,沙奴被扣留了几个月,后来请求回去,忽辛说:“你想回去可以,把金印交出来。”沙奴没办法,只好把金印交了出来。忽辛设宴款待了他,然后派他带着金印去朝见皇帝。
五年后,缅甸的酋长顽固不化,不服管教。忽辛派人去劝说他,说:“我是赛典赤(忽必烈)的儿子,我一切都遵循先父的教诲,你们国家有什么不方便的事情,我会帮你们改进。”缅甸酋长一听这话,立刻就和使者一起来了,还献上了一头白象,说:“这头象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现在因为圣明的恩德才来到这里,我特地献上作为贡品。”忽辛把这件事奏报给皇帝,皇帝非常高兴。不久,有人编造图谶来迷惑皇帝,忽辛和刘正秘密地向皇帝禀报了这件事,皇帝派人去调查,把那些人杀了,忽辛还陪同使者一起进京朝见。
公元1314年,忽辛被调到四川行省做左丞,后来又调到江西行省。公元1315年,他被封为荣禄大夫、江西行省平章政事。第二年,因为母亲年老,他请求回家侍奉母亲。后来在家中去世。公元1324年,朝廷追赠他为“守德宣惠敏政功臣、上柱国、雍国公”,谥号“忠简”。他的儿子伯杭,是中庆路达鲁花赤;另一个儿子曲列,是湖南道宣慰使。
史书上记载:元朝末年,歙县人罗文节担任普定府知府,有个当地豪强送给他很多金子,罗文节拒绝了。那个豪强很生气,骂道:“你难道是赛典赤吗?!居然不收我的金子!” 赛典赤的名声在蛮夷中居然如此之重,就连郑子产、楚孙叔敖这样的大臣,又怎么比得上他呢!
布鲁海牙,他的家族在当地很有名望,他父亲吉台海牙和祖父祖牙儿八海牙都因为战功成为世袭的官员。布鲁海牙十八岁的时候,就跟着亦都护投降了元朝,在朝廷当侍卫。元太祖西征的时候,布鲁海牙跟随左右,任劳任怨,因此受到了赏赐,得到了羊、马、毡帐,还娶了西辽菊儿汗的女儿耶律氏为妻。元太祖去世后,拖雷监国,选派布鲁海牙去燕京管理财政。他办事认真负责,回来后,庄圣太后听说他很廉洁谨慎,就向太宗皇帝推荐他,让他管理汤沐邑(一种赋税较轻的土地),凡是在燕京、中山地区的军民和工匠,都归他管辖,还赏赐给他中山的房屋、田地和二十户人家,并授予他真定路达鲁花赤的官职。
太宗三年,布鲁海牙被任命为燕南诸路的廉访使,佩戴金虎符,又赏赐给他十户人家。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断事官。当时的断事官有生杀大权,但布鲁海牙非常谨慎地使用刑罚。有一次,有人误伤致死,官员们想按照最严厉的法律处罚凶手,凶手的儿子哭着求情说要替父受死。布鲁海牙先让官员把凶手儿子绑到菜市口,想看看他会不会害怕,结果凶手儿子一点也不害怕,他说:“误伤致死,情有可原,儿子能这么孝顺,罪过也不该处死。”于是布鲁海牙就赦免了父子二人,还给了他们一些钱安葬死者。那时候法律还不完善,奴隶犯了罪,主人可以随意处死,布鲁海牙知道这是不合理的,但无力改变,他曾经用自己的钱赎回过几十个被处死的奴隶。 当时很多服兵役的人为了逃避劳役,花钱找人代替,或者逃回家乡。朝廷规定:找人代替的杖责一百,逃亡的处死。朝廷派布鲁海牙和断事官卜只儿一起巡查顺天等路,他们查到了一千户人家中有一个人找人代替服役,还有十一个人逃亡。布鲁海牙同情他们,上奏朝廷请求减轻处罚。但是对于那些本来应该服役却因为富裕而逃亡的人,布鲁海牙却说:“如果不处罚这些人,以后怎么惩罚其他人呢!” 他执法公正,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
忽必烈当上皇帝后,选拔了一批值得信赖的大臣去各地安抚百姓,派布鲁海牙去真定府。真定府有钱人放高利贷,利息常常是本金的两倍还多,布鲁海牙规定利息只能和本金一样多,然后把这个规定写成了法令。后来实行中统钞法,规定以金银为本位币,金银兑换新钞。可真定府没有金银,根本换不到新钞。布鲁海牙就派幕僚邢泽去见平章政事王文统,说:“以前奉皇太后的命令,把所有的金银都送去了上京,真定府是南北交通要道,商人很多,现在旧钞已经废除了,新钞又发不下来,这还怎么治理地方呢?再说,用金银做本位币,哪有以民为本重要呢!”王文统没办法反驳,就立即下令发放五千锭新钞,老百姓总算能过日子了。没多久,布鲁海牙升迁为顺德等路宣慰使,还被赐予金虎符。他上朝的时候,皇帝还让他坐在自己的旁边,慰劳他,还赏赐了他一只海东青。元世祖至元二年秋天,布鲁海牙去世了,享年六十九岁。
布鲁海牙刚被任命为廉访使的时候,他的儿子希宪正好出生。布鲁海牙高兴地说:“我听说古代有人以官职为姓氏,难道上天要让我们家以‘廉’为姓吗?”所以他的子孙都姓廉。后来有人上奏说廉氏家族当官的人太多了,应该减少一些,忽必烈说:“布鲁海牙的功劳很大,他的子孙我也了解,这不是你该管的事!”元武宗大德年间,追赠布鲁海牙为仪同三司、大司徒,追封魏国公,谥号孝懿。他生了十三个儿子:希闵,做过蕲黄等路宣慰使;希宪;希恕,做过中书平章政事、湖广行省左丞;希尹、希颜、希愿、希鲁;希贡,做过昭文馆大学士、蓟国公;希中、希括。他的孙子阿鲁浑海牙,做过广德路达鲁花赤。布鲁海牙有孙子五十三人,很多都做了官。
廉希宪,字善甫,又叫忻都。这孩子从小就长得高大魁梧,举手投足都不像普通孩子。九岁那年,家里四个家奴偷了五匹马跑了。抓回来后,按律当判死刑,管家布鲁海牙正准备把他们交给官府,小希宪哭着求情,拦住了管家,结果四个家奴都免了死罪。
还有一次,他跟着母亲住在中山,有两个家奴喝醉了酒,说了一些难听的话。希宪说:“他们这是因为我年纪小才这样。”说完,他就把那两个家奴送去了官府,狠狠地打了他们一顿。大家都觉得这孩子真不一般,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见识。
十九岁的时候,他侍奉着未来的世祖皇帝(朱元璋)在藩邸。世祖对他特别器重,恩宠有加。希宪特别喜欢读经史子集,书几乎不离手。有一天,他正读着《孟子》,突然被叫去见世祖。他抱着书就去了,世祖问他读的是什么书,他回答说:“《孟子》。”世祖又问他《孟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希宪回答说:“阐述王道,讲明义利,不忍心杀一头牛,推恩泽于天下。”世祖非常欣赏他,称他为“廉孟子”,从此,廉希宪的名声就传开了。
有一次,他和一些近臣在世祖面前比射箭。希宪腰间插着三支箭,有人想拿他的箭来射,希宪说:“你这是看不起我吗?只是我的弓力稍微弱一点而已!”旁边的人赶紧给他拿来一把强弓,他三箭齐发,全都射中了靶心。大家都很惊讶,纷纷佩服地说:“这真是个文武全才啊!”
元世祖给了他京兆府的地盘,让他当宣抚使。这京兆府的地界可是控制着陇右和蜀地,周围还有很多王室藩属,老百姓里更是混杂着羌族和戎族人,治理起来相当棘手。
希宪这个人呢,很会分析问题,找出利弊,然后采取措施。他没事儿就和有名的儒士许衡、姚枢他们一起商量治国之道。首先,他就建议让许衡担任京兆府学校的提举,培养人才,这才是治国的根本啊!按朝廷的规定,读书人是不应该被当作奴隶的,但是京兆府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强们,根本不遵守这个规矩。希宪到了之后,就下令把所有读书人都登记在册,让他们正式成为读书人。
那时候,穷人向富人借钱,利息高得吓人,等本金和利息加起来还清的时候,富人又把利息当作本金,继续收取利息,这样反复剥削,这利息就叫做“羊羔利”,借钱的人还不上钱,就会遭到富人的残酷虐待,苦不堪言。希宪就整治了这些富豪,规定利息不能超过本金,多收的利息全部作废,把那些高利贷的欠条都烧了,还专门为此立了法。
一开始,元世祖接受宪宗皇帝的任命,负责管理河南和关中地区,有人就造谣说王府的人专横跋扈,胡作非为。到了京兆府之后,元世祖就派阿蓝答儿和刘太平去审查希宪手下的人,还用那些狠角色来负责这件事,大张旗鼓地鼓励大家告发。希宪却说:“宣抚司的事情都是我负责的,要是有罪,就应该由我一个人承担,我的属下们干啥了?”等调查结束,竟然没有一个人被治罪。
元宪宗九年,元世祖渡过长江,包围了鄂州,希宪就带着一百多位读书人,跪在军营门口,对元世祖说:“咱们大军渡江,那些读书人应该被官府赎回,这样才能体现您的仁德啊!”世祖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有五百多读书人被赎了回来。
皇上驾崩的消息传来了,忽必烈(希宪)对世祖说:“殿下是太祖皇帝的嫡亲孙子,又是先皇的亲弟弟,您仁慈爱民,天下人都归心于您。现在皇上突然驾崩,皇位空缺,希望您赶紧登基,安定天下。”世祖听了他的话,并且命令忽必烈先去看看情况,了解一下当时的局势,忽必烈说:“刘太平、霍鲁欢在关中地区,浑都海在六盘山,刘太平这个人很狡猾,一向害怕殿下的威名,万一他依仗关中的地利,联合其他将领作乱,那可就不好对付了。最好派赵良弼去探探民心,看看大家是什么态度。”世祖同意了他的建议。后来赵良弼从关中回报说刘太平等人确实造反了,完全和忽必烈之前分析的一样。
阿里不哥在北方搞叛乱,派脱忽思带兵去河朔地区。真定府有名的学者李槃曾经奉庄圣太后的命令,侍奉阿里不哥讲学,脱忽思因为李槃不肯依附自己,就把他抓了起来。忽必烈向世祖禀报了这件事,李槃这才被释放。宗王塔察儿是东部诸侯的首领,世祖想把他招揽过来,但不知道怎么才能做到,忽必烈请求亲自前往。塔察儿设宴款待忽必烈,忽必烈不慌不忙地劝说道:“大王您地位尊贵,名望很高,只要您开口支持,谁敢不答应呢?”塔察儿听从了他的建议。忽必烈回来后向世祖汇报,世祖惊讶地说:“这是大事,你怎么能这么轻率呢?”忽必烈回答说:“《论语》里说‘时机到了才说话’,我说话也是看准了时机啊。”
第二年,世祖到了开平,宗室的诸位王爷都劝他登基,世祖谦虚推辞,还没答应,忽必烈又根据天时地利人和劝说世祖,并且说:“阿里不哥是您的亲弟弟,他长期驻守和林,掌握着大权,说不定会觊觎皇位,情况难以预料,应该早做打算。”世祖沉默很久,然后说:“我已经决定了。”第二天,世祖就正式即位,改元中统。忽必烈又上奏说:“高丽王世子王倎,在京城待了很久,现在听说他父亲死了,应该立他为王,送他回国,以此来巩固和高丽的关系。”他还说:“应该派使者去和宋朝讲和,命令各路军队北归。”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
一开始,朝廷把汉地划分为十个道,后来又把京兆和四川合并成一个道,任命希宪为宣抚使。刘太平和霍鲁欢听说后,火速赶到京兆,密谋造反。第二天希宪到了,宣读了朝廷的诏书,还派人去安抚六盘山地区的百姓。没过多久,断事官阔阔出派人来报告说浑都海造反了,还杀了他们派去的使者朵罗台,浑都海还勾结密里火者(在成都)、乞台不花(在青居),约定一起带兵来支援,并给了蒙古军将领奥鲁官兀奴忽等人很多金银财宝,还新招募了一批军队。同时,浑都海还和刘太平、霍鲁欢约定同一天起兵。
希宪收到消息后,立刻召集属下说:“皇上刚登基,责任全在我们身上,关键时刻到了!如果现在不早做打算,以后后悔就来不及了!”于是,他派万户刘黑马、京兆府治中高鹏霄、华州尹史广去抓捕刘太平、霍鲁欢及其同伙,把他们全部抓起来关进监狱。接着,他又派刘黑马去诛杀密里火者,派总帅汪惟正去诛杀乞台不花,并将这些情况迅速上报朝廷。当时关中地区没有兵,希宪就命令汪惟良率领秦州、巩州的军队进驻六盘山。汪惟良以没有接到朝廷诏令为由推辞,希宪立刻解下自己佩戴的虎符和银印授予他,还给了他一万五千两银子作为奖赏,并从库房里拿出钱来制作军衣。汪惟良非常感动,于是领命而去。希宪又调动蜀地的士兵轮换驻守,并让在家待命的预备役士兵听从蒙古万户八春的节制,对八春说:“你率领的军队没有经过训练,六盘山的军队很精锐,不要和他们硬碰硬,只要声势浩大,阻止他们东进,大事就能成功。”
后来朝廷下诏大赦天下,希宪却下令把刘太平等人绞死在闹市,就在他准备迎接赦免诏书的时候,百姓们的心才安定下来。随后,希宪派人向朝廷自劾,承认自己擅自处决犯人、征调军队、擅自任命汪惟良为将领等罪过。皇帝非常赞赏他,说:“《经书》上说‘行权’,说的就是这件事啊!”皇帝又赏赐给他金虎符,让他节制各路军队,并下诏说:“朕把一方的权力都交给你了,事情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不要拘泥于常规制度,而错失战机。”
西川有个叫纽邻的,跟奥鲁官勾结,准备起兵响应浑都海。八春抓住了他们,把五十多名同伙关进了乾州监狱,押送两人到京兆府,请求处死他们。这两个人都觉得必死无疑了。这时,希宪对他的下属说:“浑都海不可能乘胜东进,不用担心其他的。现在大家人心不齐,还想着造反,如果他们看到自己的将领被抓了,说不定会再生事端,后果不堪设想。不如利用他们害怕被杀的心理,宽大处理,让他们感恩戴德,然后让他们去帮助八春,招募更多的兵力,这是最好的办法。”
纽邻和奥鲁官被释放后,果然高兴坏了,赶紧通知自己的部下,大家都非常感激。浑都海得知京兆府已经做好了准备,就渡过黄河,向西逃往甘州。阿蓝答儿又从和林带兵来支援他,还派纽邻的哥哥宿敦写信劝降他弟弟。这时,成都的指挥官百家奴、兴元的指挥官忙古台、青居的指挥官汪惟正和钦察都派人来报告,说人心惶惶,情况难以预料。希宪派人去安抚他们,两川的将领们一向敬畏希宪的名声,都听从了他的命令。当时朝中有人建议放弃两川,退守兴元,希宪上奏说:“四川已经平定,没有理由自己放弃胜利果实,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皇帝马上任命希宪为中书右丞,负责秦蜀中书省的事务。
浑都海和阿蓝答儿合兵东进,其他将领打了败仗,河西地区一片恐慌。后来,亲王合丹和汪惟良、八春等人合兵再次作战,大获全胜,俘虏和斩杀了几乎所有敌人,把两个叛军的首领的头颅在京兆府的集市上示众。这件事上报朝廷后,皇帝大加赞赏,说:“希宪真是个大丈夫!”于是晋升他为平章政事,还赏赐给他一套宅子。那时,希宪才三十岁。
希宪上奏说,四川投降的百姓都分散在深山谷里,应该下令给军官,禁止抓捕抢掠,违反命令的,从千户以下的官员到普通士兵,都和犯人一样受罚;他还禁止大家买卖人口,因此四川就安定下来了,投降的人也越来越多。他还取消了盐户承担的军队输送任务,以及京城附近那些没有户籍的人去灵州屯田的差役,以此减轻百姓的负担。
皇上派人抓到了宋朝将领张炳震和王政,他们因为母亲年老,请求皇上开恩放他们回去,希宪都把他们放了。他还给宋朝四川制置使余玠写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余玠看完信后很感动,也很惭愧,从此不敢轻易用兵了。巩昌帅府报告说镇戎州有人谋反,牵连了四百多人,希宪详细调查后,只处死了五个首恶。宋朝将领刘整率领泸州投降,他把以前投降宋朝的几百人都关起来准备报复,希宪上奏请求释放他们,并且给宰相写信,建议对刘整以恩义相待,这样才能得到他的死心塌地效力。
宋朝将领的家属在北方,希宪每年都给他们提供粮食;那些在宋朝做官的人,他们的子弟可以越过边界去看望父母,大家都非常感激他。皇上命令征收北京各郡的牛马,支援河西地区,希宪上奏说:“关中地区已经非常贫困了,连年赋税都收不齐,实在承担不起这个任务。”奏章上报后,皇上特地免除了关中地区两年的这项征收。希宪的父亲布鲁海牙担任顺德等路宣抚使,进京面见皇上说:“我的儿子希宪蒙受皇上的恩宠和提拔,恩典已经超过了他的功劳,而且他做事常常自作主张,恐怕会留下后患。”皇上说:“朕早就想重用希宪了,只是担心没有人能替代他,你不要担心。”
李璮造反了,这事儿还牵扯到王文统。平章政事赵璧本来就嫉妒廉希宪的功劳和名声,就说:“王文统是因为张易和廉希宪推荐才得到重用的。再说关中地理位置那么重要,廉希宪又深得民心,还有商挺、赵良弼帮着他,这事儿皇上您得好好考虑考虑。”皇上说:“希宪从小就跟着我,我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商挺、赵良弼都是正直的人,有什么好担心的?”
四川的一个戏子费寅,当上了兴元府同知,后来犯了法该死,赶上大赦才免了一死。廉希宪讨厌他这个人,就没用他。费寅就到处造谣说廉希宪因为李璮叛乱也带兵,暗中藏着反叛之心。皇上被这谣言迷惑了,就派中书右丞南合代替廉希宪管理行省,并且调查这件事,结果啥也没查出来。皇上就下令让廉希宪回京城,进宫面圣。廉希宪奏道:“关陕地区叛乱,川蜀还没安定,情况紧急得很,我都是根据情况处理的,没跟其他官员商量,如果费寅说的那些是真的,那罪过都在我身上。我请求被抓起来交给有关部门处理。”皇上拍了拍龙床说:“当时的情况,老天知道,我也知道,你有什么罪过!”皇上安慰了他很久,然后升他做了中书平章政事。
有一天半夜,皇上把廉希宪叫进宫里,很随意地聊起了以前在藩邸的事,又提到了赵璧说的话。廉希宪说:“以前攻打鄂州的时候,贾似道用木头做栅栏围住城池,一夜之间就完成了。皇上您还问身边的官员:‘我怎么才能找到像贾似道这样的人才呢?’刘秉忠、张易就说:‘山东的王文统,是个有才能的人,现在是李璮的幕僚。’皇上问起我的意见,我说:‘我也听说过,但实际上我不认识这个人。’”皇上这才消了气。
希宪在中书省工作,他整顿纲纪,核实情况,清除冗员,裁减滥竽充数的人,打击投机取巧之辈,当时大家都觉得政事清明,一片赞扬。他还上奏说:“国家自从建立以来,凡是归顺的部落和最初被任命的官员,都允许世袭,到现在已经将近六十年了,州县的长官,他们的下属都是世袭的奴仆,应该改革一下,实行考核升降的制度。”于是就讨论并实施了官员轮换的制度。
元贞元年,希宪的母亲去世,他按照古礼为母亲守丧,三天滴水未进,悲伤过度呕血,起不了身,就躺在墓地旁边的草地上。朝廷的宰相因为他的丁忧期还没结束,想劝他出来上任,等到了墓地,听到他悲痛的哭声,最终也没忍心开口。不久,皇帝下诏免除他的丧期,让他复职。希宪虽然不敢违抗圣旨,但出来办事都穿着素服,回到家就穿上孝服。后来父亲去世,他也同样如此,尽孝尽礼。
奸臣阿合马掌握着左右两部的财政大权,独揽财赋,恰逢他的同党互相攻讦,皇帝命令中书省调查此事。大家都害怕阿合马的权势,没人敢过问。希宪却彻底查清了这件事,并将调查结果上报皇帝,结果阿合马被杖责,罢免了他的职务,由有关部门接管。皇帝对希宪说:“官员违法乱纪贪污受贿,百姓失业逃亡,工程物资供应不足,国库也无力承担开支,前朝就一直为这些问题所困扰。自从你们当了宰相,朕就再也没有这些担忧了。”希宪回答说:“陛下圣明如同尧舜,而我们这些臣子却没能用皋陶、后稷、契那样贤明的辅佐之策来协助您治理太平盛世,实在是失职啊。现在只是小康局面,还远远不够。” 接着他又谈到了魏徵,说:“忠臣良臣哪个时代都有,关键在于人主是否重用他们。” 这时有内侍传达内廷的旨意,说某事应该如何如何,希宪说:“这是宦官干预政事的苗头,绝对不能允许。”于是他就上奏弹劾,要求杖责那个内侍。
话说丞相史天泽的亲信遍布朝野,权势越来越大,皇上就下令罢免了他的职务,准备审问他。 这时候,希宪站出来说:“史天泽在陛下身边待了很久,没有人比陛下更了解他。陛下您要是信任他,委以重任让他辅佐您,那没问题。可现在有人出来告状,陛下您得仔细查查他的真实情况,看他到底有没有什么违法乱纪的行为啊?今天我作为忠臣敢于直言进谏,万一以后有人告我的状,我也会被怀疑吧?我们这些做官的,陛下您都这么疑神疑鬼的,我们还怎么安心做事呢!既然史天泽被罢免了,那我也应该一起被罢免。”
皇上沉默了很久,说:“你先下去吧,朕再考虑考虑。”第二天,皇上召见希宪,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又有人告四川的帅钦察的状。皇上直接命令中书省派人去把钦察杀了。第二天,希宪又上奏劝谏,皇上生气地说:“你还磨磨唧唧的!”希宪回答说:“钦察是大帅,就因为一个小人的一句话就杀了他,老百姓心里肯定害怕。应该把他抓到京城来,让他和告状的人当面对质,等查明了他的罪行再告诉天下人,杀了他也不迟啊。”皇上于是派人去调查,结果发现根本就没有这事儿,钦察也就没事了。
老希宪每次给皇帝上奏章,说话都特别直接,一点都不留情面。皇帝说:“你以前在我王府做事,我还挺包容你的,现在我当皇帝了,你咋这么硬气呢?” 希宪回答说:“在王府做事是小事,治理天下是大事情,要是一味地顺着您,天下老百姓都要遭殃,我不是不顾及自己啊!”
那时候,有方士想炼制长生不老药,皇帝下令让中书省给他提供所需的一切东西。希宪就用秦汉朝的例子来劝谏皇帝,并且说:“尧舜的寿命那么长,也不是靠吃丹药啊!” 皇帝说:“对啊!” 于是就拒绝了方士的请求。 当时皇帝特别尊崇国师,命令希宪也去受戒,希宪回答说:“我已经受过孔子的教诲了。” 皇帝问:“孔子也有教诲吗?” 希宪说:“做臣子要忠诚,做儿子要孝顺,这就是孔子的教诲。”
五年后,朝廷开始设立御史台,接着又设立了各地的提刑按察司。当时阿合马这个人独揽全国的财政大权,他就说:“把各种事务都交给各地负责,钱粮也交给转运使去管理,现在这样严厉地查处官员,事情还能办成吗?” 希宪说:“设立御史台来监督官员,这是古代就有的制度啊!御史台可以在内部弹劾奸邪,对外调查了解民情疾苦,对国家政务的益处,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如果取消了它,让上下官员都任意妄为,贪赃枉法,事情怎么可能办成呢!” 阿合马被希宪怼得哑口无言。
七年前,皇帝下令释放京城所有被关押的囚犯。有个西域人,叫赞马丁,以前在朝廷当差,积攒了巨额财富,后来被仇家告发,关进了大都的监狱。他被释放后,当时希宪也在告状的人里面,其实他根本没参与这事儿。这年秋天,皇帝从上都回来,仇家向皇帝告状,希宪负责审理这个案子,然后给了个补署的判决。希宪说:“皇上的威严难以预测,怎么能为了逃避责任而故意不署名呢!”
希宪去见皇帝,把皇上的诏书拿出来说了。皇帝说:“诏书是释放囚犯,难道还有诏书释放赞马丁这种藏匿罪犯的吗?”希宪回答说:“不释放赞马丁,我们也没听说过有这样的诏书啊。”皇帝生气地说:“你们自称读书人,办起事来却这样,应该判什么罪?”希宪说:“我们忝为宰相,有罪就应该罢官。”皇帝说:“那就依你说的办。”于是,就把希宪和左丞相耶律铸一起罢免了。那一年是至元七年。
有一天,皇帝问侍臣希宪在家都干些什么,侍臣回答说读书。皇帝说:“读书本来就是朕教你们的,但是读了书却不肯用,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这是在责怪希宪没有上进心。阿合马又从中挑拨说:“希宪每天都和老婆孩子吃喝玩乐。”皇帝脸色一变说:“希宪清贫,哪来的酒席!”希宪得了病,皇帝派医生去给他看病,医生说需要用砂糖。当时砂糖非常稀罕,家人向外求药,阿合马送来两斤,还特意嘱咐一番,希宪拒绝了,说:“就算这东西真能救人,我也不会吃奸人送的东西!”皇帝听说后,还特地赏赐了他砂糖。
右丞相安童推荐希宪去河西行省工作,皇帝说:“河西那些王爷们瓜分土地,希宪执法严厉,连我的意思他都不肯轻易答应,怎么可能听那些王爷的命令呢?” 那时候,嗣国王头辇哥在辽阳镇守,有人告他扰民,很不方便。
过了十一年,皇帝下令召回希宪,让他担任北京行省平章政事。希宪坐着轿子去辞行,皇帝赐给他座位,还温和地跟他说了很久的话,并且说:“辽东、西域户口加起来不下几万,那些王爷、驸马们分地的地方,他们都认识你,所以派你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就行了。”以前,王爷派来的使者传达圣旨,官员们都得老老实实听从,希宪到了之后,才开始整顿这些乱象。
有个西域人自称是驸马,在城外安营扎寨,他把一个富人告到行省,说这个富人的祖父欠了他家祖上钱,一直没还,现在他来讨债,而且非常着急。希宪下令逮捕这个西域人。 这西域人恼羞成怒,骑着马冲进行省的大堂,直接坐在座位上。希宪下令把他拉下来跪下,然后问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你是什么人,敢随便抓捕良民?” 然后下令把他关起来。 这西域人害怕极了,赶紧求饶,就连国王也为他求情,希宪才让他等候发落,结果这西域人趁夜逃跑了。 不久,皇帝下令让头辇哥回国,希宪独自一人负责行省事务。
朝廷拨款买马六千五百匹,希宪派人到东州去买,结果多买了1300匹马。希宪说:“上报的话,就好像我自己在炫耀一样。”于是,他就把多出来的马匹,按照价格,分给了其他郡县那些没有买到马匹的地方。 长公主和驸马进京,去打猎,竟然动用老百姓的牛车来运送猎物,征收的费用高达一万五千贯。希宪宴请公主,公主的随从抱怨说吃喝不好。希宪说:“我是天子宰相,又不是你们的厨师!”驸马生气地站起来,希宪当面责备他说:“驸马打猎不是国家制度规定的,浪费老百姓的钱财,我已经上奏朝廷了!”驸马吓得赶紧去告诉公主,公主出来给希宪敬酒,说:“随从扰民,我并不知道。我愿意拿出这一万五千贯钱,赔偿老百姓,请您千万别派使者去调查了。” 从那以后,达官贵人们都不敢再随意妄为了。
话说十二年前,右丞相阿里海牙去江陵考察地形,然后上奏朝廷,请求朝廷派重臣前往镇守。皇上急召希宪回京,让他去荆南行省任职,还赐给他座位,并对他说:“荆南地区刚刚纳入我们国家的版图,我希望让新归附的人感受到朝廷的恩德,也让那些还没归附的人向往朝廷的仁政。同时,也要让宋朝人知道我们朝廷有像你这样的贤臣,也能震慑他们的心思。南方的土地低洼潮湿,对你来说并不合适,但现在我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你,我相信你不会推辞。”皇上还赏赐田地供他居住,以及五十匹马供他部下使用。希宪回答说:“我常常担心自己才能和见识浅薄,难以胜任如此重大的任务,怎么敢推辞生病呢?但是,新赐的赏赐我却不敢接受。”皇上又下诏书,允许希宪可以自行任命三品以下的官员。
希宪顶着酷暑,日夜兼程赶往荆南。到达镇守之地后,阿里海牙率领属下在郊外迎接他,远远地就下拜行礼,尘土飞扬,荆南百姓都非常惊讶。希宪到任当天就禁止抢劫掠夺,开放商业贸易,兴利除弊,使得军民都安定下来。他首先招募了宋朝旧宣抚司和制置司里那些有能力办事的人,让他们负责收集情报,又从中挑选了二十多人,根据他们的才能分别授予官职。左右官员对此表示反对,希宪说:“现在他们都是国家的臣民了,有什么好怀疑的呢?”当时,宋朝旧官吏拜访大府时,总是会送来很多珍贵的礼物,希宪都拒绝了,并且对他们说:“你们仍然是旧官,将来还有可能被提升官职,应该记住皇上的恩德,尽力报效国家。现在你们送来的这些东西,如果都是你们自己的东西,我收下就是不义之财;如果其中有一件是官物,那就等同于盗窃;如果是向百姓搜刮来的,那更是罪不容诛。”那些旧官吏都感激涕零地离开了。
希宪还下令,凡是敢杀害俘虏的人,就按照故意杀害平民的罪行处置;如果士兵俘虏了敌人,敌人因为生病而被抛弃,允许其他人收养他们,等病人痊愈后,原来的主人不得再拥有他们。对于那些立下契约典卖妻子的,要加重处罚,并且没收其卖妻所得的钱财。先前江陵城外积水形成池塘,用来防御敌人,希宪下令开挖这些池塘,获得了数万亩良田,分给了贫苦百姓。他还发现沙市仓库里有不入官籍的二十万斛粮食,用来赈济公安县的饥民。这些大政方针确定之后,他又选拔教师,设立图书馆,并且每天都亲自到讲学场所,鼓励学生们认真学习。
西南的溪洞地区,还有思、播田、杨二氏这些地方,以及重庆的制置使赵定应,都主动越过边界来投降了。这事儿皇上知道了,就说:“以前朝廷不动用武力,根本拿不下这些地方,现在希宪(指赵希宪)能让几千百里外的这些地方主动来归顺,他的治理效果可见一斑啊!” 关吏收到了江陵老百姓的私信,不敢直接呈给皇上,枢密院的人把信拿到了皇上面前。信里写着:“刚归顺的时候,老百姓日子可不好过啊,皇上派廉丞相去荆南镇守,不仅百姓渐渐过上了好日子,就连虫子草木都沾了光!”皇上说:“希宪这个人不嗜杀,所以才能这样啊。”
赵希宪的病拖了很久都没好,十五年春天,皇上身边的近臣董文忠说:“江陵又潮又热,对希宪的病可不好。”于是皇上把希宪召回京城。江陵的老百姓哭着喊着拦着他不让走,还一起给他画了画像,建了祠堂。希宪回到京城,身上没带什么钱,皇上知道他穷,就特地赏了他五千两白银和一万贯钱。五月,希宪到了上都,太常卿田忠良去看望他,希宪说:“上都可是皇上龙飞的地方,天下人都把它看作根本,最近听说龙冈那儿失火了,烧了不少民房,这都是常有的事儿,千万别让那些瞎说地理的人扰乱了皇上的心思。”没过多久,还真有人上奏要迁都,枢密副使张易、中书左丞张文谦在朝堂上跟那人辩论,坚决说不行,皇上有点不高兴。第二天,皇上就叫来田忠良问这事儿,田忠良就把希宪说的话告诉了皇上。皇上说:“希宪病得这么重,还惦记着这事儿啊!” 这件事儿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皇上又下令请扬州的名医王仲明来给希宪看病。王仲明来了以后,希宪吃了他的药,就能拄着拐杖走路了,皇上很高兴,对希宪说:“你找到了好医生,病快好了。”希宪回答说:“医生用好药治我的病,如果我能谨慎小心,那就能像圣上说的那样,如果我放纵自己,就算有良医也没用。” 他这是借着医生的事儿来劝谏皇上呢。
会议在门下省举行,皇帝说:“侍中这个位置,非耶律楚材不可。”然后派使者传达旨意说:“鞍马劳顿的差事就不用让你操心了,你只要坐下来议论国家大事就行。要是有什么紧急情况需要当面奏报,可以坐轿子进宫。”耶律楚材接着奏道:“我的身体状况不足挂齿,为国效力,是我一生的愿望。”太子也派人传达旨意说:“父皇让你负责门下省的事务,不用怕那些小人,我会帮你把他们都清除掉。”但是,最终还是被阿合马给阻挠了。
十六年春天,皇帝赏赐耶律楚材一万贯钱,又下诏让他回到中书省工作。耶律楚材以病情严重为由推辞。太子派侍臣去探望他的病情,顺便询问治国之道。耶律楚材说:“治理天下关键在于用人,用君子就天下太平,用小人就天下大乱。我的病虽然很严重,但生死就交给上天吧。我最担心的,是大奸臣专权,小人阿谀奉承,误国害民,这是最大的祸患。殿下应该开阔圣明的心胸,赶紧把这些坏人清除掉,不然,国家就无法挽救了。”他又告诫自己的儿子说:“大丈夫应该见义勇为,不要计较个人祸福,认为皋陶、夔、稷、契、伊尹、傅说、周公、召公那样的人不可企及,那是自甘堕落。如果天下没有掣肘,三代盛世是可以恢复的。”他还说:“你读过《狄梁公传》吗?狄梁公有大节操,却被不肖子孙所拖累,你们后辈应该引以为戒。”
十一月份,天晚上掉下一颗大星星,就在皇帝睡觉的屋子旁边,光芒照在地上,好半天儿才灭掉。那天晚上,希宪就死了,五十岁。
希宪在中书省当差的时候,有个宋朝投降的将领叫刘整来拜访。希宪的弟弟希贡去通报,希宪当时正在看书,根本没理他。希贡出来后,刘整又想见希宪。希宪坐在椅子上,让他进来。刘整给他磕了两个头,希宪一句话也没说。刘整想告辞,希宪说:“这是我的私宅,你要是有什么事,明天去政事堂找我。”刘整走了,脸都羞红了,没一点儿颜色。没过多久,宋朝的太学生们拿着诗歌来拜见希宪,希宪正襟危坐,非常恭敬地接待他们。他弟弟问他怎么回事,希宪说:“咱们国家的大臣,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天下的安危。刘整是叛臣,所以我故意羞辱他,让他明白君臣的道理。而这些寒门学子,个个都学习孔子的思想,我要是不尊重他们,儒家学说就要完蛋了!”丞相伯颜曾经说过:“廉公(希宪的字)是男人中的真男人,宰相中的真宰相!”可见伯颜对希宪的推崇有多高。
大德八年,朝廷追赠希宪为“忠清粹德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为魏国公,谥号文正。后来又加赠“推忠佐理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恒阳王”,谥号不变。
他留下了六个儿子:孚,在辽阳等地担任行中书省事;恪,在台州路当总管;恂,做到中书平章政事、集贤大学士;忱,在邵武路当总管;恒,当了御史中丞;惇,在江西等地担任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后来又做了陕西行省左丞。他还有个弟弟叫希贤。
希贤,字达甫,又叫中都海牙。他伯父布鲁海牙曾经说过:“这孩子很有志气,将来一定会光宗耀祖的!”希贤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和堂兄希宪一起侍奉元世祖忽必烈,在宫里出入,做事非常小心谨慎。元朝刚建立的时候,北方的一些王爷杀了朝廷派去的使者。世祖就派希贤去训斥他们。希贤把皇帝的意思传达得很清楚,说得条理分明,那些王爷后悔了,向他赔罪,还设宴款待,送给他一件貂皮大衣和一块白金。希贤回来后向皇帝汇报,皇帝很高兴,赏了他一顿御膳。没多久,希贤就升任中议大夫、兵部尚书。
左丞相伯颜攻打南宋,大军渡过长江后,元至元十二年春天,希贤被任命为礼部尚书,还被授予金虎符,和工部侍郎严忠范、秘书丞柴紫芝一起出使南宋,带着国书去。三月丙戌日,他们到达广德军独松关,守关的士兵不知道他们是使臣,袭击并杀害了他们。守将张濡以为自己立了功,受到了赏赐,还被任命为广德军知军。第二年,南宋灭亡了,元朝抓住了张濡,把他杀了,还派人护送希贤的灵柩回乡,并将张濡的家产赏赐给了希贤的家属。希贤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
廉惠山海牙,字公亮,是阿鲁浑海牙的儿子。惠山海牙从小就没了父亲,一提到父亲就哭。他家境贫寒,平时穿的衣服破旧,吃的饭也粗糙,但他并不觉得羞耻。母亲去世后,他悲伤过度,哀痛之情超过了礼仪的要求。他年纪轻轻,就有一些大臣想推荐他进宫侍奉皇帝,但他拒绝了,说:“我家的祖上侍奉过世祖皇帝,因为通晓经史而被称为‘廉孟子’。现在朝廷正在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我想通过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凭自己的本事做官。”
于是他就进了国子监学习,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元至治元年,我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承事郎,后来又到顺州当副职。当时有个管弓箭制造的官员叫马都剌,仗着权势霸占老百姓的田地,其他官员都害怕他不敢吭声。我到了顺州后,马上就审理了这个案子,最终把田地还给了老百姓。因为政绩突出,有人推荐我进入史馆,参与修撰英宗和显宗的实录。
没多久,我被提升为监察御史,上奏弹劾中书省的官员贪污腐败。我还跟同事们说:“如果因为我的直言而获罪,那也是我份内的事!” 之后我又上奏弹劾明里董阿不适合担任祭祀太庙的职务。后来我升任都水监,负责疏通河道,加固了滦河和漆河的河堤,还修缮了京东闸。我先后担任秘书丞、会福总管府治中,还上书皇帝,说迎佛的费用耗费巨大,败坏社会风气,当时的舆论都赞同我的观点。
之后,我被外派到淮东廉访司担任佥事,后来又升迁到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还先后在河东、河南、江西廉访司担任佥事,最后升任江南行御史台经历。当时山东的盐务管理非常混乱,朝廷就派我去担任都转运使,不到一个月,我就把盐务整顿得井井有条,因此受到了朝廷的赏赐,得到了很多金银财宝和珍贵的器物。
元至正三年,我参加了郊祀大典,被任命为侍仪使。第二年,我参与了辽史、金史、宋史的修撰工作。之后我升任崇文太监。后来我又外放担任河南行省右丞,之后又升任湖广行省右丞。因为武昌失守,我被牵连受罚,但后来真相大白,我又被任命为江西行省右丞,并兼任本道廉访使。没过多久,江西省治也失守了,我逃到了福建。过了很久,我被任命为江浙行枢密院佥事,然后又改任福建行省右丞。在福建待了一年多,奉诏回朝廷办事,同时负责督促赋税,经由海路向京师输送物资。之后我升任行宣政院使。第二年,我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并兼修国史。最终,我于七十岁去世。
史书上说:浑都海拥兵投靠阿里不哥,与刘太平、霍鲁欢互相勾结,而我廉希宪,一个书生,却在其中斡旋,化解了他们的矛盾,平定了这场大乱,这真是智勇双全啊!我担任宰相期间,铲除弊端,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我始终以古代贤臣为榜样,努力为国效力。元朝的理学名臣,只有我廉希宪一人堪称翘楚;安童、不忽木只能算是其次。
阔阔,字子清,是蔑里吉氏部族的人,祖祖辈辈都住在不里罕哈里敦那个地方。他们那地方的人民都很骁勇善战,骑射技术高超,其他部落都很忌惮他们。元朝刚建立的时候,他们全家都归顺了朝廷。元世祖在当皇子的时候,就看中了阔阔,让他当自己的近侍。世祖听说王鹗很贤明,躲避战乱住在保州,就派人把他请来,向他请教治国之道,还让阔阔和廉希宪都跟着王鹗学习。后来阔阔出使在外,等他回来的时候,王鹗已经走了,他非常想念王鹗,好几天都没吃饭,世祖听说后,对他非常欣赏。后来宪宗又把王鹗召到和林,还让阔阔继续跟着他学习。每天早上阔阔都穿戴整齐,盛装打扮去见王鹗,王鹗劝他不用这么讲究,阔阔这才深刻反省,第二天就穿得很朴素地去见王鹗,王鹗这才很高兴。
宪宗二年,阔阔奉命去各地登记军队人员,按照丁壮人口多少来编入军队,他到各地登记,都没有遇到什么阻碍,大家都对他很感激。回来后,皇帝很高兴,就让他负责管理燕京的工匠作坊。世祖登基后,特别提拔他做了中书左丞,后来又升迁为大名路宣抚使。当时李璮占据济南城,还没被攻下。按照惯例,死刑犯要送到中书省等待皇帝批准。阔阔和参议乌古论真商量,觉得大名府靠近济南,处理这些死刑犯不方便,也震慑不了叛军,于是就把所有重刑犯都处死了,当时的人都称赞他果断明智。没过多久,他就因病去世了,享年四十岁。
他的儿子坚童,字永叔,从小就没了父亲,十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王鹗学习。长大后,奉命进入国子监学习,又跟着许衡学习。不到二十岁就进入宫廷侍奉,被授予中顺大夫、侍仪奉御的官职。后来升迁为中议大夫、同修起居注。他奉命出使济南的时候,见到了杨桓,觉得他很有才干,就极力推荐了他。至元二十三年,他被授予嘉议大夫、礼部尚书的官职。后来又升任吏部尚书,任期还没满,就被特别提拔为通议大夫、御史台侍御史。至元二十四年,他跟随军队东征,立下战功,升迁为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至元二十八年,被授予正议大夫、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使的官职,又升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后来朝廷紧急召他进京,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因病去世了,享年三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