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皇帝让刘秉忠和许衡制定官制,中书省负责处理政务,枢密院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他还设立了行省和行台,让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互相制衡,这套制度的完善程度,可以说是超过了唐朝和宋朝。但是,从中央的中书省到地方的郡县,所有重要的官职都必须由蒙古人担任,汉人和南方人只能做副手。所以,整个元朝时期,奸臣在上面作威作福,贪官污吏在下面搜刮民脂民膏,百姓受苦,国家衰败,最终导致了元朝的灭亡。唉,治理天下的人啊,绝对不能有私心啊!而且,一件事情分给好几个部门管,一个部门又设置好几个官员,官职等级滥用遥控授予,权力机构也因为不断增设而混乱不堪,这些都是元世祖忽必烈之后才出现的弊端,并非他当初的制度。 《元典章》里记载的文武官员的品级,和以前的史书记载有些出入,我现在也把这些内容附在后面,供大家参考。

太师、太傅、太保是三公。(正一品。)元太祖十二年,任命木华黎为太师,后来又任命耶律秃花为太傅。元太宗时期,耶律阿海为太师,耶律秃花为太傅,石抹明安为太保。这几个职位都是荣誉称号,并没有实际的权力。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元年,任命刘秉忠为太保。到了元成宗以后,三公的职位才同时设立。《元典章》记载,太师府、太傅府、太保府的参军都是正五品。此外还有太尉、大司徒、司徒这三个职位,(大司徒是正一品,其他品级没有记载。至元十九年,司徒府被撤销。)有时设立,有时不设立;设立了之后,有的开府,有的不开府。大德十一年,又设立了太子太师、少师,太傅、少傅,太保、少保,后来又都被取消了。

元朝的中书省,最高长官是中书令。元太宗二年,设立了中书省,耶律楚材担任第一任中书令。从元世祖以后,中书令一般都由皇太子兼任。元中统三年,燕王被任命为中书令;元至元十年,燕王被立为皇太子,继续兼任中书令。元大德十一年,皇太子被任命为中书令。元延祐三年,皇太子代理中书令。元至正十三年,皇太子被任命为中书令。

然后是左右丞相,各一人,都是正一品(《元典章》记载中书左、右丞相都是从一品,具体啥时候改成正一品的不清楚,元朝初期中书令是正一品,左右丞相是 从一品)。丞相在中书令之下,如果中书令缺位,丞相就负责全省的事务,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接下来是平章政事,四个人,都是从一品,他们协助丞相处理政务,国家大事都得经过他们。左右丞各一人,都是正二品,相当于丞相的副手,负责处理一些日常事务,被称为左右辖。参知政事二人,从二品,参与决定国家大事,地位仅次于丞相。还有参议中书省事,正四品,负责管理左右司的文书,相当于六个部门的负责人。

左司下设郎中二人(正五品)、员外郎二人(正六品)、都事二人(正七品)。左司管着吏礼房,吏礼房的工作内容分九项:南吏、北吏、贴黄、保举、礼仪、时政记录、封赠、牌印、好事(这“好事”指的是什么,原文没说)。左司还管着知除房,知除房的工作内容分五项:资品、常选、台院选、见缺选、别里哥选。还有户杂房,七项工作:定俸、衣装、羊马、置计、田土、太府监、会总。科粮房,六项工作:海运、攒运、边远、赈济、事故、军匠。银钞房,两项工作:钞法、课程。应办房,两项工作:饮膳、草料。

右司的设置和左司差不多,郎中、员外郎、都事的人数和品级都一样。右司管着兵房,五项工作:边关、站赤、铺马、屯田、牧地。刑房,六项工作:法令、弭盗、功赏、禁治、枉勘、斗讼。工房,六项工作:攒造军器、常课段匹、岁赐、营造、应办、河道。此外还有照磨一人(正八品),负责检查左右司钱粮的收支、营缮的材料,以及各种账目、簿籍。管勾一人(正八品),负责接收各地文书的传递和各部门文书的接收。架阁库管勾二人(正八品),负责保管省府的账簿和档案。至正元年,吏、兵、刑三司分设两个库房,户、工两司也各设两个库房,每个库房各设管勾一人,此外还有蒙古架阁库管勾和回回架阁库管勾各一人,品级都和前面一样。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公元1234年,也就是金太宗二年,朝廷开始设立左丞相和右丞相这两个职位,当时任命粘合重山和镇海担任。

过了好些年,到了元世祖中统元年,也就是1260年,在燕京(今北京)设立了行中书省,一开始只设一个中书丞相、两个平章政事和一个参知政事。第二年,又增加了两个右丞相、两个左丞相,平章政事也增加到四个,还新设了左右丞各一个,参知政事也增加到两个。到了第三年,左丞和右丞的职位又都增加到了四个。到了至元二年(1265年),丞相的职位一下子增加到了五个,不再区分左右了。四年后,又减少了,恢复到一个左丞相和一个右丞相。七年(1270年),朝廷又设立了尚书省,中书省的左丞相又增加了一个,其他的官职数量不变;尚书省则设立了一个平章政事、一个同平章事和三个参知政事。九年(1272年),尚书省被撤销了,中书省的左丞相又减少到一个,平章政事三个,左右丞各一个,参知政事两个。二十三年(1286年),朝廷对各省、台、院、部的官员数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中书省除了令以外,左右丞相各一个,平章政事两个,左右丞各一个,参知政事两个。第二十四年(1287年),尚书省又重新设立了,设尚书平章政事两个,尚书右丞和左丞各一个,参知政事两个;而中书省的左右丞则空缺,不设了。第二十五年(1288年),尚书省设了一个右丞相;中书省的左丞相则被取消了。第二十八年(1291年),尚书省再次被撤销,朝廷只设一个丞相,中书省的平章政事增加到五个,其中一个负责商议省事。第三十年(1293年),平章政事又增加了一个,右丞也增加到两个,其中一个负责商议省事。

元贞元年(1295年),把负责“商议省事”的官职改名为“平章军国重事”,官阶为从一品。到了大德三年(1299年),左丞相的职位又重新设立了。七年(1303年),朝廷对中书省的官职设置进行了明确规定,从左、右丞相往下,平章政事两个,左右丞各一个,参知政事两个,一共是八个主要职位。

至大二年(1309年),尚书省再次设立,设尚书省左右丞相各一个,平章政事三个,左右丞各一个,参知政事两个;中书省的平章政事增加到五个,右丞两个,左丞三个。四年后(1311年),尚书省被并入中书省,尚书省的丞相以下所有官职都被取消了,中书省的左右丞相增加到四个,参知政事三个。

至顺元年(1330年),朝廷规定平章政事四个,左右丞各一个,参知政事两个。三年(1332年),因为燕铁木儿专权,朝廷只设一个丞相,取消了左丞相的职位,此后左丞相的职位时有时无,没有固定下来。

元朝元统三年,皇上任命伯颜担任右丞相,掌管台司。后来到了至元五年,伯颜又升任大丞相。到了至元八年,皇上任命脱脱为右丞相,同时恢复了左丞相的职位。再到至正七年,朝廷设立了四个议事平章。至正十二年,贾鲁被任命为添设的左丞,悟良合台被任命为添设的参知政事,杜秉彝被任命为添设的参政,哈麻被任命为添设的右丞。至正十四年,吕思诚被任命为添设的左丞。至正二十七年,蛮子被任命为添设的第三平章,帖里帖木儿被任命为添设的左丞相。

中书省的参议,是从中统元年开始设立的,最初只有一员。到至元二十二年,人数增加到六员。大德元年,又减少到四员,并改称参议府。中书省的左右司,也是从中统元年开始设立的,后来改称给事中、中书舍人、校正等官职。至元九年,又恢复了左右司的设置,但合并为一司。至元十五年,又将一司分成了两司。到了至大二年,左右司再次合并为一司。至大四年,又恢复了原来的两司设置。照磨这个职位,中统元年设立了两个职位。至元八年,减少到一个。管勾这个职位,中统元年设立了两个职位。至元三年,减少到一个。架阁库管勾,至元三年开始设立,最初是两个职位,后来人数增减不定,到至顺初年才确定为两个职位。

断事官,正三品,元朝初期这个职位的权力很大,由皇帝、皇后、太子和诸王等下属的怯薛丹等人担任。中统元年,在十六位官员之下设有三十一名断事官。至元六年,在十七位官员之下设有三十四名断事官。至元七年,在十八位官员之下设有三十五名断事官。至元二十八年,断事官分立在两个省份,分别设置。至元二十九年,在十八位官员之下设有三十六名断事官,并且并入中书省。至元三十一年,又增加了两个断事官的职位,后来确定,在皇帝和诸王之下共有四十一名断事官。此外,还有经历一员(从七品)和知事一员(从八品)。

客省使,正五品官,一共四个,都是正五品。还有两个副使,是正六品。他们主要负责直省舍人的事情,以及选举和差遣相关的工作。另外还有四个检校官,正七品,负责检查左右司和六部公务的期限,以及文书的遗失情况。元朝至元九年的时候,又增设了两个客省使,其中一个兼任通使,另一个不兼任。到了至元二十八年,又增设了两个中书省检校官,专门考核户部和工部文案处理的快慢。到了元朝大德元年,又增加了四个使、两个副使和四个检校官。 (至元七年设立了两个直省舍人,后来又增加了三十三个,负责给使差遣,没有品级,和宣使的地位差不多。至大二年,又设立了尚书客省使和副使各一人,后来尚书省撤销了,这两个职位也就跟着撤销了。)

详定使司,正三品,使有两个,都是正三品;副使也有两个,是正四品;还有两个掌书记,正七品。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仔细审查各地进献的意见建议,从中挑选好的呈报给皇帝。这个机构是至正十七年设立的,由中书省的官员负责管理。

说白了,吏部就是管人事和官员升迁的部门。一开始,吏部正三品尚书有三个,正四品侍郎有两个,从五品郎中和从六品员外郎各两个。他们负责官员的选拔、任命、调动,以及勋爵、封邑的制度,还有对官员的考核等等。

中统三年的时候,吏部、户部、礼部合并成“左三部”,尚书变成了两个,侍郎还是两个,郎中变成了四个,员外郎则增加到六个。到了至元二年,吏部和礼部又分开了,吏部尚书三个,侍郎两个,郎中四个,员外郎三个。三年后,又合并在了一起,吏部又新设了考功郎中和员外主事,都是正七品,各一个。五年后,吏部和礼部再次合并,尚书两个,侍郎、郎中、员外郎各一个。七年后,终于正式分成了六部,吏部尚书、侍郎各一个,郎中、员外郎各两个。八年后,又和礼部合并了,尚书、侍郎、郎中各一个,员外郎两个。十三年后,吏部又独立出来,尚书增加到七个,侍郎三个,郎中两个,员外郎四个。十九年,尚书减少到两个,侍郎一个,郎中一个,员外郎两个。二十一年,又增加了一个尚书。(史书上记载,二十一年六部尚书升为二品,但不知道啥时候又降回三品了。)二十三年,六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都定为两个。二十八年,尚书增加到三个,还增加了三个主事。

大德元年,吏部尚书又增加了一个。至大二年,郎中、员外郎、主事各增加了一个。四年后,这些增加的职位又取消了,恢复到原来的设置。后来,至元三年,考功郎中、员外郎、主事各设一个。至正元年,又设立了一个司绩,正七品,主要负责考察百官的政绩,作为升迁的依据。

户部,说白了就是管钱的部门。一开始,尚书有三个,侍郎两个,郎中两个,员外郎三个,官职等级都一样。主要负责全国的人口、钱粮、土地的管理,还有贡赋的收支、钱币的流通、国库的储备。元朝中统元年的时候,把吏部、户部、礼部合并成“左三部”,尚书变成两个,侍郎还是两个,郎中变成四个,员外郎变成六个。到了至元二年,户部又独立出来了,尚书三个,侍郎、郎中各四个,员外郎三个。三年后,又合回左三部去了。五年后,户部再次独立,这次规模小多了,尚书一个,侍郎、郎中、员外郎各一个、两个。七年后,尚书增加到两个,侍郎和郎中也各增加了一个。十三年,尚书又增加到三个。十九年,郎中和员外郎都增加到四个。二十一年,把泉府司并入了户部。(顺便说一句,至元十六年才设立的泉府司,《元典章》记载,泉府大卿是正二品,泉府司富藏库使是正七品。)二十三年,六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都规定只能有两个。第二年,因为户部工作太忙了,又增加了两个尚书。大德五年,又减了一个尚书和一个员外郎,增加了八个主事。至大二年,侍郎和员外郎各增加了一个。四年后,又恢复到之前的设置。至正元年,设立了四个司计官,按照至元二十八年以前的例子又增加了两个。(都是正七品。)其他的部门设置后面再说。(《元典章》记载,户部尚书规措应昌运粮事,是正三品。)

万亿宝源库,主要管宝钞和玉器。这个库的设置是这样的:都提举一个(正四品),提举一个(正五品),同提举一个(从五品),副提举一个(从六品),知事一个(从八品),还有一个管档案的(具体品级没说)。(《元典章》记载,宝源总库有个达鲁花赤,是正五品。)至元二十五年,把万亿宝源库分成了四个库,分别是宝源库、广源库、绮源库、赋源库。

万亿广源库,主要管香料、纸张等东西,官职设置和宝源库一样,不过管档案的人有两个。

万亿绮源库,主要管各种布匹。官职设置和宝源库差不多,只不过提举多了一个,管档案的人一开始有三个,后来减到一个。(《元典章》记载,万亿储支纳一员,是正七品。)

首先,有个万亿赋源库,负责管理丝绸布匹之类的,设有官员,官职级别和以前一样。 库里还有两个负责文书档案的官员,省里也安排了一个。

然后是四库照磨兼架阁库,管这个库的只有一个官员,是个从九品的小官。这个库是至元二十八年才设立的。

再来说说富宁库,主要负责万亿宝源库的金银出入。这个库设有正职提举(从五品)、同提举(从六品)和副提举(从七品),是至元二十七年设立的。

接下来是诸路宝钞都提举司,负责管理交钞业务。这可是个大部门,设有达鲁花赤(正四品)、都提举(正四品)、副达鲁花赤(正五品)、提举(正五品)、同提举(从五品)、副提举两个(从六品)、知事(从八品)和照磨(从九品)。 这个部门是至元七年设立的,(根据之前的记录,宪宗癸丑年就设立了交钞提举司,但这和现在的记载不太一致)。至元八年,这个部门被撤销了。到至元十三年,又在 大名府设立了行户部,负责交钞的印制。至元二十四年,又恢复了诸路宝钞都提举司,级别提升为正四品,还增加了副达鲁花赤和负责文书档案的官员各一人。后来,人员配置又做了调整,又增加了一个负责文书档案的官员。

最后是宝钞总库,设有达鲁花赤(从五品)、大使(从五品)和三个副使(正七品)。至元二十五年,元宝库改名为宝钞总库,当时是正六品。至元二十六年,级别升为从五品。(《本纪》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宝钞总库和永盈库都升为从五品,但哪个记载有误还不清楚。永盈库在至元二十六年被撤销,库里的钱币布匹都归入太府监和万亿库。)宝钞总库还增加了大使和副使等官员。

最后是印造宝钞库,设有达鲁花赤(正七品)、大使(从七品)和两个副使(正八品)。中统四年开始设立大使(从八品)。至元二十四年,大使的级别升为从七品,还增加了一名达鲁花赤。之后,人员配置又做了调整。

烧钞库,就是烧毁旧钞的地方,东西两个库,各设一个达鲁花赤,官职是正八品。还各设一个大使,从八品(也有说法是正八品),一个副使,从九品。元朝至元元年,才开始设立监钞库,负责监督烧钞,官员是正九品。到至元二十四年,才把烧钞库分成东西两个,设置了达鲁花赤等等官员。不过,到至元二十八年,大都的烧钞库就撤销了,各路就由行省官员负责烧钞了,行省烧钞库的大使是正九品。

然后是宝泉局,各地都有,负责铸造铜钱和印制钞票。至正十年才正式设立“诸路宝泉都提举司”,下面有鼓铸局和永利库,鼓铸局的官员是正七品,永利库的官员是从七品。

再说说行用库,就是政府的钱库。中统元年,在中都设立了行用库,设一个提领,从七品;一个大使,从八品;一个副使,从九品。(大都平淮十行用库的大使,据说是从九品)。到了至元二十四年,大都又设立了三个库,分别叫光熙库、文明库、顺承库;二十六年,又加了三个,叫健德库、和义库、崇仁库,这些库的名字都是根据城门的名字起的。

大都宣课提举司,负责管理各种税收和京城各个市场。这个机构设有两个提举,都是从五品;一个同提举,从六品;一个副提举,从七品;还有一个负责文书档案的官员。至元十九年,大都旧城里的两个税务机构合并成了大都税课提举司(《元典章》记载大都税课提举是五品官,一直到至元以前都是这个官制)。到了至大元年,又改名为宣课提举司。

宣课提举司下面管着好几个市场:马市、猪羊市,各设一个提领,从七品;一个大使,从八品;一个副使,从九品。这些市场是在至元三十年设立的。牛驴市、果木市,官职设置跟马市、猪羊市一样。鱼蟹市,设一个大使,两个副使,是在至大元年设立的。煤炭所,设一个提领,从八品;一个大使,从九品;一个副使,从九品,是在至元二十二年设立的。

大都酒课提举司,负责管理酒和醋的买卖。这个部门里,有个提举,那是五品官;还有两个同提举,六品官;两个副提举,七品官;另外还有两个负责文书工作的提控。这个部门是元朝至元八年设立的,到至元二十八年的时候,精简了机构,裁撤了一个同提举和一个副提举。 (《元典章》里还记载:鸳鸯泊仓粮酒务是五品官;泥河仓粮酒务大使和龙兴酒务大使都是九品官。)

钞纸坊负责钞票的制作。这儿有个提领,正八品;一个大使,从八品;两个副使,都是九品。钞纸坊是中统四年设立的,一开始只用九品印,只设一个大使和一个副使。到了至元二十七年,提领的官职升到了正八品,还增加了提领和副使各一人。

印造盐茶等引局,负责印制盐、茶、矾、铁等商品的凭证。这个部门里有个大使,从八品;一个副使,九品。这个部门是至元二十四年设立的。

京畿都漕运使司,那是正三品的大官儿。这个机构里,运使有两个,都是正三品;同知有两个,正四品;副使也有两个,正五品;判官两个,正六品;经历一个,正七品;知事一个,从八品;还有两个正九品的提控案牍兼照磨。总之,漕运的事儿都归他们管。中统元年的时候,还设立了军储所,不过这和后来至元二十七年改储峙提举司为军储所,是两码事,不是同一个。中统四年,又改名叫漕运河渠司。这名字改来改去的,记载里说法也不一样,到底哪个对,还真不好说。至元二年,又改回漕运司;十二年,又改成都漕运司,级别是正五品;十九年,才改成京畿都漕运使司,级别升到正三品。到了至元二十四年,内外就分开了,设立了两个漕运司,京畿都漕运司的编制没变,主要负责京仓的粮草收支和新运粮提举司的运输工作,同知、判官、知事各减掉一个。延祐六年又加了同知、副使、判官各一个,后来就固定下来,每个官职都设两个,一共四个主要领导。再早点,至元二年的时候,又加了提调官、运副、运判各一个。九年,又加了两个正七品的海道巡防官,还有两个副手。

新运粮提举司,那是正五品。这里有个达鲁花赤,也是正五品;都提举一个,正五品;同提举两个,从六品;副提举一个,从七品;还有个吏目。他们管着二百五十一辆站车,这是至元十六年才设立的。延祐三年,改名叫京畿运粮提举司。

京师一共二十二个仓,每个仓的级别都是正七品。其中,万斯北仓是中统二年建的;万斯南仓是至元二十四年建的;千斯仓是中统二年建的;永平仓是至元十六年建的;永济仓是至元四年建的;惟亿仓、既盈仓、大有仓是皇庆元年建的;屡丰仓、积贮仓是皇庆元年加建的。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十个粮仓的事儿。每个仓里都得有正七品官衔的监支纳一人,从七品的使臣二人,还有正八品的副使二人。这十个仓分别是:丰穰仓、广济仓(这两座仓是皇庆元年建的)、广衍仓(至元二十九年建)、大积仓(至元二十八年建)、既积仓、盈衍仓(这两座仓是至元二十六年建的)、相因仓(中统二年建)、顺济仓(至元二十九年建)。

接下来,再看看另外八个粮仓,它们的设置和前面十个仓一样,每个仓里都有监支纳一人,大使二人,副使二人。

然后是剩下的四个粮仓:通济仓(中统二年建)、广贮仓(至元四年建)、丰润仓(至元十六年建)、丰实仓(建仓时间没记载)。这四个仓的设置稍微简单些,每个仓里只有监支纳一人,大使一人,副使一人。

咱们再来说说通惠河运粮千户所,这个机构是至元三十一年设立的,正五品的中千户一人,正五品的中千户一人,正六品的中副千户二人。

最后,咱们说说都漕运使司,这个可是个大机构,正三品的运使二人,正四品的同知二人,正五品的副使二人,正六品的运判三人,从七品的经历一人,从八品的知事一人,正九品的提控案牍二人,其中一人还兼管照磨。这个机构掌管着从御河上下到直沽、河西务、李二寺、通州等地的漕运。至元二十四年,它在河西务设立了总司,在临清设立了分司,管辖着七十五个粮仓。

河西务这地方有十四个粮仓,官职都是正七品。这十四个仓里,有五个仓的设置比较特殊:永备南仓、永备北仓、广盈南仓、广盈北仓、充溢仓。这五个仓,每个仓里都有正六品的监支纳一人(《元典章》里记载永备仓的提点是正五品),从六品的大使二人,正七品的副使二人。剩下的九个仓分别是:崇墉仓、大盈仓、大京仓、大稔仓、足用仓、丰储仓、丰积仓、恒足仓、既备仓。

首先,咱们说说这九个粮仓的事儿。每个粮仓都得安排一个人管钱(监支纳),一个人当大使,还有一个副使帮忙。不过,这官职大小可不一样。《元典章》里记载,万盈、广积、永备、景运、平盈这五个仓,副使都是正七品;永盈仓的副使是正七品;大有、忙安、广盈、和籴、新城、丰州广盈、平地县平济、云内州广贮这八个仓,管钱的都是正八品;大有、和籴、忙安、丰州广盈、云内州广贮、静州广贮、新州广盈、东胜州大盈、平地县平济这十个仓,大使都是正九品;丰储仓的大使是正九品。

接下来是通州的十三仓,这些仓的级别都挺高,都是正七品。这十三仓分别是:有年仓、富有仓、广储仓、盈止仓、及秭仓、乃积仓、乐岁仓、庆丰仓、延丰仓、足食仓、富储仓、富衍仓、及衍仓。 这九个仓,每个仓都得安排一个人管钱,两个大使,还有两个副使帮忙。另外还有四个仓,足食仓、富储仓、富衍仓、及衍仓,每个仓都安排一个人管钱,一个大使,一个副使。

最后是河仓,一共有十七个。这些仓的印信都是从七品。其中馆陶仓、旧县仓、陵州仓、傅家池仓这四个仓,每个仓都安排一个人管钱(从七品),一个大使(从八品),一个副使。 剩下的十三仓:秦家渡仓、尖冢西仓、尖冢东仓、长芦仓、武强仓、夹马营仓、上口仓、唐宋仓、唐村仓、安陵仓、四柳树仓、淇门仓、伏恩仓,每个仓都安排一个人管钱(从八品),一个大使(从九品),一个副使。

咱先说这直沽广通仓,仓官是正七品。 然后呢,还有个大使,从七品。

这运粮的队伍可大了,一共三十个纲,每个纲都得有个名字,分别是济源、陵州、献州、马、滏阳、完州、河内、南宫、沂莒、霸州、东明、获嘉、盐山、武强、胶水、东昌、武安、汝宁、修武、安阳、开封、仪封、蒲台、邹平、中牟、胶西、卫辉、浚州、曹濮州。每个纲都有两个押纲官,一共六十个,都是正八品。

每个纲有三十条船,一共九百多条船,运送的粮食三百多万石。这押纲官呢,都是从正八品里挑的。

说起来,这檀景等处采金铁冶都提举司,官职可不小呢,正四品!这司里头,设有提举一人,也是正四品;还有个同提举,正五品;再就是个副提举,从六品,不过有些书上说是从七品。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着各个冶炼厂的税收,负责金子和铁的冶炼税务。

元朝中统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只设立了景州提举司,管辖着景州、滦阳、新匠这三个冶炼厂。到了至元十四年,又新设了檀州提举司,这可是正五品官,管着双峰、暗峪、大峪、五峰等好几个冶炼厂。后来,在大德五年,把这两个提举司合并成了檀景等处都提举司。 话说大德元年的时候,还取消了顺德、彰德、广平这几个路上的五个提举司,改设了两个都提举司,级别还升了,成了正四品,一共四个人管事,直接隶属于中书省户部。 顺便说一下,卫辉路的提举司是归广平、彰德都提举司管的,真定府的铁冶则归顺德都提举司管。这些都是从以前的史书上看到的,至于河东、山西、济南、莱芜等地的铁冶提举司,还有益都的淘金总管府,具体怎么设置的,史书上记载得不清楚,不好说。

再来说说至元十九年,朝廷又设立了铁冶总管府,把提举司给撤了。 可是这个总管府是不是后来又改成了都提举司呢?史书上也没明确记载,咱也猜不准。 对了,我还查到一些资料,说宣德、云州等地的银冶都提举是正四品,檀州采金都提举司的达鲁花赤是正五品;棋阳、彰德、济南、高山、汴梁等地,太原、大同、徐邳州、景州、溧阳等地,顺德等地,檀州等地,泰安州、莱芜等地,广平等地,卫辉、仓谷、辽阳路、安平山等地,易州紫荆关十七个铁冶提举司,这些提举都是从五品,同提举都是从六品;而宣德、云州等地的银冶提举司,提举是 从六品。

话说这管盐的部门,级别那是相当高啊!一开始叫大都河间等路都转运盐使司,正三品的大官儿当一把手,还有好几个副手,什么使、同知、副使、运判、经历、知事、照磨,官阶从正三品到从九品,都有安排。 他们主要负责盐场的管理和盐的买卖。

太宗二年,河间才刚开始设立税课所,六年后改成了盐运司,十二年又改成了提举盐榷所。六皇后称制那两年,又改成了提举沧清盐课使所,四年后,定宗皇帝又改成了提举盐榷沧清盐使所。宪宗二年,这名字又改了,叫河间课程所,后来又改成了提举沧清深盐使所。到了中统元年,直接改成了宣抚司提领沧清深盐使所,四年后又改成了转运司。 这改来改去的,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元朝至元二年,干脆让刑部侍郎、右三部郎中兼任沧清深盐使司,没多久又改成了河间都转运盐使司,还另外设立了沧清深三盐司。十二年,又改成了都转运使司。十九年,户部尚书临时兼任河间等路都转运使司的事务,后来又撤了,改设大都芦台越支三叉沽盐使司。二十三年,又改回河间等路都转运使司。二十五年,芦台越支三叉三盐使司又重新设立了。二十七年,户部尚书又再次临时兼任河间等路都转运使司的事务。二十八年,最终改成了河间等路都转运司。大德五年,大都的三盐运司并入了河间。到了延祐六年,才正式颁发了分司印信。

这盐场可不少,一共有二十二个,名字听着都挺吉利:利国场、利民场、海丰场、阜民场、阜财场、益民场、润国场、海阜场、海盈场、海润场、严镇场、富国场、兴国场、厚财场、丰财场、三叉沽场、芦台场、越支场、石碑场、济民场、惠民场、富民场。每个盐场都设有司令和司丞,官阶分别是正七品和正八品。

山东那边的盐运部门,以前叫山东东路都转运盐使司,官职设置挺复杂的,有正使两个人,同知、副使、运判、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人。元太宗二年,在益都设立了课税机构。六年后,改名为山东盐运司。中统三年,又把课税的事务归到山东都转运司。中统四年,朝廷下令让中书省左右两部兼管各路都转运司的事务。到了至元二年,又改成了山东转运司。至元十二年,再次改名为山东都转运使司。 (根据旧的记载,山东盐课都转运司改名为都转运盐使司是在至元八年,改山东转运使司为都转运使司兼管济南的酒税醋课是在至元二十五年,跟史志记载不太一样。《元典章》里说,各地的转运盐使司都是正四品官,这是大德年间以前的官制。)延祐五年,发放了分司印信,取消了胶莱盐司下面各个盐场的设置。(至元十九年,设立了山东滨、乐安以及胶莱、莒、密的盐使司。)

山东一共十九个盐场:永利场、宁海场、官台场、丰国场、新镇场、丰民场、富国场、高家港场、永阜场、利国场、固堤场、王家冈场、信阳场、涛洺场、石河场、海沧场、行村场、登宁场、西由场。每个盐场都有司令、司丞、管勾各一人负责管理。

河东和陕西那边的盐运部门,叫河东陕西等处都转运盐使司,官职设置也挺多,正使两个人,同知、副使各一人,运判两个人,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人。元太宗二年,在平阳府设立了征收税课的机构。中统二年,改设为转运司和提举解盐司。至元二年,先取消了转运司,让它把税收交给制国用使司,后来又恢复了转运司。至元二十二年,改名为陕西都转运司,负责各种税收。至元二十九年,又设立了盐运司专门管盐税,提举解盐司也取消了。延祐六年,改名为河东陕西等处都转运盐使司。(根据旧的记载,陕西盐课都转运司改名为都转运盐使司是在至元八年,跟史志记载不太一样。)这个部门直属于中央,发放了两枚分司印信。

它下面管辖:解盐场,设管勾一人(正九品),同管勾一人(从九品);河东等处解盐管民提领所,设正提领一人(从八品),副提领一人(从九品)。

安邑等地管盐的机构,叫解盐管民提领所,设正提领一人,副提领一人。这两个提领所都是延祐六年设立的。元朝至元四年的时候,设立了开元等路转运司,具体什么时候撤销的,现在还不清楚。《元典章》里记载,广东盐课都提举的官职是正五品。

礼部呢,有尚书三位,侍郎两位,郎中两位,员外郎两位,官阶和以前一样。主要负责礼乐、祭祀、朝会、宴会、科举考试这些事情,以及各种文书印信的管理。元朝中统元年的时候,把吏部、户部、礼部合称“左三部尚书”。到了至元二年,把吏部和礼部分开,每个部门都设尚书三位,侍郎两位,郎中四位,员外郎四位。七年的时候,又单独设立礼部,尚书一人,侍郎一人,郎中两位,员外郎四位。第二年,又把吏部和礼部合并了。至元十三年,又把礼部单独分出来。至元二十三年,规定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各设两位。到了元贞元年,又增加了一位尚书,同时还增加了会同馆主事两位。至大二年,又增加了侍郎和郎中各一位。礼部下面的一些机构,咱们后面再讲。

左三部照磨所,官阶是正八品,照磨一人,也是正八品,主要负责左三部钱粮账目的核算工作。

侍仪司,官职是正三品。它下面有四个使,也是正三品。还有两个引进使,负责侍仪司的事务,官职是正四品;一个典簿,官职是正七品。侍仪司主要负责朝会、皇帝即位、皇后册封、太子册立、皇帝接受尊号以及外国使臣朝觐这些大典的礼仪。元朝至元八年的时候,又增设了左右侍仪奉御各一人,礼部侍郎兼任侍仪司事务,还增加了引进使、左右侍仪使、左右直侍仪使、副使、佥事各两人,以及引进副使、侍仪令、丞奉班都知各一人。(《元典章》记载,侍仪司的丞奉班都知都是正七品。) 尚衣局也增加了一位大使。

到至元十二年,左侍仪奉御被撤销了,统称为左右侍仪;引进副使、侍仪令、尚衣使也都撤销了。至元十三年,侍仪司被并入太常寺。到了至元二十年,侍仪司又重新设立了。大德十一年,侍仪司的官职升为正三品。至大二年,又增加了一个典簿。延祐七年,正式确定侍仪使为四人。(《元典章》记载,左右侍仪副使是正六品。)后来又确定了引进使知侍仪事二人。侍仪司下属的官员还有承奉班都知一人(正七品),通事舍人十六人(从七品),侍仪舍人十四人(从七品)。

法物库,官职是正五品,负责保管各种大型祭祀活动用的法器和物品。它下面有提点一人(从五品),大使一人(从六品),副使一人(从七品),直长二人(正八品)。

话说这拱卫直都指挥使司,是个正三品衙门。里面呢,有个达鲁花赤,也是正三品;四个都指挥使,也是正三品;两个副指挥使,从三品;两个佥事,正四品;一个经历,从七品;还有一个知事,从八品。这衙门主要管着六百多户人家,还有各种仪仗队的事儿。

元世祖至元三年的时候,才刚成立拱卫司,那时候只有个都指挥使、一个副使和一个钤辖(正六品),还有一个管文书档案的提控案牍。到了九年,拱卫司升格了,改名叫拱卫直都指挥使司。不过,旧的史书上记载,是至元十七年改的,说是都指挥使,这说法好像有点问题。十六年的时候,拱卫直都指挥使司升到正三品,还赐了虎符,又加了个达鲁花赤,归宣徽院管。到了十九年,又降到正四品,虎符也收回了。二十五年,又改归礼部管。元贞元年,又升回正三品了。哎,这升升降降的,旧史书上记载的至元五年归宣徽院,九年升格,大德九年升正三品,跟这个说法都不太一样,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皇庆元年,又加了个经历。二年,把钤辖改成了佥事。到了至顺元年,拱卫直都指挥使司归侍正府管,人员编制也固定下来了。

这拱卫直都指挥使司下面还有呢:控鹤百户所,正七品,有色目百户十三员,汉人百户十三员,一共十三所。还有个仪从库,从七品,管着仪仗队的器物,库里有个正使,从七品,还有个副使,从八品。

仪凤司,那是正三品官职。司里的大使有五个,都是从三品;副使四个,是正四品,也有说是正五品的;经历一个,从七品;知事一个,从八品。他们主要负责宫廷祭祀和各种宴会的音乐演奏。元中统元年,设立了仙音院,后来又改名叫玉宸院,还设了乐长(正四品)、乐副(正五品)、乐判(正六品),每职各一人。到了元至元八年,仪凤司归属宣徽院管理。二十年的时候,又改回仪凤司,但还是归宣徽院管,只设大使、副使各一人,还有三个判官。(据旧史记载,至元二十一年,仪凤司曾短暂地归属卫尉院,但史书上没记载。)至元二十五年,仪凤司改隶属礼部,判官的职位被取消了。三十一年,又增设了达鲁花赤和副使各一人。大德十一年,玉宸乐院升格为从三品,设院使、副使、佥事、同佥、院判等职。至大四年,又改回仪凤司,级别升为正三品。延祐七年,级别降为从三品,并把“仪凤卿”改称“仪凤大使”,并确定了各个职位的设置。

仪凤司下面还有几个部门:云和署,那是从五品。署令、署丞各两人,管勾两人,协音、协律各一人,主要负责乐工的音律调校和轮值安排。这个部门是元至元十二年设立的,最初是正七品。(据旧史记载,至元二十三年被并入教坊司,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又恢复了。)至大二年,云和署划归玉宸乐院管理。皇庆元年,升为从六品;皇庆二年,又升为从五品。(署令以下各职的品级,旧史记载缺失,根据推测,署令应该是从五品,署丞从七品,管勾从八品。《元典章》里只记载安和署令为从七品,署丞为从八品,这应该是皇庆二年升职之前的官制。)

安和署,那是从七品。署令、署丞各两人,管勾两人,协音、协律各一人。元至元十三年设立,最初也是正七品。至元二十五年被撤销,二十七年又恢复。皇庆二年,升为从五品。

常和署,那是正六品,主要负责管理回回乐工。皇庆元年,设立了管勾司(正七品)。延祐三年,常和署改制,设署令一人、署丞两人、管勾两人。

天乐署,原来是五品官,管着河西地区的乐工。元世祖至元十七年,改名叫昭和署,级别降为六品。到了元武宗大德十一年,又升回正六品。元仁宗至大四年,又改回天乐署。元英宗皇庆元年,再次升为五品。天乐署的领导班子包括署令、署丞各两人,管勾两人,协音、协律各一人。

广乐库,最初是九品官,负责管理乐器。元英宗皇庆元年,增设了大使和副使各一人。

教坊司,是正四品官,管着乐工和兴和等署的五百户人家。它最初设立于元世祖中统二年,当时是五品官,五年后归属宣徽院。至元十二年升为正五品,十六年并入拱卫司,后来又恢复设置。十七年改名为提点教坊司,还是正四品。二十五年,归属礼部。大德八年,升为正三品。延祐元年,提点教坊司事改称大使。七年后,又降回正四品。教坊司下辖:兴和署,是六品官,署令、署丞、管勾各两人;祥和署,至大四年增设,官职设置与兴和署相同;广乐库,九品官,大使、副使各一人。

会同馆,最初是四品官,由礼部尚书兼任馆事(正三品),还有大使(四品)、副使(六品)各两人,以及一个负责文书工作的提控案牍。主要负责接待来朝的外国使臣。它设立于至元九年,二十五年一度被撤销,改名为四宾库;二十九年又恢复为会同馆。元贞元年,正式规定由礼部尚书兼任馆事。会同馆下辖:收支诸物库,九品官,大使、副使各一人,是至元二十九年,由四宾库改名而来。

铸印局,是个正八品官署,主要负责刻制和销售印章的事务。局里设大使、副使、直长各一人。这个部门是元朝至元五年才设立的。白纸坊也是个官署,从八品,负责制作诏书、宣旨用的纸张,大使是正八品,副使一人,它是在至元九年设立的。掌薪司,正七品,设司令一人(正七品),司丞二人(正八品),是在元朝大德八年设立的。

兵部呢,那是管理军队的大部门,设尚书三人,侍郎二人,郎中二人,员外郎二人,品级和前面说的那些部门一样。兵部负责管理各郡县的邮驿、运输、屯田、牧场等等,还有安置归顺的少数民族等等,这些都归兵部管。元朝中统元年的时候,兵部、刑部、工部合称右三部,那时尚书二人,侍郎二人,郎中五人,员外郎五人。到了至元元年,兵部和刑部分开,各自独立,兵部设尚书四人,侍郎三人,郎中五人,员外郎五人。三年后,又合并在了一起,成了右三部。五年后,又分开了,兵部和刑部各自独立,尚书二人,侍郎减为二人,郎中人数不变,员外郎一人。七年后,六部正式设立,刑部单独出来,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各一人。第二年,兵部和刑部又合并了。到至元十三年,兵部又再次独立出来。至元二十三年,规定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的员额都为二人。到了至大四年,通政院被撤销了,它的职能并入了兵部,所以兵部又增加了尚书一人,员外郎一人。同年十一月,兵部又增加了侍郎和郎中各一人。兵部下面还有一些附属机构,稍后再说。

陆运提举司,是个从五品官署,设提举二人(从五品),副提举一人(从七品),吏目一人,主要负责京城的陆路运输和粮食的计量。至元十六年设立了运粮提举司,《元典章》里记载,新旧运粮提举司都是从五品。延祐四年,改名为陆运提举司。海王庄、魏家庄、七里庄、臈八庄这四个地方,每个地方都设一个提领,是正九品。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个“随路打捕鹰房民匠总管府”。这个府衙,级别是正三品,底下管着不少人呢。有个达鲁花赤,也是正三品;还有个总管,也是正三品;再往下,还有两个副总管,正四品;然后是经历,从七品;知事,从八品;最后还有个管着文书档案的,负责提控案牍。一开始,元太祖把七千多户人家拨给了旭烈兀大王,后来中统二年才设立了这个总管府。到了至元十二年,阿八合大王又把这事儿交还给了朝廷,归兵部管了。

接下来,咱们说说“管领本投下大都等路打捕鹰房诸色人匠都总管府”。这个府衙级别更高,是正三品。官员配置也更完善,达鲁花赤是正三品,总管也是正三品,还有个同知,正五品;副总管,从五品;知事,从八品;同样也有一位负责提控案牍的。这个府衙是掌管哈赞大王的事务的,大德八年才设立,官员都是由哈赞大王自己挑选任命的。到了至大四年,朝廷精简机构,把一些衙门合并了,但是因为哈儿班答大王手下没别的官员了,所以这个总管府就留了下来。这个府衙下面,还有一个东局织染提举司,从五品,里面也有达鲁花赤、提举、副达鲁花赤、副提举和管文书档案的。

再来说说“随路诸色民匠打捕鹰房等户都总管府”。这个府衙一开始也是正三品,后来延祐四年升到了正三品。底下有达鲁花赤(正三品)、总管(正三品)、同知(正五品)、经历、知事,以及一个兼管文书档案和照磨的官员。这个府衙主要负责别吉大营盘的事务,以及大都路打捕鹰房等户,是至元三十年设立的。

最后,咱们说说“管领本位下打捕鹰房民匠等户都总管府”。这个府衙也是正三品,官员包括达鲁花赤、总管、副达鲁花赤、同知、副总管、判官(从六品)、经历、知事,以及一个兼管文书档案和照磨的官员。这个府衙主要负责别吉大营盘城池阿哈探马儿的一切差遣,以及薛彻干定王的事务,是泰定元年设立的。

刑部啊,一开始呢,有尚书三个,侍郎两个,郎中两个,员外郎也两个,官职级别都一样。主要负责刑法那些事儿,啥死刑复核啊,关押犯人的审理啊,没收财产登记啊,抓捕犯人奖励啊,这些都归他们管。元朝中统元年的时候,把兵部、刑部、工部合起来叫“右三部”,又另外加了刑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个。到元朝二年,又把兵部和刑部分开了,尚书四个,侍郎两个,郎中四个,员外郎五个。三年后,又合回“右三部”了。七年才正式设立刑部,尚书一个,侍郎一个,郎中一个,员外郎两个。八年,又改回兵刑部。十三年,又恢复成刑部。二十三年,才正式确定六部,每个部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都各两个。大德四年,又加了一个尚书和三个主事。到至正十二年,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每个部门又都多加了一个。刑部下面还有:

司狱司,管监狱的,司狱一个(正八品),狱丞一个(正九品)。一开始右三部有个照磨兼管刑部监狱,大德七年才正式设立这个司狱司。

司籍所,有个提领和一个副提领。元朝二十年,把大都等地的没收财产管理机构改成了司籍所,归刑部管。

工部呢,一开始也是尚书三个,侍郎两个,郎中两个,员外郎两个,官职级别都一样。主要负责工程建设方面的事务,所有建筑工程的流程、材料的供应和使用、工程部门官员的任命,都归他们管。中统元年,设立右三部的时候,尚书、郎中各五个,员外郎五个,其中有两个员外郎专门负责工部的事务。元朝二年,工部独立出来,尚书四个,侍郎三个,郎中四个,员外郎五个。三年后,又合回右三部了。七年才正式设立工部,尚书两个,侍郎两个,郎中三个,员外郎五个。二十三年,确定工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各两个。第二年,又增加了两个尚书。二十八年,减少了一个尚书,增加了五个主事,还设立了四个司程官(正七品)和一个右三部照磨(从七品)。工部下面机构的具体情况,后面再讲。

首先,咱们来说说架阁库的事儿。架阁库,就是管档案的,分左右两个部门,每个部门正职都是八品官。 管档案的官员有两个,也是正八品。他们主要负责保管六部衙门的文书档案。元朝中统元年的时候,左右架阁库才刚设立,到二十三年才合并成左右架阁库。

接下来,咱们说说诸色人匠总管府。这可是个大部门,正职是正三品的大官!除了正职,还有达鲁花赤、总管,都是正三品;还有两个正五品的同知,两个从五品的副总管,一个从七品的经历,一个从八品的知事,以及一个正九品兼管档案的照磨。 这府衙主要管着各种手艺人的事儿,掌管着全国的百工技艺。这个府是至元十二年设立的,一开始总管、同知、副总管各一人。十六年的时候,又加了个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副总管也各增加一人。到二十八年,同知被裁撤了;三十年,副总管也被裁撤了。最后才确定了各个职位的设置。

这个总管府下面,还有好几个部门。先说梵像提举司,正职是提举,从五品;还有个从六品的同提举,以及一个吏目。主要负责佛像的绘制以及土木雕刻这些活儿。 这个部门最开始是至元十二年设立的,叫梵像局,是个从七品的部门,后来到延祐三年才升格为提举司。

再来说说出蜡局提举司,也是个从五品的部门。它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从七品)和一个吏目,主要负责蜡烛的制作。这个部门跟梵像提举司一样,也是至元十二年设立的,最开始也是个从七品的局,延祐三年才升格为提举司。

然后是铸泻等铜局,是个从七品的部门。它有大使(从七品)、副使(从八品)两个职位,负责铜器的铸造。至元十年设立,一开始有三个官员,到二十八年裁撤了一个管勾。

还有银局,也是从七品,有大使(从七品)和直长(正八品)两个职位,负责金银器皿的制作,至元十二年设立。

镔铁局,从七品,有一个大使,负责铁器的制作,至元十二年设立。

玛瑙玉局,从八品,有一个直长,负责玉石的加工,至元十二年设立。

最后是石局,从七品,有一个大使和一个管勾,负责石材的加工,至元十二年设立。

元朝的时候,设立了好几个管理手工业的部门。首先是木局,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七品官,管着两个官职,一个大使,一个直长,主要负责木工活儿。这个部门是至元十二年设立的。

然后是油漆局,有个副使,七品官,负责漆器制作。也是至元十二年设立的。顺便说一下,《元典章》里记载,当时还有几个部门的领导是五品官,比如怯怜口皮局、貂鼠局、羊山玛瑙局的提举。

接着是诸物库,管理物资的出入,有个提领(七品)和一个副使(八品),也是至元十二年设立的。还有一个管领随路人匠都提领所,负责管理工匠的纠纷,有个提领(七品)和一个大使(七品),都听从省里的命令。这个部门也是至元十二年设立的。

后来,至元十四年,又设立了诸司局人匠总管府,那是正三品的大官,下设达鲁花赤、总管、副达鲁花赤、同知、副总管、经历、知事、提控案牍等多个职位,负责管理京城里金银器皿、符牌等十四个部门的事务。不过到了至元二十四年,这十四个部门被分给了工部和金玉府,总管府只管剩下五个部门和一个仓库,主要负责毡毯之类的东西。《元典章》里还提到了其他一些部门的领导职位,比如仪鸾局、器物局、金丝局、犀象牙木局、大都金银器皿局的大使都是从五品;上都、宣德等地的金银器皿部门,以及保定、云南、南宫的织染局提举都是正六品。

总管府下面还有一些部门,比如收支库,是个正九品的小官,管着个大使,负责钱财的收支。大都毡局,正七品,有个大使(正七品)和一个副使(正九品),管着一百二十五户工匠。大都染局,正九品,有个大使,管着六十三户工匠。上都毡局,正七品,有个大使和一个副使,管着九十七户工匠。隆兴毡局,也有大使和副使,管着一百户工匠。最后是剪毛花毯腊布局,也有大使和副使,管着一百一十八户工匠。

首先,咱们来说说右八作司。这个部门的级别是正六品,里面有提举一人,同提举一人,副提举一人,还有个吏目。主要负责保管内府的漆器、红瓮、捎只这些东西,还有都城各局院制造的镔铁、铜钢、鍮石、东南简铁,以及从各地进贡来的皮毛,比如羊毛、各种皮子(生皮熟皮都有)、马牛皮、马鬃马尾,还有各种各样的沙里陀之类的玩意儿。元朝中统元年的时候,还设了个提领八作司,级别是正九品。到了至元二十五年,改成了提举八作司,级别升到正六品,二十九年又分成了左右两司。大德二年,根据原来的八作司人员配置,左右两司各分一半,一共减少了两名官员。顺便说一句,上都的八作提举司和这大都的级别是一样的,所以右八作司是直接隶属于大都留守司的,而不是上都。

接下来是左八作司,级别也是正六品,官员设置和右八作司一样。主要负责保管内府的毡子、柳器等等。对了,顺便提一下,《元典章》里记载,各路金玉人匠总管府的达鲁花赤和总管都是正三品,副达鲁花赤和副总管是正四品,同知是正五品。

然后是诸路杂造总管府,这个级别是正三品,里面有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副总管、知事和提控案牍各一人。至元元年的时候,它改名叫提举司,十四年又改成了工部尚书行诸路杂造局总管府。这个府下面还有几个机构:帘纲局,有大使和副使各一人,直接受省里命令,至元元年设立;收支库,也有大使和副使各一人,至元三十年设立。

再来说说茶迭儿局总管府,级别也是正三品,人员配置和诸路杂造总管府差不多,达鲁花赤、总管、同知、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主要负责各种手工艺人的生产制作。这是宪宗时期设立的,至元十六年设了总管,二十七年设了同知,后来人员配置才最终确定下来。茶迭儿局总管府下面也有几个机构:诸司局,用从七品印,有提领一人和两个副手,中统三年设立;收支库,有提领一人,大使和副使各一人,负责保管和发放制造出来的东西。

最后,咱们说说大都人匠总管府,级别是正从三品,有达鲁花赤、总管、同知、经历和提控案牍各一人,至元六年设立。其下属机构……

绣局,就是个绣花的地方,级别是正七品,设大使、副使各一人,负责管理绣品的制作。

纹锦总院,管织锦的,也设提领一人,大使、副使各一人,负责织造各种锦缎。

涿州罗局,专门管织纱罗的,设提领一人、大使一人,负责织造纱罗等布匹。

尚方库,相当于皇家的仓库,设提领一人,大使、副使各一人,负责保管丝线、金子、颜料这些东西。(《元典章》记载,其他几个类似的机构,比如异样文锦两局、钞局、罗绫锦织染两局的提举,都是正五品。)

随路诸色民匠都总管府,级别是正三品,那可是个大机构!设达鲁花赤一人、总管一人、同知一人、副总管一人、经历一人、知事一人、提控案牍一人、照磨一人,主要负责管理仁宗皇帝在当皇子时期的那些工匠。延祐六年的时候,这个府被划归到崇祥院,后来又归到将作院。到了至治三年,才最终归属工部。它下面还有几个机构:

织染人匠提举司,级别是正七品,设达鲁花赤一人(正五品)、提举一人(正五品)、同提举一人(正六品)、副提举一人(正六品),以及一个吏目。这个机构是至大二年才设立的。

杂造人匠提举司,级别也是正七品,官职设置和上面那个织染人匠提举司一样。

大都诸色人匠提举司,级别是正五品,设达鲁花赤一人、提举一人、同提举一人、副提举一人,以及一个吏目。

大都等处织染提举司,级别也是正五品,设达鲁花赤一人、提举一人、副提举一人、吏目一人,管辖着阿难答王手下的一千三百九十八户工匠。

收支诸物库,级别是正七品,设提领一人、大使一人、副使一人。

提举都城所,级别是正五品。(《元典章》记载,都城所设达鲁花赤一人,正五品。)设提举二人(正五品)、同提举二人(正六品)、副提举二人(正七品)、照磨一人、吏目一人,负责修缮都城内外仓库等事务。这个机构是至元三年设立的。它下面还有:

左右厢官四员,级别是正九品。至元十三年设立。

受给库,级别是正八品,设提领一人、大使一人、副使一人,负责管理京城内外营造用的木材、石头等材料。这个机构是至元十三年设立的。

首先,咱们来说说符牌局,这可是个正儿八经的衙门,级别还不低呢,正八品!里面有大使(正七品)、副使(正八品)和一个直长,主要负责制作虎符之类的。这个局是至元十七年才设立的。

接下来是旋匠提举司,从五品,听着就挺高级的。司里有个提举(从五品)、一个副提举(从七品)。它设立的时间比较早,是至元九年。

然后是撒答剌欺提举司,正七品,听着名字就挺特别的。这个司里有个提举(从七品)、一个副提举(正八品),还有一个负责文书档案的提控案牍。它原本叫组练人匠提举司,后来因为札马剌丁带领工匠们成功制作了撒答剌欺,而且和丝绸作坊一起生产,所以才改了名字,是在至元二十四年改的。

别失八里局,从七品,主要负责织造御用领袖纳失失之类的布料。至元十三年设立的,局里有个大使(从七品)、一个副使(从八品)。

忽丹八里局,大使一人,给的是从七品印,至元三年就有了。

平则门窑场,有个提领,还有大使、副使各一人,都是从六品。至元十三年设立。

光熙门窑场,和平则门窑场差不多,也有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人,不过级别低些,是给从八品印。至元二十五年才设立。

大都皮货所,提领一人,大使、副使各一人,都是从九品。至元二十九年设立。

通州皮货所,跟大都皮货所差不多,也是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人,都是从九品。不过设立得晚一些,是延祐六年。

晋宁路织染提举司,正六品,级别挺高的!里面有个提举(正六品)和一个负责文书档案的照略案牍。它下面还管着不少地方:一个提领所,一个官织染人匠局,云内人匠东、西局两个,本路人匠局一个,还有河中府、襄陵、翼城、潞州、隰州、泽州、云州等七个局。每个局都有提领(从七品)和副提领(从八品),不过云州和泽州只设了一个提领。

冀宁路织染提举司,也是正六品,和晋宁路织染提举司差不多。除了提举(正六品),还有个同提举(正七品)和副提举,以及一个负责文书档案的照略案牍。

真定路织染提举司,官职设置跟冀宁路织染提举司一样。它下面有个开除局,局里也有大使、副使各一人,和一个负责文书档案的照略案牍。

真定路纱罗兼杂造局,这地方呢,设了一个正职大使,从七品;还有一个副职副使,从八品。

南宫和中山的织染提举司,每个司都设有提举、同提举和副提举各一人,另外还有一个负责处理文书工作的照略案牍。

中山刘元帅局,跟真定路纱罗兼杂造局差不多,也是大使一人,从七品;副使一人,从八品。中山察鲁局也一样,大使、副使各一人。深州的织染局和赵良局也差不多,都设有大使、副使,织染局还多一个照略案牍。

弘州的人匠提举司,这儿设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再加一个照略案牍。对了,《元典章》里记载,弘州寻麻林人匠提举司的同提举是正七品。纳纳失毛段二局,每个局都设一个院长。(不过,《元典章》里说纳失失毛子旋二局都设有大使和副使,这跟以前的记载不一样。)

云内州和太原的织染局,机构设置都差不多,大使、副使、照略案牍各一人。朔州毛子局只设了一个大使。恩州的织染局,大使、副使、照略案牍各一人;恩州东昌局,设一个提领。

保定和太原的织染提举司,机构设置都一样,提举、同提举、副提举、照略案牍各一人。《元典章》里还说,大名织染局提举司达鲁花赤是正六品。永平路的纹绵等局提举司,也是提举、同提举、副提举、照略案牍各一人。大宁路的织染局,大使、副使、照略案牍各一人。云州织染提举司,提举、同提举、副提举、照略案牍各一人。顺德路织染局,大使、副使、照略案牍各一人。彰德路织染人匠局,大使、副使、照略案牍各一人。最后,怀庆路的织染局,大使、副使、照略案牍各一人。

宣德府的织染提举司,有个提举,还有一个同提举和一个副提举,外加一个负责审核文书的照略案牍。

东圣州的织染局,设有局长和副局长各一人。宣德八鲁局,有提领和副使各一人。东平路的田童局,只有一个局长。兴和路的寻麻林人匠提举司,设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还有一个负责审核文书的照略案牍。阳城天城织染局,有提领、副使和照略案牍各一人。巡河提领所,有两个提领和一个副提领。(《元典章》里还记载了绫锦纹绣、大同织染、弘州锦院、玛瑙、朔州毛子镔铁、云内州织染、唐像、出腊、石局、铜局、大都毡局、别失八里人匠、彰德熟皮、甸皮人匠银局、塑局、大都染局、中山、真定杂造等机构,以及麻纳失失、缙山毛子旋正局等等,这些机构里的各级官员的品级都有详细规定。)

中书省分设分省,这事儿从至正十一年开始。那一年,在济宁设立了中书分省,任命松寿为参知政事。到了十二年,中书右丞玉枢虎儿吐华等人又在彰德设立了一个分省。十四年,济宁分省的参政升为了平章政事,后来还设了右丞。十五年,彰德分省又增加了左、右丞各一人。十七年,平章答兰等人在陵州设立分省,平章臧卜在冀宁设立分省。二十三年,冀宁分省被撤销了。二十七年,又添设了平章蛮子在保定的分省,右丞相也速在山东设立分省,沙蓝答里则在中书左丞相分省大同,还在冀宁和真定两地设立了分省。

行中书省,那是正一品的大官儿。刚开始,国家有战争啥的,就临时设立行省,没个固定的章程。直到元朝元年,才正式设立行中书省,都派省里的官员去负责。后来觉得权力太大了,有点不放心,就改名叫行中书省,凡是国家大事,都归它管,跟中央政府互相配合。元朝二十四年,又改名叫行尚书省,过了一阵子又改回去了。元朝至大二年,再次改名叫行尚书省,四年后,又改回原名。

一共设立了十一个行省,每个省都有一个丞相(从一品),两个平章(也是从一品),一个右丞、一个左丞(都是正二品),两个参知政事(从二品)。甘肃和岭北两个省每个省的官员少一人。此外还有郎中、员外郎、都事这些小官儿,品级从五品到七品不等。以前参知政事下面还有佥省、同佥这些官职,元朝大德九年给取消了。丞相这个职位,有时设有时不设,主要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人,所以经常空缺。行省下面还有检校所、照磨所、架阁库、理问所这些机构,以及都镇抚司,官员的品级也各不相同。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是元朝五年,皇帝下令让参政阿里负责行省事务,在河南等地设立的。二十八年的时候,因为河南江北是重要的战略地区,为了更好地管理,就把行省迁到了汴梁。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元朝十三年设立,最初在扬州办公。二十一年迁到杭州。第二年,把江北地区划给了河南行省,江浙行省也就改了名字。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元朝十四年设立。十五年并入了福建行省。十七年,又重新在龙兴府设立江西行省,福建也成了独立的行省。二十年,泉州行省并入福建,福建的治所设在泉州。第二年,福建又并入了江西。第二三年,福建又并入了江浙行省。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元朝十一年,伯颜攻打南宋的时候,在襄阳设立了行中书省。后来又派兵分设了一个行省在鄂州,叫荆湖等路行中书省。十三年,迁到潭州。十八年,又迁回鄂州。

一开始,咱们说陕西那块儿,元朝中统元年,派商挺管着秦蜀五路,也就是四川的行省事务。三年后,干脆成立了陕西四川行中书省,省会设在京兆(今西安)。到了至元三年,省会又搬到利州(今四川广元)。十七年,又搬回京兆。十八年,干脆把四川分出去,单独设省。二十一年,又合并在了一起,还是陕西四川行省。二十三年,四川终于彻底独立,陕西行省就只管陕西的地界了。

然后咱们说说四川。至元三年,四川行省成立,省会设在成都。十年后,这个省给撤了。二十三年,又重新设立了。

辽阳行省呢,是至元二十四年才设立的,省会设在辽阳路。

甘肃行省,中统二年在中兴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设立,十年后撤了,十八年又恢复,二十二年又撤了,二十三年在甘州(今甘肃张掖)重新设立。三十一年,又分出一个宁夏行省,后来又并回去了。

岭北行省,大德十一年,先叫和林等处行中书省,皇庆元年改名叫岭北行省,省会设在和宁路。

云南行省,至元十一年设立,省会设在中庆路。

征东行省,比较特殊。至元二十年,让高丽王设立这个省,主要负责征讨日本的事,打完仗就撤了。大德三年又设立,但高丽王说不太方便,又撤了。至治元年,再次设立,由高丽王担任行省丞相,可以自己选属官,省会设在沈阳府。

淮南江北行省,至正十二年设立,省会设在扬州。这省的官职设置比较详细,有平章二员,左右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二员,以及其他属官共二十五员,其中一个平章还要兼管淮南王府的事。 元朝至正年间一共设立了六个行省,但是只有淮南江北行省的记录比较完整,其他的资料就比较少了。

福建行省,至正十六年设立,省会设在福州。十八年,右丞朵歹在建宁府分设了一个省,参政讷都赤在泉州也分设了一个省。二十八年,又设立了福建江西行省和山东行省。此外,至正十七年设立了广西行省,至正二十三年设立了胶东行省,省会设在莱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