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行省管辖着32个府,2个州,13个安抚司,15个军,还有15个属州和142个属县。当然,蛮夷地区的土官府州县什么的,就不算在这些数目里了。
然后是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
武昌路,以前是宋朝的鄂州,属于荆州北路。元朝至元十一年归顺元朝后,设立了安抚司。十四年,又设立了湖北宣慰司,同时把安抚司改成了鄂州路总管府。十八年,宣慰司搬到了潭州。十九年,武昌路直接隶属于行省。大德五年,因为鄂州是世祖皇帝亲征之地,所以改名为武昌路。根据至元二十七年的户籍统计,武昌路户数是114632户,人口是617118人。
武昌路下辖一个录事司(至元十三年设立),以及七个县:江夏(中等县,紧挨着城墙),咸宁(下等县),嘉鱼(下等县),蒲圻(中等县),崇阳(中等县),通城(中等县),武昌(下等县,宋朝时是武昌县,后来升为寿昌军,之后又降为县,后来又再次升为军,至元十四年升为散府,大德五年裁撤了府,又改回武昌县)。
岳州路,以前是宋朝的岳州,属于荆湖北路。至元十三年,升格为岳州路总管府。以前管辖巴陵、华容、平江、临湘四个县。元贞元年,平江县升格为平江州。户数是137580户,人口是787743人。
岳州路下辖一个录事司,以及三个县:巴陵(上等县,紧挨着城墙),临湘(中等县),华容(中等县),还有一个平江州(下等州,宋朝时是平江县,元贞元年升格为州)。
常德路,以前是宋朝的常德府,属于荆湖北路。至元十二年,设立了安抚司。十四年,改名为常德路总管府。十五年,在常德路设立了荆湖北道宣慰司,没多久就撤销了。以前管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个县,元贞元年,桃源县和龙阳县升格为州,沅江县划归龙阳州管辖。户数是206425户,人口是1226420人。
常德路下辖一个录事司,一个武陵县(上等县),以及两个州。
桃源县在元贞元年升格为桃源州,龙阳县呢,先改名叫辰阳县,后来又改回龙阳县,也在元贞元年升格为龙阳州,管辖着沅江县。
澧州原来是宋朝的澧州,属于荆湖北路。元朝至元十二年设立了安抚司,十四年改成澧州路总管府,延祐三年又改成了安定军民府。它管辖着澧阳、安乡、石门、慈利四个县。元贞元年,慈利县升格为慈利州。当时,这块地方户口总数是二十万九千九百八十九户,人口是一百一十一万一千五百四十三人。 除了这四个县,还有一个录事司。澧阳县紧挨着州治,至正十六年,倪文俊攻陷了澧阳,元帅孙毅就把县城迁到了新城。石门县和安乡县也在澧州路管辖范围内。
除了澧阳、石门、安乡三个县和慈利州之外,澧州路下辖还有两个土州,分别是安定州和柿溪州。
辰州原来是宋朝的辰州,也属于荆湖北路。至元十四年升格为辰州路总管府。户口总数是八万三千二百二十三户,人口是一十一万五千九百四十五人。它管辖着沅陵、辰溪、卢溪、叙浦四个县,还有两个土州:上溪州和施容州,这两个州都是山区,元朝初期才设立的。
沅州原来是宋朝的沅州,也属于荆湖北路。至元十二年设立了沅州安抚司,元贞元年升格为沅州路总管府。户口总数是四万八千六百三十二户,人口是七万九千五百四十五人。它管辖着卢阳、黔阳、麻阳三个县。
兴国军原来是宋朝的兴国军,属于江南西路。至元十四年升格为兴国路总管府。一开始属于江西行省,至元三十年改隶属于湖广行省。户口总数是五万九百五十二户,人口是四十万七千六百一十六人。它下辖一个录事司(至元十七年设立),以及永兴、大冶、通山三个县。永兴县紧挨着州治。
话说汉阳府,在宋朝的时候是汉阳军,属于荆湖北路。元朝至元十一年,宋朝守将王仪投降了。十四年,汉阳军升格为汉阳府。后来,至元二十九年,汉阳府划归河南省管辖,但具体啥时候又划回湖广省,史书上没记载。汉阳府当时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一万四千四百九十二户,人口是四万八千六十六人。汉阳府下辖两个县:汉阳县和汉川县。汉阳县,至元二十年升为中县,辖区内有阳罗堡。至元十六年,汉阳县一度划归鄂州路管辖,后来又恢复原状。汉川县,旧治所在大赤,至正二十二年迁治到长城乡。《翰墨全书》记载汉阳县和汉川县都属于岳州路,但至元十二年元朝攻占岳州,十四年又设立了汉阳府,所以汉阳、汉川两县不可能再隶属于岳州路了。
接下来说说归州,宋朝的时候是归州,也属于荆湖北路。至元十二年,设立了归州安抚司。十四年,升格为归州路总管府。十六年,又降级为州。至正十五年,归州划归四川行省管辖。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七千四百九十二户,人口是一万九千六十四人。归州下辖三个县:秭归县、巴东县和兴山县。
再来说说靖州路,宋朝的时候是靖州,也属于荆湖北路。至元十二年,设立了靖州安抚司。元贞元年,沅州升格为路,靖州就归沅州路管辖了。延祐四年,靖州升格为靖州路总管府。后来,至元四年,湖广行省新征服的新化、洞古州、潭溪、龙里、洪州等地都划归靖州管辖。九年,靖州总管府被撤销,改设靖州军民安抚司。靖州路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二万六千五百九十四户,人口是六万五千九百五十五人。靖州路下辖三个县:永平县、会同县和通道县。
最后,还有湖南道宣慰司都元帅府,至元十五年设立,治所在衡州,十八年迁治到潭州。至正十年,宣慰使司和都元帅府合并。此外,还有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司。
天临路,以前叫潭州,属于荆湖南路。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了安抚司,十四年改成潭州路总管府。十六年,行省搬到鄂州,湖南道宣慰司的治所设在潭州。天历二年,因为元朝皇帝曾经来过这里,所以改名叫天临路。天临路管辖长沙、湘潭、益阳、湘阴、醴陵、浏阳、攸、衡山、安化、湘乡、宁乡、善化十二个县。元贞元年,醴陵、浏阳、攸、湘乡、湘潭、益阳、湘阴这七个县升格为州。当时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六十万三千五百一户,人口是一百八万一千一十人。
下面是天临路的机构设置:一个录事司(宋朝时是兵马司,至元十四年改名)。还有五个县:长沙(上等县,靠近州城)、善化(上等县,靠近州城)、衡山(上等县,宋朝时曾属衡州,后来又属潭州,元朝初年还是属潭州,后来又改属衡州了)、宁乡(上等县)、安化(下等县)。此外还有七个州:醴陵州(中等州,宋朝是醴陵县,元贞元年升为州)、浏阳州(中等州,宋朝是浏阳县,元贞元年升为州,元朝初期州治迁到居仁镇)、攸州(中等州,宋朝是攸县,元贞元年升为州)、湘潭州(下等州,宋朝是湘潭县,元贞元年升为州)、益阳州(中等州,宋朝是益阳县,元贞元年升为州)、湘阴州(下等州,宋朝是湘阴县,元贞元年升为州)、衡州路(上等州,宋朝是衡州,属于荆湖南路。至元十三年,设立了安抚司,十四年改成衡州路总管府。管辖衡阳、茶陵、耒阳、常宁、安化、酃六个县。至元十九年,茶陵、常宁、耒阳三个县升格为州。至元二年,从衡阳划出一块地方设立新城县。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十万三千三百七十三户,人口是二十万七千五百二十三人。
衡州路的机构设置:一个录事司(宋朝时是兵马司,城里的人户被分成五个厢,至元十三年改制)。四个县:衡阳(上等县,靠近州城)、安仁(下等县)、酃县(下等县,宋朝属于茶陵军,元朝初期改属衡州路)、新城(下等县,以前是衡阳的东乡,后来分出来设立的)。
道州,以前是宋朝的道州,属于荆湖南路。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了安抚司,十四年又改成了道州路总管府。当时户籍登记在册的家庭有七万八千一百一十八户,人口总数达十万九千八百八十九人。 它下面管辖着一个录事司,以及四个县:营道县(中等规模,靠近州城)、宁远县(中等规模)、江华县(中等规模,元统二年设立了涛墟巡检司)、永明县(下等规模,以前治所在潇水南边,元朝初期迁到了现在的地方,元统二年设立了白面墟巡检司)。
永州,以前是宋朝的永州,也属于荆湖南路。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了安抚司,十四年改成了永州路总管府。户籍登记在册的家庭有五万五千六百六十六户,人口总数达十万五千八百六十四人。它下面管辖着一个录事司,以及三个县:零陵县(上等规模,靠近州城)、东安县(上等规模)、祁阳县(中等规模)。
郴州,以前是宋朝的郴州,同样属于荆湖南路。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了安抚司,十四年改成了郴州路总管府。户籍登记在册的家庭有六万一千二百五十九户,人口总数达九万五千一百一十九人。它下面管辖着一个录事司(宋朝时是兵马司,元朝至元四年改制),以及六个县:郴阳县(中等规模,靠近州城,宋朝时叫郴县,至元十三年改名)、宜章县(中等规模)、永兴县(中等规模)、兴宁县(下等规模,宋朝时叫资兴县,后来改名)、桂阳县(下等规模)、桂东县(下等规模,宋朝时从桂阳县析置出来,治所在上犹寨)。
全州,以前是宋朝的全州,也属于荆湖南路。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了安抚司,十四年改成了全州路总管府。户籍登记在册的家庭有四万一千六百四十五户,人口总数达二十四万五千一百一十九人。它下面管辖着一个录事司(宋朝时是兵马司,元朝至元十五年改制),以及两个县:清湘县(上等规模,靠近州城)、灌阳县(下等规模)。
宝庆路,以前是宋朝的邵州,升格为宝庆府,属于荆湖南路。元朝至元十二年,设立了安抚司,十四年改成了宝庆路总管府。至正十一年,又设立了湖南元帅府,宝庆府分管一部分。户籍登记在册的家庭有七万二千三百九户,人口总数达十二万六千一百五人。它下面管辖着一个录事司,以及两个县:邵阳县(上等规模,靠近州城)、新化县(中等规模)。
武冈路,以前是宋朝的武冈军,属于荆湖南路。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了安抚司,十四年又改成了武冈路总管府。当时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七万七千二百七户,人口是三十五万六千八百六十三人。
武冈路下辖一个录事司(宋朝时是兵马司,元朝至元十五年改名)。还有三个县:武冈县(上等县,紧挨着城墙,宋朝时是旧县,后来废除了,元朝又重新设立);新宁县(下等县,宋朝时废除武冈县后,在新宁江北设立新宁县,元朝沿用了这个设置);绥宁县(下等县,宋朝时叫莳竹县,属于邵州,后来改隶属武冈路)。
桂阳路,以前是宋朝的桂阳军,也属于荆湖南路。至元十三年,设立了安抚司,十四年改成了桂阳路总管府。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六万五千五十七户,人口是十一万二千二百四十人。
桂阳路下辖一个录事司,以及三个县:平阳县(上等县),临武县(中等县),蓝山县(下等县)。
茶陵州,以前是宋朝的茶陵县,属于衡州。后来升为军,又降为县。元朝至元十九年,升为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三万六千六百四十二户,人口是十七万七千三百二十人。耒阳州和常宁州的情况也差不多,都是宋朝的县,元朝至元十九年升为州。耒阳州户数二万五千三百一十一户,人口十一万一千人;常宁州户数一万八千四百三十一户,人口六万九千四百二十人。
广西两江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这个机构变迁比较复杂。至元十四年,先设立了广西道宣抚司,同年改名为宣慰司。元贞元年,左右两江宣慰司合并为广西两江道宣慰司,但仍然分别在邕州办公。到了至正二十三年,又改成了广西等处行中书省。
此外还有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静江路,以前是宋朝的静江府,属于广南西路。至元十五年,升为静江路总管府。至正二十三年,广西等处行中书省设立后,静江路也跟着变化。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二十一万八百五十二户,人口是一百三十五万二千六百七十八人。静江路下辖一个录事司和十个县。
广西这块地方,以前分了好几个县:临桂、兴安、灵川、理定(理定县的县衙先是在宋朝的时候搬到上津驲,元朝初年又搬到了上权塘)、义宁、修仁、荔浦、阳朔(阳朔县是宋朝就有的县,不过《宋史·地理志》里没记载)、永福,还有其他的老县。
南宁路,以前是宋朝的邕州,属于广南西路。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了安抚司。十六年,改成了邕州路总管府,还兼管左右两江溪洞镇抚。元朝泰定元年,又改名叫南宁路。(以前管辖丹行等地,后来这些地方就不归它管了。)南宁路户口数是一万五千四百二十户,人口两万四千五百二十人。 下面管辖一个录事司,还有两个县:宣化县和武缘县。
梧州路,以前是宋朝的梧州,也属于广南西路。元朝至元十四年,设立了安抚司。十六年,改成了梧州路总管府。户口数是五千二百户,人口一万九百一十人。 它管辖一个县:苍梧县。
浔州路,以前是宋朝的浔州,也属于广南西路。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了安抚司。十六年,改成了浔州路总管府。户口数是九千二百四十八户,人口三万八十九人。 它管辖两个县:桂平县和平南县(平南县以前属于龚州,宋朝绍兴年间龚州被撤销了,平南县就归浔州管了)。
柳州路,以前是宋朝的柳州,也属于广南西路。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了安抚司。十六年,改成了柳州路总管府。户口数是一万九千一百四十三户,人口三万六百九十四人。它管辖三个县:柳城县(柳城县紧挨着州城,以前县衙在龙江,元朝初年搬到了龙江东边)、马平县(宋朝柳州的县衙在马平,元朝初年搬到了柳城)、洛容县。
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以前是宋朝的庆远府,属于广南西路。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了安抚司。十六年,改成了庆远路总管府。元朝大德元年,把南丹州安抚司并入,改名为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户口数是两万六千五百三十七户,人口五万两千五十三人。它管辖六个县:宜山县、忻城县、天河县、思恩县、河池县、荔波县(荔波县以前是宋朝的荔波州,元朝初年降为了县)。
南丹州这地方,是宋朝元丰三年设立的,主要管辖着一些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元朝初期,改成了安抚司,后来又并入了庆远。以前它还管着丹平等等地方的少数民族官署,后来这些都取消了。
东兰州,宋朝的时候叫兰州,当时让当地土著韦氏家族的人当知州。元朝初期,改名叫东兰州。那州嘛,住的都是蛮人和猺人,以前叫那地,宋朝时设州,元朝沿用了这个州名。地州是宋朝的老州了,后来又分出来个孚州,后来孚州又撤销了,元朝初期沿用了地州。
平乐府,宋朝时叫昭州,属于广南西路。元朝大德五年,升格成了平乐府。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七千六百六十七户,人口有三万三千八百二十人。管辖着四个县:平乐县(在府城旁边)、恭城县、立山县和龙平县。
郁林州,是宋朝的老州了,以前治所在兴业县,后来迁到了南流县,属于广南西路。元朝至元十四年,又恢复了州的建制。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九千五百十三户,人口有五万一千五百二十八人。管辖着三个县:南流县(在州城旁边)、兴业县和博白县。
容州,是宋朝的老州,属于广南西路。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了安抚司。十八年,又改成了容州路总管府。大德五年,降级成了散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二千九百九十九户,人口有七千八百五十四人。管辖着三个县:普宁县、北流县和陆川县。
象州,也是宋朝的老州,属于广南西路。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了安抚司。十五年,改成了象州路总管府。大德五年,降级成了散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有 一万九千五百五十八户,人口有九万二千一百二十六人。管辖着三个县:阳寿县、来宾县和武仙县。
宾州,也是宋朝的老州,属于广南西路。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了安抚司。十六年,改成了宾州路总管府。大德五年,降级成了散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六千一百四十八户,人口有三万八千八百七十九人。管辖着三个县:岭方县(在州城旁边)、上林县(宋朝时属于邕州,后来划归宾州)和迁江县。
横州,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广南西路。元朝至元十四年,设立了安抚司。十六年,改名为横州路总管府。大德五年,又降格为散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四千九百四十八户,人口三万一千四百七十六人。横州管辖两个县:宁浦县(靠近州城)和永淳县(以前是宋朝的永安县,后来改名)。
融州,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广南西路。元朝至元十四年,设立了安抚司。十六年,改名为融州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三年,降格为散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二万一千三百九十三户,人口三万九千三百三十四人。融州管辖两个县:融水县和怀远县。
藤州,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广南西路。元朝至元十三年,仍然沿用州的建制。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四千二百九十二户,人口一万一千二百一十八人。藤州管辖两个县:镡津县(靠近州城)和岑溪县。
贺州,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广南东路,后来改属广南西路。元朝至元十三年,仍然沿用州的建制。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八千六百七十六户,人口三万九千二百三十五人。贺州管辖四个县:临贺县(靠近州城)、富川县、桂岭县和怀集县(宋朝时属于广州,元朝至元十五年改隶属贺州)。
贵州,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广南西路。元朝初期沿用旧制。以前管辖郁林县,大德九年,郁林县被废除,贵州只保留州的建制。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八千八百九十一户,人口二万八百一十一。
还有田州上思等处宣抚使司都元帅府。
以及左右两江溪洞(至元二十八年,设立了左右两江宣慰司都元帅府,元贞元年被撤销)。
思明路,以前是宋朝的思明州,属于邕州永平寨。元朝至元二十三年,设立了思明路。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四千二百二十九户,人口一万八千五百一十人。
思明路管辖八个州:上思州(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邕州,迁到隆寨,元朝初期改隶属思明路。泰定元年,黄胜许退休,其子黄志熟继承了他的职位,担任上思州知州)、志明州(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迁隆寨,元朝初期改隶属思明路)、禄州(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邕州永平寨,元朝初期改隶属思明路,禄州管辖一个县:武黎县)。
西平州,原来是宋朝的州,归属于永平寨管辖。元朝初期,它改隶属本路了。思明州,也是宋朝的州,也归属于永平寨。元朝初期,它也改隶属本路了。对了,天历二年的时候,思明州的土官黄思永还进贡过东西呢。
上石西州和下石西州,上石西州也是宋朝的州,归属于永平寨,元朝初期也改隶属本路。下石西州呢,是宋朝把石西州分成了上下两个州。元朝初期,它也改隶属本路了。
江州,也是宋朝的州,归属于古万寨。元朝初期,它也改隶属本路,管辖着一个县:罗自县。《翰墨全书》里记载,思明路下辖忠州,管辖一个县:宁福县;还有一个遇隆州,不过应该是元朝大德年间之后被撤销合并掉了。
太平路,宋朝的时候是平地,岭南地区在左右两江的溪洞里设立了五个寨子,其中一个叫太平寨,它和古万、迁隆、永平、横山四个寨子一样,都管辖着溪洞里的州县,隶属于邕州。元朝初期,还是这五个寨子,后来被废除了,然后在丽江设立了太平路,用来控制左江溪洞地区的州县。户口数是五千三百一十九户,人口是二万二千一百八十六人。太平路管辖四个县:陀陵县(宋朝旧名骆陀县,后来改名隶属于古万寨)、崇善县(宋朝旧县,隶属于古万寨)、永康县(宋朝旧县,隶属于迁隆寨,后来升格为州)、罗阳县(宋朝叫福川县,后来改隶属于迁隆寨)。
除了这四个县,还有十六个土州呢!太平州,以前叫瓠阳,是西原农峒的地方,唐朝的时候是波州,宋朝的时候是太平州,隶属于太平寨,元朝初期改隶属本路。思诚州,原本是西原的地方,宋朝把它分成了上下两个州,元朝统一后合并成一个州,隶属于太平寨,元朝初期改隶属本路。安平州,以前叫安山,也是唐朝波州的地方,宋朝设立了安平州,隶属于太平寨,元朝至元十四年,知州李惟屏把所属的溪洞都归附了。养利州是宋朝的州,隶属于太平寨。万承州,以前叫万阳,唐朝的时候设立了万阳和万杉两个州,宋朝合并成了一个州,隶属于太平寨。左州,以前叫左阳,是宋朝的州,隶属于古万寨。全茗州,以前叫连冈谷,是西原的地方,宋朝设立的州,隶属于邕州。镇远州,以前叫古陇,是宋朝设立的州。思同州,以前叫永宁,是西原的地方,宋朝设立的州。茗盈州,是宋朝的州。对了,泰定三年的时候,全茗州的土官许文还攻打过茗盈州呢!
龙英州,原来是宋朝的龙英洞,属于太平寨管辖。元朝初期,它升格成了州,并且把上怀思州并入其中。 简单来说,就是龙英洞升级成龙英州了,还把另一个州给吞并了。
结安州、结伦州和都结州,这三个州的情况差不多。它们都是宋朝时期的洞,隶属于太平寨,元朝初期都升格成了州。 这三个州,以前都是小小的洞,元朝一来,都升官了,成了州。
上下冻州,以前叫冻江,宋朝时设立了冻州,归太平寨管。元朝初期,把它分成了上冻州和下冻州,直接归路管辖,后来又合并成一个州,改归龙州管辖。 冻江这地方,先分家,后又合家,还搬了家,挺折腾的。
田州路军民总管府,宋朝时是田州,属于邕州横山寨。元朝初期,升格为田州路。户口统计显示,有两千九百九十一户,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口人。 田州升级了,成了田州路,人口也统计出来了。
田州路下辖一个县——上林县,和七个土州:上隆州、恩诚州、归德州、果化州、泗城州、向武州和都康州。这些土州以前都是宋朝的州,属于横山寨,元朝初期都改归田州路管辖了。 这田州路,管着一个县,七个土州,还挺大的。 向武州下辖一个县:富劳县。
此外,田州路下还设有一个军民府——思恩军民府,宋朝时属于邕州迁隆镇,元朝初期改归田州路管辖。 思恩军民府也从邕州搬到田州路来了。 还有利州和奉议州,利州以前属于邕州横山寨,元朝初期改归田州路管辖;奉议州则在宋朝时属于广西行省安抚司,元朝初期改归广西两江道宣慰司。 这两个州也换了领导。
龙州,宋朝时是州,属于太平寨,元朝初期升格为太平路,到了大德年间,又升格为龙州万户府。《王圻《续通考》田州路下有思恩府功饶、怀德、婪凤兼下隆武、龙、归、朝归、辰等州,罗波、船带、唐兴、强山、咸德、永宁、都阳、古带、南海、武林、顺阳、华阳等县,与《翰墨全书》合,疑亦大德后所裁并。》 龙州一路升级,最后成了万户府,书上还记载了更多它管辖的州县,不过有些情况不太清楚,可能是在大德年间合并了一些。
来安路军民总管府,说白了就是来安路的政府。宋朝的时候叫来安军,元朝至元十三年,当时的来安军知军李维屏和兼任冻州知州的岑从义投降了元朝,然后来安军升格成了来安路。根据《续通考》记载,来安路管辖着程县上林长官司、安隆长官司、罗博州、俟州、龙川州、安德州、归仁州、乐归州、顺隆州、昭假州、训州、路城州这些地方;《翰墨全书》里还加上了七源州、唐兴州、回城州。不过,到了延祐六年,来安路总管岑世兴造反,占据了唐兴州。
镇安路军民总管府,宋朝时是镇安洞,后来设立了右江军民宣抚司。元朝初期改成了镇安路。至元十八年,镇安州的岑从毅被召到元朝朝廷觐见。到了至元二十九年,岑从毅才正式投降,因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元朝就让他儿子岑斗荣继承了他的职位,当上了镇安路的总管。
海北海南道宣慰司都元帅府,这个名字听着就厉害,是个管辖范围很大的军事机构。
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司,这是个负责监督和审理案件的机构。至元三十年设立,后来取消了,到了大德三年又重新设立了。
雷州路,宋朝的时候叫雷州,属于广南西路。元朝至元十五年归顺元朝,设立了安抚司。十七年,成为海北海南道宣慰司的治所,安抚司也改名为雷州路总管府,归海北海南道宣慰司管辖。当时雷州路有户口八万九千五百三十五户,人口十二万五千三百一十人。雷州路管辖着海康、徐闻、遂溪三个县。
化州路,宋朝的时候叫化州,也属于广南西路。元朝至元十五年设立了安抚司,十七年改名为化州路总管府。户口一万九千七百四十九户,人口五万二千三百一十七人,管辖着石龙、吴川、石城三个县。
高州路,宋朝的时候叫高州,也属于广南西路。元朝至元十五年设立了安抚司,十七年改名为高州路总管府。户口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五户,人口四万三千四百九十三人,管辖着电白、茂名、信宜三个县。
钦州,以前是宋朝的钦州,属于广南西路。元朝至元十五年,设立了钦州安抚司,十七年又改成了钦州路总管府。当时户口统计,一共有13559户,61393人。钦州管辖两个县:安远县和灵山县。安远县紧挨着州城,灵山县以前是宋朝钦州的州治所在地,元朝初期才迁到安远县。
廉州,以前是宋朝的廉州,也属于广南西路。元朝至元十七年,升格为廉州路总管府。户口统计,有5998户,11686人。廉州管辖两个县:合浦县和石康县。合浦县紧挨着州城。
琼州,以前是宋朝的琼州,也属于广南西路。元朝至元十五年,归属海北海南道宣慰司管辖。元朝元统二年,因为元朝皇帝曾经到过这里,所以改名为乾宁军民安抚司。当时户口统计,有75837户,128184人。乾宁军民安抚司管辖七个县:琼山县、澄迈县、临高县、文昌县、乐会县、会同县和定安县。琼山县紧挨着州城。会同县的设立比较复杂,根据《续通考》记载,至元二十九年,朝廷下令用海南新归附的五百一十九个寨子里的两万多户人家,设立了会同县和定安县,隶属于琼州。但是,也有说法是至元三十年,从乐会县析置会同县;至元二十九年,从琼山县析置定安县,这说法可能不太准确。定安县在元朝天历二年升格为南康州。
南宁军,以前是宋朝的昌化军,后来改名为南宁军,属于广南西路。元朝至元十五年,归属海北海南道宣慰司管辖。户口统计,有9627户,23652人。南宁军管辖三个县:宜伦县、昌化县和感恩县。
万安军,以前是宋朝的万安州,后来改为了军,属于广南西路。元朝至元十五年,归属海北海南道宣慰司管辖。户口统计,有5341户,8686人。万安军管辖两个县:万安县和陵水县。万安县紧挨着州城。
吉阳军,以前是宋朝的朱厓军,后来被废除改成了县,后来又恢复为吉阳军,属于广南西路。元朝至元十五年,归属海北海南宣慰司管辖。户口统计,有1439户,5735人。吉阳军管辖一个县:宁远县。
话说元朝的时候,有个地方叫“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经世大典》顺元诸蛮,又名亦奚卜薛。至元十五年,罗殿国主罗阿察、河中府方蕃主韦昌盛皆纳土。十六年,西南八番等同卧龙番主龙昌顺、大龙番主龙延三、小龙番主龙延万、武盛军番主程延随、遏蛮军番主龙罗笃、太平番主石延贤、永顺军番主洪延畅、静海军番主卢延陵皆来降,其部曲有龙文貌、龙文求等,朝廷立八番宣慰司以统之。) 这地方的来历啊,挺复杂的。元朝至元十五年,罗殿国主罗阿察和河中府方蕃主韦昌盛都归顺了朝廷。到了十六年,西南的八个少数民族部落,包括卧龙番、大龙番、小龙番、武盛军番、遏蛮军番、太平番、永顺军番、静海军番,还有他们的首领,都一起投降了。朝廷为了管理他们,就设立了八番宣慰司。
后来这地方的归属变来变去的,就跟孩子过家家似的。至元十六年,潭州行省招降了西南地区一千六百二十六个寨子,户口有十万多。西南还有五番一千一百八十六个寨子,户口也有好几万。大龙番有三百六十个寨子,其他的番也有不少。到至元二十二年,它归西川行省管了;二十六年,又分成了八番宣慰司和罗甸宣慰司,归四川行省管,可没过多久,又归湖广行省管了;二十八年,又回到四川行省,不过同年,一部分八番洞蛮又归湖广行省管了;二十九年,罗甸宣慰司归云南管了,同年,八番宣慰司和罗甸宣慰司合并成了“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三十年,它又回到湖广行省管辖。到了至治二年,又改成了“八番军民安抚司”,还把原来的二十八个长官所改成了州县。
再来说说这几个番的来历。罗番遏蛮军安抚司,是唐朝的时候,龙应召的后代占据了罗番,到元朝至元十六年才归顺;程番武盛军安抚司,是唐朝末年,程元龙平定溪洞之后,他的后代世世代代占据程番,至元十六年归顺;金石番太平军安抚司,是唐朝番酋石宝的后代,至元十六年归顺;卧龙番南宁州安抚司,是唐朝番酋龙德寿的后代,至元十六年归顺;小龙番静蛮军安抚司,是唐朝番酋龙方灵的后代,至元十六年归顺。
大龙番的人,是唐朝时期番酋龙昌宗的后代,在至元十六年归顺了元朝。
洪番的人,也在至元十六年归顺了元朝。
方番的人,是唐朝时期番酋方德恒的后代,因为征讨九蛮有功,被授予了土官的职位,并在至元十六年归顺了元朝。
卢番的人,是唐朝时期番酋卢君聘的后代,也在至元十六年归顺了元朝。上面说的这四个番族,在至元二十一年都被授予了安抚使、怀远大将军的官职,并佩带虎符。
韦番的蛮族首领,是唐朝时期番酋辛四海的后代。(大龙番和小龙番合并成一个部分,所以说八番方番的首领是韦氏,后来又从他们族中分设了首领,和卢番一样。)
木爪犵狫蛮族的首领,元朝初期他们的番酋石朝玺归顺了元朝,于是设立了长官司。(木爪犵狫也叫水东犵狫,这是金石番的分支。)
卢番蛮族也设立了首领。(也叫签卢番。)
定远府是在至元二十九年,从卢番安抚司的西北地区划分出来设立的八番宣慰司,负责安抚光兰等州的洞蛮,并设立了定远府。定远府管辖:
桑州(至元二十七年,桑州总管黄布蓬、那州长罗光寨、安郡州长闭光过都归顺了元朝。)章龙州。必化州(宋朝叫宝化州,后来写错了,成了必化。)小罗州。思同州。(《翰墨全书》里还记载了安庆州、东滦州、曾州、知山州、那州、郡州、洪池州、龙里州。)朝宗县,上桥县(也叫上马桥,唐朝番酋方定远被授予土官,宋朝到元朝初期一直沿用这个制度。)新安县,麻峡县,小罗县,章龙县,岛山县,华山县,都云县,罗博县。(《翰墨全书》里还记载了会朝县、必际县、鸭水县、高县、伯汭县、龙里县,这些县可能在大德年间被裁撤或合并了。)
管番民总管府,是在至元二十一年,取消了西南番安抚司后设立的,至元二十五年,改隶属于四川行省。(番族很多,八番设立了安抚司,又另外设立了定远府和管民总管府来管理他们。)管辖:
小程番,还有独塔等地,都是客人住的地方,也叫各营各迪。天台那些地方,在梯子下面;党兀那些地方,勇都、朱砂、古筑等地…… 这些都是金竹府管辖的蛮夷长官的辖地,还有大小化、浴甲洛屯、低当低界、百眼佐、独石寨、重州、阿孟州、上龙州、峡江州、罗赖州、乘州、向州、阿岛州、罗邦州等等,大部分都是管辖番民的官府管辖的地方,这里列出来仅供参考。
至治二年的时候,百眼等地的蛮夷长官说,康佐寨的寨主杀了巡检王忠造反了,宣慰司把他们平定了。罗来州、那历州、重州(宋朝是勋州,后来废除了,改成了重州长官司),阿孟州(本来是桑州上隆寨,元朝初期设立了上龙州,后来降格为长官司),峡江州、罗赖州(木爪犵狫地),桑州(至元二十九年,斡罗斯招抚了桑州的生苗,他们还到京城进贡呢),白州、北岛州、罗那州、龙里等寨、六寨、帖犵狫、木当三寨、山斋(就是山寨的误写)、羡塘带夹、都云桑林独立、六洞柔远、竹古弄(至元二十七年,金竹府的土官说招降了竹古弄、古鲁花等三十多个寨子),中都云板水…… 金竹府,是唐朝的时候蛮酋金密定被授予金竹寨土官的。至元二十六年,把四川的金竹寨改成了金竹府。二十七年,设立了金竹府大隘等处四十二寨蛮夷长官。二十九年,金竹知府臊驴说:“招降了平岱山斋寨主,现在还有百眼、佐阿、冒谷、各营各迪等地很久都想归附了。”皇上就同意了。
都云军民府,至元二十八年,洞蛮烂土立了定云府。后来至元元年,平伐、都云、定云的酋长都来投降了,就在那里重新设立了宣抚司。《翰墨全书》记载,都云定云安抚司管辖的军民官有万朝平坝焦溪江水望城、吴黎当溪、中都云板水、大洞真、李殿李稍、上都云、八千寨楼、丹竹杨西、上官溪乂斗乂尾铜鼓、黎波重端、周色竹明、上水洞、平珠平驼等等,管辖的蛮夷长官有安化洞长官、安化中州、卯雄中团、安化下州只隆思丹归仁各丹五寨长官、铜人大小江、古州八万、容江八黄、十利合水、新化、宝安、湖耳洞提溪、省溪、务溪、董寨、万灰、平岳溪、施溪、武龙潭溪皮林铜左五开赖寨地西七洞邦乂等等。其中都云板水、李殿李稍等地名前面已经提到过了,这里列出来仅供参考。
万平等处、南宁丹州(至元二十九年,谕平伐等部,诏书说南边要顺从丹州,北边要怀柔金竹,旧志上把州误写成了竹),陈蒙烂士等处(至元二十六年,中下烂士等处的洞长忽带等带着三百个洞,一百一十个寨子来投降。二十八年,把陈蒙洞改成了陈蒙州。二十九年,设立了陈蒙烂士军民安抚司),李稍李殿、阳安、八千蛮、恭焦溪、都镇(也叫都镇马乃),平溪、平月李厓、阳并、卢山、乖西军民府(皇庆元年设立,二年又归播州宣抚司管辖),上都云……《明一统志》记载,上都云和中都云板水,都是元朝设立的。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顺元路那个地方,元朝至元二十年的时候,平定了四川的九溪十八洞,大的地方设州,小的设县,还设立了总管府,听从顺元路宣慰司的管辖。(宣慰司后来改成了安抚司,具体哪年改的,史书上没写。)到了至元二十八年,又划归到湖广行省管了。
雍真、乖西、葛蛮这些地方,是唐朝蛮酋杨立信的地盘。(皇庆元年的时候,乖西等地改成了军民府,归播州宣慰司管辖。)葛蛮和雍真这些地方,在元朝大德五年的时候,土官宋隆济叛乱了。七年后,朝廷平定了叛乱。
曾竹那些地方,大德七年的时候,顺元路的同知宣抚使宋阿重曾经是曾竹蛮夷的长官,因为他的叔父宋隆济叛乱,他就上奏朝廷说应该深入乌撒、乌蒙到水东,招降木机苗族,抓住宋隆济献给朝廷。
龙平寨(《续文献通考》里写的是把平寨,《明一统志》也是这么写的)。骨龙等地,《经世大典》里写的是龙骨长官。蛮酋宋国因为平叛有功,被授予了土官的职位。
底寨等地,唐朝蛮酋蔡氏因为讨伐黑羊有功,被授予了底寨土官的职位,他的子孙世世代代都占据着那里。(宋隆济叛乱的时候,达鲁花赤也思干躲到了底窝扬苦寨,也就是底寨。)
茶山、百纳等地。纳坝、紫江等地。(唐朝的时候叫紫姜县,后来写错了,成了紫江。至元二十九年,安抚使宋子贤招降了平伐、大瓮眼、紫江、皮陵、潭溪、九堡等地的蛮夷,他们都投降了。)
磨波、雷波等地。漕尼等地。青山远地等地。(至元二十六年,青山的苗族,包括不莫台、卑包等三十三个寨子都归顺了朝廷。)
木窝、普冲、普泥等地。武当等地。养龙坑、宿征等地,唐朝番酋蔡崇隆因为平定了九洞革老有功,被授予了养龙土官的职位。
骨董、龙里、清江、木楼、瓮眼等地。高桥、青塘、鸭水等地。落邦、札佐等地。(大德五年,犵狫阿寨距离落邦札佐长官司只有十里。)
平迟、安得等地。六广等地。贵州等地。施溪、样头、朵泥等地。(宋朝的时候叫丹川县。)
水东寨。市北洞。平月。中曹百纳等地。(也写作中嶆。旧志记载,番民总管府下辖中嶆百纳、底窝、紫江、瓮眼、纳八二处,现在都删掉了。)
龙里寨。(《明一统志》记载,龙里长官司和湖耳洞、亮寨、欧阳、新化、中林验洞、赤溪湳洞六个长官司,都是元朝设立的,归思州宣抚司管辖。湖耳等四个寨子在思州安抚司的管辖范围内,只有中林验洞在旧志里找不到记载。)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思州军民安抚司,是宋朝的思州,元朝改名为安抚思州,管辖着乐敦洞、上黎平、水从、潭溪、八丹、洪州、曹滴、古州、新化、湖耳、亮寨、欧阳等十二个长官司。元朝至元十八年,安抚司改名为宣慰司,还兼管着内安抚使,衙门也从龙泉坪搬到了清江。二十一年,宣慰司被撤销了,思州和播州都归顺元路宣慰司管辖,后来又重新设立了思州宣慰司。二十九年,思州宣慰司再次改名为军民安抚司,管辖婺川县。
宋朝的时候,务川县管辖着明溪、甘细、瓮甸、古州、八万、龙团、横坡、得明、地野、新坑、欧阳这些蛮夷洞官。镇远府的婺州楠木洞,在元朝至元二十一年,白乂洞和楠木洞的蛮族入侵辰州,被平定后,设立了一个镇远府,管辖九个州。白乂洞也变成了施溶州,应该也是在这个时候设立的。古州八万洞,宋朝时是镇远州,元朝至元十八年设立了镇远沿边溪洞招讨司,二十年又设立了总管府,五开洞归总管府管辖。至治二年,总管府被撤销,五开洞改为了上黎平长官司。
偏桥中寨,宋朝时蛮酋安崇诚因为立功被封为偏桥长官司,元朝至元二十年归顺。野鸡坪德胜寨、偏桥四甲等地,思州印江等地,元朝初期蛮酋张恢因为立功被封为印江长官司。石干等地、晓爱泸洞赤溪等地(也叫赤溪湳洞)、卑带洞大小田等地、黄道溪(宋朝是丹阳县,元朝是野鸡坪黄道溪地)、省溪坝场等地、金容金达等地(镇远府附近,元朝初期设立安安县,后来改名为安夷县,之后又改为了金容、金达以及杨溪、公俄两个长官司)、台蓬若洞住溪等地(思州附近)、洪安等地、葛章葛商等地、平头著可通达等地、溶江芝子坪茶等地、亮寨、沿河、龙泉坪(思州旧治龙泉坪,以及火其城,后来迁治到清江,至元十七年,安抚司奉旨迁回旧治,蛮酋张坤元因为立功被封为龙泉坪长官司)、祐溪、水特姜、杨溪公俄等地(镇远府附近)、麻勇洞、恩勒洞、大万山苏葛办等地(元朝初期,蛮酋田谷因为立功被封为大万山长官司)、五寨铜人等地、铜人大小江等地(最初属于都云都定安抚司,后来改隶属于思州)、德明洞、乌罗龙干等地(唐朝蛮酋杨通禄因为立功被封为乌罗长官司)、西山大洞等地、秃罗、浦口、高丹(宋朝蛮酋何永寿因为立功被封为高丹洞长官司)、福州、永州、乃州、銮州、程州、三旺州、地州、忠州、天州、文州、合凤州、芝山州、安习州、茆{艹难}等团、荔枝安化上中下蛮、曹滴等洞、洛卜寨、麦著土村(也叫麦著黄洞)、衙迪洞、会溪施容等地、感化州等地、契锄洞、腊惹洞、劳岩洞、驴迟洞、来化州、客团等地、中古州、乐墩洞(后来至元四年,古州、潭溪、龙里、洪州等三百多个洞,六万多户洞民,分隶清州,中古州、洪州都隶属于思州安抚司,龙里隶属于管民总管府。至治二年,设立中古州乐墩洞长官司)、上里坪(就是上黎平,至元二十年,设立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至治二年,改总管府为上黎平长官司)、洪州泊李等洞(《明一统志》记载洪州泊里、潭溪蛮夷长官司、八丹蛮夷长官司,都是宋朝设立的军民长官司,元朝沿袭下来)、张家洞、朗溪洞、施秉前江等地(至元二年设立)、提溪等地、石阡等地(元朝初期蛮酋杨九龙因为立功被封为石阡副长官司)、欧阳寨、新化、湖耳洞、溶江芝子平茶、溶汉芝麻子平。
《翰墨全书》里还记载了晓隘坡德明上甲寨、德牙松明洞、小江西庄寨、毛栅等地,金容金洞等地,葛安葛齐等地。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话说以前,在边疆的溪洞地区,有个宣慰使司,管着那里的土司事务。宋朝的时候,有个蛮族首领叫田二凤,因为立了功,被朝廷授予了沿边溪洞军民宣抚司的官职,而且这官职还是世袭的,他儿子孙子都能接着当。
到了元朝初期,这宣抚司改名叫宣慰司了。
播州,以前是四川省的宋朝播州安抚司。元朝的时候,先改名叫播南路,后来又根据万户杨汉英的请求,让他当了绍庆珍州南平等处宣慰使,还兼任播州军民宣抚使和播州等处管军万户。再后来,又划归湖广行省管辖了。 播州管辖的地方可多了,包括播州军民都镇抚司。明朝的时候,播州宣慰使杨鉴投降了,明朝在草塘和黄平设立了两个安抚司。以前啊,还有真州(也就是珍州)、播州、余庆、白泥、容山、重安这些地方,不过重安在老的记录里找不到。
还有播川县,它是州府所在地,以前是宋朝的鼎山县,元朝的时候改名叫播川县。黄平府是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设立的,后来至治三年,播州长官所被撤销了,百姓都划归黄平府管辖。 除了这些,还有平溪上塘罗骆家等地,水车等地,石粉罗家永安等地,锡乐平等地,白泥等地(元朝初期,蛮酋杨正宝因为立功被封为泊泥司副长官),南平綦江等地(宋朝的时候,在南川县铜佛顶的地方设立了南平军),珍州思宁等地(唐朝的时候是播川镇,后来改成了珍州,至正年间又改成了真州),水烟等地,溱洞涪洞等地(宋朝的时候溱州被废除了,变成了溱溪寨),洞天观等地,葛浪洞等地,赛坝垭黎焦溪等地,小孤单张倒柞等地,乌江等地,旧州草塘等地,恭溪杳洞水囤等地,平伐月石等地,下坝、寨章、横坡、平地寨、寨劳、寨勇、上塘、寨垣、<*口岑奔、平模、林种密秀、沿河祐溪等地(元朝初期,蛮酋张坤义因为立功被封为沿河祐溪长官司)。还有余庆州,唐朝的时候蛮酋毛巴因为立功被封为余庆州刺史,他的子孙世世代代都拥有这块土地。 此外还有容山等地。 《翰墨全书》里记载,洪溪马峡等处、清江、中平、三都、望浦、仁怀、古磁都隶属于播州军民安抚司。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新添葛蛮安抚司成立了,唐朝时候的蛮酋宋景阳因为立功被封为大万谷落的总管,他的子孙世世代代都管着那块地。到了元朝至元二十八年,他们归顺了朝廷,这才设立了安抚司。元朝大德元年,又给了他们葛蛮驿的凭证。对了,顺便说一下,这个“新添”啊,是南宋时候蛮酋宋永高攻下麦新城后改的名字,还叫它新添城,也叫新添遏蛮军,后来才慢慢写成了“葛蛮”。
南渭州,以前是宋朝的羁縻州,属于荆湖路。元朝初期,它归属新添葛蛮安抚司管辖,管辖的地区包括落葛谷、鸱桥等等地方。(从落葛谷、鸱桥这些地方到麦傲,根据《翰墨全书》的记载,都属于八番顺元宣慰司。)以前还有不梁、骆拓密约这些地方。(骆拓密约也写作骆杯密约,有的地方也叫洛白河骆拓,也就是洛白。)还有乾溪、吴地等等地方;哝耸、古平等等地方。(宋朝隆济造反的时候,从贵州到新添界一带的哝耸、波瓮城、都朵等等地方都受到了影响,都朵也写作都桑。)还有都镇、马乃等等地方;坪普乐、重墺等等地方(也写作落重顿);落同当等等地方(也写作落重同);独禄;三陂地蓬等等地方;小葛、龙洛邦、到骆豆虎等等地方;罗月和;麦敖;大小田陂带等等地方;都云洞、洪安、画剂等等地方;谷霞寨(到了至大三年,谷霞寨主洛卜傍归顺了朝廷);刺客寨;吾狂寨(至大三年,吾狂寨主也归顺了朝廷);必郎寨;谷底寨;都谷部寨(至大三年,都谷部寨主只验也归顺了朝廷);犵狫寨(《明一统志》里记载,犵狫寨也是元朝设立的,归属平越指挥司管辖)。
平伐那边,元朝大德元年的时候,九个寨子都投降了,朝廷就设立了长官司管理。到了至大三年,升格成了军民安抚司,管辖范围更大了。后来,元朝至元元年,又改名叫宣慰司,三年后,又改回安抚司了。
安剌远、思楼寨这些地方,元贞年间,宣慰使呼鲁国图把思楼、浴暮、梅求这些蛮族寨子都招降了。浴暮寨、梅求望怀寨、甘长、桑州郎寨、永县寨、平里县寨、锁州寨、双隆寨、思母寨、归仁寨、各丹洞这些地方也都在安抚司的管辖范围之内。从各丹到光州,根据《翰墨全书》记载,这些地方都属于永顺、保静、南渭三州安抚司管辖的蛮夷地区。
木当寨、雍郎客都、雍门犵狫、栖求、伴客蛮娄水(也叫仲家娄水)、乐赖蒙囊吉利、华山谷津、青塘望怀甘长不列独良,还有光州(以前是宋朝的功州,后来改名叫光州),这些地方也都在管辖范围内。至元三十年的时候,光州的蛮族首领光龙还来朝贡呢,朝廷还给他封了官。者者寨、安化思云等洞、北遐洞、茅难思风北郡都变这些地方,《翰墨全书》里说,它们也属于永顺等三州安抚司。
必证县、潘乐盈、诚州富盈、赤畲洞、罗章特团、福水州、允州、钦村、硬头三寨、颜村、水历吾洞、顺东六龙图、推寨、橘叩寨、格慢、客卢寨、地省、平魏、白厓这些地方也都在管辖范围。白厓这地方,唐朝的时候,就让田氏家族世世代代当官管理宋沱洞、鸟引洞、芦荻洞、村望洞、白厓洞这五个寨子,宋朝沿袭了这个做法。到了元朝至元二十一年,升格成了施溶州,后来又改回白厓长官司了。
雍门客当乐赖蒙囊大化木瓜、嘉州、分州、平硃这些地方,大德元年的时候,平硃的六个洞的蛮族和十个部的蛮族都投降了。第二年,朝廷就在平硃设立了三个蛮夷长官司,还任命了二十四位土官。洛河洛脑、宁溪、瓮除、麦穰、孤顶得同、邑瓮、陂控州、南平、独山州这些地方,至大三年,独山州的土官蒙天童投降了朝廷,朝廷就在独山州设立了窖洞、木洞、都谷部等地的军民司。木洞、瓢洞、窖洞、大青山骨计、百佐、九十九寨蛮、当桥山齐朱谷列、虎列谷当、真除杜珂、杨坪杨安、棣甫都城、杨友阆、百也客、阿落传、蒙楚、公洞龙木、三寨猫犵剌、黑土石、洛滨洛咸、益输沿边蛮、割和寨、王都谷浪寨、王大寨、只蛙寨、黄平下寨、林拱章秀拱江、密秀丹张(丹张就是以前的单张,各郎西就是以前的葛浪洞,草堂就是以前的草塘,恭溪、焦溪、林种以前都属于播州,后来属于平伐,所以记录重复了)、林种拱帮、西罗剖盆、杉木筲、各郎西、恭溪望城崖岭、孤把(也叫孤把当)、焦溪笃住、草堂、上桑置、下桑直(元朝初年设立了桑直县安抚司,至正年间废除了)、米坪、今其平尾、保靖州(宋朝的时候是羁縻州,元朝沿用了这个设置)、特团这些地方,都归安抚司管辖。
咱们先说说西北地区,这块地方啊,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还有太祖的孙子旭烈兀的分封之地,合起来就是西北三藩。这三个藩王,书里都叫他们笃来帖木儿、月祖伯、不赛因。 《经世大典》这本书,是元文宗至顺三年完成的,它记载了当时藩王的地盘,所以书里没直接叫术赤诸王之类的。很多老的史书,都是参考了《经世大典》写的,咱们现在也跟着用这个说法。不过,有些地名,《经世大典》的地图上和书上写的不一样,这可能是编书的人疏忽了。
接下来咱们看看笃来帖木儿的地盘,他是察合台大王五世孙。先说途鲁吉,这地方,《经世大典》的地图上标在可失哈耳北阿力麻里西南,以前是西突厥的地盘,后来归了西辽。太祖成吉思汗灭了西辽之后,就把这块地封给了察合台。 再说柯耳鲁,《经世大典》的地图上画在阿力麻里西北,这原本是突厥三姓叶护葛逻普的地盘。太祖六年,葛逻普的首领阿尔思兰来投降了,后来帖木儿的一个驸马把这地方封给了阿尔思兰的儿子沙哈普。
畏兀儿地,就是以前的高昌地,唐朝的时候叫交河郡,后来被回鹘占领,最后自己称作畏兀儿。成吉思汗六年,畏兀儿的都护来朝见他,朝廷就设立了达鲁花赤来监察。
哥疾宁,是个城名,《大典图》上写的是嘎自尼,是唐朝漕国鹤悉那城,后来属于货勒自弥。成吉思汗十六年攻下了这个地方。可不里也是个城名,《大典图》上说它在哥疾宁城东,属于货勒自弥。巴达哈伤,也是个城名,也是个部落的名字,以前是西辽的地盘。哲别打败西辽后,西辽的酋长逃到了巴达克山,就是这个地方。忒耳迷,是个城名,以前是唐朝的喝密图,属于货勒自弥。成吉思汗十五年,他亲自带兵攻下了这里。不花剌,是个城名,唐朝安国的地盘,以前属于西辽,后来被货勒自弥吞并了。成吉思汗十五年攻下了它。那黑沙不,是个城名,是唐朝那色波国的地盘。成吉思汗十七年,他的军队驻扎在这里。英宗以后,元朝人管这地方叫咳而什,葛葛儿克汗在这儿建了宫殿,用国语说宫殿就叫咳尔什。的里安,是个城名,《大典图》上写的是的安里,在不花剌和柯提之间。
撒麻耳干,是个城名,以前是唐朝康国的地盘,后来被回纥占领,货勒自弥又把它夺了回来。成吉思汗十六年,攻下了这座城。宪宗在阿梅河等地设立了行尚书省来管辖这里,后来成了驸马帖木儿都城,东边有养夷沙鹿梅牙塞蓝塔什千等地,西边有渴石迭里迷等城,都归撒麻耳干管。忽毡,是个地名,《大典图》上说它在察赤南边,撒麻耳千东边,以前是唐朝俱战提国的地盘。成吉思汗十五年,征讨货勒自弥的时候,派了别的将领攻下了忽毡。马耳亦囊是个城名。可失哈耳也是个城名,以前属于西辽,成吉思汗十三年攻占了它。忽炭,是个城名,《图》上说它在倭赤西边,可失哈耳东南,以前是兀丹部的地盘,也叫斡端。元朝的时候,在这儿设立了宣慰司都元帅府,没多久就撤销了。柯提,是个城名,《大典图》上说它在货勒自弥东南,是货勒自弥以前的地盘。兀提剌耳,《图》上说它在撒麻耳千北边,是个城名,蒙古人叫它卯危巴里克,翻译过来就是“恶城”,因为攻打这座城伤亡很多士兵。巴补,是个城名,《大典图》上说它在忽毡东边。讹迹邗,《大典图》上写的是讹迹,就是旧史《本纪》里说的养吉干。倭赤是个城名。苦叉,也叫作曲先,元朝初期设立了曲先答林元帅府。柯散,是个城名,《大典图》上说它在察赤西边,是宁远国渴寨城,唐朝的时候设立了休循州都督府。阿忒八失,《大典图》上说它在亦剌八里西南,也叫浑八升。八里茫,《大典图》上说它在倭赤北边,屠寄说“茫”是“沙”字写错了,八里沙就是八剌沙衮,是西辽的都城。察赤,是唐朝石国的地盘,也叫塔什干。成吉思汗十五年,他征讨西域的时候,攻下了这座城。也云赤,是个城名,《大典图》上说它在亦剌八里西边。亦剌八里,是个城名,《大典图》上说它在阿力麻力西南。普剌,是个城名。也迷里,是个城名,《大典图》上说它在普剌东北,定宗当皇子的时候,住在这个地方。阿力麻里,是个城名,《大典图》上说它在苦叉北边。元朝八年,北平王南木合在这里建了幕府。合剌火者,以前是火州的治所。至治年间,这块地归了察合台后王。至顺元年,又设立了总管府。鲁古尘,《图》上说它在合剌火者东边,他古新西边,是唐朝柳中县,也叫柳陈城。别失八里,《图》上说它在鲁古尘北边,以前是回鹘五城之一,是畏兀儿的地盘。宪宗设立了行尚书省。元朝二十年,改成了宣慰司元帅府,后来属于察合台后王。他古新,是个城名,《大典图》上说它在鲁古尘东北。仰吉八里,古塔巴,彰八里,《大典图》上说它们在别失八里西边,从这儿往西是古塔巴,再往西是仰吉八里。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这位是月祖伯大王的后代,是朮赤的五世孙。
他的势力范围包括撒耳柯思部族(太祖十六年,成吉思汗命令速不台征讨并征服了这个部族,《大典图》记载它位于阿兰阿思的南边)。还有阿兰阿思部族(也叫阿速部族,同样是在太祖十六年被速不台征服)。此外,他还控制着钦察部族和斡罗斯部族(斡罗斯部族的情况,详见外国列传)。不里阿耳部族(也是一座城,也写作布尔嘎尔,《大典图》记载它位于钦察东北,属于唐波腊国。太祖十六年,速不台征讨了这个部族,后来拔都西征后才建城)。还有撒吉剌部族(也是一座城,属于斡罗斯)。以及花剌子模部族(也写作货勒自弥,详情见外国列传)。
赛蓝城(原本是西突厥的地盘,先是被海都分到手里,后来属于拔都的后代,最后被驸马帖木儿攻占)。还有巴耳赤邗城(也叫八儿真,太祖十五年,朮赤攻打并占领了这里)。毡的城(也叫郑成,太祖西征时,朮赤分兵攻取了毡的和养吉干)。
接下来这位是不赛因大王的后代,是旭烈兀的四世孙。
他的势力范围包括八哈剌因(沈曾植先生认为应该写作哈剌八因)。以及怯失(《大典图》记载它与八哈剌因隔海相望,东西相对)。还有八吉打(也就是报达,详情见列传)。以及孙丹尼牙(这是哈儿班答大王建造的都城)。
首先,咱们来说说忽里模子,这地方啊,元朝大德年间,合赞大王派使臣来朝贡,从海上回来,就是在这儿登陆的。 然后是可咱隆,一座城,书上说在失罗子西边,以前是法而斯部的地盘。 设剌子是法而斯部的都城,也叫石罗子。 泄剌失,一座城,在设剌子东边。苦法和瓦夕的,这两座城都是报达的属城。兀乞八剌,这座城在毛夕里东南,也是报达的属城。毛夕里,原本是个小国家,元朝中统三年,旭烈兀大王给灭了。
接下来是设里汪,书上说在兀乞八剌东边,也叫失儿湾。元太祖十六年,者别攻下了这座城。不过书上好像记错了,说它在兀乞八剌东北,这位置不对,应该在巴耳打阿和打耳班的前面,而不是在毛夕里和罗耳之间。罗耳,是个国家,也被旭烈兀灭了。乞里茫沙杭,报达的属城,元宪宗七年,旭烈兀攻克了它。兰巴撒耳,这座城在乞里茫沙杭东边,也叫伦白塞耳,原来是木剌夷的堡垒,元宪宗六年归顺了旭烈兀。那哈完的,也叫你诃温多,是唐阿昧国的都城。亦思法杭,原本是货勒自弥的属城,是波斯的旧都。
撒瓦、柯伤、低廉,这几个地方,低廉也叫低楞木剌夷堡,旭烈兀平定木剌夷的时候,这儿的居民依险固守,直到哈而班答才攻下来。胡瓦耳、西模娘,这两座城,书上说在塔米设南边,撒里牙东边,就是辽朝的仙门国。阿刺模忒,原本是木剌夷的堡垒,被旭烈兀攻降了。可疾云,也叫憨颜,是货勒自弥的地盘,元太祖十五年,大将哲别攻下了它。阿模里,书上说在里海正南,是马三德兰部的会城。撒马牙是马三德兰部的属城。塔米设是达拔里斯单部的属城。赞章,这座城在可斯费音西北。阿八哈耳,一座城。撒里茫,是毛夕耳部的属城,旭烈兀征讨报达的时候,路过这里攻破了它。朱里章,是货勒自弥的属城。的希思丹,是个地名。
巴耳打阿是阿而俺部的都城。打耳班,意思是“门”,波斯人在乞儿吉思山上修建的要塞,打耳班就是进出的门户,者别和速不台讨伐钦察等部,就是从这里走的。巴某,这座城,书上没记载,也叫八米俺。元太祖追击札剌勒哀的时候,攻打这座城,皇孙阿秃干中流矢身亡,城破后夷为平地。塔八辛,这座城,书上也没记载。不思忒,是昔义斯单部的会城。法因,是木剌夷的属城。乃沙不因,元太祖十六年,皇子拖雷攻下了这座城。撒剌哈西,元太祖十六年,拖雷攻克了它。途思,是货勒自弥的属城,元太祖十二年,拖雷攻克了它。巴瓦儿的,一座城。麻里兀,也叫马鲁,是呼拉商属部的四大城之一,另外三个是弥沙不儿、巴里黑和哈烈。塔里干,这座城,是唐朝咀剌健国的地方,也叫塔思寒,元太祖十六年,他亲自带兵攻下了这座城。巴黑里,是唐朝缚喝国的地方。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首先,咱们来说说吉利吉思、撼合纳、谦州、益兰州这些地方。吉利吉思,一开始是因为四十个汉族女子嫁给了乌思族的男子,才有了这个地方。“吉利吉思”这个名字,在当地语言里,“吉利”是四十的意思,“吉思”是女子。传说啊,这地方最早是乃蛮部居住的,元朝初期,把他们的人口分成了九千户。这地方,东西长一千四百里,南北宽一半。昂可剌是吉利吉思的附属部落,他们因为当地一条河才给这地方起的名字,那地方白天长黑夜短,太阳一落山,烤羊腿都熟了,东方就天亮了。乌斯也是因为水而得名。撼合纳,翻译过来就是布囊的意思,那地方的地形就像个布囊一样。元朝中期的时候,兀连、撼合纳、吉利吉思这三个部落的人都被迁到了肇州。谦州,又叫欠欠祝,也有人说汪汗部最早住在这里。益兰州,益兰的意思是蛇。据说,一开始在这个地方发现一条大蛇从洞里出来喝河水,所以就叫它益兰州了。元朝至元七年,刘好礼担任吉利吉思、撼合纳、谦州、益兰州等地的断事官,并且以益兰州作为行政中心。
接下来咱们说说征东行中书省和它管辖的地方。元朝至元二十年设立了征东行中书省,大德三年改名叫镇东行中书省,五年后又改回征东行中书省,没过多久就撤销了。到了至大元年又重新设立,皇庆元年再次撤销。根据《方舆胜览》记载,镇东行中书省管辖安抚高丽总管府、沈州高丽总管府、耽罗国军民安抚司。后来高丽总管府并入沈州,高丽总管府又归属辽阳行省管辖。以前的一些地方志上说征东行省下辖“沈阳等路高丽军民总管府”,隶属于两个行省,这说法是错的。耽罗安抚司后来改成了总管府,大德五年,它和五个税课使都被撤销了。
我负责的是征东招讨司的事务,曾经担任过庆尚道、东界交州道、全罗道、忠清道和西海道的劝课使。
耽罗国以前是招讨司,每年要上贡一百匹毛布。后来改成了军民都达鲁花赤总管府,又过了二十一年,改成了军民安抚司。元朝至元三十一年,耽罗又回到了高丽的管辖之下。到了元朝大德四年,元朝又设立了耽罗总管府,五年后,又改成了军民万户府。 这一年,高丽王王昛请求取消耽罗总管府,让耽罗归属高丽,改设万户府,就像合浦镇边那样管理。元朝同意了他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