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都剌,字天锡,本来是答失蛮氏,后来搬到河间去了。他其实是朱家人,他爹把他当亲儿子养大的。年轻的时候,泰定四年考中了进士,先是在翰林院当差,后来升了御史,在南台工作。因为得罪了权贵,被贬到镇江录事司当达鲁花赤,后来又去淮西廉访司当经历。到了至正三年,他升了江浙行省郎中,之后又当上了江南行台侍御史。第二年,他又被贬到淮西江北道当经历。他写诗特别好,文采清丽,当时无人能及,连虞集都特别欣赏他。晚年住在杭州,只要天气好,他就拄着拐杖,戴着斗笠,背着水壶,到处去爬山玩水,那些深山老林,他都去过。兴致来了就写诗,他写了《雁门集》八卷和《西湖十景词》一卷。最后,他在方国珍手下做事,死在那里了。
接下来是人名列表,这里就不翻译了:
△萨都剌 周权 陈泰 黄许 杨士弘〔万白 辛敬 周贞 郑大同〕 史公珽 傅若金 李康 迺贤〔黄玠〕 何失 程以临 王逢 蒲道源 岑安卿〔谢宗可 郑元祐〕 胡天游 周霆震 吴定翁〔孙辙〕 郭钰 舒頔 李祁〔王礼〕 戴良〔吴海〕 王冕 钱惟善 张昱 陶宗仪 顾德辉〔郭翼〕 杨维桢 张宪〔张雨〕 丁鹤年 倪瓒〔黄公望 吴镇 王蒙〕
周权,字衡之,是处州人。他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带着自己的作品去京城,袁桷看了之后非常欣赏,说他的作品“意度简远,议论雄深,可以让他担任翰林院的官职”。虽然袁桷极力推荐,但周权最终也没能得到官职。后来陈旅为他选编诗集,取名为《周此山集》,“此山”是周权的号。欧阳元在序言里说:“现在这个时代,宋朝的诗风近于浮夸,金朝的诗风则喜欢夸夸其谈。在元朝统一初期,诗人们还有人沿袭旧习,但现在大家都开始自我约束,不再那样了。此山(周权)的诗歌风格简淡平和,语言却很奇特精妙。揭傒斯说过‘诗歌就像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鸟兽一样,但它的变化又像风云雷雹、龙腾虎踯。关键在于既要展现它的常态,又要展现它的变化’。可惜我不能和周权一起讨论这些诗歌的创作。”
陈泰,字志同,是茶陵州人。元延祐初年,他和欧阳元一起考中乡试,凭借一篇《天马赋》得到推荐,做了龙泉县的主簿。他一生都以吟诗作赋自娱自乐,号所安,留下了一卷《所安遗集》。他擅长写歌行,语言清婉,很有韵味。
黄许,字与可,也是处州人。元至正年间,朝廷派大臣巡视各地,黄许以布衣之身献上了《捄时十策》,其中提出了十条建议:严格选拔官员,革除贪污,整顿吏治,抑制兼并,精简冗官,裁汰僧道,核实田赋,兴办武举,振奋士气,团结民心。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出色,有几千字,但当时并没有被采纳。后来,中书省参政普颜帖木尔和内台治书侍御史李国凤奉命经略江南,看到了黄许的《十策》,感叹道:“世上并非没有人才,只是上面没有懂得用人才的人罢了。”早年,黄许和怀玉郑元善、同乡叶岘、林定老是好朋友,三人后来都考中了进士,只有黄许没有得到重用。林定老做了浙江东道廉访司的佥事,推荐黄许担任丽水县儒学教谕,但他没有接受。黄许著有《四书会要》《读易大意》《诗书类要》《天文地志官制类编》及《古今人诗文骈俪类选》,还有《石壁晚稿》,他的文章不追求华丽浮夸,不写那些无益的内容。学者们称他为南岫先生。
杨士弘,字伯谦,是襄阳人。他特别喜欢研究古代学问,曾经挑选了一千三百四十首唐诗,按照始音、正音、遗响三个类别整理出来,取名《唐音》。他自己也写诗,作品集叫做《鉴池春草集》。他和江西的万白、河南的辛敬、江南的周贞、郑大同,都是以写诗出名的,名气不相上下。
史公珽,字搢叟,是明州人。他精通易经的道理,写文章很有章法。他同乡的郑奕夫,自诩精通道学和文章,每次写完文章,都要请史公珽帮忙看看,得到他的认可才能发表。史公珽隐居了几十年,曾经有人推荐他去甬东书院教书,但他拒绝了。他自己号称“蓬庐处士”,写过《蓬庐稿》、《易演义》和《象数发挥》等好几卷书。
同时代的陈大伦,字彦理,是诸暨州人。他先跟从兄长陈洙学习,后来拜吴莱为师,完全放弃了做官的想法。他曾经跟别人说:“我这辈子没什么爱好,就只喜欢写文章,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写过《春秋手镜》和《尚雅集》这两本书。
傅若金,字与砺,是新喻人。他从小就没了父亲,非常刻苦学习,能写文章,师从范梈。三十岁的时候,他去京城游历,虞集看到他的诗,大加赞赏。元统三年,朝廷派他出使安南。路过真定的时候,傅若金突然醒悟过来,说:“安南自从陈日烜断绝了王室的封号后,朝廷下诏书,只称他为世子。现在却不是这样,这是无缘无故地封他为王啊!”他赶紧向中书省报告,请求更改诏书。到了安南,当地官员安排歌姬侍奉他,被他拒绝了,他说:“我们可不是陶谷那样的人,怎么能用这种方式来玷污自己呢?”出使回来后,他被任命为广州教授,后来去世了。他留下了二十卷文集。
李康,字宁之,是桐庐人。他对母亲非常孝顺,大家都叫他李孝子。他擅长诗文,而且书画、琴棋、奕棋样样精通,在当时都是顶尖水平。至正二年,郡守马九皋派人送上礼物请他出来做官,被他拒绝了。后来行省的官员来到桐庐,命令县令再次邀请李康商议事情,李康没办法只好去了,他详细地谈论了当时的得失。官员想要推荐他做官,但他以母亲年老为由推辞了。他写过《杜诗补遗》、《桐川诗派》、《梅月斋永言》、《看山清暇集》等书。
迺贤,字易之,是葛逻禄族人。他家以前住在金山西边,后来搬到内地去了。跟着他哥哥墖海在江浙做官,最后就定居在明州了。他一辈子不喜欢做官,就特别擅长写诗,不追求那种刻意的雕琢,反而显得温柔敦厚,很有诗人的气质。他每写出一首诗,士大夫们都会争相传诵。当时浙江有韩与玉擅长书法,王子充擅长古文,人们把他们称为江南三绝。至正年间,有人推荐他做了编修官。他写的《金台集》《海云清啸集》流传于世。
黄玠,字伯成,是定海人。他从小就立志操守高洁,在弁山盖了房子居住,自号“弁山小隐”。他擅长写诗,《知非稿》《唐诗选纂》《韵录》这些书都是他写的。
何失,是昌平人。很有才气,能写诗作文。至正年间,朝廷官员推荐他做官,但他因为父母年迈而没有接受。揭傒斯很欣赏他,送给他一句话:“心事巢由上,文章陶阮间。”虞集看到他的作品后,感叹道:“应该把他的作品整理出来流传下去,让后来的作者也知道世上曾经有这样一位人物。”后来,他在家中去世了。
程以临,字至可,是江西宁州人。至元年间,朝廷授予他将仕郎的官职,但他辞掉了。他天资聪颖,尤其擅长写诗。他建了一座别墅,闭门著书,年纪越大越勤奋。他还选编了汉魏唐宋各代的诗歌,取名为《删后正音》。他自己写的诗歌集叫做《瓢丸小集》。
同时期的黄庚,字星甫,是天台人。他写了一本书叫《月屋漫稿》。他在自序中写道:“我小时候学习科举考试,没时间写诗。科举考试废除后,我才得以摆脱科举的束缚,放浪形骸于江湖之间。我平生所有的豪迈之气,都倾注在我的诗歌里,就像小鸡破壳而出,像青蛙跳出泥潭,自由自在地在江湖上游荡。”他的诗歌风格清远,当时的人们都很推崇他。
王逢,字原吉,是江阴人。他很有才气,以擅长写诗而闻名于世。至正年间,他创作了《河清颂》,朝中大臣万之因此称病辞职。晚年,为了躲避战乱,他去了上海乌泾,在那里盖了一间草屋居住,自号“最闲园丁”,又称“席帽山人”。元朝灭亡后,明太祖多次征召他,都被他以生病为由推辞了。王逢和戴良都非常怀念故国。他写了一部七卷本的《梧溪诗集》。
蒲道源,字得之,是眉州青神人。从小记忆力就特别好,专心研究程朱理学。曾经做过郡学教官,后来辞官回家了。晚年因为学问高深被征召入翰林院,又改任国子监博士,一年多后他自己辞职了。后来又让他去陕西做儒学提举,他也没接受。他就悠闲地过着隐居生活。生病了也不看医生,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就这样去世了。他的儿子蒲机是秘书少监,收集整理了他父亲的遗作,叫做《间居丛稿》,一共二十六卷,黄溍还为它写了序,说他“把理学思想融入到官场文章里”。
岑安卿,字静能,是余姚人。他住的地方靠近栲栳峰,所以自号“栲栳山人”。他和李季和、危素关系很好,曾经写过《三哀诗》,悼念那些隐居在乡间的南宋遗民,诗作寄托深远,广为流传。他著有《栲栳山人集》。
同时代的还有谢宗可,是江宁人。他有一百首咏物诗流传于世,都写得婉约秀丽,很有意境。汪泽民在他的诗集上题跋说:“诗风华丽而不流于俗气,平淡而不落入俗套。”
郑元祐,字明德,是遂昌人。小时候乳母不小心弄伤了他的右臂,长大后,他练就了一手漂亮的左手楷书,写得非常规范。他自己号称“尚左生”。他移居平江,诗名远播。他著有《遂昌山樵杂录》,他的诗集叫做《侨吴集》。
胡天游,名乘龙,常用字行,号“松竹主人”,是岳州平江人。他很有才华,七岁就能作诗,写作能力很强,当时名气很大。但是他性格高傲,孤高自许,有点像沈约投江自尽那样。他的诗集叫做《傲轩吟稿》。晚年他写了一篇《述志赋》,更是广为流传。
周霆震,字亨远,是安成人。他父亲很有学问,专心研究古代典籍,南宋灭亡后,就隐居在石门。周霆震继承了家学,专攻古代的文章辞赋。他写文章从来不打草稿,但构思精巧细致。至正年间遇到战乱,他那些感时伤世的诗文,都可以补充到史书里那些没有记载的内容。晚年他自号“石西子”,著有《石初集》十卷,并说“石门是我的祖籍,我时刻不忘本”。
吴定翁,字仲谷,是江西临川人,诗写得特别好。大诗人揭傒斯都夸他“幽茂疏澹,可比卢挚”,可见他的才华。虽然很多人想推荐他做官,但他一辈子都没出来做官。他自己说过:“读书人不要想着在世上求功名,只要能问心无愧就行了。” 他跟同乡孙辙的名气不相上下,都是有名的隐士。吴澄在给吴定翁的诗集作序时写道:“所谓仁义之言蔼如也。” 吴定翁和孙辙都选择不当官。元统二年,孙辙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郭钰,字彦章,是江西吉水人。年轻时很有志气,写的诗清新秀丽,很有章法,特别是那些在乱世穷困中写的诗,更是凄婉动人,让人心酸。他活到六十多岁,最终病死在家中。他在《春夜诗》的序言里写道:“余值时危,一贫到骨。今春雨雪连旬,牛衣以当长夜,遂成店疟。” 可见他当时生活有多么贫困。他写的《静思集》,诗文很多。
舒頔,字道原,是安徽绩溪人。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和同乡程文一起学习经史。后来在元朝时期,他被朝廷任命为贵池县的教谕,任期满了之后,又调到台州做学正。遇到世乱的时候,他奉养母亲,隐居到山里。有一次躲避土匪,躲在山洞里,结果被抓住了。舒頔义正辞严地呵斥那些土匪,土匪竟然被他感动了,把他放了。他的诗歌风格苍劲古朴,没有一丝一毫的纤巧做作。他的书法也很朴拙,行家都认为他继承了汉隶的风格。人们称他为“贞素先生”,他留下了七卷本的《华阳贞素斋集》。
李祁,字一初,是湖南茶陵人。元统年间,他考中了进士第一名,在翰林院当差。因为母亲年老,他回江南侍奉母亲,后来又改任婺源州同知。母亲去世后,他就回老家永新,隐居在山中。七十多岁的时候,遇到战乱,受了伤去世了。新安总制余茂刻印了他的遗作,编成了十卷本的《云阳先生集》。
跟他同时考中进士的还有王礼,字子让,是江西吉安人。元朝灭亡后,他没做官,每天拄着铁拐杖,在山谷间采风写诗,作品很多,但他不求名利,所以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
戴良,字叔能,是浙江浦江人。年轻时,他曾经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后来却放弃了,专心致志地向柳贯、黄溍学习经史,向余阙学习诗歌,都得到了老师的真传。元至正年间,他被推荐担任江北儒学提举,但浙江东部地区已经被敌人占领了,于是他就避难到了苏州。过了一段时间,他带着家人乘船出海,渡过黑水洋,在山东登州、莱州一带停留,在昌乐住了几年,四处拜访齐鲁地区的英雄豪杰,希望能有所作为,但最终没有找到机会。后来,他回到南方,改名换姓,隐居在九灵山下。《九灵山人集》三十卷便是他留下的著作。
吴海,字鲁客,是福建闽县人。元至正年间后期,他彻底放弃了仕途,只以文学自娱自乐,和同乡王翰交情很好。王翰的事迹记载在《忠义传》里。王翰死的时候,吴海极力劝慰他,并且抚养他的儿子王偁长大成人,使他成家立业。当时的人都称赞他。他的文章严谨工整,典雅秀丽。《闻过斋集》八卷便是他留下的著作。
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是浙江诸暨一个农民的儿子。八岁那年,父亲让他在山上放牛,他却偷偷溜进学堂听学生们读书,听完后还能默记下来。晚上回家,牛丢了,父亲狠狠地打了他一顿,但他仍然像以前一样坚持学习。安阳人韩性听说这件事后,很欣赏他,把他收为弟子。他通晓《春秋》及其各种注释,考了一次科举没考上,就把自己写的文章都烧了。他经常戴着高高的帽子,穿着绿蓑衣,穿着长齿木屐,有时骑着黄牛,朗诵《汉书》,人们都觉得他有点疯疯癫癫的。他北游燕地,有人想推荐他做官,王冕说:“十年之内,这里就会变成狐狸兔子窝了,要官位有什么用呢!”说完就离开了,回到家乡,隐居在九里山,盖了三间茅屋,自己题名为“梅花屋主”。他模仿《周礼》写了一本书,坐卧随意,写诗作赋,动辄千百字,信手拈来。他擅长画梅花,并在画上题诗,人们都争着收藏。明太祖听说他的名声后,召他做参军,但他还没赴任就去世了。
钱惟善,字思复,是杭州人,特别擅长研究毛诗。乡试的考题是《罗刹江赋》,大家都不知道罗刹江就是钱塘江,只有钱惟善引用枚乘《七发》里的说法,解释说罗刹江发源于太末,这得到了主考官的认可,所以他考中了。他号称曲江居士,也自称心白道人,写了一本《江月松风集》,一共十二卷。后来官做到副提举。张士诚占据吴地的时候,他就退隐到吴江的筒川。没过多久,他就去世了。
张昱,字光弼,是庐陵人。年轻时就游历江湖,得到虞集、张翥的赏识,官做到行省左右司员外郎。他每天都以诗酒为乐,超脱于世俗之外,后来辞官回家了。张氏家族讲究礼仪,为人正直,他预料到张士诚政权一定会失败,就在芭蕉叶上写诗表达自己的志向。他住在西湖,经常划船到湖中心,喝酒、敲着船舷,自己唱他写的诗。他笑着说:“我死后就埋骨在这里,墓碑上题写‘诗人张员外墓’就足够了。”他写了一本《左司集》。他活到八十三岁才去世。
陶宗仪,字九成,是黄岩人。他父亲陶煜是福建行院都事。陶宗仪从小就喜欢研究古代的事物,为人洒脱不凡。年轻时参加进士考试,考不上就放弃了。他擅长写文章,尤其用心钻研书法。至正年间,浙江的最高长官泰不华和南台御史丑闾都邀请他去做举人考官,但他都没答应。他在自家菜园里耕种,闲暇时间就用笔墨记录一些事情。他经常在树荫下放下农活,抱着膝盖叹息,每当记下一件事,就摘一片叶子写下来,放在一个破旧的瓦罐里。写完就埋在树根下,别人都不知道。这样坚持了十年,瓦罐就堆积了几十个。有一天,他把所有瓦罐里的叶子都挖出来,整理成书,一共三十卷,书名叫《南村辍耕录》。他还写了《说郛》一百卷、《书史会要》九卷、《四书备遗》二卷。那些没有完成的稿子,他就不算在内了。
顾德辉,字仲瑛,是昆山人。他这个人特别聪明,才华横溢,思路敏捷,写诗就像下笔如有神一样。他和当时有名的诗人张翥、李孝光、杨维桢他们经常互相唱和诗词。四十多岁的时候,他在乡下建了个草屋住,取名叫玉山草堂。他把和朋友们一起唱和的诗歌收集起来,一共十三首,算是草堂雅集吧,于是给自己起了个雅号叫金粟道人。元朝至正年间,有人想请他去做儒学教谕,但他没答应。到至正十七年,张士诚多次想请他出来做事,都被他以生病为由推辞了,后来他就去世了。和他同县的郭翼,字义仲,博览群书,尤其精通《易经》,还会写诗歌。杨维桢夸他“有乐府才”。
杨维桢,字廉夫,是诸暨人。元朝泰定年间考中了进士,后来做了天台县令,后来被罢免了。张士诚占据了浙江西部,多次派人去请他出来做事,但他始终不肯屈服。他还写了五篇文章,反复论述顺从和反抗、成功和失败的道理,很多有识之士都认为他说的对。他一生为人高傲洒脱,喜欢戴着华阳巾,穿着羽衣,到处游山玩水,还带着乐器。年轻的时候,他住在吴山铁崖,建了个万卷楼。他用辘轳吊着饭菜,在楼上读书,一读就是五年。所以他就用“铁崖”做自己的号。他还得到了一支铁笛,在湘江上吹奏,因此又被称为“铁笛子”。他的文章辞藻华丽,不学习秦汉时期的文章,他就不写文章,长期学习才逐渐融会贯通。晚年,他在松江建了个蓬莱阁,每天都有东南各地的才俊来拜访他,求他写文章,从没间断过。临终前,他写了篇《归全堂记》,很快就写完了,然后放下笔就去世了。他写了很多书,比如《四书一贯录》《五经钥键》《春秋透天关》《礼经约》《历代史钺》二百卷,《东维子集》三十卷,《琼台曲》《洞庭雪闲杂吟》二十卷。
张宪,字思廉,是山阴人,号玉笥生。他很有才华,但是性格放荡不羁,曾经跑到京城去议论天下大事,当时的人都觉得他太狂妄了。后来他回到富春山,穿着粗布衣服,放荡不羁地生活。张士诚占据了苏州后,请他做官,他答应了。苏州失守后,他改名换姓逃到了杭州,每天都手不释卷地读书,别人根本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他死后,人们才发现他留下的都是他平生所作的诗歌。杨维桢说:“我号称铁门能写诗的人,南北加起来有一百多人,但能像张宪这样写诗的,不到十个人。”他留下了《玉笥集》,里面都是怀古伤今的作品。
杭州有个叫张雨的人,也是个隐居山林的道士。他曾经跟虞集学习,写诗很有才华,文风清丽脱俗。他还写了一本书,叫《句曲外史集》。
丁鹤年,他祖上是西域人。他父亲马禄丁因为工作原因搬到了武昌,所以丁鹤年就以“丁”为姓了。他十七岁的时候,就已经通读了《诗经》、《尚书》和《礼记》。元朝至正年间,他哥哥吉雅谟丁做了定海县令,他就步行去投奔哥哥。后来省里和朝廷都推荐他做官,一共九次,但他都没接受。后来方国珍占据了浙江东部,丁鹤年就躲到海岛上,靠卖药为生。他心里一直挂念着国家大事,就把这些忧国忧民的心情都写进了诗歌里。他写了一本书,叫《海巢集》。
倪瓒,字元镇,无锡人。他擅长写诗,更擅长书画,他住的地方叫“清閟阁”。家里藏书几千卷,每一本都是他自己亲自校对的。他自称“云林居士”。他特别爱干净,洗手洗脸从不间断。他家原本是世代书香门第。元朝至正初年,他突然把家里的财产都分给了亲戚朋友,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没过多久,战乱就爆发了,那些有钱人家都遭了殃。只有倪瓒,他乘着小船,戴着斗笠,在江湖上漂泊,这才幸免于难。张士诚想招他做官,他都不肯出来。他弟弟倪士信很生气,有一天在湖上设宴款待宾客,听到芦苇丛中有奇异的香味,怀疑是倪瓒。他们在渔船里找到了他,把他打得差点死了,但他始终一句话也没说。明朝洪武初年,他去世了。
跟倪瓒齐名的画家,还有常熟人黄公望,字子久;嘉兴人吴镇,字仲圭;还有王蒙,字叔明。黄公望曾经做过书吏,因为犯了错被免职,后来也做了道士。吴镇隐居不出,不当官。只有王蒙在明朝做过官,最后因为触犯法律而被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