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祖先,那是相当隆重的事儿。每年皇帝亲自派人去祭祀的有三个地方:社稷、先农和宣圣。而朝廷官员平时要定期祭祀的有五个地方:社稷、宣圣、岳渎、风雨雷师和三皇,你看,这社稷啊,总是排在第一个。
元朝七年十二月,皇帝下令,每年都要祭祀太社和太稷。到了二十年的时候,又下令,在春秋两季的仲月上戊日祭祀社稷。一直到延祐六年,才改成在中戊日祭祀。到了元朝二十九年,终于建起了社稷坛。三十年七月,御史中丞崔彧提了个建议,在和义门外偏南一点的地方,找到一块四十亩的地,圈起来建社稷坛。这地方靠近南边,建了两个祭坛,每个坛子高五尺,边长五丈。东边是社坛,西边是稷坛,两个坛子之间大概隔着五丈远。
社坛的土用青、赤、白、黑四种颜色,按照方位堆起来,中间填上普通的土,上面再盖一层黄土。这土必须夯实了,然后按照方位用五种颜色的泥巴装饰。每个坛子的四面正中,都设有一条台阶路,宽一丈,也都是用相应的颜色。稷坛的建造跟社坛一模一样。不过,社坛南边种了一棵松树,这松树下面的土不用五色土,而是全部用黄土。两个坛子都是朝北的,在社坛北边还建了一堵砖墙,外面抹上黄泥。在稷坛的北边稍偏西的地方,挖了两个坑,深度足够埋东西。
话说这祭祀用的社稷坛啊,围墙是用砖头砌的,足足五丈高,三十丈宽,四个角都连在一起,看着特别气派。里面围墙上有四个棂星门,外面围墙上有两个,每个门都有三个门洞,一共二十四根戟,威风凛凛的。
外围墙里面,北墙底下建了七间房子,可以远眺社稷二坛,方便躲避风雨,这叫望祀堂。望祀堂东边是五间房子,带三个厢房,叫齐班厅。齐班厅南边,西边对着的是八间房子,是献官的住处。再往南,西边对着的三间房子,是院官住的。再往南,十间房子一字排开,从北到南分别是祠祭局、仪鸾库、法物库、都监库和雅乐库。再往南,北边对着的三间房子是百官的厨房。外围墙南门西边围墙的西南角,北边对着的三间房子是太乐署;西边,东边对着的三间房子是乐工房;再往北,北边对着的一间房子是馔幕殿;再往北,南边对着的三间房子是馔幕;再往北偏东一点,有个南向的门。院子里南边,南边对着的三间房子是神厨;东边对着的三间房子是酒库;再往北一点,东边对着的三间房子是牺牲房;院子里还有个井,旁边有个亭子。望祀堂后面,从西到东,南边对着的九间房子是执事斋郎的住处;从北边拐到南边,西边对着的九间房子是监察执事的住处。这些都是社稷坛周围的建筑。
社神用的石头,长五尺,宽二尺,上面刻成像钟一样的形状。在社坛南边稍近的地方,朝北,一半埋在土里。稷神不用石头。后土氏配祀社神,后稷氏配祀稷神。神位的牌子有两块,用栗木做的,底色是黑色,字是写上去的。社树用松树,在社稷二坛南边各栽一棵。这就是祭祀用的树木的规矩。
祝文用的木板有四块,用楸木做的,每块长二尺四寸,宽一尺二寸,厚一寸。上面写着:“维年月日,嗣天子敬遣某官某,敢昭告于太社之神。”配祀后土神的祝文上写着“后土之神”;配祀稷神的祝文上写着“太稷之神”,配祀后稷神的祝文上写着“后稷之神”。祭祀用的玉币,社神和稷神都用黑色的圭,每种各一串,埋在地下的玉器用黑色的石头代替,另外还有元币一块。配祀的神也各有一块元币,每块长一丈八尺。这就是祝文和玉币的样式。
话说这祭祀,牛是一头,颜色黑黝黝的,角是握着的,还有一副牛副产品。羊呢,有四只,野猪也有四只。盛放祭品的笾,每个都装了十份,不过没有米糕、粉糍这些精细点心。豆,也都是十份,同样没有肉食、米糁这些。簠和簋,每个都装了四份,盛和羹的韝,装了五份,不过呢,这些都用上好的酒代替了。香料嘛,用的是沉香和龙涎香。神位上只有一张席子,用黑色的绫子做边,黑色的绫子褥子,尺寸是七尺四寸。
然后是酒器,太尊、著尊、牺尊、山罍,每种都有两个,底下有坫(祭器底座),上面盖着勺幂(器盖)。象尊、壶尊、山罍,每种也是两个,也有坫和幂,摆在那里,但是不倒酒。笾和豆,一共是十一个,其中一个摆在馔幕(祭祀用的帐幕)里。铏、簠、簋,每种都有三个,其中一个也摆在馔幕里。俎有八个,其中三个摆在馔幕里。此外还有一个盘子,一个盛毛血的豆,一个爵(酒器),底下都有坫。还有沙池一个,玉币篚一个,木栖一个,勺一个,香鼎一个,香盒一个,香案一个,祝案一个,这些都盖着布。还有一个红色的髤器,用来盛马湩(祭祀用的马奶酒)。盥洗的地方有两个,还有两个罍,两个洗(盆),四条白罗巾,用篚装着。朱漆盘子有五个。以上这些,社稷祭祀用的器物都一样。配位上也有象尊,但是没有太尊。那些摆着不倒酒的,就没有象尊,其他的都跟正位上的器物一样。这些就是祭祀用的牲畜和器物的数量和种类了。
接下来是馔幕、省馔殿、香殿这些地方的布置:黄色的罗幕有三幅,黄色的罗额(门楣上的装饰)有四块,黄色的绢帷有一百九十五幅,献祭用的摄版位有三十五个,紫绫的拜褥一百张,蒲席和苇席各二百张,木制的镫笼(灯笼架)四十个,绛红色的罗布灯罩一百一十个,红色的挑灯(一种灯)十个,剪烛刀两个,铁籸盆(一种盛灰的盆)三十个,带架子的,黄色的蜡烛二百支,其他的蜡烛二百支,麻籸(一种灯芯)三百根,松明(松脂做的火把)和清油各一百斤。这些都是馔幕、祭祀场地和照明用的东西。
首先,咱得安排祭祀的人员。祭祀大典,得有正献官一人,亚献官一人,还有个终献官一人。司徒要是缺人,就临时找个人顶上,也就是摄司徒一人。帮忙摆祭品的,得有两个人,叫助奠官。此外,还得有太常卿一人,光禄卿一人,廪牺令一人,太官令一人,还有四个负责祭品包装的巾篚官。负责念祝词的祝史要四个,监督祭祀的御史要两个,负责礼仪的博士也要两个,司天监要两个人,负责酒的良酝令一人,负责分酒的奉爵官一人,负责酒器(尊罍)的两个人,负责洗涤的盥洗官两个人,负责洗酒器的爵洗官两个人。太社令一人,太社丞一人,太乐令一人,太乐丞一人,协律郎两个人,奉礼郎两个人,念祝词的读祝官一人,念祝词的举祝官两个人,负责祭品的奉币官四个,负责剪烛的剪烛官两个人,负责祭祀的太祝七个人,负责斋戒的斋郎四十八个人,还有个赞者,负责礼仪的礼直官三个,以及人数不定的与祭官。这些都是参与祭祀活动的人员。
三十一年八月,我们第一次祭祀社稷,用的都是堂上乐,以后每年都这么办。
每次祭祀的日子,都选在春秋两季的仲月上戊日。延祐六年,因为特殊情况,选用了中戊日。祭祀的具体流程,总共有六个步骤:
第一天是迎香仪式。前一天,有关部门通知城里各处,要打扫街道,准备香案。仪式当天一大早,有关部门准备好香、酒和马乳酒,三献官以下的官员和所有参与仪式的官员都穿着官服,五品以下的官员和斋郎们都借穿紫色官服,前往崇天门。三献官和太常礼仪院的官员进去,奉上皇上用的香、酒和马乳酒。监祭御史、监礼博士、奉礼郎、太祝分列左右两边引导队伍。五个控鹤官,一人打伞,四人拿着仪仗,从大明门正门出来,教坊奏起大乐。到了崇天门外,负责奉香、酒、马乳酒的人把东西放在车上,按照仪式引导队伍前进。
到了红门外,百官骑马,分列仪仗两旁,清道官走在仪仗队伍前面开路,兵马司的巡兵夹道而行,金鼓乐队紧随其后,京尹的仪仗队左右列队,教坊大乐队紧跟着。控鹤官和弩手穿着制服,拿着仪仗,左右列队。拱卫使走在队伍中间,仪凤司的细乐队随后跟上。太常卿和博士、御史在车前引导,献官、司徒、助奠官跟在车后。如果皇上到上都去举行仪式,三献官以下和所有参与仪式的官员就要到健德门外,都穿着官服,在香车前朝北站立,按照不同的位置重新排队。等到奉香、酒的官员到了,太常官接过香酒,放在车上。礼仪官员喊:“班齐!”“鞠躬!”“再拜兴!”“平立!”队伍最前面的人稍稍往前走一步,拿着笏板跪下,所有官员都跪下,三次上香,放下笏板起身,退回原位,朝北站立,鞠躬,再拜兴,平立。
所有官员上马,分列队伍两旁引导,按照仪式前进。到了社稷坛北神门外,大家都下马,分列左右,从北门进去,按照顺序站好。太常卿、博士、御史在前面引导,献官、司徒、助奠等官员跟在后面。到了望祀堂下,三献官奉上香、酒、马乳酒,走上台阶,放在堂中黄罗幕下。礼仪官员引导三献官依次出去,到斋室换下衣服。
话说祭祀之前,得先斋戒。这斋戒呢,得提前三天,天一亮就开始。负责祭祀的官员,从三献官以下,都得在中书省那边站好位置。太尉面向南方,监祭御史两位官员在他西边,面向东方;监礼博士两位官员在他东边,面向西方。他们都朝北站成一排。司徒、亚献、终献这三位官员在他们南边,面向北方,稍微往后站一点儿。然后是助奠的官员,再往后站。接着是太常卿、光禄卿、太官令、司尊彝、良酝令、太社令、廪牺令、光禄丞、太乐令、太社丞这些官员。最后是读祝官、奉爵官、太祝、祝史、奉礼郎、协律郎、司天生,以及其他负责祭祀的官员。每组官员位置都不同,但都朝北站,并且往西边站。
负责引导的官员会把每位官员带到各自的位置上,站稳了。礼仪官员会引导太尉和初献官就位,然后念誓词:“某年某月某日上戊日,祭于太社太稷,各扬其职。其或不敬,国有常刑。” 斋戒分两天,第一天和第二天在正寝休息;第三天,也就是正式祭祀的那天,就在祭祀场所斋戒。斋戒的这两天,除了祭祀的相关事宜,其他一切照常进行,但不能去吊丧问疾,不能听音乐,不能批阅涉及刑罚的公文,不能判决罪犯,也不能参与任何不洁净的事情。到了正式祭祀那一天,就只能进行祭祀活动,其他的事情全部禁止。如果参与祭祀的官员因为某些原因缺席了,可以由其他人代替。七品以下的官员可以先退场,其余官员则要行对拜礼。守卫祭祀场所的士兵和乐队人员,也都得清斋一天。负责祭祀仪式的官员,提前要在祭祀场所练习仪程。
好家伙,这祭祀仪式准备工作还真不少!先说布置场地,三天前,负责祭祀的人就开始准备了。他们把祭祀用的东西都摆放在斋房里,祭祀用的帐篷则搭在西神门外,位置稍偏南,朝西,北边靠上。现在祭祀用的帐篷都放在西壝门外,靠北边,朝南。摆放位置都按规矩来的。
祭祀前两天,负责安保的人就开始在各个门岗执勤了,每个门两个人,每个角落一个人,都穿着规定的服装。乐队指挥带着乐队成员在两个祭坛上摆放乐器,位置稍偏北,朝南。磬和虡在东边,钟和虡在西边,柷放在钟虡南边稍偏东,敔放在磬虡南边稍偏西。搏和拊各一个,一个在柷南边,一个在敔南边,东西相对。唱歌的人在后面,其他乐工在县衙后面。吹奏匏竹乐器的乐工在祭坛下面,成两排面对面坐着,乐队指挥在最前面。太社令带着人把祭坛内外打扫干净,在壬地挖了两个坑,坑的大小能装下祭祀用品,南边通向台阶。
祭祀前一天,天文台官员和太社令带着人开始布置祭坛。他们在祭坛上摆放了太社、太稷神位的牌位,位置靠南,朝北。后土神位的牌位放在太社神位左边,后稷神位的牌位放在太稷神位左边,都朝东。这些牌位都用莞席铺着,垫子颜色和祭祀用的布料颜色一样,每个牌位前面都放着神位牌。负责祭祀仪式的官员的位置也安排好了,在西神门里面道路的南边,主祭、亚献、终献的位置依次往后排。司徒的位置在道路北边,太常卿、光禄卿的位置在司徒后面。司天监、光禄丞的位置又往后排。太社令、太官令、良酝令、廪牺令、太社丞、念祝文的人、敬酒的人、太祝依次排在司天监他们后面。每组人按照各自的职位分列成两排,都朝东,南边靠上。
还安排了两个监祭御史和两个监礼博士,位置在太社坛台阶的东北角,都朝东,南边靠上。在稷坛西北角安排了负责祭祀仪式的官员,在东北角安排了赞礼官,都朝东。两个协律郎的位置在每个祭坛乐器东北角,都朝南。太乐令的位置在两个祭坛乐器中间,朝南。负责酒器的人在斟酒的地方,也朝南。在坑南边摆放了祭祀用的玉器,朝北。在西神门外摆放了祭祀用的牲畜牌子,朝东。太祝们在牲畜牌子西边,祝史在太祝后面,都朝东。太常卿、光禄卿、太官令的位置在南边,朝北,东边靠上。监祭、监礼在太常卿东边稍后一点,都朝北,东边靠上。廪牺令的位置在牲畜牌子东北边,朝南。在牲畜牌子东边摆放了祭祀用的食物,在祭祀用的食物北边摆放了备用的食物,现在备用的食物都放在专门的殿里,东西相对,南边靠上。太常卿、光禄卿、太官令在西边,朝东;监祭、监礼在东边,朝西,都南边靠上。礼部在神位旁边摆放了案板,负责酒器的人和负责祭祀仪式的官员一起把玉器、币帛等祭品摆放在斟酒的地方。
接下来摆放笾豆等祭器,每个位置都摆放十个笾、十个豆、两个簠、两个簋、三个韝、五个俎、一个盘。在帐篷里还各摆放一个笾、一个豆、一个簠、一个簋、三个俎。毛和血另放一个豆。然后摆放酒器,社稷正位各摆放两个太尊、两个著尊、两个牺尊、两个山罍,位置在祭坛酉位台阶的西北角,朝南,东边靠上。配位各摆放两个著尊、两个牺尊、两个象尊、两个山罍,位置在正位酒器西边,都朝南,东边靠上。正位还摆放两个象尊、两个壶尊、两个山罍,位置在祭坛下台阶东边,朝南,东边靠上。配位摆放两个壶尊、两个山罍,位置在卯位台阶南边,朝西,南边靠上。每个祭坛台阶西北角各摆放两个洗涤用的器皿,朝南。篚放在洗涤器皿东北边,负责酒器和篚的人在后面。祭祀当天丑时前五刻,天文台官员和太社令穿着规定的服装,带着人开始摆放正位和配位的神位牌。
然后摆放玉器和币帛,正位祭祀用的玉器是一块玉,两块圭,上面有装饰,放在盒子里。正位和配位的币帛都是元帛,每块长一丈八尺,放在篚里。太祝把埋在地下的玉器放在币帛上面,放在篚里。埋在地下的玉器是用玉石做的,和祭祀用的玉器一起放在神位前面。光禄卿带着人开始往笾豆簠簋里放东西。每个位置的笾分三排摆放,右边在上。第一排,乾橑在前面,干枣、形盐、鱼鱐在后面。第二排,鹿脯在前面,榛实、干桃在后面。第三排,菱在前面,芡、栗在后面。豆也分三排摆放,左边在上。第一排,芹菹在前面,笋菹、葵菹、菁菹在后面。第二排,韭菹在前面,鱼醢、兔醢在后面。第三排,豚拍在前面,鹿臡、醓醢在后面。簠里放稻粱,簋里放黍稷,铏里放羹。良酝令带着人开始往酒器里倒酒。正位的太尊最尊贵,里面放泛齐;著尊放醴齐,牺尊放盎齐,象尊放醍齐;壶尊放沈齐,山罍放三种酒。配位的著尊最尊贵,里面放泛齐,牺尊放醴齐,象尊放盎齐,壶尊放醍齐,山罍放三种酒。凡是齐酒上面尊贵的酒器里都放清水,酒器里放元酒,酒和齐都用上好的酒代替。太常卿在神位前面摆放蜡烛。
好家伙,这祭祀流程可真复杂!第四步是检查祭品和祭器。祭祀前一天下午两点,所有卫兵都得拦着不让闲人靠近。两点半的时候,太社令带着人把祭祀台上下打扫干净。负责祭器的人,也就是司尊彝和奉礼郎,带着祭祀用的器皿摆放到位。司天监和太社令上去了,按照规矩摆好神位牌位和祭祀用的玉币。等祭祀台打扫干净,东西撤下去,祭祀当天再重新摆上。
下午两点半,廪牺令(负责祭品的官员)和各位太祝、祝史(负责祭祀仪式的官员)带着祭品到指定位置站好。礼仪官员和助手们把太常卿(主持祭祀的官员)、监祭、监礼(协助主持祭祀的官员)和太官令(负责祭祀食物的官员)带到西神门外检查祭品的区域,站定。礼仪官员领着太常卿,助手领着监祭和监礼,从西神门进去,走到太社坛,从西边的台阶上去,检查祭品是否清洗干净,负责祭祀的人就高举着祭品上的盖子喊一声“干净了!”。然后再去太稷坛,流程跟太社坛一样,结束后再回到原位。
礼仪官员稍微往前走一步说:“打扫完毕,请检查祭品”,然后领着太常卿上前检查祭品,检查完后回到原位。接下来,礼仪官员领着廪牺令出来,绕着祭品走一圈,然后面向东方弯腰行礼,表示祭品数量充足,再回到原位。然后所有太祝也绕着祭品走一圈,其中一人出来面向东方弯腰行礼,表示祭品肥美,再回到原位。礼仪官员稍微往前走一步说:“检查祭品完毕,请到检查祭品餐食的地方”,然后领着太常卿等人到指定位置站好。检查完祭品餐食后,就回到斋所。廪牺令和太祝、祝史依次把祭品牵到厨房交给太官令。然后礼仪官员领着光禄卿(负责饮食的官员)等人去厨房检查锅和鼎,确认清洗干净后,就回到斋所。
下午三点半,太官令带着厨师用鸾刀开始切割祭品,祝史用豆子盛着祭品的毛和血放到餐食的帐篷里。祝史又把祭祀用的血装到盘子里,然后开始烹煮祭品。
第五步是摆放玉币祭祀。祭祀活动在丑时之前五刻钟开始,从三献官以下的所有参与祭祀的官员,都穿着规定的祭祀服装。负责祭祀仪式的官员摆好神位牌位,摆上玉币,以及各种盛放祭品的器皿。然后等待监祭官和监礼官检查祭坛的上下情况,以及撤去遮盖祭品的帷幕。
等到未时二刻,太乐令率领乐工进入,奉礼郎和赞者也入位就坐,礼直官和赞者也入位就坐。礼直官和赞者分别引导监祭官、监礼官、以及其他的太祝、祝史、斋郎和其他参与祭祀的官员,从西神门南侧的小门进入,在太社坛北墙下站好,面向南方,以东侧为尊。奉礼官说:“再拜”,赞者传达命令,监祭官、监礼官以下的所有人都行再拜礼。接着,赞者引导大家分别到祭坛上下就位,祝史拿着盛血的盘子,太祝拿着玉币,从西侧的台阶登上祭坛,分别站在祭器旁边。然后引导监祭官和监礼官检查祭坛的上下情况,纠正不符合礼仪规范的地方,然后回到原位。
天亮后,礼直官和赞者分别引导三献官以下参与祭祀的官员入位就坐,都从西神门南侧的小门进入。礼直官走到初献官左边,说:“负责祭祀仪式的官员已经准备就绪,请开始祭祀仪式”,然后回到原位。协律郎跪下,俯身举起指挥棒,乐工击鼓、敲柷,乐队奏响八成音量的乐曲,放下指挥棒,敲击敔,乐曲停止。礼直官引导太常卿将祭祀用的血埋到祭祀坑里,然后回到原位,祝史拿着盘子回到膳食处,等待奉上毛血和豆子。奉礼官说:“各位官员再拜”,在场的官员都行再拜礼。然后赞者引导各位参与祭祀的官员各就各位,礼直官和赞者分别引导参与祭祀的官员到祭坛上下就位。各位太祝从盛放玉币的器皿中取出玉币,站在祭器旁边。礼直官引导初献官到太社坛的盥洗处,乐队奏乐。走到盥洗处面向南方站立,乐曲停止。整理好笏板,洗手,擦手,拿着笏板走向祭坛,乐队奏乐,从北侧的台阶登上祭坛,乐曲停止。走到太社神座前,面向南方站立,乐队奏乐,整理好笏板跪下。太祝将玉加在玉币上,面向东方跪下交给初献官,初献官接受玉币后摆放好,拿着笏板俯身行礼后起身,稍稍后退,行再拜礼,乐曲停止。礼直官引导初献官从北侧的台阶下来,到太稷坛的盥洗处,乐队奏乐,到达盥洗处乐曲停止。盥洗完毕,登上祭坛摆放玉币,仪式与太社后土的仪式相同。摆放完毕,从北侧的台阶下来,乐队奏乐,回到原位,乐曲停止。初献官摆放玉币即将结束时,祝史分别拿着盛放毛血和豆子的器皿站在西神门外,等待摆放玉币完毕,乐曲停止。祝史拿着正位用的毛血从正门进入,配位用的毛血从侧门进入。到达祭坛下,正位的人从北侧的台阶登上祭坛,配位的人从西侧的台阶登上祭坛,太祝在祭坛上迎接,分别将毛血献到神位前,太祝和祝史一起退到祭器旁边站立。
首先,祭祀正式开始。先把祭品摆好,官员们先把八个鼎放在神厨里,每个鼎都放在灶台的右边。然后,太官令(主管祭祀饮食的官员)带着送菜的人去厨房,用勺子把羊肉和猪肉放到鼎里,每个鼎装满一种肉,然后盖上盖子。负责祭祀祝辞的官员拿着鼎盖的把手,其他官员拿着勺子跟着,把这些都摆放在祭祀的幕布里。等到光禄卿(主管宫廷饮食的官员)出来,带领手下把盛放祭品的各种器皿都摆放好后,才打开鼎盖,把勺子放在鼎上。太官令用勺子把羊肉和猪肉分别盛到祭器上,等到初献(第一次献祭)的人回到位置上,音乐就停了。
接下来,礼仪官员带领司徒(古代官职)去祭祀的地方,带领送菜的人把祭品送到各自的位置上。正位(主祭位)的祭品从中间的门进去,陪祭位的祭品从侧门进去。祭品刚进门,音乐就响起来;祭品送到台阶前,音乐就停下来。负责祭祀祝辞的官员一起上前,撤掉祭祀用的毛发、血、豆子等,从西边的台阶下去。正位的祭品从北边的台阶上去,陪祭位的祭品从西边的台阶上去,太祝(祭祀的官员)在祭坛上迎接,跪着把祭品放在神位前,然后起身。礼仪官员带领司徒、太官令以及送菜的人,从西边的台阶回到各自的位置。太祝回到自己的位置,负责辅助的人说:“太祝把茅草和谷物放在沙池里。”
然后,礼仪官员带领初献官去太社坛(祭祀土地神的祭坛)的盥洗处,音乐响起,到达盥洗处后面向南方站立,音乐停止。初献官整理好衣冠,洗手,擦手,拿着笏板去洗爵(盛酒的器皿)的地方,到达后面向南方站立,整理好衣冠,洗净爵,擦干爵,把爵交给执事者,拿着笏板走向祭坛,音乐响起,从北边的台阶上去,到达祭坛上,音乐停止。初献官去太社坛的酒尊处,面向东方站立,执事者把爵交给初献官,初献官整理好衣冠拿着爵,负责酒尊的人打开酒尊的盖子,酿酒的官员跪着斟酒到太尊(最大的酒尊)里,音乐响起。初献官把爵交给执事者,拿着笏板走到太社神位前,面向南方站立,整理好衣冠跪下。执事者把爵交给初献官,初献官拿着爵三次祭酒,把酒放在祭台上,拿着笏板跪拜后起身,稍稍后退站立,音乐停止。负责祭祀祝辞的官员跪下,拿着祝版(写着祝辞的木板)。负责念祝辞的官员面向西方跪下,念祝文。念完后,跪拜后起身,负责祭祀祝辞的官员把祝版放在祭台上,起身。初献官两次跪拜后,音乐停止。
接下来,初献官去后土氏(祭祀土地神的祭坛)的酒尊处,面向东方站立。执事者把爵交给初献官,初献官整理好衣冠拿着爵,负责酒尊的人打开酒尊的盖子,酿酒的官员跪着斟酒到酒尊里,音乐响起。初献官把爵交给执事者,拿着笏板走到后土神位前,面向西方站立,整理好衣冠跪下。执事者把爵交给初献官,初献官拿着爵三次祭酒,把酒放在祭台上,拿着笏板跪拜后起身,稍稍后退站立,音乐停止。负责祭祀祝辞的官员跪下,拿着祝版。负责念祝辞的官员面向南方跪下,念祝文。念完后,跪拜后起身,负责祭祀祝辞的官员把祝版放在祭台上,起身。初献官两次跪拜后,音乐停止。初献官从北边的台阶下去,去太稷坛(祭祀谷神的祭坛)的盥洗处,音乐响起,到达盥洗处后音乐停止。在太稷坛的盥洗、献祭仪式与太社、后土的仪式相同。从北边的台阶下去,音乐响起,回到原位,音乐停止。念祝辞的官员和负责祭祀祝辞的官员也回到原位。亚献(第二次献祭)和终献(第三次献祭)也分别在两个祭坛进行盥洗、献祭,仪式与初献相同。终献献祭完毕后,回到原位,音乐停止。执事者也回到原位。太祝分别上前撤掉祭祀用的器皿,音乐响起,撤完后音乐停止。奉礼官说:“赐予祭肉,众官再拜”,负责辅助的人传达命令,在场的官员都两次跪拜后,送神乐响起,奏完一段后停止。
礼仪官员走到初献官的左边,说:“请去埋玉帛的地方”,御史、博士跟着,音乐响起,到达埋玉帛的地方后面向北方站立,音乐停止。在位的官员准备行礼,太祝分别拿着篮子走到神位前,取出埋葬的玉器和币帛,斋郎(负责祭祀的官员)用祭器盛放牲畜的肉以及黍稷、爵、酒,分别从台阶下去,放在坑里,负责辅助的人说:“可以埋了”,东西两边各两个人把土填到坑里一半。礼仪官员走到初献官的左边,说:“礼仪完毕”,礼仪官员分别带领献祭的官员依次出去。礼仪官员带领监祭、太祝以及其他的执事官员,一起回到祭坛北边的墙下,面向南方站立。奉礼官说:“再拜”,监祭以下的官员都两次跪拜后,出去。负责祭祀祝辞的官员、斋郎以及工匠依次出去。祝版在斋所焚烧。光禄卿、监祭、监礼检查酒肉后,才退去。
祭祀仪式开始前三天,参加祭祀的三献官以下所有官员,都要穿着正式官服,到中书省接受誓戒。祭祀前一天要准备好祭祀用的牲畜和祭器。祭祀当天一大早,三献官以下所有官员都穿戴好各自的服饰。礼仪官员引导监祭、监礼以及其他官员从北城墙下进入,面向南方站好。奉礼郎喊:“再拜!”所有在场的官员都行二拜礼。然后奉礼郎又喊:“各就各位,立定!”监祭和监礼检查祭祀用品摆放完毕后,回到原位站好。礼仪官员引导三献官、司徒、太常卿、光禄卿入场就位,站好。礼仪官员说:“各位官员准备就绪,请开始仪式。” 然后奏乐,乐声奏响八成后停止。太常卿埋下祭祀用的血,然后回到原位站好。奉礼郎喊:“再拜!”大家再次行二拜礼。礼仪官员引导初献官到盥洗处洗手。洗手完毕后,初献官到社坛正位神座前,面向南方,插笏跪下,上三炷香,献上玉币,执笏俯伏后起身。行二拜礼后,再到配位神座前,面向西方,插笏跪下,上三炷香,献上祭品,执笏俯伏后起身。行二拜礼后,到稷坛盥洗处洗手,洗手完毕后上坛,按照同样的仪式进行祭祀。全部完成后,回到原位。司徒带领斋郎献上祭品,献毕后回到原位。
礼仪官员引导初献官到盥洗处洗手,洗手完毕后到洗爵处洗爵,洗爵完毕后到酒尊处斟酒。斟酒完毕后,初献官到社坛神位座前,面向南方站立,插笏跪下,上三炷香,执爵,向茅草祭品三次献酒,然后将酒爵交给执事者,执笏俯伏后起身。等到祝文读完后,行二拜礼后起身,到酒尊处斟酒,然后到配位神座前,面向西方,插笏跪下,上三炷香,执爵,向茅草祭品三次献酒,然后将酒爵交给执事者,执笏俯伏后起身。等到祝文读完后,行二拜礼后起身。到稷坛盥洗处洗手,洗爵,斟酒献祭,仪式与之前相同。全部完成后,回到原位。礼仪官员引导亚献官,仪式与初献官相同,只是不用读祝文。全部完成后,回到原位。礼仪官员引导终献官,仪式与亚献官相同。全部完成后,回到原位。太祝撤下祭品后,奉礼郎喊:“赐胙!”众官行二拜礼后,礼仪官员引导三献官、司徒、太常卿到埋祭品的地方,面向南方站好。礼仪官员说:“可以埋了。”仪式完毕后,大家退场。礼仪官员引导监祭、监礼、太祝、斋郎到北城墙下,面向南方站好。奉礼郎喊:“再拜!”大家行二拜礼后,退场。
话说元朝至元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274年8月某一天,朝廷下令,全国各府县都要建起社稷坛,并且规定了祭祀的仪式。
过了几年,到了至元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279年春天,中书省(相当于当时的中央政府)让太常寺(主管祭祀礼仪的部门)的官员们,制定了郡县社稷坛的规格、祭祀用的器皿样式,以及祭祀的具体流程。 然后,他们把这些内容都画成图,写成书,取名叫《至元州郡通礼》。
话说二十五年八月,浙江东部海边的一个叫王博文的高级官员,也就是廉访司监治官,他发表了一篇关于社稷祭祀的意见书,大致意思是这么说的:
社稷祭祀啊,那可是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一开始祭祀的是共工氏的儿子勾龙作为社神,厉山氏的儿子柱作为稷神。到了商汤时期,因为闹旱灾,就搬迁了社稷坛,并且用周弃代替了原来的稷神。到了周朝,天子要建五个社稷坛,诸侯要建三个,都是用勾龙配社,周弃配稷。社坛在东,稷坛在西。天子祭祀用最好的祭品太牢,诸侯用次好的少牢,祭品的颜色都是黑色的。祭祀用的币帛是黑色的,祭祀的日子选在甲日,主持祭祀的官员要穿戴庄重的絺冕,演奏的音乐是《太簇》,唱歌要配合钟声,跳舞跳的是《咸池》,整个祭祀过程要进行三次献祭。
到了东汉建武年间,设立了规模宏大的社稷坛,每年二月八日和腊日都要祭祀,一年三次,每次都用太牢祭祀。各郡县也都要设立社稷坛,太守和县令都要亲自参加祭祀。魏朝的时候,只设两个社坛一个稷坛。梁朝的时候,规定每二十五户人家共设一个社坛,春秋两季都要祭祀,遇到水旱灾害的时候也要祈祷祭祀。隋朝开皇年间规定祭祀的日子要选在戊日。到了唐朝,社神还是配勾龙,稷神则改成配后土。北宋沿袭了唐朝的旧制。社坛的面积是五尺见方,高四尺,用五种颜色的土建造而成。稷坛在社坛的西边,建造方法和社坛一样。社神像主要用石头雕刻而成,形状像钟,长五尺,宽二尺,上面刻成尖顶形状象征天,下面刻成方形象征地,一半埋在地下,坛墙用青色装饰。社坛的屋顶有三扇门,四十根戟,屋子里种着一棵槐树。元符二年,各郡县的社稷坛面积扩大到二丈五尺见方,高三尺,有四个台阶。社神像高二尺五寸,宽一尺,其他的都跟以前一样。坛的周长是二十五步。绍兴年间,社神配的是后土和勾龙氏,稷神配的是后稷氏。
古时候的学者认为,社稷都是土地之神,有生育万物的功劳,勾龙和周弃都能治理水土,所以被尊为后土和主管农业的神。还有一种说法是,社神是土地之神,稷神是五谷之神,所以要祭祀他们以表达感谢。祭祀的方法应该按照汉朝和唐朝的制度来进行,各郡县都要用一只羊和一只猪作为祭品,先把祭品的血液和头埋在地下,剩下的骨肉用来祭祀。祭祀要用黑色的币帛两块,酒樽两个,笾和豆各八个,簠和簋各一个,俎八个。每年仲春和仲秋的戊日黎明,郡县官员都要进行三次献祭,并且要穿着正式的官服。
元贞二年冬天,太常寺开始商量,决定在城西南建一座祭祀先农的祭坛,面积是太社、太稷祭坛的一半。祭祀用的酒器,壶和尊各两个,笾和豆各八个,但是没有乐器演奏。祭祀用的牲畜,用羊和猪,其他的祭品都和祭祀太社、太稷一样。主持祭祀的三位官员,由州的长官和次官担任。
先农神的祭祀,最早是从至元九年二月开始的,当时朝廷下令,祭祀先农的仪式,要和祭祀社稷一样隆重。过了七年,也就是至元十六年六月,在大都东南郊设立了籍田,直到这时才正式开始祭祀先农。至元十四年二月戊辰日,在东郊祭祀先农。至元十五年二月戊午日,又祭祀了先农,并且让蒙古贵族子弟代替耕种籍田。至元二十一年二月丁亥日,朝廷又命令翰林学士承旨撒里蛮在籍田祭祀先农。
到了武宗至大三年夏天四月,根据大司农的请求,朝廷建造了祭祀农神和蚕神的两个祭坛。
专家们讨论说:先农坛的规格和社稷坛一样,东西长、南北宽都是十步,高五尺,有四个台阶,外围的围墙离坛基二十五步远,每个方向都设有棂星门。现在先农坛和先蚕坛都在籍田里,如果都建内外围墙,恐怕会影响到那一千亩田地,所以外围墙就不用修了。这一年祭祀先农,规格跟祭祀社稷一样,用登歌的礼乐,日期用仲春的丁日,以后也可以用上辛日或甲日。祭祀的祝文是:“某年某月某日,皇帝敬遣某官,昭告于帝神农氏。” 配享的神是后稷氏。
祭祀的前一天下午未时以后,礼仪官员带领三献官,以及监祭官、监礼官等等,检查祭祀用的牲畜、酒食,按照常规程序进行。祭祀当天丑时前五刻,相关人员摆好灯烛,准备好祭祀用的币帛,太官令带领手下人员把祭祀用的器皿摆放到位。丑时正点,礼仪官员带领仪仗队进入,站好位置,然后带领监祭官、监礼官检查祭坛的上下,纠正不符合礼仪规范的地方。检查完毕,他们退回原位,面向东方站立。礼仪官员说:“再拜”,赞礼官复诵:“再拜完毕”。礼仪官员又说:“各位执事人员各就各位”,礼仪官员带领各位执事人员到各自的位置站好。然后带领三献官和其他祭祀人员依次入位,面向西方站立。礼仪官员站在献官的右边,说:“请开始仪式”,乐队奏乐三遍后停止。礼仪官员说:“再拜”,在场的官员都行再拜礼。太祝从祭篮里拿出祭币,站在酒尊旁边。
礼仪官员带领初献官到盥洗的地方,面向北方站立,洗手、擦手完毕后,从东边的台阶上去,走到神位前,面向北方站立。插笏跪下,三次上香,接受祭币,把祭币摆放好,执笏俯伏后起身,稍稍后退,行再拜礼,然后回到原位站好。太官令带领斋郎把祭祀用的食物摆放在神位前,完毕后俯伏起身,退回原位。礼仪官员带领初献官再次到盥洗的地方,面向北方站立。洗手、擦手后,到洗爵的地方,洗净酒爵,擦干酒爵,到酒尊处斟酒,完毕后到正位神位前,面向北方站立。插笏跪下,三次上香,三次在沙池里祭酒,把酒爵交给执事人员,执笏俯伏后起身,面向北方站立。等到祝文读完后,行再拜礼起身。然后到配位酒尊处斟酒,完毕后到神位前,面向东方站立。插笏跪下,三次上香,三次在沙池里祭酒,把酒爵交给执事人员,执笏俯伏后起身,面向东方站立。等到祝文读完后,行再拜礼,回到原位。接下来是亚献官和终献官依次行礼,仪式和初献官一样,只是不读祝文。回到原位站好。礼仪官员说撤去祭品,乐队奏乐,撤完祭品,乐队停止演奏。礼仪官员说赐予祭肉,众官员行再拜礼。赞礼官复诵,在场的官员都行再拜礼完毕,乐队奏响送神乐曲,一遍后停止。礼仪官员带领斋郎从东边的台阶上去,太祝跪下取祭币祝祷,斋郎捧着祭祀用的牲畜和器皿,分别从各自的台阶走到祭坑处,面向北方站立。等到三献完毕,站好位置。都跪下把祭品放好,执笏俯伏后起身。礼仪官员说:“可以埋了”,然后埋掉祭品。焚烧埋葬完毕后,三献官依次到耕地处耕地,耕完地后离开。这就是祭祀的仪式。先蚕的祭祀仪式我没有听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