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宗庙里祭祀,要杀牲畜、用马奶酒祭奠,还要请巫师念祭文,这是蒙古的老规矩。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秋天七月丁丑日,在中书省设立了神位,摆上乐器演奏祭祀的音乐,派必阇赤去祭祀。必阇赤,翻译过来就是掌管典籍和记录的人。同年十二月,开始下令制作太庙的祭祀器皿和祭祀用的服装。
第二年九月庚申日(朔日是农历每月初一),中书省搬迁了,就把神主牌位也一起搬到了圣安寺。辛巳日,又把神主牌位移到了瑞像殿供奉。第三年十二月癸亥日,中书省就安排了三个负责祭祀的官员,由司徒担任大礼使,主持祭祀活动。祭祀结束后,神主牌位又放回了瑞像殿。
第四年三月癸卯日,皇帝下令在燕京建造太庙。同年十一月丙戌日,祭祀活动又暂时放在中书省进行,由亲王合丹、塔察儿、王磐、张文谦等人负责主持。
公元1264年冬天十月,咱们把祖先的神主牌位供奉到太庙里,同时初步确定了太庙七个室的制度。第一室供奉着皇祖和皇祖妣;第二室供奉着皇伯考和伯妣;第三室供奉着皇考和皇妣;第四、五室也分别供奉着皇伯考和伯妣;第六、七室则供奉着皇兄和皇后。所有这些室,西边是尊位,依次往东排列。
第二年九月,开始下令准备祭祀用的牲畜,并且从东平府招募擅长演奏大乐的乐工,让他们练习祭祀的礼仪。同年冬天十月己卯日,我们在太庙举行了祭祀大典,正式尊称皇祖为太祖。第三年秋天九月,我们开始制作八个室的神主牌位,并设立了祏室(专门存放神主牌位的场所)。同年冬天十月,太庙终于建成了。丞相安童和伯颜建议说:“祖宗的世系、尊号、庙号、陪祭的功臣、增祀的四世祖先、各个庙宇的神主牌位、七祀的神位、祭祀用的服装和器物等等这些事情,都应该及时确定下来。”于是,就命令平章政事赵璧等人一起商议,最终确定了尊号、庙号,并将太庙改为八室的格局。
第一室供奉烈祖神元皇帝和皇曾祖妣宣懿皇后;第二室供奉太祖圣武皇帝和皇祖妣光献皇后;第三室供奉太宗英文皇帝和皇伯妣昭慈皇后;第四室供奉皇伯考朮赤和皇伯妣别土出迷失;第五室供奉皇伯考察合台和皇伯妣也速伦(这第三、四室的皇伯考妣,以前是排在皇考妣后面的,现在改过来了);第六室供奉皇考睿宗景襄皇帝和皇妣庄圣皇后;第七室供奉定宗简平皇帝和钦淑皇后;第八室供奉宪宗桓肃皇帝和贞节皇后。十一月戊申日,我们将神主牌位供奉到祏室,每年冬天照例举行祭祀,仪式和以前一样。
公元四年二月,咱刚开始规定,每年十二月都要进贡新鲜的祭品。
到了公元六年冬天,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结束了。十二月的时候,皇帝下令让国师和尚在太庙里连续七天七夜举行佛事活动。这是第一次,一共做了十六块木质的镀金牌位,还摆上了很大的床和金椅子,把牌位供奉在祏室前面。从这以后,太庙里才开始举行佛事活动。
公元七年十月癸酉日,皇帝下令,宗庙的祝文要用国字写。到了第二年,太庙祭祀用的牲畜,别再用家猪了,改用野猪;祭祀用的水果也别去市场买了,都从宫里的园子里摘。
公元八年九月,太庙的殿柱都烂了。张易说了这事儿,禀报给相关部门后才开始修缮。把栗主(指皇帝)的金牌位和旧的神主牌位,先暂时移到馔幕殿(可能是临时搭建的祭祀场所),等修好了再请回去。从那以后,修庙都是这么个流程了。 丙子年(公元八年),皇帝又下令,冬天的祭祀不用再用牺牛了。
五月,张谦检讨说:“以前修缮太庙的时候,把金牌位放在馔幕殿,还特意摆了金椅子,旧的和新的牌位都放在箱子里,放在金椅子的下面,这礼仪不太合适。现在打算把金牌位移到八室,那些栗主和旧主牌位,最好用彩轿抬过去,放在箱子里比较妥当。”
七月,修缮太庙,要将神主迁到其他殿宇,就派官员去祭告。九月丁丑这天,皇上下了道旨,说太庙祭祀的牲畜,以后还是用牛吧。十月己未,金牌位终于搬到了八室。太祝兼奉礼郎申屠致远上奏说:“我发现啊,现在木主已经做好了,还有金牌位,那些日月山神主和中统初年的中书省祭祀用的神主,都没地方安放。”博士们讨论后说:“可以把这些都放在祏室栗主旁边,和以前的神主牌位放在一起,到时候一起埋掉就行了。”太常少卿把这事儿禀报给了皇上,皇上说:“那就和张仲谦等老臣一起商量着办吧。”
十三年正月,因为平定了宋朝,派官员到上都郊外祭祀祖宗。八月,用两套铜爵和两套铜豆在太庙祭祀。九月丙申,在太庙举行佛事活动,并下令在佛事活动的地方举行大祭。己亥这天,在太庙举行祭祀,加上了羊、鹿、野猪的祭品。这一年,还重新制作了金主,太祖的牌位上写着“成吉思皇帝”,睿宗的牌位上写着“太上皇也可那颜”,皇后们的牌位上都写着她们的名字。
十四年正月,用白玉、碧玉、水晶做的六个爵,献给了太庙。八月乙丑,皇上下了旨意,要在元大都建造太庙。十五年五月,太常卿从上都回来,讨论太庙的制度,他根据博士们的意见说,同堂异室不合礼制,于是他把古今太庙的制度画成图,写了说明,让博士李天麟拿着这些东西到上都去,和大家一起讨论,看看可行不可行,再向皇上汇报。
话说古代皇宫里啊,除了正殿,还有七庙或者九庙这么个说法。《祭法》里写着:“天子要建七座庙,分别是三代昭穆和太祖的庙,加起来一共七座,诸侯、大夫、士的庙宇数量就更少了。”晋朝的博士孙毓认为,皇宫外围是正殿,宫内则分别有寝宫和庙宇,都有各自的门墙。太祖的庙在北边,左边是昭庙,右边是穆庙,然后依次往南排。庙在寝宫前面,这是为了象征君王居住的格局,前面是庙,后面是寝宫。庙宇是用来供奉祖先牌位的,按四季祭祀;寝宫里摆着衣冠、几案、拐杖等象征生前用品,用来陈列新祭品。天子的太祖庙,百年不变,宗庙也百年不变,高祖以上的祖先,亲属关系断绝了就迁走。昭庙永远是昭庙,穆庙永远是穆庙,都在都宫里,昭庙永远在左边,穆庙永远在右边,这样才能保持顺序。每一代都建一座庙,这样昭庙就看不见穆庙,穆庙也看不见昭庙,宫内各有各的尊位。只有在合祭的时候,才会在太祖庙里会合,然后按照尊卑顺序排列。父子不同宫,祖先不同庙,这是为了尽到事死如事生的孝道。
但是汉代的儒生们对七庙、九庙的数量说法不一。韦元成等人认为,周朝之所以有七庙,是因为从后稷开始受封,到文王、武王受命为王,所以这三代的庙宇不毁,再加上文王、武王之前的四位祖先的庙宇,一共七座。而像刘歆的说法,周朝自从武王灭商以后,就以后稷为太祖,又在公叔、太王、王季、文王(二昭二穆)之上增立了高圉、亚圉二庙,就已经是七庙了。到了懿王时,又在三穆之上立了文世室,到孝王时,又在三昭之上立了武世室,这才成了九庙。不过,大多数前代儒生都赞同刘歆的说法。
第二条,就是“同堂异室”的制度。汉明帝为了节俭,临死前留下遗诏,不要修建寝庙,只把他葬在光武帝庙里,另外给他安排一间屋子。后来章帝也这么做了,以后的皇帝就都不敢再搞什么大规模的陵寝建设了。所以,不管是公家的庙还是私人的庙,都采用这种“同堂异室”的制度。大儒朱熹认为,这种制度不好,祖宗的牌位,从太祖到孙子,都挤在一个角落里,根本体现不出七庙的尊贵。而那些庙里的神位,又都压在祖先的牌位上面,根本没法自己当一庙之主。从人情世故的角度来说,活着的时候住着九重宫殿,富丽堂皇,死后祭祀的地方却只有一间小屋子,可能连放祭品的桌子和鼎都放不下,还要减少祭祀的数量,子孙后代心里肯定不舒服啊!再说,像士大夫以上的人家,父子、婆媳都要分开住,讲究尊卑有序,避免不敬,更何况是天子,拥有整个天下,祖宗几代人的牌位却挤在一个屋子里,这也太不尊重先人了,感觉好像活着的时候比死了之后还不如呢!
这一年,太庙除了平时就有的祭品外,又增加了羊、鹿、猪和葡萄酒。还下令常德府每年进贡苞茅。十六年八月丁酉日,把江南献上的玉爵和祭器49件,都供奉到太庙。十七年十二月甲申日,正式把祖先的牌位迁到太庙。癸巳日,奉旨执行祭祀仪式的霍孙、太常卿太出、秃忽思等人,把祏室内八位栗主(注:栗主,指神主牌位)以及日月山牌位、圣安寺木主一起迁入新庙。甲午日,霍孙、太常卿撒里蛮率领百官,把太祖和睿宗的金制牌位安放在新庙里,然后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乙未日,拆除了旧庙。
十八年二月,博士李时衍等人讨论说:“历代的庙制都不一样。如果想尊崇祖宗,就应该按照皇宫别殿的制度来建;如果想崇尚节俭,就应该按照‘同堂异室’的制度来建。”三月十一日,尚书段那海和太常寺的礼官上奏说:“开始计划修建七庙的时候,正殿、寝殿、正门、东西门都已经建好了,东西两边的六个小庙不需要再建了,其他的就按照太常寺的新图纸来建造吧。”最后,建成了前殿和后寝,庙宇一共分成了七个房间。
话说,那时候有个东平人叫赵天麟,他献上了一篇叫《太平金镜策》的奏章,里面详细地论述了宗庙制度。他说道:“天子要建七座庙,位置在都城的东南方向。太祖的庙在最北面,中间的位置;三昭庙在东边,三穆庙在西边,所有庙宇都朝南,庙里的神主像都朝东。皇宫围在外面,与庙宇相呼应;庙宇的围墙建在里面,把它们区分开来。大门、堂屋、寝殿,每个地方都规划得方方正正,庭院、台阶、走廊,都安排在不同的位置。屋顶上的山脊、斗拱,都体现了庙宇的庄严高大;重檐、排列整齐的屋柱,则显示出庙宇的严肃气氛。屋梁经过仔细的加工打磨,体现了华丽而不奢侈;屋顶用茅草覆盖,体现了节俭而有度的原则。这就是庙宇的制度。”
接下来,赵天麟继续解释说:“祖先的功劳和德行,要永远流传下去,亲属去世后,他们的庙宇要根据亲疏关系进行祭祀和祧迁。把旧的神主像放到太祖庙的侧室里,把新的神主像放到南面庙宇的室内。‘昭’字取其光明之意,所以昭庙的排列在东;‘穆’字取其深远之意,所以穆庙的排列在西。穆庙的神主迁入后,昭庙的神主不动;昭庙的神主迁入后,穆庙的神主也不动。如果两代之后进行祧迁,那么四代之后就要迁到第二间侧室;六代之后迁到第四间侧室,以此类推,到第八代时,就把神主迁到昭庙的南面庙宇。如果三代之后进行祧迁,那么五代之后就要迁到第三间侧室;七代之后迁到第五间侧室,以此类推,到第九代时,就把神主迁到穆庙的南面庙宇。孙子可以把父亲的神主迁入祖父母的庙宇,孙子也可以为祖父的灵位行祭祀之礼,因为昭穆的排列是固定的,所以不存在尊卑之分,因此,已经迁入祧庙的神主,除了祭祀时可以取出,其他时候都不能取出。祔庙要突出新的神主,所以要更换屋檐,重新粉刷墙壁。这就是庙宇的祧迁和祔庙的制度。”
然后,赵天麟又说道:“散斋七天,致斋三天,祭祀用的牲畜肥美,酒水甘醇,祭品丰盛洁净,器皿齐全。祭祀时,要用羔羊和猪肉,佐以肥美的肉酱;礿祭时,要用猪腿肉,佐以肥美的肉酱;尝祭时,要用犊牛和鹿肉,佐以肥美的肉酱;膻祭时,要用飞禽,佐以肥美的肉酱。还要摆放历代皇帝穿过的遗衣,陈列历代相传的宗庙器物。皇后和宾客按照九献的礼仪完成祭祀,公卿士们则负责捧着祭品参与祭祀。这就是庙宇的日常祭祀。”
最后,赵天麟总结道:“太祖庙的神主平时朝东,祭祀时,把昭庙和穆庙的神主分别移到南边和北边,一起进食。祭祀时,既要祭祀已经毁坏的庙宇,也要祭祀未毁坏的庙宇;一年四季都要祭祀未毁坏的庙宇,每五年还要祭祀已经毁坏的庙宇。三年一次的大祭,要从祖先的庙宇中请出神主,与始祖的神主一起祭祀。这就是庙宇的禘祭。” 赵天麟的建议都依据古代礼制,虽然世祖觉得他的建议很好,但并没有完全采纳。
公元1242年三月丁卯日,太庙正殿终于建成了,我们把神主牌位供奉了进去。“二十一年三月丁卯,太庙正殿成,奉安神主”。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243年十二月丁未日,皇太子去世了。“二十二年十二月丁未,皇太子薨”。 太常博士和中书省、翰林院的那些老大臣们商量着,应该给皇太子上谥号,再给他单独建一座庙来供奉。“太常博士与中书、翰林诸老臣议,宜加谥,立别庙奉祀。”最后,皇太子被谥为“明孝太子”,还为他制作了金质的牌位。“遂谥曰“明孝太子”,作金主”。 这个月,太庙的楹柱也完成了。“是月丹太庙楹”。
公元1244年九月,因为大雨,太庙受损了。“二十三年九月,以太庙雨坏”,所以我们只好把神主牌位暂时移到别殿安置。“遣官致告,奉安神主于别殿”。 到了公元1246年五月,才又把神主牌位请回太庙。“二十五年五月,奉安神主于太庙”。 那年冬天祭祀的时候,只用了一匹白马。“是年冬享,制用白马一”。 公元1251年十月初一,皇太子被祔于太庙。“三十年十月朔,皇太子祔于太庙”。 公元1252年,成宗皇帝即位,追尊他父亲明孝太子为皇帝,庙号裕宗。“三十一年,成宗即位,追尊皇考明孝太子为皇帝,庙号裕宗”。
公元1265年十月癸卯日,我们去太庙祭祀。“元贞元年冬十月癸卯,有事于太庙”。 中书省的大臣们说:“去年世祖、皇后和裕宗都祔入太庙了,用的都是绫帛做的册子代替玉册。现在玉册和玉宝都做好了,请允许我们把它们供奉到各自的牌位前。”“中书省臣言:“去岁世祖、皇后、裕宗祔庙,以绫代玉册。今玉册、玉宝成,请纳诸各室。” 皇帝说:“这种亲自参与祭祀的仪式,祖宗们以前都没做过。就用这些册子吧,朕亲自来祝祷。”“帝曰:“亲飨之礼,祖宗未尝行之。其奉册以来,朕躬祝之。” 然后,他命令有关官员把玉册迎进太庙。“命献官迎导入庙”。 公元1266年十一月,太保月赤察儿等人请求增加祭祀太庙的牲畜数量,皇帝批准了。“大德元年十一月,太保月赤察儿等奏请庙享增用马,制可。” 第二年正月,我们对太庙进行了隆重的祭祀,用了一匹马,一头牛,七只羊、鹿、野猪、天鹅,其他的祭品和以前一样,这是第一次举行如此隆重的特祭。“二年正月,特祭太庙,用马一,牛一,羊、鹿、野豕、天鹅各七,余品如旧,是为特祭之始。” 公元1268年八月,皇太后和皇后也祔入太庙了。“四年八月,以皇妣、皇后祔”。 公元1272年五月戊申日,太庙的寝殿失火了。“六年五月戊申,太庙寝殿灾”。
公元1277年,武宗皇帝即位,追尊他父亲为皇帝,庙号顺宗。“十一年,武宗即位,追尊皇考为皇帝,庙号顺宗”。 太祖的牌位在中间,睿宗在西边第一室,世祖在西边第二室,裕宗在西边第三室,顺宗在东边第一室,成宗在东边第二室。“太祖室居中,睿宗西第一室,世祖西第二室,裕宗西第三室,顺宗东第一室,成宗东第二室。” 武宗还追尊他祖母为皇后,和成宗一起供奉。“追尊先元妃为皇后,祔成宗室。” 睿宗、裕宗、顺宗都没当过皇帝,却都被尊为宗庙之主,而太宗、定宗、宪宗却不在六室之中,而且顺宗的地位还排在成宗之上,这些做法都非常不合礼制。“睿宗、裕宗、顺宗并未践大位,入庙称宗,而黜太宗、定宗、宪宗不在六室之列,又跻顺宗于成宗之上,皆失礼之甚者也。”
公元1309年正月初几,元武宗忽必烈继承皇位后,正式接受尊号,并亲自前往太庙祭祀,这标志着皇帝亲自祭祀的开始。到了十月,为了给太祖和睿宗皇帝上谥号,他特意选日子,向天请示太祖、睿宗的尊谥,又选日子向太庙请示光献皇后和庄圣皇后的尊谥,并更换了金制祖先牌位,题写上尊谥和庙号。十二月某一天,武宗皇帝亲自到太庙祭祀,并奉上玉册和玉宝。太祖被追谥为“圣武皇帝”,庙号“太祖”;光献皇后被追谥为“翼圣皇后”。睿宗被追谥为“景襄皇帝”,庙号“睿宗”;庄圣皇后被追谥为“显懿皇后”。以前祖先的牌位是用木盒装着放在两旁的,从武宗开始,祖先牌位都改用金子制作了。之前太庙祭祀都是由官员代劳的,武宗皇帝起初也打算这么做,但大司徒李邦宁劝谏说:“先朝并非不想亲自祭祀,只是因为皇帝生病才无法行礼。如今新朝伊始,正是彰显孝道,以率领天下的好时机,您应该亲自祭祀太室,以树立一代典范。沿袭旧例,可不是臣下所能理解的。”武宗皇帝说:“很好!”当天就准备了仪仗,在斋宫住宿,还任命李邦宁为大司徒。三年后,丞相三宝奴等人提出,太祖的祭祀用品是用瓦罐,请求换成银质的,武宗皇帝也同意了。四年闰七月,武宗将武宗(应为武宗之父)的神主也奉入太庙。
公元1317年六月,武宗下令新建太祖的幄殿。八月,仁宗和庄懿慈圣皇后也奉入太庙。当时有人建议将仁宗的牌位升格,并增建庙室。太常礼仪院的博士们查阅历代典故,并将结果上报礼部。中书省经过商议后认为:“古代天子祭祀七代祖先,兄弟同为一代,每个庙室都有神主,所以应该增建庙室。” 又有人提出:“大行皇帝(指仁宗)升祔太庙后,七个庙室都安放了神主,如果增建庙室就显得不够妥当。根据前代的典故,可以在庙内临时设置幄座,面向南方安放神主。现在查看了一下,发现第七个庙室靠近南面的一间空房,东西长一丈五尺,除去幄座的面积,还剩下五尺,足够行礼。”于是就用彩绸搭建了一个殿宇,放在武宗的庙室南边,暂时安放仁宗的神主。
十月戊子那天,宋英宗皇帝打算亲自去太庙祭祀,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礼仪进行。他下令让太常寺的礼仪官员,以及中书省、翰林院、集贤院的官员一起商量祭祀的具体事宜。皇帝看过他们制定的礼仪方案后说:“这可是追念先祖、不忘根本的大事啊!不要因为我辛苦而简化任何程序,一定要严格按照典礼的规矩来执行。”
丙寅日,中书省把亲自祭祀太庙的仪注(详细程序)呈递上来了。十一月丙子日是月初一,皇帝在斋宫里斋戒。丁丑日,准备好皇帝出行的仪仗队伍,皇帝亲自前往太庙祭祀。到了棂星门,皇帝下车步行,有司官员想请皇帝乘坐辇车,但皇帝没有乘坐,一直步行到太庙的大殿。皇帝穿着衮冕,端正地站着等待。礼仪官请求皇帝书写祭文,皇帝走下御座,站着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读祭文的时候,皇帝也下令高声宣读自己的名字。当走到仁宗皇帝的灵位前,皇帝不禁悲从中来,哭泣不止,在场的人都非常感动。
从太庙西神门出来后,殿中监官接过了皇帝手中的圭(古代帝王祭祀时所持的玉器),等皇帝下台阶后才把圭交还给皇帝。甲辰日,太常寺又把四季祭祀太庙的仪式呈递上来。
至正元年正月乙酉那天,皇上开始下令在太庙垣的西北角修建大次殿。第二天,丙戌日,皇上开始按照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四个月份的时令,亲自祭祀太室。祭祀仪式结束后,皇上穿着衮冕,让左丞相拜住担任亚献官,枢密院事曲绌担任终献官。仪式完毕,皇上坐在大次殿里,对群臣说:“我继承了祖宗的伟业,日夜兢兢业业,却不知道该如何报答这份恩泽。一年只有四次祭祀,都是由别人代劳,无法表达我如同亲临其境的诚意,心里一直不安。从现在开始,我每年都要亲自祭祀,直到我死为止。”
五月,中书省的官员上奏说:“关于太庙的制度,我们召集了御史台、翰林院、太常院的官员一起商议。仔细查阅前代的庙室制度,规模大小都不一样。晋朝兄弟同在一个室,正殿增加到十四间,东西各一间。唐朝有九庙,后来增加到十一室。宋朝增加到十八室,东西两侧各一间,用来安放祧主。现在咱们的太庙虽然分了八室,但是兄弟同室的情况,只有六世而已。世祖皇帝修建的前庙和后寝,前几年寝殿失火了。我们建议把现在的殿宇作为寝殿,另建一个十五间的前庙,中间三间打通做成一个大室,用来供奉太祖皇帝的神主,其余的依次建室,这样既合情理又符合礼仪。谨将太常庙的制度上报皇上。”皇上说:“很好,争取明年开工建造。”十一月,因为接受尊号,应该感谢太庙,拜住说:“世祖皇帝议定只进行一次祭祀,武宗皇帝则是亲自去谢恩。”皇上下令按照武宗皇帝的旧例办理。
二年正月丁丑,皇上开始摆设仪仗,亲自祭祀太庙。丞相拜住奏请修建太庙前殿,并商议举行祫禘配享的仪式。三月二十三日,因为太庙正殿正在修建,所以暂时停止夏秋两季的祭祀。八月丙辰,太皇太后去世,太常院官员奏报说:“国家处于哀悼期间,以日代月,除了十日之内,其他时间才可以举行祭祀活动。主管祭祀的官员认为十月戊辰可以在太庙举行祭祀,请皇上裁决。”皇上说:“太庙的祭祀仪式不能废除,可以去掉迎香和音乐。”又说:“太庙正在修建,影响陈宫县的音乐演奏,请停止使用登歌。”皇上准奏了。
公元某年三月,戊申日,把昭献元圣皇后和顺宗合葬。
过了几个月,四月初六,上都分省的参议们火急火燎地来了,说是奉了都堂的命令,太庙的夹室还没设计好,得赶紧和各部门一起商量定下来。 博士们就讨论说:你看《尔雅》里说,“室有东西厢曰庙”,注说是“夹室在前堂”。《礼记》里也说“西夹南向”,注说是“西厢夹室”。这都是关于东西夹室的正规说法。贾公彦也说,庙宇有东西厢房就叫庙,夹室都在前殿。所以说“夹室”,就像现在住宅里的耳房一样。可是,这夹室到底该怎么建,还真没听说过。东晋的太庙正殿有十六间,东西两边各一间储藏室,一共十八间。这储藏室,是不是就是夹室呢?唐朝贞观年间的事迹记载,迁庙的主祭位,就放在夹室西边的墙里,南北三间。宋哲宗也曾经在东边的夹室里安放灵位,后来虽然又加盖了一间,但夹室还是老样子。所以唐宋两朝的夹室,和别的房间制度也没什么大区别。 五帝时期各有各的乐舞,三王时期各有各的礼仪,时代不同,规矩也不同。现在庙宇的制度,大多都不符合古代的规矩,只能权宜行事。我觉得,可以参考现在庙宇十五间房的格局,南北各六间,东西两头各两间,按照唐朝南北三间夹室的制度,垒高到屋顶,做成三间,墙壁用红泥抹,就像东西厢房那样,南边开个门,跟现在的房屋一样,前面留空,就像厢房一样,这就是“夹室在前堂”的意思。虽然这方案不完全符合古制,但对于现在来说,是最合适的。
六月,上都中书省把这个方案报给了皇帝,皇帝批准了。 壬申日,皇帝下令:太庙前殿建十五间,东西各建两间作为夹室,门朝南开。 七月辛卯日,太庙终于建成了。
话说,国家出了大事,晋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皇室宗庙的排列顺序,可把负责这事儿的官员们给难住了,于是乎,大家伙儿就一起开会讨论这事儿。翰林学士吴澄就发言了:“咱们世祖皇帝统一全国,都是按照古代的制度来的,这祖宗规矩,咱们得遵守啊!古时候天子有七座庙,每座庙都有自己的宫殿。太祖皇帝在中间,左边三庙是昭庙,右边三庙是穆庙,神主牌位就按照顺序依次排列。这些庙宇的宫殿,就相当于现在的中书省和六部。这省部设置,是仿照金朝和宋朝的,难道宗庙的排列顺序,就不该参考古代的制度吗?” 可是,那些官员们着急着完事儿,最后还是按照原来的顺序来的。
十二月戊辰日,追尊皇考晋王为皇帝,庙号显宗;皇妣晋王妃为皇后。庚午日,哎哟喂,出事了!太庙竟然被盗贼光顾了,仁宗皇帝和慈圣皇后的神主牌位都不见了!壬申日,赶紧重做了仁宗皇帝的金制神主。丙午日,御史赵成庆上奏说:“太庙丢了神主,这可是古今以来最大的变故啊!都是因为太常寺的礼官们不尽职尽责,应该严惩他们的罪过,向宗庙谢罪,以安抚神灵。”皇帝下令,让中书省来定罪。泰定元年正月甲午日,仁宗皇帝和慈圣皇后的神主牌位终于被重新安放好了。
丁丑日,御史宋本、赵成庆、李嘉宾又上奏了:“太庙丢神主的事儿,已经下旨让中书省来定太常寺失职的罪责了。可中书省觉得这事儿是太庙署令的责任,太常寺的官员们却依然安然无恙。想当年唐朝的陵庙都归宗正寺管,景陵的门和戟架被盗贼破坏了,不仅陵令丞被贬官,就连宗正卿都被降职了。再说,神门戟架和太庙的神主牌位比起来,哪个更重要?应该给这些人定罪,狠狠地惩罚他们,才能警示那些不尽职尽责的人!” 可是,这奏章却没得到皇帝的回应。
在此之前,博士刘致也提出了建议:
窃以礼莫大于宗庙。宗庙者,天下国家之本,礼乐刑政之所自出也。唐、虞、三代而下,靡不由之。圣元龙兴朔陲,积德累功,百有余年,而宗庙未有一定之制。方圣天子继统之初,定一代不刊之典,为万世法程,正在今日。
周朝的规定,天子有七座庙宇,其中三座祭祀昭穆的祖先,昭宗的庙宇在东边,穆宗的庙宇在西边,这样就能区分父子亲疏的顺序,避免混乱。
现在朝廷沿用唐宋的制度,规定祭祀九世祖先,用旧庙的八个房间来祭祀六世祖先,但是昭穆不分,父子并排而坐,这和《礼经》的规定不符。新庙的格局是十五间房,东西两边各有两间是侧室,太祖的灵位在正中间,所以唐宋的制度就不能照搬了,只能按照昭穆的顺序来排列。父亲为昭,儿子为穆,那么睿宗应该在太祖的东边,作为昭宗的第一世;世祖在西边,作为穆宗的第一世。裕宗在东边,作为昭宗的第二世。兄弟同为一世,那么成宗、顺宗、显宗三位的灵位都应该在西边,作为穆宗的第二世;武宗、仁宗两位的灵位都在东边,作为昭宗的第三世;英宗在西边,作为穆宗的第三世。昭宗的后代在左边,穆宗的后代在右边,西边以左为尊,东边以右为尊。如果这样安排,昭穆就分明了,秩序井然,也不违背《礼经》,可以作为万世之法。
如果按照历朝的惯例,根据房间的顺序在新庙安放灵位,那么显宗就排在顺宗上面,顺宗就排在成宗上面。从礼仪的角度来说,《春秋》记载,闵公没有儿子,他的庶兄僖公继位,他的儿子文公就把僖公排在了闵公之上,史称“逆祀”。后来定公纠正了这个顺序,史书上写道“从祀先公”。但是僖公毕竟是有过地位的君主,尚且不能排在先君之上,更何况那些没有正式登基的君主呢?
国家虽然说以右为尊,但是古人尊左还是尊右,并没有固定的规定。古人右设社稷,左设宗庙,国家宗庙也设在东方。难道宗庙的方位要按照《礼经》来安排,而宗庙的昭穆顺序却可以不按照《礼经》来安排吗?再说,现在朝廷举行朝贺或祭祀时,宰相和官员分列两旁站立,在西边就以左为尊,在东边就以右为尊。等行礼就位时,西边的人又以右为尊,东边的人又以左为尊了。
我担任博士,宗庙的事务应该由我来明确,但是这件事很重要,应该请使院发文,大家一起商议后再决定。
四月初八那一天,中书省的官员上奏说:“世祖皇帝当初修建太庙的时候,太祖皇帝的神位放在正中间,朝南。睿宗、世祖、裕宗三位皇帝的神位依次放在西边偏殿里,顺宗、成宗、武宗、仁宗几位皇帝的神位依次放在东边偏殿里。最近集贤院、翰林院、太常寺的官员们认为,咱们国家修建太庙遵循的是古代制度。古代讲究‘尚左’,现在尊贵的皇帝放在右边,显得有点委屈,这不是给后世做的好榜样。太祖皇帝的神位在正中间朝南,应该把睿宗皇帝的神位移到左边偏殿,世祖皇帝的神位移到右边偏殿,裕宗皇帝的神位放在睿宗皇帝神位左边。显宗、顺宗、成宗是兄弟,他们的神位就依次放在世祖皇帝神位右边;武宗、仁宗也是兄弟,他们的神位就放在裕宗皇帝神位左边;英宗皇帝的神位放在成宗皇帝神位右边。我们觉得他们的建议挺合理,所以画了张图纸,把各个偏殿的位置都标注清楚了,请陛下您定夺。”皇帝同意了他们的建议。五月初五,又增加了显宗、英宗两位皇帝的偏殿,一共十个偏殿。
三年十二月,御史赵师鲁上奏说:“天子亲自祭祀郊庙,这是为了表达诚意,祈求上天保佑百姓,使万物兴盛,这是历代帝王不变的礼仪。应该好好研究祭祀的典章制度,认真地进行祭祀,以求上天保佑。”但是皇帝没理他。到了第四年,监察官员又再次提出这个问题。皇帝说:“我遵循世祖皇帝以前的制度,就让大臣们代我祭祀吧。”那年夏天四月初八,太庙失窃,武宗皇帝的神位和祭祀用的器物都被偷走了。太常寺和礼仪院的官员都被撤职了。四月初九,重新制作了武宗皇帝的金制神位和祭祀用的器物。四月十一,重新把武宗皇帝的神位安放好。
致和元年正月,皇帝去太庙祭祀。御史邹惟享上奏说:“每次祭祀太庙,负责三献的官员以前都是勋贵大臣,但最近却用户部尚书担任亚献官,这样一来,参加祭祀的人和皇帝就疏远了,祭祀的仪式也难以庄严肃穆。请恢复以前的制度,让三省六部的高级官员担任亚献官。”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天历元年十月二十五日,显宗皇帝的偏殿被拆毁了。皇帝下令把祭祀的时间改为仲月(农历二月)。十一月,皇帝斋戒沐浴,穿着衮冕,到太庙进行祭祀。
元朝元统二年四月,我亲自把文宗皇帝的神主牌位送进太庙。当时太庙还没建好,就暂时在英宗皇帝的寝宫旁边搭了个彩棚,用来安放神主牌位。御史台提建议说,既然要送神主进太庙,那就顺便把该做的祭祀仪式也一起办了,皇帝就同意了。那一年,夏天例行的祭祀就取消了。
到了元三年正月,又把宁宗皇帝的神主牌位送进了太庙。八月,北京发生大地震,太庙的梁柱都裂了,各个房间的墙壁都倒塌了,文宗皇帝的神主牌位和御用祭祀床都碎了。皇帝下令制作新的文宗神主牌位和玉册,按照礼仪重新祭告。十月,平章政事彻里帖木儿因为天象异常,建议把太庙一年四次的祭祀减少到一次,御史吕思诚等十九个人弹劾他,但皇帝没听,最终取消了冬天的祭祀。从那以后,太庙的祭祀就改成两年、三年、甚至四年才祭祀一次了。因为天象异常就减少对祖先的祭祀,这离敬畏神明、自我反省的心态可远了!像彻里帖木儿这样的人,应该因为他擅自议论宗庙祭祀的事而治罪,可皇帝却听信了他的话,这是为什么呢?
至正三年,皇帝去南郊祭祀,然后去太庙祭告。到了宁宗皇帝的牌位前,皇帝问:“我是宁宗的哥哥,要不要给他行礼?”太常博士刘闻回答说:“虽然宁宗是皇帝的弟弟,但宁宗当皇帝的时候,陛下是他的臣子。春秋时期,鲁闵公是鲁僖公的弟弟,但闵公先当了国君,祭祀宗庙的时候,没听说过僖公不给闵公行礼。按照礼仪,应该行礼。”皇帝就按照刘闻说的做了。十五年十月,皇帝下令让太子去太庙祭告。二十年十二月,皇帝下诏说:“太庙影堂的祭祀,是子孙后代报答祖先恩德的事,近些年来因为战争和歉收,几朝皇帝把一年四次的祭祀减少到春秋两次,现在应该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但是,国事一天天艰难,最终也没能恢复以前的祭祀制度。
六月,皇帝下令毁掉文宗的宗室。同一个月,监察御史就说了:“我听说《五行传》里说:简化宗庙,废除祭祀,就会导致雨水不滋润大地。这几年雨水不按时下,各地都干旱,而朝廷却减少了祭祀活动,还更改了祖宗的制度,追究其原因,恐怕是触怒了上天。咱们国家四海安定了一百多年,历代皇帝相继继承皇位,典礼都非常完备,没有一个不是用孝治天下的。古时候,宗庙的四季祭祀,都是天子亲自主持,没有人敢让官员代替。因为天子最重要的职责,莫过于祭祀,祭祀莫过于孝顺,孝顺莫过于祭祀。世祖皇帝自从建都以来,首先就修建了太庙,这说明他明白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春秋》的规矩是,国君即位一年后改元,一定要举行告庙的仪式。陛下您即位到现在已经有七年了,却从未亲自去太庙祭祀,这好像有点不合规矩。现在正值改革政治,更应该遵守旧制,告庙的仪式,理应由您亲自主持。” 当时皇帝在尚都,台臣把这些话报告给了皇帝。皇帝下诏说:“等我到了大都再举行吧。”
九月二十七日,中书省上奏说十月初四日皇帝要亲自祭祀太庙,皇帝批准了,说:“可以。”早些时候,就发布了告示,任命太师、右丞相马札儿台为亚献官,枢密知院阿鲁秃为终献官,知院泼皮、翰林承旨老章为助奠官,大司农爱牙赤为七祀献官,还任命了侍中两人,门下侍郎一人,大礼使一人,执劈正斧一人,礼仪使四人,其余的都按照以前的规矩办理。
古代祭祀,最重视马湩(一种祭祀用的酒)。要是遇到大事要祭祀,就会命令太仆寺的官员,用专门盛酒的皮囊,把马湩恭敬地送过去。祭祀用的马匹,和猪羊牛(三牲)一样,一起摆在祭台上,而用来祭祀的马湩,也跟其他祭品一起摆放。
要开始祭祀,给马匹敬酒的时候,蒙古族的太祝官就会走到第一排座位,高声呼喊皇帝和皇后的名字,然后念出祭祀的年月日,以及祭品的种类和数量,最后念出祝词。接下来,依次到其他祭祀场所,都重复这个流程。仪式结束后,剩下的祭品就会撒在南棂星门外,叫做“抛撒茶饭”。这可是国家大礼,非常重视的。
以前,只有太常卿才能主持割奠(切祭品并敬酒)的仪式。后来桑哥第一次主持祭祀的时候,就有了好几个官员一起主持的规矩。当时负责典籍的博士们就讨论说:“其他的祭品摆放、斟酒这些事,主持祭祀的官员都不亲自参与,就只有这个割奠的仪式要亲自做,然后再上殿,这恐怕不太符合恭敬专一的态度。而且,让大礼使等高级官员来做,也不是他们的职责啊。”大乐署(负责音乐的部门)的负责人也说:“割奠的仪式,应该另外创作乐章。”博士们又说:“三献之礼,本来就遵循古制。如果割肉、敬葡萄酒和马湩还要另外创作乐章,那就等于又增加了一次献祭了。”
他们还讨论说:“燔膋膟(古代祭祀的烤肉)和现在的烧饭礼是一样的,不能取消。但是形盐、糗饵、粉糍、食、糁食这些东西,都不是古时候的祭品。还有雷鼓、路鼓,跟古代的乐器也不一样。摄祀大礼使整夜站着,也没有什么道理。”很多懂礼仪的人都觉得他们的意见很有道理。
英宗皇帝刚登基的时候,博士们又提议说:“冬天祭祀,就是蒸祭。皇帝应该亲自到太室(祭祀场所)祭祀,功臣们也应该被列入祭祀名单。”但是,这个建议最终也没有被采纳。
元朝至元十七年,在北京(大都)新修建了这座庙宇。庙的布局是前面正殿,后面寝殿。正殿东西七间房,南北五间房,里面隔成七个房间。殿前的台阶有两层,一共三级,中间的台阶叫“泰阶”,西边的叫“西阶”,东边的叫“阼阶”。寝殿东西五间房,南北三间房。庙宇周围有宫墙围着,四个角上都有重檐的角楼。正南、正东、正西各有一个宫门,每个门都有五个门洞,都叫“神门”。正殿下面的路,东西走向的连接神门的那条路叫“横街”,南北走向连接南门的那条路叫“通街”,都是用砖铺的。“通街”两边各有一口井,都盖着亭子。
宫墙外面,还围着高高的围墙。七间房的“馔幕殿”在宫墙南门东边,朝南;五间房的“齐班厅”在宫墙东南角,朝西;一间房的“省馔殿”在宫墙东门稍微偏北的地方,朝南;“初献斋室”在宫墙东边,东墙门里面稍微偏北的地方,朝西。它的南边是亚终献、司徒、大礼使、助奠、七祀献官等人的斋室,都朝西。“雅乐库”在宫墙西南角,朝东;“法物库”和“仪鸾库”在宫墙东北角,都朝南;“都监局”在“都监局”东边稍偏南的地方,朝西。东墙里面,又围着墙建了个院子。
院子里五间房的“神厨局”在北边,朝南;井在“神厨局”东北角,上面有亭子;三间房的“酒库”在井亭南边,朝西;三间房的“祠祭局”和“神厨局”相对,朝北;院子门朝西;五间房的“百官厨”在“神厨院”南边,朝西。宫墙南边,还有一个门,和中间的神门相对,左右两边连着六十多间房子,东边挨着“齐班厅”,西边挨着“雅乐库”,这些是各种职务人员的斋房。外面还筑了高高的围墙,东西南各开了一个叫“棂星门”的门,门外面有条路,通到齐化门的大路。
公元1341年,皇上下了道旨,要扩大皇陵的规模。三年后,就在现在皇陵前面,又盖了一座十五间的大殿。原来的皇陵就改成了寝殿,中间三间打通成一个大房间,剩下的十间,每间都是一个房间,东西两边墙角各留一间小房间,当做侧室。这些房间都是东西宽两丈,南北深六间,每间两丈宽。皇陵南边扩建之后,在大殿南边又新打了俩井,还盖了个亭子。东南角、西南角的角楼,南边的神门和东西两边的神门,还有准备祭祀用品的大殿、存放祭祀用品的大殿、祭祀官员和侍从的住处,南门、乐队休息的地方、乐器库房、厨房、以及其他祭祀相关的部门,都往南边搬迁了。在皇陵的西北角,又盖了一座三间的大次殿,东西两边的棂星门也往南移了。棂星门里面,建了四个卤簿房,一共五十间。
神主呢,是至元三年,皇上让太保刘秉忠参考古代的制度制作的。神主高一尺二寸,上面顶端是圆的,直径二寸八分,四周合起来是一寸一分宽。神主上下四方都有孔,中间贯通的孔,直径九分,用金漆在神主背面写上尊号和谥号。神主安放的盒子,底座和盖子都是方的。底座是从下往上做,盖子是从上往下做。底座和盒子一样高,边长一尺,厚三寸。这些尺寸都是按照元祐年间的古尺图做的。神主和盒子都用栗木做的,盒子都涂了元漆,还专门做了个小房间来供奉。皇帝的神主用弯曲的几案放着,上面盖着黄色的罗帕;皇后的神主用直的几案放着,上面盖着红色的罗帕。这个小房间里,每间都配备了一床厚厚的红锦褥子,一床薄薄的紫锦褥子,一个黄色的罗帐,一个龟背形的红帘子,周围还用黄色的罗带装饰着。六年十二月十八日,国师奉旨制作了十六块木质的金表牌位,也叫神主。在小房间前面,还设了大大的坐榻和金椅子,皇帝的神主放在右边,皇后的神主放在左边,正面写着他们的称号,外面罩着烫金的绛纱,样子就像个小匣子一样。
这有两样东西,一个是祝册,祭祀的时候要用。它用竹子做成,每套有二十四片竹简,用红色的丝带串起来。正面涂上胶粉,背面装饰着红色的金线织锦。 然后把它放在楠木做的,上面雕刻着金色的云龙图案的匣子里。匣子上还有金锁和钥匙,再用红锦囊包起来,最后再用绣着金色云龙图案的红色罗缎罩子盖上。 写祝文、抄写祝文、念祝文,这些活儿都由翰林院的官员负责。元至大二年祭祀的时候,竹简长一尺二寸,宽一寸二分,厚三分。元至治二年正月祭祀的时候,用了八套竹简,每套二十四片,每片长一尺一寸,宽一寸,厚一分二厘。
还有一个叫祝板,小规模祭祀的时候用。它用楸木做成,长二尺四寸,宽一尺二寸,厚一分。正面和背面都贴着非常精细的纸。至于祝文,元至元年的时候,祭祀太祖的时候,称谓是“孝孙嗣皇帝臣某”;祭祀睿宗的时候,称谓是“孝子嗣皇帝臣某”。元天历年间,祭祀从太祖到裕宗四位皇帝,都称“孝曾孙嗣皇帝臣某”;祭祀顺宗的时候,称谓是“孝孙嗣皇帝臣某”;祭祀成宗到英宗三位皇帝,都称“嗣皇帝臣某”;祭祀武宗的时候,称谓是“孝子嗣皇帝臣某”。
祭祀用的币是用白色的丝织品做的,每段长一丈八尺。
好家伙,这祭祀的规格可真高!先说祭品,种类可齐全了,啥都有。大祭的时候,马得用一匹纯色的,还得备匹备用的;牛也用一匹,角要握紧的,颜色得是红的,也备个副的;羊得是白的;猪得是黑的;鹿也得有。这些马牛羊猪鹿,每个祭祀房间里都摆七盘肉,要是房间少,就摆五盘。太羹和和羹,每个房间都上三份。那些小盘子里的东西,每个房间都得摆十二种;大盘子里的也一样,十二种。
祭祀之前,得先派高级官员带着猎人们去打猎,弄些新鲜的獐子鹿兔来,做成各种肉干、肉酱什么的。米饭用稻米和粱米,每个房间摆两大筐;黍米和稷米做的饭,也每个房间摆两大筐。那些酒器里的东西,每个房间得摆十一种。酒呢,用阴历每月初一取井水和月光下的水来酿,再用郁金做成鬯酒。五种齐酒和三种酒,都在光禄寺酿造。至于膟膋萧蒿这些东西,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五月就不再用了,后来干脆就取消了。用茅草香来酿酒,是从至元十七年才开始用沅州麻阳县产的茅草。
天鹅、野马、塔剌不花(长得像獾)、野鸡、鸧(一种鸟)、黄羊、胡寨儿(长得像鸽子)、湩乳(一种奶制品)、葡萄酒,这些都是国礼级别的祭品,每个房间都要摆上。另外,羊一只,猪一只,小盘子里放两样栗子和鹿脯,大盘子里放两样菁菜和鹿肉干,大筐里放黍米饭,小筐里放稷米饭,酒器里放酒,这些在七个祭祀位上都要用。
春天,三月要献上新鲜的鲔鱼和野猪;四月献上雁和天鹅;五月献上葑菜、韭菜和鸭蛋鸡;夏天,四月献上冰块和羔羊;五月献上樱桃、竹笋、蒲笋和羊;六月献上瓜、猪肉、大麦饭和麦面;秋天,七月献上小鸡;八月献上菱角、芡实、栗子和黄鼠;九月献上梨、枣、黍米、粱米和鹚老(一种鸟);冬天,十月献上芝麻、兔、鹿和稻米饭;十一月献上麕(一种鹿)和野马;十二月献上鲤鱼、黄羊和塔剌不花。
到了至大元年正月,太子建议增加一些祭品,比如羊羔、烤鱼、馒头、饣其子(一种食物)、西域汤饼、米粥和糖羹,每个月都要用这些东西来祭祀。
好家伙,这祭祀用的东西可真不少!先说屋里摆的:十二个笾,每个都盖着绣着彩云的青色巾子;十四个豆,一个装毛血,一个装五谷杂粮。还有三个登,三个铏,还有一个柶。两个簠,两个簋,配着匕和箸。七个俎,用来盛放祭品牲畜的肉,每个俎下面都放着鼎。后来改成用盘子盛肉,盘子放在俎上,鼎就不用了。此外,还有一个香案,盖着金线绣的绛红色罗衣;一个银香鼎,一个银香盒,一个装沙子的茅草盘子。这些都摆在屋里。
屋外呢,还有一个燎炉,里面放着炭火;一个篚,里面装满了萧蒿、黍稷。还有一个祝案,盖着紫色的罗衣,上面放着祭文,再盖上一块金线绣的绛红色罗衣。然后是几个彝:一个鸡彝,一个鸟彝,都有船形底座,鸟彝上还加了个勺子,春夏两季用;一个斝彝,一个黄彝,也都有船形底座,黄彝上也加了个勺子,秋冬两季用;一个虎彝,一个蜼彝,也都有船形底座,蜼彝上也加了个勺子,这是特殊祭祀的时候用的。鸡彝、斝彝、虎彝里装的是清水,鸟彝、黄彝、蜼彝里装的是鬯酒。还有两个牺尊,两个象尊,春夏两季用;两个著尊,两个壶尊,秋冬两季用;两个太尊,两个山尊,特殊祭祀的时候用。这些尊都有底座和勺子,都盖着绣着黼文的白色布巾。另外还有两个著尊,两个山罍,都有底座和盖巾。这些都摆在屋外。
殿下的东西也很多:两个壶尊,两个太尊,四个山罍,都有底座和盖巾,下面垫着莞席,摆在殿下,北向西上,摆在那里,不用来盛酒,每个房间都一样。殿中央还摆着一个御香案,盖着金线绣的黄色罗衣,还有一个银香盒,装御用的祭祀香,上面盖着金线绣的帕子。还有两个罍和两个洗,一个用来盛酒涤器,一个用来洗手。还有两个篚,里面装的是玉璋、王冠巾和涂金银爵。
七祀神位的祭器也一样,都有笾、豆、簠、簋、俎、爵,爵下面有底座,还有一个香案、一个沙池,两个壶尊,都有底座和盖巾。七祀祭祀都一样,只是少了些东西,比如只有一个罍、一个洗、一个篚。元朝中统年间以后,就用金、宋朝的旧祭器了。直到至正初年,才在江浙行省新造了一批祭器,旧的那些就都收起来放在几阁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