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汝梅,字和卿,是北京通州人。金朝灭亡的时候,大兵攻陷了通州,城里的人都被杀光了,当时郭汝梅才七岁。他父亲郭琪向神祈祷,希望保佑儿子活下来,让家族香火延续。到了滦河边,郭琪实在背不动儿子了,想把他扔下,结果遇到一头红色的牛犊,驮着他们渡过了河,这才幸免于难。郭汝梅十八岁的时候,乡里的老人就夸他办事能力强,让他代理县令。太宗二年,朝廷设立了十个征收税赋的机构,耶律楚材推荐郭汝梅担任燕京的税务官,因为他处理政务的能力很出色,名声也因此远扬。

中统初年,郭汝梅觉得长期管税收不是他的志向,就让儿子郭翰继承了他的职位。中统三年,阿合马奏报说各地的官员太多了,应该裁减一些,但是那些勤劳肯干的人应该继续留任。于是,郭汝梅又被起用,再次担任税务官。他创建了一百多座驿站,老百姓一点都没觉得麻烦。每年向行宫供应所需物资,从来没有出过差错,还增加了上万户的人口。后来他升迁为中都路总管,兼任大兴府尹,官至昭勇大将军。他多次被皇帝召见,回答问题都让皇帝很满意。中统五年,他去世了。

之前,郭汝梅跟随宪宗皇帝去柳林,宪宗皇帝问他附近地区的户籍情况,郭汝梅一时答不上来,他的下属刘伯杰替他回答了,皇帝非常高兴,说:“这样的人做官,还有什么做不好的呢!”后来刘伯杰也因为处理政务能力出色而出了名。

张炳,字彦明,是济南济阳人。他的祖父张全和父亲张信,在当地都很有钱。太宗四年,闹饥荒,张炳拿出粮食救济乡亲,乡里的人因此得以活命。

张炳小时候就聪明好学,很早就当上了小官,在行省负责上计工作。当时有个拖欠多年的税款,总共十万五千两银子,张炳写了份奏章,把情况说明得很清楚,结果就免了这笔税款。后来他升职当了行省断事官。中统元年,被调到中书省当掾吏。没多久又升任右司提控案牍管都督府员外郎。之后调到山东路廉访转运司当经历,工作考核在全国都是最好的,于是升任廉访司参议,还兼管济南、益都、滨州三路奥鲁花赤的职务。至元二年,改任济南路奥鲁花赤。四年,又升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左右司员外郎。八年,官至奉训大夫,被任命为兖州知州。兖州有个别蛮横不讲理的小官吏,仗着官府的权势欺压百姓,张炳依法严惩,狠狠地打了他们一顿,然后把他们赶走,老百姓都非常高兴。十一年,调任淮西等路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丞相阿塔海攻打瓜州、镇江的时候,张炳负责运输粮草和供应军械,干了两年。

十三年,丞相阿术攻打扬州,宋将李庭芝丢下城池逃到泰州,张炳到达扬州城下,劝降了负责守城的朱焕,李庭芝也被抓获。张炳还没正式下发文书,其他州县都纷纷投降。他跟着阿术去朝见元世祖,世祖赏赐了他锦衣和马鞍。同一年,张炳升任大中大夫、扬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参与商议行中书省的事务,还佩带金虎符。当时行省设在扬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张炳勤劳地安抚百姓,上上下下都很安定。十六年,改任镇江路总管府达鲁花赤。后来张炳因为生病请求退休,回家后买了八万卷书,还把其中一万卷捐给了济南府学。二十一年,他又被起用,担任东昌路总管。百姓都敬畏他,称赞他治理有方。二十五年,张炳去世,享年六十四岁。延祐五年,朝廷追赠他太中大夫、东昌路总管的官职,追封清河郡侯,谥号敬惠。他的儿子张用中,后来担任沂州山场同提举。

袁裕,字仲宽,是河南洛阳人。从小没了父母,跟着哥哥逃难到聊城,就在那里安家了。元世祖中统年间,他从聊城县丞升任中书省右司掾,上书建议给重刑犯提供衣食医药,免除没收他们家属的财产,只收取焚烧尸体用的钱财,这个建议被采纳并成为法令。

有一次,顺天路有个老百姓叫王住儿,因为打架不小心打死了人。他七十岁的母亲跑到朝廷哭诉说:“我寡居又年老,就靠这个儿子生活,儿子死了我也活不下去了!”袁裕向执政大臣解释说:“这属于误杀,不是故意犯罪,应该体谅他的母亲,请求赦免他。”执政大臣把情况禀报上去,王住儿最终免于一死。 南京总管刘克兴强抢良民做奴隶,后来因为伪造文书获罪,要被抄家。袁裕请求只没收他的妻子财产,结果数百个奴隶都恢复了自由身。

元世祖至元六年,袁裕升任开封府判官。洧川县的达鲁花赤(元代地方行政长官)贪婪暴虐,盛夏时节强迫百姓抓蝗虫,还不许他们喝水,百姓忍无可忍,把他打死了。主管官员要以谋反罪处死七个参与打死达鲁花赤的人,并株连五十多人。袁裕上书说:“达鲁花赤自己犯众怒而死,怎么能把罪责都推到百姓身上呢!”他建议只处死为首的一个,其他人则给予杖刑。 主管官员押解犯人到县里,觉得袁裕的处罚太轻,袁裕据理力争,并将此事上报中书省,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

至元八年,袁裕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不久又授任西夏中兴等路新民安抚副使,兼本道巡行劝农副使,还佩带金符。当时,朝廷将一万多鄂州百姓迁徙到西夏,虽然朝廷供应粮食,但失业的人仍然很多。袁裕和安抚使独吉一起向朝廷请求,按照丁口分给他们土地,设立三个屯田点,让他们耕种自养,官民都觉得这个办法很好。袁裕又建议说:“西夏地区羌族和浑族混居,驱逐流民难以分辨,应该查验那些已经有从良证明的人,就让他们成为良民。”这个建议也被采纳,有八千多人恢复了良民身份,朝廷还给他们提供牛和耕具,让他们务农。至元十三年,袁裕升任甘州等路宣抚副使,兼任西夏中兴等路新民安抚副使。

话说,过了十八年,他被调到南阳当知府。第二年,他又被朝廷召回,升任刑部侍郎,然后又外派去顺德路当总管。这期间,有个铁冶提举叫张鉴,他没儿子,就买了个妾,结果他老婆吃醋,把妾给杀了。 裕,也就是咱们说的主人公,亲自抓了他的老婆,审问她,最后依法判决。你看,他办案子多严厉! 二十一那年,他在任上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因为他哥哥对他有养育之恩,所以他让自己的儿子师愈把官职荫庇给哥哥的儿子。后来,师愈当上了侍御史。

孟祺,字德卿,是宿州符离人。他爹孟仁,是个有学问、有品德的人。金朝灭亡后,他们一家北迁,住在济州鱼台县。那里的州帅石天禄很尊重孟仁,还请他去做详议府事。孟祺从小就聪明好学,跟着他爹去东平游学。当时,严实正在那里兴办学校,招收学生,孟祺就去参加考试,考上了,被聘为掌书记。后来,廉希宪和宋子贞都推荐他,他就升任国史院编修官了。 之后又升任应奉翰林文字,还兼任太常博士,当时很多典籍都是他经手的。至元七年,他出使高丽,回来后受到皇帝的赞赏,被任命为山东东西道劝农副使。

十二年的时候,丞相伯颜带兵攻打南宋,我被任命为行省咨议官。后来升迁为郎中,伯颜对我非常信任。南宋的水军在焦山摆开阵势,我跟将领们说:“敌人的军队在水流的下游,咱们应该抓住机会迅速进攻,打掉他们的气势!”大家听了我的建议,结果南宋军队大败。当时伯颜因为军事行动进京朝见元朝皇帝,听说这件事后,很高兴地说:“祺,你个书生,没想到对军事这么有见地!”

南宋将领们想乘胜追击,直捣临安(南宋都城),伯颜征求我的意见。我说:“南宋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逃到福建去。如果我们用兵逼迫他们,他们一定会赶紧逃跑。一旦临安城内发生盗匪作乱,那三百年积累下来的财富,都会被烧杀抢掠一空,什么都不剩了!应该用计策拖延时间,让他们不害怕,就像摘果子一样,慢慢等时机成熟就行了。”伯颜说:“好!”于是派人带着慰问信去临安,安抚南宋朝廷,南宋果然不再考虑迁都了。

之前,南宋的投降书里自称是元朝皇帝的侄子,还自称是皇帝,伯颜拒绝接受。我主动请缨去临安催促他们上交投降书。我赶到临安的时候,正赶上南宋的执政大臣们在三省衙门开会讨论这件事,到了三更半夜还没决定。我严肃地责问他们,他们这才下了决定。宋朝谢太后在投降书上加盖了玉玺,我拿着玉玺出来,同时还取来了十二个玉玺献给伯颜。伯颜想亲自封赏我,我说:“这些印玺本来就有它应该保管的人,您就别封赏我了。万一有个什么疏忽,将来可能会被坏人利用,到时我可就难以自证清白了。”伯颜同意了我的说法。

然后,我负责清点南宋的册宝、太庙的礼乐器、郊天的仪仗、秘书省、国子监、国史院、学士院、太常寺的书籍、祭祀用的器物等等。伯颜从临安撤兵,命令宋朝皇帝和谢太后进京朝见,我宣读了元朝的诏书,免除了他们牵羊系颈的降服仪式。谢太后听到这个消息,哭着对宋恭帝说:“承蒙天子圣恩,保全了你的性命,我们应该到皇宫门口叩谢皇恩!”宋恭帝叩谢之后,母子俩都坐上轿子离开了皇宫。

伯颜觉得张祺立下不少功劳,还推荐他可以胜任大事,于是皇上就给他了个嘉兴路总管的职位,还给了他虎符,权力很大。张祺在当地治理得很好,名声也很好。后来因为生病,他就辞官了。过了十八年,皇上又提拔他当浙东海右道提刑按察使,但他没去。二十八年的时候,皇上派他去招安爪哇,爪哇酋长不听他的,还把他脸上刺字羞辱了他。皇上非常生气,决定出兵。没过多久,张祺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一岁。死后,皇上追封他为宣威安远功臣、中奉大夫、中书参知政事、护军、鲁郡公,谥号文襄。他的儿子叫张遵遹。

王庭玉,字国宝,是保定清苑人。他本来是完颜氏,他父亲安住,是金朝的怀远大将军、安州刺史,在元太祖十三年投降了元朝,改姓王,改名安。

王庭玉一开始在万户张柔手下做事,因为勇敢有才能而出名。元宪宗九年,他参加攻打鄂州的战役,立了功,被提拔为亳州万户府首领官。后来升迁为河南路统军司知事,参与了围攻襄樊城和光化州的战役,皇上还赏赐了他衣服、马鞍、马具、银子和钱。之后他又当了招讨司经历,佩带着银符,跟随大军渡过长江,在丁家洲打败了宋将孙虎臣。追击到龙江矶,抓到了两个宋朝的小校,他们自称是太平州守军,还献上了一封蜡书。军中有人想杀了他们,王庭玉极力阻止,说:“这样会寒了别人投降的心!”他收下蜡书后把他们放了。第二天,大军到达太平州,守将就开门投降了。这件事让丞相伯颜知道了他的才能。建康城攻下后,伯颜任命王庭玉为江东宣抚司佥事,元帅唆都把所有郡里的事情都交给他处理。王庭玉招抚流亡百姓,深受百姓爱戴。

十四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建康路总管府治中,伯颜大人说:“王治中是我们帅府的老师啊,有什么事情能治理不好的呢?”十五年,他又升迁为朝列大夫、招信路总管府达鲁花赤,还佩带着虎符。后来招信路改名为临淮路,他的金符也换了,伯颜大人听说后,还特地向中书省申请,让他继续佩带虎符。临淮地区盗贼很多,有两个男人在军营里喝酒,庭玉让录事徐霆把他们抓起来,结果发现他们是盗贼的头目,一下子抓获了他们的同伙一百七十六人,杀了七十个,剩下的都赦免了,老百姓这才安居乐业。还有一次,录事李娃路过临淮,被官吏诬陷为盗贼,庭玉重新审问了他,查明了他的冤情,李娃这才免于一死。御史大夫相威上奏朝廷,推荐江南地区廉洁能干的官员五十人,庭玉就是其中之一。

后来他又被任命为涟海州等处屯田总管。在此之前,那些推行屯田政策的人,打着开垦荒地的旗号,向官府领钱买牛,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买牛,每年就上交牛皮,谎称牛死了,官府又给他们钱补上,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没完没了。庭玉把这件事向中书省报告,结果把这事儿给停了,但也因此得罪了人,被诬陷。但世祖皇帝本来就了解庭玉是个正直的人,所以根本没理会那些诬告。后来,庭玉就辞官回家了。大德二年,他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

刘好礼,字敬之,是汴梁祥符人。他父亲仲泽,在金朝做过大理评事,后来被遥授为同知许州的官职,于是举家搬到了保定府完州。刘好礼精通各种语言,被廉访司聘为参议。后来又改任永兴府达鲁花赤。至元元年,因为侍仪廉希逸的推荐,被召见,他回答皇帝的问题都让皇帝很满意。五年的时候,他应诏上书,建议说:“各部门上奏的事情,应该先告诉皇太子;陕西是重要的地区,应该封皇子镇守;诸王镇守各地修建城池,应该给他们足够的钱和百姓居住的土地;选拔官员的标准不应该局限于中统三年。”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中书省执行。

话说,李好礼当官七年的时候,被派到吉思昂、可剌乌斯、撼合纳、谦州、益兰州这五个地方当断事官,相当于古代的都护,主要负责益兰州的治理。这益兰州离京城可远了,足足九千多里呢!那里的老百姓生活比较原始,根本不懂什么陶冶技术,连船都没有,日常用的器皿都是用杞柳做的,用水还得用挖空的木头做水槽。李好礼为了改善民生,就从朝廷请来了工匠,教当地老百姓制作器皿,大家都很高兴。有人建议说,可以收取盐酒税来补贴开支,李好礼却说:“朝廷派我来这里,是为了安抚边疆,怎么能去剥削老百姓呢?”那人一听,也觉得不好意思了。

十年后,北方的一些王爷造反了,李好礼被叛军抓到了军营里。叛军的大将见李好礼应对得体,就把他放了。十六年春天,叛军首领又把李好礼叫到谦州,说:“皇上怀疑我,所以才有了今天的事。”李好礼回答说:“皇上并没有怀疑您。如果真的怀疑您,会把您召到京城吗?还会让您回去吗?”叛军首领被问得哑口无言。十七年春天,李好礼率领大家南归,半路上又碰上了叛军的队伍,逼得他不得不翻越险峻的雪峨岭往西走。李好礼用衣服贿赂了叛军的千户,才得以从铁壁山口往东走,几天后,跟着他的人陆续到达,大约有一千人。路上粮食吃完了,就靠打猎来维持生活。七月,他们到达珠尔海,与驻守的军队会合,然后坐上驿车到了昌州。李好礼进京面见皇帝,皇上还赏了他饭吃。

十八年,李好礼被授予嘉义大夫、澧州路总管的官职。十九年,他回到京城,先担任刑部尚书,后来又改任礼部尚书,接着又改任吏部尚书。李好礼曾经上奏说:“大象力气很大,皇上往返两京,乘坐象车,万一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没过多久,还真发生了一件事,大象受惊了,差点伤到随从人员。二十一年,李好礼被外派担任北京路总管。后来他又回到京城,担任户部尚书。二十五年六月,李好礼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他的儿子李晸,后来当上了河西陇右道肃政廉访使。

再说说另一个人,李元,字善长,是滕州人。他父亲李浩,医术高明,被窦默推荐给世祖皇帝。因为年纪大了,不能前来应召,朝廷每年都给他发放粮食,一直到他去世。

召元被叫到京城,皇上在万安阁设宴款待他,还让他负责御药局。召元办事得体,深得皇上欢心,皇上赏了他五百两白银。

后来,跟着北安王那木罕去西域征战。因为兵力不足,召元就对北安王说:“咱们现在深入敌国,兵力不到一万人,恐怕应付不了战争,请求增加府兵,以防万一。”北安王同意了他的请求。 北安王对召元更加器重,把王妃的妹妹嫁给了他。至元七年,世祖让北安王守卫上都,任命召元为断事官。当时军粮供应不上,士兵就只能靠抢掠来维持生活。召元就劝说富裕人家预先缴纳赋税,结果筹集到了一万多石粮食,解决了军队的吃饭问题。

至元十四年,诸王昔里吉叛乱,劫持了北安王在阿力麻里。召元也被昔里吉抓了起来,后来他逃了出来,到了阿赤潭城,聚集起残余的兵力,一路向东返回。走到瞻思谷水的时候,又被叛王海都抓住了,海都把他带到几千里外的垂水川,看守非常严密,六年都没让他离开。

二十二年,海都对笃哇说:“北安王关在这里,日子过得很苦,万一他病死了,怨恨会越来越深,不如把他送回去。”于是召元跟着北安王回去了,他们日夜兼程,在马絮思水遇到了大军。第二年,终于回到了上都。六月,召元去行在朝见世祖,世祖三次召见他,询问他回来的情况,并对左右的人说:“这个人万里迢迢回来投奔我,他的忠孝,就连蒙古人都比不上!”皇上赏了他五千贯钱、一件貂皮大衣、一顶貂皮帽子和三千匹锦缎,授予他奉训大夫、都总管府达鲁花赤的官职。后来又升任顺德路总管,晋升为嘉议大夫,之后又升任通议大夫、益都路总管,最后调任般阳路总管。因为年纪大了,他就告老还乡了,享年八十四岁。

召元为人厚道聪明,善于安抚管理,走到哪里都有好名声。他的忠诚信义,尤其受到边远地区人民的敬佩。死后追封为东平郡公,谥号忠穆。

张础,字可用,祖先是渤海人,他的曾祖琛搬到了通州。他的祖父伯达,跟随忽都虎那颜攻打燕京和蓟州,金朝守将蒲察七斤打开城门投降,忽都虎就授予伯达通州节度判官、知通州的官职。他的父亲范,是真定判官,因此就定居在了那里。

张础,是个读书人,被廉希宪推荐给了元世祖忽必烈。那时候,真定府是阿里不哥的地盘。阿里不哥心里不爽张础没归顺自己,就派人跟忽必烈说:“张础是我地盘上的人,应该归我管!”忽必烈对使者说:“咱们兄弟俩亲如一家,还分彼此吗?我现在正忙着打宋朝呢,等天下太平了,我再把张础送回去。”

宪宗九年,张础跟着忽必烈一起出征打宋朝,所有的文书檄文都是他起草的。中统元年,设立行中书省,张础被任命为权左右司掾。没多久,他又被外派到彰德路当拘搉官,后来又回到朝廷,当上了右三部员外郎,还被赐予金符,升任平阳路同知转运使,之后又改任知献州、同知东平府事,接着又改任知威州。

有一次,有个妇女骑着驴子过集市,一个官府里暗赤(指地位低微的官员)家的奴仆,竟然用弓箭射伤了那个妇女,把她射倒在地。那奴仆逃回了暗赤家躲了起来。张础一听,勃然大怒,打算把这事儿禀报上去。暗赤一听吓坏了,赶紧把奴仆交出来,张础按照律法对那奴仆进行了处罚。

到了至元十四年,张础升迁为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司副使,还佩带着金符。后来,遂安县的一些穷苦百姓因为生活艰难而造反了。忽必烈命令张础和浙西道宣慰使刘宣一起平叛。刘宣想直接带兵攻打,张础却说:“江南地区刚归顺我们,应该先派人去劝说他们,尽量保全他们的性命。”刘宣不同意,张础说:“如果劝说不管用,再用兵也不迟。”于是,张础派人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他们造反的后果。结果,为首的几个反贼果然自己捆绑起来投降了,张础就把他们释放了。刘宣这才对张础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张础又升迁为岭南广西道、岭北湖南道提刑按察副使。朝廷任命他为宾州路总管,但他没去上任。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国子祭酒,不久又外放为安丰路总管。至元三十一年,张础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朝廷追赠他为昭文馆大学士,追封清河郡公,谥号文敏。他的儿子张淑,在卫辉路当推官。

陈元凯,字时举,是河北临晋人。他爹陈膺,是东平路的劝农使。陈元凯精通经史子集,继承了中原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元世祖至元三年,大保刘秉忠向元裕宗皇帝推荐了他。陈元凯举止优雅,谈吐得体,深得皇帝欢心,于是被任命为宫籍监,后来又外放,担任复州路总管府同知。

至元二十年,他升任江西行省郎中。当时江西盗贼四起,行省里大家都在商量平乱的策略,陈元凯说:“要想剿灭盗贼,关键在于选拔优秀的将领。”他推荐招讨使郭彦高,说他可以胜任。可是郭彦高当时正因为被诬告而下狱,大家都觉得不行。陈元凯说:“与其用有过失的人,不如用有过错的人,更何况他根本就没罪呢!”于是下令让郭彦高去讨伐盗贼,结果很快就把盗贼平定了。广东的贼寇黎德占据海州,到处烧杀抢掠,右丞忽都铁木儿把他抓住了,想押解到京城献俘,陈元凯却请求道:“黎德这种小喽啰,应该立刻处死,以告慰百姓!”于是下令在闹市里把黎德处死了。

后来陈元凯调任富州尹,他对属下说:“现在最重要的是让百姓安居乐业,百姓安居乐业了,农民不用劝说也能吃饱穿暖,盗贼自然也就销声匿迹了。”他到任三个月,盗贼就消失了,流亡的人们都回到家乡,他的政绩在江西首屈一指。之后他被提升为江州路总管,又改任海北广东道肃政廉访使,但因为生病没去上任。

元成宗元贞元年,他又被任命为龙兴路总管。龙兴是徽仁裕圣皇太后的封地,他去向太后辞行时,太后对他说道:“你是老臣了,应该用心治理地方。”还赏赐给他锦衣,以示恩宠。那年发了大水,很多百姓饿死了,陈元凯向行省请求免除河泊税,允许百姓自行取用,救活了无数人。元武宗大德元年,他被任命为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使,后来请求告老还乡。五年后,他又被起用为建康路总管,但他再次辞官回家。大德十一年,他又被任命为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使,再次告老还乡,不等朝廷批准就离开了。最后,他寿终正寝,享年七十八岁。

许楫,字公度,是山西忻州人。他从小跟着元好问学习,十五岁的时候就通过了词赋考试,成了秀才。后来河东宣抚司又推荐他为贤良方正的人才。许楫到了京城,平章政事王文统让他在中书省当小官,但他觉得处理文书工作不擅长,就辞掉改做管印章的。丞相安童和左丞许衡都很看重他。

有一天,许楫跟着中书省的官员在皇宫殿前站着,元世祖看见他长得高大,胡子又漂亮,就问他:“你是秀才吗?”许楫立刻低头行礼说:“我学习考取了秀才,但不敢自称秀才。”皇帝很欣赏他的谦虚,就让他担任中书省架阁库的管勾,兼管承发司的事务。没过多久,朝廷设立了大司农司,任命许楫为劝农副使。

那时候,商挺担任安西王相,在路上遇到许楫。许楫就对商挺说:“京兆府西边有几千顷荒地,宋朝和金朝都曾经在那里设立屯田,如果招募百姓在那里开垦屯田,收获的粮食可以供应王府的需要。”商挺把他的建议向皇帝汇报,皇帝采纳了。三年后,屯田成功了,果然得到了很多粮食。不久,许楫被授予金符,担任陕西道的劝农使。

至元十三年,宋朝灭亡。皇帝命令平章政事廉希宪在荆南设立中书省,任命许楫为左右司员外郎。当地父老拿着金银财物来求见他,许楫说:“你们已经是大元朝的百姓了,现在朝廷派官员来安抚你们,为什么还要送金银财物呢!”

第二年,许楫升任岭北湖南提刑按察副使。在武冈,有个富人打死了士兵,暗中用家中一半的财产贿赂士兵的佃户,让他顶罪。许楫查明了真相,释放了佃户,让那个富人承担罪责。后来,他又调任江西道提刑按察副使。当时,行省命令招讨使郭昂讨伐叛贼董旗,士兵们抓获了很多百姓。许楫释放了六百个无辜百姓,送他们回家。

话说二十三年,他被任命为中议大夫,徽州路总管。当时桑哥掌管尚书省,负责全国的钱粮。参知政事忻都和户部尚书王巨济仗着权势,残酷地盘剥百姓,派人向徽州征收大量的钞票,足足要了两千锭。王巨济觉得这点钱太少,还想再加一千锭。这位管事的大人,直接找到王巨济,质问他:“大人是想让百姓活还是想让他们死?如果想让他们死,就算要征收一万锭,也是可以的!”王巨济被他的直言不讳吓住了,只好作罢,免除了这笔额外征收。后来,这位管事的大人完成了任期,离开了徽州。

绩溪和歙县因为连年饥荒,加上地势险峻,一些叫柯三八、汪千十之类的人就起了义,当了土匪。行省右丞教化带兵去剿匪,双方僵持了七个月,才有人去劝降。柯三八他们说:“只要总管大人肯来,我们立刻就投降!”行省就派人快马加鞭把这位管事的大人请来,让他去招安。他一个人骑着马就去了贼营,土匪们一看到他,都跪下来说:“大人既然来了,请您写个榜文给我们吧!”这位管事的大人跟教化说明情况,请求先退一步,让土匪们自己来投降,别用强。但教化不同意。后来,参政高兴接替了教化,这位管事的大人又把之前的想法告诉了高兴,高兴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土匪们果然投降了。二十四年,他被任命为太中大夫、东平路总管。后来他辞官回家,享年七十一岁。

孙显,字荣甫,是郑州管城人。他最初只是个书吏,跟随大军去攻打南宋。南宋灭亡后,他被提升为中顺大夫,还被遥授为英德府同知太平路总管府事。没过多久,他又调任江西行省郎中。至元十八年,他升迁为少中大夫,同知荆湖北道宣慰司事。当时阿合马当权,派人到湖广地区调查核实赋税,把各地的官员都召集到行省,孙显负责会计工作。那些使者们故意刁难,反复修改账目,怎么也定不下来。孙显当庭反驳说:“账册已经做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反复无常?如果真有什么隐瞒漏报,我愿意承担责任!”那些使者这才收敛了嚣张气焰。

二十三年的时候,朝廷觉得宋平的赏赐太丰厚了,就把他降职了,降到了显朝列大夫、福建行省郎中的职位。后来福建行省的官员贪污了十三万锭官银,事情败露了,但是宋平一点儿都没牵扯进去。

南雄那边有一百多名土匪该杀头,宋平审问他们,只杀了三十个,其他的都放了。安溪的土匪连着十五个寨子造反,宋平下令处理,行省原本打算只杀为首的,后来又想把所有的人都杀了,还要把他们的子女都分掉。宋平拔出剑来阻止他们,说:“之前的决定是什么?谁敢说要杀杀抢抢的,就按律法处置!”最后只杀了为首的一个土匪,事情就解决了。大德二年,宋平又升官了,当上了少中大夫、怀孟路总管,还兼管着诸军奥鲁,以及管内劝农的事务。他去世的时候,六十一岁。

之前,只有河南路收竹子税,怀孟和辉州虽然也产竹子,但是没有税。从冯德用担任河南都漕运使开始,他就请求把两郡的竹园划为官有,归属于制国用使司管理,还制定了非常严格的办法,就算在竹园里砍一根竹子,也要按盗窃罪处罚。结果竹子越来越少,官民都受苦。宋平把这事儿反映给了户部,请求责令竹园主人交纳竹子税,允许他们砍伐竹子,户部同意了。

那些王妃公主们要经过怀孟,她们要竹席做的房子,还要用彩绸装饰,提前一个月就要求准备好,结果她们却没来,老百姓只能守着,不敢离开,因为一离开,官吏就会擅自拿走他们的东西,也没地方申诉。宋平就让人做了用粗布做的大帐篷,能容纳几百人,还能折叠收纳,用轻便的车子就能运送,方便来往迎接,老百姓觉得非常方便。这两件事儿,尤其受到人们的称赞。

宋平的妻子李氏曾经割肉给他治病,宋平死后,李氏剪掉头发放在棺材里,发誓不再改嫁,她的节操在世上受到了称赞。

王显祖,字继先,祖上是高平人,后来搬到邢州住了。金兵南下,河北地区跟朝廷隔绝了,邢州百姓推举王显祖的父亲王明担任节度判官。后来蒙古的木华黎带兵打到邢州,王明就把城池献给了木华黎,被任命为邢州节度副使,还戴上了金符。王明去世后,王显祖继承了他父亲的职位,当上了节度判官。

忽必烈还在当皇子的时候,路过邢州,因为刘秉忠和王显祖的父亲王明是老朋友,就让王显祖去见忽必烈。当时王显祖才十四岁,长得又高又壮,忽必烈很欣赏他,还亲自给他倒酒,并且收他做了刘秉忠的养子。中统三年,邢州改名为顺德府,王显祖也跟着升迁,当上了顺德府判官。后来跟着大军去讨伐李璮,王显祖每次冲锋陷阵都非常勇敢,立下了不少功劳,于是被调到卫州当判官,后来又调到宣德府当判官。任期满了以后,升迁为滨州同知。因为生病,他辞官回家,后来又复出,担任德州同知。接着又升任钧州尹,在那里做了六年,政绩显著,深受百姓爱戴。他母亲去世后,当时朝廷还没有正式确定服丧的制度,王显祖带头遵守了三年的丧期,辞官回家守孝。

至元二十八年,湖广行省平章要束木因为贪污腐败而臭名昭著,忽必烈非常生气,派哈剌哈孙去审问他。同时,也任命王显祖为行省副理问官,负责彻查要束木的同党,追回被贪污的钱财,追回的赃款数额巨大,老百姓都非常高兴。有一次官库失窃,抓捕了上百人,但始终没有找到赃物,王显祖亲自审问,查明真相,原来是库房的士兵自己偷的,于是把所有人都放了,那些人感激涕零地磕头谢恩才离开。至元三十一年,行省命令王显祖负责整理湖南等七路的钱粮,凡是名不正言不顺的赋税,以及那些征收却收不上来的税款,王显祖都全部免除了,并且把这个政策写成了法令。

元贞元年,王显祖调任滨州尹。当时滨州百姓苦于盐价太贵,王显祖就申请先把盐发放给百姓,然后再收取盐价,这样一年就能为百姓节省一万二千多锭钱,百姓们为了感谢他,还刻石立碑歌颂他。当时山东的盐务管理非常混乱,行省考虑到王显祖很有才能,而且工作能力强,就让他担任山东东路同知都盐运使,前后六年,增加了十四万多引盐。大德九年,王显祖升任少中大夫、江西袁州路总管,但他因为年纪大了,就辞官了。大德十一年,王显祖去世,享年六十七岁。他的儿子王郁继承了他的爵位,担任邢州同知。

史书上这么说:蒙古刚统一中原的时候,都是让那些武夫、粗鲁的士兵世袭地方官吏的职位。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时候,才下令各路地方的管民官员专管老百姓的事,管兵的官员专管军队的事,各司其职,互不统辖。

这时候,忽必烈就开始提拔有才能的人,让他们担任各地的总管,休养生息,跟老百姓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所以,当时的吏治越来越好,渐渐地赶上了唐朝和宋朝的水平。像郭汝梅、张炳这些人都是好官啊!看看他们的功绩,就能看出元世祖忽必烈识人用人的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