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起岩,字梦臣,祖籍是章丘,后来搬到济南住了。他爷爷叫张迪,他爸爸叫张福,这些都记载在《张荣传》里。张起岩是他爷爷张福的曾孙。他爷爷的爷爷,也就是他的高祖张铎,在东昌当过领事推官。他爸爸张范,在四川行省当过儒学提举。
张起岩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通过按察司的考试,当上了福山县学的教谕。正好赶上县官抓蝗虫,他临时代理县令处理政务,办事公正公平,老百姓都夸他好。延祐二年,他考中了进士第一名,被任命为登州同知。皇上特别下旨,把他调到集贤院当修撰,后来又升任国子博士,一步步升迁到翰林待制,还兼任国史院编修官。他父亲去世后,他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被选为监察御史。
当时中书参政杨廷玉用不正当手段整治台臣,皇上命令杨廷玉到省里把那些台臣抓起来治罪。丞相倒剌沙觉得杨廷玉这样打击同僚太过了,就诬陷那些台臣欺骗皇上,想把他们处死。张起岩就上书抗议,说:“台臣弹劾百官,议论朝政,这是他们的职责啊!现在因为尽职尽责而受到处罚,这样会让风气败坏,忠臣良将也会寒心,这可不是盛世该有的景象。再说,皇上设立台阁,就是为了广开言路,维护朝廷的秩序。陛下即位时诏书里都提到要效法祖宗,现在台臣因为弹劾而受罚,这又是什么道理呢?”他连续三次上书,皇上都不理他。张起岩在朝堂上更加激烈地争辩,皇上终于被他说服了,事情才得以解决,不过那些被弹劾的官员还是都被免职了。
后来,张起岩被升任为中书右司员外郎,又升任右司郎中,还兼任经筵官,最后被任命为太子左赞善。他母亲去世后,他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被调到燕王府当司马,后来又升任礼部尚书。文宗皇帝去郊外祭祀,张起岩担任大礼使,引导仪式进行得非常顺利,皇上很高兴,赏赐了他很多东西,又把他提升为中书省参议。
宁宗皇帝驾崩了,有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跑去告状,说某个部里的官员图谋不轨。结果查来查去,全是假的。司法部门说:“按照唐朝的法律,诬告叛乱的人不用承担责任。” 可是起岩却跟同事们说:“现在新皇帝还没登基,人心惶惶,不安定。咱们不赶紧把这告状的人杀了杀杀威风,堵住那些乱七八糟的阴谋诡计,恐怕会坏大事!” 于是他就催促有关部门赶紧把这个案子办了。
有一次,朝廷官员们一起开会选拔人才,起岩推荐了一个他觉得很能干的人。结果丞相燕帖木儿不高兴了,起岩直接拍拍衣服站了起来,表示抗议。燕帖木儿觉得起岩这是在跟他对着干,就把他贬官了,让他去翰林院当侍讲学士,兼管起草诏书,还让他参与修撰国史,一起编纂三朝的实录,并且让他参与经筵讲学。御史台提议让他去浙西当廉访使,皇上没同意。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提拔到陕西当行台侍御史。 临出发前,皇上又把他留下来继续当侍讲学士,后来又任命他为江南行台侍御史,最后又召他回中台当侍御史。 后来他又升任燕南道廉访使,他打击豪强,毫不手软,雷厉风行,之后又升任江南行台御史中丞,接着又当了翰林学士承旨,兼管起草诏书和修撰国史,还参与经筵讲学。
右丞相别怯儿不花被御史台的官员弹劾,丢了官。没过多久,他又当上了丞相。他暗示翰林院的官员说御史台弹劾他是不对的,但是起岩坚决不同意,当时很多人都很佩服他的正直。没多久,起岩就被任命为御史中丞。他办事非常正直,敢说敢做,一点也不怕得罪人,所以跟很多同事关系都不太好。后来朝廷下令修撰辽、金、宋三朝的历史,他又被调回翰林院当承旨,负责主持这项工作,官职也一步步升迁,最后做到荣禄大夫。 他六十多岁的时候,上书请求退休回家养老,四年后去世,谥号文穆。
起岩长得像紫玉一样白净,留着漂亮的胡子,下巴方正,眉毛眼睛都长得很好看,一看就是个很有修养的君子。 他在处理政事和做决定的时候,态度非常坚定,谁也劝不动他。朝中的大臣都很敬畏他,他的名声远扬。 就连安南国的使者来送他们世子的信,都要先问问起岩在不在家,再决定什么时候拜访。起岩学识渊博,文采很好,还擅长篆书和隶书。他写的《华峰漫稿》、《华峰类稿》、《金陵集》流传于世。
许有壬,字可用,祖上住在颍州,后来搬到汤阴。他爹叫许熙载,在福州会福院当个照磨(小官)。许有壬从小就聪明过人,读书那叫一个快,一眼能看五行字。有一次,他看到衡州净居院的碑文,看一遍就能背下来,记忆力超好!二十岁那年,他得到了畅师文的推荐,想进翰林院工作,可惜没成。后来先被任命为开宁路学正,然后又升了教授。还没等上任呢,就被调到山北道廉访司当个小吏。
后来,在延祐二年,他考中了进士,被派去辽州当同知(相当于副职)。正赶上周王造反,关中地区乱成一锅粥。周围州县的老百姓都逃跑了,就许有壬一个人把城门关得死死的,带着大家一起抵抗,整个州城都安然无恙。抓人办事,他也不用衙役,就让里正喊一声,老百姓都乖乖听话,事情办得又快又好,州里治理得井井有条。
六年后,他升任山北道廉访司经历。到了至治元年,他又升任吏部主事。第二年,更进一步,当上了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他在广东巡视的时候,因为揭发贪污受贿,弹劾罢免了廉访副使哈只和蔡衍。到了江西,碰上廉访使苗好谦在烧毁一些账簿,因为苗好谦太严厉了,大家害怕他,都把真账改成假账。许有壬仔细检查后发现,那些账簿是真的,于是就留下了大部分。后来,他又被朝廷召回,当上了监察御史。
八月,英宗皇帝被杀害了,那个坏蛋铁失派人从上都来,把皇宫的仓库封锁起来,收走了所有官员的印章。有壬知道事情紧急,赶紧跑去告诉御史中丞董守庸。董守庸说:“皇宫里的事情,不是我们外朝官员该管的。”有壬当时就写了一份奏章,把董守庸以及朵尔只班、郭也先忽都这几个家伙跟铁失勾结的罪行都写了进去,等着以后再上报。
十月,铁失被杀掉了。泰定帝从上都回来,御史大夫纽泽先回到京城,有壬就把那份奏章拿出来递交给了他。等皇帝到了京城,有壬又上了一道奏章,说:“铁木迭儿(铁失)的儿子琐南也参与了谋反的大事,请求皇帝严惩他,并且别让他的兄弟们再进出皇宫。中书平章政事王毅、右丞高昉,还有四川行省平章政事赵世延,他们都被冤枉贬官,受的罪尤其惨重,都应该为他们平反昭雪,恢复他们的官职。” 接下来,他又提出了十条建议,叫做“正始十事”:一曰辅翼太子,宜先训导;二曰遴选长官,宜先培养;三曰通籍宫禁,宜别贵贱;四曰欲谨兵权,宜罢兼领;五曰武备废弛,宜加修饬;六曰贼臣妻妾,宜禁势官征索;七曰前赦权以止变,宜再诏以正名;八曰铁木迭儿诸子,宜籍没以惩恶;九曰考验经费,以减民赋;十曰撙节浮蠹,以舒国用。皇帝大多采纳了他的建议。
泰定元年,刚成立詹事院的时候,他被选为中议,后来又升任中书省左司员外郎。当时京畿地区闹饥荒,有人建议赈灾,他的同事们却说:“你的建议虽然很好,但是国库的钱怎么办呢?”但他坚持自己的意见,最终向丞相禀报,结果朝廷拨发了四十万斛粮食救济灾民。
国子监以前有个制度,就是根据学业成绩排名来决定能不能当官。当时的执政者想废除这个制度,改成只看德行选拔人才,他们还找了监丞张起岩商量这件事。这个人不同意,他说:“虽然考试制度并不完美,但至少能选拔出一些博学多才的人。如果只看德行,听起来很好,但恐怕会招来很多伪君子,专门在表面上做文章,这样一来,真正的人才就更难选拔了。”双方争论了很久,也没能达成一致。三年六月,他升任右司郎中,张起岩的建议最终被采纳了,但没过多久又被否决了。
那时候,抓到盗贼有赏钱,很多人怀疑这是假的,甚至有人被冤枉关了四十年,他们都跑到马厩门口告状。他说:“盗贼横行,这时候还犹豫什么?只要经过户部审核的,都给赏钱!”没过多久,他又升任左司郎中。每次遇到朝廷讨论大事,他总是据理力争,有个叫宋本的官员私下里跟别人说:“这简直就是贞观、开元年间议事的样子啊!”第二年,他因为父亲去世而回家守孝。
天历三年,他被提升为两淮都转运盐司使。之前盐务管理很混乱,朝廷认为只有他能胜任这个职位,所以才任命了他。他调查了盐务的弊端,制定了新的管理制度,国家的盐税收入也因此增加了。至顺二年二月,他被召回朝廷,担任中书省参议。没过多久,因为母亲去世,他又回家守孝去了。元统元年,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参议。第二年,他被任命为治书侍御史,后来又升任奎章阁学士院侍书学士,同时仍然负责御史台的事务。
有一次,御史弹劾福建达鲁花赤完卜,完卜躲在御史大夫家里,他亲自出马抓捕并审判了他。九月,他被任命为中书省参知政事,兼管经筵。皇帝下令让群臣商议,要给皇太后加尊号,尊为太皇太后。他说:“皇上对皇太后来说是儿子,如果再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那皇上就成了孙子了,这不合礼制啊!”大家都不同意他的意见。他又说:“现在朝廷规定,对祖父母的封赠要比父母低一级,这是推恩的办法,亲近的人封赏高,远一点的人封赏低。现在要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这是把尊号推得更远了,这怎么能说是尊崇呢?”但最终还是没有被采纳。
中书平章政事彻里帖木儿汇报完进士考试的事,朝臣们激烈争论,吵得很厉害,他没办法说服大家,就装病告假。皇帝硬是把他叫起来,任命他做了侍御史。当时朝廷想恢复古代的劓刑(割鼻子),还要设立枢密院,禁止汉人和南方人学习蒙古文和畏吾儿文,有壬都极力反对。
后来到了元朝初期,长芦韩公溥因为家里藏有兵器,牵扯出一场大案,株连到朝廷许多官员,很多人被指控贪污受贿,唯独没有牵连到有壬,所以那些忌恨他的人更加愤怒了。有壬就借口生病辞官回家了。
元至元六年,皇帝又召他回朝,仍然担任参知政事。第二年改元至正,有壬极力主张皇帝应该亲自祭祀太庙,皇太后应该虚位,徽政院应该取消,改元和发布诏令应该合并在同一个诏书里,冗余的官职应该精简,钱粮应该节省开支,大家都觉得他说得对,于是他升任中书左丞。
两年后,囊加庆善八和孛罗帖木儿建议开凿金口河,引浑河水绕过京城,直通通州,以方便漕运。丞相脱脱支持这个计划,但是有壬说:“浑河的水流湍急,容易决堤造成灾害,而且河水又浅又淤塞,根本无法通航,更何况沿途地势高低不平,这只会白费人力物力啊!”可惜他的意见没被采纳。后来果然应验了有壬的预言。
首先,有壬的父亲熙在长沙做官,办了个义学,教导学生们。他母亲去世后,葬在长沙城外,有壬就在那里守孝三年。后来,学生们就在有壬守孝的地方建了东冈书院,以此表彰他的孝心,并且扩大熙的教育事业的影响。
结果,南台监察御史木八剌沙因为私人恩怨,说书院不应该建,还弹劾了有壬和他两个弟弟有仪、有孚。有壬就借口生病回家了。四年后,他被任命为江浙行省左丞,但他辞掉了。六年后,他又被召为翰林学士,结果又辞了。监察御史们多次上书为有壬辩解,证明之前的弹劾是诬告。没多久,他被任命为浙西道廉访使,还没上任,就被再次召为翰林学士,还兼管经筵的事务。第二年夏天,他被授予御史中丞的职位,还赏赐了白玉束带和一件御赐的衣服。没过多久,他又以生病为由回家了。
十三年后,他又被起用为河南行省左丞。十五年,升迁为集贤大学士,不久又改任枢密副使,然后再次被任命为中书左丞。这时,有个和尚从高邮来,说张士诚要投降,大家都觉得好事将成,非常高兴。只有有壬觉得这事儿不对劲,他把和尚叫来仔细盘问,结果和尚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后来,有壬又升任集贤大学士,兼太子左谕德,官阶最终做到光禄大夫。有壬在朝中资历深厚,太子对他非常尊敬。有一天,太子接见有壬的时候,正玩弄着鹰隼取乐,听到有壬来了,赶紧让左右的人退下。
十七年,有壬因为年老体弱,请求退休,过了很久才批准,朝廷给他发放了俸禄,让他安享晚年。二十四年,他去世了,享年七十八岁。朝廷追赠他“推诚守正昭德佐理功臣、银青光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上柱国”的称号,追封他为鲁郡公,谥号文忠。他著有《至正集》八十一卷。
有壬啊,在七个朝代当官,干了五十年呢!国家大事,他都敢直言不讳。那些当权的大臣,要是脾气来了,稍微有点不顺心就杀头流放,有壬一点都不躲着藏着。事情不合规矩,他就据理力争,根本不管会不会死,会不会吃亏,所以很多君子都敬佩他。
一开始有壬参加进士考试,主考官是平章政事李孟,阅卷官是参知政事赵世延和集贤学士赵孟朓。当时大家对有壬的排名还没定下来。赵世延说:“看看他的策论,将来肯定是个名臣,我建议把他排进第二甲。”李孟不同意,赵世延就跟他辩论了好久。赵孟朓站出来说:“宋朝东南一隅,一科考试就录取几百人。按国家这么大的地盘,多录取一个七品官,不算过分吧!”李孟这才同意了。后来有壬果然成了名臣,大家都说赵世延识人很准。
宋本,字诚夫,大兴人。从小就聪明过人,跟别的孩子不一样。至治元年,全国考试,他考了第一名,被授予进士及第,当上了翰林修撰。泰定元年春天,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他首先上奏说:“虽然铁失那些叛贼已经被杀了,但是他们的同伙,枢密副使阿散,也参与了谋反,却因为告密而没死,请求早日执行天罚!” 他还说:“仁宗庙里的东西被偷了,老百姓丢东西抓不到贼都会被惩罚,太常寺和负责抓贼的官员都应该被罢免!”
他又说:“中书省的宰相们天天往皇宫跑,十天半个月都不回中书省,导致政务积压,请求告诫大臣们,如果不是值夜班,每天都必须去中书省办公!” 他还说:“司空、太尉这些职位,竟然乱给和尚和道士,还有会礼院、殊祥院也滥用官职,请求取消这些职位!” 可惜这些奏章都没被采纳,后来他就调到国子监当丞了。
夏天那风,刮得可真猛烈啊,皇上紧急召集所有官员,商量怎么才能消除灾害。这时候,听说有几个从北方来的宿卫士兵,在桓州抢劫杀人,被抓住了。可丞相旭迈杰竟然奏请皇上把他们给放了! 还有件事,蒙古千户抢走了老百姓朱甲的妻子和女儿,朱甲去中书省告状,旭迈杰却袒护他们,根本不管这事儿。
这时候,[人物名]站出来说话了,他义正词严地说:“铁失的余党还没抓捕,仁宗庙里的盗贼还没找到,桓州的盗贼还没惩治,朱甲的冤屈还没伸冤。现在刑法执行不严,老百姓怨声载道,出现这些灾异,都是因为这个啊!” 他说得慷慨激昂,大家都听得目瞪口呆。 后来,他被调到兵部当员外郎,两年后又升任中书省左司都事。
有个叫李庭的将军的儿子,借着兵部尚书的权势,跟着诸王去郁林州征讨猺族,结果半路上纳了个妾,耽误了行程,部队打了败仗才回来。枢密副使卜邻吉台说:“李庭打仗有功,应该升官。” [人物名]却说:“李庭纳妾耽误军务,都应该治罪,还升官?这算怎么回事!” 卜邻吉台一听,脸都绿了,不敢再说什么了。
旭迈杰死了以后,左丞相倒剌沙掌权,他和平章乌伯都剌都是西域人。 那时候,一些西域商人进贡了一种叫“緌”的宝石,估价非常高,朝廷还没付钱呢;另外,很多被御史弹劾罢官的官员,都跟倒剌沙有关系,都在求他复职。
三年冬天,乌伯都剌从皇宫跑到政事堂,因为出现了彗星和地震,就下令大赦天下,还下令中书省把以前那些进贡的物品的钱都付了,并且提拔那些被御史弹劾罢官的官员。 他让左司员外郎把这个诏书草稿给本(指文中主人公)看。本说:“进贡的物品钱还没付呢,这算什么细枝末节的事儿啊,都写到圣旨里了,这不是让人天下笑话吗?御史弹劾有罪的人罢官,这是世祖皇帝的规矩,皇上登基后,也多次下诏强调要遵守世祖皇帝的规矩。现在您又提拔这些人,这不是自打嘴巴吗?要是以后他们再犯贪污受贿的事儿,您是打算追究呢,还是打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宰相们听了本的话,互相看看,都叹了口气,然后就取消了这个决定。第二天,皇上要宣读诏书,本就称病没去。
四年春天,本升任礼部郎中。天历元年冬天,升任吏部侍郎。第二年,又调回礼部。 同一年,文宗皇帝修建了奎章阁,设立艺文监来管理书籍,本被任命为大监。至顺元年,升任奎章阁学士院供奉学士。第二年冬天,外放河西道廉访副使。 还没等他出发呢,又升任礼部尚书。三年冬天,宁宗皇帝驾崩,惠宗皇帝还没到,皇太后在兴圣宫。 正月初一,大家正商量着按照惯例去朝贺,本说:“应该向兴圣宫上表,取消朝贺。” 大家都觉得他说的对,就听他的了。
元统元年,兼任经筵官。第二年夏天,升任集贤直学士,兼任国子祭酒,还兼任经筵官。 同年冬天十月,本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朝廷追赠他翰林直学士、范阳郡侯的爵位,谥号“正献”。
本为人刚正不阿,坚持原则,不受私情影响。他尤其以提拔培养文学人才为己任。 他主持考试的时候,录取的进士人数达到了规定的百人上限。他当读卷官的时候,还把第一甲的人数增加到了三人。 他死后,送葬的人多达三千人,这些人都是他的学生、下属,以及国子监的学生,当时的人都非常敬重他。他著有《至治集》四十卷。他的弟弟叫褧。
宋褧,字显夫,他和宋本齐名,人们都叫他们“二宋”。元泰定元年,他跟着宋本去京城参加考试。清河的元明善、济南的张养浩、东平的蔡文渊、还有王士熙都极力推荐他,结果他高中进士,被授予秘书监校书郎的官职。
后来,安南国派使臣来进贡,宋褧被选为陪同的官员。安南使臣送给他很多金子作为礼物,但他坚决拒绝了。之后,他又先后担任翰林国史院编修、詹事府照磨,接着被调到御史台当掾吏,但他辞去了这个职位,转任大禧宗正院照磨,后来又升迁为翰林修撰。
元至元三年,宋褧被提升为监察御史。当时接二连三地发生各种灾异,他就上奏说:“一年之内,接连发生日食月食,星象也出现异兆。正月初一,千步廊失火;六月,河朔地区发生大水灾;八月,京城发生地震,宗庙都被震坏了,真是惊动了神灵啊!这些都是因为朝政没有修明,百姓疾苦没有得到缓解造成的。应该召集朝臣一起讨论,想办法消除灾祸。”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后来,他被派去担任山南道廉访使。在宜城,发生了一起村民抢割麦子,殴打地主致死的事情,凶手还贿赂了县尹,让一个人替罪。宋褧调查清楚了这件事,把县尹和参与殴打地主的凶手都绳之以法。在安陆,一个寡妇犯了罪,自杀了,还诬陷她丈夫的哥哥杀了她,她丈夫的哥哥也承认了罪名。宋褧让人打开坟墓验尸,发现寡妇的脖子上还系着绳子,这才证明了寡妇丈夫哥哥的清白,为他洗清了冤屈。
当时有个规定:抓到五个盗贼就能升官。在应山,巡逻的官兵抓到五个人,说是盗贼,准备治他们的罪。宋褧觉得可疑,就亲自审问,结果发现这五个人都是老百姓,于是把他们释放了,反而治了那些巡逻官兵的罪。大家都佩服他的明察秋毫。
之后,宋褧被调任陕西行台都事,不久又被召回朝廷,担任翰林待制,后来又升任国子监司业,参与修撰《辽金宋三史》,被封为翰林直学士,还兼任经筵讲官。他五十三岁去世,追赠国子祭酒、范阳郡侯,谥号文靖。他著有《燕石集》十五卷。
王结,字仪伯,是河北定兴人。他爷爷王逖勤,曾作为人质跟着太祖皇帝西征。他奶奶是阿鲁浑氏,是从西域搬到中山的。他爸爸王德信,当过陕西行台监察御史,跟同事意见不合,就辞职回家了,再也没出去做官。王结从小就聪明,读书一目十行,跟有名的学者董朴学习。廉访使王仁见过他后说:“这是个能辅佐皇帝的人才啊!”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去京城,给当权者上书,提出了八条治国建议: 设立经筵来培养皇帝的德行;实行仁政来凝聚民心;培养优秀人才来参加科举考试;挑选合适的官员来端正吏治;尊重贤士来激励人们的操守;裁减冗员来规范官制;理清章程来安定民心;发展农业来富裕百姓。可惜宰相们没完全采纳他的建议。
那时候仁宗皇帝还在藩邸,有人推荐王结去当他的侍卫。王结就收集历代君臣的善恶事例,每天都摆在仁宗面前给他看。武宗皇帝登基后,仁宗当了太子,设立东宫官属,任命王结为典牧太监,官阶是太中大夫。有些近侍用滑稽戏来讨好太子,王结就劝说太子说:“以前唐朝的庄宗皇帝也喜欢这些,结果国家都亡了。殿下现在是在东宫学习,耳濡目染非常重要,应该谨慎小心。”仁宗很欣赏他的话,采纳了他的建议。
仁宗皇帝即位后,王结升任集贤直学士,后来外放做顺德路总管。顺德路辖区巨鹿沙河有唐朝魏徵、宋朝璟的墓,他就为这二位在当地书院建祠堂祭祀,以此激励学习的人。后来他又调任扬州路,再调任宁国路。他弟弟王绅被任命为江东廉访司官员,王结推辞了不去。之后他又调任东昌路。当时通河堤坝堵住了旧黄河下游,夏天洪水泛滥,冲毁了百姓的田地,王结就上书建议修建水闸泄洪,百姓因此又能耕种了。至治二年,他被任命为中书省参议。当时拜住当丞相,王结对他说:“当丞相要先端正自己,才能端正皇帝,然后才能端正天下。除恶务必果断,犹豫不决反而会出问题;生活不能奢侈浪费,奢侈浪费会危及自身和家族。”拜住听取了他的意见。不久,王结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他推荐了宋本、韩镛等十多个名士。
公元1324年春天,朝廷举行进士考试,他担任阅卷官。后来升迁为集贤侍读学士,中奉大夫。那段时间,接连发生日食、地震和狂风等异常现象。他就在朝堂上直言进谏,说:“现在朝廷君子小人混杂不清,法律法规不明确,官职赏赐过于滥发,所以才会出现这些天地异象,灾祸接踵而至。应该好好整顿政务来平息这些天灾。” 同年,皇上诏令他负责经筵讲学,还陪同皇上去了上都。他在讲学时,引用古代典故,论证当时政治的弊端,希望皇帝有所醒悟。皇后也听说过他的讲学内容,就召见他和其他讲官,他也用典故委婉地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第二年,他被任命为浙西道廉访使,可是半路上就因为生病回去了。一年多后,他被任命为辽阳行省参知政事。辽东地区发生大水灾,他向朝廷请求拨发几万石粮食赈济灾民。之后,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刑部尚书。
文宗皇帝登基后,他被任命为陕西行省参知政事,后来又改任同知储庆司事。两年后,他升任中书参知政事。去皇宫谢恩的时候,他因为年迈的父母而请求退休。皇帝问他:“忠孝难道不能两全吗?” 当时,明宗皇帝还没到,文宗皇帝以太子身份迎接,一些近臣就趁机请求升官加爵、赏赐钱财。他就说:“等天子到了再商量这件事吧。” 四川行省的平章政事囊家歹抗命不遵,朝廷商议派兵讨伐。他说:“四川路途遥远,恐怕他们还不知道朝廷的最新命令,可以先派使者去劝说。如果他不听,再讨伐也不迟。” 后来囊家歹果然来朝请罪了。一些近臣又争着要抄没囊家歹的家产,他又据理力争。那些近臣很生气,对他进行诽谤中伤,越来越厉害,最后他被罢免了官职,改任集贤侍读学士。 后来他父亲去世,他就辞官守孝,不再出来做官了。
元统元年,王结又当上了浙西道廉访使。还没等他上任呢,就被朝廷召来当了翰林学士,还兼着好几个官职,比如资善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还参与了张起岩、欧阳元修他们一起修撰泰定天历两朝的实录。后来,他又升任中书左丞。
有一次,皇后在慈福殿让僧尼做佛事,结果殿里突然着火了。王结就说:“僧尼的行为不敬,应该受到惩罚!” 后来,左丞相撒敦病危了,他家人想放几个重刑犯来祈求神灵保佑,王结极力反对,认为这样做不妥当。
以前,犯了罪的人,北方人就发配到广海,南方人就发配到辽东,离家万里,很多人在路上就死了。王结就建议改变这种做法,把发配的地方改成离家不超过一千里的地方,改过自新的人还可以允许他们回到家乡。这个建议后来还变成了正式的法令。那时候,很多官员犯了罪,都要受到很重的处罚。王结说:“古代的法律,达官贵人是不受刑罚的,现在贪污受贿的人很多,但是士大夫的廉洁和羞耻之心,我们不能不重视啊!” 当时的舆论都认为王结处理得很好。
后来,至元元年,王结因为生病辞去了翰林学士的职务。至元二年正月,他去世了,享年六十二岁。王结说话做事都遵循古人的规矩。张珪说:“王结不读圣贤的书,不谈仁义的话。”识货的人都觉得这句话说得太对了。王结晚年钻研《易经》,写了一本《易说》,临川的吴澄读了之后非常赞赏。至元四年五月,朝廷追赠他资政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护军等官职,追封他为太原郡公,谥号文忠。他的诗文集十五卷流传于世,他儿子王敏修,还当了社稷署丞。
仇濬,字公哲,是北京大兴人。他父亲仇谔,字彦中,是个平民,曾经去拜见安西王,安西王很欣赏他的才华,就让他在身边做事,后来还授予他武备院库使的职位。至元十五年,仇谔升任威州知州。
当时,当地有两兄弟张氏兄弟因为财产发生争执,官吏还收受了贿赂,事情拖了很久都没解决。仇谔把他们叫来,问他们:“兄弟和官吏,谁跟你们更亲?”他们说:“兄弟更亲。”仇谔说:“你们把家里的钱财都给了官吏行贿,这能算聪明吗?”张氏兄弟听了之后很后悔,都跪下认错。仇谔后来升迁了好几次,最后当上了福建闽海道副使。
当时行省要征收银子作为赋税,福建没有银矿,老百姓只能花钱去买银子来交税。仇谔弹劾行省欺骗百姓,取消了这项苛捐杂税,老百姓都很高兴。后来,仇谔在任上去世了,享年五十一岁。
话说,小伙子郝濬从小就没了爹妈,跟着舅舅户部尚书郝彬回了京城。元武宗登基后,太保曲枢把他带到便殿给皇帝侍奉,还让他给仁宗皇帝讲故事。至大二年,他被任命为资国院照磨,后来又升迁到集贤院当掾吏。到了延祐年间,他步步高升,做到中书左司掾。至治元年,他被提拔为太庙署丞。英宗皇帝新祭祀完太庙,郝濬处理得当,很合皇帝的心意,于是被调到礼部当主事。泰定元年,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早先,有御史弹劾参知政事杨廷玉贪污受贿,可宰相倒剌沙却包庇他,还奏请台省和宗正府一起处理这件事。郝濬却说:“御史台的职责就是纠察百官,现在宰相想破坏祖宗留下来的法度,这绝对不行!我誓死也要坚持!”最后,还是按照御史台的审理结果办,杨廷玉被杖责免职。
第二年,黄河决堤,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都是饿殍,再加上地震、蝗灾和旱灾,真是天灾不断。郝濬和他的同事们一起上书皇帝,说:“这地应该平静的,现在却地震了,都是因为宰相没有做好协调治理的工作。而且,兵灾也暗含其中,可能是因为军政没有修整好造成的。”他们三次上书,可皇帝都没理。他又弹劾御史大夫秃忽鲁奸诈不忠,包庇杨廷玉,败坏纲纪,不堪重任。他还把弹劾奏章送到上都和行台御史那里。这事儿传到了皇帝耳朵里,皇帝下令罢免了秃忽鲁。这下可把执政的大臣们惹毛了,他们激怒了皇帝,皇帝下令逮捕了郝濬和另一个治书侍御史,把他们关进诏狱审问。大家都害怕会出大事,只有郝濬泰然自若,一点也不慌张。过了很久,事情才得以平息,皇帝没追究郝濬他们的责任。
之后,郝濬又上书弹劾:“也先帖木儿在枢密院受贿,不应该参与经筵讲学;太子詹事辅导太子不应该用宦官;奸臣帖木迭儿应该抄家灭族,不应该把他的财产还给他;廉访使王结为人正直,却被御史诬陷,应该为他平反;处士吴炳、史约,应该被召入朝廷;内外官员中有才能的,比如参政张昇、八辰等人,应该被委以重任,整顿风纪。”他说话直言不讳,句句切中要害,当时的人都称赞他。
他当了四年户部员外郎,然后升了郎中。天历元年,他又被任命为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的佥事。没过多久,就调到礼部当郎中去了。第二年,他升任右司员外郎,接着又调到刑部任侍郎,官阶升到了亚中大夫。没过多久,他又被调到中政院当判官,皇上还特别下旨,晋升他的官阶为中大夫,以示嘉奖。到了至顺元年,他又被任命为江北淮东道廉访司副使,随后再次升迁,当上了吏部侍郎,并且被任命参与枢密院的事务。两年后,他被任命为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没过多久,他就以生病为由告退回家,最终在家中去世,享年五十二岁。
他升迁很快,一路走来,从员外郎到郎中,从礼部到刑部,再到中政院,最后还参与了枢密院的事务。 皇上还特别赏识他,给他升官加爵。 “内批进阶中大夫以奖之” ,可见皇帝对他的器重。 不过,他最终还是选择告老还乡,在家中去世,年仅五十二岁,也算得上是英年早逝了。
王思诚,字致道,是山东兖州嵫阳人。从小就聪明过人,七岁就开始跟着老师学习《孝经》和《论语》,而且能背诵下来。后来,他又跟着汶阳的曹元用先生学习,学问大有长进。元至治元年,他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管州判官,之后被朝廷召回,担任国子助教,然后又改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接着升迁为应奉翰林文字,再次升迁为待制。到了元至正元年,他又升任奉议大夫、国子司业。
第二年,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他上书皇上,说:“去年京城附近秋天没下雨,冬天没下雪。春天刚开始,就出现了蝗灾,黄河还发大水。没下雨是因为阳气太盛,水灾是因为阴气太盛。我听说过,一个女人含冤,就会导致三年大旱。过去几年,伯颜专权跋扈,滥杀无辜,郯王案和燕铁木儿家族的案子,死的人数不胜数,这哪里只是一个女人的冤屈啊!应该为他们平反昭雪,命令有关部门向百神祈祷,举行祭祀,祭祀河神,并且组织人力堵塞决口。受灾死了人的家庭,要给予安葬,这样或许可以调和阴阳,消除水旱灾害。”
他还说:“采金铁冶提举司设有监狱,关押那些应该流放的人,他们被派去开采春金矿,以前还提供衣食。自从天历年间以来,因为水灾,金矿停产了,这些人只能吃草喝水,已经死了三十多人,还有好几个人快要死了。这些人罪不至死,却因为饥饿而死,还不如直接打一顿让他们快点死呢!何况各州县都没有囚犯的粮食,很多轻重罪犯都在监狱里饿死,官吏却谎报说他们生病了,并详细地报告用药情况。应该规定因饥饿而死的人数多少算犯罪,并制定成法令。还有,至元十六年开凿坝河,设立坝夫户8377户,车户5070户,车辆390辆;船户950户,船只190艘。这些年来,坝夫逃亡的很多,十个里面有四五个都逃跑了,而运送粮食的数量却增加了七八倍,现在只剩下68艘船,761户船户,267辆车,2755户车户。他们日夜不停地奔波,还是满足不了需求。现在还剩下1832户坝夫,一个人一天要运送400多石粮食,肩膀磨破了,累得像鬼一样,实在可怜啊!河南、湖广等地打猎的鹰房府,打猎户尚玉等13225户,阿难答百姓刘德元等2300户,都可以征调补充,让他们劳逸结合。”
他又说:“燕南山东靠近京城,这些年一直闹饥荒,盗贼横行。巡逻的弓箭手和负责抓捕盗贼的官员,遇到盗贼就往邻近地区跑,盗贼往南跑,他们就往北跑;盗贼往西跑,他们就往东跑,等遇到盗贼了,还没打就先跑了,应该制定法律严厉禁止这种行为。”他还说:“当初开辟海路的时候,设立了海仙鹤哨船四十多艘,来回巡逻。现在破船只有十多艘,都停在刘家港口,打着抓捕盗贼的名义,实际上根本不出海,导致海盗猖獗。应该在莱州洋等地分兵防守,不准船只停靠在岛屿上,禁止沿海居民和船夫通婚。谁能抓到盗贼,就赏给他船;抓到盗贼首领的,就赏给他官职。还要命令江浙、河南行省,在江海各处设置关卡,检查返回的海商,确定不是海盗,才允许他们停船。明年粮食船出海之前,要派将士乘坐海仙鹤船,在二月底入海,这样或许可以使海路安定下来。”朝廷大多赞同他的建议。
松州那些当官的,瞎编乱造罪名陷害老百姓,就为了收黑钱,上告到中央的竟然有四十个人! 选思诚接到这个案子后,暗地里以其他公务为由去了松州,一下子抓了监州以下二十三个人,全都被定罪了。
回到三河县的时候,有个犯人一直喊冤,选思诚就把他跟同伙分开审问,让犯人单独说。那个犯人说:“贼以前偷了我家芝麻,我追上他,还把他刺伤差点死了。这贼就是为了报仇。现在弓箭手为了完成抓捕任务,正好中了贼的计。那赃物,其实是我老婆的裙子。” 选思诚把裙子给失主看,失主说:“这不是我的东西。” 其他同伙也招供了,于是就把他们放了。
丰润县有个犯人年纪最小,被关押的时候都快死了,选思诚觉得奇怪,就仔细问他。那孩子说:“天黑的时候,有三个家伙找我一起投宿,说要结伴同行。还没到半夜,他们就催着我赶路,走到一个坟地附近,看见几个人好像事先约好似的,我就起了疑心。他们说那是盗贼,让我去告发,我不肯,他们就拿刀逼我。走到一家老百姓家里,他们都冲进去了,就我一个人留在门外,我就偷偷跑回县里自首,还没来得及举报就被抓了。” 选思诚查明了那些官吏的罪责,这个少年也就无罪释放了。
我被任命为河南山西道肃政廉访司的官员,到武乡县去巡视。县令派人来迎接我。我私下跟手下的人说:“这个人肯定是个贪官。”没过多久,果然有人在路边告状。我问他:“是不是县令强占了你的马?”那人说:“是的。”县令因此受到了惩罚。手下的人问我怎么会事先知道,我说:“穿着破旧的衣服,却骑着骏马,这不是欺诈是什么?”
陕西行台说:“想要在黄河上凿开三个闸口,设立水陆码头,以便沟通关中和陕西。”让我和陕西、河南的省台官员以及郡县长官一起去看一下,大家都觉得工程太危险,想随便应付了事。我生气地说:“我们自己都欺骗自己,还怎么要求别人呢!各位稍等,我亲自去实地考察一下。”大家吓得赶紧跟着我去了。我们沿着河滩和沙碛走了百余里,礁石遍布,道路不通,下了马步行,攀着藤蔓往前走,走了三十里,发现根本无法通行,这才停下来。我写了一首诗上报给执政大臣,这个计划最终被取消了。
之后,我被召来负责修订辽、金、宋三朝的史书,被任命为秘书监丞。这时,国子监的学生因为一些事情在学校闹事,朝廷又让我担任司业。我罢黜了带头的五个人,并处罚了七十个学生,让他们降级反省。对勤奋的学生提拔,对懒惰的学生降职,学风因此大为改观。我被破格提拔为兵部侍郎,正赶上家里有丧事,服丧期满后,朝廷推行内外通调法,又让我担任太中大夫、河间路总管。
磁河在铁灯千的地方决堤,那是真定府的辖区。我召来当地官员责问他们。我日夜督促工程,一个月就堵上了决口,还在外面修建了护堤,让河边的百姓和弓箭手住在上面,以防再次决堤。南皮县的百姓在御河边种柳树,要向官府缴纳柳树税,叫做“柳课”。河水决堤,柳树都被冲没了,官府却仍然征收柳树税,百姓的子孙后代都穷得还不起税。我把这件事报告给朝廷,朝廷就取消了这项税收。景州广川镇是汉代董仲舒的故乡;河间尊福乡是毛苌的故乡。我提议在两地修建书院,并设置山长。最后,我被任命为礼部尚书。
十二年的时候,皇帝觉得老百姓很多人失业了,就选拔了一些有名望的大臣去各地巡视,了解情况,想办法解决问题。思诚被派去巡视河间和山东等地,他上奏朝廷说发现了种植二麦和豌豆的好方法,皇帝很高兴,赏赐了他两件珍贵的酒器。之后皇帝把他召回朝廷,提升他做了国子监祭酒。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礼部尚书,负责科举考试,后来又升任集贤殿侍讲学士,同时兼任国子监祭酒。
有一次,他奉旨向皇帝进言,提出了七条建议:一、设立行省,让丞相负责地方事务;二、减轻内地各郡的赋税,巩固国家的根本;三、裁减冗兵,减少军费开支;四、调整官员俸禄,培养清廉的官员;五、取消行兵马司,方便案件侦破;六、恢复倚郭县,维护社会秩序;七、设立常选制度,提拔那些有才能但长期被埋没的人才。他的很多建议都被采纳并实施了。后来,他又被外派到陕西行台做治书侍御史,但他以年老体弱为由请求辞官,但皇帝没有批准。
十七年春天,红巾军攻陷了商州,夺取了七盘,又攻占了蓝田县。思诚给察罕帖木儿写信说:“河南是京师的门户,陕西是内地各郡的屏障,两省相邻,唇齿相依,陕西危急,河南也会受到影响。” 察罕帖木儿刚刚收复了陕州,收到信后非常高兴,立刻率领五千轻骑兵,日夜兼程前来支援,结果打败了红巾军。但是后来,河南总兵官却指责思诚擅自调兵遣将,思诚赶紧向朝廷解释。朝廷下令让察罕帖木儿专门负责防卫关陕地区,并让他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处理,皇帝同意了这个方案。
枢密院掾史田甲收受贿赂,事情败露后,他躲藏到了豫王邸。监察御史们抓捕他非常急切,甚至连他的母亲也一起抓了起来。思诚说:“古代法律讲究‘罪人不孥’,更何况是他的母亲呢?我不忍心因为儿子而连累他的母亲。”于是他下令释放田甲的母亲,但其他御史不同意。思诚因此自请离职,其他御史都来拜访他,向他道歉。
以前,监察御史们上奏章,从中丞以下的大臣只在奏章末尾签字,没有人敢过问奏章的内容。思诚说:“如果这样,那上下级的界限在哪里呢?”于是他和御史们约定,所有上奏的奏章都要拆开查看,如果内容不合适,就用台印封好,放在架阁库里,后来这成为了一种制度。十七年,皇帝召他回朝,任命他为国子监祭酒。当时他卧病在床,听到任命后立刻启程赴任,走到朝邑时,病情复发,十月去世,享年六十七岁。思诚为官期间,努力纠正歪风邪气,所以他到哪里都有政绩,当时人们都惋惜他没能成为宰相。
史官说啊,张起岩他们上奏的那些东西,事情调查得清楚,话也说得直接,正切中当时的要害,都是些很好的建议和策略,真是问心无愧啊。
王结说:“除掉坏人不能犹豫,否则恐怕会出别的乱子。”要是当时听从了王结的话,哪里会有南坡那场灾祸呢!哎,真是个能预见事情发展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