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里帖木儿,字通理,是阿鲁温氏的人。他从宫廷侍卫做起,升迁到中书省做舍人,后来又当上了监察御史。那时候,右丞相铁木迭儿权势很大,彻里帖木儿却敢于直言不讳,狠狠地批评他的奸诈行为。铁木迭儿想陷害他,但一直没找到机会。
后来,山东发生水灾,盐税收入大减。彻里帖木儿被派到山东转运司当副使。他很快就把亏空补上了,让铁木迭儿找不到任何借口来责怪他。之后,他又升任刑部尚书。天历元年,他先被任命为同知枢密院事,不久又升任中书左丞。第二年,他升任右丞,接着又升任中书平章政事,然后出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
黄河水清了,有些官员认为这是祥瑞,想向朝廷报告。但是彻里帖木儿不同意,他说:“我知道什么是忠臣孝子,知道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才是真正的祥瑞,其他的那些,我不懂。” 那一年闹大饥荒,彻里帖木儿建议赈灾,他的下属说:“一定要层层上报,从县到府,再从府到省,然后才能向朝廷报告。”彻里帖木儿很生气地说:“老百姓都饿死了,还要按那些死板的规矩办事吗?等一层层报上去,黄花菜都凉了,老百姓还剩几个?”于是,他立即下令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元文宗听说后很高兴,赏赐给他龙衣和珍贵的酒器。
至顺元年,云南的伯忽叛乱,彻里帖木儿被任命为知行枢密院事,统领大军去讨伐。叛乱平定后,朝廷赏赐了很多东西,但他都分给了将士们。平叛凯旋后,他被任命为上都留守。之前,上都的官员拖欠商人的货款,商人拿不到钱,回不了家,甚至有人冻饿而死。彻里帖木儿替他们向朝廷请求,拨款四百万贯偿还了欠款。后来,他又升任浙江行省平章政事,不久又升任御史中丞。
公元1264年,彻里帖木儿再次被任命为中书平章政事。他第一个提议的就是废除科举考试,还想把太庙的祭祀次数从四次减到一次。监察御史吕思诚等人弹劾他,但奏章没被采纳。后来,朝廷下令撤了彻里帖木儿的职务,让他回省里办事。这时,废除科举的诏书已经写好了,但还没盖印。参政许有壬挺身而出,坚决反对。
太师伯颜勃然大怒:“你一个风闻御史,居然敢反对彻里帖木儿?”许有壬据理力争:“太师您是因为彻里帖木儿立了功才提拔他到中书省的。现在三十个御史都不怕您,却听我的,难道我的权力比您还大吗?”伯颜的怒气消了一些。许有壬接着说:“如果废除科举,天下人才都会感到失望。”伯颜说:“很多举子都贪赃枉法,还有冒充蒙古人和色目人的。”许有壬反驳道:“科举考试还没实行之前,朝廷里贪污受贿的官员多得数不清,难道都是举子干的?举子当然也有错,但跟那些官员比起来,要少得多。”伯颜说:“举子中能用的,只有你一个参政。”许有壬说:“像张梦臣、马伯庸、丁文苑这些人,都能担当大任。还有欧阳原功的文章,岂是轻易能赶上的?”伯颜说:“就算废除科举,那些想穿好衣服吃好饭的读书人,都会努力学习,难道还能当不上大官吗?”许有壬反驳道:“真正的读书人,本来就不是为了衣食而读书,他们的目标是治理国家,安定天下!”伯颜又说:“现在的科举考试,实际上妨碍了选拔人才的制度。”许有壬说:“古人说,选拔贤才没有固定的方法。科举考试,难道比那些通过通事等途径入仕的人更好吗?现在通事就有三千三百二十五人,每年新增四百五十六人。玉典赤、太医、控鹤,都算得上是高级官员。还有地方官吏和荫子,入仕的途径多种多样。今年四月到九月,白身直接补官受任命的就有七十二人,而科举考试一年才三十多人。太师您想想,科举考试真的妨碍了选拔人才吗?”
伯颜被许有壬说服了,但他觉得既然议定的事情,不能中途更改,于是就温和地安慰许有壬,还夸他口才好。许有壬听了这话,说:“口才好有什么用呢?”当时彻里帖木儿也在场,他说:“参政,坐下,别多说了。”许有壬说:“太师说我因为风闻弹劾平章而被邀请来一起坐,这合适吗?”彻里帖木儿笑着说:“我本来就没相信这种说法。”许有壬说:“那是因为平章自己也不相信。如果我真的是因为风闻弹劾平章而被邀请,那我的话一定能说到点子上,岂止于此!”大家都笑了,然后就散了。第二天,崇天门宣读诏书,特意让许有壬走在队伍最前面,以此羞辱他。许有壬害怕招来祸患,只好勉强照办。治书侍御史普化嘲笑许有壬说:“参政,您可真是过河拆桥啊!”许有壬觉得非常羞愧,就称病不出门了。起初,彻里帖木儿在江浙做官时,被邀请当考官,当时场面非常盛大,他心里很不舒服。所以他入朝为官后,就把废除科举作为第一要务。他事先就提出,贡士的庄田租可以用来供应怯薛的衣粮,以此来影响朝中大臣,达到自己的目的。到了这个时候,他终于成功地废除了科举。
彻里帖木儿老是背后说武宗坏话。“那壁”就是“那边”的意思。他还把妻子的弟弟阿鲁浑沙的女儿冒充成自己的女儿,骗取珠袍之类的贵重物品。这下朝臣们又弹劾他了。伯颜也讨厌他顶撞自己,想把他弄下去。最后皇上就下令把彻里帖木儿贬到南安去了,没多久他就死了。彻里帖木儿因为反对停止科举考试,得罪了一帮士大夫,但他一直很刚正不阿,先是得罪了铁木迭儿,后来又得罪了燕铁木儿,最终落得个贬官流放的下场。到了至正二十三年,监察御史野仙帖木儿等人说他没罪,请求按照寒食国公的规格,追封他为王,给他上谥号,再追赠功臣称号,但这事儿没成功。
别儿怯不花,字大用,是燕只吉氏的人。他曾祖忙怯秃,跟着宪宗南征立了功,当上了千户。他父亲阿忽台,在成宗当皇帝的时候是左丞相。成宗死了以后,他和皇后一起想拥立安西王阿难答为皇帝,结果被仁宗给杀了。后来追封他为和宁王,谥号忠献。
别儿怯不花从小就没了爹娘,八岁的时候,因为兴圣太后和武宗的命令,他在藩邸侍奉明宗。后来进了国子监读书。明宗去云南镇守的时候,别儿怯不花跟着去了,到了大同就回来了。仁宗把他召进宫里当侍卫,很欣赏他的仪表和举止,还经常召见他,安慰鼓励他。八番宣抚司长是他家的世袭官职。至治初年,他被任命为怀远大将军,兼任八番宣抚司达鲁花赤。他到任后,向当地百姓宣示朝廷的恩德,山里的老百姓都很感动,高兴地说:“这是咱们的好官的子孙,我们哪敢违抗他的命令啊!”十四个部落都来归顺他,听他的管教了。
泰定三年,他进了朝廷,当上了太常礼仪院的同知,没多久就升了监察御史。第二年,又升了中书右司郎中。再一年,就当上了参议中书省事。过了好几年,被任命为吏部尚书。
至顺元年,他哥哥弹劾了一个叫董阿子闾闾的人不适合当监察御史,这事儿惹恼了当权者,他们还把别儿怯不花外放到广西两江道宣慰使司当都元帅。没过多久,他父亲去世了,他就回京奔丧去了。
奔丧回来后,他又被起用,当上了浙江行省参知政事,接着又升了礼部尚书,然后是徽政院副使,之后又升了侍御史,还被特地指派负责宿卫,官至荣禄大夫、宣徽使,还加封了开府仪同三司。一般来说,负责宿卫的官员都会推荐自己亲近的人当官,但他却不一样,别儿怯不花只提拔那些工作时间长、有经验的人,大家都觉得他做得很好。
至元四年,他当上了御史大夫。六年,又兼任经筵讲官,没多久就升了中书平章政事。至正二年,他被任命为江浙行省左丞相。他刚到淮东,就听说杭州发生大火,烧毁了几乎所有官府和民宅,他立刻赶往杭州,统计受灾户口,共有两万三千多户,每户发放一锭钞票,死者的家属也一样。每人每月发放二斗米,小孩发半斗。他还请求朝廷减少酒税一千二百五十缗,织坊减产一半,军器和漆器生产暂停一年,各种杂税也都暂停。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
他还大力兴修省治,让老百姓的房子建在旁边,卖地的时候价格也比较合理,老百姓参与修建工程,他也给很高的工钱。他还请求每年减少江浙福建的盐税十三万引,老百姓因此受益匪浅。他在杭州做了两年,朝廷把他召回,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承旨,仍然负责宿卫。三年后,他升任中书左丞相。
朝廷要选派宣抚使,需要了解民情,考察官员的贪污情况。因为别儿怯不花熟悉北方各藩的地理和风俗,朝廷就派他去沙漠地区安抚各路诸王,赏赐他们锦衣和珍宝,命令他们好好治理百姓,不要违反法令。他回来的时候,正赶上大饥荒,到处都是流民。别儿怯不花命令有关部门赈灾,给那些想回家的人发放路费。他还救济京城里的穷人,每天都发放粮食救济。皇帝从上都回来,还派了好几个使者催促他来迎接。见面后,皇帝还亲自给他敬酒表示感谢。七年后,他升任右丞相。
别儿怯不花和脱脱本来就有点过节,脱脱就背后说别儿怯不花他爹马札儿台的坏话,把他爹给发配到甘肃去了。脱脱还假惺惺地要跟着他爹一起去,结果又把他们父子俩发配到了更远的地方——西域。 这一下,大家都开始讨厌脱脱了,觉得他太嫉妒别人了。
同年,有人告御状,说别儿怯不花治理国家不行,老是出灾害,要求罢免他。 幸好当时徽政院使高龙卜在皇帝身边帮他说话,才没被罢免。 为了平息这场风波,朝廷还把御史大夫亦怜真班升职成了江浙行省左丞相,其他的御史中丞以下的官员都辞职了。 更夸张的是,皇帝还给别儿怯不花加封了太保的爵位!这下可把御史们气坏了,纷纷上书弹劾他。
别儿怯不花自己也觉得压力山大,心里很不踏实。 皇帝就下令让他在家休息,结果御史们又来告状,说他是“逆臣之子”,根本不配当太保,皇帝这次没听他们的。 过了八年,御史张祯又出来告状,说别儿怯不花跟那些奸臣勾结在一起,应该把他发配到更远的地方去。 最后,别儿怯不花被贬到渤海去了。 十年正月,他死了。 死后,朝廷追封他为“弘仁辅治秉文守正寅亮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师”,还追封他为冀王,谥号忠宣。他儿子达世帖木而,字原理,后来也当上了中书平章政事,是个有学问的人,把家业也打理得很好。
康里氏定住,先是在宫里当差,一步步升官,做到中书参知政事。到至正三年的时候,他被免职了,没多久又当上了翰林学士承旨。七年后,他升任中书右丞,接着又升任平章政事,还兼管都水监的事务。当时有些官吏私自把通惠河闸门的管理权分给各个驿站,闸门经常坏掉,金口河水势汹涌,眼看就要决堤了。定住把这事儿报告给了皇上,皇上就下令把一千多扇闸门收回来,那些私自占用闸门管理权的地方官吏也都受到了处罚,通惠河的河防这才稳固下来。
至正十四年,他被任命为左丞相;十五年,又升任右丞相。皇上对定住说:“敬畏天地,尊崇祖宗,这是非常重要的事。这几年来,这些礼仪都做得不够好,我打算亲自祭祀郊庙,一定要做到诚心诚意。你们要好好商量一下祭祀的典礼,然后向我汇报。”于是定住就建议由右丞斡栾和左丞吕思诚负责这件事。那一年,皇上亲自在南郊祭祀天地,太子担任亚献官,定住代理太尉,担任终献官。没过多久,定住就因为生病请求辞官,皇上封他为太保,让他回家养病。
至正十六年正月,他又因为病情请求辞去太保的职位,皇上没同意。当月,他又被任命为右丞相,二月,皇上又让他继续担任太保。中书省所有事务,都由他负责处理。一开始,哈麻兄弟俩专横跋扈,朝臣们弹劾他们,皇上念及他们以前在宫里当差的旧情,让他们自己去赎罪。到这时候,定住和平章桑哥失里等人一起弹劾了哈麻兄弟的罪行,皇上就下令杖杀了他们,还赏赐给定住三十个赤薛丹(一种奴仆)。至正十七年,定住辞去了右丞相的职务。十八年,他又代替搠思监担任右丞相,后来去世了。定住在台阁部门工作了三十多年,一直清廉谨慎,非常熟悉国家典章制度,人们都称赞他胸怀宽广,为人正直。
太不花,是宏吉剌氏家族的人。他凭借家族背景当官,一路升迁,做到云南行省右丞,后来又当过通政使、上都留守、辽阳行省平章政事。到了至正八年,太平当了丞相,觉得太不花很有本事,就把他召到中央,任命他为中书平章政事。
第二年,太平下台了,脱脱又当了丞相。太不花就跟着脱脱,跟太平对着干了。至正十二年,河南闹起了盗匪,主管军事的枢密院事老章带兵去剿匪,打了很久都没什么效果。于是朝廷任命太不花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还给他加了个太尉的官职,让他带兵去接替老章。还没到一个月,他就平定了南阳、汝宁和唐州、随州等地,又攻下了安陆、德安等路,军威大振。
至正十四年,脱脱当了太师兼右丞相,总领大军去攻打高邮,结果朝廷后来又把他的兵权收回了。朝廷就提拔太不花当本省的左丞相,让他和太尉月阔察儿、枢密院事雪雪一起总领大军。山东和河北的军队,都归太不花指挥。
太不花这小子,因为粮草供应不上,又骄横跋扈,不听朝廷命令,手下的兵还经常抢劫百姓,搞得民不聊生。十五年的时候,监察御史也里忽都等人弹劾了他,皇上就下令夺了他的所有官职,让他跟着平章政事答失八都鲁一起去打仗。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湖广行省左丞相,统领湖广、荆襄一带的军队,负责抓捕湖广沔阳等地的贼寇。
正赶上朝廷又恢复了太平盛世,太不花一听,心里很不平衡,唉声叹气地说:“我可没辜负朝廷,是朝廷辜负我了!太平盛世,那些汉人都在中书省里享清福,而我却在外边辛辛苦苦地打仗!” 贼寇快要撤退了,将领们都想乘胜追击,渡过长江,可太不花却故意拖延,说是要养精蓄锐。后来贼寇攻打汴梁,守城的官员请求增援,连续十几次派人来催,太不花还是按兵不动,就驻扎在彰德卫辉。没过多久,贼寇就窜到了晋冀地区,大同也相继失守了。朝廷很着急,两次派重臣催促他出兵,可太不花还是不听。
那时候,他儿子寿童担任同知枢密院事,带兵去山东平叛,结果很久都没什么战功。有一次寿童进宫汇报工作,说话还很没礼貌,皇上很生气。到了十八年,山东的贼寇越来越多,眼看着就要打到京畿了。朝廷就又任命太不花为右丞相,让他统兵讨伐山东贼寇。他刚过黄河,就上书说:“贼寇势力很大,出兵打仗,粮草供应必须放在第一位。以前汉朝的韩信带兵打仗,萧何负责后勤供应。现在朝廷里,没人比丞相太平更擅长后勤保障了,让他来军中负责供给,事情才能办成。” 他这话其实是故意针对太平,想把他弄到军中好加害于他。
当时,参知政事卜颜帖木儿和张晋都在山东巡视,他们之前就弹劾过寿童不积极用兵。太不花到了山东后,就诬陷他们有罪,把他们罢官了。他还诬告知枢密院事完者帖木儿办事失误,擅自改了他的官职。这事传到朝廷,朝臣们议论纷纷。太平就联合监察御史迷只儿海等七十多人,弹劾太不花贻误战机,抗命不遵,在皇上面前据理力争。皇上最终下令削去太不花的官爵,把他发配到盖州,并任命知枢密院事悟良哈台统领他的军队。
太不花听说皇帝下旨要抓他,吓得赶紧连夜跑到刘哈剌不花那儿求救。这刘哈剌不花啊,是太不花以前的手下。因为打仗立了大功,被封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驻军保定。看到太不花来了,刘哈剌不花立马摆宴席庆祝,还一边喝酒一边慷慨激昂地说:“丞相您是国家的栋梁,功劳巨大啊!皇上不可能真的要害您,肯定是有人在背后嚼舌根陷害您,我去跟皇上说清楚,您别担心!”
刘哈剌不花立刻赶到京城,先去拜见当时的丞相太平。太平问他来干嘛,刘哈剌不花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告诉了他。太平一听,就说:“太不花这可是犯了大罪,圣旨都下了,你还敢乱说话?”刘哈剌不花一听这话,吓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太平心想,太不花肯定躲在刘哈剌不花那儿呢,就对他说:“你要是能把太不花带过来,我就向皇上推荐你,你的功劳可就大了!”刘哈剌不花答应了,太平就把刘哈剌不花带去见皇帝,皇帝还赏赐了他很多东西。
话说当初,刘哈剌不花和倪晦都在太不花手下做事,太不花特别信任倪晦,刘哈剌不花说什么他都不怎么听,刘哈剌不花一直记着这茬。现在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刘哈剌不花就把太不花父子绑起来送往京城。还没到京城,就在保定把他们给杀了。
刘哈剌不花,是江西人,原来是探马赤军户。至正十二年,太不花担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去讨伐叛贼,哈剌不花给太不花上书,献上作战策略。太不花非常高兴,把他招到身边当幕僚,很快又奏请皇上任命他为左右司都事使,统领八翼军,担任先锋大将,他走到哪儿都打胜仗。当时答失八都鲁的军队在长葛溃败,刘哈剌不花前去支援,半路上听说敌人已经渡过黄河了。刘哈剌不花说:“咱们速度太慢,赶不上了,不如截断敌人的退路,来个瓮中捉鳖!”结果敌人果然抢了答失八都鲁的辎重就往回跑,刘哈剌不花埋伏的军队四面出击,敌人大败,刘哈剌不花把敌人抢走的战利品都夺了回来。
至正十八年,毛贵从河间向直沽进军,攻打漷州。接着,毛贵的骑兵又打到柳林,枢密副使达国珍战死,京城一片恐慌。刘哈剌不花当时是同知枢密院事,率领部队抵抗,在柳林大败毛贵,毛贵逃到了济南。论功行赏,刘哈剌不花功劳最大。没多久,他就升任河南行省平章,后来去世了。
老的沙,是罕禄鲁氏家族的人,明朝宗徽裕皇后的弟弟。1343年,因为哈麻的推荐,他进了宫里伺候皇帝。哈麻跟脱脱不对付,老的沙就帮着哈麻,偷偷地跟皇帝告脱脱的坏话,还暗示太史局说有星象异变,这是宰相的责任。后来,脱脱就被皇帝罢免了兵权,发配到淮南去了。
1345年,哈麻当上了中书平章政事,老的沙他们也跟着升了官。1347年六月,老的沙被提升为御史大夫。九月,他又升任中书平章政事。1348年,他又被调回御史大夫的职位,奉命整顿吏治,搞个新风气。1350年正月,老的沙和御史中丞一起上奏章说:“那些可以便宜行事的官员,不能暗地里怀着私怨,表面上装作公正的样子,随便就弹劾别人。要是谁敢擅自调动风宪官员,破坏台谏机构的纲纪,就应该严惩!”皇帝同意了他们的建议。三月,搠思监当上了右丞相,老的沙又当上了平章政事。
一开始,皇帝想让老的沙当丞相,但老的沙自己想当,又不好意思直接说,所以就推荐了搠思监。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老的沙仗着推荐搠思监的功劳,经常向搠思监提要求,但搠思监不答应他,两个人因此关系闹僵了。没多久,老的沙又被调回御史大夫的职位。1352年,老的沙想辞职,但皇帝没同意。
公元1347年,监察御史也先帖木儿和傅公让等人弹劾宦官朴不花贪污腐败,祸国殃民。老的沙也上奏了这事儿,结果太子因为奇皇后袒护朴不花,就把也先帖木儿他们给贬官了。陈祖仁、李国凤又上书弹劾朴不花,皇帝大怒,把他们俩也贬官了。老的沙拼命为他们辩护,一直没停,太子很讨厌他,奇皇后就在皇帝面前说老的沙坏话,因为老的沙是他外甥,皇帝就把他封为雍王,打发他去封地了。
老的沙没办法,就跑到孛罗帖木儿那里去了。太子心里恨透了老的沙,就让孛罗帖木儿把老的沙交出来,孛罗帖木儿没答应。朴不花见朝中大臣拿他没办法,就和他的同伙商量说:“十八家功臣的后代天天都在皇帝身边,将来对我们不利啊!” 搠思监说:“他们都是老的沙的党羽!”于是就把他们都抓了起来,还逼着他们认罪。后来因为太子得了喉咙痛,身边的人说这些人没罪,就把他们放了,太子病也好像好了,这才稍微缓和了对他们的处罚,把他们贬到边远地区去了。
朴不花怨恨孛罗帖木儿藏匿老的沙,又诬陷孛罗帖木儿和老的沙密谋造反。公元1348年,皇帝下令说孛罗帖木儿谋反,要解除他的兵权。孛罗帖木儿当场撕毁了圣旨,还把使者抓了起来,然后让秃坚帖木儿带兵攻打皇宫。皇帝没办法,只能让搠思监和朴不花去跟孛罗帖木儿谈判。秃坚帖木儿把搠思监和朴不花抓起来送给了孛罗帖木儿。
没多久,孛罗帖木儿就带兵驻扎在都城门外。他进宫面见皇帝,要求自己当左丞相,秃坚帖木儿当枢密院事,老的沙当平章政事。皇帝当时只能答应。皇帝在宣文阁召见秃坚帖木儿和老的沙,他们俩哭着说自己没罪,皇帝也哭了,最后还是给他们官做了。一开始孛罗帖木儿攻打皇宫的时候,太子逃到了古北口。孛罗帖木儿想追杀太子,是老的沙劝住了他,太子才得以保全性命。
公元1349年,平章失烈门等人把孛罗帖木儿杀在了延春阁下。老的沙额头受了伤,赶紧跑出来,护送孛罗帖木儿的母亲和妻子出城,还把孛罗帖木儿的军队和秃坚帖木儿的军队合并了。皇帝命令益王浑都帖木儿和枢密副使观音奴去抓老的沙,结果老的沙被杀了。秃坚帖木儿逃到了岭北八儿思之地,后来也被杀了。